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条件下青紫拟青霉的生长研究

不同条件下青紫拟青霉的生长研究

一、不同条件下粉拟青霉菌的生长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王燕[1](2021)在《冻土毛霉新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毒杀活性》文中研究说明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幼虫俗称韭蛆,是我国重要的蔬菜地下害虫,严重危害韭菜生长。目前防治韭菜迟眼蕈蚊的主要方法是施用化学杀虫剂,但过度依赖化学药剂与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相悖。与化学防治相比,生物防治具有对环境友好、对人畜安全的优点,是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的重要发展方向。与其它昆虫相比韭菜迟眼蕈蚊的生物防治资源较为匮乏,实验室团队前期从罹病韭蛆幼虫中分离到一株对韭蛆具有高致病活性的病原真菌,以期作为韭菜迟眼蕈蚊新的生防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本文通过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及ITS同源性比对,对该菌株进行分类鉴定,进而探究该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毒杀作用,并进行盆栽试验初步探究该菌株的田间防治作用,同时探究了不同温度对该菌株生长和产孢能力的影响,为韭菜迟眼蕈蚊的绿色防控技术提供可利用的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菌株接种到PDA培养基上,在23℃下培养4 d后,菌落直径为7.16-7.32 cm,菌落为圆形,菌丝呈白色,细长毛状,显微观察菌丝为无隔菌丝,顶端有黑色的球状孢子囊,里面含有大量的孢囊孢子。经18S r DNA和ITS测序分析,Blast比对结果与已报道的冻土毛霉菌Mucor hiemalis诸多菌株序列相似度达99%以上,可定义为冻土毛霉菌的一株新菌株。根据试验发现,冻土毛霉菌生长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1℃-28℃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冻土毛霉菌菌丝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23℃。冻土毛霉菌最适宜产孢的温度为18℃,28℃时冻土毛霉菌的产孢量最低,冻土毛霉菌的产孢量为:18℃>23℃>13℃>28℃。不同温度条件下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和四龄幼虫的死亡率试验证明,在28℃时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和四龄幼虫的致病力受到抑制,28℃时用106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第4 d死亡率为29.67%,经107孢子/ml处理后的第4 d韭蛆的死亡率为72.50%;23℃时106、107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的死亡率分别为93.34%、94.17%。23℃是冻土毛霉菌菌丝生长、产孢、侵染韭菜迟眼蕈蚊最适宜的温度条件。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病力存在显着差异,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致病力明显,对于卵和蛹的致病力相对较弱,处理后第4 d,对1-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2.9×105、1.21×105、0.7×105、1.89×105,对卵和蛹的LC50分别为5.95×108、1.25×105当冻土毛霉菌孢子悬液的浓度为107孢子/ml时,对韭菜迟眼蕈蚊1-4龄幼虫的LT50分别为1.49、2.29、2.52、2.69,对卵和蛹的LT50为1.37、2.10。在试验过程中发现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受冻土毛霉菌侵染后,发病初期幼虫行动迟缓、取食量减少,消化道存有少量食物;发病中期基本不移动,不取食,虫体略透明,脂肪体和消化道溶解;后期虫体呈淡黄色或者黄褐色,虫体软化,用毛笔轻触即破,幼虫已死亡;末期从死亡幼虫体内长出白色菌丝,顶端有黑色球状孢子囊。在盆栽试验中,107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蛆二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48.64%,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69.44%,109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蛆二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59.45%,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86.11%。107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34.21%,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64.86%,109孢子/ml冻土毛霉菌处理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第3 d的校正死亡率为47.36%,第5 d的校正死亡率为78.37%。

汤圆强[2](2021)在《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番茄品种‘烟粉210’为试材,采用盆栽的栽培方式,研究了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在土壤、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及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下一步研究无土栽培中有机物质的施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叶面肥试验中,在植物生长量方面,与化学叶面肥相比,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在促进番茄植株鲜质量方面显着升高,干质量、根冠比、含水率和壮苗指数也有一定程度提高,株高、茎粗和叶绿素含量则差异不显着;在植物保护酶活性方面,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在初果期和盛果期有利于提高番茄植株SOD活性,在幼苗期和初果期有利于提高POD活性,在盛果期POD活性也显着提高;在产量和货架期方面,宛氏拟青霉菌浓度的增加有利于番茄产量的提升,但施用宛氏拟青霉菌会缩减番茄的货架期。结果表明,沼液提取物与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能够促进番茄生长,增加番茄产量,可以替代化学叶面肥。其中,沼液提取物500倍液和宛氏拟青霉菌30 ng·m L-1复配作叶面肥的综合效果最佳,与施用化学叶面肥处理相比,番茄植株鲜质量、干质量、壮苗指数、POD活性、开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分别提高43.06%、28.43%、84.74%、28.06%~78.13%、30.30%、68.86%、29.51%。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28.44%、146.61%、75.13%。2、水溶肥试验中,在植物生长量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茎粗、生长量及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增加,单施化学水溶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株高的增加;以草炭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株高、茎粗和生长量的增加;以椰糠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与沼液水溶肥混施有利于促进番茄植株生长量和茎粗的增加,单施化学水溶肥有利于促进植株株高的增加。在产量和货架期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单施化学水溶肥更有利于增加番茄产量;以草炭为栽培基质,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混施更有利于番茄产量的增加;以椰糠为栽培基质,单施化学水溶肥、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混施均有利于增加番茄产量,综合比较,三种栽培基质以草炭对番茄生长的综合效果最好。以草炭为栽培基质中,采用化学水溶肥和沼液水溶肥按1:2混施处理的综合效果最佳,与草炭基质中单施化学水溶肥处理相比,番茄植株株高、茎粗、鲜质量、干质量、壮苗指数、开花数、坐果数、坐果率分别提高了5.51%、32.28%、7.34%、28.10%、189.34%、4.17%、36.28%、30.56%,果实维生素C含量、番茄红素含量和产量分别提高100.00%、13.94%、38.46%。3、基质试验中,在基质物理性质方面,土壤、椰糠和草炭三种基质容重均比试验前增加,而总孔隙度均比试验前降低;在基质化学性质方面,以土壤为栽培基质的所有处理基质电导率均高于试验前,草炭基质和椰糠基质中单施化学水溶肥处理基质电导率均高于试验前且显着高于其他施肥方案;在基质酶活性方面,三种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均低于试验前,土壤基质和草炭基质中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低于试验前,而椰糠基质中的磷酸酶活性和脲酶活性均高于试验前,三种基质中蔗糖酶活性均高于于试验前,其中椰糠基质中蔗糖酶活性显着高于其他基质。结果表明,相较于单施化学水溶肥,施用沼液水溶肥能降低基质电导率,在草炭基质和椰糠基质中分别降低了18.88%~40.41%和42.27%~58.76%,提高了磷酸酶和脲酶活性,改善了基质理化性状。4、根际微生物试验中,草炭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细菌菌群多样性增加,均匀度降低,在草炭基质中施用沼液水溶肥可以显着增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OTU种数和独有OTU种数,草炭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分解有机质的壶菌门、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数量下降,对植物生长有益的髌骨细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数量增加,在草炭基质中施用化学水溶肥会增加致病菌担子菌门的数量,施用沼液水溶肥会增加有益于植物生长的罗兹菌门和被孢霉门的数量;椰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增加,细菌菌群多样性增加,真菌菌群多样性减少,在椰糠基质中施用化学水溶肥能增加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富度和OTU种数,椰糠基质中真菌和细菌群落构成发生了变化,其中分解有机质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数量减少,其他分解有机质的绿弯菌门、放线菌门和酸杆菌门的数量增加,此外有益于植物生长的蓝藻门、放线菌门、髌骨细菌门、浮霉菌门和蛭弧菌门的数量也显着增加。

