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

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

一、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蒋欣欣[2](2018)在《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文中指出已有研究认为,新闻媒体上的“第一夫人”新闻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第一夫人”的公共活动及其所展现的国家形象,也可以反映新闻媒体的建构方式和意图。本文采集《人民日报》1949-2018年关于中国“第一夫人”的新闻报道,以框架理论为研究方法论,以内容分析法为研究方法,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对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及其变迁做了研究。研究发现:(1)中国官媒重视“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建构,其媒介形象变迁呈现两个主要特征。一是报道数量方面,呈现出“n”形、“N”形和“M”形特征,“M”形特征还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二是报道方式方面,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实现从“脸谱式”刻画到“生动式”呈现转变,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和中国政治发展新时代,彭丽媛的“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更为丰富、立体和生动。(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主要通过报道议题与报道框架表现。中国“第一夫人”独立参加公共活动时,其报道议程主要集中在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等相关事务;此外,陪同性框架是建构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要框架,政策性框架、礼仪性框架和义务性框架居于次要位置。(3)彭丽媛时期媒介形象的框架在不变中有变,此阶段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媒介形象全面体现在“量”、“质”、“议题”、“框架”等角度。彭丽媛时期的“第一夫人”报道总量、年均报道量都达到历史最高值,将“第一夫人”作为报道主要对象的新闻报道占比远远高于其他“第一夫人”,此时期政治外交议题有所下降,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议题大幅度提升,陪同性框架占比减少,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遵循了世界通行框架,但也突出了自己的政治风格和文化色彩。研究发现媒介形象所反映的“第一夫人”活跃程度与国家发展和政治运行有关,文化差异是导致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与他国同中有异的重要因素,个人魅力和时代背景促成了彭丽媛引发中国“第一夫人”热。研究认为要重视“第一夫人”在与最高领导人角色互补、提升国家软实力、对女性的示范等方面的作用,建议在塑造“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时将要根植于本土传统文化,也要做好跨文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要积极推进“‘第一夫人’外交”的制度化,给予“第一夫人”更多自主空间。

宗志远[3](2017)在《《人民日报》(1997-2016)对香港形象的建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近几年香港发生“蝗虫广告”、“反水货客”、“非法占中”等事件后,两地民间的对立情绪明显抬头,网络争辩与谩骂逐渐增多,内地民间对香港的感情变得复杂,原本璀璨的东方之珠在内地民众心中似有“黯淡”之势。媒介是构筑现实的重要一环,对香港社会进行真实、客观的报道,塑造真实、立体、生动的香港形象,有利于消解内地与香港之间的误解和认知盲区,巩固内地与香港的情感基础,促进内地与香港的交流往来。本文旨在对《人民日报》自1997年以来如何建构香港形象进行研究,研究重点在于《人民日报》涉港报道的框架特征,所使用的话语策略以及具体呈现的香港形象,并对影响涉港报道的因素进行归纳总结,最后给出未来涉港报道的建议。通过分析,本文发现,除个别年份外,《人民日报》的每年的涉港报道数量比较稳定,报道主题以政治类为主,多处于要闻版,在报道体裁上以消息为主,且多为纯文字报道;而在报道倾向上,以正面倾向和中性为主,负面倾向极少。在话语策略上,经过分析发现,在宏观语义层面,《人民日报》涉港报道文本多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叙事紧扣事件本身,图式结构相对简单、明了;在微观语义结构上,《人民日报》在词汇的使用上呈现明显的极化策略,在句式策略上,则多使用行动句式和“连动式”句式;在语境层面,《人民日报》涉港报道呈现出明显的政治化色彩,并且大量地运用隐喻修辞。经过对样本文章的分析,本文对《人民日报》所构建的香港形象进行了归纳总结,探讨了其所构建的香港形象背后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媒介等深层因素,并从内容和形式上给出了改进涉港报道的建议。

