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一、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贺钟玉[1](2021)在《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文中认为2018年起,00后一代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每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习性特点,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作为网络原住民的大学生,其网络行为愈加丰富多彩,也随之呈现出新的特点,探讨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帮助0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行为观念,规避网络失范行为,在此基础上提出引导00后大学生适应性网络行为的策略,为高校思政工作者网络育人提供详细资料,也为培育祖国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以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点为目标,从国内外研究网络行为的文献研究基础上,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论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大学生行为管理理论为理论起点,通过对陕西高校的00后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个案访谈和纵向实证收集,分析00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基本行为情况以及网络学习行为、政治参与行为、道德行为、消费行为、交流与交往行为、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等六大行为的结果,梳理其中的特点。并分析其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为树立00后大学生正确网络行为价值取向,提高网络素养,规范网络失范行为提供引导策略。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具有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的特点,其中,00后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存在网络需要功利、价值取向动摇、责任意识薄弱、网络素养失范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00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的综合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对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一是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对网络媒体的监督、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以及构建正面的网络舆论导向;二是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教育管理、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创新网络育人的工作;三是通过维持良好的家庭关系、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从而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四是强化自我教育管理,强化自身辨析信息的能力,理性平和的心态以及自律自控的能力,从而提高自身网络素养。

李学超[2](2021)在《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文中提出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青少年了解这个世界提供了较大的便利,但与此同时面对着复杂的互联网环境,部分青少年缺少健全的思维意识与明辨是非的能力,以至于无法抵抗互联网上的诸多诱惑,对他们形成正确的观念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所以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是当前教师与家长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将在互联网+视域下浅谈其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罗双明[3](2021)在《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缘起于两个方面:一是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宏观角度的公平因为有制度的保障,最终会通过有力的强制措施逐渐得以实现,而微观角度的公平则需要我们从微观角度进行探讨和回应,同时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恰恰是导致“边缘学生”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二是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中心生”和“边缘生”双重身份的经历激起了笔者的研究兴趣,是否有人和笔者一样经历过“边缘生”的经历?他们是什么类型的“边缘生”?“边缘生”这一群体在课堂、班级和校园中需要面对什么样的处境?他们自己又是如何看待自己“边缘生”的身份?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变为“边缘生”的?他们是否具有“中心生”的一面?本文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广西西北边陲一所乡村小学中的四位不同类型的“边缘”学生为个案展开研究。研究发现:四位“边缘”学生产生的背景包括两大方面,首先是社会背景:当地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民族特色文化和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家庭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其次是学校背景:该村小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接着,论文主体部分介绍了四个不同类型“边缘”学生的故事,并根据各个“边缘”学生的不同情况结合不同理论分别进行了个因分析。具体如下:第一位研究对象: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笔者描述了他作为“游离者”和“表演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他作为“享受者”和“梦想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接着运用诺丁斯的关怀伦理从“关心者角色”、“被关心者角色”、“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三方面进行了成因分析。第二位研究对象: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笔者描述了她作为“独行者”、“另类者”和“期待者”的被班级同学排斥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还介绍了她作为“积极者”的“中心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权力规训和教学机智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同辈群体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三位研究对象:隐形“被排斥者”——罗强。笔者描述了他作为麻烦“制造者”、“被疏离者”和“继承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他所具有的“闪光者”的一面。最后运用标签等理论从教师、社会和家庭三个角度进行成因分析。第四位研究对象:家庭“寄养者”——莫艺。笔者描述了她作为“消极者”、“缺失者”和“被‘虐待’”者的“边缘生”的一面,同时介绍了她作为“被肯定者”的“非边缘生”的一面。最后笔者运用教育公平等理论从教师、家庭和“边缘人”本身进行成因分析。接着,笔者还结合该地区特征从普遍意义上对造成“边缘生”的共因进行了分析。基于上述所有研究和分析,笔者最后探讨了“边缘”学生的转化策略,分别是:社会层面应该吸引农民就近就业,稳定村小师资队伍、加强正向价值观传播,抑制泛娱乐化现象;学校层面应该采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去除负面“标签”、加强同辈群体引导,提升异质文化接纳度、缩小家校界限,增加家师沟通频率;教师层面应该关注教育公平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多中心”视角看待“边缘生”,挖掘其闪光点、树立责任意识,多学科教师参与协同育人;家庭层面应该加强与孩子的沟通,父母担任关注者角色、以身作则,父母担任榜样者角色;“边缘”学生自身层面应该对自身“边缘化”处境进行正确归因、成为能够致力于问题解决的高心理弹性者。

