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传统模式办好科技大学——专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忠军

打破传统模式办好科技大学——专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忠军

一、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论文文献综述)

韩昕娜[1](2018)在《百人会对中国高校学生认知中美关系的影响 ——以英才奖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大数据的革命浪潮,参与政治活动的门槛越来越低,方式越来越多,高校学生以低门槛、低成本、低责任的姿态在各国政治活动及国际关系中崭露头角。而作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之间的交流互动近年来愈发显现出两国高校学生在其中的作用,因此中国高校学生对于中美关系的认知也变得更加重要。然而,高校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成长阶段,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各类以高校为平台开展活动的境内外非政府组织,由于种类繁多,活动丰富,成为影响高校学生国际视野的重要载体。这使得一方面,像百人会等以促进中美交流为宗旨的组织,能够极大促进国内高校学生对中美关系有理性认识;另一方面,也使得很多有境外官方背景的非政府组织钻空子,以高校为平台输出所谓的西方价值观念。因此,本文将通过对百人会在中国高校设立的英才奖的研究分析,探讨该组织对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影响。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访谈等多方面对百人会及英才奖的分析研究,指出百人会在提高中国高校学生关于中美关系基本认识、客观理性评价中美关系、加强自我参与国际活动的修养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此外,也分析出百人会的精英属性限制其影响力范围、百人会英才奖接纳高校学生的活动数量少且形式单一、接触高校学生范围窄、缺乏与其他社团的联动等缺陷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百人会、高校和国家三个层面提出引导非政府组织塑造高校学生对中美关系认知的建议。

杨凤[2](2016)在《电子科技大学校园新闻翻译报告》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其文化影响力也日益加强,包括电子科技大学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中国高校受到关注。作为了解一个学校信息的渠道,学校网站的建设在高校国际化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校园新闻作为学校网站的板块之一,反映了学校新近发生的事件,是外国读者了解学校最新动态的重要渠道之一。高质量的校园新闻英译不仅能够帮助读者获取信息,而且有助于提升学校的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然而,目前高校校园新闻英译的质量参差不齐,外宣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因此,为了更好的实现与读者的信息沟通,提升高校的对外影响力,对于校园新闻的英译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也是笔者选择这一题目的原因。本报告基于笔者的电子科技大学网站校园新闻翻译实践,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指导,旨在总结笔者在此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和存在的问题,研究校园新闻翻译的原则和策略,希望对翻译和研究这一类文本的作者有参考作用。本报告共包括四部分:前言、译前准备、译者主体性介绍及其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结论。前言介绍了项目背景、项目内容、报告的意义以及报告结构。译前准备包括工具准备、校园新闻翻译目的分析,以及校园新闻翻译原则分析。第三部分是本报告的重点部分,介绍了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发展及其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第四部分是结论,对本报告进行总结,指出笔者在本次翻译实践中的收获以及存在的问题。

王志坤[3](2012)在《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目前高等教育的薄弱环节,高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开设"创新学"课程,实施第二课堂培养计划,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科技文化创新能力。

余桥,谭小宏[4](2012)在《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学生创新对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却令人担忧。制约大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应当重构大学生学业评价观,构建多元化的学业评价体系,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来推动学业评价的多元化。

