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裂率下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

克裂率下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

一、克裂速纤维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吴迪[1](2020)在《冻融条件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及社会需求,大量的老旧建筑物被拆除,随之也带来了许多的建筑垃圾。目前我国对于大部分建筑垃圾的处理方式仍是以简单填埋为主。这种处理方式既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又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大量难以处理的废旧纺织品也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是将建筑垃圾中的废弃混凝土与废旧纺织物中的废弃纤维相结合后应运而生的绿色环保混凝土,可极大程度上解决建筑垃圾和废旧纺织物带来的环境问题。本文对要进行中心拔出试验的7组84个试件进行冻融循环试验,发现所有试件的冻融破坏都有类似的过程:从混凝土的表面产生麻面现象,到表面砂浆不同程度脱落,粗骨料暴露;再到骨料周围砂浆的脱落,粗骨料剥离;最后混凝土内部结构受损,结构疏松,混凝土溃散。同时再生骨料替代率高的试件的破坏过程会有所缩短。加入废弃纤维可以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但并非废弃纤维体积掺入量越大的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越高。接着对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的试件进行中心拔出试验,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到结论:废弃纤维体积掺入量一定时,再生骨料替代率越高,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性能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多,其退化速度也逐渐加快;当再生骨料替代率一定时,废弃纤维的掺入对于二者的极限粘结强度、界面粘结强度及初始粘结滑移弹性模量影响程度不大,更多是提高再生混凝土的抗冻性,来尽可能的保留二者的粘结锚固性能。通过粘结应力分布试验,发现普通混凝土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分布在本质上是相同的。比较明显的区别是普通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分布曲线有两个峰值点,而再生骨料替代率为50%和100%的再生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分布曲线仅有一个峰值点。且峰值点的个数与冻融次数无关。最后利用Matlab创建了冻融条件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粘结性能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并根据收集的234组有效数据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对训练好的模型按照本文的试验参数进行仿真模拟后,证明该模型在精度方面可以满足使用要求。

董方腾[2](2019)在《针状硅灰石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文中指出纤维混凝土由于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及经济效益,已在国内外很多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单掺纤维混凝土一般只有某方面的优越性能,这就极大限制了在实际中的推广和应用。对于混杂纤维混凝土,可同时发挥二元或者多元混杂纤维的优点,能有效提高混凝土基体的韧性、强度、耐久性等性能,越来越受到工程界和科研界的重视。目前关于单掺纤维混凝土的理论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理论体系也逐渐建立,而对于混杂纤维混凝土研究较少,并且其中多是针对钢纤维混杂的研究,关于其它类型的纤维混杂研究很少,严重缺乏相关的规范条例,急需建立一套成熟的理论准则。本文通过附加钢管增加压力机刚度的试验方法得到C40和LC20针状硅灰石-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试验结果,对于C40混杂纤维混凝土,随着针状硅灰石纤维体积率的增大,曲线上升段相较于普通混凝土和单掺纤维混凝土的初裂点更加靠近峰值点,且峰值点附近曲线更加饱满,曲线下降段也愈加平缓。对于LC20轻骨料混杂纤维混凝土,应力-应变曲线与普通轻骨料混凝土形式相似,随着纤维掺量的增加,峰值点附近曲线更加饱满,但曲线上升段的弹性段更长。对于曲线下降段,在曲率最大点之前,普通轻骨料混凝土近似一条斜直线,而随着纤维体积率的增大,下降段与x轴围成的面积显着提高。这表明,与单掺纤维混凝土相比,混杂纤维混凝土对基体的增强效果更加显着。(2)两种纤维对C40和LC20混杂纤维混凝土峰值强度和峰值应变增强作用相似,影响因素按大小程度排列依次为:针状硅灰石纤维与聚丙烯纤维混杂、单掺针状硅灰石纤维、单掺聚丙烯纤维。(3)提出了 C40和LC20混杂纤维混凝土本构关系,两种类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系数不同。针对混杂纤维混凝土具有的特点,通过对普通混凝土混凝土本构关系模型的分析,采用上升段为多项式,下降段为有理式的形式来体现C40和LC20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本构关系。

戎虎仁,王海龙,曹海云,赵岩,张旭恒,穆柏林,王占盛,冯梅梅,王子河[3](2018)在《裂纹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质试验与PFC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通过室内试验对恒定倾角(45°)裂纹损伤试件裂纹长度差异对混凝土力学性研究,并结合PFC颗粒流数值模拟软件分析结果裂纹扩展规律,进一步阐述其破坏形态及机理。研究表明:(1)裂纹损伤试件强度随着裂纹长度增大逐渐降低,降低速率先减小后增大;弹性模量随着裂纹长度增大逐渐降低,其中降低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再降低。(2)裂纹长度为10 mm时,试件破坏形态为整体破坏;裂纹长度为2030 mm时,试件破坏沿着初始裂纹扩展方向破坏,部分沿着初始裂纹反方向破坏,表现出裂纹部分影响破坏形态;裂纹长度≥40 mm,试件完全沿着初始裂纹扩展方向破坏,无反向裂纹产生。

吴华[4](2018)在《柔性纤维混凝土箱梁阻裂机理分析与多尺度试验研究》文中认为裂缝是混凝土箱梁常见病害,亦是长期未完全解决的技术难题。柔性纤维性能卓越,但尚未广泛用于解决混凝土箱梁开裂问题。柔性纤维混凝土相关研究和应用集中在混凝土建筑、道路工程、桥面铺装等方面。同时,现有研究在抗裂机理研究对象、细观应力应变环境差异、箱梁试验模型截面型式和尺寸等方面仍需开展大量工作。因此,有必要研究柔性纤维对混凝土箱梁的阻裂增强机理。本文研究目的是揭示柔性纤维混凝土全过程阻裂机理,进一步完善并丰富柔性纤维对混凝土阻裂的理论研究;多尺度分析柔性纤维混凝土的构造与阻裂机理,将柔性纤维混凝土微、纳观构造与宏、细观力学性能联系起来,更好地理解柔性纤维混凝土的宏观抗裂性能表现;研究柔性纤维对钢筋混凝土箱梁抗裂性能的影响,并为柔性纤维混凝土的工程应用提供帮助。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分别为:(1)基于断裂力学能量理论,从混凝土裂纹孕育、发生、发展、临界、恶化、破坏等整个发展阶段,分析能量传递演变,构建柔性纤维混凝土的全过程阻裂模型,揭示柔性纤维耗能阻裂的本质。主要结论:柔性纤维对混凝土的阻裂作用,其本质是能量传递的过程。在裂纹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裂纹发展所需能量会逐步转变为纤维拔断能。(2)通过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早龄期抗裂试验,研究不同掺量纤维对其抗裂性能的影响以及纤维合理掺量。