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求生实践讲座一:现代野外求生生火方法

野外求生实践讲座一:现代野外求生生火方法

一、野外生存实践讲座之一:现代野外生存取火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沈晶晶[1](2021)在《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体验项目实践探析——以“钻木取火”项目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提出,"坚持面向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进行真实的技术设计与制作,努力以真实的情境、真实的需求,挖掘真实的问题,引领真实的过程和真实的成果,实现学生真实的发展价值,形成技术课程观念,学生在知识建构、能力培养、核心素养形成等方面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基于此,文中以通用技术必修1中"技术的发展"为例,以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体验项目——"钻木取火"为载体,进行了教学实践探析。

高童心[2](2021)在《促进5-6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的体育游戏开发研究》文中认为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委员会主席埃德加·富尔提出有关生存教育的内容。他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受教育对象学会生存才是教育的使命。生存能力是贯穿一生和影响一生的重要能力。幼儿时期作为人一生的初始时期,此时培养生存能力,能够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存意识,掌握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为此需要教育工作者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本研究以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二道幼儿园(公立幼儿园)大一班、大二班(5-6岁)幼儿共60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查阅资料及文献,设计筛选野外生存能力指标内容,邀请专家进行指标评价,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修改,最终形成体育游戏的内容指标。将内容指标与体育游戏相结合,设计实验活动方案,开发促进5-6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的主题体育游戏。根据相关专家给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修改和总结后,最终形成一份比较有效的促进幼儿野外生存能力的体育游戏方案。经过实验,得出一系列结论,研究结论如下:(1)本文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和《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为指导思想。以科学性原则、安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体验性原则为基本原则。以幼儿身体活动能力适合开展促进野外生存能力发展的体育游戏为生理依据,以野外生存体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品质为心理依据;以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体育游戏需要关于游戏方面的创新为现实依据。(2)本文以“生存教育,社会适应能力,品德教育”三育一体为开发理念。以幼儿学习野外生存知识,掌握野外生存技能、培养野外生存意识为发展目标。以图卡和秒表计时为工具设计游戏规则。以《小老鼠历险记》为名创编主题情景故事。以“走、跑、跳、投、攀、爬”为活动方式,多样化设计体育游戏。(3)本文开发的体育游戏对幼儿的判断能力、生存能力、急救能力、避险能力均具有显着效果,因此得出,野外生存能力体育游戏可以促进5-6岁幼儿所需要的野外生存能力的发展。实验后男性幼儿和女性幼儿四项能力发展效果无明显差异。

高星[3](2020)在《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文中研究指明用火是人类独有的行为能力,对人类的生存演化至关重要。用火熟食改善了人类的营养,导致人类生物特性发生一系列改变,人口、行为、社会关系和生存方式也发生相应变化。用火使人类获得更多的生存资源,并帮助人类改变工具与用具的材料特性,如对石料做热处理,进而发明了陶器和金属工具,开启了文明的历程。人类与火的互动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经历了偶尔利用自然火、时断时续对火控制和使用、有效保存火种乃至人工取火形成用火的日常习惯,进而发展到现代无所不在、不可或缺的复杂用火。人类用火被认为始于直立人的诞生,但目前提取到的证据指向150万年前。早期人类用火证据的提取和论证存在极大的困难和挑战,需要精细的野外工作,做高精度的遗址埋藏和遗物遗迹的空间分析,须采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模拟实验对地层沉积物和燃烧物证做微形态、成分、色度、磁化率、微体植物化石等尽可能多的宏观和微观分析,排除自然因素的干扰,这样得出的结论才会坚实可信。本文介绍了人类用火的历史、作用和对用火证据提取与分析的思路、方法与技术,通过一系列案例阐述人类用火的方式、发展演化过程和考古学家为破译远古人类用火的谜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以期对这项意义重大但常被忽视的研究起到推动作用。

