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仪器中的虚拟仪器抗锯齿技术

虚拟仪器中的虚拟仪器抗锯齿技术

一、虚拟仪器中虚拟仪表的反走样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曹新宇[1](2018)在《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捷联惯导系统体积小、成本低、精度高,已成为目前惯导系统领域研究的主要内容。捷联惯导系统仿真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捷联惯导系统研制成本,缩短了研发周期,使得捷联惯导系统快速发展。目前,以船舶为应用对象的捷联惯导系统大多是通过模拟器进行仿真验证,而模拟器由于内部包含算法程序,因此只能对某一特定算法模型的捷联惯导系统进行仿真分析,难以对后续的改进优化算法进行再次验证,导致模拟器很快失效。基于模拟器的弊端,本文研究设计一款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通过外部载入算法模型的方式进行捷联惯导系统仿真分析验证。本文首先对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进行功能和需求分析,归纳总结出仿真验证平台所具有的功能,从平台的总体框架、运行方式以及数学模型切换条件三方面进行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总体方案设计。仿真验证平台本身不包含算法模型,而是采用外部载入算法模型的方式对捷联惯导系统进行性能精度验证,因此对仿真验证平台进行接口规范设计,意使所有符合本文接口规范的算法模型都可以在该仿真验证平台运行。其次,根据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方案设计研究,对实现仿真验证平台所涉及的技术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分为平台控制模块、子系统模型模块以及导航信息显示模块,其中平台控制模块研究按钮、鼠标、键盘和模拟输入对仿真验证平台的控制,子系统模型模块研究模型载入方式以及模型运行方式,导航信息显示模块研究文本显示方法、仪表显示方法、曲线显示方法。由于没有现成的适用于船舶姿态信息显示的仪表控件,所以本文利用OpenGL图形库并结合MFC技术进行姿态显示虚拟仪表控件的开发。最后,通过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方案设计和技术研究,对仿真验证平台和子系统模型进行技术实现,并详细阐述仿真验证平台操作流程。为了证明仿真验证平台可以按照预期设计运行并产生结果,设计仿真方案对仿真验证平台功能进行实例验证。同时,为了证明仿真验证平台运行结果准确可靠,将仿真验证平台运行数据与相同条件下运行的原程序数据进行比较验证。

冯安洋[2](2014)在《介入导管的设计与主从控制》文中指出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迅猛增长,血管介入手术作为一种安全、高效、低成本的手术方式,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然而,传统的微创手术在多方面存在不足。在结构上,传统介入导管通用性和能动性的欠缺,严重影响了介入手术的效果;在控制方式上,传统介入导管的操控困难、精度难以保证,对操作者有较高的技术要求。另外,传统手术中对介入导管末端与血管的作用力没有有效的检测,介入过程存在安全隐患。针对传统介入导管通用性和能动性的不足,本文设计了一种混合驱动的模块化介入导管,其由一段绳索驱动的主动单元及多段SMA驱动的主动单元串联而成。各段导管单元通过可拆卸的弹性结构连接,手术前操作者可根据介入手术环境,选择合适的主动单元进行快速组装。通过对驱动绳索及SMA弹簧的控制可实现对各段导管单元的姿态控制,并且该结构解决了传统介入导管驱动器长度的耦合问题,提高了导管的控制精度。在所设计介入导管结构基础上,运用D-H参数法建立了单节及多节导管单元的正向运动学模型,求解了其工作空间,并求解了单节导管单元的运动学逆解、雅克比矩阵及其奇异形位。本介入导管的结构保证了驱动器长度可实现解耦控制,因而本文研究了各驱动器长度随导管单元姿态变化的关系。根据驱动器的特点,本文建立了驱动器等效为直线和圆弧的两种建模方式。并通过仿真与实验结果的对比,拟合出了驱动绳索及SMA弹簧的长度随导管单元姿态角的变化关系。为主从控制打下了基础。本文选用了三自由度力触觉设备Falcon作为导管系统的主手,在VS08环境中用C++语言编写手柄位置的跟踪程序,测得了Falcon手柄的工作空间。根据测得的手柄实际工作空间,建立了手柄工作空间到导管末端工作空间的点对点映射关系,并求解了其变换矩阵。本文还建立了系统开环增量式控制方式和末端导管单元的闭环雅克比控制方式,建立了增量式控制的主从映射模型和控制框图,阐述了闭环雅克比控制方式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实现导管的顺利介入,本文建立了导管单元三点规划法和积分规划法两种路径规划算法。根据这两种算法,建立了整体导管介入过程的路径规划流程。为了实现导管末端和血管的虚拟力反馈,本文研究分析了沿坐标轴包围盒(AABB)、方向包围盒(OBB)、包围球(Sphere)、以及固定方向凸包(K-DOPs)四种经典包围盒碰撞检测算法,并对其算法性能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保证仿真系统的实时性,本文建立了质点-弹簧反馈力计算模型。运用3ds MAX软件建立了血管模型,并用Netfabble、Mesh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了前处理,获取了模型的三维数据文件。在VS08软件中运用C++语言编写了血管介入的虚拟力反馈仿真程序,其中运用AABB包围盒算法编写了血管为刚性的力反馈仿真程序,运用球填充的方式编写了血管为柔性的虚拟力反馈程序。仿真显示了柔性力反馈具有良好的实时性和逼真性。最后,本文搭建了导管系统实验样机。对软件控制系统进行了调试,实现了主手Falcon对PMAC运动控制卡的多轴控制。进行了单节绳驱动导管单元末端的弯曲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运用开环增量式控制方式在血管模型中开展了介入实验,验证了系统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精度,实验结果显示系统性能基本达到了设计要求。

