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散土体抗滑桩的一种新设计

松散土体抗滑桩的一种新设计

一、松散土体滑坡抗滑桩的一种新型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孔祥睿[1](2020)在《江源滑坡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论文以吉林省白山市江源区的鹤大高速公路K290+285~K290+485挖方段左侧滑坡为研究对象,采用资料搜集和现场地质调查、原位测试、室内土工试验、工程物探及变形监测等技术方法,研究江源滑坡特征;针对江源滑坡,建立有限元模型,分析不同开挖阶段斜坡区域的稳定性,对滑坡的成因机制进行研究,为滑坡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最后形成一套有效的滑坡综合治理方案。主要成果如下:(1)系统介绍了滑坡形成的工程地质条件,以钻探为主,结合工程物探、地质测绘、原位测试及室内试验等技术手段对滑坡的物质组成和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变形监测系统对研究区域进行了变形监测。根据分析可知滑坡体整体高速公路线路方向滑动,且有滑动加剧趋势。(2)从滑坡的岩土类型和性质、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地形地貌、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和人为影响因素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揭示了江源滑坡的成因机制。(3)针对滑坡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数值分析模型,模拟了江源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分析了不同工况下斜坡的安全系数,定量分析了江源滑坡孕育发展机制。对比分析了路堑开挖前后边坡剪切带及安全系数的变化,与滑坡成因机制定性分析相互印证,得出边坡开挖过程中,剪切带及安全系数即发生明显变化,降雨的加入催生了滑坡灾害的发生。(4)提出江源滑坡的综合治理措施,通过对抗滑桩的计算分析,确定了以埋入式抗滑桩为主,以截排水、坡面圬工防护和植物防护为辅的有效的综合治理方案。

徐黎斌[2](2020)在《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等地质灾害属于发生频率较高、危害影响较大的一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边坡工程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发展历史和现状。以浙江省定马线长春岭滑坡为例,综合地质勘查和工程经验,定性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选取典型截面,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进行了天然条件、降雨条件和地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验算。按照现行规范推荐方法,以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获得的下滑力和抗滑力为依据,制定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两种治理方案,并采用Midas GTS软件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设计方案典型截面进行施工模拟和稳定性分析,评价治理方案优劣。结果表明以抗滑力为依据设计的抗滑桩对于不同岩土体特性、不同几何形态的边坡的治理效果表现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规范建议方法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滑面,并假定滑面不因抗滑桩的作用而发生改变,而在实际工程中最危险滑面会随着抗滑桩打入而发生演化,有时甚至会导致治理失败。通过该工程案例的对比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以作为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抗滑治理方案的补充验算方法,同时作为治理方案的比选、验算和优化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工程实践意义。

李楠[3](2020)在《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型桩是一种新型抗滑支挡结构,近年来在滑坡防治工程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然而由于其应用历史较短,对其抗震理论的发展远落后于其他支挡结构,关于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特征、抗震机理等研究还很薄弱。迄今为止,设计规范中也仍未拟定微型桩抗震设计的具体条文。在实际的抗震设计过程中,目前普遍基于拟静力法,很少考虑到微型桩-滑坡之间的动力相互作用、地震响应以及地震动频谱特性等抗震技术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1572261),以土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中的微型桩为重点研究对象,通过振动台模型试验、数值模拟等研究手段,对微型桩与滑坡的地震动力相互作用机理展开了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重点分析地震作用时的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特征、微型桩对于滑坡的抗震作用机理、地震作用下的微型桩变形破坏模式,在此基础上对比分析微型桩加固土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的抗震性能差异,提出了滑坡防治微型桩抗震优化措施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设计并完成了几何相似比为1:8的微型桩与土质滑坡、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试验采用逐级加大加速度量级的方式输入汶川波、El Centro波、Kobe波、以及不同频率的正弦波,通过试验获取了大量数据,为微型桩与滑坡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提供了依据。(2)通过对试验数据及数值模拟结果的系统分析,明确了微型桩与滑坡体的加速度响应特征、位移响应特征、桩身土压力分布特征、桩身弯矩和剪力分布等特征,揭示了地震作用下的微型桩与土质滑坡相互作用特征与机理、微型桩与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特征与机理。(3)通过对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模型输入不同类型地震波,发现无论是土质滑坡还是堆积层滑坡,输入频率越接近滑坡的自振频率,微型桩及坡体的加速度响应越强,引发的桩身动土压力和桩身动弯矩越大。(4)总结了地震作用时的微型桩变形破坏模式,认为微型桩加固土质滑坡时主要为滑面上下一定范围内的弯剪组合破坏,桩身破坏区域为滑面上下2~4倍桩径范围内,破裂位置位于滑面上下约3倍桩径处,且滑面上下的弯曲程度和破裂程度相当。加固堆积层滑坡时,微型桩的震损破坏模式主要为滑面上一定范围内的弯剪组合破坏和滑面处的剪切破坏,桩身破坏区域为滑面上2~6倍桩径范围内和滑面处,且滑面处的破裂程度大于滑面上部。(5)借助ABAQUS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建立单排桩、双排桩和三排桩加固土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的地震动力计算模型,分析地震作用下桩排数对微型桩与滑坡动力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桩排数的增加仅在低量级地震加载下能有效抑制桩身加速度响应和位移响应,而较高量级地震作用下桩排数的增加对于加速度、位移响应的抑制作用较弱。但无论低量级还是高量级地震波加载下,桩身剪力值和弯矩值均随着桩排数的增加而减小。(6)以振动台试验和有限元数值计算结果为基础,对比分析微型桩加固土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两种不同岩土类型滑坡时的抗震性能差异,提出了地震作用下土质滑坡和堆积层滑坡中的微型桩抗震优化措施与建议。