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SARS隔离病房气流控制数值模拟

医院SARS隔离病房气流控制数值模拟

一、医院SARS隔离病房区域气流控制的数值模拟(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彬,吴妍,牛建磊,高乃平[1](2020)在《人体呼出颗粒物的传播特性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概率预测方法》文中认为对人体呼出颗粒物的粒径分布、人体呼出颗粒物在室内和户-户之间的传播特性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概率预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研究发现:人体呼出小粒径颗粒物比大粒径颗粒物数量多,而且小粒径颗粒物比大粒径颗粒物携带的病毒量多;人体呼出颗粒物的传播与气流组织及通风换气量等因素有关;置换送风形式的房间内会出现污染物"自锁现象",医院病房内不建议采用该种送风方式;外窗自然通风和烟囱效应会引起污染物在高层建筑内竖向跨户传播;提高建筑内围护结构和门窗的气密性,并增加外窗通风换气量可以有效降低高层居住建筑内传染病水平方向跨户传播。研究结果有助于从污染源、污染物传播过程及人员暴露等方面对呼吸道传染病的控制提供指导依据。

吴松林[2](2020)在《病毒空气传播控制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人类的历史中,传染病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一直处于进行时。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有多种,许多烈性传染性疾病可经过空气或飞沫传播(如SARS、汉坦病毒、新冠病毒等)。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空气,因此可通过空气传播的病毒需要我们格外关注,如何更好的控制病毒在空气中传播成为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和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对病毒空气传播的主要载体气溶胶颗粒的特点及如何有效控制进行了研究。首先,本文以某ABSL-3级实验室中的负压隔离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三维模型。模拟分析了气溶胶颗粒的浓度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因素。模拟结果表明:增加换气次数将导致隔离器内部气流旋涡区域颗粒浓度升高,其他区域的颗粒浓度降低;增加换气次数以及送风温度,能够使颗粒平均粒径增大。减小换气次数,能显着提高0-0.1mm粒径范围中0-0.01mm的颗粒占比。以一个普通双人病房为对象建立模型,基于LES湍流模型,模拟了不同强度热羽作用下人体呼出气溶胶颗粒的扩散。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室温下人体模型产生热羽流的分布规律趋于一致,热羽流的速度随着人体模型表面温度和室温之间差值的增大而增大;人体呼出颗粒的扩散距离和速度与热羽强度有关,随着热羽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前文研究基础上,模拟了病房内不同通风形式对人体呼出颗粒物的控制效果。模拟结果表明:换气次数为10次/h时,侧送上回、侧送下回、下送顶回和下送侧回四种送风形式中,下送顶回的送风方式是控制人体呼出颗粒物扩散的最佳方案。增加换气次数,加剧了颗粒物的扩散,不利于颗粒物的排除;减小换气次数能够更好的把颗粒物控制在屋顶附近,利于颗粒物的排除。换气次数为5次/h时,2.7m-3m垂直高度范围内的颗粒占比达到了36.33%。

林虹,杨乐,张泓,宋舸,朱梦捷[3](2019)在《传染病负压病房布局流程建设及医院感染管理中外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3年解放军第309医院研制了"传染病负压隔离病房系统",由此填补了我国在负压病房建设上的空白。国外如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有适用于本国的负压隔离病房建设指南,以应对诸如SARS、禽流感等突发性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烈性重大传染病。但到目前为止国际上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国内外在建筑布局设计上(负压隔离病区平面设计、负压隔离病房设计、缓冲间、卫生间等的设计)、负压隔离病房管理流程设计以及在排放污染、压差、换气次数、气流组织上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研究对国内外负压病房建筑布局、气流组织、污染物排放及医院感染防控管理等环节进行了综述,希望为负压病房新、改、扩建提供研究依据,也为负压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提供借鉴经验,从而保障医务人员及患者的安全。

