对上市公司分红不合理及募资投资方向频繁变化的思考

对上市公司分红不合理及募资投资方向频繁变化的思考

一、对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分配和频繁变更募资投向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戴悦媛[1](2020)在《基于上市公司+PE的平衡基金运作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当前,国内上市公司普遍面临增速放缓、技术革新、产业转型等发展中问题。“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作为资本服务的典型,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企业治理优化方面表现突出,不仅受到资本市场认可也受到广大投资者青睐,成为上市公司拓展融资渠道、改善资本运营和开展并购重组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这种并购模式尚处在发展阶段,应理性看待其动因及运作机制,防范其服务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本文分为六个部分,以案例形式研究“上市公司+PE”型并购基金——淮安平衡基金有关设立动因、运作状况和风险问题。首先基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讨论该模式相关概念、运作特点、主要分类及优劣势等;其次分析本例基金的各交易参与主体、设立动因,并指出可能存在的风险;然后深入基金具体运作过程,并结合市场研究法和企业EVA绩效评价法,全面分析其市场表现,相关投资项目收益状况及期间被并方财务业绩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并就其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展开讨论。本文研究表明,上市公司会出于融资杠杆、投资降险、并购缓冲的目的参设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但采用该模式并购并不一定能为双方带来预期收益:一方面,通过设立并购基金和发布并购事项对市值的长期拉动有限;另一方面,双重委代关系下,极易产生投资项目风险未识别、信息披露不充分等问题,而深层原因如内部监管缺失、尽调评估不足、投后管理缺位等均会引发并购整合的不理想,最后损害各方投资者利益。所以,应结合该模式前期设立、中期运营及后期退出方面风险设计相应的防控体系,以提升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的运作效果。

覃家琦,杨雪,陈艳,孙凌霞[2](2020)在《再融资监管促进企业理性投资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文中指出本文以2007-2016年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中国再融资监管制度是否促进了企业的理性投资行为。研究发现:上市企业投资决策符合资本成本约束的理性准则,表明中国权益市场中存在普遍的市场约束力量;但企业再融资后投资理性程度明显降低;对监管失效的原因分析表明,企业投资理性程度下降受到事前融资动机和事后募资投向变更的影响:监管规则对事前再融资动机缺乏有效把控,导致再融资资格出现错配;而对事后募资用途的监管不严,则导致部分企业对募集资金的用途进行随意变更,使得企业投资理性程度降低。研究结论为完善企业投资决策自治机制、优化权益再融资监管、促进资本市场改革提供了实证依据和一定的现实启示。

张静怡[3](2020)在《高送转配合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研究 ——以铜陵有色为例》文中认为定向增发一直以来都为上市公司在筹集资金、引入战略投资者以及优化资源配置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我国股权再融资方式的主力。但是在定向增发中也一直存在着为人诟病的利益输送问题,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也影响了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因此这一问题也得到了学界和实务界的长期关注与研究。2020年2月中国证监会正式出台再融资新规。其中在关于“修改非公开发行实施细则”中大幅放松了对定向增发的各项限制。新规的出台、限制的放松强烈地振奋了股权再融资市场,但同时也加剧了人们对利益输送问题的担忧。思考研究何让定向增发能真正带给上市公司“新鲜血液”,让利益输送这种“病毒”得以肃清,从而保障定增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定向增发中的利益输送手段众多,较为典型的有高额派现、注入劣质资产、压低发行价等。近年来在A股市场上,用高送转配合定向增发进行利益输送的案例层出不穷,本文将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案例——铜陵有色,进行案例分析。本文开篇综合国内外文献并在控制权利益等三大理论基础上阐述了定向增发和高送转的动机、预案公告后的市场反应以及定增解禁的股价预期。随后本文整理了当前我国定向增发和高送转的相关情况为后文铺陈了背景。在案例介绍部分,详细梳理了定向增发和高送转实施的整个过程以及关键的时间节点。在案例分析部分,本文从铜陵有色高送转的时机选择、定增发行底价的频繁调整、高送转预案公告前后市场反应等五方面并借助事件研究法对铜陵有色向机构投资者进行利益输送的手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论证。最后,本文得出结论,铜陵有色运用了精心选择高送转时机、屡次下调发行格等一系列组合拳让高送转刺激了股价短期暴涨,为定向增发解禁铺路从而达到了向机构投资者输送利益的目的,其利益输送手法较为典型。一般地,不少上市公司进行定增后其业绩并无起色,甚至因为利益输送损害了公司基本面。而铜陵有色实施定增后虽然在短期也暴露出了利益输送问题,但从长期来看公司通过对定增募集资金的合理有效使用显着改善了经营绩效。通过案例研究本文也得出启示,在发展股权再融资市场的道路上,对于监管层而言,应做到宽严并济,既要为真正有潜力有需求的企业及时输入“新鲜血液”,又要坚决打击定向增发中利益输送的不良之风,要继续完善高送转监管、加强对定增募集资金后续使用的监督;对上市公司而言,应努力回归本源,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让投资者共享企业成长发展的成果;对投资者而言,要注意识别投资风险,努力提升自己的投资水平,做到理性投资。

孟振[4](2020)在《格林美公司连续定向增发动因及融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定向增发作为资本市场再融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已经为上市公司募集了大量资金,能有效解决公司发展中面临融资困难的局面。随着证监会对定向增发细则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资本市场中再融资的方式将会更趋于规范化和合理化。虽然近几年A股市场定增融资规模下降趋势明显,但在2020年2月再融资新规的正式落地,预示着此后定增市场将不断回暖。因此本文在大量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典型案例分析法和事件研究法对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的融资效应进行剖析,以期为相关企业提供借鉴。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在定向增发动因和融资效应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接着是定向增发和融资效应的概念界定,以及对信息不对称理论和经济后果理论的详细阐述。其次进行案例分析,在分别概述了格林美公司的发展现状、历次定向增发的过程、募集资金用途和定向增发方案的合理性后;从公司发展层面、资金风险层面和融资方式三个层面具体分析了定向增发的动因。然后在经济后果理论的框架下,从市场公告效应、募集资金使用效率、投资效益和融资风险控制四个维度着重分析了格林美公司连续定向增发的融资效应。最后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格林美公司定向增发短期市场反应为正,但连续的定向增发在后续的市场反应并没有出现乐观的态势;同时格林美公司在持续定向增发中的资金使用效率和投资效益也表现出较高的水平,其融资风险方面也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此外本文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就其他企业如何有效进行连续定向增发融资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可适当引入战略投资者或控股股东参与定向增发;二是合理有效控制连续定向增发的融资风险;三是有效利用募集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增强公司的盈利能力。

李昱[5](2019)在《分红披露管制下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及市场反应研究》文中认为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问题一直都是各方关注的焦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上市公司选择采用“高送转”的形式来进行股利分配,同时这种方式也受到很多投资者的追捧。但是很多上市公司为了获取超额收益炒作“高送转”的概念,侵犯广大投资者的权益。监管部门针对此行为进行了管制,之后实施“高送转”的上市公司数量有所下降,但是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在管制下实施不当送转。本文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案例企业在分红披露管制下实施“高送转”的动机进行研究,并采用事件研究法分析市场反应,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并提出建议。和邦生物上市以来连续实施了三次高比例送转行为,其中在2016年分红披露管制下实施了每10股送转12股的第三次“高送转”。本文首先基于我国分红披露管制政策,对比分析我国分红披露管制前后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情况及股票送转的规模。其次,本文针对分红披露管制下顶风继续进行“高送转”分配股利的上市公司和邦生物的案例,通过分析和邦生物采用“高送转”的形式进行股利分配的能力,发现其并不具备高留存收益、高股价、高业绩以及低股本的高送转条件。进而对其在分红披露管制以及能力不足情况下实施“高送转”的真实动机以及所引起的市场反应进行分析。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了以下结论:第一,案例企业和邦生物在能力不匹配时基于配合控股股东进行股票减持行为、减弱交易所的问询函对股票价格造成的持续性影响以及配合非公开发行对象的动机继续进行高送转,并且在实施高送转时市场上出现了积极反应。第二,和邦生物在分红披露管制下继续实施的“高送转”行为表明当前市场上的监管政策存在一定的漏洞,监管工作不到位。第三,在分红披露管制下和邦生物实施“高送转”后市场出现的正向反应表明投资者仍然存在非理性投资行为。

