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建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计算机数据库

即将建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计算机数据库

一、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电脑资料库即将建立(论文文献综述)

杨佳俊[1](2020)在《不同列线图指导下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对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矢量分析方法评价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并初步观察其改善裸眼视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比较角膜缘松解切开术的Donnenfeld列线图与Nichamin列线图的散光矫正的效率和准确性,以选出更适合国人的LRI列线图并加以完善,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干预性随机对照研究。连续收集病区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拟行白内障摘除手术且规则的角膜散光度数0.75D~3.0D的患者,根据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术前设计所参考的列线图Donnenfeld列线图和Nichamin列线图,分为Donnenfeld组和Nichamin组。术前LRI弧形切口的深度和弧长分别根据这两个列线图来规划,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进行角膜地形图和视力检查,观察裸眼视力和角膜散光度数以及轴向的改变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利用Alpins矢量分析法将术前及术后散光的大小和轴位在直角坐标系上分解为x轴、Y轴上的分量,由此来计算这些矢量分析的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源性散光(surgically induced astigmatism,SIA)、校正指数(correction index,CI)、成功指数(success index,SI)、矫平指数(flattening index,FI)、校准系数(coefficient of adjustment,CA)等。比较两组LRI的实验数据和矫正评价指标来评估对角膜散光的矫正效果和准确性。Donnenfeld组与Nichamin组两组术后同一时间节点的视力、散光度数以及矫正评价指标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和t检验,眼别、性别分布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视力以及散光度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的曼-惠特尼U检验,两组有显着性差异时用P<0.05表示。结果:1.纳入统计共64例(64眼),年龄(72±12)岁。Donnenfeld组(D组)33眼,其中男性17眼和女性16眼;Nichamin组(N组)31眼,其中男性14眼和女性17眼。两组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眼别、术前裸眼远视力及最佳矫正远视力、术前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D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UCVA(log MAR)分别为0.63±0.25、0.16±0.11、0.11±0.86,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UCVA分别为0.64±0.21、0.19±0.11、0.12±0.96,术前与术后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与3个月比较,U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D组和N组在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时的UC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D组和N组两组患者术后裸眼视力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3.Donnenfeld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散光度数为(1.62±0.45)D、(0.80±0.24)D、(0.67±0.26)D,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Nichamin组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散光度数为(1.54±0.41)D、(0.79±0.25)D、(0.60±0.26)D,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比较,散光度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D组和N组术前、术后第1月以及第3月的角膜散光度数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一月、三月与术前相比散光度数均显着下降,术后3月时两组角膜散光均趋于稳定。4.Donnenfeld组的顺规散光(WTR)由术前的4眼(12.1%)变化为术后3个月的10眼(30.3%),逆规散光(ATR)由术前的27眼(81.8%)变化为术后3个月的8眼(24.2%)。Nichamin组顺规散光由术前的5眼(16.1%)变化为术后3个月的13眼(41.9%),逆规散光由术前的24眼(77.4%)变化为术后3个月的6眼(19.4%)。D组和N组术前散光轴位分别为(55.91±68.65)°和(115.61±69.