袁程强[3](2014)在《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的JKR测能仪软硬件集成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文中研究表明在材料科学中,对粘着材料的合成与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类材料有一个共性,材料的表面存在粘着效应。对于粘着材料性质分析使用的重要理论是JKR (John, Kendall和Roberts)接触理论,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材料微接触状态下表面粘着能的释放情况。目前,国内市场尚没有实际产品能够用于粘着材料JKR数据测量。为此,开发JKR测能仪有其重要意义。基于JKR理论,采用虚拟仪器技术进行JKR测能仪的设计和开发。JKR测能仪的硬件系统主要负责完成实验以及实验数据的测量,根据技术指标的要求对仪器所需的传感器进行选型,并通过仪器结构设计完成仪器硬件系统的搭建,其中涉及传感器总成技术、硬件抗干扰技术以及机电一体化技术等。JKR测能仪的软件系统主要用于控制硬件系统。以Windows XP系统作为软件运行环境,以VC++6.0的MFC作为软件开发平台设计与开发仪器的软件系统,其中涉及到电机驱动技术、软件滤波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接口技术、多线程技术以及运行误差自动校正技术等。同时本文对所得的JKR测能仪软硬件集成系统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测试结果表明,该仪器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拥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运行精度,同时,仪器设置了两种操作模式,可以满足不同的实验需求。

黄连兵,陈晓光,赵攀[4](2011)在《航天器器-地对应仪表显示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仪表显示系统作为航天器性能参数、导航参数显示及航天员人机交互的窗口,在航天飞行任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针对依据工程遥测源码值监视航天器状态的传统方法直观性差、不便于地面人员监控的特点,文章设计并开发了一套基于VC++和OpenGL的航天器器-地对应仪表显示系统软件,并对其实现进行了分析和说明。该软件仿真了多功能仪表显示器,实现了航天器仪表参数、报警信息及设备操作信息的显示等诸多功能,已成功应用于航天器在轨飞行时的地面监控。

史志波[5](2010)在《基于VAPS虚拟仪表反走样设计仿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飞机模拟机虚拟仪表设计仿真时存在刻度线走样、刻度线位置不准确以及会产生锯齿现象等缺陷而进行反走样技术研究,提出区域采样技术和Bresenham反走样算法结合,重点在刻度线、字符的反走样技术上对其进行优化设计与研究,提高虚拟仪表画面的显示质量。通过VAPS软件完成了虚拟仪表设计与仿真。试验表明,该算法能够在虚拟仪表研发中实现反走样设计,达到飞机机载电子显示系统对其性能的高要求和标准。

