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应用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应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滕梦媛[1](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运用研究》文中指出

张伟伟[2](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文中认为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决策实践活动中创造和运用的方法系统。探究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治国理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从形成过程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具有深厚的生成根基,在文化滋养、理论积淀、实践基础和个人条件的综合作用下逐渐生成,是一种复合式创新的产物。从构成要素来看,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是以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为子方法而构成的方法系统。从构成机理来看,子方法与子方法相互联系、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相互依存、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相互作用,使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成为有机联系的系统整体。从实践运用来看,子方法的基本要求、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体系,价值前提、价值内容、价值实现、价值评价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体系。

秦冰馥[3](2021)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蕴含着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面对这样一份源远流长的思想文化宝藏,我们“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以宏大的战略视野统筹谋划,先后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进一步强调“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要求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并贯穿于国民教育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由此可见,深刻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意义,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意,更是传承民族精神血脉,汲取丰厚的历史文化滋养,坚定文化自信,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支撑。因此,本文立足当今时代背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主题。本文以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规律,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调查研究法等研究方法,按照凝练研究主题、开展前提性分析、考察历史进程、归纳时代要求、探索创新实践路径模式的思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培根铸魂功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为二者相通相融的逻辑起点,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辩证统一、共生共进关系视角出发,分别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基本脉络、思想精华与时代价值(第一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过程与经验启示(第三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第四章)、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第五章)五个方面展开讨论。引言部分。主要对本文选题的缘由进行分析,指明研究目的,并提出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梳理和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研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点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提炼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厚育人资源。从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入手,梳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与基本走向,总结归纳了其中包含的丰富历史遗产。进而着重深入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历史赓续延传中所展现出的生生不息的延续性、经世致用的务实性、革故鼎新的创新性、重人轻神的人文性、和崇德尚善的伦理性等突出特征,蕴含的“天人合一”“和而不同”“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民惟邦本”“天下大同”核心思想理念,以及注重整体、辩证、历史的思维品格。最后,总结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为后续几个章节的讨论奠定基础。第二章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出发,分析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必要性与可行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开放品质与紧密关系使融入具有充分的可能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选择、使命追求使融入具有迫切的必要性;从理论、历史和实践的维度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优秀民族历史文化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传承与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意义,这就在总体上廓清了两者相互促进的正向关系。第三章围绕历史维度,梳理总结了自党成立以来传承、弘扬、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曲折历程,通过考察党对待传统文化的科学辩证态度和鲜明立场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进程,总结了历史实践带给我们的经验与启示,立足新时代背景的融入,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紧扣“生命线”定位,释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化人的积极效能。第四章从现实维度出发,在分析已经取得的成绩与现实中存在的不足基础上,审视“两个大局”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时代挑战与历史机遇。进而,从新时代新征程的历史方位,分析提出了实现融入必须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立足主阵地、主渠道,科学制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思路的必然要求,从而明确了创新融入实践应把握和努力的前进方向。第五章主要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维度出发,结合当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相关领域和主要内容,从理论武装、学科教学、日常教育、队伍建设等方面拓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尝试构建了融入的创新实践模式。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简要总结。通过研究,本文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独特的思想精华、具有突出的时代价值和载道铸魂功能。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紧密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和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不断探索完善中华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入的有效路径与模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增强当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重要支撑。

王子莲[4](2021)在《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具有资政育人的功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目标、内容、指导思想上具有共通之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活素材”。作为一种优质的课程资源,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直观性和就近性的特点,将地方红色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弘扬地方红色文化、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具有重要意义。充分利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其进校园、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可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通过对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地方红色文化的运用的相关文献搜集、分析整理和研究,在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寻找到研究本文主题的方法和创新之处。遵循从普遍到特殊的规律,在文中分别阐明了红色文化和地方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在地缘优势上的教育价值,阐述其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梳理大理地方红色文化的基本内容和特征,结合地方高校的运用情况,分析大理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的情况,结合地方高校实际,从学校、教学、教师、方法、网络等五个方面探索运用地方红色文化的路径。通过研究,深化了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识。一是地方红色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为本文提供可发挥的空间。二是基于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运用的研究成果,有针对性的、具体的开展个案研究,深入研究地方红色文化在思政课教学中的价值。三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对地方高校思政课改革和打造地方思政“金课”,提出建设性思考。

