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西博口语的附加组件-mak

探索西博口语的附加组件-mak

一、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论文文献综述)

丛珊[1](2020)在《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研究内容涉及单一语言描写研究、语族内部语言比较研究及与亲属语言或相关语言的对比研究等,呈现出研究领域、研究视角多元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有待提升的空间,重视该领域研究有利于发掘和维护我国民族语言的多样性。

佟加·庆夫[2](2015)在《锡伯语言文字“三化”建设综述》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近二十年来组织开展锡伯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应用情况,对于了解锡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情况具有借鉴价值。

孙明[3](2015)在《锡伯语口语中动词变化的特点》文中研究表明锡伯语口语中的动词变化在某些方面有别于书面语,本文主要讨论锡伯口语中动词时、态、式的变化特点。

桂芳[4](2013)在《锡伯语与蒙古语语音、名词语法范畴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锡伯语和蒙古语均为阿尔泰语系语言,分别属于满—通古斯语族和蒙古语语族。本文基于田野调查资料,用描写语言学方法对锡伯语的语音系统、名词语法范畴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用历史比较语言学方法对锡伯语和蒙古语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和名词语法形态进行比较研究,对其发展演变规律及亲缘关系作了探索。本文由绪论、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总结等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简述了锡伯族历史、锡伯语及其应用情况,同时主要介绍了国内外锡伯语研究概况。此外还简要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目的、材料来源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基于本人对锡伯语的田野调查资料,详细阐述了锡伯语的语音系统,同时归纳出锡伯语书面语和口语的语音对应关系。第二章,通过对锡伯语和蒙古语的语音进行比较研究,归纳出了锡伯语和蒙古语之间的语音对应规律。第三章,系统地阐述了锡伯语的“格”、“数”、“领属”、“比较级”等语法范畴。第四章,对锡伯语和蒙古语的名词语法形态进行了比较研究。总结部分总结全文内容,归纳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戴光宇[5](2007)在《三家子满语辅音研究》文中指出满语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重要的民族语言。它虽不博大精深,却以简驭繁,承载着这块土地上数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尤其是它的口语,其音变规律在东北地区诸民族语言的语音规律中占有重要地位,有必要认真而细致地研究它。这篇论文是在对三家子满语和锡伯语等语言所作实地的书面和录音调查记录的基础上,认真阅读并梳理了前人关于满语语音的各种着作后,经过5年的写作完成的。它所论述的问题,都是讨论满——通古斯语族其它问题之前所必须解决的。愿本论文能给以后调查三家子满语以及满语支其他语言的人提供一个借鉴和指南。本论文充分搜集了现在所能找到的古今中外的语言材料和历史材料,运用田野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结构分析法、语言地理学方法、统计法和归纳法,以三家子满语的辅音音位系统为切入点,提炼出这些语言材料所反映的本质规律,对满语支诸语言语流音变的形成原因做出了较为透彻的分析,进而得出结论:北部满语是连接东北地区几种民族语言的纽带语言,其语音系统的主要音位并非清末以来受汉语影响形成,而是同自古就繁衍生息在这片辽阔地域上的多种阿尔泰语系民族的语言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与相似性。三家子村的口语又是这一地区的满语中保存最完好、最有代表性的。只有结合相关各种语言的实际,正确地论述三家子口语中几种重要语音规律形成的原因,才能进一步正确解释东北诸民族历史上的关系和满、汉两种语言之间的关系。全文分十一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满语口语语音研究的概况和动态,并阐明了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目的及意义。此外,还简单介绍了论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章,满族及其语言的发展历程。作者对满族及其语言文字的形成发展历史做了简要的回顾,同时向读者交待了满语口语分布地的历史文化概况。第三章,三家子满语的音位系统;第四章,三家子口语辅音和满文的对应关系。这两章是论文的基础,对我们的研究对象做出了全面而客观的描述。有了它们,我们的一切叙述才得以顺利进行。第五章,三家子满语的辅音音变。这章是全文的心脏,也是作者对三家子村满语口语中最重要、最基本语音规律的描述,这些规律在整个满语支内部是相通的,甚至延伸到了以东北为中心的以南、以西广大地区。而蒙古语和通古斯语支中却不存在典型的这种规律。第六章,满文音节的三类收尾字母;第七章,满——通古斯语音节的钝音韵尾。这两章是第五章的拓展,更加深入细致地研究了满——通古斯语音节连接处的语音变化。第八章,锡伯语和三家子满语辅音的异同。这章对锡伯语和三家子满语辅音的主要特点做了描述与比较,为进一步论述二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一些实证。第九章,满语支辅音音变初探。这章通过实例总结了满语支中大部分辅音音变规律,并对其中的核心词汇做了对照分析。第十章,满语支音节收尾辅音设定。这章用第九章提炼的材料对第五、六、七章的理论进行验证与升华,指出和日本语类似,满语支音节末尾的浊音、钝音和送气在不同情况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看作相应的语音设定,在不同的人群中它们的具体发音也不同。第十一章是结论,总结全文,指出今天满语口语的状态并非清末以来受汉语的影响形成的,而是肃慎——挹娄族系及其周边民族的语言自古至今不断相互影响、斗争、融合的产物,指出了研究三家子满语口语的重要意义。同时,为了保存作者所调查语言的资料,反映其全貌,并使读者从中自行探索更多规律,又在正文之后增加了两篇附录,以备查考。

