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ArcView 到 MapInfo 的标注(注解)转换

从 ArcView 到 MapInfo 的标注(注解)转换

一、标注(注记)从ArcView到MapInfo的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李丹[1](2011)在《土地整理项目中3S数据的处理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土地整理工程是对土地资源和利用方式的重新组织和优化过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随着土地整理在我国很多地区的全面展开,出现了许多新的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政府投资土地整理项目管理工作,在坚持用规章制度管理项目的前提下,急切需要运用与时俱进的科学技术措施作为管理项目的辅助手段,加强提高管理工程项目的效率和科学化水平。本文研究内容包括土地整理项目中数据源的选取、图像预处理及信息提取与精度分析、DEM建模与土方量计算等。通过实际工程项目分析,认为3S技术完全可以满足土地整理项目中的需要。在对3S技术用于土地整理量化描述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很多地区没有大比例尺地形图,如何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进行几何校正;(2)原始数据的质量及内插方法是影响DEM精度的主要因素,但空间数据往往没有真值,如何获取真值,分析由原始数据和内插方法对DEM计算土方量的精度产生的影响;(3)利用地形图矢量化生成数字高程模型进行土方量的计算时,如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进一步改善土地整理中土方量计算的精度。误差是空间数据的一个固有属性,它不能完全被消除,只能通过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以提高空间数据的精度,因此,探讨几何校正、不同插值方法、原始数据以及不同来源的误差对数据精度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长沙县春华镇等地土地整理项目为例介绍了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方法和精度分析比较;采用实体建模分析了DEM表面建模精度影响因素;应用不同的GIS软件计算土方量的方法和步骤,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

李玉堂[2](2011)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森林资源数据获取与更新是森林资源调查永恒的主题,从有森林调查开始,森林调查从业者对获取准确的森林资源数据进行不懈的努力。从全林每木到抽样调查,从样地调查到角规抽样,从对坡勾绘到航片的应用,从航片到卫片,从手工制图到地理信息的应用,从罗盘配合地形图定位到GPS手持机和PDA的应用等,无不表明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获取手段的提高和调查数据精度的提高。本研究采取理论和实践紧密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应用“3S”技术,对在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采集和更新的实际工作遇到的具体问题做了一些研究来提高数据采集和更新的效率,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对MapInfo Professional进行集成开发,实现非地理要素的结合,发挥了工具型地理信息系统的长处又弥补了属性数据编辑能力不强的弱点。2通过地理信息属性数据录入的研究,实现了数据的双模式输入,即代码输入和下拉框选择输入,实现了华表组件的数据和地图窗口的互动,编辑小班属性的同时可以看到小班的图形数据以及小班范围内的遥感影像,克服了小班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张冠李戴”的现象。3将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采集工作分解到林班,能够使每一个工作人员完成自己的内业工作,对提高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准确性,提高数据采集的速度和质量。4针对具有一个控制点的图像研究出图像单点配准的方法,简化了图像配准的过程,提高了工作效率。5应用地形数据(DEM)直接完成小班的立地条件数据填写,提高了准确性。应用DEM数据制作成的晕渲地形林相图,直接具有立体效果,形成新一代的地形林相图。方便林业基层工作人员读图和调查人员区划立地类型小班。6 GPS数据提供的地理数据为森林资源空间图形数据采集和更新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是巨大的信息财富。本研究提供了利用这些数据的方法,在实际生产中得到广泛引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7采用局部矢量化的方法,利用三类调查数据对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更新,扭转了现实森林资源管理中,数据“1年清、2年变、3年乱”的被动局面。8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主要来源是遥感数据,对两期的TM影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该时间段的森林变化情况,对这些变化的发现可以使森林调查有的放矢,提高森林调查的质量。本研究通过两期影像NDVI差值的分布,来确定两期的资源变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实践中有指导作用。9将样地数据进行矢量化管理,将样木的真实空间分布进行描述,实现森林资源空间数据一体化管理,实现抽样调查体系和目测现地调查体系的结合。通过这些数据完成检查小班的调查质量,计算精度,两套调查体系进行比估等工作。