杨海涛,吴建华,李琦[6](2010)在《嵌入式WinCE平台的车载仪表显示终端》文中认为针对目前虚拟仪表开发存在开发效率低和开发质量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以S3C2410嵌入式计算机系统为核心、基于Windows CE.net操作系统的虚拟仪表系统的开发方案,并详细介绍了系统的结构和反走样技术方案的实现。系统用于对车辆状态和车况信息的监控和分析,支持通过触摸屏进行交互响应;可实现图形界面的反走样和车量信息的采集与显示,具有电子后视、事故追忆等功能。

牛玉静[7](2010)在《计算机光栅图形反走样基础算法研究》文中提出光栅显示器上显示的图形,称之为光栅图形。它可以看作是一个象素矩阵,在光栅显示器上显示的任何一个图形,实际上都是一些具有一种或多种颜色和灰度象素的集合。对于一个具体的光栅显示器来说,象素的个数是有限的,象素的大小是有限的,象素的颜色和灰度等级也是有限的,所以光栅图形只是近似的实际图形。在光栅显示器上绘制非水平或非垂直的直线或多边形图形的边界时,或多或少的会呈现锯齿状或台阶状走样现象。那么如何使光栅图形最真实地逼近实际图形,便是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查阅大量中英文文献的基础上,论文从现有的反走样技术入手,如提高分辨率、普通区域取样、加权区域取样,对反走样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实现现有的经典反走样技术算法,并对时间与空间的计量代价、反走样效果进行了分析研究。本文的研究重点在直线反走样、曲线反走样和图像处理速度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对于直线反走样,笔者基于Bresenham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Hemisphere-filter反走样算法,将Hemisphere-filter算法与直线的对称快速生成算法相结合,不仅克服了Gupta & Proull圆锥滤波及Gauss滤波在应用时的积分运算,这样会消耗大量的时间;而且反走样效果比Wu反走样算法的效果更佳。对于曲线反走样,笔者提出了双步圆的反走样算法,并引入及细化了灰度级的概念,不仅克服了Kuzmin单点生成圆算法速度慢的问题,而且反走样的效果比Wu & Rokne双步算法效果更佳。并根据椭圆的任意一点的横坐标与其外切圆的横坐标相同,而纵坐标与其内切圆的纵坐标相同,即部分圆的几何属性,提出了椭圆的双步反走样。反走样技术是提高光栅图形显示质量的重要技术之一。研究如何消除或减缓走样现象,给人视觉上产生更舒适光滑的图形,在图形界面已成为人机交互主流方式的今天,比如虚拟仪器中的虚拟仪表、数字化数字仪表、飞机座舱的导航系统及各类仿真模拟系统等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刘丽娇[8](2009)在《基于GL-Studio的飞行模拟机虚拟座舱开发》文中提出飞机座舱是飞机提供给飞行员唯一的人机界面,能提供给飞行员当前的飞机状态信息和飞机飞行的控制信息,是每个飞机及飞行模拟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虚拟座舱是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在计算机显示器上对飞机座舱进行模拟。虚拟座舱可作为飞行模拟器前期设计的主要人机界面,在所有的硬件没有设计出来之前进行理论的验证工作。飞行模拟器采用虚拟座舱,不仅可以极大的降低系统开发成本和速度,而且对于制造低成本飞行训练器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整个虚拟座舱进行了需求分析,介绍了飞机座舱的组成结构和布局;明确了虚拟座舱和整个飞行模拟器其它子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关系;结合虚拟座舱的实际应用,明确了虚拟座舱的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确定了软件运行环境和开发工具;深入的研究了主飞行显示器(PFD)、导航显示器(ND)等电子式仪表仿真的功能单元、具体实现以及关键问题的解决办法;深入的研究了控制面板仿真的设计原理和过程;确定了虚拟座舱开发的总体设计方案。本系统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以GL Studio开发工具作为平台,利用C++编程语言和网络通讯技术,完成了虚拟座舱的电子式仪表系统和部分控制面板的仿真开发。其中,利用GL Studio对仪表和控制面板进行图形建模,通过GL Studio和VC++混合编程,对虚拟座舱的驱动程序、人机界面切换设计和网络通讯接口的进行实现。并讨论了开发中遇到的图形走样、图形闪烁等问题的解决办法,纹理生存技巧和组件复用性等相关技术。最后通过单机调试和系统联调测试,进行了功能与性能测试。经过系统调试表明,该方案可行。开发出的虚拟座舱具有逼真度高、可扩充性好和可移植性强等特点,能够满足实时的飞行仿真任务需求。本论文涉及到虚拟座舱的开发流程和开发中的一些技术问题,因此对其它民用飞机座舱系统的仿真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杨菲菲,刘德峰,朱永波[9](2008)在《航电总线测试和仿真中虚拟仪表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在航空电子设备的总线测试和仿真研究中,以VC和OpenGL为开发平台,研制了一系列模拟航空仪表的虚拟仪表,并论述了虚拟仪表动态仿真的技术方法。该方法简单实用,具有较好的灵活性和通用性。虚拟仪表综合环境能够作为航电总线测试软件的一个组成部分。

