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的美誉从何而来?

“德国制造”的美誉从何而来?

一、“德国制造”的信誉从何而来(论文文献综述)

刘煜[1](2020)在《保时捷品牌在中国的传播策略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水平的飞速前进,中国国民的收入水平也随之快速增长,在这一势头中,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消费需求上升的趋势也愈发显着,当前在国际范围内,中国已经在汽车消费市场中占据了主要地位。越来越多的豪华汽车品牌开始加码中国市场,导致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发白热化。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将成为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强力手段。如何制定有效的品牌传播策略,将品牌的文化价值、产品讯息传播给受众,让品牌从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了各企业所关注的首要问题。保时捷作为一线豪华品牌,自2001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都保持着较为高速的销量增长,发展势头良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变化、媒介技术的更新换代,导致保时捷的品牌传播传播环境日渐复杂。同时,在保时捷的传播过程中也在不断滋生新的问题。以致于曾经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变得不再适合当下的情境。想要保持品牌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印象,提高市场占有率,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不断优化自身的品牌传播策略。本研究首先将对保时捷的品牌定位其及用户结构等基本信息进行整理与阐述。通过文献研究发现,保时捷的品牌定位随着其发展历史中,不断在发生改变。从最初生产“平价国民车”与“赛车”的品牌转变为以生产高端量产跑车为主的豪华汽车品牌。而通过实际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其用户多为高学历、高收入人群,男女比例趋于平衡,年纪较轻。其次,分析保时捷现阶段所面临的传播环境,以及传播环境对于保时捷品牌传播的影响,以保证优化建议提出的能够满足实时需求。然后,对保时捷现阶段所采用的品牌传播策略进行分析解读。通过对150篇样本文章进行分析,结合基于“整合模型”理论设计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出保时捷品牌现有的传播策略尽管自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效果,然而与此同时,其在实践中依然展现出了许多局限性。首先是品牌识别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其二是广告的内容质量的良莠不齐,内容过于专业化,原创内容疲软等,导致广告缺乏吸引力。其三是推广运营模式化,缺乏与受众的互动,未重视受众的实际需求。其四是公关形象的缺失,导致品牌缺乏公信力,消费者对广告真实性存疑等问题。要解决这些现实问题,完善保时捷的品牌传播策略,则可以从这四个维度进行相对应的优化和调整。首先,保时捷应该重视对自身品牌识别体系的建设,打造一个立体的品牌识别系统。除此之外,在广告内容的策划和生产的过程中,应当时刻将文章质量作为核心,输出一些有自身特色并且能够增加品牌口碑的高质量内容。第三,通过多元化的推广手段,塑造不同的品牌形象,打破商业形象过重的局面,赢得受众的支持与好感。最后,则需要提升企业的公信力与危机公关能力,让保时捷成为受众心中值得信赖的品牌。

段辉琴[2](2019)在《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文中研究指明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与自然要素的综合展示,更是主权国家的国家力量和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构建良好的国家形象对于提升国家地位、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中形成的思想、观念、意识和心理的总和,是一个民族在回应环境挑战时所特有的精神信念和价值选择。民族精神事关思想领域的国家利益,是民族复兴和国家繁荣的力量源泉,是国家统一和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的思想基础。培育民族精神就对于塑造国家形象和维护国家安全意义重大。积极的国家形象塑造可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民族精神培育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支撑,国家形象塑造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相互渗透,互为促进。论文从如何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这一现实的任务出发,提出并论证了中国国家形象塑造和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二者共生共进、相互促进。文章从研究二者之间通用的特色符号、相同的主要载体、公用的传播渠道和相通的实现路径出发,找到“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之间的契合点,并最终提出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方法和实现路径。论文在批判性地运用约瑟夫·奈的软实力理论和温特的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特色文化、民族品牌、国民和国家行动等载体是如何展示国家形象和传递民族精神的,并结合全球化背景和时代要求,总结得出当前在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四种方法,即弘扬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用匠心打造民族品牌、提升国民素质为国家添彩、以积极的国际行动显示大国担当传递民族精神等。同时,本文还依据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和拉斯韦尔“5W”传播理论,从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出发,将国家形象塑造分解为信息符号化、信息传播、制造认同和形象塑造等几大步骤,进而提出在中国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积极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路径,即“打造中国符号——传播中国故事——凝聚中国精神——传递中国梦”四位一体的路径图。

冯晨迪[3](2019)在《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德国制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德国制造历史悠久,一直是做工精良、品质卓越的代名词。近年来世界经济形势低迷,我国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中确立竞争优势十分关键。因此,了解德国制造业的发展状况,并且从中学习借鉴对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有裨益。本文首先从历史沿革角度理清德国制造发展脉络。从1871年到今天,德国制造业经历了多个历史发展阶段,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制造业发展特点。在对德国制造的研究过程中,除了从历史角度梳理德国制造的发展历程之外,找寻德国制造发展中体现的文化理念以及文化意蕴同样必不可少。本文从企业文化、市场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分析德国制造取得成功的文化因素。最后,德国制造业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完善的市场机制;第二,成熟的人才培养体系;第三,完备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第四,完整的产业链。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中国制造2025”新阶段,德国制造对我国制造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启示借鉴作用。