毕天平[3](2010)在《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矿产资源规划是矿产资源管理的龙头环节,一切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总体上是采用自上而下下达和自下而上报批的管理模式,其功能和业务流程如下:国土资源部根据国家矿产资源总体形势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需求,向各省下达矿产资源规划指标。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国家矿产资源总体规划,结合本省实际情况,编制并向市、县下达矿产资源规划指标,同时向国土资源部报批和备案。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省级矿产资源规划,结合地区经济发展、矿产资源状况和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当地人民政府的授权下编制本地矿产资源规划,划定矿产资源规划分区,并以本地人民政府的名义向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报批和备案。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依据上级矿产资源规划,根据有关数据资料,制定本级矿产资源规划。产生的主要数据有矿产资源规划指标数据和矿产资源规划区数据。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旨在建立一个以数字化的矿产资源规划资料为主要内容的、以完善的数据管理体系和数据服务体系为主要结构的信息共享系统。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形成信息化建设体系是一项创新性工作。其首要任务是建立各级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和开发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并在规划管理工作中逐步推广应用,为规划审查工作服务、为国土资源政务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必须将数据库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网络技术等多种技术相结合,按照统一的信息化标准、规范和要求进行。同时,规划的信息化建设与规划工作本身都是一项需要长期进行的工作。如何开拓创新,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新路子是很有必要的。目前,我国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工作正在开展,各地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与信息化建设正在进行当中。作者在全国首次完成基于ArcGIS体系、针对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成果管理与应用的辽宁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在研发省、市、县三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和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经验基础上,作者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信息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统一标准,统一GIS平台,统一交换体系,统一管理系统平台的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并着重对实现的关键GIS技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研究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设计国家、省、市、县(区)四级矿产资源规划空间数据库。(2)创建基于ArcGIS格式的矿产资源符号库。(3)研究并提出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存储方式、交换格式、交换方式和更新机制。(4)研究矿产资源规划的数据检查方法,以及适应标准更新的解决方案,开发矿产资源规划数据检查转换子系统。(5)研究海量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数据的Web应用方案,研发WebGIS自我实现技术,开发矿产资源规划成果WEB发布系统。(6)分析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的业务流程,开发规划数据管理与应用子系统,支持探矿权项目、采矿权项目和相关矿山开发利用活动的规划审查。(7)给出研究矿床与构造空间关系的分析方法与步骤,建立基于GIS空间统计分析理论的矿床预测模型,为矿产资源规划区块的划分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现,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思路提供新的借鉴,在推进“数字国土”建设,提高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机构工作效率、控制与降低开发利用风险、提升业务处理能力和分析决策能力,在参与宏观调控、加强资源监管、服务管理决策方面发挥实实在在的作用。

丁恺[4](2009)在《基于GIS的矿区开采沉陷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三维可视化技术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热门研究方向。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具有收集、处理、存取、管理、分析和决策等功能的空间信息系统。三维可视化技术和GIS技术的结合,通过视觉效果来对信息进行直观获取,可以解决二维平面上以图形符号来表达空间世界的局限性。在分析地形可视化理论和应用现状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矿区地形和开采沉陷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建立DEM,以实现矿区开采沉陷的可视化。本文重点研究以下三个方面:1.数字高程模型的数据获取。首先从CAD地形图里提取地形地物信息,详细介绍高程点和等高线的提取,并剔除高程点和等高线数据的粗差;其次对地物进行分层提取,获得开采前各个地形地物的数据;然后结合顾桥矿地质采矿条件,应用概率积分法获得预计下沉数据;最后为方便数据统一管理,进行格式转换。2.介绍TIN的数据结构、特点和生成算法,通过对沉陷区地面高程的处理,融合预计下沉数据和原始地形数据,获得开采沉陷区域的地面高程模型;通过建立开采区的地物模型,依据区域的地质条件、地表状况、水域分布等地理因素和视觉效果,采用分层着色模式,实现受开采影响的沉陷区域的三维可视化。3.对目前流行的系统开发技术,包括面向对象和组件编程技术进行了论述,选择功能强大的ArcEngine软件包进行二次开发,根据对模型的认识,对其从数据组织与管理,可视化核心模块和三维分析应用平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提出一个全面的、开放式的应用程序构架,研制出矿区开采沉陷桌面软件。并且结合顾桥煤矿首采面进行实例分析,显示出矿区开采沉陷的三维图形。

魏大鹏[5](2009)在《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然而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体,如何健康有序的、可持续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首要问题。开采沉陷变形规律的研究与矿区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为了能最大限度的减少由于开采沉陷而造成的负面影响,必须研究开采沉陷的规律及控制技术,以便能够对开采过程中将会出现的沉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预测,对开采将造成的环境破坏做出正确的影响评价。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国的开采沉陷工作者在这些方面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开采沉陷理论,有关开采沉陷预计、规律研究、分析等方面的计算机软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这些软件产品大都没有充分利用一些现成的开发环境。GIS在我国的许多行业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矿山开采沉陷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而所具备的优势特点将会大大提高矿山开采沉陷软件开发的质量。本文详细阐述了开采沉陷所引发的地表及地面建筑物的变形规律。说明GIS在开采沉陷中应用的优越性,在普遍采用的预计数学模型的基础上,用C#开发系统,实现了矿区任意地质条件各种变形规律总结,并绘制矿区移动变形曲线图。最后讨论了开采导致的沉陷区上方建筑物的影响,根据经验值评定其破坏程度并给出合理化修缮保护建议。系统采用ADO技术实现与数据库的链接,实现矿区开采沉陷相关数据的规范化和现代化管理。

