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

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

一、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论文文献综述)

孟祥帅[1](2021)在《煤层底板岩体参数随机场建模及采动稳定可靠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岩土体的岩体参数因沉积环境和构造作用等不同表现出空间变异性,宜用随机场理论来描述。大量学者将这一理论引入岩土工程研究中,但目前少有从随机场角度研究煤层底板岩体力学参数空间变化规律并以此为基础探讨煤层采动底板突水危险性可靠度。为此,本文拟通过开展随机条件下的煤层采动数值模拟,研究底板岩体参数随机场建模及采动突水危险性可靠度,主要成果如下:1)岩体参数随机场应基于高斯随机场进行模拟,常用方法有局部平均法、协方差矩阵分解法、移动平均法和循环嵌入法。算例分析得出:移动平均法模拟随机场虽表现出来较强的各向同性,但离散范围已远大于相关距离;局部平均法与协方差矩阵分解法较为耗时,移动平均法和循环嵌入法模拟效率则较前两者快上百倍;局部平均法精度较其他三者高。从实现难度、生成效率、结果精度等方面考虑,在满足精度要求时,循环嵌入法为最佳选择。2)基于蒙特卡罗法进行采动模拟得出:①底板岩体参数为随机场时,破坏形式与固定值一致,但破坏范围较固定值出现一定的离散性。②岩体参数为随机变量时,岩体破坏的横向和纵向展布一致,且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当为随机场时,纵向展布大于横向,竖向变化性更强,随机场控制作用明显。③随机场对硬岩破坏的影响较软岩弱,软岩破坏呈现高离散性,硬岩则较低;对于层状底板,上软下硬型在岩性分界面破坏呈突变性,上硬下软型下部软岩区出现随机性破坏,实际研究中应重点关注。④相关距离变化时,宏观上岩体失效概率基本相同,不同相关距离下失效概率随模拟次数的变化规律也基本相同,但对于同一点,失效概率随相关距离的增大而减小。3)以桃园煤矿10煤底板采动破坏为例,基于蒙特卡罗原理分别模拟了煤层采深650m、灰岩含水层水压2.5MPa和采深750m、灰岩含水层水压3.5MPa情况下的底板采动破坏引发突水危险性,并与突水系数法进行比较,得出了参数空间变异下的数值模拟技术充分考虑了岩体参数不均一性带来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在底板突水判定中可同时采用突水系数和可靠概率作为评价指标,使得底板突水危险性判定结果更为准确和全面。图[68]表[12]参[102]

杨静姝[2](2021)在《基于纸张仿真的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表格是一种常见的、需要经常进行处理的信息载体,其特殊的逻辑结构决定了机器在处理表格时并不能使用简单的文本识别技术。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手机、平板设备等移动设备的硬件提升,除了电子文件类表格外,越来越多的表格产生于使用摄像头拍摄的表格文档图像。如何令机器理解表格文档图像中的表格结构与内容成为了学术界和工业界都在广泛讨论的问题。通过使用深度学习方法来分析表格结构,可以使表格文档图像处理的人力成本大大降低,并推进文档流程自动化进程。而要使深度学习算法的效果达到最优,除了算法本身外,最重要的是需要拥有标注完整的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作为训练和测评数据。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系统的功用是生成多样化的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以供给深度学习算法训练和测评使用。本系统共有两大主要功能,一是通过对LaTex文件进行转化与文件解析生成标准表格文档图像,并通过字符匹配算法对文档图像中的表格进行结构标注,从而生成标准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二是通过仿真纸张模型的制作,对纸张的结构和折痕扭曲进行模拟,再通过真实感渲染技术将文档图像渲染至纸张模型上,通过相机视口输出为仿真表格文档图像,作为对从手机、平板等移动拍摄设备中获取的真实纸质表格文档图像的仿真模拟,再经过纹理映射算法对仿真表格文档图像中表格结构进行标注,从而生成仿真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此外,论文还设计了基于Python Qt的图形用户界面,可以在部署了 Python的操作平台上运行,用以方便用户的人机交互。论文详细介绍了基于纸张仿真的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首先根据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的使用场景进行了需求分析,设计了系统的整体架构。其次调研了系统开发的相关技术,确定各个功能模块的技术实现。然后进一步地分析各个功能模块的处理流程,完成代码编写工作。最后按照功能需求对系统进行测试并分析实验结果。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数据集生成的功能需求,能在实际环境中稳定运行。

洪梦[3](2021)在《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文中提出为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数学教科书建设的地位上升到制度层面,习题被视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载体。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旨在了解各版本教科书的优势与特色,对于教科书编写和习题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已有研究多从习题的表层结构来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并且表明习题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研究从倡导发展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诉求出发,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对人教A版与北师大版新版教科书进行比较,试图分析两版教科书习题设计的异同,以在提升我国数学教科书习题编写质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做出贡献。确定了三个研究问题:(1)如何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2)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异同是什么?(3)人教A版和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特色是什么?采用文献分析法和专家评估法,构建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的分析框架;采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利用SPSS20.0软件进行编码数据的收集、处理和信度检验,从编排体系和编码数据两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比较。得到了如下研究结论:(1)从数量、题型、开放性、综合难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2)两版教科书习题在数量、开放性上大致相同,在题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差异显着:每课时的习题数量约为12道;开放型习题占比不足10%;不同主题的题型占比不同;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类型上,北师大版体现数学运算素养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体现数据分析素养的习题占比更高;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上,水平一与水平二的习题占比约为3:2,水平三的习题占比极低。(3)两版教科书习题在综合难度上各具特色。在性质上,都以迁移与应用的习题为主,北师大版模仿层级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探索层级的习题占比更高。