张桂萍[4](2018)在《技进乎道 ——论工匠精神及其培育》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工匠精神与培养创新精神合力成为教育的时代主题,甚至正在成为教育的时代精神。但凡精神的存在都与文化和传统休戚相关。本文试图从文化的视角,通过历史和比较研究,揭示和梳理“工匠精神之源”和“工匠精神之流”,在此基础上,通过典型案例访谈,立足职业教育现实,探讨了“工匠精神之育”的路径问题。本文的研究重点探讨了以下问题并得出了相应观点。一、描述和概括了近代以来我国工匠精神失落的诸多现象,并揭示了其背后原因,为本课题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切实性立论。二、揭示“工匠精神”具有文化特性,即不同的文化背景会生长出不同的精神内涵。在中国讨论工匠精神,不能无视中国传统文化之积极和消极影响。中国传统之工匠,虽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定位,导致高手主要在“民间”而非“庙堂”,但却强调“技进乎道”。“天人合一”思想下的“道技合一”、“道器合一”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思想内核;“不诚无物”、“心无旁骛”的至诚模式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心灵状态。西方工匠精神是西方文化的直接表达,其文化基因深蕴“理性至上”、“天职神圣”的精神“血脉”,其心灵状态表现为“为技术而技术,为艺术而艺术”的至纯模式。三、工匠精神的断续是文化的断续,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文化的培根,现代工匠精神孕育不仅在民间具有广阔的天地,在“庙堂”——即国家正规职业教育制度安排里更要突显其不可小觑的地位。德国、日本的成功经验是积极的参考,中国工匠文化依然式微已成“血色”教训。学校、企业、家庭、社会由“合育”而“和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主要机制,社会整体的制度建设是时代的任务。四、制度规约,文化践行,“工匠精神”之培育路径,既是现代的,也要沁入“中国文化”气息。观念上要遵循“实干兴邦”、“知行合一”、“做中学”;方法上要遵循惟精惟一的“至诚”功夫;师资上要形成“双师型”的整体和个体特性;方式上要凸显“师徒制”;制度设计上要将“个性化成长”和“家族传承”等合理纳入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框架之中;平台上要将“校企合作”作为协同育人的依托。

董璐璐[5](2018)在《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研究》文中指出制造业是工业的重中之重,也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千百年来的人类发展史证明,制造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能改变世界强国的竞争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印证着世界强国的兴衰更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高度关注制造业的发展,把到2025年建成世界制造强国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奋斗目标之一。产业规模雄厚、产业结构优化、质量效益及发展潜力良好是当代世界制造强国的主要特征。事实表明,我国制造业至今为止还未达到世界制造强国的发展水平。当代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伟大转变,全面提高科技水平和完善体制机制固然重要,但本文认为,最根本的是要建设先进的当代中国制造文化。优秀的制造文化是世界制造强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在时代变迁中屹立不倒的源泉。优秀的制造文化具有强大的导向功能和凝聚力,对中国制造强国奋斗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意义。硬实力往往相对容易提升,而制造文化作为制造业的软内涵,其建设过程则相对比较缓慢。但是,它一经建立必将对当代中国制造业的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我国制造业起步晚、发展历程相对较短,面对信息化、市场化、现代化的浪潮,我们就会发现我国在制造文化建设方面缺乏充分准备,先进的制造文化体系尚未形成。因此,当代中国制造业既需要用心研发和应用智能化、信息化的生产和管理系统,更要以开放的心态努力学习和借鉴世界制造强国成功背后的文化因素,并结合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进而树立当代中国制造业的文化自觉和自信。由此看来,用心提炼中国制造业的文化精髓,涵养中国特色的当代制造文化,是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迫切要求和当务之急。本文明确地界定了文化的定义和制造文化的内涵;详尽地论述了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以德国作为当代中国制造文化的他山之石,系统地介绍了德国制造文化及其对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启示;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培养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和营造低碳循环的绿色文化四个方面较为深入地探索了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作为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借鉴。当然,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把我国建设成为制造强国,更在于其对人的主体性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我们要戮力同心、共同奋斗,努力建设先进的当代中国制造文化,以实现到2025年把我国建成世界制造强国的宏伟目标。

综合环球网、搜狐网、《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新民周刊》[6](2018)在《看世界匠人之美》文中指出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各类匠人及与之有关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文化的沿袭,葆有对传统的敬意和坚守早在12世纪,英国手工业就开始了学徒制;明治维新以来,"匠人文化"、"匠人精神"成为日本社会走向繁荣的重要支撑;在手工艺界,"意大利制造"已经成为意大利享誉全球的国家品牌;在国际上,提到工匠精神,不少人很快会联想到"德国制造"……在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有各类匠人及与之有关的故事,当中蕴含着文化的沿袭,葆有对传统的敬意和坚守,随后又在当地政府出台符合时代发展的政策推动下,传统工艺不断焕发生机和光彩。