孙炜锋[6](2009)在《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以地质灾害的防治为目的,在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决策中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成果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开展定量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是地质灾害研究今后发展的方向。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理论还不完善,需进一步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把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与减灾规划、防治工程及社会经济紧密结合起来。伴随着人类不断的拓展生存空间的进程,今后更多的工程建设将会在各类斜坡体上进行,积极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对于如何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理论方法。本文在全面分析宝鸡千阳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以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为核心,按易发性评价—危险性评价的层递性顺序,对千阳县展开千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区域)和千河谷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重点地区)两个层次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并结合千阳县典型黄土滑坡(塌山滑坡)稳定性评价为例,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探索。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基础和核心。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都着重于考虑地质灾害的自然属性,区别之处在于易发性评价是对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地质环境条件、覆被等基础孕灾条件的综合评估,着重于解决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的空间概率问题。而危险性评价更侧重于滑坡等地质灾害发生时会产生何种类型的破坏(毁损、掩埋等),以及地质灾害的规模、影响范围等问题。显而易见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更注重于数学模型或专家经验的分析,因此在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时,宜采取从易发性评价—危险性评价的层递性顺序。2.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性,在进行地质灾害评价时要综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整合分析,避免受到单个分析模型局限性的限制。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对区域地质灾害有一定认识,但缺乏调查数据和定量分析,这时就可以用层次分析法得出仅是基于专家经验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神经网络模型适用于对区域地质灾害缺乏调查资料,但有一定宏观认识和分析,这时就可以用神经网络法得出基于样本训练的有监督分类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法适用于对较大区域范围的地质灾害有大量调查数据,但缺乏定量分析,这时就可采用信息量法进行基于统计分析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极限平衡条分法是较为严格的数学模型方法,对任何情况都适用。对比分析各数学计算模型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不同数学模型的评价结果不尽一致,这与各评价模型的简化假设和算法有关。在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整合分析时,要综合考虑各评价方法的优缺点,对其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不同的数学计算模型的评价结果在理论上都“包含”了“部分”的“真实解”。3.用于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最小单元既要反应出地形、地貌的基本特征,又要能体现斜坡的自然地质工程环境,因此地质灾害评价单元宜采用自然斜坡边界、地层岩性和断层共同圈闭的面域。4.塌山黄土滑坡在天然状态下较为稳定,但在饱水状态下有失稳的可能,各分析方法的安全系数最小值为1.26,接近欠稳定斜坡的临界值,沿指定滑面发生滑动的失稳概率为0.281%。塌山黄土滑坡在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下失稳时的破坏形式相同,局部发生剪切破坏,滑动面位于滑坡后缘,剪出口位于滑体中部的居民开阔地,并未切入前缘沟底。

刘小伟[7](2009)在《GIS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术与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地理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空间数据交换作为获取空间数据的手段之一,在现代GIS的建设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GIS的使用范围涉及多学科和多部门,各部门在开发地理信息系统时,通常根据本部门的特定情况采用不同的数据建模方法,选用不同的GIS软件,采用不同的空间数据格式,这使得不同GIS软件上开发的系统在数据交换时存在困难。另外,由于对地理现象的理解不同,对地理信息有不同的数据定义,使得各领域在共同协作中进行信息共享和交流时存在障碍,导致空间数据利用率比较低,数据重复采集和不兼容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实现多格式数据交换成为近年来GIS应用系统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首先介绍了空间数据的相关知识,分析了常见的几种空间矢量数据格式。然后从地理信息数据交换的现状入手,从理论上对数据格式转换的原理和当前常用的几种数据转换方法作了说明,同时对数据转换前后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在对比了几种数据转换方法的优缺点之后,研究了基于VC和MO组件的VCT到Shape的数据格式转换方法,并用高级编程语言进行了程序编写,完成了两种数据之间的格式转换,从而使VCT文件可以更方便地应用在GIS系统中。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人对地理信息数据交换技术及其相关内容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尤其对如何用程序直接实现VCT和Shape两种数据格式的转换有了更好的学习和研究。

徐爱梅[8](2008)在《城市三维景观建模与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齐志飞[9](2008)在《基于Shapefile的数据加工与ArcObjects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Shapefile的数据转换、数据加工中一些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比较讨论,着重叙述了ArcObjects解决方式的特点并给出实例。

