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

“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

一、“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郭立忠[1](2021)在《中国现代漆画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现代漆画是从中国传统漆绘发展而来的一个年轻的新画种,经过近百年、几代人的不断努力探索,逐渐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发展体系,伴随现代漆画教育、官方展览、组织机构等诸多因素的推动,终于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文章主要从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产生、发展、繁荣四个方面进行展开,以中国传统漆艺术发展的历史传承性作为主线,系统的整理、研究中国现代漆画完整的发展脉络,理清其血脉基因联系。并将中国现代漆画放在世界范围内的漆艺术交流中整体去研究,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入手,将对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欧洲、日本和越南等国的漆画、漆艺术纳入到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研究过程中,从历史的纵向长度和横向宽度两条路径作系统分析研究,以提高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研究的全面性、完整性和科学性。文章主要运用设计学、美术学、考古学、艺术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来研究和探讨中国现代漆画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试图通过对中国现代漆画发展过程中的众多事件、人物、工艺、展览等等方面的全面分析,阐释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的完整路径,发掘其中必然联系和发展规律,进而对中国现代漆画的未来发展提供必要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支持,以期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漆画的理论体系建设,为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提供可借鉴的历史经验和启迪意义。

马力[2](2021)在《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自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整体建造体系粗放,存在对自然环境干预大、地域文化缺失、资源消耗大、经济成本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乡村建筑的品质较低。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汲取该理论的核心本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提出以尊重基地现有的自然、人文、能源和经济等综合环境因素为本质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不同于绿色建筑与在地性建筑等熟知理论对单一设计层面的关注,而是将自然、文化、能源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来探究适合当下乡村的适宜性建筑设计思路,使建筑以“低姿态”的方式融入到周边的既有环境之中,从而达到对周边综合环境的“低影响”。全文总共六个章节,核心章节为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目前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方面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其次,对“低影响”模式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分别总结各相关理论在“低影响”模式视角下的理论启示。并系统分析了“低影响”模式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原理概述,得出理论的深层本质,并提出“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设计原则和若干注意要点。再次,搜集国内外近些年来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首先采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对这些案例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和建筑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三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策略提炼分析。随后,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相应的策略总结,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对东北乡村建筑的现状问题和设计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第四章的实践策略分析为基础,从三个设计原则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对这些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依托本章提出的各项策略,通过层次分析法,探究一套“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最后,选取调研村庄的某个场地,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和试评分,对第五章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综上,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试图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索总结出一套考虑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适宜性设计策略。

翟浩[3](2020)在《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文中认为当前室内空气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有害气体长期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等离子体凭借高能活性基团和氧化粒子不仅可以有效分解甲醛、TVOC等主要空气污染物,而且能够杀灭细菌和病毒。等离子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去除空气污染物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电场仿真、流体模拟与放电实验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了大气压下形成稳定辉光放电的条件,设计了辉光放电极、阵列式放电模块、初效过滤模块、涵道装置、尾气处理层与交流电源。初步研制了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对于推动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与空气净化领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研究结合单侧介质阻挡放电与非均匀电场分布机理,设计了空心桶型碳纤维螺旋式与双侧金属片式两种构型的放电极,为净化器实现稳定的大气压辉光放电提供了设备支持。通过Maxwell软件搭建电极模型,进行空间电场与电场线矢量分布仿真;在相同电压下,双侧金属电极的气体击穿场强(E≥3×106V/m)区域半径,较碳纤维螺旋式电极增大了35.5%,形成的弥散状等离子体体积扩大了约1.83倍。为了提高等离子体去除污染物的效率,设计了基于两种电极的多排阵列式放电模块,具有良好的辉光放电特性。其次,设计了配备ISO Coarse 70%级别滤芯的折叠式初效过滤模块,能够有效去除PM2.5及更大的固体颗粒物;经过与放电模块的调配测试,设计了参数为输出最高电压6k V、最高频率20k Hz的等离子体交流电源。通过GAMBIT和FLUENT流体软件分析了单根螺旋、双侧金属片与百叶窗三种阵列式放电模块在直通式风道内对空气流动的影响;模拟了气流在两侧进风型与扩口型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结果表明增加气流的流通路径与配合交错式放电模块有利于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测试了单根螺旋式电极在60分钟内不同电压下的臭氧排放,结果均满足国家安全标准;并设计了以Mn O2为催化剂、活性炭为载体的尾气处理层,用于吸附分解辉光放电形成的臭氧。最后,对16根铜柱与14根镀镍铜丝两种螺旋式电极模块进行了放电测试,均可以形成大面积辉光放电,产生均匀性良好的等离子体。通过3m3实验净化舱与HTV型甲醛检测仪,测量甲醛气体在常温常压下的自然衰减,50分钟内甲醛浓度降低了大约1.85%,衰减曲线斜率约为0.0007。将三排放电模块组装为单个净化层,共含有21根辉光放电极,并在净化舱中测试对甲醛的初步去除效果;15次的数据记录表明,甲醛浓度降幅为30.53%,约为自衰减的16.5倍,而搭载120至135根电极的净化器样机理论上的甲醛去除率可达90%以上。