徐昊[6](2019)在《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代理问题研究 ——以久远银海为例》文中指出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了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定,当前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应然之举,这对完善国有企业治理机制,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员工持股计划是其中的重要方面和具体措施之一。截至2018年底,我国共有968家/次上市公司宣布了员工持股计划预案,其中国有企业共有89家/次,股票来源单独为或包涵了定向增发的有194家/次。既有研究表明,员工持股计划和定向增发在实践中存在不同形式的代理问题。而国有企业存在天然治理缺陷,所有者缺位引发内部人控制,是否会放大员工持股计划中的代理问题?如何通过制度安排抑制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可能的代理问题,从而保障国企混改顺利进行?这些问题需要基于中国上市公司混改和员工持股实践的研究来回答。本文基于久远银海的案例,以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研究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是否引发以及引发什么样的代理问题。通过累计超额收益率计算、横向对比等方法对信息披露时间点、股利分配、高管持股比例、执行效率等进行研究。案例研究发现,公司会利用员工持股计划公告日的机会主义选择来达到最小化授予价格的目的;在员工持股计划推出后,公司会同时推出异常高的股利分配方案,以实现持股价值最大化的目的;利用管理层权力获取过高的股份授予等。案例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国有控股公司,由于所有者缺位及内部人控制,员工持股计划会成为国企混改过程中管理层代理问题的来源,尤其使用定向增发方式解决员工持股计划股票来源,更容易导致过度支付、机会主义择时和股利分配等问题。研究结论进一步揭示了代理问题源于监管尚不完善,混改仍有缺陷以及市场交易仍不理性。为了治理其中代理问题,有必要让监管政策应在大方向保持一贯性的基础上,提高国企监管覆盖广度和深度;让参与混改的国企加强内部监管及合规经营,并充分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的积极性;让个人投资者提高自身投资水平,让机构投资者则正确引导市场投资。

杨雪[7](2018)在《权益再融资对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权益再融资是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理论上,再融资应是企业基于自身发展需要而自主选择的理性商业行为,但在我国,上市企业的权益再融资一直处于政府严格管制之下,企业无法自主决定融资方式和融资规模。本文试图探究监管主导的再融资行为与企业投资行为之间的影响效应,从微观企业资源配置效率角度考察再融资监管的必要性和局限性,丰富权益再融资研究并为增加再融资监管规则的针对性和适用性谏言献策。历史地看,自MM理论在无套利假设下证明了资本成本是企业最佳投资决策的截止点,在理论上,资本成本在投资决策中的科学地位一直没有得到有力的推进。企业投资对资本成本敏感,反映了企业对再融资资金的谨慎使用,是再融资监管所强调的“投资者保护”的基础。本文秉承MM理论的资本成本约束视角,将企业再融资行为纳入投资的资本成本约束模型,实证检验再融资前后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变化,并结合样本的经济和统计特征探索资本配置效率损失发生路径。以2010年至2014年实施权益再融资的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上市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整体为负,投资决策受资本成本约束显着,符合MM投资理论的理性决策规则;在排除多次融资的重复影响,控制年度和行业特征后,样本企业投资的资本成本敏感性被权益再融资事件显着降低;本文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内在再融资需求和募资投向是影响资本投资效率的重要因素。事前实际再融资需求能够有效缓解权益再融资对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损害,而事后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却对样本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产生了异质影响。不同于以往研究,本文发现并非所有的资金投向变更都导致了更差的经济后果。在实证基础上,本文认为,现行再融资监管忽略了对企业实际融资需求的深入考察,以盈利和分红指标为主的准入体系不足以筛选真正的绩优企业也不足以发挥资本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企业真实融资意图和实际运营状态以确定再融资资格分配,才能切实防范监管套利和抵制监管悖论。与此同时,现行再融资规则还缺乏对募集资金用途的严格限制和后续跟踪,脱实向虚等发展方向的扭曲不断分离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间的依存关系,随意变更募资投向更是危害实体经济效率、破坏投融资双方的价值循环机制。由此而言,再融资政策准入门槛设定尚需完善、并且存在严进宽出的重大缺陷。本文的研究结论为优化再融资监管、完善企业投资决策自治机制提出了现实启示和实证依据。

幸素园[8](2012)在《基于产业化视角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以农业上市公司为首的农业企业,以其先进的生产力和优良的组织管理能力,带动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建设和完善农业产业链,才能不断推动农业走上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资本化和现代化的道路。换言之,作为龙头企业的农业上市公司背负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希望。但是长期以来,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现象一直存在,尤其近年来,进行非农领域投资的农业上市公司数量更是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这说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非农扩张现象日益严重,部分农业上市公司淡出甚至完全退出了农业领域的生产和经营,这显然和国家扶持农业上市公司以带动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的初衷是相背离的。因此本文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投资”现象为切入点研究了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中的投向变更问题,对其现象、后果和引致动因做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一、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首先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进行归纳总结,并讨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收入构成和利润结构,指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偏离主业进行经营即“背农投资”的现象是否存在普遍性;(2)通过数据包络分析和回归分析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进行实证研究,计算不同研究样本分组的效率值,并确定农业上市公司变更资金投向及程度对公司效率是否存在影响,同时将募集资金的隐性变更纳入实证研究的范畴,讨论资金闲置对公司效率的影响;(3)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对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引致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将农业上市公司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外部因素以及公司规模、股本结构等内生变量同时纳入决策影响体系进行讨论。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进一步考虑公司治理结构对资金投向选择的影响,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行为金融学的短视损失厌恶概念引入决策层的决策行为中,从理论上探讨在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管理层的有限理性对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投资决策行为是否存在显着影响;(4)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在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后果和引致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现象的治理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并结合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对实现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的意义以及农业上市公司产业组织形式的内生矛盾,为农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并就构建农业纵向产业链、促进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具体模式和实现路径进行讨论。二、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从理论分析上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内在机理可以发现,由于农业投资项目往往涉及基础设施的额外投入而导致金额巨大的投资,并面临着投资回收期长,利润率较低等风险,农业上市公司这一产业组织形式在生成之初就面临尴尬的两难选择,既希望享有国家的优惠政策实现上市融资,又希望规避农业行业本身的弱质性和特殊风险,因此,资本逐利性和农业弱质性以及农业上市公司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间的冲突是导致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在使用募集资金时选择背农投资的根源。(2)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投资现象非常普遍,资金投向主要用于非农产业,同时也存在相当数量的公司将筹集到的农业项目资金闲置不用。