杜静[4](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地理学科的四大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地理实践力”作为核心素养之一,培养地理实践力有助于提升人能的行动意识和行动能力,而地理实践力则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得以培养。为落实课标要求,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案例分析法,对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与实践和地理实践力提升策略等内容展开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实践活动类型单一、案例区域特色不显着、可操作性低等问题,但可基于原有活动内容进一步拓展和运用。通过梳理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可知地理1、地理2和地理3的活动板块数量分别有39个、37个和26个,共102个,其中图文分析的活动类型占多数(共16个,占16%),较少的是地理绘图类(3个,占3%)和制作类(1个,占1%)。第二,通过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和活动案例的实施与评价分析,表明:(1)教师对实践活动的组织能力和认识有待提升(65.79%的教师对地理实践活动了解较少,67.11%的教师偶尔运用教材开展实践活动);(2)学生趋向于喜欢参与动手操作的活动(55.67%的学生对操作性的活动非常感兴趣,28.89%的学生表示感兴趣);(3)学生参与率低、认知程度低(62.22%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地理实践活动);(4)学生安全和活动经费问题是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特别是校外活动)的主要挑战。第三,针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发现的问题,综合课标、教材、学生兴趣和教师能力,基于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和平台,设计以下有助于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的活动案例:(1)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2)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3)《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论文写作活动。通过采用网络授课方式实施设计的实践活动,经评价表明:运用网络直播平台,组织实施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地理实践活动,指导学生远程操作和观摩学习的活动组织模式是可行的;从活动评价结果来看,参与学生能完成活动的目标要求,各学习小组分工合理、合作紧密、个人参与程度较高;同时也发现学生存在: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差、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地理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等问题。第四,根据培养现状调查分析、课标和教材分析、以及典型活动案例的设计与实施评价结果,提出以下地理实践能力培养提升途径和策略:(1)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或平台;(2)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3)加强高中地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训;(4)加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5)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6)开设校内地理实践场所;(7)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8)加强组织开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实践活动。目前高中地理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受应试教育导向和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培养“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还面临诸多挑战。通过对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课标、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教师和学校的实际,设计合理、安全、可操作的地理实践活动,制定有效的组织和评价方法,探索地理实践力培养的提升途径和策略,对地理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地理实践力、培育地理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说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李敏[6](2020)在《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人们远离自然出现的一系列症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然对于人们的重要作用,对于自然与人的关系进行深刻的思考;自然教育作为一种新兴产业逐步兴起,体验式的教育方式使得人与自然能够建立有效的联结;森林公园作为城市绿地系统和旅游的资源,在当下建设自然教育基地、开展全域旅游、建设地域性景观风貌、传承绿色生活的理念、构建新型的高品质城市绿色空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基于我国国情特征开展在森林户外环境下的自然环境教育,对于探索自然教育新型模式、建设森林的生态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自然教育的概念辨析、理论研究等,结合森林建设的相关研究领域和理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基地的景观规划设计,研究体验性景观对于自然教育的重要作用和风景园林学科领域下的景观设计。论文通过问卷调查、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出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体验性、保护性、系统性和地域性的设计原则,并从体验的多维层次、景观的空间与要素、自然教育课程活动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策略,探索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方法。最后通过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的规划设计为例,进行实践的应用。通过本文研究总结得出:(1)森林中的自然环境教育应注重体验性的设计,以感官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叙事性的手法进行自然环境、场地设施、活动方案的设计;景观要素的体验性设计能够塑造独特的环境意向;(2)自然教育径与环境解说是在森林环境中开展自然教育的主要形式;(3)要充分挖掘场地的景观资源和地域性文化特色,结合森林环境教育的内容,实现具有本地特色和唯一性的自然教育基地设计;(4)自然教育活动课程的策划、教育基地的运营和老师的专业引导是一个自然教育基地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其他类似的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提供有效的实践项目借鉴。