陆璐[4](2020)在《四川省德阳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案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环境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与政府主体、企业主体和社会主体等多主体的协同治理密不可分。四川省德阳什邡市磷化工行业作为德阳地区生态环境治理的标杆,其治理的效果直接影响什邡市生态文明的建设。目前,政府、公众和社会组织在磷化工行业环境治理过程中积极采取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国磷化工行业在环境治理体系中还存在着政府管理效率偏低、结构制度不健全、部门与企业权责划分不清等问题,治理过程中矛盾和困难较多。作为中国八大磷矿之一的城市—四川什邡市,磷矿资源异常丰富,素有“西部磷都”之称,有磷化工行业4家,在为社会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严重污染了周边的环境,形成磷石膏废渣堆场7座。长期以来,由于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间的职能交叉,磷矿生产企业周边环境污染治理缓慢,严重影响了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这些环境问题都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形成统筹协调治理和区域多主体协同治理是什邡市磷石膏环境治理的迫切需要,也是什邡市正在探索和实践的。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选取什邡市磷化工行业环境治污染这一案例进行研究,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通过整体性治理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外部性理论、协同治理理论和什邡市磷化工行业实际治理情况相结合,通过研究什邡市磷石膏污染的治理经验,探索整体性协同治理理论在磷化工行业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运用,发现和寻找优于其他地区磷石膏环境治理的创新方式,验证整体性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和外部性理论在政府环境治理过程中的实际意义,同时为其他地区磷石膏环境治理提供值得推荐和推广的经验,本文由八个章节构成。

刘兴章[5](2020)在《四川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建议》文中认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以及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各类矿产及其工业品,尤其是能源类矿产,如煤炭、石油等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举足轻重。但是,随着近几年来矿产资源的大规模、掠夺性地过度开采,一些生态环境问题慢慢的凸显了出来,这些问题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对环境的影响也很严重。华蓥市位于四川省广安市境内,处于华蓥山腹地,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储量大、易开采。区内煤矿企业众多,基本上为井下开采。随着长时间、大规模、高强度的过度开采,区内因煤矿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对当地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当地政府近几年也在大力推进煤炭企业整合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关停落后企业以及对生态环境进行恢复治理。本文通过对华蓥市境内煤矿进行野外调查并结合前人成果以及背景资料,对该地区因煤矿开采所造成的地质环境影响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评价,旨在为政府下一步的工作提供参考。主要开展的工作以及得出的结论如下:(1)以华蓥市煤矿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对该区域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收集,在野外进行了实地调查,根据调查结果结合收集到的有关于矿区基本情况、环境地质特征等资料,详细分析了在煤矿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环境地质问题,以及在这个区域内的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华蓥市煤矿储量巨大,开采量大,在开采的过程中产生了非常多的地质环境问题,包括对地形地貌的破坏;对水资源的污染;对于土地资源的压占破坏;以及在开采过程中所引起的泥石流、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以及形成的大面积采空区。(2)在野外部署了煤矿采样点,采集了8个水样品和27个土样、5个煤矸石样品,全部送往专业的实验室进行相关的分析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煤矿区的水质与国家标准进行了对比,其水中有害金属含量超标,主要为:Cu、Pb、Cr、Cd、Fe元素。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危害程度较低,以Cd、Cu、Hg、Zn元素为主,对土壤做了潜在生态危害指数的评价。为中等潜在生态危害。结合煤矸石的测试数据说明煤矿开采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3)构建了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评价指标,对因矿山开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如地形地貌破坏问题、水污染问题、次生地质灾害问题等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选取14个评价指标,涵盖了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外部条件、环境地球化学等多个方面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对于华蓥市因煤矿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并在评价的基础上通过合理的原则进行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区,按照影响程度的不同分为严重区、较重区和一般区。其中以较重区的面积最大,少部分地区为严重区,这与当地开展的修复治理工作有关。说明对于矿区的修复治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4)根据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结果以及野外实地调查结果,对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问题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方案和对策,对于指导当地正在开展的地质环境治理和矿产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程苏嘉[6](2020)在《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探讨》文中提出自2014年我国启动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整治行动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政策,并通过提供专项治理资金、开展治理效果检查等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但是,由于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是面向基层,与村民利益直接相连。因而,在具体的治理工作中关系交错、情况复杂。因此,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仍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农村生活垃圾现有的治理对策还存在“一刀切”现象,忽视了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交通条件和村民习俗的特殊性;二是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存在管理主体过多、部门职能分割、监督和控制系统尚未完善;三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缺乏运营资金与技术,难以保证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持续跟进。由此,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科学合理的有效解决,必然形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长效机制的缺失,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就会陷入“一阵风”式的运动模式,那么,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实现乡村振兴,全面改善村容村貌,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也将难以落到实处。本文选择以西部N市为研究样本,以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文献研究、田野调查等研究方法,对N市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现状、问题成因进行实证调查和学理分析,在结合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经验的基础上,提出N市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对策建议。从整体结构上看,本文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核心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和样本概况等。第二章“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主要描述了 N市农村生活垃圾的形成及特征,以及N市政府处理生活垃圾的相关政策、政策的历史演变、现有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第三章“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现存的问题及成因”,重点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方式,探讨农村生活垃圾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体制与治理要求不相适应、收运处理的设施滞后、混合收运弊端严重、处理技术与管理人才缺乏、村民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等。究其成因在于: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主体博弈下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生活垃圾治理资金供给不足、传统习俗对村民处理垃圾的影响大。第四章“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经验启示”,通过总结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已经取得的成功经验,得到相关经验启示: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政府财政支持、农户适当付费、进行垃圾生活分类、公众的热情参与、创新技术等,会对农村生活垃圾的有效治理产生重要作用。第五章“完善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主要针对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现状和问题成因,提出了健全治理体系和政策法规、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机制、强化相应的资金保障、加强对村民的教育宣传和创新科学技术等对策建议。