熊顺[10](2007)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文中指出不同种类、不同格式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激增以及不同的GIS对数据格式的不同要求,与政府、企业以及军事部门对地理信息的需求形成巨大的矛盾。如何将众多不同来源的地理信息数据融合在一起并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得到新的符合规范的数据,已经成为数据管理和使用单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本文从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与处理的基本概念着手,论述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相关技术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模型与共享技术的研究,提出并实现了适用的军用地理信息数据模型的数据结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与处理的相关技术,建立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处理系统框架,实现了一些相关算法与应用。论文主要内容包括;(1)介绍了传统的基础地理数据模型,比较了几种模型的优缺点,分析了军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模型的特点,建立了适用的针对军用基础地理信息的数据结构。(2)分析了已有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的方法,根据军用、商业矢量数据模型的特点,提出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与处理的过程与方法,研究了数据融合过程中的数据格式转换、编码体系转换、数学基础变换和数据裁剪拼接,检验和分析了坐标系转换之后的几何精度,同时研究了一些相关的转换与处理算法。(3)对数据融合之后的数据处理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拓扑检查的内容和检查方法,并对数据检查之后的拓扑信息进行了分类统计。(4)结合实际,根据以上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实现。

二、标注(注记)从ArcView到MapInfo的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注(注记)从ArcView到MapInfo的转换(论文提纲范文)

(1)土地整理项目中3S数据的处理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土地整理概况
    1.2 3S技术及其在土地整理中的应用
    1.3 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数据获取及DEM建模
    2.1 遥感数据源及其选取
    2.2 全站仪及GPS野外数据采集
    2.3 GIS数据的收集
    2.4 DEM建模与内插
        2.4.1 DEM实体建模及数据采集
        2.4.2 DEM内插及表面建模
    2.5 DEM精度分析
        2.5.1 精度影响因素分析
        2.5.2 原始数据精度对DEM体积精度的影响
        2.5.3 原始数据密度对DEM计算体积精度的影响
        2.5.4 特征点对DEM计算体积精度的影响
        2.5.5 不同内插方法的精度的比较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遥感图像处理及信息提取
    3.1 地理编码
    3.2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
        3.2.1 几何校正的原理
        3.2.2 基于地形图的几何校正
        3.2.3 基于GPS控制点的几何校正
        3.2.4 几何校正精度的比较分析
    3.3 数据融合
        3.3.1 HIS融合方法
        3.3.2 Brovey融合方法
        3.3.3 SFIM变换融合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土方量的计算及分析
    4.1 利用地形图生成DEM模型及其精度分析
    4.2 土方量计算方法及分析
        4.2.1 格网法
        4.2.2 截面法
        4.2.3 不规则三棱柱法
    4.3 应用GIS软件计算土方量
        4.3.1 GIS软件计算土方量的原理
        4.3.2 应用Arcview计算土方量
        4.3.3 应用ArcGIS计算土方量
        4.3.4 应用MAPGIS计算土方量
        4.3.5 GIS软件计算土方量流程及精度影响因素
    4.4 应用实例
        4.4.1 项目区概况
        4.4.2 数据源
        4.4.3 计算过程
        4.4.4 计算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主要土整项目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2)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综述
    1.1 引言
    1.2 森林资源的数据特征
    1.3 森林资源调查的沿革
        1.3.1 调查体系形成
        1.3.2 我国森林调查的分类
        1.3.3 现行二类调查方法
        1.3.4 计算机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4 "3S"技术
        1.4.1 地理信息技术(GI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4.2 遥感技术(RS)在森林调查和监测中的应用
        1.4.3 全球定位系统(GPS)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1.4.4 嵌入式GIS
        1.4.5 小结
    1.5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5.3 技术路线
        1.5.4 创新点
2 森林资源管理平台设计和数据处理
    2.1 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类
    2.2 MapInfo产品简介
        2.2.1 Maplnfo产品的应用模式的选择
    2.3 GPS的应用
        2.3.1 GPS手持机数据利用
        2.3.2 对讲机GPS的应用
        2.3.3 小结
    2.4 图像的单点配准
        2.4.1 图像配准的原理
        2.4.2 Mapinfo Professional中图像配准文件的结构
        2.4.3 BMP文件结构分析
        2.4.4 坐标旋转变换
        2.4.5 实现步骤
        2.4.6 结果验证
        2.4.7 小结
3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采集与更新
    3.1 森林资源空间数据的快速采集
        3.1.1 数据采集工作的有效分解
        3.1.2 方便的打开地图界面
        3.1.3 平差功能的实现
        3.1.4 成图标准化
        3.1.5 小班注记的形成
        3.1.6 提出小班界
        3.1.7 小班着色
        3.1.8 小结
    3.2 属性数据的采集
        3.2.1 华表组件简介
        3.2.2 华表组件与地理信息系统属性表的信息传递设计
        3.2.3 属性数据的快速采集设计
        3.2.4 筛选功能的实现
        3.2.5 小结
    3.3 局部矢量化
        3.3.1 局部矢量化的提出
        3.3.2 局部矢量化的设计思想
        3.3.3 局部矢量化的关键
        3.3.4 局部矢量化的实现
        3.3.5 小结
    3.4 森林资源空间历史数据的管理
        3.4.1 时态GIS
        3.4.2 时间维的表达方式
        3.4.3 时态GIS的实现方式
        3.4.4 小结
4 地形数据的应用
    4.1 地貌立体表示方法
    4.2 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 Elevation Model,简称DEM)
        4.2.1 规则格网模型
        4.2.2 等高线模型
        4.2.3 不规则三角网(TIN,Triangulated Irregular Network)
    4.3 错误高程值的查找
        4.3.1 检查等高线高程值的常用方法
        4.3.2 检查等高线错误的原理
        4.3.3 实现步骤
    4.4 海拔高、坡度、坡向的填写
        4.4.1 DEM模型的获得
        4.4.2 将Grid模型转换为点、面实体的图层
        4.4.3 点状实体的海拔高、坡度和坡向填写
        4.4.4 面状小班海拔高、坡度和坡向的填写
    4.5 林相图的"平面立体"制作
        4.5.1 地形数据的准备
        4.5.2 山体阴影的处理
        4.5.3 加载到地图窗口中
        4.5.4 "平面立体"林相图的应用
    4.6 小结
5 森林资源变化监测
    5.1 植被指数
    5.2 TM影像的光谱特征
    5.3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5.4 监测原理
    5.5 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步骤
        5.5.1 数据源
        5.5.2 二进制图像数据输入
        5.5.3 遥感影像的纠正配准
        5.5.4 影像裁切
        5.5.5 求算NDVI
        5.5.6 求算NDVI的差值影像
        5.5.7 森林资源变化定位
        5.5.8 检测验证
    5.6 小结
6 样地的管理模式研究
    6.1 样地管理模式的选择
    6.2 样地的输入界面设计
    6.3 样地每木输入设置
    6.4 样地材料的逻辑检查
    6.5 样地计算
    6.6 样地与小班因子对照表
    6.7 小结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个人简历

