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阔叶林保护、开发与开发

浅谈阔叶林保护、开发与开发

一、保护、发展、开发阔叶林雏议(论文文献综述)

姬杨,吴淦[1](2021)在《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与发展探析——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提出本文基于已有研究结果,立足于新的发展背景,根据各旅游目的地生态旅游开发主要依托的旅游资源和业态类型,对贵州省生态旅游类别进行重新划分,以更加适应新时代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习水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了贵州生态旅游蕴藏着巨大潜力,是贵州省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

陈涛[2](2020)在《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国土空间格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土空间格局研究是实现优化国土空间资源配置、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步伐、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伟大目标的重要前提。现阶段我国工业化水平处于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阶段,城市化水平也处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过程中。在此期间,我国在国土空间规划方面正在面临的挑战包括资源人口分布不均衡、城镇空间开发无秩序、规划分区规则不统一等等。党的十八大首次强调了“三生”空间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发展大环境下,“三生”空间作为新的空间布局理念,对优化国土空间资源格局、维持开发建设秩序、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此背景下,研究“三生”空间的适宜性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为研究区,利用地学信息图谱技术,以土地利用类型区作为基本分析单元,从“三生”空间视角出发,结合现有研究成果和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实际用地分类情况,将土地划分为三大类七小类,构建了研究区的“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然后通过解译得到研究区1990年、2000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探究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土地利用和“三生”用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并选取了影响生态、生活、生产的36个评价因子,基于研究区“三生用地”进行了土地开发适宜性评价。并且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对空间格局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生”空间优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三生”空间分布格局:从1990-200年“三生”空间转移矩阵来看,草地生态用地总体在减少,主要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工业生产用地总体在增加,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入,林地生态用地总体在增加,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入,农业生产用地总体在减少,主要转化为生活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生活用地呈明显增加趋势,主要是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变,水域生态用地整体呈增加态势,主要由农业生产用地转化而来。其他生态用地面积变化不大,总体呈减少的趋势,主要转化为林地生态用地和水域生态用地。(2)“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产适宜性在胡焕庸线东南侧,成都平原以及周围低缓丘陵地区是该地区适宜农业生产的主要地区。滇中以及滇东北由于地形起伏较大,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坡耕地面积分布广泛,所以其生产适宜性评价等级较低。生活适宜性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呈现出典型的区域特征,生活适应性评价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分布胡焕庸线东南侧,胡焕庸线西北侧由于受到地形地貌、海拔、交通密度以及地质灾害易发性等因素的约束,西北侧整体生活适宜性评价等级较低,开发难度较大。生态适宜性在胡焕庸线西北侧评价等级较低,也是我们未来重点保护的对象。相对于胡焕庸线西北侧,胡焕庸线东南侧滇西南地区以及川东北地区不仅具有较高的生态重要性,且具有很低的生态易损性,所以该地区生态适宜性评价等级较高,其余地区较为适宜。(3)“三生”空间冲突及优化:“三生”空间冲突程度西北侧较高,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东南侧冲突程度相对较低,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生态空间优化在西北侧要着重于保护,在西南侧要着重于恢复,树立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生产空间的优化可以通过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提高耕地的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让有限的土地充分发挥其效能。生活空间的优化可以通过统一全面的国土空间规划促进城市有序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过程中要顺应国情,依据地理区位、产业布局、交通条件等,确保生态红线、耕地红线安全,实现空间资源有效管控。

徐洁[3](2019)在《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我国西南某页岩气开发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页岩气的开采过程会对生态环境带来一定程度的破坏,页岩气的开发以及可能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了科学合理的开发页岩气资源,实现页岩气开发绿色、可持续发展,对页岩气开发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估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区域生态环境现状、生态环境抗压能力以及页岩气开发过程的产污环节,筛选出30项具体指标,建立了生态系统弹性力、资源-环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压力评价指标体系三个目标层,从而构建了页岩气开发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进行项指标权重的确定,采用归一化进行指标标准化处理,再运用综合评价法对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进行评估。本文选取我国西南某页岩气田开发项目区(以下称“项目区A”)进行实例验证,经计算,项目区A的生态环境弹性力值为0.45(最高值为1),属于稳定状态;资源-环境承载力值为0.69(最高值为1),属于较高承载力状态;生态系统压力分值为0.56(最高值为1),属于中压状态。由此可看出,项目区A的生态环境状况较好,页岩气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但是如果受到强烈的外界影响,生态系统弹性力很容易倾向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也影响着该区域的生态环境承载力限制着页岩气开发规模。在页岩气开发压力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该区域的生态系统压力极容易转变为较高压状态。建议在页岩气开采过程中加大植被覆盖度,强化水土流失治理,适度开采页岩气。

耿东[4](2019)在《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例》文中提出森林经营方案是森林经营主体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经营森林,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根据森林资源状况和社会、经济、自然条件,编制的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中长期规划,以及对生产顺序和经营利用措施的规划设计;是森林经营主体和林业主管部门经营管理森林的重要依据。论文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研究对象,以该场最新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为本底数据,系统分析该场森林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经营条件,在此基础上,依据国家林业相关政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技术规程,提出了皇甫山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的指导思想、经营目标,进行了森林功能与分类区划、森林经营类型划分、森林培育规划、森林采伐规划等,主要结果如下:(1)皇甫山林场森林经营方案指导思想是:以习近平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以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为依据,以培育健康、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为目标,以加强林场基础设施建设为推手,大力推行森林保护和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最终将林场建设成为以自然资源保护、森林游憩为主的公益一类事业性质国有林场。(2)全场共划分皇甫山自然保护区、大柳分场大径材及珍贵树种培育区、常山分场大径材培育区等6个功能区。(3)全场共划分20个森林经营类型,设计了各森林经营类型培育目标、主要树种、经营周期、林地选择、造林技术、森林抚育、采伐更新等关键技术。(4)经理期内全场森林抚育合计面积4104hm2,其中:马尾松林1228 hm2;杉木74 hm2;外松1236 hm2;硬阔叶林1521 hm2;软阔叶林45 hm2。(5)经理期内采伐林木蓄积合计56090m3,其中:马尾松24124m3;(?)松 13547m3;硬阔 13056m3;杨树 209m3;杉木 5154m3;(6)经理期内发展麻栎能源林1000hm2、薄壳山核桃木本油料林200hm2;设计了两林种营造林关键技术。

