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的审美思想

论王国维的审美思想

一、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夏永庚[1](2022)在《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王国维美学思想体系庞大,"立美育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理论来源:一是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的濡染,二是对康德和席勒美学思想的吸收。王国维在分析美的重要性基础上提出,应该建立独立的美学,通过美的熏陶和感染,发挥其对个体道德品质和完整人格发展的重要作用。"立美育德"思想提示我们,当前学校教育一定要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可以通过直接的美育进行间接的德育,可以在对美的欣赏、鉴赏和创造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全的完整人格。

张鑫,吴炫[2](2021)在《中国现代美学的弱创造性问题——以王国维、李泽厚、宗白华为例》文中指出"否定主义美学"以"批判和创造的统一"为核心,主张从中国现代社会现实提出独特的美学问题,对西方美学和中国传统美学进行双重批判和改造,才能实现美学原理的真正创造。以此为坐标考察中国美学百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现代美学的"弱创造"特性在王国维、李泽厚和宗白华的美学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审视性地梳理其创造程度的差异,是中国当代美学获得原创性建构的基本前提。

左丹丹[3](2021)在《王国维“境界”说理论渊源研究述评》文中提出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理论渊源的争论一直是学术史的热门话题,"中体派"认为"境界"说与传统美学、宗教、哲学密切相关,"西体派"则坚持西方哲学才是"境界"说的本来面目,也有学者试图在二者的夹缝中另辟蹊径,融会贯通。这些研究推动了《人间词话》的经典化,促进了对诗学现代化以及民族诗学如何建构的思考。

杨文英[4](2021)在《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国维在诗词、戏曲等文体方面的研究造诣深厚、论着颇丰,受到学界长期以来的广泛关注。相比之下,王国维在小说领域的研究成果所受关注程度相对不足。王国维对小说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小说创作理论的分析都具有重要的文体学意义,值得深入发掘和系统研究。王国维在考察“小说”一词的基础上,对小说文体的源流演变进行了追溯与梳理,得出后世小说以唐朝变文为发端,发展到宋代说话、话本,最后演变为通俗小说。他考究章回小说的起源与祖本的问题,认为章回小说萌芽于赵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后世章回小说之祖。对于一直以来的小说因袭写作现象,他予以梳理判断,断定后世章回小说多为因袭之作,绝非一时之作,流露出对小说因袭写作问题的保留态度。关于小说文体的创作理论,王国维认为小说创作主体应当具备“忠实”与“阅世”的基本能力素养;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需要兼顾叙事性与抒情性的两种倾向,同时应当注重“描写人格”,也要关注小说作品中所呈现的“乐天”精神与“悲剧”性质。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的生成,有着自身研治史学的学术积淀,也有着家学、师承的旧学传承和新学渗透。此外,以焦循文体观等为代表的传统文论和以叔本华等为代表的西方理论也对他的小说文体观念的生成,有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和融合作用。王国维从文体独立性的维度,审视、界定、推崇小说;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搜集、考证、梳理小说;从美学阐释的视角,分析、评论、研究小说。这样的小说文体观,对后世小说研究和文体学研究都产生着持续性的影响,既有文体观念的启蒙、研究范式的创新,也有治学风格的引领,这些都是研究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的主要研究意义和重要学术价值。

