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选展

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选展

一、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作品选登(论文文献综述)

陈明[1](2021)在《多元并存与主流建构——中国画十年评述(2010—2019)》文中研究说明在多元化的文化语境下,2010年至2019年这10年来的中国画创作在语言形态、风格图式和艺术观念等方面呈现出越来越鲜明的特征:日益多样的现实题材使创作内容得到不断丰富,艺术观念的多元化促进了形式语言的不断更新。在此基础上,主流的中国画创作得到国家层面的极大支持,愈来愈成为中国画创作大厦的重要支柱。主流中国画创作对艺术社会功能的肯定、对传统文化价值回归的关注以及对艺术精神性价值的重视,推动了10年来中国画创作的繁荣发展,体现出新时代的文化要求,并为未来中国画创作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郑志刚[2](2020)在《当代“中原画风”的构缔与发展》文中研究指明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中原画风"的学术形象,由含混而逐渐清晰。现当代中国主流画派所产生的"携裹"作用,是"中原画风"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对当代"中原画风"的概念、特征、提出时间、主要成果、发展阶段划分及旗帜性人物认定等方面的笺探与厘清,有益于在传播与接收层面强化其学术独立性。

周思[3](2019)在《郑小娟工笔人物画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郑小娟是湖南工笔画界老一辈的着名画家之一,六十多年来她始终致力于工笔人物画的艺术创作与探索,为湖南工笔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的作品结合传统工笔画艺术、民间艺术和西方艺术,探索和创作出属于她个人新的工笔人物画的绘画语言,以及表现她自己新的绘画形式。郑小娟的工笔人物画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她的作品多次参加过国际和国内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部分作品还被国内外文化机构收藏。同时,郑小娟在任湖南省美术出版社编审期间,她的艺术思想也影响了许多中青年画家,为湖南工笔画的振兴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郑小娟六十多年来对工笔人物画上的艺术探索与研究不但丰富了湖南工笔人物画的内涵,还对当代中国工笔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本文以郑小娟的整个人生的工笔人物画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分析法分别从艺术历程、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三方面对郑小娟的工笔人物画艺术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阐明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第二章的第一部分为郑小娟的个人简介,主要从郑小娟的生活经历与艺术历程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从郑小娟的工笔人物画的初、中、成熟期三个时期来阐述郑小娟工笔人物画艺术特征产生的艺术渊源。第三章从题材形式、造型表现和色彩表达三方面对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具体归纳为:一、题材形式上富有朴实纯真的女性情怀、芳馨神韵的湖湘情怀和与世无争的乡土情怀;二、造型表现上具有行云流水的线条、虚实结合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动态;三、色彩表达上蕴含灵动的装饰、浓郁的情感和张扬的色彩。第四章从郑小娟的绘画艺术对湖南工笔人物画的贡献和其艺术追求对现当代画家的启发两方面对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影响进行了评述。第五章结论部分总结了郑小娟的艺术特征和理念。

赵伏英[4](2019)在《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发展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文,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为研究古代历史文化和古文字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文和特定的青铜器结合在一起,呈现出独特的形态结构,形成了古雅蕴藉、平正中和的艺术风格,为后世书家提供了丰富的师法对象。清代和民国时期的书法家对金文的取法,影响了当代的许多书法家。了解金文的发展,有助于书法家在进行书法创作时,大胆变形,随心所欲又不逾规矩。站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数据,结合2018年举办的全国第三届篆书作品展,进行典型现象分析,对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呈现的书法现象进行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在全国书法背景大发展的推动下,呈现一片繁荣之势,形成了多元化的金文书法艺术风格,名家辈出,个性突出;金文书法家创作作品受地域影响明显。当代书法家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追求展厅效应,讲究作品形式和笔墨技巧,适应展览的作品逐渐增多,呈现出当代金文书法创作的新气象。然而在繁荣的背后,却还有古文字知识不足、笔墨互溶性不强等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引导金文书法艺术的良性发展。在当代,进行金文书法创作时,书法家一方面要继承传统,一方面要开拓创新,将传统融会贯通,在用笔用墨、结构造型、章法布局以及书写材料等方面深入挖掘,不仅要利用金文的特质和美感,还要结合时代的审美观,书法家的独特审美和情感,才能创作出反映当代书法家思想的作品。