白文科[5](2017)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动态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是我国特有的珍稀野生动物,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旗舰物种。然而,现今大熊猫的野生种群仅分布于六大山系的多个隔离生境单元中,生境的丧失与破碎化直接威胁到大熊猫的生存。进行大熊猫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及动态变化研究对于更深入地了解其生存现状及与人类和自然系统的关系有着重要意义,可以为野生大熊猫种群与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提供参考。本文在四川省卧龙自然保护区,基于两次全国大熊猫调查、野外大熊猫GPS项圈的位点数据和保护区的DEM图层、植被类型图、竹林分布图,同时结合野外生境样方调查数据,研究了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与生境适宜性的分布特征、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比较分析了不同水平上的生境特征差异,并探讨了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的大熊猫生境选择特征;以期为野生大熊猫种群的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卧龙自然保护区野生大熊猫种群空间利用分布面积为51 368.22 hm2,主要分布在保护区内植被覆盖度较高、竹类资源丰富、人类干扰程度较低的适宜生境区域,位于海拔2 000 m~3 000 m、坡度20°~50°的针叶林与针阔混交林中,主要利用的采食竹为拐棍竹(Fargesiarobusta)与冷箭竹(Bashania fangiana)。(2)与2001年相比,2012年保护区大熊猫的整体空间利用面积变化不大,但在空间上有近40%的区域发生了不同趋向的转移或扩散;在空间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上,保护区内高适宜等级区域面积有所增大,而边缘生境区域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呈现出了斑块数量增加,破碎化加重的特点。(3)与2001年相比,2012年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生境适宜性略有提高,但不同区域栖息地的生境适宜性变化幅度较大,引起大熊猫空间利用与生境适宜性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竹林的恢复、地震的破坏以及生态旅游的开发等;需要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4)保护区内核桃坪区域大熊猫核心与边缘家域的生境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距小路距离、乔木高度、成竹密度和死竹密度4个生境因子上。与边缘家域相比,核心家域具有距小路距离较近、乔木高度偏低、成竹和死竹密度较大等特点。(5)保护区次生林大熊猫生境的恢复状况良好,尤其是竹林资源的生长发育状况较好;部分次生林生境具备了大熊猫生境选择的基本条件,完全可以满足大熊猫的生存需求。但与原始林生境相比,次生林生境在植被类型依然表现为阔叶林比重较大、乔木高度和灌木胸径仍明显小于原始林生境的特征。(6)在不同森林起源水平上,大熊猫对坡度、坡向等15个生境因子的23个类型的选择存在差异;与原始林生境相比,大熊猫在次生林生境中不同程度的扩大或转移了对生境因子类型的选择特征,具备对不同生境类型的适应能力;但整体上表现为更偏好选择原始林生境。