董莙涵[7](2019)在《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训内容研究 ——以沈阳市9-10岁儿童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日本1996年提出“生存能力”的理念后,生存能力便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重要课题。中国独生子女时代的儿童,尤其是城市儿童,大多数是温室的“花朵”,其生存能力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而小学阶段是习惯养成的初始阶段,可塑性超过了其他时期,是生存能力培养与提高的最佳时期。我国曾尝试通过教育改革的方式在义务教育中建立并普及生存能力教育。然而结果不尽如人意,现今我国义务教育中的生存能力教育仍存在不系统、不全面、普及度不足等诸多问题。由于家长和学校对儿童生存能力培养的不足,使得迎合市场需要校外的培训得以迅速发展。现阶段校外的生存能力培训机构众多,培训课程种类繁多,但是效果差强人意。原因很多,主要有培训对象群体及存在的问题把握不准确,内容缺乏体系化、系统化,且设计与实施的针对性不强,影响培训质量。如何提高校外生存能力培训质量是培训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以沈阳市9-10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等方法,建立9-10岁儿童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对他们的生存能力进行评价,得出其生存能力上存在不足的结论。并以这些研究结果为依据构建了校外培训内容体系,用部分实例检验培训内容的效果,进而验证培训内容的合理性。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文献资料、探索性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构建了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项一级指标、16项二级指标和42项三级指标构成。2.通过问卷测评确定了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发展上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学习能力中的解决问题能力,生活自理能力的自立和动手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中抗挫折能力和自救能力较差,学习能力中的接受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身心健康状况较好,交往能力中各种能力、自我保护能力中的危机意识和危机方法能力一般。其导致的原因大致归结为个人、学校和家庭3个方面。3.构建了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校外培训内容体系框架,包括5大培训内容模块,具体的培训目标及与各个目标相对应的培训项目。通过示例方式对重要模块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形成了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体系。4.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示例反馈效果显示,学员及家长对培训效果整体较为满意,初步部分证明培训目标确立与培训内容匹配度较高,培训内容设计合理有效。基于研究过程和结果提出如下建议:1.本研究受限于研究条件仅建立了“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测评指标体系”,但是国内对生存能力研究相对较少,希望之后更多的研究者能够看到生存能力研究的重要性和不足,加强对生存能力其他年龄段的研究。2.本研究发现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发展上存在的不均衡、不同步的缺陷,经分析其导致的原因大致归结为个人、学校和家庭3个方面,在此期望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可以把结论更好的公开,以促进儿童生存能力的均衡发展。3.依据具体的培训目标设置了与各个目标相对应的培训项目,但是理论的建立和实践仍有很大距离,希望今后相关研究者能够把此理论应用于实践,用实践经验对相关理论进行丰富。本研究初步形成了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体系,但是考虑到笔者研究水平有限,生存能力培训实践经验不足,在此希望有生存能力培训实践经历的研究者能够依据具体实践对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体系进行补充。4.本研究虽然对沈阳市9-10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进行了验证,但是由于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较多,笔者时间精力有限不能对其内容进行一一验证,在此希望后续研究者对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进行实证研究。

王华一[8](2019)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实施建议中提出要加强地理实践,地理教师应参与到实践中,并不断改进和反思,进而将研究结果系统化、公开化。将地理实践活动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行动能力与意志品质,丰富地理学科的专业素材,为社会提供需要的人才。在2017年版课标的背景下,立足于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本文确定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这一主题。首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资料,界定了地理实践活动、野外考察活动、行动研究的概念,并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行动研究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地理实践活动的研究、野外考察活动的研究三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其次,本文通过教学实践与师生访谈分析了H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现状,确定了华池县H中学孙家川野外考察这一实践活动。再次,本文从活动条件、内容、过程三个方面初步制定了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计划,针对已诊断的具体问题,开展了三轮行动研究。最后,本文根据行动研究的成果,对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出合理建议。另外,本文的行动研究模型采取克密斯(S.Kemmis)的螺旋式上升的结构模型——“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再计划-再行动”,根据这一模型具体分析行动研究的环节和步骤,进一步说明如何开展地理实践活动,并通过实践和反思,对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提出建议。通过开展华池县H中学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行动研究,笔者对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提出以下建议。首先,在方案设计方面:活动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前提;内容要充分挖掘乡土地理资源;注重学生参与设计或自主设计;师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设计要用问题引导并明确要求;内容富有趣味性并贴近学生生活;要体现地理学科属性和专业性。其次,在实施过程方面:注重地图等地理工具的运用;正确处理教学目标之外的学习内容;管理上刚柔并济,正确处理师生关系;教师要有应急意识,灵活处理生成性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贯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师生要有强烈的安全意识。最后,在总结评价方面:汇报内容和种类丰富,结合当地实际,并有所思考;多种途径、方式评价,以鼓励为主,增加学生自信。