张桉康[4](2019)在《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文中指出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病种复杂、人流量大,是一个易感人群高度集中、多种感染源同时存在的场所,一旦其内部发生交叉感染,既会影响患者恢复,也会影响医护人员的健康。空气传播是发生交叉感染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维持门诊部清洁区与污染区应有的压差以控制合理的气流路径,可以降低院内交叉感染风险,从而保障室内环境安全。本文主要对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的设计要求和现状进行研究,并通过数值模拟给出对现状的调试方案。首先,通过美国、日本、德国和中国的医院规范标准与文献调研得到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相关科室的空间压力要求与室内环境设计参数;结合综合医院门诊区域的功能与组成、诊疗流程与人员流向,对各科室进行洁污分区,得到其内部合理的气流路径与各房间的压力要求。然后,分别在夏季、过渡季和冬季,对重庆市6家综合医院门诊区域各类房间的室内温湿度、???浓度和门洞压力情况进行现场测试;将测试结果与美国、中国和日本的医院规范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部分房间室内温湿度不能满足对应季节的设计参数;人员密集的房间???浓度均超过1000ppm;部分需要进行压力控制的房间不符合压力要求,导致区域内气流路径混乱,增大交叉感染的风险。最后,以F医院门诊区域儿科诊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ICEM 16.0软件,按实测参数建立该区域物理模型,在Fluent 16.0软件中选取RNG k-ε湍流模型与SIMPLEC算法进行数值求解,并利用冬季运行工况下实测室内平均温度和门缝气流流速,与模拟结果对比来验证数学模型的正确性。采用夏季实测通风空调参数为风口边界条件,模拟该工况下的室内环境参数,发现实际运行中该区域内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均不满足设计要求。从而提出两种调试方案,模拟分析发现:门诊区域在冬夏季和过渡季均应开启通风空调系统并关闭房间门窗来进行压差控制;当区域内房间洁污分区合理并按设计风量运行时,可以维持设计压力;当不能避免正压要求房间(清洁区)与负压要求房间(污染区)相邻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正负压差渗透风量,才能维持应有的压力,保证气流路径的合理性,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

李梦雪[5](2019)在《门诊呼吸科区域微生物污染物运动规律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呼吸道疾病患者在医院就诊过程中,致病菌随患者进行呼吸活动时产生的飞沫由口、鼻释放到空气中,若不加以控制,致病菌则会通过空气传播的方式在门诊部扩散,易造成病患之间的交叉感染,并给医护人员带来感染的风险。因此,研究微生物污染物在门诊呼吸科区域的扩散规律,以及采取合理的方法控制其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呼吸科诊室及呼吸科候诊区域内的微生物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为控制院内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提供理论基础,从而为该区域的通风空调系统设计提供依据。首先,调研了国内综合医院的诊疗模式和门诊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并对上海市三家综合医院门诊部的室内环境进行现场调研,另外,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呼吸道疾病患者呼出的微生物污染物的特性进行研究,从而为研究微生物污染物的传播规律打下现实和理论基础。然后,模拟研究呼吸道疾病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物由患者释放后,在诊室内的运动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呼吸科诊室内采用单侧上送上回的送回风方式,以及冬季调节送风角度的方式,可以使就诊区域及坐、立患者的呼吸高度水平面上的微生物污染物浓度得到较好的控制,此外,回风口过滤设备的过滤效率对室内微生物污染物浓度的变化有十分显着的影响。最后,针对不同布局方式的呼吸科门诊,模拟呼吸道疾病患者在候诊过程中,微生物污染物由患者释放后,经候诊厅及走廊在科室间的运动扩散情况。结果表明:当呼吸科单独设置时,在科室走廊设置医用净化空调对于降低微生物污染物浓度有明显效果,且呼吸科室内的排风口设置在科室走道a2的效果最佳;当呼吸科非单独设置时,呼吸科诊室越靠近走廊深处,微生物污染物越不易向外扩散,且局部排风口设置在走廊深处的效果最佳。