梁宏[5](2019)在《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不仅拥有众多的创作群体,在展现中国现当代画家对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生活变迁的艺术性思考的同时,也形象地反映了社会文化转型进程中艺术家审美思维的拓展与变迁,构成了我国美术史乃至整个艺术发展史中一道别样的风景。然而,就目前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对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研究,还没有深入、系统地展开,创作实践理论研究、审美风格研究尤其匮乏。有鉴于此,本文试图以现当代以来以维吾尔族、蒙古族、藏族等西部少数民族为表现对象的少数民族题材国画为研究对象,结合艺术学、美术学、民族学的相关理论和学术研究范式,进行较为深入系统的综合研究。本文分为四部分,前有绪论,后有结语。文章第一部分梳理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发展的历史脉络,并揭示不同历史时段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创作背景、创作现象以及作品中的艺术风格特征。纵观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近80年发展历程,随着我国西部地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题材国画也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进行着观念转化与视向转换。譬如,抗日战争时期的画作主要致力于一种愤懑、忧伤情绪的呈现;“十七年”时期的画作则主要聚焦于对新生活的艺术礼赞;而“文革”时期作品的艺术特质则主要体现为对艺术形象的单一化塑造。文章的第二部分研究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画家群体。画家以特定少数民族地域的景物、人物作为描绘对象,地域特征中的诸多相同因素塑造了作品的某些共性特征,同时,各个画家又因为性格、艺术经历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整体领悟不同而使他们的创作呈现出个性差异。比较而言,“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少数民族画家有着对当地文化的先天感性经验优势,从而可以突破外来画家“他者”视角造成的与少数民族审美文化的疏离感,以“自者”的眼光捕捉日常生活中的美学质素,将其凝定为具体可见的艺术形象。非本土画家则擅长敏感地捕获少数民族的特殊美质,汲取“民族活力因子”以充实创作内涵,从而更具理性精神。文章的第三部分分析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表现内容。少数民族题材国画与其他题材国画最根本的不同之处在于取材和表现对象的不同,其核心要素是“少数民族”,无论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日常劳作、祭祀、婚嫁、节庆;还是展现少数民族风情的霓裳之美、景观之美、歌舞之美,抑或是彰显民族精神之虔诚的宗教精神、顽强的生命精神、母爱或团结精神,其立脚点都在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理解与感悟的维度上展开。这种对“少数民族”质素进行的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揭示,也使得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尽可能地避免文化“浅层化”,进而彰显了更为深刻的文化意涵。文章的第四部分研究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艺术特征。与其他题材国画相比,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具有宗教性、民族性、抒情性、多元性等特征。绘画观念的转变带动了绘画语言的深入探索和前进,从而推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和而不同”、“多元共生”创作风貌的形成。通过对以上四个主要问题的研究,本文勾勒了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的整体面貌,同时“深描”了个案创作的艺术动因和风格特征。指出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立足传统,面向现代,扎根民间是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的根本保证。有助于厘清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的实践脉络和美学表征,同时也为现下正在进行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实践者提供历史镜鉴和经验参照。

马锋辉[6](2014)在《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以浙江美术馆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美术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大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阵地。展览是美术馆的主业,最能反映美术馆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取向,越来越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传统意义上的美术馆随着现代规则的转变而不断升级和加载新的功能,美术馆展览也已经从单纯的作品展示转向研究、典藏、教育和普及等多元化发展。展览不仅要体现美术馆的学术理念、学术观点,同时还要体现文化态度和文化立场。建构科学合理的展览体系对于美术馆更好地提升社会文化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美术馆展览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理论体系的指导。本论文提出“文化坐标”的观点,就是基于体系建设和价值定位的实践运用,有益于美术馆界的专业发展。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具有多元互动的参考轴系,在坚持公共文化服务和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包含了历史与现实、继承与创新、传统文化与当代艺术、地域风格与国际视野、艺术演进与时代精神等文化内涵和视觉主题,全面展示艺术成就,注重培育学术品格,健全完善保障机制,通过丰富的艺术展览精神产品满足社会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体现了现代美术馆高度的文化自觉性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意识,这是新型美术馆在时代背景下的实践经验。浙江美术馆在开放运行之初就提出展览“文化坐标”的理念,大胆尝试新的思路和方法。本论文研究的依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美术馆在展览策划、项目实施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和模式,建立起“观点—实践—研究—理论—实践”的研究方法,形成了关于美术馆展览“文化坐标”的理论阐述,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理论观点和实际运作的完全匹配性是论文的创新点。对于“文化坐标”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现阶段美术馆展览体系中具有一定的先导性,符合我国美术馆的运行惯例。希望对我国美术馆界的专业规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并更好地适应美术馆事业的时代进步,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呈现新的特点、新的模式。