戴丽娟[9](2018)在《清代火镰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燧人氏钻木取火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后随时光的流逝,取火的方法不断更新,有力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生活取火经历了火镰打火、火镜照火、火柴划火、打火机打火、燃具打火等几个不同时期。火镰,是我国古代一种取火工具,起源甚早,并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镰打火指的是用铁片撞击火石,发出火星,引燃火绒取火。随着铁器的发明,取火的方式又前进了一步,这说明中国的摩擦取火的历史至少已经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了。其实火镰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在这段时期内,火镰是普遍流行的取火工具。火镰的发展,跟游牧、渔猎民族的生活习尚息息相关。在火镰的发展过程中,其造型、工艺不断发生改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历史研究整理的科学手段,结合实地观察、调查、比较和整体研究的方式·;利用跨学科研究法等研究方法,对清代火镰时期的火镰产品和相关内容进行资料的收集、归纳与总结。再次基础上展开相关内容的研究。本文结合清代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以火镰造型设计为核心,以设计的角度和观点对依据造型、功能、纹样特征及艺术内涵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力求全面呈现清代火镰造型设计全貌的基础上,侧重于对其与游牧民相关联之处的研究,并重点对清代火镰纹样内涵、社会功能以及文化特征进行分析,进而提炼、总结出其中所体现的造物观念和设计美感,通过对清代火镰的纵深挖掘,以期获得对当今设计艺术有价值的建议和参考。

张凡[10](2017)在《外军野外生存训练探析》文中研究说明野外生存训练是使部队具备全域作战能力的重要训练科目,同时也是外军特种部队的必训科目之一。与我军相比,外军野外生存训练无论是生存训练模式、方法、考核体系还是野外生存训练保障等都相对成熟、完善。因此研究外军野外生存训练现状,对我军特种部队野外生存训练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野外生存实践讲座之一:现代野外生存取火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外生存实践讲座之一:现代野外生存取火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体验项目实践探析——以“钻木取火”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背景及教学设计思路
二、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过程实践探析
    (一)情境导入
    (二)项目设计分析
    (三)项目设计与制作
    (四)小组交流展示
    (五)总结提升
三、教学实践效果与反思
    (一)多样化学习方式助推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多元化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束语

(2)促进5-6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的体育游戏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野外生存能力体育游戏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1.2 体育游戏适合培养幼儿的野外生存能力
        1.1.3 促进5-6 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的体育游戏开发研究比较薄弱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任务
    1.4 文献综述
        1.4.1 核心概念界定
        1.4.2 有关野外生存能力的文献计量研究
        1.4.3 游戏对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影响相关研究
        1.4.4 小结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促进5-6 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体育游戏开发总要求
        3.1.1 体育游戏开发的指导思想
        3.1.2 体育游戏开发的基本原则
        3.1.3 体育游戏开发的主要依据
    3.2 促进5-6 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体育游戏开发过程
    3.3 促进5-6 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体育游戏开发体系
        3.3.1 野外生存能力体育游戏内容的构建
        3.3.2 体育游戏的开发理念
        3.3.3 体育游戏的发展目标
        3.3.4 体育游戏的主要规则
        3.3.5 体育游戏的主题情景
        3.3.6 体育游戏的组织环节
        3.3.7 体育游戏测试指标的建立
        3.3.8 体育游戏开发的专家评价
    3.4 促进5-6 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体育游戏开发的效果
        3.4.1 实验前后对照组野外生存能力分析
        3.4.2 实验前后实验组野外生存能力分析
        3.4.3 实验前实验组男、女野外生存能力分析
        3.4.4 实验后实验组男、女野外生存能力分析
        3.4.5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野外生存能力正态性检验结果分析
        3.4.6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野外生存能力分析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件1
    附件2 实验前幼儿评价测试问答卷
    附件3 主题体育游戏方案
    附件4 游戏图卡材料