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术后3个月的轴向偏移(AS)分别为(49.55±47.70)°和(68.68±53.6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三月与术前相比,顺规散光例数均明显增加,斜向散光也有增加,而逆规散光例数均显着下降。5.Donnenfeld组术后第3月的角膜散光矢量分析:手术源性散光(SIA)为(1.52±0.59),校正指数(CI)为(0.87±0.23),成功指数(SI)为(0.38±0.12),矫平指数(FI)为(0.54±0.28),校准系数(CA)为(1.24±0.36)。Nichamin组术后第3月的角膜散光矢量分析:手术源性散光(SIA)为(1.36±0.58),校正指数(CI)为(0.95±0.28),成功指数(SI)为(0.41±0.12),矫平指数(FI)为(0.68±0.37),校准系数(CA)为(1.16±0.39)。Donnenfeld组和Nichamin组的SIA、CI、SI、FI、C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6.入组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未出现角膜穿透、后囊膜破裂、前房出血、虹膜脱出等并发症,术后未出现切口渗漏、切口裂开或愈合不良、角膜感染、IOL脱位、黄斑囊样水肿、眼内炎等并发症。结论:1.Donnenfeld列线图和Nichamin列线图的角膜散光矫正效率和准确性相似,皆可有效改善角膜前表面散光。2.在白内障手术联合角膜缘松解切开术是矫正术前存在的角膜规则散光的一种简便有效、经济安全的手术方式,可有效改善术后裸眼视力,提高了患者的视觉质量。

费阳[2](2019)在《基于互联网的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构建及应用》文中提出急性胰腺炎(AP)诊疗面临诸多瓶颈:救治缺乏多学科协作理念;边远地区难以及时获取先进的新技术;诊疗产生的大量数据影响了诊疗精确性;缺乏信息化随访等。宏观政策方面,政府部门多次强调医学领域信息化建设的迫切性,因此急需建立广覆盖的嵌入多个功能模块的平台。目前国际国内AP诊疗信息化建设明显不足。本研究旨在基于互联网建立AP多学科诊疗信息平台(APnet),并开发远程会诊、在线教育、AP共享数据库以及辅助诊疗决策系统,为AP的临床诊疗指导提供新的模式,充分发挥优质医疗资源的作用,进而提高诊疗质量和效率。首先,我们构建了 APnet。系统应用层采用“客户端/中间层/服务器”的三层架构设计、采用模型—视图—控制器层次化框架模式、组件化的算法、多层细粒度权限控制、及嵌入式数据接口设置。支撑平台采用千兆以太网等技术;主机平台采用互为热备份的双机群集系统;存储平台为存储局域网络存储系统;备份平台采用虚拟磁盘/网络数据管理协议等方式;安全平台则为防火墙/点对点协议/静态路由体系。APnet以前置交换机为中心进行星形部署,应用开发框架面向个人电脑端、APP端和微信端,音、图、文采用网页实时通信技术双向传输。APnet上线后提供远程会诊、双向转诊、远程教育、远程查房、学术交流等多种功能。APnet现有APP注册用户14188人,公众号粉丝数23268位,已覆盖医院达3472家。基于APnet平台已开展220余次远程会诊和双向转诊,多数为重症患者。并实现包括远程培训、远程疑难病例讨论、远程查房等在线教育功能,现已开展250多场,累计覆盖医护人员10万余人次。其次,建立AP业务数据库。根据数据、格式和协议导入应用数据,完成元数据分类、维护和扩展,对字典内容实施标准化,根据变量制定数据库表结构,实施定义和关联,进行数据的存储结构、索引策略、存储分配,进行编程、数据的加载,建立标准数据库,并于APnet推送和交付测试。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库、症状体征库、诊断评估库等9个子库。库内已婚患者占75.4%;A型、B型、O型和AB型血的患者分别占22.4%、33.4%、13.5%和30.7%;轻/中度AP(MAP/MSAP)患者和重症AP(SAP)患者分别占85.8%和14.2%。胆源性胰腺炎、酒精性胰腺炎、高脂血症性胰腺炎患者分别占86.7%、7.7%和3.7%。南京、苏州和扬州分列就诊人数前三位。MAP/MSAP患者中6%为未婚者,低于SAP患者的16%。与普通居民相比,AB型血患者比例明显较高(13.5%vs 8.8%)。SAP中更为显着(18.7%)。聚类显示,AP的病因、AP严重度和患者ABO血型这三个属性在聚类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采用自组织映射网络将样本分为五类,各类具有各自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再次,对AP诊疗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并建立辅助诊疗决策系统。我们利用反向传播(BP)网络、径向基函数(RBF)网络和logistic回归分别对AP伴门静脉血栓(PVT)的发生进行预测。预处理后,共353例进入研究,按5:1:1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组、验证组和测试组。将年龄、红细胞比容(Hct)、凝血酶原时间、空腹血糖、D-二聚体(D-dimer)、血清淀粉酶(AMY)等9个变量纳入输入层,使用Matlab2016b工具箱进行编程。BP网络模型测试显示灵敏度(SEN)为80.0%、特异度(SPE)为85.7%、准确度为83.3%。RBF网络测试结果为SEN78.2%,SPE92.0%,准确度88.1%。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SEN为65.3%,SPE为83.6%,精确率为75.3%。三种模型预测结果比较显示,预测准确率和ROC曲线下面积最高(大)的均是RBF网络,其次是BP网络,logistic回归最低(小)。神经网络模型的效价高于回归分析模型,而RBF网络优于BP网络。AMY、D-dimer和Hct是影响AP伴发PVT的重要因素,其相对重要性分别为100%、92.3%和68.9%。基于建立的模型算法,我们开发了辅助诊疗决策系统,并在APnet上实现。综上所述,我们建立的包含远程会诊、在线教育、AP数据库和辅助决策系统功能模块的APnet,为AP多学科规范化诊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和理论实践基础,为优质医疗资源的共享和可及提供有力的支撑。