王凯冠华[5](2021)在《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896年,《定军山》这部电影的问世,标志着中华大地上出现了“电影”这一个崭新的艺术形式,纵观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对于戏曲元素的借用总是或多或少出现在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之中,戏曲元素对电影叙述的本体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都做出了有益的推动和创新。在以往学者的研究中,对于戏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戏曲艺术本体、戏曲电影的艺术化表达以及对华语电影与戏曲艺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总结,但是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而存在,已经形成了独特的美学体系,与电影这样的“西方文明”相结合势必会产生新的艺术火花,这一点并未在学术界有太多的研究凸显。因此,本文在美学这一视域下,对20世纪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过程中,在电影中出现的戏曲元素进行梳理与分析。宏观层面,本文立足于戏曲美学对电影美学的渗透,把握电影中展现戏曲美学元素的方式,对电影中戏曲元素呈现的基本特征、发展状况做出分析;中观层面,研究分析电影中对戏曲观念的接纳与吸收,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意性、虚拟性作为研究的切入点,深入到电影演员、电影叙事、电影画面中的呈现与表达来分析,探讨戏曲如何呈现古典美学的模式和在电影中对戏曲的舞美、外景刻画、演员的台词、对白这类元素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微观层面,将电影中借用戏曲元素的形式进行剖析,并运用气、韵、意、境、真、善、美等美学思想,针对不同年代里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较大影视艺术作品单独对戏曲元素加以分析,形成时空、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的基本美学范式,总结提出“戏影互动”的观点以及戏曲装点电影故事片的叙事方法、现状以及存在问题,并回归到美学层面进行分析与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三个部分。第一章是第一部分,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从美学的视域下研究戏曲对电影艺术的渗透及发展情况,通过内涵与外延发展变迁做出分析梳理;第二、三、四章为第二部分,即中观层面,主要体现在戏曲与电影在表意形式、演员、剧本、艺术叙事、呈现方式之间的关系;第五、六、七章是第三部分,从微观的层面深入分析电影与戏曲二者互动之后的美学借用,主要涉及时间的压缩、武打、角色、隐喻、韵味、音乐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美学范式,并对戏曲与电影的双生与互动的美学动态关系形成总结。

战红岩[6](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金昊[7](2021)在《王国维与宗白华书法美学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初,王国维引入西方美学并与中国书法艺术初步融合,从此书法美学迈向了具有西方思维的美学研究进程。宗白华是我国现代艺术学理论的奠基人之一,他着述丰富、思想成果深厚且影响甚广。王国维和宗白华生活在中西方文化交汇的二十世纪初,二人都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底蕴,都出生在文化世家,又都有出国留学的经历,并且二人的出生年份只差十年,但是他们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氛围造成了用不一样的眼光去看待人生,所以就会产生不同的理论方向。本文立足于二人的意境和形式美学理论,分析二人的美学思想中书法美学的论述异同。

白亭亭[8](2020)在《王国维“生命美学”研究》文中认为王国维是清末民初着名的学者,他的“生命美学”思想既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继承,又是在传统美学基础上的创新。内忧外患的社会现实,与自身“体素羸弱,性复忧郁”的状态,使王国维逐渐认清了欲望、生活、苦痛三位一体的生命本质,体认了人的生存困境与精神问题。因此,在知识分子多强调经世致用的时代,王国维却独树一帜地反对功利主义,呼吁重视人的生命存在,将人的生命存在问题放在了美学的突出位置。本文试图突破以往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的局限,以生命问题为核心,通过系统梳理王国维“生命美学”的形成路径与理论内涵,发掘其“生命美学”的价值与影响。论文主要分三大部分:第一,影响王国维“生命美学”形成的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主要分析清末民初内忧外患的社会状况、以西解东的思想潮流,以及王国维的成长背景对其“生命美学”形成的影响。第二,王国维“生命美学”的主要内容,分欲望论、审美无功利性、悲剧性和境界说四个方面。以生活为本的欲望、苦痛与解脱是贯穿王国维“生命美学”的主线。他由“欲望论”引出对生命之苦的解脱,进而寻求解脱之法。王国维提倡哲学与“美术”的无功利性,注重文学的悲剧性,并将“境界”由词学概念上升至生命范畴,都是为解脱生命困境而开出的药方,它们可以帮助人们暂时缓解生命中的不幸与痛苦。第三,王国维“生命美学”的影响,主要分析了其“生命美学”对现代美学理论所造成的影响。