(3)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工作量
    1.4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
    1.5 主要成果和创新点
第2章 矿产资源规划现状
    2.1 国外矿产资源规划历史与现状
    2.2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现状
        2.2.1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取得的成绩
        2.2.1.1 规划实施取得显着成效
        2.2.1.2 矿产资源规划体系逐步完善
        2.2.1.3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制度建设成绩显着
        2.2.2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尚存在的问题
        2.2.2.1 规划体系亟待健全和完善
        2.2.2.2 规划编制的质量不高和定位不准
        2.2.2.3 多方规划和多头审批影响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2.2.3 对第二轮矿产资源规划的建议及对策
        2.2.3.1 加强沟通协调与支持力度,确保规划编制工作有序推进
        2.2.3.2 提高规划宣传和公众参与程度
        2.2.3.3 提升规划法律地位,建立规划实施制度
        2.2.3.4 注重资料的管理和数据的更新,充分利用现代管理手段
第3章 基于ArcGIS体系的整体构架
    3.1 我国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流程
    3.2 GIS软件平台选型因素
    3.3 平台选型
    3.4 ARCGIS平台的技术优势
    3.5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整体构架
    3.6 国家级,省级应用框架
    3.7 市级应用框架
    3.8 县(区)级应用框架
第4章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数据分析
    4.1 数据内容
    4.2 数据类型
    4.3 数据处理流程
    4.4 数据更新和管理
    4.5 接收数据更新机制
    4.6 各个级别数据交换机制
    4.7 系统中的数据转换
第5章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建设
    5.1 数据库结构定义
        5.1.1 空间要素分层
        5.1.2 规划附表数据
    5.2 对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的几点意见
    5.3 数据库建设工作流程
        5.3.1 空间数据库建设
        5.3.2 非空间数据库建设
        5.3.3 数据质量监控
        5.3.4 提交成果
    5.4 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的动态建设
    5.5 矿产资源符号库建设
第6章 WebGIS研究与实现
    6.1 WebGIS的定义
    6.2 WebGIS的特点
    6.3 WebGIS的组成
    6.4 开发WebGIS的必要性
    6.5 开发方式选择
    6.6 设计思路
    6.7 WebGIS客户浏览端实现
    6.8 通信机制的实现
    6.9 大数据量与并发处理方案
第7章 基于GIS的规划支持模型
    7.1 相关背景
        7.1.1 地质探矿中的一个争议
        7.1.2 R与SPATSTAT包
        7.1.3 数学理论基础
    7.2 研究区域
    7.3 数据分析
        7.3.1 里普利(Ripley)K函数
        7.3.2 双变量J函数
    7.4 基于泊松过程的数学模型
        7.4.1 模型拟合
        7.4.2 不同方向上的测试
        7.4.3 基于模型的矿床预测
        7.4.4 圈定区块
第8章 矿产资源规划管理系统
    8.1 系统设计
        8.1.1 数据接收与转换入库子系统
        8.1.1.1 数据检查模块
        8.1.1.2 数据入库模块
        8.1.1.3 数据导出模块
        8.1.2 规划数据管理与应用子系统
        8.1.2.1 符号化专题图显示模块
        8.1.2.2 空间图形数据管理模块
        8.1.2.3 元数据管理与应用模块
        8.1.2.4 文档管理模块
        8.1.2.5 附表管理模块
        8.1.2.6 规划图件管理模块
        8.1.2.7 项目审查
        8.1.2.8 规划指标控制
        8.1.2.9 用户管理模块
        8.1.3 规划信息Web发布与公示子系统
        8.1.3.1 空间规划数据地图发布模块
        8.1.3.2 地图检索模块
        8.1.3.3 专题地图模块
        8.1.3.4 空间分析模块
        8.1.3.5 用户信息反馈模块
        8.1.4 系统安全管理
        8.1.4.1 网站维护模块
        8.1.4.2 数据保护措施
        8.1.4.3 设备的安全管理
        8.1.4.4 系统数据的安全
    8.2 C/S部分实现
        8.2.1 数据接收与转换入库子系统
        8.2.1.1 数据源设置及完整性检查
        8.2.1.2 目标数据库设置
        8.2.1.3 数据检查转换参数设定
        8.2.1.4 数据入库
        8.2.2 规划数据管理与应用子系统
        8.2.2.1 系统功能菜单
        8.2.2.2 项目审查
        8.2.2.3 指标分析
        8.2.2.4 矿产储量分析
        8.2.2.5 规划一致性分析
        8.2.2.6 规划图件
    8.3 B/S部分实现
        8.3.1 查询统计
        8.3.2 空间分析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附录

