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油藏描述技术在湖庆油田的应用

浅谈油藏描述技术在湖庆油田的应用

一、油藏描述技术在胡庆油田应用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文刚[1](2020)在《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反褶积试井解释研究》文中认为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储层渗透率非常低,长时间关井也无法得到流体在地层中的完整流动状态,因此单个试井压力恢复测试段的数据无法解释出储层有效渗透率,同时也无法确定水力裂缝有效半长;此外,井筒储集效应往往掩盖早期裂缝中的流态,在无法准确判断早期裂缝中流态和中期径向流态的情况下,如果强制拟合试井曲线,往往获得结果不唯一且偏差过大的参数解。针对体积压裂水平井的试井解释问题,考虑进行体积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和反褶积试井分析方法研究,通过反褶积方法来获取全程测试时间的试井曲线。为此,本文开展了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反褶积试井解释研究。基于体积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机理,建立并求解了体积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得到了体积压裂水平井压力动态的解析解计算方法,绘制了体积压裂水平井五区模型典型试井曲线,分析了体积压裂水平井五区模型试井曲线的形态特征。体积压裂水平井的渗流模式,以线性流模式为主。基于杜哈美原理,通过改进Schroeter反褶积数学模型的求解,实现了利用短期压力恢复数据和长期产量数据反演体积压裂水平井瞬态压力响应历史的过程,论述了反褶积程序应用过程中的考虑要点,分析了原始地层压力、产量与压力的误差和曲线光滑度等因素对反褶积结果的影响,以便应用过程中处理好数据选择和参数拟合。基于现代试井解释方法得到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结合常规解释的基础上再进行反褶积试井曲线的再拟合,获得动态参数解释结果,通过具体步骤指导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资料实际解释,由于反褶积转化的是压力降落试井曲线,分析过程中应该按照压力降落曲线来分析。现场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实测数据解释应用了提出的反褶积试井分析方法,短期的压力恢复数据也同样能用于体积压裂水平井裂缝和储层动态参数计算,从而定量评价体积压裂水平井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为获取准确的储层特征参数、认识和了解储层动态特征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朱锰飞[2](2018)在《耐温耐盐增强型双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研制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在部分水解聚丙烯胺(HPAM)中加入部分水解聚丙烯腈(HPAN)和改性二氧化硅提高交联聚合物凝胶的耐温抗盐性能,研制了可用于高温高盐油藏调剖的堵剂,考察了所研制凝胶体系的性能,并将其用于胡庆油田庆祖采油区中高渗油藏。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凝胶体系的配方为:0.6%(w)HPAM+4%(w)HPAN+3%(w)改性超细SiO2+1.0%(w)乌洛托品+1.0%(w)间苯二酚。该凝胶体系120℃、矿化度为20×104 mg/L条件下,静置90 d,强度变化小,无破胶水化现象;在高、中、低3种渗透率单管填砂岩心中,封堵率均超过92%。该堵剂应用于胡庆油田庆祖采油区高含水井组4井次,10口对应油井中9口见效,累计增油1 400 t,平均含水率下降1.8%(w),有效期达9个月。

李蕾[3](2018)在《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文中认为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第三系盐湖相富油气凹陷,油气成因与成藏过程复杂。本文采用Rock-Eval、色谱-质谱、高分辨质谱等地球化学技术,结合地质分析,开展了东濮凹陷西斜坡油气特征、成因与成藏特征研究。东濮凹陷西斜坡原油特征显着,主要包括:(1)具有典型盐湖相成因特征,包括植烷优势、β-胡萝卜烷与长链烷烃(nC37、nC38)较发育、伽马蜡烷富集、升藿烷具“翘尾”等;(2)原油成熟度两极分化,绝大部分原油(中浅层)为低熟油、少部分(深层)为高成熟油;(3)深部油气藏局部发生有机-无机改造,原油中检测到丰富的低热稳定性硫化物。原油分为两类:第一类为马寨原油,具有较低的C29藿烷/C30藿烷、较低Pr/Ph、较高C35藿烷/C34藿烷与较高的二苯并噻吩/菲等强还原性、盐湖相原油特征;第二类为胡庆-邢庄-柳屯原油,盐湖相特征相对较弱。油源分析表明,马寨原油主要来自相邻的马寨次洼;胡庆原油主要来自斜坡及海通集洼陷;邢庄-柳屯原油主要来柳屯洼陷;烃源岩主要为埋深>3000m的沙三下沙四上烃源岩,局部混有沙三上沙三中。西斜坡油气主要有以下成藏特征:(1)油气藏类型多样,包括断块、断层-岩性潜山、非常规致密油气;(2)储层薄互层,深部储层致密;(3)两期成藏、早期为主;(4)膏盐岩控制油气藏温压与油气运移,深部油气藏局部经历TSR。共建立了两种油气成藏模式:中浅层为“早期近源-断层输导-断层相关型圈闭”成藏模式,深层为“洼陷带自生自储-致密油气”成藏模式。以上认识对盐湖相油气成因与成藏机理、油田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李文峰[4](2018)在《冀东油田氮气采油相关技术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CO2吞吐技术成功用于冀东油田多个断块油藏中,取得较好的增油效果,但同时也面临管线腐蚀、气源不足、多轮次应用效果变差等一系列问题。