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

《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

一、《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孙悦[1](2021)在《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钱晨[2](2021)在《互生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活动应该是师生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这需要师生双方共同扮演教学主体的角色,通过相互交流碰撞思维的火花,通过相互生成促进教和学的共同进步。互生教学模式就是指基于学生学情,结合外界多元的教学资源和给予的多元评价反馈,通过教师、学生、环境之间互动的方式,促进师生共同成长的教学模式。通过让学生分组合作、动手实践、展示成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此次研究旨在结合具体数据分析互生教学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并通过问卷和访谈的方式发现互生教学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本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首先提出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和现代社会以及课程标准对物理教学的要求,在此基础上表明了研究互生教学模式的必要性。通过分析前人对互生教学模式的研究,笔者将本文研究的重点放在了互生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上,最后笔者对此次研究的意义和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第二部分是对互生教学模式的概述,详细解释了互生教学模式的概念以及其交互性、过程性、主体性的特征。同时,笔者也提出了互生教学实施的“基于认知”、“平等对话”、“明确任务”的三个原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在这部分内容中还详细介绍了互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为下文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了依据。第三部分是介绍互生教学模式在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的实施情况。笔者简述了学校整体的课程设置结构,从教材、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角度对该校实施互生教学模式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接着,笔者提出了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步骤:课前需要先明确教学目标、再了解学生学情、最后确定实施方案;课堂围绕“情景导学”、“探究问学”、“合作互学”、“展示品学”、“训练评学”、“提升思学”来展开;课后用课堂评价量表进行反馈。在本章的最后,笔者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案例并进行分析,展示了课程实施的具体过程。第四部分是互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研究。结合第三部分的理论,笔者提出了两个具体的案例并进行分析。除此之外,这部分还介绍了笔者对两届学生进行为期两年的教学实验的情况。通过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访谈和对学生成绩的跟踪调查,发现互生教学模式有许多优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认识;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可以促进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可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较长时间下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教师思想需要进一步转变;备课难度较大;部分学生难以适应互生教学模式。笔者针对于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通过校本研训、课程观摩、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教师转变思想;通过教师分工、小组讨论、总结反思的方式减小备课难度;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促进预习、细化实验流程、小组引导等方式帮助他们适应互生教学模式。最后笔者总结了本次研究的结论和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互生教学模式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李江[3](2020)在《物理教具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实验教学,借助实物创设物理情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得出物理规律,掌握物理知识。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很少开展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生活中处处有实验,利用随手可得的生活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教学,不但是我国中学物理教学的优良传统,也是国际物理教育中普遍的做法。这是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对物理实1验教学的要求,同时也是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程改革要求,“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整合与利用。”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科学问题的意志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的能力。同时,通过自制教具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师在其制作自制教具的过程中,思想和意志得到磨炼,知识得到升华,能力得到检验。通过开展学生低成本自制教具评比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且还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本研究旨在介绍一些基于生活器材制作的自制教具的自作方法给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同时,通过一些具体的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得出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实验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成绩分析法等。论文共分为6部分:1.绪论。分析本次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介绍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现状,介绍本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2.相关理论的界定。包括物理实验的概述、生活器材的概述、自制教具的概述、核心素养以及有效教学的概述。3.一些基于生活器材的物理自制教具制作方法。如光的折射演示器材的制作方法、物理浮沉条件演示教具的自制方法、二级分离水火箭的制作方法、三助推捆绑水火箭的制作方法等。4.自制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及分析。如光的折射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应用案例分析,物体的浮沉条件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等。5.自制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及效果分析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分析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情况)、成绩分析法(平均分对比分析、最高分与最低分分析、众数分析等)得出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中应用的效果。6.结论。对本研究进行总结,得出自制教具研制的必要性,自制物理教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应用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物理成绩。