李巍[10](2008)在《基于MPC8260的战车综合显示器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军用车辆检测仪表仅对车辆的发动机及其辅助设备的工作状况进行检测和显示,存在检测功能不全,提供信息量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军用车辆有关性能的发挥。随着军用车辆技术的发展,以及现代信息化战争对武器装备的数字化要求,这种传统的仪表已不能满足需要。需要尽快研制出功能齐全、信息量大、操作方便的高性能仪表,实现武器装备现代化。战车综合显示器正是为顺应此需求而研制的高性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它不仅拥有大屏幕的平板显示器,能通过色彩丰富的表盘直观的显示车辆的各种参数、在遇到超限时发出警示信号;同时还可显示电子地图及定位导航信息,使驾驶人员对作战地域能有清晰的了解,便于协同作战和充分发挥团队的战斗力;并且具有黑匣子功能,实时记录车辆行驶参数,用于分析。战车综合显示器以高性能的嵌入式微处理器MPC8260为核心处理器。通过扩展存储系统、显示控制器、通信接口模块等外围电路,构成系统核心控制电路板。以虚拟显示的方式在平板显示器上分屏显示车辆参数和电子地图,清晰醒目、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占用体积小。在硬件平台上移植VxWorks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开发设备驱动和应用程序,开发了虚拟仪表显示及GPS电子地图导航等功能,整个系统具有界面美观、操作简单、性能稳定等特点。战车综合显示器已设计完成,各项功能/性能参数达到指标要求。相信系统的成功研制,为军用战车检测仪表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方法,有利于改善我国现有军用战车检测仪表落伍的状况。