聂旭明[6](2014)在《濒危金斑喙凤蝶江西种群的分布、生境质量与保护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金斑喙凤蝶(Teinopalpus aureus Mell)是世界濒危蝴蝶,是我国Ⅰ级保护物种。论文通过野外踏查采集濒危金斑喙凤蝶在江西分布带的分布数据(分布区、发生位点等),结合各分布区的遥感、土地利用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运用3S技术对各分布区的环境特征(地形、植被等)、景观特征(景观构成、景观指数等)进行分析,揭示该濒危物种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地形、植被等生境资源的特殊需求,了解各分布区的生境破碎化现状与人为干扰因子,以及各地的生境保护现状,为该物种的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野外调查表明,金斑喙凤蝶在江西有4个分布区,分别为井冈山、武夷山、九连山与PS(该分布区仍未公开报道,且未开展生境保护措施,故考虑到保护需要,本文用字母表示其地名),并发现该蝶在各分布区的发生位点很少,仅为1-3个。(2)对金斑喙凤蝶各分布区的环境特征分析表明,濒危蝴蝶的分布对地形、植被等生境资源有特定要求。在地形上,该蝴蝶主要分布在以600m至1200m海拔高度为主的区域,分布区最高海拔均在1200m以上,为典型的中山山地地形。该蝴蝶的分布区与天然林(尤其指常绿阔叶林)的分布表现出很高的重叠特征,说明天然林是其重要的生境资源,野外调查也发现其发生位点都处于天然林区。(3)景观格局分析表明,居住地、农田、人工针叶林、人工阔叶林景观类型在各个分布区中斑块数都较大,分布分散,生境破碎化程度偏高。相对而言,四个分布区中九连山、武夷山较为适宜金斑喙凤蝶的生活。(4)人类活动对金斑喙凤蝶栖息地已经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干扰,严重影响了金斑喙凤蝶的栖息地分布。以各分布区的生境干扰因子占总面积的比值来看,井冈山受干扰的情况最为严重,占了50.07%,其它各区比值从大到小依次为PS41.39%,武夷山35.27%,九连山27.46%,其中井冈山和PS的干扰情况严重,需及时采取保护措施。(5)通过对四个分布区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比较,发现不同分布区的受保护现状很不相同,除了井冈山分布区大部分的区域属于当地自然保护区的范围内,其他三个分布区的绝大部分区域均处于未保护的无序状态,甚至没有保护区,目前的保护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金学林[7](2012)在《秦岭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监测参数体系建立及其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作为旗舰物种,在野生动物保护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第三次大熊猫调查后,大熊猫种群生存状态的研究和监测已成为该物种的焦点问题。然而,由于缺乏大熊猫种群状态监测的指标体系,使得野外监测工作存在以下困难:一是收集的很多信息无法用于内业分析;二是由于监测指标繁杂,管护人员很难全面掌握和正确采集,导致分析结果的偏差;三是没有规范的数据分析和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评估体系,很难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大熊猫保护管理的实用技术。本研究主要是通过对抽样强度、监测指标选择以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价中的权重赋值进行研究,构建秦岭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监测和评价参数体系,为今后大熊猫种群及其栖息地监测奠定科学依据。为此,本研究以秦岭山系大熊猫分布最为密集的佛坪自然保护区、观音山自然保护区和老县城自然保护区作为试验样地,进行了3年多的野外监测,并结合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的大量数据,开展了大熊猫生存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和应用,所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必要性、可行性、客观性、可量化性、经济性、不可替代性和获取途径唯一性7项原则,综合利用目标分析法、生境选择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间相关性分析等方法对已有的监测因子分别进行分析和评估,最后将监测因子归纳为食物资源、数量分布、植被生境、伴生动物、干扰及地理环境6类指标,然后在各类指标中根据综合评估的权重得分值,确立各类指标中各监测因子的选择顺序,建立了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监测指标体系。根据这一结果,在确保实现监测目标的前提下,对现行的监测指标进行了优化。2.利用建立的监测指标体系,选取秦岭中部大熊猫分布最为集中的佛坪、老县城和观音山3个自然保护区为研究样地,通过对野外监测的布样、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进行系统的描述和探索,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和GIS技术对研究区域2008年至2010年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状况、伴生动物空间分布及种类结构、干扰的种类和时空分布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从2008年到2010年,研究区大熊猫痕迹样线遇见率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区的大熊猫种群数量基本稳定;老县城村周边、观音山保护区沿108国道附近及108到凉风垭沿线的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主要是放牧、采药和旅游等活动带来的干扰,从干扰种类上来看各年份变化不大。3.通过大熊猫生境选择分析,确立了三个层次的评价指标,分别为:A层为需要通过运算获得的指标,包括地形因子、植被因子、食物因子和干扰因子4类指标;B层为可以通过野外调查监测直接获取数据的指标,包含的指标有:地形因子要有海拔高度、坡度、坡向、坡位等;植被因子有森林起源、植被类型、乔木郁闭度和高度、灌木盖度和高度;食物因子包括有无竹子、竹种、高度、生长状况;干扰因子主要包括人类活动造成的各类干扰。C层为B层各因子的特征值。在建立栖息地评价模型时,首先将各因子在生境选择分析中的Wi的标准化值ai作为权重值进行分析,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各因子在生境中的作用,避免了以往简单等级赋值的笼统性和不准确性,为获得准确评价结果奠定了基础。最后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利用GIS等综合手法,对研究区的大熊猫栖息地进行评估。利用大熊猫分布点验证结果发现利用该评价模型及因子赋值方法进行评价的栖息地质量更为真实合理。4.对野外监测的抽样强度、监测数据的获取方式及大熊猫受干扰的量化研究技术等进行探索,寻求更为经济、客观的监测数据获取方法和途径,进一步完善监测参数体系。结果发现对一些依靠主观判断的数据,利用传统方法其精度和准确度往往达不到30%,因此在监测和调查中应尽量采用客观方式获取数据,如采用仪器、GIS等方式来获取,监测中尽量不要采用无法客观度量的因子。同时发现不同的抽样强度对抽样结果的精度是有一定影响的,但即使在进行三分之一强度的抽样(或样线大于30条)时,其精度也可以保证在80%左右,可以满足监测的基本需要。同时利用粪便中的糖皮质激素含量进行非损伤性大熊猫受干扰状况监测研究,发现大熊猫粪便糖皮质激素含量水平与大熊猫栖息地受干扰等级成高度正相关性,表明这一技术可以用来监测大熊猫受干扰的状况,这也是国内首次将此技术应用于野外野生动物受干扰的监测研究。本研究结果证明,建立秦岭大熊猫监测指标体系,有利于在节约监测成本的前提下,客观、快速、准确的获取野外监测数据,及时对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现状开展准确评估,为准确了解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保护策略,从而有效地开展大熊猫秦岭亚种的保护工作。该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的建立也为当地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监测起到了指导和示范作用。