陈元[5](2012)在《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的大学研究院所不仅是我国近现代科研体制系统中不可或缺的研究机构,而且也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机构。它们是在我国移植西方大学制度以及争取学术独立的时代背景下创建与发展的。它们的发展演变过程是我国现代学术研究摆脱殖民化并逐步走向组织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的一个过程,也是我国现代大学学位制度、学科建设、教研结合和学术独立的一个融合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深受我国当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它们的产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功能的变化,引发了大学学术研究与交流方式的转变,为大学培养了人才并创新了人才的培养模式,加速了大学学位与学术的独立进程。现将本文大体结构分述如下: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并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确定了研究范围,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综述,阐释了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本研究的可能创新及不足之处。第二部分为第一章。主要分析了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背景及初创过程。分析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背景,实是探寻大学研究院所出现的历史条件和动因,主要从西方大学制度的移植、书院学术精神的传承、大学学术独立的寻求以及学术研究方式转变的需求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由于对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肇始年代至今仍存有一些模糊说法,故就其肇始年代进行了考证辨疑;同时由于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经历了一个由试办、改组到正式创办的探索过程,并为其它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提供了模式并产生了重大影响,故而对此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北大国学门进行了专门探讨。第三部分为第二章。主要分析了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制度变迁及发展概况。第一节是大学研究院所的制度变迁,分别以1934年《大学研究院暂行组织规程》和1946年《大学研究所暂行组织规程》的颁布为界点,将大学研究院所的制度演变史分为1902-1934年、1934-1946年和1946-1949三个阶段,梳理在此三个时间段里,国家层面上大学研究院所的制度与职能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产生的影响。第二节是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概况,分别介绍了1917-1934年、1935-1946年和1947-1949年三个时间段里大学研究院所发展规模的变化,并分析其地域分布、学科分布等特征。第四部分为第三章。主要探讨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此部分以7所院校(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交通大学、南开大学、金陵大学和北洋工学院)为例,具体分析了各校研究院所的隶属关系、组织架构、人事管理、经费来源等方面的内容,以此反映当时的总体状况。由于当时大学的特种研究所是独立研究机构,并不开展研究生教育,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也有特殊性,故而将此类特种研究所的分析穿插于各校之中,以利于与其他院校研究院所进行比较分析。第五部分为第四章。主要介绍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情况。第一节分析当时全国高校学术研究的总体概况,以此折射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情况。第二节具体介绍了7校研究院所的学术研究工作,包括学术研究的主要内容、方式、成就等。特种研究所的学术研究情况亦穿插其中。第三节仍以7校为例,介绍了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情况,包括学术刊物、学术会议、学术考察等。第六部分为第五章。主要介绍了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情况。首先分析了全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主要包括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变迁、发展规模、学科分布和公私性质等特征。接着用二、三两节分别具体讨论了7校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招考和研究生培养两方面的情况。通过7所大学的比较,可以分析比较不同学校、不同学科研究院所在招生和培养方面的异同,从而反映出当时的总体状况。第七部分为结语。主要对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所作出的贡献进行总体性描述,并对其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归纳,而后结合当今大学研究院所的实际情况,提出个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师新华[6](2012)在《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文学科领域的创新,其深远意义并不低于自然学科领域,如果说自然科学是实现民族进步的工具,而人文科学则是实现民族进步的灵魂。高校文科生作为国家创新发展的高等人才储备库,其实践创新能力更值得关注。高校文科实践创新型人才是指高校文科生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并在实践活动过程中能创造出新知识或新成果,从而可以有效地的指导现实。这种指导现实的实践作用体现在:创造出了新知、新能、新方法,为本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贡献性的价值;另一方面是创造出了新知、新能、新方法,为解决与本领域相关的社会问题而作了贡献。纵观中国高校,文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却非常弱。文科生在自己学科领域内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不多,毕业论文抄袭现象成为常态,以专业知识指导社会实践的能力更不强,甚至多数文科生临近毕业时就业都成问题,这其中原因一方面有社会本身的问题,但关键原因则在于高校文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不足。如何培养和提高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这需要全面分析造成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是什么,对症下药才有解决的可能。从直观的原因来看,造成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缺失的主要原因是高等教育体制存在诸多弊端,但中国高等教育实质上却是痼疾满身的中小学教育的延续,深究下来幼儿教育也免不了干系。一步步深入研究,发现教育体制本身有问题,但造成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缺失的原因却不仅如此还有社会原因,包括社会文化原因、社会经济原因。鉴于此,高校文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要提高,就要先从教育体制的改革入手,不论是幼儿教育还是中小学教育都需进行大力革新,尤其是高等教育体制更需加大改革力度,从其办学理念、高校管理到教师队伍建设、教育方式、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环节都需改革,着重在于高校的“去行政化管理”、“合理的办学理念”、“课程设置灵活且强调实践性”、“革除教师队伍功利化价值取向”、“大力提倡实践型考核方式”、“社会实践环节改革”、“两课改革”等。此外,社会文化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也需提供相应的氛围来保障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顺利进行。在当下,应提倡一种有利于个体实践创新能力生成的新兴文化,它强调个性张扬、提倡怀疑精神和冒险精神、强化产权意识、保护个体尊严、个体成果、提升个人的社会成就感、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之中,个体的实践创新性能力才会被激发、被鼓励并被认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发展走向、支持力度也会深刻影响高校文科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国家和教育部门设立人文学科的相关社团、研究机构、创作机构、学生优秀成果消化机构等措施将大大有利于延伸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专业学习成果,激发学生在本学科领域内的实践创新欲望并提升其实践创新能力。而第三产业作为人文学科生存和实践的主要领域,它的发展比重加大也将为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发挥提供巨大社会空间和良好社会平台。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牵涉的面很广,勾连的问题也相当多。它牵涉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文化、经济氛围、国家政策等等,从多个不同的角度去探析将有利于客观地解决这一问题,为中国高校文科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理论指导,从而为他日的改革实践作一点微薄的贡献。