王金芙[7](2018)在《“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培育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3月29日,李克强在全国质量颁奖大会上再次强调“弘扬工匠精神”;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知识分子、劳动模范、青年代表座谈会上也指明要弘扬工匠精神;5月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国工匠·匠心筑梦》同样提及到工匠精神。在十九大报告中,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也将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囊括其中。工匠精神毫无异议已经成了“十三五”的高频词汇,不仅与“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双创”等发展战略紧密相关,而且与中国梦的实现也是密不可分,对工匠精神的大力颂扬和迫切呼唤已经成了全民族和全社会的共识。正是因为工匠精神的如此亟需和重要,我们对工匠精神的挖掘和研究越要细致和深入,以确保对工匠精神有更为深刻的领悟和认知从而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将其功用和价值发挥到最大。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首先从对“工匠”的论述出发,来提炼出“工匠精神”的内涵,在此基础上,作者将进一步从宏观角度论述工匠精神对于人类发展和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及精神发展的作用,最后此部分将对中国工匠精神的流变进行阐述。第二章主要论述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首先,将论述工匠精神的主要作用分为五方面,第一,工匠精神助力民族复兴;第二,工匠精神锻造国民素质;第三,工匠精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第四,工匠精神是企业的无形资产;第五,工匠精神是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保障。其次,将阐述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主要将从社会主义国家的本质、中国的发展及工匠精神建设自身的需要方面着手进行阐释。再次,文章将从培育工匠精神所需要的现实基础来阐述,我国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打造优质工匠精神的国家的经验的介绍,从中概括总结出对我国培育工匠精神有指导意义的经验和启示。第四部分,主要论述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途径。首先在指导思想方面来说,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思想等一系列思想精髓。其次遵循原则方面,第一,要正确认识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从实际出发;第二,坚持与时俱进,弘扬时代精神,努力实现同国际接轨;第三,要坚守民族文化,立足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和丰厚土壤,其次,关于培育目标方面。我们也要遵循发展规律,从志业道德的养成开始,发展到创新精神的开拓,力求最后将其打造为我国的国民品格。最后,关于培育途径方面。第一,政策和制度的支撑是前提;第二,价值取向的引领是方向;第三,传统文化是后援;第四,职业教育是基础;第五,企业培养是重点。

郑凯[8](2017)在《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企业频频爆发形象危机,甚至连向德国大众这样的大型跨国企业也不能幸免,本文将在阐述企业形象危机管理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分析大众“排气门”危机,从中揭示了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一般规律,剖析当前国内企业形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构建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并引入治理理论,设计企业形象危机修复网状运行结构及策略。本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创新点及研究意义。本文第二章论述了企业危机、企业危机管理的概念以及企业形象危机的内涵、特征与分类,并介绍了企业危机管理与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文章第三章主要分析了当前国内企业形象危机管理存在的五大主要问题,以说明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建设的重要性。文章第四章阐述了以决策力、反应力、公关力、恢复力为核心,以预警系统、文化系统、资源保障系统为支持保障的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文章第五章通过引入治理理论,设计了企业形象危机修复网状运行结构,并提出了企业形象危机修复策略。文章第六章运用所构建的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对大众“排气门”事件进行分析,验证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的可行性。文章最后一部分对本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指出了文章的局限性和研究展望。

姜珂[9](2017)在《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有近5000万家,占到我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对我国GDP的贡献达到了60%,我国外贸出口进项中有68%来自中小企业,中小企业对我国的税收贡献有近53%,并为我国80%的就业人口提供了就业的机会。这些转变显示出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模式,并且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人才短缺、人才流失、人力资本不足等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大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中小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上存在不足之外,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忽视了管理中伦理问题,从而与员工之间产生矛盾并陷入伦理困境。因此,要想从根本解决由于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带来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困境,不能单纯地依靠僵化的管理手段,应当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之上融入伦理理念,进而实现员工发展和中小企业发展的双轨合一。之所以要解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上的伦理困境,是因为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意义和重量不可小觑,由人力资源管理失当所引起的问题已经不单单一个管理上的或企业的问题,而是可能会造成动荡的社会问题。再则,我国想要实现“2025中国制造”的强国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贯彻,需要社会之中每个成员的配合和付出,而中小企业就是这其中十分庞大且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能够良性运转是各项举措顺利实施的基础。具体到本文的研究意义。从理论层面来说,本文所研究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方向是管理伦理的一个分支,属于更具针对性的应用伦理范畴,是对人力资源管理和管理伦理这两个领域理论的延伸和丰富。从现实层面来看,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不仅仅解决了中小企业当下所面临的伦理困境,更有助于实现中小企业的长期的、可持续的发展,也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孟子曰:“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意在说明治理国家,方法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如若没有仁义之心的引导也不可能使天下太平安定。其言下之意正好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和伦理的关系,那就是二者是相辅相成融会贯通的。因此,本文首先阐述了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揭示了人力资源管理与伦理之间的关系,即人力资源管理本身就是一门深含伦理理念的学科。其次,笔者对我国中小企业当前的发展现状以及其所遇到的伦理困境进行了梳理,从观念、制度以及个体层面对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所遇到的伦理问题进行了归纳。具体来说:在观念上表现为义利、公私、个人与集体层面的差异化;在制度上表现为人本关怀缺失、诚信危机、员工发展被忽视、责权利不均衡的现实状况;在个体层面表现为中小企业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伦理人格的不完善。之后,进一步探讨了造成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频频出现伦理失范现象的外因,从经济环境、制约机制以及中小企业自身三个方面对外因进行了全方位地解读。再次,结合发达国家即德国和日本中小企业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基础理论,整合梳理出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构建准则。最后,依据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准则并结合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困境的现实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最终,笔者对中小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进行了展望,即对内实现员工幸福、培养员工的工匠精神以及塑造企业家的伦理精神,对外树立当代中小企业的新标签以及作为“企业公民”肩负相应的社会责任。

