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

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

一、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论文文献综述)

刘冬顺[1](2021)在《牢记治水初心 践行统管使命 奋力开创沂沭泗水利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写在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周年之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沂沭泗水系是淮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本尾闾通畅,曾是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区域,留下了"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千古吟诵。1194年黄河夺泗、夺淮,造成沂沭泗水系紊乱,灾害频繁。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苏鲁两省相互配合,修建了新沭河和新沂河,初步改变了洪水横流的局面。1981年10月7日,为进一步保障沂沭泗地区的安定团结和生产发展,国务院印发《国务院批转水利部关于对南四湖和沂沭河水利工程进行统一管理的请示的通知》,批准在治淮委员会领导下成立沂沭泗水利管理局,统一管理沂沭泗地区的主要河道、湖泊和枢纽,翻开了沂沭泗水利管理事业崭新的一页。

刘玉年[2](2021)在《承百年薪火 谱统管华章——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年成效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也是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周年。40年来,我们始终贯彻党中央治水方略,初心不改、逐梦安澜,谱写了沂沭泗水系治理的绚丽篇章。沂沭泗水系位于淮河流域东北部,主要由沂河、沭河、泗(运)河三大水系组成,地跨苏鲁豫皖4省15个地(市),流域面积约8万平方公里。沂沭泗河原本水流通畅,沂、沭入泗,泗水入淮。1194年,黄河决口,侵泗夺淮逾660年,淤废了淮河下游及沂沭泗的干流河道,致使沂沭泗水系紊乱、水无归宿,肆虐的洪水给这里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陈光临[3](2021)在《团结治水四十载 统一管理谱华章》文中认为七年之前已经五十知天命的我,交流到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工作,目睹了这里的点点滴滴,身临其境,与从前对该局工作的见解发生了深刻变化。过去仅是面上的了解,总的感觉是国家花这么多的代价实现沂沭泗流域统一管理,必要么?置身在这个饱经风霜的八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正像人到五十知天命,越来越能明白,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无谓的;越来越能清楚,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无用的。现在的沂沭泗水系,是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演变而成,长期演变的过程形成了复杂的水系,又贯穿京杭大运河、南水北调东线,