通过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三维CT微观试验,研究微观尺度下不同纤维掺量的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内部构造特征。进行柔性纤维混凝土阻裂增强机理的多尺度构造分析。主要结论:纤维掺量与抗裂性能的提升正相关,纤维体积掺量0%0.3%为宜。聚丙烯纤维整体呈三维网络空间结构,单根聚丙烯纤维的形态受水泥砂浆影响。微孔隙平均体积与纤维掺量负相关,形态主要为球形和不规则空间体。柔性纤维混凝土材料在宏观、细观、微观、纳观尺度上均有不同的结构特征,柔性纤维阻裂作用体现在宏观传导,细观受力,微观改善,纳观耗能。(3)以典型铁路简支箱梁为研究对象,运用相似理论设计方案,开展完成多试验工况的柔性纤维钢筋混凝土箱梁缩尺模型试验。主要结论:柔性纤维在弹性试验工况、弹塑性试验工况以及全过程试验工况均发挥出增强结构抗裂性能的作用,降低了裂缝数量、最大宽度与总面积,并且柔性纤维阻裂作用与掺量正相关。但各试验工况柔性纤维阻裂能力不同,弹性试验工况最优,弹塑性试验工况下降,全过程试验工况再次下降。并且在全过程试验工况,低掺量纤维阻裂能力趋于一致,高掺量纤维阻裂能力更强。(4)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具有柔性纤维混凝土非线性力学特性的三维实体模型,开展柔性纤维钢筋混凝土箱梁缩尺模型数值模拟,研究柔性纤维混凝土箱梁开裂行为。主要结论:柔性纤维阻裂能力在结构弹性阶段最优,且柔性纤维掺量越高,对混凝土抗裂性能的提升越强。裂缝首先发生在底板支座处,然后发生在底板纯弯段内,并逐渐往纯弯段内腹板发展,最后发展到纯弯段以外部位。研究成果对于开展复合材料改善混凝土桥梁耐久性的机理研究具有理论意义,有利于将高性能柔性纤维科学地应用于混凝土箱梁,更好地解决混凝土箱梁开裂难题。

梁宁慧[5](2014)在《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文中认为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Multi-scale polypropylene fiber concrete,简称MPFC)是指同种品质,几何形态不同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聚丙烯纤维混掺在混凝土中的新型复合建筑材料。聚丙烯细纤维对混凝土的早期塑性开裂有抑制作用,对后期硬化混凝土抗裂性改善较小。以往采用聚丙烯纤维与钢纤维混掺的方法阻止硬化混凝土的开裂,提高韧性。但钢纤维存在易锈蚀,价格高等缺点,而聚丙烯粗纤维是一种新型增强增韧材料,具有耐腐蚀性能好,价格低等优点。在环境较为恶劣的工程中可代替钢纤维使用。鉴于此,本研究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MPFC试件进行较为深入的力学性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①对MPFC进行抗裂性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聚丙烯细纤维在塑性态混凝土中的阻裂效应优于粗纤维,聚丙烯粗纤维在混凝土硬化阶段的抗裂效果优于细纤维;多尺度聚丙烯纤维在塑性态混凝土中的阻裂存在着正、负两种效应,在硬化阶段的抗裂效果与粗纤维相当。②通过单轴拉伸试验研究MPFC的抗拉性能,结果显示MPFC的抗拉峰值荷载较素混凝土有较小提高;MPFC在单向拉伸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出现了低应力-应变硬化现象,MPFC抗拉韧性的改善幅度优于单掺聚丙烯纤维混凝土。③对MPFC进行单轴抗压试验研究,结果显示MPFC抗压峰值荷载有小幅提高;MPFC的抗压应力-应变曲线下降段比素混凝土平缓。MPFC峰值后的应力随应变的增加降低缓慢,应力一应变曲线下包面积较大,其峰值后的抗压韧性性能得到较好改善。④对MPFC进行四点弯曲试验研究,结果表明MPFC的抗弯强度有小幅提高;MPFC在弯曲荷载作用下,荷载-挠度曲线下降段出现非常明显的低荷载-变形硬化特性,曲线所包面积较大,峰值荷载后抗弯韧性的改善幅度远大于聚丙烯细纤维混凝土,同时也大于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通过对比拉、弯性能指标建立MPFC拉弯对应关系,MPFC弯拉强度比值在2.15~2.80之间,抗弯韧性指数大于抗拉韧性指数,但数据整体变化趋势相同,表明四点弯曲试验可以代替单轴拉伸试验,成为评价MPFC独特力学性能的简单实用试验方法。⑤根据试验结果,建立适合于描述MPFC抗拉、抗压特性的损伤本构模型,得到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因子的曲线形状参数,为此类MPFC在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⑥基于有限差分理论,推导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的有限差分表达形式;结合FLAC3D软件良好的开发平台,利用VC++程序实现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的二次开发,获得该模型的动态链接计算程序,并通过试验模拟和算例分析验证二次开发模型程序的正确性和合理性。⑦利用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模型的二次开发计算程序,对多尺度聚丙烯纤维隧道衬砌进行数值分析。结果表明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改善了混凝土的抗变形能力,提高了混凝土的刚度。

梅国栋[6](2014)在《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与本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纤维混凝土因其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己在国内外土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单一纤维混凝土一般只具有某些特定方面的优越性能,这导致其在推广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掺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纤维的混杂纤维混凝土,可因纤维的多重增强效果而同时具有优良的强度、韧性、耐久性等综合性能,越来越受到科研界和工程界的关注。迄今为止,关于单一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理论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研究成果也臻于成熟,而关于混杂纤维混凝土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现行规范中也缺乏相关的条文规定。关于混杂纤维混凝的力学性能和本构关系,尚有不少问题亟待深入研究。鉴于此,本文在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51078295),通过轴心受拉试验,系统研究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以下简称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拉性能和轴心受拉本构关系,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考虑纤维种类、长径比、体积掺量三个主要因素,设计制作35组105个混杂纤维混凝土试件,通过轴心受拉试验,分析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的体积掺量、长径比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抗拉强度的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关于纤维特征参数的初裂强度、峰值强度、收敛强度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轴心抗拉强度明显优于同配比的基体混凝土,初裂强度平均提高32.7%、峰值强度平均提高47.5%。