刘鹏[6](2016)在《病房飞沫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生物污染物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的主要污染源之一,而人体呼吸活动产生的飞沫则是微生物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医院普通病房是一种相对封闭的特殊空间,室内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较大,因此,研究高效的通风空调系统对于控制病房内人体飞沫污染物的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医疗建筑热湿环境对人体健康舒适影响的基础研究》(No.51278506),主要分析人体飞沫污染物在不同气流组织形式下的蒸发扩散规律,重点关注室内人员活动区的飞沫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为室内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评价提供依据。首先,对重庆市三家综合医院普通病房的室内环境进行现场调研,同时参考国内外标准规范关于医院病房的相关规定,为数值模拟的物理模型构建提供现实基础;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对人体飞沫污染物的特性进行研究,为数值模拟的飞沫污染源特性参数设置提供理论基础。然后,建立病房飞沫污染物蒸发扩散模型并进行二次开发,采用已有文献的实验结果验证该数学模型的可靠性。对双人间普通病房内病人和医护人员的不同飞沫污染源状态进行如下改进:平躺的两个病人模拟呼吸伴随着咳嗽过程,在前60s内咳嗽4次,每次持续时间为1s,且咳嗽时不考虑呼吸带来的影响;站立的两个医护人员只考虑呼吸过程。呼吸产生的气流速度为正弦函数,产生的飞沫污染物为稳态污染源,飞沫速度为0.2m/s,飞沫粒径是均匀分布,取值为5.0×10-7m;咳嗽产生的气流速度为脉冲函数,产生的飞沫污染物为非稳态污染源,飞沫速度为脉冲函数,飞沫粒径是非均匀分布,利用Rosin-Rammler分布来定义。最后,主要研究在顶部送风、贴附射流送风和推荐送风三种典型气流组织形式下的人体飞沫污染物蒸发扩散规律,基于飞沫污染物的浓度场分布情况,对室内人员之间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概率进行初步评价。对比飞沫污染控制评价指标发现:在推荐送风方式下,由于回风口距污染源较近,飞沫污染物在室内运动的流线最短,扩散范围主要集中在病床附近,平均通风效率为1.4,单位时间内能够排除较多的飞沫污染物,即排除室内飞沫污染物的能力最强,室内人员活动区发生交叉感染的风险最低。

樊宏博[7](2016)在《隔离病房气溶胶扩散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一种新型呼吸性冠状病毒MERS病毒在中东地区出现并且迅速向世界其他地区扩散,一旦MERS病毒大规模扩散,大量被感染的患者被医院接收。医院的普通病房接收大量患者时将造成疾病在患者与医护人员之间传播,这不仅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使人们在心理上造成恐慌。研究隔离病房的气流组织设计机理,为优化普通病房的气流组织形式提供理论依据,在疾病大规模扩散时对提高医院的接收患者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净化患者在病房内释放飞沫气溶胶颗粒为核心,为寻求病房内的最佳气流组织形式,进行了以下研究。开展了贴附射流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建立了贴附射流的数学模型,考察了风速对贴附射流的贴附长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送风风速为1.9m/s时,射流的贴附长度为3.6m;送风风速增大1.5倍时,射流的贴附长度增大1.24倍;送风风速增大1.68倍时,射流的贴附长度增大1.75倍;送风风速增大1.97倍时,射流的贴附长度增大2.22倍。结果表明,送风风速越大,射流上下部形成压差越大,贴附距离越大。建立普通病房内患者释放气溶胶颗粒的数学模型,模型中气溶胶颗粒考虑重力、拖拽力和布朗力的影响,分析患者以不同方式释放气溶胶颗粒的运动轨迹及其浓度变化。研究表明,混合通风条件下气溶胶颗粒在释放的初始阶段浓度迅速降低,但由于病房内没有形成定向气流,使得气溶胶颗粒向清洁区扩散。患者呼吸释放气溶胶颗粒扩散至整个病房所需时间为50s,咳嗽释放方式需要30s,打喷嚏释放方式仅需要15s。结果表明,普通病房中混合通风的气流形式使医护人员被感染的概率增大。研究不同贴附射流形式下隔离病房内气流的速度场、温度场以及咳嗽和打喷嚏释放的气溶胶颗粒的运动轨迹,揭示气流组织对气溶胶颗粒的影响。结果表明将送、回风口布置在病房两侧靠近墙壁的顶棚处时,气流形成竖壁贴附射流,与普通病房的气流组织情况相比,相同换气次数下的患者说话释放的气溶胶颗粒运动路径最短,这种气流组织形式可以缩短射流的运动长度,使气溶胶颗粒发生扩散的位置远离清洁区域,减小医护人员感染疾病的几率。与其他三种贴附射流情况相比,这种气流组织形式下净化病房内空气效率最高。在竖壁贴附射流条件下,对换气次数进行优化分析,通过对比隔离病房内气流的速度场以及气溶胶颗粒的浓度场变化,研究得到病房内最佳换气次数。结果表明,换气次数为20次/h,患者咳嗽释放的气溶胶颗粒在100s内数量降低78.75%,扩散之后主要分布在污染区,患者打喷嚏释放出的气溶胶颗粒在100s内数量降低39%,换气次数为24次/h,气溶胶颗粒数量下降的趋势趋于平稳。研究表明,在隔离病房内换气次数为20次/h,能有效地削弱患者呼吸、说话和咳嗽释放的气溶胶颗粒。