(3)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火对人类演化的重要性
3 人类用火的起源
    3.1 最初的接触:惊慌失措还是从容利用?
    3.2“熟食假说”——人类用火始于200万年前
    3.3“人类与火长期互动假说”
4 对早期人类用火的研究:证据与困难、挑战
    4.1 早期用火证据的特点和提取、论证的困难
    4.2 判定用火的证据要素或标准
    4.3 用火证据的提取和分析
    4.4 以色列Gesher Benot Ya-aqov(GBY)遗址的研究案例
    4.5 南非Wonderwerk洞穴遗址的研究案例
    4.6 肯尼亚Fx Jj20 AB遗址的研究案例
5 用火方式的演化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5.1 早期人类用火缺乏连续性和稳定性
    5.2 有效保存火种与人工取火-用火成为人类的日常行为
    5.3 热处理和石煮法-用火逐渐成为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利器
    5.4 用火改变了人类的生计模式并种下了文明的种子
6 结语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地理核心素养
        2.1.2 地理实践
        2.1.3 地理实践力
        2.1.4 地理实践活动
    2.2 理论基础
        2.2.1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2.2.2 认知发展理论
        2.2.3 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2.2.4 建构主义理论
        2.2.5 具身认知理论
        2.2.6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2.2.7 情境学习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中地理新课标地理实践力分析
    3.1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3.1.1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内容构成
        3.1.2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3.1.3 高中地理学业要求
    3.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课程资源开发需求
        3.2.1 高中地理教材实践活动内容
        3.2.2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活动课程开发
    3.3 学生全面发展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
    4.1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的设计
        4.1.1 调查目的
        4.1.2 调查对象
        4.1.3 调查问卷、试题和访谈提纲
        4.1.4 问卷发放与回收
    4.2 教师问卷调查分析
        4.2.1 调查教师基本情况
        4.2.2 地理实践力的认知程度
        4.2.3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情况
        4.2.4 地理实践活动组织实施情况
        4.2.5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制约因素
        4.2.6 设计地理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4.2.7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建议
    4.3 学生问卷和测试题调查分析
        4.3.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2 学生测试题结果分析
    4.4 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的教师访谈分析
        4.4.1 访谈目的
        4.4.2 访谈调查结果汇总与分析
        4.4.3 访谈总结
    4.5 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4.5.1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教学环境问题
        4.5.2 地理实践力培养面临的学情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5.1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原则
        5.1.1 基于课标的原则
        5.1.2 学生主体性原则
        5.1.3 提升地理实践力原则
        5.1.4 区域特色原则
        5.1.5 多元评价原则
    5.2 地理实践活动案例设计
        5.2.1 实验类活动案例
        5.2.2 地图分析类活动案例
        5.2.3 地理写作类活动案例
    5.3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5.3.1 活动设计的关键环节与模式
        5.3.2 实施的方法
        5.3.3 地理实践活动的评价
        5.3.4 地理实践活动评价模型及评价量表设计
    5.4 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和评价
        5.4.1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5.4.2 实践活动案例一的总结与评价
        5.4.3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5.4.4 实践活动案例二的总结与评价
        5.4.5 《老干妈辣椒加工产业发展模式分析》写作实践活动案例的实施
        5.4.6 实践活动案例三的总结与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中地理实践力的提升策略
    6.1 学生方面
        6.1.1 引导学生使用常见的地理信息工具和平台
        6.1.2 鼓励学生设计课堂实践活动
    6.2 教师方面
        6.2.1 加强高中地理教师相关的培训
        6.2.2 增强地图在教学中的使用
        6.2.3 加强地理实践活动课程建设
    6.3 其他方面
        6.3.1 开设校内地理实践的场所
        6.3.2 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校外地理实践活动
        6.3.3 加强地域特色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6.4 提升途径调查及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2 贵阳市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3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监测》活动实验记录表
    附录5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对地观测数据共享平台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附录6 贵阳市红枫湖水库集水面积提取操作指引(ENVI5.5.x)
    附录7 《基于地图的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发展条件分析》活动实验记录表
    附录8 中国气象数据网地面气象数据下载操作指引
    附录9 计算机辅助绘制气温和降水图操作指引(微软Office Excel 2019)
    附录10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教师卷)
    附录11 高中地理实践力提升途径调查报告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自然环境教育意识的培养受到重视,自然需求提升
        1.1.2 .自然教育对传统教育的补充,体验式教育的尝试
        1.1.3 .景观体验需求提升,风景园林在自然教育中发挥作用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资料分析法
        1.4.2 .实地调研和观察
        1.4.3 .问卷调查法
        1.4.4 .案例分析法
        1.4.5 .归纳总结法
    1.5 .技术路线
2.自然教育相关理论
    2.1 .概念辨析
        2.1.1 .自然教育
        2.1.2 .山地森林型自然教育学校(基地)
    2.2 .国内外研究概况
        2.2.1 .国外研究概况
        2.2.2 .国内研究概况
    2.3 .自然教育环境基地
        2.3.1 .自然教育基地的分类
        2.3.2 .自然教育基地的基本要素
3.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规划设计研究
    3.1 .山地森林发展自然教育的优势
        3.1.1 .自然资源与历史文化资源丰富
        3.1.2 .森林环境中景观类型多样,提供自然体验的良好户外环境
        3.1.3 .开展自然教育对森林文化服务价值提升和森林旅游大有裨益
    3.2 .相关研究范畴
        3.2.1 .森林旅游
        3.2.2 .环境解说
        3.2.3 .森林体验
        3.2.4 .科普宣传
    3.3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内容
    3.4 .森林自然环境教育的形式
        3.4.1 .森林自然观察
        3.4.2 .森林自然体验
        3.4.3 .森林自然探险
        3.4.4 .自然环境解说
        3.4.5 .自然学校和自然课堂
        3.4.6 .自然教育径
    3.5 .森林自然教育相关设计规范梳理
    3.6 .本章小结
4.景观体验在森林自然教育中的应用
    4.1 .体验式景观
        4.1.1 .自然体验(Nature Experience)
