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被市场化

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被市场化

一、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市场化(论文文献综述)

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1](2022)在《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文中研究指明土地在中国经济奇迹创造中扮演的重要角色越来越引起高度关注,但是,现有基于政府特殊性的研究忽视了土地的重要性,影响了对中国发展模式的理解和解释力。本文刻画了政府通过独特土地制度安排主导发展权的"以地谋发展"模式的特征和典型化事实,构建了土地作用于结构转变和经济增长的机制,通过建立一个纳入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计量模型,利用全国地级市样本数据检验了土地经由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构转变和通过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了结构转变不同阶段的土地制度安排及其变迁影响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程度和方式。需要说明的是,本文研究旨在描述和解释中国改革时期形成的推动快速结构转变和高增长的"以地谋发展"的事实和逻辑,随着经济发展阶段转换和内外环境变化,土地的功能和"以地谋发展"模式的风险和问题凸显,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变革。

宋马林,崔连标,周远翔[2](2022)在《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现状、问题及展望》文中提出自然资源在国家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对自然资源管理保持高度重视,我国自然资源管理的体制、制度以及理念方法不断变革创新,逐步形成了较为符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体系和模式。然而,管理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不足和矛盾。从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的现状着手,从管理对象、管理主体和管理保障三个方面,阐明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的发展困因,总结凝练当前制约管理实践发展的突出现实问题,并从构建国家安全视角下的多维自然资源管理体系和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两个方面,为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思考和建议,这将有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更进一步推进。

刘向敏,余振国,杜越天[3](2021)在《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方式实践进展与深化路径研究》文中指出建立并完善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机制是解决矿山生态修复资金短缺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通过文献研究、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等方法,在全国层面分析以市场化的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政策演进与实践进展。基于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的意见》在各地的落实情况,介绍了社会投资主体以获取资源使用权和资金收益回报为驱动的利用政策典型模式,分析了政策实施总体特点及地方在指标激励政策和土石料利用政策方面的实践创新。总结出市场化实践面临的主要问题,针对相关问题,提出应增强各级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的职责定位,明确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激励政策应用途径、加强废弃矿山土石料利用政策风险防控,并完善配套支持措施优化基础环境。

王伟,岳文泽,吴燕,唐燕,黄玫,张磊,许景权,徐勤政,何子张,丁奇,谭迎辉,刘合林,车乐,邵华,林永新,纪立虎,席广亮,陈鸿,相欣奕,牛强,罗亚,史文正,郭健,刘芳,伍灵晶,陈宏胜,张杨[4](2021)在《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文中提出"构建以空间治理和空间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全国统一、相互衔接、分级管理的空间规划体系,着力解决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本轮规划改革恰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性交汇,使其面临更多挑战。若孤立、静止、片面地看,容易只见危机和变局,不见新机和新局,难免陷入迷茫、悲观之中而无所作为;若全面、辩证、长远地看,就会发现"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危机孕育着新机,变局预示着新局。因此,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目标,迫切需要一套"连续、稳定、转换、创新"的规划知识供给体系和工作支撑体系,而这套体系应是一个多学科、多领域相互开放、协同,不断发展演进的适应"生态文明新时代和空间治理现代化"的体系。为此,组织来自不同机构、不同学科、不同地域背景的中青年学者围绕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议题从不同维度、视角和切入点聚焦规划工作的价值观念、主要原则和理论技术等核心问题,展开观点性讨论交流,以期助力国土空间规划改革共识的凝聚和任务的推进。

房亚明[5](2021)在《省域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国土空间韧性规划》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我国人口规模的超大性,基于工业化、市场化和全球化驱动的城镇化进程在沿海地区和人口大省呈现出"大城市化"的主要趋势和重要特征。人口在短期内快速往少数城市集聚会带来区域和城乡差距扩大以及治理风险集中的问题,加剧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社会主要矛盾。为了实现安全、韧性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优化省域国土空间规划,以公共资源与基础设施的合理配置为抓手改善人口与资源空间布局,推动区域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以促进共享发展与共同富裕,为省域经济社会现代化与治理韧性提升提供国土空间支撑。

