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湿和解吸过程的试验研究

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湿和解吸过程的试验研究

一、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放湿过程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雷蕾[1](2021)在《现代生土砖砌体节能保温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生土材料广泛分布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有着天然应用优势,建造时就地取材可以省去运输成本;且实践证明生土民居热工和隔声性能良好;节能环保,具有独特的地域表现力,我国传统民居中利用生土进行建造的例子数不胜数,无不展示了古人的营建智慧。其中窑洞建筑广泛应用于西北地区农村,尤其以陕北黄土高原地区应用最广,当地居民利用丰富的黄土资源建造的传统窑洞民居冬暖夏凉、古朴美观,很好的解决了人民的居住需求。为继承和发扬生土民居建筑,课题组研发了“现代生土砖砌体”,由于生土材料在等方面存在先天不足,使其力学性能、耐久性、抗震性等能满足当代建筑设计要求,增加了建筑结构的多种可能,同时保留了生土材料自身的热工特性,将传统建造技术与新技术融合为一体。本文对一栋示范建筑进行冬夏季实地测试与研究分析,从室内热湿环境分析和蓄热性能节能潜力的角度,对陕北地区现代生土砖砌体建筑节能保温应用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示范建筑进行冬夏季室内热湿环境的实测分析,计算围护结构热工参数,验证现代生土砖砌体建筑的热工优越性;(2)研究不同保温构造的现代生土砖砌体墙界面冷凝情况,结果表明:冬季外墙内表面不会结露;但夹心保温和内保温内部可能存在冷凝;因此建议陕北地区现代生土砖砌体建筑物外墙采用外保温构造,不宜使用内保温构造,南墙可采用夹心保温+蓄热构造,采用夹心保温构造时需基础、楼板面的排水孔以及各细部防水构造节点进行设计。(3)采用ANASY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热桥部位温度场变化进行分析,优化墙体转角构造柱、内外墙交角、圈梁热桥节点等热桥部位,比较分析优化前后的内表面温度变化。(4)分别采用谐波分析法和传递函数法计算延迟时间和衰减倍数,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实测得到的延迟时间更接近传递函数法对一阶频率谐波的计算值;经验公式计算得到的衰减倍数与传递函数法的一阶谐波计算值相近,二者与测试值相差较大。各朝向外墙的衰减和延迟不同,建议东、南、北墙采用蓄热能力强的构造做法。(5)采用Design builder模拟示范建筑及两组参照建筑的全年冷热负荷,研究现代生土砖砌体墙蓄热性能对建筑节能的影响潜力,结果表明积极利用生土材料的蓄热特性能有效降低冬季采暖热负荷,符合陕北农村太阳能被动式低能耗住宅的要求,在陕北地区村镇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胡景波[2](2021)在《建筑调湿材料湿缓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是影响室内空气品质和人员热舒适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并且对建筑能耗和围护结构寿命有着重要影响。与传统消耗大量能源的主动调湿方式不同,建筑调湿材料可利用其本身的多孔结构对周围空气中的水分进行吸附以降低室内湿度峰值出现的频率和大小,缓解室内湿度波动,是一种被动式的湿度调节方式。然而目前关于调湿材料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材料吸湿量,对于材料整个吸放湿过程关注不够,并且对于调湿材料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仍缺乏足够研究。本文选取硅藻土、海泡石、坡缕石、生物质纤维作为调湿基材,石膏为胶结材料制作出调湿材料试件,并参考Nordtest方案实测了调湿材料在不同湿度区间内的吸放湿过程中材料质量变化和实际湿缓冲值。根据材料的湿容和蒸汽渗透系数的大小,将调湿材料分为A、B、C三类,接着通过数值仿真方法研究了材料厚度、湿边界条件和表面传质系数对于不同种类材料调湿性能的影响。随后通过随机生成法构造了不同多孔介质微观拓扑结构,并基于Fick定律,分析了水蒸气在不同孔隙率以及不同孔隙结构的多孔介质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本文所选用的四种调湿材料都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的多孔性结构。在Nordtest方案规定的相对湿度区间内(33%-75%),坡缕石和生物质纤维样品的实际湿缓冲能力达到了Nordtest方案中对材料调湿性能等级划分中的“良好”级别,海泡石和硅藻土则分别达到了“中等”和“有限”级别;在高湿区间(75%-97%)内,四种材料的调湿性能都有明显增加。A类材料汽阻因子较大、湿容较小,当厚度仅为2mm~5mm左右时,其调湿能力基本就达到最大;B类材料汽阻因子较小、湿容较小,需要在20mm~30mm厚度之间才能使材料达到最大调湿能力;C类材料由于湿阻小、湿容大的特点,其调湿能力较大,并且达到最大调湿能力所需厚度比B类材料小。在不同的湿边界条件下,同一材料的吸放湿量存在显着差异,仅用某一特定环境下测得的湿缓冲值去评价材料实际应用中调湿效果存在一定局限性。表面传质系数对材料的调湿能力有着明显的影响:表面传质系数在1×10-8kg/(Pa·m2·s)到7.35×10-8kg/(Pa·m2·s)之间对材料的调湿性能影响较大,当表面传质系数大于7.35×10-8kg/(Pa·m2·s)后,随着表面传质系数的增加,材料的调湿性能会有所增加,但变化不明显。对于不同孔结构的多孔介质,孔隙连通性越好,且孔道方向与水蒸气扩散方向一致的多孔介质多孔材料中水蒸气扩散达到稳态所需要的时间越小,并且右侧水蒸气平均浓度越大。

瞿培[3](2020)在《新型装配式陶粒泡沫混凝土外挂墙板热湿传递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推广装配式建筑发展是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将陶粒泡沫混凝土应用到装配式建筑中对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装配式外挂墙板热工性能为目标,对陶粒泡沫混凝土墙板材料的配合比进行优化,利用物理试验测试了墙板材料的热湿传递性能,运用数值模拟计算分析了热湿传递效应对墙板热湿特性及能耗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案对材料配合比进行了优化,并综合分析了泡沫量、水胶比对材料配合比优化指标的影响,得到了最佳配合比,即每立方陶粒泡沫混凝土需要0.68m3的泡沫,水胶比0.42,21kg的玻化微珠,1.6kg的纤维(聚丙烯1.1kg+麻绳0.5kg),4kg的气凝胶,83kg的粉煤灰,217kg的陶粒,以最优配比试生产了厚度为300mm的外挂墙板,测得墙板干密度为639.57kg/m3,抗压强度为3.52Mpa,干燥状态的导热系数为0.1510W/(m?K),提高了墙板的热工性能。2)以温度和相对湿度为驱动势,建立了墙板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确定了传热传质系数的计算方法,得到了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热湿传递性能参数如下:平衡含湿量、有效导热系数、水分扩散系数、蒸气渗透系数;并提出了各项热湿传递性能参数的试验方案,试验测试了墙板材料热湿传递性能参数,得到了等温吸放湿曲线、有效导热系数随平衡含湿量变化的函数关系、水分扩散系数和蒸气渗透系数随相对湿度变化的函数关系。3)在实验室环境中对墙板内部的温湿度分布进行了为期15天的试验测试,并通过和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对比得到不同厚度位置的温度最大偏差为1.62℃,相对湿度最大偏差为6.9%,两者具有较高的吻合度,验证了墙板材料热湿传递性能参数试验测试方案的可靠性及模型求解网格划分、时间步长设置的合理性。4)以夏热冬冷地区上海和寒冷地区北京为例,对墙板热湿特性进行为期5年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显示:两地区墙板内部温湿度均呈现出不规则的周期性变化,且室内外表面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墙板在两地区内表面相对湿度均小于1.0,无结露风险,但墙板内表面相对湿度均存在高于0.8的时间段,上海地区的霉菌滋生风险较大;东向太阳辐射对两气候区典型城市的夏季空调季的负荷影响较冬季采暖季影响大;与热传递计算模型相比,正常情况阶段对上海夏季气候较潮湿,忽略湿传递会使供冷负荷计算值偏小,而在冬季由于气候干燥,忽略湿传递时墙板的导热系数按工程经验取值计算的采暖负荷值反而偏大;对于北京而言,由于常年气候较干燥,忽略湿传递的采暖和供冷负荷值均偏大。论文包含了图87幅,表42个,参考文献137篇