许楚[4](2021)在《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的个案介入研究》文中提出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和大学生信用卡的停发,各种校园网络贷款平台悄无声息地渗透进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网络贷款以其针对性强、申请门槛低、办理手续简单等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大学生的各种消费需求,深受大学生们的喜爱。但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消费能力有限,在消费的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过度消费、超前消费等情况,这时很多大学生会通过网贷方式填补资金缺口,同时网贷平台质量参差不齐,很多平台在借款风险防控以及催收机制方面都存在问题,由此产生的“不良网贷”成为一个迫切待解的问题。2015年以来,由不良网贷引起的校园恶性影响事件大幅度增多,对我国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师生关系、校园教学秩序乃至社会公共安全都造成了很大的伤害和隐患。大学生是祖国发展的未来,是国之栋梁,需认真严肃对待不良网贷这一校园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消费观念,营造有序气正的校园风气,净化校园育人环境。目前学校有关解决国内大学生不良网贷的方法较少,可尝试通过社会工作手段介入的方式,充分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及专业方法,帮助服务对象摆脱校园不良网贷的困境,促进全面健康发展。本文以X高校中A同学为个案服务对象,运用社会支持理论、理性情绪疗法理论和消费心理学理论,借助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开展了个案社会工作,通过六次个案活动,帮助A同学认清不良网贷的危害,获取家长的理解与支持,恢复正常的社交圈,建立理性消费观念,减轻不良网贷带来的负面影响,重新回归到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的轨道上来,实现案主的自我成长。本研究尝试以社会工作角度介入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讨论其应用价值。通过大学生的自身努力,以及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帮助,在发挥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下,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不良网贷危害。同时在助力大学生学会消费风险防控,引导大学生培养良好健康的消费行为和理性消费观念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在多层面地联动作用下,使大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陈文瑾[5](2021)在《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近二十年来越来越被人们发现并重视起来,偶像崇拜在初中生群体中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偶像自身独有的魅力在各个方面影响着初中生的生活与学习,并且引发了初中生许多心理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然而,这样一种对青少年身心发展影响较大的现象,学者们对于它的理论探索却很少,因此一定程度上,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与理论意义。论文以初中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采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对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现实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并运用教育理论寻找正确合理的教育引导方法,提出合理可行的对策。研究从个人因素、家庭与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发现初中生偶像崇拜的原因包括:初中生自身、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大众传媒发展、社会多元开放、偶像制造业盛行等。基于上述原因分析,研究提出了加强初中生自我引导、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丰富校园文化建设、重塑有效的榜样教育等相关教育对策。

蔡漫纯[6](2020)在《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代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网络作为新时代技术的产物,注定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随着网络进入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中,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影响,作为当代高中生也不可避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和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人民生活日益美好,当代高中生处于这样的成长和生活环境,对网络这样的新兴事物接受度非常高,然而网络世界复杂多变,网络文化良莠不齐,对高中生成长的影响不得不重视。自“互联网+”提出后,互联网更是成为教育领域的讨论热点,一方面网络文化为我国高中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文化的双面性也相应会为高中生的人际交往带来挑战。本文以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搜集、查阅、整理,主要对其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概念界定以及理论基础进行梳理整合,能为笔者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针对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进行实证调查,以J市Y高中、D高中、H高中为调查场所,在高一、高二、高三随机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的上网情况和人际交往的具体情况。通过调查发现,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正面。进一步分析发现,网络文化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年级、住宿、生源地、独生子女、班干部、学业水平等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虽然网络文化总体上对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比较积极正面,但是与此同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当代高中生人际交往也出现了消极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教师、家长进行访谈,了解当代高中生的真实想法,了解教育者和家长对当代高中生上网的具体态度和教育观念等,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其潜在原因。根据实证调查的结果,针对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和原因分析,笔者从多个角度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黄丽娟[7](2020)在《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是新的科学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不同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旧媒体”的新型媒体形态,如电子杂志、电子报纸、移动电视、互联网络、智能手机、触摸媒体等,也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时下,学界普遍认为新媒体已成为促发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之一,对广大受众的思想意识、社会认知、行为举止等等也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社会思潮作为意识形态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反映社会矛盾显隐、社会主题转换、社会发展趋向、社会动态进程、时代精神变迁的“感应器”和“晴雨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仍然存在着诸如利益多元依旧明显、贫富差距依旧存在、生态环境仍有破坏、贪污腐败仍有滋生等问题。这些问题为各种社会思潮兴风作浪提供口实,并为其利用新媒体肆意传播提供了先决条件。伴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定型,且正处于人生“拔节孕穗”的重要时节,正处于从青涩懵懂走向成熟稳重的重要阶段,极易被新媒体包裹的各种社会思潮所影响而不察觉。传播媒介一直以来就承担着意识形态功能,“大众媒介给人的初始印象是传播信息和提供娱乐的载体,但实质上大众媒介在现代社会却发挥着思想引领、政治控制等功能。”