石赟萌[5](2021)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最大特色、最大优势,是党的全部工作的生命线。高校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园地,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是重中之重。然而,由于社会发展及国际国内形势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已无法适应当前需要。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根据社会发展形势、时代发展趋势、学生发展态势不断改进和创新,以提升其实效性、针对性及时代感。在思想政治教育系统中,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一个极其关键的部分,而文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之一,其地位和优势也日臻凸显。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文艺的重要使命是培根铸魂,紧跟时代发挥文艺载体优势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抓手。本研究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二部分在对文艺、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几个概念界定的基础上,从理论、历史、实践三个维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的立论根据做了详细阐述,而后从价值引领、精神激励、审美启迪三方面论证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功能在培养学生求真意识、塑造学生崇善品格、浸润学生尚美情怀方面的重要功用。第三部分梳理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语言类、造型类、实用类、表情类、综合类五种表现形态,运用的三种基本方式即按需选择式、优化组合式、创新转化式。第四部分总结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主要进展,剖析了运用中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全局性认识、供给侧发力、工作者能力、日常化推进四个方面。第五部分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坚持“三项”原则、创设“三有”环境、打造“一支”队伍、夯实“三大”阵地的针对性对策。

教育部[6](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柴丽娜[7](2020)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及其运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先进文化,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它不仅在革命战争年代发挥了重大作用,还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汲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对于新时代的今天仍然意义深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认真汲取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深刻把握以革命理想、忠诚担当、牺牲精神、红色基因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精髓,可以提高我们的政治素养,可以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本文深入阐释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通过实证研究把握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境况,剖析存在的问题,着力探讨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策略。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分析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与方法,国内外对于本选题的研究现状以及写作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二部分: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理论探讨。这一部分主要阐述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内涵、特征及意义。第三部分: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这一部分主要从红色文化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这四个方面探讨其价值所在。第四部分: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境况。通过对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状进行调查,深入探析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成效与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对策。第五部分: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的策略。针对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从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营造红色文化氛围以及改进红色文化教育手段四个方面提出提升对策。

张志贞[8](2020)在《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认为网络新媒体在大众生活中的应用逐渐普及,改变了高中生的学习方法和生活方式。新课程标准提出,德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新时代的政治教师不应只拘泥于教材这一课程资源,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别具一格、丰富多彩。网络热点事件与学生的生活贴近,将其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旨在构建一个充满时代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生动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学生发展多方面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论文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际出发,查阅并分析了近年来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网络热点事件的成果,并结合调查问卷、教师访谈和实习过程中的具体实践经验,对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系列的解决措施,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引言部分主要对论文的提出背景、研究意义以及目前国内外学者对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论文的研究方案和创新之处。正文第一部分概述了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相关理论。首先对网络热点事件的含义进行阐述,并从事件的影响范围、内容和性质三个层面对网络热点事件进行了分类,进而对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正文第二部分主要对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探究。论文将A市四所高中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的方式进行调研,调研发现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运用过程中主要存在运用不足、运用不当、运用手段单一、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学校忽视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教师运用网络热点事件教学的意识淡薄、能力不足,部分学生缺乏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积极性等三个方面。正文第三部分主要介绍了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主要针对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探索积极有效的策略。首先,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应坚持导向性、以学生为中心、适应性三大原则。其次,学校应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再次,教师应结合教学环节,科学运用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教学。