而N2具有化学性质稳定、来源广、补充能量等优点,在目前CO2采油技术的基础上,考察应用N2采油技术替代(或部分替代)CO2以解决(或减缓)上述问题的可行性,确定氮气采油技术在冀东油田的适应性。首先对冀东油田典型原油在注入一定气体(N2或CO2)进行高压物性分析;在此基础上,采用建立的室内边水模拟物理实验模型,设计模拟实验(纯N2吞吐、表面活性剂+N2吞吐、N2+CO2吞吐和纯CO2吞吐采油技术)评价N2、CO2等气体吞吐控抑边水的效果。另一方面,采用非均质模型,实验评价N2泡沫调驱在中孔中渗储层的剖面改善效果及适应性,讨论渗透率级差和调驱时机对N2泡沫调驱效果的影响。最后,采用典型数值模拟分析了N2泡沫调驱技术的主控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当N2与CO2以摩尔比1:1进行混合时,混合气的物性介于两种纯气体之间,这样既可以发挥CO2的溶解降粘作用,又可以发挥N2的膨胀作用驱替原油。N2+CO2吞吐(控水持续效果达0.2 PV,增油量达4.4%)替代纯CO2(持续效果0.25 PV、增油量5.4%)明显好于N2吞吐和表面活性剂+N2吞吐的控抑边水效果。另外,对于N2泡沫调驱,在中孔中渗储层中可用于改善驱油效果(6倍级差和含水率80%条件下N2泡沫调驱在水驱基础上可提高采出程度34.2%,最终采收率达54.9%),且适用的最佳渗透率级差范围为37,最佳调驱时机为采出液含水率为80%时;典型数值模型分析结果表明,N2泡沫调驱技术适合应用在厚度为10 m左右、中低渗透率、低粘原油且具有一定非均质性的油藏中;N2泡沫调驱气液比应控制在2:1左右;后续水驱过程应该适当加大注入速度(或采出速度)以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且物模和数模均表明N2泡沫调驱技术的最佳注入时机为采出井含水率达到80%时。论文的研究成果对现场优选N2采油技术和方案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李洪[5](2016)在《高温高盐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L油田是一个由超深层、多层砂岩水驱油藏组成的整装油田,L2TI油藏经过长期注水开发,油藏整体含水率持续上升,层间层内矛盾日益突出,注入水波及效率低下,需要通过有效的控水稳油技术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L油田油田平均井距大于500m、井深大于4700m、地层温度高达120℃、地层水矿化度高达160000-200000mg/L、钙镁离子含量最高分别达到11550mg/L和1370mg/L,对注水优势通道识别技术、深部调驱化学剂的性能、调驱工艺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寻找改善L油田水驱开发效果的有效途径,攻关形成了适合L油田高温高盐油藏的深部调驱技术,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综合应用无因次压降曲线法、无因次图版对比法等方法对L2TI油组注采井组进行注水优势通道评价,得出了L2TI油组注水优势通道分布规律。(2)对研制的微球、凝胶L-1和凝胶L-2调驱剂的耐温与抗盐性能进行实验室评价,优选出了适合L2TI高温高盐油藏的调驱体系:微球和凝胶L-2的适应性较好,凝胶L-1的配方需进一步优化。(3)通过调驱参数优选,优化设计了L2TI油组东部深部调驱4个试验井组的调驱方案:采用多段塞组合方式,微球为调驱段塞,凝胶L-2作为封口段塞。数值模拟预测调驱有效期2年,井组累产油157.5万吨,与不调驱对比,提高采收率1.03%,累增油3.85万吨。(4)方案实施后油水井均见到明显效果:4口注水井注入压力明显上升、视吸水指数明显下降、压力指数得到有效提升、产吸剖面有所改善,试井解释数据显示调驱后渗透率明显下降,说明优势通道被一定程度封堵;油井见效率100%,增油降水效果明显,日产油由调前50.7吨最高上升到83.6吨,上升了32.9吨,含水由调前的95.3%下降到93.3%,下降了2.0%,含水上升速度减缓,截止2016年3月31日,考虑到自然递减试验区累积增油1.21万吨。L2TI油组东部4井组深部调驱先导试验的成功表明深部调驱技术在高温高盐油藏的应用是可行的,连片井组调驱的成功经验将为塔里木油田水驱开发油藏提高采收率技术的应用提供积极的指导。

赵泽宗[6](2014)在《胡庆油田综合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注水开发油田油井逐步高含水生产是油田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地层原生及后生的非均质性、流体流度差异以及其他原因(如作业失败、生产措施不当等),在地层中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导致水锥、水窜、水指进,使一些油井过早见水或水淹,水驱低效或无效循环。调剖堵水技术一直是油田改善注水开发效果、实现油藏稳产的有效手段。调剖堵水技术在国内已有几十年的研究与应用历史,在油田不同的开发阶段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油田进入高含水或特高含水开采期后,油田水驱问题越来越复杂,调剖堵水等控水稳油技术难度越来越高。本文根据胡庆油田高温、高盐、高含水的油藏特点及调剖堵水技术所碰到的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室内试验,开发出了有机类地下交联小剂量调剖剂、高强度无机调剖剂以及不压滤注水残渣调剖堵水技术。并且通过现场施工工艺的总结完善,探讨出了一套现场施工工艺技术,满足了胡庆油田调剖堵水的需要。该技术研究的顺利进行对于改善胡庆油田注水开发效果,深度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余金万[7](2014)在《胡庆油田复杂地层调剖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胡庆油田位于中原油田濮东断块区东部,构造上相对较完整,油水井对应关系明确,注采井网较为完善。