宋文静,冯世鹏,韩日畴[3](2020)在《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的研发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是一种常见的昆虫病原真菌,已被用作一种生物因子防治温带农林害虫、植物病原和线虫。同时,粉棒束孢作为冬虫夏草中的定殖真菌,严重危害冬虫夏草菌Ophiocordycepssinensis寄主蝙蝠蛾幼虫的饲养,引起了资源昆虫研究者的高度重视和控制。作为生防真菌,粉棒束孢资源的分布和筛选、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培养、活性成分和药效、分子生物学、害虫生物防治、病害控制、安全性等是学术界的研究重点;作为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病原菌,学界和产业界一直研究其感染特征、侵染机理和防霉剂筛选等,为这一真菌的高效安全控制提供基础。本文将综述粉棒束孢在利用和控制两大方面的研发进展。

闫俊[4](2019)在《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文中研究表明蝙蝠蛾拟青霉菌性温,味甘,入肺,肾经,有补益肺肾,秘精益气的功效。蝙蝠蛾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hepiali Chen&Dai)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散囊菌纲(Eurotiomycetes),散囊菌目(Eurotiales),丛梗孢科(Moniliaceae)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Bain),是从冬虫夏草中分离得到的无性世代菌株,其与天然冬虫夏草具有相似的化学和营养成分及药理作用。目前蝙蝠蛾拟青霉菌工业化发酵生产出的菌丝体发酵产品已获得国家新药证书,并列入《中国药典》。本文对制备蝙蝠蛾拟青霉菌培养基的原材料大豆进行宏观和显微的鉴定,大豆质地坚硬饱满,不同大豆品种在豆脐颜色、粒径、百粒重等宏观形态上存在差别。大豆籽粒分为种皮和子叶两个部分,种皮由表皮层、栅栏层、滴漏层、薄壁层、下皮层5个组成部分,大豆子叶占据籽粒大部分体积,由类圆形薄壁细胞自内向外由小到大构成。不同品种大豆之间营养成分含量存在显着差异,粗蛋白含量最高是吉农33号,其次是吉农36号、吉农48号;粗脂肪含量最高是江西655号,其次是江西1978号、江西686号;钙含量最高是吉农18号,其次是吉农51号、吉农29号;镁含量最高是吉农33号,其次是江西655号、吉农48号;铜含量最高是吉农48号,其次是吉农71号、吉农45号;锌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33号、吉农38号大豆;铁含量最高是吉农29号,其次是吉农71号、吉农45号;锰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28号、吉农51号;总异黄酮含量最高是吉农45号,其次是吉农51号、吉农48号。研究表明甲醇回流提取的方法极大提高了大豆总异黄酮提取率。本文为规范原材料大豆重金属和农药残留量,建立了同时检测常用于大豆生产的乙草胺、广灭灵(异恶草松、异恶草酮)、2-4D丁酯、多效唑、氰戊菊酯、敌敌畏、乐果农药残留量的GC-MS/MS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可靠,测定的10种大豆样品农药残留均未超标。10种大豆重金属检测中有6种大豆铬超标,1种铅超标,1种镉超标,砷、汞未超标,因此,在培养基原料筛选时,应多关注重金属超标问题,以保证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的安全性。本文同时测定了不同品种大豆加工成的豆粕的营养成分含量,其间存在显着差异,粗蛋白含量最高是豆粕36号,其次是豆粕33号、豆粕71号;粗脂肪含量最高是豆粕71号,其次是豆粕48号、豆粕33号;钙含量最高是豆粕45号,其次是豆粕18号、豆粕48号;镁含量最高是豆粕18号,其次是豆粕51号、豆粕71号;铜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36号、豆粕71号;锌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48号、豆粕51号;铁含量最高是豆粕38号,其次是豆粕29号、豆粕18号;锰含量最高是豆粕28号,其次是豆粕51号、豆粕48号;总异黄酮含量最高是豆粕51号,其次是豆粕18号、豆粕28号。本文将不同品种的豆粕培养基发酵培养蝙蝠蛾拟青霉菌,蝙蝠蛾拟青霉菌丝透明,菌落白色,20d可长满PDA培养基,液体培养时,不产生菌球,研究丰富了蝙蝠蛾拟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内容。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之间存在显着差异,发酵产物中生物量最高是吉农33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38号培养产物、吉农18号培养产物;麦角甾醇含量最高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36号培养产物、吉农51号培养产物;腺苷含量最高是吉农1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吉农45号培养产物;腺嘌呤最高是吉农3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29号培养产物、吉农36号培养产物;虫草素最高是吉农48号培养产物,其次是吉农45号培养产物、吉农36号培养产物。本文采用Pearson方法分析培养基原材料大豆和培养基豆粕的营养成分与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成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中的豆粕和原料大豆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对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品质有显着影响,大豆中钙和大豆苷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越高。豆粕中钙、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苷含量越高;豆粕中钙、镁、大豆苷、大豆苷元、染料木素、总异黄酮含量越高,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中腺嘌呤含量越低;豆粕中铁含量越高,生物量越大。综合以上研究结果,制定了《优质大豆(供发酵菌粉用)质量标准》,用于保证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有效性和稳定性。本文用腺嘌呤建立肾脏和睾丸损伤的小鼠模型,运用现代药理学的方法研究蝙蝠蛾拟青霉菌秘精益气、温肾助阳的传统功效。将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蝙蝠蛾拟青霉菌粉的5个剂量组(350mg/kg、550mg/kg、750mg/kg、1500mg/kg、3000mg/kg)。研究结果表明蝙蝠蛾拟青霉菌对腺嘌呤造成的肾脏和睾丸损伤能够起到恢复作用,可以使小鼠体重逐渐恢复上升趋势,HE染色、Masson染色的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其对受损的肾脏和睾丸组织结构有恢复作用,能够大幅降低肾脏和睾丸组织纤维化情况,并调节血清中多种激素含量,改善生精过程中多种关键酶的水平,使BUN、Cr、FSH、LH、ACP、SDH和LDH水平趋向正常化,稳定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其中蝙蝠蛾拟青霉菌1500mg/kg剂量组恢复作用显着优于其他剂量组。