二、虚拟仪器中虚拟仪表的反走样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虚拟仪器中虚拟仪表的反走样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捷联惯导系统发展历史及现状
        1.2.2 捷联惯导系统仿真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1.3 论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方案设计
    2.1 引言
    2.2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功能及需求分析
    2.3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总体设计方案
        2.3.1 平台的总体框架
        2.3.2 平台的运行方式
        2.3.3 数学模型的切换
    2.4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接口规范
        2.4.1 子系统界面接口规范
        2.4.2 算法模型接口规范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平台控制模块
        3.2.1 按钮控制
        3.2.2 鼠标控制
        3.2.3 键盘控制
        3.2.4 模拟设备控制
    3.3 子系统模型模块
        3.3.1 模型载入方式
        3.3.2 模型运行方式
    3.4 导航信息显示模块
        3.4.1 文本显示
        3.4.2 仪表显示
        3.4.3 曲线显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OpenGL姿态显示虚拟仪表控件研究
    4.1 引言
    4.2 图形库简介
        4.2.1 DirectX图形库
        4.2.2 OpenGL图形库
    4.3 姿态显示虚拟仪表设计
    4.4 OpenGL工作原理
    4.5 MFC框架下OpenGL开发
        4.5.1 环境配置
        4.5.2 OpenGL仪表程序开发
    4.6 仪表程序ActiveX控件化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性能验证
    5.1 引言
    5.2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实现
    5.3 子系统模型实现
    5.4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操作流程
    5.5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运行实例
    5.6 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结果验证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介入导管的设计与主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表清单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介入导管研究背景
        1.2.1 磁力驱动导管
        1.2.2 绳索驱动导管
        1.2.3 复合材料驱动导管
        1.2.4 液压驱动导管
    1.3 导管主从控制的研究背景
    1.4 虚拟力反馈技术的研究背景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第二章 介入导管系统的设计
    2.1 介入导管的结构设计
        2.1.1 介入导管的设计要求
        2.1.2 导管主动单元的设计
        2.1.3 绳索接头的设计
        2.1.4 导管单元连接机构的设计
        2.1.5 整体导管的设计
    2.2 导管系统输送装置的设计
    2.3 导管系统的驱动机构设计
        2.3.1 导管弯曲驱动力的计算
        2.3.2 驱动电机和卷绳机构
        2.3.3 SMA 弹簧的设计
    2.4 整体导管系统的构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导管运动学及姿态控制模型
    3.1 导管的运动学正解
        3.1.1 单节导管运动学正解
        3.1.2 多节导管串联的运动学正解
    3.2 单节导管运动学逆解
    3.3 导管姿态控制模型
        3.3.1 直线式建模法
        3.3.2 圆弧式建模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导管系统的主从控制
    4.1 主手工作空间测定
    4.2 导管的主从控制方法
        4.2.1 点对点映射控制
        4.2.2 开环增量式控制
        4.2.3 末端导管单元的闭环控制
    4.3 导管介入过程的路径规划
        4.3.1 三点规划法
        4.3.2 积分规划法
        4.3.3 整体导管的轨迹规划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导管末端的虚拟力反馈
    5.1 虚拟力反馈的实现目标
    5.2 包围盒碰撞检测方法
    5.3 反馈力计算模型
    5.4 编程测试
        5.4.1 模型的建立及前处理
        5.4.2 编程软件平台
        5.4.3 虚拟仿真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导管系统的实验
    6.1 控制系统调试
    6.2 系统样机的搭建
        6.2.1 导管样机的制作
        6.2.2 推送及驱动装置制作
    6.3 实验及分析
        6.3.1 导管末端的弯曲实验
        6.3.2 导管在血管模型中的介入实验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
    7.2 导管系统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的JKR测能仪软硬件集成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JKR理论
    1.3 微接触分析仪器
        1.3.1 仪器研发技术
        1.3.2 微接触分析仪器研究现状
    1.4 JKR测能仪的功能需求
    1.5 JKR测能仪的性能指标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1.7 本文内容结构安排
第2章 JKR测能仪硬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2.1 直线传动模块
        2.1.1 直线传动装置
        2.1.2 电机驱动
    2.2 压力测量模块
    2.3 位移测量模块
    2.4 接触半径测量模块
    2.5 其他硬件
    2.6 JKR测能仪的总体硬件结构
        2.6.1 测量部分
        2.6.2 控制部分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JKR测能仪软件系统设计与开发
    3.1 界面设计
    3.2 数据通信
    3.3 软件滤波
    3.4 程序阀值判定条件
    3.5 JKR测能仪运行误差的自动校正
        3.5.1 压力运行误差自动校正
        3.5.2 位移运行误差自动校正
    3.6 数据存储
    3.7 错误报警和限位保护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JKR测能仪性能的实验测试
    4.1 JKR测能仪性能评估结果
    4.2 结论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嵌入式WinCE平台的车载仪表显示终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系统结构及工作原理
2 内核定制
3 CAN总线通信
4 应用程序的设计和开发
    4.1 显示终端图形界面
        4.1.1 表盘设计及核心程序
        4.1.2 图形界面反走样算法
        4.1.3 指针旋转画法
    4.2 油量表的设计
    4.3 报警 (声光) 的设计
5 结束语

