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落实村务政务公开制度

注重落实村务政务公开制度

一、应重视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论文文献综述)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1](2021)在《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有关工作的通知》文中认为农经发[2021]4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村(农牧)厅(局、委)、乡村振兴局:近年来,为解决基层组织负担重、村级权力运行不规范、为民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一些地方将"清单制"引入乡村治理,探索出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承担事项清单、公共服务清单等做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贯彻落实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和中央关于减轻基层负担的决策部署,进一步总结推广典型范例和创新手段,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陈武[2](2021)在《湛江市村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高云亮[3](2021)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问题历来是学界研究的重点之一。在精准扶贫进程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地位、政治引领优势、统筹协调作用、资源整合功能是保证广大贫困村实现脱贫的重要动因,也是推动农村党建科学化的决定性因素。截止2019年底,我国已在533824个行政村建立党组织,覆盖率超过99%。1从基层党组织引领干部群众推进精准扶贫的实践来看,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发挥形成鲜明的交互促进特征:一方面,贫困村的扶贫必须依靠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坚强领导来推动、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精准扶贫又为农村基层党组织以提升功能为重点的自身建设提供了良好平台。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工作已进入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战略决胜期,由于扶贫主体的自身能力因素、脱贫主体的内在动力因素、帮扶策略的试用匹配因素、扶贫保障的机制体制因素等方面的影响,精准扶贫的成效受到一定制约。在此种情形下,在今后的脱贫攻坚中如何才能有效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特定功能,如何才能强化农村党组织功能促进脱贫实效,如何理解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扶贫功能内涵,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如何实现等等,这些问题亟需提上重要日程,也是我们党巩固农村执政根基、加强自身建设、推动脱贫实现进程中必须解决的现实难题。从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演进来看,能够为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下科学高效地推进脱贫攻坚提供经验借鉴。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主要作用是组织推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提高农村土地产出率,承接落实农村经济发展政策、发展乡镇企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工代赈政策促进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扶贫开发阶段专门成立农村扶贫工作领导机构,增强了广大农村党组织的组织力和凝聚力,有效加强对农村扶贫工作的领导,承接落实贫困县独有的优惠政策,增强扶贫攻坚的驱动力。扶贫攻坚阶段以政府为主导、多元互促模式促进贫困人口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新世纪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政府、市场、社会“三位一体”格局中形成攻坚合力,以“一体两翼”战略建立农户参与式利益协调,以“多予、少取、放活”的强农惠农方针确立利益协调的行动导向。新时代精准脱贫阶段主要是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村委会主导、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大扶贫工作格局,承接第一书记驻村制度安排,促进精准化脱贫与党的政策机制有效衔接,积极吸收和借鉴国内典型做法,呈现出脱贫攻坚与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的战略性、资源开发与整合的统筹性、制度政策与利益诉求衔接的科学性等特征。我们党通过探索与实践,不仅使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大幅下降,贫困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更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显着加强,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背景下脱贫攻坚的贫困治理价值。从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功能内涵看,在对政党功能作用理论展开历史考察的基础上,村级党组织履行功能时呈现出直接现实性、动态不均性、相对变易性、权责限定性、权威内生性等基本特点,分类分析了影响村级党组织功能的历史选择因素、制度机制因素、利益结构因素、干部能力因素和服务保障因素,在本体层面、载体层面、中接层面、取向层面、职责层面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定位。以此为基点,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引领功能、组织建设功能、经济发展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联系群众功能、整合动员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建设性地提出生态建设功能供理论研讨;通过对习近平在精准扶贫中关于村党支部功能重要论述的话语分析,析理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这一特定条件下发挥的核心领导功能、队伍建设功能、致富引领功能、宣传扶志功能、资源整合功能、基础保障功能等实际功能;阐明了在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作用机制,为后文研究提供基本遵循。在对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进行实证分析时,一是以全国范围内农村基层党组织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实现状况为标的,结合历史考察方法进行重点梳理。二是选取甘肃省陇南市、兰州新区的100个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调研对象,对其在精准扶贫中的功能状况开展实证研究。三是结合中观层面的功能实现状况和微观层面的调研走访结果,推证出精准扶贫进程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功能主体本位化、功能结构固有化、功能方式单一化、功能策略浅表化、功能保障低效化等主要问题,并结合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深入探究问题成因。在脱贫攻坚背景下,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主要途径应当聚焦于以下五个方面。第一,以多元化为引领,拓展功能主体。以加强扶贫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以加强扶贫公开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以加强扶贫领导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第二,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重点是: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第三,以多元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尤其是:坚持多元推动,统筹扶贫方式;坚持要素整合,统筹扶贫资源;坚持人才整合,统筹精英参与。第四,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必须着力于: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效;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第五,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持续壮大村级积累,持续健全协调体系,持续强化服务保障,为实现脱贫攻坚奔小康提供强大支撑。从现实来看,广大农村地区当下乃至今后两年的扶贫攻坚工作具有极端特殊性:既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的收官阶段,也是既有脱贫成果的检验巩固阶段;既是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决胜阶段,也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现代化农业发展体系的布局强基阶段。值得指出的是,全面小康是一个大的历史范畴,是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多维建设的有机统一,也是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结果和归宿。因此,精准扶贫思想的最大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针对脱贫攻坚实践的指导意义,而在于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目标为统率,促成路线、方针、政策、举措、治理能力、具体工作等全方位的精准化,从根本上提升发展效能。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彰显农村党组织的功能,以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着力点,带动农村“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立体、科学、渐进地融入全面小康社会。