李双双[5](2018)在《小菜蛾IDGF和βGBP对蝉拟青霉侵染的免疫应答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一种为害严重、抗药性较强的害虫,目前亟待发展有效持久控制小菜蛾的生物防治技术。利用昆虫病原真菌或病原真菌产生毒力因子来防治害虫是害虫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方法。而解析寄主昆虫对病原真菌的免疫防御机制可为用昆虫病原真菌以及真菌毒素来防治害虫提供理论基础和可能的靶标。昆虫主要依靠先天免疫系统防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先天免疫由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组成。昆虫如失去天然免疫的保护,其生存将受到影响。模式识别蛋白对病原微生物的非己识别是先天免疫的第一道防线,而抗菌肽作为效应因子在抵御入侵病原物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小菜蛾作为研究对象,在前期已经筛选鉴定出一些可能参与到小菜蛾免疫病原真菌侵染免疫基因中,对2个模式识别蛋白成虫盘生长因子(PxIDGF)和β葡聚糖结合蛋白(Px/βGBP)基因进行克隆,利用qPCR对它们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利用表达纯化的PxβGBP和PxIDGF重组蛋白与病原物细胞结合实验鉴定出它们的识别对象,对它们的凝集微生物的能力和激活酚氧化酶活性能力进行测定。并对5种小菜蛾抗菌肽/蛋白(Gloverin、Cecropin、Moricin、Defensin和Lysozyme)基因序列进行分析,利用qPCR对各个基因的组织分布、发育阶段表达情况及外源微生物诱导后的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本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小菜蛾IDGF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小菜蛾成虫盘生长因子PxIDGF开放阅读框(ORF)长1299bp,编码432个氨基酸(aa),具有GH18家族特有的结构域。序列分析发现PxIDGF的功能结构域发生两个突变的位点。PxIDGF在脂肪体中表达量最高。小菜蛾被大肠杆菌和蝉拟青霉菌侵染后,PxIDGF mRNA水平上调。重组表达的PxIDGF蛋白可以结合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细胞。重组PxIDGF蛋白可以以锌离子依赖的方式凝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PxIDGF具有激活血淋巴PPO能力。添加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蝉拟青霉菌可进一步增加PxIDGF对血淋巴PPO的激活能力。2.小菜蛾βGBP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小菜蛾葡聚糖结合蛋白PxβGBP的ORF长1422bp,编码了 473个aa,具有CBM39结构域和GH16结构域。PxβGRP缺少具备识别微生物葡聚糖的四个保守残基(W,E和D)。PxβGBP主要在小菜蛾的脂肪体中表达。PxβGBP的mRNA在3龄和4龄时表达量较高。PxβGBP被外源微生物诱导后的mRNA表达水平上调。重组表达的PxβGBP蛋白可以结合细菌和真菌细胞。PxβGBP蛋白可以以锌依赖性方式凝集细菌和真菌。PxβGBP可以在外源微生物存在的情况下增强血淋巴的PPO的活化。3.小菜蛾抗菌肽的分子特点:(1)Pxgloverin cDNA序列ORF长519bp,编码172aa,主要在脂肪体和血细胞中表达。蝉拟青霉、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均可诱导Pxgloverin表达。(2)Pxcecropin基因的ORF长201bp,编码了 66aa。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诱导Pxcecropin的表达。Pxcecropin主要在脂肪中表达,在三龄和四龄幼虫中表达量较高。(3)Pxmoricuin成熟肽有42aa,主要在脂肪体中表达。Pxmoricin在四龄幼虫的表达量与其它龄期差异显着。蝉拟青霉菌可诱导Pxmoricin高水平表达。(4)Pxlysozyme ORF序列编码了 110aa。蝉拟青霉及大肠杆菌均可诱导Pxlysozyme表达。Pxlysozyme主要在中肠中表达,在三龄和四龄幼虫中表达量较高。(5)Pxdefensin ORF编码97aa。蝉拟青霉菌可诱导Pxdefensin表达。Pxdefensin主要在脂肪中表达,在四龄幼虫中表达量最高。

张旭,司浩浩,梁贝贝,段永红,田晶[6](2017)在《产黄青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产黄青霉菌是一种重要的真菌,广泛用于农业、环境、医疗等方面,其生长和产孢量受发酵条件的影响。为筛选产黄青霉菌最优发酵条件。[方法]本文选取不同的培养基、温度、pH、光周期、紫外线等条件,通过测量菌落的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筛选出产黄青霉菌最优的发酵条件。[结果]SDAY培养基是最适培养基,在温度为25℃、pH为7、光周期为24L、紫外线不照射时最适合产黄青霉菌生长,并验证最优发酵条件。[结论]本研究可为产黄青霉菌的大量生产提供理论依据,为该菌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奠定了研究基础。