朱亮亮[7](2014)在《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二十世纪初美术展览会在中国的兴起,以及民国前中期的盛极一时,直至民国后期的稳定发展,促使我国近代美术的展示与传播进入了一个完全开放的系统,成为艺术观念与主张、美术作品与思潮进行交流与推广的至为重要的媒介和载体。正是由于美术展览会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近代中国民众的社会文化心理,拓展了文化艺术的传播路径与交流空间,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动转型、中西美术的相互交流与融汇,以及中国美术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与深化。然而,美术史学界对它的关注远远不够,大部分局限于近现代美术展览历史的研究或是分散的区域或个案研究。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根本特征和内在规律还未被全面、系统、深入地研究,其社会功能及历史作用也没有得到应有的肯定与认同。本课题以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所蕴含的两大核心语汇——“展示”与“传播”为崭新的切入角度进行辨析与分析。笔者在已有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整理和分析民国时期的报纸、期刊、书籍以及历史档案等史料,在对各类美展活动定量分析基础之上对整个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进行整体上的定性分析与研究。笔者还在纵向上打通历史时间的界限,以及横向上突破美术展览会形式上的多元,首次归纳总结出了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四大特性——教育性、现代性、公益性和市场性。具体来讲就是:第一部分,从人体美展所引起的普通民众从封建道德伦理走向现代审美趣味的启蒙教育、从中小学儿童到艺术院校再到社会大众全面实现社会美育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的美术展览会、以及实现美术学科发展的成绩美展、社团美展等个方面探讨美术展览会的教育性特征;第二部分:从美术展览自身形式的现代呈现、引发了中西绘画的现代性美术思潮的兴起、以及美术展览对于中西绘画创作的现代转型的影响等方面研究美术展览的现代性特征;第三部分:从以赈灾救难、帮困扶弱以及抗日救国为目的的筹款(物)美展来分析美术展览会的公益性特征;第四部分:以美术展览会为交易平台的艺术品流通从艺术家的艺术生产、艺术品定价、艺术品交易和艺术品消费等艺术市场中各个要素及相互关系等方面来考察美术展览会的市场性特征;通过对于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这四大特性的系统深入研究,深刻揭示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的内在规律和根本特征,并明确和揭示了其在中国美术近代化进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引领并推进近代中国美术逐步走向现代和不断变革深化所发挥的重大历史作用。

晏小平[8](2007)在《湖北国画享誉京华》文中提出隆重开幕2007年11月15日的北京,初冬料峭,寒风袭人,而全国政协礼堂三楼华灯齐放,暖意春浓,一派隆重热烈的节日景象。三楼前厅主墙上竖立着巨幅展板,红艳的底版写着"中国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湖北作品展",吕绍福、魏金修、董继宁、彭

程世峨[9](2005)在《宏扬国粹 再创辉煌》文中研究指明 中国画艺术有着悠久的传统和辉煌的历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在北京.中国画的事业在1949年之后得到了党和政府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从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首先是吸引了全国一大批着名的画家先后来到北京。1957年.经最高国务会议批准.北京成立了新中国第一所画院——北京画院。此后.北京又建造了中

叶选平[10](2003)在《在《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致词》文中研究表明 主席、各位副主席、各位来宾:在举国上下欢庆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的大喜日子里,《广东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开幕了。请允许我代表全国政协对画展的成功举办表示衷心的祝贺!对各位来宾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近代以来,广东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几代先贤把握时代脉搏,主动寻求变革,引领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诸方面开放和创新的风潮,艺术家们也因利乘便,内承传统,外学西洋,创立了“岭南画派”,对当代中国