王玥[4](2020)在《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N县Z村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民政治参与是衡量国家政治民主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的重中之重。一直以来,农民都是我国政治参与的主体和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选择范围,一定程度上体现着政治关系的内容。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和深化,农民参政意愿和责任意识越来越强烈,因此,大力拓展农民政治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不仅有利于我国基层政治的科学民主治理,真正意义上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同时对稳定社会发展和实现社会公平公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实施。现阶段,农民政治参与建设虽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基层民主政治日渐活跃。但由于社会环境、经济转型、权益诉求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农民政治参与中追名逐利、自私自利、公权私用等功利化行为倾向逐渐显露出来,对政治生活及农民自身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消极影响。由此看来,深入探讨农民政治参与的功利化问题对有效实现社会资源公平合理分配,监督制约农民政治参与行为,更好的落实农民基本的政治权力有重要作用。本文运用政治参与理论和功利主义理论等相关知识为指导,对山东省z村农民政治参与的主要类型、活动过程和参与成效作了认真的调查和研究,深入探讨并分析当地农民政治参与过程中所呈现出突出的功利化问题。进而从政治、经济、社会、农民自身四个方面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提出相关治理策略。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介绍研究此问题所涉及到的理论概念,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和基础;第二部分首先介绍山东省z村的背景情况,通过调研农民政治参与过程和效果分析得出农民政治参与过程中功利化行为的三种现状;第三部分结合调研案例梳理,从不同角度分析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出现功利化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针对此前所涉原因提出与之相应的治理策略,从而更好的促进农民政治参与实现政治民主化。

王灵敏[5](2020)在《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务公开是民主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建设的需要,对推动政府部门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我国政务公开起源于村务公开,是通过基层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向上推广的工作,特别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公民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原有的政务公开运转模式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公众需求。为更好的推动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增强政府部门与公众间的互动频率,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务服务,达到上下信息传达畅通、服务优质高效的目的,对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问题及对策进行研究。近年来,随着民主、法治社会的不断推进,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公开范围越来越广、公开质量不断提升、公开过程越来越规范、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等,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不断推进,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诸多深层次矛盾也在不断显现,严重制约了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的开展。目前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不仅面临着公开管理不规范、公开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同时在公开方式和公开效果方面也有亟待改进的地方,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公开监督考核乏力、利益驱动影响、公开缺少统一规范、缺乏民主公开意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建立健全体制机制、推行规范化及标准化试点、拓展公开方式和途径、营造公开氛围、加强考核监督,以在实践上为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提供参考,推动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开展,实现政府部门治理能力现代化。该论文有图9幅,表4个,参考文献40篇。

李丽[6](2020)在《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法治要良好运行,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公民深厚的法治观念是其必要条件,法治观念是推动法治发展的精神支撑和动力。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农村法治社会有效建立的根本所在,也是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基础环节,更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然而与国家法治化进程相比,农民的法治观念还明显不适应法治社会的要求,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也愈显无力和低效。现实抵牾催促着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进行反思和检视,以实现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良性质变。缺乏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只有明晰基本理论问题,才能进一步把握培育农民法治观念的精髓和理想进路。法治是一种成熟、多元而独特的文化品格和制度框架,作为上层建筑,根植于社会现实土壤的中国法治必然彰显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内涵。法治观念是法治的个体观念表达,是个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现象与法治规律的主观心理感受和把握,是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能动反映和内在自觉。法治观念包含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三个相互关联又逐层递进的结构要素。新时代中国农民的法治观念是指农民个体所具备的,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道路相适应的主观心理感受和内在自觉。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是培育者与农民的双向互动,既包括培育者的法治教育引领过程,又包括农民自主建构过程,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包含培育主体、培育内容、培育方法、培育环境四要素,遵循法治知识的传授与教育、法治实践的体悟与认同,法治环境的联动与耦合的培育机理。我们对农民法治观念的内在结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和运行机理的理论解答,搭建起了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架构和模型。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指向的“农民”是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整体意义上群体,拥有广义的外延范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新判断,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伟大战略规划,新时代背景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新际遇。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既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环节,农民法治观念的提升为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内生动力,也为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创造了条件。理论概括是把握事物本质规律的重要方式,任何一项研究都离不开理论的指引。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应以马克思主义的法治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农民教育思想作为其理论成长点和根基,并提取绵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借鉴西方的成熟学说。这些理论成果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了强有力的学理依托。历史是真理之母。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应链接历史,感悟历史经验对现实的启迪与昭示。改革开放是我国法治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起点。1978年以来,我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经历了准备阶段(1978年——1985年)、起步阶段(1986年——1996年)、展开阶段(1997年——2011年)和新时期(2012年——至今)。脉络的梳理使得培育经验愈加清晰,四十多年来,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根本遵循;采取“送法下乡”模式,将农村纳入现代法治建设的轨道;紧抓依法治村,建立村民自治制度,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制度平台;坚持德、法共治,发挥思想道德教育在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作用;开展农村立法、司法、执法建设,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透过历史之境,总结培育经验,为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提供历史参照与借鉴。疑乃思之始,问乃学之端。问题是创新的起点,是实践的指引,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最优良的方法论传统和最鲜明的方法论特征。新时代农民的法治观念既有积极表现,也确实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法治期待产生,但司法认同度不高;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在新时代的开展并非一帆风顺,面临着农民主体性的缺场,“唯培育者为主体”倾向;培育内容多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法治的价值内涵;培育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方式,忽视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各培育主体未形成有效合理,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培育微观环境不佳等多维度困境和挑战。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层面全面、深入、辩证地挖掘问题根源,能深化我们对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本质和规律的认识。研究当前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抵牾,有利于定位化解矛盾的着力点,为构建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理路提供现实指引。在这样一个革故鼎新的伟大时代,我们必须顺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新要求,呼唤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回归和彰显,探究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路向。理论、历史、现实像是三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进的道路。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必须坚持培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主体间性原则和本土化原则,以完善农村法治建设、促进农民全面自由发展为根本目标,以提高农民法治认知、强化法治情感体验、增强法治信任、培养法治思维为具体目标,构建多层次培育目标体系。根据农民心理发展特点,农村培育环境与资源,结合农民法治需求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取向,培育应采用“唤起民众”式培育法、法治实践体验法、生活化培育法,重点培育农民的法律至上观念、权利保障观念、依法办事观念、权力制约观念。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可遵循以下路径开展:发挥党政的主导作用,扩大社会主体的参与范围,凸出重点农民群体的培育工作,明晰各培育主体责任,共同构建“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的培育大格局;通过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机构设置、加紧队伍建设、强化经费保障、健全评估体系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让农民在各类法治活动中,在依法治村的实践中,在纠纷处理解决中深化民主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通过完善农村法治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发展、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构建“一核三治”的乡村治理新格局等途径优化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乡土环境。