黄建[7](2019)在《泸州地区普通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校园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开展学习生活的地方,是承担社会功能的重要场所,其分布广,建筑总数量多,人员多且集中,具有巨大的节能潜力。研究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有一定意义,不仅可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还符合国家“节能减排”的战略。本论文研究的是泸州地区普通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根据相关标准规范,归纳总结高中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要点,在理论与泸州地区高中校园建筑现状的基础上,结合计算机软件,对纳溪中学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前后其校园建筑环境进行对比模拟分析。具体内容如下: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4、《四川省绿色建筑评价标准》DBJ51/T009-2018、《绿色校园评价标准》CSUS/GBC4-2013评价内容以及《中小学设计规范》GB 50099-2011规范要求,归纳总结高中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要点,并对应相关条款要求提出部分适宜的绿色建筑技术,从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环境关系角度进行后续分析。通过对泸州地区部分高中校园建筑的实地调研和纳溪中学教室热环境数据实测,分析归纳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根据高中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要点及调研实测发现的问题,结合泸州地理气候特征主要从校园建筑群体规划、建筑平面与体形空间、建筑围护结构3个方面对泸州地区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策略进行分析。同时借助计算机软件,对纳溪中学校园现状建筑环境进行模拟,并对教学楼增加外遮阳、改变外窗户尺寸、提高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等方面进行对比模拟分析。根据文献资料和相关绿色建筑数据统计,绿色建筑成为了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教育类建筑中也有所发展,但普及度还不够,大多数都是在高等校园中得到应用,相关的绿色设计理念还没有在高中校园建筑中有效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在高中校园建筑中应用也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对于高中生来说,他们有了一定的认知学习能力,在高中校园中融入绿色校园理念,让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接触了解绿色建筑,这有利于他们自己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发展。

李林[8](2019)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群众越来越重视生活的环境质量好坏。良好的生活环境已是人们选择职业和居住环境所考虑的必要因素,因此防治社会生活噪声对于改善声环境质量有重大的意义。最近几年,社会生活噪声污染越来越普遍,对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噪声:室内刺耳的装修声音、商业活动锣鼓喧天的声音,广场舞巨大的音乐声等等。如今社会生活噪声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主要的环境噪声污染源,成为影响人类声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广大市民也越来越清楚的意识到社会生活噪声的危害,并且尽量在生活中减少噪声的产生。我国解决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措施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营造安静祥和的居住环境,打造和谐社会,我国政府一直在不断的改进噪声污染措施,完善法律法规。本文围绕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展开研究,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概念、主要来源、特点、危害及污染的严峻形势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并分析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及防治现状,通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上海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办法》、《河南省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可概述为噪声污染的界定不够严密、环境保护执法取证难、行政制裁力度不足、诉讼中受害方举证难、生活噪声污染致害的赔偿标准欠缺等。在分析了日美德三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立法现状,得出了加快修订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立法进程、明确新型环境噪声污染源标准、细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权力与责任、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这些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包括:从立法体系着手,明晰环境噪声污染的界定标准,制定新型社会生活噪声标准。通过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部门协调合作、丰富执法手段、加大处罚力度等方面完善城市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司法实践方面,通过完善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防治诉讼中举证责任制度、使侵权损害赔偿法律责任具体化、建立噪声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几个部分来阐述。此外,加强宣传教育、合理规划场所、提高监测技术也有助于防治社会生活噪声污染。

陈春江[9](2019)在《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与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我国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快速的城市化进程消耗了大量化石能源,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大气污染。成渝城市群是我国国务院正式批复的第四个城市群,其区域性大气污染亦呈现不断恶化的态势,其中PM2.5污染尤为严重。2017年,成渝城市群年均PM2.5为47.56μg/8)3,是我国平均水平的1.11倍,是我国目标限值的1.36倍。现阶段,成渝城市群大气污染已不再局限于单一城市,城市空气质量受到本地和周边污染源的综合影响。因此,明确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与影响机制是该城市群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的基础。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首先,本文通过文献法、频次统计法、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及共线性分析等定性与定量方法,构建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影响因子体系,包括高程、植被覆盖度、风速、降水量、城镇化率、机动车保有量、工业增加值占比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其次,基于成渝城市群20152017年的小时PM2.5浓度数据,本文分析城市群PM2.5的年度、季度、月度与日均规律。再次,通过Moran’s I,General G与LISA指数探索成渝城市群PM2.5的全局与局部空间自相关性,进而运用空间回归模型研究PM2.5浓度的影响因子。最后,基于我国已颁布的大气污染防治政策与法规,提出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防治策略。研究结果显示:首先,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具有显着的时空分布特征。时间角度,20152017年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总体上呈现逐年改善趋势;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具有明显的季节与月度规律,冬季PM2.5污染最为严重,春季与秋季次之且差异不大,夏季PM2.5污染最轻。空间角度,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成渝城市群南部的泸州、宜宾、自贡等城市PM2.5污染较严重。其次,成渝城市群PM2.5空间分布具有显着的空间自相关性。全局层面,成渝城市群PM2.5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局部层面,PM2.5污染的集聚性大于分散性,尤其是成渝城市群南部的高-高聚集和成渝城市群北部的低-低聚集。再次,回归结果表明城镇化率、机动车保有量、工业增加值占比与降水量等变量对PM2.5浓度影响较大。其中,城镇化率、降水量与PM2.5浓度负相关,机动车保有量、工业增加值占比与PM2.5浓度正相关。最后,本文提出实施专项行动、优化产业结构、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区域污染联防防治、构建城市空气污染信息技术管理平台等PM2.5污染防治策略。

