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上)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

旁观(上)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

一、冷眼旁观(上) 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论文文献综述)

孟亮亮[1](2021)在《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文中提出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指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王宝华[3](2020)在《礼密臣在台活动研究(1895-1903)》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和凤潇[4](2020)在《云南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以澜沧县M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教育是非正规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社区教育的动力机制研究是目前非正规教育中主要的理论根基,只有厘清社区教育动力机制发展运行规律,分析社区中各要素联系推动机理,才能更进一步发展社区教育服务社会,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成为扶贫脱贫,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M社区作为云南省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真正做到了通过社区教育实现社区脱贫,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和乡村组织振兴的相关路径,通过对M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的研究,以期能完成我国少数民族农村社区的脱贫扶贫,乡村振兴等基础工程建设。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社区教育研究领域发现目前的研究现状以社区发展、模式、创新、城乡等领域研究甚广,但是缺少对社区教育动力机制领域的研究,本文通过社区教育以及动力机制相关文献阅读发现对社区动力机制研究实属不多,且没有相关研究使用扎根理论的类属分析法分析社区动力机制运行机制及模型分析,所以决定以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以及终身教育理论为基础,选取云南省布朗族村寨——M社区作为主要研究场域进行动力机制研究。在研究方法的选用中采用访谈法以及观察法,通过结合观察与访谈的研究方法对M社区学习中心的负责人、学员、基层组织以及外部援助机构进行现状研究。同时将观察访谈等原始资料通过扎根理论的类属分析法进行编码、分类、提取共性关键词,划分类属范畴,分析出M社区主要动力来源为利益驱动、政策驱动、责任承担、权力赋予以及文化场域五种动力要素,相互影响促进,以完成社区教育动力机制循环示意图。通过对M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的现状研究以及实践研究对目前M社区教育动力机制产生的问题以及原因进行分析,问题概括为:受众不广,社区活动人数较稀少;内容难杂,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动力单一,社区要素整合续航弱;无人继承,民族文化面临分水岭。并通过以居民需求为本,创设良好社区教育课程;发挥社区特色优势,开放国内外援助渠道;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团结社区居民力量几方面提出思考与建议。