在背景上,两版教科书不存在显着差异,科学背景的习题占比不足5%。在知识点含量上,都以解题时需要2~3个知识点的习题为主,北师大版1个知识点的习题占比更高,人教A版4个及以上知识点的习题占比更高。总的来说,人教A版习题的综合难度大于北师大版,并且人教A版侧重于综合运用的研究性习题,北师大版侧重于巩固练习的迁移性习题。基于研究结论,对我国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的编写与教学提出以下建议:(1)丰富数学教科书习题背景,适度扩展习题的开放空间。(2)平衡六大素养的习题比重,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3)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提升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马瑄[4](2021)在《基于改进DBSCAN算法和K-S检验的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视率反映了节目的受欢迎程度,是节目编排和广告投放的关键参考指标,对于视听生态有着重要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低收视率时代,主观或客观原因导致的少量抽样样本数据污染,即可对收视率结果带来颠覆性变化。因此,收视率的可信性备受质疑。近年来,随着广电行业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得通过全量收视数据进行精准收视率的计算成为可能。然而,虽然在国家级层面实现了收视率计算环节的可信,仍然无法消除视听运营商数据源头污染的可能性。论文针对收视数据运营商侧源端可信性问题,提出了一种抽样数据集与上报数据集比对的源端数据异常检测方法。首先,论文提出了源端数据异常检测总体框架。通过数据探针的方式,在运营商侧随机、抽样形成一个大数据化的抽样数据集,对抽样数据集和运营商上报数据集进行数据清洗和预处理,得到用户在某时间域上的收视行为的规范化表示。在聚类维度和统计维度两个方面,对两个数据集进行分析,判断出数据集的差异情况。其次,在聚类维度,提出了 KNNP-DBSCAN算法,解决了传统DBSCAN算法选取参数困难和时间效率低的问题。KNNP-DBSCAN算法能够自动确定最优参数,并且基于网格划分实现了并行化改进。通过在常用的人工数据集上和收视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和仿真,证明了本论文算法能够保证聚类效果的稳定性,具有较明显的性能优势。第三,在统计维度,分别进行标准统计分析和分布统计分析,在标准统计方面从数据集的总体状况评估数据集的差异程度,计算期望值、标准差、偏度以及峰度。在分布统计分析方面,针对收视数据集的分布和采集特点,提出基于固定间隔和权重函数的改进双样本K-S检验方法,对数据样本进行离散化表示,经过实验表明该方法在收视数据集上具有较高的功效性,可以用于判断两个数据集的分布性差异情况。最后,通过在收视数据集上的实验,验证了论文提出的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方法的有效性。

邱立靖[5](2021)在《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构图算法》文中指出传统的集成电路设计包括系统级软件开发和电路级硬件设计两个部分,并且两个部分是单独完成的,造成设计周期长,产品投放到市场的时间迟。随着片上系统(SoC,System on Chip)概念的提出,将系统的主要功能集合到一块芯片中,设计愈发复杂,手动实现系统级的算法到电路级的硬件描述语言(HDL,Hardware Description Language)的映射,难度增大,风险也加大,传统的集成电路设计方法显然是不合适的。比如在机器人自主移动领域,同步定位和建图(SLAM,simultaneous localization and mapping)技术是个计算密集型的任务,用于实现机器人在未知环境中进行定位和建图,适合用SoC来实现该任务,而直接用HDL来实现SLAM算法难度大,也容易引入人为错误,将设计提升到更高层次,使用高级编程语言来实现SLAM算法,再通过高层次综合技术将高级语言自动转换为HDL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方案。在SoC系统设计中,高层次综合技术是指利用C/C++/Matlab等高级语言来编写设计,再利用高层次综合工具自动转化为可综合的HDL。高层次综合技术使得系统级软件开发与电路级硬件设计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不仅提高设计效率,还保证设计正确性。构图算法是SLAM的重要组成部分,指通过机器人轨迹和传感器感知来绘制一幅正确的地图,将高层次综合技术应用到构图算法,在机器人自主移动领域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基于标准C/C++实现的构图算法(Mapping with Known Pose),依据Catapult中C/C++的编程规范修改为基于可综合C/C++的构图算法,旨在利用高层次综合技术实现功能正确且符合基本要求的RTL代码,并最终应用到FPGA实现构图算法。论文主要贡献和成果归纳如下:(1)基于标准C/C++实现构图算法,根据机器人移动轨迹和激光观测数据量构建适当大小的地图并验证算法级的正确性。(2)基于Catapult中的C/C++的编程规范,选用Mentor Graphics公司的Catapult Ultra作为高层次综合平台。通过Catapult Ultra将可综合C/C++实现的构图算法自动转化为RTL代码,并通过实验验证RTL功能正确且符合基本要求。本文以不同场景应用了DP(distributed particle)SLAM算法记录下来的机器人轨迹和激光观测数据作为实验数据,实现了基于Catapult C Synthesis的构图算法设计。

陈刚[6](2021)在《基于多尺度三维空间裂隙分布的粗糙岩体裂隙渗透性研究 ——以云南个旧高松矿田为例》文中认为受基岩中裂隙的多尺度性、三维空间分布的复杂性等因素影响,基岩裂隙中的地下水渗流具有强烈的尺度效应、不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在单裂隙渗流、裂隙网络模拟、裂隙岩体渗透张量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地下水渗流场的模拟和计算,将得出地下水动态、水量变化等合理的结果。以往的研究大多针对上述问题中某一具体问题开展研究,缺乏在同一研究区内多个问题综合性的研究。本文以裂隙尺度为主线,对上述问题展开研究工作,重点是小尺度粗糙裂隙渗流特性和中尺度裂隙网络的渗透性研究。本项研究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562017),“基于裂隙三维空间分布的矿区地下水流动模拟研究”以及企业合作项目“云南省个旧市松树脚锡矿水文地质调查”等项目进行选题、数据采集、理论推演和论文撰写。研究区实测裂隙水平上优势方向为325°和75°,裂隙隙宽在0.1~0.4mm之间,总体符合正态分布。研究区构造发育将该区分割为12个岩体块段,这些块段水平方向上裂隙发育各具特点;裂隙隙宽垂向上有随高程逐渐减小的趋势,总体上符合线性变化。借助岩石CT技术、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完成了研究区内46个不同类型岩石样品的扫描,提取出17个典型裂隙面三维形态数据。使用裂隙面切向、法向双位移量控制的方法,生成激光扫描裂隙面的三维双壁粗糙裂隙模型。以局部立方定律为理论基础,建立三维裂隙隙宽函数插值渗流模拟方法,提高了计算速度,且效果良好。完成15个典型裂隙面的渗流计算,粗糙度系数范围1.33~8.21。对研究区内40个岩石样品进行了渗透率测定工作,气测法中灰岩渗透率平均值7.41E-16 m2,白云岩渗透率平均值1.04E-15 m2,且岩石液测法得到岩石渗透率远小于气测法结果。裂隙网络的模拟应用GEOFRAC法,该方法以序贯高斯模拟法(SGS)模拟裂隙位置的空间分布、以主成分分析法模拟裂隙方向的空间分布、按特定规则连接裂隙元形成三维裂隙面,生成了地表12个分区的66812条裂隙,地下8个分区7632条裂隙;裂隙形状采用圆盘模型,组成三维裂隙网络。基于质量守恒定律推导出二维裂隙流和三维达西渗流的跨维度耦合控制方程,保证了数值模型计算域内渗流场压力、速度、质量的连续性。利用离散裂隙和基质(DFM)模型,耦合二维裂隙流和三维基质达西流进行裂隙岩体的渗流数值计算,完成地表12个分区,地下8个分区共20个DFM模型渗透张量的计算;并使用2个孔组抽水试验结果进行了验证。并对裂隙岩体三维渗透张量计算结果自编程序实现了三维渗透椭球体的可视化。基于渗透张量的二阶对称正定性,推导出各向异性含水介质地下水流动方程二维中心差分法的稳定性判断公式。分析认为,MODFLOW2005可以完成特定条件下的各向异性含水介质的渗流模拟和计算,且计算速度快;但在基于矩形网格、显式差分格式时计算稳定性相对较差。对比分析River和Drain模块,在需要考虑巷道对地下水补给的情况下选用River模型更为合理;River和Drain模块无法做到对水量变化的快速响应;对River和Drain模块中水量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与含水层间的水头差。对云南个旧高松矿田进行了各向异性含水层渗流场模拟,对比了各向异性和各向同性两种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各向同性状况下巷道涌水量预测值比实测值明显偏大,最大计算误差67.10%;而使用改进渗透张量作为含水层渗透性参数的模型计算结果最大误差小于32.23%。并利用渗透椭球体分析了各向异性含水层中地下水数值计算产生偏差的原因。