张宝库[8](2009)在《GIS在乡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平武县木座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四川省平武县木座乡为研究区域,以GIS技术为主要手段,在系统分析研究区森林资源现状、存在问题及社区需求的基础上,在GIS的支持下,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恢复优先次序将研究区划分为保护区域、恢复区域、发展区域三个经营区。同时针对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就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GIS支持下进行森林类型划分时,将清查数据库中附有地类属性的数据表orig1002.dbf与卫星图像判读的多边形属性表进行空间关联后,结果属性匹配率仅为47%,不能满足森林类型划分的要求。因此,需要对不匹配的属性集中区域进行实地验证,以实地情况为依据,确保森林经营类型划分的准确性。(2)对木座乡薪材消耗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年平均消耗薪材为28.76m3,其中乔木消耗比重最大;自用材消耗年平均6m3,消耗量的多少与经济状况成反比。当地居民薪材和自用材的大量消耗是导致森林资源破坏的主要原因,也是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必须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3)在GIS的支持下,根据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环境恢复优先次序将研究区划分保护区域、恢复区域、发展区域三个经营区,面积分别为:42 658.05hm2、541.61hm2和1 614.70hm2。(4)采用“参与式”决策的方法,在与利益相关部门及当地居民充分协商的基础上,提出了“保护森林资源,服务当地需求,科学合理经营,促进持续利用,提高综合效益”的森林经营方针。

孟广涛[9](2008)在《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金沙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典型的生态脆弱区。流域森林的生态功能,水源涵养功能剧减,水土流失严重。该区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对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国家天保工程县—永仁县为主要试验区,从2004年至2007年,以“近自然林”思想为指导,从森林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系统分析了不同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类型的主要干扰因素,退化天然林生境和群落变异的时空异质性,退化天然林的分类原则、退化等级确定标准和分类系统,退化天然林封育恢复技术体系及评价标准;通过实验生态学手段,对退化阶段天然次生林的结构调整快速恢复技术,天然林区严重退化生境生态重建技术,天然林区大面积人工纯林改造技术,不同类型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重建模式及不同模式的生态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评价选择出适应不同退化林分类型的恢复重建模式并提供相应的配套技术,研究结果如下:(1)按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将金沙江流域天然林生态系统划分为3个森林生态区和10个森林生态亚区。按干扰等级,流域退化天然林分为微度退化类型、轻度退化类型、中度退化类型和重度退化4个类型。(2)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森林适宜的恢复模式有封禁、封调、封造和封改4种模式,其配套恢复技术组成了完整的森林恢复技术体系,形成乔林、乔灌、乔灌草、灌林和灌草5个恢复培育类型。(3)通过封禁恢复,退化天然林的物种多样性、生产力明显提高,土壤理化性质改良显着,天然林水源涵养能力大幅提高。(4)封调措施成效:通过封调,林分质量得到提高,群落结构多样化,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功能加强。(5)封改对人工林的恢复效果良好。通过封改的云南松人工林能在短时间内形成混交复层结构,物种多样性显着提高,林分的保土、保土能力增强。(6)对旱冬瓜、圆柏、藏柏、柳杉、川滇桤木、云南松人工林和旱冬瓜×云南松、旱冬瓜×园柏、云南松×圣诞树、藏柏×旱冬瓜混交人工林的研究表明,封造能使立地条件得以恢复,土壤肥力回升,蓄水功能加强。在中山区,造林4年后,土壤的结构得到了明显改善,土壤肥力和保水保肥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在干热河谷,以麻栎、锥连栎和槲栎恢复起来的植被较为稳定。(7)本研究提出了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结构调整快速恢复技术规程草案,疏林地、低效林地、灌木林地、中幼林地和退化荒草地可进行封抚、封补、封调、封改和封保等措施措施。云南金沙江流域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技术规程草案以是分布在亚热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带内,生长不良、树种单一的人工林分为恢复对象,进行封调改造、封育造林、皆伐改造和复壮抚育。

王明常[10](2008)在《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测度分析及其特征反演》文中认为本文在研究地学信息图谱与景观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提出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概念与研究方法。分析了生态环境主要特征及各生态因子之间作用关系,建立以地貌形态类型为指标的景观格局过程图谱基本单元的分类体系标准。提取了研究区近30年的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类型单元数据并建立图谱。研究景观格局过程分析方法,引入测度原理,定量的分析景观格局过程特征。总结了研究区景观格局形成和演化机制,提出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空间格局与变化的基础,控制着生态环境的分布格局,社会经济因素是动力因子,在短时间内是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根据景观格局的演变特征,建立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反演模型,对研究区图谱单元特征进行重组反演和预测,得到了研究区景观格局过程的反演图谱和预测图谱,提出研究区景观格局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策略。探讨了景观格局信息图谱的不确定性问题。

二、保护、发展、开发阔叶林雏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发展、开发阔叶林雏议(论文提纲范文)

(1)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与发展探析——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背景
二、贵州发展生态旅游的意义
三、贵州生态旅游研究历程
四、贵州生态旅游类别与资源划分
五、贵州生态旅游典型案例
    (一)保护区地理及人文环境
    (二)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
    (三)保护区管理及开发现状
六、结语