不同的公司资金投向变更的程度和比例都有所不同,但从资金投向的行业特征来看,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往往流入到其他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行业如房地产、生物制药等行业。同时,农业上市公司的隐性变更即资金闲置行为也带有群发性特征,存在闲置行为的公司数量占到全部公司数量的一半以上。(3)在经过数据包络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等实证研究后发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营效率明显受到资金投向的影响。根据数据包络分析的结果,是否直接变更募集资金投向或者在经营过程中将资金运用于非农的主营业务均显着影响到农业上市公司的效率值,有助于其短期效率的提高;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将公司效率解构为公司价值、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后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农业上市公司选择募集资金投向变更会提高当年的公司价值和盈利能力,但变更程度和这两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而从长远来看,是否变更资金投向对公司的成长能力并无显着影响,但一旦选择了变更,则变更程度越高,公司的成长能力下降就越为显着,这说明代表核心竞争力的主营业务增长率反而会受到影响,并可能会降低公司的未来盈利能力;此外当农业上市公司将募集资金部分或者全部用于闲置时,对当期的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都会产生负面影响,如果公司寻求到更好的投资机会,则管理层会基于短期效率的考虑,选择将闲置资金用于非农产业,即偏离招股说明书载明用途进行非农投资以提高短期的公司价值和盈利能力。(4)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分别在新古典财务理论和存在委托代理关系的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分析了对公司是否变更资金投向造成影响的动因,结论是:第一,资产规模与是否变更资金投向存在负相关关系,这是在两个不同的理论框架下得出的同一结论。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同其他行业相比,资产规模相对较小,这也是其更易产生变更资金投向的投资决策,致使经营偏离主业的原因之一;第二,新古典财务理论的研究框架下,反映公司价值的指标和是否变更资金投向没有统计意义上的相关关系,但风险却成为具备统计相关性的投资决策影响因素且系数为正,这代表由于农业面临更高的风险,发生募资变更的概率也就越高;第三,反映治理结构的第一大股东、管理层和监事会持股比例等与资金投向间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且通过了显着性检验。该结论表示代理人持股比例越高,发生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可能性也就越高。而大股东、管理层和监事会则可能合谋,基于短期回报的考虑罔顾公司未来成长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可能遭受的损害,选择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在不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下,进一步运用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即决策者往往存在短视损失厌恶的心理可以更好地解释农业上市公司的非效率资金投向选择行为。第四,在公司治理结构中,董事会持股比例与是否变更募集资金投向存在显着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董事会持股比例越高,越不容易产生募集资金投向的变更行为。可能的原因是独立董事的存在,其非利益相关性使得独立董事可以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依据公司价值最大化和长远发展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投资方向选择,而不会赞成频繁的变更资金投向、盲目进行非农产业的拓展行为。因此,适当增加独立董事的持股比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遏制决策层的短视心理和相应产生的投资决策非理性,从而规避农业上市公司频频变更资金投向的行为。(5)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农业上市公司在横向多元化和纵向一体化之间的最优战略进行了分析,发现农业上市公司的较优选择是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而非盲目地横向扩张,因此投资构建纵向的农业产业链将是农业上市公司的较优选择。三、政策建议(1)对于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现象的治理和募集资金使用的规范,从具体的政策改进上,建议在政府对农业产业进行政策扶持之时,如将财政补贴用于农业上市公司对上游产业链的投资,可以缓解投资的资金压力,也可以通过政策导向促进农业上市公司采取纵向一体化战略。(2)考虑到农业生产对象的特性和农业项目的建设周期特征,可以考虑在传统的财务分析和绩效评价体系中采用新的方法作为决策参考,用项目投资期为一个会计期间对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做出评价而非仅仅是一个会计年度的评价标准,或者将投资回收期和农业产品的生长周期结合起来,对收益和成本进行平滑,避免出现在农业项目投资的前期成本高而收益低从而导致投资项目亏损的情况,并规避由此为农业上市公司的短期绩效以及管理者的评价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样,可以从制度设计方面治理管理层的短视损失厌恶心理和由此引致的决策非理性。(3)在制度创新方面,由于农业上市公司进行产业链内投资除了受到前面所述动因的影响,还会存在资金瓶颈的约束,因此可以考虑采用一种“公司+公司”的产业链投资模式作为过渡,根据重庆的试点效果和经验,本文提出了由农业上市公司控股,组建农民参股的上游生产链主体——农民公司这一过渡模式。通过“公司+公司”模式,可以将资本市场筹集到的资金和农民的自由资本以及政府的金融支持有效结合起来,由政府和政策性银行分担农业产业化的部分社会责任,也对缓解农业上市公司的内生矛盾有所裨益。四、可能的创新之处(1)研究体系的完善:从产业组织形式自身的缺陷阐释背农现象产生的内在机理,进而从现象入手全面研究了背农的后果和资金投向变更的影响因素,继而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理建议。(2)研究视角的创新:将行为金融理论中经理人的有限理性和短视损失厌恶引入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影响的分析中,更为深刻地揭示投资决策中决策者心理因素的作用,属于研究视角和切入点的创新。(3)治理对策中提出的制度创新:首先在提高农业上市公司绩效,治理其背农投资行为的对策建议上,将农业产业链的市场特征引入模型,并提出了“公司+公司”的产业组织形式;其次,在农业上市公司的绩效评价体系中增加以农业项目的投资周期或者农产品的生长周期作为判断公司和经理人绩效的会计期间的财务报告体系,以治理决策者的短视和与之对应的变更资金投向行为。五、本文的不足和后续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在分析了微观因素对农业上市公司资金投向的影响之后,本文通过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好的情况下,农业上市公司可能面临较为突出的农业行业风险而易于将资金投向非农产业,反之,如果系统风险也较为突出的情况下,农业行业特有的风险会从一定程度上得到掩盖,农业上市公司反而不容易变更募集资金的投向。但是,由于观测的样本数量有限,该结论从理论上分析成立,并未通过统计学意义的检验。有待于后续研究进一步对此结论加以论证。第二,从背农投资现象治理的角度来看,在治理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怪象的具体策略上未考虑融资监管制度的设计。从制度经济学角度讲,募集资金投资环节出现的问题不单是农业上市公司的个体选择,也应当与融资制度、监管制度有密切的联系。而制度设计是融合现代博弈论、制度经济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视角之一,本文在此方面并未做充分的考虑。因此,本文拟进行的后续研究拟从四个方面展开:首先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是否存在IPO、增发和配股的不同资金筹集环节上的显着差异;其次,在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为研究中,投资于不同的非农领域是否对绩效产生影响,其变更的具体行业特征是否与变更行为和变更度有显着的相关关系;第三,行为金融理论对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的影响还有待于通过设计和完成行为金融实验进行深入的实证研究;加入政府角色进行创新的管理和运作制度设计,规范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筹集资金使用,使研究在理论研究上更为完整,且具备更强的政策导向性。

杨晓东[9](2012)在《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原因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成立二十多年来,中国证券市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证券市场在融资与资源配置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自从扩容和股权分置改革以来,我国的资本市场规模已经十分庞大。资本市场的发达能有效缓解部分企业资金短缺的问题。在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完善和改革相关制度,IPO募集资金的企业数量和募集资金的规模都在迅速扩大。我们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同时看到现在我国IPO募集资金的使用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的产生对于我们的企业和投资者以及证券市场都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在系统的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Logit模型,对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首先,本文对于国外的关于公司的融资顺序、资本结构及其与公司价值的关系方面以及国内的募集资金使用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其实本文在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和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假设,并运用Logit模型对于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原因进行实证分析,在实证检验后对模型提出了修改,得出更具有说服力的结论,我国上市公司IPO募集资金的变更与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公司的盈利水平、市场因素和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等原因有关。最后,探讨了规范募集资金使用规范的政策建议。