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时,增加钢纤维掺量能有效提高初裂强度,大幅提高峰值强度;增加聚丙烯纤维掺量能有效提高初裂强度,提高峰值强度;增加钢纤维长径比能提高初裂强度和峰值强度。(2)基于试验结果,综合运用统计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定量分析纤维对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变的影响;建立了关于纤维特征参数的初裂应变、峰值应变、收敛应变的计算公式。结果表明: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的轴心受拉变形能力均明显优于同配比的基体混凝土,初裂应变平均提高25.8%,峰值应变平均提高85.3%。保持其他因素不变时,增加钢纤维掺量能有效提高受拉初裂应变,显着提高峰值应变;增加聚丙烯纤维掺量能显着提高初裂应变,有效提高峰值应变;增加钢纤维长径比能适当降低初裂应变,有效提高峰值应变。(3)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建立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受拉断裂破坏模式,揭示其受拉断裂破坏机理。研究表明:混杂纤维混凝土的受拉破坏缓慢而稳定,呈现明显的塑性特征;其轴心受拉全过程可分为六个阶段:弹性受力阶段、细观裂缝扩展阶段、宏观裂缝扩展阶段、断裂发生阶段、持续破坏阶段、收敛阶段,钢纤维和聚丙烯纤维在各阶段发挥了不同的逐级阻裂和增强作用。(4)基于实测的轴心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通过理论分析和推导,提出了关于纤维掺量和长径比的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该方程能与《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中的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相衔接。研究结果为完善现行规范的有关条文提供理论支持和试验依据,并为纤维混凝土工程设计及分析提供参考。最后,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付操[7](2013)在《高性能钢纤维和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混凝土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强度和抗拉应变都较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往往采用钢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来承受构件中的拉力或剪力,在这种情况下,纤维混凝土应运而生。由于在混凝土中加入纤维是上世纪在刚刚兴起的研究,其中钢纤维的研究起步相对较早,理论系统较之塑钢纤维更为成熟一点,而塑钢纤维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相对落后,本文主要在基本力学性能试验的基础上分析纤维增强混凝土的作用原理,研究纤维对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的影响的规律,与试验结果相结合,研究对比钢纤维和塑钢纤维对混凝土的增强增韧作用,并在最后对比了钢纤维和塑钢纤维的经济效益,来说明塑钢纤维对钢纤维的可替代性。首先通过实验研究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在抗压强度上,钢纤维和塑钢纤维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随着纤维掺量的增长,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钢纤维提高率可达15%,而塑钢纤维对抗压强度的提高比较有限,一般在5%以内;当纤维掺量的增加时,抗折强度的提高程度有所不同,钢纤维对混凝土的抗折强度提高率最高可达50%以上,塑钢纤维对抗折强度的提高在30%左右;随着掺量的增长,混凝土在直接拉伸试验的抗拉强度都随之增大,其对应的峰值应变也在增大,塑钢纤维提高的幅度大约在20%左右,钢纤维的提高幅度在25%左右;断裂能及断裂韧度都是随着加入纤维的体积率的增大而变大,钢纤维断裂韧度在0.28-0.40之间,断裂能大体上在400~550之间,而塑钢纤维混凝土,断裂韧度在0.26~0.35之间,其断裂能大体上在400~500之间。其次,对比了得出了塑钢纤维的成本优势,钢纤维大约11.7w/m3,塑钢纤维大约1.98W/m3,在同样的体积掺量下,聚丙烯塑钢纤维的性价比更高,其单位体积的单价仅为佳密克丝钢纤维的17%左右。最后,由于塑钢纤维易拌匀、耐腐蚀、自重小、单位体积价格相对低廉,在满足工程对混凝土各项力学性能的要求的前提下,我们可以采用塑钢纤维来替代钢纤维。

张广磊[8](2011)在《轮载作用下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层中的应力特征与损伤分析》文中指出本文结合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性能实验参数、实际交通流量调查结果、韶赣高速公路某实桥设计资料,提出用材料试验、实际轴载谱统计、有限元计算、损伤理论来评估车载作用下桥梁铺装层的使用寿命,为设计单位和交通部门提供参考。首先分析了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的抗压极限强度、抗压极限应变,通过抗压强度计算了材料的弹性模量,为有限元分析提供材料参数;抗折强度是规范中路面结构设计的控制指标,通过抗折实验结果分析得到了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抗折极限强度、抗折韧性,并用复合材料理论拟合得到了一定纤维掺量下材料的抗折强度经验公式;根据室内小梁疲劳实验的结果和Weibull分布系数回归得到了具有一定保证率的疲劳寿命方程。将对铺装层产生较大损伤的客货车分成11类,因轿车、皮卡等小型车车载在铺装层中产生的应力水平较低,且轴重不存在超载现象,故未列于车型分类中,对某高速公路单车道24小时交通调查结果进行了分类统计;结合车辆轴载称重数据对实际公路上车辆的典型轴载谱进行了统计,以方便作为荷载边界条件施加在有限元模型中,为损伤评估提供等效应力作用次数。采用通用有限元软件ANSYS建立了韶赣高速公路某单箱双室连续刚构桥梁有限元模型,通过瞬态分析和校核找到了桥梁铺装层纵向最不利位置;通过行车道和超车道共12个横向荷载位置计算结果分析找到了桥梁铺装层横向最不利位置;通过对不同轴型作用效果的计算分析,认为车辆轴载次数应作为其对铺装层损伤作用的基本单位。根据混凝土桥面铺装的主要破坏形式,提出了铺装层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控制指标-抗拉初裂强度,采用疲劳寿命等效换算的原则将承载力极限状态的疲劳寿命换算为正常使用状态的疲劳寿命;最终利用等效疲劳损伤原理、Miner线性损伤累积法则、不同轴载作用下有限元计算结果对车载作用下铺装层的使用寿命进行了评估。

王磊[9](2011)在《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耐久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处于海洋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由氯离子侵蚀而引起的钢筋锈蚀是混凝土结构破坏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国内外工程调查发现,干湿交替区(包括浪溅区和潮差区)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锈蚀最为严重,是海工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中重点防护区域。在混凝土中掺入聚丙烯纤维是提高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的有效途径,随着我国经济和技术的发展,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因此研究海洋环境干湿交替区域的聚丙烯混凝土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实验室采用干湿循环方法模拟海洋浪溅区环境,开展了氯离子侵蚀试验,通过试验研究混凝土中氯离子渗透深度、自由氯离子含量、总氯离子含量、结合氯离子含量、氯离子扩散系数等随干湿循环次数变化的规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讨论了聚丙烯纤维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影响。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后得出结论: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对混凝土内部的孔结构影响较大,在混凝土中掺入0.1%的聚丙烯纤维对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能力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加入过量的聚丙烯纤维(掺量大于0.3%)反而会降低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能力。