(2)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国土空间格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地学信息图谱概述
        2.1.1 地学信息图谱产生和发展
        2.1.2 地学信息图谱的内涵
        2.1.3 地学信息图谱的创新
        2.1.4 地学信息图谱的传输模式
    2.2 国土空间规划分区理论综述
        2.2.1 空间及空间规划概念
        2.2.2 空间规划发展历程回顾
        2.2.3 国土空间分区的理论基础
        2.2.4 主要规划分区类型的对比分析
    2.3 “三生”空间理论综述
        2.3.1 “三生”空间的概念与内涵
        2.3.2 “三生”功能分类的理论基础
        2.3.3 “三生”功能空间识别方法
        2.3.4 “三生”空间评价优化研究
第3章 研究区与数据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区位
        3.1.2 地形地貌
        3.1.3 气候特征
    3.2 数据来源
第4章 国土空间格局特征分析
    4.1 区域土地覆被类型空间分异特征
        4.1.1 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4.1.2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4.1.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4.2 “三生”空间识别
        4.2.1 “三生”空间识别方法
        4.2.2 “三生”空间分类体系
    4.3 基于“三生”空间的国土空间格局分析
        4.3.1 “三生”空间组成特点
        4.3.2 “三生”空间地形特征
        4.3.3 “三生”空间变化特征
第5章 “三生”空间适宜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及方法
        5.1.1 指标体系构建
        5.1.2 评价方法
    5.2 生态空间适宜性评价
        5.2.1 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5.2.2 权重确定
        5.2.3 评价结果分析
    5.3 生产空间适宜性评价
        5.3.1 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5.3.2 权重确定
        5.3.3 评价结果分析
    5.4 生活空间适宜性评价
        5.4.1 指标数据处理与分析
        5.4.2 权重确定
        5.4.3 评价结果分析
    5.5 “三生”空间优化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3)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我国西南某页岩气开发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页岩气研究现状
        1.2.2 生态承载力研究现状
        1.2.3 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2 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影响
    2.1 页岩气开采的工程组成
        2.1.1 页岩气工程开发建设期
        2.1.2 页岩气工程生产运营期
    2.2 开发建设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1 地震勘探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2 钻井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2.3 压裂过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生产运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 页岩气开发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
    3.1 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3.2 指标体系的构成
        3.2.1 生态系统弹性力评价指标体系
        3.2.2 资源-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
        3.2.3 生态系统压力评价指标体系
        3.2.4 部分评价指标释义或计算公式
4 页岩气开发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标准
    4.1 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简述
    4.2 页岩气开发区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方法
        4.2.1 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方法
        4.2.2 评价指标标准化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 实例研究
    5.1 研究区域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自然环境概况
        5.1.3 生态环境概况
    5.2 页岩气开发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及防治措施
        5.2.1 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5.2.2 地表水污染防治措施
        5.2.3 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措施
    5.3 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
        5.3.1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5.3.2 评价指标的计算与分析评价
        5.3.3 综合评价与结果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与创新点
        6.1.1 结论
        6.1.2 创新点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4)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
        1.1.1 森林经营
        1.1.2 森林经营方案
        1.1.3 森林经理期
        1.1.4 森林经营单位
        1.1.5 编案单位
        1.1.6 经营规划设计单元
    1.2 森林经营理论
        1.2.1 近自然森林经营
        1.2.2 森林生态系统经营
        1.2.3 多功能森林经营
        1.2.4 森林分类经营
    1.3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历史
        1.3.1 国外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历史
        1.3.2 国内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历史
2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
    2.3 研究意义
    2.4 研究内容
3 研究区自然概况
    3.1 经营单位基本情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与土壤
        3.1.3 气候条件
        3.1.4 植被条件
        3.1.5 水文条件
        3.1.6 社会经济条件概况
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4.1 研究方法
        4.1.1 林场数据收集
        4.1.2 森林经营与功能区划
        4.1.3 森林培育规划
        4.1.4 森林采伐规划
    4.2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与分析
    5.1 森林资源与森林经营状况分析评价
        5.1.1 资源现状分析
        5.1.2 森林经营分析
        5.1.3 森林保护状况
        5.1.4 经营能力
    5.2 森林经营需求与经营环境分析
        5.2.1 经营环境分析
        5.2.2 森林可持续经营评价
    5.3 经营方针与经营目标
        5.3.1 经营方针
        5.3.2 经营目标
    5.4 森林经营区划与经营布局
        5.4.1 森林功能区划
        5.4.2 森林分类区划
        5.4.3 森林管理类型区划
        5.4.4 组织森林经营类型
    5.5 森林培育规划设计
        5.5.1 培育类型及实施对象
        5.5.2 抚育任务
        5.5.3 抚育组织
        5.5.4 改造
    5.6 森林采伐利用规划设计
        5.6.1 确定合理年伐量
        5.6.2 伐区生产规划
        5.6.3 森林更新
    5.7 非木资源培育与利用规划
        5.7.1 经济林发展规划
        5.7.2 林下经济发展规划
    5.8 森林健康与森林保护规划
        5.8.1 森林管护
        5.8.2 森林防火
        5.8.3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5.8.4 地力维护
    5.9 生态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
        5.9.1 森林集水区管理
        5.9.2 生物多样性保护
    5.10 营林基础设施规划
        5.10.1 种苗生产设施
        5.10.2 林道设施
        5.10.3 营林设施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5)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动态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大熊猫种群数量与分布
        1.1.1.1 大熊猫的历史分布变迁
        1.1.1.2 大熊猫的现代分布特征
        1.1.2 大熊猫的分布格局与保护
    1.2 大熊猫的空间利用
        1.2.1 空间利用
        1.2.2 大熊猫空间利用的研究
        1.2.2.1 大熊猫空间利用的研究概况
        1.2.2.2 大熊猫空间利用的主要研究方法
    1.3 大熊猫的生境选择
        1.3.1 生境与生境选择
        1.3.2 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研究
        1.3.2.1 大熊猫生境选择的研究概况
        1.3.2.2 大熊猫生境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研究
    1.5 研究内容、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1.1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动态变化
        1.5.1.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动态变化及驱动因素
        1.5.1.3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核心与边缘家域生境特征研究
        1.5.1.4 卧龙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起源栖息地生境特征及大熊猫生境选择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貌地质
        2.1.3 气候水文
        2.1.4 土壤植被
        2.1.5 动植物资源
