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代数问题的几种模型的几种构造和求解方法

求解代数问题的几种模型的几种构造和求解方法

一、构造解几模型解代数问题的几种途径(论文文献综述)

何学飞[1](2020)在《几类具有振荡解方程的高精度有限差分逼近》文中指出科学工程领域中很多数学模型的解都具有激烈的振荡性。由于这一特性的存在,设计它们的高精度逼近算法常常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太粗的离散网格不能准确刻画问题解的性态,而太细的离散网格又会带来很大的计算量。本文以奇异摄动方程、非线性Helmholtz方程和薛定谔-泊松方程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类能有效处理具有振荡解问题的高精度有限差分方法。使用经典差分方法对微分方程进行求解时,常常需要假设方程的解在网格点的某个邻域内充分光滑并需要在泰勒展开式中略去了一个由方程解的导数值和离散网格尺寸组成的“高阶项”。而对于上述三种具有激烈振荡解的方程,由正则性分析可知,它们的解的光滑性与方程中的某些“关键参数”密切相关。对解的光滑性假设越高,差分格式的截断项对“关键参数”的依赖性就越强,相应范数的值也就越大。如奇异摄动方程中的“关键参数”就是摄动系数,在边界附近,该方程解的导数值与摄动系数的倒数成正比关系。因此,在对它使用差分方法进行逼近时舍去的“高阶项”的值可能比较大,从而导致使用经典差分方法取得的计算效果不佳。其它两个方程也有类似的情况。本文中,我们首先利用方程本身的性质将解的高阶导数项转化为低阶形式;然后将这一结果应用到泰勒展开式中,并根据关键参数与离散网格的关系对泰勒展开式进行重排,必要时运用初等函数对某些和式进行简化,从而得到新的泰勒展开式;最后从这个新的泰勒展开式出发构建原方程中函数导数项的差商近似,进而得到新的差分格式。因为经过这种处理后略掉的“高阶项”与方程“关键参数”不相关,所以运用相应的差分格式对方程进行逼近能取得很好的计算精度。基于上述思想,本文的二、三和四章分别对奇异摄动方程、非线性Helmholtz方程和薛定谔-泊松方程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构造了一维奇异摄动方程的新型差分格式后,借用隐式方向交替法(ADI),我们将格式推广到了二维情形下,并分别通过误差分析表明该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能够获得不受摄动系数影响的收敛阶。然后,对于非线性Helmholtz方程,在采用误差校正迭代方法对其进行线性化后,我们推导了一维和二维空间中该方程的高精度差分格式。因为该问题的解属于复数域,所以实际需要求解的是由方程实部和虚部两个子问题组成的方程组,而且多种介质的存在还使得该问题具有间断系数。通过对其求解,我们成功重复了光学双稳态以及孤立波的传播、碰撞实验。最后,针对薛定谔-泊松方程,在运用Gummel迭代法对该耦合的非线性问题进行解耦后,我们设计了对含有间断系数和间断右端项的问题同样具高精度逼近效果的差分格式,并对RTD中的电子隧穿进行了精确模拟。

张雅琪[2](2020)在《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文中认为本研究中笔者认为,针对一些少数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设计不合理、不自然、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问题,特殊化策略或给这些教育工作者们提供一个有可能解决教学内容难点难以突破的方法。新的课堂应关注学生学习模式的革新,重视学习者探求新知识的经验和从过程中得到新知识的体验,特殊化策略其实质是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从复杂退到简单,一般退到特殊,抽象退到具体,当我们在处理简略、特别的对象过程中,将会取得对原问题的处理方法或者路径,从而“进”到一般问题的解决上。将“特殊化策略”作用于突破教学难点,可引导学生从熟知的、具体的、可掌握的地方入手,逐步向一般的、抽象的知识推进,自然而流畅的突破教学难点,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水平,实为解决教学疑难杂症的良策。本研究共有五章: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研究的内容以及研究价值。第二章特殊化策略,主要根据文献叙述普遍意义上特殊化策略的内涵,特殊与一般的关系以及特殊化策略的作用与价值,为后续构建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提供理论根基。第三章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具体论述了其教学设计的理念,与其他理念的内通性以及基于本理念的教学设计原则和基本设计过程。第四章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案例,本章在该理念所需遵循的原则下,提供了基于该理念下的三个不同类型课题的完整的教学设计,为本研究加以佐证和说明,也供广大教师们参考和指正。第五章结语,主要论述了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解决教学设计不流畅不自然的一种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法,其不足之处在于没有在大范围的实践过程中进行检验,缺乏课堂实践数据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缺乏说服力的。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加强,笔者相信,经过对其更多教学设计的钻研,将会有效的改善和解决目前教师教学设计方面的难点,并或许能成为一种应用广泛、具有普适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策略。