张忆[4](2019)在《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中“定型重复”问题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儿童绘画,是儿童通过涂鸦或绘画的方式表现对外界生活、事物的感受,或是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尤其受到低年段儿童的喜爱,在他们的眼中,绘画就像是一种快乐的游戏,随心所欲,所画即所想。而当他们从幼儿变为儿童,步入小学时,从他们的美术课堂作业中却发现很多模式化的、重复的物象造型,无论绘画主题如何变化,这些图案如同敲图章一般被一次又一次的运用在画面中。这种机械的、模式化的重复,称为“定型重复”。本文则针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基于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学生作品分析、课堂实践等研究方式,探寻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中“定型重复”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和产生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对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定型重复”对学生绘画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阐述改善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结合问题所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如:可用多样的教学形式,打破学生原本的“舒适圈”;用丰富的课外活动,帮助他们积累生活经验;用正确的教学理念,改变“模式化”的课堂教学形式;注重欣赏教学,提升学生的审美眼光。希望通过本研究,能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中“定型重复”这一现象,丰富他们的美术表现,激发儿童的创意思维和创造力发展。

高飞[5](2018)在《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对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对于儿童在课堂上的思维变化以及智慧生成做系统记录,在学习和汲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对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问题进行新的思考。论文所理解的儿童哲学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探究活动。儿童哲学课程是通过引导儿童围绕哲学教材中具有模糊性、开放性的抽象话题,通过提问、对话的方式建立哲学探究共同体,“发散——聚合”儿童思想,并运用一定的哲学规则开展哲学探讨,旨在培养儿童思维能力的课程。儿童哲学的课堂教学有别于中小学普遍使用的课堂教学,主张把单个个体以及松散的课堂整合成一个内在联系紧密,兴趣和目标相对一致的共同体。论文所说的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是指在课堂环境之内及强调各基础型学科教学规律的前提下,教师通过提问、对话、讨论等教学方法,组织儿童以探究共同体的形式进行有效哲学探究的活动。让学生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运用思辨性、多元的方法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成为具有儿童哲学特质的“问学”课堂。论文从教学模式的视野探讨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哲学教室的经营问题。哲学教室亦称为哲学探究共同体,源自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皮尔斯提出的“探究共同体”概念。论文对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界定是:基于一定的教学理念与原则,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和学生的阶段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素材、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策略,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从整体上说,儿童哲学的课堂教学模式指哲学探究共同体;从元素上说,儿童哲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隐含在哲学探究共同体内的知识观、课程观和师生观。笔者以上海市六一小学的儿童哲学课堂教学作为典型实践进行透析,并以杭州市某小学中段学生为授课对象,自主开展儿童哲学课堂教学的观察与实践,对此进一步感知和反思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在典型实践透析与自主实践探索中,从教学模式的整体与元素角度进行深入分析,提出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哲学教室)的经营策略:1.教学组织形式上儿童须组合成圆形或方形的教室格局;2.探究活动的开展须拟定相应的规则并予以详细说明,且在讨论过程中不断强调;3.面对突发性问题能灵活采用教学应对策略,如及时反馈、经常性评价、保持中立及“期望”策略等;4.善用提问与对话方法推动哲学讨论;5.课堂教学的四大环节,分别是创设情境,主题导入;阅读故事,主题讨论;联系生活,提升认识;总结感悟,完善思维。以期能为哲学教室更好地经营提供一点帮助。

聂婷华,吴晓雷[6](2017)在《馆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上海科技馆学校定制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中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和科技馆的发展,科技馆与学校之间有了更多可能合作的空间。虽然中国的馆校合作已有多年历史且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上海科技馆从实际出发推出学校定制活动,从活动策划、实施到活动效果评估,经过一年的磨合、不断改进,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教训,为探索科技馆与学校开展长期、稳定、可行的合作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王红[7](2017)在《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开展,新型的信息化应用模式在教育领域不断创建和推广。翻转课堂是当今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方法的一个产物,翻转课堂的诞生,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更加关注“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教师提供的信息技术资源下自主学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专家学者和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对翻转课堂的极高关注和研究,翻转课堂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加深,翻转课堂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也取得很好的效果。如今,翻转课堂在国内外都得到广泛的实践与运用,已经逐渐成熟。本研究梳理了国内外翻转课堂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概念,采用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问卷调查法等研究方法对小学《科学》课程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分析了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对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过程与要素进行了分析与提炼,将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分为课前自主探究、课堂探究研讨和课后拓展与深化三大模块,构建了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原则。对《科学课程标准》进行分析解读,参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的有关规定对青岛版小学科学课程内容进行整理分析,设计了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案例。在日照市某小学中进行教学实践,结合“探究—研讨”教学法的特点和翻转课堂的理念,结合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对小学三、四年级《科学》部分课程录制微型教学视频、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并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教学实践发现,采用“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对学生科学课程学习兴趣的提高非常有帮助,对学生科学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具有显着成效,对学生科学行为与习惯的养成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发现学生自学能力有限、学习方式被动、教学资源不足等问题。最后,通过调查问卷和自我测评,整理出翻转课堂教学效果的应用分析。

