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并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一、并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林晗[1](2019)在《异构融合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越来越逼近物理极限,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应用不断涌现,为了获得更好的计算能效比,微处理器芯片也越来越朝着专用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新型的领域专用加速芯片层出不穷。随着加速硬件的多样性不断增加,高性能计算系统也由早期的简单异构变为更加复杂的异构结构。如何将这些异构的加速器硬件有机地融合在统一的软件生态系统里,缩小它们在编程效率和运行效率方面的差异,实现高效能的计算,是一个极为挑战的问题。特别地,在高度异构系统里,硬件的多样性将导致同步和数据移动的代价十分昂贵。如果采用整体同步这样的粗粒度并行计算模型,需要依靠大量的同步操作来协同计算,无法组织起高效的计算;如果采用数据流模型来组织细粒度的并行计算,以一种点到点的方式表达任务之间的依赖,不仅可以消除在异构系统中代价高昂的全局同步操作,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由于任务划分不均匀和硬件多样性带来的性能瓶颈。但是,数据流计算模型在实际应用中仍然面临诸多问题,包括:对应用和异构平台进行一般化的抽象、系统资源分配、在新场景下高效地调度任务,以及在与实际应用结合的过程中如何保证各层次的计算效率等。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解决,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超异构计算时代的程序执行模型,为今后在大规模复杂异构平台上实现应用程序的统一编程和高效计算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旨在从运行时的角度研究数据流模型在异构平台上的若干关键问题,重点研究数据流程序执行模型如何更有效地组织异构计算。通过对程序和异构平台进行一般化的抽象,构建数据流运行时模拟器和性能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异构平台上数据流运行时系统的软硬件特点,提出具有更高调度效率的细粒度任务调度算法。在实际系统的研究中,则重点讨论了面向深度学习的数据流运行时软件系统。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数据流程序执行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更一般化的抽象机器模型和基于有向无环图的抽象程序模型,并构建出一个通用的数据流运行时模型,同时设计了数据流运行时模拟器TripletRun。在模拟器中一方面实现了多种异构系统上主流的启发式任务调度算法,为新调度算法的实现提供了扩展接口;另一方面也为新数据流模型的探索提供了新视角。TripletRun对程序执行过程中任务的不同行为进行了明确定义,这保证了在运行时层面对程序行为的精确模拟,另外它也为程序性能评估提供了不同衡量指标。2.在异构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中,任务调度问题更为复杂,在研究了异构系统上主流的任务调度算法之后,本文结合数据流程序执行模型与异构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基于任务节点加权出度的任务调度算法:DONF算法。首先,在数据流程序执行模型中,任务数量更多,且任务间依赖关系更复杂,DONF调度算法采用加权出度这种更简单的方式计算任务优先级,在降低了任务选择阶段时间复杂度的情况下,还避免了对程序有向无环图的遍历,以支持动态调度;其次,异构系统中不同硬件之间差异大,通信在程序执行过程中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DONF调度算法考虑了通信链路冲突的情况,构建了通信模型以更好地为被调度任务选择处理器。与参与实验评估的异构系统上主流调度算法HEFT、CPOP、PEFT和HSIP相比,DONF系列算法的调度长度比降低了 34.6%-65.8%,并行效率提高了 19%-137%。3.TensorFlow是一个流行的深度学习软件框架,它基于数据流程序执行模型构建。本文在神威超级计算机上,基于TensorFlow构建了数据流深度学习框架swFLOW。经过性能分析与热点优化后,swFLOW在单核组上的性能加速比达到10.42倍。在大规模分布式深度学习中,本文重点就运行时中的通信和数据读取进行了讨论与优化,使得swFLOW在512进程时达到81.01%的并行效率。作为神威系统上最早支持分布式深度学习的框架之一,swFLOW对神威系统上深度学习软件生态的发展以及未来针对深度学习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4.作为理论研究与实际系统相结合的尝试,本文融合TripletRun与Tensor-Flow/swFLOW,提出了一种统一的调度框架。统一调度框架隐藏了实际系统中任务调度策略的实现细节,便于新调度算法的快速实现和效果验证,也允许采用空间搜索等方法实现任务调度或映射;而且统一调度框架可以令TensorFlow/swFLOW自动实现并行计算,免去了由用户对神经网络进行手动分割及反复试验寻找最佳分配方案之虞;再次,通过统一调度框架确定的映射策略可以打破一些紧耦合算子被绑定到一起的限制,在更大解空间内寻找并行策略。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了统一调度框架的可行性与实用价值。