陈学貌[4](2017)在《俄罗斯主流报纸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12-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和俄罗斯,作为两个世界大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两国关系的发展变化也对国际局势产生重大影响。研究俄罗斯报纸中的中国形象,不仅可以认清“自我”(中国),也可以了解“他者”(俄罗斯),有助于国家和政府制定出合理的外交政策,改善中国在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促进两国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本文主要以形象学为理论视角,以2012-2015年间《俄罗斯报》和《共青团真理报》中的涉华报道为基础,并结合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出俄罗斯以积极正面的态度对待中国,得出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政治上的好友、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异国文化和优秀传统。最后分析中国形象的成因,并为进一步提升俄罗斯的中国形象,提出建议:继续保持中俄两国政府间友好交往、扩大两国民间交流,扩大中俄教育合作,加强对外宣传工作、改变宣传方式,提高公民自身素质和在外形象。

吴清香[5](2016)在《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越中两国山水相连、交往历史悠久,本文对时期阶段的划分主要在考虑越中两国历史相关、相似的前提下,以越南国内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变化的不同时期为基础进行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封建时期(1858年以前)、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抗法、抗美战争时期(1945-1975)和越南统一后(1975年至今)。封建时期,由于长期的相互交流以及不平等地位,此时的越南中国观围绕着中华文化、封建体制、历史名人、风土人情等关键词逐渐形成,这来源于儒教等中华传统文化的输入、“天朝”、“中心”等封建中国自我认知的影响,以及越南使臣等沿途的所见所闻。此时的越南汉化特征明显,以封建中国为榜样,承认封建中国为天下中心。法属时期,由于文字、书籍等在越南各阶级的普及和使用以及西方思想的传入,越南中国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在这一时期,中国仍然是值得依赖的对象,这种依赖来自于阮朝统治者们希望得到清朝不断的军事援助,以及通过维持政治、科举、教育等中华传统模式来最大限度的限制法国文化的传播。虽然当时的中国正值衰退和落后,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引起了越南新知识分子的重视,并成为越南从知识改革运动到后来革命运动的一个重要动力。抗法抗美时期,越南和中国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越南得到了中国的无私、大量的援助,“同志加兄弟”成为两国关系的真实写照。一个强壮的、聪明的以及正在快速成为具有深远国际影响的大国形象在越南面前展开,中国成为越南学习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国家的榜样。即使到60年代后期越中矛盾萌芽时期,这种形象仍未有较大改变。从1975年开始,此后的十余年时间由于发生持续的矛盾和冲突,越中关系不断恶化,影响了中国在越南中的地位和形象。随着1991年两国关系正常化,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更加便捷的现今社会,中国的崛起已是世界的共识,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愈加深远,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地方是越南学习的榜样。纵观以上各历史时期,越南受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始终带有复杂性、矛盾性等特征,但受世界格局的变化、政治互信的程度、人文交流日趋密切、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等影响,也正不断向多样化、理性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当前越中间还存在一些障碍和问题,但无论如何,相互包容、和平共处的发展思路符合两国人民的共同意愿,加深理解、形成彼此正确和客观的认识,对实现和平共处、共赢发展的目标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越南国会发表演讲时指出:“中越两国人民‘共饮一江水,早相见、晚相望’,古有互通互鉴之道,近有共御外敌之情,今有振兴繁荣之业。两国人民传统友谊经受了历史岁月和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是双边关系发展的不竭动力。”相信通过两国及两国人民的进一步交往,必定能够树立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观念,为越中两国的友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时雨[6](2015)在《2014年中德关系大事记》文中提出1月5日德国财经网称,尽管增长放缓,但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对全球经济影响巨大。中国经济向好也将使德国受益,特别是汽车业。1月6日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应邀出席德国北威州首府杜塞尔多夫市工商会举办的新年招待会,并发表题为"经贸伙伴——中国"的主旨演讲。北威州经济部长杜因、杜塞尔多夫市市长埃尔伯斯、北威州工商会干事长米特施泰特、杜塞尔多夫工商会主席雷纳及北威州工商界、文化教育和新闻媒体人士,美国、日本和