张书[10](2019)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文中研究表明装配式低层建筑作为一种结构简单、施工期短、成本低廉、轻巧灵活的居住空间,在新农村建设、高端住宅及游牧式商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随着西南山地区域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建设需求也不断增加。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不仅能够有效缓解因劳动力不足给建筑业带来的冲击,提升区域内建筑品质,改善居住环境,而且符合国家发展建筑产业化的相关政策,是装配式建筑细分市场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具有典型的利基属性,其独特的自然环境,个性化的建设需求,离散型的项目分布,突发性的建设需求,与东部及沿海平原地区的市场有较大差异。由于区域内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还不完备、装配式建筑技术评价标准区域适用性不足、装配式建筑发展理念存在误区、缺乏完善的质量验收体系等因素,给推广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带来许多阻碍。本文关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研究,属于一个跨学科、综合性、交叉科学的范畴,涉及领域较多,需要根据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特性,构建一套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目标是促进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为装配式建筑产业技术发展指明方向;为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提供决策咨询;为评价决策信息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基于利基理论、技术评价理论,应用文献研究法、语义聚类法、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对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展开了系统性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对装配式建筑的内涵进行了论述,包括装配式建筑与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之间的关系,介绍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梳理与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引入利基理论和技术选择理论,论证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的利基属性,规划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技术选择方法。(2)对影响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梳理,应用语义聚类法构建了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指标体系,再应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准则妥协解排序法设计了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的基本流程。将企业战略、产业共性、区域特性纳入到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的多维量化指标,对指标要素进行构建,同步完成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3)在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本文尝试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决策支持系统,对重庆市巴南区涂家坝项目开展了实证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技术评价,有效减小了决策风险,方便了专家工作,缩短了评价周期,提高了评价效率,弥补了现有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和灵活性的不足。本文的研究成果,有效平衡了技术评价各方面的利益述求,既能够在宏观层面引领产业技术的发展,又能够在微观层面帮助实际项目进行决策咨询。拓展了利基理论的内涵和外延,促进了装配式建筑区域性细分市场的标准化,建立了一套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滞后性、适用性方面的不足,该研究成果不仅能够为装配式低层建筑在西南山地区域的推广发展起到技术支撑,还能够广泛应用在与装配式建筑咨询决策相关的领域,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二、“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
    第二节 现代漆画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理论梳理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研究的相关说明
    第四节 研究方法、研究目的、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节 研究的基本思路、内容与结构框架
第一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源流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统漆绘
        一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历史源流
        二 中国古代漆艺术的工艺传承
        三、中国古代漆艺术的文化发展脉络与缺失
        四、中国古代漆绘的发展沿革
    第二节 东亚古代漆绘的源流
        一、汉四郡时代的朝鲜半岛漆艺术
        二 鉴真东渡与日本古代漆艺术的“师法中华”
        三 南洋漆艺术的“副中心”
        四 琉球与台湾的古代漆艺术
    第三节 欧洲近现代漆艺术的崛起
        一 十三世纪始始中欧漆艺交流简述
        二 欧洲新艺术运动与1900 年巴黎博览会
        三 欧洲装饰艺术运动与漆画代表人物
        四 近现代欧洲化学漆及其工艺价值与影响
第二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产生
    第一节 日本江户时代的漆艺术与明代“倭漆”的兴起
        一 飞鸟时代的漆艺术觉醒与镰仓时代漆艺术的成熟
        二 江户时代漆艺术的崛起
        三 中国明代漆艺术的退步
        四 福州沈家脱胎与薄料工艺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洋血统”
        一 密陀绘工艺
        二 螺钿镶嵌工艺的历史传承
        三 明清时期漆器的“和风”盛行
        四 近现代欧洲漆艺崛起的影响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三位奠基人
        一 雷圭元:“代用品”与新观念的首倡者
        二 沈福文:西洋绘画与古代漆绘的合成者
        三 李之卿:古代漆艺现代化的推陈出新者
第三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发展
    第一节 越南磨漆画的影响
        一 越南磨漆画的源起
        二 抗法抗美战争中的越南漆画家
        三 越南磨漆画在“世界社会主义阵营”系列美展的影响
        四 五十年代末越南磨漆画对中国美术界引起的轰动
    第二节 艺术魅力、时局影响与体制因素
        一 由“漆绘”到“漆画”、由“手艺人”到“画家”
        二 20 世纪新材料、新技法和新工艺的突破
        三 “美展体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鼓励、扶植
        四 现代绘事与古代工艺的契合点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时期的人和事
        一 五六十年代的中国现代漆画创作群体
        二 领军人物乔十光
        三 院校与企业的合作价值
        四 20 世纪后半叶的中国漆画展事活动
第四章 中国现代漆画的繁荣
    第一节 中国现代漆画发展现状
        一 全国院校现代漆画教育现状评估
        二 代表人物与代表作品
        三 漆艺企业总体没落与工作坊的兴起
        四 “院体派”的艺术高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漆画得失谈
        一 “美展体制”退潮的巨大影响
        二 画廊的市场主导作用
        三 东西洋漆艺术的启示
        四 漆画家的“内修”与“外功”
    第三节 中国现代漆画的评估与前瞻
        一 不可遏止的潮流:新材料、新工艺、新形式
        二 传统绘事技法的保留与革新
        三 漆艺术在艺术表现体系中的生存与定位