本文的研究以异构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为中心,以任务调度为主线,以通信、数据读取等为重点,涵盖理论研究与实际系统实践,对异构平台上数据流运行时系统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与讨论。本文设计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模型很好地抽象了异构融合平台上数据流程序的执行过程,提出的任务调度算法与异构系统上主流调度算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效果。swFLOW框架的设计与实现则为类似平台上数据流深度学习框架的构建提供了有益借鉴,也对神威系统上深度学习软件生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胡涛[2](2018)在《软件调用图分析及其在仿真引擎优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提出适用于面向对象系统的软件调用图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基于函数(函数调用图)和类(类依赖图)的软件调用图,并针对已有的函数静态调用图、动态调用图的缺陷,提出更全面的面向对象系统表达方式,除了程序动态、静态调用关系,在软件调用图分析中,充分考虑面向对象语言特征,如类以及作用域信息。通过获取软件调用图,静态调用图用于表示原有系统静态特征,动态调用图用于表示原有系统执行时的动态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适用于类级别以及系统级别的软件调用图分析方法,因考虑系统动态运行特征,该方法是一种适于面向对象系统的动态分析方法(Dynamic Analysis of Object-Oriented Systems,OODA)。所提出的软件调用图可更准确描述程序特征,基于三种不同拓扑结构的调用图(函数静态调用图,函数动态调用图,以及类依赖图)所提出的一系列调用图分析方法,可应用于众多领域,如面向对象程序分析,系统理解,优化及测试等。本文以仿真引擎资源管理解析系统为例介绍了分析方法。从面向对象系统分析角度,研究人员可基于改进的软件静态、动态调用图更快速地理解系统设计。本文提出的软件调用图分析理论,对于面向对象系统分析具有普遍适用性。仿真引擎作为一种特殊的软件系统,在数字表演项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在特定场景中获得更好的性能,表演项目的开发往往伴随着引擎优化。但引擎系统的复杂性以及说明文档的不足,增加了引擎系统理解的困难。本文把所提出的软件调用图分析方法应用于分析仿真引擎系统,证明所提出的方法可节省引擎分析、优化过程中的人力投入。研究成果已应用于2016至2017年CCTV春节联欢晚会的创编和制作中。

石培文[3](2015)在《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分解与任务调度问题的研究》文中指出并行设计是一种对产品及其相关过程进行并行和集成设计的系统化工作模式。并行设计强调,在产品开发的初级阶段,产品开发设计人员就要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所有环节,通过集成开发小组使产品设计更加协调,减少开发过程中的反复,进而提高产品质量、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任务分解与任务调度问题是并行设计的重要前提,能否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影响着整个并行设计过程的顺利执行。因此,在并行设计中开展任务分解与任务调度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首先将任务分解粒度划分为设计对象粒度和设计过程粒度,并对其进行定量分析和计算,其次通过基于任务的DSM对经过初次分解的任务进行聚类划分并通过任务调度结果的优劣对其进行评价,选出最优的划分结果,最后提出基于定量分析的并行设计任务分解模型。第二、结合调度算法和冲突处理两方面来确定任务调度,提出并行设计任务调度模型。首先在调度算法方面,通过利用多线程机制从源头避免冲突的产生,并提出一种基于状态变迁的调度方案生成策略,然后综合考虑各种影响任务优先级的因素得出确定任务优先级的定量表达式,最后对于任务调度过程中由于任务并行和资源有限引起冲突问题,提出三种策略来消解。第三、将得到的任务分解和任务调度模型应用到机械产品设计开发实例中去,对国内某轿车离合器开发项目进行分解和调度,满足离合器开发的设计要求和任务期限,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体现了本文研究内容的实用性和价值性。

周剑,朱耀琴,唐卫清[4](2011)在《向虚拟样机并行设计的任务调度方法》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复杂产品虚拟样机并行设计中任务调度存在的开发时间凭经验主观假定、求解策略不易获得最优解等问题,建立了任务调度模型,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任务开发时间估算策略,设计了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求解策略。时间估算策略以设计单元以往完成任务的信息为依据,提高了时间估算的合理性;模型求解策略能够保证搜索空间的完全性,在满足任务间约束的前提下,快速求得最优调度,提高了求解策略的效率。最后用实例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它能大幅缩短虚拟样机并行设计时间。