        2.1.6 社会经济状况
    2.2 本研究重点区域
    2.3 研究思路
    2.4 研究方法
        2.4.1 大熊猫空间利用分布格局估算
        2.4.2 野外生境调查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动态变化
    3.1 分析方法
        3.1.1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分布特征分析
        3.1.2 大熊猫利用格局的空间变化模式分析
        3.1.3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特征分析
    3.2 结果
        3.2.1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分布特征
        3.2.1.1 保护区地形及生物因子分异格局总体概况
        3.2.1.2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分异特征
        3.2.2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分布变化特征
        3.2.2.1 大熊猫空间利用分布范围分布特征
        3.2.2.2 大熊猫利用分布的空间变化
        3.2.3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动态变化特征
        3.2.3.1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的生境适宜等级设定
        3.2.3.2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的指标变化特征
    3.3 讨论
        3.3.1 大熊猫空间利用的分布格局
        3.3.2 大熊猫空间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
    3.4 小结
4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生境适宜性变化及驱动因素
    4.1 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MaxEnt模型预测结果检测
        4.2.2 生境适宜性的动态变化
        4.2.2.1 大熊猫生境适宜性分布
        4.2.2.2 大熊猫生境适宜性的动态变化
        4.2.3 生境因子变量对生境适宜性的贡献率变化
    4.3 讨论
        4.3.1 不同区域生境适宜性的变化特征及驱动因素
        4.3.2 生境因子变量对栖息地生境适宜性的影响
    4.4 小结
5 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重点分布区核心与边缘家域的生境特征
    5.1 分析方法
    5.2 结果
        5.2.1 重点分布区大熊猫的家域划分与样点选择
        5.2.2 大熊猫核心与边缘家域的生境特征
        5.2.2.1 大熊猫核心与边缘家域生境因子的差异性比较
        5.2.2.2 大熊猫核心与边缘家域差异显着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5.2.2.3 大熊猫核心与边缘家域的生境特征比较
    5.3 讨论
    5.4 小结
6 卧龙自然保护区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特征及大熊猫生境选择
    6.1 分析方法
        6.1.1 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特征比较分析
        6.1.2 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大熊猫生境选择利用比较分析
    6.2 结果
        6.2.1 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的样点统计
        6.2.2 原始林与次生林的生境特征
        6.2.2.1 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因子的差异性比较
        6.2.2.2 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差异显着生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6.2.2.3 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的生境特征比较
        6.2.3 原始林与次生林大熊猫生境选择利用特征比较
        6.2.3.1 大熊猫对非生物因子的选择利用
        6.2.3.2 大熊猫对乔木层各生境因子类型的选择利用
        6.2.3.3 大熊猫对灌木层各生境因子类型的选择利用
        6.2.3.4 大熊猫对竹林各类生境因子类型的选择利用
        6.2.3.5 大熊猫对原始林与次生林选择利用的比较
    6.3 讨论
        6.3.1 原始林与次生林栖息地生境特征差异
        6.3.2 大熊猫对原始林与次生林生境选择的比较
        6.3.3 大熊猫栖息地的破坏与恢复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濒危金斑喙凤蝶江西种群的分布、生境质量与保护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言
    1.1 选题来源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蝴蝶生态与保护研究进展
        1.3.1 蝴蝶种类、分布与地理区划
        1.3.2 蝴蝶生境需求与保护研究进展
        1.3.3 金斑喙凤蝶的生态与保护研究进展
    1.4 3S 技术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内容、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井冈山研究区
        2.1.2 武夷山研究区
        2.1.3 九连山研究区
        2.1.4 PS 研究区
    2.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2.1 研究内容
        2.2.2 技术路线
    2.3 研究方法
        2.3.1 野外踏查与分布区确定
        2.3.2 3S 技术应用与景观指数分析
        2.3.3 海拔数据提取与统计分析
3 金斑喙凤蝶江西种群的分布与生境地形、植被特征分析
    3.1 金斑缘凤蝶江西种群分布范围与区域
    3.2 井冈山种群分布区域与地形、植被特征
    3.3 武夷山种群分布区域与地形、植被特征
    3.4 九连山种群分布区域与地形、植被特征
    3.5 PS 种群分布区域与地形、植被特征
    3.6 本章小结
4 金斑喙凤蝶江西种群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4.1 井冈山种群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4.2 武夷山种群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4.3 九连山种群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4.4 PS 种群生境景观格局分析
    4.5 各分布区栖息地景观格局比较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金斑喙凤蝶江西种群生境的人类干扰与保护现状
    5.1 各分布区的人类干扰现状比较分析
    5.2 各分布区的生境保护现状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秦岭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监测参数体系建立及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格目录
插图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秦岭大熊猫种群分布和现状
    1.3 秦岭大熊猫生存面临的主要威胁因素
    1.4 大熊猫监测及栖息地评估研究
        1.4.1 大熊猫栖息地研究进展
        1.4.2 大熊猫生境选择研究
        1.4.3 大熊猫监测及栖息地适宜性评估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1.4.4 野生动物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1.5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研究拟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1.6.1 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参数体系的建立
        1.6.2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的现状和生境综合评价体系
        1.6.3 大熊猫的栖息地保护技术
2. 研究区域概况及调查数据来源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1.2 陕西老县城自然保护区
        2.1.3 观音山自然保护区
    2.2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
        2.2.1 地面调查数据
        2.2.2 遥感数据
        2.2.3 地理信息数据
3. 大熊猫监测指标体系的建立
    3.1 研究方法
        3.1.1 概念定义
        3.1.2 确定监测指标选取的原则
        3.1.3 监测指标选取的步骤
    3.2 研究结果
        3.2.1 目标分析法结果
        3.2.2 主成分分析法结果
        3.2.3 相关分析结果
        3.2.4 监测因子综合评分结果
    3.3 讨论和结论
4. 秦岭大熊猫及其栖息地野外监测
    4.1 研究地点及时间
    4.2 研究方法
        4.2.1 监测样线的布设
        4.2.2 野外数据的收集
        4.2.3 内业及数据处理与分析
    4.3 研究结果
        4.3.1 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监测
        4.3.2 同域分布的其他野生动物
        4.3.3 大熊猫栖息地干扰状况
    4.4 结论
5.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现状和生境综合评价
    5.1 大熊猫栖息地评估指标选择
        5.1.1 研究方法
        5.1.2 栖息地选择指标分析结果
    5.2 栖息地评价模型的建立
        5.2.1 生境评价的数据处理
        5.2.2 大熊猫栖息地评价指标分析
        5.2.3 评价模型的建立
    5.3 研究结果
        5.3.1 大熊猫栖息地受干扰现状评价
        5.3.2 地型指标适宜度的评价
        5.3.3 栖息地植被制图及食物指标适应性评价
    5.4 栖息地综合评价结果
    5.5 讨论与结论
6. 秦岭大熊猫栖息地监测技术
    6.1 监测数据获取方法研究
        6.1.1 研究方法
        6.1.2 结果
        6.1.3 结论
    6.2 大熊猫监测的抽样技术研究
        6.2.1 抽样强度对密度和数量结果影响
        6.2.2 抽样强度研究结果
        6.2.3 结论
    6.3 大熊猫受干扰的非损伤性量化监测技术
        6.3.1 研究方法
        6.3.2 大熊猫受干扰量化监测结果
        6.3.3 讨论与结论
7. 秦岭大熊猫保护对策和建议
    7.1 对大熊猫监测工作的建议
        7.1.1 确定适合的抽样强度
        7.1.2 精简监测指标及因子
        7.1.3 改进监测方法
    7.2 对大熊猫其栖息地评估的建议
    7.3 对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方面的建议
        7.3.1 栖息地保护以自然恢复为主
        7.3.2 加强生态走廊的建设和研究
        7.3.3 关注政策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清单
致谢