申慧荣[7](2014)在《贡嘎蝙蝠蛾粉拟青霉的遗传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由粉拟青霉菌(Paecilomyces farinosus)引起的贡嘎蝙蝠蛾(Hepialus gonggaensis)拟青霉病是贡嘎蝙蝠蛾人工繁育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病害之一。为明确贡嘎蝙蝠蛾拟青霉病的传播途径及病原变异,本文利用ISSR分子标记方法对82株采自不同虫态发育时期及其相应生长环境介质中的粉拟青霉菌株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以期为有效控制蝙蝠蛾拟青霉病提供预测和防治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粉拟青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构建粉拟青霉菌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并进行粉拟青霉菌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粉拟青霉菌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采用正交设计方法(L16(43))对ISSR-PCR反应体系中的引物、Taq酶、模板、PCR反应MIX混合液等4个重要参数进行了优化,初步建立了适合粉拟青霉菌的ISSR-PCR反应体系,即25μLPCR反应体系中,模板DNA 70ng、引物0.5 μmol/L、PCR反应MIX混合液8μL、Taq酶1 U。应用该优化体系从20个ISSR通用引物(由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公布)中筛选出10条带谱清晰、多态性高、稳定性好的引物,并对所有菌株基因组DNA进行ISSR-PCR扩增反应,10个引物共获得72个扩增位点,扩增片段大小在150-2000 bp之间:其中多态性位点数为46个,多态性百分率达63.9%。对扩增结果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82株菌株之间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其遗传距离在0.561-0.912之间;在阈值为0.606处可以较明显地分为五组。通过对从折多山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基地的贡嘎蝙蝠蛾人工繁育基质、工具、室内空气、外界环境和废弃物中分离的粉拟青霉菌与从罹病虫体中分离的粉拟青霉菌进行ISSR分析发现,供试的82株粉拟青霉菌在ISSR聚类分析上表现不同的聚类关系,这说明多年长期集约化人工繁育贡嘎蝙蝠蛾,使得康定折多山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基地的粉拟青霉菌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并与西藏林芝、甘肃玛曲、青海拉脊雪山、四川小金等冬虫夏草天然产地进行了充分的病原菌交流,培养基地的所有环境及介质都可成为贡嘎蝙蝠蛾发生拟青霉病的病原来源。试验中采自病虫体的粉拟青霉菌均与采自试验房(8号、9号、10号)、部分中央大厅和楼房南面外墙的菌株具有较高的同源性,这可以推断引起虫体发病的病源具有多元性;中央大厅和试验房(8号、9号、.10号)可能是引起虫体发病的主病源,而楼房南面外墙是次病源;进一步说明了折多山冬虫夏草人工繁育基地半人工繁育贡嘎蝙蝠蛾发生拟青霉病的病菌来源的广泛性。2.粉拟青霉菌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根据遗传差异程度的不同,试验选用菌株2-J4-1、1-WQN-1、2-E2-2、2-M3-1、 L-8、1-E10-1、2-G5、1-C6-2(编号依次为: 13、20、22、33、54、58、68、82)做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采用邓肯氏新复极差分析法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试验结果如下:各粉拟青霉菌株对温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在5℃-30℃温度范围内都可以正常生长,10℃-25℃条件下可以正常产孢;生长最适温度为20℃-25℃,产孢最适温度为20℃:试验所有菌株在pH4-pH12均可以生长,大部分菌株在pH值为7时生长最快,产孢最多,极显着差异于其他pH处理;黑暗条件下各粉拟青霉菌菌落生长最快,随着光照的增加生长减慢;碳源有利于各粉拟青霉菌株的生长,在含有葡萄糖、乳糖和淀粉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粉拟青霉菌均比对照培养基中的粉拟青霉菌生长快,其中,大部分菌株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最好,与其他碳源处理差异极显着,在以淀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中,各粉拟青霉菌菌丝生长最差,但产孢最丰富;氮源有利于粉拟青霉菌产孢,各粉拟青霉菌对氮源中的甘氨酸、硝酸钾和硫酸铵能够很好地利用,在含有甘氨酸、硝酸钾和硫酸铵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粉拟青霉菌比对照培养基中生长的粉拟青霉菌的菌落厚且产孢多,其中,在以甘氨酸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生长的粉拟青霉菌生长最好,产孢最多。最适生长条件下,各粉拟青霉菌株之间在生长和产孢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菌株2-G5在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光照条件、氮源以及生长最适碳源等方面与其他菌株之间的差异最明显,而菌株2-E2-2和L-8的最适生长条件相同,差异最不明显。

肖马云[8](2012)在《淡紫拟青霉菌剂研发及其生物肥药对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香蕉枯萎病是由尖孢镰刀菌古巴专化型(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nse)引起的毁灭性土传病害,造成香蕉产业的巨大损失。本文以香蕉枯萎病生防真菌淡紫拟青霉为基础,对该菌的菌剂进行相关的研发并研究该菌及其菌剂-生物肥药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淡紫拟青霉菌液在不同浓度、不同pH、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和不同NaCl浓度等不同条件下对香蕉枯萎病菌都有较强的的抑制作用。但其中40℃条件下处理30min对香蕉枯萎病菌FJAT-3076和香蕉枯萎病菌FJAT-370的抑菌率分别84.38%和85.68%。60℃条件下处理可保持部分活性,对在85℃和105℃条件下处理基本失去活性。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中的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组分分析。共分离并鉴定了25种高匹配率的次生代谢物,其中烷烃类最多(17种)苯2种、酚2种、烯烃1种、丙腈1种、酯1种、羧酸1种。116-228h主要次生代谢物为烷烃类。淡紫拟青霉菌在分别添加米糠、花生饼粉、大米粉、地瓜干粉、面粉、马铃薯淀粉、菜籽粉的垫料中可以发酵生长,其中在垫料200g中添加60g地瓜干粉发酵能力最强,初始活菌数为1.0×106cfu/g,发酵8天后活菌数增加到7.5×108cfu/g。固体发酵后制备的生物肥药在4℃和常温条件下保存,淡紫拟青霉活菌含量均能很好的维持,含水量为30%和50%的生物肥药中活菌含量最高。海藻酸钠包埋法是包埋淡紫拟青霉菌最好的方法,最佳固化温度为4℃。单因素试验表明海藻酸钠包埋淡紫拟青霉菌的最佳固化时间为2h,最佳接菌量为25%,最佳海藻酸钠浓度为5%,最佳CaCl2浓度为12%。淡紫拟青霉的固定化颗粒在查式培养基中发酵7天可以增加活菌数。包埋对淡紫拟青霉有良好的保护和增殖作用,淡紫拟青霉固定化细胞颗粒初始活菌数2.63×107cfu/g,在4℃冰箱中保存60天,活菌数为5.50×107cfu/g。淡紫拟青霉菌及其菌剂生物肥药对香蕉枯萎病的盆栽防效分别是78.67%和72.84%,同时还能显着促进香蕉植株根、茎、叶的生长,其中用量占土壤质量比为15%的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对香蕉的促长作用最大。该菌可以在香蕉根际土壤和根围土壤定殖,但不能在香蕉植株的根、茎、叶内定殖。该菌及其生物肥药能提高香蕉植株PPO和SOD的活性,但对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变化没有影响。淡紫拟青霉菌及其生物肥药可以提高香蕉根际土壤的几丁质酶、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不同时间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处理组和对照组香蕉根际土壤共检测到45种PLFAs标记。整体上处理组微生物总量和细菌总量、真菌总量和优势度指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均大于对照组。