侯晋珊[10](2017)在《透过工业4.0解析“中国制造2025”》文中指出回顾前三次工业革命,实际上是应用机械、电气和信息技术等越来越先进的工具逐步将人力从生产中解放,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近年来德国政府开始重视信息产业,基于德国在汽车工业、机械制造等领域的优势、信息产业的弱势,以及大量中小企业和老龄化问题,德国政府提出了工业4.0战略。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悄然来临,我国也不放过宝贵的历史契机,为了改变制造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旨在到2025年跻身制造强国行列。《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基本方针,提出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智能制造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五大工程。文章深入研究德国工业4.0提出的背景,工业4.0的架构,阐述虚拟现实结合的CPS系统(Cyber Physical Systems,简称CPS),与智慧工厂、智慧生产共同组成的工业4.0战略要点。同时引入并对国策“中国制造2025”做出详细介绍。并对照德国工业4.0,从教育、科技、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等全方位分析我国目前存在的优势与不足;根据我国目前制造业、人文教育等方面的发展特点,分析发展“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有针对性的提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措施,例如加快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系统;将网络、工厂大数据系统、信息系统协同整合形成的IT系统,全面调控工厂生产并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规范等。在教育方面,国家应在高校研究所、企业及重点实验室中对重点项目研究发展予以大力支持,“学研产”一体化,鼓励全民参与创新研究。在科技方面,大数据发展可谓是智能制造的血液,中国应切实抓住机遇,将大力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国家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同时在发展构建软硬件一体化的智能系统中自然离不开信息安全防御系统,保障工业控制系统不被种种病毒入侵,个人隐私不被泄漏,企业机密不被窃取等,重视核心技术的开发并指定安全管理标准,提高信息安全防御意识是在强化互联网的同时必须应有的概念。

二、“德国制造”的信誉从何而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德国制造”的信誉从何而来(论文提纲范文)