郝凡浩[3](2017)在《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建模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市场的快速变化,产品的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为了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须不断研发出新产品。伴随着新产品开发与上市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企业会向公众发布与新产品信息相关的公告。新产品公告(New product announcements,NPA)的发布往往会引起市场上的各方利益相关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包括消费者、竞争对手、供应商、分销商以及投资者等等。利益相关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已逐渐成为战略、金融、会计和产业经济等经济管理领域的热点研究问题。目前关于新产品公告的利益相关者反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消费者反应和竞争对手的竞争行为等方面,针对投资者这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展开的研究还不够丰富和完善。相比于其他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往往更为直接,尤其是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新产品公告的发布往往被投资者看作是一个重要的股票市场波动信号,投资者已成为新产品公告的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然而与其重要性不相匹配的是,学术界对于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研究成果还不够丰富和完善,并且现有的相关研究结论之间尚存一定争议,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尚需进一步地探究。本文从投资者反应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机理,分析投资者的反应和决策过程,并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模型,以此来更加准确地探究与度量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首先,本文界定了新产品公告和投资者反应等核心概念,通过理论分析,确定了以行为金融学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以市场信号理论等为理论分析工具的理论框架。此外,分析了影响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内部影响因素和外部影响因素。在理论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机理,为深入研究投资者反应规律和构建投资者反应模型奠定了理论基础。其次,本文在市场信号理论的基础上,将新产品公告看作是一种股票市场信号,并探究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的反应机理。本文认为,由于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为了对股票的未来价值有更为准确的评价,投资者会将新产品公告作为一种市场信号来推断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与市场价值,进而做出投资决策。此外,本文摈弃了以往研究中的投资者绝对理性的假设,在行为金融学理论的基础上,探究了投资者情绪等行为与心理因素在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中产生的作用,为更深入、准确地分析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决策奠定了基础。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和回归分析方法开展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新产品公告在股票市场上起到的正向的市场信号作用,以及投资者情绪在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中起到的正向的调节效应。最后,本文用数学建模方法构建了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模型。本文以新产品公告的市场信号作用为基础,以新产品公告信号的传播以及投资者对信号的接收和反应过程为主线,依次分析了新产品公告信号在股票市场上的传播过程、投资者对信号的接收和反应过程、新产品公告信号的动态变化规律等内容。在此基础上首先构建了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基础模型;然后考虑投资者接收和处理信号的过程及其时滞效应,构建了考虑投资时滞的多阶段投资者反应模型;最后考虑新产品公告信号的信号强度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投资者对其反应的特征,在病毒动力学模型基础上构建了考虑信号强度变化的投资者反应模型。用数学建模方法来定量化地分析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的反应是本文的核心研究模块,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本文将影响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内外部因素依次加入到模型中,逐步构建了一个能较好地模拟、量化与预测投资者反应的模型。在构建模型后,对模型分别进行了数学性质分析和数值仿真实验,并利用股票市场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拟合效果与实际意义。本文从投资者反应的角度出发,深入探究了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的反应机理和动态过程,对更加深入、准确地探究新产品公告与股票市场之间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文以市场信号理论为基础,将新产品公告看作是一种股票市场信号,深入探究了新产品公告信号在股票市场上的传播机制以及投资者的动态反应过程,并且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数学建模分析,对深入理解新产品公告的传播过程和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一定的推进意义。在实践方面,本研究一方面可以引导投资者更多地关注新产品公告这一重要的战略层面的信息,培养投资者的价值型投资理念,增加投资合理性与科学性;另一方面,本研究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者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新产品开发战略和投资者沟通策略,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与风险;在长远看来,本研究还可以为我国股票市场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与股票市场长期健康发展尽一份力量。

程光[4](2016)在《考虑分配优先级和公路状态的震后应急物流LRP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震灾害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并且其强大的破坏力能够对人类社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巨大的财产损失。应急物流作为震后应急救援工作的关键,需要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和资源条件下,满足灾区的应急需求,最大程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定位——路径问题(Location-Routing Problem,LRP)集成了定位——分配问题和车辆路线安排问题,是应急物流工作的核心。深入研究震后应急物流LRP问题,能够在确定配送中心数量、位置以及物资分配方案的同时,寻求最优路线安排,保证应急物资配送的效率。本文在分析现有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地震灾害以及震后应急救援的特点,对震后初期应急物流系统优化中的LRP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震后应急物资分配优先级研究。首先,选择影响灾区物资需求的属性,使用模糊聚类分析对需求点进行分类;然后,使用多属性熵权决策方法对不同分类进行排序,得到需求点的物资分配优先级;最后,确定配送系统中各需求点的物资满足度要求。(2)震后公路通行状态研究。在分析公路建设等级和震害等级的基础上,确定公路建设等级和震害等级对运输速度的具体影响,提出震后公路运输速度计算方法;确定震害等级对公路连通可靠性造成的影响,提出路线连通可靠性计算方法。(3)震后应急物流LRP模型构建和算法研究。将物资分配优先级和公路通行状态合理引入约束条件中,建立以运输时间最小、物资满足度最大和连通可靠性最大为优化目标的多目标LRP模型;考虑到模型是多目标和NP-hard难问题,同时将LRP看成一个整体进行求解,以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为基础,根据模型特点设计了求解算法,包括染色体编码、选择、交叉、变异等过程,并通过MATLAB编程实现。(4)案例研究。使用2008年汶川地震的相关数据进行案例分析,验证了上述方法、模型和算法的适用性和有效性。论文研究成果将为国家应急救援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提供震后应急物资配送方面的理论指导和方法借鉴,有助于提高震后救援工作的效率。

周盈[5](2014)在《函数概念学习的调查研究 ——以云大附中星耀校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函数概念是初中阶段的重点学习内容,也是历年来中考的热点问题。函数概念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函数概念也是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时所必须运用的数学模型。初中阶段函数概念的学习将成为今后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这项研究运用文献法、调查访谈法、课堂观察法和案例研究法,对云南大学附属中学星耀校区八年级学生开展函数概念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结合课堂观察和教学案例研究,运用理论探讨法,探寻促进初中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教学策略。进行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了解初中学生对函数概念掌握的情况下,分析影响初中学生掌握函数概念的因素有哪些,促进初中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教学策略是什么。该项研究的主要结论是:首先,影响初中学生理解函数概念的因素包括,函数概念自身的抽象性,函数概念学习中数学语言的转换、数形结合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以及方程与不等式及直角坐标系知识点的遗忘等;其次,促进学生函数学习的主要手段有探究性学习策略、合作学习策略、自主学习策略;再次,教师在函数概念教学中要把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四个方面有机结合,整体实现课程目标。具体说,在传授知识时,关注引导学生认识与体会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注意加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感悟函数观点的统率作用,注意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结合课题学习,引导学生提高实践意识与综合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这次课题研究虽然获得了一些成果,但对函数概念教学策略的探讨还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这次研究的部分成果能带给一线教师一些教学上的思考。