        四 坚守“以漆画世”的宗旨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成果
致谢

(2)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研究
        1.4.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本质特点
        2.1.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2.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3.1 国内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概况
        2.3.2 在地性乡村建筑理念原则概述
        2.3.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3.4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
        3.2.1 理论来源及其转译到乡村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3.2.2 “低影响”模式原理本质
    3.3 “低影响”模式理论的设计原则
        3.3.1 理论内涵和原则概括
        3.3.2 环境保护方面—低干预原则
        3.3.3 地域文化方面—低冲击原则
        3.3.4 资源与成本方面—低消耗原则
    3.4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3.4.1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3.4.2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3.4.3 多方位群体的相互协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
    4.2 自然环境-低干预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2.1 实践案例低干预策略分析
        4.2.2 低干预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3 地域文化-低冲击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3.1 实践案例低冲击策略分析
        4.3.2 低冲击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4 资源与成本-低消耗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4.1 实践案例低消耗策略分析
        4.4.2 低消耗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5.1.2 调研成果概述
    5.2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特殊性与现存问题分析
        5.2.1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特殊性分析
        5.2.2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问题总结分析
    5.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低干预设计策略研究
        5.3.1 推行环保生态选址
        5.3.2 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5.3.3 选择适宜建造技术
        5.3.4 推行绿色改造思路
        5.3.5 重视污水排放处理
        5.3.6 降低物理环境污染
        5.3.7 采用环保建筑材料
    5.4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低冲击设计策略研究
        5.4.1 顺应本土地形特征
        5.4.2 呼应传统营建模式
        5.4.3 重构传统建筑语汇
        5.4.4 因借在地景观条件
        5.4.5 关注居民生活习惯
        5.4.6 选用地方传统材料
        5.4.7 保护历史存量建筑
    5.5 基于资源与成本视角的低消耗设计策略研究
        5.5.1 减少场地开发强度
        5.5.2 进行合理结构选型
        5.5.3 简化建筑造型与装饰
        5.5.4 巧用预制装配技术
        5.5.5 优化围护结构性能
        5.5.6 减小冻土对基础的影响
        5.5.7 推行被动节能措施
        5.5.8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5.9 重视建筑维修设计
        5.5.10 采用可持续性能源和材料
    5.6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策略梳理
    5.7 “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5.7.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6.1 建筑方案设计
        6.1.1 基地选址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建筑平面布局
        6.1.4 建筑造型设计
        6.1.5 建筑结构与围护结构系统
        6.1.6 节点构造解析
    6.2 试设计的“低影响”模式设计策略应用解析
        6.2.1 低干预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2 低冲击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3 低消耗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3 试设计评价打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建筑调研统计表格
附录B 乡村建筑入户调研表格
附录C 室内外环境舒适满意度调查表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室内环境空气现状
        1.1.2 当前室内空气治理技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
    2.1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的产生过程
    2.2 大气压环境下辉光放电可行性分析
    2.3 辉光放电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机理分析
        2.3.1 等离子体去除甲醛机理
        2.3.2 等离子体去除其他污染物机理
    2.4 其他空气净化技术比较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净化装置中电极模块的设计与放电特性研究
    3.1 单侧介质阻挡放电特性分析
    3.2 非均匀电场下介质阻挡放电极的设计
        3.2.1 碳纤维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3.2.2 绝缘层厚度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3.2.3 碳纤维螺距对放电特性的影响分析
    3.3 双侧金属片螺旋式电极放电特性与分析
    3.4 阵列式电极模块的放电特性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净化器的整体设计与研究
    4.1 净化器的构成及设计思路
    4.2 初效过滤模块及等离子体电源设计
    4.3 净化器的风道设计与流体仿真研究
        4.3.1 不同放电模块在风道中的流体模拟分析
        4.3.2 不同风道内的速度矢量分布与流体分析
    4.4 尾气处理层的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空气净化器性能检测
    5.1 实验设备及检测仪器
        5.1.1 空气净化实验舱
        5.1.2 甲醛及臭氧检测仪
        5.1.3 气体污染物发生装置
    5.2 实验步骤及安排
    5.3 检测结果与分析
        5.3.1 放电模块的放电效果检测与分析
        5.3.2 甲醛自然衰减检测与分析
        5.3.3 净化层去除甲醛性能检测与分析
    5.4 本章小节
6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四川省德阳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理论基础
        1.3.1 整体性治理理论
        1.3.2 公共产品理论
        1.3.3 外部性理论
        1.3.4 协同治理理论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的思路
        1.4.2 研究的方法
第二章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研究价值
    2.1 磷石膏污染治理的总体情况
        2.1.1 磷石膏污染治理的概况
        2.1.2 我国磷石膏污染治理传统模式存在的难点
    2.2 当前磷石膏污染治理需要解决的问题
        2.2.1 环境治理组织机构不健全
        2.2.2 环境治理缺乏协作保障机制
        2.2.3 分割型管理体制限制区域协作的监督职能
    2.3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典型性
        2.3.1 强化“1”个中枢统筹协调为着力点
        2.3.2 加强“N ”个区域协同治理为整合点
        2.3.3 完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为保障
第三章 什邡市磷石污染“1+N”治理的案例概述
    3.1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背景分析
        3.1.1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基本情况