王立元[10](2011)在《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文中指出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是对金融资源进行配置,它以发行虚拟证券的形式将资金从社会公众手中聚集到需要资金的企业,为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便利;此时,股票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功能完成了第一步,接下来则需要由企业将它们通过股票市场筹集到的资金进行使用,以增加企业的内在价值。上市公司通过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筹集到的资金如何使用对于一国经济的各个层面都有重要意义:就微观层面而言,它决定着上市公司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投资者利益得以保障的基础;就中观层面而言,它决定着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是否得以实现,围绕募集资金使用展开的各种活动是所有股票市场行为的中心环节;就宏观层面而言,它甚至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然而中国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使用出现了一种特殊的现象,即上市公司大面积频繁改变募集资金的投向。这是顺应市场变化的商业决策,还是股票市场功能扭曲下的恶意融资?是上市公司经营业绩提升的动力,还是公司绩效下滑的先兆?要清晰地回答这些问题十分困难。群发性的募资变更行为是中国上市公司行为规律发生作用的一个具体表现,在资本市场不断发展与完善的背景之下,为这一行为规律探索一条可以因循的逻辑线索具有相当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现有的国外文献中,对募集资金使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过度投资、投资不足和随意使用自由现金流、公司的低效率投资行为、以及新股发行后长期业绩不良等问题,专门研究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相关成果几乎未见;而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涉及募资投向变更的动因和募资投向变更的后果的研究。其中对募资变更动因的探讨是这一研究相对集中的领域,相关研究文献从不同的视角切入,或用规范分析方法或用实证研究方法论证了引发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原因,概括起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及市场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应对其进行严格监管;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变更募资投向是上市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应对市场环境变化及宏观政策调整的一种自然反应,有其自身的合理性,不应盲目否定。对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一是市场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反应,一是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对募资投向变更后的市场反应的研究文献均采用了事件研究法,但研究结果却出现了两种相反的观点,其分歧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的行为是否作出了反应,这是判断市场有效性的重要依据之一;第二,市场对于上市公司募资变更行为作出了积极反应还是消极反应,这是判断投资者对改变募集资金投向这种行为的态度是否理性的重要依据。对于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业绩的影响,现有文献涉及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方法。在相关的实证研究中,已有文献绝大多数采取会计研究法以财务指标作为被解释变量。研究结论也有两种相反的观点:一种认为变更募资投向使公司业绩下降,另一种则认为变更募资投向提高了公司业绩。关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现有研究成果涉及到这一行为的动因及其产生的影响,内容可谓全面,但尚未形成有机的整体,且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第一,对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探索静态而孤立。现有文献中的规范研究简单地将各种募资变更行为同质化,以“变更”和“不变更”作为判断上市公司优劣的标准;实证研究则通常只考察1-3年的数据或者典型个案,分析结果的解释力有限。第二,对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探索缺乏清晰的逻辑线索。现有文献没有深入地探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公众投资者以及监管部门这些市场行为主体在改变募资投向这一行为产生及发展过程中各自的作用以及内在的关联,缺乏对募资变更行为生成机制的系统分析。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在研究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方面,提供一份完整的募资变更资料和一条贯穿首尾的逻辑线索。本文以1990年~2009年在中国股票市场进行IPO且发生过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全景式地展示了自中国股市建立以来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情况,对引发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制度及非制度诱因进行了理论上的阐释,并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动因,及其对市场及公司绩效的作用后果进行了实证检验。根据本文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定义以及设定的相关数据采集标准,从第一例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发生的1993年至考察期末的2009年,中国股票市场上累计有538家上市公司变更过IPO募资投向,这成为本文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样本。在此基础之上本文的实证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总体水平以及内外部公司治理机制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是否存在相关关系;(2)管理者的股权融资偏好以及投资者的资产选择偏好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是否存在相关关系;(3)股票市场对上市公司改变IPO募资投向的行为做出了怎样的反应;(4)上市公司改变IPO募资投向对公司的绩效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经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本文得到了以下几组研究成果:1.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制度及非制度诱因,本文给出如下解释:就制度性因素而言,中国现行的股票发审制度,具有很强的政府主导特性,这种政府主导的对股票的供给从总量到结构都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加之制度具有的项目主导特性,这使得拟发行股票的企业在争夺发行资格的竞争中,以项目作为唯一的核心指导企业的决策行为,从而形成募资变更行为事前强化的激励机制。上市公司在变更IPO募资投向行为发生之后,来自公司外部监管层面的处罚惩戒机制失效,来自公司内部中小股东层面的诉讼赔偿机制缺失,表现出制度约束弱化的特征。这种变更行为事后弱化的约束机制,加上以供给主导特性、项目主导特性和供给非有效性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事前强化的激励机制,形成了中国上市公司大面积变更IPO募资投向行为的制度根源。就非制度因素而言,一方面,中国金融市场上的低股权融资成本使企业的管理者具有了股权融资的外在激励,股权融资近乎为零的自由现金流约束又产生了内在激励,使其具有较强的股权融资偏好;企业本身对资金的渴求与管理者对股权融资的偏好遇上制度性的强激励与弱约束,便催生了上市公司的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另一方面,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选择的投资项目具有相当的偏好,具体表现为由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单一资产偏好以及由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引发的投资选择偏好,上市公司为确保发行成功以及发行时获得较高的定价,会在发行前选择项目时有意识地迎合投资者的偏好,而在发行成功募集资金到位后,又变更这些项目。作为市场参与主体的管理者与投资者的偏好导致了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非制度性激励机制的强化,而以所有权性质结构中的“委托人-代理人缺位”问题和股权分配结构中的“大股东控制”问题为特征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缺陷,和以公司控制权市场及经理人市场约束失效为特征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缺陷则是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非制度性约束机制弱化的具体表现。非制度性激励机制的强化与非制度性约束机制的弱化同样成为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重要诱因。