吴涛[4](2020)在《川西北地区被动调湿生土结构墙体热湿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在建筑能源消耗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生土材料因其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特点,重新受到了人们的关注,现代生土建筑技术发展迅速。针对生土材料优异的吸放湿特性,为完善川西北地区生土材料的热湿物性参数数据库,进一步揭示生土结构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特性及生土墙体对室内热湿环境的调控机理,本文首先对川西北地区生土材料的热湿物性参数(密度、导热系数、比热容、蒸汽渗透系数、等温吸湿曲线)进行了实验测试,并与其他常用建筑材料对比分析了该地区生土材料的热湿性能,结果表明生土材料有更高的调节室内相对湿度及衰减室外温度波动的潜力。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考虑生土材料孔隙内气液两相水汽平衡时的相对湿度对相变潜热影响的热湿耦合迁移模型和生土建筑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并通过与实验数据及文献结果对比验证了本文所建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之后,利用生土结构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分析了不同边界条件下生土墙体的热湿传递特性,并对川西北地区生土墙体厚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环境的温湿度变化会影响生土墙体内部的温湿度分布与表面的热湿交换,湿交换量越大,对传热影响越显着;川西北地区生土墙体的最佳厚度为500mm,该厚度下的生土墙体能够有效降低室外的温湿度波动,其夏季和冬季的延迟时间分别为8h、15h。然后对设置外表面防潮层的生土墙体和普通生土墙体的热湿性能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防潮层对墙体热湿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墙体外表面设置防潮层会使墙体的含湿量增大,降低墙体内表面的湿交换量,削弱墙体的调湿能力。相比于普通墙体,防潮墙体最高可减小5%的散热量。对于普通生土墙体,在满足人体舒适性的前提下,应适当降低室内相对湿度,达到节能的目的;而对于有防潮层的墙体,当室内相对湿度等于50%时,节能效果更好。此外,防潮层设置在西向生土墙体外表面时的表现最好。最后对生土建筑墙体内表面设置不同覆面层(无覆面层、石膏板、防水涂料)时的室内热湿环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三种条件下的室内空气相对湿度波动幅度分别为20%、37.8%、40.4%,室内空气相对湿度在60-80%范围内的时间分别占全年的84.9%、70.4%、60.5%,无覆面层的生土墙体吸放湿能够有效降低室内相对湿度波动幅度,调节室内相对湿度,其吸放湿量是石膏板的3倍,覆面层的使用会使生土墙体降低甚至丧失调节室内相对湿度的能力。

谢昊岩[5](2020)在《调湿材料湿缓存能力评价及其在辐射空调房间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湿度影响着日常生活、生产的各个方面,如博物馆、画廊等场所以及纺织、造纸等生产工艺都对空气的湿度有着很高的要求。在建筑围护结构内表面应用调湿材料是一种调控室内湿度、避免壁面处产生结露甚至滋生霉菌现象的被动式手段。调湿材料具有多孔特质,可以吸附水分子,也可以使水分子脱附。依靠自身的吸放湿能力,可使室内相对湿度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然而,调湿材料湿缓存性能的动态评价指标MBV数学表达式的推导虽是基于传热理论进行的,由于传热发生在整个材料内部,不仅通过固体骨架传热,而且还通过内部孔道传热,但是湿组分的传递只能在内部孔道中进行,即传湿时的计算的体积应该只有孔的体积,但是推导过程中却取了整个材料所占体积,这就使得MBV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偏差较大。近年来,众多研究者针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但大多数都是基于对建模假设的改进来修正的,方法比较局限。因此,本文从材料内部孔结构出发,对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结果显示对于所有材料的MBV与实测值的相对误差都有了明显的减小,表明了此种修正方法的合理性。最后,还使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同时应用调湿材料和辐射空调系统的房间的内部热湿环境进行了研究。基于美国劳伦斯实验室所开展的实验,在TRNSYS中选择了合适的热湿传递数学模型对测试小室进行建模,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10种材料在三种不同类型的工况中的调湿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显示,在使用调湿材料之后,室内空气含湿量波动范围明显降低,但在辐射空调温度范围内辐射换热对所研究的各种吸湿材料的整体吸放湿效果影响不大,材料调湿效果减小平均不到10%。同时,结果显示,对于不同湿负荷特点的工况,不同类材料,以及同类但不同种材料的调湿效果都各有不用,因此根据材料的物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了不同种类的材料所适用场合的建议。湿容大的材料在产湿时间长的场合中调湿效果更佳,而渗透阻力小的材料由于对环境变化更加敏感,因此更加适用于湿源强度大,产湿时间短的场合。

文哲琳[6](2019)在《外围护墙体材料热湿特性及其对建筑供暖能耗的影响》文中认为墙体材料含湿率会影响其导热系数。但是,目前我国的建筑材料热湿物性数据库十分匿乏,相关的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或手册中所提供的导热系数均为绝干状态下的数值;若不考虑墙体材料含湿量的影响,会导致热工计算及节能设计与实际情况不符。本文以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典型外围护墙体材料的热湿特性,以丰富我国建筑材料热湿物性数据库;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研究了外围护墙体材料热湿特性对建筑供暖能耗的影响。本文选择了几种在外围护墙体工程中经常使用的多孔建筑材料,并对其热湿特性开展了研究,具体包括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等三种无机材料以及秸秆板等有机材料。多孔材料的湿传递与湿积累是多种现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已有研究中,多采浸泡法或喷洒法改变其含水率,这与工程实际明显不符。