曲福田,马贤磊,郭贯成[6](2021)在《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到国家治理:百年土地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基本经验》文中认为纵观中国共产党百年土地政策实践,呈现出探索、确立、改革、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过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政策体系。基于土地政策是国家发展的底层逻辑这一认知,本文运用"政策变迁—行为机制—路径回应"的分析框架,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国家治理3个维度系统分析了党的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充分揭示了土地政策对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的中国化,土地政策百年实践也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积累了重要经验。基于此,未来的土地政策需要积极回应新时代现代化建设提出的新命题,在土地产权结构、城乡土地关系、空间治理体系和统筹发展与安全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和有效变革。

苟廷佳[7](2021)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青海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发源于此,惠泽我国20个省区以及东南亚5个国家,是维系全国乃至亚洲水生态安全命脉的腹地,拥有世界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关键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和战略地位,是国家至关重要的生态安全保护屏障和生态产品供给地,为维护中国乃至亚洲生态平衡和生态安全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三江源也是亚洲、北半球乃至世界气候变化的预警区、敏感区和启动区,对全球气候变化趋势发挥着指示和前瞻的重要作用。然而,三江源脆弱的生态系统环境导致环境保护和修复成本高;受生态产品外部性影响,三江源地区积极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并提供高质量的生态产品长期被无偿享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未能充分实现;加上三江源因生态环境保护需要而被限制产业的发展,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和生活质量,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的积极性。上述因素导致当前三江源地区三生空间矛盾突出,同时面临巨大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产品供给压力。因此,通过研究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探索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实现人地和谐的发展模式,打造三江源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成功路径,实现三江源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本研究围绕“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主题”,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分析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现状和困境,全面系统的提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路径和机制,为缓解生态脆弱区人地矛盾、实现三江源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支持。论文的创新点和主要贡献体现在:(1)系统的构建了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研究框架。研究框架中包括: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构成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系统性框架、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等内容,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并提供指导。(2)建立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将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确定三江源生态产品总价值为6568.56亿元/年。同时在绿色GDP指标基础上,提出构建“三江源经济-生态生产总值(SJYGEEP)”指标评价三江源生态文明建设与高质量发展水平,进一步突出三江源的生态地位和生态价值,对于当地生态环境质量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和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3)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需求”二元logit回归模型,分析影响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的影响因素。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受三江源居民“生态补偿满意度”和“生态旅游业认识”的影响;需求意愿受“淡水资源支付意愿”、“机会成本支付意愿”、“共享牧场支持度”、“对口支援省份是否享受生态产品特别优惠”等因素的影响。(4)从生态产品构成视角出发,全面系统研究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调节产品和生态文化产品的具体价值实现路径和机制。基于三江源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三江源生态产品分类、价值实现现状和面临困境,提出贴合国家现行政策与三江源实际、突出三江源特色的价值实现路径,并结合路径,提出“调查监测-核算评估-经营开发-保护补偿-制度保障-持续推进”的系统性价值实现机制。由于三江源生态环境脆弱性和生态功能的重要性并存,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与生态产品供给地,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对促进当地生态产业发展和融合、保障和提升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改善区域内生态环境、缓解人地矛盾、保证区域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刘芸[8](2021)在《国土空间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考》文中认为本文在分析《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技术指南》(试行)中的指标基础上,提出了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的依据、目标、原则。依据国家中长期发展目标,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安全与底线管控六大方面构建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从自然资源的保值增值、全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三个方面明确指标体系的目标指向,并结合实际操作,对指标进行分类。

陈小君[9](2021)在《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规则之省察反思》文中研究指明《民法典》物权编第361条延续《物权法》之引致性规定,未对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进行实质性制度构建,一定程度上减损了民法法典化之功能,在一定意义导致立法与法律适用成本增加,亦难以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提供以私权实现为导向的完整规则供给。为实现健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的改革目标,亟需凸显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物权属性,明确"同地同权"的制度意蕴,平衡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之权利配置与土地管理权的关系。后民法典时代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规则展开与体系构建,应回归物权基本逻辑,系统明确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得失变更规则。