2.关于募资投向变更的动因及后果,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到以下结论:通过二项回归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公司治理水平越高,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的可能性越小,募资变更的概率与公司治理水平负相关;公司治理水平越高,募资变更的程度越低,募资变更程度与公司治理水平负相关。作为公司治理机制组成部分的所有权性质结构、股权分配结构、独立董事占比、B股H股发行状况、以及公司控制权转移状况等均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概率和程度呈显着的相关关系。通过因子分析,本文将影响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非制度因素归结为资本成本因子、负债水平因子、自由现金流因子和多元化经营因子,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的概率和程度与资本成本因子、负债水平因子和多元化经营因子都有显着的相关关系。通过事件研究法对上市公司变更募资投向行为的市场反应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发现:上市公司变更募集资金投向的行为在短期内并没有引起市场的剧烈反应,说明市场对于募资投向变更这一行为并没有给予过多的关注。但上市公司的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却使投资者在短期内获得了超额收益,也就是说市场并没有将募资变更行为当作一种“失信行为”而通过股票价格予以惩罚,反而将其当作具有某种“价值”的信息予以追捧,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上市公司随意变更募资投向的助推剂。通过因子分析方法将上市公司的系列财务指标转换成为反映公司经营绩效的综合得分,以此作为基础研究公司在变更募资投向前后的绩效水平及其变化情况,本文得到以下结论:在变更募资投向之前变更样本的绩效水平更低,说明经营绩效较差的公司更容易变更募资投向;对变更样本在变更前后公司绩效的t检验结果表明,虽然统计上并不显着,但改变募资投向的行为确实提高了公司的总体经营绩效水平。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有所创新:第一,研究对象的创新。已有文献的实证研究样本局限于有限年份的截面数据或者某一行业领域的样本公司,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结果的的说服力。本文的数据统计在1990~2009历年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公司的相关公告的基础上得出,涉及中国股票市场建立以来所有变更过IPO募资投向的公司,对募资投向变更总体情况的反映更为全面。第二,研究视角的创新。本文对募资投向变更问题的研究遵循一条“前因-后果”的逻辑线索;对于募资变更动因的探讨,无论是制度诱因还是非制度诱因,均从变更行为“事前”与“事后”两个方面考察引致该种行为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对于募资变更后果的探讨,则以该种行为产生影响的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为线索展开研究,分别检验作为短期效应的市场反应和作为长期效应的公司绩效。这是以往的研究文献不曾有过的尝试。第三,研究方法的创新。已有涉及上市公司募资投向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文献均采用单一财务指标,如息前税后利润、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等。本文在检验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选取了反映公司资产运营能力、债务清偿能力、盈利能力的12个财务指标构成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反映公司整体绩效水平的综合得分,并以此作为被解释变量考察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是上市公司投融资行为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有很多具体的问题有待深入的探究。本文在尝试理清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前因-后果”这一逻辑线索的同时,在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上还存在着相当的不足,如股权再融资中的募资变更问题、募资变更行为的监管问题、关联变更行为中的大股东利益侵占问题尚未涉及,实证检验未能结合问卷调查或者具体案例比较分析等方法,这将是本文今后继续深入研究努力的方向。

二、对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分配和频繁变更募资投向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分配和频繁变更募资投向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上市公司+PE的平衡基金运作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专用术语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图
    1.5 本文所做的工作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并购基金相关概念
        2.1.1 私募股权基金
        2.1.2 并购基金
    2.2 上市公司+PE并购基金
        2.2.1 概念
        2.2.2 特点
        2.2.3 主要分类
        2.2.4 运作流程
        2.2.5 优势分析
        2.2.6 风险分析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投资机会理论
        2.3.2 优序融资理论
        2.3.3 委托代理理论
        2.3.4 并购效率理论
        2.3.5 协同效应理论
第三章 平衡基金设立动因及风险分析
    3.1 参与各方背景
        3.1.1 上市公司亚威股份
        3.1.2 PE机构南京平衡
        3.1.3 其他投资人
    3.2 成立平衡基金动因
        3.2.1 上市公司动因
        3.2.2 PE机构动因
    3.3 平衡基金可能存在的风险
        3.3.1 前期设立阶段
        3.3.2 中期运营阶段
        3.3.3 后期退出阶段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平衡基金运作过程分析
    4.1 平衡基金设立
        4.1.1 合作模式
        4.1.2 组织形式
        4.1.3 募资安排
        4.1.4 投资管理
        4.1.5 退出安排
    4.2 平衡基金运作分析
        4.2.1 项目标的选择
        4.2.2 并购实施过程
        4.2.3 基金退出过程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平衡基金运作效果分析
    5.1 市场表现
    5.2 被并方财务业绩及对并购方影响
        5.2.1 并购商誉确认
        5.2.2 业绩承诺完成情况
        5.2.3 业绩补偿履行情况
        5.2.4 商誉变动及减值情况
        5.2.5 被并方经营不善原因及影响
    5.3 基金退出收益
        5.3.1 投资期
        5.3.2 锁定期
        5.3.3 减持期
    5.4 并购企业绩效
    5.5 运作效果整体评价
        5.5.1 上市公司视角
        5.5.2 PE机构视角
第六章 平衡基金运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6.1 存在问题
        6.1.1 并购整合不理想
        6.1.2 损害投资者利益
        6.1.3 项目风险未识别
        6.1.4 信息披露不充分
    6.2 对策建议
        6.2.1 前期设立阶段
        6.2.2 中期运营阶段
        6.2.3 后期退出阶段
    6.3 研究不足
    6.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2)再融资监管促进企业理性投资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投资决策与资本成本
    (二)再融资行为与企业理性投资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定义
        1.资本成本
        2.再融资需求
    (二)模型设定
    (三)数据说明与描述性统计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回归结果分析
        1.假设1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2.假设2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3. 假设3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4. 假设4检验结果及其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1. 替换变量
        2.OLS估计
        3.样本选择偏差
五、进一步分析
    (一)全要素生产率
    (二)资产重组中的股权支付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3)高送转配合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研究 ——以铜陵有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三、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定向增发和高送转动因
        二、定向增发利益输送的主要方式
        三、定向增发与高送转的市场反应
        四、定向增发限售股解禁对股价的影响
        五、文献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控制权利益理论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三、委托代理理论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与高送转现状
    第一节 我国上市公司定向增发现状
        一、定向增发市场规模
        二、定向增发募集资金主要用途
        三、定向增发相关制度安排