研究成果为地震区微型桩设计计算提供了试验和理论依据,对于进一步完善滑坡防治工程中的微型桩设计计算理论,促进微型桩在地震区的合理应用,提高其设计可靠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陈剑桥[4](2020)在《尖山磷矿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在滑坡此种类型的地质灾害防治举措中,由于抗滑桩可以提供良好的抗滑能力、设桩位置相对比较灵活多变等优点被普遍地应用于各种类型的滑坡治理措施中。但抗滑桩的最优设桩位置,仍然是众说纷纭。因此,通过各种文献资料以及论文的查阅,本文依靠实际工程背景,提出三种不同设桩位置的加固方案,从对最危险潜在滑动面的支挡效果,以及抗滑桩自身结构受剪力、弯矩等对比分析,得出最合适的布置抗滑桩的位置。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勘察报告搜集整理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的各种资料进行汇总分析,对易发生滑动的现状滑坡进行极限平衡法下的稳定性分析,对比得出最不利剖面,选为本文的设计剖面,并计算得出原始剖面整体以及局部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的形态和位置;(2)对已滑动的原始剖面进行初步的削坡减载,使得边坡整体的稳定性能基本接近设计所需稳定性系数,紧接着对削坡后的剖面模型进行计算分析。通过极限平衡法再次计算分析剖面整体以及局部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通过数值模拟法得出剖面的位移、主应力、最大剪应力云图。以此结果进行下一步的加固方案设计。(3)通过不平衡推力法(隐式)计算分析剖面最危险潜在滑动面,即稳定性系数最小的滑面的滑坡推力,对其划分条块,并得出各个条块的下滑力、剩余下滑力、抗滑力数值。分别以下滑力、剩余下滑力、抗滑力数值最大的条块位置布设抗滑桩,形成三套支护方案。并通过极限平衡法得出支护后分析剖面整体以及局部的稳定性系数是否达到设计所需标准,如未满足设计要求,则再次对边坡加固方案进行调整。(4)选定未支护抗滑桩时的最危险潜在滑动面,通过极限平衡法对布桩后该潜在滑动面的总下滑力、总抗滑力以及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并对比分析不同设桩位置时的数值大小,以此得出该种对比方法下的最优布桩位置;同时对比分析不同设桩位置时,抗滑桩自身结构受剪力、弯矩以及桩顶位移的大小,来综合分析得出最优的设桩位置。本文通过极限平衡法以及数值模拟法两种方法对所选分析剖面进行稳定性评价分析,并通过不平衡推力法(隐式)计算最危险潜在滑动面,及最可能滑动的滑体下滑力最大的条块、剩余下滑力最大的条块、抗滑力最大的条块,以此为依据进行抗滑桩的布置,对滑坡进行加固处理,并通过极限平衡法对比分析不同加固方案,得出最优的抗滑桩支护位置,研究结论对山地滑坡防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刘邦[5](2019)在《面向土体滑坡的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体滑坡(Landslide)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地质灾害,有效的获取滑坡前期征兆信息能够对山体滑坡进行预警预报。但是,根据我国环境监测网站数据显示,近年来成功监测预报山体滑坡的案例只有3.76%。究其原因在于山体滑坡作用机理复杂,已有的监测方法并没有实现滑坡前期征兆信息与滑坡体所处状态的有效关联,也就不能对滑坡过程的各种状态做出准确的预警预报。因此,研究监测滑坡前期征兆信息的科学方法,以及建立滑坡前期征兆信息与滑坡所处状态有效关联的监测模型,对于滑坡的预警预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本文旨在运用光纤传感技术研制复合光纤装置达到对滑坡进行监测和预警。光纤传感技术(Optical Fiber Sensing Technology,OFST)监测滑坡相较于传统技术优势明显。最主要的优点在于:价格低廉的光纤可实现分布式铺设于滑坡体的表面或内部,可灵敏地监测滑坡前期征兆信息位移和应力等。但如何设计既经济又具有普适性的监测装置用于监测滑坡前期征兆信息,以及如何建立科学模型使得监测数据与滑坡的孕育过程有效关联等问题亟待解决。通过调研发现,目前的光纤监测方法仅仅单一地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变化信息,又或者仅仅单一地监测滑坡体内部的应力变化信息。由于滑坡过程中位移、应力变化呈现复杂多样性且交叉影响,仅靠这些单一的监测方法无法使得监测数据与滑坡状态有效关联。本文针对土质边坡这一特定领域,提出了两大类复合光纤装置(Composite Optical Fiber Transducer,COFT)以及位移与滑坡推力相结合的预警判别方法。复合光纤装置包括:一是运用光时域反射原理将光纤绕制成蝴蝶结形式制作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Bowknot-COFT)以监测滑坡的蠕滑位移信息;二是运用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构成光栅复合光纤装置(FBG-COFT)以监测滑坡的剪切位移和推力信息,其中FBG-COFT又分别设计制作了三种传感装置。围绕两大类复合光纤装置共计四种传感装置以及位移-推力预警判别法(Displacement-Thrust,D-T)构建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Joint Monitoring Technology of COFT,JMT-COFT),并用于室内模型试验和室外试验以监测滑坡的位移、推力信息,试验表明运用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可以较好的监测滑坡前期征兆信息并且能够实现对滑坡预警。本文主要取得的成果有以下几方面:(1)在团队协作下,参与发明制作光纤蝴蝶式复合光纤装置(Bowknot-COFT)的基础上,又自主开展以PVC方管为基材的光纤蝴蝶式复合光纤装置优化研究。该项研究增大了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的测量范围。经过试验验证,该装置对于滑坡体的浅表部位移监测极为有效。(2)自主设计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复合光纤装置,用于测量滑坡体的剪切推力、深部位移。基于光纤光栅的复合光纤装置又分为力值传感装置(Force Sensing Transducer,FST)、剪切位移传感装置(Shear Displacement Measuring Transducer,SDMT)和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应变测斜管(FBG-inclinometer)。探索了光纤传感技术的主要构件光纤激光器的优化研究,首次开展5MN的大力值光栅传感器研究,研发滑坡体深部剪切位移传感装置,改进光栅应变管计算方式。利用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光栅测斜管和剪切位移传感装置三者优势互补测量滑坡体立体分部的位移变化。(3)探索基于光时域反射技术(Optical Time-Domain Reflection,OTDR)和光纤布拉格光栅(Fiber Bragg Grating,FBG)的复合光纤装置立体监测方式,分析土质边坡位移信息和力学信息,提出位移-推力预警判别法(Displacement-Thrust,D-T),构建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体系,为揭示土质边坡产生滑坡的内在力学运动规律和外在滑坡孕育阶段变化规律奠定基础。(4)开展了基于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的室内模型试验和野外原位试验。根据土质边坡深部位移、浅表部位移、剪切推力变化规律,分析滑坡所处三个阶段的特征,探索以位移-推力判别法为依据预警预报土质边坡的临滑分界点。通过研究,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能最优化发挥各个装置的优势。其主要的特点为针对滑坡体表面、中部、深部位移变化分别研发了与之相匹配的三种复合光纤装置进行监测,并且针对滑坡体推力变化特点开发了光栅推力传感器。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对滑坡孕育过程的三个阶段:蠕变滑动(Creep sliding)——匀速滑动(Uniform sliding)——加速滑动(Speed sliding),提出了明确的判断和划分依据。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实现了对土体滑坡的的前期征兆信息有效监测,研究了前期征兆信息与滑坡体所处状态的内在联系机理,达到了对滑坡体进行预警的目的。对于后续研究工作,还需继续探讨如何进一步增加传感装置的测量范围以及如何实现多种装置集成一体化等问题。