邱玏[3](2011)在《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医古籍,是1911年以前的以纸为主要载体抄写或印刷的中国古代医学图书。这些汗牛充栋的古籍文献,不仅忠实地见证了历代医药学家防病治病的精湛医术和方药研究成果,反映了中医药学在历史上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的伟大贡献和取得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它所蕴藏保存下来的民族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人类医药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英译,指的是对中医古籍文本直接进行的英语翻译,包括全译、节译,而不涉及间接的宣传和介绍;历史,则侧重于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的历史。一.研究内容本文综合运用问题史学、文献学、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等,首先按照中医古籍英译各时期的特点,划出中医古籍英译的4个历史分期。然后,通过对每一时期出现的中医古籍英译作品的翻阅,以时间为经、译本为纬,力图在东西、古今古籍英译的描述对比中,提炼、归纳每一时期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特点,初步形成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策略的演变和发展脉络;在中医对外交流和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中展示其对中医古籍英译方法的影响;在古今中外不同译者的对比中,展示其英译思想的特色和异同,形成一部纵横交错、层次丰富的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以期为中医对外交流的开展提供历史借鉴,促进中医古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世界医学的共同发展。二.研究意义中医古籍,伴随着中医理论的形成、发展、完善、成熟和革新,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这些保留着原汁原味的中医理论和方法的历史原本,是任何现代着作都无可替代的。它们像一颗颗镶嵌在中医发展历程中的珍珠,蕴藏着千百年医家医学思想、论治经验,至今仍在临床实践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同时,它们又是荟萃我国古代百科知识的灿烂文化精品,是中国文化得以体现的重要载体之一。中医古籍创立了与西方医学迥然异趣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正日益引起全球关注,对于当今的西方医学来说,是个很好的补充和启迪。对这段历史的研究整理,可以为当今中医古籍英译提供鲜活的历史范本,更好地指导当今中医古籍英译工作,提高英译的质量,从而有力推动中医独特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对外传播以及世界医学的共同进步;同时,可以为当今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弥补中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薄弱和不足,更加全面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化传统。三.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从1736年第一部中医古籍英译着作诞生以来,中医古籍英译已走过了200余年的历程,经历了四个重要的历史阶段:1.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为中医古籍英译的起步阶段,处于西学东渐和中学西传的历史时期。此阶段诞生了4部中医古籍英译本:《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之《脉诀》《本草纲目》和道家养生着作,英国汉学家翟理斯翻译的《补注洗冤录集证》以及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的《医林改错》脏腑部分和中医导引气功着作。英译者全部为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他们在传播西方文化和科技的同时,也热爱中国文化。古籍类别集中在中医本草、脉学、脏腑、养生学着作等,多为介绍性翻译,且呈现两种互相矛盾的翻译结果:一方面,译者对中医学的理解有限,不乏穿凿、省略或错译的情况,或完全从西方文化和西方医学的角度解构中医理论;另一方面,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所在,促使中医思维方式为西方人接受。从译法来看,多节译或编译,异化和归化法并存,其中异化法的使用,对于大部分中医文化负载词,均保留音译之法或汉字字形,在此基础上,灵活结合意译、直译和释译之法,保留拉丁化译法。2.1900年至1950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缓慢发展阶段,处于西医强烈冲击中医、中医科学化盛行的时代。此阶段主要诞生了3部较有影响的中医古籍英译着作: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的《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美国医史学家威斯英译的《黄帝内经·素问》前34章。这个时期的中医古籍英译多为西方医药学研究者、中国学者共同参与,但以西方研究者为主;所选古籍集中在中医本草、理论奠基着作等,为满足当时中药科学研究和解决战荒的需要,或出于对医学史研究的兴趣,古籍版本的选择较随意。此时,一方面,西方药学研究方法的引入,使得中医古籍着作的原貌以及医学、文化内涵并未得到全面的体现,另一方面,从医学史的角度,对中医经典文献加以译介,大量中文参考文献的引用和对中医古籍文本的深入研究表明: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意识已初见端倪,中医古籍英译缓慢向前发展;从译法来看,多节译,采用夹注和脚注补充翻译,以归化法为主,大量地借用西医学术语表达中医学概念,保留拉丁化译法。