任怀伟[5](2008)在《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设计的角度讲,概念设计在产品设计过程中对产品的创新性影响最大;而从制造的角度讲,公差是影响产品可制造性、可装配性及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如果能够将二者综合起来考虑,就可以在实现产品创新的同时保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从而减少设计反复,有效缩短新产品的开发周期。为此,本文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产品概念结构与公差同步综合进化设计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号:50475129)的资助下,开展了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关键技术的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进展如下:系统综述了国内外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公差设计及两个领域集成设计研究的现状。为解决目前概念设计阶段集成公差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借鉴生长型设计方法,利用其在产品概念结构设计及表达方面的潜力,研究实现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理论和关键技术。在理论方面,在详细论述功能表面、概念产品和分解重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理论架构:面向设计过程的功能分解、产品概念结构生长型设计及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机理。面向设计过程的功能分解与生长型设计同步进行,将当前设计步骤中能够实现的功能随时映射为具体结构;产品概念结构生长型设计是一个功能表面表达的功能零件不断分解重构的过程,利用数学方法描述了这一过程。功能表面为“功能-结构”映射提供了载体,其几何属性使公差可以直接定义到概念结构中,支持了公差集成设计。功能零件的分解重构使产品概念设计以可操作的方式进行,解决了概念设计过程难于控制的问题;提出了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机理,通过功能驱动下的、功能零件与公差的同步分解重构实现并行设计过程。依据功能、结构和公差信息在设计过程中的相互关系,给出了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过程模型。在技术方面,建立了支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功能、结构和公差信息模型。采用数据库技术定义了包含功能、行为和状态信息的产品功能模型,它能够描述产品功能间的层次和前后关系,并能够与对应的功能表面或功能零件相联系,从而支持了面向设计过程的功能分解。在广义定位原理的基础上,定义了功能模式,为功能模式推理和功能零件的分解重构奠定了基础。采用面向对象技术定义了功能表面类、零件类和产品类,构建了基于功能表面的产品概念结构层次模型。建立了单一公差项目表示模型,统一描述结构中的各种形位公差类型。基于结构层次模型建立了由单一公差项目模型组成的产品层次式公差模型,实现了产品结构与公差信息的集成。将面向设计过程的功能分解与生长型设计结合起来,共同完成产品概念结构的设计。借鉴质量功能配置的思想,建立了功能分解质量屋以实现面向设计过程的功能分解。采用基于规则的产生式推理方法实现功能模式的推理,建立了功能模式推理规则库,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功能零件的生成过程。功能模式推理将功能分解与功能零件的分解重构联系起来,使功能在分解的过程中能够同步驱动概念结构的设计。提出了与概念结构设计并行的形位公差综合技术。根据功能表面定位功能的不同,定义了其相应的自由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功能表面间的几何约束,通过约束与公差的对应关系生成结构需要的形位公差类型。提出了基于结构设计约束的三维公差链自动生成方法,由功能模式基准框架的标准化、约束变动关系链生成、形位公差类型及公差链生成4个部分组成。利用公差积累运动学模型和遗传算法进行了公差的计算和优化。建立了以公差为主要指标的概念结构评价标准,采用模糊评价法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在上述理论和技术的基础上,基于MDT平台开发了支持概念结构和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Darfad-Tolerancing系统。以活塞精镗销孔夹具为例,详细描述了在Darfad-Tolerancing系统中进行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过程。分析设计结果发现,单步公差链计算容易导致前后设计步骤间的公差分配前松后紧的问题,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丁立军[6](2008)在《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实施并行工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在对网络化制造和并行工程的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网络化环境下联盟企业实施并行工程的结构体系、产品信息模型、产品开发过程并行化的实现和并行过程中冲突的消解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通过研究建立了相关的应用框架。