蔡瑞环[7](2021)在《粒料混合过程离散单元模型及数值仿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粒料混合是工业生产中比较常见的单元操作,然而至今还不能完全把握其中的颗粒运动规律,因此深入理解粒料的运动规律对控制和优化粒料混合过程有重要意义。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采用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对粒料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已经成为主要研究手段,但是对工程规模粒料混合的DEM模拟仍受到计算能力的限制。为解决工程中粒料混合的数值仿真瓶颈,本文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建立了适用于工程规模颗粒混合模拟的基于动态网格的离散单元邻居搜索方法(Dynamic Mesh Cell-linked List,DMCL)和基于能量耗散率一致原则的粗颗粒离散单元方法(Coarse-grain Discrete Element Method,CG-DEM)。为提高大规模DEM仿真时计算内存的利用率,本文建立了DMCL方法,该方法在传统邻居搜索算法中引入动态网格,即在有颗粒区域划分较细网格而在无颗粒区域划分较粗网格,然后将该方法应用于工程用螺旋输送机和带输送机的计算中,结果显示采用DMCL方法可以大幅度节约计算内存且不影响计算效率。为了解决大规模稠密流仿真中颗粒数量多、计算量大的问题,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能量耗散率一致原则的CG-DEM,并通过相应的模拟和实验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采用该方法会损失一定的精度,但可以利用粗颗粒系统来合理地预测原系统的颗粒流动,同时大幅度减少计算中的颗粒数量,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2)揭示了自由表面流中双组份球形颗粒和单组份椭球形颗粒的扩散机制并分别建立其扩散规律性方程,将其与连续介质模型相结合即可用于预测大规模自由表面流颗粒混合过程。运用Lees-Edwards边界条件,系统地研究了尺寸不同的双组份球形颗粒和单组份椭球形颗粒稠密剪切流中扩散系数与流动参数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扩散系数分别与剪切速率和颗粒特征尺寸的平方成正比,与固含率成反比,随长径比(对椭球而言)的增大先变小后变大。据此分别建立了双组份球形颗粒和单组份椭球形颗粒的扩散规律性方程,比较两者的扩散规律性方程发现它们有较高一致性。采用该方程完善连续介质模型中的扩散模型,可以较准确地预测准静态堆流中颗粒的混合分离过程。(3)将CG-DEM方法用于工程用双螺旋锥形混合器中颗粒混合过程的仿真,揭示了设备结构和操作工况的变化对混合器强制混合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了双螺旋锥形混合器的螺径比、螺旋直径比和公自转速率对其混合效率的影响,主要比较了混合指数、设备功率、设备磨损和能量谱等,并将CG-DEM应用于混合器的仿真。研究表明当混合器的螺径比、螺旋直径比和公自转速率比为某特定值时混合效率最佳。此外,模拟结果显示应用CG-DEM的CG系统可以准确地预测原系统中颗粒流动形态、设备功耗和磨损等。

潘宥西[8](2021)在《基于超表面的器件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表面是一种新型的人工二维亚波长电磁材料,通过对其表面的介质结构的参数,几何形状,排列方式进行调整,能够对空间散射场的振幅和相位及偏振进行灵活的调控,从而实现多种光学功能。传统的超表面设计方法通过光学理论分析来进行相位振幅调控,这样的方法需要具有大量的光学基础知识和设计经验,设计难度大,并且设计结果不一定符合理论预期,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开展了超表面的逆设计方法研究,结合实际的应用,设计了多种功能的超表面透镜,并在此设计方法基础上,对神经形态的超表面进行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超表面透镜的逆设计方法研究。首先对二维超表面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通过求解周期超表面结构的散射场来近似计算非周期超表面的散射场,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以超表面单元格结构为参数,超表面散射场分布为目标的优化问题,针对单功能和多功能的设计分别选择了相应的优化算法进行优化,设计了三个单波长的聚焦透镜,在480nm、530nm、650nm三波长聚焦效率分别为85%、91%、81%,一个多波长的聚焦透镜,在480nm、530nm、650nm处聚焦效率达到53%、50%、55%,一个多波长的分束聚焦透镜,在480nm、530nm、650nm处聚焦效率达到36%、34%、38%。随后讨论了三维超表面单元格结构的设计,并基于二维超表面的设计方法设计了三维的多波长聚焦透镜,并进行了仿真验证,最优结果在480nm、530nm、650nm处聚焦效率达到 51%、48%、42%。2、神经形态超表面的设计研究。以超表面透镜的逆设计方法为基础,将入射光传播通过多层超表面结构类比为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搭建超表面光场前向传播的模型,并根据输出层的场分布来定义损失函数,建立了神经形态超表面设计的优化问题。使用手写数据集(MNIST)作为输入数据对其进行了训练,完成了对手写数据集的识别,讨论了不同网络结构的训练和识别结果,二维神经形态超表面识别准确率可达到83%,三维神经形态超表面识别准确率可达到85%。

罗武章[9](2021)在《考虑粘土空间变异性的桩靴基础大变形贯入机理及承载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升式钻井平台以其便于安装和移位等优势在海洋油气勘探中被普遍应用,由于复杂的海洋地质条件和恶劣的海洋环境,自升式钻井平台的桩靴基础在预压安装阶段和服役阶段事故频发。因此,研究桩靴基础在复杂海洋地质条件和海洋环境荷载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尤为重要。目前,大多数粘土中桩靴基础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研究多是基于地基土为均质粘土的假设。实际上,由于自然物理化学风化、搬运、沉积等作用下,粘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往往存在着强烈的空间变异性。为此,本文考虑粘土的空间变异性研究桩靴基础预压安装阶段的贯入机理以及服役阶段的失效机理,提出基于概率统计学的风险分析方法。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研发了空间变异性地基的原理模型装置,提出了空间变异性粘土的制备方法。首先通过快速剪切单元试验明确了饱和土体的压实度与其不排水抗剪强度的定量关系。随后采用协方差矩阵循环嵌入法生成具有实际空间变异特征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随机场,进而在试验中通过控制模型装置可移动叶片间土体的压实度,重构出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随机场,表征了土体的变异性和相关性。同时,研制了一种高精度的微型静力触探仪,测量了土体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分布。试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空间变异性粘土的制备方法能够制备出指定空间分布特征的土体。发展了复杂地基中桩靴基础大变形贯入的物理模型技术,实现了空间变异性土体大变形和桩靴贯入阻力的动态测量,揭示了复杂地基的大变形灾变机理。