3.1951年至1991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初探阶段,处于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时期,以针灸为先导而形成的世界性“中医热”、“针灸热”,推动了中医的普及和发展。此阶段总共出现了《内经》(2部)、《难经》、《伤寒论》(4部)、《洗冤集录》、《医学源流论》、《濒湖脉学》、《金针》等7种11部中医古籍英译本。此时期,英译的人群从国外转向国内,出现了中国人独立英译中医古籍的情况,所选古籍多集中在中医理论奠基着作以及针灸、脉学、个人专着等临证着作,多为中医学理论和临床研究与医史文献研究的需要,并开始从文献学和医史学的角度精选古籍版本。此时期,中医古籍的医学理论、临床价值和历史、文化内涵日渐被人们所重视,英译时或着重挖掘古籍文字背后的医学理论,紧密联系现代临床,或结合医史文献学方法,深入再现其历史文化价值,多体现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从译法来看,初步出现了个人翻译理论的总结,如德国医史学家文树德提出了从历史文化的深层内涵来翻译中医的翻译理论,加拿大人吕聪明博士提出了“忠实于原文,并着眼于中医古籍医学价值的挖掘”的翻译理论等;多归化和异化译法并存,但呈现转向异化法的趋势,WHO《针灸经穴命名国际标准》出台后,多遵循其标准,除药物名外,基本终止拉丁化译法。4.1992年至今的近20年时间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争鸣阶段,此时,中国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推动下,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显着提升。中医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此阶段共出现了30余部中医古籍英译着作,国内外译者共同投入,热情高涨,国内译者成为了翻译的主力军;古籍种类已全面增加,除《内》、《难》、《伤寒》等中医理论奠基之作外,已扩展到针灸、脉学、妇科、眼科等临证专科着作及医家个人着作,译者多从学术研究等角度,严肃认真选择古籍版本;此时多将古籍着作作为中医学的经典之作来译介,或着重体现它的医学价值,或对西方学习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的人以及对中医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进行普及和介绍,或全面再现它的文化、历史、哲学方面的价值,翻译结果已趋多样化。从译法来看,多呈现英译理论争鸣的局面,争鸣的焦点表现在以魏逎杰为代表的魏氏直译法,遭到了国内大多数学者的反对;他“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理论与班康德为代表的西方学者的“以读者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形成了中医翻译的两大流派,此时期多以异化法为主,译者多重视中医的文化独立性和完整性,拉丁化译法遭到大多数学者的反对。四.中医古籍英译脉络分析通过中医古籍英译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大致总结出以下一些历史发展脉络:从英译的人群来看,经历了从外国传教士和汉学家——西方科学工作者和中国学者合作——西方学者为主,中方学者为辅——中方学者为主的这样—个发展过程;从英译的古籍内容来看,经历了从中医本草、解剖、脉学、养生着作——中医经典和本草学着作——中医经典着作为主——古籍种类全面拓宽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英译的目的来看,经历了从普及和介绍中医——医学史和药学研究——深入医学内涵——全面再现古籍医学内涵和文化价值的这样一个发展过程;从英译的方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特点:1.经历了异化和归化并存——归化为主——异化和归化并存——异化为主的这样一个曲线发展过程;2.经历了无英译理论——探索英译理论——争鸣英译理论这样一个发展过程;3.经历了节译编译为主——全译为主这样一个发展过程;4.经历了保留拉丁化译法——终止和反对拉丁化译法这样一个发五.几点建议通过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研究,可以得出:中医古籍英译目前正处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好时机,应抓住有利时机,大力加强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建设,汲取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经验,探索和规范适应中医古籍本身的英译理论,致力于中医古籍医学内涵、学术价值、文化价值的全面对外传播,重视西方人的接受过程和程度。从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中医古籍英译应首先加强中医古籍文献和传统文化的研究;2.中医古籍英译应结合目前开展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3.分层次和阶段加强中医古籍的对外翻译;4.中医古籍英译语料库建设应全面推广;5.发挥中西方人员的优势,形成中西方合作的翻译模式。六.结论本文通过系统回顾中医古籍英译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发展脉络,并初步提出中医古籍英译的建设性意见,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各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等的影响因素对中医学的兴衰存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而导致了中医古籍英译的人群、结果、古籍种类、方法等的不断变化;2.不同译者的知识背景、国籍等对译者的翻译目的、取向和内容等影响较大;3.中医古籍英译基本呈现曲线向前发展的趋势,目前遇到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正逐步走向高潮;4.应以异化为主的方法,尊重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完整性,英译时保留原汁原味的中医特色;以归化为主的方法,注重欧美人的接受过程和接受程度,英译时遣词造句尊重欧美人的表达习惯;5.