二、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作品选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作品选登(论文提纲范文)

(1)多元并存与主流建构——中国画十年评述(2010—2019)(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元文化语境与当代中国画创作观
二、主流中国画创作的发展
三、工笔画的当代性拓展
四、水墨艺术的破局与写意中国画的坚守
五、结语

(2)当代“中原画风”的构缔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原画风”的概念及其提出
    (一)概念
    (二)提出
二、“中原画风”发展的两个关键阶段
    (一)奋志鹰扬:大力拓展期(2007-2015年)
    (二)步武继踵:持续迈进期(2015年至今)
三、“中原画风”的两代旗帜性画家
四、余论

(3)郑小娟工笔人物画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形成与发展
    2.1 郑小娟的个人简介
        2.1.1 质而不野的生活经历
        2.1.2 不忘初心的绘画历程
    2.2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渊源
        2.2.1 发展初期:以乡土情实为主
        2.2.2 发展中期:以浪漫厚实为主
        2.2.3 成熟期:以潇洒清丽为主
第三章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艺术特征
    3.1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题材形式
        3.1.1 朴实纯真的女性情怀
        3.1.2 芳馨神韵的湖湘情怀
        3.1.3 与世无争的乡土情怀
    3.2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造型表现
        3.2.1 行云流水的线条
        3.2.2 虚实结合的空间
        3.2.3 错落有致的动态
    3.3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色彩表达
        3.3.1 灵动的装饰
        3.3.2 浓郁的情感
        3.3.3 张扬的色彩
第四章 郑小娟工笔人物画的影响
    4.1 郑小娟的工笔画艺术对湖南工笔画的贡献
    4.2 郑小娟的艺术追求对现当代工笔画的启发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附录B 艺术活动年表
附录C 郑小娟历年作品一览表
致谢

(4)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发展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与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三、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一章 金文书法发展述略
    一、先秦金文发展述略
    二、清朝金文书法发展述略
    三、民国金文书法发展述略
第二章 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发展阶段、特征及典型现象
    一、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的书坛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初步发展阶段(1977—1990)
        (二)第二阶段:繁荣发展阶段(1991—)
    二、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发展特征
        (一)金文书家类型的多元化发展
        (二)地域特征明显
    三、目前先秦金文书法创作中的典型现象
第三章 金文书法创作繁荣之原因、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一、繁荣的原因
        (一)“展厅效应”的影响
        (二)工具书的编纂与出版对当代金文创作的影响
        (三)“复古潮流”对当代金文书法创作的影响
        (四)个人审美意识的追求和转化
    二、存在的问题
        (一)古文字修养不足
        (二)书法家取法内容单一
        (三)欣赏者对金文的识读能力较低
    三、解决问题的现实策略
        (一)提高书法家古文字修养和艺术修养
        (二)提高金文受关注程度
        (三)加强先秦墨迹书法与金文书法的互融性
        (四)引导金文书法创作理性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奖情况