吕道建[5](2020)在《五代、两宋潇湘主题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代、两宋时期,以“潇湘”为题的山水画开始盛行,它涉及的画家之广、表现的形式之丰富,成为了这一时期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表现主题和一种文化现象。以“潇湘”为题的山水画,其绘画样式和审美观念对这一时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研究的时间范围限定在五代、两宋期间,主要是基于:其一,这段时期是以潇湘为主题的山水画创作最为兴盛的时期。其二,这段时期正好处在具有独特历史性意义的文人画兴起的节点,其审美品格和绘画理念上极具开创性和实验性,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具备特殊的历史地位和美学价值。其三,在这一时期,以“潇湘”为题的山水画表现出了比以往任何时期更为强烈的隐喻性、抒情性和人文意趣,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思考,对研究中国山水画的美学价值和个人绘画理念的形成有很好的启发性。全文除绪论外分四章展开:第一章追溯潇湘山水的地理特征及人文渊源。第一节“地理资源考察”,考察潇湘山水从最初神秘而朦胧的意象到其独特的地理资源被逐渐认识发掘的过程。通过考察调研,发现了水资源观念以及它独特的构成体系对形成潇湘地貌特征的重要性;以“湘江”为主线,来带动对整个潇湘流域山水面貌的了解,重点论述了“潇湘二水”之间的关系,以及历代对其流域内山水资源的考察情况及面貌特征的描述,总结出“水源”观念对于潇湘地缘文化形成的重要性。第二节“梳理人文资源”。发掘整理出与潇湘山水相关的历史事件和人文资源,从“人文资源”“迁谪文化”“渔隐情结”三个方面,对潇湘山水中蕴含的人文资源进行整理归类。“人文资源”:以时间为线索,抓住重要历史人物及事件为节点展开论述;主要描述了代表圣君的舜帝与忠贞、哀怜的二妃,爱国、高洁的屈原,潇湘山水文化初兴的魏晋名士等。“迁谪文化”:主要从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操守、贬谪之地的形成、迁谪文学的独特现象等方面进行阐述。“渔隐情结”:从“任运自然”的隐忍苟活转变为坚守理想的高洁品格,再上升到回归本真的“超然隐逸”,以此来呈现潇湘“渔隐情结”的形成及演变过程;对潇湘的“渔隐情结”从文学被引入山水绘画及其表现方式和融合方法作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为论述潇湘主题山水画中的“隐喻性”和“抒情性”做出铺垫。第二章对五代、宋初潇湘山水画的出现及发展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一节从社会背景出发,分析五代政权南移、政治中心南迁,为稳固正统和复兴文化,文士们重拾了潇湘的历史人文。从宋初文人画始兴的重要历史性节点切入,分析文人们对荒远而神秘的潇湘充满向往的原因;论述文人们将“潇湘”在文学中形成影响的因素引入山水绘画的目的,以此来分析两宋绘画领域“潇湘热”现象形成的重要原因。第二节对五代到两宋期间潇湘主题山水画的出现和发展,作了文献引述和流传作品资料的论证。选择五代两宋期间最具代表性的董源《潇湘图》和宋迪的《潇湘八景》展开论点,分析它们产生的原因、创作的背景,试图对潇湘主题山水画进行绘画样式的归纳,并对其在这一时期所产生的影响进行重点论述,突显出它在中国山水画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价值。第三章论述在“潇湘”主题山水画中呈现的四种意趣。选择了董源、宋迪、米友仁、禅僧四种具有鲜明个性的画风,分别对应为“真趣”“天趣”“奇趣”“禅趣”。论述他们在“潇湘”主题山水画中对笔墨探索表现出的革新精神;描述了他们在突破传统樊篱和摆脱院画弊病上取得的成效。第一节从“写真”到“写意”的蜕变过程,来分析董源《潇湘图》中笔墨语言表现出的“真趣”。第二节从宋迪提出的“活笔”和“天工自然”两方面分析“潇湘八景”中的“天趣”。诠释了宋迪“活笔”说包含更为高和广的审美层面。第三节写米友仁在潇湘二图中所表现出来的“奇趣”。从平中见奇的米点、不可名状的烟云、不拟绳法的墨戏三个方面展开,它涉及的是潇湘图中的皴法、意境营造、笔墨语言等具体内容的分析。显示了米氏在山水画发展中的探索精神和革新精神。第四节通过分析禅僧将禅意融入山水画的方式方法,来论述禅僧在“潇湘八景”中营造出的“禅趣”;分析“简而淡”“简而残”与禅画“潇湘八景”中“空朦”“虚白”之境的关系,以及对于形成禅画“潇湘八景”独特的空间与结构的意义。第四章探索“潇湘”主题山水画与诗意融合的方式方法。“潇湘”有诗缘也有诗性,潇湘的山水与其独特历史人文之间的密切关联也可以触发文人骚客们的诗兴。第一节追溯诗与画之间的异质与同理,分析宋代文人在突破诗画艺术各自领域的局限性,促成诗与画互为补益的诸多美学观点。第二节潇湘主题山水画引入诗意的种种形式。通过对《潇湘图》的诗意解读,分析“题画诗”与画意、画境之间存在的关系;通过对《潇湘八景》的诗意追溯,分析《潇湘八景》潜在的诗意渊源;分析苏轼对潇湘山水在诗与画之间如何互为引发;第三节从释惠洪的“八境”说来分析禅意化的《潇湘八景》在诗画之间的融通方法,是“潇湘主题山水画”特别是《潇湘八景》具备了如诗一样的比兴和寓意的功能。第四节分析论证《潇湘八景》如何实现诗意中的隐喻与抒情,从“晚景寓幽意”和“渔村寓桃源情结”两方面展开论述。通过以上研究,谋求了解作为传承绘画的“潇湘主题山水画”如何实现意蕴提升和诗意融合。