本文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恒温恒湿箱法,通过调节环境相对湿度的方式改变其含湿率,更符合实际湿传递与湿积累过程。通过试验发现,不管是有机材料还是无机材料,其质量含湿率均会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单调增加,4种外围护墙体材料在高湿环境下的含湿率相较于低湿环境分别增长了6.25倍、4.04倍、3.6倍、5.4倍。经过多次拟合发现,使用多项式拟合可以相对准确的反应建筑材料平衡含湿率与环境相对湿度之间的关系,4种材料的拟合关系式分别为:y=0.00005x3-0.0058x2+0.2066x-0.0752;y=0.00005x3-0.0057x2+0.2957x-0.1041;y=0.000008x3-0.001x2+0.0891x-0.0404;y=0.0001x3-0.011x2+0.4398x-0.1213。通过计算发现,4种拟合曲线分别在环境相对湿度38.6%、38%、41.6、36.7%时出现了拐点。采用基于稳态导热理论的防护热板法,本文研究了外围护墙体材料在不同环境相对湿度下的导热系数变化规律。通过试验发现,4种材料的导热系数均会随着环境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加,在高湿(95%)环境下的导热系数相较于低湿(30%)环境分别增长了51.2%、36.1%、4%、109.6%,其拟合关系式分别为:y=0.0000002x3-0.00002x2+0.0007x+0.1207;y=0.0000001x3-0.00002x2+0.0007x+0.1187;y=0.00000004x3-0.000004x2+0.0001x+0.2129;y=0.0000002x3-0.00003x2+0.0014x+0.0519。值得注意的是,加气混凝土与泡沫混凝土虽然均属于发泡混凝土,但由于其内部孔隙分别为连通孔和封闭孔,导致其导热系数变化规律有较大区别。秸秆板的含湿率始终高于其他三种材料,且在高湿环境下的吸湿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三种材料,说明秸秆板的含湿率受相对湿度的影响较大,调湿能力较强。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使用能耗模拟软件Energyplus对不同墙体含湿率情况下的建筑供暖能耗进行了模拟。通过模拟发现,当农村住宅分别采用加气混凝土、泡沫混凝土、陶粒混凝土、秸秆板作为外围护墙体材料时,使用绝干状态下的材料热物性能计算参数进行模拟,其年供暖能耗分别为52.64GJ、52.56GJ、54.82GJ、48.83GJ,而在使用高湿环境下的材料热物理性能计算参数进行模拟时,年供暖能耗分别为54.5GJ、53.8GJ、54.96GJ、52.59GJ。实际供暖能耗增加比达到了3.5%、2.3%、0.3%、7.7%。无论环境相对湿度如何变化,采用秸秆板作为外围护墙体材料时,建筑的供暖能耗最小;采用陶粒混凝土作为外围护墙体材料时,建筑的供暖能耗最大,证明秸秆板的保温隔热能力要强于其他3种材料。加气混凝土与泡沫混凝土均属于发泡混凝土,在较低环境相对湿度下,两者的供暖能耗差距较小,但在高湿环境其差距明显加大,达到了1.2%。

史路阳[7](2019)在《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式调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是战时人防指挥机关工作与通信的重要场所,是我国国防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内部安装有大量的防护、防化以及电子通信设备,对环境湿度有较高要求,但由于和平时期使用频率低以及维护管理的疏漏,工程内部潮湿问题比较严重。近年来,针对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的控制国内外陆续开展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机械除湿系统性能更新和提升上,而基于调湿建材地被动式调湿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调湿建材与自然通风耦合的系统性研究。与主动除湿相比,被动式调湿无需消耗人工能源,具有节能、管理维护方便等优势。本文以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的湿环境被动调节为目标,采用工程实测、实验测试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和自然通风模型及其耦合计算模型,系统地分析我国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的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以及应用界限。本文首先选取了北京某地下人防指挥工程作为实测对象,通过与平战结合的人防地下室热湿环境对比研究,分析了典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内部热湿环境特性,提出了利用调湿建材的吸放湿特性的被动调湿技术。然后对不同种类调湿建材的吸放湿性能以及在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调湿效果进行了测试,从材料层面综合评价了不同种类调湿建材吸放湿性能的差异以及对地下人防指挥工程室内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其次,基于Matsumoto多孔介质传热传质模型和地下建筑动态传热特性,建立了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对调湿建材的吸放湿过程进行模拟,并结合Mualem吸放湿滞后实验模型对预测模型修正。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研究,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此外,基于建立的模型深入分析了不同种类调湿建材在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调湿效果以及通风换气次数、外界气象条件等因素对材料调湿效果的影响。再次,本研究利用多区网络通风模型建立了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计算模型,并根据哈尔滨某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的实测结果验证了模型计算的准确性。利用验证的模型对我国不同气候分区的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竖井自然通风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竖井自然通风波动特性的地域差异以及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各个气候分区地下人防指挥工程室内热湿环境的差异。最后,将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与自然通风计算模型耦合,同时对调湿建材的吸放湿过程和竖井自然通风进行模拟,通过一系列的数值模拟研究分析了在自然通风状态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以及在不同气候分区的应用界限。结果表明,对于我国各个气候分区(除夏热冬暖区)地下人防指挥工程,通过调湿建材的被动调湿作用和竖井的自然通风控制优化,室内相对湿度全年均可控制在75%以下;在夏热冬暖区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比较局限,即使在夏季竖井处于关闭状态下室内湿度全年仍有42.78%的时间超过安全范围,虽然无法完全满足工程的要求,但是室内出现潮湿和非常潮湿的比例大大降低,室内湿环境的改善程度显着。