(7)计算机光栅图形反走样基础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走样及反走样
    1.1 走样及反走样的基本概念
        1.1.1 走样与反走样概念诠释
        1.1.2 走样现象的分类
    1.2 反走样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反走样的发展历程
        1.2.2 反走样的研究现状
    1.3 反走样技术的应用领域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结构
2 直线的反走样算法研究
    2.1 传统画线算法
        2.1.1 提高分辨率
        2.1.2 未加权区域取样
        2.1.3 加权区域取样
    2.2 直线反走样方法的发展
    2.3 基于 Bresenham 算法的新反走样快速画线算法
        2.3.1 Bresenham 直线算法
        2.3.2 以Bresenham 算法为基础的直线对称生成
        2.3.3 Hemisphere-filter 求像素灰度值
        2.3.4 新反走样的算法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双步圆反走样画线算法研究
    3.1 圆的传统生成算法
        3.1.1 圆的对称生成算法的引入
        3.1.2 圆的单步与双步生成算法
    3.2 细化灰度级的双步圆反走样算法
        3.2.1 双步圆算法改进
        3.2.2 新双步圆反走样生成算法
        3.2.3 算法的复杂度分析及比较
    3.3 本章小结
4 椭圆的双步反走样算法研究
    4.1 传统基本图形算法的不足
    4.2 椭圆曲线的离散模式及分域
        4.2.1 椭圆曲线的离散模式
        4.2.2 椭圆的分域
    4.3 引入双步走法的椭圆反走样算法
        4.3.1 判别式的构造
        4.3.2 反走样原理
        4.3.3 区域Ⅱ转向区域Ⅰ的终止条件
    4.4 算法步骤描述
    4.5 算法分析及计量比较
5 应用领域的分析与展望
    5.1 汉字或矢量图形中的应用
    5.2 地图出版符号中的应用
    5.3 虚拟仪器虚拟仪表中的应用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6.3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8)基于GL-Studio的飞行模拟机虚拟座舱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 论
    1.1 课题背景
        1.1.1 课题的来源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飞行模拟器简介
        1.2.1 飞行模拟器的组成
        1.2.2 飞行模拟机的国外研究现状
        1.2.3 飞行模拟机的国内研究现状
    1.3 虚拟座舱系统在国内外的研究动态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虚拟座舱的软件需求分析
    2.1 虚拟座舱的系统组成
        2.1.1 虚拟座舱电子式仪表及功能
        2.1.2 虚拟座舱控制面板及功能
    2.2 虚拟座舱的设计要求
        2.2.1 虚拟座舱的性能要求
        2.2.2 虚拟座舱的功能要求
    2.3 虚拟座舱的软件构成
        2.3.1 操作系统和编程语言
        2.3.2 GL Studio 应用模块的简介
    2.4 虚拟座舱控制面板的方案设计
    2.5 虚拟座舱的总体开发流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座舱电子式仪表的系统研究和实现
    3.1 虚拟座舱电子式仪表的系统研究
        3.1.1 电子式仪表显示系统工作原理
        3.1.2 虚拟座舱仪表面板的总体结构
    3.2 虚拟座舱电子式仪表的实现过程
        3.2.1 仪表面板的开发流程
        3.2.2 显示模块的建模
        3.2.3 显示模块的驱动
        3.2.4 网络通信模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座舱控制面板的研究和实现
    4.1 虚拟座舱控制面板的功能研究
    4.2 虚拟座舱控制面板的实现
        4.2.1 燃油控制面板的功能和逻辑分析
        4.2.2 燃油控制面板的实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飞行模拟器演示系统
    5.1 系统组网方式
    5.2 演示虚拟座舱系统的硬件配置
    5.3 系统测试验证
        5.3.1 单机测试
        5.3.2 虚拟座舱和整个演示系统的协调测试过程
    5.4 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基于MPC8260的战车综合显示器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态势
        1.2.1 国外检测仪表的现状
        1.2.2 国内检测仪表的现状
        1.2.3 军用检测仪表的发展态势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简介
    2.2 需求分析
    2.3 硬件总体介绍
    2.4 软件总体设计
        2.4.1 VxWorks 系统软件设计
        2.4.2 应用程序的多任务设计