黄润青[4](2020)在《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文中研究表明长期以来,学术界更侧重于集体化时期的乡村被“国家化”的一面,直到1980年代的农村改革之后,相关研究虽再次确立乡村的主体地位,但是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和发展策略却被或多或少有所忽略。当以乡村为研究视角时,可以发现国家对乡村的主导并不能完全取代乡村的主体意识,也抹杀不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相反,国家权力的下沉,造就了乡村社会强势的公共权力。山东朱村的半个世纪发展历程和社会变迁表明,乡村社会有其独特的生存规则、价值取向,及其对国家权力的集体应对方式。国家与乡村的“二元对立”的解释模式,一定程度上矮化了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和主体意识。1949年以来,朱村的核心问题是人口增长和人地失衡,朱村要面临其带来的资源短缺、家庭贫困、人际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1960年代朱村的出生率高于全省平均值,人口暴增,加之水利工程占地,使得朱村的人地冲突问题更为严重。人口的增长与家庭的核心化致使家庭的劳动力比重减少,从而使家庭个体的经济收入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公共资源的紧缺与家庭负担的增大,使朱村村民更加依赖于通过国家建构的集体权力。集体对资产、农产品的支配权,成为乡村公共权力的支点和集体行动的基础。一方面,乡村的组织化、单位化,缩小了村民生活、生产的距离,从而给乡村社会留下了自我管理的空间;另一方面,人地关系的失衡、资源的短缺,也迫使朱村不断地在国家经济体制框架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借以维系生存和寻求发展。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是依靠国家在乡村建立的党政组织基础上实现的。干部是乡村公共权威的直接代表,同时又区别于国家代理人、乡村保护者。干部个人的家庭背景、出身、经历等因素,成为其行为选择的重要原因。朱村在抗战时期即建立了中国共产党革命政权,1949年之后的干部群体基本是革命时期中共党员、干部群体的延续。朱村作为人口众多的主姓村庄,更能体现出国家权力运作和内生的社会关系网络交叠、博弈的复杂性。在乡村与国家博弈和双向渗透的过程中,乡村社会内生的家族、血缘关系对乡村政治产生重要影响,朱村新任干部的血缘关系网络愈加清晰。乡村社会存在多层次、多维度的利益主体,村民以“己”为出发点构建利益共同体和“私人的道德”。“公”与“私”的界限是集体管理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国家主导下的制度建设、内生性的社会关系网络和个体的理性行为选择共同维系着乡村社会秩序。朱村人口众多,其秩序的维系依赖于制度和规则,这既是国家意志在乡村社会的体现,也符合乡村社会生存逻辑。而且,在绝大多数村民不具备向村外发展的能力时,村民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同时必然会对管理者进行监督,相比于国家的权力制约,乡村社会内部的制约往往更具常规和有效。集体化时期分配制度的“平均主义”,并不是导致生产效率的低下的全部因素,以工分制为基础的分配制度也不能囊括乡村贫困的原因。集体化时期普遍贫穷的状态使乡村社会依靠生存伦理和互惠原则,并将分配制度推向“平均主义”方向。但是,所谓的“平均主义”是以家庭劳动力再生产作为“道义经济”契约的担保。集体化制度的问题并不在于集体经营效率的低下,而在于人口与制度的悖论使乡村无法突破人地冲突的困局,从而导致“过密化”生产愈发严重。作为生产单位的乡村,是国家计划经济体制内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人多地少的困境,朱村的首要目标是生存,其次是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并不能完整覆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乡村社会利用其受限的自主权和可掌控的“边缘地带”,围绕着“生存”和“发展”不断努力,其中既包括以“反行为”方式呈现的生产劳动和生活需求,也包括朱村在农业生产规划、劳动力分配、农业机械化发展和集体权利的维护等方面所呈现出的经济理性和自主意识。为解决生产“内卷化”的问题,朱村规划集体副业、林业的生产,鼓励村民从事建筑、运输等工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朱村种植业集体经营的单位面积产出不低于自留地。“集体”并不仅仅是国家权力下延在乡村社会的代表,同时是作为乡村社会利益的角色代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因为土地资源的紧缺,朱村的劳动力逐渐走向市场。与此同时,朱村利用集体化时期的公共积累发展村办企业,农民从“离土不离乡”到“离土又离乡”。公共权力削减,村民的个体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距离拉大,集体行为的逻辑也慢慢失去其根基。转型期内乡村社会的地方性规则和市场化的发展使乡村管理者具备了利益交换的可能。村民选择向外发展,从而在乡村的公共事务上主动退让。乡村社会中既涵盖个人逻辑、集体逻辑和国家逻辑之间的冲突和博弈,也表现出某种程度上的契合和渗透。乡村社会的发展策略,并不限于农民的“反行为”。朱村的历史变迁表明,无论是集体化时期还是改革时期,国家权力不能替代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王先达[5](2018)在《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成果及治理成效》文中研究说明一、历史背景1958年7月,经中央批准,撤销了治淮委员会。治淮工作由统一的体制转由各省分别负责进行。有关全局性和省际间的治淮骨干工程就难以统一开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淮的进程。"大跃进"及以后一段时间,推行"三主"治水方针(小型为主,配套为主,社队自办为主),增加了边界地区排水矛盾,引发了严重的边界水利纠纷。19601964年,党中央、国务院多次协调解决了苏鲁、皖苏、豫皖之间的