综上,本文的研究工作将调湿建材的吸放湿特性与自然通风有机结合,创新性地应用于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的湿环境被动调节,其结论有助于在工程平时维护管理中充分发挥被动调湿的优势,从而改善室内湿环境,同时降低维护管理的难度与费用,保障人防指挥工程的战备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冯伟[8](2019)在《复合砌块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文中提出节能减排对实现建筑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复合砌块是随着国家节能设计标准不断提高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墙体材料,具有防火、热工性能好、满足自保温要求等显着优点。复合砌块由主体材料和填充材料构成,具有明显的非均匀性。然而,目前对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研究大多采用一维模型,与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实际情况不符,给复合砌块墙体的节能分析和热湿特性研究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亟需研究复合砌块墙体的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为其节能构造优化和防潮设计提供依据,促进复合砌块墙体的推广应用。本文以水蒸气、温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利用体积平均理论,研究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利用正交试验进行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材料配合比优化设计,并试验测试两种复合砌块主体材料和填充材料的热湿传递性能,运用物理试验和数值模拟计算探讨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揭示其热湿耦合传递特性,进而研究热湿耦合传递效应对复合砌块墙体热湿特性及能耗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成果如下:(1)建立了以水蒸气分压力、温度和空气压力为驱动势的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模型包括水分传递、热量传递和空气传递三个方程,方程系数物理意义明确,便于确定。总水分传递方程运用Kelvins定律,将建筑材料内水蒸气和液态水传递量转变为以水蒸气分压力为驱动势的统一函数,与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内置方程相比,形式更加简洁,解决了传递性能参数测试需要区分水蒸气扩散和液态水渗透两种传递方式的难题,而且简化了数值模拟计算过程中的参数设置。(2)得到了煤矸石和粉煤灰两种复合砌块材料最优质量配合比。通过正交试验设计的矩阵分析法,以满足强度要求的前提下,提升砌块的热工性能为优化目标得到了两种复合砌块的最优配合比。煤矸石复合砌块主体材料的最优配合比为:页岩10%、稻壳5%、煤矸石85%,填充材料选用EPS;粉煤灰复合砌块主体材料的最优配合比为:粉煤灰50%、硅酸盐水泥20%、粉煤灰陶粒30%,填充材料稻壳浆料的配合比为:硅酸盐水泥37.5%、稻壳25%、901胶37.5%。两种复合砌块墙体性能满足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地区节能建筑的热工性能要求。(3)构建了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性能参数数据库,得到了水分渗透系数随平衡相对湿度变化的关系式和有效导热系数随平衡含湿量变化的关系式。提出了热湿耦合传递理论模型求解需要的孔隙率、水分特征曲线、水分渗透系数和有效导热系数等热湿性能参数的试验研究方案,并对自主研发的煤矸石复合砌块主体材料及填充材料EPS、粉煤灰复合砌块主体材料及填充材料稻壳浆料4种墙体材料进行了试验测试,得到了数值模拟计算所需的复合砌块墙体热湿传递性能参数。(4)揭示了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构建了0℃以上室内环境、室外环境和0℃以下室内环境3种工况6面试验墙体,试验测试了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并对试验工况下6面墙体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两者具有很好的一致性,温度和水蒸气分压力的相对误差均在工程允许的范围内。墙体内部的温度湿度分布均呈现一定的二维特性,靠近墙体边界的节点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为显着,变化的波形与外界环境较为相似,内部节点的温度湿度波动具有不同程度的衰减延迟特性。(5)得到了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两个气候区典型城市广州及上海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多物理场仿真软件对两种复合砌块28个工况的热湿特性进行为期10年的数值模拟计算。墙体投入使用后,在自然环境周期性温湿度边界条件作用下,经过一定的时间,逐步达到正常情况阶段。湿度达到正常情况阶段的时间明显比温度长。墙体内部温度和湿度呈不规则周期性变化,内表面和外表面受室内外环境条件影响较大,呈现一定的衰减延迟特性。两个气候区的煤矸石和粉煤灰复合砌块墙体投入使用第一年和正常情况阶段内表面相对湿度均小于1.0,不会结露,但初始阶段和正常情况阶段均存在部分时间段相对湿度高于0.8,存在霉菌滋生风险,应注意采取必要的防潮措施。(6)探明了墙体材料热湿传递性能参数、初始含湿量和墙体朝向等因素对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规律。初始含湿量越高,砌块达到周期性边界条件下的正常情况阶段需要的时间越长,初始含湿量对墙体工作性能的影响也越大。墙体类型不同,初始含湿量变化的影响程度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不同朝向的墙体达到正常情况阶段的时间有明显的差异性,获得太阳辐射热多的墙体所需的时间较短。(7)揭示了墙体内部的热湿耦合传递特性。通过对比二维与一维热湿耦合模型与3种工况6面墙体的物理试验测试结果相对误差大小,以及试验测试的墙体同一高度不同断面的温湿度分布,阐明了复合砌块墙体内部的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构建了边界热质交换参数计算—热湿传递性能参数库—COMSOL多物理场仿真软件数值模拟计算参数设置为一体的热湿特性研究方法体系。(8)给出了热湿耦合传递对墙体建筑能耗的影响规律。夏热冬暖和夏热冬冷两个气候区典型城市广州和上海两种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计算的逐年能耗与正常情况阶段相比,在投入使用的前几年,受墙体材料初始温度和含湿量的影响,供热供冷负荷呈现逐年变化趋势,影响程度和方向与各地气候条件和季节有关。单纯考虑热传递的计算方法忽略了含湿量对墙体热湿传递性能的影响,与墙体内部热湿传递的实际情况不符,导致建筑能耗计算出现偏差。该论文有图198幅,表62个,参考文献172篇。

柯书俊,胡明玉,李晔,刘章君,叶晓春[9](2019)在《新型生土材料的调湿性能及导热性》文中指出通过热物性参数实验、等温吸放湿实验、反问题法求解导热系数实验研究改性生土材料的热湿物性参数。研究结果表明,改性生土材料的蓄热量大、衰减大、热稳定性强。由等温吸放湿实验得到改性生土材料的等温吸放湿曲线和拟合公式,同时对比平衡湿度曲线,改性生土材料的吸放湿性能优于石膏板、水泥砂浆、混凝土。利用反问题法求解导热系数与温度、含湿量的关系得到相对湿度在98%时,改性生土材料吸湿平衡后的导热系数比同温度下干燥材料增长了75. 6%。