江小川[10](2010)在《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混凝土是一种准脆性的多相复合材料,由于其本身的低抗拉、低韧性的性能使得在实际工程中,其构件都是带裂缝工作的。带有较大裂缝的构件会发生渗漏,锈蚀钢筋,降低混凝土构件的强度,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寿命。为了处理和改善混凝土构件性能,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相继被提出研究,并且发展迅速,在水坝防水、路面修复等方面已经得到了应用,而且成效良好。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多裂缝开裂特性和应变硬化特性,不仅对于了解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本身开裂形态和应力应变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相关的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结构的研究和建立科学的结构构件设计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特性,本文在建立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受力模型的基础上,探讨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结构构件的设计方法,论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详细的研究分析:1、对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特性和相关的增强机理进行了评述,总结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多裂缝开裂特性和应变硬化特性对结构构件的阻裂增韧作用。2、研究讨论了有关纤维混凝土的经典分析模型,基于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应变硬化力学特性,提出了力学模型,针对其应力应变关系,推导出受弯构件的抗弯承载力公式,并根据公式关系绘制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与其参数的关系曲线。3、分析讨论了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钢纤维混凝土构件设计原理,而且由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力学模型,建立了钢筋—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承载力公式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承载力公式,并且根据公式计算分析了钢筋—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的截面延性系数。4、通过有限元分析比较了普通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钢筋—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构件的裂缝分布,验证了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良好的阻裂增韧作用。最后,对本文所研究的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并对研究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存在的问题做了简单分析。

二、克裂速纤维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裂速纤维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1)冻融条件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冻融条件下的再生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4 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锚固性能研究现状
        1.4.1 钢筋与普通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研究现状
        1.4.2 钢筋与再生混凝土粘结锚固性能研究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试验方案及试件制作
    2.1 试验材料
        2.1.1 粗骨料
        2.1.2 废弃纤维
        2.1.3 其他材料
    2.2 试验方案
        2.2.1 试验方案选择
        2.2.2 单向加载中心拔出试验方案与试件设计
        2.2.3 粘结应力分布试验方案与试件设计
    2.3 试件制作
        2.3.1 试验配合比
        2.3.2 试件制作
    2.4 本章小结
3 冻融试验
    3.1 引言
    3.2 试验方案
        3.2.1 试验相关设备及仪器
        3.2.2 试验制度
        3.2.3 冻融参数
    3.3 试验现象及分析
        3.3.1 冻融试验现象
        3.3.2 冻融试验结果
        3.3.3 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冻融损伤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冻融条件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装置
        4.2.2 加载制度
        4.2.3 量测方法与内容
    4.3 试验现象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极限粘结强度
        4.4.2 界面粘结强度
        4.4.3 极限滑移
        4.4.4 粘结-滑移弹性模量
        4.4.5 冻融作用对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粘结性能退化机理分析
        4.4.6 带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结构临界锚固长度
    4.5 冻融条件下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应力分布研究
        4.5.1 试验现象及结果
        4.5.2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粘结性能预测
    5.1 人工神经网络的发展
    5.2 人工神经网络在混凝土领域的应用
    5.3 BP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5.3.1 神经元模型
        5.3.2 BP神经网络
