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一、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慧[1](2021)在《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城乡规划历经几十年的沉淀积累与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稳定的体系结构,而其相关的实施评估体系经历了长期的磨合与修正亦日趋完善,形成了成效总结、查摆规划问题、提出下一轮修编建议等较为健全的流程体系。但当面临我国构建统一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宏观战略背景下,传统的城乡规划评估体系与国土空间优化的实证研究较为缺乏,沿用传统的城乡规划评估方法评估体系和评估标准并不合理,导致规划实施体系逐渐暴露出在全域空间的优化调整指导性不强、引导要素不完整等规划领域的局限性。由此,研究将结合国土空间体系下的诸多要素要求对传统城乡规划实施效能进行评估。首先,研究在城乡规划设计和相关基础理论研究、国内外城乡规划实施评估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彬州市城乡规划作为研究的对象,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空间分析、公众调查等研究方法,分析评估指标影响因素,提出构建原则及思路,从政策与机制、规划实施结果两个层面构建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指标体系,通过专家打分法确定指标权重。其次,结合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彬州市城市总体实施评估进行评价,分析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实施机制进行分析。第三,针对于模糊评价法中被判别为比较差以及差的指标层与因子层进行延伸分析,利用数据比对以及空间一致性、空间覆盖能力的判别进一步查找问题所在,旨在为后续优化措施提出明晰的问题指向。最后,针对模糊分析与延伸分析的结果,有针对性的从水资源约束下的承载能力、城镇发展策略与方向、城镇开发边界、建设用地结构、四线空间管控、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和公众参与及政策优化等层面,提出完善彬州市总体规划规划设计实施的优化建议。综上所述,研究在国土空间规划实施背景下,以彬州市为研究对象,构建规划实施评估体系,从政策机制和实施过程两个层面为切入点,探讨彬州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过程及实施完善对策,旨在为提升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水平提供借鉴。

白径金[2](2021)在《基于MCR模型的思茅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国土空间规划发展进一步深入,各省市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城镇开发边界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手段,是政府管控城市建设、加快城市转型、推进存量规划的政策工具。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具有控制城市规模、规避大城市病、保护城市生态等积极作用,同时也对城市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云南省山地显着,坝子区域较多,通过研究山地及坝子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影响,对云南省各城市具有积极意义。本论文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分为区域范围及中心城区范围,通过分析收集现状土地利用情况与生态建设情况,就如何科学划定研究区的城镇开发边界进行探索。本论文主要内容包括:第一,对城镇开发边界的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总结综述,综合确定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基础思路及技术路线。第二,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手段及模型进行综合研判及分析,选择MCR最小累积阻力模型作为城镇扩张模拟基础,影响因子以高程、坡度、地震断裂带、水源、生态、交通、城镇建设用地为主,再构建基于MCR模型的综合累计阻力面,以此形成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第三,对思茅区的人口资源承载力进行分析,结合目标年份的人口、经济、政策、交通等数据,得出2035年思茅区综合常住人口,再基于城镇化率预测得出2035年思茅区城镇人口。第五,结合城镇存量用地及基于MCR模型预测成果,划定思茅区“刚性”城镇开发边界,再结合政策与远期发展目标,划定得出思茅区的“弹性”城镇开发边界,综合确定思茅区城镇开发边界。研究得出,MCR模型适用于坝子、山地城市,基本可以作为该类型地区的预测模型参考,划定得出思茅区城镇开发刚性边界面积18314.60公顷,其中近期建设用地面积7330公顷,刚性建设区面积为4756.7公顷,弹性建设区面积为6227.9公顷。通过扩张趋势可以看出,思茅区呈现主城区向南部、西部扩张的趋势,倚象镇东部新城扩张趋势也较为明显,而在其他乡镇地区,符合城镇扩张的发展趋势,非城镇用地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趋势较为明显,达到了土地的高效集约利用。

毛亚琴,刘凌佳,龚俊[3](2021)在《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为进一步提高国土资源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科学化、规范化、高效化和精细化的国土管理。从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出发,理清国土资源管理各业务之间的逻辑关系,将国土资源管理所涉及的所有各类信息进行有机整合,并利用GIS与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实际运行表明,对于规范和共享国土资源业务数据,提升国土各部门工作效率及促进部门之间信息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闫书学[4](2020)在《数字省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介绍了数字省市的相关概念,通过对数字省市建设的技术支持进行分析,探讨数字省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有效作用,以充分发挥现代科学技术,推动城市的数字化发展,科学规划我国国土空间,促进城镇建设的快速发展,加快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从而拉动城市经济增长,提高国土空间规划水平,体现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特点。