(4)基于GIS的矿区开采沉陷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矿山开采沉陷的危害
    1.2 选题目的
    1.3 课题研究国内外的研究动态、水平
        1.3.1 三维可视化的研究现状
        1.3.2 矿山三维可视化研究的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思路和研究内容
2 DEM 数据的组织与预处理
    2.1 数字高程模型概述
    2.2 DEM 数据来源及方法
        2.2.1 影像
        2.2.2 地形图
        2.2.3 地面测量
        2.2.4 获取DEM 数据的常规方法
    2.3 顾桥煤矿概率积分法移动变形预计
        2.3.1 地表移动变形预计模型
        2.3.2 顾桥矿1117(1)首采面地表移动变形预计
    2.4 数据的重整
        2.4.1 高程点的提取
        2.4.2 等高线的提取
        2.4.3 剔除数据中的粗差
        2.4.4 其他地物类型的提取
        2.4.5 DXF 格式转换成SHP
    2.5 本章小结
3 三维可视化
    3.1 TIN 的建立
        3.1.1 TIN 的数据结构
        3.1.2 TIN 的特点
        3.1.3 TIN 的生成算法
        3.1.4 三角网的内插
        3.1.5 等高线追踪
    3.2 沉陷区地面高程处理
        3.2.1 简单的叠加
        3.2.2 开采沉陷值的转换
        3.2.3 插值的实现算法
    3.3 开采区的地物模型生成
        3.3.1 建筑物的模型
        3.3.2 道路模型的建立
        3.3.3 绿化地、植被、水系模型的建立
    3.4 地形可视化的分层着色模式
    3.5 本章小结
4 软件设计及实例分析
    4.1 开发技术及环境
        4.1.1 开发技术
        4.1.2 开发环境
        4.1.3 选择ArcEngine 进行二次开发
    4.2 三维可视化应用程序开发构架
        4.2.1 软件总体架构
        4.2.2 数据组织与管理
        4.2.3 可视化核心模块
        4.2.4 三维分析应用平台
    4.3 实例分析
        4.3.1 系统开发环境
        4.3.2 三维地形建模
        4.3.3 相关操作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开采沉陷变形对矿区的影响
    1.2 开采沉陷的研究状况和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地理信息系统在地表沉陷研究中的应用和特性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开采沉陷区的地表变形规律
    2.1 开采沉陷的基本概念及现状
        2.1.1 开采沉陷的定义及影响开采的因素
        2.1.2 开采沉陷的危害
        2.1.3 我国开采沉陷的现状
    2.2 开采沉陷预计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现状
        2.2.1 开采沉陷预计的基本概念
        2.2.2 开采沉陷预计的内容
        2.2.3 概率积分法
    2.3 移动与变形计算
        2.3.1 水平煤层半无限开采时的地表移动与变形值的计算
        2.3.2 水平煤层半无限开采时的最大变形值
        2.3.3 走向主断面上有限开采时地表移动和变形计算
        2.3.4 地表移动盆地倾向主断面的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2.3.5 走向和倾向均为有限开采时主断面上移动和变形的预计
        2.3.6 地表移动盆地内任意点的移动和变形计算
    2.4 目前开采沉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3 开采沉陷区地面建筑物的变形规律
    3.1 开采沉陷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
    3.2 在移动盆地内所处位置不同对建筑物的影响
    3.3 地表建筑物与煤层走向斜交时的变形计算
        3.3.1 沿房屋长轴方向的变形移动计算
        3.3.2 沿房屋短轴方向的变形移动计算
    3.4 建筑物下采煤的防护措施
        3.4.1 采矿措施
        3.4.2 建筑物结构措施
4 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其中的应用
    4.1 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及应用
    4.2 地理信息系统的特点
    4.3 选择ArcGIS 作为系统平台的依据
        4.3.1 GIS 平台的选择标准
        4.3.2 开采沉陷系统的GIS 平台——ArcGIS
        4.3.3 ArcGIS 概述
    4.4 基于ArcGIS 的二次开发方法
        4.4.1 基于MO 的二次开发
        4.4.2 基于ArcMap 应用框架定制开发模式
        4.4.3 基于ArcObjects 单纯开发模式
        4.4.4 基于ArcGISEngine 开发
    4.5 ArcGISEngine 的主要特征
5 开采沉陷预计系统的建立
    5.1 系统总体设计目标及原则
        5.1.1 系统设计目标
        5.1.2 系统设计原则
    5.2 系统研制过程
        5.2.1 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5.2.2 系统的设计
        5.2.3 系统开发与实施
        5.2.4 系统维护与评价
    5.3 系统子模块设计
        5.3.1 组件技术和ADO 技术的应用
        5.3.2 开发语言的选择及系统功能
        5.3.3 沉陷区变形模拟子模块设计
    5.4 系统数据库设计
6 系统预计子模块实例分析
    6.1 数据的输入与存储
    6.2 开采沉陷变形规律分析
    6.3 建筑物变形分析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
        1.2.2 国内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技术路线与方法
    1.5 本文的主要创新
    1.6 研究意义
2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研究
    2.1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理论基础
    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2.2.1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原则
        2.2.2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
    2.3 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数学模型
        2.3.1 层次分析模型(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
        2.3.2 信息量模型(Information Value Method)