第三章 VxWorks 系统移植及驱动开发
    3.1 VxWorks 系统开发概述
        3.1.1 VxWorks 嵌入式系统的开发流程
        3.1.2 Tornado 集成开发环境
        3.1.3 BSP 总述
    3.2 移植 VxWorks 操作系统
        3.2.1 修改Makefile 文件
        3.2.2 修改config.h 文件
        3.2.3 修改启动汇编代码
        3.2.4 修改板级硬件初始化文件
    3.3 驱动程序的开发
        3.3.1 串口驱动程序开发
        3.3.1.1 VxWorks 下的串行设备驱动接口
        3.3.1.2 MPC8260 的SCC 串口介绍
        3.3.1.3 串口驱动程序编写
        3.3.2 数据Flash 驱动程序开发
        3.3.2.1 VxWorks 下的块设备驱动接口
        3.3.2.2 Intel 28F128J3 FLASH 的操作
        3.3.2.3 FLASH 驱动程序设计
第四章 虚拟仪表的设计与实现
    4.1 虚拟仪表实现的基础算法
        4.1.1 DDA 画线算法
        4.1.2 中点圆算法
        4.1.3 圆弧的生成算法
    4.2 虚拟仪表的刻度的实现
    4.3 虚拟仪表指针的实现算法
        4.3.1 第一种指针算法
        4.3.2 第二种指针算法
        4.3.3 第三种指针算法
        4.3.4 指针的刷新算法
    4.4 线条的反走样
        4.4.1 反走样直线算法
        4.4.2 反走样圆算法
    4.5 虚拟仪表的贴图实现
        4.5.1 贴图实现原理
        4.5.2 BMP 位图格式
        4.5.3 虚拟仪表的贴图实现方法
第五章 GPS 电子导航地图的设计与实现
    5.1 电子地图的设计方案
        5.1.1 电子地图需求分析
        5.1.2 地图格式的比较和选择
        5.1.3 地图数据的来源
        5.1.4 地图文件组织形式
        5.1.5 任务总体设计
        5.1.5.1 子模块的划分
        5.1.5.2 任务流程设计
    5.2 电子地图的实现
        5.2.1 主要数据结构
        5.2.2 文件加载模块设计
        5.2.3 GPS 坐标转化模块设计
        5.2.4 地图查找模块设计
        5.2.4.1 地图查找流程图
        5.2.4.2 单幅地图的查找算法
        5.2.4.3 多幅显示时的地图查找算法
        5.2.5 地图绘制模块的设计
        5.2.5.1 地图绘画模块流程
        5.2.5.2 程序设计
        5.2.6 光标绘制模块设计
        5.2.6.1 光标绘制模块流程图
        5.2.6.2 GPS 坐标到屏幕坐标的映射
        5.2.7 缩放及移动模块的设计
        5.2.7.1 地图缩放模块
        5.2.7.2 地图移动模块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测试环境
    6.2 VxWorks 系统 BSP 测试
    6.3 GPS 电子导航地图的测试
        6.3.1 测试方案
        6.3.2 测试结果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战车综合显示器实物图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虚拟仪器中虚拟仪表的反走样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组态式捷联惯导系统仿真验证平台的研究与设计[D]. 曹新宇.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8(01)
  • [2]介入导管的设计与主从控制[D]. 冯安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2)
  • [3]采用虚拟仪器技术的JKR测能仪软硬件集成系统设计、开发与测试[D]. 袁程强.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4]航天器器-地对应仪表显示系统软件的设计与实现[J]. 黄连兵,陈晓光,赵攀.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1(06)
  • [5]基于VAPS虚拟仪表反走样设计仿真实现[J]. 史志波. 电子技术应用, 2010(12)
  • [6]嵌入式WinCE平台的车载仪表显示终端[J]. 杨海涛,吴建华,李琦. 自动化仪表, 2010(09)
  • [7]计算机光栅图形反走样基础算法研究[D]. 牛玉静. 辽宁师范大学, 2010(04)
  • [8]基于GL-Studio的飞行模拟机虚拟座舱开发[D]. 刘丽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S2)
  • [9]航电总线测试和仿真中虚拟仪表的应用[A]. 杨菲菲,刘德峰,朱永波. 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 2008(总第198期)
  • [10]基于MPC8260的战车综合显示器的设计与实现[D]. 李巍.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4)

标签:;  ;  ;  ;  ;  

虚拟仪器中的虚拟仪器抗锯齿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