    第二节 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现状
        一、发布“高送转”预案公司数量
        二、发布“高送转”预案相关规定
第三章 铜陵有色高送转配合定向增发案例介绍
    第一节 铜陵有色公司基本情况
        一、公司概况
        二、公司所处行业背景
        三、公司定增前财务状况
    第二节 铜陵有色定向增发过程
        一、第一次定向增发
        二、第二次定向增发
    第三节 铜陵有色高送转过程
    第四节 铜陵有色两次定增后的经营绩效
        一、盈利能力
        二、偿债能力
        三、营运能力
        四、发展能力
第四章 铜陵有色高送转配合定向增发利益输送分析
    第一节 高送转的时机选择
    第二节 定增发行底价的频繁调整
    第三节 高送转预案公告前后市场反应
    第四节 定向增发解禁后的减持
    第五节 第二次定向增发后的股价走势
结论与启示
    一、研究结论
    二、案例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4)格林美公司连续定向增发动因及融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2.定向增发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定向增发
        2.1.2 融资效应
    2.2 理论基础
        2.2.1 经济后果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案例简介
    3.1 格林美公司情况简介
    3.2 格林美公司连续定向增发方案概况
        3.2.1 格林美定向增发过程
        3.2.2 格林美定向增发募集资金的用途
        3.2.3 格林美定向增发的合理性
4.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动因分析
    4.1 公司发展层面
        4.1.1 满足投资需求
        4.1.2 改善公司业务结构
    4.2 资金风险层面
        4.2.1 缓解流动资金周转压力
        4.2.2 优化资本结构,提升公司抗风险能力
    4.3 融资方式层面
        4.3.1 资本成本测算
        4.3.2 现金流支出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5.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融资效应分析
    5.1 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的市场反应分析
        5.1.1 事件研究法基本步骤概述
        5.1.2 预案公告日市场反应分析
    5.2 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资金的使用效率分析
        5.2.1 资金利用的充分性分析
        5.2.2 资金利用的有效性分析
        5.2.3 资金利用的流动性分析
    5.3 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的投资效益分析
        5.3.1 格林美现金流量分析
        5.3.2 基于EVA的投资效益分析
        5.3.3 基于MVA的投资效益分析
    5.4 格林美连续定向增发的风险控制分析
        5.4.1 控制权稀释风险分析
        5.4.2 利益输送风险控制分析
    5.5 本章小结
6.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问题及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分红披露管制下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及市场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高送转
        2.1.2 股利分配
    2.2 文献综述
        2.2.1 “高送转”原因及动机
        2.2.2 “高送转”的影响因素
        2.2.3 上市公司进行“高送转”的市场反应
        2.2.4 文献述评
    2.3 理论基础
        2.3.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2 代理理论
        2.3.3 信号传递理论
第三章 分红披露管制前后我国上市公司“高送转”情况分析
    3.1 我国分红披露政策分析
    3.2 分红披露管制前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分析
        3.2.1 分红披露管制前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分析
        3.2.2 分红披露管制后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情况分析
    3.3 分红披露管制前后上市公司“高送转”规模分析
        3.3.1 分红披露管制前上市公司“高送转”规模
        3.3.2 分红披露管制后上市公司“高送转”规模
第四章 和邦生物案例描述
    4.1 和邦生物公司概括
        4.1.1 和邦生物公司简介
        4.1.2 行业背景
        4.1.3 财务状况
    4.2 和邦生物历年股利分配政策
    4.3 案例过程回顾
第五章 分红披露管制背景下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及市场反应分析
    5.1 和邦生物分红披露管制下“高送转”能力分析
        5.1.1 和邦生物留存收益
        5.1.2 和邦生物股价
        5.1.3 业绩成长性
        5.1.4 和邦生物股本
    5.2 分红披露管制背景下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分析
        5.2.1 配合控股股东进行减持套现
        5.2.2 减弱交易所问询函对股票价格的持续性影响
        5.2.3 配合非公开发行对象
        5.2.4 分红披露管制前后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对比
    5.3 分红披露管制背景下和邦生物“高送转”市场反应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6)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代理问题研究 ——以久远银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之处
    1.4 概念界定
        1.4.1 混合所有制
        1.4.2 员工持股计划
        1.4.3 定向增发
        1.4.4 代理问题
2.文献综述
    2.1 混合所有制改革文献综述
        2.1.1 混合所有制改革动因
        2.1.2 混合所有制改革重点
        2.1.3 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代理问题
    2.2 员工持股计划与代理问题文献综述
        2.2.1 员工持股计划理论发展
        2.2.2 员工持股代理问题表现
    2.3 定向增发与代理问题文献综述
        2.3.1 定向增发影响因素
        2.3.2 定增代理问题表现
    2.4 文献评述
3.制度背景与理论分析
    3.1 制度背景
        3.1.1 混合所有制改革
        3.1.2 员工持股计划
        3.1.3 定向增发
    3.2 理论分析
        3.2.1 委托代理视角下国有企业治理特征
        3.2.2 信息不对称与定向增发的代理问题
        3.2.3 混改中国有企业员工持股代理问题
        3.2.4 小结
4.案例公司员工持股计划执行情况
    4.1 案例公司介绍
        4.1.1 案例公司总体情况
        4.1.2 案例公司治理特征
    4.2 员工持股计划推进过程
        4.2.1 员工持股背景介绍
        4.2.2 员工持股执行过程
    4.3 员工持股前后财务对比
        4.3.1 基于杜邦模型的横向对比
        4.3.2 偿债能力纵向对比
        4.3.3 营运能力纵向对比
        4.3.4 盈利能力纵向对比
5.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代理问题分析
    5.1 机会主义择时
        5.1.1 基于股价走势图的择时分析
        5.1.2 基于累计超额收益率的择时分析
        5.1.3 基于横向CAR值对比的择时分析
        5.1.4 机会主义择时与代理问题
    5.2 异常股利分配
        5.2.1 基于横向比较的股利分配分析
        5.2.2 基于货币资金的股利分配分析
        5.2.3 异常股利分配与代理问题
    5.3 高管持股比例过高
        5.3.1 基于横向对比的ESOP高管持股比例分析
        5.3.2 高管顶格占有员工持股份额原因分析
        5.3.3 高管持股比例与代理问题
    5.4 方案执行低效
        5.4.1 基于横向对比的ESOP执行效率分析
        5.4.2 方案执行低效与代理问题
    5.5 代理问题成因分析
        5.5.1 监管政策仍不完善
        5.5.2 国企混改仍有缺陷
        5.5.3 市场交易仍不理性
6.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代理问题对策
    6.1 监管政策对策
        6.1.1 保持政策大方向一贯性
        6.1.2 保证国企监管全面覆盖
        6.1.3 保持监管内容动态调整
    6.2 公司治理对策
        6.2.1 加强公司内部监管
        6.2.2 加强公司合规经营
        6.2.3 调动各利益相关方积极性
    6.3 投资者对策
        6.3.1 个人投资者提高自身投资水平
        6.3.2 机构投资者引导市场理性投资
7.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权益再融资对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资本成本
        2.1.2 权益再融资
    2.2 文献综述
        2.2.1 企业投融资理论研究脉络
        2.2.2 资本成本与投资理论研究脉络
        2.2.3 权益再融资相关研究脉络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资本成本约束下的资本投资行为
        3.1.2 权益再融资与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