杜靖[6](2013)在《宗族风水与国家水利——关于“文化置换”的一项历史人类学考察》文中提出在农民眼里,河流(包括土地问题)不再是纯粹自然的因素,而是类似一种古典诗歌的意境,即风水。世世代代乡民根据自己的风水理念,选择这样的意境并栖居在其中。可是,在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技术话语里,河流属于水利科学范畴。1950年代以来,国家在广大乡村推动了各种水利工程和农田基本建设运动。这些工程不仅仅是为解决旱涝和土地耕作便利问题,实际上是把科学的"水利"与"农业"概念带进乡土社会,并附着以国家意志,以此破除风水迷信,置换原有风水理念,同时也是把雨水本来由"老天爷赐给的"情形转变成国家分配的状况。本文试图通过集体化时代山东两村落一起水利冲突的事件及该村和所在区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运动去展现这一过程,以此观察两种观念的冲突与交流,并探明国家如何隐藏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概念背后悄然进入了乡村世界,从容地把乡村从传统宗族及风水习俗的"桎梏"中解救出来,纳入了国家管理范畴,从而在细部上把握当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王树荣[7](2013)在《现代水网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东省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为303.07亿m3,人均334m3,属严重缺水区。而且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为不均,年均降水量从鲁东南沿海的850mm左右依次递减至鲁西北内陆的550mm左右,且80%的降雨集中在汛期的4个月内。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大规模经济开发双重因素的交织作用下,山东省水资源供需形势越来越严峻。水的问题已经成为谋划山东未来发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最大的“瓶颈”制约因素。保障全省城乡供水安全,关键在于提高水资源的调配能力。尽快形成“南北贯通、东西互济、蓄引结合、库河串联、城乡一体”的现代化水网,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可靠的水利保障,是水利建设的重要任务。部分水利学者对现代化水网的理论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山东水网建设面临着许多重要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如:在充分考虑山东省现有水系湖泊和调水工程的基础上,怎样才能把分散的调水工程有效集成,发挥综合效益?山东省现代化水网的总体蓝图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如何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调度策略是什么?这些都是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以山东省新时期治水思路为指导,借鉴现代水网的理论,针对山东省特有的自然地理、社会经济条件,统筹考虑山东省“一体两翼”、“黄河三角洲”、“蓝色经济区”等发展战略对水利保障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山东省骨干水网“三网融合、两环一带”的总体架构,并深入分析了骨干水网的体系组成、总体布局、调度策略等关键技术,从而为山东省现代化水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郑大鹏[8](2012)在《精心调度 严密防控 沂沭泗流域安全防御“12·7”暴雨洪水》文中指出2012年7月上旬,沂沭泗流域连续遭遇持续大范围强降雨,局部特大暴雨。全流域累计面平均雨量197 mm,200 mm以上降雨笼罩面积为3万km2,300 mm以上雨区为9 000 km2,主要分布在沂沭河中游、邳苍地区北部,费县、临沂、苍山一带超过400 mm。受强降雨影响,7月10日沂河临沂站出现1993年以来最大洪峰流量8 100 m3/s(列1950年有实测资料以来第

彭阁[9](2012)在《临沂城区现代水网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水是生命之源,城市之魂。现代水网是由传统水网发展而来的,不仅继承了传统水网至今仍然有利的构成要素,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将新的元素纳入其中。现代水网不仅包括天然水体、水域等自然元素,还包括体现城市特色的各种水利工程等人为要素以及为保障水利自身发展服务的技术要素、法制要素、经济要素等。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用水量的持续攀升,水资源严重短缺而且时空分布不均,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瓶颈。加快构建具有水资源调配、防洪调度、水生态保护等综合功能的现代水网工程体系,是适应国情水情的必然选择,是水利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近年来,临沂市高度重视园林绿化和生态建设,先后投资40多亿元对穿城而过的8条河流进行治理改造,实行治水与造绿相结合,努力打造滨水生态绿色长廊,全面建设滨河景区。目前,临沂城区已形成防洪除涝网、水资源调配网、水系生态网三网有机统一的现代化智能型水网。它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生态优美,集防洪、供水、生态于一体。在项目评价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建设项目、工业项目的评价理论及其方法经过的发展己经日趋成熟,而在实际工作中也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论文对城区水网效益评价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力求在理论层次深入探索,并寻求实际运作中的有效解决办法。本论文首先介绍了临沂市的自然环境及经济社会概况,并对的建设实践情况及其现状进行了分析综述。然后,根据临沂城区现代水网的自身特点,设计了一套适合其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并针对传统层次分析法的一些缺点和该项目在社会评价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引入了模糊分析法,并做出了适当的改进,以建立合理、有效的评价模型。最后,结合临沂城区现代水网的实践,运用该模型,对临沂城区现代水网的效益进行了评价。论文为今后同类项目的效益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框架和思路,同时也能通过评价找出项目进行过程中的不足,及以后改进的方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顾洪[10](2010)在《新中国治淮历次规划与实施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始终把治理淮河当作治国安邦的一件大事。1950年淮河发生大水,政务院即作出《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确定了"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成立治淮委员会,统一组

二、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论文提纲范文)

(1)牢记治水初心 践行统管使命 奋力开创沂沭泗水利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写在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周年之际(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总结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年取得的宝贵经验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统一管理的根本保证
    (二)坚持团结治水是统一管理的重要遵循
    (三)坚持统一规划是统一管理的坚实基础
    (四)坚持系统治理是统一管理的有效保障
    (五)坚持科学调度是统一管理的关键所在
    (六)坚持与时俱进是统一管理的正确路径
二、深刻认识新阶段沂沭泗水利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
三、全力推动沂沭泗水利管理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提高政治站位,始终牢记初心使命
    (二)完善防洪工程体系,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
    (三)抓住国家水网建设机遇,推动水资源优化配置
    (四)严格河湖执法监管,促进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五)加强工程运行管理,全面提升直管工程面貌
    (六)推进智慧水利建设,驱动沂沭泗水利管理现代化