杨海玉[8](2016)在《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儒勒·凡尔纳作为法国当代着名的科幻小说家被誉为“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他一生创作了近百部小说作品,其中绝大多数为硬科幻小说,他的科幻作品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大规模的翻译,拥有数以亿计的读者,由其经典科幻改编而成的电影也很受观众欢迎。多年来学界对凡尔纳科幻作品的研究涉及文本内容、人物形象、审美感受、译介情况、文学影响等多个方面,却鲜少提及其作品中展现的多样科幻空间形式及空间建构的问题。本文尝试以空间形式及空间建构为研究主线,从凡尔纳科幻作品中总结归纳出科幻空间的类型和建构规律,为重新解读凡尔纳科幻经典提供一个新的观察点。论文导论部分简要陈述了凡尔纳科幻小说的创作情况及国内外学界对其科幻小说的研究情况,阐明论文运用的相关理论知识及使用的研究方法,并说明了论文的研究价值、目的和意义等。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把凡尔纳科幻作品中表现的多种空间形式进行分类并分别予以说明,论文选取了凡尔纳多部在中国传播广、影响大的科幻作品,以这些作品中的科幻空间是否真实存在及位置特征为标志,将科幻空间形式分为真实空间、虚构空间两个大类,真实空间包含海洋空间、大陆空间、低空空间三个小类;虚构空间包含地心空间、宇宙空间、机器空间、乌托邦空间四个小类,在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中空间是叙事不可或缺的元素,多种多样的科幻空间为读者营造了具体而形象的故事环境。第二部分分析了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空间构建的方式,凡尔纳通过探险游历的故事模式从物理层面构建了人物活动的地理空间,又从人物关系层面构建了科幻空间的社会属性,然后利用先进机器和特殊地理位置搭建空间转换的媒介,这些内容共同组建出具象又充实的科幻空间。第三部分对凡尔纳科幻小说中空间建构的功能做了阐释,结合具体作品指出凡尔纳在小说中构建的科幻空间具备社会、文学、美学的价值。最后总结全文,表明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及在凡尔纳科幻小说研究中的意义与不足。