戴光宇[6](2004)在《几种阿尔泰语言辅音相似性初探》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东北、西伯利亚南部、哈萨克草原和楚瓦什地区的几个阿尔泰语系民族虽然分属不同语族,但在发音习惯上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一地区的民族居住地相对闭塞,多在森林和山区,其发音习惯有别于他们南方的维吾尔语、普通的蒙古语等语言,也与西伯利亚北部一带的语言不同。辅音上的区别主要在于以下几点:元音间辅音的弱化。上述地区很多语言具有这一现象,但楚瓦什语、阿尔泰语、绍尔语、土瓦语、哈卡斯语和满语支的语言中元音间辅音的弱化主要表现在清辅音(主要是清擦音)变为浊擦音上。北京和东北的汉语中也存在这样的现象。满语支中,元音间辅音的弱化现象早在金代的女真文文献中就已显露出蛛丝马迹,但它有可能是更古老的口语发音习惯的延续。词首t∫-变为∫-和词腰、词末∫变为s的语音交替。前者出现在哈萨克语、土瓦语、绍尔语、托法拉尔语、布里亚特语、达斡尔语、科尔沁蒙古语和满语中,后者出现在楚瓦什语、哈萨克语、哈卡斯语和满语中。中亚草原上的规律有时也适用于大兴安岭以东的松嫩平原,而中间的蒙古草原和新疆南部则又是另一种情形。通过门格斯的着作和《突厥语概论》的描述,可知中国东北和中亚的发音习惯是通过一条横穿蒙古草原以北山区森林地带的民族走廊相沟通的。s变为h的辅音交替及辅音丛的变化(亚欧大陆东北部的几种语言)。对一般语言中的s在西伯利亚北部和巴什基尔语、布里亚特语里变为h的原因,本论文也作了一些粗浅的调查和探讨,根据一部分词在口语中常见的变体和历史语言学的一些知识将东北满语口语和达斡尔语的辅音表按发音部位进行了归并,得出一套较整齐的辅音表,认为东部诸语言里有一些发音含糊的趋势,上述现象可能与这种趋势有关。词首增音。楚瓦什语、哈萨克语、土瓦语、达斡尔语和满语中,以舌位偏高的元音起首的词中,该元音前常增加发音部位与之相近的半元音。从上述语言事实在地理上的分布来看,东北亚地区与中亚、东欧地区一些阿尔泰语系语言在发音习惯上具有一些相似性,而这些相似性有时通过南西伯利亚“森林走廊”地区的五种突厥语相沟通的。本文的特色是:在对中国东北和新疆特有的几种语言调研得来的资料作出研究后,参考国内外有关着作,试图用几张地图勾勒出亚欧大陆北方几种阿尔泰语言中辅音发音特殊习惯的分布。这种探讨虽很粗浅,但却是必要的。