朱朋涛[9](2009)在《若干经济作物线虫种类鉴定以及PL菌剂的防效和发酵生产试验》文中研究说明作者对福建省厦门市以及长泰县6种经济作物根部寄生性线虫种类进行调查鉴定,发现13种不同线虫,本文对其中的7个种进行了描述和鉴定。它们分别隶属于2个目,5个科,5个属,这些虫种被分别鉴定为:Criconemella annulata[(Cobb in Taylor,1936)Luc& Raski,1981](寄生于龙眼)Tylenchorhynchus thermophilus Golden,Baldwin&Mundo-Ocampo,1995寄生于香蕉小头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microcephalus Sher,1966)(寄生于玉米)双角螺旋线虫(Helicotylenchus digonicus Perry,1959)(寄生于芭乐)Helicotylenchus scoticus B.boag&M.shamim(1985)(寄生于柑橘)南方根结线虫M.incognita(Kofoid&White,1919)Chitwood,1949(寄生于广东丝瓜)燕麦真滑刃线虫Aphelenchus avenae Bastian,1865(寄生于龙眼)其中Criconemella annulata(Cobb in Taylor,1936)Luc & Raski,1981为我国新记录种。作者用本实验室分离到的淡紫拟青霉9410菌种进行小规模的发酵生产,利用廉价的农副产品为原料生产出较高菌落形成单位数的淡紫拟青霉产品,其中种子罐中种子液菌落形成单位数以及生物量(含培养基)分别达到3.1×1011cfu/ml、0.225g/ml,发酵罐中发酵液菌落形成单位数以及生物量(含培养基)分别达到7.4×1012cfu/ml、0.233g/ml。接着用此菌剂在柑橘的根部进行了定殖试验,结果表明,淡紫拟青霉9410菌种施用在柑橘根部一月后,施用PL发酵液组和PL粉剂组在外根际分离数分别为7800cfu/g、2200cfu/g。施用PL发酵液组和PL粉剂组在内根际分离数分别为27cfu/g、12cfu/g。可以看出,PL9410菌株虽然在根内定殖难度大,但是在外根际有较强的定殖能力,具有在柑橘根周围防治植物寄生线虫的潜力,并且此菌不会对根际其它微生物造成明显的影响。作者利用发酵生产的液体淡紫拟青霉和淡紫拟青霉粉剂以及化学药在柑橘和芭乐上做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芭乐根部线虫密度呈现一定的季节动态,6月线虫数量最低,对照组线虫数量为20条/5g根样。12月线虫数量达到最大值,对照组线虫数量为1057条/5g根样,施药时间选在9月和12月较为适宜。9月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每667m2施用PL菌剂3公斤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少64.9%,施用PL2公斤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少12%,施用化学药组3公斤线虫密度反而比对照组增加38.2%。12月各试验组与对照组比较,每667m2施用PL菌剂,3公斤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少63.8%,施用PL2公斤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少65.8%,而施用化学药3公斤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少60.2%,防效能力要低于施用PL菌剂组。这些说明生物农药PL菌剂与化学农药(灭线灵)对芭乐根结线虫都有相当的防治效果,但PL菌剂的防治效果则更强更持久。柑橘线虫密度也呈现一定的季节动态,一年中呈先增长后降低的趋势,在6月份线虫密度达到峰值,其中对照组线虫条数为1013条/5g根样。施药时间选在3月和6月较为适宜。3月时施用液体菌剂组、固体菌剂组及化学药(灭线灵)组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分别减少85.0%、35.4%、27.9%;9月时施用液体菌剂组与对照组线虫密度差异不明显,分别为34条/5g根样、35条/5g根样,施用固体菌剂组线虫数量比对照组高出33.3%,施用化学药顶管用组线虫密度(222条/5g根样)比对照组高534.3%;12月时施用液体菌剂组、固体菌剂组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分别减少56.1%、49.2%,而施用化学药灭线灵和项管用组线虫密度比对照组分别高出968.9%、47.7%。这些说明生物农药PL菌剂的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到气候、水分等的影响,但在柑橘线虫整个防治过程中淡紫拟青霉防治效果及防治能力持久性等方面都要优于化学农药(灭线灵和顶管用),具有很强的推广潜力。同时作者用淡紫拟青霉粉剂在罗汉松上试验,结果表明,半年后施药组的株高增长比对照组高出26.87%,径围增长比对照组高出20.47%;而且一年后,施药组的株高、径围增长分别比对照组高出50.08%、92.57%。这证明淡紫拟青霉菌剂对罗汉松植株的生长有显着的的促进作用,而且其对植株生长的促进作用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曾纬,张德利,涂永勤,刘飞[10](2008)在《贡嘎蝠蛾幼虫拟青霉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了在不同温度、不同酸碱度和不同光照条件下贡嘎蝠蛾幼虫拟青霉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在0~35℃范围内均能生长,较适宜拟青霉生长的温度为15~25℃,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该菌在pH1~12都能生长,生长最适pH为6;不同光照处理对该病原菌的生长产孢有一定影响。