阚俊杰[10](2021)在《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新动态》文中认为在数据要素市场化时代、国土空间统一规划时代背景下,上海市对标上位要求、国内国外技术水平发展水平,梳理自身在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管理方面存在如数据入库太堵、入库图层太多、底板内容太少等具体问题,剖析原因,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一是成果数据管理流程再造和数据库结构更新双管齐下,实现"批后入库"到"批前入库",在线审批和在线技审"无图运行"到"带图运行","人工维护"到"系统自动维护"三大转变;二是对现有的标准体系瘦身、优化、整合,同步对现有规划编制报审软件(暨质检软件)进行迭代开发,让在线审批系统带"轻图"运行;三是在成果数据应用支撑上,打破行政壁垒,充分挖掘系统内外数据资源,增加规划基础要素底板内涵,提高规划基础要素底板功能模块的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规划编制的服务能力。按照这三个解决方案进行上海市现有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管理体系的优化提升,能极大确保规划成果数据的全面、准确和现势,有助于规划成果规范的落地实施,有助于数据的互联互通和广泛共享。

二、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市场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市场化(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忽略土地重要性的中国模式解释:对相关文献的评论
二、“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三、“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典型化事实
    1. 土地推动的经济增长
    2. 土地推动的工业化
    3. 土地推动的城市化
    4.“以地生财”“以地融资”的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发展中的资本形成
    5. 一个归纳
四、“以地谋发展”模式的实证检验
    1. 假设提出
    2. 土地通过结构转变推动经济增长的检验
    3. 土地通过资本形成推动经济增长的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2)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现状、问题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基础、国际经验与国内现状
    1.1 自然资源内涵及相关概念
        1.1.1 资源、自然资源和自然资源资产
        1.1.2 自然资源的性质、特点和分类
    1.2 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1.2.1 政府(国家)集中管理体制
        1.2.2 公众(私人)参与管理体制
        1.2.3 社区自然资源管理体制
    1.3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现状
        1.3.1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现状
        1.3.2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制度建设现状
2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的发展困因
    2.1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问题
    2.2 自然资源行政管理问题
    2.3 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建设问题
3 我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的未来思考
    3.1 构建国家安全视角下的多维自然资源管理体系
        3.1.1 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安全的自然资源管理
        3.1.2 基于公众健康安全的自然资源管理
        3.1.3 基于生态安全的自然资源管理
    3.2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管理制度体系
        3.2.1 健全现有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3.2.2 建立科学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3.2.3 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制度的实践落实
        3.2.4 完善自然资源监督管理制度
        3.2.5 推进自然资源统计核算制度建设
4 结论与讨论

(3)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方式实践进展与深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政策演进
    1.1 政策思路初步形成
    1.2 政策措施不断明确
    1.3 政策体系逐步完善
2 地方实践的典型模式与特点
    2.1 基于政策参与主体的典型模式
    2.2 地方实践分析
        (1)矿山土地综合修复利用政策运用灵活多样。
        (2)腾退的建设用地指标激励政策因地而异。
        (3)土石料利用政策严格规范有序推进。
3 运行机理与面临问题
    3.1 运行机理
    3.2 面临问题
        3.2.1 指标利用政策应用途径与支持力度需进一步明确
        3.2.2 土石料利用政策实施需严控严防与合理推进
        3.2.3 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行基础环境有待优化
        (1)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需大力推进。
        (2)土地产权有待明晰。
4 政策深化推进路径
    4.1 完善腾退建设用地指标激励政策应用途径
        4.1.1 加强历史遗留矿山指标激励政策差异化实施和统筹推进
        (1)实施指标利用差异化管理,充分发挥指标激励效果。
        (2)加强部门协作,统筹推进指标激励政策实施。
        4.1.2 明确生产矿山指标激励政策应用途径
    4.2 加强废弃矿山土石料利用政策风险防控
        (1)在部级层面推进相关基础工作。
        (2)在省级及以下层面加强监督管理,严守废弃土石料利用底线。
    4.3 优化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运行基础环境
        (1)在部级层面推进相关基础工作和政策支持力度。
        (2)在省级及以下政府层面建立完善配套机制。
5 结语