杨丰顺[6](2013)在《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污染、水土流失、洪涝干旱灾害等水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城市是人类活动最频繁和复杂的区域,因而对于城市水安全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城市水安全的状态诊断和预测为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决策奠定了理论基础。城市水安全涉及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方面,其中伴随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因而城市水安全的风险具有客观上的必然性和普遍性。本文广泛总结了国内外有关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相关理论和实践,在复杂系统理论和风险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对城市水安全的状态诊断、预测以及供水风险、水资源配置风险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全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给出了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并在系统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2)从城市水安全的基本概念和一般的风险定义入手,分析了城市水安全的定义、内涵、影响因子以及诊断方法,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城市水安全的评价标准规范;分析了城市水安全的不确定性,并对潜在的风险源进行识别;从城市水安全风险的特征、评价原则、动态分析流程以及风险描述方法四个方面系统介绍了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实施的主要内容。(3)在分析了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城市重要性、防洪安全、供水安全以及水环境安全四个子系统的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组合赋权法,充分利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的信息确定综合权重,达到主观和客观的统一;针对常规突变评价法的缺陷,利用线性代数中克拉默法则以及范德蒙德行列式的性质,从两个方面对突变评价法进行改进并应用于城市水安全诊断之中;以武汉城市圈为例,对圈内9个城市的水安全现状进行综合评价。(4)从指标体系的设计、指标值的标准化、评价标准的确定、水安全指数的计算等方面构建了水安全指数模型,该模型通过综合指数实现城市水安全的状态诊断;引入统计学中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对比分析不同方法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并验证了水安全指数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构建了城市水安全的灰色预测模型,用于城市水安全的发展趋势预测;以武汉城市圈的水安全综合评价为例,验证以上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5)探讨了供水风险的定义,并在此基础上,识别供水系统的风险因子;利用Box-Cox数据变换技术和Copula函数以及随机模拟技术,分别提出了基于Box-Cox数据变换的供水随机模拟模型和基于Copula函数的需水随机模拟模型,进一步构建了城市供水风险评价模型;针对丰水型城市的特性,特别提出了干旱条件下的供水风险评价模型;选择可靠性、恢复性、易损性、缺水指数、协调指数等5个风险评价指标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6)在总结了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和作用的基础上,分析配置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给出了水资源优化配置风险的定义并对关键的风险因子进行识别;利用主观、客观概率分布量化风险因子的不确定性特征;针对云模型在知识表示中具有不确定中包含确定性、稳定包含变化的显着特征,构建了多目标云优化算法;将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与随机模拟技术以及多目标云优化算法相结合,建立了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风险评价模型;以南昌市为例,对不限制协调供水和限制协调供水两种不同供水条件下的配置风险进行评价。(7)总结了论文的全部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并对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展望。

许楠[7](2012)在《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2001年出版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内容中新增加了一个领域“综合与实践应用”,初中阶段称之为课题学习。2009年9月,北京市十一学校从自身出发,在本校新初一年级实施课程与教学改革校本实验探索。本文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为关键点,以数学课题学习的研究为基石,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案例进行的研究。基于数学课题学习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本文阐述了进行课题学习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依据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模块的内容,针对性的研究了北京十一学校在小组合作学习下初中数学课题学习即“数学探究之旅”活动现状分析,结合文献阅读,呈现出了十一学校初中“数学探究之旅”的成效,以及学生选题和具体实施时的重要方面,通过案例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这几种研究方法,对提高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下研究数学课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对提高学生实施数学课题学习的一些策略。

王佩[8](2012)在《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研究及其在地下水数值计算中的应用》文中指出随着地下水数值模拟的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对于获取实时、精确、详细和可信任的地下水模拟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数值模拟软件能够针对具有精细网格剖分、长时间跨度特征问题进行模拟提出了迫切的需求。对研究区域的精细剖分往往导致数据占用内存多、求解效率低的问题。为了解决此类问题,一方面人们从数学模型出发,选择新的数值离散方法如(多尺度有限元、拉普拉斯变换有限层、FAC法等)通过减少剖分单元数来降低方程组维数进而降低内存的占用,在满足一定精度前提下提高求解效率;一方面针对数值离散后形成的大型、稀疏、病态的线性代数方程组,发展了多种高效的求解算法,其中预处理共轭梯度方法(PCG)已成为求解大型稀疏线性代数方程组极为有效的算法,而高效预处理器的构建是预处理共轭梯度方法的关键。近年来,区域分解方法因其独特的优势备受关注。论文首先利用区域分解方法构建预处理器,给出区域分解预处理器(DDP, Domain Decomposition Preconditioner)实现的详细步骤,并与预处理共轭梯度方法结合成为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DDP-PCG)。将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应用于一具有解析解的承压水流问题,验证了方法的可信性。对研究区进行不同规模剖分,分别采用CG、Jacobi-PCG、SSOR-PCG、DDP-PCG方法求解上述均质承压水问题,计算结果表明:在各种网格规模下,DDP-PCG的迭代次数均明显低于其他方法,并且其迭代次数几乎不随网格规模发生变化,说明了DDP-PCG方法具有较强的鲁棒性;然而DDP-PCG方法的CPU耗时却不是最低的。经分析上述现象正是由于子区域问题求解效率低引起的。子区域上的快速算法是区域分解算法的基石。论文基于有限单元法,给出Dirichlet、Neumann边界11种组合模式下矩形区域均质承压水稳定流问题的傅里叶分析方法(FAM, Fourier Analysis method),对于傅里叶分析中的各种变换公式均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 Fast Fourier Transform)算法进行计算,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实现了均质承压水稳定流问题的快速求解。接着针对11种组合模式下的模型进行数值试验,将FAM方法的计算结果与解析解或者其他数值解对比,说明了FAM的可信性。采用存在解析解的单井定流量抽水承压水稳定流模型进行数值试验进一步验证了FAM的可信性,并且对该模型研究区进行多种不同模式剖分,分别采用FAM和迭代法(Jacobi、Gauss-Seidel、SOR、PCG)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剖分精度越高,在求解精度相当的情况下FAM的求解效率越显着。此外针对均质承压水稳定流问题,采用FAM不需计算和存储原始系数矩阵,从而节省了大量内存空间。对于DDP-PCG方法,当子区域问题采用FAM求解时,得到基于傅里叶分析的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A-DDP-PCG, DDP-PCG based on Fourier Analysis)。文中针对水文地质问题给出子区域划分模式、相应子区域对应的傅里叶分析方法,以及FA-DDP-PCG的求解步骤,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机程序。采用具有解析解的均质承压水模型验证了FA-DDP-PCG的可靠性。接着对该模型研究区进行不同规模网格剖分,均采用CG, Jacobi-PCG, SSOR-PCG, FA-DDP-PCG求解,结果表明与CG, Jacobi-PCG, SSOR-PCG相比,在一定精度范围内,FA-DDP-PCG的求解效率更高;并且随着网格规模的增加,A-DDP-PCG的求解效率优势更加显着。对承压含水层介质参数连续变化和突变情况,进行大规模剖分,进一步证明FA-DDP-PCG的求解效率高于其它三种方法。对于介质参数连续变化的非均质模型,通过随机试验证明参数aijk(在水流模型中相当于介质的渗透系数或者导水系数)的取值对于算法求解效率影响并不明显,表明FA-DDP-PCG算法的健壮性。对于介质参数突变情形,研究了介质参数的差异性对算法求解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FA-DDP-PCG方法可以有效求解强突变介质地下水流问题。因此FA-DDP-PCG方法可以有效求解大规模地下水流问题。