①社会思潮与新媒体“携手同行”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产生了更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最为突出的特点就是信息的传播更加亲民、平等、渗透、无障碍等。这些特点为各种社会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大肆传播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同时,各种社会思潮又充分利用新媒体的诸多特点进行广泛传播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的普及,大学生受到社会思潮影响的程度在不断加深,反过来又为社会思潮的传播和影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形成某种恶性循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进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产生影响。“思想催生行为、激发行为,也限定行为。”①思想意识是行为的先导,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是在思想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思想意识,尤其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将直接决定着人的行为取向、行为方式和行为力度。因此,本研究从新媒体和社会思潮基本概念入手,研究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观)的影响。通过开展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问卷调查研究,系统梳理和研究影响的表象和本质,总结不同国家在不同时代应对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影响的经验教训。最后,思考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尝试破解和应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理论和实际难题,拓展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丰富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内容,掌握新媒体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话语权和领导权。文章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其中包括绪论、五章正文和结语部分。绪论部分,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总体概述,包括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本章主要从国内及国外众多学者的研究出发,阐释什么是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到来的深远影响,同时也对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和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重点阐述了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的12种社会思潮和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第二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本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1724份问卷调查情况的统计分析,整理出调查发现的主要问题及相关数据。第三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即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第四部分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主要是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第三章,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本章主要从三个部分入手展开论述。一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四个方面;二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的四种主要方式: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三是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原因分析。即以调查研究为基础,现实问题为重点,着重分析了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同原因,主要包括国际原因、社会原因、教育原因、新媒体原因、大学生自身原因等五个方面。第四章,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教训借鉴。首先,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总结。这一部分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验与教训。其次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教训反思。再次是以埃及和突尼斯为例,反思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原因以吸取教训。最后是美国、英国、德国、法国四个发达国家借助媒体应对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借鉴。第五章,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这一章主要针对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五个方面原因,从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和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凝聚价值目标共识、回应社会热点问题、遵循思政工作“三大规律”并抓好思政课改革创新、用好新媒体以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不良影响。结语部分对文章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提出了文章中的不足之处和今后可能拓展的研究及未来的展望。

石小龙[8](2020)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个案工作实践》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社会制度也在逐渐进步,针对青少年群体在现实中的保护措施也愈加完善。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互联网的普及率逐渐升高,互联网逐渐成为人民生活中必备的元素,可以说互联网无处不在已经不再是一种科学构想,而成为了现实。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更多便利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隐患,如互联网的监督管理机制尚在摸索中逐渐成熟,目前的网络环境较为复杂,在互联网这种低监管环境中的社交极易发生偏差行为。青少年这一群体恰恰是网络社交环境的生力军,青少年正处于人生中的成长阶段,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处于一个可塑性很强的时期,极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低监管环境下的网络社交会诱发青少年产生欺骗、过激等偏差行为。该类偏差行为在网络上的具体表现就是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为了进一步获取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实践经验,本文以C市高中生M为个案,以优势视角为主要理论,在社工介入的过程中综合使用文献研究法、深度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将案主M身上存在的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作为矫正的重点对象,向她提供社工服务。既有的实践表明,对于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的矫正多以认知行为疗法,家庭治疗模式等等,多效仿网络成瘾的矫治模式,而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以优势视角为主要社工理论,对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进行矫正。笔者认为,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不同于一般的网络成瘾,它是一种行为问题,而非心理疾病,故十分契合社会工作中优势视角理论的应用。优势视角理论认为,人具有强大的内在力量,社工通过激发案主的抗逆力以提高其潜能并借此战胜生活中的各种困难。社会工作者通过应用优势视角对案主M网络偏差行为的矫正,让案主不再认为自己被当作“病人”而对矫正有所抗拒。