许晓东[6](2019)在《渭武高速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整治措施优化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我国三大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在西北地区最为普遍,它广泛影响着铁路、公路建设、运营过程中的人员和财产安全,越来越受业界学者的重视。在滑坡整治工程中,常常因为前期地质勘察工作、勘察技术以及勘察资料不足,对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认识不足,造成后期治理设计失败。另外,设计者在确定滑坡治理方案、选取相关治理参数过程中,通常只是类比已有工程,参照规范要求进行试算调整,实际工程应用过程中匹配性较差,设计结果偏于安全,往往造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如何深入研究地质勘察资料,了解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进行滑坡推力及稳定性分析,进行滑坡治理方案的优化设计,制定经济合理的整治措施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依托渭武高速石阏子滑坡整治工程为背景,以优化整治方案为最终目标,运用了对比法、控制变量法、极限平衡法、Abaqu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等方法,对该滑坡做了以下一系列探究:(1)根据综合勘察资料,对滑坡产生原因及形成机理进行深入分析。该滑坡岩土结构呈特殊的“二夹一”结构,上层为松散崩坡积层(强透水层),下层为冲积层,两层中间夹有20cm左右的黏性土,坡脚工程开挖是形成滑坡的根本因素,春融雨(雪)水入渗是诱导因素。(2)通过传递系数法对该滑坡在两种工况下(天然、降雨)三个剖面的稳定性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在天然工况下,三个剖面处于欠稳定-基本稳定状态,在降雨工况下,三个剖面处于不稳定状态。对该滑坡三个剖面的滑坡推力进行了分析计算,得出滑坡推力分别为3888.78kN、2696.57kN、951.05kN。(3)基于Abaqu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建立二维建模:(1)对该滑坡稳定性,边坡变形特征等进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与理论计算一致,该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2)提取A-B、C-D、E-F、G-H四个路径上各点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突变点即为滑裂面位置所在,提出了确定滑裂面的方法,可以做为地勘资料的补充和验证。(3)分析不同因素(外因、内因)变化对于该滑坡稳定性和滑裂面位置影响。结果显示:1)滑体土重度对滑坡体稳定性影响最大,滑带土次之,滑床土最小;滑裂面位置不随各土层重度变化而变化。2)抗剪强度参数c、φ变化,会形成软弱层,软弱层对滑坡稳定性影响最大,滑裂面位置会向软弱层偏移。3)弹性模量E和泊松比ν变化,只影响滑坡变形,不影响滑坡稳定性及滑面位置。4)降雨、坡脚开挖、地震等都会一定程度使边坡稳定性下降。(4)基于Abaqus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建立三维模型:(1)探究了单排抗滑桩加固边坡过程中,桩位、桩间距(土拱效应)、锚固深度等变化对于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桩位最优在坡体中部附近;桩间距在S/D=2-6,土拱效应得以有效发挥;锚固深度在0.4-0.5Lp时最佳。(2)探究了双排抗滑桩桩位,排距等变化对于加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桩位最优在坡体中部附近,排距要大于临界排距Xmin,排距X≥Xmin,使得后排桩对前排桩无遮挡效应,以前排桩加固效果得以充分发挥为佳。(3)在上述研究成果基础上,制定了两种治理方案(削方+单排抗滑桩、削方+双排抗滑桩),并对两种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经济性做了优化比选,最终选取方案二做为治理方案。

陈兴吉[7](2019)在《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制及参数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联合加固体系主要由锚索和抗滑桩组成。从普通悬臂式抗滑桩到锚索桩,其受力状态由被动转为主动,因此可有效改善桩体的受力及变形特性,从而节约工程造价,因此该联合加固体系逐渐被广泛的应用于公路、铁路等边坡治理工程中。但目前对其相关设计方法研究还不成熟,特别是在其作用机制的影响因素及影响参数优化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的主要作用机制是土拱效应,为此论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并借助数值模拟软件,深入分析了土拱效应的演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探讨了锚索桩各设计参数的合理取值,最后针对各设计参数设计了正交试验并开展了敏感性分析。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土拱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研究利用自制土拱效应试验模型箱,设计并实施了数字照相变形量测试验、土拱极限承载能力影响因素(挡板间距、密实度)试验、土拱内部应力重分布试验,揭示了抗滑桩土拱效应荷载作用机制及力学特性。(2)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利用数值计算软件PFC分别建立水平截面土拱效应颗粒流模型及竖直截面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数值计算模型,监测桩间距、桩宽、土颗粒性质等因素对土拱效应演化过程的影响,探索土颗粒摩擦系数与锚索锚固位置对锚索桩受力及变形特性的影响。(3)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参数优化研究采用FLAC3D软件并结合实际工程建立滑坡土体与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深入分析土体性质、桩宽比、锚索布设位置等参数对桩间土体加固效果及桩体变形、受力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相关设计参数与桩间土体稳定性及抗滑桩承载力的定量关系,从而实现设计参数的优化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正交实验,对各影响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

林城[8](2018)在《破碎岩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滑坡作为一种比较常见的气象地质灾害,具有成因复杂、影响因素多,且难以有效预防的特点,尤其在山区及黄土区发生频繁,后果较为严重。这场自然灾害不仅威胁到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且还对自然,社会,资源和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滑坡灾害治理研究。时至今日,滑坡稳定性研究已历经将近90年,其理论研究体系和防治措施等也日趋成熟、完善。本文通过对某中学滑坡的形成机理、治理措施以及稳定性进行评价和系统研究,以期查明其滑坡成因、理解滑坡性质、稳定情况,为了提出合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措施,防止最终形成滑坡导致难以想象的后果。在对工程区地质概况、水文条件、地形地貌与植被、地震等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的前提下,通过Geo Studio-slope/w建立模型,确定滑坡的发育情况、规模,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在一个典型的剖面中,使用线传递系数法的计算模型,计算滑坡体重+地下水(工作条件II),静重+暴雨+地下水(工作条件III),自重+地震+地下水(案例四)在这三种运行条件下的稳定性和安全系数。根据综合评估,在所有计算断面和三个条件下,H1和H2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该滑坡现状总体处于蠕动变形阶段,发生整体变形滑移的可能性不大,但浅表层土体产生局部坍滑的趋势强。而今滑坡贯通的滑动面(带)已逐步形成,若不及时对其进行综合防治工程措施,该滑动面(带)将进一步形成、贯通,最终形成整体滑移,届时将加大治理难度。评估现有防治工程,提出了整体防治措施方案及建议。