安耀文[5](2020)在《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不断加快,协调城乡发展要素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小城镇作为农业转移人口的“蓄水池”,成为加强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对象。面对当前各地区城镇化进程和水平各不相同的情况,本文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理州小城镇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小城镇的发展策略,以期提高大理州小城镇的城镇化质量,为大理州小城镇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路径。本文基于国内外小城镇的文献研究,发现了以人口、空间、经济、社会四个方面分析小城镇发展的多元视角,总结了美、韩、德、瑞士等国的小城镇发展经验。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人口迁移理论、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理论作为基础,结合大理州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资料汇编的方法,系统分析了大理州小城镇的发展历程、特征及发展中的问题。建立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法、协调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其城镇化发展度和协调度进行了分析。在探讨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后,提出了核心发展策略和一般发展策略。同时,基于主导产业将小城镇分为农业服务型、文化旅游型、工贸带动型、综合发展型四种类型。而后,选取各类中的典型小城镇进行了微观层面的研究,着眼于产业、人口、空间三个方面,提出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的具体路径。研究分析了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存在的问题:人口外迁,缺少人力资源;交通条件差,相互联系薄弱;人多地少,空间协调发展面临挑战;产业同质化,粗犷式发展较多。提出了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思路,小城镇发展水平的评价结果为基础,州域形成“一核、两翼、三轴”的城镇空间结构,科学划分城镇规模等级;引导城镇职能差异化发展,形成特色化发展模式;促进产业——空间——人协调发展;加强城镇规划与管控;完善发展体制机制等五条建议。以及挖掘优势产业,根据人口发展动态和城镇建设可承载的空间测算人口发展数量,预判城镇空间发展方向的具体发展路径。

罗娟花[6](2020)在《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镇为例》文中指出城镇化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经之路,能够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有力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要求大中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快城镇化尤其是特色小城镇建设步伐,能够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特色小城镇建设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抓手。2016年以来,兰州市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开展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生态旅游型、历史文化型、工业服务型、商贸物流型等特色小城镇建设,但是,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依旧存在很多问题,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业态、形态、文态、生态”四态融合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因此,本文结合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实际,以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为例,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对特色小城镇建设进行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座谈访谈等呈现了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容以及取得的成效,基于公共价值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建立分析框架,从特色小城镇建设目标、建设主体、互动机制、建设内容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发现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欠缺、制度与政策保障不健全、建设资金短缺、特色产业发展不强、村民就业岗位偏少及基层政府工作压力大的问题,并剖析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建设目标公共价值体现不足、建设主体参程度较低、主体间平等对话机制欠缺、主体间沟通协商机制不完善及主体间信息共享有局限。最后,运用公共价值理论和合作治理理论提出了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优化对策,建议从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机构、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提高公众参与度、建立健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规则制度及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加强和优化,以期能够对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和推进提供有益帮助。

梅顺达[7](2014)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 ——天津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城镇化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和重要标志,是我国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国家围绕城镇化及其核心要素——土地出台了一系列制度和政策,对该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各地政府也根据区域特点进行了实践探索。对于如何推进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天津市摸索了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的城镇化模式。这种模式相继开启和实践了“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三区联动”战略,并藉此推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在实现了农民“安居、乐业、有保障”的目标后,为了进一步在制度层面弥合城乡二元结构的鸿沟,又启动“三改一化”改革试点工作。8年以来,天津农村城镇化改革的“三步走”战略,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思路逐渐深化、明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本文在新型城镇化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城市农村城镇化模式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在此基础上对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土地政策进行了深入研究。围绕天津周边农村城镇化的实践动因、政策措施、操作模式、利弊分析等,采取案例研究的办法进行了全景式观察,并对天津模式之于其他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示范意义和推广价值进行了深入分析,验证了天津模式推广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最后,本文基于天津模式,对发达城市周边城镇化路径选择做出了针对性政策建议。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8](2014)在《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3.1浅谈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中的横向联系功能关于农村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和作用,笔者曾在1983年撰文作过初步探讨(见《经济学周报》,1983年9月5日)。集镇在城乡商品流通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怎样实现的呢?我认为主要是通过集镇商业在农村市场上的横向联系功能来实现的。本文特就这一问题谈点看法。13.1.1农村市场的崛起与集镇商业的发展集镇商业,是农村集镇上所有商品交换活动的统称,既包括生活资料的流通,也包括生产资料的流通。从所有制的成分去分析,既有国营的,又有集体的、个体的和各种联营性质的商业活动;从流通环节去考察,既有专门的批发

唐兰[9](2012)在《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简称“两规”)均是以用地配置为核心的法定规划,在经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中起着“导航”作用。现行体制下,“两规”分别由规划部门与国土部门管理,由于法律依据、编制体系、编制方法和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差异,造成“两规”在用地规模和用地布局等关键问题上出现分歧,削弱了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为城市建设与土地管理工作带来困扰,以致违规预支用地指标,造成近郊农用地保护乏力等许多问题。必须转变规划方式,将市场性的城市总体规划与计划性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起来,协调好城市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用地管控依据。本文回顾“两规”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时期“两规”衔接问题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特别从指导思想、规划体系、编制方法、管理模式等多个方面,分析“两规”衔接中的突出障碍。通过梳理国内不同地区“两规”衔接实践,总结规划编制与管理的经验,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第一,在规划编制体系的衔接上,借鉴国外战略空间规划衔接经验,指出我国规划编制体系中制约“两规”衔接的问题,并提出设立高层次战略规划来统筹“两规”的措施。第二,在规划编制方法的衔接上,研究了“两规”分工协作策略及重点内容编制方法的改进措施,深入探讨规划基础数据、用地规模和空间布局的衔接方法。其中,“两规”编制基础数据衔接方面,综合分析基础资料统计口径、用地分类标准、规划编制范围和规划期限等方面的衔接途径;“两规”用地规模衔接方面,结合天津市规划编制案例,提出“两规”衔接的多目标用地预测方法,提高用地规模预测的科学性和适应性;“两规”空间布局衔接方面,统一两者空间管制措施,并基于弹性规划的思想,优化建设用地布局,构建基于环境影响的建设用地分区方法。第三,在规划管理模式的衔接上,提出“两规一图”规划管理平台的建设思路,协调“两规”成果表达方式、统一基础信息平台、促进规划实施管理互动。与国内其他相关成果比较,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基于协同论的思想,探讨规划衔接的方法和措施。提出构建开放的规划编制及管理系统,打破相关部门各自为阵的局面,使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达到了协同运转,从而实现“两规”的协调;第二,基于弹性规划的思想,改进“两规”编制方法,设置具有弹性的规划编制内容,提高人口和用地规模预测的适应性,探讨建设用地弹性分区方法,从而促进“两规”用地规模及空间布局的衔接;第三,基于规划刚性管控要求,设想了“两规一图”规划管理模式,通过规划整合平台,有助于“两规”基础数据、规划成果、实施管理的衔接。