主要目的层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沙三下亚段,是一套复合型的湖成三角洲的砂泥岩沉积,油藏埋深27003100m,含油层位是沙三下1-7为主要含油层。随着开发的逐步深入,井况异常井越来越多,给该油田开发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特别是由于井身结构、固井质量、开采强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多层出水、管外窜槽成为影响胡庆油田细分开发的重要因素。论文以中原油田采油五厂胡庆油田高含水油井为研究背景,通过调研国内外堵水工艺技术研究现状和现场应用分析,应用油水井动态分析和找水、找窜等技术,找准出水(窜槽)层位、井段,以储层物性和封堵机理为基础,针对胡庆油田复杂的地层环境特点,首先进行精细油藏描述,建立三维地质模型,搞清试验区的砂体发育特征、,连通状况、无效循环场分布特征,进行水驱历史拟合及水驱采收率预测,搞清油层渗透率、孔隙度、压力等数据场的分布特征,再对柔性转向剂进行室内性能分析,设计个性化实验方案,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深部液流转向现场试验方案进行评价,优化水驱深部液流转向设计方案;对柔性转向剂SR-3进行了室内实验研究,利用柔性转向剂具有粘弹、蠕变特点,能够通过自身形变有效适应地层的物性变化,在不同的压差下可以通过地层喉道或堵住喉道,对胡庆油田油层,采用柔性转向剂调剖设计理念驱油,探索适合胡庆油田二类油层的调剖开发配套技术,对胡庆油田高含水油井的有效控水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胡庆油田的稳油控水良性发展,提高胡庆油田后期开发管理水平,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秦东民[8](2013)在《胡庆油田注水、调剖后吸水层温度变化对聚合物凝胶调剖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井温恢复测试分析油田注水开发后和调剖施工后吸水层温度变化,研究温度变化对交联聚合物凝胶调剖影响,指导聚合物近井地带调剖技术应用。胡庆油田应用的交联聚合物凝胶调剖剂耐温能力85℃,原始地温条件下适应油层深度2200m以内,由于注水后油层温度下降使调剖剂实际使用深度可达到2500m甚至更深,适应范围大幅提高。调剖施工后6d油层温度可恢复到原始地温的70%左右,室内试验成胶时间8~70小时的交联聚合物凝胶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关井反应5~10天。胡庆油田交联聚合物凝胶调剖效果明显。

苏爱芹,郑宇霞,魏广仁,朱刚,余成林[9](2011)在《复杂小断块综合研究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针对胡庆油田低幅度构造油藏和小断层遮挡形成的微构造油气藏等复杂小断块油气藏识别难度大,滚动勘探开发风险高的特点,基于地震、测井等资料,应用全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地震相干体断层识别技术、重复地层测试(RFT)和高分辨率地层倾角测量(HDT)综合应用技术,综合分析了东濮凹陷胡庆油田复杂小断块特征,形成了一套复杂小断块油气藏构造综合研究方法。该方法通过多资料、多技术的综合、集成应用,避免了单项技术的多解性,可以有效提高复杂小断块油藏的预测精度,从而降低勘探风险。

张云献[10](2011)在《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藏地球化学与成藏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东濮凹陷胡庆油田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油源关系不清、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过程缺乏系统的研究以及油气成藏机制等问题,利用地质、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以及现代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手段对胡庆油田烃源岩、原油及储集层抽提物的物理性质和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油气类型划分、油/源关系研究和含油气系统问题的探讨。本文还利用分子地球化学技术、流体势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技术及盆地模拟技术对胡庆油田原油的运移方向、油气成藏期次和成藏时间以及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史进行了研究,文章最后对胡庆油田油气的成藏规律进行了总结,指出了有利勘探方向。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胡庆油田古近系存在沙一段和沙三段两套烃源岩,两套烃源岩在有机质丰度、类型以及成熟度方面存在明显差异。沙一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碳平均值大于1.0%,有机质类型为Ⅰ或Ⅱ型,但多数地区演化程度较低,还处于未熟-低熟阶段;沙三段有机质丰度中等,母质类型以过渡型为主,大部分地层正处于或已经历了生油高峰,综合评价为较好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表明研究区烃源岩主要形成于半咸水—咸水湖泊的还原环境中,物源输入为水生生物和陆源高等植物混合生源为主,沙三段烃源岩是胡庆油田目前投入开发原油的主要来源,沙一段烃源岩由于其演化程度低对原油的贡献不大。