韩建昌[9](2016)在《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人类对于梦想的追求,源于内心追求真善美的精神动力。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创造,都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延伸。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应该是人类发展的指南,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最高标准,以自由飞行为特征的通用航空既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生动体现,也是促进自由发展的重要手段。中国当代通用航空事业之所以不够发达,航空文化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通用航空文化在当代中国刚刚兴起,通用航空发展正在成为热点。通用航空文化是通用航空的灵魂,与通用航空产业互为表里、相辅相成。是软件与硬件、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自由飞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愿望,不仅是中国梦的一部分,也应该是全面小康社会建成的重要标志。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构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理论,探索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规律,寻找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路径,促进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就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目的、内涵以及方法和途径等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第一章,导论。对选题的缘起、选题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创新点作了一个概要的说明。第二章,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结合通用航空文化的特点,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的一些重要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平台是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石,是本文后续理论架构形成的重要基础。第二章还界定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论述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和外在表现,并从物质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行为文化层面以及价值观文化层面对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进行分析。第三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回顾了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对航空文化的起源以及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行了考察;分析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意义,对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进行了论述。第四章,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及价值构建。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该具有的精神特征,并将其概括为自由精神、探索精神、创新精神、人本精神、开放精神、服务精神、法治精神。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通用航空文化的社会价值,分析了交通变革、科技发展以及飞行对人们生活的深刻影响。论述了自由飞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当代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在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强化国民航空意识、建设航空强国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五章,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论述了文化与产业的关系,分析了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气质、发展通用航空产业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以及文化资源对产业发展的作用,考察了通用航空制造产业和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的重点,通过产业发展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第六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通用航空文化建设需要从政府、公民、企业和社会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全面构建和系统推进。提出了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建设先进航空文化的系列途径。构建了通过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和开发航空文化产品,加强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第七章,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从企业文化建设和通用航空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分析了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考察了文化建设对企业发展的作用,以及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的特点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初步建构起通用航空文化及其建设的基本理论体系,从而丰富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研究内容。本文从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出发,在先进文化建设的总体框架下,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视域,进行通用航空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和实践探索,拓展了当代先进文化的研究范围。二是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产业及人的生活改变互动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为航空文化建设找到了基本的路径依据。研究通用航空文化的目的是通过文化建设,促进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实现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人的现代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是对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文化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从而提供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生动案例。本文以上述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为分析框架,结合作者的工作实践经验和第一手资料,总结了实践层面的经验,比较系统地提出了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并对其进行了反馈验证。

李佳[10](2015)在《可移动建筑设计研究》文中提出移动是人类基本行为模式之一。而建筑作为人类栖居的场所,长期以来被视为永久固定不动的人造物,永恒的特质被视为建筑固有的品质。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建筑的认知走向多元化,可移动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开始浮出水面,并通过其可移动特性在当代复杂多变的时代背景下展现出独有价值。本文立足于可移动建筑的移动的特性,从理论论述和设计实验两方面对可移动建筑进行研究。首先,本文对可移动建筑的相关概念进行梳理,为课题研究明确范围:其次,本文从建筑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层面,分析了四位具有代表性的建筑师、学者的相关理论学说,从多角度探索可移动建筑的理论依据;再次,本文结合大量可移动建筑案例分析可移动建筑在功能、生态、适应性和经济性四个方面的优势,并论述了可移动建筑的轮移、漂游、飞行、轻量、拆装、变形等六种常见移动策略:最后,笔者以南京艺术学院为基地背景进行可移动建筑设计实验,从设计概念确立、形态生成、设计深化与成果表达等方面对可移动建筑设计进行设计实验,对已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反馈。希望能够通过此次研究,能够引发更多人关注对可移动建筑,共同推进建筑学领域的多元化发展,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出一份力。

二、《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2)互生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的挑战和困难
        1.1.2 终身学习时代的需求
        1.1.3 新课程改革对物理教学的要求
    1.2 互生教学模式国内外研究情况
        1.2.1 国内外早期研究情况
        1.2.2 现代国内外互生教学模式的研究状况与趋势
    1.3 课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互生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2.1.1 教学模式
        2.1.2 互生教学模式
    2.2 互生教学模式的特征
        2.2.1 交互性
        2.2.2 过程性
        2.2.3 主体性
    2.3 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原则
        2.3.1 基于认知促进学生理解
        2.3.2 平等对话培养师生感情
        2.3.3 明确任务加强学生合作
    2.4 互生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4.1 生成性思维
        2.4.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2.4.3 建构主义理论
        2.4.4 合作学习理论
第3章 互生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中华中学上新河初级中学互生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
    3.2 互生教学模式实施的可行性分析
        3.2.1 物理教材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3.2.2 学生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3.2.3 学校和教师层面的可行性分析
    3.3 互生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步骤
        3.3.1 互生教学的课前准备
        3.3.2 互生教学的课堂实施
        3.3.3 互生教学的课后教学量表评价
    3.4 互生教学模式的实践案例
        3.4.1 教学案例一: 《透镜》
        3.4.2 教学案例二: 《创意小火箭》
第4章 互生教学模式的教学实验
    4.1 实验准备
        4.1.1 实验对象
        4.1.2 无关变量的控制
        4.1.3 实验内容
    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2.1 问卷调查与分析
        4.2.2 实验前后学生成绩的研究调查和分析
        4.2.3 教师访谈调查分析
    4.3 互生教学模式的优化策略研究
        4.3.1 采用多样化的宣传方式,促进教师的思想转变
        4.3.2 明确课前备课任务,推动教师分工合作
        4.3.3 针对不同学生群体,引导学生高效学习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反思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反思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学生调查问卷
致谢