陈涛,路斐斐[7](2006)在《华夏群星——海外学府里的华裔“掌门人”》文中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是神圣的精神殿堂,它是广博的知识中心,是人才的摇篮、创造的源泉和思想的故乡。每一所成功的大学,都是因为至少有一位卓越的大学校长,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北京大学的蔡元培、蒋梦麟,清华大学的梅贻琦,浙江大学的竺可桢等。作为“掌门人”的校长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和引路人。如果把颇有学问的教授称为大师的话,那么大学校长应该是大家。他集大师的智慧与见识、大师的果断与坚毅以及教育家的魅力与艺术于一身。在很大程度上,他不是权力的象征,而是人格的象征、学术的象征。

唐晓霞[8](2005)在《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为文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人文关怀思想来源于“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思想本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反封建宗教蒙昧主义的产物,它提倡人学,反对神学,其实质就是“以人为本”的早期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思潮。在《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一书中,阿伦·布洛克指出,人文主义的范畴与内涵随时代地域而不断发展,但始终坚持两个核心不变。其一,以人和人的经验为关注对象;其二,尊重人的尊严,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尊严、有价值、拥有权利的,无论弱者、强者。一直以来,大众传媒对人文关怀精神的解读也不离这两层含义。 中国报刊人文关怀的萌芽可追溯到第一张完全由国人出资创办的中文报纸《循环日报》,而报刊人文关怀理念的真正建立,则是随着资产阶级改良派宣扬改良主义思想时得以体现的,“五四”时达到高潮,他们主张改造人的思想,强调对人的精神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人性的关怀。这一时期,报刊人文关怀理念是带着浓厚的启蒙色彩的。 直至上世纪90年代,“人文关怀”在大众媒介的实践中,才找到具体的关注对象。其表现就是越来越多的新闻报道以“人”为主体,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倡导社会公平和公正,表达出对人的基本权益的尊重。 《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是这一时期“人文关怀”的代表之作,大量普通人以“人”的形象进入主流媒体的视线,而且特别是将关注的重点落脚到社会弱势群体身上,实现从泛化的“普通人”到更加特定的“弱势人”关怀的转移。“弱势关怀”的价值内核就在于对社会公正的呼唤,因为社会资源占有的不公是弱势人群权益遭到损害的主要表现。“冰点”通过客观的报道,揭示出

林亚茗,陈逸群,沈侨[9](2004)在《学校和人才如何与时俱进?》文中指出$F核心提示$E $T张钟浚祖籍湖北,1941年出生于广州,后随父母到台湾。他19岁那年,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电机系。1962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应用物理系深造,1963年获硕士学位,1967年获博士学位。曾先后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任教25年。1994年,张?

莫利亚[10](2002)在《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文中研究表明张钟浚作为纽约科技大学校长,是继田长霖之后,荣任与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全美素质最好的大学齐名的美国着名高等学府的杰出华裔校长。由于他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纽约科大成功地转型为培养新世纪国际化的创新科技人才的摇篮。

二、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论文提纲范文)

(1)百人会对中国高校学生认知中美关系的影响 ——以英才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美国百人会的发展、宗旨及其特性分析
    第一节 百人会的建立和发展历程
    第二节 百人会的宗旨与特性
    第三节 百人会的主要活动
第二章 美国百人会塑造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举措——以英才奖为例
    第一节 百人会英才奖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百人会英才奖影响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问卷调查
    第三节 百人会英才奖获奖、提名学生的访谈
第三章 美国百人会对塑造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促进作用
    第一节 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现状
    第二节 美国百人会对塑造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促进作用
第四章 美国百人会塑造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局限性
    第一节 美国百人会塑造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知局限性的具体表现
    第二节 美国百人会塑造中国高校青年中美关系认知局限性的成因分析
第五章 提升美国百人会在塑造中国高校学生中美关系认识中所起作用的策略思考
    第一节 百人会要增强自身的意识和能力
    第二节 高校要营造拓展学生中美关系认知的良好氛围
    第三节 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通过非政府组织辅助开展学生思想教育的机制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英才奖对高校学生认知中美关系的影响力调查
附录二 百人会英才奖获奖、提名学生的访谈内容
后记