张灵馨[9](2020)在《冯契美学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冯契作为中国20世纪杰出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建构了自身的“智慧说”体系,对中国哲学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在对中国哲学研究的过程中,冯契自觉地将对美的问题的思考纳入其中,美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他追求自由、通往“智慧”的道路上不可缺少的一环。冯契的美学理论不是孤立的,而是与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相关,与他对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因此如果不了解他的“智慧说”的哲学体系,就无法全面、准确地看待他美学思想的意义和价值。冯契论“美”与他的“智慧说”相关,“智慧说”是他哲学乃至对美学问题思考的基础。冯契对真善美与人的自由之间关系的探讨,重点关注了美与自由和理想之间的关系。在对中国传统美学的研究中,他抓住了“言志说”与“意境”理论两条线索,将这两者看作是中国传统抒情艺术的代表,在与西方注重造型艺术的对比中,突显中国传统美学的独特性。在对“言志说”与“意境”理论的阐发中,他将“言志说”与理想论相结合,强调艺术要为人生服务,既要表现个人理想、社会理想,又要表现艺术理想。他将“意境”看作是超越形式之上的境界和感受,以此来突出中国美学的特色。在对中国近代哲学的研究中,冯契对中国近代美学发展过程中的外缘与内因进行了分析,关注了近现代美学家如王国维、朱光潜、鲁迅、宗白华等人对美学研究做出的贡献,同时,关注了近代艺术革命的问题。他不仅自身有对美学问题的独特理解,早年也亲自进行过一些文艺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他所从事的相关美学工作也推动了相关美学教育的发展。总体而言,冯契对美学问题的关注拓宽了中国哲学研究的视域,也为美学理论提供了哲学基础,他提出的审美理想对于完善自由人格、推动美育发展、提高人生境界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祝志满[10](2019)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美育作为中国现代美学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现代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启蒙民思、重构精神、振兴中华成为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目的。在春秋时期,已有通过“诗”、“乐”教化天下、安邦治民的美育思想。西方美育思想始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先哲。西方近代美育思想伴随着德国古典美学达到高峰,以康德、席勒等为代表。随着西学东渐与西方侵略势力的入侵,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同现代中国与近现代世界的社会历史、民众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近现代德国美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存有密切关联。在近现代时期,整个西方世界历经了“科学、工业、政治”革命,近现代的全球时局整体上处于风云变幻的动荡期,尤其是各欧洲强国欲以霸权姿态登上世界舞台。整个世界版图大规模重整,导致了全球历史发生了大变革。近现代德国思想家们不愿以流血与抗争的形式来抵挡时代的洪流,他们以和缓的思想方式深思社会发展道路,因而在其哲学美学思想中存有一种乌托邦幻象。西方列强以枪炮和文化入侵亚非各国,久被压迫的民族逐渐觉醒,踏上了民族振兴之路。现代中国在变革的时代中寻求着拯救国运与民生的道路,“向西方学习”成为了现代中国的思想主潮,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选取了以康德、席勒、黑格尔、叔本华、尼采等为代表的美学思想作为社会发展变革的指路明灯。在西学东渐的影响下,西方先进思想传播至现代中国,尤其是近现代德国美学在现代中国迅速传播,以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等为代表的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通过翻译与评述近现代德国思想,进一步推动了近现代德国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在传播进程中形成了“康德热”与“尼采热”,席勒和叔本华的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虽然黑格尔哲学思想的传播较之其他哲人思想的传播稍显缓慢,却以后来者居上的姿态获得迅捷且广泛的传播。思想家们传播近现代德国美学时,积极地对其加以承继与转化,意在探寻出一条融通中西思想之路。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近现代德国美学和现代中国现实境遇的影响下,既吸纳与转化近现代德国美学,又承继本民族的传统思想,在中西思想的融汇中凸显民族本位,形成了多样化的建构路径。康德的“审美无利害性”思想与“审美自由”思想、席勒的“人性自由”说与“审美游戏”说、叔本华与尼采的生命悲剧理论等成为了影响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重要元素。中国现代思想家们面对时代的巨变、西方文化的强势入侵、中国传统文化面对域外文明所表现出的现实无力感时,激切地吸纳近现代德国美学,并在美学思想的移植中注入新的内涵。思想家们并未直接照搬域外的美学概念与范畴,他们基于民族危亡与国民精神颓靡的现实境遇,对美学概念与范畴予以延伸与拓展。他们以“无中生有”式的范畴新提、“有中生变”式的范畴新变以及“有中类同”式的范畴重整等方式生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美育理论。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承转近现代德国美学时,坚守着厚重与博大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西比较视域下,时刻探寻着中国传统思想的现代适用性。思想家们进一步扩展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在中国本土文化场域中建构出具有本民族特色、又有时代特质的美育理论。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受近现代德国美学的影响,表现出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这三大特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是在近现代德国美学为核心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现代历史文化语境的交叠中产生,既具有西方现代美学思想的逻辑思辨和概念范畴,同时又具有中国本土文化特质,体现出世界最新思想的发展动态与本民族的文化立场。近现代德国美学是具有哲学理性思辨的理论,同中国传统思想寻求一种言不尽意、意韵深远的含蓄存有差异。现代中国美育理论正是在域外文明的影响之下,在中国本有文化的浸润中,以及基于现代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从而具备了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中国现代思想家们深知近现代德国美学产生于德国这一特定的地域,因而将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置于中国现代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将美育指向于思想启蒙、精神重构、振兴中华的目的,美育理论也就具有了实践品格。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建构之中可知,正是将近现代德国美学中的概念范畴、逻辑策略等予以引介,同时融汇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近现代时期的变革大潮中,从而形成相适性特征。通过再度思考影响研究视域下的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可以探知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中存有“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模糊不清,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互相缠结相伴,以及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如何有效对接这三大理论问题。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在建构进程中存有自身理论的辨识问题,尤其是“审美教育”、“情感教育”同“艺术教育”边界的模糊不清、概念的阐释未明的理论问题。中国现代思想家们在审美教育中大多寄寓着审美与启蒙的双重动因,试图在审美人生与政治目的间探寻平衡的支点。受到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的影响,在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言说中存有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缠结相伴的现象。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对于当下理论界,如何建构起既有世界学术思想动态,又有民族特征的美育理论具有方法论价值。正是在建构中拥有开放包容的学术襟怀,持有本民族的文化立场,以实践的方式直面现实命题,将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予以有效对接,才能建构起具有本土特征的美育理论。