通过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案主能够实现自我肯定,提升抗逆力,自己有能力从网络偏差行为中解脱出来,恢复正常的社交和学习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王惠芸[9](2020)在《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和为小学生“减负”政策的提出,小学生闲暇利用时间不断增加。这为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和成长提供了必要条件,但在现实的各种外在压力之下,小学生闲暇时间如何合理利用的问题一直存在,呈现出“闲而不暇”的状态。小学生如何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因此,深入地了解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如何利用的情况,小学生闲暇活动开展的状况,和对学生如何开展闲暇教育,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笔者通过综合分析运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河北省石家庄市三所小学的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教育进行研究。并且结合已经掌握的国内外关于闲暇的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整合统计并探究,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绪论。以本次研究的渊源为起步,对研究论题的目的和意义以及研究的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和简单陈述;再对相关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最后再对国内外的小学生闲暇时间以及闲暇教育的当前发展及研究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和整理,提出本论文的主体导向和思路及方法。第二章是对河北省石家庄桥西区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以及闲暇教育现状调查与其分析。本文选取石家庄市桥西区3所小学的小学生共497名小学生,5名任课教师和5名学生家长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了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小学生展开调查,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对桥西区小学生闲暇利用时间的占有量情况;桥西区小学生闲暇活动;桥西区的学校、家庭及社区闲暇教育的关注和开展情况,学生对自己在校闲暇活动的认知与期望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第三章是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根据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发现小学生的闲暇时间不充足,上学期间和平时假期的闲暇时间占有量都比较少;小学生在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活动安排都缺乏科学指导;小学生缺乏闲暇教育资源和小学生闲暇教育意识薄弱。究其原因,是学校教育存在低瞻的短板;家庭闲暇教育的空位;社会的教育环境缺乏对小学生的闲暇教育。第四章是关于提高我国小学生闲暇教育水平和质量的具体对策。针对我国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教育存在问题,从小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层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可操作性建议。学校层面:转变学校观念,重视学生闲暇教育;开设专门的闲暇教育校本课程;教师是闲暇教育的引领者。家长层面:大力发挥家庭教育作用,注重自己示范作用;增加和孩子沟通和情感交流;发挥家委会和家长的带头作用,共同参加孩子闲暇生活。社会层面: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闲暇教育;社区要挖掘闲暇教育资源,开展闲暇教育;社会媒体要净化网络环境,发挥导向功能。小学生自身层面: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闲暇意识;小学生要主动开展自我闲暇教育;小学生要积极参加闲暇教育活动。第五章是结论研究和展望。通过调查分析对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小学生的闲暇时间利用和闲暇教育问题得出结论进行展望。小学生闲暇时间的正确利用和闲暇教育的全面开展是项重大工程,不仅需要社会、学校、家长还有小学生自己的努力,这样闲暇教育才会顺利开展。

李毛毛[10](2020)在《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息化时代,网络在现代生活中无处不在,中学生在网络文化的兴起之中深受影响,它不仅能够加强中学生思想观念上的主体性,对于中学生了解时事政治更是提供了便捷的道路,同时对于树立中学生良好思想品德和政治方向有着重要的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网络文化的到来没有任何消极影响,它也是一把双刃剑。因此,需要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者正确的看待网络带给中学生的双重影响,并且引导学生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让学生学会正确的处理和应对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从网络文化的特征来说,网络带来的消极影响是可以通过采取具体的措施进行解决的。本文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网络文化带给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本次论述共从四个方向进行。首先是绪论部分,阐释了本次研究的背景、研究现状和意义。其次是对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概述。第三部分将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进行分析。第四部分主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提出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根据现有的资料发现,网络文化带给了中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是双刃剑,积极的影响有可以使学生的知识更加丰富化、增加中学生社会接触面、提供全新的沟通方式等。其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中学生价值取向偏异化、中学思政教育复杂化、中学生健康和交流缺失化等。基于上述研究,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提出了以下对策:用丰富的内容促进中学生参与的主动性、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用线上模式加强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注重在网络传播中输入主流价值观、思政教育要结合实时、加强对思政教师良好网络素质的培养、创设能让中学生全面沟通的环境。

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1.4.3 评析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网络行为的定义与类型
        2.1.2 本研究网络行为与类型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习近平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重要论述
        2.2.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2.2.4 行为与行为管理理论
第三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调研结果及分析
    3.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状况调查
        3.1.1 调查对象
        3.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3.1.3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3.2 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3.2.1 问卷发放及回收结果
        3.2.2 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3.2.3 调查对象上网基本情况
        3.2.4 00 后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结果分析
        3.2.5 00 后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结果分析
        3.2.6 00 后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结果分析
        3.2.7 00 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结果分析