(2)根据原油的物理性质和族组成特点,将胡庆油田原油划分为三种类型:Ⅰ类原油属于低密度、低粘度轻质原油,多分布在长垣、邢庄断层下降盘及柳屯—海通集洼陷区,饱和烃含量高于70%,具有高饱和烃、低非烃+沥青质含量的特征,原油成熟度高;Ⅱ类原油属于中密度、中粘度中质原油,是胡庆油田主要油气类型,主要分布在胡状集、庆祖集的二台阶地区,原油成熟度较低;Ⅲ类原油属于高密度、高粘度重质稠油,主要分布在邢庄、石家集断层上升盘,部分原油遭受了生物降解作用,饱和烃含量低于50%,非烃+沥青质含量较高。(3)油源对比选取了反映源岩生源构成、沉积环境、成熟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宏观分布到生标组成来进行,旨在总结那些指标可以有效地应用于胡庆油田进行油源关系研究。研究表明,胡庆油田具有就近生油成藏的特点,一般都分布在洼陷周边地区。胡庆油田长垣断层下降盘胡41块、邢庄断层下降盘胡96块等近洼带沙三中、下亚段原油成熟度较高,为其下覆源岩生成,属自生自储型油藏;胡状集—庆祖集Ⅱ台阶原油主要来自海通集洼陷沙三中段源岩和Ⅱ台阶本身源岩,部分地区捕获来自柳屯洼陷向南运移而来的油气;邢庄断层上升盘胡19块原油,成熟度较低,主要为马寨洼陷低熟烃源岩生成的产物。并根据烃源岩分布、储盖组合条件以及油源对比结果等以沙三2、3盐岩为界划分出含油气系统,分为盐上、盐下两个子系统,盐下沙三3、4段子系统是本区主要含油气系统,盐上沙一、沙二段、沙三1、2段子系统是次要含油气系统。(4)利用烷基二苯并噻吩作为油气示踪参数,结合地下流体势特征,确立了胡庆油田油气的整体运移方向。研究结果表明,靠近柳屯—海通集洼陷部位的流体势高,往斜坡带的流体势相对较低,洼陷为主要的供流区,斜坡带为泄流场所,在同一平面,流体势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总体规律。对于盐上子系统,柳屯洼陷向南、向北是油气运移的主指向,向东、向西是次要运移指向,海通集洼陷向北、向东是主要运移指向,向西、向南是次要运移指向,尤其是向斜坡带方向只是在洼陷北部才有所显示。对于盐下子系统,马寨洼陷生成的油气部分朝南运移至胡19块聚集成藏;柳屯洼陷生成的油气受盐岩的封堵不能通过断层向上运移,早期生成的、成熟度较低的油气通过沟通的砂体向南运移至胡5块,晚期生成的、成熟度较高的油气被断层封堵在洼陷区聚集成藏;胡—庆地区二台阶,尤其是北段一方面接收海通集洼陷生成的油气,同时也接收二台阶本身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庆祖集地区有由南向北的运移趋势;海通集洼陷晚期生成的、成熟度较高的油气在近洼及洼陷区可被断层封堵聚集成藏。(5)利用流体包裹体技术及盆地模拟技术,并结合地层的埋藏史和古地温史,标定胡庆油田不同区带油藏的成藏时间和成藏期次。研究表明,一台阶主要发育早、晚两期油气充注过程,早期充注发生于19~10Ma,晚期充注发生时间为6~2Ma;二台阶的油气历经三期充注过程,其中第一期主要发生在30Ma左右,第二期主要发生于19~7Ma,第三期则主要发生于4Ma以来;三台阶主要为一期油气充注,发生于3Ma左右。相比之下,二台阶构造带内原油成藏时间相对较早,且自一台阶→二台阶→三台阶,同期次的油气充注时间有依次变晚的趋势。(6)以油藏地球化学理论方法为指导,建立胡庆油田油气成藏模式,划分出自源—砂体侧向运聚成藏模式、混源—砂体—断层侧向—垂向运聚成藏模式和它源—砂体—断层—不整合面侧向—垂向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三种类型。胡庆油田一台阶以自源—砂体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为主,易形成高温高压岩性或断层—岩性油气藏;二台阶以混合源—砂体—断层侧向—垂向运聚成藏模式为主,自源—砂体侧向运聚成藏模式为辅,形成多类型和复杂的油气藏,其油气最为丰富;三台阶基本上为它源—砂体—断层—不整合面侧向—垂向阶梯状运聚成藏模式,成藏条件较为苛刻,油气富集程度较低;总结了胡庆油田的油气成藏规律,指出了多个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和潜在领域。

二、油藏描述技术在胡庆油田应用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藏描述技术在胡庆油田应用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反褶积试井解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创新点摘要
前言
    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3 本文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一章 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特征和实测试井曲线特征
    1.1 体积压裂水平井开发储层的特征分析
        1.1.1 致密油储层特征分析
        1.1.2 致密油储层开发难点
    1.2 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特征分析
        1.2.1 体积压裂水平井改造
        1.2.2 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机理
    1.3 体积压裂水平井实测试井曲线分析
第二章 体积压裂水平井不稳定渗流数学模型
    2.1 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物理模型的建立
    2.2 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2.1 无因次变量的定义
        2.2.2 人工裂缝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2.3 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2.4 未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建立