        2.3.3 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Error Back Propagation 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
        2.3.4 极限平衡条分法(Limited Equilibrium Slice Method)
    2.4 本章小结
3 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的GIS基础
    3.1 地理信息系统简介
        3.1.1 地理信息系统构成
        3.1.2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
    3.2 ArcGIS空间分析功能
        3.2.1 ArcGIS简介
        3.2.2 ArcGIS空间分析模块介绍
        3.2.3 ArcGIS水文分析模块(Hydrology)
    3.3 地质灾害评价单元的划分
        3.3.1 自然斜坡单元划分
        3.3.2 斜坡单元地形因子的提取
        3.3.3 地质灾害评价单元划分
    3.4 本章小结
4 千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1 概述
        4.1.1 问题的提出
        4.1.2 项目背景
    4.2 自然环境背景
        4.2.1 地理位置与交通
        4.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4.2.3 地形地貌
        4.2.4 植被类型及分布特征
        4.2.5 气象水文
        4.2.6 地质构造
        4.2.7 地层与工程地质岩组
        4.2.8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4.3 地质灾害分布发育特征
        4.3.1 地质灾害结构类型与发育机制
        4.3.2 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特征
    4.4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4.4.1 千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定性分析
        4.4.2 影响因素与评价因子
        4.4.3 评价因子的信息量计算
        4.4.4 信息量模型计算结果与分析
    4.5 千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4.5.1 千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原则
        4.5.2 千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
        4.5.3 千阳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
    4.6 本章小结
5 千河谷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1 评价因子的选取
    5.2 千河谷地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
        5.2.2 神经网络模型
        5.2.3 极限平衡条分法
        5.2.4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整合分析
    5.3 千河谷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
    5.4 本章小结
6 典型黄土滑坡稳定性评价
    6.1 塌山黄土滑坡概况
    6.2 基于不同软件平台的地质体快速建模技术
        6.2.1 Surfer标准格网文件
        6.2.2 塌山滑坡的二维建模
        6.2.3 塌山滑坡的三维快速建模技术
    6.3 塌山黄土滑坡稳定性分析
        6.3.1 斜坡体稳定性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6.3.2 塌山黄土滑坡二维稳定性分析
        6.3.3 塌山黄土滑坡三维稳定性分析
    6.4 塌山黄土滑坡稳定性整合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GIS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术与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情况
        1.3.2 国内情况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空间数据
    2.1 空间数据概述
    2.2 空间数据的特征
    2.3 空间数据的类型和结构分析
        2.3.1 空间数据的类型
        2.3.2 空间数据结构
    2.4 空间数据的拓扑关系
第三章 数据格式转换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3.1 数据转换的基本原理
    3.2 空间数据的应用模型
    3.3 空间数据模型的特点
    3.4 空间数据转换的内容
    3.5 空间数据转换的要求
    3.6 空间数据转换的方法
第四章 常见的空间矢量数据格式
    4.1 AutoCAD 的 DXF 数据
        4.1.1 DXF 数据格式简介
        4.1.2 DXF 文件结构
    4.2 MicroStation 的 DGN 数据
    4.3 Shape 数据格式
        4.3.1 主文件(shp)
        4.3.2 索引文件(shx)
        4.3.3 数据库文件(dbf)
    4.4 VCT 数据格式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VCT 格式到 Shape 格式的数据转换
    5.1 空间数据转换方法选择
    5.2 VCT 格式和 Shape 格式的内在联系
    5.3 格式转换的技术方法
    5.4 技术实现
        5.4.1 技术实现平台-VC++
        5.4.2 MapObjects 组件
        5.4.3 在 VC 环境下初始化 MO 地图组件
        5.4.4 程序实现
        5.4.5 程序实现的主要代码
    5.5 转换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8)城市三维景观建模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3 开发语言与平台
    1.4 意义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城市三维场景建模技术
    2.1 几何建模技术
    2.2 地物模型与地形模型的匹配
    2.3 创建三维可视化场景
第三章 城市三维景观建模的数据获取及预处理技术
    3.1 三维城市模型数据获取
    3.2 三维城市模型的数据源
    3.3 CAD 数据的预处理技术
    3.4 纹理加工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纹理制作
    4.1 概述
    4.2 纹理纠正方法
第五章 基于IMAGIS 的城市三维景观构建
    5.1 IMAGIS 三维景观建模概述
    5.2 数据获取与处理
    5.3 模型的建立
    5.4 整体效果展示
    5.5 系统流程
    5.6 场景漫游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体会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项目