    5.4 冻融条件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粘结性能BP神经网络分析
        5.4.1 选取网络模型
        5.4.2 确定网络结构
        5.4.3 训练样本的选取与预处理
        5.4.4 传递函数的选择
        5.4.5 确定误差界
        5.4.6 选取学习速率
    5.5 冻融条件下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BP网络模型训练过程
    5.6 BP网络模型预测结果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针状硅灰石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工程应用
    1.3 针状硅灰石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4 混杂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5 混杂纤维混凝土增强机理
    1.6 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6.1 普通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6.2 单掺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6.3 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试验方案
    2.1 概述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原材料
        2.2.2 试验参数
        2.2.3 配合比设计
        2.2.4 试件的制作与养护
    2.3 试验方法
        2.3.1 试验原理
        2.3.2 试验装置
    2.4 加载制度
    2.5 数据处理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C40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
    3.1 概述
    3.2 试验现象及分析
        3.2.1 试验现象
        3.2.2 裂缝的形成及形态
    3.3 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对峰强度的影响
        3.3.2 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3.4 针状硅灰石-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3.4.1 单轴受压本构模型
        3.4.2 曲线上升段(0≤x≤1)
1)'>3.4.3 曲线下降段(x>1)
    3.5 本章小结
4 LC20轻骨料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
    4.1 概述
    4.2 试验现象及分析
        4.2.1 试验现象
        4.2.2 裂缝的形成及形态
    4.3 轻骨料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对峰值应力的影响
        4.3.2 对峰值应变的影响
    4.4 轻骨料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
        4.4.1 轻骨料混杂纤维混凝土本构模型的建立
        4.4.2 曲线上升段(0≤x≤1)
1)'>4.4.3 曲线下降段(x>1)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C40混杂纤维混凝土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附录B LC20混杂纤维混凝土试验应力-应变曲线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裂纹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质试验与PFC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制作
    1.2 主要试验设备及室内试验过程
        1.2.1 主要试验设备
        1.2.2 试验步骤及过程
2 损伤试件力学性质分析研究
3 试件裂缝扩展规律及破坏形态分析研究
4 结论

(4)柔性纤维混凝土箱梁阻裂机理分析与多尺度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柔性纤维混凝土简介
        1.2.2 柔性纤维混凝土阻裂机理研究现状
        1.2.3 柔性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能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目的及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断裂力学的柔性纤维混凝土阻裂机理分析
    2.1 引言
    2.2 断裂力学及其能量理论概述
    2.3 基于能量理论的柔性纤维混凝土阻裂机理全过程分析
        2.3.1 基本假设和力学模型
        2.3.2 柔性纤维混凝土阻裂全过程分析
        2.3.3 柔性纤维耗能阻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柔性纤维混凝土构造与阻裂机理的多尺度试验分析
    3.1 引言
    3.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早龄期抗裂试验
        3.2.1 试验目的
        3.2.2 试验概况
        3.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三维CT微观试验
        3.3.1 试验目的
        3.3.2 试验方案设计
        3.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3.4 柔性纤维混凝土阻裂增强机理的多尺度构造分析
        3.4.1 宏观尺度分析
        3.4.2 细观尺度分析
        3.4.3 微观尺度分析
        3.4.4 纳观尺度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柔性纤维钢筋混凝土箱梁抗裂性能缩尺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方案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原型
        4.2.3 模型相似理论
        4.2.4 缩尺箱梁模型相似设计
        4.2.5 制作与浇筑养护过程
        4.2.6 加载方案设计
        4.2.7 抗裂性能评定标准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3.1 预加载工况
        4.3.2 弹性试验工况
        4.3.3 弹塑性试验工况
        4.3.4 全过程试验工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柔性纤维钢筋混凝土箱梁开裂行为缩尺模型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裂缝模拟理论与方法
        5.2.1 混凝土受拉行为
        5.2.2 裂缝模拟模型
    5.3 数值模型建立
        5.3.1 网格划分
        5.3.2 定义材料特性
        5.3.3 边界条件和施加荷载
        5.3.4 分析工况
    5.4 数值结果分析
        5.4.1 裂缝模拟结果评定标准
        5.4.2 模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5)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聚丙烯细纤维混凝土