刘霁茗[9](2017)在《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滑坡是地质灾害中损害最大、爆发频率最高的灾害类型之一。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稳步实施,西部机场建设进入迅猛发展阶段,这些机场都具有气候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差、地形复杂、经过高地震烈度带、人工高填方边坡等特点。因此多数山区机场都受边坡地质灾害困扰,滑坡作为边坡失稳最为常见的地质灾害,研究滑其破坏机制、稳定性及治理方案对于保护广大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地方稳定,建设和谐社会有重大意义。喻家坪滑坡位于四川省攀枝花市金沙江南岸的鱼塘乡保安营机场东侧。喻家坪滑坡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滑动。2009年10月3日,受高填方边坡填筑体加载影响,边坡发生第一次滑动,滑坡呈上大下小的“长舌形”,并略微向东侧弯曲,滑坡主滑方向为125°,其中上部为125°,中部逐渐转为140°。滑坡后缘位于机场跑道附近,滑动距离约200300m,滑坡全长为1650m,左侧边界以冲沟为界,右侧以斜坡陡缓交界处为界,宽度为200400m,滑体总体厚度1025m,总体积约510×104m3。滑坡分为填筑体滑块和易家坪老滑坡滑块两个部分,填筑体滑块体积260×104m3,易家坪老滑坡体积250×104m3。2011年7月15日,由于强降雨的影响,滑坡后缘填筑体再次大规模下错滑动,本次发生滑移的填方体总量达330×104m3,其中后缘填筑体边坡范围新增约80×104m3发生滑移,前缘滑体在水体作用下加之受推挤作用总共向前运动大约250m远,前缘部分滑体完全解体超覆于与沟道一带,并推动原斜坡土体滑移,完全堵断了坡下主沟道。所以喻家坪滑坡滑体存在多级多条滑块,多层滑动的性质,这些滑体连为一体,形成一个整体性的大规模滑坡。文章在详细勘察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分析2009年及2011年两次滑坡滑动不同的起因及递进关系,结合高填方体边坡失稳破坏后加载在原始坡体上,对原始坡体造成的的变形破坏迹象,雨水作用对于加载坡体致使滑面贯通,导致坡体变形破坏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得出产生此次滑坡的形成机理。通过采取土样进行室内控制含水率的直剪实验,探究滑坡体中黏聚力和内摩擦角随含水率的变化规律。采用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对滑坡体沿各滑动面及潜在滑动面在不同工况条件下的稳定性系数进行计算,对滑坡不同工况下稳定性进行评价。最后应用FLAC,通过模拟不同降雨时间段边坡的安全系数、塑形变形区、位移云图、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变化,直观的反映降雨状态下滑坡的变形破坏过程及特征,进而分析降雨作用对于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和滑坡现阶段的稳定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苟聪[10](2017)在《喻家坪滑坡特征及水动力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喻家坪滑坡位于攀枝花市仁和区金江镇喻家坪村,滑坡后部为攀枝花保安营机场。滑坡造成机场跑道严重破坏而被迫停航,在此之后滑坡体在每年雨季雨水作用下都要向前蠕滑,严重威胁了滑坡下游沟口处的阿基鲁社区、攀枝花金江街道及铁路社区居民约8000人、5亿元资产的安全,其危害性巨大。本文通过野外大量的现场地质勘察,查明了喻家坪滑坡的自然地理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着重勘察了滑坡区内的水文地质条件,包括地下水和地表水对滑坡产生的影响,对喻家坪滑坡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现场位移和沉降监测、雨量监测,初步分析了降雨对滑坡变形影响的规律。通过现场抽水、注水试验,得到滑坡不同岩土层的渗透系数。通过室内压力板仪实验测出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并将数据与VG模型进行拟合分析,将得到的土水特征曲线应用于非饱和土渗流数值模拟分析中。通过不同含水率土体的抗剪强度试验,研究滑坡区内土体在不同含水率状态下的抗剪强度指标。基于对滑坡水动力学模式的初步判定之下,采用有限元软件Geostudio软件的seep/w模块对滑坡在不同水动力学模式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并结合slope/w模块对滑坡的安全系数的变化进行模拟分析,最后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对比,判定喻家坪滑坡的水动力学模式。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喻家坪滑坡的特征分析,将其划分为三个区:填方体滑坡(Ⅰ区)、滑坡滑移区(Ⅱ区)、滑坡滑覆堆积区(Ⅲ区)。(2)通过监测统计分析,降雨量大的月份,滑坡体的变形速率就大,说明雨量越大变形速率越快,降雨是喻家坪滑坡产生滑动的主要因素。(3)通过现场抽水、注水试验,发现Ⅰ区滑体的中上部土体渗透系数相对较大,降雨发生时能将雨水保留在中上部,而中下部土体的渗透系数相对较小,雨水相对较难入渗,而在滑体底部的基岩强风化带内,渗透系数相对较大,地下水主要在滑坡底部产生流动,并在滑坡前缘以泉的形式排泄。地下水的补给变化会在滑坡底部产生承压性,对滑坡产生不利的影响。(4)通过室内压力板仪实验测出土体的土水特征曲线,并将数据与VG模型进行拟合分析,拟合相关系数接近1,说明拟合效果好,将得到的土水特征曲线应用到数值模拟分析中。(5)通过土体不同含水率的抗剪强度试验,得到含水率与内聚力的线型关系为y=-0.6968x+38.7525,含水率与内摩擦角的线性关系为y=-0.3143x+22.0541。(6)采用Geostudio软件对滑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通过设定不同的边界条件和材料参数来模拟不同的水动力学模式。将滑坡恢复到滑动前的地形,降雨边界条件采用滑坡前的降雨数据,前期降雨量达到90mm,滑坡地下水初始水位采用稳态分析得到,非饱和渗流采用瞬态分析,在潜水动力模式下,滑坡在90mm的前期降雨影响下,安全系数由1.217下降到了1.151;在承压水动力模式下,滑坡的安全系数由1.217下降到了1.189;在潜水-承压水混合动力模式下,前期降雨量90mm,模拟前端堵塞产生不同的承压性,随着承压水的压力不断上升,安全系数不断下降,当前端渗透系数KB减小到0.1倍后端渗透系数KA时,滑坡的安全系数变化接近监测资料所反应的实际情况,而在滑坡在变形过程中造成前端的情况比较常见,由此判定,喻家坪滑坡属于潜水-承压水混合水动力模式。

二、松散土体滑坡抗滑桩的一种新型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松散土体滑坡抗滑桩的一种新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江源滑坡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机理研究现状
        1.2.2 滑坡预测预报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地质条件及滑坡特征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交通
    2.2 自然地理概况
        2.2.1 气象与水文特征
        2.2.2 植被与土壤
    2.3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区域地层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条件
        2.3.5 地震活动
        2.3.6 区域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2.3.7 人类工程活动及影响
    2.4 江源滑坡基本特征
    2.5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分析
        2.5.1 滑坡场区勘察情况
        2.5.2 滑坡结构特征分析
    2.6 滑坡监测
        2.6.1 监测点的布设
        2.6.2 监测设备
    2.7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与趋势分析
    2.8 滑坡类型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3.1 江源滑坡成因机制
        3.1.1 岩土类型和性质
        3.1.2 岩体结构和地质构造
        3.1.3 地形地貌
        3.1.4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3.1.5 人为因素
    3.2 斜坡破坏综合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分析
    4.1 江源滑坡工况