张瑞敏[9](2020)在《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变革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方面,拉开了对人类社会生活深度影响的大幕。在大数据背景下,人们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都可以被“数据化”,这些被数据化了的现象及行为能够依托大数据技术被采集、存储、分析和利用,大大超越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为更为精准地了解需求、把握动态、提供服务、预测发展等提供了强大支撑。正如在2020年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工作中,数据信息在了解人们行动轨迹、助力精准定位密切接触者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党和国家对大数据高度重视,推动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的背景下,大数据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社会子系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样不能忽视大数据的重要性。因为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大数据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技术,还是一种信息资源和思维理念,它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了良好机遇。具体而言,首先,作为信息技术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优化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极大地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呈现方式,使其变得更加生动和更富有穿透力、感染力。其次,作为资源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多元的信息资源,突破了传统信息资源在“量”和“质”方面的局限性。再次,作为思维理念的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全新的观念和工作思路,突破了传统简单化、统一化及线性的思维模式,为精准思政、个性化思政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指引。总之,大数据在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中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然而,大数据又是一柄双刃剑,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与挑战,由此也引发一些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质疑与否定。面对这些问题,要充分发挥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就要继续深化对大数据的理论认知,以及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及创新策略等方面的研究。由此,本研究聚焦大数据这一时代背景,深入探讨大数据如何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本研究共分六个部分,分别对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进行了思想资源上的追溯、现实境遇上的考量、价值契合上的探讨、风险困境上的分析、内在要求上的厘清以及创新策略上的谋划:第一,在对大数据、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等基本概念和范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数据科学、马克思主义、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西方社会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追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论依据及思想资源,为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提供合理性证明,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更加有理、有力。第二,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的现实境遇进行了分析。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等方面深受大数据影响,发生数字化转变;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以及环境等要素受到大数据的冲击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这两方面导致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及微观环境的变革。同时,由于大数据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中运用和接受的不平衡性,导致了一系列新的矛盾问题的产生。此外,由于大数据的自身特征,在彰显巨大价值的同时,也带来“思维受限”、“精神迷失”、“数据奴役”等风险问题。对这些现实境遇的澄清,有助于彰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创新的紧迫性和必要性。第三,以大数据的功能特点和价值优势为着眼点,通过反思与透析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制约和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需求,阐释了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契合之处以及为其带来的新机遇,从而论证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可行性。第四,分析了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数据的运用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阐释了问题存在的主客观原因、历史与现实的原因,这些原因也是当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主要挑战和障碍,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有助于在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策略时“找准症结,靶向治疗”。第五,分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大数据应当遵循的原则及要求。面对这一复杂而艰巨的工程,不仅要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创新目标,以有针对性地运用大数据优势。还要明确创新过程中的“守正”因素,以坚守正确的创新方向。同时,积极应对大数据带来的外部风险,为充分运用大数据提供保障。树立良好的大数据意识,以更好地指导创新实践的开展。厘清“相关”与“因果”,“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数据使用”和“伦理关切”等方面的关系问题,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大数据创新的理性因素。第六,从观念变革、内容优化、方法改善、管理机制完善以及保障体系健全五个方面探讨了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路和策略。这五个方面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数据的融合过程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从这五个方面着手,有助于从不同维度形成合力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开展。

李杰[10](2020)在《大数据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研究人的思想形成和变化的规律,并指导人形成正确思想、行为的科学,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当前,网络的普及,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尤其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及思维方式。大数据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营造了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方式方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本文在遵循了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的基础上,主要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案例分析方法来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目的。其次,在对大数据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和特征进行理论论述的基础上,明确了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再次,通过对沈阳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大数据应用的现状展开具体问卷调查,并结合具体案例,挖掘大数据在当前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理论课、个性化教育、网络舆情监测方面的应用,同时分析总结了当前高校推进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现实存在的数据概念认知不充分、数据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度低、数据应用机制有待完善及伦理失范等困境。最后,针对相关问题和具体困难,论文分别从思维认知、人才培养、实践应用、制度机制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高校应强化教育者及教育对象对大数据应用的认知、完善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机制、同时优化具体应用的大数据平台、健全相关制度以保障、推动大数据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高校应积极适应并主动把握大数据发展的新契机,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和大数据的有效融合,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这对高校创新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校教育者在借助大数据技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要进一步强化数据思维和实操能力,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建立并完善应对机制,不断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助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2)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
        1.2.2 国外相关研究
        1.2.3 有待拓展之处
    1.3 理论基础
        1.3.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1.3.2 现代决策理论
        1.3.3 现代思维科学和现代系统论
        1.3.4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1.4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和生成根基
    2.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概念缘起