赵越[8](2012)在《气流组织对负压隔离病房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全球性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一些通过空气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如SARS、H1N1等)变得越来越多,给我们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随着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医院作为收容、救治病人的场所,应不断地提高自身应对紧急突发传染性疾病的能力,从根源上切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防止发生感染及交叉感染。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负压隔离病房,已经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到目前为止,澳大利亚、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提出了适用于本国的负压隔离病房建设指南,但是国际上始终没有统一的设计标准。同时,在气流组织以及换气次数、压差上还存在着不小的争议。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如何做到利用最小的设计能耗达到负压隔离病房的设计功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综上所述,本文采用实验方法,利用SF6作为示踪气体,研究了8种送排风方式和换气次数对负压隔离病房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本课题经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采用矢流送风可以获得更好的室内气流流态,其污染物浓度曲线均匀稳定;(2)在相同换气次数条件下,顶送局部顶排、矢流局部侧排两种气流组织形式在控制污染物浓度、自净时间综合评价下,优于其他六种气流组织形式;(3)顶送局部顶排及矢流局部侧排在8次/小时换气次数下的气流组织可达到顶送双侧12次/小时换气的净化效果。

李猛[9](2010)在《传染性负压隔离病房气流组织与换气次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经空气或飞沫传播的烈性传染性疾病(如SARS、H1N1等)不仅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而且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使人们心理上产生了很大恐慌。作为收纳救治患者的医院,一旦发生感染或交叉感染,则关系到更多就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安全。如何科学的建设负压隔离病房,控制传染病的院内感染已成为普遍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对负压隔离病房研究较多,但仍没有统一的标准;气流组织以及换气次数还存在争议,而这些对于隔离病房的隔离效果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对负压隔离病房的气流组织及换气次数两个重要参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试图优化组合。采用实验及CFD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矢流风口送风+侧下两个排风口排风、矢流风口送风+侧下一个排风口排风、中间的顶送风口送风+侧下两个排风口排风及床侧的顶送风口送风+侧下一个排风口排风这4种负压隔离病房典型气流组织方式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研究了换气次数变化对它的影响。课题研究得出:在相同的换气次数下,矢流送风方式的洁净度更高;在本课题的实验及模拟条件下,矢流风口送风+一个排风口排风方式的效果优于矢流风口送风+两个排风口排风的方式;床侧的顶送风口送风+侧下一个排风口排风方式的全室平均污染物浓度较低,但在医护人员呼吸高度的平均污染物浓度较矢流送风方式高,可见矢流送风方式对医护人员的保护效果更好;矢流送风方式的室内风速小于顶送方式,更有利于病人的康复;气流组织方式与换气次数是相互影响并且相互制约的,在良好的气流组织方式下适当降低换气次数也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

余琳[10](2007)在《传染性隔离病房空调通风的探讨》文中指出SARS的爆发已经过去了几年,未雨绸缪,为了防止SARS之类的传染病再次四处蔓延,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传染性隔离病房空调通风的改进。在给病患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的同时,防止传染疾病扩散,以免给家庭、社会和国家造成更大的损失。我们需要综合考虑传染性隔离病房的建筑设计和空调通风设计,来提高通风效率和改进隔离效果,防止病菌扩散和危害医护人员。传染性隔离病房的空调通风设计应当满足以下几个要求:提高污染空气的净化效果,保护医护人员不受感染,为病患者提供舒适环境,避免形成涡流及换气死角,兼顾节能的环保要求。基于以上原则,笔者对传染性隔离病房设计的要点进行了探讨,最终得出结论,系统说明了传染性隔离病房空调通风设计的任务和办法。在设计中应注意的事项包括:为防止病菌逸出,传染隔离病房应有良好的隔离措施,如保持室内外压力梯度(负压控制)、设置缓冲室;应改善通风的气流组织、提高换气次数、考虑局部排风的设计,降低室内的污染物浓度,保证医护人员工作区污染物浓度较低,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参考国内外文献和相关理论,笔者对送风口、排风口的位置进行讨论,提出几种方案,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试验。对于一个隔离病房的模型,模拟送风口、排风口设在不同位置时的室内通风情况,分析医护人员工作区内的污染物浓度、风速、温度分布,通过比较,得出最佳的通风方案。