王梅源,郑双怡,文小禹[7](2007)在《舰船保障性并行设计管理模式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传统串行设计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舰船保障性并行设计管理模式,包括舰船总体与保障性设计内容并行,舰船总体设计过程并行,舰船综合技术保障设计主体并行和舰船全寿命周期信息集成共享4方面,界定了并行的内容和并行设计中各主体活动,给出了并行设计流程,建立了基于CALS的并行设计信息集成体系,从而为舰船在设计阶段就具备可保障、易保障能力提供理论和方法依据.

赵果,辛勇,郭逍遥[8](2007)在《并行设计中的注塑件成本估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了并行工程的产品开发过程,建立了基于特征的并行设计过程中产品成本的估算模型,给出了成本估算流程,提出了降低产品成本的设计方法。实现产品成本评估与产品设计的同步推进,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颜见雄[9](2006)在《支持产品设计决策的成本信息分析》文中提出支持并行设计的成本信息研究为并行设计决策提供全方位的成本信息支持,以尽可能在设计的初期阶段就充分考虑影响产品成本的各种因素,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缩短开发周期、提高设计效率,努力做到设计一次成功。 论文首先分析了产品设计过程的两种模式,串行设计和并行设计的特点,并对产品设计管理以及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其次对成本信息进行了分类,分别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以及成本要素分类,按照产品全生命周期分为供应、市场、设计、制造、使用、维护、报废、回收成本信息,而按照成本要素分为质量、设备、材料、人员、动力、环境、采购、物流成本信息,在此基础上,分别从企业内部和外部对成本信息源以及数据格式进行了分析;然后按并行设计的四个阶段,分析了并行设计各阶段的设计决策对成本信息的需求,并建立了支持并行设计的成本信息的需求模型,分析了成本信息的收集方法,而且分别从企业的内部和外部分析成本信息的收集;同时结合知识管理,提出了成本知识管理,并把它分为内部和外部成本知识管理,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成本信息的处理,主要介绍了面向对象的XML技术,把它用于成本知识的表示,而采用数据挖掘技术主要针对的是成本信息分类、获取等;最后分析了成本信息和成本反馈信息在并行设计中的作用,建立了基于Agent建立了成本决策体系,成本决策体系描述了从成本数据的获取到成本数据处理,以及为并行产品开发的每个阶段提供成本决策知识和反馈的过程,整个决策过程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也是对过去历史成本信息的不断积累过程。

韩京海[10](2005)在《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的综合评价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并行设计是一种崭新的设计模式,它要求在设计的早期阶段考虑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影响,从而达到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因此对并行设计中诸设计方案作出评价是并行设计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在分析产品并行设计评价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产品并行设计中决策活动的特点,分析了并行设计过程对评价系统的需求,建立了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综合评价系统的体系结构。重点对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的评价方法及评价支持工具进行了深入地研究。针对面向产品并行设计过程不同阶段的设计特点,提出了微观评价模型与宏观评价模型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模型,基于该评价模型,建立了产品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引入特征技术概念,建立了并行设计中基于特征的产品数据模型。分别采用基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基于规则的评价方法,对毛坯、可加工性、结构工艺性进行了分析和评价。讨论了产品的可装配性,实现了基于二叉树模型和广义键的可装配性评价方法和相应的算法。建立了基于模糊优选的产品设计总体方案评价与优选决策模型,根据并行设计的决策过程,提出了并行环境下产品设计的多级模糊决策模型,采用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对产品设计方案进行了评价。初步构建了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的综合评价原型系统。运行结果表明,系统结构合理,所用方法可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

二、并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并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异构融合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异构融合平台的出现与发展趋势
    1.2 异构融合平台上数据流运行时系统设计的关键问题
        1.2.1 数据流运行时系统模型
        1.2.2 系统资源分配