(8)GIS在乡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平武县木座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森林经营概述
        1.1.1 森林经营的概念
        1.1.2 森林经营理论
        1.1.3 森林经营的现状与问题
    1.2 森林经营方案概述
        1.2.1 森林经营方案的概念
        1.2.2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主要程序及内容
        1.2.3 森林经营方案的地位和作用
        1.2.4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现状
        1.2.5 经营方案编制与实施的基本经验与问题
    1.3 GIS 在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应用分析
        1.3.1 GIS 的概述
        1.3.2 GIS 技术在国内外发展状况
        1.3.3 GIS 在林业中的应用
        1.3.4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对GIS 功能的要求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方法
        2.1.1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1.2 数理统计分析
        2.1.3 空间分析
    2.2 研究的内容
        2.2.1 基于GIS 森林资源信息提取与分析
        2.2.2 研究区薪材与自用材消耗现状的调查
        2.2.3 森林经营规划
    2.3 数据资料基本要求
        2.3.1 数据资料源
        2.3.2 处理软件的选择
        2.3.3 规划区划分
    2.4 技术路线图
第三章 研究区资源现状
    3.1 平武县基本概况
        3.1.1 地理地势
        3.1.2 气候特征
        3.1.3 自然资源
        3.1.4 水力资源
        3.1.5 旅游资源
    3.2 木座乡概况
        3.2.1 植被类型描述
第四章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的准备工作
    4.1 基础信息来源
    4.2 补充调查
        4.2.1 木座乡薪材消耗调查
        4.2.2 调查结果
        4.2.3 调查结果发现的主要问题
    4.3 图像处理
        4.3.1 信息需求
        4.3.2 信息分析
        4.3.3 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数据库(FRIDAP)的样点属性与图象判读的森林类型的检验分析
        4.3.4 卫星图像解译数据与清查数据的比较分析与修正
        4.3.5 信息处理的技术要点
        4.3.6 规划图的设计准则与制作流程
第五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研究区空间数据分析
        5.1.1 木座乡森林类型面积统计分析
        5.1.2 生产林面积统计分析
        5.1.3 木座乡生产牧场面积统计分析
        5.1.4 非木质林产品资源统计分析
        5.1.5 野生动植物资源分析
    5.2 森林资源分析
        5.2.1 森林资源的特点
        5.2.2 综合评价和建议
    5.3 森林经营规划设计
        5.3.1 研究区的性质
        5.3.2 经营方针的确定
        5.3.3 森林经营的指导原则
        5.3.4 森林经营目标
    5.4 研究区功能分类与规划设计
        5.4.1 规划区的分类
        5.4.2 保护区域规划设计
        5.4.3 恢复区域规划设计
        5.4.4 发展区域规划设计
    5.5 非木质资源经营
        5.5.1 林副产品规划设计
        5.5.2 野生动植物保护规划设计
    5.6 森林健康与保护措施
        5.6.1 森林病虫害防治
        5.6.2 森林防火规划设计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
    1.1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退化生态系统研究现状
        1.2.2 退化天然林近自然经营与恢复的理论基础
        1.2.3 退化天然林近自然经营与恢复存在的问题
        1.2.4 退化天然林近自然经营与恢复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区概况
    2.1 云南金沙江流域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1.3 水土流失状况
    2.2 永仁县概况
        2.2.1 自然概况
        2.2.2 社会经济状况
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研究方法
        3.3.1 样地调查方法
        3.3.2 生物量测定方法
        3.3.3 定位与半定位监测
        3.3.4 水保功能测定
        3.3.5 遥感影像分析
        3.3.6 林分可视系统(SVS)
    3.4 技术路线
4 云南金沙江流域森林生态系统分区
    4.1 森林生态分区的依据和原则
        4.1.1 森林生态分区的依据
        4.1.2 森林生态分区原则
    4.2 金沙江流域(云南部分)森林生态系统现状与特点
        4.2.1 地貌系统的空间分异
        4.2.2 气候系统的空间分异
        4.2.3 森林植被系统的空间分异
    4.3 金沙江流域森林生态分区系统
        4.3.1 天然林分区系统
        4.3.2 生态环境系统的主要特点
        4.3.3 区域性天然林系统评价指标和分区评价
    4.4 小结
5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林分系统的分类与评价
    5.1 云南金沙江流域的“顶极森林类型”
    5.2 退化天然林的形成、演变与分类
        5.2.1 退化林分的形成
        5.2.2 退化林分系统的时空变化
    5.3 退化天然林干扰体系的研究
        5.3.1 干扰等级划分
        5.3.2 干扰等级评分
    5.4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退化程度分级与分类
        5.4.1 退化程度的划分
        5.4.2 退化分系统评价指标体系
        5.4.3 退化林分的分类
    5.5 小结
6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封育恢复模式选择
    6.1 原始天然林典型样地分析
        6.1.1 云南松原始林
        6.1.2 半湿性常绿阔叶林
        6.1.3 旱冬瓜天然林
    6.2 封山育林类型划分
        6.2.1 类型划分的原则和指标
        6.2.2 类型划分的方法
        6.2.3 退化天然林类型的划分