山海涛[9](2011)在《基于影像序列的目标三维重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近些年来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数字相机和数字摄像机以其廉价、方便、灵活的优点,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影像信息获取工具。利用未标定相机获取的二维图像来恢复三维场景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基于影像序列的三维重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三维景观图制作、环境仿真、工业测量、考古、文物保护、房地产管理、电子商务、影视特技、电子游戏等民用领域以及目标侦测、战场机器人视觉系统和打击效果精确评估等军事领域。本论文在分析总结基于影像序列的三维模型重构基本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主要就未标定影像匹配、基本矩阵估计、三焦张量估计、相机自标定、三维场景重构以及误差模型分析等基于影像序列的三维模型重构所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研究,并从计算机视觉和摄影测量两个学科的原理和观点进行对比与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本矩阵揭示了两张影像之间最本质的内在联系,本文在研究分析基本矩阵估计几种常用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Hough变换的基本矩阵稳健估计方法。该算法在特征点匹配的基础上,通过Hough变换一次性从匹配点中剔除冗余的共线点,基本矩阵的估计精度和稳定性都得到了明显提高。(2)相机径向畸变的存在会带来像点误差,从而将破坏现存相机模型的几何关系,也会对影像匹配、基本矩阵和点位的测量和三维重构的精度产生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基本矩阵的相机畸变差自动校正方法,该算法在基本矩阵解算的过程中引入径向畸变参数,将基本矩阵各元素和径向畸变参数同时作为未知通过最小二乘方法一并答解,通过迭代计算出径向畸变参数和基本矩阵。该算法的优点是在不需要事先知道关于相机的任何信息,只要根据同一场景的两张影像就可求得相机径向畸变参数,从而提高了相机畸变校正的灵活性。(3)影像匹配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经典研究课题,本文研究了利用两张未标定影像之间存在的唯一对极几何关系作为约束条件的匹配方法,提出了利用Hough变换剔除影像上的共线冗余匹配点,从而建立同一场景影像序列之间的稳健对应关系的匹配策略。利用子像素匹配点估计出的基本矩阵,提高了特征点匹配的可靠性和精度。(4)相机自标定是未标定影像序列三维重构的必要步骤,本文研究了根据影像序列进行相机自标定的分步解算方法,即先求取无穷远平面的位置,再求取绝对对偶二次曲面的影像,最后求取相机的标定矩阵。推导了相机自标定的分步解算方法的实用公式,利用实际影像序列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5)在影像序列三维重构理论和应用方面,本文研究了影像序列三维重构的基本算法和流程,推导了标准立体模型误差分析模型和汇聚立体模型误差分析模型,研究了匹配点三维坐标计算、三维空间三角化和纹理映射的方法。设计并建立了一个基于序列影像三维重构试验系统,采用OpenGL技术进行纹理的粘贴和三维重构模型的显示,得到较好的三维可视化效果。

郝齐[10](2011)在《一种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控制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应用于高速混联加工装备中的一种平面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为研究对象,针对机构动力学性能评价、机构优化设计和动力学控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理论研究,旨在提高并联机构高速、高加速运动过程中的动态响应速度。主要内容如下:针对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刚度性能的特点,对现有的运动学性能和刚度性能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并选择出可用于并联机构优化设计的运动学和刚度性能评价指标。在上述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反映机构性能变化趋势的方差评价指标作为补充,更全面地描述机构相关性能分布情况。通过分析并联机构加速度性能方程中各种影响因素对机构加速能力的影响效果,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并联机构动力学性能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考虑了速度因素、重力因素和外力因素对机构加速能力的影响,可以更准确地描述高速、高加速并联机构的动力学性能分布情况。在该评价方法的基础上,定义了用于机构动力学优化设计的性能评价指标。上述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克服了现有的常用指标在分析高速并联机构中的局限性,为后续并联机构动力学性能优化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实现并联机构多性能优化设计,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并联机构的多指标优化设计方法,并将其成功用于一种平面并联机构的工程设计中。在该优化设计方法中,通过对并联机构主要尺寸参数和结构参数的优化设计,实现了对运动学、刚度和动力学三方面性能的综合改善。设计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并联机构动力学优化设计相关研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为改善并联机构高速、高加速运动条件下的动态响应能力,提出了一种具有外力扰动抑制作用的并联机构动力学前馈控制方法。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但可以有效减小机构高速运动过程中动力学性能对动态响应速度的不良影响,并且可以明显削弱制造加工过程中外力扰动作用对控制精度的影响。最后,通过在并联机构动力学控制实验台上完成相关实验研究,验证了上述动力学控制方法的有效性。