孔治云[7](2019)在《基层科技反腐制度化常态化问题研究 ——基于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例分析》文中指出随着反腐败的纵向深入,各层次各领域腐败现象都得到有效治理,尽管如此仍有许多腐败问题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其原因之一就是贪腐搭上了科技的便车,使得腐败现象和行为很难通过传统的反腐方式进行监督和治理。本文通过对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察委网站上公布的300起精准扶贫领域腐败案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合基层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的现状,总结基层精准扶贫领域的腐败特点和类型,并以科技的视角探究精准扶贫领域腐败滋生蔓延的根源,提出健全基层精准扶贫领域科技反腐机制的对策构想,通过健全扶贫领域基层干部科技教育培训机制、完善精准扶贫领域政务公开运行机制、健全基层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监督机制、完善基层精准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管理机制等,有助于网络化地监管精准扶贫工作实施开展,确定公开精准扶贫工作展开过程,展开精准扶贫领域政务在网上公开、项目通过网络进行审批、资源进行线上交换、资金可以在线上进行流通、开展网络线上的监管,实现隐性权力显性化,显性权力规范化,以更好地开展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预防和监察,真正实现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制度关进笼子里,更好地保障脱贫攻坚工作的顺利开展。

朱立飞[8](2019)在《江苏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各项改革措施深入推进,现代社会加快转型,农村社会状况也随着一起变化,无论是社会组成、经济结构和思想理念都发生了深切的变革,农民的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利益诉求等也存在多种选择,社会深层次矛盾也逐渐浮出水面。基层社会治理,尤其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面临着诸多挑战。党和政府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急剧变化,作出了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都重点强调,基层社会治理虽然着眼于微观,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作用却不可小觑,占据着“小基层、大舞台”的战略位置,要加强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本文通过对江苏涟水县村居社会治理进行研究,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公共管理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收集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论文通过对社会治理及其相关概念进行阐述,调查研究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目前的现状,提出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通过结合我省其它地区村级社会治理的相关经验和做法,提出适合该县当前需要的社会治理之策。文章重点分析了涟水县在社会治理中面临的具体困难,指出这些问题背后潜藏的原因,试图针对具体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文章最后得出结论:完善村级治理格局,需要从转变治理方式优化村级社会治理的环境和关系、夯实治理基础力促村级社会治理上水平、创新治理机制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现代化3个方面着手,这是当前进一步提高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

刘博宜[9](2019)在《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当代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基本制度,政务公开在进行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事务管理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是衡量政府民主法治建设的一个重要依据。2016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2017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开展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方案》。在全国明确了100个县(市、区),围绕多个重点方面开展试点工作。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作为全国100个试点市辖区之一,在该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讯网络行业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也应势而起,《智慧株洲建设总体规划(2015—2017)》于2015年出台,株洲市渌口区“智慧渌口”项目也在2017年正式启动。渌口区围绕“智慧渌口”项目和政府门户网站的“多合一工程”,对政务公开试点工作进行了探索。本文首先对政务公开的内涵、主要理论和意义进行了梳理和阐释,在弄清现有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情况的前提下,结合有关理论知识,对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工作开展了较为系统而详尽地研究。文章从湖南省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基本现状出发,首先总结了株洲市渌口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政务公开工作取得的成效,其次分析了其存在的一些问题,再次剖析了这些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提出了解决现存问题的相关对策。调研发现,株洲市渌口区政府通过不懈努力,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务公开工作上取得的成绩包括优化了政务公开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创新了政务公开的渠道和形式、拓宽了政务公开内容的范围等。可以说,作为全国的试点市辖区之一,株洲市渌口区的探索是非常有意义的,其经验是可以扩散到各地市辖区政府作为借鉴的。但与此同时,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来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工作离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的理想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包括存在决策公开信息透明度不够高、公开执行开放性不足够、政务信息的数据资源整合力度不大、信息公开的动态监管不到位、政务服务应用平台不够便利等问题,因此,这更加肯定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意义。总而言之,希望本文能够为推进株洲市渌口区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政务公开工作更好开展和深化提供实质性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政务公开认识、推进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试点工作、优化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和有针对性强化政务公开人才队伍培养和配备等。