(2)电子科技大学校园新闻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Project Description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Chapter 2 Preparations before Translation
2.1 Tools
2.2 Translation Purpose Analysis
2.3 News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alysis
    2.3.1 Realization of Communication Effect
    2.3.2 Clarity
    2.3.3 Target Reader Orientation Chapter 3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roject
3.1 Defini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3.2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3.3 Application of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3.3.1 Employment of Trans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Practice
    3.3.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apter 4 Conclusions
4.1 Summary of the Report
4.2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Acknowledgements References Appendix A Source Text Appendix B Target Text Research Results Obtain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aster Degree

(3)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现状
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措施
三、结语

(4)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令人担忧
二、高校的学业评价体系的弊端阻碍着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 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应试化倾向导致大学生主体性的丧失。
    2. 学业考核内容狭窄、过时, 制约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 评价主体单一, 不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
三、改革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 树立差异性学业评价理念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先导。
    2. 建构适应创新能力培养的多元化学业评价体系。
    3. 评价手段的信息技术化。

(5)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一) “大学”的概念界定
        (二) “大学研究院所”的概念界定
        (三) 研究范围
    三、文献综述和研究意义
        (一) 文献综述
        (二) 研究意义
    四、主体研究思路
    五、主要研究方法
        (一) 文献法
        (二) 历史法
        (三) 比较法
    六、创新与不足
        (一) 本研究的可能创新
        (二)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一章 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背景及初创过程
    第一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创设背景及动因
        一、移植西方大学制度的呼吁
        二、大学学术独立发展的探寻
        三、传承书院研究精神的诉求
        四、学术研究方式转变的需要
    第二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初创及其影响
        一、蔡元培关于大学研究院所肇始时间的说法
        二、北京大学研究所始创时间的考证
        三、1917-1921年北京大学研究所的初创及其影响
第二章 大学研究院所的制度变迁及发展概况
    第一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制度变迁及其成因与影响
        一、大学研究院所制度的草创:大学学制与职能的移植探索
        二、大学研究院所制度的规范:学位化与学术化的功能分离
        三、大学研究院所制度的改革: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本位回归
    第二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概况
        一、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规模
        二、大学研究院所的发展特征
第三章 大学研究院所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第一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隶属关系
        一、1917-1934年大学研究院所的隶属关系
        二、1934-1946年大学研究院所的隶属关系
        三、1946-1949年大学研究院所的隶属关系
    第二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组织举概
        一、北京大学
        二、清华大学
        三、中山大学
        四、交通大学
        五、南开大学
        六、金陵大学
        七、北洋工学院
    第三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人事管用
        一、北京大学
        二、清华大学
        三、中山大学
        四、交通大学
        五、南开大学
        六、金陵大学
        七、北洋工学院
    第四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经费来源
        一、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经费制度
        二、7所大学研究院所经费来源例举
第四章 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研究与学术交流
    第一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制度及特征
        一、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制度
        二、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特征
    第二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研究
        一、北京大学
        二、清华大学
        三、中山大学
        四、交通大学
        五、南开大学
        六、金陵大学
        七、北洋工学院
    第三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学术交流
        一、北京大学
        二、清华大学
        三、中山大学
        四、交通大学
        五、南开大学
        六、金陵大学
        七、北洋工学院
第五章 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教育
    第一节 大学研究院所研究生教育的制度演变及发展概况
        一、研究生教育制度演变
        二、研究生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节 大学研究院所研究生的招考
        一、1917-1934年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招考
        二、1934-1949年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招考
    第三节 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培养
        一、1917-1934年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培养
        二、1934-1949年大学研究院所的研究生培养
结语
    一、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做出的贡献
    二、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存在的问题
    三、民国时期大学研究院所办理的借鉴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的说明
        1.2.1 实践创新能力
        1.2.2 高校文科实践创新型人才
第二章 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在中国目前的培养现状
第三章 制约中国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原因探讨
    3.1 教育体制弊端
        3.1.1 中国幼儿教育制度的弊端
        3.1.1.1 教育观念的扭曲、教育目的的偏离
        3.1.1.2 教育方式的刻板与僵化
        3.1.1.3 考试制度的渗入,传递出“幼儿教育核心精神缺失”的信息
        3.1.2 中小学教育制度的弊端
        3.1.2.1 教育观念唯“升学率”
        3.1.2.2 教育方式刻板、僵化
        3.1.3 大学教育制度的弊端
        3.1.3.1 教育行业“行政化”
        3.1.3.2 办学理念“两极化”
        3.1.3.3 课程设置“脱节化”或“唯市场化”
        3.1.3.4 教师队伍“功利化”
        3.1.3.5 教育方式“陈旧化”
        3.1.3.6 考核方式“单一化、形式化、不严格”
        3.1.3.7 实践环节“形式化、留于表面”
        3.1.3.8 “两课”教育“形式化”(应付,无实质内容,两课教师本身都没领会两课的精神本质)
    3.2 中国传统文化的弊端对高校文科生创新意识形成的束缚
    3.3 第三产业发展不均衡导致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受影响
第四章 如何培养高校文科实践创新型人才之我见
    4.1 教育制度改革
        4.1.1 幼儿教育制度改革
        4.1.1.1 加强幼儿园申报资质审核、建立完善的家庭教育模式,摆脱功利化教育观念
        4.1.1.2 杜绝考试制度的渗入
        4.1.2 中小学教育制度改革
        4.1.2.1 鼓励民间办学,完善民间办学“合法化”制度,消解和摆脱高考在中小学教育中的指挥性作用,祛除“唯升学率”的教育观念
        4.1.2.2 教育方式多样化、实践化
        4.1.3 大学教育制度改革
        4.1.3.1 去“行政化”管理
    4.2 社会文化支持
        4.2.1 个性文化的提倡
        4.2.2 提倡“怀疑精神”、“冒险精神”
        4.2.3 强化“产权意识”,保护“个体尊严、个体成果”,提升“个人社会成就感”
        4.2.4 强化“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誉感”
    4.3 社会经济政策支持
        4.3.1 经济力量支持
        4.3.2 经济环境、社会制度支持
第五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为文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研究背景和目的
    一、背景
    二、目的
第一章 大众传媒人文关怀思想溯源
    第一节 人文关怀思想历史溯源
    第二节 人文主义思想在西方新闻界的体现
第二章 我国报刊的人文关怀传统
    第一节 近代报刊人文关怀的萌芽
    第二节 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报刊活动中的人文精神
    第三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掀起中国近代第一次人文主义思潮,报刊的人文关怀理念得以确立
    第四节 邹韬奋人文主义的办报思想
    第五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革以前)
    第六节 新时期媒体人文关怀的实践
第三章 《中国青年报》“冰点”创刊和发展的历史脉络
    第一节 “冰点”诞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冰点”题材选择特征
    第三节 “冰点”新闻报道样式/文体特征
第四章 《中青报》“冰点”专顾报道对人文关怀内涵的拓展
    第一节 转型期社会弱势群体的新含义
    第二节 从人文关怀到弱势关怀
    第三节 从尊重人作为个体价值的存在,到探寻从制度层面建立社会公平对人权益的保障是“冰点”人文关怀内涵拓展的本质
    第四节 弱势关怀的大力表现契合了转型期受众心理需求
第五章 “冰点”(人文)弱势关怀价值诉求显现的传媒理念
    第一节 从“喉舌”到“公器”,媒体监视环境的功能理念凸显
    第二节 从“传者中心”到“受众本位”
    第三节 媒体公信力来自客观、公正、平衡的新闻报道
第六章 新世纪媒体人文关怀面临的困境
    第一节 主流媒体“弱势关怀”的微弱呼声
    第二节 非主流媒体对“人文关怀”望洋兴叹
    第三节 “冰点”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论文
声明
致谢