探索和规范适合中医古籍英译的翻译理论、方式和途径,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本研究的创新点表现在:1.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系统性研究中医古籍英译已经做出了很多开拓性的研究,概括来说,有对某一时段中医古籍英译情况和历史的回顾和梳理,有对专书翻译方法的归纳和总结,有对相同古籍、不同译本的比较,有对古籍翻译理论的摸索和探讨。然而,迄今为止,系统论述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梳理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发展脉络的专文和专着还未出现。本研究立足更加可靠丰富的历史文本,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较为系统性研究,如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梳理发展脉络,阐释其特点及贡献,是中医对外交流史研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课题。2.资料更加丰富和完整本研究有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复旦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和电子数据库作后盾,并且国外大学馆际互借的途径和国内文献传递途径也已打通,克服了早期资料和国外资料难以查找的困难。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资料将更加可靠、真实、丰富和完整。例如,通过上海复旦大学高曦副教授的帮助,疏通了国外图书馆馆际互借功能,并通过其在哈佛大学访学时获取的信息,获得了英国汉学家德贞的着作和论文,多为国内难得的第一手文献;通过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文献传递服务和馆藏记录,获得了《补注洗冤录集证》的两个珍贵的英译本;通过北京大学“早期英文图书在线”及“十八世纪作品在线”数据库,获得了《中华帝国全志》两个英译本的电子文本等。3.纠正前人研究中沿袭的错误本研究通过翻阅真实可靠的译本,纠正了前人研究中涉及英译史实的诸多错误。如:19世纪末英国传教士德贞翻译了一部中医养生着作。前人研究多认为是《遵生八笺》或《万寿仙书气功图谱》的英译本,通过阅读后发现,该译本主要涉及了《遵生八笺》、《福寿丹书》、《服气祛病图说》、《卫生易筋经》4部中医气功导引古籍的英译;又如20世纪20、30年代,英国药学家伊博恩英译了两部中医本草学着作《本草纲目》和《救荒本草》,以往多认为两部译作比较忠实地反映了原着的精髓,通过翻阅后发现,这两部着作更多的是从西方药理学和现代植物学的角度对中药作鉴定和分析,原着的医学理论已经荡然无存。4.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本研究将中医古籍英译方法和发展脉络的梳理置于中国社会、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中医对外交流的历史大背景下,分析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得结果更为真实而立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对于推动中医古籍英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意义。

范晓磊[4](2009)在《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资源构成了信息交流的基础之一,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图书馆的重要职责是保存与提供信息资源,而数字资源在全部资源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尤其高校图书馆,为了满足教职人员和学生的科研、教学需求,更加重视数字资源。江苏作为教育大省,高校数量全国第一,需要为数量庞大的用户提供数字资源,同时江苏的数字资源共建共享也是区域性系统内共建共享的一个良好榜样。虽然江苏的高校数字资源建设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但由于多种原因,仍存在地区、学科等分布不平衡,利用不尽合理等问题。因此,深入了解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情况,可以合理地配置数字资源,优化数字资源的结构,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以地区作深入研究,新颖而有意义。本文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基础与相应的研究方法。在数据收集与处理阶段,采用网络调查法、数据分析法和综合比较法等对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内容涉及引进数字资源与自建数字资源两大方面,包括引进的中外文数据库、自建特色数据库和学科导航等资源。依据调查结果归纳出了地区分布、类型分布和学科分布等情况,从而总结了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理布局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及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建议与对策。其目的在于真正实现江苏普通高校数字资源的共建共享,并探讨了跨领域跨系统共建共享的可能性。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5](2000)在《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电脑资料库即将建立》文中研究说明

二、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电脑资料库即将建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电脑资料库即将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列线图指导下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主要仪器设备及药品