    2.3 体积压裂水平井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
        2.3.1 拉普拉斯变换
        2.3.2 未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
        2.3.3 改造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
        2.3.4 人工裂缝区渗流数学模型的求解
        2.3.5 数值反演
    2.4 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曲线特征分析
第三章 反褶积试井分析方法
    3.1 反褶积试井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3.2 基于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反褶积分析方法
        3.2.1 反褶积分析方法目标函数的建立
        3.2.2 反褶积分析方法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求解
    3.3 压力导数的BFGS最优化方法
    3.4 反褶积程序应用过程
    3.5 反褶积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章 实例井试井解释
    4.1 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解释方法
        4.1.1 典型曲线拟合试井解释方法
        4.1.2 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
        4.1.3 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优势分析
        4.1.4 反褶积试井解释方法应用建议
    4.2 体积压裂水平井试井资料解释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目录
致谢

(2)耐温耐盐增强型双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研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堵剂配方的筛选
    2.2 堵剂的性能评价
        2.2.1 注入性
        2.2.2 耐温耐盐性能
        2.2.3 封堵性
        2.2.4 耐冲刷性
    2.3 提高采收率实验
3 现场应用实验
    3.1 现场配液工艺改进
    3.2 区块概况
    3.3 现场应用效果
4 结论

(3)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盐湖相盆地烃源岩和原油研究进展
        1.3.2 断陷盆地斜坡带油气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1.3.3 存在问题
    1.4 东濮凹陷西斜坡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思路
        1.6.2 技术路线
    1.7 论文主要工作量
第2章 石油地质概况
    2.1 地理与区域构造位置
    2.2 构造演化特征
    2.3 沉积与地层发育
    2.4 生储盖组合
第3章 样品与实验
    3.1 样品分布
    3.2 实验方法
第4章 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因类型
    4.1 原油物性特征
    4.2 原油族组分特征
    4.3 原油饱和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3.1 原油链烷烃组成与分布特征
        4.3.2 甾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3.3 萜烷组成与分布特征
    4.4 原油芳烃组成特征
    4.5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第5章 烃源岩分布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5.1 烃源岩分布
    5.2 烃源岩质量评价
        5.2.1 有机质丰度
        5.2.2 有机质类型
        5.2.3 有机质成熟度
        5.2.4 烃源岩生排烃特征
    5.3 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特征
        5.3.1 族组成
        5.3.2 链烷烃分布特征
        5.3.3 甾萜烷生物标志物特征
        5.3.4 芳烃特征
    5.4 油源分析
        5.4.1 油源对比
        5.4.2 地质分析
第6章 油气成藏特征
    6.1 油气藏地质特征
        6.1.1 油气藏温压特征
        6.1.2 油气藏储层特征
    6.2 油气成藏特征与主控因素
        6.2.1 油气成藏特征
        6.2.2 油气成藏主控因素
        6.2.3 油气运移与成藏模式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冀东油田氮气采油相关技术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氮气采油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气驱现场应用及研究现状
        1.2.2 氮气吞吐理论研究