王丽洁[10](2008)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的深刻认识、国家一系列鼓励小城镇发展的政策出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小城镇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得到了飞速发展。然而在小城镇快速发展的背后,由于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原本紧张的人地矛盾更是雪上加霜。一方面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土地后备力量不足;另一方面建设用地扩张严重,土地粗放利用不合理现象普遍存在。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势在必行,对其研究更是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从生态学、地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城市规划学等多学科角度出发,在对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一般性问题分析的前提下,着重对个性问题展开深入研究。文章首先在调查分析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及阐述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的基础上,对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深层内因、小城镇建设用地扩张动力、土地集约优化影响因素及技术指标等展开系统分析,进而构建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体系,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提供决策依据。其次,提出了利用片区规划、生态规划、动态规划等新的规划方法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新思路。然后探讨了城市边缘地区、城镇密集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等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对策以及小城镇内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绿化用地等各类用地的集约优化利用模式。同时在对天津、唐山、张家口市小城镇实地调查与分析的基础上,把新方法与策略运用到实践中,提出三地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途径。最后,文章从保护生态环境景观、继承文化传统、加强城镇体系规划、提高公共参与程度以及小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的协调五个方面,探讨如何真正实现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开启了新的方向。

二、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背景
        1.1.2 技术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城市规划实施评估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实地踏勘
        1.5.2 数据挖掘
        1.5.3 数据分析法
        1.5.4 定性与定量分析
    1.6 技术路线图
2 彬州市城市发展及总体规划解读
    2.1 彬州市城市发展现状
        2.1.1 资源发展现状
        2.1.2 社会经济现状
        2.1.3 区域生态定位及生态保护状况
        2.1.4 调研现状
    2.2 总体规划解读
        2.2.1 发展目标
        2.2.2 空间规划
    2.3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现状
        2.3.1 规划实施总体特征
        2.3.2 规划实施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实施评估体系构建
    3.1 传统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现存问题
        3.1.1 评估内容缺乏深入研究
        3.1.2 评估目的与实际发生偏离
        3.1.3 评估方法有待融合改进
        3.1.4 评估过程缺乏对需求的重视
    3.2 构建原则及思路
        3.2.1 构建原则
        3.2.2 构建思路
    3.3 评估指标因素分析
        3.3.1 评估因素分类
        3.3.2 总体影响因子提取
        3.3.3 政策与机制指标要素选取
        3.3.4 政策机制指标要素选取
    3.4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确定
        3.4.1 评估指标体系
        3.4.2 确定指标权重原理及步骤
        3.4.3 计算指标权重
    3.5 本章小结
4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
    4.1 基础数据评价标准
        4.1.1 量化指标标准
        4.1.2 政策机制标准
        4.1.3 公众认知度与满意度标准
    4.2 基础评价数据获取方式
        4.2.1 数据提取
        4.2.2 专家打分
        4.2.3 公众问卷
    4.3 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方法及评价数据研判
        4.3.1 评估方法
        4.3.2 评价数据研判
    4.4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政策机制评估
        4.4.1 政策机制评估计算
        4.4.2 政策机制评估结论
    4.5 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结果评估
        4.5.1 实施结果评估计算
        4.5.2 实施结果评估结论
    4.6 本章小结
5 彬州市总体规划实施优化建议
    5.1 政策机制优化建议
        5.1.1 直接性政策优化建议
        5.1.2 相关政策优化建议
    5.2 实施结果优化建议
        5.2.1 水资源承载能力的优化建议
        5.2.2 边界管控的优化建议
        5.2.3 建设用地结构的优化建议
        5.2.4 公共服务设施的优化建议
    5.3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6.2.1 不足之处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就读期间主持(含合作项目)的相关实践项目
附录
致谢