进行了典型的空间变异性土体(分别是大变异系数大水平波动范围土体、大变异系数小水平波动范围土体和小变异系数大水平波动范围土体)中桩靴基础贯入的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粘土的不排水抗剪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对桩靴的贯入机理和贯入阻力有着显着的影响。基于空间变异性粘土中桩靴的贯入试验结果,评估了现有规范预测桩靴基础贯入阻力的方法。基于随机场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单元法发展了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其能够实现土工结构物与空间变异性土体之间的大变形相互作用模拟。通过ABAQUS的二次开发实现了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分析全过程、全自动地高效模拟。进行了T型贯入仪和桩靴基础贯入的仿真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理论解和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适用性。采用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模拟了桩靴基础在空间变异性粘土中的贯入全过程,进一步研究了桩靴的贯入机理和贯入阻力。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模拟结果发现,土体的孔穴深度、桩靴的贯入阻力以及阻力比均服从正态分布;阻力比的均值和标准差均与贯入深度具有一定的函数关系。最后,提出了能预测桩靴贯入阻力的百分位值法,并采用该方法对巴西东北部海域和墨西哥湾海域的插桩案例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百分位值法能够给出具有一定置信度的贯入阻力区间和贯入深度区间,可以用于指导现场的插桩,降低插桩风险。正常固结粘土中桩靴基础的贯入会使桩靴周围的土体发生回流而使地基土受到极大的扰动,浅层强度较低的软弱土体回流至桩靴的顶部。基于桩靴贯入的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分析结果,本文采用固定位移比加载法研究了桩靴安装贯入过程对服役阶段桩靴基础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失效包络面的影响。随后进行了蒙特卡洛模拟,得到了桩靴基础在400个扰动空间变异性强度场的承载力失效包络面,并进行了概率统计分析。最后,提出了扰动土体中桩靴基础承载力失效包络面公式,为桩靴基础在风暴过程中的风险分析提供了方法。

王尚凌[10](2020)在《云平台下多层次自调整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卫星定位技术的发展和移动通信设备的普及,人类日常生活中产生了海量的轨迹数据,轨迹数据的存储和索引是城市建设和交通管理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传统集中式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基于单节点进行索引的构建,在处理海量数据的高并发读写以及扩展性等方面存在局限性。随着云计算的发展,一系列分布式的索引方法被提出,弥补了传统方法的缺陷,但由于这些方法大多仅适用于历史静态数据,不适合数据动态增长的场景,而且索引策略主要针对时空范围查询进行设计,无法为各种查询类型提供良好的支持。为了提高海量轨迹数据存储和索引的扩展性以及查询效率,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层次自调整轨迹数据存储和索引方案。首先,针对现有分布式索引设计较为单一的问题,根据轨迹数据中的对象标识和时间属性构建第一层索引;其次,为了解决传统空间索引在处理大量高维数据时的性能下降问题,在第二层索引中对空间属性构建Hilbert空间索引,将二维的空间属性降维,并且采用索引节点的均衡划分方法和最长公共前缀命名法将索引节点中的轨迹数据存储到HBase(Hadoop Database)分布式列数据库;最后,根据轨迹数据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动态地选择经纬度对轨迹数据进行自调整,让轨迹数据随着查询的执行逐渐有序,使时空范围查询性能逐渐趋优。本文的主要贡献是:1:根据轨迹数据的对象标识和时间属性在HDFS(Hadoop Distributed File System)分布式文件系统上建立了第一层索引,适用于对象标识和时间范围查询。2:对Hilbert空间索引的索引节点采用一种均衡的划分方法和最长公共前缀命名法,将二维空间有效地剪枝,当查询定位到稀疏区域时,访问的索引节点也相对少,提高了时空范围查询效率。3:对于存储在HBase中的轨迹数据,根据空间的分布情况,动态地选择经纬度进行自调整,让轨迹数据随着查询的执行趋于有序,提高了时空范围查询的效率,并通过实验验证了相关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二、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论文提纲范文)

(1)煤层底板岩体参数随机场建模及采动稳定可靠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随机场研究现状
        1.2.2 可靠度理论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随机场的基本理论
    2.1 随机过程
        2.1.1 随机过程的基本概念
        2.1.2 随机过程的数字特征
        2.1.3 高斯随机过程
    2.2 随机场
        2.2.1 随机场的统计特性
        2.2.2 平稳性与各态历经性
        2.2.3 方差折减函数
        2.2.4 相关函数
    2.3 相关距离及其求解
        2.3.1 递推空间法
        2.3.2 相关函数法
        2.3.3 平均零跨距法
    2.4 本章小结
3 随机场的离散与模拟
    3.1 局部平均法(LAM)
        3.1.1 一维随机场的局部平均
        3.1.2 二维随机场的局部平均
    3.2 协方差矩阵分解法(CMD)
    3.3 移动平均法(MA)
    3.4 循环嵌入法(CEB)
    3.5 岩土参数非高斯随机场转换
    3.6 算例分析
        3.6.1 算例1
        3.6.2 算例2
    3.7 本章小结
4 煤层底板采动稳定可靠度计算
    4.1 可靠度的基本概念
    4.2 可靠度计算常用方法
        4.2.1 一次二阶矩法
        4.2.2 验算点法
        4.2.3 响应面法
        4.2.4 蒙特卡罗法
    4.3 基于随机有限差分的采动可靠度数值模拟
        4.3.1 固定值参数与随机场参数下底板采动破坏分析
        4.3.2 随机变量与随机场条件下的采动可靠度数值模拟
        4.3.3 随机场条件下的岩性组合对底板采动可靠度的影响分析
        4.3.4 随机场条件下的相关距离对底板采动可靠度的影响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实例应用
    5.1 矿井地质概况
    5.2 相关性参数分析与求解
    5.3 岩体参数随机场建模
    5.4 10煤底板采动稳定可靠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主要成果

(2)基于纸张仿真的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3 主要工作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
    2.1 表格分析领域的专业数据集
    2.2 表格分析领域的相关技术
    2.3 真实感渲染与纸张仿真相关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功能性需求分析
        3.1.1 表格结构标注标准定义
        3.1.2 主要功能分析
    3.2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3.3 开发环境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4.2.1 系统配置模块
        4.2.2 标准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模块