        3.2.8 00 后大学生网络交流与交往行为结果分析
        3.2.9 00 后大学生网络文娱活动与传播行为结果分析
        3.2.10 00 后大学生不同群体网络行为比较分析
    3.3 00 后大学生手机APP使用时间及使用类型调查
    3.4 个案访谈内容及分析
        3.4.1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3.4.2 访谈问题及内容整理
        3.4.3 访谈分析
第四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成因分析
    4.1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
        4.1.1 以获取信息为主的需要动机多样化
        4.1.2 与主流价值相符的价值取向多元化
        4.1.3 以享乐为主的行为选择娱乐化
        4.1.4 强烈自我意识下的责任淡薄化
        4.1.5 优劣并存的网络素养部分失范化
    4.2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的成因分析
        4.2.1 匿名开放的网络信息时代
        4.2.2 相对宽松的网络媒体话语环境
        4.2.3 复杂多样的家庭成长环境
        4.2.4 缺乏监管落实的高校教育
        4.2.5 多元变化的社会环境
        4.2.6 00 后大学生的内在特征
第五章 00 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策略
    5.1 发挥社会优良风气的规范引导作用
        5.1.1 把握主流方向,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
        5.1.2 加大惩戒力度,严格监管网络媒体
        5.1.3 创新运用新媒体,大力宣传网络法律法规
        5.1.4 以网络优势为抓手,构建正面网络舆论导向
    5.2 重视高校教育与管理的实施效果
        5.2.1 线上线下相结合,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5.2.2 加强行为管理,深化学生思想行为教育
        5.2.3 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提高现实存在感
        5.2.4 打造高素质队伍,创新网络育人工作
    5.3 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5.3.1 促进良好的家庭关系,增强安全感
        5.3.2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理念,增强理智感
        5.3.3 尊重子女的适应性网络行为,增强责任感
        5.3.4 构建学习型家庭环境,增强充实感
    5.4 强化自我教育管理
        5.4.1 强化辨析信息的能力,形成正确观念
        5.4.2 塑造自尊自信人格,促进理性平和心态
        5.4.3 加强自律自控的能力,提升网络文明素养
第六章 结语
    6.1 结论
    6.2 不足之处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互联网+背景下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1.1缺少正确导向,影响青少年三观
    1.2沉迷于虚拟世界,影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
    1.3网上冲浪时间过多,容易导致青少年人际交往障碍
    1.4对青少年身体健康及生活作息的影响
    1.5虚假信息,丧文化等影响青少年判断是非的能力
二、互联网+背景下对青少年正确使用互联网的教育对策
    2.1树立正确互联网观念
    2.2发挥政府职能
    2.3教师加强教育引导
    2.4家长发挥模范作用
    2.5丰富青少年日常活动,减少上网时间
三、结束语

(3)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微观教育不公平现象的普遍存在
        (二)个人的双重身份经历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边缘学生”基本问题研究
        1.“边缘学生”的内涵
        2.“边缘学生”的特征
        3.“边缘学生”的分类
        4.“边缘学生”的后果审视
        (二)学校“边缘学生”实证研究
        1.以学段划分
        2.以场域划分
        3.以城乡区域划分
        (三)研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乡村、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1.乡村
        2.乡村学校、乡村小学
        (二)边缘、边缘学生
        1.边缘、边缘学生
        2.相近范畴厘清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观察法
        3.访谈法
        4.实物分析法
        5.个案法
        (二)研究过程
        1.进入树人小学
        2.确定研究对象
        3.资料收集
第1章 社会和学校背景
    一、社会背景
        (一)C乡:自然地理因素限制大,经济发展滞后
        (二)传统:民族特色文化、优秀育人文化逐渐淡化
        (三)家庭:父母外出务工现象普遍,孩子缺少陪伴与监护
    二、学校背景
        (一)学校:设施设备逐渐齐全,师资专业水平待提升
        (二)班级:班级建设规训意味浓厚,学生缺乏自主发展空间
第2章 课堂教学“沉睡者”——杨帆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游离者”
        (一)明目张胆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毫不收敛
        (三)不参与课堂学习
    三、“表演者”
        (一)背着老师搞小动作
        (二)被点名后佯装收敛
        (三)假装参与课堂学习
    四、“享受者”
        (一)同学眼里的好玩伴
        (二)笔者眼中的好少年
    五、“梦想者”
        (一)美好的梦想——“太空人”
        (二)唯一的倾听者——爷爷奶奶
    六、个因分析:基于关怀伦理视角
        (一)关心者角色缺失
        (二)被关心者角色缺失
        (三)关怀情感和道德情感缺失
第3章 同辈群体“自娱者”——覃伶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独行者”
        (一)课堂内外独来独往
        (二)来自同学的负面评价
        (三)老师的刻意关注
    三、“另类者”
        (一)不受控制的行为
        (二)奇怪的言行举止
        (三)神奇的个人世界
    四、“期待者”
        (一)期待来自老师的关注
        (二)渴望友情
    五、“积极者”
        (一)课堂积极表现
        (二)课内外积极与老师互动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全方位的控制和教学机智的缺乏
        (二)家庭:资本占有量低
        (三)同辈群体:对异质文化的排斥
第4章 隐形“被排斥者”——罗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麻烦“制造者”
        (一)恶劣事件
        (二)恶作剧
        (三)态度戏谑
    三、“被疏离者”
        (一)同辈群体的“背叛”
        (二)同学家长的“隔离”
        (三)老师的有色眼镜
    四、“继承者”
        (一)充满暴力的家庭传统
        (二)对物质的欲望
    五、“闪光者”
        (一)小领导者
        (二)美术特长
    六、个因分析
        (一)教师:负面“标签”的刻板使用
        (二)社会:泛娱乐化现象的冲击
        (三)家庭:榜样的缺乏
第5章 家庭“寄养者”——莫艺
    一、教师及班级情况
        (一)教师情况
        (二)班级情况
    二、“消极者”
        (一)课堂上消极无趣
        (二)课下人际关系生疏
        (三)极端的言行举止
    三、“缺失者”
        (一)“我真正的家”
        (二)亲密关系的缺失
        (三)缺乏自信心
    四、“被‘虐待’者”
        (一)“难缠”的家长和“任性”的哥哥
        (二)莫艺的经历
    五、“被肯定者”
        (一)个性者
        (二)热心肠
    六、个因分析
        (一)老师:教育过程中的公平问题
        (二)家庭:剧烈变故导致儿童偏差行为
        (三)边缘人本身:低心理弹性者
第6章 “边缘生”共因分析和转化策略探讨
    一、“边缘生”共因分析
        (一)家庭方面
        (二)学校教师方面
        (三)家校合作方面:家校界限明显,家师沟通频率低
    二、“边缘生”转化策略探讨
        (一)社会层面
        (二)学校层面
        (三)教师层面
        (四)家庭层面
        (五)“边缘”学生自身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4)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的个案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1.4.1 研究角度的创新