何梦逸[7](2014)在《《人民日报》上的美国驻华大使形象变迁(1979-201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人民日报》19792013年涉及美国驻华大使的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运用框架理论和媒介形象理论为指导,以内容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从报道数量与篇幅、角度、主题、方式和体裁等方面对《人民日报》上美驻华大使的媒介形象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对一些报道进行话语分析,总结大使的媒介形象。研究贯穿历史与现实,旨在呈现《人民日报》塑造的美国大使形象变化,并探究这些变化的表征和成因。首先,本文结合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背景,发现《人民日报》涉及美国驻华大使的报道与当时的中美关系及中国对美的外交政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演变轨迹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其次,世易时移,《人民日报》的报道方式虽然从完全的政治意义呈现,逐渐向事实报道转化,报道也更加注重客观性。但研究发现,34年间《人民日报》塑造的美驻华大使形象并没有多大改变,较为单一模糊化。从宏观构造上来说,报道的新闻框架较为单一,其取景框架具有政治性、正面化的特点,叙述框架具有模式化的特点。本文最后,从文化的视角对《人民日报》的他者形象建构进行探讨,发现大使形象的构建受刻板传统的宣传思维和中美关系、国际政治大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对他者形象的不断认识,分析和反思自我的意识形态。

洪金梅[8](2014)在《《人民日报》对三任总理的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常态与非常态的考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家领导人在一个国家中占据着领导地位,其一言一行都是国家形象的重要体现,举手投足都会引发国内外舆论的关注,由此,国家领导人形象的呈现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我国特殊的政治制度和传播体制决定了国内其他媒体在报道国家领导人方面不具优势,《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特殊的政治地位决定了《人民日报》毫无疑问是总理形象呈现的绝佳平台。在大多数人的观念当中,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必然是主流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呈现载体,人们对媒体关于国家领导人的报道有一个宏观层面的概念,但涉及到具体问题的微观层面,却没有进一步的探究,或是忽视了这一层面。国家领导人媒介形象呈现的重要性促使媒体在报道时必须要深思熟虑,采用了何种报道方式、使用什么语言写作都会影响呈现出来的媒介形象。本文基于常态、非常态两个维度,对《人民日报》关于三任总理的形象呈现进行研究,分析、比较、提炼、总结《人民日报》对三任总理报道的理路、方式方法,并对比研究报道中的共性和差异。通过对样本的深入研究,发现:常态下《人民日报》关于总理形象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在:一、特殊时期重点呈现,二、重要版面占领舆论高地,三、“仪式化”的信息传送三个方面:非常态下《人民日报》关于总理形象的呈现方式主要表现在:一、细节描写提升报道生命力,二、运用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心两个大方面。与此同时,对比研究常态和非常态下《人民日报》关于三任总理的报道,得出:一、常态和非常态维度下呈现的总理形象不同,常态下,更多的是体现总理去个人化的“代言人”形象;非常态下,则表现为回归个体的“另面总理”形象。二、常态和非常态维度下呈现总理的框架不同,从体裁的运用情况、表述的方式、细节的处理上进行了分析。最后,论文结合前文对《人民日报》关于总理形象呈现的具体分析以及当下多样化传播渠道的现状,由点及面,试图探讨主流媒体呈现领导人形象问题。从报道理念上:重视领导人的品牌魅力形象呈现;技术运用上:新媒体全方位呈现领导人形象;报道内容上:“三贴近”从情感上拉近距离这三个方面提出笔者的一些拙见。

曾琳智[9](2013)在《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指出音乐是一种蕴含情感同时也蕴含思想和观念的艺术,它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非常独特,但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集中探讨了音乐作为“进攻性工具”和“防御性工具”在公共外交中的具体运用。作为进攻性工具,音乐主要承担“政治先锋”和“观念大使”角色,发挥其试探对方政治意图、软化对方负面情绪,加强对行为国文化认同的作用。作为防御性工具,音乐主要承担“身份标识”和“文化桥梁”角色,发挥其吸引他国公众兴趣、塑造国家形象、培植他国信任的长远防御性作用。本文选取了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对音乐的运用为典型案例,从出访背景、目标公众、传播媒介、效果评估四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探寻了音乐作为“进攻性工具”和“防御性工具”在公共外交中的不同运作及影响。本文亦选取了最代表中国政府意图的主流交响乐团出访为例,分析了音乐在我国公共外交中的运用及影响。最后,本文对音乐的制约性因素进行了探讨,厘清可能影响公共外交成效的不确定因素,并尝试对音乐外交模式进行理论构建。如今,“中国梦”的发展正面临如何赢得人心的瓶颈,对音乐这种“世界语”进行深入研究,或许可为中国未来唱响世界,获得全球共鸣提供极为有益的借鉴。