        4.2.3 仿真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模块
        4.2.4 用户图形界面模块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标准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1.1 文字内容匹配映射算法
        5.1.2 实验与结果评估
    5.2 仿真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2.1 纸张模型生成子模块
        5.2.2 真实感渲染与标注文件更新子模块
    5.3 图形用户界面模块的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系统配置模块测试
    6.2 标准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模块测试
    6.3 仿真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模块测试
    6.4 用户图形界面模块测试
    6.5 系统集成测试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束语
    7.1 本文工作总结
    7.2 下一步研究工作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3)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习题研究是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
        1.1.2 习题比较是各版高中数学教材编写的需要
        1.1.3 习题设计是高中数学习题教学的需要
    1.2 问题提出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教科书
        1.3.2 习题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思路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分析法
        1.6.2 专家评估法
        1.6.3 内容分析法
        1.6.4 比较研究法
    1.7 研究重、难点
        1.7.1 研究的重点
        1.7.2 研究的难点
    1.8 论文结构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综述
        2.1.1 数学习题的研究现状
        2.1.2 数学习题的功能与教学
        2.1.3 数学教科书习题的比较研究
        2.1.4 数学教科书习题设计与原则
        2.1.5 文献评述
    2.2 理论基础
        2.2.1 波利亚数学教育理论
        2.2.2 认知负荷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1.1 习题比较的教材版本
        3.1.2 习题比较的具体内容
    3.2 研究工具
        3.2.1 数量
        3.2.2 题型
        3.2.3 开放性
        3.2.4 综合难度
        3.2.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3.3 编码说明
        3.3.1 位置检索码
        3.3.2 维度标记码
        3.3.3 编码示例
        3.3.4 编码信度
    3.4 数据收集和处理
第四章 各主题的习题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函数主题的比较
        4.1.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4.1.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4.1.3 小结
    4.2 几何与代数主题的比较
        4.2.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4.2.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4.2.3 小结
    4.3 概率与统计主题的比较
        4.3.1 编排体系的定性结果
        4.3.2 编码数据的定量结果
        4.3.3 小结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各维度的习题比较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习题数量的比较
        5.1.1 统计结果
        5.1.2 小结
    5.2 习题题型的比较
        5.2.1 统计结果
        5.2.2 小结
    5.3 习题开放性的比较
        5.3.1 统计结果
        5.3.2 小结
    5.4 习题综合难度的比较
        5.4.1 统计结果
        5.4.2 小结
    5.5 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比较
        5.5.1 统计结果
        5.5.2 小结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讨论、结论与建议
    6.1 讨论
        6.1.1 关于研究对象的讨论
        6.1.2 关于研究工具的讨论
        6.1.3 关于研究结果的讨论
        6.1.4 研究的创新点
    6.2 结论
        6.2.1 从数量、题型、开放性、综合难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构建习题比较分析框架
        6.2.2 在数量、开放性维度上大致相同,在题型、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上差异显着
        6.2.3 在综合难度上各具特色
    6.3 建议
        6.3.1 丰富数学教科书习题背景,适度扩展习题的开放空间
        6.3.2 平衡六大素养的习题比重,促进学生素养的整体发展
        6.3.3 合理选择不同层次的习题,提升数学习题教学的效果
    6.4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维度划分
    附录2:人教A版、北师大版必修教科书习题编码数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基于改进DBSCAN算法和K-S检验的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相关技术与研究现状
    2.1 聚类算法相关介绍
        2.1.1 聚类分析概述
        2.1.2 DBSCAN密度聚类算法介绍
        2.1.3 密度聚类算法研究现状
    2.2 假设性检验介绍
        2.2.1 拟合优度检验
        2.2.2 K-S检验
    2.3 分布式框架相关技术介绍
        2.3.1 Hadoop计算框架
        2.3.2 Spark计算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机制设计
    3.1 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机制总体架构
    3.2 数据预处理
        3.2.1 收视数据集清洗和处理
        3.2.2 用户的收视行为表示
    3.3 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方法
        3.3.1 聚类维度比较分析
        3.3.2 统计维度比较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参数自动选取的DBSCAN并行化改进算法
    4.1 引言
    4.2 参数自动选取的DBSCAN改进算法
        4.2.1 参数自动选取原理
        4.2.2 基于k-最近邻距离和分桶的参数自动选取
        4.2.3 实验仿真与分析
    4.3 基于SPARK和网格划分的DBSCAN算法并行化实现
        4.3.1 基于的网格划分的本地聚类