        1.4.2 研究对象的创新
第2章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不良网贷
        2.1.2 非理性消费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支持理论
        2.2.2 理性情绪疗法理论
        2.2.3 消费心理学理论
第3章 大学生不良网贷个案工作介入实务过程
    3.1 个案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1.1 必要性分析
        3.1.2 可行性分析
    3.2 实务准备阶段
        3.2.1 接案
        3.2.2 预估
        3.2.3 制定计划
    3.3 具体介入过程
        3.3.1 建立专业关系,获得案主信任
        3.3.2 理性疗法介入,引入网贷话题
        3.3.3 丰富金融知识,树立理性观念
        3.3.4 主动联系父母,社会救助响应
        3.3.5 恢复校园社交,完善支持网络
        3.3.6 巩固服务成效,正式准备结案
第4章 实务评估与结案
    4.1 实务评估
        4.1.1 评估方法
        4.1.2 过程评估
        4.1.3 结果评估
    4.2 结案
        4.2.1 解除介入关系
        4.2.2 跟踪回访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5.1 总结
        5.1.1 坚持专业的介入观念
        5.1.2 合理运用资源链接
        5.1.3 专业服务中的不足
    5.2 建议
        5.2.1 多渠道强化大学生消费观
        5.2.2 多维度建立监管与帮扶机制
        5.2.3 多方面监管不良网贷行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偶像
        (二)崇拜
        (三)偶像崇拜
    四、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案例分析法
        (三)访谈法
        (四)归纳总结法
第一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的理论基础
    一、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
    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一)归属与爱的需要
        (二)尊重的需要
        (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青少年亚文化
第二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的影响分析
    一、积极方面
        (一)偶像崇拜与自我需求的满足
        (二)偶像崇拜与个性发展
        (三)偶像崇拜与未来职业选择
    二、消极方面
        (一)偶像崇拜与学习生活
        (二)偶像崇拜与身心健康发展
        (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第三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一)初中生的年龄特征
        (二)初中生的心理特征
    二、家庭学校因素
        (一)家庭教育因素
        (二)学校教育因素
    三、社会因素
        (一)大众传媒的发展
        (二)社会的多元开放
        (三)偶像制造业的发展
第四章 初中生偶像崇拜行为的教育引导
    一、加强初中生的自我教育引导
        (一)引导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
        (二)引导初中生参加社会实践
    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
        (一)尊重初中生偶像崇拜
        (二)加强与初中生之间的沟通交流
        (三)丰富校园文化建设
        (四)加强学生的媒介素养
    三、重塑有效的榜样教育
        (一)提高对榜样教育的重视
        (二)加强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6)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文化
        二、网络文化
        三、人际交往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二、合作博弈论
        三、人际需要三维理论
        四、自我呈现交往理论
第三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和内容
        一、调查问卷的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三、数据处理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一、当代高中生上网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二、当代高中生网络人际交往基本情况结果分析
        三、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结果分析
    第三节 调查研究结论
第四章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
        一、有利于扩展高中生人际交往范围
        二、有利于丰富高中生人际交往方式
        三、有利于提高高中生人际交往效率
    第二节 网络文化对高中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
        一、造成高中生人际交往信任度的下降
        二、造成高中生现实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三、造成高中生网络道德的缺失
        四、造成高中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偏离
    第三节 网络文化影响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原因分析
        一、网络文化本身特点的迎合
        二、高中生身心社会化的发展需求
        三、学校教育存在偏差
        四、家庭教育的疏忽
        五、当代高中生成长环境的改变
第五章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应对策略
    第一节 提升高中生综合素质
        一、提升高中生自律能力,合理上网
        二、发挥同辈群体的教育功能
        三、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兴趣爱好
    第二节 学校应注重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相结合
        一、树立“科学引导,有效开展”的管理理念
        二、建立规范的网络管理制度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四、重视高中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心理教育
    第三节 提高教师教育素养,加强教师的引导示范作用
        一、教师要与时俱进,加强网络教育素养
        二、丰富教学内容和方式
        三、加强与家长的沟通
        四、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第四节 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一、清楚认识网络文化中的人际交往,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往观
        二、家长要提高网络素养,以身作则
        三、关心孩子,理性看待上网行为
    第五节 净化网络环境,营造积极的网络氛围
        一、建立健全网络监管体制
        二、加强社会舆论引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网络文化影响下高中生人际交往的调查问卷
附录二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7)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㈠选题缘由
        ㈡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㈠国内研究
        1. 有关互联网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2. 有关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3. 有关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4. 有关“互联网+”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5. 有关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㈡国外研究
        1. 关于互联网与意识形态传播的研究
        2. 关于意识形态对大学生的影响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㈠研究思路