    4.2 滑坡破坏机制数值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滑坡治理措施
    5.1 抗滑桩方案研究
        5.1.1 剩余下滑力计算
        5.1.2 抗滑桩方案初步拟定
        5.1.3 下滑推力计算
        5.1.4 抗滑桩受力与变形研究
        5.1.5 抗滑桩设计
        5.1.6 抗滑桩布置
    5.2 辅助治理方案研究
        5.2.1 截、排水措施
        5.2.2 坡面防护措施
    5.3 总体布置
    5.4 施工期反压措施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滑坡的分布及主要特点
        1.1.2 我国公路边坡的破坏类型及特点
        1.1.3 公路边坡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在公路边坡研究方面的主要阶段
        1.2.2 目前滑坡的主要研究方法
        1.2.3 我国规范推荐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长春岭滑坡基本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自然地理条件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地形、地貌条件
    2.3 工程地层概况
        2.3.1 地层情况
        2.3.2 构造情况
        2.3.3 地震条件
    2.4 滑坡特征
        2.4.1 边坡岩土体特征
        2.4.2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2.4.3 滑带强度参数取值
3 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3.1.1 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1.2 滑动面(带)判断
        3.1.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2 抗滑稳定性计算
        3.2.1 传递系数法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3.2.2 岩土材料参数选取
        3.2.3 天然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分析
        3.2.4 降雨工况边坡稳定性分析
        3.2.5 地震工况和暴雨工况叠加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3.2.6 边坡稳定评价
    3.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
        3.3.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3.2 强度折减法失稳判断依据
        3.3.3 数值计算软件选择及其特点
        3.3.4 本构模型选取与模型建立
        3.3.5 天然工况条件下抗滑稳定性验算
        3.3.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优势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长春岭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及优化
    4.1 滑坡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流程
    4.2 长春岭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4.2.1 长春岭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4.2.2 工程安全等级
        4.2.3 工况设置
    4.3 滑坡前缘应急处理方案
    4.4 抗滑桩治理方案
        4.4.1 抗滑桩设计原理及基本方法
        4.4.2 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及布置
        4.4.3 抗滑桩桩身设计
        4.4.4 内力计算
        4.4.5 锚固段深度校核
        4.4.6 边坡稳定验算
    4.5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治理方案
        4.5.1 锚固力计算
        4.5.2 锚索长度计算
        4.5.3 格构梁内力计算
    4.6 前缘应急削坡验算
    4.7 支护后边坡稳定性验算
        4.7.1 参数选取
        4.7.2 验算结果
    4.8 治理方案优化
        4.8.1 腰部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
        4.8.2 抗滑桩上部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徐黎斌

(3)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滑坡)及支挡结构抗震研究现状
        1.2.2 微型桩加固滑坡的工程应用及静力研究现状
        1.2.3 微型桩加固滑坡的地震动力研究综述
        1.2.4 主要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微型桩与滑坡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设计
    2.1 试验原理及内容
    2.2 振动台试验相似设计
        2.2.1 相似理论
        2.2.2 相似关系推导
        2.2.3 试验相似比及相似关系
    2.3 试验设备及测试系统
        2.3.1 振动台设备
        2.3.2 模型箱设计
        2.3.3 传感器及测试系统
    2.4 微型桩与土质滑坡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设计
        2.4.1 土质滑坡基本概况
        2.4.2 试验材料
        2.4.3 测点布置
        2.4.4 滑坡模型制备过程
        2.4.5 加载制度
    2.5 微型桩与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设计
        2.5.1 堆积层滑坡基本概况
        2.5.2 试验材料
        2.5.3 测点布置
        2.5.4 滑坡模型制备过程
        2.5.5 加载制度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型桩与土质滑坡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分析
    3.1 试验现象
        3.1.1 滑坡地震反应宏观特征
        3.1.2 微型桩震损破坏模式
    3.2 滑坡模型自振频率变化
    3.3 加速度响应特征
        3.3.1 加速度时程与频谱特性
        3.3.2 桩身加速度响应特征
        3.3.3 微型桩加固前后滑坡加速度响应差异
        3.3.4 地震波类型对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3.4 桩身土压力响应特征
        3.4.1 桩身前后土压力分布特征
        3.4.2 土压力差及不同排桩对比
        3.4.3 地震波类型对土压力的影响
    3.5 桩身弯矩响应
        3.5.1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3.5.2 地震波类型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型桩与堆积层滑坡相互作用振动台试验分析
    4.1 试验现象
        4.1.1 滑坡地震反应宏观特征
        4.1.2 微型桩震损破坏模式
    4.2 滑坡模型自振频率变化
    4.3 加速度响应特征
        4.3.1 加速度时程与频谱特性
        4.3.2 桩身加速度响应特征
        4.3.3 微型桩加固前后滑坡加速度响应差异
        4.3.4 地震波类型对滑坡加速度响应的影响
    4.4 桩身土压力响应特征
        4.4.1 桩身前后土压力分布规律
        4.4.2 土压力差及不同排桩身土压力对比
        4.4.3 地震波类型对桩身土压力响应的影响