秦妍[10](2018)在《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古往今来,民富则国安,民强则国盛。乡村振兴是同农民基本权利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乡村发展愿景,是基于新中国乡村建设历史与现实,以乡村未来发展的制高点为纵横参照的凝心聚力的理想目标,表达了千百年来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夙愿和向往。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了从土地改革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演变过程,每一次时代的主题都给农村带来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影响,彻底改变了农村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赋予了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奠定了物质基础,乡村振兴战略则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全面发展和超越,其现实关照的是现代化进程中乡村衰落的现象,出发点和立足点都是为了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是在对乡村振兴目标指向清晰明确的基础上,主要回答乡村振兴是否实现以及效果实现得怎么样的问题,回答这一问题,就要构建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这是科学地评价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运用一定的评价方法,将乡村振兴的目标进行量化,进而对乡村实际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的差距作出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使乡村振兴具有可预见性。由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不久,关于乡村振兴评价研究的文献还很鲜见,因此尚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我们作深入的研究。中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步走”规划,说明乡村振兴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动态性特征,且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在时间上一致。如果以本世纪中叶为节点,可把乡村振兴的实现分为三个阶段,从当下到2020年-2035年-2050年,通过对每个阶段乡村振兴的实现程度进行评价,就能够清晰地描绘乡村振兴实现过程的行动轨迹,并对实现过程中目标方向的偏离进行校正。全文共分为五章。导论对本论文的研究依据、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主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对涉及乡村振兴、“三农”问题及农村发展评价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对自己的研究提出了预期目标。第一章首先对本文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进行了界定,对乡村振兴的思想来源进行了梳理,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从而构成了本文关于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逻辑起点。第二章对乡村振兴进行了理论分析,构建了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模型,分别从目标维度和价值维度对乡村振兴进行评价。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明确的价值诉求,要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和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这样的价值诉求贯穿全文,并构成了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价值标准。第三章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五个维度和2020年、2035年、2050年三个历史节点构建了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第四章主要是对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和案例分析,对国家层面和区域层面的乡村分别进行了乡村振兴水平的评估。通过四个具体案例分析,比较评价了当前我国乡村实际发展水平与乡村振兴目标之间存在的差距,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乡村发展的不平衡性,分析了案例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五章则是针对前文中案例村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提出了对策建议。最后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以及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是对本文研究的思考和总结。

二、应重视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重视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论文提纲范文)