二、构造解几模型解代数问题的几种途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造解几模型解代数问题的几种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几类具有振荡解方程的高精度有限差分逼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有限差分方法
    1.3 几类具有奇异振荡解方程的研究现状
        1.3.1 奇异摄动问题研究简介
        1.3.2 非线性Helmholtz方程研究简介
        1.3.3 薛定谔-泊松方程研究简介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奇异摄动方程的高精度有限差分方法
    2.1 引言
    2.2 问题陈述
    2.3 高精度有限差分方法
        2.3.1 一维问题
        2.3.2 二维问题
    2.4 误差分析
        2.4.1 预备知识
        2.4.2 一维问题的误差分析
        2.4.3 二维问题的误差分析
    2.5 数值算例
    2.6 本章小结
3 非线性Helmholtz方程的高精度有限差分方法
    3.1 引言
    3.2 非线性Helmholtz方程
    3.3 迭代方法
        3.3.1 经典迭代方法
        3.3.2 误差校正方法
    3.4 高精度有限差分格式
        3.4.1 一维问题
        3.4.2 二维问题
    3.5 数值算例
    3.6 本章小结
4 薛定谔-泊松方程的高精度有限差分方法
    4.1 引言
    4.2 薛定谔-泊松方程及其Gummel迭代
        4.2.1 薛定谔-泊松方程系统
        4.2.2 Gummel迭代
    4.3 高精度差分格式
    4.4 数值算例
    4.5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的表达式
    B (?)的表达式
    C 龙格-库塔方法求解薛定谔方程和泊松方程
    D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E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尚未发表的论文目录
    F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部分学术交流
    G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2)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意义
2 特殊化策略
    2.1 特殊化策略的内涵
        2.1.1 数学中的特殊化
        2.1.2 哲学范畴中的特殊化
    2.2 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3 特殊化策略的作用与价值
        2.3.1 特殊化策略在数学中的作用
        2.3.2 特殊化策略在其他领域的作用
3 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
    3.1 相关理论背景
        3.1.1 奥苏泊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3.1.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2 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的理念
        3.2.1 理念的内涵与核心
        3.2.2 理念的特点性质与相关教学原则
    3.3 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过程
        3.3.1 数学教学设计
        3.3.2 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
4 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案例
    4.1 案例一: 二面角
        4.1.1 前期分析
        4.1.2 教学过程实录
        4.1.3 课例分析
    4.2 案例二: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4.2.1 前期分析
        4.2.2 教学过程实录
        4.2.3 课例分析
    4.3 案例三:配方法解一元二次方程
        4.3.1 前期分析
        4.3.2 教学过程实录
        4.3.3 课例分析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5.3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3)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建模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新产品公告定义的相关研究
        1.3.2 利益相关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研究
        1.3.3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相关研究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
        1.4.2 结构安排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新产品公告的界定
        2.1.2 投资者反应的界定
    2.2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理论依据
        2.2.1 行为金融学理论
        2.2.2 市场信号理论
    2.3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内部影响因素
        2.3.2 外部影响因素
    2.4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机理分析
        2.4.1 新产品公告的市场信号作用与投资者反应的机理分析
        2.4.2 新产品公告信号的传播与投资者反应的机理分析
        2.4.3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反应时滞的机理分析
        2.4.4 信号强度变化下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机理分析
    2.5 本文的研究结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产品公告的市场信号作用与投资者反应
    3.1 理论分析与假设发展
        3.1.1 新产品公告的市场信号作用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3.1.2 投资者情绪影响投资者反应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1 样本和数据来源
        3.2.2 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
        3.2.3 研究方法
    3.3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3.3.1 新产品公告的市场信号作用检验
        3.3.2 投资者情绪的调节效应检验
        3.3.3 稳健性检验
    3.4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反应的基础模型
    4.1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反应的理论分析
        4.1.1 新产品公告信号的传播过程分析
        4.1.2 不同类型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反应的理论分析
    4.2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反应的基础模型构建
        4.2.1 模型基础
        4.2.2 模型构建
    4.3 模型数值仿真分析
        4.3.1 信息投资系数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4.3.2 模仿投资系数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4.3.3 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4.4 实证分析
        4.4.1 样本与数据来源
        4.4.2 参数估计方法
        4.4.3 参数拟合与模型检验
    4.5 结果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考虑投资时滞的多阶段投资者反应模型
    5.1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反应时滞的理论分析
    5.2 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信号的多阶段反应过程
    5.3 考虑投资时滞的多阶段投资者反应模型构建
    5.4 模型性质讨论
        5.4.1 正性
        5.4.2 均衡解
        5.4.3 稳定性
    5.5 模型数值仿真分析
        5.5.1 投资时滞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5.5.2 模仿投资系数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5.5.3 市场噪声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5.6 结果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信号强度变化的多阶段投资者反应模型
    6.1 新产品公告信号强度的变化与投资者反应的机理分析
    6.2 考虑信号强度变化的多阶段投资者反应模型构建
        6.2.1 模型基础
        6.2.2 模型构建
    6.3 模型性质讨论
        6.3.1 正性
        6.3.2 均衡状态
        6.3.3 稳定性
    6.4 模型数值仿真分析
        6.4.1 信号感知度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6.4.2 投资者互动程度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6.4.3 媒介传播效应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6.4.4 投资者情绪与投资者反应的仿真分析
    6.5 结果讨论
    6.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考虑分配优先级和公路状态的震后应急物流LRP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应急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震后应急物流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LR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应急物流LRP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应急物资分配优先级研究
    2.1 需求点的多属性分析
    2.2 需求点的模糊聚类分析
        2.2.1 建立原始数据矩阵
        2.2.2 标准化处理
        2.2.3 标定和建立模糊相似矩阵
        2.2.4 确定聚类方法
        2.2.5 求模糊矩阵的 λ 截矩阵
        2.2.6 最佳水平 λ 的确定
    2.3 基于熵权法的优先级排序
    2.4 本章小结
3 震后公路通行状态研究
    3.1 公路建设等级
    3.2 公路震害等级
    3.3 震后公路状态对公路运输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震后应急物流LRP研究
    4.1 问题描述
    4.2 建模假设
    4.3 符号说明
    4.4 模型建立
    4.5 模型求解
        4.5.1 算法说明
        4.5.2 算法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案例研究
    5.1 需求点分配优先级计算
    5.2 公路运输速度和可靠性计算
    5.3 LRP模型计算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函数概念学习的调查研究 ——以云大附中星耀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术语及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2 函数概念是中学数学概念中的重点和难点
        1.1.3 学生对函数概念认知发展的规律
    1.2 核心名词界定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意义
    1.4 研究的思路
        1.4.1 研究的过程
        1.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文献收集的途径与方法
    2.2 函数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2.2.1 函数概念变量说的演变
        2.2.2 函数概念对应说的演变
        2.2.3 函数概念关系说的演变
    2.3 国外关于函数概念认知理解的现状
        2.3.1 有关学生函数概念认知理解的研究
        2.3.2 有关学生函数概念错误原因的研究
    2.4 国内关于函数概念认知理解的现状
        2.4.1 有关学生函数概念认知理解的研究
        2.4.2 有关学生函数概念的错误原因的研究
        2.4.3 新课程中的初中函数
    2.4 文献评述
    2.5 小结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的目的
    3.2 研究的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法
        3.2.4 案例研究法
        3.2.5 课堂观察法
    3.3 研究区域简介及研究对象的选取
        3.3.1 研究区域概况
        3.3.2 研究样本的选取
    3.4 研究工具说明
        3.4.1 初中生函数概念学习测试卷
        3.4.2 访谈研究设计
        3.4.3 课堂观察表
    3.5 数据收集
    3.6 数据编码与分析
        3.6.1 数据的编码
        3.6.2 数据分析
    3.7 研究的伦理
    3.8 小结
第4章 调查研究
    4.1 调查的目的
    4.2 调查的过程
    4.3 测试结果及分析
        4.3.1 初中生函数概念学习的总体情况
        4.3.2 不同性别学生函数概念学习分析
        4.3.3 初中生函数概念学习七个维度的差异分析
        4.3.4 函数概念学习七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4 调查的结论
    4.5 小结
第5章 基础理论
    5.1 数学概念学习的理论
        5.1.1 掌握学习理论(美国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
        5.1.2 迁移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
        5.1.3 数学概念二重性理论(以色列着名数学教育家斯法德)
    5.2 函数概念学习的策略构建
    5.3 小结
第6章 案例研究
    6.1 教学案例
        6.1.1 案例 1 呈现
        6.1.2 案例 1 分析
        6.1.3 案例 2 呈现
        6.1.4 案例 2 分析
        6.1.5 案例 3 呈现
        6.1.6 案例 3 分析
    6.2 讨论:函数概念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6.3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的结论
    7.2 对已有研究的反思
    7.3 可以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4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函数概念学习”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 B 对“初中生函数概念学习”的测试
附录 C 数学课堂教学观察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结果
致谢