    4.5 桩身弯矩响应特征
        4.5.1 桩身弯矩分布特征
        4.5.2 地震波类型对桩身弯矩响应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数值分析
    5.1 动力边界及地震动输入
        5.1.1 粘弹性人工边界
        5.1.2 人工边界节点运动方程
        5.1.3 地震动输入及等效力计算
    5.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1 模型建立及单元划分
        5.2.2 参数设置与本构模型
        5.2.3 边界条件与阻尼设置
        5.2.4 加载工况
        5.2.5 ABQAQUS数值计算步骤
    5.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分析
        5.3.1 数值模拟的验证
        5.3.2 位移响应特征
        5.3.3 桩身剪力分布特征
        5.3.4 桩身变形破坏特征分析
    5.4 地震作用下桩排数效应
        5.4.1 桩排数对加速度的影响
        5.4.2 桩排数对位移的影响
        5.4.3 桩排数对桩身弯矩的影响
        5.4.4 桩排数对桩身剪力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微型桩加固土质滑坡与堆积层滑坡的抗震性能对比及抗震优化措施
    6.1 微型桩在不同岩土体滑坡中的抗震性能对比
        6.1.1 震损破坏模式对比
        6.1.2 加速度与位移响应对比
        6.1.3 桩身土压力分布对比
        6.1.4 桩身内力分布对比
    6.2 微型桩抗震措施与建议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成果与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尖山磷矿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边坡失稳机制及抗滑桩支护的力学机制
    2.1 边坡岩土体破坏机理
        2.1.1 岩土体破坏的强度理论
        2.1.2 土质边坡失稳机制
    2.2 抗滑桩受力分析
        2.2.1 桩前土体抗力
        2.2.2 滑坡推力对抗滑桩的作用
        2.2.3 抗滑桩间的土拱效应分析
    2.3 抗滑桩参数设计要求
        2.3.1 抗滑桩截面形式及尺寸
        2.3.2 抗滑桩结构设计
第三章 石马哨排土场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及其破坏特征分析
    3.1 滑坡工程地质条件
        3.1.1 场地地形地貌
        3.1.2 气象及水文条件
        3.1.3 地层岩性及其工程地质特性
    3.2 滑坡体基本特征
        3.2.1 滑坡周界、规模、形态特征
        3.2.2 滑坡变形特征
        3.2.3 滑坡结构特征
    3.3 滑坡体成因及形成机理分析
        3.3.1 滑坡形成的内在因素
        3.3.2 形成机理分析
    3.4 滑坡发展的危险性及趋势预测
        3.4.1 滑坡威胁危害
        3.4.2 发展趋势
第四章 石马哨排土场滑坡加固前的稳定性定量分析
    4.1 岩土参数取值及稳定状态判别标准
        4.1.1 各项参数的选取
        4.1.2 稳定状态判别标准
    4.2 分析方法及滑坡分析剖面的选取
        4.2.1 极限平衡法及所选分析软件
        4.2.2 数值模拟法的计算方法及分析软件选取
        4.2.3 分析剖面的选取
    4.3 稳定性分析前的模型预处理
    4.4 边坡的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4.4.1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4.2 基于数值模拟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石马哨排土场滑坡抗滑桩加固效应分析
    5.1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抗滑桩加固设计
        5.1.1 滑坡推力的计算
        5.1.2 支护设计
    5.2 基于极限平衡法的加固效应分析
        5.2.1 不同布桩位置下指定滑面的分析
        5.2.2 不同布桩位置下桩结构受力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5)面向土体滑坡的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引言
    1.2 光纤传感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边坡监测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光时域反射技术的复合光纤装置
    2.1 引言
    2.2 光纤微弯损耗机理
        2.2.1 光纤介绍
        2.2.2 微弯损耗机理
    2.3 蝴蝶结设计以及基于光时域反射复合光纤装置的探索
        2.3.1 蝴蝶结理论
        2.3.2 蝴蝶结拉伸试验
        2.3.3 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的结构设计
        2.3.4 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的探索
        2.3.5 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的材料选择
    2.4 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的改良
    2.5 蝴蝶结复合光纤装置边坡监测应用意义和问题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光纤布拉格光栅的复合光纤装置
    3.1 引言
    3.2 FBG传感技术的初步探索
        3.2.1 悬臂梁光栅传感器
        3.2.2 超快光纤激光器
    3.3 基于FBG的大力值传感器
        3.3.1 大力值传感器设计原理
        3.3.2 大力值传感器尺寸设计
        3.3.3 大力值传感器尺寸优化
        3.3.4 大力值传感器的制作与检定
    3.4 基于FBG的剪切位移传感装置
        3.4.1 等强度梁传感原理
        3.4.2 剪切位移传感装置设计
        3.4.3 试验结果
    3.5 基于FBG的应变管装置
        3.5.1 FBG应变管监测原理
        3.5.2 FBG应变管标定试验
        3.5.3 FBG应变管试验结果
    3.6 两类复合光纤装置的优缺点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的边坡模型试验及理论分析
    4.1 引言
    4.2 滑坡过程力学分析
        4.2.1 土体滑坡突变动力学模型
        4.2.2 基于力学原理设计滑坡模型箱
    4.3 模型试验系统设计
        4.3.1 模型箱以及边坡设计
        4.3.2 监测系统设计
        4.3.3 加载系统设计
    4.4 模型试验流程
        4.4.1 土体填筑
        4.4.2 监测仪器设备安装与调试
        4.4.3 试验过程
    4.5 模型数值模拟
        4.5.1 边坡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5.2 接触面和结构单元参数选取
        4.5.3 模拟施加荷载
    4.6 模型试验结果与滑坡三阶段分析
    4.7 滑坡的位移-推力预警法
    4.8 本章小结
5 基于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的室外应用
    5.1 引言
    5.2 室外直剪试验
        5.2.1 测斜仪简介
        5.2.2 室外直剪试验过程
        5.2.3 室外直剪试验结果
    5.3 室外原位监测应用
        5.3.1 室外边坡地质面貌
        5.3.2 室外边坡实验准备
        5.3.3 室外边坡监测数据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全文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6.2.1 开展复合光纤装置COFT的一体化研究