(1)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有关工作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一、充分认识清单制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二、在乡村治理中有序推进运用清单制
三、强化组织领导
附件1小微权力清单“36条”构建乡村反腐新机制
    一、厘清边界,梳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
    二、明晰权限,规范村级小微权力运行
    三、顶层设计,构建责任传导工作机制
    四、宣传教育,营造入脑入心舆论氛围
    五、奖惩并举,健全三级联动监督体系
    六、改革升级,系统配套执行保障制度
附件2规范权责事项推动村居减负增效
    一、坚持源头治理,规范清单为村居松绑减负
    二、坚持多管齐下,健全机制为村居减负护航
    三、坚持改革创新,多元融合为村居扩能增效
附件3实施三清单一流程规范村级权力运行
    一、坚持“三个强化”,“部署+督导”高位高效推进
    二、把握“三个环节”,“确权+明责”厘清权力边界
    三、做到“四个全面”,“论证+宣传”确保取信于民
    四、健全“四项机制”,“监督+落实”提升治理效能
附件4推行四项清单以乡村善治助力乡村振兴
    一、减负清单,为基层松绑减负
    二、责任清单,让干部亮权明责
    三、监督清单,使事项公开透明
    四、服务清单,向群众精细服务
    五、四项清单,推进治理取得显着成效
附件5互联网+村级小微权力监督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水平
    一、一张清单,厘清权力边界
    二、两套机制,扎紧权力笼子
    三、三个平台,推动权力公开
    四、四项保障,确保长效运行
附件6全域梳理便民清单全力推进政务服务下沉
    一、把便民清单精细化,让群众办事更明白
    二、把便民清单极简化,让群众办事更省心
    三、把便民清单数字化,让群众办事更有体验感
    四、把便民清单制度化,让群众办事更有保障
附件7建立村级小清单赋能乡村治理“大智惠”
    一、制定小微权力清单,规范村级权力运行
    二、制定负面清单,推动干部履职尽责
    三、制定村级事务清单,减轻村级组织负担
    四、制定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提升为民服务能力
    五、制定村务公开清单,确保村民知情权
附件8明确村级组织承担事项助推基层减负增效
    一、定好自治清单,提升治理能力
    二、定好协助清单,推进多元共治
    三、定好负面清单,推动松绑减负
    四、定好证明清单,提高服务质效
附件9注重“四个突出”解决乡村治理难点问题
    一、突出减负,规范村级事务
    二、突出赋能,激励干事创业
    三、突出增效,完善公共服务
    四、突出清廉,护航乡村治理
附件10网格化党建+四张清单打通基层治理“最后一公里”
    一、完善网格体系,强化人员配备
    二、制定四张清单,规范网格管理
    三、“网格化党建+四张清单”推动治理取得实效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1.1 选题缘起
        1.1.1 选题缘由
        1.1.2 问题意识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梳理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研究成果评析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一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依据
    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思想
        1.1.1 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反贫困思想
        1.1.2 列宁的反贫困思想
        1.1.3 毛泽东的反贫困思想
        1.1.4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反贫困思想
        1.1.5 习近平新时代精准扶贫战略思想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分析
        1.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概念
        1.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内涵
        1.2.3 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原理
        1.2.4 马克思主义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理论
    1.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理论分析
        1.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特殊性分析
        1.3.2 精准扶贫与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相互关系分析
        1.3.3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基本内涵分析
        1.3.4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作用机制分析
第二章 扶贫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历史考察
    2.1 扶贫救济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78 年一1985 年)
        2.1.1 组织领导功能:有力推动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改革
        2.1.2 政策执行功能: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商业发展
        2.1.3 统筹协调功能:带动农村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2.1.4 资源整合功能:助力农村基础设施显着改善
    2.2 扶贫开发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86 年一1993 年)
        2.2.1 成立农村扶贫机构:加强组织领导功能的新起点
        2.2.2 落实专项帮扶计划:加强政策承接功能的着力点
        2.2.3 纳入贫困县惠顾序列:加强致富引领功能的关键点
    2.3 扶贫攻坚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1994 年一2000 年)
        2.3.1 统筹农村“三位一体”扶贫力量
        2.3.2 推动建立农村多元互促扶贫模式
        2.3.3 带领农村群众开展内源扶贫
    2.4 综合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01 年一2011 年)
        2.4.1 全力构建农村大扶贫格局
        2.4.2 在“一体两翼”战略中推进农户参与式扶贫
        2.4.3 以“多予、少取、放活”确立行动导向
        2.4.4 在“双轮驱动”中增强农村贫困群众生活保障
    2.5 精准扶贫阶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考察(2012 年一2020 年)
        2.5.1 扶贫领导作用持续强化
        2.5.2 功能实现特征更加鲜明
        2.5.3 引富带富成就广受认同
        2.5.4 党建扶贫经验值得推广
第三章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实证分析
    3.1 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状况的个案研究
        3.1.1 样本选择
        3.1.2 现实表现
    3.2 精准扶贫中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实现的主要问题
        3.2.1 功能主体中的本位化问题
        3.2.2 功能结构中的固有化问题
        3.2.3 功能方式中的单一化问题
        3.2.4 功能策略中的浅表化问题
        3.2.5 功能保障中的低效化问题
第四章 精准扶贫中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的思考
    4.1 以多元化为方向,拓展功能主体
        4.1.1 以加强致富引领为指向,创新农村党组织本体设置
        4.1.2 以加强党群联系为导向,健全党务村务监督主体
        4.1.3 以加强农村治理为取向,构建“一核多元”治理体系
    4.2 以科学化为原则,完善功能结构
        4.2.1 坚持选育结合,完善力量结构
        4.2.2 坚持培优训强,完善素质结构
        4.2.3 坚持科学衔接,完善制度结构
    4.3 以多样化为要求,丰富功能方式
        4.3.1 实施多元推动,促成扶贫路径多样化
        4.3.2 实施资源整合,促成要素配给多样化
        4.3.3 实施人才战略,促成精英参与多样化
    4.4 以精准化为内涵,实施功能策略
        4.4.1 推动精准识别,克服“漏桶效应”
        4.4.2 推动精准施策,稳定脱贫成果
        4.4.3 推动精准考核,完善评价机制
    4.5 以持续化为导向,加强功能保障
        4.5.1 持续壮大村级积累
        4.5.2 持续健全协调体系
        4.5.3 持续强化服务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4)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N县Z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提出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解读
        1.政治参与
        2.行为功利化
        4.农民政治参与功利化
    (二)理论依据及应用
        1.政治参与理论
        2.马克思主义政治参与理论
    (三)基本框架
        1.政治选举
        2.政治决策
        3.政治管理
        4.政治监督
二、山东省z村农民政治参与现状及功利化问题
    (一)Z村的基本情况
        1.自然地理和人口概况
        2.政治组织情况
        3.经济发展状况
        4.文化概况
    (二)z村农民政治参与现状调查
        1.农民政治参与的方式
        2.农民政治参与的动机
        3.农民政治参与的过程
        4.农民政治参与的效果