(2)基于MCR模型的思茅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云南省加速推进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
        1.1.2 云南省城市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矛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研究意义
        1.2.2 实践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数据来源
        1.3.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划定思路研究
    2.1 概念辨析
        2.1.1 城镇开发边界
        2.1.2 “刚性”开发边界
        2.1.3 “弹性”开发边界
        2.1.4 山地及坝子地形
    2.2 城镇开发边界研究进展
        2.2.1 国外城镇开发边界理论研究
        2.2.2 国内城镇开发边界理论研究
        2.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2.2.4 理性及价值思考
    2.3 城镇开发边界模型分析
        2.3.1 城镇扩张模型选择
        2.3.2 扩张模型分析
        2.3.3 模型适用性辨析
    2.4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构建
        2.4.1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基本原则
        2.4.2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的影响因素
        2.4.3 城镇开发的特殊性
        2.4.4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思路
第三章 研究区人口及城镇规模预测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地理及历史沿革
        3.1.2 自然条件
        3.1.3 资源及经济条件
        3.1.4 发展定位
    3.2 历年人口数据统计
    3.3 人口自然增长因素分析
    3.4 人口机械增长变化情况
    3.5 研究区人口承载力评价
        3.5.1 资源人口承载力评价
        3.5.2 经济人口承载力评价
        3.5.3 综合人口承载力评价
    3.6 研究区人口规模预测
        3.6.1 人口综合增长率预测法
        3.6.2 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3.6.3 各乡镇常住人口规模预测
    3.7 思茅区城镇规模预测
        3.7.1 建设用地现状
        3.7.2 城镇化率预测
        3.7.3 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第四章 MCR模型因子权重体系构建
    4.1 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4.2 因子权重比
    4.3 因子权重影响分析
        4.3.1 高程因子分析
        4.3.2 坡度因子分析
        4.3.3 地震断裂带因子分析
        4.3.4 交通因子分析
        4.3.5 水源因子分析
        4.3.6 生态因子分析
        4.3.7 建设用地因子分析
    4.4 综合阻力面构建
    4.5 研究区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第五章 研究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
    5.1 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划定
        5.1.1 永久基本农田红线的作用及划定手段
        5.1.2 永久基本农田红线划定成果
    5.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
        5.2.1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作用及手段
        5.2.2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
    5.3 “刚性”开发边界划定
        5.3.1 存量规划用地
        5.3.2 近期建设用地
        5.3.3 增量开发用地
        5.3.4 战略留白用地
        5.3.5 “刚性”开发边界划定成果
    5.4 “弹性”开发边界划定
        5.4.1 远期发展用地
        5.4.2 生态空间
        5.4.3 “弹性”开发边界划定成果
    5.5 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成果
    5.6 城镇体系规划预测
        5.6.1 总规镇体系规划
        5.6.2 国土空间城镇体系规划预测
    5.7 三线协调发展及管控策略
        5.7.1 城镇开发边界对两线侵蚀影响
        5.7.2 三线冲突协调机制
        5.7.3 城镇开发边界管控策略
第六章 结论
    6.1 实践方法适用性
    6.2 实践结果对管控的思考
    6.3 对现行指南的建议
    6.4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图片索引
附录C:表格索引
附录D:公式索引

(3)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建设目标
    2.1
    2.2
3 系统总体架构
    3.1 基础设施层:
    3.2 数据层:
    3.3 支撑服务层:
    3.4 应用层:
    3.5 用户层:
4 系统功能设计与展示
    4.1 信息查询模块
    4.2 地图管理模块
    4.3 专题图分析模块
    4.4 全过程宗地分析模块
    4.5 时间序列比对模块
    4.6 专题图输出模块
5 结论

(4)数字省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数字省市的相关概念
2 数字省市建设的技术支持
3 数字省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有效作用
    3.1 土地利用和变更调查
    3.2 建立土地交易系统,进行国土资源管理
    3.3 防范自然灾害,实现数字国土
4 数字省市在城镇建设中的有效作用
    4.1 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4.2 建设管理中的应用
    4.3 城市规划管理中的应用
5 结语

(5)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型城镇化
        1.1.2 乡村振兴战略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小城镇
        2.1.2 城镇化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口迁移理论
        2.2.2 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理论
        2.2.3 非均衡发展理论
    2.3 国内小城镇研究情况概述
        2.3.1 基于小城镇发展策略与路径的研究
        2.3.2 基于发展模式的小城镇发展探索
        2.3.3 基于“特色小镇”语境下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2.3.4 基于小城镇发展的评价研究
        2.3.5 基于人口流动的小城镇发展研究
    2.4 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相关研究及实践概述
        2.4.1 基于国外小城镇发展经验探析的研究
        2.4.2 发达国家的小城镇发展经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分析
    3.1 大理州新型城镇化情况
        3.1.1 人口城镇化
        3.1.2 经济城镇化
        3.1.3 空间城镇化
        3.1.4 社会城镇化
    3.2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特征分析
        3.2.1 发展历程
        3.2.2 发展特征
    3.3 小城镇发展的问题与挑战
        3.3.1 人口外迁,缺少人力资源
        3.3.2 交通条件差,相互联系薄弱
        3.3.3 人多地少,空间协调发展面临挑战
        3.3.4 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粗犷式发展较多
    3.4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水平评价及协调度分析
        3.4.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4.2 评价方法
        3.4.3 评价过程及结果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理州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
    4.1 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4.1.1 资源条件因素
        4.1.2 政策制度因素
        4.1.3 规划编制与管理因素
    4.2 小城镇核心发展策略
        4.2.1 合理划定城镇空间结构
        4.2.2 引导城镇职能差异化发展
        4.2.3 推动产业——空间——人协调发展
    4.3 小城镇一般发展策略
        4.3.1 加强城镇规划与管控
        4.3.2 建全和完善发展体制机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典型小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1 湾桥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1.1 产业经济分析
        5.1.2 城镇空间分析
        5.1.3 人口发展分析
        5.1.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2 喜洲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2.1 产业经济分析
        5.2.2 城镇空间分析
        5.2.3 人口发展分析
        5.2.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3 凤仪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3.1 产业经济分析
        5.3.2 城镇空间分析
        5.3.3 人口发展分析
        5.3.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4 金华镇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4.1 产业经济分析
        5.4.2 城镇空间分析
        5.4.3 人口发展分析
        5.4.4 发展动力机制与策略研究
    5.5 典型小城镇发展对比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 B:图片索引
附录 C:附图