二、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论文提纲范文)

(1)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的理论来源
    1. 道家和儒家思想文化的濡染
    2. 康德和席勒美学思想的吸收
二、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的内涵
    1. 立美:因其重要而独立
    2. 立美:经由情感通道德
    3. 立美:经由艺术育道德
三、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的当代价值
    1. 学校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
    2. 学校可以通过直接的美育进行间接的德育
    3. 学校教育需要培养学生身心健全的完整人格

(2)中国现代美学的弱创造性问题——以王国维、李泽厚、宗白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如何理解中国现代美学的独特问题?
二、如何理解王国维美学的 “弱创造性”问题?
三、如何理解李泽厚美学的 “弱创造性”问题?
四、宗白华美学的创造性努力及其问题
结 语

(4)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研究综述
    二、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王国维对小说文体的演变考察
    第一节 对通俗小说的源流梳理
    第二节 对章回小说的起源推论
    第三节 对因袭写作的梳理判断
第二章 王国维的小说文体创作理论
    第一节 小说创作主体素养论
    第二节 小说创作的叙事性与抒情性倾向
    第三节 小说创作以“描写人格”为主
    第四节 小说创作的悲喜剧类型论
第三章 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的生成语境
    第一节 家学传承的影响
    第二节 传统文论的积淀
    第三节 西方文论的融合
第四章 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的价值意义
    第一节 “体”的认可与推崇
    第二节 “史”的追求与创新
    第三节 “美”的继承与融合
    第四节 对后世小说文论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选题背景
    1.3 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研究现状
        1.3.2 文献综述
第2章 戏影互动的“外延”与“内涵”
    2.1 电影与戏曲的外延导向
    2.2 电影中戏曲元素的内涵变化
第3章 朴素的根基:表意形式的展现
    3.1 意向性
    3.2 假定性与虚拟性
    3.3 歌舞性
第4章 表现之美:神似的戏曲魅力
    4.1 技术与艺术的荧幕共鉴
    4.2 剧本、演员与电影叙事
        4.2.1 剧本
        4.2.2 演员
        4.2.3 电影叙事
第5章 独舞与共舞:戏曲舞台形象与电影画面
    5.1 戏曲结构
    5.2 电影叙事与戏曲环境
        5.2.1 电影叙事
        5.2.2 戏曲环境
    5.3 人物意象与演员表演
    5.4 演员情感与电影主题
第6章 珠联璧合:美学范式的交融
    6.1 时空压缩之美
    6.2 结构之美
    6.3 角色之美
    6.4 隐喻之美
    6.5 韵味之美
    6.6 音乐之美
第7章 淡妆与浓抹:双生互动的美学思想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成果
致谢