        ㈡研究方法
    四、 研究创新与研究不足
        ㈠研究创新
        ㈡研究不足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与大学生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及其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
        二、 新媒体时代的影响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思潮
        一、 新媒体与社会思潮传播
        二、 借助新媒体传播的主要社会思潮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特点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传播的影响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易受社会思潮影响的大学生
        一、 大学生是新媒体的忠实拥趸者
        二、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易感人群
        三、 大学生是社会思潮的再传播者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调查说明
        一、 问卷设计说明
        二、 问卷调查说明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调查的情况
        一、 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 调查的具体情况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双重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正面影响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负面影响
    第四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特征
        一、 受众的广泛化与路径的裂变性
        二、 信息的碎片化与观点的完整性
        三、 语言的大众化与内容的政治性
        四、 形式的多变化与目标的一致性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内容、方式及原因
    第一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内容
        一、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世界观
        二、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人生观
        三、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价值观
        四、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政治观
        (一) 淡化大学生政治情感
        (二) 动摇大学生政治意志
        (三) 颠覆大学生政治认同
        (四) 瓦解大学生政治信念
    第二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方式
        一、 传统方式与现代方式并行
        二、 显性方式与隐性方式重叠
        三、 单一方式与综合方式交叉
        四、 平面方式与立体方式同步
    第三节 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主要原因
        一、 国际原因:社会思潮成为西方国家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武器
        二、 社会原因:社会思潮以某些社会现实问题为基础影响大学生
        三、 教育原因:社会思潮放大主流意识形态的某些局限影响大学生
        四、 新媒体原因:社会思潮利用新媒体特点影响大学生
        五、 大学生自身原因:大学生易受社会思潮打造的“网络舆论场”影响
第四章 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传播影响大学生思想意识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利用媒体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教育的历史经验教训
        一、 革命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青年走上中国革命道路
        二、 建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
        三、 改革开放时期利用媒体教育引导大学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二节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错误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教训反思
        一、 国内舆论失控:苏联解体中的殷鉴昭示
        二、 西方操控媒体:东欧剧变中的惨痛教训
    第三节 中东北非部分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影响不力而导致社会动荡的警醒
        一、 维基革命:突尼斯政治动乱中新媒体为助推器
        二、 推特助力:埃及国家政变中新媒体变身组织者
    第四节 发达国家应对社会思潮利用媒体影响大学生的经验教训
        一、 意识形态渗透:媒体是美国意识形态渗透的新型武器
        二、 公众观点塑造:媒体是英国塑造公众观点的重要工具
        三、 教化教育推进:媒体是德国推进教化教育的特殊载体
        四、 普罗大众动员:媒体是法国动员民众斗争的主要战场
第五章 新媒体时代消除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不良影响的对策
    第一节 高度重视新媒体时代并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影响
        一、 新媒体时代完全改变了信息的传递及其影响
        二、 实事求是地正确对待社会思潮的传播与影响
    第二节 价值引领:在凝聚价值目标共识中应对意识形态渗透
        一、 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二、 用核心价值观引领多元社会思潮
        三、 用浩然正能量引导多元社会思潮
        四、 用豁达包容心对待多元社会思潮
    第三节 回应现实:在回应社会现实与热点问题中构建和谐社会环境
        一、 提高因事而化的针对性
        二、 增强因时而进的时代性
        三、 彰显因势而新的鲜活性
    第四节 守正创新:在遵循规律和思政课改革创新中补齐教育短板
        一、 遵循和运用“三大规律”以做好思政工作
        二、 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以提升铸魂育人实效
        三、 以“八个相统一”为要求推进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
        四、 以“三进和两入”为目标推进思政课话语体系重构
    第五节 化堵为疏:在用好新媒体中切实提高舆论引导和网络治理水平
        一、 创新宣传理念以占领新媒体宣传阵地
        二、 创新宣传手段以多渠道开展宣传工作
        三、 创新基层工作以努力贴近大学生实际
        四、 创新新媒体监管以清朗网络舆论空间
    第六节 提升素养:在提升大学生媒体素养中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提升学生对新媒体上不良信息的应对能力
        二、 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思潮的本质与危害
        三、 积极与各种新媒体上不良社会思潮作斗争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附录 二
    一、 访谈对象的基本情况
    二、 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一、 发表论文
    二、 主持课题
    三、 参与课题

(8)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个案工作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方法与案例述评
        1.2.1 国内相关方法与典型案例
        1.2.2 国外相关方法与典型案例
        1.2.3 对国内外相关方法案例的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青少年
        1.4.2 网络偏差行为
        1.4.3 矫正
第2章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社会工作实践准备
    2.1 初步接触与建立专业关系
    2.2 收集资料与问题评估
    2.3 确定目标与制定计划
        2.3.1 确定目标
        2.3.2 制定计划
第3章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社会工作实践过程
    3.1 第一阶段服务:初步接触案主、建立信任关系