高雅[10](2013)在《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文中指出政党外交作为国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国家对外友好关系、树立良好国家形象及维护国家利益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此,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开展党的对外交往活动,通过开展政党外交,中国共产党不但提高了自身执政能力,而且为国家外交的拓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突破意识形态的限制,与更多国家的执政党、参政党以及政党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国家外交的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拉伯国家与中国一贯保持友好的外交关系,在中阿国家外交友好发展的同时,中阿政党外交不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共产党与众多阿拉伯国家政党相继签订友好合作协议,双方逐步建立多领域、全方位、深层次的政党外交关系,成为促进中阿友好关系深入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传统的阿拉伯社会同样面临重大的转型和变革,政党组织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正在阿拉伯社会崛起。把握阿拉伯国家政党的发展方向,积极开展中阿政党外交,对促进中阿友好合作、维护中国在阿拉伯国家的长远利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着重研究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及其现状,分析中阿政党外交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与不足之处,并在总结经验与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应之策。目的在于从中阿政党外交的案例中总结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的方式、规律、特点、经验,塑造和维护中国共产党在阿拉伯国家的良好形象和声誉,推进双方政治互信、经济合作、文化交流;加强同阿拉伯国家互动与合作,维护我国在能源、经济等领域的海外利益。

二、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2.1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1.2.2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2 理论述评与研究命题
    2.1 “第一夫人”与国家形象
    2.2 媒体与政治人物形象构建
    2.3 “第一夫人”的报道框架与议程
    2.4 中国政治文化环境与“第一夫人”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方法论
    3.2 研究方法
    3.3 研究对象与样本获取
    3.4 编码规则
        3.4.1 高层次编码规则
        3.4.2 中层次编码规则
        3.4.3 低层次编码规则
    3.5 研究过程与分析工具
4 高层次研究结果
    4.1 “第一夫人”报道数量呈现“N”“N”和“M”特征
    4.2 “第一夫人”报道主要对象
        4.2.1 横向:报道主要对象“是‘第一夫人’”占比较低
        4.2.2 纵向:“第一夫人”单独报道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5 中层次研究结果
    5.1 “第一夫人”报道议题
        5.1.1 横向:报道议题主要集中在政治外交领域
        5.1.2 纵向:彭丽媛时期所有报道议题比例均高于其他时期
    5.2 “第一夫人”报道框架
        5.2.1 横向:陪同性框架在报道框架中占主导地位
        5.2.2 纵向:彭丽媛时期义务性和礼仪性框架占比明显提升
    5.3 报道主要对象、报道议题、报道框架的交叉分析
6 低层次研究结果
    6.1 报道高频词分析
        6.1.1 主要运用陪同性框架建构“第一夫人”媒介形象
        6.1.2 陪同性框架在政治外交议题中具有差异化表现
        6.1.3 陪同性框架在王光美时期有四种特殊表现形式
    6.2 中心词社会网络分析
        6.2.1 中国“第一夫人”单独参与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活动
        6.2.2 “第一夫人”依附于最高领导人开展独立活动
        6.2.3 “第一夫人”独立参与的活动带有女性符号特性
7 研究结论与讨论
    7.1 研究结论
        7.1.1 中国官媒历来重视“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
        7.1.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呈现逐步“生动化”
        7.1.3 中国“第一夫人”独立承担社会公益和文化艺术事务
        7.1.4 陪同性框架是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的主框架
        7.1.5 彭丽媛时期形成中国“‘第一夫人’热”
    7.2 研究讨论
        7.2.1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政治因素
        7.2.2 中国“第一夫人”媒介形象建构的文化因素
        7.2.3 新时代“‘第一夫人’热”的个人和时代因素