(6)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王国维与宗白华书法美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理论渊源
    1.1 王国维的理论渊源
        1.1.1 家学渊源
        1.1.2 中国文化的吸纳
        1.1.3 西方文化的吸收
    1.2 宗白华的理论渊源
        1.2.1 家学渊源
        1.2.2 中国传统文化的吸纳
        1.2.3 西方人文意识的借鉴
2.王国维、宗白华意境论之比较
    2.1 王国维的意境论
        2.1.1 传统意境的流变
        2.1.2 意境的内涵
        2.1.3 人生境界的内容
    2.2 宗白华的意境理论
        2.2.1 意境的基本内涵
        2.2.2 意境的构成要素
        2.2.3 书法意境的呈现
    2.3 王国维、宗白华意境论的异同
3.王国维、宗白华形式美学之比较
    3.1 王国维的形式美学
        3.1.1 古雅的追溯
        3.1.2 “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论
        3.1.3 书法古雅的审美意义
        3.1.4 古雅的美学意义
    3.2 宗白华的形式美学
        3.2.1 艺术形式的界定
        3.2.2 艺术形式的原则
        3.2.3 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3.2.4 形式的审美作用
    3.3 王国维与宗白华形式美学异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王国维“生命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界定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 时代背景和个人境遇
    (一)时代背景
    (二)个人境遇
二 欲望论
    (一)“欲望论”的理论渊源
    (二)“欲望”的提出:玉者欲也
    (三)“欲望”的表现:苦痛
    (四)“欲望”的禁止:解脱
三 审美无功利性
    (一)“审美无功利”的理论渊源
    (二)哲学的无功利性
    (三)“美术”的无功利性
四 悲剧性
    (一)“悲剧文化”的理论阐释
    (二)文学的悲剧性
五 境界说
    (一)真境界
    (二)“无我之境”
    (三)人生三种境界
六 王国维“生命美学”的影响
    (一)人文关怀
    (二)艺术救赎
    (三)“自沉”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冯契美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冯契美学思想研究之缘起
    二、冯契美学思想研究的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港澳台及国外研究现状
    三、《冯契美学思想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冯契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哲学上的“智慧说”
        一、广义认识论
        二、知识与智慧
        三、哲学和哲学史
        四、科学和哲学
    第二节 冯契论美及其相关概念
        一、美的对象
        二、美感与快感
        三、美的多样性
        四、美与真和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冯契论真善美与人的自由
    第一节 冯契自由观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二、生成阶段
        三、完善阶段
    第二节 真善美与人的理想和自由
        一、真、人生理想与自由
        二、善、道德理想与自由
        三、美、审美理想与自由
    第三节 平民化的自由人格
        一、中国哲学史上对理想人格问题的探讨
        二、平民化自由人格的特征
        三、平民化自由人格与儒家理想人格的比较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冯契对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研究
    第一节 冯契对“言志说”的研究
        一、冯契对“言志”说与典型性格的分析
        二、冯契对“言志说”与理想论的结合
    第二节 冯契对“意境”理论的研究
        一、冯契对“意境”内涵及演变的研究
        二、冯契对近现代“意境”理论的研究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冯契对中国近代美学的探索
    第一节 冯契论中国近代美学的发展进程
        一、中国近代美学发展的外缘因素
        二、中国美学在近代的内部变革
    第二节 冯契论中国近代美学家的理论及贡献
        一、冯契论王国维的美学理论及贡献
        二、冯契论鲁迅的美学理论及贡献