(3)物理教具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理论概述
    2.1 中学物理实验分类
    2.2 课程资源概述
    2.3 自制教具概述、特点及材料来源
    2.4 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概述
    2.5 有效教学概述
第三章 基于生活器材的一些物理自制教具制作方法
    3.1 二级分离水火箭的制作
    3.2 三助推捆绑水火箭的制作
    3.3 水透镜的制作
    3.4 向上滚动的双圆锥演示教具的制作
    3.5 物体浮与沉演示教具的制作
    3.6 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教具的制作
    3.7 微小形变演示教具的制作
    3.8 光的折射演示教具的制作
    3.9 自制潜水艇的制作
    3.10 自制电动机
    3.11 多用途的压力作用效果演示教具的制作
    3.12 学生自制教具的展示
第四章 自制教具在教学过程中的案例及分析
    4.1 案例1:《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案例与分析
    4.2 案例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案例与分析
    4.3 案例3:《科学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案例与分析
第五章 自制教具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及效果分析研究
    5.1 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昆明五华实验学校初二年级(8)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现状调查与分析
    5.2 物理自制教具在物理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5.3 研究结果
第六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的不足与缺陷
    6.3 预期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在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沪科版初中物理演示分组实验目录分类表
附录三: 低成本自制教具在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提升调查问卷

(4)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中“定型重复”问题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相关文献研究
    (三)研究的内容
    (四)研究的方法
二、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一)核心概念界定
        1、儿童绘画
        2、定型
        3、定型重复
        4、样式
        5、绘画创作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与心理发展特点
        1、心理发展特点
        2、绘画发展特点
三、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的现状调查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设计总体情况
    (二)问卷调查主要内容(见附录)
    (三)调查结果具体分析
四、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中“定型重复”现象的研究分析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中“定型重复”的主要表现形式
        1、重复的画面背景
        2、重复的物象造型
        3、重复的画面色彩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中“定型重复”的原因分析
        1、来自于儿童本身
        2、来自于课堂教学
        3、来自于外界环境
    (三)“定型重复”对小学生绘画发展产生的影响
        1、有碍学生创造力发展
        2、弱化学生创意思维能力
        3、阻碍学生美术表现
五、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创作中“定型重复”现象的策略与实践
    (一)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二)明确美术教育的目的
    (三)合理分解教材内容,让学习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四)创设情境,注重体验,积累经验
        1、关于情境教学
        2、教学案例:《好大的雨》
    (五)注重构思,运用“思维导图”丰富画面内容
        1、关于构思和思维导图
        2、案例《我想飞》:思维导图的课堂“初探”
        3、案例《直升机》:运用思维导图改善画面背景的“定型重复”
    (六)注重观察,发现特征:培养观察的习惯
        1、关于观察
        2、案例《身边的树》:改善“树”的造型和颜色的“定型重复”
        3、案例《不同角度的脸》:改善正面人物的“定型重复”
    (七)立足“最近发展区”,给予个性化的指导与评价
        1、鼓励不同,培养创新意识
        2、因材施教,制定分层要求
        3、画面评价,关注情感表达
        4、运用适恰的示范方法,提高示范效率
    (八)注重美术欣赏教学,提升儿童的审美眼光
        1、随堂美术欣赏
        2、专题美术欣赏
        3、参观美术欣赏
    (九)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培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1、丰富学生生活体验
        2、培养在生活中积累素材的习惯
六、结语
    (一)本研究的成效
    (二)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小学低年级儿童绘画中“定型重复”现象的调查
致谢