(1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2 国内外同类技术发展的现状、水平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组织
第二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及共享技术
    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概述
        2.1.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基本特征
        2.1.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类型
    2.2 军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和数据结构设计
        2.2.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模型概述
        2.2.2 军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模型
        2.2.3 军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组织结构
        2.2.4 自定义军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结构设计
    2.3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技术
        2.3.1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技术
        2.3.2 元数据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共享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技术
    3.1 数据融合概述
    3.2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的多源性
    3.3 数据融合的主要关键技术
        3.3.1 基于混合模式的数据格式转换
        3.3.2 基于模糊语义匹配的编码体系转换
        3.3.3 数学基础的变换及其精度分析
        3.3.4 数据的裁剪和拼接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拓扑关系的建立与检查
    4.1 拓扑关系建立
        4.1.1 拓扑信息描述
        4.1.2 拓扑关系建立过程
        4.1.3 拓扑关系生成的基础算法
        4.1.4 军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拓扑关系特点
    4.2 拓扑关系的检查与错误信息分类
        4.2.1 拓扑检查的内容
        4.2.2 拓扑检查的方法
        4.2.3 拓扑信息的分类统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融合与处理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框架结构及其主要功能
    5.3 数据结构设计
    5.4 数据融合
        5.4.1 编码转换的实现
        5.4.2 格式转换的实现
        5.4.3 数学基础变换的实现
    5.5 地图显示、编辑与处理
        5.5.1 可视化编辑
        5.5.2 拓扑处理输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工作和成果
致谢

四、标注(注记)从ArcView到MapInfo的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 [1]土地整理项目中3S数据的处理与应用[D]. 李丹. 中南大学, 2011(01)
  • [2]森林资源空间数据集成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 李玉堂. 东北林业大学, 2011(09)
  • [3]基于GIS的矿产资源规划管理技术研究[D]. 毕天平. 东北大学, 2010(06)
  • [4]基于GIS的矿区开采沉陷三维可视化技术研究[D]. 丁恺. 安徽理工大学, 2009(06)
  • [5]基于ArcGIS的矿山开采沉陷区变形规律预计的探讨[D]. 魏大鹏.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6]千阳县千河谷地典型粘黄土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研究[D]. 孙炜锋.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9(07)
  • [7]GIS空间数据格式转换技术与方法的研究[D]. 刘小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09(10)
  • [8]城市三维景观建模与可视化研究[D]. 徐爱梅. 江西理工大学, 2008(S2)
  • [9]基于Shapefile的数据加工与ArcObjects应用[A]. 齐志飞. 江苏省测绘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8
  • [1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相关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实践[D]. 熊顺.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从 ArcView 到 MapInfo 的标注(注解)转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