(6)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新型城镇化
        2.1.2 特色小镇
        2.1.3 特色小城镇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公共价值理论及其启示
        2.2.2 合作治理理论及其启示
        2.2.3 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个案呈现
    3.1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的建设主体
        3.1.1 政府部门
        3.1.2 市场主体
        3.1.3 村委会
        3.1.4 青城镇村民
    3.2 建设的政策支持与规划设计
        3.2.1 政策支持
        3.2.2 规划设计
    3.3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内容
        3.3.1 加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
        3.3.2 保护提升青城古镇风貌
        3.3.3 提升景区公共服务水平
        3.3.4 发展特色产业
    3.4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成效
        3.4.1 青城镇实现以经济为重点的全面发展
        3.4.2 激发出市场参与的积极性
        3.4.3 建设主体间的信任关系有所加强
第四章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致因
    4.1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部门间协调配合有欠缺
        4.1.2 制度与政策保障不健全
        4.1.3 建设资金短缺
        4.1.4 特色产业发展不强
        4.1.5 村民就业岗位偏少
        4.1.6 基层政府工作压力大
    4.2 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建设目标公共价值体现不足
        4.2.2 建设主体参与程度较低
        4.2.3 主体间平等对话机制欠缺
        4.2.4 主体间沟通协商机制不完善
        4.2.5 主体间信息共享有局限
第五章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优化对策
    5.1 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的组织机构
        5.1.1 明确各政府成员部门职责
        5.1.2 加强基层政府工作力量
    5.2 加强基层民主制度建设并提高公众参与度
    5.3 建立健全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规则制度
        5.3.1 完善政府部门管理制度
        5.3.2 建立健全市场参与制度
        5.3.3 建立健全村民参与制度
    5.4 完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
        5.4.1 完善平等对话机制
        5.4.2 完善沟通协商机制
        5.4.3 完善共享机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市级部门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B 兰州市榆中县青城镇特色小城镇建设调查问卷(村民)
附录C 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访谈提纲
致谢
作者简历