        1.2.3 计算任务调度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1.3.1 异构融合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建模
        1.3.2 异构融合平台上的任务调度
        1.3.3 面向国产超算系统的线程级数据流运行时系统设计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相关研究工作综述
    2.1 数据流计算模型的发展
        2.1.1 指令级数据流计算模型
        2.1.2 线程级数据流计算模型
    2.2 异构系统上的任务调度算法
        2.2.1 异构系统上的任务调度问题
        2.2.2 异构系统上的主流调度算法
    2.3 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
        2.3.1 深度学习
        2.3.2 分布式深度学习中的任务映射
    2.4 小结
第3章 异构融合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建模
    3.1 引言
    3.2 异构融合线程级数据流计算系统的通用模型
        3.2.1 抽象机器模型
        3.2.2 抽象程序模型
        3.2.3 线程级并行程序执行模型
    3.3 TripletRun:一种异构融合数据流运行时系统的建模
        3.3.1 机器模型
        3.3.2 程序模型
        3.3.3 程序执行流程的模拟与结果输出
        3.3.4 主流任务调度算法实现
    3.4 程序性能分析模型
        3.4.1 基于执行时间评估性能
        3.4.2 并行效率
        3.4.3 平均等待时间
        3.4.4 负载平衡
    3.5 小结
第4章 异构融合数据流运行时系统里的任务调度
    4.1 任务调度问题的抽象
    4.2 一种基于节点出度的任务调度算法的设计
        4.2.1 算法设计思想
        4.2.2 算法复杂度分析
        4.2.3 节点出度因子的确定
        4.2.4 实验评估
    4.3 一种统一任务调度框架的设计
        4.3.1 TensorFlow中任务调度存在的问题
        4.3.2 统一任务调度框架设计思想的提出
        4.3.3 统一任务调度框架在TensorFlow上的实现
    4.4 小结
第5章 swFLOW:一个实际的线程级数据流运行时系统设计
    5.1 神威·太湖之光
        5.1.1 申威SW26010体系结构
        5.1.2 整体架构与编程环境
    5.2 神威·太湖之光上面向深度学习应用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设计与实现
        5.2.1 主要设计思想
        5.2.2 实现方案
        5.2.3 卷积神经网络性能分析
        5.2.4 卷积算子优化:从核扩展
        5.2.5 分布式实现与优化
    5.3 实验评估
        5.3.1 单进程实验评估
        5.3.2 数据并行多进程实验评估
        5.3.3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5.4 讨论:swFLOW与神威·太湖之光
    5.5 小结
第6章 全文总结
    6.1 研究工作和成果
    6.2 主要创新
    6.3 局限性与进一步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2)软件调用图分析及其在仿真引擎优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软件调用图分析
    1.2 引擎系统分析
    1.3 下文安排
第2章 软件调用图研究
    2.1 软件调用图与调用树
        2.1.1 静态调用图与类关系
        2.1.2 面向对象系统动态图与动态调用树
        2.1.3 动态调用图与动态调用树的差别
    2.2 调用图分析方法
        2.2.1 现有方法的局限性
        2.2.2 提出的方法
第3章 类级别软件调用图分析
    3.1 函数覆盖
    3.2 最长路径覆盖
    3.3 程序运行价值
    3.4 应用-基于类分析程序执行
        3.4.1 评价程序执行
        3.4.2 排序和管理执行样例集
    3.5 仿真引擎XML解析组件-类级别分析
        3.5.1 类级别分析程序执行
        3.5.2 逆向程序理解
        3.5.3 排序和管理执行样例集
第4章 系统级别软件调用图分析
    4.1 系统分析模型的定义
        4.1.1. 类依赖图-以仿真引擎XML解析系统为例
        4.1.2. 调用图分析模型
    4.2 仿真引擎XML解析组件-系统级别分析
    4.3 在系统迭代过程中的应用
    4.4 模型复杂度分析
第5章 基于软件调用图辅助仿真引擎优化
    5.1. 项目背景介绍
    5.2. 系统分析方法
        5.2.1. 白盒分析法
        5.2.2. 黑盒分析法
        5.2.3. 灰盒分析法—基于软件调用图
    5.3. 系统优化方法
        5.3.1. 优化阶段1—基于编译器的代码优化
        5.3.2. 优化阶段2—基于调用图分析的并行优化
    5.4. 优化结果分析
        5.4.1. 实验1-不同硬件配置对帧率的影响
        5.4.2. 实验2-帧率随视频个数变化情况
        5.4.3. 实验3-帧率随视频分辨率变化情况