        1.2.3 氮气泡沫应用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2章 冀东油田原油注气条件下的高压物性分析
    2.1 实验设备及流程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冀东浅层油藏原油与N_2 的高压物性分析
        2.2.2 冀东浅层油藏原油与CO_2 的高压物性分析
        2.2.3 浅层油藏原油与混合气的高压物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氮气/二氧化碳混合气吞吐边水控抑可行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2 氮气吞吐控抑边水效果分析
    3.3 表面活性剂+氮气吞吐效果分析
    3.4 二氧化碳+氮气吞吐效果分析
    3.5 二氧化碳吞吐效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氮气泡沫调驱技术适应性评价及机理分析
    4.1 实验部分
    4.2 不同渗透率级差下泡沫的调驱效果分析
    4.3 不同调驱时机下泡沫的调驱效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氮气泡沫采油技术适应性评价
    5.1 物化参数拟合
    5.2 典型模型建立与方案设计
        5.2.1 典型模型建立
        5.2.2 模拟方案设计
    5.3 因素分析
        5.3.1 地质因素
        5.3.2 开发因素
        5.3.3 流体因素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高温高盐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立论依据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水优势通道识别理论及应用研究现状
        1.2.2 深部调驱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
第2章 超深稀井网油藏注水优势通道识别方法研究
    2.1 试验区地质概况
        2.1.1 构造特征
        2.1.2 地层划分
        2.1.3 储层岩石特征
        2.1.4 储层孔喉特征
        2.1.5 储层非均质性
        2.1.6 相对渗透率特征
        2.1.7 油藏类型及流体性质
    2.2 油藏开发现状及问题
    2.3 超深稀井网条件下优势通道识别方法的建立
        2.3.1 无因次压降曲线法
        2.3.2 无因次图版对比法
    2.4 L油田TI油组注水优势通道分布
        2.4.1 水驱状况分析
        2.4.2 小层注采指标分析
        2.4.3 注采井组注水优势通道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耐温抗盐调驱剂性能评价与优选
    3.1 耐温抗盐微球性能评价
        3.1.1 固含量测定
        3.1.2 粒度分布
        3.1.3 吸水膨胀性能
        3.1.4 高温稳定性能
        3.1.5 剪切耐温性能
        3.1.6 物理模拟实验
    3.2 耐温抗盐改性聚合物凝胶性能评价
        3.2.1 凝胶L-1性能评价
        3.2.2 凝胶L-2性能评价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调驱方案优化设计
    4.1 试验目的
    4.2 调驱参数优选
        4.2.1 调驱体系浓度
        4.2.2 调剖剂用量
        4.2.3 注入速度与压力
        4.2.4 调驱段塞
    4.3 方案设计
    4.4 调驱指标预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现场实施及效果评价
    5.1 现场实施
    5.2 效果评价
        5.2.1 非牛顿流—牛顿流两区复合模型试井解释方法
        5.2.2 注水井调驱效果评价
        5.2.3 试验区调驱效果评价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胡庆油田综合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技术现状及最新进展
        1.1.2 胡庆油田调剖技术应用及现状
        1.1.3 研究综合调剖技术的必要性
    1.2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有机地下交联小剂量调剖体系研究
    2.1 有机地下交联小剂量调剖剂的筛选研究
        2.1.1 聚合物的筛选评价
        2.1.2 交联剂的筛选
        2.1.3 聚合物浓度对成胶强度的影响
        2.1.4 交联剂浓度对成胶强度的影响
        2.1.5 矿化度对凝胶的影响
        2.1.6 温度对凝胶的影响
        2.1.7 剪切对凝胶的影响
    2.2 调驱体系性能评价
        2.2.1 堵剂技术指标
        2.2.2 技术优势
        2.2.3 技术难点
第三章 复合调剖体系研究
    3.1 高强度堵剂室内性能评价
        3.1.1 高强度调剖剂的筛选评价
        3.1.2 悬浮剂的筛选
        3.1.3 调剖剂浓度对稠化强度及时间的影响
        3.1.4 温度对调剖剂初凝时间的影响
    3.2 复合调剖体系性能评价
        3.2.1 主要特性及适用条件
        3.2.2 堵剂技术指标
第四章 大剂量不压滤注水残渣深调体系研究
    4.1 不压滤注水残渣体系
    4.2 不压滤注水残渣性能评价