        3.1.2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工作阶段
        3.1.3 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必要性
    3.2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动因分析
        3.2.1 引力作用分析
        3.2.2 压力作用分析
        3.2.3 推力作用分析
    3.3 什邡市实施磷石膏治理的基本工作
        3.3.1 发挥“1”个中枢组织统筹作用
        3.3.2 形成“N”个区域协同治理合力
        3.3.3 完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
    3.4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成效分析
        3.4.1 提升政府决策管理能力
        3.4.2 推进公共事务跨界治理
        3.4.3 健全政绩考核制度
第四章 “1”个中枢统筹协调“1+N”治理的分析
    4.1 强化“1”个中枢统筹协调的作用分析
        4.1.1 专职统一的磷石膏环境体制建立
        4.1.2 结合实际的磷石膏治理规划编制
        4.1.3 对磷石膏治理决策的评估和完善
    4.2 “1”个中枢统筹协调的关键性分析
        4.2.1 成立专项组织机构
        4.2.2 明确磷石膏治理整体规划
        4.2.3 完善治理事权划分
    4.3 “1”个中枢统筹协调的经验分析
        4.3.1 消除公共决策冲突
        4.3.2 明确目标指向
        4.3.3 强化责权分明
第五章 “1+N”多领域协同治理分析
    5.1 “1+N”多领域协同治理的作用分析
        5.1.1 明确界定治理主体职责
        5.1.2 “1+N”多元化共同治理
        5.1.3 “1+N”整合治理资源
    5.2 “1+N”多领域协同治理的关键性分析
        5.2.1 建立“1+N”跨领域责任分担机制
        5.2.2 建立“1+N”跨领域信息共享机制
        5.2.3 建立“1+N”跨领域协商处理机制
    5.3 “1+N”领域协同治理的经验分析
        5.3.1 优化了职责流程设计
        5.3.2 实现“1+N”跨界多方治理
        5.3.3 实现“1+N”领域优势互补
第六章 完善“1+N”治理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分析
    6.1 “1+N”治理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的作用分析
        6.1.1 加强“1+N”治理的监督管理工作
        6.1.2 强化“1+N”治理的考核评价
        6.1.3 推进“1+N”治理的“成本共担、合作共治”
    6.2 “1+N”治理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关键系分析
        6.2.1 建立1+N”治理的约谈评价机制
        6.2.2 1+N”治理的日常绩效评估管理机制
        6.2.3 建立奖惩分明“1+N”治理的绩效激励机制
    6.3 “1+N”治理的监督评价激励机制经验分析
        6.3.1 落实“1+N”治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6.3.2 提升“1+N”治理的绩效管理时效性
        6.3.3 实现“1+N”治理的绩效动态监控
第七章 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启示
    7.1 “1”个中枢是磷石膏治理的组织保障
        7.1.1 坚持政府组织机构合理设计
        7.1.2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制度改革
        7.1.3 坚持完善绩效考核
    7.2 “1+N”领域协同是磷石膏污染治理的保障
        7.2.1 坚持公共部门职能转变
        7.2.2 推动“1+N”治理的社会公众积极参与
        7.2.3 实现了“1+N”产融结合的优势互补
    7.3 “1+N”治理的监督评估激励机制有利于磷石膏污染环境治理
        7.3.1 强化公共管理主体监督
        7.3.2 坚持“1+N”治理的绩效评价结果运用
        7.3.3 坚持“1+N”治理的公共管理目标的动态调控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四川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情况
        2.1.1 气象和水文
        2.1.2 地形地貌
    2.2 社会经济情况
    2.3 地质背景
        2.3.1 地层岩性
        2.3.2 地质构造
        2.3.3 水文地质体征
        2.3.4 人类工程活动
    2.4 华蓥市煤矿资源开发现状
第3章 华蓥市煤矿环境地质问题及影响
    3.1 煤矿区次生地质灾害特征
        3.1.1 煤矿区地质灾害类型
        3.1.2 煤矿区地质灾害特征
    3.2 煤矿开采对地形地貌的破坏
    3.3 煤矿开采造成的土地压占与损毁
    3.4 煤矿开采对水资源的影响和破坏
    3.5 煤矿废水、废液、废固造成的污染
第4章 华蓥市煤矿环境污染调查与评价
    4.1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分析
        4.1.1 水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1.2 土壤和煤矸石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4.2 评价方法
    4.3 不同环境介质污染评价
        4.3.1 水体分析结果
        4.3.2 土壤分析结果
        4.3.3 煤矸石分析结果
第5章 华蓥市煤矿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5.1 评价原则
    5.2 评价方法
    5.3 评价指标的要求和选取
    5.4 煤矿区地质环境指标体系的建立
    5.5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5.5.1 递阶层次结构的建立与特点
        5.5.2 构造判断矩阵
        5.5.3 一致性检验
    5.6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5.6.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和权重计算
        5.6.2 二级指标计算
        5.6.3 层次总排序及结果分析说明
    5.7 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模型
    5.8 煤矿地质环境影响分区
第6章 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防治与对策建议
    6.1 防治原则
    6.2 煤矿区地质环境防治措施
        6.2.1 煤矿区地质环境预防措施
        6.2.2 煤矿区地质环境的分区治理
        6.2.3 煤矿区地质环境的治理手段
第7章 结论与不足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研究述评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 农村生活垃圾
        (二)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
    五、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
        (二) 实地调查法
        (三) 对比分析法
    六、理论基础
        (一) 治理理论
        (二) 可持续发展理论
    七、研究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八、样本概况
第二章 N市农村生活垃圾的现状
    一、农村生活垃圾的形成及特征
        (一) 农村生活垃圾的形成及规模
        (二) 农村生活垃圾的分类特征
    二、N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政策演变
        (一)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
        (二)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实践过程
    三、处理农村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一) 户投放、村收集处理
        (二) 户投放、村转运、镇处理
        (三) 户投放、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四) 户投放、村入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五) 户分类、村入户收集、镇转运、县处理
第三章 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现存的问题及成因
    一、N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现存的问题
        (一) 管理体制与治理要求不相适应
        (二) 收运处理的设施滞后
        (三) 混合收运方式弊端突出
        (四) 管理人才和处理技术欠缺
        (五) 村民认知和参与意愿不足
    二、N市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中的问题成因
        (一) 处理生活垃圾的法律制度不健全
        (二) 主体博弈下的治理责任落实不到位
        (三) 治理生活垃圾所需经费供给不足
        (四) 传统习俗对村民不重视环境保护影响大
第四章 国内外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经验启示
    一、健全的法律法规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法制保障
    二、政府财政支持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资金保障
    三、村民适当付费是生活垃圾运营管理的有效方式