        4.3.2 基于网格的融合聚类
        4.3.3 实验仿真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固定间隔和权重函数的双样本K-S检验方法
    5.1 引言
    5.2 改进双样本K-S检验原理
    5.3 基于收视数据集的改进K-S检验方法
        5.3.1 改进K-S检验方法步骤
        5.3.2 仿真与实验结果
    5.4 模拟分析异常情况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构图算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集成电路设计的分类和发展
    1.2 SOC系统设计新挑战和ESL的提出
    1.3 HLS工具的应用场景
    1.4 SLAM算法介绍
    1.5 基于HLS的算法研究意义
    1.6 论文的主要工作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占据栅格地图算法介绍
    2.1 引言
    2.2 地图分类
    2.3 贝叶斯滤波
        2.3.1 条件概率
        2.3.2 贝叶斯滤波
        2.3.3 贝叶斯滤波的三大概率
    2.4 泊松分布与指数分布
        2.4.1 泊松分布
        2.4.2 指数分布
    2.5 占据栅格地图算法(Occupy-grid Map algorithm)
        2.5.1 引入栅格地图的原因
        2.5.2 栅格地图算法
        2.5.3 推导
        2.5.4 构图过程的简单示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占据栅格地图算法设计流程
    3.1 引言
    3.2 机器人位姿(位置和姿态)的表示
    3.3 各坐标的关系
    3.4 设计步骤
        3.4.1 初始化占据栅格地图
        3.4.2 初始化机器人在占据栅格地图的位姿(位置和姿态)
        3.4.3 读取文件数据到数据结构
        3.4.4 跟踪激光线经过的单元格
        3.4.5 计算单元格为占据状态的概率
        3.4.6 打印占据栅格地图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使用Catapult HLS加速算法的开发
    4.1 引言
    4.2 Catapult Ultra工具的介绍
    4.3 Catapult HLS设计流程的简述
        4.3.1 编写和测试C/C++代码
        4.3.2 分析算法
        4.3.3 创建硬件设计
        4.3.4 进行时序仿真
        4.3.5 综合RTL设计
        4.3.6 能耗分析
    4.4 Catapult HLS的编程规范
        4.4.1 概述
        4.4.2 C/C++和HDL结构的区别
        4.4.3 基本数据类型规范
        4.4.4 设计输入输出接口
        4.4.5 分层设计(Hierarchical design)
    4.5 高效可综合的C/C++编码风格
        4.5.1 关于函数指针
        4.5.2 关于动态内存分配
        4.5.3 关于循环
        4.5.4 关于不能被综合或不能被优化的代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及结果
    5.1 引言
    5.2 实验平台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3.1 基于标准C/C++的构图算法验证
        5.3.2 基于可综合C/C++的构图算法验证
        5.3.3 电路级构图算法的验证
        5.3.4 地图规格的影响
        5.3.5 数据集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下一步的计划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本文专业术语中英文对照表

(6)基于多尺度三维空间裂隙分布的粗糙岩体裂隙渗透性研究 ——以云南个旧高松矿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单裂隙水力学特征
        1.2.2 裂隙网络三维空间分布模拟
        1.2.3 裂隙岩体渗透特性
        1.2.4 地下水流动数值模拟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文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研究区范围及概况
    2.2 区域水文地质背景
第三章 岩体裂隙的多尺度性及渗透性分析
    3.1 岩体裂隙的尺度不变性
        3.1.1 定义及分类
        3.1.2 岩体裂隙数据获取
    3.2 裂隙多尺度性对渗透性的影响
    3.3 中尺度裂隙发育规律
        3.3.1 水平发育规律分析
        3.3.2 垂向发育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尺度单裂隙渗透性
    4.1 单裂隙渗透性研究
        4.1.1 立方定律
        4.1.2 单裂隙渗流能力的影响因素
        4.1.3 单裂隙渗流研究方法
    4.2 岩石裂隙形态识别及提取
        4.2.1 岩石CT图像处理及裂隙识别
        4.2.2 激光扫描裂隙面提取
        4.2.3 裂隙面提取及网格化处理
    4.3 岩石渗透性测试及分析
    4.4 粗糙单裂隙渗透性及等效水力宽度计算
        4.4.1 三维双壁粗糙裂隙模型
        4.4.2 三维裂隙隙宽函数法
        4.4.3 研究区岩石样品裂隙渗流计算结果
        4.4.4 计算方法合理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尺度裂隙网络模拟及渗透性计算
    5.1 裂隙岩体的等效连续介质模型
        5.1.1 等效连续介质模型分析的必要条件
        5.1.2 裂隙岩体等效渗透系数张量计算方法
    5.2 基于DFM模型的三维渗透张量计算
        5.2.1 二维等效渗透张量
        5.2.2 三维等效渗透张量
        5.2.3 裂隙流与达西流耦合控制方程
        5.2.4 渗透椭球体的可视化
        5.2.5 计算方法合理性验证
    5.3 中尺度岩体裂隙网络模拟
        5.3.1 三维裂隙网络分布模拟
        5.3.2 研究区三维裂隙分布模拟
    5.4 各分区裂隙模拟及分析
    5.5 研究区渗透张量计算
        5.5.1 代表性分区渗透张量计算
        5.5.2 分区渗透张量计算
        5.5.3 计算结果与实测对比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尺度裂隙及其渗透性分析
    6.1 研究区大尺度裂隙网络
    6.2 研究区大尺度裂隙特征及渗透性分析
第七章 基于渗透张量的地下水流动理论及实现
    7.1 地下水流动基本方程
        7.1.1 地下水运动方程
        7.1.2 方程的定解条件
    7.2 数值模拟中渗透张量的适应性分析
        7.2.1 基本原理
        7.2.2 适应性分析
        7.2.3 误差与稳定性分析
        7.2.4 巷道概化问题讨论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云南个旧高松矿田地下水数值模拟
    8.1 研究区水文地质
    8.2 水文地质参数
        8.2.1 降雨及巷道涌水
        8.2.2 渗透系数
        8.2.3 降水入渗系数及给水度
        8.2.4 地下水流场
    8.3 概念模型及数值模型参数
        8.3.1 水文地质边界
        8.3.2 含水层组划分及水文地质参数
        8.3.3 其它水文地质因素概化
        8.3.4 数值模型
    8.4 地下水流动模拟结果及分析
        8.4.1 巷道涌水量对比分析
        8.4.2 地下水位对比分析
    8.5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Ⅰ 各分区三维裂隙网裂隙网络模拟结果
附图Ⅱ 各分区渗透椭球及椭圆