康文俊[10](2019)在《建筑地面热湿迁移过程对室内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底层地面常出现湿积累现象,当湿积累严重时可导致地面泛潮、细菌滋生、破坏建筑结构等问题。目前对建筑地面热湿状态的确定大多忽略地面的热湿迁移过程或将地面作为绝湿处理,而建筑底层地面的湿状态是地下湿组分到达地表面及湿空气在地表面凝结的综合作用结果,尤其对于浅层地下水丰富的地区,其建筑地面湿积累现象更为严重,进而影响室内湿环境及空调负荷。因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计算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分析了地面热湿交换过程对室内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关系,特别考虑了不同浅层地下水埋深下对其的影响。在整体建筑热湿计算前通过二维土壤热湿传递计算得到地下土壤温度分布,获得了土壤热边界参数,进而计算地面绝湿前后及浅层地下水位埋深变化对室内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热湿地区(武汉),考虑传湿后,空调期间地面在水蒸气压力梯度下放湿,潜热交换导致地表面温度降低;若不考虑地面结构湿传递,空调冷负荷预测时将会被高估21.7%,通过地面进入室内的湿量占通过围护结构传入室内总湿量的48.3%,地面湿传递形成的潜热热流使空调的湿负荷大大增加,房间总负荷增大;而干热地区(西安),全天地面结构处于吸湿区,且考虑湿传递后,地表面温度略有升高,对地表面热湿流影响不明显;当考虑地下水时,地下水位埋深越浅,地面上层(水泥砂浆层)的含水量越大,且其对室内地表面温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以无地下水的工况作为基准,当地下水位埋深5m0.5m时,地面温度降低1.2%6.5%,地面湿度增加2.0%11.4%,地面热流增加5.8倍25.5倍,湿流增加13.7%28.4%。可见,若不考虑地下水的影响,对于浅层地表水丰富的热湿地区,在预测房屋冷负荷时将会高估,造成能源浪费,湿负荷预测偏低,造成湿积累现象。针对建筑底层地面湿积累问题,研究了防潮保温地面、架空地面两种地面防潮措施,并通过计算分析了改进后的地面结构对于地面防潮和室内湿环境及能耗控制的积极作用。防潮保温地面的最佳保温层厚度为140mm,较普通混凝土地面,地表面相对湿度降低约18.5%,地面上层(水泥砂浆层)的含水量降低约49.5%,地面潮湿问题得到有效控制,且地表面湿流在空调运行期间降低约39.0%,大大降低了室内湿负荷;架空层对于地面防潮的效果更为显着,地表面相对湿度降低约23.2%,水泥砂浆层含湿量降低约53.2%,且通过地面的湿流降低约37.9%,但架空地面导致地面结构外边界可与室外空气之间进行热湿交换,使得地面温湿度与室外气象参数接近,通过地面的得热量大,冷负荷增加。通过以上研究,获得了建筑地面热湿迁移过程对室内湿环境及负荷的影响关系,为准确计算室内环境及负荷提供依据,并研究了地面防潮措施,有效解决了地面湿积累问题。

二、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放湿过程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放湿过程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生土砖砌体节能保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土材料改性研究
        1.2.2 生土建筑节能技术研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研究目的及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2 现代生土砖砌体建筑在陕北的应用情况
    2.1 现代生土砖砌体
    2.2 陕北地区气候分析
    2.3 陕北地区节能设计标准
    2.4 现代生土砖砌体建筑构造设计
        2.4.1 外墙保温设计
        2.4.2 门窗构造
        2.4.3 屋顶
    2.5 本章小结
3 示范建筑室内热环境测试与分析
    3.1 测试对象
    3.2 测试内容及仪器
    3.3 测试分析
        3.3.1 太阳辐射
        3.3.2 .室内外温湿度
        3.3.3 壁面温度
    3.4 测试总结
    3.5 本章小结
4 现代生土砖砌体墙热工性能分析与优化
    4.1 室内外计算参数
    4.2 墙体内部冷凝分析
        4.2.1 构造界面冷凝条件
        4.2.2 冷凝计算与分析
        4.2.3 防潮设计
    4.3 围护结构传热计算
    4.4 热桥传热ANSYS模拟分析
        4.4.1 模型信息及边界条件设置
        4.4.2 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总结
5 现代生土砖砌体墙节能分析
    5.1 墙体热工性能指标
        5.1.1 蓄热系数
        5.1.2 热惰性指标
        5.1.3 墙体表面蓄热系数
    5.2 延迟与衰减作用
    5.3 蓄热特性的节能性分析
        5.3.1 模拟软件
        5.3.2 模拟参数设置
        5.3.3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一 水的饱和蒸气压
附录二 冬季实测数据汇总
附录三 夏季实测数据汇总
附录四 MATLAB计算不同频率衰减倍数和延迟时间计算程序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2)建筑调湿材料湿缓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湿材料分类及调湿性能研究现状
        1.2.2 调湿机理研究现状
        1.2.3 调湿材料的调湿性能评价指标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多孔材料热湿传递理论基础
    2.1 多孔材料基本参数
        2.1.1 多孔材料结构参数
        2.1.2 多孔材料的湿物性参数
    2.2 多孔材料中热湿迁移的理论模型
    2.3 本章小结
3 调湿材料湿缓冲值的实验测试
    3.1 调湿材料样品制作
        3.1.1 材料选择
        3.1.2 试件制作
        3.1.3 调湿材料的微观形貌
    3.2 实际湿缓冲值的测量
        3.2.1 实验原理与方法
        3.2.2 稳定相对湿度环境的获得方法
        3.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各种因素对材料调湿性能的影响分析
    4.1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1 软件简介
        4.1.2 湿传递过程的数学模型
        4.1.3 数值模型的验证
    4.2 材料选择
    4.3 材料厚度对其调湿性能的影响
        4.3.1 A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4.3.2 B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4.3.3 C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4.4 不同湿边界条件对材料调湿性能的影响
        4.4.1 不同湿度区间对材料调湿性能的影响
        4.4.2 不同湿度变化波形对材料调湿性能的影响
    4.5 表面传质系数对不同调湿材料性能的影响
        4.5.1 表面传质系数的确定
        4.5.2 表面传质系数对材料调湿性能影响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多孔介质孔隙结构对湿传递的影响
    5.1 引言
    5.2 四参数随机生成法重构多孔介质
        5.2.1 四参数随机生成法基本原理
        5.2.2 QSGS法构造出不同孔隙结构的多孔介质
    5.3 多孔材料湿传递过程的微观模拟
        5.3.1 湿扩散模型