(6)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1.2.1 城市水安全研究进展
        1.2.2 风险分析理论研究进展
        1.2.3 风险分析在城市水安全中的应用研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城市水安全状态及其潜在风险识别方法
    2.1 城市水安全状态及其诊断方法
        2.1.1 城市水安全的概念和内涵
        2.1.2 城市水安全的影响因子分析
        2.1.3 城市水安全的评价标准规范
        2.1.4 城市水安全的诊断方法
    2.2 城市水安全潜在风险源及其识别方法
        2.2.1 城市水安全风险的定义
        2.2.2 城市水安全的不确定性
        2.2.3 城市水安全风险识别方法
        2.2.4 城市水安全潜在风险源
    2.3 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实施
        2.3.1 城市水安全风险的特征
        2.3.2 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原则
        2.3.3 城市水安全风险动态分析流程
        2.3.4 城市水安全风险描述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水安全状态诊断及其综合评价方法
    3.1 城市水安全状态评价指标体系
        3.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1.2 城市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3.2 指标权重的确定
        3.2.1 权重的分类
        3.2.2 组合赋权法
    3.3 基于突变理论的城市水安全状态诊断方法
        3.3.1 突变理论的基本原理
        3.3.2 突变评价法的归一公式及递归准则
        3.3.3 常规突变评价法的缺陷及改进方法
        3.3.4 基于突变理论的城市水安全状态诊断步骤
    3.4 武汉城市圈水安全状态综合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WSIM的城市水安全状态预测方法
    4.1 水安全指数的概念及其研究思路
    4.2 水安全指数模型的构建
        4.2.1 指标体系设计与权重确定
        4.2.2 水安全指数的计算
        4.2.3 指标值的标准化
        4.2.4 评价标准的确定
        4.2.5 发展度及协调度的计算
    4.3 评价结果对比方法
        4.3.1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4.3.2 扩展的斯皮尔曼等级相关系数
    4.4 城市水安全状态预测方法
        4.4.1 预测方法概述
        4.4.2 城市水安全灰色预测模型
    4.5 武汉城市圈水安全状态预测分析
        4.5.1 基于WSIM的城市水安全状态诊断
        4.5.2 WSIM有效性验证
        4.5.3 武汉市水安全状态预测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Copula函数的城市供水风险评价方法
    5.1 供水风险及其识别
        5.1.1 供水风险的定义
        5.1.2 供水系统风险识别
    5.2 供水风险评价相关技术
        5.2.1 风险因子概率分布
        5.2.2 随机抽样方法描述
        5.2.3 Box-Cox数据变换
        5.2.4 Copula函数
    5.3 基于Copula函数的供水风险评价模型
        5.3.1 模型的整体思路
        5.3.2 城市供水随机模拟
        5.3.3 城市需水随机模拟
        5.3.4 干旱条件下的供水风险评价
    5.4 供水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5.4.1 可靠性指标
        5.4.2 恢复性指标
        5.4.3 易损性指标
        5.4.4 缺水指数
        5.4.5 协调性指数
    5.5 南昌市供水风险评价
        5.5.1 南昌市水资源概况
        5.5.2 南昌市供水序列模拟
        5.5.3 南昌市需水序列模拟
        5.5.4 南昌市供水风险分析
        5.5.5 干旱条件下南昌市供水风险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云模型的城市水资源配置风险分析方法
    6.1 水资源优化配置及其风险识别
        6.1.1 水资源优化配置概念和作用
        6.1.2 水资源优化配置不确定性分析
        6.1.3 水资源配置风险的定义
        6.1.4 水资源配置风险识别
    6.2 基于云模型的多目标优化算法
        6.2.1 云模型简介
        6.2.2 多目标云优化算法
        6.2.3 CBMOOA的优化应用
    6.3 基于云模型的水资源配置风险评价模型
        6.3.1 基本思路
        6.3.2 水资源多目标优化配置数学模型
        6.3.3 风险因子的随机模拟方法
    6.4 干旱条件下南昌市水资源配置风险评价
        6.4.1 不同供水条件下配置模型的递阶结构
        6.4.2 水资源配置风险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一、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具体问题
    1.3 研究的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1.4.1.1 国外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现状
        1.4.1.2 国内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现状
        1.4.2 国内外数学课题学习的现状
        1.4.2.1 国外课题学习研究现状
        1.4.2.2 国内数学课题学习研究现状
二、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小组合作学习
        2.1.2 数学课题学习
    2.2 理论依据
        2.2.1 基于建构主义分析
        2.2.2 基于佛莱登塔尔的数学教育观思想
        2.2.3 问题解决理论
        2.2.4 多元智能理论
    2.3 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类型
        2.3.1 数学建模
        2.3.2 数学实验
        2.3.3 数学探究学习
        2.3.4 数学主题阅读
三、研究的方法
    3.1 文献法
    3.2 问卷调查法
    3.3 访谈法
    3.4 案例分析法
四、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实施过程及分析
    4.1 “数学探究之旅”的实施过程及特点分析
        4.1.1 实施过程及分析
        4.1.2 “数学探究之旅”的特点分析
    4.2 案例分析
        4.2.1 案例的特点
        4.2.2 具体案例分析
    4.3 问卷分析
    4.4 访谈分析
五、提高初中学生数学课题学习的策略
    5.1 学会选题
    5.2 加强小组合作
    5.3 加强学生的数学主题阅读
    5.4 要加强学生基本抽象概括能力
    5.5 广泛建立和扩张资源
    5.6 不断在实践中检验结论
六、结论与反思
    6.1 结论