    四、从垃圾源头进行分类是垃圾回收利用的重要步骤
    五、市场化运作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可持续的重要手段
    六、公众广泛参与是治理农村生活垃圾的力量保证
    七、科技创新是实现垃圾资源科学利用的技术保证
第五章 完善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建构治理体系
        (一) 建立城乡一体化管理的体制
        (二) 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理方式
        (三) 选择合理的生活垃圾运营模式
        (四) 探索农村物业管理制度
    二、健全政策法规
        (一) 不断完善法律法规
        (二) 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三、完善治理机制
        (一) 厘清治理责任主体
        (二) 完善考核问责机制
        (三) 完善公众需求的表达机制
        (四) 加强基层环保机构建设
    四、强化资金保障
        (一) 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
        (二) 探索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三) 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
    五、加强教育宣传
        (一) 加强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
        (二) 提高村民垃圾分类知识的学习
        (三) 加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制定
    六、创新科学技术
        (一) 加强环保设施建设
        (二) 推动科学技术创新
        (三) 加快信息化系统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在学期间的科研情况

(7)泸州地区普通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我国普通高中教育现状
        1.1.2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1.1.3 泸州市教育及绿色建筑发展状况
        1.1.4 发展高中绿色校园建筑的必要性
    1.2 研究对象阐述
        1.2.1 研究地理区域
        1.2.2 研究具体对象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国内外绿色校园建筑研究
        1.5.1 国外绿色校园建筑研究状况
        1.5.2 国内绿色校园建筑研究状况
    1.6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1.7 论文的创新性及可行性研究
        1.7.1 论文的创新性
        1.7.2 论文的可行性研究
第2章 普通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理论基础
    2.1 绿色建筑设计基本理念
    2.2 普通高中校园建筑特点
    2.3 高中绿色校园建筑设计要点
        2.3.1 参考标准简介
        2.3.2 建筑布局与设计
        2.3.3 建筑围护结构
        2.3.4 建筑环境
    2.4 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环境模拟
        2.4.1 绿色建筑技术
        2.4.2 绿色建筑技术与建筑环境关系
        2.4.3 建筑日照模拟
        2.4.4 建筑室内采光模拟
        2.4.5 建筑风环境模拟
        2.4.6 建筑热环境模拟
    2.5 绿色建筑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2.5.1 长沙市长郡梅溪湖中学
        2.5.2 纳溪中学新校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泸州地区普通高中校园建筑调研与数据实测
    3.1 泸州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自然资源
        3.1.4 气候特征
    3.2 实地调研访问前期准备
        3.2.1 调研、实测对象选取
        3.2.2 调研内容准备
    3.3 调研结果汇总分析
        3.3.1 问卷调查分析
        3.3.2 实地调研结果汇总
        3.3.3 调研结果分析
    3.4 纳溪中学教室环境数据实测
        3.4.1 校园简介
        3.4.2 实测条件与测点布置
        3.4.3 冬季教室热环境实测
        3.4.4 夏季教室热环境实测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泸州地区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策略分析
    4.1 泸州气象数据分析
        4.1.1 主导风向
        4.1.2 建筑最佳朝向
        4.1.3 建筑技术策略
    4.2 校园建筑群体
        4.2.1 建筑群体规划与风环境
        4.2.2 泸州地区高中校园建筑群体规划
    4.3 校园建筑平面与体形空间
        4.3.1 建筑平面
        4.3.2 建筑体形空间
        4.3.3 建筑室内环境
    4.4 校园建筑围护结构
        4.4.1 围护结构构造
        4.4.2 建筑外遮阳
        4.4.3 建筑立体绿化
    4.5 其他方面
        4.5.1 绿色建材应用
        4.5.2 可再生能源利用
    4.6 纳溪中学教学楼物理环境模拟分析
        4.6.1 日照分析
        4.6.2 外立面太阳辐射量分析
        4.6.3 通风分析
        4.6.4 采光分析
        4.6.5 节能分析
    4.7 纳溪中学教学楼优化改造模拟对比分析
        4.7.1 教学楼外窗加水平遮阳板模拟分析
        4.7.2 改变教学楼部分外窗尺寸和位置
        4.7.3 提高教学楼围护结构保温性能
        4.7.4 教学楼一层局部架空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2008 -2016 年全国绿色建筑标识项目中校园建筑统计
附录2 泸州地区高中校园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泸州地区现有高中实地调研情况登记表
附录4 冬季实测原始数据
附录5 夏季实测原始数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概述
    (一)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概念和来源
    (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特点分析
    (三)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危害
        1. 生理危害的表现形式
        2. 心理危害的表现形式
二、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现状考察
    (一)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严峻形势
    (二)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现状
        1. 立法体系
        2. 实施情况
    (三)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社会生活噪声污染的界定不够严密
        2. 低频噪声排放标准不明确
        3. 行政管理机制不健全
        4. 诉讼中受害方救济难
三、域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经验
    (一)域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立法现状
        1. 美国
        2. 德国
        3. 日本
    (二)域外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经验借鉴
        1. 加快修订噪声污染防治相关立法进程
        2. 明确新型环境噪声污染源标准
        3. 细化行政部门的权力与责任
        4. 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
四、完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
    (一)健全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立法体系
        1. 明晰污染的界定标准
        2. 制定新型噪声污染源标准
    (二)巩固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执法体制
        1. 明确职责分工
        2. 丰富执法手段
        3. 加大处罚力度
        4. 提高专业素质
    (三)改进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司法制度
        1. 完善环境噪声污染诉讼举证制度
        2. 明确环境噪声致害裁判标准
        3. 建立环境噪声损害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四)完善我国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法制的其他建议
        1. 加强宣传教育
        2. 合理规划场所
        3. 提高监测技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与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群PM_(2.5)污染时空差异的研究
        1.2.2 城市群PM_(2.5)污染影响因素的研究
        1.2.3 基于回归的PM_(2.5)影响因素研究