陈潮华,关忠保[7](2003)在《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文中指出本文以察布查尔爱新舍里镇的锡伯口语为材料,对其附加成分-mak的用法进行描写,并进行成因分析。笔者认为-mak这一附加成分在继承的基础上发生了变化,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受口语简约化规律和周边哈萨克语或雏吾尔语影响的结果。并推测若干年后,这一地区的锡伯口语会产生出一种变体。

季永海[8](2003)在《满-通古斯语族通论(下)》文中提出 四、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语音系统、语法、词汇、文字 满-通古斯语族的亲属关系是由其起源的共同性而形成的,这个亲属关系表现在语言结构的各个方面和语言结构的所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上。即满一通古斯语言在结构上有很大的一致性。

安成山[9](2001)在《现代锡伯口语复合音探析》文中指出锡伯口语复合音是该语言的语音系统中颇为复杂的组成部分.其发音方法、发音部位、内在联系以及 分类等问题.都有许多需要深人研究的疑点。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做一简单的描述。

安成山,焦建英[10](1999)在《简论锡伯语口语语音》文中研究表明

二、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比较研究综述
二、单一语言语法研究
    (一)满语语法研究
    (二)锡伯语语法研究
    (三)鄂温克语语法研究
    (四)鄂伦春语语法研究
    (五)赫哲语语法研究
三、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与其他语言语法比较研究
四、小结

(2)锡伯语言文字“三化”建设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锡伯语和锡伯文
二、锡伯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
    (一)《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法》
    (二)《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字词典》
    (三)《现代锡伯文学语言正音法》
    (四)锡伯语名词术语的规范
    (五)锡伯语言文字的科学研究
三、锡伯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建设
    (一)相关标准的制定与发布
        1.信息处理、信息交换用锡伯文三项国家标准
        2.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ISO /IEC 10646蒙古文、托忒文、锡伯文、满文、阿里嘎里国际编码字符集标准
        3.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锡伯文、满文点阵字型国家标准(12款,强制性)
        4.信息技术,通用多八位锡伯文、满文Tru-eType白体、黑体国家标准(2款,强制性)
    (二)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软件研发与应用
        1.锡伯文、满文文字处理与轻印刷系统
        2.锡伯文、满文传媒电子出版系统
        3.新疆自治区电子发展基金项目——锡伯文
    (三)锡伯族语言文化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
四、结语

(3)锡伯语口语中动词变化的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一过去时的变化特点
二动词态的变化特点
三动词式的变化特点

(4)锡伯语与蒙古语语音、名词语法范畴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藏文摘要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正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三家子满语辅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创新点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第四节 语料来源及语言代表点的选择
    第五节 可能遇到的难点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章 满族及其语言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满族的形成及发展史概述
    第二节 满族先世的语言文字
    第三节 三家子满族历史文化概况
第三章 三家子满语的音位系统
    第一节 三家子满语的轻重音
    第二节 三家子口语的元辅音音位
        一、元音音位
        二、辅音音位
第四章 三家子口语辅音和满文的对应关系
    第一节 三家子口语辅音音位分析及词例
    第二节 三家子口语辅音表
第五章 三家子满语的辅音音变
    第一节 非第一音节的辅音音变规律
        一、口语辅音相对于满文的弱化
        二、口语辅音与满文的趋同
        三、口语辅音相对于满文的强化
    第二节 词首辅音的音变规律(主要是强化)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满文音节的三类音节收尾字母
    第一节 元音和浊辅音收尾
    第二节 辅音字母b、k和r收尾
    第三节 辅音字母s、t收尾
    第四节 满语和东夷诸语语流音变比较
第七章 论满——通古斯语音节的钝音韵尾
    第一节 满语支口语里钝音韵尾的读法
    第二节 达斡尔、鄂温克语里钝音韵尾的读法
    第三节 钝音韵尾形成原因分析
    第四节 赫哲及通古斯语部分名词的带钝音词尾
第八章 锡伯语和三家子满语辅音的异同
    第一节 语流音变风格的异同
    第二节 非语流音变的读音异同
    第三节 非音质音位的差异
第九章 满语支辅音音变初探
    第一节 词首的双唇、唇齿—舌根、小舌音交替
    第二节 其它辅音音变
        一、塞音、塞擦音、擦音—鼻音等(响辅音)
        二、塞音、塞擦音弱化为擦音(偶尔变为塞擦音)
        三、响辅音之间的交替
        四、元音后辅音脱落
        五、擦音变塞音、塞擦音(强化现象)
第十章 满语支音节收尾辅音设定
    第一节 满文音节收尾辅音统计
    第二节 浊辅音收尾设定
    第三节 “送气”的设定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三家子满语在东北地区诸语言中的地位
后记
附录一 三家子满语口语语料汇编
附录一 锡伯语口语语料汇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几种阿尔泰语言辅音相似性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第一节 元音间辅音的弱化
∫-、∫>s的语音交替'>第二节 t∫->∫-、∫>s的语音交替
h的语音交替及响辅音丛的弱化'>第三节 s>h的语音交替及响辅音丛的弱化
第四节 词首增音
第五节 总结及鸣谢
参考文献