        5.4.4. 实验4-系统中最大可播放视频个数
        5.4.5. 实验5-帧率随视频文件大小变化情况
    5.5. 实验结论
第6章 相关工作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3)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分解与任务调度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并行设计
        1.1.2 并行设计的含义
        1.1.3 并行设计的特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2.1 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分解
        1.2.2 并行设计中的任务调度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
    1.4 小结
第二章 任务分解与调度相关知识
    2.1 产品设计中任务规划层次结构
    2.2 工作分解结构
        2.2.1 工作分解结构的定义
        2.2.2 工作分解结构的构造
        2.2.3 WBS初步分解的方式和原则
    2.3 设计结构矩阵
        2.3.1 设计结构矩阵简介
        2.3.2 设计结构矩阵的分类
        2.3.3 基于DSM的分析算法
    2.4 小结
第三章 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分解
    3.1 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和活动的描述
    3.2 任务分解
        3.2.1 任务间的基本关系
        3.2.2 任务分解的一般方法和原则
    3.3 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分解模型
        3.3.1 任务粒度分析
        3.3.2 任务耦合程度分析
        3.3.3 并行设计中任务分解模型
    3.4 小结
第四章 并行设计中的任务调度
    4.1 任务调度问题的概述
        4.1.1 任务调度的概念
        4.1.2 任务调度的一般方法
    4.2 调度模型的建立
        4.2.1 调度问题的提出
        4.2.2 相关的基本定义
        4.2.3 基本调度模型的建立
        4.2.4 任务调度中资源的划分
    4.3 并行设计中任务调度的实现
        4.3.1 动态调度方案的生成
        4.3.2 任务的优先级
        4.3.3 资源冲突的消解策略
        4.3.4 任务调度过程描述
        4.3.5 调度模型的建立
    4.4 小结
第五章 任务分解与调度在离合器设计中的应用
    5.1 离合器设计中的任务分解
    5.2 离合器设计中的任务调度
    5.3 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向虚拟样机并行设计的任务调度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1 问题描述及调度模型
2 基于案例推理的任务求解时间估算方法
    2.1 案例表示
    2.2 案例检索
    2.3 方案调整
    2.4 方案评价与案例学习
3 基于遗传算法的求解策略
    3.1 染色体结构设计
    3.2 初始种群
    3.3 个体适应度计算
    3.4 基于小生境的适应度调整
    3.5 参数控制
    3.6 遗传操作
        3.6.1 选择操作
        3.6.2 交叉操作
        3.6.3 变异操作
4 实例与分析
5 结论

(5)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与公差设计概述
        1.2.1 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研究现状
        1.2.2 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研究现状
        1.2.3 概念设计阶段集成公差设计的研究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产品生长型设计理论概述
        1.3.1 概念设计与生物生长的相似性
        1.3.2 生长型设计研究进展
        1.3.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涉及的理论和方法
        1.4.2 研究内容及组织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理论研究
    2.1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理论基础
        2.1.1 功能表面
        2.1.2 概念产品
        2.1.3 分解与重构
    2.2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理论架构
        2.2.1 面向设计过程的功能分解
        2.2.2 产品概念结构生长型设计
        2.2.3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机理
        2.2.4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过程模型