(1)保时捷品牌在中国的传播策略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0.1.1 研究缘起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品牌传播相关研究
        0.2.2 汽车品牌传播相关研究
        0.2.3 保时捷相关研究
    0.3 研究对象、内容、方法与创新之处
        0.3.1 研究对象
        0.3.2 研究内容
        0.3.3 研究方法
        0.3.4 创新之处
    0.4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
        0.4.1 概念界定
        0.4.2 相关理论
第1章 保时捷品牌传播策略背景分析
    1.1 保时捷品牌定位分析
        1.1.1 保时捷定位的历史变化
        1.1.2 保时捷中国区品牌定位
    1.2 保时捷品牌传播环境分析
        1.2.1 经济环境分析
        1.2.2 市场环境分析
        1.2.3 媒介环境分析
    1.3 保时捷用户背景分析
        1.3.1 年龄结构:用户群体偏年轻化
        1.3.2 性别结构:男女比例趋向平衡
        1.3.3 学历结构:普遍接受过高等教育
        1.3.4 收入结构:高收入人群或家庭
第2章 保时捷现阶段品牌传播策略分析
    2.1 保时捷内容策略
        2.1.1 关于品牌叙事传播策略
        2.1.2 保时捷品牌情怀叙事传播策略
    2.2 保时捷推广策略
        2.2.1 关于整合品牌传播策略
        2.2.2 保时捷全方位整合传播策略
    2.3 保时捷互动策略
        2.3.1 关于互动体验传播策略
        2.3.2 保时捷品牌赛事互动传播策略
第3章 保时捷品牌传播效果研究
    3.1 品牌传播效果分类
        3.1.1 到达效果
        3.1.2 认知效果
        3.1.3 态度效果
        3.1.4 行为效果
    3.2 保时捷品牌传播效果指标
        3.2.1 保时捷到达效果评估指标
        3.2.2 保时捷认知效果评估指标
        3.2.3 保时捷态度效果评估指标
        3.2.4 保时捷行为效果评估指标
    3.3 保时捷品牌传播效果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
        3.3.1 调查问卷设计与发放
        3.3.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第4章 保时捷品牌传播问题分析
    4.1 品牌认知体系问题
        4.1.1 品牌介绍冗长
        4.1.2 视觉符号相似
        4.1.3 文化传播不到位
    4.2 内容创作质量问题
        4.2.1 内容文本专业化,不切实际
        4.2.2 内容呈现模式化,感染力弱
        4.2.3 原创内容疲软化,后继乏力
    4.3 品牌推广运营问题
        4.3.1 单向传播渠道,缺乏互动性
        4.3.2 商业气息浓重,缺乏娱乐性
        4.3.3 推广过于频繁,缺乏新颖性
    4.4 企业公关形象问题
        4.4.1 对广告的真实性表示怀疑
        4.4.2 对产品安全问题存在忧虑
第5章 保时捷品牌传播策略的优化建议
    5.1 注重品牌认知体系建设
        5.1.1 精简的品牌介绍,阐明高端品牌定位
        5.1.2 凸显出品牌个性,塑造独特品牌形象
    5.2 提高内容质量与竞争力
        5.2.1 多样化表达,增强可读性
        5.2.2 舒适的排版,激发阅读欲
        5.2.3 提高原创质量,营造持续影响
    5.3 推广运营手段的多元化
        5.3.1 积极公益事业,塑造公益形象
        5.3.2 赞助娱乐活动,打造差异化形象
        5.3.3 重视体育赛事,打破“高冷”形象
    5.4 提升企业公信力与公关能力
        5.4.1 注重交流互动,加强与受众的联系
        5.4.2 建立预警机制,增强危机公关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保时捷(中国区)品牌传播实证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B 156篇保时捷品牌传播内容文本
个人简历和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有关国家形象塑造的研究
        1.2.2 国内外学者对民族精神培育的研究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
    1.4 理论暴础
        1.4.1 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的理论
        1.4.2 习近平关于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的论述
        1.4.3 符号学原理
        1.4.4 建构主义理论
2 国家形象塑造和民族精神培育概述
    2.1 国家形象
        2.1.1 国家形象的概念
        2.1.2 国家形象的构成
        2.1.3 国家形象的特性
        2.1.4 国家形象的功能
    2.2 国家形象塑造的因素
        2.2.1 国家形象塑造的机制
        2.2.2 影响国家形象的因素
        2.2.3 国家形象塑造的载体
        2.2.4 国家形象塑造的途径
    2.3 民族精神
        2.3.1 民族精神的概念
        2.3.2 民族精神的特征
        2.3.3 民族精神的功能
    2.4 民族精神培育
        2.4.1 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容
        2.4.2 民族精神培育的方式
        2.4.3 民族精神培育的载体
3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统一
    3.1 民族精神培育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内容
        3.1.1 民族精神是支撑国家形象大厦的柱石
        3.1.2 民族精神是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基础
    3.2 国家形象塑造是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3.2.1 重大国家行为能激发民众的爱国心
        3.2.2 良好的国家形象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
    3.3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的内在一致性
        3.3.1 特色符号通用——标识与象征
        3.3.2 主要载体相同——国民和产品
        3.3.3 部分渠道共用——交流与传播
        3.3.4 实现路径相通——接受与认同
    3.4 国家形象塑造与民族精神培育共生共进
        3.4.1 民族精神渗透于国家形象塑造的全过程
        3.4.2 国家形象塑造源自民族精神的凝聚
        3.4.3 二者都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的演变及现状
    4.1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4.1.1 中国国家形象的演变
        4.1.2 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
    4.2 中国国家形象调查
        4.2.1 境外媒体中的中国国家形象的调查
        4.2.2 中国外文局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
        4.2.3 外国来华人员对中国的印象调查
    4.3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民族精神培育不足的表现
        4.3.1 经济高速发展和民族精神弱化之间的落差
        4.3.2 制造大国和品牌小国之间的巨大反差
        4.3.3 为中国国家形象抹黑的“游客丑闻”频频曝光
    4.4 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中民族精神培育不足的原因
        4.4.1 全球化给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带来挑战
        4.4.2 西方媒体给中华民族精神培育造成压力
        4.4.3 中华民族精神培育还不够系统和深入
5 国家形象塑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原则和方法
    5.1 国家形象塑造中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原则
        5.1.1 准确定位——坚持世界性和民族性相互融合
        5.1.2 整体规划——坚持形象塑造和精神培育同步
        5.1.3 与时俱进——坚持继承传统和发展创新结合
        5.1.4 实事求是——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
    5.2 在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方法