        1.2.4 大气污染区域联防联控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群
        2.1.2 空气污染
        2.1.3 区域联防联控
    2.2 PM_(2.5)相关内容
        2.2.1 PM_(2.5)概念
        2.2.2 PM_(2.5)的来源
    2.3 理论基础
        2.3.1 空气流域理论
        2.3.2 环境经济学理论
        2.3.3 协同治理理论
3 成渝城市群概况与PM_(2.5)污染的时空差异
    3.1 成渝城市群概况
        3.1.1 成渝城市群发展历程
        3.1.2 成渝城市群地域范围
    3.2 成渝城市群自然与经济社会现状
        3.2.1 成渝城市群自然状况
        3.2.2 成渝城市群社会发展现状
        3.2.3 成渝城市群经济现状
    3.3 成渝城市群PM_(2.5)的时空差异
        3.3.1 PM_(2.5)的年度时空差异
        3.3.2 PM_(2.5)的季度时空差异
        3.3.3 PM_(2.5)的月度时空差异
        3.3.4 PM_(2.5)的周与日差异
    3.4 本章小结
4 成渝城市群PM_(2.5)影响因子体系与研究方法
    4.1 PM_(2.5)影响因子体系
        4.1.1 影响因子体系构建原则
        4.1.2 影响因子选取逻辑与方法
        4.1.3 PM_(2.5)影响因子识别与提取
        4.1.4 PM_(2.5)影响因子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4.2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3 空间分析模型与方法
        4.3.1 空间插值模型
        4.3.2 空间自相关
        4.3.3 空间回归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成渝城市群PM_(2.5)的空间相关性与回归分析
    5.1 PM_(2.5)空间自相关性
        5.1.1 全局空间自相关性
        5.1.2 局部空间自相关性
    5.2 PM_(2.5)浓度回归分析
        5.2.1 空间回归模型的选择
        5.2.2 PM_(2.5)回归结果
        5.2.3 PM_(2.5)影响因素分析
        5.2.4 PM_(2.5)浓度时空差异解析
    5.3 本章小结
6 成渝城市群PM_(2.5)污染防治策略
    6.1 大气污染防治政策
        6.1.1 大气污染治理政策梳理
        6.1.2 大气污染治理措施
        6.1.3 ―蓝天计划‖2020 年成渝PM_(2.5)目标
    6.2 成渝城市群PM_(2.5)污染防治策略
        6.2.1 专项行动整治重污染天气
        6.2.2 优化产业结构
        6.2.3 控制机动车污染排放
        6.2.4 区域污染联防联控
        6.2.5 构建城市空气污染信息技术管理平台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C 成渝城市群16 个城市不同时间尺度下的PM_(2.5)浓度
    D PM_(2.5)影响因子体系的有效性分析
    E 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10)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对象
        1.4.1 装配式建筑与建筑工业化、建筑产业化、绿色建筑的关系
        1.4.2 我国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的发展历程
        1.4.3 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1.5 研究框架及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技术路线
    1.7 重难点与创新点
        1.7.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1.7.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基于利基理论的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市场研究
    2.1 利基理论
        2.1.1 利基理论基本概念
        2.1.2 装配式建筑中的利基市场
    2.2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利基市场的影响因素
        2.2.1 影响因素提取过程
        2.2.2 政策因素
        2.2.3 经济因素
        2.2.4 技术因素
        2.2.5 社会因素
    2.3 西南山地区域利基市场技术选择分析
        2.3.1 利基市场的选择依据
        2.3.2 利基市场中的技术选择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3.1 技术指标建立原则
    3.2 指标构建过程
    3.3 指标分析
        3.3.1 企业战略的评价指标g_1
        3.3.2 产业共性评价指标g_2
        3.3.3 区域特性评价指标g_3
    3.4 赋权专家遴选及权重
    3.5 层次分析法的指标赋权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及选择
    4.1 技术评价要素
        4.1.1 技术评价目标
        4.1.2 技术评价中的博弈
        4.1.3 技术评价流程
    4.2 评价专家遴选及权重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总体构架
    5.2 表单及页框结构的创建
    5.3 界面设计与功能开发
        5.3.1 主界面
        5.3.2 指标体系界面
        5.3.3 技术方案界面
        5.3.4 专家赋权界面
        5.3.5 指标赋权计算界面
        5.3.6 评价方法界面
        5.3.7 结果分析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装配式低层建筑项目决策系统的实证分析及结果
    6.1 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光国村涂家坝项目背景介绍
        6.2.1 技术选型
        6.2.2 运营模式
        6.2.3 经济效益
        6.2.4 社会效益
        6.2.5 新技术应用
    6.2 指标权重确定及分析
    6.3 技术评价结果分析
        6.3.1 企业战略的分析及评价
        6.3.2 产业共性的分析及评价
        6.3.3 区域特性的分析及评价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与研究结论
    7.1 技术选择实施建议
        7.1.1 完善装配式建筑利基创新战略
        7.1.2 建立一套PDCA装配式建筑内部质量监管体系
        7.1.3 建立与利基产品相适应的企业竞争策略
        7.1.4 完善装配式建筑工程计价定额
    7.2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7.2.1 主要研究结论
        7.2.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装配式建筑评价标准
    附录 B:与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相关的主要规范和标准
    附录 C:西南山地区域常见的四类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体系
    附录 D:西南山地区装配式建筑相关政策
    附录 E:预制率构件权重和修正系数
    附录 F:山地区域城镇建筑设计评价依据
    附录 G:判断矩阵及一致性检验
    附录 H:专家权重的确定过程
    附录 I:基于VIKOR的装配式低层建筑评价流程
    附录 J: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附录 K: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技术评价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现代漆画研究[D]. 郭立忠. 南京艺术学院, 2021(02)
  • [2]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马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针对甲醛处理的等离子体室内空气净化器研制[D]. 翟浩.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四川省德阳什邡市磷石膏污染“1+N”治理的案例研究[D]. 陆璐.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5]四川华蓥市煤矿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及防治建议[D]. 刘兴章.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6]N市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对策探讨[D]. 程苏嘉. 西华师范大学, 2020(02)
  • [7]泸州地区普通高中绿色校园建筑技术策略研究[D]. 黄建.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8]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对策研究[D]. 李林. 河南大学, 2019(01)
  • [9]成渝城市群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与治理研究[D]. 陈春江. 重庆大学, 2019(01)
  • [10]西南山地区域装配式低层建筑的技术评价与技术选择[D]. 张书. 天津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四川省室内环境污染检测中心”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