(5)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相关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儿童哲学
        1.4.2 儿童哲学课程
        1.4.3 课堂教学
        1.4.4 教学模式
2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哲学基础
        2.1.1 哲学的本义
        2.1.2 哲学文学化
        2.1.3 哲学与思维
    2.2 教育学基础
        2.2.1 卢梭的儿童观
        2.2.2 杜威的教育观
    2.3 心理学基础
        2.3.1 思维与语言的关系
        2.3.2 “最近发展区”理论
3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
    3.1 哲学教学的基本方法
        3.1.1 提问
        3.1.2 对话
        3.1.3 讨论
    3.2 哲学教学的基本原则
        3.2.1 探索哲学奥秘的原则
        3.2.2 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3.2.3 尊重儿童见解的原则
        3.2.4 启迪儿童智慧的原则
    3.3 哲学教学的基本程序
4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典型透析——以上海市六一小学为例
    4.1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目标:思考与智慧
        4.1.1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4.1.2 培养学生探索能力
        4.1.3 提高道德推理能力
        4.1.4 促进个人交际能力
    4.2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原则:开放与互动
        4.2.1 启智性原则
        4.2.2 年段性原则
        4.2.3 开放性原则
        4.2.4 体验性原则
    4.3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要素:倾听与对话
        4.3.1 讨论
        4.3.2 提问
        4.3.3 追问
        4.3.4 倾听
        4.3.5 辨析
        4.3.6 运用
5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自主探索——以杭州市B校为例
    5.1 最漂亮的巨人——如何看待内在与外表?
        5.1.1 教学主题
        5.1.2 教学内容
        5.1.3 教学实录
        5.1.4 教学反思
    5.2 海因兹偷药——如何判断正确与错误?
        5.2.1 教学主题
        5.2.2 教学内容
        5.2.3 教学实录
        5.2.4 教学反思
    5.3 达芬奇想飞——如何面对梦想与嘲笑?
        5.3.1 教学主题
        5.3.2 教学内容
        5.3.3 教学实录
        5.3.4 教学反思
6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反思及策略
    6.1 反思
        6.1.1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现状及反思
        6.1.2 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折射的儿童观及反思
    6.2 策略
        6.2.1 整体与元素相结合的策略
        6.2.2 儿童哲学教室的经营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1 着作类
    2 期刊类
    3 学位论文类
    4 外文文献
附录一 最漂亮的巨人——如何看待内在与外表?
附录二 海因兹偷药——如何判断正确与错误?
附录三 达芬奇想飞——如何面对梦想与嘲笑?