(5)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二、与选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历史脉络
    第一节 20 世纪30、40 年代西部初探与抗战视阈下的悲愤情结
    第二节 解放与建设:对少数民族的讴歌
    第三节 斗争与改造:“文革”时期的“红、光、亮”形象
    第四节 改革开放后的多样化发展——“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第五节 文化全球化背景下对国家形象的塑造
    第六节 创作反思
第二章 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的画家群
    第一节 以新疆维吾尔族为表现对象的画家群
        一、内地访疆画家
        二、内地驻疆画家
        三、新疆本土画家
    第二节 以内蒙古蒙古族为表现对象的画家群
        一、内地访蒙画家
        二、内蒙古本土画家
        三、草原“群体”画家
    第三节 以西部各藏区藏族为表现对象的画家群
        一、早期访藏画家
        二、西藏外来画家
        三、西藏本土画家
第三章 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表现内容
    第一节 再现少数民族生活
        一、再现游牧民族生产、生计方式
        二、再现农耕民族生产、生计方式
        三、再现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共有的生活场景
    第二节 展现少数民族风情
        一、霓裳之美
        二、景观之美
        三、歌舞传情
    第三节 彰显少数民族精神情感
        一、虔诚的信仰
        二、顽强的生命精神
        三、母爱
        四、团结精神
第四章 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的特征
    第一节 宗教性
        一、创作主体受到宗教影响
        二、表现对象的宗教性
        三、表现形式的宗教性
    第二节 民族性
        一、对民族音乐舞蹈文化的表现
        二、对民族手工业文化的表现
        三、对民族服饰文化的表现
        四、对民族饮食文化的表现
        五、对民族建筑文化的表现
        六、对人文地域文化的表现
    第三节 抒情性
        一、抒情形象激发画家情感
        二、抒情表达方式
    第四节 多元性
        一、“壮美”与“优美”并存
        二、“写实的生机之美”与“夸张的变形之美”同在
        三、其他类型的美
结语
附录
    第一章 附图
    第二章 附图
    第三章 附图
    第四章 附图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以浙江美术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 美术馆的发展现状
        2. 美术馆展览的特点和问题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 凸显美术馆的社会文化效益
        2. 构建美术馆展览的策划体系
        3. 提出美术馆展览的实施规范
        4. 探究美术馆的文化发展内核
    1.3 研究的方法与论文的结构
    1.4 论文的创新点和贡献
第二章 文化坐标是美术馆展览的核心价值
    2.1 美术馆展览的功能定位
        1. 坚持公益性原则
        2. 培养大众审美趣味
        3. 展示艺术发展成就
    2.2 美术馆展览的学术品格
        1. 坚持自主策划
        2. 突出展览主题
        3. 注重学术普及
    2.3 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内涵
        1. 传统历史中的文化积淀
        2. 时代变革中的文化传承
        3. 国际视野中的文化交融
        4. 时代精神中的文化创造
第三章 传统强基:继承创新中的视觉标杆
    3.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传承有序的历史渊源
        2. 普及广泛的社会影响
        3. 立足当下的视觉创新
    3.2 展例解读
        1. 煌煌大观——敦煌艺术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2. 神州国光——黄宾虹艺术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3. 杭州·中国画双年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意义
        4. 书风书峰:2011 浙江书法名家作品展
        (1)策展背景和思路
        (2)实施特点
        (3)展览解读
    3.3 实施启示
        1. 强化自主策划
        2. 体现综合效应
        3. 吸引社会支持
        4. 注重展览解读
第四章 地域流风:历史进程中的文化特征
    4.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地域美术中呈现的文化特征
        2. 美术思想中彰显的社会功能
        3. 艺术演进中产生的美术形态
    4.2 展例解读
        1、“白社”及其群体研究之“吴茀之艺术展”、“张书旗艺术展”
        (1)策展背景和思路
        (2)展览结构和特点
        2. 鲁迅与新兴木刻纪念系列展览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
        3. 浙江现代版画系列展
        (1)刀木人生——赵延年先生捐赠作品展
        (2)八十凝望——赵宗藻艺术回顾展
        (3)瘦骨刀魂——张怀江作品展
        (4)刀锋民魂——张漾兮诞辰百年艺术展
    4.3 实施启示
        1. 重视地域特色、增强保护意识
        2. 整合美术资源,树立学术品牌
        3. 注重互动交流,发挥典藏效应
        4. 拓展征集渠道,增加资源积累
第五章 当代文脉:中西融合中的文化根源
    5.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现代思潮的传播启智
        2. 民族内涵的探索实质
        3. 当代艺术的思考立场
        4. 文化品格的传统溯源
    5.2 展例解读
        1. 东西贯中——吴冠中艺术回顾大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
        (3)展览亮点
        2. 致葵园——许江作品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3. 春——蔡国强个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展览结构和解读
    5.3 实施启示
        1. 展陈设计的当代性
        2. 展示平台的拓展性
        3. 国际借展的规范性
第六章 国际视野:时代境遇中的促进意义
    6.1 在展览文化坐标中的定位分析
        1. 文化艺术特征的相互吸引
        2. 艺术表现构成的不断拓展
        3. 人本关怀精神的共同探索
    6.2 展例解读
        1. 2013 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
        (1)策展背景和理念
        (2)学术主旨
        (3)展览主题
        (4)展览结构
    6.3 实施启示
        1. 多渠道借展促成主办全球性展览
        2. 大力度理性收藏国外艺术家作品
第七章 结语
参考文献