(4)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贯通顶层设计与底层逻辑是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成功要义
从“九龙治水”到“五指成拳”—国土空间治理转型
规划被降位了吗?—谈谈面向“两统一”职责的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新任务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治理的顶层设计与实践保障
    1 边界重构
    2 地域重组
    3角色再造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空间治理最重要的目标,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统筹协调管控制度是空间治理最重要的手段
创新政策工具,实施多维目标的国土空间规划
提升空间治理能力必须解决好规划体系的空间协同问题
以社会治理牵动国土空间规划改革
从开发许可到规划统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的关键
兼容并蓄,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
整体性治理:规划要促进而非决定资源优化配置
    1“双评价”与“双评估”工作重在“数字治理的起点”而非“扩张发展的举证”
    2“多规合一”工作重在“协同治理的融合”而非“部门职责的并集”
    3“三线”划定工作重在“治理体系的梁柱”而非“指标博弈的主场”
    4指标管理工作重在“治理机制的密钥”而非“数字游戏的红线”
    5整治修复与更新工作重在“系统治理的抓手”而非“工程项目的清单”
    6政策配套与机制工作重在“治理实施的路径”而非“强制约束的条文”
关于加强国土空间规划治理属性的四点思考
和谐成长视角下的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
    1依循空间和谐成长规律,差别化考虑不同的城市发展类型,划定“三线”与确定发展指标
    2区域联动许可和谐调配,满足主体功能区的刚性定位,基于战略留白地进行调配管制
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两个层次能否分开编制?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应体现规划的底线思维和科学弹性
国土空间规划应体现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1国土空间治理背景下需要重视新型城镇化发展新要求
    2 国土空间规划应体现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
    3国土空间规划应尊重城镇化发展规律
深入践行“两山”理论,创新探索生态空间专项规划技术
引入公共卫生新盟友,以人民健康为导向规划国土空间
多源时空大数据助力国土空间系统治理
“一张图”数字赋能国土空间整体智治、善治
    1整体统筹—实现“治理主体、治理对象、治理手段”三位一体
    2业务层面—聚焦“空间规划、用途管制、绩效考核”关键环节
    3 管理层面—体现“建好、用好、管好”工作目标
    4 技术层面—打造“数化、连接、赋能”关键能力
规划后治理制度—国土空间整体性治理的思考
“刚柔并济”推进国土空间规划落地与实施
    1“底数”尽细,规划“留白”
    2刚性强管,弹性释能
    3集聚高效,分类施策
以国土空间规划为引领,实现要素更快、更准、更活的配置
规划教育是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系统的重要基础
以法典化推进国土空间治理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

(5)省域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国土空间韧性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缘起:大城市化与风险社会时代的省域治理
二、国土空间韧性是省域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
    (一)国土空间韧性有利于缩小区域差距和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二)国土空间韧性有利于应对社会复杂风险
    (三)国土空间韧性有利于引领省域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
三、省域治理现代化中国土空间韧性规划的缺失
    (一)国土空间治理尚未充分体现安全韧性理念
    (二)人口与资源的空间韧性缺失制约省域可持续发展
    (三)国土空间统筹治理与省域现代化的要求仍有距离
四、以国土空间韧性规划引领省域治理现代化
    (一)从治理现代化高度推动省域空间治理韧性规划实施
    (二)以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人口与资源空间布局
    (三)实施区域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加强省域空间治理优化
五、结语

(6)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到国家治理:百年土地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基本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百年土地政策探索实践和阶段性特征
    (一)探索阶段:以夺取政权为目标实现“耕者有其田”
    (二)确立阶段:以社会主义改造为依托实现土地公有制
    (三)改革阶段:以市场化改革为导向实现城乡土地“两权分离”和市场化配置
    (四)发展阶段: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衔接为主线推动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
三、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伟大贡献及其制度逻辑
    (一)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二)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产权激励、要素供给和资本积累
    (三)为国家治理体系有效建构发挥基础而独特的作用
四、百年土地政策实践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土地思想中国化的根本道路
    (二)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三)坚持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
    (四)坚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检验标准
    (五)坚持政策创新的法治化方法
五、结语