    7.3 研究启示与建议
        7.3.1 研究启示
        7.3.2 研究建议
    7.4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新中国历任国家主席和夫人*
    C.《人民日报》中国“第一夫人”报道样本及编码

(3)《人民日报》(1997-2016)对香港形象的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城市形象研究现状
        二、城市形象与大众媒介关系研究现状
        三、香港形象研究现状
    第三节 目标、方法及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及路线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四节 研究方案设计
        一、研究样本选择
        二、时间范围的选取
        三、抽样方法
        四、分析单位
        五、类目及编码
        六、编码及信度检验
    第五节 选题意义
        一、现实意义
        二、理论意义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辨析
    第一节 形象与城市形象
        一、形象的内涵辨析
        二、城市形象的内涵辨析
    第二节 建构主义与媒介建构
        一、建构主义理论探析
        二、媒介建构理论辨析
    第三节 话语分析与新闻话语分析
        一、话语分析理论
        二、新闻话语分析理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民日报》涉港报道的框架特征
    第一节《人民日报》涉港报道的内容特征
        一、新闻主题:政治报道引导话语秩序
        二、新闻源:以自采和新华社供稿为主
        三、消息来源:官方话语为主,民间话语处于弱势
        四、报道倾向:以正面报道为主,软性新闻偏中性
    第二节 《人民日报》涉港报道的形式特征
        一、新闻版面:要闻版为主,重视头版功能
        二、新闻体裁:消息体裁占主体,深度报道居次
        三、报道形式:纯文字为主,配图报道较少
        四、报道篇幅:中篇报道为主,非政治领域报道多呈短篇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日报》涉港报道的话语特征
    第一节“香港回归”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香港回归”报道的宏观结构分析
        二、“香港回归”报道的微观结构分析
        三、“香港回归”报道的语境分析
    第二节“非法占中”报道的话语分析
        一、“非法占中”报道的宏观结构分析
        二、“非法占中”报道的微观结构分析
        三、“非法占中”报道的语境分析
    第三节 涉港报道的常规话语程式
        一、宏观层面的策略:“倒金字塔”结构+细节描写
        二、微观层面的策略:正向词汇+行动型句式
        三、语境层面的策略:隐喻修辞+政治化风格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日报》所建构的香港形象分析
    第一节 政治形象
        一、体制形象:“一国两制”政策示范地
        二、政府形象:精诚实干,以民为本
        三、与中央关系:中央政策的受益者
    第二节 经济形象
        一、经济地位: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二、经济形势:曲折前行,前景光明
        三、与内地经济关系:合作者与受益者
    第三节 社会形象
        一、市民精神:爱国爱港,勤奋务实
        二、社会活动:社会团体活跃,社会活动多样
        三、司法治安:法制成熟,偶有违法事件
    第四节 科教文卫形象
        一、文化体育:活动频繁,公众热情高
        二、科技医疗:科技与医疗先进,SARS与H1N1重灾区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归因与建议
    第一节 影响《人民日报》对香港形象建构的因素
        一、政治因素:政策垂范与象征
        二、经济因素:经济地位与两地合作
        三、媒介因素:专业主义与“喉舌”属性
        四、文化系统:后殖民迷惘呼唤共同体培植
    第二节 对《人民日报》改进涉港报道的建议
        一、文本:图文并茂,再现现场
        二、视角:关注民生,倾听民声
        三、策略:纵深叙事,通俗表达
        四、方向:强化认同,消弭裂痕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附录 4
附录 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4)俄罗斯主流报纸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12-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ннотация
绪论
    1、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3、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和内容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形象学理论下的中国形象
    1.1 形象学概述
    1.2 形象和中国形象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俄罗斯报纸概况及主流报纸流行度排行
    2.1 新世纪俄罗斯报纸发展现状
    2.2 俄罗斯报纸流行度排行
    2.3 俄罗斯主流报纸简介