(7)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清单
绪论
    一、美术展览会——民国时期美术进程的展示载体与传播媒介
    二、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研究现状之研究
    三、“美术展览会”概念的界定、时间分期与特征
    四、本课题的研究视角与方法、论点结构及研究意义
第一章 “全民教育与学科发展”——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教育性”之探讨
    第一节 从封建道德伦理走向现代审美趣味——人体美展的启蒙教育
        一、从风波到风暴的人体美展
        二、人体美展促进民众思想的解放与观念的开放
    第二节 培养能力与塑造人格——实现教育价值的美术展览会
        一、美展培养儿童及中小学生的认知与创造
        二、刘海粟以美展促进艺术民众化
        三、林风眠以美展促进民众接受艺术教育
    第三节 完善与创新——实现美术学科价值的美术展览会
        一、美术展览促进美术学科的发展——以上海美专成绩展览会为例
        二、社团美展促进美术学科发展
第二章 “应时代而发展”——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现代性”之研究
    第一节 美术展览会本体的现代性呈现
        一、美术展览现代形式之多元化变迁
        二、展厅布置与展出效果的现代考量
    第二节 美术展览会推动现代美术思潮的兴起
        一、教育部第一届全国美展所引发的西画写实派与现代派之争
        二、由美术展览会形成的中国画“新”与“旧”两大阵营
    第三节 美术展览会与美术创作的现代转型
        一、美术展览会引发的西画创作现代转型
        二、全国美展中“新国画”之异军突起
第三章 社会救助与募款救国——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公益性”之分析
    第一节 同胞之情与仁爱之心——赈灾与帮困筹款(物)美展的公益性
        一、救难赈灾美展的公益性
        二、赈济难民美展的公益性
    第二节 国家存亡与民族大义——抗战筹款(物)美展的公益性
        一、国内救国劳军美术展览激发全民抗战热情
        二、海外抗战筹款及援华美术展览引起国际关注与支持
第四章 “公开展示与直接销售”——民国时期美术展览会“市场性”之考察
    第一节 定位与定价——艺术家及作品在美展中的市场价值体现
        一、民国时期艺术市场环境与艺术家的身份转化
        二、美术展览会中艺术品的定价
    第二节 策划与交易——美术展览会中的艺术品经营
        一、媒体宣传与名人推介
        二、美展作品销售中的市场化交易手段
    第三节 购藏与反馈——美展中的艺术品消费及影响
        一、美展中艺术品消费者的构成及够藏行为分析
        二、作品销售对美展本身及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四、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作品选登(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元并存与主流建构——中国画十年评述(2010—2019)[J]. 陈明. 美术, 2021(05)
  • [2]当代“中原画风”的构缔与发展[J]. 郑志刚. 大连大学学报, 2020(01)
  • [3]郑小娟工笔人物画艺术研究[D]. 周思.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4)
  • [4]近四十年先秦金文书法创作发展现状研究[D]. 赵伏英. 河南大学, 2019(01)
  • [5]现当代西部少数民族题材国画创作研究[D]. 梁宏. 中南民族大学, 2019(08)
  • [6]美术馆展览的文化坐标及其实践 ——以浙江美术馆为例[D]. 马锋辉. 中国美术学院, 2014(12)
  • [7]展示与传播—民国美术展览会特性研究(1911-1949)[D]. 朱亮亮.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1)
  • [8]湖北国画享誉京华[J]. 晏小平. 世纪行, 2007(12)
  • [9]宏扬国粹 再创辉煌[J]. 程世峨. 中国美术馆, 2005(03)
  • [10]在《当代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开幕式上的致词[J]. 叶选平. 美术学报, 2003(01)

标签:;  ;  ;  ;  ;  

当代中国画优秀作品展——广东作品展选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