(10)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论文提纲范文)

深孚众望雀屏中选
名列前茅实力雄厚
巨额捐款喜从天降
决策果断打破传统

四、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论文参考文献)

  • [1]百人会对中国高校学生认知中美关系的影响 ——以英才奖为例[D]. 韩昕娜. 暨南大学, 2018(02)
  • [2]电子科技大学校园新闻翻译报告[D]. 杨凤.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3]大学生科技文化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 王志坤. 新西部(下旬.理论版), 2012(Z2)
  • [4]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大学生学业评价体系改革研究[J]. 余桥,谭小宏. 教育与职业, 2012(18)
  • [5]民国时期我国大学研究院所研究[D]. 陈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1)
  • [6]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 师新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2(09)
  • [7]华夏群星——海外学府里的华裔“掌门人”[J]. 陈涛,路斐斐. 三月风, 2006(08)
  • [8]人文关怀:转型期主流媒体新闻理念的嬗变 ——以《中国青年报》“冰点”专题报道为文本分析[D]. 唐晓霞. 四川大学, 2005(02)
  • [9]学校和人才如何与时俱进?[N]. 林亚茗,陈逸群,沈侨. 南方日报, 2004
  • [10]打破传统模式 办好科技大学——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钟浚[J]. 莫利亚. 世界教育信息, 2002(01)

标签:;  ;  ;  ;  ;  

打破传统模式办好科技大学——专访纽约科技大学校长张忠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