        2.3.1 《共青团真理报》
        2.3.2 《俄罗斯报》
    2.4 俄罗斯主流报纸中的涉华报道频率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主流报纸和社会调查问卷视角下的中国
    3.1 《俄罗斯报》、《共青团真理报》中的涉华报道
        3.1.1 单向报道——俄罗斯报纸专栏报道下的中国
        3.1.2 双边关系——中俄合作背景下对中国的报道
        3.1.3 多方交往——国际环境下对中国的报道
        3.1.4 负面报道——“中国威胁论”
    3.2 俄罗斯社会调查问卷中的中国
        3.2.1 俄罗斯对中国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3.2.2 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及中俄关系——朋友多于敌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俄罗斯的中国国家形象构建
    4.1 中国国家形象在俄罗斯的综合体现
        4.1.1 政治上的好友: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
        4.1.2 经济上的合作伙伴: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
        4.1.3 社会文化形象:新奇的社会现状与优秀的传统文化
    4.2 在俄中国形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正面中国形象的影响因素
        4.2.2 负面中国形象的影响因素
    4.3 塑造和传播中国国家形象的对策建议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选题的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重点、思路及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存在的困难
第一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阶段的划分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认知
        二、国家间的认知
        三、观
        四、中国观及越南中国观
        五、相互依存
    第二节 相关理论分析框架
        一、越南对中国的认知
        二、相互依存理论
        三、大国崛起理论
    第三节 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 封建时期(1858年以前)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政治思想
        二、服饰
        三、教育
        四、科技
        五、艺术
        六、宗教
        七、外交
        八、“华夷”思想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南古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二、越南有关此时期的近现代书籍透露出的中国观
        三、越南文学作品(燕行诗)对此阶段中国观的描述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中国地大物博,拥有壮美的风景以及悠久的历史
        二、封建中国是文明古国,文化、宗教等对越南影响深远
        三、北方政权是“统治者”和“入侵者”,“宗藩关系”迫不得已
        四、封建的中国是“横暴”帝国,越南的反压迫斗争从未间断
    小结
第三章 法属殖民地时期(1858—1945年)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越中国情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革命思想在越中两国萌芽
        三、越南知识分子的思想从华夷观转化为国家民族意识
        四、华人大量移民越南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史书中的记述
        二、越南的文学作品
        三、越南指称中国人的术语
        四、中国文学作品的越译版
        五、华人在越南的活动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中华文化是“天下正统”
        二、中国仍是“表面上”的宗主国
        三、中国已成为弱国
        四、华人是越南经济的真正控制者
        五、在越南的华人是一个团结的群体
        六、中国人吃苦耐劳,并有极高的民族自尊心
    小结
第四章 越南抗法、抗美战争期间(1945-1975)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新成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内忧外患
        二、胡志明主席实施一系列国内治理政策
        三、胡志明对蒋介石政府阴谋的识别和应对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
        五、越中共产党之间的互助关系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中共产党有着共同的革命目标
        二、新中国对越南的大力帮助
        三、越南报刊对越中关系的赞美
        四、越南文献对中国无私帮助的由衷感谢
        五、越南诗歌中的颂扬