        三、冯契论朱光潜的美学理论及贡献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冯契的美学实践与理论价值
    第一节 冯契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一、早年文艺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二、积极从事美学工作,推动美育发展
    第二节 冯契美学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中国哲学与中国美学互相观照
        二、对审美理想的价值追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 研究现状综述
    3 理论创新与研究方法
第1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发生语境
    1.1 社会历史的跌宕与传统文化的没落
        1.1.1 世界霸权的争夺与科学文化的发展
        1.1.2 民族的觉醒与视野的拓展
    1.2 时代变革下的思想启蒙与精神重建
        1.2.1 启蒙民思与重构精神成为美育的目标
        1.2.2 以美育的实践方式完成思想启蒙与精神重构
    1.3 近现代德国思想在现代中国的传播
        1.3.1 在现代中国形成了康德和尼采思想传播的热潮
        1.3.2 席勒和叔本华思想的广泛传播·黑格尔思想的传播由慢趋快
第2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路径
    2.1 吸纳借鉴与改造转化
        2.1.1 美学思想的移植与重新阐释
        2.1.2 延伸与拓展美学概念与范畴的边界
    2.2 在中西思想的融通中凸显民族本位
        2.2.1 在中西比较的视域中坚守中国传统思想
        2.2.2 中西思想文化间的融通与共契
        2.2.3 在讲求理性与逻辑中扩展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3章 近现代德国美学与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特质
    3.1 理性与感性并存的启蒙精神
        3.1.1 理性拂照下的启蒙与抗争
        3.1.2 审美救赎作为拯救民众的一种路径
    3.2 美育思想中的实践品格
        3.2.1 美育思想对民众精神的重构与生活的指导
        3.2.2 美育学科的初步创建与艺术观念的现实效用
    3.3 异质文化间的相适性
        3.3.1 以包容的学术胸襟接纳古今中外思想
        3.3.2 在反思中择选式承继中西思想
第4章 现代中国美育理论的再思考
    4.1 “审美教育”·“情感教育”·“艺术教育”概念间的关系问题
        4.1.1 “审美教育”包含“情感教育”中的情感要素
        4.1.2 “艺术教育”是践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路径
    4.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的缠结相伴
        4.2.1 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在西方引起广泛论争
        4.2.2 社会启蒙与审美启蒙在现代中国表现为缠结的状态
    4.3 美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
        4.3.1 融通中西理论与守护本国历史文化
        4.3.2 美育理论践行的中国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王国维美学思想略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国维“立美育德”思想的内涵及其当代价值[J]. 徐慧,夏永庚. 教育探索, 2022
  • [2]中国现代美学的弱创造性问题——以王国维、李泽厚、宗白华为例[J]. 张鑫,吴炫.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6)
  • [3]王国维“境界”说理论渊源研究述评[J]. 左丹丹. 人文论丛, 2021(01)
  • [4]王国维小说文体观研究[D]. 杨文英. 扬州大学, 2021(09)
  • [5]元素借用与本质渗透 ——美学视域下电影中的戏曲元素研究[D]. 王凯冠华.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6]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王国维与宗白华书法美学比较研究[D]. 金昊. 湖北美术学院, 2021(09)
  • [8]王国维“生命美学”研究[D]. 白亭亭. 西北民族大学, 2020(08)
  • [9]冯契美学思想研究[D]. 张灵馨.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10]近现代德国美学对现代中国美育理论建构的影响研究[D]. 祝志满. 辽宁大学, 2019(09)

标签:;  ;  ;  ;  ;  

论王国维的审美思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