附录A:显示差分法稳定性判断公式推导
附录B:博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7)粒料混合过程离散单元模型及数值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粒料混合问题的背景概述
    1.2 离散单元模型概述
        1.2.1 DEM发展现状
        1.2.2 DEM仿真存在的问题
    1.3 工程中粒料混合过程数值仿真研究概述
        1.3.1 粒料自由表面流混合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2 粒料强制混合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3 技术路线
2 高效DEM仿真模型和算法
    2.1 离散单元法
        2.1.1 颗粒形状方程
        2.1.2 运动控制方程
        2.1.3 接触模型及接触参数计算
        2.1.4 DEM计算流程
    2.2 基于动态网格的离散单元cell-linked邻居搜索方法
        2.2.1 DMCL方法介绍
        2.2.2 数值计算算法及流程
        2.2.3 工程应用模拟验证
    2.3 基于能量耗散率一致的粗颗粒方法
        2.3.1 CG-DEM模型
        2.3.2 模型模拟验证
        2.3.3 模型实验验证
        2.3.4 转鼓转速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粒料自由表面流扩散机制研究
    3.1 Lees-Edwards边界条件
    3.2 双组份球形颗粒扩散机制
        3.2.1 模拟工况
        3.2.2 双组份球形颗粒的扩散系数
        3.2.3 剪切速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2.4 颗粒尺寸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2.5 固含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2.6 扩散一般性方程
        3.2.7 摩擦系数和弹性恢复系数的影响
    3.3 双组份球形颗粒扩散规律性方程在大规模堆流中的应用
        3.3.1 准静态堆流模型建立
        3.3.2 模拟和理论结果对比
    3.4 单组份椭球形颗粒扩散机制
        3.4.1 椭球形颗粒模型
        3.4.2 模拟工况
        3.4.3 椭球长径比对运动的影响
        3.4.4 单组份椭球扩散系数
        3.4.5 剪切速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4.6 颗粒尺寸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4.7 颗粒长径比和固含率对扩散系数的影响
        3.4.8 扩散一般性方程
    3.5 本章小结
4 双螺旋锥形混合器强制混合研究
    4.1 双螺旋锥形混合器
    4.2 颗粒混合实验验证
    4.3 叶片结构对双螺旋混合器的影响
        4.3.1 模拟工况
        4.3.2 螺径比及螺旋直径比对混合的影响
        4.3.3 设备功率比较
        4.3.4 设备磨损比较
    4.4 操作工况对双螺旋混合器的影响
        4.4.1 模拟工况
        4.4.2 螺旋自转公转速率对混合的影响
        4.4.3 混合器局部混合效率比较
        4.4.4 颗粒粒径比对混合的影响
        4.4.5 能量谱比较
        4.4.6 设备磨损比较
    4.5 粗颗粒方法在双螺旋混合器中的应用
        4.5.1 模拟工况
        4.5.2 原系统和粗颗粒系统颗粒混合比较
        4.5.3 功率修正及比较
        4.5.4 磨损修正及比较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总结
    5.2 主要创新点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基于超表面的器件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超表面聚焦器件的研究进展
    1.3 光学神经形态计算的发展现状
    1.4 微纳光子器件的逆设计
    1.5 本文主要内容以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超表面逆设计基础
    2.1 周期结构仿真方法
    2.2 非周期结构仿真方法
    2.3 逆设计优化算法基本原理
        2.3.1 梯度下降方法
        2.3.2 单目标优化问题求解
        2.3.3 多目标优化问题求解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逆设计的超表面透镜研究
    3.1 引言
    3.2 二维超表面模型搭建研究
        3.2.1 结构组成和仿真方法研究
        3.2.2 散射场拟合
        3.2.3 近远场变换
    3.3 二维超表面设计研究
        3.3.1 优化问题的建立
        3.3.2 结果与分析
    3.4 三维超表面设计研究
        3.4.1 三维单元格设计研究
        3.4.2 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神经形态超表面的设计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超表面的神经形态器件研究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考虑粘土空间变异性的桩靴基础大变形贯入机理及承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自升式钻井平台
        1.3.2 桩靴基础的贯入机理及贯入阻力研究
        1.3.3 桩靴基础的承载力失效包络面研究
        1.3.4 土体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1.3.5 土体空间变异性对基础失效机理及承载力的影响研究
        1.3.6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2章 考虑粘土空间变异性的物理模型试验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空间变异性地基的原理模型装置与测量技术
        2.2.1 空间变异性地基的原理模型装置
        2.2.2 竖向加载试验装置
        2.2.3 微型静力触探仪研发
        2.2.4 GeoPIV-RG土体位移测量技术
    2.3 空间变异性土体的数字特征及数值实现方法
    2.4 考虑空间变异性粘土的制备方法
        2.4.1 试验用土及其基本物理指标
        2.4.2 压实度对不排水抗剪强度影响的研究
        2.4.3 考虑空间变异性粘土的制备方法
    2.5 桩靴基础在均质粘土中贯入的模型试验
        2.5.1 均质粘土的制备
        2.5.2 土体饱和度和不排水抗剪强度的测定
        2.5.3 土体位移矢量图及桩靴贯入阻力
    2.6 桩靴基础在空间变异性粘土中贯入的模型试验
        2.6.1 空间变异性粘土的强度测定
        2.6.2 土体位移矢量图及桩靴贯入阻力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粘土空间变异性的桩靴贯入机理及阻力的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试验的概况
    3.3 大变异系数小水平波动范围土体中的贯入机理及阻力
        3.3.1 大变异系数小水平波动范围土体强度的测定
        3.3.2 土体的位移矢量图
        3.3.3 桩靴基础的贯入阻力
    3.4 小变异系数大水平波动范围土体中的贯入机理及阻力
        3.4.1 小变异系数大水平波动范围土体强度的测定
        3.4.2 土体的位移矢量图
        3.4.3 桩靴基础的贯入阻力
    3.5 现有规范法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
        3.5.1 桩靴基础贯入阻力的对比