        5.2.1 深刻诠释并积极传播中华文化
        5.2.2 用工匠精神打造中国民族品牌
        5.2.3 用文明中国人为国家形象代言
        5.2.4 积极的国际行动彰显中国担当
6 国家形象塑造过程中培育民族精神的路径
    6.1 扎深中华根——打造体现民族特色的中国符号
        6.1.1 提取有民族特色的中国符号
        6.1.2 挖掘中国符号里的文化内涵
        6.1.3 为传统元素赋予新时代精神
    6.2 亮出好声音——用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
        6.2.1 观念创新——从“被动”到“主动”
        6.2.2 内容创新——从“政治”到“生活”
        6.2.3 方式创新——从“单一”到“多元”
    6.3 凝聚中国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1 积极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2 自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3 践行核心价值观提升文化软实力
    6.4 传递中国梦——以和谐之心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
        6.4.1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6.4.2 “和谐”是中国梦与国家形象塑造的核心
        6.4.3 人类命运共同体连接中国梦和世界梦
7. 结束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3)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德国制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历史视域下的德国制造
    第一节 二战前的德国制造业
        一、1871年前:工业化发展的初始阶段
        二、1871德国统一后到一战前:快速发展的时期
        三、1914----1945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德国制造
    第二节 二战后的德国制造业
        一、1946----1990 二战后到德国统一前
        二、1991----2011 德国统一后到工业4.0 提出前
        三、2011 年后:新时期德国制造的内涵—-工业4.0 战略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文化视域下的德国制造
    第一节 企业文化
        一、品牌打造
        二、“隐形冠军”发展模式
        三、德国家族企业模式
    第二节 市场文化
        一、制造业管理法制化
        二、制造业运行标准化
    第三节 民族文化
        一、工匠精神
        二、宗教渊源
        三、民族性格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德国制造对中国制造业的启示
    第一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背景
        一、国际制造业的发展现状
        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节 德国制造对我国制造业的借鉴意义
        一、完善市场机制,减少行政干预
        二、重视职业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三、增强产权意识,保护知识产权
        四、注重产业链发展,保持产业发展完整性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技进乎道 ——论工匠精神及其培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缘起及其研究意义
    二、现有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工匠精神之源
    第一节 中国先秦工匠精神之源
        一、先秦“工匠精神”之源
        (一)夏商周时代的工匠
        (二)百家之言工匠
        二、先秦工匠的特征
        (一)国之四民,百工居一
        (二)工必尚巧,巧亦有度
        (三)官民区别,层次不一
        (四)管理分流,伦理自洽
        (五)子承父业,师徒相传
        三、先秦工匠精神之蕴
        (一)天人合一,民胞物与
        (二)技进乎道,心合于道
        (三)备物致用,器利天下
        (四)惟精惟一,知行相须
        小结
    第二节 西方“工匠精神”之源
        一、西方“工匠精神”之源
        (一)古希腊神话的工匠神:赫淮斯托斯
        (二)希腊至中世纪的“工匠精神”
        (三)“工匠”到“天才”: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工匠精神”
        二、工匠的特征
        三、西方“工匠精神”的表达
        (一)为艺术而艺术:理性至上之精神
        (二)工匠信仰:职业神圣的天职观
        (三)皮格马利翁效应:至诚如神的创造精神
        小结
第三章 工匠精神之流
    第一节 中国工匠精神之流
        一、转折——现代对传统的冲击
        二、战争——不堪一击的婴孩
        三、出路——培育制器之才
        四、追逐——欲速则不达的恶果
        小结
    第二节 德国工匠精神之流
        一、诞生——工匠社会
        二、哺育——民族文化
        三、成熟——天职神圣
        四、传承——教育培养
        小结
    第三节 :日本工匠精神之流
        一、母体——文化孕育匠人
        (一)匠人文化
        (二)简素与崇物
        (三)尊崇科技与实学精神
        二、内核——宗教信仰
        三、动因——近代工业化发展
        四、传承——家育与职业教育
        小结
第四章 工匠精神之育
    第一节 工匠精神培养所面临的困境
        一、历史维度:传统与现在的断裂
        二、哲学维度:庸俗的唯“物质”主义
        三、文化维度:固化劳心与劳力的鸿沟
        四、教育维度:人才培育模式未触及根本
    第二节 :何为现代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
        二、工匠精神的当代表达
        (一)职业精神:尽人之性,成己之道
        (二)践行精神:事上磨、做中学
        (三)企业家精神:与古为新,创造精进
    第三节 :如何培育现代工匠精神
        一、家庭
        二、社会
        三、学校
        (一)理念:全环节渗透“工匠精神”
        (二)课程:培育工匠精神的根本
        (三)师资: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四)校企合作:工匠精神的培养皿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依波精品(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先生
附录二 访谈深圳市金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先生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文化及制造文化的内涵
    1.1 文化的定义
    1.2 制造文化的内涵
第二章 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
    2.1 新形势下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
    2.2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2.3 为制造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氛围保障
    2.4 保证制造业在持续变化的环境中不断发展
第三章 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他山之石
    3.1 古典哲学传统与制造文化
    3.2 制造文化与德国制造业发展
    3.3 德国制造文化发展的启示
第四章 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4.1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2 重塑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3 培养永不止步的创新精神
    4.4 营造低碳循环的绿色文化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工匠及工匠精神概述
    第一节 工匠及工匠精神的内涵
        一、工匠的含义
        二、工匠精神的内涵
    第二节 工匠精神是改变人类社会的重要力量
        一、工具的使用是人类生存的保障
        二、信仰的树立是人类壮大的基石
        三、知识的传播是人类启蒙的开端
        四、科技的繁荣是人类前进的动力
    第三节 我国的工匠精神及其历史演变
        一、工匠精神的发生阶段
        二、工匠精神的延展阶段
        三、工匠精神的退化阶段