        六、越中在抗美战争中的分歧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同志加兄弟”
        二、“中国阴谋论”
    小结
第五章 越南全国统一后(1975至今)越南的中国观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形成的外部环境
        一、华人问题
        二、边界问题
        三、柬埔寨问题
        四、越南加快两国关系正常化的步伐
        五、关系正常化后两国关系日趋紧密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影响因子及体现
        一、越南教科书
        二、纸质报纸
        三、互联网渠道
        四、越南政要的言论
        五、越南学术界对中国的研究
        六、孔子学院
        七、中国当代文学作品越译版
    第三节 此时期越南的中国观
        一、日渐强大的中国在诸多方面是越南学习的榜样
        二、中国是世界军事强国
        三、中国商品的质量令人担忧
    小结
第六章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
    第一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特征
        一、复杂性
        二、矛盾性
        三、多样化
        四、理性化
    第二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原因
        一、世界格局的变化
        二、政治互信的程度
        三、人文交流
        四、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
        五、越中两国关系本身的变化
    第三节 越南中国观的演变路径
第七章 当前越南人中国观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个人访谈
        一、访谈准备
        二、访谈内容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二节 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描述性统计
        三、调查结果
        四、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普通民众与政府官方“中国观”差异
        一、中国观的差异
        二、差异的原因
结论
附录A 越中两国历史年代对照表(前2879年至今)
附录B 古地图上的越南
附录C 中国文化对越南文化的影响(组图)
    C1. 音乐
    C2. 建筑
    C3. 文字
    C4. 服装
附录D 中国文化在现代越南社会的体现(组图)
    D1. 书籍
    D2. 横匾、对联
    D3. 节日
附录E 越中友谊(组图)
参考文献
    一、越南语文献
    二、中文文献
    三、英文文献
    四、相关网站
致谢

(7)《人民日报》上的美国驻华大使形象变迁(1979-2013)(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方法
    2.2 样本选择
    2.3 类目构建
    2.4 理论背景
3 《人民日报》1979—2013 年美驻华大使报道内容分析
    3.1 报道数量与篇幅
    3.2 报道角度
    3.3 报道主题
    3.4 报道方式
    3.5 报道体裁
    3.6 研究发现
4 《人民日报》对美驻华大使的新闻框架构建
    4.1 取景框架
    4.2 叙述框架
    4.3 形象框架
5 结论与讨论
    5.1 “他者”形象的再现
    5.2 “他者”形象构建的影响因素
    5.3 “他者”形象中的“自我”意识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内容分析样本表

(8)《人民日报》对三任总理的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常态与非常态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来源与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目的与思路
    四、研究方法
第二章 常态下:《人民日报》对总理的呈现
    第一节 概念界定及类目建构
        一、常态与非常态的概念
        二、样本类目的建构
    第二节 《人民日报》与领导人形象的关系
        一、作为中央机关报的《人民日报》
        二、领导人形象的重要性
        三、《人民日报》与领导人形象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人民日报》关于总理的报道
        一、数量分布
        二、主题分布
        三、版面分布
        四、图片、体裁分布
        五、篇幅分布
    第四节 《人民日报》关于总理形象的呈现方式
        一、特殊时期重点呈现
        二、重要版面占领舆论高地
        三、“仪式化”的信息传送
第三章 非常态下:《人民日报》对总理的呈现
    第一节 样本的选择及类目建构
        一、样本的选择
        二、类目建构
    第二节 《人民日报》关于总理的报道
        一、版面分布
        二、体裁分布
        三、图片分布
        四、篇幅分布
    第三节 《人民日报》关于总理形象的呈现方式
        一、细节描写提升报道生命力
        二、运用图片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心
第四章 《人民日报》对总理形象呈现的比较研究
    第一节 呈现了什么样的总理形象?