    6.2 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北京市十一学校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8)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研究及其在地下水数值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下水数值模拟方法
        1.2.2 地下水数值求解算法
        1.2.3 区域分解算法及其在地下水模拟中的应用
    1.3 研究思路
    1.4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地下水流数值模型及有限元求解
    2.1 引言
    2.2 地下水流数学模型
        2.2.1 稳定流模型
        2.2.1.1 承压水稳定流模型
        2.2.1.2 潜水稳定流模型
        2.2.2 非稳定流模型
        2.2.2.1 承压水非稳定流模型
        2.2.2.2 潜水非稳定流模型
    2.3 数值计算中潜水模型的处理
    2.4 数值计算中非稳定流模型的处理
        2.4.1 Laplace变换方法
    2.5 有限单元法求解承压水稳定流模型
        2.5.1 Galerkin方法
        2.5.1.1 二阶椭圆型Dirchlet边值问题
        2.5.1.2 非均质各向异性平面二维承压水稳定流问题
        2.5.2 有限元剖分与基函数
        2.5.3 有限元方程
    2.6 小结
第三章 求解大规模线性代数方程组的方法
    3.1 引言
    3.2 直接法
        3.2.1 平方根法
        3.2.2 追赶法
    3.3 迭代法
        3.3.1 迭代法的一般过程
        3.3.2 迭代求解终止判据
        3.3.3 基本迭代法
        3.3.3.1 Jacobi迭代法
        3.3.3.2 Gauss-Seidel迭代法
        3.3.3.3 SOR迭代法
        3.3.3.4 对称逐步超松弛迭代法(SSOR)
        3.3.3.5 一般迭代方法的收敛性质
        3.3.4 预处理器定义
        3.3.4.1 定义1
        3.3.4.2 定义2
        3.3.4.3 两种定义之间的关系
        3.3.4.4 基本迭代法中的预处理矩阵
        3.3.5 共轭梯度法
        3.3.6 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3.3.6.1 PCG方法的预处理器定义
        3.3.6.2 PCG方法中预处理器的构造方法
        3.3.6.3 地下水流计算中的PCG方法
    3.4 小结
第四章 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方法
    4.1 引言
    4.2 区域分解预处理器
        4.2.1 数学模型
        4.2.2 有限元离散
        4.2.3 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的双线性形式
        4.2.4 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的构建
        4.2.5 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的实现
        4.2.6 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的矩阵表示
    4.3 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4.3.1 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算法
        4.3.2 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的程序实现
        4.3.2.1 稀疏矩阵存储与查询
        4.3.2.2 预处理器作用的程序实现
    4.4 数值算例
        4.4.1 均质承压水模型
        4.4.2 算法可靠度验证
        4.4.3 算法高效性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求解子区域问题的快速高效方法
    5.1 引言
    5.2 傅里叶分析方法
        5.2.1 数学模型
        5.2.2 有限单元剖分
        5.2.3 傅里叶分析方法
        5.2.3.1 Dirichlet-Dirichlet边界条件
        5.2.3.2 Dirichlet-Neumann边界条件
        5.2.3.3 Neumann-Neumann边界条件
        5.2.3.4 傅里叶变换公式
    5.3 数值算例
        5.3.1 FAM可信性验证
        5.3.1.1 Dirichlet-Dirichlet边界条件
        5.3.1.2 Dirichlet-Neumann边界条件
        5.3.1.3 Neumann-Neumann边界条件
        5.3.2 FAM高效性验证
        5.3.2.1 均质承压水稳定流模型
        5.3.2.2 数值计算结果
    5.4 小结
第六章 基于傅里叶分析的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6.1 引言
    6.2 基于傅里叶分析的区域分解预处理共轭梯度法
        6.2.1 子区域划分
        6.2.2 FA-DDP-PCG方法
    6.3 数值算例
        6.3.1 均质承压水模型
        6.3.1.1 算法可靠度验证
        6.3.1.2 算法高效性验证
        6.3.2 非均质承压水模型
        6.3.2.1 介质参数连续变化
        6.3.2.2 介质参数突变情形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一、参加科研情况
    二、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9)基于影像序列的目标三维重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影像序列目标三维重构的基本过程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 当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5 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的观点
    1.6 本文的主要内容及安排
第二章 计算机视觉立体重构的理论基础
    2.1 射影几何变换
    2.2 摄像机的成像模型
    2.3 多视图之间的几何关系
    2.4 三焦点张量的应用
    2.5 三焦点张量的计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本矩阵的稳健估计
    3.1 基本矩阵
    3.2 基本矩阵估计算法
    3.3 基于HOUGH 变换的对极几何鲁棒估计
    3.4 影像畸变对基本矩阵估计精度的影响分析
    3.5 基本矩阵与摄影测量中相对方位元素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标定影像的匹配
    4.1 影像匹配的相关研究
    4.2 基于对极几何的稳健匹配算法
    4.3 SIFT 特征匹配算法
    4.4 BIRCHFIELD 匹配算法
    4.5 基于子像素匹配策略的运动估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影像序列的相机自标定
    5.1 相机自标定理论
    5.2 基于影像序列的相机分步自标定算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影像序列的三维重构及不确定性分析
    6.1 三维重构的基本算法及流程
    6.2 三维数据的获得及显示
    6.3 三维重构的误差模型分析
    6.4 实验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致谢