    3.2 第二阶段服务:敞开案主心扉、直面偏差行为
    3.3 第三阶段服务:疏导案主情绪、矫正偏差行为
    3.4 第四阶段服务:联系老师同学、改善学习环境
    3.5 第五阶段服务:打破冷漠桎梏、重塑母女关系
    3.6 第六阶段服务:了解直播行业、分析高考形势
    3.7 第七阶段服务:回归网络社交、重建良好兴趣
    3.8 第八阶段服务:总结实践服务、回顾整体过程
4章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社会工作介入实践评估与结案
    4.1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个案评估
    4.2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方法总结
    4.3 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模式提炼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研究再思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9)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基于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的思考
        1.1.2 对小学生闲暇教育研究的追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闲暇时间
        1.3.2 闲暇活动
        1.3.3 闲暇教育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1.4.2 国外闲暇时间利用的研究
        1.4.3 国内闲暇时间及闲暇教育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思路与方法
        1.6.1 研究思路
        1.6.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石家庄市小学生闲暇时间和闲暇教育现状的抽样调查及分析
    2.1 调查设计
        2.1.1 调查对象
        2.1.2 调查目的
        2.1.3 调查方法
    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2.2.1 对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和占有量的分析
        2.2.2 对不同学校和年级闲暇占有量的分析
    2.3 对小学生闲暇活动的分析
        2.3.1 对小学生闲暇活动的分类
        2.3.2 小学生闲暇活动具体情况
    2.4 对小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的情况分析
        2.4.1 学校对小学生安排闲暇教育的情况
        2.4.2 家庭对小学生的闲暇教育重视的情况
        2.4.3 社会对小学生开展闲暇教育的情况
    2.5 小学生对闲暇教育的认知与期望
        2.5.1 小学生自我闲暇认知
        2.5.2 小学生自我闲暇期望
第三章 小学生闲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小学生闲暇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1 闲暇时间占有量不容乐观
        3.1.2 闲暇活动呈现出亚健康状态
        3.1.3 闲暇教育资源开发不足
    3.2 小学生闲暇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3.2.1 学校教育存在低瞻的短板
        3.2.2 家庭闲暇教育的空位
        3.2.3 社会环境对闲暇教育的影响
第四章 提升小学生闲暇教育质量的对策
    4.1 学校层面
        4.1.1 转变学校观念,加强学生的闲暇教育
        4.1.2 合理开发有关的闲暇教育的校本课程
        4.1.3 发挥教师在闲暇课程中的引领作用
    4.2 家庭层面
        4.2.1 大力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4.2.2 增强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
        4.2.3 发挥家委会在开展闲暇教育中的带头作用
    4.3 社会层面
        4.3.1 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保障闲暇教育
        4.3.2 社区要挖掘闲暇教育资源,开展闲暇教育
        4.3.3 社会媒体要净化网络环境,发挥导向功能
    4.4 小学生自身方面
        4.4.1 小学生要树立正确的闲暇意识
        4.4.2 小学生要主动开展自我闲暇教育
        4.4.3 小学生应积极参与闲暇教育活动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反思与展望
        5.2.1 本研究的特色
        5.2.2 本研究的不足
        5.2.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论文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网络文化与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概述
    2.1 网络文化的内涵、特征及传播
        2.1.1 网络文化的内涵
        2.1.2 网络文化的特征
        2.1.3 网络文化的传播
    2.2 新时代中学生特征
        2.2.1 心智不成熟,易受网络价值观冲击
        2.2.2 易受负面影响,易受网络诱惑
        2.2.3 中学生已具备网络世界感性认知
        2.2.4 中学生喜欢与网络中真善美的内容共鸣
    2.3 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其与网络文化的联系
        2.3.1 网络文化是中学生思想发展可吸收的知识之一
        2.3.2 网络文化是中学生思想全面发展的要素之一
第三章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及消极影响
    3.1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3.1.1 充分利用网络文化丰富中学生知识
        3.1.2 利用网络文化增加中学生社会接触面
        3.1.3 借助网络提供全新的沟通方式
    3.2 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
        3.2.1 网络不良文化导致中学生价值取向偏异化
        3.2.2 网络不良文化导致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复杂化
        3.2.3 网络不良文化导致中学生健康交流缺失化
第四章 网络文化背景下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措施
    4.1 用丰富的内容引导中学生主动参与
    4.2 用全新的教育模式实现思政教育生活化
    4.3 用线上模式加强思政教育的良性互动
    4.4 强化主流价值观的网络传播
    4.5 采用因时因势的中学生思政教育
    4.6 营造全方位的中学生交流环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四、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00后大学生网络行为特点及引导策略研究 ——以陕西高校为例[D]. 贺钟玉.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J]. 李学超. 中国新通信, 2021(11)
  • [3]乡村小学“边缘”学生困境研究 ——对广西一所村小“边缘”学生的个案研究[D]. 罗双明.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4]大学生不良网贷问题的个案介入研究[D]. 许楚.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8)
  • [5]初中生偶像崇拜现象分析及教育对策[D]. 陈文瑾.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 [6]网络文化影响下的高中生人际交往状况调查研究 ——以J市为例[D]. 蔡漫纯.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6)
  • [7]新媒体时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意识的影响研究[D]. 黄丽娟.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7)
  • [8]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矫正的个案工作实践[D]. 石小龙. 长春工业大学, 2020(01)
  • [9]小学生闲暇时间利用现状及其教育对策研究 ——以河北省石家庄市桥西区为例[D]. 王惠芸. 山西大学, 2020(01)
  • [10]网络文化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研究[D]. 李毛毛. 延边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及其教育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