        1.2.2 聚丙烯粗纤维混凝土
        1.2.3 混杂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1.3 纤维混凝土增强与损伤理论研究
        1.3.1 复合材料理论
        1.3.2 纤维间距理论
        1.3.3 纤维混凝土损伤理论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裂性试验
    2.1 试验过程
        2.1.1 原材料选取
        2.1.2 配合比设计
        2.1.3 拌和工艺
        2.1.4 试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2.3 混凝土早期抗裂性评价
    2.4 混凝土后期抗裂性分析
    2.5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阻裂机理分析
        2.5.1 早期阻裂机理分析
        2.5.2 后期阻裂机理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拉压性能试验
    3.1 轴向拉伸试验方法
    3.2 轴向拉伸试验
        3.2.1 试验材料与试件制作
        3.2.2 试验准备及加载程序
    3.3 轴向拉伸开裂与破坏过程
    3.4 轴向拉伸试验结果与分析
        3.4.1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轴向拉伸基本力学性能
        3.4.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轴拉应力-应变曲线
        3.4.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拉性能机理分析
    3.5 立方体抗压试验
    3.6 试验结果分析
        3.6.1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全曲线
        3.6.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性能参数
        3.6.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破坏形态
        3.6.4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性能比
    3.7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压性能机理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抗弯性能试验
    4.1 四点弯曲试验
    4.2 试验结果分析
        4.2.1 荷载-挠度曲线
        4.2.2 破坏过程及形态
        4.2.3 抗弯性能指标分析
    4.3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弯拉对应关系分析
        4.3.1 强度指标对比分析
        4.3.2 韧性指标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
    5.1 混凝土常用损伤本构模型
    5.2 纤维混凝土的损伤因子
    5.3 纤维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曲线的拟合
    5.4 试验模型的 ABAQUS 数值模拟研究
        5.4.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压损伤的数值模拟
        5.4.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拉损伤的数值模拟
        5.4.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损伤因子参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的程序实现与应用
    6.1 塑性流动理论的增量方程
    6.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
        6.2.1 弹性增量方程
        6.2.2 复合破坏准则
        6.2.3 流动法则
        6.2.4 塑性修正
        6.2.5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拉压损伤本构模型在 FLAC3D软件中的实现
    6.3 模型程序验证
        6.3.1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压损伤本构模型的验证
        6.3.2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受拉损伤本构模型的验证
    6.4 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工程应用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取得的成果

(6)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与本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混凝土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应用
        1.2.1 钢纤维混凝土
        1.2.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
        1.2.3 混杂纤维混凝土
    1.3 纤维混凝土单轴本构关系研究现状
        1.3.1 混凝土单轴本构关系研究
        1.3.2 单一纤维混凝土单轴本构关系研究
        1.3.3 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本构关系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试验方案
    2.1 概述
    2.2 试验设计
        2.2.1 试验目的
        2.2.2 方案设计
        2.2.3 试验材料
        2.2.4 试件制作
    2.3 加载装置与制度
        2.3.1 加载装置
        2.3.2 量测方式
        2.3.3 加载制度
3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
    3.1 概述
    3.2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抗拉强度
        3.2.1 抗拉强度试验结果
        3.2.2 纤维对抗拉强度的影响
        3.2.3 抗拉强度计算
    3.3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受拉应变
        3.3.1 受拉应变试验结果
        3.3.2 纤维对轴心受拉应变的影响
        3.3.3 受拉应变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分析
    4.1 概述
    4.2 试验现象及分析
        4.2.1 试验现象
        4.2.2 裂缝形态
    4.3 单轴受拉应力-应变全曲线
        4.3.1 曲线形态
        4.3.2 受拉全过程
        4.3.3 影响因素分析
    4.4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受拉破坏机理
        4.4.1 纤维增强机理
        4.4.2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受拉破坏机理
    4.5 本章小结