(10)一种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况
        1.2.1 并联机构动力学建模
        1.2.2 动力学性能评价
        1.2.3 并联机构优化设计
        1.2.4 并联机构动力学控制
    1.3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并联机构运动学及刚度性能评价指标分析
    2.1 本章引论
    2.2 并联机构运动学建模
        2.2.1 运动学逆解
        2.2.2 运动学正解
        2.2.3 速度雅克比矩阵
        2.2.4 关键点速度求解
    2.3 并联机构工作空间分析
        2.3.1 奇异位姿点与工作空间分布
        2.3.2 工作空间评价指标 RWV
    2.4 并联机构速度性能分析
        2.4.1 广义速度椭球
        2.4.2 常用速度椭球性能评价指标
        2.4.3 全局条件系数 GCI
        2.4.4 全局条件方差系数 GCSEI
    2.5 并联机构刚度分析
        2.5.1 刚度矩阵的定义
        2.5.2 刚度椭球法
        2.5.3 全局刚度性能指标 GSCI 和 GSCSEI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联机构动力学性能评价指标研究
    3.1 本章引论
    3.2 基于作用因素分离的动力学模型构建
        3.2.1 关键点加速度求解
        3.2.2 偏角速度矩阵和偏速度矩阵
        3.2.3 基于作用因素分离的惯性力(矩)
        3.2.4 并联机构动力学逆解
    3.3 加速性能方程和动力学操作度椭球
        3.3.1 加速性能方程
        3.3.2 仅考虑惯量因素的动力学操作度椭球
        3.3.3 基于操作度椭球的动力学条件数指标
    3.4 动力学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3.4.1 动力学性能影响因素
        3.4.2 速度因素影响效果
        3.4.3 重力因素影响效果
        3.4.4 外力因素影响效果
    3.5 全加速度椭球及评价指标
        3.5.1 已有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3.5.2 全加速度椭球方法
        3.5.3 基于全加速度椭球方法的动力学性能指标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联机构多性能优化设计研究
    4.1 本章引论
    4.2 并联机构多性能优化设计方法
        4.2.1 并联机构主要优化指标
        4.2.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3 适用于并联机构设计的优化算法研究
        4.3.1 多目标智能优化算法
        4.3.2 用于并联机构优化设计的优化算法研究
    4.4 2-PRR 并联机构多性能优化设计算例
        4.4.1 优化准备工作
        4.4.2 优化过程及优化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联机构动力学前馈控制及实验研究
    5.1 本章引论
    5.2 并联机构伺服系统控制参数整定研究
        5.2.1 伺服系统控制模型
        5.2.2 基于遗传算法的伺服系统控制参数整定研究
    5.3 并联机构动力学前馈控制研究
        5.3.1 单条支链的动力学前馈控制系统
        5.3.2 外力扰动抑制子模块
        5.3.3 基于动力学模型的前馈控制子系统
        5.3.4 动力学前馈控制系统及仿真实验
    5.4 并联机构动力学前馈控制实验研究
        5.4.1 2-PRR 并联机构动力学控制实验台
        5.4.2 实验台硬件组成
        5.4.3 实验台软件设计
        5.4.4 动力学前馈控制方法实验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构造解几模型解代数问题的几种途径(论文参考文献)

  • [1]几类具有振荡解方程的高精度有限差分逼近[D]. 何学飞. 重庆大学, 2020(02)
  • [2]基于特殊化策略的数学教学设计[D]. 张雅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3]投资者对新产品公告反应的建模与实证研究[D]. 郝凡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4]考虑分配优先级和公路状态的震后应急物流LRP研究[D]. 程光.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5]函数概念学习的调查研究 ——以云大附中星耀校区为例[D]. 周盈. 云南师范大学, 2014(03)
  • [6]城市水安全风险评价理论方法及应用研究[D]. 杨丰顺. 武汉大学, 2013(07)
  • [7]基于小组合作学习下的初中数学课题学习的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十一学校为例[D]. 许楠.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9)
  • [8]区域分解预处理器研究及其在地下水数值计算中的应用[D]. 王佩. 南京大学, 2012(12)
  • [9]基于影像序列的目标三维重构理论及关键技术研究[D]. 山海涛.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11(07)
  • [10]一种两自由度并联机构优化设计及动力学控制研究[D]. 郝齐. 清华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求解代数问题的几种模型的几种构造和求解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