二、不同条件下粉拟青霉菌的生长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条件下粉拟青霉菌的生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冻土毛霉新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毒杀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韭菜迟眼蕈蚊的发生与危害
    1.2 韭菜迟眼蕈蚊的综合防治
        1.2.1 农业防治
        1.2.2 物理防治
        1.2.3 生物防治
        1.2.4 化学防治
    1.3 昆虫病原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
        1.3.1 昆虫病原真菌的主要类群
        1.3.2 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过程
        1.3.3 昆虫病原菌在害虫防治中的应用
        1.3.4 环境条件对病原真菌致病性及生长的影响
    1.4 冻土毛霉菌的研究现状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虫及饲养
        2.1.1 虫源
        2.1.2 试虫的饲养
    2.2 供试冻土毛霉菌来源及仪器试剂
        2.2.1 冻土毛霉菌来源
        2.2.2 供试仪器及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冻土毛霉菌的分离与鉴定
        2.3.2 温度条件对冻土毛霉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
        2.3.3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发育阶段的致病力
        2.3.4 盆栽药效测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冻土毛霉菌形态观察与分子鉴定
        3.1.1 光学显微镜形态观察
        3.1.2 分子序列鉴定
        3.1.3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受冻土毛霉菌侵染后的感病性状
    3.2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的影响
        3.2.1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3.2.2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产孢量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下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的致病力
    3.3 冻土毛霉菌对不同发育阶段的韭菜迟眼蕈蚊的致病力
        3.3.1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卵的影响
        3.3.2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1-4 龄幼虫的致病力
        3.3.3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蛹的羽化率的影响
    3.4 盆栽药效测定
        3.4.1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二龄幼虫盆栽试验
        3.4.2 冻土毛霉菌对韭菜迟眼蕈蚊四龄幼虫盆栽试验
4 讨论
    4.1 温度对冻土毛霉菌生长及致病力的影响
    4.2 韭菜迟眼蕈蚊不同发育阶段对冻土毛霉菌致病力的影响
    4.3 韭菜迟眼蕈蚊幼虫盆栽试验对冻土毛霉菌致病力的影响
5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2)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无土栽培研究进展
        1.2.1 无土栽培的定义及特点
        1.2.2 无土栽培的种类
        1.2.2.1 基质栽培
        1.2.2.2 无基质栽培
        1.2.3 无土栽培的应用研究
    1.3 沼液肥研究进展
        1.3.1 沼液的定义及作用
        1.3.2 沼液肥在农作物生产上的应用研究
        1.3.3 沼液肥对土壤改良作用的研究
    1.4 有机肥对微生物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有机肥对微生物量的影响
        1.4.2 有机肥对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沼液提取物和宛氏拟青霉菌复配叶面肥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材料
        2.1.2 其他栽培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2.2.2 试验方法
        2.2.3 测定方法
        2.2.3.1 生长指标测定
        2.2.3.2 叶片叶绿素含量测定
        2.2.3.3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测定
        2.2.3.4 叶片丙二醛含量测定
        2.2.3.5 番茄生产指标测定
        2.2.3.6 番茄果实品质测定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指标的影响
        2.3.2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对番茄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2.3.4 不同处理对番茄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2.3.5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2.3.6 不同处理对番茄货架期的影响
        2.3.7 不同处理对番茄品质的影响
    2.4 小结
3 在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番茄生长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其他栽培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3.2.2 试验方法
        3.2.3 测定方法
        3.2.3.1 根系活力测定
        3.2.3.2 叶片净光合速率测定
        3.2.3.3 其余指标测定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处理对番茄株高的影响
        3.3.2 不同处理对番茄茎粗的影响
        3.3.3 不同处理对番茄生长量的影响
        3.3.4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5 不同处理对番茄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3.3.6 不同处理对番茄根系活力的影响
        3.3.7 不同处理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3.3.8 不同处理对番茄平均货架期的影响
        3.3.9 不同处理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
    3.4 小结
4 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不同施肥方案对基质理化性的影响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试验地点和时间
        4.2.2 试验方法
        4.2.3 测定方法
        4.2.3.1 基质酸碱度测定
        4.2.3.2 基质电导率测定
        4.2.3.3 基质容重和孔隙度测定
        4.2.3.4 基质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4.2.3.5 基质磷酸酶活性测定
        4.2.3.6 基质脲酶活性测定
        4.2.3.7 基质蔗糖酶活性测定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不同处理对基质理化性质的影响
        4.3.1.1 不同处理对基质酸碱度的影响
        4.3.1.2 不同处理对基质电导率值的影响
        4.3.1.3 不同处理对基质容重的影响
        4.3.1.4 不同处理对基质孔隙度的影响
        4.3.2 不同处理对基质中酶活性的影响
        4.3.2.1 不同处理对基质中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4.3.2.2 不同处理对基质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4.3.2.3 不同处理对基质脲酶活性的影响
        4.3.2.4 不同处理对基质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5 在草炭和椰糠基质栽培下施用有机物质对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分子指标测定方法
        5.2.2 数据处理
        5.2.2.1 数据优化
        5.2.2.2 OTU聚类
        5.2.2.3 分类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处理对基质真菌菌群的影响
        5.3.1.1 基质真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5.3.1.2 基质真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5.3.2 不同处理对基质细菌菌群的影响
        5.3.2.1 基质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分析
        5.3.2.2 基质细菌门水平群落结构分析
    5.4 小结
6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的研发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鉴定分类和遗传多样性
2 培养
3 活性成分和药效
    3.1 多肽、酮醌
    3.2 生物碱
    3.3 蛋白质
    3.4 多糖
    3.5 生长素
4 生物转化
5 分子生物学
6 有害生物控制
    6.1 防治害虫
    6.2 防治线虫和蜱螨类
    6.3 病原菌
7 非目标和有益生物的影响
8 粉棒束孢的控制
9 粉棒束孢的安全性
10 展望
    10.1 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和应用
    10.2 代谢物的高效和高值利用
    10.3 杀虫机制和有效控制