        5.3.2 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新型装配式陶粒泡沫混凝土外挂墙板热湿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陶粒泡沫混凝土材料配合比及墙板性能研究
    1.3 建筑墙体热湿传递特性研究
    1.4 热湿传递效应对墙体热湿特性及建筑能耗的影响研究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墙板材料配合比优化及基本性能试验测试
    2.1 材料配合比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2.2 试件制备及性能测试
    2.3 试验结果分析及配合比优化
    2.4 墙板的试生产及基本性能测试
    2.5 本章小结
3 墙板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的建立
    3.1 驱动势及基本假设条件
    3.2 热湿耦合传递控制方程
    3.3 边界条件
    3.4 墙板材料热湿传递性能参数
    3.5 本章小结
4 墙板材料热湿传递性能参数试验
    4.1 孔隙率
    4.2 平衡含湿量
    4.3 有效导热系数
    4.4 水分扩散系数
    4.5 蒸气渗透系数
    4.6 本章小结
5 墙板热湿耦合传递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综合分析
    5.1 物理试验方案
    5.2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5.3 物理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5.4 墙板热湿传递性能参数计算方法
    5.5 本章小结
6 不同气候区墙板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
    6.1 计算方案
    6.2 墙板内部温湿度分布规律
    6.3 墙板内部冷凝风险分析
    6.4 热湿耦合传递作用下墙板的能耗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川西北地区被动调湿生土结构墙体热湿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土材料性能研究
        1.2.2 生土建筑室内热湿环境研究
        1.2.3 多孔介质热湿耦合传递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生土墙体热湿物性参数实验
    2.1 生土墙体热湿传递机理分析
        2.1.1 湿传递机理
        2.1.2 热传递机理
    2.2 川西北地区生土结构墙体的物性参数测定
        2.2.1 密度
        2.2.2 导热系数
        2.2.3 比热容
        2.2.4 等温吸湿曲线
        2.2.5 蒸汽渗透系数
    2.3 川西北地区生土材料热湿性能分析
        2.3.1 热性能分析
        2.3.2 湿性能分析
    2.4 小结
3 生土建筑及墙体热湿耦合数学模型
    3.1 生土结构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
        3.1.1 湿传递方程
        3.1.2 热传递方程
        3.1.3 定解条件
        3.1.4 生土墙体内部孔隙内平衡相对湿度的影响
    3.2 生土建筑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方程
        3.2.1 室内空气热平衡方程
        3.2.2 室内空气湿平衡方程
    3.3 生土建筑及墙体热湿耦合模型的求解及验证
        3.3.1 求解方法
        3.3.2 生土结构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验证
        3.3.3 生土建筑室内热湿环境数学模型验证
    3.4 小结
4 被动调湿生土建筑及墙体的热湿性能
    4.1 被动调湿生土结构墙体热湿迁移特性
        4.1.1 等温条件下被动调湿生土结构墙体热湿迁移特性
        4.1.2 定常边界条件下被动调湿生土结构墙体热湿迁移特性
        4.1.3 川西北地区气候条件下生土结构墙体的热湿性能研究
    4.2 防潮层对生土墙体热湿性能的影响
    4.3 生土结构墙体内表面吸放湿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调湿材料湿缓存能力评价及其在辐射空调房间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调湿材料的分类以及性质的研究现状
        1.2.2 调湿材料的热物理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调湿材料调湿能力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2 热湿传递理论及计算模型
    2.1 调湿材料的热湿耦合传递理论
        2.1.1 一维热湿传递理论
        2.1.2 多维热湿传递理论
    2.2 表面吸放湿理论及常用计算模型介绍
        2.2.1 调湿材料表面吸放湿理论
        2.2.2 常用计算模型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调湿材料的动态吸放湿性能评价指标的研究
    3.1 动态吸放湿性能评价指标的提出——湿缓冲值
    3.2 湿缓冲值的理论模型
        3.2.1 理想湿缓冲值
        3.2.2 实际湿缓冲值
    3.3 湿缓冲值的分类
    3.4 常用湿缓冲值模型
        3.4.1 JIS关于MBV的关联式
        3.4.2 ISO/DIS24353 模型
    3.5 湿缓冲值计算关联式现存问题
    3.6 湿缓冲值模型的修正
        3.6.1 湿缓冲值模型误差分析
        3.6.2 模型修正及结果验证
    3.7 本章小结
4 RCPC系统CAV系统房间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4.1 RCPC系统与CAV系统对比实验
        4.1.1 实验条件及实验过程
        4.1.2 实验结果分析
    4.2 建模与验证
        4.2.1 软件介绍
        4.2.2 模型建立
        4.2.3 数学模型
        4.2.4 模型验证
    4.3 本章小结
5 辐射换热对调湿材料调湿效果的影响研究
    5.1 材料选择
    5.2 夏季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5.2.1 模拟工况设置
        5.2.2 A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2.3 B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2.4 C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3 冬季工况模拟结果分析
        5.3.1 模拟工况设置
        5.3.2 A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3.3 B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3.4 C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4 短周期爆发型负荷场所的应用
        5.4.1 模拟工况设置