        4.2.1 试验目的
        4.2.2 仪器和药品
        4.2.3 试验内容及结果
第五章 综合调剖体系工艺流程设计
    5.1 有机地下交联小剂量调剖工艺研究
        5.1.1 选井条件研究
        5.1.2 配液工艺研究
        5.1.3 施工管住研究
        5.1.4 堵剂用量研究
    5.2 复合调剖工艺研究
        5.2.1 注入工艺研究
        5.2.2 完井工艺研究
        5.2.3 地下成胶反应时间研究
        5.2.4 注入施工研究
    5.3 大剂量不压滤注水残渣深调工艺研究
        5.3.1 注入工艺研究
        5.3.2 注入设计
第六章 综合调剖技术现场应用效果分析
    6.1 综合调剖现场应用情况
    6.2 措施效果
        6.2.1 措施后水井注水压力明显上升,高渗透层吸水得到有效限制
        6.2.2 吸水剖面明显改善
        6.2.3 在胡庆油田主力区块均有普遍适用性
        6.2.4 对应油井增油效果好,不同类型储层应用措施明显提高
    6.3 经济效益评价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胡庆油田复杂地层调剖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内外油水井调剖堵水工艺研究现状
        1.1.1 堵水调剖工艺发展历史
        1.1.2 技术现状与最新进展
    1.2 堵水调剖工艺的发展
        1.2.1 油水井出水原因及出水来源
        1.2.2 油水井出水危害
        1.2.3 堵水调剖工艺形成
    1.3 本文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胡庆油田实验区块油层精细描述
    2.1 实验区选择
        2.1.1 选择原则
        2.1.2 试验区确定
        2.1.3 试验区地质概况
        2.1.4 储层流体性质
        2.1.5 渗流特征
        2.1.6 油藏压力和温度
        2.1.7 油藏类型
    2.2 试验区开发简况
    2.3 精细地层划分对比
        2.3.1 沙三组沉积特征
        2.3.2 地层对比结果
        2.3.3 隔层发育状况
    2.4 油层分布特征及连通状况
        2.4.1 油层分布特征
        2.4.2 试验区油层连通性
    2.5 储层物性研究
        2.5.1 储层宏观物性分析
        2.5.2 储层宏观非均质性
    2.6 储量计算
    2.7 油层动用特征及剩余油分析
        2.7.1 油层动用特征
        2.7.2 剩余油分布特征
第三章 深部液流柔性转向剂堵水调剖方案优化设计
    3.1 液流转向井层的确定
        3.1.1 液流转向选井选层原则
        3.1.2 液流转向层位的确定
    3.2 液流转向深度的确定
    3.3 液流转向面积的确定
    3.4 调剖段孔隙度的确定
    3.5 液流转向剂用量的确定
    3.6 柔性转向剂SR-3 配方优选
        3.6.1 柔性转向剂SR-3 配方优选
        3.6.2 柔性转向剂的特征
        3.6.3 SR-3 作用机理
        3.6.4 理化性能
        3.6.5 柔性转向剂SR-3 流动模拟实验
        3.6.6 微球调剖机理
    3.7 调剖方案的设计与优化
        3.7.1 深部液流转向调剖方案设计
        3.7.2 数值模拟深部液流转向调剖方案措施效果
        3.7.3 深部液流转向调剖方案优化
第四章 调剖现场注入实施要求与效果
    4.1 调剖方式
    4.2 施工步骤及施工注意事项
    4.3 资料录取要求
        4.3.1 常规资料录取
        4.3.2 监测资料录取
        4.3.3 检测资料录取
    4.4 施工要求
    4.5 实施效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胡庆油田注水、调剖后吸水层温度变化对聚合物凝胶调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注水、调剖后吸水层温度变化
    1.1 原始地层温度
    1.2 注水开发后吸水层温度变化
    1.3 聚合物调剖措施后吸水层温度变化
2 吸水层温度变化对聚合物凝胶调剖的影响
    2.1 聚合物凝胶的耐温能力
    2.2 注水开发后吸水层温度变化对聚合物凝胶调剖的影响
    2.3 调剖后吸水层温度变化对关井反应时间的影响
3 现场应用

(9)复杂小断块综合研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全三维地震构造精细解释技术
2 地震相干体断层识别技术
3 RFT、HDT综合应用技术
    3.1 RFT测试资料的应用
        3.1.1 提高地层对比精度
        3.1.2 提高复杂断块构造认识
        3.1.3 初步评价储层性质
    3.2 HDT测井资料的应用
        3.2.1 同向正牵引的正断层
        3.2.2 反向正牵引的正断层
4 结论

(10)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藏地球化学与成藏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油藏地球化学研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 完成主要工作量
    1.6 取得的主要进展与创新点
第2章 基本地质特征
    2.1 地层特征
    2.2 构造特征
        2.2.1 主断裂特征
        2.2.2 区带划分