        3.5.2 规范预测方法的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的研究
    4.1 引言
    4.2 级数最优线性估计值法
        4.2.1 EOLE法生成随机场的原理
        4.2.2 基于EOLE法生成随机场的检验
    4.3 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分析方法
        4.3.1 关键问题及其处理方法
        4.3.2 建模方法
    4.4 T-bar贯入算例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
        4.4.1 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模型
        4.4.2 均质粘土中T-bar的贯入分析
        4.4.3 空间变异性粘土中T-bar的贯入分析
    4.5 缩尺桩靴贯入算例的大变形有限元分析
        4.5.1 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模型
        4.5.2 均质粘土中桩靴的贯入分析
        4.5.3 空间变异性粘土中桩靴的贯入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粘土空间变异性的桩靴贯入机理及阻力的数值研究
    5.1 引言
    5.2 随机场大变形有限元模型
        5.2.1 均质粘土的材料特性
        5.2.2 空间变异性粘土的材料特性
        5.2.3 有限元模型
    5.3 均质粘土中的贯入机理及承载力系数
        5.3.1 桩靴的贯入机理
        5.3.2 桩靴的承载力系数
        5.3.3 参数分析
    5.4 空间变异性粘土中的贯入机理及承载力系数
        5.4.1 桩靴的贯入机理
        5.4.2 桩靴的承载力系数
    5.5 桩靴贯入的蒙特卡洛模拟
        5.5.1 孔穴深度
        5.5.2 桩靴的承载力系数
        5.5.3 桩靴的贯入阻力
    5.6 预测桩靴贯入阻力的百分位值法
        5.6.1 阻力比及其统计分析
        5.6.2 百分位值法
    5.7 工程案例分析
        5.7.1 巴西东北部海域插桩案例
        5.7.2 墨西哥湾海域插桩案例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桩靴贯入对失效机理及承载力失效包络面影响的数值研究
    6.1 引言
    6.2 随机有限元模型
        6.2.1 土体的不排水抗剪强度场
        6.2.2 承载力失效包络面及固定位移比加载法
        6.2.3 有限元建模方法
    6.3 正常固结均质粘土中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失效包络面
        6.3.1 不考虑桩靴贯入对土体的扰动
        6.3.2 考虑桩靴贯入对土体的扰动
    6.4 空间变异性粘土中的失效机理和承载力失效包络面
        6.4.1 不考虑桩靴贯入对土体的扰动
        6.4.2 考虑桩靴贯入对土体的扰动
    6.5 承载力失效包络面的置信度及其概率模型
        6.5.1 蒙特卡洛模拟
        6.5.2 承载力失效包络面的置信度
        6.5.3 承载力失效包络面的概率模型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云平台下多层次自调整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轨迹数据存储和索引技术的研究现状
        1.2.3 自调整索引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第二章 相关背景知识介绍
    2.1 轨迹数据
        2.1.1 轨迹数据特点
        2.1.2 轨迹数据模型
        2.1.3 常见的查询模式
    2.2 常见的轨迹索引方法
        2.2.1 集中式轨迹索引
        2.2.2 分布式轨迹索引
    2.3 Hadoop平台介绍
        2.3.1 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介绍
        2.3.2 Map Reduce并行计算模型介绍
        2.3.3 HBase分布式列数据库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多层次轨迹数据索引方法
    3.1 问题分析和存储索引层架构
    3.2 基于对象标识和时间的轨迹数据索引
    3.3 基于Hilbert曲线的轨迹数据索引
        3.3.1 基于Hilbert曲线的降维
        3.3.2 索引节点的均衡划分方法
    3.4 增量数据处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自调整索引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
    4.1 自调整索引
        4.1.1 数据库裂解
        4.1.2 自调整合并
    4.2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
        4.2.1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架构
        4.2.2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构建流程
    4.3 基于多层次自调整索引的查询算法
        4.3.1 对象标识和时间范围查询
        4.3.2 时空范围查询
        4.3.3 最近邻查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原型系统实现与性能分析
    5.1 原型系统架构
    5.2 系统开发与环境部署
        5.2.1 系统硬件环境配置
        5.2.2 Hadoop和 HBase集群搭建
        5.2.3 系统界面展示
    5.3 实验分析
        5.3.1 实验数据介绍
        5.3.2 多层次轨迹数据索引性能分析
        5.3.3 自调整轨迹数据索引性能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附录3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层底板岩体参数随机场建模及采动稳定可靠度研究[D]. 孟祥帅.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 [2]基于纸张仿真的表格文档图像数据集生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杨静姝.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3]高中数学必修教科书习题比较研究 ——以人教A版、北师大版为例[D]. 洪梦. 天津师范大学, 2021(09)
  • [4]基于改进DBSCAN算法和K-S检验的收视数据集异常检测方法[D]. 马瑄.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5]基于硬件描述语言的构图算法[D]. 邱立靖. 汕头大学, 2021(02)
  • [6]基于多尺度三维空间裂隙分布的粗糙岩体裂隙渗透性研究 ——以云南个旧高松矿田为例[D]. 陈刚.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2)
  • [7]粒料混合过程离散单元模型及数值仿真研究[D]. 蔡瑞环. 浙江大学, 2021(01)
  • [8]基于超表面的器件设计方法研究[D]. 潘宥西.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考虑粘土空间变异性的桩靴基础大变形贯入机理及承载力研究[D]. 罗武章.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02)
  • [10]云平台下多层次自调整的轨迹数据索引方法研究[D]. 王尚凌. 南京邮电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计算符合条件的单元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