(4)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中药蝙蝠蛾拟青霉菌的研究进展
        1.1 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培养研究进展
        1.2 蝙蝠蛾拟青霉菌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蝙蝠蛾拟青霉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4 蝙蝠蛾拟青霉菌产品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1.5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培养基原材料大豆的质量标准建立
        1.1 材料和方法
        1.2 试验结果
        1.3 讨论与小结
    第二章 培养基原材料大豆的农残和重金属检测
        2.1 材料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3 讨论与小结
    第三章 用作蝙蝠蛾拟青霉培养基的豆粕营养成分含量测定
        3.1 材料和方法
        3.2 试验结果
        3.3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蝙蝠蛾拟青霉发酵产物生物量和有效物质含量测定
        4.1 材料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 讨论与小结
    第五章 蝙蝠蛾拟青霉菌发酵产物有效成分与培养基中豆粕和原材料大豆的营养成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5.1 材料和方法
        5.2 分析结果
        5.3 讨论与小结
    第六章 中药蝙蝠蛾拟青霉菌对腺嘌呤造成肾脏和睾丸损伤恢复作用的研究
        6.1 材料和方法
        6.2 试验结果
        6.3 讨论与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5)小菜蛾IDGF和βGBP对蝉拟青霉侵染的免疫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昆虫几丁质酶与成虫盘生长因子研究进展
    1.2 昆虫模式识别受体与β葡聚糖识别蛋白的研究进展
    1.3 昆虫抗菌肽研究进展
        1.3.1 溶菌酶Lysozyme
        1.3.2 抗菌肽Moricin
        1.3.3 葛佬素Gloverin
        1.3.4 天蚕素Cecropin
        1.3.5 昆虫防御素Defensin
    1.4 本研究意义
2 引言
3 小菜蛾IDGF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昆虫和微生物
        3.1.2 实验设备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PxIDGF cDNA克隆
        3.2.2 PxIDGF的序列分析
        3.2.3 PxIDGF的组织分布和发育阶段表达谱
        cDNA第一链合成
        3.2.4 PxIDGF在外源微生物诱导后的表达谱分析
        3.2.5 PxIDGF的重组表达和纯化
        3.2.6 PxIDGF的蛋白印迹分析
        3.2.7 PxIDGF与微生物的结合实验
        3.2.8 PxIDGF对微生物的凝集实验
        3.2.9 酚氧化酶活性实验
    3.3 数据分析与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PxIDGF的鉴定和分析
        3.4.2 PxIDGF的表达谱分析
        3.4.3 PxIDGF的表达和纯化
        3.4.4 PxIDGF结合实验
        3.4.5 PxIDGF凝集实验
        3.4.6 PPO活性实验
    3.5 小结
4 小菜蛾βGBP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昆虫和微生物
        4.1.2 实验设备和试剂
    4.2 实验方法
        4.2.1 PxβGBP的cDNA克隆
        4.2.2 PxβGBP的序列分析
        4.2.3 PxβGBP的组织分布和发育阶段表达谱
        4.2.4 PxβGBP在外源微生物诱导后的表达谱分析
        4.2.5 PxβGBP的重组表达和纯化
        4.2.6 PxβGBP的蛋白印迹分析
        4.2.7 PxβGBP与微生物的结合实验
        4.2.8 PxβGBP对微生物的凝集实验
        4.2.9 酚氧化酶活性实验
    4.3 数据分析与处理
    4.4 结果与分析
        4.4.1 PxβGBP的鉴定和分析
        4.4.2 PxβGBP的表达谱
        4.4.3 PxβGBP的表达和纯化
        4.4.4 PxβGBP结合实验
        4.4.5 PxβGBP凝集实验
        4.4.6 PPO活性实验
    4.5 小结
5 小菜蛾抗菌肽的分子特征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昆虫和微生物
        5.1.2 实验设备和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PxAMP的序列分析
        5.2.2 PxAMP的组织分布和发育阶段表达谱
        5.2.3. PxAMP在外源微生物诱导后的表达谱分析
    5.3 数据分析与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Pxgloverin
        5.4.2 Pxcecropin
        5.4.3 Pxmoricin
        5.4.4 Pxlysozyme
        5.4.5 Pxdefensin
    5.5 PxAMP小结
6 结论
    6.1 小菜蛾IDGF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
    6.2 小菜蛾βGBP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
    6.3 小菜蛾抗菌肽的分子特征
7. 讨论
    7.1 小菜蛾IDGF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
    7.2 小菜蛾βGBP的分子特点和功能鉴定
    7.3 小菜蛾抗菌肽的分子特征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6)产黄青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
    1.2 接种与培养
        1.2.1 无菌水的配制
        1.2.2 孢子悬浮液的配制
        1.2.3 接种
    1.3 培养条件的设置
        1.3.1 常见培养基的配方
        1.3.2 温度
        1.3.3 pH
        1.3.4 光周期
        1.3.5 紫外线
    1.4 生物学指标测定
        1.4.1 菌落生长速率计算
        1.4.2 产孢量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最佳培养基的确定
    2.2 最佳温度条件的确定
    2.3 最佳pH条件的确定
    2.4 最佳光照条件的确定
    2.5 最佳紫外线照射时间的确定
3 最佳反应条件的验证
4 结论与讨论
    4.1 产黄青霉菌最适培养基的确定
    4.2 环境条件对产黄青霉菌的影响