    2.3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系统框架
        2.3.1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系统框架
        2.3.2 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的关键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概念结构与公差并行设计中的信息建模
    3.1 产品功能信息建模
    3.2 产品概念结构信息建模
        3.2.1 广义定位原理
        3.2.2 概念结构中功能表面间的关系
        3.2.3 功能表面模式
        3.2.4 基于功能表面的概念结构信息模型
    3.3 产品公差信息建模
        3.3.1 单个公差项目模型
        3.3.2 产品层次式公差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功能模式推理的概念结构设计技术
    4.1 基于QFD的功能分解
        4.1.1 质量功能配置(QFD)
        4.1.2 基于QFD的功能分解
    4.2 基于功能模式推理的功能零件生成
        4.2.1 产品原型生成
        4.2.2 功能模式的推理
        4.2.3 功能零件的分解重构
    4.3 产品实体结构生成
        4.3.1 功能表面层进化
        4.3.2 功能零件层进化
    4.4 设计实例
        4.4.1 需求分析
        4.4.2 功能分解
        4.4.3 概念结构设计过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与概念结构设计并行的形位公差综合技术
    5.1 概念结构中的几何约束
        5.1.1 基于旋量的几何约束分析
        5.1.2 约束与形位公差类型的关系
    5.2 基于结构设计约束的公差链自动生成
        5.2.1 功能模式的DRF标准化
        5.2.2 约束变动关系链
        5.2.3 形位公差自动生成
        5.2.4 三维公差链生成
        5.2.5 三维公差链计算
    5.3 基于公差的结构评价与优选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开发与实例分析
    6.1 系统简介
    6.2 Darfad-Tolerancing系统功能
    6.3 设计实例研究
        6.3.1 设计实例选择
        6.3.2 实例设计过程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参与的课题及获得的奖励
致谢
外文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并行设计中的注塑件成本估算(论文提纲范文)

1 并行设计中的注塑件成本估算
    1.1 注塑产品并行设计
    1.2 并行设计中的注塑件成本估算模型
2 注塑件形状特征和成本的关系分析
    2.1 特征设计
    2.2 特征分布
    2.3 表面粗糙度和公差
    2.4 分型线设计
    2.5 详细设计
3 研究实例
4 结论

(9)支持产品设计决策的成本信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并行设计中的成本研究概述及存在问题分析
        1.2.1 并行设计
        1.2.2 成本信息
        1.2.3 产品设计决策
        1.2.4 成本设计方法学
        1.2.5 成本估算
        1.2.6 目前存在问题分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结构
    1.4 本章总结
2 产品设计及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2.1 产品设计
        2.1.1 产品设计过程
        2.1.2 产品设计管理
        2.1.3 产品设计的关键技术
    2.2 全生命周期成本
    2.4 本章总结
3 支持并行设计成本信息分析
    3.1 成本信息
        3.1.1 成本信息
        3.1.2 成本信息分类
        3.1.2.1 按产品全生命周期成本分类
        3.1.2.2 按成本要素分类
    3.2 成本信息源
        3.2.1 成本信息源
        3.2.2 成本信息源分类
        3.2.2.1 内部成本信息源
        3.2.2.2 外部成本信息源
    3.3 并行设计成本需求模型
        3.3.1 概念设计阶段的成本信息需求分析
        3.3.2 初步设计阶段成本信息需求分析
        3.3.3 详细设计阶段成本信息需求分析
        3.3.4 工艺设计阶段成本信息需求分析
    3.4 成本信息收集
        3.4.1 成本信息收集方法
        3.4.2 成本信息收集
    3.5 本章总结
4 成本知识管理以及处理
    4.1 知识管理
    4.2 成本知识管理
        4.2.1 内部知识管理
        4.2.2 外部知识管理
    4.3 成本信息的处理
        4.3.1 基于对象的 XMI.成本知识表示
        4.3.2 成本数据挖掘
    4.4 本章总结
5 并行设计中成本决策分析
    5.1 并行设计决策中的成本信息
        5.1.1 并行设计决策中的成本信息
        5.1.2 并行设计决策中的反馈成本信息
    5.2 并行设计成本决策体系