(3)团结治水四十载 统一管理谱华章(论文提纲范文)

感悟之一:统一工程治理,沂沭泗局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感悟之二:统一工程管理,沂沭泗局发挥了难以替代的作用
感悟之三:统一工程调度,沂沭泗局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框架
    四、资料概述
第一章 朱村早期的自然生态和社会历史
    第一节 村落形成与对外联系
        一、傍水而居的生态地理
        二、自然灾害与宗族迁居
        三、经济地理空间
        四、婚姻圈与社会交往
    第二节 文化背景与社会变革
        一、科举传统与文化教育
        二、中共党组织的建立
        三、土改与朱村权力结构
    小结
第二章 集体化与朱村的人口家庭变迁
    第一节 人地冲突与调整
        一、人口增长与人地失衡
        二、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影响
        三、人地冲突与人口外迁
    第二节 人口增长与家庭制度的变迁
        一、家庭规模变化
        二、核心家庭趋向
        三、家庭周期与经济负担
    第三节 家庭困境及其应对
        一、合作化前的家庭经济
        二、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化
        三、人民公社时期的家庭收入
        四、灾荒与家庭经济生活
    小结
第三章 集体财产与家庭经济
    第一节 集体财产与家庭财产
        一、合作社与生产资料的集体化
        二、“大跃进”与资产的“再集体化”
        三、核算单位变更与资产下放
        四、农村改革与资产分配
    第二节 超支借款与家庭经济
        一、集体化与超支欠款
        二、借款与经济依赖
        三、欠款问题的解决
    小结
第四章 国家、乡村与公共权力
    第一节 组织与管理者
        一、乡村社会的组织结构
        二、主要干部的新陈代谢
        三、家族关系的强化
    第二节 制度建设与权力制约
        一、“四清”与财务整顿
        二、整党与队伍净化
        三、民主理财与政治、经济路线的监督
        四、双向表达与“向下”的权力
    第三节 公共权力与乡村秩序
        一、“看青”与社会管理空间
        二、多维利益与“公”“私”界限
        三、围绕公共食堂的利益冲突
    小结
第五章 经济变迁中的乡村理性
    第一节 农业种植的有限自主
        一、生产计划中的国家与乡村
        二、计划中的“反行为”视角
        三、种植结构的人为因素
    第二节 劳动力分配
        一、合作化与劳动定额
        二、劳动报酬与“退社”风波
        三、公社时期的劳动管理
        四、集体经济与联产承包
    第三节 劳动力、机械化与集体经营
        一、集体经营与密集型生产
        二、六七十年代的机械化发展
        三、剩余劳动力与副业生产
    第四节 土地、水利与作为共同体的乡村
        一、土地登记与地权集中
        二、水利占地与林业发展
        三、维权与共同行动
    小结
结语:乡村社会的主体意识
    一、乡村社会的自我管理
    二、集体行为的经济理性
附录
    附录一 《庭训琐言》
    附录二 常胜社部分社员土地股金登记表(1955年)
    附录三 金星社固定财产投资表(1955年)
    附录四 朱村固定财产统计表(1975年)
    附录五 部分朱村人口迁出表(1940-1963年)
    附录六 部分家庭土地、住宅情况表(1952年)
    附录七 部分家庭户口统计表(1958年)
    附录八 阶级家庭阶级成分统计表(1966年)
    附录九 部分家庭土地收入表(1953年)
    附录十 朱村劳动致富登记表(部分)(1983年)
    附录十一 小麦、地瓜劳动定额分类表
    附录十二 朱村主要粮食作物面积表(集体经营)(1958—1977年)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成果及治理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背景
二、主要规划成果
    1. 治理目标
    2. 治理措施
    3. 战略性骨干工程
三、规划实施情况
四、治理成效和基本经验