        3.1.3 再融资需求、募资投向变更与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3.2.2 主要变量设计
        3.2.3 研究模型设定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证过程与结果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单变量相关性分析
    4.3 多元回归结果分析
        4.3.1 资本成本与企业投资的回归分析
        4.3.2 权益再融资与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回归分析
        4.3.3 再融资需求与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回归分析
        4.3.4 募资投向变更与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4.1 内生性问题
        4.4.2 替换变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3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8)基于产业化视角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总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背景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公司募集资金投向选择问题的理论借鉴与文献回顾
    2.1 企业投资决策理论的研究及评述
        2.1.1 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投融资无关论
        2.1.2 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投资行为研究
        2.1.3 委托代理、公司治理与企业投资行为
        2.1.4 行为金融理论与公司投资行为
    2.2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研究及评述
        2.2.1 我国募集资金使用问题的相关研究
        2.2.2 相关研究的评述
    2.3 我国上市公司背农现象的相关研究综述与评价
        2.3.1 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选择的国外研究情况综述及评价
        2.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问题的国内研究综述及评价
    2.4 募集资金使用相关实证研究方法的综述及评价
        2.4.1 募集资金使用效果的实证研究方法综述
        2.4.2 募集资金使用效果实证研究方法的评价和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选择的理论分析
    3.1 我国农业产业的效率特征与风险特征
        3.1.1 现代农业效率特征与风险特征的概念界定
        3.1.2 我国的农业生产率的测度与比较效益
        3.1.3 我国农业生产率、比较效益的理论解构与农业产业的效率特征
        3.1.4 农业产业的风险特征与产业约束
    3.2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
        3.2.1 我国农业产业的市场结构、交易成本
        3.2.2 农业分工、专业化与组织选择
        3.2.3 我国农业的产业化发展路径与农业龙头企业的产生
    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生成逻辑、运行环境与政策扶持
        3.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生成逻辑
        3.3.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运行环境的不确定性
        3.3.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享有的优惠及扶持政策
    3.4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内生矛盾与背农投资产生的理论根源
        3.4.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内生矛盾与两难处境
        3.4.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投资问题产生的机理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募资变更与资金闲置: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背农现象研究
    4.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的界定与阐释
        4.1.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的界定
        4.1.2 基于收入和利润结构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农现象分析
        4.1.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公告中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行为特征
        4.2.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背离农业资金的投资项目选择和特点
        4.2.2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的隐性变更——资金闲置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
    5.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变更对公司效率的影响研究
        5.1.1 公司效率的内涵与传统评价方法
        5.1.2 基于是否变更募资投向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效率测定与比较
        5.1.3 基于Tobit回归模型的农业上市公司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
    5.2 农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绩效影响的递进研究
        5.2.1 农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的显性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2.2 农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的隐性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5.2.3 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募资投向变更行为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动因研究
    6.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选择的引致因素分析
        6.1.1 影响募集资金使用的微观因素分析
        6.1.2 影响募集资金使用的宏观因素分析
    6.2 基于新古典财务理论的农业上市公司投资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6.2.1 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背农投资”的理性阐释
        6.2.2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6.3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进一步解释——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分析
        6.3.1 信息不对称及委托代理关系对农业上市公司管理层的投资决策影响
        6.3.2 委托代理关系对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决策影响的实证研究
    6.4 宏观经济环境对农业上市公司资金投向变更决策的影响
    6.5 基于管理层短视损失厌恶的募资变更动因的理论阐释
        6.5.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和主要观点
        6.5.2 短视损失厌恶的概念、内涵及模型设定
        6.5.3 决策者的短视损失厌恶对募资变更的影响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产业化视角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投资战略选择与背农投资现象的治理
    7.1 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径的优化与农业上市公司的战略选择
        7.1.1 美国模式对我国农业产业化路径优化的启示
        7.1.2 我国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模式
        7.1.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产业链投资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性影响
    7.2 农业上市公司的多元化经营与纵向一体化的战略选择
        7.2.1 农业上市公司横向多元化战略的选择偏好与动机
        7.2.2 农业上市公司横向多元化与纵向产业链投资战略选择的博弈求解
    7.3 农业上市公司的募集资金投向选择与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7.3.1 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的比较选优
        7.3.2 农业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治理与农业产业链的构建
    7.4 促使农业上市公司进行产业化投资、构建农业产业链的制度改进
        7.4.1 促进农业上市公司采取产业化投资战略的宏观决策环境改进
        7.4.2 促进农业上市公司采取产业化投资战略的微观决策环境改进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案例研究:“公司+公司”模式的实践对农业上市公司产业化发展的启示