    (三)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的表现
        1.政治选举:参选动机向个人私利歪曲
        2.政治决策:以自身利益得失为评判原则
        3.政治管理:以非制度手段实现权益诉求
        4.政治监督:利用监督权利搭建人情关系
三、z村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政治参与主体自身存在局限性
        1.政治参与主体间各要素的差异
        2.农民自身素质较低
        3.农民公共道德意识不强
    (二)政治参与动机带有过度功利心理
        1.物质利益动机: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远超对公共利益的关注
        2.炫耀性政治参与动机:对虚荣心的追求大于对责任意识的关注
        3.宗族势力借助政治参与手段扩大宗族影响
    (三)政治参与过程中存有随意性与无序性
        1.政治参与运行规范度低
        2.政治参与过程透明度低
        3.政治参与制度化水平低
    (四)村级政治参与机制不完善
        1.利益表达和分配机制的缺失
        2.政治参与引导机制不到位
        3.政治参与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
四、化解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问题的对策探析
    (一)增强政治参与主体的政治效能感
        1.强化农民政治参与主体意识
        2.大力提升农民自身文化素养
        3.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功利观
    (二)端正政治参与动机,理性支配参与行为
        1.重塑农民物质利益价值观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去功利化目的
        3.加强道德文化建设,树立社会主义道德义利观
    (三)规范参与过程,实现有序参政
        1.加强参与者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自我监督
        2.发挥农民群众对参与过程的监督作用
        3.建立健全相关法律监督体系
    (四)加强农民政治参与制度建设
        1.完善民主选举制度
        2.完善民主决策制度
        3.完善民主管理制度
        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问题研究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析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点
2 政务公开的基本内涵与理论基础
    2.1 政务公开的内涵
    2.2 政务公开基础理论
3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发展现状
    3.1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基本情况
    3.2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推进政务公开工作措施
    3.3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取得成效
4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存在问题
    4.2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 完善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的措施
    5.1 建立健全公开机制
    5.2 推行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
    5.3 拓展公开途径和方式
    5.4 营造公开氛围
    5.5 加强公开监督考核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阅读文献
附录2 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工作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
第2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问题概说
    2.1 法治观念的透析
        2.1.1 法治观念的界定
        2.1.2 法治观念的结构
    2.2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界定
        2.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含义
        2.2.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要素
        2.2.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机理
        2.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代际遇
    2.3 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思想溯源
        2.3.1 理论根基: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
        2.3.2 文化基因:中国农民培育的相关理论
        2.3.3 西学借鉴:西方法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第3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回溯
    3.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历史进程
        3.1.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准备阶段(1978 年——1985 年)
        3.1.2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起步阶段(1986 年——1996 年)
        3.1.3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展开阶段(1997 年——2011 年)
        3.1.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新时期(2012 年——至今)
    3.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经验总结
        3.2.1 党的领导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根本遵循
        3.2.2 “送法下乡”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主要模式
        3.2.3 村民自治为农民践行民主法治观念提供了制度平台
        3.2.4 思想道德教育是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助推器
        3.2.5 注重农村法治建设为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带来的积极影响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现实检视
    4.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实效
        4.1.1 法律知识不断丰富,但法治认知模糊
        4.1.2 法治期待产生,但基层司法认同度不高
        4.1.3 守法观念形成,但依法办事观念欠缺
    4.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4.2.1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呈现“唯培育者主体”倾向,农民主体性缺场
        4.2.2 农民法治观念的培育以法律知识为中心,忽视了法治的价值内涵
        4.2.3 农民法治观念多采用单向度灌输式培育,法治实践与交往互动重视不足
        4.2.4 农民法治观念培育未形成有效合力,农村普法机制运行不畅
        4.2.5 农村法治建设不完善,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微观环境不佳
    4.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困境的根源剖析
        4.3.1 社会层面:“半熟人社会”的乡土社会结构
        4.3.2 经济层面:“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利弊考量
        4.3.3 政治层面:“非利益捆绑”的村镇关系
        4.3.4 文化层面:传统乡土法文化的掣肘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基本对策
    5.1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原则
        5.1.1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5.1.2 坚持主体间性原则,凸显农民主体地位
        5.1.3 坚持法治观念培育与乡村“本土资源”相结合
    5.2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目标
        5.2.1 全局性的根本培育目标安排
        5.2.2 系统性的具体培育目标设定
    5.3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内容
        5.3.1 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法律法规普及
        5.3.2 凸出对法治价值内容的教育与引导
    5.4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方法
        5.4.1 “唤起民众”式培育法
        5.4.2 法治实践体验法
        5.4.3 生活化培育法
    5.5 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的具体路径
        5.5.1 明晰培育主体,推进党政、社会、农民协同联动
        5.5.2 完善农村普法机制,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实效
        5.5.3 深化农民法治实践,提升农民法治体验
        5.5.4 优化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新时代农民法治观念培育访谈提纲