(7)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 ——天津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
        (一) 研究背景与问题
        (二) 研究意义
    二、 文献综述
        (一) 对城镇化的相关概念存在诸多理解
        (二) 在模式选择上,优先发展“大城市”与重点建设“小城镇”存在分歧
        (三) 在“城”“乡”关系问题,“城镇化”与“新农村”两种观点并存
        (四) 我国城镇化究竟是“真城镇化”还是“伪城镇化”?
        (五) 我国城镇化速度,到底是过快还是过慢?
        (六) 如何利用农村宅基地,何种模式才是最佳的小城镇建设实践模式?
    三、 核心概念
        (一) 发达城市周边农村的城镇化
        (二) 宅基地换房
        (三)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四) 土地财政
        (五) 农民土地财产权
    四、 理论工具
        (一) 公共治理理论
        (二) 地方政府竞争理论
        (三) 城市发展阶段理论
    五、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思路
    六、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一) 研究视角和内容的创新
        (二) 研究观点的创新
        (三) 本文的难点与不足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的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模式纵览
    一、 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必由之路
        (一) 为什么要和什么是新型城镇化
        (二) 新城镇化逻辑主线和必要性
        (三) 新型城镇化的主要障碍和制度突破口
    二、 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模式分析及其对中国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启示
        (一) 美国:低密度蔓延式扩展(郊区化与大都市带相结合)
        (二) 德国、荷兰: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主体的发展模式
        (三) 日本:自上而下的城市发展道路
        (四) 法国:大城市周边建设卫星城促进城郊区域一体化
    三、 国内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模式及利弊分析
        (一) 上海模式:郊区动迁安置促进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
        (二) 成都模式:以“还权赋能”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大城市带大郊区发展
        (三) 重庆模式:以“地票交易”破解城镇化用地需求和保护耕地两难
第二章 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土地及其相关问题概述
    一、 土地问题是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核心问题
    二、 城镇化视域下土地问题的核心内容与政策演进
        (一) 二元土地权利制度及农地的物权化、非农化取向
        (二) 农地承包权流转
        (三)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
        (四) 征地制度与国有建设用地市场发展
    三、 土地非农化、资本化与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
        (一) 农业和土地非农化收入为城市政府建设城镇提供了资金来源
        (二)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成本优势和土地的积累为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强大支持
        (三) 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日益成为制约城镇化发展的瓶颈
        (四) 二元土地政策成为阻碍城镇化顺利推进的关键制度壁垒
    四、 土地非农化、资本化与发达城市地方政府行为
        (一) 地方政府的微观经济人理性行为与土地非农化、资本化
        (二) 地方政府在推动土地过度非农化、资本化的角色和行为
        (三) 土地过度非农化和地方政府经营土地行为的负面效果
        (四) 地方政府的任期制、透支行为与土地非农化
第三章 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天津尝试
    一、 天津以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宏观背景
        (一) 统筹城乡发展布局,实现城市农村规划一体化
        (二) 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农村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三) 提高设施农业水平,农业生产方式发生重大改变
        (四) 狠抓高水平大项目建设,农村工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五) 促进社会事业均衡发展,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升
    二、 天津模式的微观操作:以“宅基地换房”破解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土地流转难题
        (一) 宅基地换房模式的形成与探索
        (二) 以“宅基地换房”建设示范小城镇的进程
        (三) 华明镇和大邱庄镇小城镇建设案例研究
    三、 天津模式的微观操作:以“三区联动”夯实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产业支撑
        (一) “三区联动”战略是保证示范小城镇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和重要配套政策
        (二) 天津“三区联动”联动的发展与现状
        (三) 天津“三区联动”的工作举措
    四、 天津模式的微观操作:以“三改一化”破除发达城市城乡差别的制度“鸿沟”
        (一) 天津“三改一化”改革的基本情况
        (二) “三改一化”是实现“人的城镇化”的制度基础
        (三) 天津“三改一化”改革的体制保障
第四章 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天津启示
    一、 天津市以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模式的优势分析
        (一) 天津以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模式的总体评价
        (二) 以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模式是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的重要路径选择
        (三) 天津小城镇建设土地制度创新是解决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地从哪里来”难题的重要途径
        (四) 农民土地股份合作社是促进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载体和重要制度创新
        (五) “三改一化”是发达城市周边农村“人的城镇化”顺利推进的重要制度保障
    二、 天津模式对其他发达城市推进周边农村城镇化的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
        (一) 天津模式的成功实践,证明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建设小城镇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形式
        (二) 国家城镇化政策的变迁,决定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发达城市推进周边农村城镇化的重要取向
        (三) 小城镇的发展地位和现状,决定积极发展小城镇是发达城市推进周边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选择
        (四) 天津模式对于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第五章 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基于天津模式的政策建议
    一、 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着力推进征地制度改革
    二、 积极探索发达城市周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
    三、 保障发达城市周边村镇农民的宅基地物权
    四、 让发达城市周边村镇农民充分享有土地权利
    五、 科学调整发达城市政府在土地非农化过程中的政治收益和政治成本
    六、 促进城镇化进程中发达城市政府治理转型
        (一) 转变发达城市政府行为,和谐推进城镇化进程
        (二) 协同式治理: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发达城市政府治理转型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9)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规划管理背景
        1.1.2 城镇发展背景
        1.1.3 理论及实践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研究对象
        1.3.2 国内研究概况
        1.3.2.1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研究概述
        1.3.2.2 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方法
        1.3.2.3 “两规”衔接研究成果数量分析
        1.3.2.4 “两规”衔接研究的关注点
        1.3.2.5 现有研究有待解决的问题
        1.3.3 国外研究概况
        1.3.3.1 西方规划理论及实践发展