5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本构关系
    5.1 概述
    5.2 混杂纤维对曲线特征点的影响
        5.2.1 对初裂点的影响
        5.2.2 对峰值点的影响
        5.2.3 对收敛点的影响
    5.3 轴心受拉应力-应变关系
        5.3.1 曲线方程形式
        5.3.2 曲线方程选取
        5.3.3 曲线方程建立
        5.3.4 曲线方程参数取值
        5.3.5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轴心受拉应力-应变曲线方程
    5.4 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本构关系验证
        5.4.1 基于材料试验结果的验证
        5.4.2 基于构件试验结果的验证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本课题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7)高性能钢纤维和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钢纤维混凝土
        1.2.2 塑钢纤维混凝土
    1.3 纤维对混凝土的作用
        1.3.1 阻裂作用
        1.3.2 增韧作用
        1.3.3 增强作用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纤维对混凝土的作用机理
    2.1 纤维的阻裂作用机理
        2.1.1 复合材料力学理论
        2.1.2 纤维间距理论
        2.1.3 纤维对混凝土基体的作用
        2.1.4 纤维阻裂作用机理
    2.2 纤维增强增韧作用机理
        2.2.1 不同纤维对混凝土的影响
        2.2.2 纤维混凝土的不均匀性及改进措施
3. 混凝土的基本力学性能
    3.1 试验的原材料和配合比
        3.1.1 试验的原材料
        3.1.2 试验的配合比
        3.1.3 试验的试件
    3.2 立方体抗压强度
        3.2.1 试验过程
        3.2.2 试验结果分析
    3.3 抗折强度
        3.3.1 试验过程
        3.3.2 试验结果分析
    3.4 直接拉伸试验
        3.4.1 试验的试件
        3.4.2 试验的过程
        3.4.3 纤维混凝土的开裂与破坏过程
        3.4.4 试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纤维混凝土的断裂性能
    4.1 楔入劈拉试验
        4.1.1 试件的制作
        4.1.2 试验过程
        4.1.3 断裂韧性
        4.1.4 抗拉强度
        4.1.5 结果分析
    4.2 三点弯曲混凝土梁的断裂性能
        4.2.1 试验构件
        4.2.2 试验过程
        4.2.3 断裂能计算方法
        4.2.4 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技术经济分析
    5.1 经济造价对比
    5.2 社会经济效益
        5.2.1 我国聚丙烯塑钢纤维市场发展趋势
        5.2.2 聚丙烯塑钢纤维的可替代性探讨
6.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的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轮载作用下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层中的应力特征与损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桥梁铺装层概述
        1.1.1 桥梁铺装层的作用、要求
        1.1.2 常见的混凝土桥梁桥面铺装的形式
    1.2 常用桥梁铺装材料
        1.2.1 沥青混凝土
        1.2.2 水泥混凝土
        1.2.3 防水混凝土
        1.2.4 纤维混凝土
    1.3 钢纤维混凝土和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发展概况
        1.3.1 钢纤维混凝土概况
        1.3.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概况
    1.4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分类
        1.4.1 强度较大的纤维与延性较好的纤维混杂
        1.4.2 同种类型但几何尺寸不同的纤维混杂
    1.5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材料性能
        1.5.1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准静态抗压性能
        1.5.2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准静态抗折性能
        1.5.3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弯曲疲劳性能
    1.6 车载作用下桥梁铺装层的应力分布
    1.7 基于损伤分析的铺装层寿命评估
    1.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桥面铺装材料试验
    2.1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实验设计
        2.1.1 实验材料
        2.1.2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2.2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准静态压缩性能
        2.2.1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准静态抗压实验方法
        2.2.2 抗压强度和延性
        2.2.3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弹性模量
    2.3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准静态抗折性能
        2.3.1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抗折实验方法
        2.3.2 抗折实验现象
        2.3.3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抗折强度
        2.3.4 基于复合材料理论的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抗折强度预测
        2.3.5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抗折韧性
    2.4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的疲劳性能
        2.4.1 双纤维增强混凝土疲劳实验方法
        2.4.2 考虑存活概率的疲劳寿命方程P-S-N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梁铺装车流量统计
    3.1 车辆轴轮型
    3.2 规范中轴载换算
    3.3 车辆统计
    3.4 轴载谱统计数据
    3.5 各轴型汇总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车载作用下双纤维增强混凝土桥面铺装层损伤评估
    4.1 混凝土铺装层ANSYS 建模探讨
        4.1.1 变截面梁单元模型
        4.1.2 实体和板壳单元模型
        4.1.3 壳单元模型
        4.1.4 实体单元模型