二、医院SARS隔离病房区域气流控制的数值模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医院SARS隔离病房区域气流控制的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1)人体呼出颗粒物的传播特性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概率预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体呼出颗粒物室内传播特性
    1.1 人体呼出颗粒物粒径分布
    1.2 人体呼出颗粒物室内传播特性分析
2 高层建筑气载污染物的跨户传播特性
    2.1 高层建筑气载污染物竖直跨户传播特性分析
    2.2 高层建筑中烟囱效应引起的气载污染物跨户传播特性分析
3 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概率预测方法
4 结论

(2)病毒空气传播控制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传染病的传播及气溶胶
    2.1 传染病的传播
        2.1.1 传染源
        2.1.2 传播途径
        2.1.3 易感者
    2.2 气溶胶的概念及传播机理
        2.2.1 气溶胶的概念
        2.2.2 气溶胶的感染性
        2.2.3 微生物气溶胶受力分析
        2.2.4 微生物气溶胶运动特性
    2.3 流动流体的控制方程
        2.3.1 质量守恒方程
        2.3.2 动量守恒方程
        2.3.3 能量守恒方程
    2.4 湍流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负压隔离器内气溶胶颗粒分布及粒径影响因素
    3.1 实验测试
        3.1.1 测试对象
        3.1.2 实验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2 模拟验证
        3.2.1 物理模型
        3.2.2 网格划分
        3.2.3 边界条件
        3.2.4 模拟结果验证
    3.3 不同工况对实验对象产生气溶胶的影响
        3.3.1 物理模型
        3.3.2 网格划分及独立性验证
        3.3.3 边界条件设置
        3.3.4 不同工况下颗粒浓度及粒径分布模拟结果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病房内热羽作用下人体呼出气溶胶的运动规律
    4.1 病房及人体模型建立
        4.1.1 物理模型
        4.1.2 网格划分
        4.1.3 边界条件
    4.2 热羽作用下颗粒扩散模拟结果及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病房内不同气流组织对颗粒物去除效果的模拟研究
    5.1 病房模型建立
        5.1.1 物理模型
        5.1.2 网格划分
        5.1.3 边界条件
    5.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2.1 不同送风形式的速度场
        5.2.2 不同送风形式的颗粒物排除效果
        5.2.3 换气次数对颗粒物排除效果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传染病负压病房布局流程建设及医院感染管理中外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负压病房工艺流程设计
2 负压病房通风空调
3 医院感染管理及监测
4 结语