(7)贡嘎蝙蝠蛾粉拟青霉的遗传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贡嘎蝙蝠蛾拟青霉病研究进展
        1.1.1 贡嘎蝙蝠蛾拟青霉病现状
        1.1.2 粉拟青霉菌的分类地位
        1.1.3 粉拟青霉菌的主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1.1.4 粉拟青霉菌的侵染过程及致病机理
        1.1.5 粉拟青霉菌的分子研究进展
    1.2 遗传学研究
        1.2.1 遗传多样性在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的内容与意义
        1.2.2 植物病原真菌研究中常用的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1.3 ISSR标记技术及应用
        1.3.1 ISSR技术在鉴定与检测中的应用
        1.3.2 ISSR技术在病原真菌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1.3.3 ISSR在遗传分化研究中的应用
    1.4 研究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试剂
        2.1.3 供试引物
        2.1.4 试验仪器
    2.2 DNA的提取
        2.2.1 菌丝体的培养与收集
        2.2.2 DNA的提取方法
        2.2.3 DNA浓度与纯度检测
    2.3 ITS方法鉴定
        2.3.1 ITS-PCR体系及程序
        2.3.2 ITS-PCR产物检测及测序
        2.3.3 ITS-PCR序列分析
    2.4 ISS方法
        2.4.1 ISSR-PCR体系建立及优化
        2.4.2 ISSR引物筛选
        2.4.3 ISSR-PCR扩增反应及产物检测
        2.4.4 数据处理及分析
    2.5 生物学特性差异研究
        2.5.1 温度对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2.5.2 pH对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2.5.3 碳源对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2.5.4 氮源对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2.5.5 光照对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2.5.6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DNA的检测
    3.2 rDNA-ITS区鉴定
        3.2.1 rDNA-ITS区电泳图结果
        3.2.2 rDNA-ITS区的扩增及分析
    3.3 ISSR标记分析
        3.3.1 ISSR-PCR体系建立及优化
        3.3.2 引物筛选
        3.3.3 ISSR-PCR扩增及分析
    3.4 生物学特性差异分析
        3.4.1 温度对各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4.2 pH对各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4.3 碳源对各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4.4 氮源对各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3.4.5 光照对各菌株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4 结论与讨论
    4.1 粉拟青霉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4.2 粉拟青霉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淡紫拟青霉菌剂研发及其生物肥药对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香蕉枯萎病的发生与危害
    2 香蕉枯萎病的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1 国外研究进展
        2.2 国内研究进展
    3 淡紫拟青霉研究进展
        3.1 淡紫拟青霉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征
        3.2 淡紫拟青霉的生物防治研究
        3.3 淡紫拟青霉的定殖研究
    4 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概况
    5 淡紫拟青霉菌剂研制-固定化细胞技术
    6 本研究的目的和拟解决的问题
    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孢子浓度淡紫拟青霉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2.2 不同初始 pH 发酵液培养的淡紫拟青霉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2.3 不同温度处理的淡紫拟青霉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2.4 不同紫外线照射时间处理的淡紫拟青霉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2.5 不同 NaCl 发酵液培养的淡紫拟青霉菌对香蕉枯萎病菌的抑制作用
    3 讨论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的发酵特性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菌体数的变化
        2.2 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菌丝湿重和干重的变化
        2.3 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粘度值的变化
        2.4 淡紫拟青霉发酵过程 pH 值的变化
        2.5 淡紫拟青霉各时间段发酵液次生代谢物质的 GC-MS 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淡紫拟青霉菌剂生产工艺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保存条件下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中活菌数的存活动态
        2.2 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固体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3 讨论
第五章 淡紫拟青霉制剂技术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包埋方法的筛选
        2.2 海藻酸钠包埋法不同包埋载体的筛选
        2.3 不同固化温度对包埋效果的影响
        2.4 不同保存条件对海藻酸钠包埋淡紫拟青霉的活菌数的影响
        2.5 不同包埋条件的优化
        2.6 海藻酸纳包埋淡紫拟青霉活菌数稳定性的测定
    3 讨论
第六章 淡紫拟青霉对香蕉枯萎病的防治效果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淡紫拟青霉菌及其生物肥药对香蕉盆栽苗香蕉枯萎病防效的测定
        2.2 淡紫拟青霉菌在香蕉土壤和植株的定殖
        2.3 不同浓度的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对香蕉生长特性的影响
        2.4 淡紫拟青霉菌及其生物肥药对香蕉植株酶活性的影响
    3 讨论
第七章 淡紫拟青霉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态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淡紫拟青霉菌及其生物肥药对香蕉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2 淡紫拟青霉生物肥药对香蕉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3 讨论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若干经济作物线虫种类鉴定以及PL菌剂的防效和发酵生产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研究淡紫拟青霉的意义和现状
        1.1 淡紫拟青霉分类地位以及形态学特征
        1.2 淡紫拟青霉生态学特征
        1.3 淡紫拟青霉的生物防治作用
        1.4 淡紫拟青霉防治线虫的机制
        1.5 淡紫拟青霉的次级代谢产物对植物生长促进作用以及其它生理功能
        1.6 淡紫拟青霉致病性以及与土壤中微生物的相容性
        1.7 淡紫拟青霉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2 植物线虫的研究以及现状
        2.1 植物线虫在生物中的分类地位
        2.2 我国的植物线虫的分布及危害
        2.3 植物线虫的防治手段
    3 本研究项目的意义以及目的
第二章 淡紫拟青霉防治植物线虫病的田间试验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淡紫拟青霉粉剂样品的成菌落单位(CFU)
        3.2 淡紫拟青霉菌剂防治芭乐根结线虫的防效试验
        3.3 淡紫拟青霉菌剂防治柑橘植物线虫的防效试验
        3.4 淡紫拟青霉菌剂对苗木罗汉松作用效果
    4 讨论
第三章 淡紫拟青霉的发酵生产以及其防治柑橘线虫初步试验
    1 引言
    2 试验材料
        2.1 供试材料
        2.2 药剂和试验仪器
        2.3 各种培养基的配置
    3 实验方法
        3.1 菌种活化
        3.2 菌种的扩大培养
        3.3 液体发酵
        3.4 淡紫拟青霉菌在柑桔根际的定殖情况测定
    4 试验结果
        4.1 种子发酵罐数据测定
        4.2 发酵罐数据测定
        4.3 淡紫拟青霉9410菌种根际定殖情况测定
        4.4 三种试验药剂对根际微生物的影响测定
    5 讨论
        5.1 淡紫拟青霉发酵条件优化
        5.2 淡紫拟青霉菌9410菌株的生防优势
        5.3 淡紫拟青霉研究展望
第四章 几种经济作物根部植物线虫调查
    1 引言
    2 线虫种类鉴定材料与方法
        2.1 样本的采集
        2.2 样本的处理
        2.3 标本保存
        2.4 De Man公式常用测量项目及符号
    3 结果
        3.1 概述
        3.2 线虫种类鉴定
    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四、不同条件下粉拟青霉菌的生长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冻土毛霉新菌株对韭菜迟眼蕈蚊毒杀活性[D]. 王燕.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2]无土栽培模式下施用有机物质对番茄生长、果实品质和根际微生物环境的影响[D]. 汤圆强. 烟台大学, 2021(12)
  • [3]粉棒束孢Isaria farinosa的研发进展[J]. 宋文静,冯世鹏,韩日畴. 环境昆虫学报, 2020(02)
  • [4]蝙蝠蛾拟青霉的大豆培养基的筛选及其对肾脏和睾丸损伤的恢复作用[D]. 闫俊. 吉林农业大学, 2019(03)
  • [5]小菜蛾IDGF和βGBP对蝉拟青霉侵染的免疫应答研究[D]. 李双双.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4)
  • [6]产黄青霉菌发酵条件的优化及验证[J]. 张旭,司浩浩,梁贝贝,段永红,田晶.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6)
  • [7]贡嘎蝙蝠蛾粉拟青霉的遗传多样性及生物学特性研究[D]. 申慧荣. 四川农业大学, 2014(07)
  • [8]淡紫拟青霉菌剂研发及其生物肥药对香蕉枯萎病防治效果研究[D]. 肖马云.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 [9]若干经济作物线虫种类鉴定以及PL菌剂的防效和发酵生产试验[D]. 朱朋涛. 厦门大学, 2009(12)
  • [10]贡嘎蝠蛾幼虫拟青霉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研究[J]. 曾纬,张德利,涂永勤,刘飞. 特产研究, 2008(02)

标签:;  ;  ;  ;  ;  

不同条件下青紫拟青霉的生长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