    4.2 单箱双室连续刚构箱型梁桥有限元计算
        4.2.1 基本假设
        4.2.2 几何模型的建立
        4.2.3 材料参数
        4.2.4 最不利荷载位置
        4.2.5 单轴、双轴、整车模型的比较
    4.3 基于损伤力学的铺装层寿命评估
        4.3.1 损伤变量的定义
        4.3.2 不同应力水平桥面铺装材料寿命
        4.3.3 不同厚度铺装层损伤量评估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全文总结
    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耐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发展过程及其在工程中的应用
        1.1.2 纤维增强理论
        1.1.3 混凝土结构耐久性现状
    1.2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氯离子对混凝土结构的侵蚀机理
    2.1 氯离子的主要来源
    2.2 氯离子侵入混凝土的机理
    2.3 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模型
    2.4 本章小结
3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试验研究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设备与原材料
        3.2.1 试验设备
        3.2.2 试验原材料与配合比
    3.3 试验方法
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1 聚丙烯纤维掺量对氯离子渗透深度的影响
    4.2 混凝土中自由氯离子的分布规律
        4.2.1 自由氯离子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2.2 自由氯离子含量随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变化规律
    4.3 渗透边界处的自由氯离子含量
    4.4 混凝土中总氯离子含量的分布规律
        4.4.1 总氯离子含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4.4.2 总氯离子含量随聚丙烯纤维掺量的变化规律
    4.5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性能
        4.5.1 混凝土的氯离子结合能力
        4.5.2 氯离子结合能力与扩散深度的相关性
    4.6 氯离子扩散系数
    4.7 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微观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引言
    1.1 概述
    1.2 HPFRCC的定义
    1.3 纤维混凝土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的研究
        1.3.2 国内的研究
    1.4 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特性研究
    2.1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
        2.1.1 HPFRCC力学性能
        2.1.2 HPFRCC物理性能
        2.1.3 应力应变图
    2.2 纤维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2.2.1 乱向短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2.2.2 连续长纤维增强混凝土的基本理论
第3章 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研究
    3.1 HPFRCC的应力应变关系
    3.2 HPFRCC受弯构件的承载力
        3.2.1 第一种模型
        3.2.2 第二种模型
    3.3 小结
第4章 钢筋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受弯构件承载力研究
    4.1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原理、钢纤维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4.1.1 普通钢筋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4.1.2 钢纤维混凝土的设计原理
    4.2 R/HPFRCC的设计原理
        4.2.1 高性能纤维基体与钢筋之间的应变协调性
        4.2.2 模型
        4.2.3 平面假设
        4.2.4 R/HPFRCC的承载力公式
        4.2.5 R/HPFRCC梁的界限条件
        4.2.6 R/HPFRCC梁的延性系数
    4.3 小结
第5章 钢筋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的比较分析
    5.1 混凝土结构裂缝主要成因
        5.1.1 自收缩
        5.1.2 冷缩
    5.2 复合防裂
        5.2.1 收缩补偿
        5.2.2 内养护
        5.2.3 采用纤维增强提高混凝土抗裂性
        5.2.4 控制混凝土含碱量
    5.3 数值模拟
        5.3.1 假设
        5.3.2 模型
        5.3.3 材料参数
        5.3.4 本构关系
        5.3.5 计算结果及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克裂速纤维增强混凝土抗裂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 [1]冻融条件下钢筋与废弃纤维再生混凝土的粘结性能研究[D]. 吴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2]针状硅灰石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压本构关系研究[D]. 董方腾.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6)
  • [3]裂纹损伤混凝土力学性质试验与PFC模拟研究[J]. 戎虎仁,王海龙,曹海云,赵岩,张旭恒,穆柏林,王占盛,冯梅梅,王子河. 混凝土, 2018(03)
  • [4]柔性纤维混凝土箱梁阻裂机理分析与多尺度试验研究[D]. 吴华.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1)
  • [5]多尺度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力学性能试验和拉压损伤本构模型研究[D]. 梁宁慧. 重庆大学, 2014(12)
  • [6]钢—聚丙烯混杂纤维混凝土单轴受拉性能与本构关系研究[D]. 梅国栋. 武汉大学, 2014(06)
  • [7]高性能钢纤维和合成纤维混凝土的力学性能试验研究[D]. 付操. 安徽理工大学, 2013(05)
  • [8]轮载作用下双纤维增强混凝土在桥面铺装层中的应力特征与损伤分析[D]. 张广磊.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9]聚丙烯纤维混凝土在干湿循环条件下的耐久性研究[D]. 王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12)
  • [10]高性能纤维增强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研究[D]. 江小川. 湖北工业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克裂率下纤维混凝土的抗裂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