(4)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医院建筑门诊区域通风空调设计规范
        1.2.2 医院建筑门诊区域压差控制设计现状
        1.2.3 CFD软件辅助气流组织设计应用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2 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设计与空间压力控制
    2.1 门诊区域感染概述
        2.1.1 感染源
        2.1.2 易感人群
        2.1.3 感染途径和传播方式
        2.1.4 气流路径和空间压力与交叉感染的关系
    2.2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设计
        2.2.1 门诊部功能与组成
        2.2.2 门诊部诊疗流程与人员流向
        2.2.3 门诊区域洁污分区
    2.3 门诊区域空间压力控制
        2.3.1 压差与渗透风量
        2.3.2 门诊区域各类房间压力要求
        2.3.3 门诊区域空间压力控制方式
    2.4 本章小结
3 综合医院门诊区域室内环境测试与分析
    3.1 测试目的
    3.2 测试方案
        3.2.1 测试对象
        3.2.2 测试内容
    3.3 测试过程
    3.4 测试结果与分析
        3.4.1 夏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4.2 过渡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4.3 冬季测试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与空间压力分布现状数值模拟
    4.1 数值模拟的可靠性验证
        4.1.1 物理模型
        4.1.2 数学模型
        4.1.3 边界条件
        4.1.4 数值求解方法
        4.1.5 可靠性验证
    4.2 实际运行工况下儿科诊疗区的压力分布
        4.2.1 实际运行工况的边界条件
        4.2.2 实际运行工况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及空间压力管理调试方案及分析
    5.1 各房间门关闭并按规范设置风量
        5.1.1 第一种调试方案的边界条件
        5.1.2 第一种调试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2 各房间门关闭并考虑压差渗透设置风量
        5.2.1 第二种调试方案的边界条件
        5.2.2 第二种调试方案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门诊区域各诊疗单元的调试管理方案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5)门诊呼吸科区域微生物污染物运动规律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室内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理论研究及研究方法介绍
    2.1 室内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数学模型
        2.1.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1.2 湍流模型
    2.2 CFD数值模拟简介
        2.2.1 CFD的简介
        2.2.2 CFD的求解过程
第三章 医院室内环境与微生物污染物调研
    3.1 门诊的诊疗形式及空间组织形式
        3.1.1 诊疗模式
        3.1.2 门诊建筑的空间组织形式
    3.2 门诊部空调系统参数调查
        3.2.1 门诊部通风空调系统形式
        3.2.2 门诊部通风气流组织形式
    3.3 门诊部人员流量调查及分析
    3.4 人体微生物污染源的调研
第四章 呼吸科诊室内微生物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
    4.1 物理模型
    4.2 网格划分及边界条件
        4.2.1 网格划分
        4.2.2 边界条件
    4.3 气体污染物与飞沫颗粒污染物分布特性的模拟对比结果
    4.4 冬、夏两季室内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模拟研究
        4.4.1 人体呼吸高度水平面的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4.2 典型纵剖面的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4.3 监测点上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4.4 诊室高度方向和进深方向上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5 冬季送风角度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5.1 人体呼吸高度水平面的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5.2 典型纵剖面的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5.3 监测点上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5.4 工作区域空气流速校核
    4.6 回风口过滤效率不同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4.6.1 人体呼吸高度水平面的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6.2 典型纵剖面的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6.3 监测点上微生物污染物分布模拟结果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门诊科室间微生物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
    5.1 呼吸科门诊独立设置时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模拟研究
        5.1.1 物理模型
        5.1.2 边界条件设置
        5.1.3 科室走道送风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5.1.4 不同排风位置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5.1.5 不同排风量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5.2 呼吸科非独立设置时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模拟研究
        5.2.1 物理模型
        5.2.2 边界条件设置
        5.2.3 呼吸科门诊位置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5.2.4 不同排风位置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5.2.5 不同排风量对微生物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病房飞沫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污染源特性
        1.2.2 飞沫蒸发
        1.2.3 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2 病房飞沫污染物蒸发扩散模型的建立及二次开发
    2.1 病房物理模型
        2.1.1 物理参数
        2.1.2 简化模型
    2.2 病房飞沫污染物蒸发扩散的数学模型
        2.2.1 基本假设
        2.2.2 病房空气湍流流动模型
        2.2.3 病房空气中水分输运模型
        2.2.4 病房空气-飞沫两相流模型
        2.2.5 FLUENT软件的二次开发
    2.3 边界和初始条件
        2.3.1 进口边界条件
        2.3.2 出口边界条件
        2.3.3 表面边界条件
        2.3.4 初始条件
    2.4 数值求解方法
        2.4.1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2.4.2 离散方程的建立
        2.4.3 求解控制参数的设置
        2.4.4 离散方程的求解
    2.5 数值计算模型的可靠性验证
    2.6 本章小结
3 病房室内环境与飞沫污染源调研
    3.1 病房室内环境现场调研与测试
        3.1.1 病房通风空调系统形式
        3.1.2 病房通风气流组织形式
        3.1.3 病房通风换气次数
        3.1.4 病房室内热湿环境参数
        3.1.5 病房人员流量变化
    3.2 人体飞沫污染源文献调研
        3.2.1 飞沫粒径
        3.2.2 飞沫速度
        3.2.3 飞沫数目
        3.2.4 飞沫质量流率
        3.2.5 飞沫温度
        3.2.6 飞沫组分
    3.3 本章小结
4 病房飞沫污染物浓度分布特征及评价
    4.1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与模型构建
        4.1.1 方案设计
        4.1.2 模型构建
    4.2 顶部送风方式的模拟与污染评价
        4.2.1 顶部送风方式的物理模型
        4.2.2 顶部送风方式的边界条件
        4.2.3 顶部送风方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3 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模拟与污染评价
        4.3.1 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物理模型
        4.3.2 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边界条件
        4.3.3 贴附射流送风方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4 推荐送风方式的模拟与污染评价
        4.4.1 推荐送风方式的物理模型
        4.4.2 推荐送风方式的边界条件
        4.4.3 推荐送风方式的模拟结果与分析
    4.5 不同送风方式下的对比分析与污染控制建议
        4.5.1 流线图
        4.5.2 飞沫浓度
        4.5.3 飞沫数目
        4.5.4 通风效率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7)隔离病房气溶胶扩散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气溶胶颗粒的研究现状
        1.2.2 贴附射流的研究现状
        1.2.3 隔离病房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数值模拟的理论研究
    2.1 运动规律的控制方程
        2.1.1 质量守恒定律
        2.1.2 动量守恒定律
        2.1.3 能量守恒定律
        2.1.4 能量传输方程
    2.2 室内环境的湍流模型对比分析
        2.2.1 单方程模型
        2.2.2 k-ε模型
        2.2.3 k-ω模型
    2.3 湍流参数计算公式
    2.4 数值模拟的离散方法
        2.4.1 有限差分法
        2.4.2 有限体积法
        2.4.3 有限元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体气溶胶颗粒运动特性的综合数学模型
    3.1 飞沫气溶胶的性质
    3.2 隔离病房内气溶胶颗粒的传播途径
    3.3 气溶胶颗粒的数值模拟方法
        3.3.1 气溶胶颗粒的蒸发模型
        3.3.2 气溶胶颗粒的沉降模型
        3.3.3 气溶胶颗粒的沉积模型
        3.3.4 气溶胶颗粒的凝并模型
        3.3.5 气溶胶颗粒的受力分析
        3.3.6 计算隔离病房内气溶胶颗粒运动的方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贴附射流的理论基础与数值模拟分析
    4.1 射流的理论基础
    4.2 非等温射流特性分析
    4.3 水平贴附射流的贴附长度
    4.4 贴附长度的计算方法
    4.5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隔离病房气流组织优化分析
    5.1 隔离病房的优化设计
    5.2 隔离病房位置的优化设计
    5.3 隔离病房的气流组织设计
        5.3.1 气流组织形式概述
        5.3.2 送、回风口布置的理论分析
        5.3.3 送、回风口的位置选择
        5.3.4 送、回风口位置的评价方法
        5.3.5 换气次数的优化设计
    5.4 压差的优化设计
    5.5 温差对隔离病房的影响
    5.6 隔离病房缓冲室的优化设计
        5.6.1 缓冲室的基本模式
        5.6.2 缓冲室污染量分析
        5.6.3 影响负压隔离病房缓冲室的因素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隔离病房气流改造方案的数值模拟分析
    6.1 隔离病房的几何模型
    6.2 隔离病房的物理模型
    6.3 边界条件及模拟工况
        6.3.1 湍流模型边界条件
        6.3.2 人体模型边界条件
        6.3.3 模拟工况
    6.4 模拟结果
        6.4.1 普通病房的气流组织模拟分析
        6.4.2 不同气流组织形式对隔离病房的影响
        6.4.3 不同换气次数对隔离病房的影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过的学术会议
致谢