(7)基层科技反腐制度化常态化问题研究 ——基于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选题的背景
        2.选题的意义
    (二)国内外科技反腐探索情况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本文研究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3.研究的难点及创新之处
二、对基层精准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的概念界定
    (一)基层的内涵
    (二)精准扶贫的内涵
    (三)科技反腐的内涵
三、基层科技反腐现状及腐败特点和类型
    (一)基层精准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现状
    (二)基层精准扶贫领域腐败问题的特点
        1.腐败的普遍化
        2.腐败的多样化
        4.腐败的智能化
        5.腐败的复杂化
    (三)基层精准扶贫领域腐败的类型
        1.弄虚作假型
        2.优亲厚友型
        3.以权谋私型
        4.雁过拔毛型
        5.挪用资金型
四、以科技角度分析扶贫领域腐败的根源
    (一)基层干部科技素质与反腐形势不适应
        1.基层干部科技反腐认识不足
        2.基层干部整体科技素质低
        3.基层干部科技管理能力弱
    (二)基层政务公开运行机制不健全
        1.基层政务公开机制不完善
        2.基层政务审批机制不完善
        3.基层动态管理机制不完善
    (三)基层科技监督反馈机制不完善
        1.基层举报反馈渠道不畅
        2.基层科技监督格局没有形成
        3.基层腐败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缺乏
    (四)基层科技反腐管理机制不健全
        1.基层科技反腐管理机制不健全
        2.基层涉腐线索处置不严格
        3.基层涉腐问责不到位
五、健全基层精准扶贫领域科技反腐机制对策构想
    (一)健全基层干部科技教育培训机制
        1.提高科技反腐思想认识水平
        2.加强基层干部理想信念教育
        3.加强基层价值观廉政观教育
        4.加强基层干部科技技能培训
        5.积极引进科技专业管理人才
    (二)完善扶贫领域政务公开运行机制
        1.完善政务网络公开平台
        2.推行务网络公开运行
        3.实施扶贫对象项目资金网络公开审批
    (三)健全基层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监督机制
        1.建立精准扶贫科技反腐监督工作领导机制
        2.建立精准扶贫科技反腐多部门信息系统平台
        3.积极整合精准扶贫领域科技监督资源
    (四)完善基层扶贫领域科技反腐管理机制
        1.加强行精准扶贫领域政务网络监控
        2.建立精准扶贫工作信息资源管理库
        3.加强精准扶贫工作管理问责机制
结论和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8)江苏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文献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治理
        2.1.2 社会治理
        2.1.3 村级社会治理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治理理论
        2.2.2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
3 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现状分析
    3.1 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的举措与成效
        3.1.1 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所采取的举措
        3.1.2 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所取得的成效
    3.2 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3.2.1 村级公共服务功能较弱
        3.2.2 缺少常态化服务群众的保障机制
        3.2.3 农村干部队伍的服务效率不高
    3.3 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社会治理理念相对匮乏
        3.3.2 主体间力量未得到有效整合
        3.3.3 社会治理方式创新不足
        3.3.4 农村干部选拔培养不力
4 江苏省其它地区村级社会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4.1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似区域经验借鉴
        4.1.1 徐州丰县:“民情两员”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
        4.1.2 扬州高邮:规范村级“三资”管理
        4.1.3 泰州兴化:推进“网上村委会”建设
    4.2 经济社会发展较发达区域经验借鉴
        4.2.1 南京溧水:加快村级治理转型升级
        4.2.2 张家港南丰镇:“三约三会”激活村级民主治理
        4.2.3 苏州枫桥街道:探索实行“政经分离”
    4.3 江苏其它地区的经验对于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的启示
        4.3.1 凝聚共建合力统筹资源力量
        4.3.2 注重责任监督推动工作落实
        4.3.3 突显本地特色发挥优势力量
        4.3.4 推进转型创新布局先进技术
5 进一步加强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的对策分析
    5.1 转变治理方式优化村级社会治理的环境和关系
        5.1.1 整合主体力量提升系统治理
        5.1.2 协调多方关系促进民主治理
        5.1.3 健全法制体系加强依法治理
    5.2 夯实治理基础力促村级社会治理上水平
        5.2.1 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
        5.2.2 加快提高村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2.3 选配有能力有素养的村干部队伍
    5.3 创新治理机制推进村级社会治理现代化
        5.3.1 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实际的政策
        5.3.2 推动村级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9)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地方政府的内涵
        2.1.2 政务公开的内涵
        2.1.3 智慧城市的内涵
    2.2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理论基础
        2.2.1 城市治理理论
        2.2.2 基层民主理论
        2.2.3 政务公开理论
        2.2.4 “互联网”理论
    2.3 智慧城市建设对地方政府政务公开提出了新的要求
        2.3.1 借助大数据平台及时提供政务决策公开信息
        2.3.2 借助信息化技术提升政务执行公开水平
        2.3.3 借助智能化平台提高政务管理公开能力
        2.3.4 借助网络全覆盖提供政务服务公开延伸
        2.3.5 借助智慧化系统拓展政务结果公开获取途径
第3章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的现状分析
    3.1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取得的初步成绩
        3.1.1 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体制与机制的优化
        3.1.2 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渠道与形式的创新
        3.1.3 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内容的范围更广
    3.2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仍存在的不足之处
        3.2.1 决策公开信息透明度不够高
        3.2.2 政策执行信息公开开放不到位
        3.2.3 信息公开动态监管比较单一
        3.2.4 政务公开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不到位
        3.2.5 政务服务应用平台不够便利
    3.3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地方领导者对政务公开工作认识不够深入
        3.3.2 基层群众对政务信息公开需求不够强劲
        3.3.3 政务公开信息技术的不甚完善
        3.3.4 政务公开专业人才比较缺乏
第4章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经验借鉴
    4.1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政务公开的主要做法
        4.1.1 湖南省宁乡市的主要做法
        4.1.2 上海市普陀区的主要做法
    4.2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政务公开对株洲市渌口区的借鉴
        4.2.1 加强顶层规划设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纵深发展
        4.2.2 明确政务公开标准,规范政务公开制度,提升政务公开水平
        4.2.3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升级综合性公开服务平台