(7)现代水网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摘要
ABSTRACT
1 研究背景和研究目的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 研究对象和目的
    1.3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本情况
    2.1 山东概况
    2.2 水网建设的必要性
3 “三网融合”的调水体系研究
    3.1 水资源供需平衡
    3.2 水资源配置方案
    3.3 三大调水网络的融合集成
    附表
4 “两环一带”的总体架构研究
    4.1 现代化水网的总体目标
    4.2 现代化水网的总体架构
    4.3 骨干水网的工程支撑
5 多水源联合调度模式研究
    5.1 水网统一调度管理委员会
    5.2 骨干水网联合调度模式
    5.3 区域水网二次调度模式
    附表
6 实施效果分析
    6.1 投资匡算
    6.2 效益分析
7 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9)临沂城区现代水网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水网研究现状
        1.2.1 国内水网研究现状
        1.2.2 国外水网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水网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目的
        1.3.4 技术路线
2 临沂市自然环境及社会经济概况
    2.1 自然生态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地质概况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河流水系
    2.2 社会经济概况
        2.2.1 人口
        2.2.2 经济
        2.2.3 文化
        2.2.4 城市空间布局
    2.3 水利建设概况
        2.3.1 临沂水利建设与发展概况
        2.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3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实践综合分析
    3.1 临沂市在城市现代水网规划建设方面的实践
        3.1.1 临沂城区河流水系概况
        3.1.2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规划与实践
    3.2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的主要构成和基础元素
        3.2.1 防洪除涝网
        3.2.2 水资源配置网
        3.2.3 水系生态网
    3.3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的运行管理
        3.3.1 科学高效的水资源配置体制
        3.3.2 加强管理制度、管理体制建设
        3.3.3 多措并举,全面管理
    3.4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实施后产生的效益
        3.4.1 社会效益
        3.4.2 经济效益
        3.4.3 生态效益
    3.5 小结
4 城区现代水网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4.1 城区现代水网效益评价的研究基础、目的和内容
        4.1.1 城区现代水网效益评价研究基础
        4.1.2 城区现代水网效益评价的目的
        4.1.3 城区现代水网效益评价的内容
    4.2 城区现代水网指标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原则
        4.2.2 评价方法研究
        4.2.3 初步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建立评价模型
        4.3.1 应用层次分析法
        4.3.2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
        4.3.3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4.4 小结
5 临沂城现代水网效益评价
    5.1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5.2 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
        5.2.1 综合效益因素权重
        5.2.2 生态环境效益因素权重
        5.2.3 社会效益因素权重
        5.2.4 经济效益因素权重
        5.2.5 一致性检验
        5.2.6 各类型指标值
    5.3 临沂城区现代水网综合效益评价结果及分析
        5.3.1 评价结果
        5.3.2 评价结果分析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新中国治淮历次规划与实施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治淮初期规划
    (一) 淮河水系的规划与治理
    (二) 沂沭泗河水系的规划与治理
二、1956年和1957年规划
    (一) 1956年淮河水系规划
    (二) 沂沭泗河水系规划
    (三) 规划实施情况
三、1971年规划
    (一) 主要规划成果
        1. 增建山区大型水库。
        2. 建成淮河中游临淮岗特大洪水控制工程。
        3. 扩大淮河中游出路。
        4. 扩大洪泽湖出路。
        5. 扩大南四湖出路。
        6. 扩大沂沭河出路。
        7. 引江、引汉, 增加灌溉水源。
    (二) 规划实施情况
四、1991年规划
    (一) 近期 (2000年) 规划目标任务
    (二) 规划实施情况
        1. 淮河流域人水关系、蓄排关系复杂, 处理不当极易产生负面影响
        2. 淮河中游防洪治理要继续扭住两个关键

四、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论文参考文献)

  • [1]牢记治水初心 践行统管使命 奋力开创沂沭泗水利管理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写在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周年之际[J]. 刘冬顺. 治淮, 2021(10)
  • [2]承百年薪火 谱统管华章——沂沭泗水系统一管理40年成效与展望[J]. 刘玉年. 治淮, 2021(10)
  • [3]团结治水四十载 统一管理谱华章[J]. 陈光临. 治淮, 2021(10)
  • [4]鲁东南地区的社会变迁 ——朱村研究(1949-2000)[D]. 黄润青. 山东大学, 2020(09)
  • [5]1971年淮河流域规划成果及治理成效[J]. 王先达. 治淮, 2018(03)
  • [6]宗族风水与国家水利——关于“文化置换”的一项历史人类学考察[J]. 杜靖. 中国农村研究, 2013(02)
  • [7]现代水网建设研究[D]. 王树荣. 山东大学, 2013(11)
  • [8]精心调度 严密防控 沂沭泗流域安全防御“12·7”暴雨洪水[J]. 郑大鹏. 中国水利, 2012(14)
  • [9]临沂城区现代水网建设实践及其成效分析[D]. 彭阁.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新中国治淮历次规划与实施历程[J]. 顾洪. 治淮, 2010(10)

标签:;  ;  ;  ;  ;  

沂沭河洪水东调工程五十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