    2.3 研究方法
        2.3.1 术前检查
        2.3.2 手术方法
        2.3.3 术后处理和随访
    2.4 角膜散光矫正的矢量分析
    2.5 统计学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术前一般资料比较
    3.2 术后视力比较
    3.3 术后角膜前表面残余散光度数比较
    3.4 角膜散光轴向变化
    3.5 术后角膜散光变化的矢量分析
    3.6 并发症及随访情况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2)基于互联网的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构建的意义
    2. 目前国内外医学信息化建设研究的状况
    3. 急性胰腺炎诊疗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APnet的急性胰腺炎数据库的建立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急性胰腺炎数据库的数据挖掘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问题史学研究方法
        1.3.2 文献学方法
        1.3.3 描述性的翻译研究方法
    1.4 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研究的现代意义
        1.4.1 中医古籍的学术地位、临床价值和文化内涵
        1.4.2 对世界医学的启示和推动
        1.4.3 对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的借鉴和参考
        1.4.4 对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综述
        2.1.1 古代和近代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
        2.1.2 现当代中医古籍英译史实研究
        2.1.3 结论
    2.2 国内中医古籍英译理论研究综述
        2.2.1 主要英译研究方法
        2.2.2 主要英译理论研究
        2.2.3 主要英译译法研究
        2.2.4 结论
3 中医古籍英译的起步阶段(18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
    3.1 历史背景
        3.1.1 西学东渐与医学传教
        3.1.2 西方汉学研究
        3.1.3 中医西传
    3.2 《中华帝国全志》英译本的医药部分——中医古籍英译之最早者
        3.2.1 《脉诀》的英译
        3.2.2 《本草纲目》的节译
        3.2.3 不知名的养生着作
        3.2.4 结论
    3.3 翟理斯和《补注洗冤录集证》英译本
        3.3.1 关于翟理斯
        3.3.2 译本的缺点
        3.3.3 主要英译方法和特点
        3.3.4 结论
    3.4 德贞与《医林改错》和中医导引气功着作英译本
        3.4.1 关于德贞
        3.4.2 《医林改错》节译本
        3.4.3 中医导引气功着作英译本
        3.4.4 结论
    3.5 小结
4 中医古籍英译的缓慢发展阶段(1900年至1950年)
    4.1 历史背景
    4.2 伊博恩和《本草纲目》、《救荒本草》英译本
        4.2.1 关于伊博恩
        4.2.2 《本草纲目》英译本
        4.2.3 《救荒本草》英译本
        4.2.4 结论
    4.3 威斯和《黄帝内经》英译本
        4.3.1 英译背景
        4.3.2 英译内容
        4.3.3 主要英译方法和特色
        4.3.4 译本错误
        4.3.5 结论
    4.4 小结
5 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初探阶段(1951年至1991年)
    5.1 历史背景
    5.2 《内经》、《难经》英译本
        5.2.1 吕聪明的《黄帝内经·灵枢》和《内难全集》英译本
        5.2.2 文树德与《难经》英译本
        5.2.3 结论
    5.3 《伤寒论》英译本
        5.3.1 许鸿源译本
        5.3.2 罗希文译本
        5.3.3 其他译本
        5.3.4 结论
    5.4 麦克奈特与《洗冤集录》英译本
        5.4.1 英译背景
        5.4.2 译本内容
        5.4.3 主要英译方法和特点
        5.4.4 结论
    5.5 其他
        5.5.1 《金匮要略》英译本
        5.5.2 《医学源流论》英译本
        5.5.3 《濒湖脉学》英译本
        5.5.4 《针灸大成》英译本
    5.6 小结
6 中医古籍英译的理论争鸣阶段(1992年至今)
    6.1 历史背景
    6.2 《黄帝内经》英译本
        6.2.1 Mao shing Ni本
        6.2.2 漫画本
        6.2.3 吴氏父子本
        6.2.4 朱明本
        6.2.5 吴景暖本
        6.2.6 文树德本
        6.2.7 李照国本
        6.2.8 罗希文本
        6.2.9 结论
    6.3 《伤寒论》英译本
        6.3.1 关于魏逎杰
        6.3.2 译本主要内容和特点
        6.3.3 魏氏翻译思想和主要争鸣
    6.4 采用魏氏术语的中医古籍英译本
    6.5 罗希文和《本草纲目》英译本
    6.6 文树德和《银海精微》英译本
    6.7 其他
    6.8 小结
7 讨论
    7.1 中医古籍英译发展特点分析
    7.2 中医古籍英译发展脉络分析
    7.3 几点建议
        7.3.1 中医古籍英译应首先加强中医古籍整理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