        2.1.1 方法、思维和决策
        2.1.2 决策思维方法
        2.1.3 新时代
        2.1.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
    2.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生成根基
        2.2.1 文化滋养
        2.2.2 理论积淀
        2.2.3 实践基础
        2.2.4 个人条件
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要素
    3.1 战略思维方法
        3.1.1 战略思维方法是战略决策的必然要求
        3.1.2 何谓战略思维方法
        3.1.3 战略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2 创新思维方法
        3.2.1 创新思维方法是非常规决策的必然要求
        3.2.2 何谓创新思维方法
        3.2.3 创新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3 辩证思维方法
        3.3.1 辩证思维方法是科学决策的必然要求
        3.3.2 何谓辩证思维方法
        3.3.3 辩证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4 法治思维方法
        3.4.1 法治思维是依法决策的必然要求
        3.4.2 何谓法治思维方法
        3.4.3 法治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3.5 底线思维方法
        3.5.1 底线思维方法是风险决策的必然要求
        3.5.2 何谓底线思维方法
        3.5.3 底线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4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构成机理
    4.1 子方法与子方法的相互联系
        4.1.1 哲学基础: 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
        4.1.2 现实依据: 决策活动类型的统一性
        4.1.3 具体内容: 通过不同中介实现联系
        4.1.4 模型呈现: 直观把握联系方式和内容
    4.2 子方法与方法系统的相互依存
        4.2.1 子方法制约着方法系统
        4.2.2 方法系统主导着子方法
    4.3 方法系统与系统环境的相互作用
        4.3.1 方法系统的环境
        4.3.2 相互作用的条件与中介
        4.3.3 系统环境影响着方法系统
        4.3.4 方法系统改变着系统环境
        4.3.5 方法系统的演化
5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实践运用
    5.1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范例
        5.1.1 分析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基本依据
        5.1.2 构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内容体系
        5.1.3 谋划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具体措施
    5.2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要求
        5.2.1 运用子方法的基本要求
        5.2.2 运用方法系统的一般程序
        5.2.3 坚持综合运用的总体原则
    5.3 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的运用价值
        5.3.1 价值前提:具有价值的必要条件
        5.3.2 价值内容:对不同主体的具体价值
        5.3.3 价值实现:成为人民群众手中的有力武器
        5.3.4 价值评价:方法系统不是万能的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研究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资源与时代价值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概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脉络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走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特质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一)民族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血脉
        (二)熔铸和培育时代精神的沃土
        (三)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中国智慧
第二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问题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文化属性和文化价值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兼具开放性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间的紧密关系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升文化涵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要
        (二)推动文化传承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选择
        (三)增强文化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追求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行性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逻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逻辑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逻辑
第三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考察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进程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曲折发展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深入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总结
        (一)坚持党的领导延续中华民族千年文脉
        (二)坚持马克主义指导地位厚植民族根基
        (三)把握“生命线”释放文化培根铸魂效能
第四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诉求
    一、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发展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机遇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机遇
    三、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聚焦教育根本问题,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遵循
        (二)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双创”原则为实践指南
        (三)立足思政阵地渠道,科学制定融入基本思路
第五章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创新
    一、立足内在规律把握实践创新的基本原则
        (一)传承性与创新性相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统一
    二、围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创新融入路径
        (一)融入理论武装夯实青年学生思想成长成熟的文化基石
        (二)融入学科教学促进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相统一
        (三)融入日常教育丰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与实践
        (四)融入队伍建设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坚实保障
    三、依托“大思政”工作格局创新融入的实践模式
        (一)全员全程全方位协同推进传统文化有效融入
        (二)衔接主渠道与主阵地提高育人化人的实效性
        (三)运用“互联网+”模式加强线上文化浸润与引领
        (四)构建文化传承的学校、家庭、社会多维支撑
        (五)建立动态反馈机制促进融入的质效不断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4)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方法、基本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基本思路
        (三)创新之处
    四、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第一章 地方红色文化及相关概念
    一、地方红色文化相关概念
        (一)红色
        (二)红色文化
        (三)地方红色文化
        (四)红色文化与地方红色文化的关系
    二、红色文化的分类
        (一)“两种构成说”: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
        (二)“三种构成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
        (三)“四种构成说”: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
    三、地方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关联
        (一)指导思想的一致性
        (二)教育目标的共同性
        (三)内容上的契合性
        (四)教育方式上的互补性
第二章 地方红色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价值、依据和原则
    一、地方红色文化在思政课中运用的价值
        (一)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二)提供教学素材,增强课程亲和力
        (三)守正创新推进思政课建设
        (四)增强学生对地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红色基因