(7)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国外文献分析
        2.1.2 国外研究现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文献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研究述评
    2.4 国内外经验启示
        2.4.1 国际经验和启示
        2.4.2 国内经验和启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理论框架
    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1.1 生态产品形成的基础理论
        3.1.2 生态产品价值形成的理论基础
        3.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基础
    3.2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内涵
        3.2.1 相关概念及辨析
        3.2.2 生态产品价值
        3.2.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3.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1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主要路径梳理
        3.3.2 基于产权-需求矩阵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3.3.3 生态产品分类的价值实现路径
    3.4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研究框架
        3.4.1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供给-需求”二元回归模型
        3.4.2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系统性框架
        3.4.3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应遵循的原则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的价值
    4.1 三江源概况
        4.1.1 地理位置
        4.1.2 自然条件
        4.1.3 社会经济条件
        4.1.4 生态地位
        4.1.5 生态保护
    4.2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2.1 三江源生态资产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数据
        4.2.2 三江源生态资产总值
        4.2.3 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4.2.4 三江源发展机会成本估算
        4.2.5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意愿分析
    5.1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问卷调查
        5.1.1 调查地区选取及原因
        5.1.2 问卷基本情况
        5.1.3 数据收集和检验
        5.1.4 描述性统计
        5.1.5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1.6 三江源生态产品供给意愿分析结果
    5.2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问卷调查
        5.2.1 问卷基本情况
        5.2.2 数据收集和检验
        5.2.3 描述性统计
        5.2.4 空间交叉分析
        5.2.5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5.2.6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意愿分析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分类
        6.1.1 生态农畜产品
        6.1.2 淡水资源产品
        6.1.3 清洁能源电力产品
    6.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6.2.1 畜牧业发展现状
        6.2.2 水资源价格和交易现状
        6.2.3 绿电交易现状
    6.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6.3.1 市场基础不健全
        6.3.2 生态畜牧业发展受限
        6.3.3 社会参与程度有待提升
        6.3.4 科技和人才支撑薄弱
    6.4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6.4.1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直接交易路径
        6.4.2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生态产业化路径
        6.4.3 三江源生态物质产品产业生态化路径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分类
        7.1.1 三江源固碳释氧产品
        7.1.2 三江源土壤保持产品
        7.1.3 三江源水源涵养产品
        7.1.4 三江源净化产品
        7.1.5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产品
    7.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7.2.1 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政策现状
        7.2.2 三江源生态补偿现状
        7.2.3 三江源生态补偿成效
        7.2.4 对口支援三江源的成效
    7.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7.3.1 政府主导下三江源生态产品购买力度有待增强
        7.3.2 基础制度和政策工具仍待完善
        7.3.3 市场化交易机制亟待建立和完善
    7.4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7.4.1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市场化路径
        7.4.2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横向生态补偿
        7.4.3 三江源生态调节产品纵向生态补偿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资源
        8.1.1 三江源旅游资源
        8.1.2 三江源文化资源
    8.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现状
        8.2.1 三江源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
        8.2.2 三江源各地区旅游发展现状
    8.3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困境
        8.3.1 生态文化产品开发和传播有待提升
        8.3.2 生态文化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
        8.3.3 生态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匮乏、服务质量不高
        8.3.4 三江源自然条件制约性明显
        8.3.5 地区发展与保护矛盾依旧突出
    8.4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8.4.1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顶层设计
        8.4.2 三江源生态文化产品基础建设
        8.4.3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生态产业化
        8.4.4 三江源生态旅游的产业生态化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9.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监测确权交易机制
        9.1.1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信息普查
        9.1.2 推进三江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
        9.1.3 构建三江源生态资源权益交易机制
    9.2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经营开发机制
        9.2.1 推行三江源绿色产品认证标准
        9.2.2 实现三江源生态产品供求平衡
        9.2.3 拓宽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9.2.4 促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增值
    9.3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保护补偿机制
        9.3.1 完善三江源纵向生态保护补偿制度
        9.3.2 建立三江源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9.4 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9.4.1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法律制度保障机制
        9.4.2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考核机制
        9.4.3 建立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利益导向机制
        9.4.4 加大三江源绿色金融支持力度
    9.5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推进机制
        9.5.1 强化行政职能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2 设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9.5.3 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5.4 健全三江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受益付费制度
    9.6 建立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机制
        9.6.1 构建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评价体系
        9.6.2 制定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规范
        9.6.3 推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应用
    9.7 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政策建议
        9.7.1 持续发挥国家重大生态工程和体制改革优势
        9.7.2 持续推进三江源生态补偿提标扩面
        9.7.3 加快实施三江流域协同保护共建共享机制
        9.7.4 推进对口支援助力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9.7.5 打造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9.7.6 加快推动三江源特色生态产业发展
        9.7.7 建立健全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制度保障
第十章 结论、贡献与讨论
    10.1 主要研究结论
    10.2 创新点
    10.3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三江源生态产品需求情况调查
附录二 三江源居民生态产品供给情况调查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8)国土空间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对市县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现状评估指标体系的分析评价
三、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四、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目标
五、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六、国土空间规划指标设置与遴选建议
七、国土空间规划指标分类建议