        5.2.1 成本决策体系分析
        5.2.2 成本信息流
    5.3 本章总结
结束语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西北工业大学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声明书
西北工业大学原创性声明

(10)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的综合评价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课题的提出和意义
    1.2 并行设计研究现状
        1.2.1 支持并行设计的方法
        1.2.2 评价决策方法和工具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评价系统需求分析与框架体系
    2.1 并行设计过程对综合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
        2.1.1 并行设计中决策活动的特点
        2.1.2 并行设计过程对综合评价系统的需求分析
    2.2 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综合评价系统体系结构
    2.3 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综合评价过程及模型
        2.3.1 并行设计的综合评价过程
        2.3.2 并行设计的综合评价模型
    2.4 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2.5 并行设计中基于特征的产品数据模型
        2.5.1 特征概述
        2.5.2 零件模型的构成
        2.5.3 基于特征的产品数据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并行设计中制造特性的评价及决策
    3.1 毛坯选择与评价
    3.2 可加工性评价
        3.2.1 基于制造约束的可加工性定性评价
        3.2.2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可加工性定量评价
    3.3 结构工艺性评价
        3.3.1 结构工艺性评价内容
        3.3.2 基于规则的结构工艺性评价
    3.4 产品的可装配性评价
        3.4.1 产品可装配性评价的指标
        3.4.2 基于二叉树模型对装配成本和时间的评价
        3.4.3 基于广义键对装配难度的评价
    3.5 本章小结
4 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综合评价及决策
    4.1 产品设计总体方案评价与优选决策
        4.1.1 产品设计总体方案评价与优选决策过程
        4.1.2 基于模糊优选的产品方案评价
    4.2 产品并行设计综合评价及决策
        4.2.1 并行设计过程的多级模糊决策
        4.2.2 模糊综合评判在产品并行设计评价中的应用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功能实现
    5.1 系统的运行环境构建
    5.2 浏览器/服务器模式
    5.3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与连接
        5.3.1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5.3.2 数据库的连接
    5.4 系统的主要模块
        5.4.1 毛坯评价模块
        5.4.2 结构工艺性评价模块
        5.4.3 可装配性咨询与评价模块
        5.4.4 总体方案评价模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情况

四、并行设计中的关键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异构融合平台上的数据流运行时系统研究[D]. 林晗.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2]软件调用图分析及其在仿真引擎优化中的应用[D]. 胡涛.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3]并行设计中的任务分解与任务调度问题的研究[D]. 石培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5(03)
  • [4]向虚拟样机并行设计的任务调度方法[J]. 周剑,朱耀琴,唐卫清. 系统仿真学报, 2011(06)
  • [5]产品概念结构与形位公差并行设计关键技术研究[D]. 任怀伟. 山东大学, 2008(05)
  • [6]网络化制造环境下实施并行工程关键技术研究[J]. 丁立军. 机电工程技术, 2008(06)
  • [7]舰船保障性并行设计管理模式分析[J]. 王梅源,郑双怡,文小禹.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3)
  • [8]并行设计中的注塑件成本估算[J]. 赵果,辛勇,郭逍遥. 塑料工业, 2007(07)
  • [9]支持产品设计决策的成本信息分析[D]. 颜见雄. 西北工业大学, 2006(11)
  • [10]面向产品并行设计的综合评价系统研究[D]. 韩京海. 西安理工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并发设计中的关键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