    二、地方红色文化运用于思政课的现实依据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结合地方实际改进思政课教学工作的需要
    三、地方红色文化运用于思政课遵循的原则
        (一)历史性原则
        (二)实事求是原则
        (三)创新性原则
        (四)选择性和计划性原则
第三章 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状况
    一、大理地方红色文化的基本情况及其特征
        (一)大理地方红色文化基本情况
        (二)大理地方红色文化的形成
        (三)大理地方红色文化的分类
        (四)大理地方红色文化的特征
    二、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运用情况
        (一)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
        (二)调查对象的特点
        (三)问卷调查情况
        (四)教师访谈情况
    三、地方红色文化运用于大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所取得的成效
        (一)思政课有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二)基本实现红色文化“进校园”
        (三)推出“学生骨干宣讲法”的实践教学方式
    四、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一)地方红色文化“三进”程度不高
        (二)“四课协同”运用地方红色文化的力度有待增强
        (三)教学方法和考查方式单一,需要进一步完善
        (四)红色文化实践教学基地较为分散,深入挖掘难度大
第四章 加强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一、学校:提供物质保障与加强校地合作关系
        (一)加大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经费投入
        (二)加强校地合作关系
    二、教学:推进地方红色文化的“三进”工程
        (一)编纂地方红色教材
        (二)实现地方红色文化与思政课精准对接
        (三)讲好红色故事
    三、教师:开创“四课协同”的红色文化教育模式
        (一)挖掘地方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成有效的教学素材
        (二)协同打造具有特色的思政课
        (三)利用多维教学空间推进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
    四、方法:以守正创新为基本遵循,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互动式教学法
        (二)体验式教学法
        (三)混合式教学法
        (四)完善考评方式
    五、网络:基于“互联网+”搭建红色平台
        (一)建立地方红色网站
        (二)建立地方红色文化数据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课题调查问卷
教师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4.1 主要工作
        1.4.2 创新之处
    1.5 论文的基本结构
第2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概述
    2.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相关概念
        2.1.1 文艺与文化
        2.1.2 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2.1.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
    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立论根据
        2.2.1 理论维度: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是其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2.2.2 历史维度:以文艺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我党的宝贵经验
        2.2.3 实践维度: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对文艺育人的实施推进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功能
        2.3.1 发挥价值引领功能,培养学生求真意识
        2.3.2 发挥精神激励功能,塑造学生崇善品格
        2.3.3 发挥审美启迪功能,浸润学生尚美情怀
    2.4 小结
第3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表现形态及运用基本方式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表现形态
        3.1.1 “语言类”文艺载体
        3.1.2 “造型类”文艺载体
        3.1.3 “实用类”文艺载体
        3.1.4 “表情类”文艺载体
        3.1.5 “综合类”文艺载体
    3.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基本方式
        3.2.1 按需选择式
        3.2.2 优化组合式
        3.2.3 创新转化式
    3.3 小结
第4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现状
    4.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主要进展
        4.1.1 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理论与实践有积极探索
        4.1.2 各形式文艺作品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断丰富
        4.1.3 教育者及受教育者之间的情感互动和沟通明显增强
    4.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问题剖析
        4.2.1 全局性认识不到位
        4.2.2 供给侧发力不充足
        4.2.3 工作者能力不适应
        4.2.4 日常化推进不深入
    4.3 小结
第5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对策
    5.1 坚持“三项”原则
        5.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的原则
        5.1.2 遵循文艺自身规律的原则
        5.1.3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原则
    5.2 创设“三有”环境
        5.2.1 发挥党的重要领导作用,使得文艺载体运用“有引导”
        5.2.2 挖掘文艺创作优质资源,使得文艺载体运用“有作品”
        5.2.3 搭建校园文化艺术平台,使得文艺载体运用“有氛围”
    5.3 打造“一支”队伍
        5.3.1 提升高校思政工作者运用文艺载体进行教育的能力
        5.3.2 增强高校文艺工作者“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使命感
        5.3.3 推进高校思政工作者与高校文艺工作者协同育人
    5.4 夯实“三大”阵地
        5.4.1 抓牢“文艺融合思政课”阵地
        5.4.2 建构“文艺服务社会”阵地
        5.4.3 抢占“文艺借力网络”阵地
    5.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7)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及其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思考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第一节 红色文化概述
        一、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二、红色文化的构成要素
        三、红色文化的主要特征
        四、红色文化与相关概念
        五、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大学生政治认同概述
        一、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基本内涵
        二、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主要特征
        三、提升大学生政治认同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
    第一节 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一、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二、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
        三、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方向性
    第二节 提高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
        一、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性
        二、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三、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性
    第三节 增强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
        一、揭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必然性
        二、体现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人民性
        三、彰显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四、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自我革新
    第四节 促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
        一、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
        二、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自身
        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 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现实境况