(8)气流组织对负压隔离病房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通过空气及飞沫传播的疾病
    1.2 传染性微粒的传播及其特性
        1.2.1 飞沫传染
        1.2.2 空气传染
    1.3 负压隔离病房的作用
    1.4 负压隔离病房的组成
        1.4.1 设计形式
        1.4.2 建筑布局要求
        1.4.3 隔离要求
        1.4.4 压差的要求
        1.4.5 换气次数要求
    1.5 负压隔离病房研究现状
        1.5.1 国外研究概况
        1.5.2 国内研究概况
    1.6 本课题研究意义
    1.7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气流组织研究方法及评价体系
    2.1 气流组织介绍
        2.1.1 气流组织定义
        2.1.2 气流组织布置原则
        2.1.3 气流组织方式及布置要求
    2.2 气流组织研究方法
        2.2.1 数值模拟方法
        2.2.2 微生物实验方法
        2.2.3 示踪气体实验方法
        2.2.4 实验结合数值模拟方法
        2.2.5 本实验中采用方法
    2.3 气流组织评价体系
        2.3.1 通风效率Ev
        2.3.2 空气龄
        2.3.3 换气效率
        2.3.4 自净时间
        2.3.5 污染物浓度
        2.3.6 不均匀系数
第三章 实验系统设计
    3.1 实验目的
    3.2 实验室的建立
        3.2.1 实验室平面布局
        3.2.2 空调系统设计
    3.3 实验系统
        3.3.1 人体模型
        3.3.2 SF_6 发生装置
        3.3.3 SF_6 气体采集分析装置
    3.4 实验设备
第四章 实验及数据分析
    4.1 气流组织实验
        4.1.1 实验内容
        4.1.2 实验准备
        4.1.3 实验步骤
    4.2 不同气流组织对室内污染物浓度及均匀性影响
    4.3 不同气流组织对自净时间的影响
    4.4 顶送局部顶排不同换气次数与顶送双侧12 次/换气的比较
    4.5 矢流局部侧排不同换气次数与顶送双侧12 次/换气的比较
    4.6 节能性探讨
    4.7 顶送风与矢流送风气流组织比较
    4.8 不同压力梯度对污染物扩散特性的影响
        4.8.1 实验内容
        4.8.2 实验准备
        4.8.3 实验步骤
        4.8.4 实验结果
        4.8.5 开关门动态过程实验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一 12 次/小时换气次数下,8 种送排风方式各测点 SF6浓度采样结果
附录二 矢流送风局部床侧排风不同换气次数条件下各测点数据记录表
附录三 顶送风局部头顶排风不同换气次数条件下各测点数据记录表
致谢