        4.1.2 .体验式景观(Experience Landscape)
    4.2 .景观体验的内涵
        4.2.1 .景观体验的特性
        4.2.2 .体验的类型
    4.3 .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体验需求与偏好调查
        4.3.1 .调查对象
        4.3.2 .调研方法
        4.3.3 .调研分析
        4.3.4 .调研结果
    4.4 .以景观体验的角度分析国内的森林自然教育的问题
5.案例分析
    5.1 .多尔恩斯特滕哈万根(Barfuss Park)赤脚公园
        5.1.1 .设计理念
        5.1.2 .设计要素
        5.1.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1.4 .借鉴意义
    5.2 .德国EINS+ALLES感官公园
        5.2.1 .设计理念
        5.2.2 .体验设计
        5.2.3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2.4 .借鉴意义
    5.3 .台湾溪头自然教育园
        5.3.1 .景观资源
        5.3.2 .设计目标
        5.3.3 .设计要素
        5.3.4 .活动场地与活动内容
        5.3.5 .借鉴意义
    5.4 .伊贾姆斯自然中心(IJAMS NATURE CENTER)
        5.4.1 .设计理念
        5.4.2 .景观节点
        5.4.3 .活动课程
        5.4.4 .借鉴意义
    5.5 .阿卡迪亚大区生态门户-路易斯安那圣兰德游客中心
        5.5.1 .设计理念
        5.5.2 .活动分区与景观设计
        5.5.3 .借鉴意义
6.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方法
    6.1 .设计原则
        6.1.1 .体验性
        6.1.2 .保护性
        6.1.3 .系统性
        6.1.4 .地域性
    6.2 .体验性设计策略
        6.2.1 .五感体验策略
        6.2.2 .精神体验策略
        6.2.3 .教育体验策略
    6.3 .场所设施规划策略
        6.3.1 .空间策略
        6.3.2 .功能分区
        6.3.3 .要素分析与策略
    6.4 .自然教育活动与课程方案
        6.4.1 .自然教育主题活动
        6.4.2 .针对不同人群的活动方案
7.武平县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设计说明
    7.1 .场地概况与项目背景
        7.1.1 .城市概况
        7.1.2 .项目位置
        7.1.3 .上位规划
        7.1.4 .区位优势
    7.2 .场地分析
        7.2.1 .武平县景观资源分析
        7.2.2 .场地内部分析
    7.3 .设计定位
    7.4 .总体设计
        7.4.1 .平面图
        7.4.2 .规划结构与功能分区
        7.4.3 .鸟瞰图
        7.4.4 .种植设计
        7.4.5 .生态修复设计
        7.4.6 .竖向设计
        7.4.7 .水体设计
        7.4.8 .照明
        7.4.9 .服务设施规划
    7.5 .分区节点设计
        7.5.1 .游客服务中心
        7.5.2 .森林幼儿园自然教育中心
        7.5.3 .五感体验区
        7.5.4 .田园观光区
        7.5.5 .森林冒险区
        7.5.6 .文化体验区
        7.5.7 .社区生活区
        7.5.8 .森林保育区
    7.6 .自然教育专项设计
        7.6.1 .园路系统与研学路径规划
        7.6.2 .服务建筑与设施
        7.6.3 .环境解说与导览系统
        7.6.4 .课程活动策划
        7.6.5 .活动周边产品设计
    7.7 .用地平衡
8.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山地森林自然环境教育基地的认识与需求调查问卷
图表目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7)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训内容研究 ——以沈阳市9-10岁儿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生存能力及构成要素的研究
        1.2.2 生存能力培训内容相关研究
        1.2.3 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研究
        1.2.4 我国生存能力培训课程研究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生存的内涵
        1.3.2 生存能力的内涵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1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必要
        3.1.2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依据
        3.1.3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3.1.4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的预评价指标的确定
        3.1.5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预设评价指标的分析
    3.2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的测评与分析
        3.2.1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的测量与评价
        3.2.2 沈阳市9-10 岁儿童部分生存能力评价结果
    3.3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设计
        3.3.1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设计原则与依据
        3.3.2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体系的框架构建
        3.3.3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具体培训内容的设计研究
    3.4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
        3.4.1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示例
        3.4.2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实施
        3.4.3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反馈
        3.4.4 沈阳市9-10 岁儿童生存能力培训内容应用小结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8)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2.地理实践活动的优势
        3.地理实践教学的需要
        4.组织地理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经验总结法
        3.观察法
        4.访谈调查法
二、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地理实践活动
        2.野外考察活动
        3.行动研究
    (二)研究综述
        1.行动研究在地理教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2.地理实践活动的相关研究
        3.野外考察活动的相关研究
三、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行动研究
    (一)H中学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现状
        1.发现问题
        2.确定问题
        3.分析原因
        4.解决方法
    (二)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计划
        1.内容
        2.条件
        3.流程
    (三)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实施
        1.第一轮行动研究
        2.第二轮行动研究
        3.第三轮行动研究
    (四)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反思
        1.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总结
        2.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成效
四、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思考
    (一)方案设计
    (二)实施过程
    (三)总结评价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的实施方案
    附录2 现状调查中的教师访谈
    附录3 现状调查中的学生访谈
    附录4 第一轮行动前学生访谈
    附录5 中学生参加野外考察活动安全协议书
    附录6 第一轮学生作业及日记
    附录7 三个阶段的学生评价表
    附录8 第一轮行动后学生访谈
    附录9 第二轮行动前学生访谈
    附录10 第二轮学生作业及日记
    附录11 第二轮行动后学生访谈
    附录12 学生制定的野外考察秩序册
    附录13 第三轮行动前学生访谈
    附录14 第三轮学生作业及日记
    附录15 第三轮行动后学生访谈
    附录16 孙家川黄土地貌野外考察报告
    附录17 三轮的学生分组情况
致谢