(7)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象的描写
    1. 在名词后附加-mak表示动作进行的手段、方式和使用的工具
        1.1表示动作的手段、方式。
        1.2表示动作使用的工具。例如:
    2.表示主体协同动作的另一个人或事
    3.在动词后接加-mak附加成分
        3.1表示依次发生的行为动作时,前面的几个动词都用-mak形式的副动词来表示。
        3.2表示行为动作的情态、方式。
        3.3在表示同一个施动者同一时间内进行的两个动作时,前一个动词附加-mak,构成副动词。
        3.4表示前一个动作刚一完成,马上开始另一动作,此式构成连惯复句,其实也可以看做副动词。
        3.5-mak后面出现表示时间的词,再和后面的动词ohei连用时,构成如同主谓或谓宾词组做主语的句子。
        3.6-mak跟sindahei(放了)、giyahei(拿了)等动词连用,表示动作不由自主地、无意地发生。
        3.7其后与动词ju、ji(来)连用,表示目的。
        3.8-mak用在te(坐)、dut(躺)、yav(走)、ila(立)等动词前,表示动作正在进行或时间持续较长。
        3.9动词词根后附加-mak构成原因式副动词,常用来表示行为动作的原因。
    4.-mak接加在tu的后面,表示承接上文说明应有的结果
二、成因分析
    1. 锡伯语在继承满语的基础上内化并有简约化趋势
    2. 锡伯语受周边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的影响,在相互接触过程中,互通有无,在语法表达形式上有借用趋势
三、今后的课题
    1.-mak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深思:
    2. 锡伯族西迁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8)满-通古斯语族通论(下)(论文提纲范文)

四、中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的语音系统、语法、词汇、文字
五、满—通古斯语言研究简况
六、文献

四、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满-通古斯语族语言语法研究述略[J]. 丛珊. 民族翻译, 2020(05)
  • [2]锡伯语言文字“三化”建设综述[J]. 佟加·庆夫.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 [3]锡伯语口语中动词变化的特点[J]. 孙明. 民族语文, 2015(01)
  • [4]锡伯语与蒙古语语音、名词语法范畴比较研究[D]. 桂芳. 内蒙古大学, 2013(02)
  • [5]三家子满语辅音研究[D]. 戴光宇. 中央民族大学, 2007(02)
  • [6]几种阿尔泰语言辅音相似性初探[D]. 戴光宇. 新疆大学, 2004(04)
  • [7]试探锡伯口语附加成分-mak[J]. 陈潮华,关忠保. 满语研究, 2003(02)
  • [8]满-通古斯语族通论(下)[J]. 季永海. 满语研究, 2003(02)
  • [9]现代锡伯口语复合音探析[J]. 安成山. 语言与翻译, 2001(02)
  • [10]简论锡伯语口语语音[J]. 安成山,焦建英. 语言与翻译, 1999(04)

标签:;  ;  ;  ;  ;  

探索西博口语的附加组件-mak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