        7.3.2 中医古籍英译应结合目前开展的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工作,促进双方的交流和互动
        7.3.3 分层次和阶段加强中医古籍的对外翻译
        7.3.4 中医古籍英译语料库建设应全面推广
        7.3.5 发挥中西方人员的优势,形成中西方合作的翻译形式
8 结论
    创新点分析
        1. 首次对中医古籍英译历史做系统性研究
        2. 资料更加丰富和完整
        3. 纠正前人研究中沿袭的错误
        4. 提出个人建设性意见
9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研项目查新报告书

(4)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目的与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现状
        1.3.2 国内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实施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对象
        1.4.3 研究步骤及实施
第二章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概述
    2.1 数字资源的概念与分类
        2.1.1 数字资源的概念
        2.1.2 数字资源的分类
        2.1.3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内容
    2.2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与数据来源
        2.2.1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发展历程
        2.2.2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数据来源
    2.3 江苏总体情况调查
        2.3.1 江苏数字资源总体数据
        2.3.2 引进数字资源情况
        2.3.3 自建数据库和学科导航情况
第三章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调查统计分析
    3.1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地区分布情况
    3.2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学科分布情况
    3.3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类别分布情况
    3.4 江苏数字资源馆所属院校分布情况
    3.5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分析
        3.5.1 数字资源地区分布分析
        3.5.2 数字资源学科分布分析
        3.5.3 数字资源类型分布分析
第四章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调查统计分析
    4.1 数字资源利用基本现状
        4.1.1 中文数据库利用情况
        4.1.2 外文数据库利用情况
    4.2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与学科的关系
    4.3 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4.3.1 江苏院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现状
        4.3.1.1 积极的利用现状
        4.3.1.2 消极的利用现状
        4.3.2 数字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1.1 江苏数字资源建设有良好基础
        5.1.2 自建特色资源不足
        5.1.3 数字资源共享力度有限
    5.2 建议
        5.2.1 制定科学合理的数字资源引进与发展决策
        5.2.2 制定自建数字资源联合共建共享对策
        5.2.3 制定数字资源共建共享长期发展对策
        5.2.4 构建数字资源跨系统共建共享体系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四、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电脑资料库即将建立(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列线图指导下角膜缘松解切开术联合白内障手术的对比研究[D]. 杨佳俊.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2]基于互联网的急性胰腺炎多学科诊疗平台(APnet)的构建及应用[D]. 费阳. 南京大学, 2019
  • [3]中医古籍英译历史的初步研究[D]. 邱玏.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1(12)
  • [4]江苏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分布与利用研究[D]. 范晓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9(S2)
  • [5]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电脑资料库即将建立[J].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 中华眼科杂志, 2000(01)

标签:;  ;  ;  ;  

即将建立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会员计算机数据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