(9)清代火镰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课题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0.2.1 国内学者
        0.2.2 国外学者
    0.3 研究的视角和方法
        0.3.1 研究的视角
        0.3.2 研究方法
        0.3.2.1 实证的方法
        0.3.2.2 跨学科综合研究法
    0.4 课题研究范围、思路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0.4.1 研究范围
        0.4.2 研究思路
        0.4.3 相关概念的界定
        0.4.3.1 “铁片(块)”、“圆形袋囊”、“铁火镰”与“清代火镰”
        0.4.3.2 “清代”的时间界定
    0.5 新的认识与不足之处
        0.5.1 新的认识
        0.5.2 不足之处
第一章 火镰的溯源
    1.1 人类用火的历史
        1.1.1 “火”的功能概述
    1.2 早期取火工具
        1.2.1 钻燧取火
        1.2.1.1 木燧
        1.2.2 聚光发热
        1.2.2.1 阳燧
        1.2.3 硫磺生火
        1.2.3.1 火寸、发烛
        1.2.4 敲石取火
        1.2.4.1 火燧(火镰)
    1.3 清代火镰的起源
        1.3.1 清朝历史概述
        1.3.2 女真与通古斯人的关系
        1.3.3 女真在历史朝代中的发展
        1.3.4 女真与草原游牧族的联系
        1.3.4.1 西伯利亚与中原地区的关联
        1.3.4.2 中国对西伯利亚统治历史
        1.3.5 游牧族的取火工具
        1.3.6 火镰在历史各个朝代中的应用
    小结
第二章 清代火镰的概述
    1.1 清代火镰的特征与分布
        1.1.1 铁的属性及其特征
        1.1.2 铁矿的分布及发展
        1.1.3 火石的属性、分布及其特征
        1.1.4 火绒的属性、分布及其特征
    1.2 清代火镰的造型及其发展
        1.2.1 清代火镰的造型
        1.2.2 清代火镰的造型演变
        1.2.2.1 明末清初——铁火镰
        1.2.2.2 清中晚至民国时期——火镰(火镰包)
        1.2.3 清代火镰的社会地位
        1.2.3.1 从贸易往来上看
        1.2.3.2 从出土文物看
    小结
第三章 清代火镰的艺术特色与应用
    1.1 清代火镰的基本类型
        1.1.1 按用途分类
        1.1.2 按风格分类
        1.1.3 按材质分类
        1.1.4 按锋刃形态分类
        1.1.5 按挂环样式分类
        1.1.6 按火镰衍生产品的种类
        1.1.7 按火镰的开合分类
    2.1 清代火镰产品的纹饰与意涵
        2.1.1 清代火镰的主要纹饰
        2.1.2 清代火镰纹饰的意涵
        2.1.2.1 传统清代火镰中吉祥纹样寓意的表达
    3.1 清代火镰在游牧、渔猎(少数)民族中的应用
        3.1.1 蒙古草原及华北地区——以蒙古族为例
        3.1.1.1 地理位置
        3.1.1.2 与清朝关系
        3.1.1.3 蒙古与汉商贸易往来
        3.1.1.4 蒙古与火镰
        3.1.2 东北地区——以满族为例
        3.1.2.1 地理位置
        3.1.2.2 与清朝关系
        3.1.2.3 东北与汉商贸易往来
        3.1.2.4 东北与火镰
        3.1.3 新疆、西藏等地区——以藏族为例
        3.1.3.1 地理位置
        3.1.3.2 与清朝关系
        3.1.3.3 新疆、西藏等地区与汉商贸易往来
        3.1.3.4 新疆、西藏等地区与火镰
        3.1.4 清代火镰的共性与个性
    总结
第四章 清代火镰的社会功能及文化内涵
    1.1 清代火镰在日常民俗文化中的运用
        1.1.1 日常文化中的运用
        1.1.1.1 清代日常炊煮取火的器具
        1.1.1.2 清代日常男子抽烟打火必备
        1.1.2 婚俗文化中的运用
        1.1.3 军事文化中的运用
    1.2 清代火镰文化内涵
        1.2.1 火镰文化功能的演变
        1.2.1.1 从火镰的造型设计来看
        1.2.1.2 从服饰的佩饰文化来看
    小结
第五章 清代火镰的传承及当代创新
    1.1 清代火镰的传承现状概述
        1.1.1 当代火镰的现状
        1.1.1.1 现今还有使用火镰的地区
        1.1.1.2 火镰收藏
        1.1.2 火镰现有的打火功能的传承
        1.1.2.1 现代户外取火产品的发展创新
        1.1.2.2 现代火镰各类打火石产品功能特征比较
    1.2 清代火镰的实践创新
        1.2.1 从文创产品设计方面入手
        1.2.1.1 根据火镰造型特点入手
        1.2.1.2 根据火镰功能特点入手
        1.2.1.3 根据火镰纹样特点入手
        1.2.2 对从事工艺美术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
        1.2.2.1 火镰纹与服装设计相结合
        1.2.2.2 火镰形与箱包设计相结合
        1.2.2.3 火镰功能与产品设计相结合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各类取火工具图录
    附录二: 相关博物馆中陈列火镰的种类
    附录三: 相关博物馆中陈列之火镰图录
    附录四: 火镰图录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活动