(9)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规则之省察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规则的法理检视
    (一)城乡二元体制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存续
    (二)脱离公私法可协调进路的规则缺憾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规则的价值基础
    (一)“同地同权”的制度意蕴
        1.国家土地所有权与集体土地所有权平等
        2.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与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平等
        3.“同地同权”基础上的差异化权利构造
    (二)权利配置与公法管制的平衡机理
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规则体系构建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设立规则
        1.适格的设立主体
        2.多维的设立方式
        3.内外协调的设立程序
    (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流转规则
    (三)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规则
        1.期限届满
        2.提前收回
五、结语

(10)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新动态(论文提纲范文)

1 建设背景
    1.1 数据要素市场化时代的来临
    1.2 国土空间统一规划时代来临
    1.3 国内优势不在,对标国际落后
2 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案
    2.1 主要症结
        2.1.1 数据批后入库时间长,成果数据管理部门成为流程堵点
        2.1.2 与国家标准缺乏对接,现有标准体系过于庞杂不够统一
        2.1.3 规划基础底板内容太少,对编制规划支撑力度不够
    2.2 解决方案
        2.2.1 成果数据管理流程再造和数据库结构更新双管齐下,实现“批后入库”到“批前入库”,在线审批和在线技审“无图运行”到“带图运行”,“人工维护”到“系统自动维护”三大转变。
        2.2.2 与国家标准逐图层、逐属性字段进行比对,找出缺项和转换规则,并在上海市规划编制体系入库标准中进行补足,对现有的标准体系瘦身、优化、整合,所有标准改动同步纳入现有规划编制报审软件(暨质检软件)进行迭代开发。
        2.2.3 在成果数据应用支撑上,打破行政壁垒,充分挖掘系统内外数据资源,增加规划基础要素底板内涵,提高规划基础要素底板功能模块的服务能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对规划编制的服务能力。
3 预期效果与发展展望

四、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市场化(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模式[J]. 刘守英,熊雪锋,章永辉,郭贯成. 中国工业经济, 2022(01)
  • [2]中国自然资源管理体制与制度:现状、问题及展望[J]. 宋马林,崔连标,周远翔. 自然资源学报, 2022(01)
  • [3]矿山生态修复市场化方式实践进展与深化路径研究[J]. 刘向敏,余振国,杜越天. 中国煤炭, 2021(12)
  • [4]到中流击水——国土空间规划青年笔谈[J]. 王伟,岳文泽,吴燕,唐燕,黄玫,张磊,许景权,徐勤政,何子张,丁奇,谭迎辉,刘合林,车乐,邵华,林永新,纪立虎,席广亮,陈鸿,相欣奕,牛强,罗亚,史文正,郭健,刘芳,伍灵晶,陈宏胜,张杨. 城乡规划, 2021(06)
  • [5]省域治理现代化视角下的国土空间韧性规划[J]. 房亚明. 理论月刊, 2021
  • [6]从政治秩序、经济发展到国家治理:百年土地政策的制度逻辑和基本经验[J]. 曲福田,马贤磊,郭贯成. 管理世界, 2021
  • [7]三江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研究[D]. 苟廷佳. 青海师范大学, 2021
  • [8]国土空间规划目标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考[J]. 刘芸. 资源与人居环境, 2021(11)
  • [9]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物权规则之省察反思[J]. 陈小君. 现代法学, 2021(06)
  • [10]上海市国土空间规划成果数据管理体系建设新动态[A]. 阚俊杰.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0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5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 2021

标签:;  ;  ;  ;  ;  

中国的“国土资源”正在被市场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