(9)传染性负压隔离病房气流组织与换气次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负压隔离病房的作用
    1.3 负压隔离病房基本信息
        1.3.1 功能及结构形式
        1.3.2 空调系统
        1.3.3 压差梯度
        1.3.4 换气次数
        1.3.5 气流组织
        1.3.6 气流组织与换气次数关系
    1.4 隔离病房研究概况
        1.4.1 国外研究概况
        1.4.2 国内研究概况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
    1.6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传染性微粒及气溶胶
    2.1 传染性微粒的产生
    2.2 传染性微粒的传播及特性
        2.2.1 传染源
        2.2.2 传播途径
        2.2.3 易感者
    2.3 气溶胶的概念及特性
    2.4 气溶胶的感染性
第三章 实验研究
    3.1 实验方案
    3.2 实验系统说明
        3.2.1 隔离病房布置
        3.2.2 空调系统
        3.2.3 人体模型
        3.2.4 气溶胶发生及采集系统
    3.3 送风口流场实验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设备
        3.3.3 矢流风口流场实验
        3.3.4 顶送风口流场实验
    3.4 粒子实验
        3.4.1 实验目的
        3.4.2 实验设备
        3.4.3 实验内容
        3.4.4 实验方法与步骤
        3.4.5 实验结果
        3.4.6 实验分析
第四章 数值模拟研究
    4.1 计算流体力学(CFD)技术简介
    4.2 模型建立
        4.2.1 物理模型
        4.2.2 数学模型
    4.3 风口数值模拟验证
        4.3.1 矢流风口
        4.3.2 顶送风口
        4.3.3 分析
    4.4 污染物浓度模拟
        4.4.1 示踪气体设置
        4.4.2 流场模拟
        4.4.3 污染物浓度对比
        4.4.4 换气次数对污染物浓度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传染性隔离病房空调通风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内容、目的及研究方法
2 空调通风的探讨
    2.1 病房总体布置要求
    2.2 空调通风的设计要求
    2.3 本章小结
3 数值模拟的原理
    3.1 湍流理论
    3.2 控制方程离散化
    3.3 Fluent 软件介绍
    3.4 本章小结
4 气流组织数值模拟
    4.1 边界条件
    4.2 分析、比较方法
    4.3 方案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小结
    5.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医院SARS隔离病房区域气流控制的数值模拟(论文参考文献)

  • [1]人体呼出颗粒物的传播特性及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概率预测方法[J]. 李瑞彬,吴妍,牛建磊,高乃平. 暖通空调, 2020(09)
  • [2]病毒空气传播控制技术的研究[D]. 吴松林. 武汉科技大学, 2020(01)
  • [3]传染病负压病房布局流程建设及医院感染管理中外研究进展[J]. 林虹,杨乐,张泓,宋舸,朱梦捷. 江苏建筑, 2019(S1)
  • [4]综合医院门诊区域气流路径分析及空间压力管理[D]. 张桉康. 重庆大学, 2019(01)
  • [5]门诊呼吸科区域微生物污染物运动规律模拟研究[D]. 李梦雪. 东华大学, 2019(03)
  • [6]病房飞沫污染物的浓度变化特征及污染控制[D]. 刘鹏. 重庆大学, 2016(03)
  • [7]隔离病房气溶胶扩散与气流组织优化研究[D]. 樊宏博.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5)
  • [8]气流组织对负压隔离病房污染物扩散的影响研究[D]. 赵越. 天津大学, 2012(07)
  • [9]传染性负压隔离病房气流组织与换气次数研究[D]. 李猛. 天津大学, 2010(03)
  • [10]传染性隔离病房空调通风的探讨[D]. 余琳. 华中科技大学, 2007(05)

标签:;  ;  ;  ;  

医院SARS隔离病房气流控制数值模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