(10)外军野外生存训练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外军野外生存训练主要模式
    1.1 分级训练模式
    1.2 分类训练模式
    1.3“回炉”训练模式
2 外军野外生存训练主要方法
    2.1 实践检验法
    2.2 示范训练法
    2.3 专项训练法
3 外军野外生存训练考核体系
    3.1 理论笔试
    3.2 技能考核
    3.3 体能考核
    3.4 教学法考核
    3.5 野外生存考核
4 外军野外生存训练保障方法
    4.1 训练设施保障
    4.2 训练器材保障
    4.3 训练组织保障
5 结束语

四、野外生存实践讲座之一:现代野外生存取火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面向真实世界的技术体验项目实践探析——以“钻木取火”项目为例[J]. 沈晶晶. 教育与装备研究, 2021(08)
  • [2]促进5-6岁幼儿野外生存能力发展的体育游戏开发研究[D]. 高童心. 首都体育学院, 2021(09)
  • [3]史前人类的生存之火[J]. 高星. 人类学学报, 2020(03)
  • [4]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分析与提升策略研究[D]. 杜静.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基于景观体验的山地森林自然教育基地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碧水森林自然教育基地为例[D]. 李敏.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生存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培训内容研究 ——以沈阳市9-10岁儿童为例[D]. 董莙涵. 沈阳体育学院, 2019(09)
  • [8]高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 ——以孙家川野外考察活动为例[D]. 王华一.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清代火镰艺术研究[D]. 戴丽娟. 福州大学, 2018(03)
  • [10]外军野外生存训练探析[J]. 张凡. 军事体育学报, 2017(03)

标签:;  ;  ;  ;  ;  

野外求生实践讲座一:现代野外求生生火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