    第一节 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实证调查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实施
        二、调查问卷的信度检验
        三、运用红色文化增强大学生政治认同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所取得的成绩
        一、红色文化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高校大力开展红色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
        三、红色文化教育示范基地不断建设和发展
    第三节 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程度不足
        二、红色文化教育手段单一
        三、高校对红色文化环境建设重视不够
        四、红色文化教育偏离实践生活
    第四节 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影响因素
        一、红色文化时代性转化不足
        二、红色文化传播方式单调
        三、不良社会思潮引发负面效应
        四、大学生红色需求渐趋多元化
第五章 运用红色文化增进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策略
    第一节 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
        一、挖掘红色文化价值意蕴
        二、讲述独特红色文化故事
        三、优化红色文化资源配置
    第二节 创新红色文化传播方式
        一、利用纪录片等载体创新红色文化表现形式
        二、结合网络平台丰富红色文化传播渠道
        三、推动更多学生参与红色文化的研究与宣传
    第三节 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一、营造校园红色文化环境
        二、打造校园红色社团活动
        三、加强红色文化场域建设
    第四节 改进红色文化教育手段
        一、开设红色文化教育实践课程
        二、利用红色作品丰富教学内容
        三、推动红色文化教育话语转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8)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问题的提出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案
        1.研究目标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1.选题视角新
        2.研究内容新
一、相关理论问题概述
    (一)网络热点事件的含义
    (二)网络热点事件的类型
    (三)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必要性分析
        1.有利于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有利于培养高中生正确的思维方式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和能力
    (四)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1.符合高中思想政治新教材内容的特点
        2.符合高中生身心发展特征
        3.适应思想政治课高考的需要
二、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的问题
        1.运用不足,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运用不当,难以发挥其实际价值
        3.运用手段单一,难以形成师生共振
        4.运用效果不佳,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
    (二)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学校忽视对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2.教师运用网络热点事件教学的意识淡薄,能力不足
        3.部分学生缺乏关注网络热点事件的积极性
三、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运用的具体策略
    (一)应坚持正确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3.适应性原则
    (二)学校应重视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和运用
        1.建设网络数据库,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现代化
        2.建立和完善校园网,设立专门栏目激励学生关注网络热点事件
        3.倡导思想政治教研组开展关于网络热点事件的研讨活动
    (三)教师应结合教学环节,科学运用网络热点事件进行教学
        1.运用网络热点事件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2.运用网络热点事件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思维
        3.运用网络热点事件拔高课堂,升华学生情感
        4.运用网络热点事件延伸课堂,扩宽学生视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9)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现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
    第三节 大数据基本问题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释义
        一、大数据的概念分析与发展动因
        二、大数据特征及价值
        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意涵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和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和思想资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理论基础
        一、数据科学中数据与其代表事物之间关系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三、马克思恩格斯列宁重视“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运用的思想
        四、中国共产党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中“数据”运用的理念
    第二节 中国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数据研究的思想呈现
        一、注重以“事实驱动”的方法论萌芽
        二、“取实予名”的理念表征
        三、对“以数为据”思想的践行
    第三节 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实践中重视数据的理念梳理
        一、西方“万物皆数”的哲学起源
        二、数学文化在西方的形成
        三、西方政治统治和社会生活中的数据应用
第二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境遇分析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宏观环境变化
        一、“数字经济”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数据治国”成为政治治理新手段
        三、“数字化模式”成为社会发展新目标
        四、“数据化生存”成为文化发展新生态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微观形势变革
        一、思想政治教育者主导方式“灵活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生存状态“数字化”
        三、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多元化”
        四、思想政治教育环体“信息化”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呈现新矛盾
        一、思维固化与思维变化之间的矛盾
        二、对新技术的消极质疑与积极适应之间的矛盾
        三、认知渠道单一化与情感表达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第四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遭遇新风险
        一、“算法黑箱”带来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数据爆炸带来“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大数据“入侵”带来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大数据扩张带来“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三章 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带来的新机遇
    第一节 大数据破解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制约
        一、大数据推动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发展新阶段
        二、大数据开启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交互新境界
        三、大数据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新形式
    第二节 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相契合
        一、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性相契合
        二、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的多元性相契合
        三、大数据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思维转变的时代性相契合
    第三节 大数据带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契机
        一、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战略资产
        二、大数据为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提供有力支撑
        三、大数据为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性贡献关键力量
第四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现实图景
    第一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取得的成果