        1.3.3.2 英、美、苏规划编制演进过程
        1.3.3.3 规划方法的演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的理论依据
        1.4.3.1 协同论
        1.4.3.2 规划方法论
第二章 “两规”演进轨迹及衔接障碍
    2.1 “两规”的演进轨迹
        2.1.1 “两规”编制历程的对比
        2.1.2 “两规”编制思路的转变
    2.2 “两规”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2.2.1 “两规”的内在联系
        2.2.2 “两规”的个性区别
    2.3 “两规”衔接中的突出障碍
        2.3.1 “两规”编制方法的衔接障碍
        2.3.2 “两规”管理模式的衔接障碍
        2.3.3 “两规”编制体系的衔接障碍
    2.4 突破“两规”衔接障碍的思路
第三章 国内“两规”衔接探索经验梳理
    3.1 上海市“两规合一”管理模式探索
        3.1.1 上海“两规合一”工作框架
        3.1.2 上海“两规合一”的主要特点
    3.2 重庆市城乡统筹引导的“四规衔接”
        3.2.1 主体功能区规划引导的规划体系
        3.2.2 城乡规划一体化的规划层次
        3.2.3 ―两规”编制及实施的衔接
    3.3 深圳市用地供需平衡的规划编制实践
        3.3.1 “两规”管理体制创新
        3.3.2 缩减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需求量
        3.3.3 人口预测从“以需定供”到“以供调需”
    3.4 武汉市“两规”衔接的弹性规划模式
        3.4.1 “两规”编制单位合署办公
        3.4.2 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衔接方法
        3.4.3 弹性用地规划模式
    3.5 天津市“两规”衔接的规划编制策略
        3.5.1 “两规”城镇用地规模和人口规模一致
        3.5.2 “两规”战略空间格局一致
    3.6 国内“两规”衔接经验总结
第四章 国外战略性空间规划衔接经验归纳
    4.1 国外规划编制体系研究
        4.1.1 英国的规划体系
        4.1.2 德国的规划体系
        4.1.3 美国的规划体系
        4.1.4 加拿大的规划体系
        4.1.5 日本的规划体系
        4.1.6 新加坡的规划体系
    4.2 国外战略性空间规划案例研究
        4.2.1 强调政策引导性的大伦敦规划 2011
        4.2.2 全城统筹的柏林土地规划
        4.2.3 强调多规协调的丹佛总体规划
        4.2.4 卡耳加里城市发展规划(MDP)
    4.3 国外规划编制经验借鉴
        4.3.1 国外规划编制体系的特点
        4.3.2 国外规划管理模式的特点
第五章 “两规”编制系统的特点及衔接措施
    5.1 我国规划编制系统的特点
        5.1.1 规划编制体系的特点
        5.1.2 规划编制法律依据的特点
        5.1.3 规划编制内容的特点
    5.2 “两规”编制系统衔接措施
        5.2.1 措施一:设立统筹“两规”的高层次战略规划
        5.2.2 措施二:明确“两规”衔接重点内容
        5.2.3 措施三:衔接规划的编制对象
        5.2.4 措施四:调整规划的编制方法
第六章 “两规”基础数据衔接方法
    6.1 “两规”基础资料统计衔接
        6.1.1 衔接“两规”用地基础数据
        6.1.1.1 “两规”用地统计口径的差异
        6.1.1.2 “两规”用地统计口径的调整
        6.1.2 衔接“两规”人口基础数据
        6.1.2.1 “两规”人口统计口径的区别
        6.1.2.2 “两规”人口统计口径的调整
        6.1.3 “两规”基础资料共享措施
    6.2 “两规”用地分类标准衔接
        6.2.1 “两规”用地分类的差异
        6.2.2 “两规”用地分类对接
        6.2.2.1 新版用地分类标准颁布
        6.2.2.2 新旧城市用地分类标准对比
        6.2.2.3 两部新版用地分类标准的对比
    6.3 “两规”编制范围的衔接
        6.3.1 规划编制空间范围的衔接
        6.3.1.1 规划编制空间范围的差异
        6.3.1.2 规划编制空间范围的衔接
        6.3.2 规划编制时间范围的衔接
        6.3.2.1 现有规划模式下的期限衔接
        6.3.2.2 弹性规划期限设置方式
第七章 “两规”用地规模预测方法及衔接措施
    7.1 “两规”人口规模预测分析
        7.1.1 城市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7.1.1.1 综合增长法预测人口规模
        7.1.1.2 经济相关法预测人口规模
        7.1.1.3 劳动力需求法预测人口规模
        7.1.1.4 资源承载力对人口发展的约束
        7.1.1.5 人口规模的多方案比较和综合确定
        7.1.1.6 人口规模预测的进步及问题
        7.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人口规模预测
    7.2 “两规”建设用地规模预测分析
        7.2.1 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7.2.1.1 现状用地分析
        7.2.1.2 用地规模预测及用地政策
        7.2.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7.2.2.1 建设用地需求预测
        7.2.2.2 耕地保有量与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7.2.2.3 与其他规划方案的比较
        7.2.2.4 用地规模预测结果
        7.2.3 “两规”用地规模预测思路对比
    7.3 “两规”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7.3.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7.3.2 集约利用程度综合评分计算
        7.3.3 各分项评价结果与分析
    7.4 “两规”建设用地规模衔接措施
        7.4.1 衔接“两规”用地规模预测思路
        7.4.2 基于“绿图规划”的用地规模衔接方法
        7.4.3 提高“以人定地”预测方法的适应性
        7.4.4 不同种类用地规模需求预测
        7.4.5 “两规”衔接的多目标建设用地预测方法
第八章 “两规”空间管制与布局衔接方法
    8.1 “两规”空间管制政策
        8.1.1 城市总体规划空间管制的要求
        8.1.2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空间管制的要求
        8.1.3 “两规”空间管制分区不协调
    8.2 衔接“两规”空间管治分区措施
        8.2.1 实现“两规”空间管制分工协作
        8.2.2 衔接禁建区和限建区划定范围
        8.2.3 城市规划增设有条件建设区
    8.3 基于弹性规划的建设用地布局优化
        8.3.1 保障中心城镇及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8.3.2 基于环境影响的建设用地区划方式
第九章 “两规一图”管理模式衔接策略
    9.1 “两规”管理模式衔接的方向
        9.1.1 衔接“两规”成果表达形式
        9.1.2 统一“两规”基础信息平台
        9.1.3 “两规”实施动态评估的互动
    9.2 “两规”管理模式衔接的基础
        9.2.1 国土资源一张图系统的构建
        9.2.2 天津市一张图管理平台
    9.3 “两规一图”系统管理方法
        9.3.1 “两规”管理方法衔接
        9.3.2 多部门联合数据管理方法
        9.3.3 多层次规划衔接方法
        9.3.4 “两规一图”系统保障机制
第十章 “两规”衔接方法研究总结
    10.1 研究路径及研究结论
        10.1.1 总结“两规”衔接理论及实践
        10.1.2 借鉴国际经验提出衔接策略
        10.1.3 提出统筹“两规”的宏观战略规划
        10.1.4 研究“两规”衔接的编制方法
        10.1.5 探索规划管理模式衔接方法
    10.2 主要创新点
        10.2.1 基于协同论的“两规”衔接策略
        10.2.2 基于弹性规划思想的“两规”编制方法
        10.2.3 “两规一图”规划衔接管理模式
    10.3 研究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小城镇的战略意义
        1.1.2 小城镇的政策方针
        1.1.3 小城镇的发展状况
        1.1.4 小城镇的土地利用
    1.2 研究意义
        1.2.1 研究的现实意义
        1.2.2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3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3.3 国内外研究趋向与存在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注释
第二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理论研究
    2.1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学科定位
        2.1.1 与本研究相关的多学科概述
        2.1.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学科定位
    2.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有关概念
        2.2.1 城镇化与小城镇
        2.2.2 土地与小城镇土地
        2.2.3 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2.2.4 土地利用与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2.3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的相关理论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生态学理论
        2.3.3 系统学理论
        2.3.4 经济学理论
        2.3.5 区域整体发展理论
        2.3.6 城市规划理论
        2.3.7 城乡一体化理论
    2.4 国外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有关政策与概况