    2.3 沉积与储层特征
        2.3.1 沉积特征
        2.3.2 储层基本特征
第3章 胡庆油田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3.1 烃源岩空间展布特征
    3.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特征
        3.2.1 有机碳
        3.2.2 氯仿沥青“A”和总烃(HC)含量
        3.2.3 生油潜量(S1+S2)
    3.3 有机质类型
        3.3.1 干酪根镜下显微组份特征
        3.3.2 干酪根的元素组成
        3.3.3 烃源岩热解参数
        3.3.4 可溶有机质族组成特征
    3.4 有机质热演化特征
    3.5 烃源岩生物标志物分布特征
        3.5.1 饱和烃气相色谱特征
        3.5.2 甾、萜类特征
        3.5.3 芳烃组成特征
第4章 原油、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对比
    4.1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
        4.1.1 胡庆油田原油物理性质
        4.1.2 原油族组成
        4.1.3 原油饱和烃馏分的组成特征
        4.1.4 原油芳烃馏份组成特征
    4.2 储层抽提物地球化学特征
        4.2.1 族组成特征
        4.2.2 生物标记化合物分布特征
    4.3 油源对比
        4.3.1 成熟度对比
        4.3.2 沉积环境对比
        4.3.3 生源构成对比
        4.3.4 碳同位素组成对比
    4.4 含油气系统
        4.4.1 含油气系统划分
        4.4.2 含油气系统特征
第5章 胡庆油田油气成藏史综合研究
    5.1 地层埋藏史
    5.2 源岩生烃史
        5.2.1 地温场
        5.2.2 热史
        5.2.3 有机质成熟史
        5.2.4 源岩生烃史
    5.3 油气充注史
        5.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和荧光特征
        5.3.2 有机包裹体成分分析
        5.3.3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分布特征
        5.3.4 油气充注期次及时间
第6章 油气运移与成藏机制研究
    6.1 流体势分析
        6.1.1 压力场特征
        6.1.2 势能场特征
    6.2 油气运移方向与路径
        6.2.1 利用烷基二苯并噻吩类化合物判断油气运移方向
        6.2.2 油气运移方向与路径
    6.3 油气成藏机制
        6.3.1 胡庆油田主要断层活动时间分析
        6.3.2 油源条件
        6.3.3 储盖组合关系
        6.3.4 输导条件
        6.3.5 圈闭条件
        6.3.6 主控因素
第7章 油气成藏规律及勘探方向
    7.1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
        7.1.1 油气藏类型
        7.1.2 油气藏分布特征
    7.2 油气成藏模式
        7.2.1 典型斜坡带油气成藏模式
        7.2.2 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气成藏模式
    7.3 油气勘探方向
        7.3.1 油气资源潜力分析
        7.3.2 油气勘探方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包裹体图版

四、油藏描述技术在胡庆油田应用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体积压裂水平井的反褶积试井解释研究[D]. 文刚. 东北石油大学, 2020
  • [2]耐温耐盐增强型双聚合物凝胶体系的研制及应用[J]. 朱锰飞. 石油化工, 2018(06)
  • [3]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盐湖相油气特征与成藏特征[D]. 李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4]冀东油田氮气采油相关技术适应性研究[D]. 李文峰.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8(01)
  • [5]高温高盐油藏深部调驱技术研究[D]. 李洪.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6]胡庆油田综合调剖技术研究及应用[D]. 赵泽宗.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12)
  • [7]胡庆油田复杂地层调剖工艺研究[D]. 余金万.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4(07)
  • [8]胡庆油田注水、调剖后吸水层温度变化对聚合物凝胶调剖的影响[J]. 秦东民. 内蒙古石油化工, 2013(01)
  • [9]复杂小断块综合研究技术[J]. 苏爱芹,郑宇霞,魏广仁,朱刚,余成林. 断块油气田, 2011(04)
  • [10]东濮凹陷胡庆油田油藏地球化学与成藏规律研究[D]. 张云献.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3)

标签:;  ;  ;  ;  ;  

浅谈油藏描述技术在湖庆油田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