        一、相关理论研究有了一定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大数据研究机构层出不穷
        四、大数据实践应用取得一定成效
    第二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大数据应用的普及率不高
        二、可挖掘的数据源不足
        三、大数据的共享不通畅
        四、大数据的取舍之道不明晰
        五、大数据运用中存在伦理困境
    第三节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所呈现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数据意识淡薄
        二、大数据平台建设不足
        三、大数据技术瓶颈
        四、大数据人才短板
        五、大数据法律规章及制度体系不健全
第五章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内在要求
    第一节 明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目标
        一、充分融入大数据理念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
        二、充分运用大数据资源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性
        三、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性
    第二节 坚守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原则
        一、强化“以人为本”原则
        二、坚持“守正性”原则
        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三节 应对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外部风险
        一、应对思维受限的风险
        二、应对“精神迷失”的风险
        三、应对主流意识形态弱化的风险
        四、应对“数据奴役”的风险
    第四节 树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意识
        一、大数据资源意识
        二、大数据价值意识
        三、大数据应用意识
    第五节 把握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几对关系
        一、思考“相关”与“因果”的关系
        二、澄清“数据依赖”和“数据依托”的关系
        三、明确“数据使用”与“伦理关切”的关系
第六章 促进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思考及对策
    第一节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变革
        一、树立数据化理念
        二、树立精准化理念
        三、树立个性化理念
        四、树立协同化理念
    第二节 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及实施方式
        一、突出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
        二、融入大数据应用能力的教育
        三、依托大数据变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施方式
    第三节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经验型和实证型研究方法相结合
        二、数字技术与人文精神相结合
        三、传统载体与大数据载体相结合
    第四节 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大数据管理机制
        一、制定科学的决策机制
        二、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
        三、完善明确的约束机制
    第五节 完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保障体系
        一、提供大数据技术保障
        二、完善大数据人才队伍保障
        三、健全大数据伦理保障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大数据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大数据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概述
    2.1 大数据
        2.1.1 大数据的科学内涵
        2.1.2 大数据的基本特征
    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2.2.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
        2.2.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2.2.3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3 大数据应用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2.3.1 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创新性发展
        2.3.2 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科学性发展
        2.3.3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发展
        2.3.4 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时效性发展
第三章 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3.1 相关调查设计与基本情况分析
        3.1.1 相关调查设计
        3.1.2 有效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3.2 大数据助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
        3.2.1 利用大数据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网络教学效果
        3.2.2 利用大数据开展网络思想政治个性化教育
        3.2.3 利用大数据增强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预警
    3.3 大数据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主要困境分析
        3.3.1 存在数据思维观念不充分的认知困境
        3.3.2 存在大数据应用水平低的技术困境
        3.3.3 存在大数据整体运行管理欠缺的机制困境
        3.3.4 存在数据技术应用失范的伦理困境
第四章 大数据助力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4.1 强化运用大数据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思维认知
        4.1.1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技术优势的总体认知
        4.1.2 培育思想政治教育者运用大数据平台掌控学情的意识
        4.1.3 面向学生群体开设与大数据相关的科普课程
    4.2 完善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才培养机制
        4.2.1 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数据的综合运用能力
        4.2.2 建立多学科合作的联合型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4.3 优化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应用
        4.3.1 优化基础配套设施为大数据应用提供平台保障
        4.3.2 努力攻关各环节难题为大数据应用提供技术保障
        4.3.3 重点打造特色平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提供核心支撑
    4.4 健全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制度机制
        4.4.1 完善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规范
        4.4.2 形成大数据应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网格化管理制度
        4.4.3 建立大数据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评价与反馈制度
        4.4.4 完备大数据运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安全及伦理道德保障制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其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运用研究[D]. 滕梦媛. 兰州财经大学, 2021
  • [2]习近平新时代决策思维方法研究[D]. 张伟伟. 北京科技大学, 2021(11)
  •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秦冰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地方红色文化在大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子莲. 大理大学, 2021(10)
  • [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艺载体运用研究[D]. 石赟萌.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6]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7]红色文化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价值及其运用策略研究[D]. 柴丽娜.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8]网络热点事件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张志贞.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9]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 张瑞敏.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
  • [10]大数据视域下提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D]. 李杰. 沈阳农业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与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