        2.4.1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立法和制度
        2.4.2 国外小城镇土地利用概况
    2.5 我国小城镇土地集约利用有关法规与政策
        2.5.1 我国土地利用有关政策
        2.5.2 我国小城镇有关政策
        2.5.3 我国小城镇土地利用有关政策
    第二章注释
第三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相关问题分析
    3.1 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及问题分析
        3.1.1 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3.1.2 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分析
    3.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人地关系与自然地理环境
        3.2.2 土地使用制度
        3.2.3 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规划
        3.2.4 小城镇规模
        3.2.5 科学技术水平
        3.2.6 经济发展水平
        3.2.7 用地结构
    3.3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动力机制分析
        3.3.1 产业结构的转换
        3.3.2 人口的加速流动
        3.3.3 思想的转变
        3.3.4 政策的导向
    3.4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技术指标分析
        3.4.1 用地规模
        3.4.2 建筑容积率
        3.4.3 人均建设用地
        3.4.4 用地结构
    第三章注释
第四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研究
    4.1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的目的
    4.2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的原则
    4.3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4.3.1 新城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3.2 城市边缘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3.3 中心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3.4 一般建制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评价指标
    4.4 基于集对论的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4.4.1 不确定性研究与集对论
        4.4.2 集对论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
        4.4.3 基于集对论的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综合评价方法
    第四章注释
第五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研究
    5.1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新规划方法研究
        5.1.1 基于区域整体发展观念,传统规划需向片区规划转变
        5.1.2 基于“不定性”的存在,传统规划需向动态规划转变
        5.1.3 基于土地资源环境恶化,传统规划需向生态规划转变
    5.2 不同类型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研究
        5.2.1 大中城市边缘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2.2 城镇密集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2.3 欠发达地区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3 小城镇镇区各类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研究
        5.3.1 工业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3.2 居住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5.3.3 绿化用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第五章注释
第六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案例分析
    6.1 天津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概述
        6.1.1 天津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6.1.2 唐山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
        6.1.3 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以蔚县为例)
    6.2 天津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利用问题剖析
        6.2.1 小城镇土地利用面对的人地矛盾透析
        6.2.2 小城镇土地利用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
    6.3 天津市、唐山市、张家口市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策略
        6.3.1 加强城镇体系规划
        6.3.2 注重景观生态
        6.3.3 提高土地利用规划的适应性
        6.3.4 加强村镇居住用地的集约利用
    第六章注释
第七章 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相关问题的创新思考
    7.1 保护生态环境景观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1.1 生态环境景观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1.2 景观生态学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1.3 集中与分散论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1.4 空间管制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2 继承文化传统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2.1 土地利用规划中的保护策略
        7.2.2 小城镇发展中的保护策略
        7.2.3 迁村并点中的保护策略
        7.2.4 旧城改造中的保护策略
    7.3 透析城镇体系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3.1 城镇体系与城镇体系规划
        7.3.2 小城镇与城镇体系
        7.3.3 村镇体系与城镇体系
        7.3.4 科学城镇体系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
    7.4 加强公众参与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4.1 公众参与的概念
        7.4.2 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7.4.3 公众参与的层次性
        7.4.4 公众参与土地利用规划理论
        7.4.5 公众参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的调控机制
    7.5 协调小城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与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
        7.5.1 “两规”的联系
        7.5.2 “两规”的差异
        7.5.3 “两规”的协调
    第七章注释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彬州市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研究[D]. 张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MCR模型的思茅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研究[D]. 白径金.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国土资源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 毛亚琴,刘凌佳,龚俊. 科学技术创新, 2021(08)
  • [4]数字省市在国土空间规划与城镇建设中的作用[J]. 闫书学. 智能城市, 2020(09)
  • [5]基于产业分类的大理州小城镇发展策略研究[D]. 安耀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兰州市特色小城镇建设的问题与优化对策研究 ——以榆中县青城镇为例[D]. 罗娟花. 兰州大学, 2020(01)
  • [7]发达城市周边农村城镇化路径选择 ——天津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践启示[D]. 梅顺达. 吉林大学, 2014(03)
  • [8]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13专题研究[A]. 柳思维,徐志耀,熊曦. 农村城镇化研究--以洞庭湖区域为例, 2014
  • [9]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衔接方法研究[D]. 唐兰. 天津大学, 2012(06)
  • [10]小城镇土地集约优化利用研究[D]. 王丽洁. 天津大学, 2008(07)

标签:;  ;  ;  ;  ;  

数字省市在国土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