        6.2.2 开展多点准分布式连续测量研究
        6.2.3 开展基于复合光纤装置的监测系统研究
        6.2.4 探索新的数据处理方法
    6.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专利与证书
    D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6)渭武高速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整治措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及背景
    1.2 滑坡的特点和类型
        1.2.1 滑坡特点
        1.2.2 滑坡分类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滑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2 滑坡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滑坡工程概况及形成机理分析
    2.1 地理位置
    2.2 边坡变形现状
    2.3 滑塌概况及分析
        2.3.1 滑塌规模
        2.3.2 滑面位置初步判断
        2.3.3 滑坡物质组成和结构特征
        2.3.4 滑坡形成原因及机理分析
    2.4 应急措施
        2.4.1 停工、警戒
        2.4.2 裂缝处理
        2.4.3 变形监测
    2.5 本章小结
3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3.1 极限平衡法概述
    3.2 确定滑动面的位置和形状
    3.3 滑带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确立
    3.4 滑坡稳定性计算相关理论
        3.4.1 传递系数法原理
        3.4.2 反算法基本原理
    3.5 石阏子滑坡稳定性计算
        3.5.1 反算滑带土抗剪强度指标c、φ
        3.5.2 计算参数的选取
        3.5.3 天然工况下稳定性分析
        3.5.4 降雨工况下稳定性分析
        3.5.5 稳定性计算结果及分析
        3.5.6 滑坡推力计算
    3.6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滑坡稳定性分析
    4.1 Abaqus概述
    4.2 岩土工程中常用的本构模型
        4.2.1 有限元法基本理论
        4.2.2 材料模型
        4.2.3 接触模型
    4.3 强度折减法的概念及在Abaqus应用
    4.4 石阏子滑坡稳定性的Abaqus分析
        4.4.1 计算参数选取
        4.4.2 模型建立
        4.4.3 应力分析
        4.4.4 稳定性分析
        4.4.5 滑裂面位置确定
        4.4.6 边坡变形特征
    4.5 不同因素变化对滑坡稳定性影响
        4.5.1 内部因素的影响
        4.5.2 外部因素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治理措施及优化设计
    5.1 抗滑桩概述
        5.1.1 抗滑桩的种类
        5.1.2 抗滑桩的破坏形式
        5.1.3 抗滑桩的设计原则
        5.1.4 抗滑桩的设计要素
        5.1.5 抗滑桩的设计步骤
    5.2 单排抗滑桩加固边坡分析与讨论
        5.2.1 单排桩最优桩位的探讨
        5.2.2 削方减载讨论
        5.2.3 单排桩最优桩间距的讨论
        5.2.4 单排桩临界锚固深度的探究
    5.3 双排抗滑桩加固边坡分析与讨论
        5.3.1 双排桩最优桩位的探讨
        5.3.2 双排桩前后排桩排距的探讨
    5.4 石阏子滑坡治理工程方案设计
        5.4.1 处治必要性及原则
        5.4.2 处治思路
        5.4.3 方案一:削方减载+单排抗滑桩
        5.4.4 方案二:削方减载+双排抗滑桩
        5.4.5 方案比选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制及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土拱效应室内模型试验研究
    2.1 土拱演化位移场及剪应变场量测分析
    2.2 土拱效应影响因素模型试验
    2.3 土拱效应土体内部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制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离散元颗粒流软件PFC2D简介
    3.2 桩截面宽度对水平土拱效应影响机理研究
    3.3 桩间距对水平土拱效应影响机理研究
    3.4 土颗粒不规则形状对水平土拱效应影响机理研究
    3.5 锚固位置对桩体受力及变形特性影响
    3.6 颗粒间摩擦系数对桩体受力及变形特性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参数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数值计算模型建立及运算
    4.2 影响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变形及受力特性单因素参数优化
    4.3 影响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桩间土体位移主控影响因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8)破碎岩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1.3.1 研究的基本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1.4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文章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4.3 文章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2.2 水文
    2.3 社会经济概况
    2.4 地形地貌与植被
    2.5 地层岩性
    2.6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6.1 地质构造
        2.6.2 新构造运动
        2.6.3 地震
    2.7 水文地质特征
        2.7.1 地下水类型
        2.7.2 地下水结构特征及补、径、排条件
        2.7.3 地下水的腐蚀性评价
    2.8 工程地质条件
        2.8.1 岩土体类型特征
        2.8.2 岩体风化特征
        2.8.3 软弱结构面特征
        2.8.4 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2.9 人类工程活动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成因分析
    3.1 滑坡形态特征
    3.2 滑坡变形迹象
    3.3 滑坡结构面分析
    3.4 滑带土、滑体及滑床特征
        3.4.1 滑面特征
        3.4.2 滑体特征
        3.4.3 滑床特征
    3.5 滑坡主滑方向
    3.6 滑坡规模类型
    3.7 滑坡成因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滑坡稳定性的计算,分析与评估
    4.1 滑坡稳定性计算
    4.2 滑坡稳定性分析
    4.3 滑坡区剩余下滑推力计算分析与评价
    4.4 滑坡稳定性评价
        4.4.1 地层岩性
        4.4.2 地质构造
        4.4.3 自重应力
        4.4.4 水文地质条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已有工程评述及治理方案设计
    5.1 现有防治工程评述
    5.2 发展趋势
    5.3 治理方案设计
        5.3.1 方案一布设情况
        5.3.2 方案二布设情况
    5.4 不同方案防治工程分项设计
        5.4.1 预应力锚索框格梁工程
        5.4.2 抗滑桩和抗滑桩板墙工程
        5.4.3 截、排水工程
        5.4.4 回填反压及裂缝夯填工程