        一、常态下:去个人化的“代言人”形象
        二、非常态下:回归个体的“另面总理”形象
    第二节 总理形象呈现的框架
        一、常态下:政策叙事框架
        二、非常态下:大众叙事框架
第五章 反观与阐释:主流媒体关于领导人形象呈现的探讨
    第一节 报道理念上:重视领导人的品牌魅力形象呈现
    第二节 技术运用上:新媒体全方位呈现领导人形象
    第三节 报道呈现上:“三贴近”从情感上拉近距离
结语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导论:问题的提出及结构安排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意义
    第一节 国际政治中的公共外交研究
        一、 公共外交理论阐述
        二、 公共外交研究现状述评
    第二节 国际政治中的音乐研究
        一、 音乐理论阐述
        二、 音乐研究现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进攻研究
    第一节 “政治先锋”角色分析
        一、 新闻回顾
        二、 重点剖析
        三、 音乐作为政治先锋的思考
    第二节 “观念大使”角色分析
        一、 冷战时期的“民主大使”
        二、 冷战后的“文明大使”
        三、 音乐作为观念大使的思考
    第三节 案例分析:20 世纪 50 年代美国爵士乐在冷战中的运用
        一、 背景分析
        二、 公众分析
        三、 媒介分析
        四、 效果分析
第三章 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防御研究
    第一节 “身份标识”角色分析
        一、 国家身份的象征——国歌
        二、 国家形象的代表——民间音乐(家)
        三、 音乐作为身份标识的思考
    第二节 “文化桥梁”角色分析
        一、 消除误读
        二、 分享文明
        三、 音乐作为文化桥梁的思考
    第三节 案例分析: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音乐在中国的传播
        一、 背景分析
        二、 公众分析
        三、 媒介分析
        四、 效果分析
第四章 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制约因素研究
    第一节 音乐审美的独立性与政治权力的疏离
    第二节 音乐观念的模糊性与政治理念的偏离
第五章 音乐在中国公共外交中的运用
    第一节 中国主流交响乐团的公共外交
        一、 出访背景分析
        二、 目标公众分析
        三、 演出曲目分析
        四、 媒介态度分析
    第二节 音乐运用于中国公共外交的启示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音乐外交理论建构
    第二节 研究局限与进一步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俄罗斯音乐文化对中国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调查问卷
    附录二:部分专家采访笔录
    附录三:中国主流交响乐团出访媒介内容分析指标、赋值及说明

(10)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辞
摘要
导论
第一章 政党外交综述
    第一节 关于“政党外交”的理论阐释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的历史回顾
第二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发展进程
    第一节 新中国建立初期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二节 改革开放之后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节 二十一世纪的中阿政党外交
第三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阿政党间的政治交流
    第二节 中阿政党间的经济交流
    第三节 中阿政党间的文化交流
第四章 中阿政党外交的绩效评估
    第一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主要成就
    第二节 中阿政党外交的不足之处
    第三节 关于中阿政党外交的几点思考
结语
附 2003 年——2009 年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交往事记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中国“第一夫人”的媒介形象变迁研究 ——基于《人民日报》新闻报道的框架分析(1949-2018)[D]. 蒋欣欣. 重庆大学, 2018(04)
  • [3]《人民日报》(1997-2016)对香港形象的建构研究[D]. 宗志远.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4]俄罗斯主流报纸中的中国形象研究(2012-2015)[D]. 陈学貌. 黑龙江大学, 2017(01)
  • [5]越南中国观的发展演变研究[D]. 吴清香. 云南大学, 2016(04)
  • [6]2014年中德关系大事记[J]. 时雨. 德国研究, 2015(01)
  • [7]《人民日报》上的美国驻华大使形象变迁(1979-2013)[D]. 何梦逸. 华中科技大学, 2014(12)
  • [8]《人民日报》对三任总理的形象呈现研究 ——基于常态与非常态的考察[D]. 洪金梅. 安徽大学, 2014(08)
  • [9]音乐在公共外交中的运用研究[D]. 曾琳智.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10]中国共产党与阿拉伯国家政党外交研究[D]. 高雅.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周永康与法国客人会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