        5.4.2 A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4.3 B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4.4 C类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外围护墙体材料热湿特性及其对建筑供暖能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墙体材料湿特性研究
        1.3.2 含湿率对导热系数的影响
        1.3.3 墙体传湿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概念界定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的创新性
    1.5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墙体材料热湿传递理论分析
    2.1 墙体材料传湿理论分析
    2.2 墙体材料传热理论分析
    2.3 墙体材料热湿耦合传递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墙体材料吸湿特性试验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原理
        3.1.2 仪器与样品材料
        3.1.3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试验结果
        3.2.2 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材料吸湿对导热系数的影响试验
    4.1 试验方案
        4.1.1 试验原理
        4.1.2 仪器与样品材料
        4.1.3 试验方法
    4.2 误差分析
        4.2.1 设备精度及仪器重复性验证
        4.2.2 覆膜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试验结果
        4.3.2 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材料热湿特性对建筑供暖能耗的影响
    5.1 能耗模拟模型建立
        5.1.1 软件选择
        5.1.2 模型建立
        5.1.3 参数设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模拟结果
        5.2.2 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式调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研究现状
        1.2.2 调湿建材研究现状
        1.2.3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与分析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典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现场实测
    2.1 引言
    2.2 现场工程实测
        2.2.1 测试工程概要
        2.2.2 测试方案概要
    2.3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2.3.1 室内温度特性分析
        2.3.2 室内湿度特性分析
        2.3.3 室内高湿频率分析
        2.3.4 霉菌指数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调湿建材的吸放湿性能测试及在人防指挥工程的应用实测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装置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装置
    3.3 调湿建材吸放湿性能测试
        3.3.1 动态吸放湿速率测试
        3.3.2 等温吸放湿曲线测试
        3.3.3 湿缓冲MBV值测试
    3.4 调湿建材在人防指挥工程的应用实测
        3.4.1 现场测试方案
        3.4.2 调湿建材对室内温度的影响
        3.4.3 调湿建材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3.4.4 调湿建材吸放湿量的计算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及调湿效果分析
    4.1 引言
    4.2 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动态预测模型的建立
        4.2.1 调湿建材热湿耦合传递计算模型
        4.2.2 地下土壤动态传热计算模型
        4.2.3 室内热湿平衡计算模型
        4.2.4 模型计算流程
    4.3 模型验证
        4.3.1 调湿建材热湿物性参数
        4.3.2 模拟条件
        4.3.3 模型验证
    4.4 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4.4.1 调湿效果评价指标
        4.4.2 不同调湿建材的调湿效果
        4.4.3 换气次数对于建材调湿效果的影响
        4.4.4 不同气象条件对建材调湿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的地域差异及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5.1 引言
    5.2 人防指挥工程自然通风计算模型
        5.2.1 多区网络通风计算模型
        5.2.2 多区网络通风模型与地下建筑动态传热模型耦合求解
    5.3 计算模型的实测验证
        5.3.1 实测概要
        5.3.2 实测结果分析
        5.3.3 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
    5.4 自然通风的人防指挥工程热湿环境的地域差异
        5.4.1 模拟计算条件
        5.4.2 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季节性波动
        5.4.3 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对室内热环境的影响
        5.4.4 不同气候分区自然通风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自然通风状态下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调节效果评价
    6.1 引言
    6.2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模型与自然通风模型耦合
    6.3 地下人防指挥工程被动式调湿的地域差异
        6.3.1 被动式调湿效果长期动态评价指标
        6.3.2 模拟计算条件
        6.3.3 干燥地区被动式调湿效果的长期评价
        6.3.4 潮湿地区被动式调湿效果的长期评价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8)复合砌块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 墙体热湿传递模型研究
    1.3 复合砌块材料及热湿传递性能研究
    1.4 墙体热湿传递规律试验研究
    1.5 墙体热湿传递规律数值模拟研究
    1.6 热湿传递效应对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
    1.7 存在问题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模型研究