        四、工匠精神的重构阶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工匠与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
    第一节 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工匠精神始终“在线”
        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工匠精神时刻鞭策
        三、传统文化的振兴需要工匠精神重拾光华
    第二节 培育工匠精神的可行性分析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物质保证
        二、公民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智力支持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前进方向
    第三节 新时期工匠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工匠精神助力民族伟大复兴
        二、工匠精神锻造国民品格
        三、工匠精神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四、工匠精神积蓄企业的无形资产
        五、工匠精神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打造工匠精神的经验和启示
    第一节 工匠精神是美国发展的发动机
        一、美国工匠精神内涵
        二、经验与启发
    第二节 工匠精神为德国发展导航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经验与启发
    第三节 千年匠心看日本
        一、日本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经验与启示
    第四节 品牌意识是意大利工匠精神的核心
        一、意大利工匠精神的内涵
        二、经验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第一节 培育工匠精神的指导思想与培育原则
        一、党的指导思想是培育工匠精神的航标
        二、培育工匠精神的指导原则
    第二节 工匠精神的培育目标
        一、志业道德的养成
        二、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国民性的锻造
    第三节 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一、加强制度建设,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根本保障
        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引领政治方向
        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文化土壤
        四、进一步发展职业教育,为工匠精神的培育夯实人才基础
        五、正确引导中小企业,使企业成为工匠成长和发展的摇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述评
        1.2.2 国内研究述评
    1.3 主要内容与核心观点
        1.3.1 主要内容
        1.3.2 核心观点
    1.4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1.5.1 核心观点的创新
        1.5.2 研究视角的创新
    1.6 研究意义
        1.6.1 理论意义
        1.6.2 实践价值
第2章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企业危机
        2.1.2 企业危机管理
        2.1.3 企业危机管理与公共危机管理的比较
        2.1.4 企业形象危机
        2.1.5 企业形象危机的类型学研究
        2.1.6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的特点原则
    2.2 基础理论
        2.2.1 企业危机管理理论
        2.2.2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理论
第3章 当前国内企业形象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重“处理”,轻“管理”
    3.2 重个人能力,轻企业整体能力建设
    3.3 重共性原则,轻个性匹配问题
    3.4 重预案建设,轻预案演练
    3.5 重应急处理系统,轻支持保障系统
第4章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建设
    4.1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的特征
        4.1.1 系统性
        4.1.2 层次性
        4.1.3 动态发展性
        4.1.4 环境适应性
    4.2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的意义
        4.2.1 理论意义
        4.2.2 实践价值
    4.3 核心能力—“四力”
        4.3.1 决策力
        4.3.2 反应力
        4.3.3 公关力
        4.3.4 恢复力
    4.4 支持保障—“三系统”
        4.4.1 预警系统
        4.4.2 文化系统
        4.4.3 资源保障系统
第5章 企业形象危机修复网状运行结构及策略
    5.1 治理理论及其引入的必要性
        5.1.1 治理理论
        5.1.2 治理理论引入的必要性
    5.2 企业形象危机修复网状运行结构
        5.2.1 支持帮助的政府坚强后盾
        5.2.2 良好互动的媒体关系
        5.2.3 权威证明的行业协会
        5.2.4 全力维护的顾客品牌形象
        5.2.5 畅通无阻的员工表达渠道
    5.3 企业形象危机修复策略
        5.3.1 企业自身努力
        5.3.2 相关利益者参与
        5.3.3 外部独立机构发声
        5.3.4 寻求媒体配合
第6章 案例分析与评价
    6.1 大众“排气门”事件回顾
    6.2 大众在“排气门”事件中形象危机管理的缺陷
        6.2.1 预警系统不完善,决策力不足
        6.2.2 形象危机后行动迟缓,反应力不足
        6.2.3 高层领导位于危机处理第一线,资源保障系统不完善
    6.3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应用于“排气门”事件的分析
        6.3.1 企业形象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常态化建设
        6.3.2 构建文化系统,提高危机反应力
        6.3.3 提高公关力,加强媒体管理
        6.3.4 构建资源保障系统,提高危机恢复力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意蕴
        一、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内涵是伦理理念的一种特殊体现
        二、柔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以伦理价值观为内在驱动力
        三、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构建以伦理原则为基本标准
        四、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发展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最终归宿
        五、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是一种特殊管理伦理
    第二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二重属性
        一、功利性与道义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逻辑起点与终点
        二、他律性与自律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前提与保障
        三、利己性与利他性统一是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发展的现实归宿
    第三节 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外在作用
        一、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实践根本:调节作用
        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现实升华:优化作用
        三、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个体效应:激励作用
        四、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内在追求:凝聚作用
第二章 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及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困境