(7)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翻转课堂教学方兴未艾,正呈深度发展的趋势
        1.1.2“科学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翻转课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探究—研讨”教学法应用于《科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分析
    2.1 翻转课堂
        2.1.1 翻转课堂的概念
        2.1.2 翻转课堂的本质与特征
    2.2“探究—研讨”教学法
        2.2.1“探究—研讨”教学法的基本思想
        2.2.2“探究—研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2.3 相关理论
        2.3.1 兰本达“齿轮啮合”的教学理念
        2.3.2 布鲁姆精熟学习理论
        2.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探究—研讨”支持下小学《科学》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3.1 小学《科学》内容与特点分析
        3.1.1 科学课程特点分析
        3.1.2 科学课程内容分析
    3.2 小学《科学》实施翻转课堂可行性分析
    3.3 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的优势分析
第4章 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构建
    4.1 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4.1.1 已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4.1.2“探究—研讨”支持下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要素分析
    4.2 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4.3 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用原则
第5章 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设计
    5.1 案例的选择与总体分析
        5.1.1 教学案例内容的确定
        5.1.2 教学对象分析
        5.1.3 教学环境分析
    5.2 学习资源设计
        5.2.1 微型教学视频设计
        5.2.2 自主学习任务单设计
        5.2.3 课后自我测评的编辑与实施
    5.3 《空气的成分》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5.4 《充气玩具里的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第6章 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案例实施
    6.1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6.2 翻转课堂教学结果分析
        6.2.1 科学认知与态度分析
        6.2.2 科学探究方法与能力分析
        6.2.3 科学学习行为与习惯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及创新点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凡尔纳科幻小说和科幻空间
    一、凡尔纳的科幻小说创作及研究情况
    二、论文的研究路径
    三、本论题的研究价值
1 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空间形式
    1.1 地球陌生的真实空间
        1.1.1 迷人危险的海洋空间
        1.1.2 广阔新颖的大陆空间
        1.1.3 遗世独立的低空空间
    1.2 科学展望的虚构空间
        1.2.1 神秘刺激的地心空间
        1.2.2 类似地球的宇宙空间
        1.2.3 影射现实的机器空间
        1.2.4 思索未来的乌托邦空间
2 凡尔纳科幻小说空间的构建方式
    2.1 游历探险模式拓展出科幻空间
        2.1.1 空间内部位移建构物理空间
        2.1.2 多样人际关系建构社会空间
    2.2 空间转换联结起真实与虚构空间
        2.2.1 先进器械进行空间转换
        2.2.2 特殊媒介进行空间转换
3 凡尔纳科幻小说空间建构的功能
    3.1 社会功能:严谨科学精神引导科技思辨式发展
    3.2 叙事功能:科幻空间的建构推动故事冲突发展
    3.3 审美功能:科学幻想空间的独特魅力引人入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设计
        1.3.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2 研究的基本思路
        1.3.3 研究的基本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通用航空文化研究与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主义文化观
        2.1.1 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2.1.2 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基本精神
        2.1.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2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
        2.2.1 人的本质
        2.2.2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2.2.3 文化与自由的关系
    2.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文化与实践的关系
        2.3.1 文化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3.2 社会生活决定社会文化
        2.3.3 通用航空实践与文化生产力
        2.3.4 文化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4 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概念
        2.4.1 航空文化、民用航空文化与通用航空文化的关系
        2.4.2 通用航空文化的基本内涵
        2.4.3 通用航空文化的外在表现
        2.4.4 通用航空文化的层次结构
第3章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历史与现状分析
    3.1 通用航空文化的历史演进
        3.1.1 航空文化的最早起源——古代人类的飞行向往
        3.1.2 西方近代航空文化的实践探索
        3.1.3 现代航空文化的形成
        3.1.4 世界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繁荣
    3.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和机遇
        3.2.1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发展回顾
        3.2.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发展的机遇
    3.3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3.1 通用航空产业难以为文化繁荣提供物质基础
        3.3.2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力量薄弱
    3.4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3.4.1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
        3.4.2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实现文化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需要
        3.4.3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需要
第4章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精神特征和价值构建
    4.1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应具有的精神特征
        4.1.1 自由精神
        4.1.2 探索精神
        4.1.3 创新精神
        4.1.4 人本精神
        4.1.5 开放精神
        4.1.6 公共服务精神
        4.1.7 法治精神
    4.2 我国通用航空文化的价值构建