        6.2.4 封山育林培育类型
    6.3 封禁措施的成效分析
        6.3.1 群落结构维持在稳定状态
        6.3.2 群落物种多样性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6.3.3 群落生物生产力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6.3.4 群落土壤的理化性质维持在良好的状态
        6.3.5 群落的生物量和水源涵养能力保持在高水平
    6.4 封调措施的成效分析
        6.4.1 林分质量得到提高
        6.4.2 群落结构多样化
        6.4.3 群落物种多样性增加
        6.4.4 生态功能加强
    6.5 封改措施的成效分析
    6.6 封造措施的效果分析
        6.6.1 中山区封造成效分析
        6.6.2 干热河谷区封造成效分析
    6.7 封育恢复技术体系
        6.7.1 封育模式
        6.7.2 恢复模式的技术措施
    6.8 封育恢复评价标准
    6.9 小结
7 提出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和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规程草案
    7.1 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结构调整快速恢复技术规程草案
        7.1.1 总则
        7.1.2 调整的对象
        7.1.3 改造评价指标
        7.1.4 改造模式
        7.1.5 管理措施
        7.1.6 调整作业实施
    7.2 云南金沙江流域人工纯林近自然化改造技术规程草案
        7.2.1 总则
        7.2.2 改造对象
        7.2.3 改造评价指标
        7.2.4 改造模式
        7.2.5 近自然化经营管理
        7.2.6 改造实施
    7.3 小结
8 结论
附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测度分析及其特征反演(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第1章 绪 论
    1.1 研究背景及其意义
    1.2 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及论文结构
    1.4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的理论与技术方法
    2.1 地学信息图谱理论
    2.2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建立的框架
    2.3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的技术方法
第3章 长白山地区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的建立
    3.1 研究区概况
    3.2 研究区图谱单元分类系统的建立
    3.3 研究区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建立与可视化
第4章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的测度分析
    4.1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测度分析原理
    4.2 研究区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测度分析
    4.3 研究区景观格局过程演替图谱分析
    4.4 研究区景观格局过程驱动分析
第5章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反演模型建立及实例验证
    5.1 景观格局过程的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
    5.2 区域景观格局过程反演模型建立
    5.3 实例研究
    5.4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反演模型评价
    5.5 研究区景观格局灾变信息图谱
    5.6 景观格局过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策略
第6章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的不确定性探讨
    6.1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不确定性类型
    6.2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单元的不确定性
    6.3 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反演的不确定性
第7章 结论及建议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今后需要继续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学术成果
摘要
Abstract

四、保护、发展、开发阔叶林雏议(论文参考文献)

  • [1]贵州生态旅游资源划分与发展探析——以习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J]. 姬杨,吴淦. 旅游纵览, 2021(15)
  • [2]胡焕庸线南端交汇带国土空间格局研究[D]. 陈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页岩气开发生态环境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我国西南某页岩气开发区为例[D]. 徐洁. 温州大学, 2019(03)
  • [4]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 ——以滁州市皇甫山林场为例[D]. 耿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 [5]卧龙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空间利用与生境选择动态变化研究[D]. 白文科.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09)
  • [6]濒危金斑喙凤蝶江西种群的分布、生境质量与保护现状研究[D]. 聂旭明.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7]秦岭大熊猫生存状态的监测参数体系建立及其应用[D]. 金学林. 北京林业大学, 2012(12)
  • [8]GIS在乡级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中的应用研究 ——以四川平武县木座乡为例[D]. 张宝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9]云南金沙江流域退化天然林恢复重建模式研究[D]. 孟广涛.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
  • [10]景观格局过程信息图谱测度分析及其特征反演[D]. 王明常. 吉林大学, 2008(11)

标签:;  ;  ;  ;  ;  

浅谈阔叶林保护、开发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