    第一节 当代中国中小企业的现实状况
        一、中小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三、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体系构建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观念层面: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伦理困境
        一、义与利的兼顾失当
        二、公与私的差异化理解
        三、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的难以并行
    第三节 制度层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伦理困境
        一、相关制度缺乏对人本关怀的现实实践
        二、管理权威陷入诚信危机
        三、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受到阻隔
        四、权力与权利的不平衡分配
    第四节 个体层面:人力资源管理主客体之间的伦理困境
        一、管理伦理人格是对人内在品质的特殊诠释
        二、管理伦理人格不完善的现实表现
第三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失范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经济环境的原因
        一、经济体制改革下的伦理失调
        二、市场经济行为陷入信仰危机
    第二节 制约机制的原因
        一、相关立法存在漏洞
        二、公共监督能力缺乏强制性
    第三节 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
        一、自我约束观念的淡薄引发对法律的漠视
        二、“企业公民”意识缺失导致对内外部责任的推卸
        三、中小企业自身的局限性对其发展的阻隔
第四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准则
    第一节 发达国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探求与分析
        一、德国——选人、育人、留人三位一体的管理之道
        二、日本——“家族主义”理念之下的共同发展
        三、德日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分析及启示
    第二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理论基石
        一、人性论:人员关怀的伦理构建
        二、需求理论:激励引导的伦理构建
        三、企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制定的伦理构建
    第三节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基本原则
        一、以人为本,本理则固——人本原则
        二、公平正义,责权利一统——公正原则
        三、公私兼顾,协同发展——集体原则
        四、和而不同,刚柔并济——和谐原则
第五章 构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路径
    第一节 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伦理观
        一、以义利共生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价值前提
        二、以员工利益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发展支点
        三、以共同发展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的终极追溯
    第二节 建设合伦理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一、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模块的人性化考量
        二、树立以诚信为基础的高层管理权威
        三、为员工提供可持续的、公平的职业发展空间
        四、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高质量人才管理模式
    第三节 完善相关的补充机制
        一、优化伦理监督机制实现对管理行为的监管
        二、推行全员参与的伦理教育完善管理伦理人格
第六章 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伦理构建的愿景
    第一节 对内:育修兼备,实现有温度的长期经营
        一、提升员工在工作之中的幸福感
        二、推进当代工匠精神的重塑与回归
        三、继承与发扬企业家的伦理精神
    第二节 对外:德义并行,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中小企业标签化的破与立
        二、做优秀“企业公民”肩承社会责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10)透过工业4.0解析“中国制造202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概述
    2.1 四次工业革命进化历程
    2.2 工业4.0概述
        2.2.1 提出背景:德国工业史演进历程与契机
        2.2.2 德国工业4.0详解:CPS+智慧工厂+智慧生产
    2.3 “中国制造2025”概述
        2.3.1 中国制造业发展路线
        2.3.2 “中国制造2025”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工业4.0环境下中德学研产对比分析
    3.1 装备制造业之机器人发展前景
        3.1.1 机器人国际发展趋势
        3.1.2 机器人国内发展趋势
        3.1.3 智能制造中机器人发展前景
        3.1.4 国内外机器人工厂应用
    3.2 智能制造中科技的发展
        3.2.1 人类迎来大数据时代
        3.2.2 工业4.0的大数据概念
        3.2.3 工业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3.3 中德高等教育的对比
        3.3.1 智能制造环境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冲击
        3.3.2 德国教育体系概述
    3.4 中德综合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业4.0对我国的启示
    4.1 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启发
        4.1.1 迫在眉睫的问题-实现自动化
        4.1.2 掌握自己的命运-高度创新
        4.1.3 反思自己的战略-转型升级
        4.1.4 工业企业的变化:复杂的联合管理
    4.2 科技发展亟须思考的问题
        4.2.1 软件扮演主角
        4.2.2 发展大数据
        4.2.3 加强信息安全防御系统
    4.3 高等教育中人才培养路径
        4.3.1 找准切入:特色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4.3.2 主动转变:以需求为导向
        4.3.3 创新驱动:调动学校企业合作积极性
        4.3.4 培育人才:建立试点大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的智之慧化之路
    5.1 和鹰科技:定制化量体裁衣
    5.2 万众创新:移动单车惠及大众
    5.3 移动支付:让生活更便捷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德国制造”的信誉从何而来(论文参考文献)

  • [1]保时捷品牌在中国的传播策略与优化研究[D]. 刘煜. 湘潭大学, 2020(02)
  • [2]论中国国家形象塑造与中华民族精神培育[D]. 段辉琴. 北京科技大学, 2019(06)
  • [3]历史文化视域下的德国制造研究[D]. 冯晨迪.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4]技进乎道 ——论工匠精神及其培育[D]. 张桂萍. 深圳大学, 2018(08)
  • [5]当代中国制造文化建设研究[D]. 董璐璐. 河南师范大学, 2018(01)
  • [6]看世界匠人之美[J]. 综合环球网、搜狐网、《人民日报》、《中国民族》、《新民周刊》. 中华儿女, 2018(08)
  • [7]“工匠精神”的当代价值与培育研究[D]. 王金芙.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8]企业形象危机管理能力体系研究[D]. 郑凯. 阜阳师范学院, 2017(01)
  • [9]当代中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伦理研究[D]. 姜珂.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10]透过工业4.0解析“中国制造2025”[D]. 侯晋珊. 北京工业大学, 2017(07)

标签:;  ;  ;  ;  ;  

“德国制造”的美誉从何而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