    2.1 研究方法
    2.2 传递机理与驱动势
    2.3 热湿耦合传递模型
    2.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2.5 边界条件中热质交换参数
    2.6 本章小结
3 复合砌块材料配合比优化及热湿传递性能试验
    3.1 研究方案
    3.2 复合砌块材料配合比优化设计
    3.3 复合砌块材料热湿传递性能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规律试验
    4.1 试验方案
    4.2 0℃以上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4.3 0℃以上室外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4.4 0℃以下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规律数值模拟计算
    5.1 计算方案
    5.2 0℃以上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5.3 0℃以上室外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5.4 0℃以下室内环境工况热湿耦合传递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
    6.1 数值模拟计算与物理试验结果综合分析
    6.2 二维与一维热湿耦合传递模型适用性评价
    6.3 复合砌块墙体热湿耦合传递特性
    6.4 本章小结
7 热湿耦合传递效应对复合砌块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
    7.1 计算方案
    7.2 墙体内部温湿度变化规律
    7.3 墙体内部冷凝风险评价
    7.4 墙体热湿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7.5 热湿耦合传递效应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新型生土材料的调湿性能及导热性(论文提纲范文)

1 实验材料及方法
    1.1 生土材料制备
    1.2 实验及研究方法
        1.2.1 热物性
        1.2.2 等温吸放湿
        1.2.3 反问题法求解导热系数
2 结果与讨论
    2.1 改性生土材料的热物性参数
    2.2 改性生土材料等温吸放湿曲线
    2.3 反问题法求解导热系数
3 结论

(10)建筑地面热湿迁移过程对室内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围护结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分析
        1.2.2 热湿迁移过程对室内环境的影响
        1.2.3 热湿迁移过程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1.3 论文目的、研究内容、创新点及研究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3.3 研究的创新点
        1.3.4 研究路线
2 整体建筑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分析
    2.1 整体建筑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分析的研究方法
        2.1.1 理论分析
        2.1.2 数值计算
    2.2 围护结构热湿耦合传递控制方程
        2.2.1 湿传递控制方程
        2.2.2 热传递控制方程
        2.2.3 定解条件
    2.3 室内空气热湿平衡控制方程
    2.4 数学模型验证
        2.4.1 实验验证过程
        2.4.2 验证结果
    2.5 本章小结
3 建筑地面结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对室内湿环境的影响
    3.1 研究地区选取及边界参数确定
        3.1.1 室外边界参数确定
        3.1.2 土壤温湿边界参数确定
    3.2 计算工况设置
    3.3 地面湿迁移对地表面温湿状态的影响
        3.3.1 绝湿与非绝湿地面对比
        3.3.2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
    3.4 地面湿迁移对室内热湿环境的影响
        3.4.1 绝湿与非绝湿地面对比
        3.4.2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
    3.5 本章小结
4 建筑地面结构热湿耦合迁移过程对空调负荷的影响
    4.1 分析方法
    4.2 地面湿迁移对夏季室内空调负荷的影响
        4.2.1 绝湿与非绝湿地面对比
        4.2.2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
    4.3 地面湿迁移对冬季室内空调负荷的影响
        4.3.1 绝湿与非绝湿地面对比
        4.3.2 地下水位埋深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建筑地面防潮措施及防潮后的效果
    5.1 分析方法
    5.2 铺设防潮保温层
        5.2.1 最佳保温层厚度
        5.2.2 改善后的室内湿环境
        5.2.3 防潮后的地表面热流
    5.3 采用架空地面
        5.3.1 改善后的室内湿环境
        5.3.2 防潮后的地表面热流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放湿过程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生土砖砌体节能保温应用研究[D]. 雷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建筑调湿材料湿缓冲能力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 胡景波.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新型装配式陶粒泡沫混凝土外挂墙板热湿传递特性研究[D]. 瞿培.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3)
  • [4]川西北地区被动调湿生土结构墙体热湿性能研究[D]. 吴涛. 西南科技大学, 2020(08)
  • [5]调湿材料湿缓存能力评价及其在辐射空调房间中的应用研究[D]. 谢昊岩.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外围护墙体材料热湿特性及其对建筑供暖能耗的影响[D]. 文哲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7]地下人防指挥工程湿环境被动式调节研究[D]. 史路阳.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
  • [8]复合砌块墙体二维热湿耦合传递特性研究[D]. 冯伟.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9]新型生土材料的调湿性能及导热性[J]. 柯书俊,胡明玉,李晔,刘章君,叶晓春.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18)
  • [10]建筑地面热湿迁移过程对室内湿环境及空调负荷的影响研究[D]. 康文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生土建筑围护结构表面吸湿和解吸过程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