    5.5 各防治方案实施后滑坡稳定性预测
    5.6 防治工程方案的比选与推荐方案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防治工程方案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稳定性评价
        1.2.2 滑坡变形机理研究
        1.2.3 滑坡治理方法
        1.2.4 喻家坪滑坡已有研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调查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与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
    2.5 地质构造及新构造运动
    2.6 水文地质特征
    2.7 不良地质现象及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滑坡的基本特征
    3.1 滑坡地质原形
        3.1.1 原始地形
        3.1.2 第一次滑移
        3.1.3 第二次滑移
        3.1.4 两次滑移递进关系
    3.2 滑坡边界和形态特征
        3.2.1 滑坡边界条件
        3.2.2 剪出口特征
        3.2.3 滑坡规模
    3.3 滑坡分区及变形特征
        3.3.1 填方滑坡堆积区(Ⅰ区)特征
        3.3.2 滑坡体滑移区(Ⅱ区)特征
        3.3.3 滑坡体覆盖区(Ⅲ区)特征
    3.4 滑坡结构特征
        3.4.1 滑体特征
        3.4.2 滑带特征
        3.4.3 滑床特征
第4章 水对岩土体作用及致滑机制研究
    4.1 水对岩土体作用
        4.1.1 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特征
        4.1.2 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变化特征
        4.1.3 简易抽水试验及数据分析
        4.1.4 滑坡边界地表水活动特征
        4.1.5 地下水及地表水活动对滑坡变形的影响分析
    4.2 水对研究区土体力学特性影响直剪试验研究
        4.2.1 直接剪切试验基本原理
        4.2.2 试验方案及结果
        4.2.3 试验结果分析
    4.3 致滑机理与发展趋势
        4.3.1 致滑机理
        4.3.2 发展趋势
第5章 降雨作用下滑坡稳定性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计算分析
        5.1.1 计算方法和计算工况的选取
        5.1.2 计算模型和计算参数的确定
        5.1.3 滑坡稳定性计算
        5.1.4 滑坡推力计算
    5.2 降雨作用下滑坡变形破坏模拟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计算模型的参数选取
        5.2.3 计算结果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成果

(10)喻家坪滑坡特征及水动力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对滑坡作用的研究现状
        1.2.2 水作用诱发滑坡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自然地理条件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2 工程地质条件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条件
    2.3 人类工程活动
第3章 喻家坪滑坡特征及变形发展过程
    3.1 滑坡边界和形态特征
        3.1.1 滑坡边界条件
        3.1.2 剪出口特征
        3.1.3 滑坡规模
    3.2 滑坡分区及变形特征
        3.2.1 填方滑坡堆积区(Ⅰ区)特征
        3.2.2 滑坡体滑移区(Ⅱ区)特征
        3.2.3 滑坡滑覆堆积区(Ⅲ区)特征
    3.3 滑坡结构特征
        3.3.1 滑体特征
        3.3.2 滑带特征
        3.3.3 滑床特征
    3.4 滑坡变形发展过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滑坡体内地下水特征
    4.1 地下水分类
        4.1.1 按含水层孔隙特征分类
        4.1.2 按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分类
    4.2 滑坡地下水水文地质结构
    4.3 地下水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
        4.3.1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物化作用效应
        4.3.2 地下水对岩土体的力学强度作用效应
    4.4 喻家坪滑坡地下水类型和含水层特征
    4.5 喻家坪滑坡地下水补径排及动态变化特征
    4.6 喻家坪滑坡地下水对滑坡变形影响初步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试验
    5.1 岩土体渗透性试验
    5.2 土水特征曲线试验
    5.3 土体抗剪强度试验
        5.3.1 快剪试验
        5.3.2 不同含水率的抗剪强度试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喻家坪滑坡水动力模式研究
    6.1 喻家坪滑水动力条件分析
    6.2 喻家坪滑坡水动力模式初判
        6.2.1 滑坡水动力模式理论分析
        6.2.2 喻家坪滑坡水动力模式初判
    6.3 喻家坪滑坡水动力模式数值模拟分析
        6.3.1 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基本理论
        6.3.2 考虑非饱和土抗剪强度的稳定性分析原理
        6.3.3 计算模型的建立
        6.3.4 潜水动力模式滑坡稳定性分析
        6.3.5 承压水动力模式滑坡稳定性分析
        6.3.6 潜水-承压水混合动力模式滑坡稳定性分析
    6.4 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6.4.1 滑坡监测
        6.4.2 数值模拟与监测结果对比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松散土体滑坡抗滑桩的一种新型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江源滑坡成因机制及治理措施研究[D]. 孔祥睿. 吉林大学, 2020(03)
  • [2]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D]. 徐黎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3]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D]. 李楠. 长安大学, 2020(06)
  • [4]尖山磷矿石马哨排土场滑坡稳定性分析及加固效应研究[D]. 陈剑桥.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5]面向土体滑坡的复合光纤装置联合监测技术研究[D]. 刘邦. 重庆大学, 2019(01)
  • [6]渭武高速某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整治措施优化研究[D]. 许晓东.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4)
  • [7]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作用机制及参数优化研究[D]. 陈兴吉. 山东建筑大学, 2019(09)
  • [8]破碎岩质滑坡稳定性分析及综合治理方案研究[D]. 林城. 云南大学, 2018(01)
  • [9]降雨作用下喻家坪滑坡变形过程及破坏机理研究[D]. 刘霁茗.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 [10]喻家坪滑坡特征及水动力模式研究[D]. 苟聪.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5)

标签:;  ;  ;  ;  ;  

松散土体抗滑桩的一种新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