        4.2.1 通用航空文化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
        4.2.2 通用航空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2.3 建设通用航空文化共享中国梦
        4.2.4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国民航空意识
第5章 以通用航空产业发展为依托建设通用航空文化
    5.1 产业与文化的关系
        5.1.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5.1.2 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现实要求
        5.1.3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形态
    5.2 通用航空产业体现航空文化的精神内涵
        5.2.1 通用航空产业具有天然的文化气质
        5.2.2 通用航空产业发展培育航空文化
        5.2.3 以通用航空为手段,发挥文化资源的作用
    5.3 通用航空企业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5.3.1 企业文化建设要突出通用航空特性
        5.3.2 通过社会责任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5.3.3 通过品牌文化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5.4 两种类型通用航空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5.4.1 通用航空制造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5.4.2 通用航空服务产业的文化建设重点
第6章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
    6.1 协同推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6.1.1 强化政府的航空意识及服务观念
        6.1.2 激发国民的航空意识及参与热情
        6.1.3 发挥通用航空企业的能动作用
        6.1.4 发挥航空学会的桥梁作用
        6.1.5 发挥媒体的传播作用
        6.1.6 发挥硬件与软件的协同效应
        6.1.7 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
    6.2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通用航空文化建设
        6.2.1 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价值观念
        6.2.2 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国民的航空意识
    6.3 开展通用航空活动,开发航空文化产品
        6.3.1 举办航展
        6.3.2 开展主题飞行活动
        6.3.3 举办知识讲座
        6.3.4 开展社会公益活动
        6.3.5 运用新闻事件及名人效应
        6.3.6 开发航空文化创意产品
        6.3.7 制作书籍、影视及网络产品
第7章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研究——以中航通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为例
    7.1 企业文化建设实践
        7.1.1 构建价值理念,塑造发展通用航空的灵魂
        7.1.2 实现知行合一,用发展通用航空的理念引导员工行为
        7.1.3 融入企业管理,建设促进通用航空发展的子文化
        7.1.4 建设文化阵地,打牢文化建设的基础
    7.2 通用航空文化建设实践
        7.2.1 举办通用航空活动,普及通用航空文化
        7.2.2 发挥新闻媒介传播作用,强化国民航空意识
        7.2.3 发展航空文化创意产业,以产业链延伸传播航空文化
        7.2.4 开发航空文化产品,拓宽通用航空文化传播途径
    7.3 文化建设实践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可移动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三、研究对象
    第二节、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相关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研究框架图
第一章 可移动建筑相关概念
    第一节 移动的概念
        一、移动
        二、移动的思辨
        三、移动的类型
    第二节 建筑与移动
        一、建筑与移动
        二、可移动建筑
    第三节 可移动建筑类型
        一、帐篷
        二、船屋
        三、房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可移动建筑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尤纳·弗莱德曼与“可移动建筑”
        一、尤纳·弗莱德曼
        二、以“居住者”为本
        三、“可移动建筑”
        四、理论影响
    第二节 雅克·阿塔利与“游牧”
        一、雅克·阿塔利
        二、“游牧”
        三、“游牧”之源
        四、理论意义
    第三节 罗伯特·克罗恩伯格与“可适性建筑”
        一、罗伯特·克罗恩伯格
        二、“可适性建筑”
        三、可适性建筑之源
        四、可适性建筑之桎
    第四节 铃木敏彦与“建筑家具”
        一、铃木敏彦
        二、“建筑家具”
        三、设计方法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移动建筑优势和移动策略
    第一节 可移动建筑的优势
        一、功能优势
        二、生态优势
        三、适应性
        四、经济性
    第二节 可移动建筑移动策略
        一、轮移
        二、漂游
        三、飞行
        四、轻量
        五、拆装
        六、变形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可移动建筑设计实验
    第一节 实验目标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流程
    第二节 实验准备
        一、实验环境选择
        二、环境参量分析
        三、实验场地析出
    第三节 实验操作
        一、概念生成
        二、形态生成
        三、设计深化
        四、建造施工
    第四节 成果表达
        一、文字表达
        二、图解表达
        三、技术性图纸表达
        四、效果图表达
        五、模型表达
结论
    一、可移动建筑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二、可移动建筑设计实验的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物理“动量守恒定律”学习进阶研究[D]. 孙悦. 山东师范大学, 2021
  • [2]互生教学模式在初中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D]. 钱晨. 扬州大学, 2021(09)
  • [3]物理教具的研制及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李江. 西南大学, 2020(01)
  • [4]改善小学低年级学生绘画中“定型重复”问题的实践研究[D]. 张忆. 上海师范大学, 2019(07)
  • [5]儿童哲学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 高飞. 杭州师范大学, 2018(02)
  • [6]馆校合作模式的实践探索——以上海科技馆学校定制活动为例[A]. 聂婷华,吴晓雷. 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第二十四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暨第九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论坛论文集, 2017
  • [7]基于“探究—研讨”的小学《科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D]. 王红. 曲阜师范大学, 2017(02)
  • [8]凡尔纳科幻小说的空间建构研究[D]. 杨海玉.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 [9]我国通用航空文化建设研究[D]. 韩建昌. 西北工业大学, 2016(08)
  • [10]可移动建筑设计研究[D]. 李佳. 南京艺术学院, 2015(08)

标签:;  ;  ;  ;  

《探索热气球飞行原理》教学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