    8.1 我国农业发展产业链投资的现实困难及产业化模式演进
        8.1.1 由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带动产业链内投资的现实困难
        8.1.2 我国目前的主要产业链纵向投资模式演进
    8.2 案例研究:“公司+公司”模式的创新、实践成效与经验总结
        8.2.1 “公司+公司”模式在重庆的创新与实践
        8.2.2 “公司+公司”产业链投资模式的启示与经验总结
        8.2.3 “公司+公司”模式对农业上市公司产业链内投资的启示及对农业产业化路径的借鉴
    8.3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公司+公司”过渡模式的制度设计和配套政策建议
        8.3.1 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公司+公司”产业链内投资模式的构建
        8.3.2 相关政策配套和融资支持的建议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及制度创新
    9.3 研究的不足和后续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原因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关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研究
        1.2.2 国内关于上市公司募集资金使用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我国上市公司 IPO 募集资金投向原因的分析
    2.1 上市公司 IPO 募集资金投向外部原因
        2.1.1 制度缺陷引起的
        2.1.2 外部市场条件发生变化
    2.2 上市公司 IPO 募集资金投向内部原因
        2.2.1 对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论证不够
        2.2.2 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健全
        2.2.3 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行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 IPO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的基本情况分析
    3.1 IPO 方式优点及其募集资金使用规定
        3.1.1 IPO 方式及优点
        3.1.2 国家对 IPO 方式募集资金使用的相关规定
    3.2 我国上市公司 IPO 募集资金投向的基本情况分析
        3.2.1 我国资本市场募集资金状况
        3.2.2 我国资本市场的 IPO 募集资金投向变更情况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设计
    4.1 基本理论及假设
    4.2 变量设定
        4.2.1 因变量的选取
        4.2.2 自变量的选取
        4.2.3 控制变量的选取
    4.3 样本数据及来源
    4.4 研究方法及模型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之间的相关性检验
        5.2.2 模型的实证检验
        5.2.3 对模型的修正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规范募集资金投向变更行为的对策
    6.3 研究中的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10)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本文的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成果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本文的主要创新与不足
2 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理论分析
    2.1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现象描述
        2.1.1 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概念界定
        2.1.2 募资投向变更的总体概况与具体描述
    2.2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制度诱因
        2.2.1 股票市场发行审核制度——强化的激励机制
        2.2.2 募资投向变更监管制度——弱化的约束机制
    2.3 上市公司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非制度诱因
        2.3.1 市场行为主体偏好——强化的激励机制
        2.3.2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弱化的约束机制
3 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的实证分析——公司治理机制
    3.1 研究方法
        3.1.1 Logistic回归模型
        3.1.2 本章的研究设计
    3.2 研究假说
    3.3 变量选择与样本描述
        3.3.1 变量与样本的选择及描述性统计
        3.3.2 变量的多重共线性及异方差检验
    3.4 检验结果与结论
        3.4.1 公司治理因素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总体影响
        3.4.2 不同公司治理机制对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影响
        3.4.3 本章研究结论
4 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的实证分析——行为主体偏好
    4.1 研究方法
        4.1.1 因子分析法
        4.1.2 本章的研究设计
    4.2 研究假说
    4.3 变量选择与样本描述
        4.3.1 变量与样本的选择
        4.3.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性分析
        4.3.3 原始变量因子分析
    4.4 检验结果与结论
        4.4.1 以公共因子为解释变量的回归分析
        4.4.2 以公共因子为解释变量的分组检验
        4.4.3 本章研究结论
5 上市公司IPO募资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市场反应
    5.1 理论假说
        5.1.1 对募资投向变更市场反应的预期
        5.1.2 对募资投向变更市场反应影响因素的假说
    5.2 研究方法
        5.2.1 事件研究法
        5.2.2 本章的研究设计
    5.3 变量和样本的选取
        5.3.1 事件研究时窗的选择
        5.3.2 募资变更样本的选择
        5.3.3 多元回归变量的选择
    5.4 检验结果与结论
        5.4.1 募资投向变更公告的市场反应
        5.4.2 募资投向变更公告市场反应的分组分析
        5.4.3 募资投向变更公告市场反应的影响因素
        5.4.4 本章研究结论
6 上市公司IPO募资变更行为的作用后果——公司绩效
    6.1 理论假说
    6.2 研究方法
        6.2.1 会计研究法
        6.2.2 本章研究设计
    6.3 变量和样本的选取
        6.3.1 公司绩效评价样本的选择
        6.3.2 因子分析指标体系的构建
        6.3.3 多元线性回归变量的选择
    6.4 检验结果与结论
        6.4.1 以因子分析法计算的公司绩效综合得分
        6.4.2 募资投向变更前后公司绩效的均值检验
        6.4.3 变更投向样本公司绩效的分组均值检验
        6.4.4 变更投向样本公司绩效的多元回归检验
        6.4.5 本章研究结论
7 结论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制度诱因的理论解释
        7.1.2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非制度诱因的理论解释
        7.1.3 关于公司治理机制与募资投向变更关系的研究结论
        7.1.4 关于行为主体偏好与募资投向变更关系的研究结论
        7.1.5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行为的市场反应的研究结论
        7.1.6 关于募资投向变更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对上市公司非理性股利分配和频繁变更募资投向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上市公司+PE的平衡基金运作效果研究[D]. 戴悦媛.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 [2]再融资监管促进企业理性投资了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 覃家琦,杨雪,陈艳,孙凌霞. 金融研究, 2020(05)
  • [3]高送转配合定向增发的利益输送研究 ——以铜陵有色为例[D]. 张静怡.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4]格林美公司连续定向增发动因及融资效应研究[D]. 孟振. 中原工学院, 2020(01)
  • [5]分红披露管制下和邦生物“高送转”动机及市场反应研究[D]. 李昱.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3)
  • [6]混改中员工持股计划代理问题研究 ——以久远银海为例[D]. 徐昊. 南京审计大学, 2019(08)
  • [7]权益再融资对企业投资资本成本敏感性的影响研究[D]. 杨雪. 山东财经大学, 2018(05)
  • [8]基于产业化视角的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募集资金投向变更问题研究[D]. 幸素园. 西南大学, 2012(11)
  • [9]IPO募集资金投向变更原因实证分析[D]. 杨晓东. 华南理工大学, 2012(01)
  • [10]中国A股上市公司IPO募资投向变更动因与后果研究[D]. 王立元. 东北财经大学, 2011(07)

标签:;  ;  ;  ;  ;  

对上市公司分红不合理及募资投资方向频繁变化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