第5章 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进一步改善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的对策思考
    5.1 致力培植政府及民众对政务公开的正确认识和需求意识
        5.1.1 强化地方领导对政务公开的必要性认识
        5.1.2 强化基层群众对政务公开信息的需求意识
    5.2 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试点工作
        5.2.1 以清单化促进政务公开标准化
        5.2.2 以“五公开”敦促政务公开纵深化
        5.2.3 以数据开放化促成政务公开智能化
    5.3 优化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政务公开平台建设
        5.3.1 采用先进理念优化设计,增强政府信息资源的可见性实用性
        5.3.2 加快推进集约化,实现资源共享,打造协同高效的政府网站
        5.3.3 发展政务新媒体,推动新媒体传播
    5.4 加强政务公开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5.4.1 明确专业人才管理机构的职责定位
        5.4.2 突破人才任用机制
        5.4.3 加强人才培养管理
    5.5 健全符合我国国情政务公开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5.5.1 建立政务公开的法律保障体系
        5.5.2 建立健全相关保障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背景
        (二) 现有乡村评价的局限性
        (三) 乡村振兴评价的必要性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研究进展
        (二) 现有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主题与研究思路
        (一) 研究主题与思路
        (二) 研究创新及不足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 研究方法
        (二) 技术路线
第一章 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及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 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
        (二) 乡村振兴评价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来源
        (一) 十八大以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二)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的乡村振兴思想
    三、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及阶段划分
        (一)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
        (二)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分解
        (三) 乡村振兴实现的阶段划分
第二章 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依据
    一、乡村振兴的相关理论
        (一) 农业现代化理论
        (二) 城乡均衡发展理论
        (三)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
    二、乡村振兴评价的理论分析
        (一) 政策评估政治倾向理论
        (二) 政策评估目的理论
        (三) 事实和价值相结合的评价思想
        (四) 目标-价值导向的评价模型
    三、乡村振兴评价的目标维度
        (一) 产业兴旺
        (二) 生态宜居
        (三) 乡风文明
        (四) 治理有效
        (五) 生活富裕
    四、乡村振兴评价的价值维度
        (一) 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二) 满足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需要
        (三) 满足城乡均衡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
    一、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建构思路
        (一)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理念
        (二)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三)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
    二、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
        (一)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选取维度
        (二)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筛选参照
        (三) 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具体构成
    三、乡村振兴目标评价指标的权重确定
        (一)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指标权重
        (二) 基于专家访谈法的二级指标权重
    四、乡村振兴目标评价的方法
        (一) 基于综合指数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二) 基于对比分析法的乡村振兴评价
第四章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践检验及案例分析
    一、我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价
        (一) 乡村总体发展情况测评
        (二) 我国乡村振兴水平评估
        (三) 乡村振兴水平与目标差距比较
    二、具体案例分析—以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村、贵州秀水村、甘肃祁山村为例
        (一) 案例村的选择依据
        (二) 案例村的振兴水平评估
        (三) 案例村间的横向比较评价
    三、案例分析结果与讨论
        (一) 案例村评价的初步结论
        (二) 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结果
        (三) 案例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促进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对策建议
    一、实现乡村振兴五大目标的基本思路
        (一) 实现产业兴旺的基本思路
        (二) 实现生态宜居的基本思路
        (三) 实现乡风文明的基本思路
        (四) 实现治理有效的基本思路
        (五) 实现生活富裕的基本思路
    二、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政策制度
        (一) 完善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措施
        (二) 健全乡村振兴战略的配套制度
    三、强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执行与监督
        (一) 强化战略的高效执行
        (二) 强化问责和社会监督
    四、加强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的评估
        (一) 健全乡村振兴的评估制度
        (二) 选拔多元参与的评估人员
        (三) 加强战略实施的跟踪评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 农村发展情况问卷调查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致谢

四、应重视推行村务、政务公开制度(论文参考文献)

  • [1]农业农村部 国家乡村振兴局关于在乡村治理中推广运用清单制有关工作的通知[J]. 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 2021(11)
  • [2]湛江市村党组织引领乡村治理的对策研究[D]. 陈武. 广东海洋大学, 2021
  • [3]精准扶贫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研究[D]. 高云亮. 兰州大学, 2021(11)
  • [4]农民政治参与行为功利化问题研究 ——以山东省N县Z村为例[D]. 王玥.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1)
  • [5]淮安市市级政府部门政务公开问题及对策研究[D]. 王灵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新时代中国农民法治观念培育研究[D]. 李丽.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层科技反腐制度化常态化问题研究 ——基于扶贫领域的腐败案例分析[D]. 孔治云.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 [8]江苏涟水县村级社会治理研究[D]. 朱立飞.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2)
  • [9]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株洲市渌口区政务公开问题研究[D]. 刘博宜.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秦妍. 厦门大学, 2018(06)

标签:;  ;  ;  ;  ;  

注重落实村务政务公开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