杨倩菲[6](2020)在《地非自盛:清代扬州景观兴衰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文中指出“景观”是由实体的景物和抽象的群体认知共同组成的系统。与之对应,景观形塑的过程包含实体的开发营建和主观的文化建构,受到政治、经济等多重因素影响。景观研究作为考察明清城市发展的新视角,受到学界关注。相关研究中,以景观形塑过程分析权力运作机制的“景观政治”范式,应用尤多。研究者多以单个景观的发展变迁为案例,分析其中反映的“国家-地方”关系,结论基本可分为国家主导、地方主导或二者合力三类。其中,清代景观研究更关注国家权力主导的景观建设,频繁出现强调皇权借助南巡强势介入地方景观发展的论述。微观的景观研究如何服务于宏观的城市史问题探讨,仍需要进一步反思和探索。一方面,由于研究者多选择考证单一景观的变迁过程,研究结论差异较大,对宏观问题的说服力不足,需要引入比较视角。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广泛应用的“国家-地方”二元框架本身也值得反思。城市史研究领域,对城市与国家互相需要的“共生关系”探讨渐多。在此背景下,景观研究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具体的城市社会环境中,分析国家与地方的冲突、合作、相互影响等复杂关系,而非简单使用非此即彼的问题意识和分析框架。清代扬州景观完整经历了兴起、发展、衰落的过程,期间皇帝、官员、盐商和地方文人都曾参与景观营建,从中可以看出各方力量如何影响景观变迁,是景观研究的良好案例。虽然清代扬州研究成果已颇丰硕,但深入考察景观兴衰及其影响因素者不多。与前人相比,本文不再以单个景观为研究对象,而是着眼于扬州景观整体,综合研究形塑清代扬州景观文化的主导因素。另外,康雍乾时期是扬州研究较为集中的时段,本文则对嘉庆以降景观和城市发展走向下坡的时段多有关注。以此回应南巡等外部因素影响能否在地方长期延续等较为宏观的问题。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回溯扬州景观营建与变迁的过程。重点关注了北湖与保障湖两个景观带的发展,北湖景观完全由地方文人营建,顺康之际兴起,数十年便淹没无闻;保障湖开发相对较晚,却在王士祯等官员和南巡的推动下逐步成为扬州景观的代表。两处景观的不同命运,实际反映了地方文人与官员、皇权在景观形塑中的影响力差异。第二部分重点关注城市景观的文学与图像表现。文学书写逐步走出单一的“芜城怀古”传统,出现重视文人贤宦、回避朝代更迭的“地以人传”叙事和“南巡盛典”叙事;景观图像也改变了清初期以石涛为代表的文人风格,在乾隆南巡以后呈现出宫廷画本特色。景观文化内涵的扩充和更迭,有赖于宗元鼎、李斗为代表的地方文人主动迎合官方景观建设。然而盛世之下,蒲松龄、赵翼等人笔下的扬州景观却略显负面,反证了主流景观意象不过是一种文化建构。无论是游客还是地方文人,对扬州景观普遍认同感的缺失,实为景观衰落埋下伏笔。第三部分探讨园林景观与城市社会关系。南巡结束后,迎驾园林虽有“官修官办”之名,实际管理却形同私家园林。时人普遍将园林视为用于享乐的私人财产,园主不思经营园林生产,地方社会不鼓励园林开放。既无共同珍视、呵护园林的共识,更没有形成维系园林运转的制度化规则。最终,园林胜景旋踵而逝。扬州园林的衰落,反映出南巡对地方文化的影响并非长期延续。景观变迁折射出城市兴衰,扬州城市的繁荣同样建立在盐政、盐商特权政策的基础上,缺乏“内生动力”。在景观凋敝后,随着晚清两淮盐政改革,失去外力刺激的扬州最终不免迅速衰落。史料方面,在方志、笔记、文集、竹枝词等常规地方史料外,本文尝试借鉴美术史方法,从景观图像构图风格转变分析景观文化变迁。同时,本文注重对内容相似的纪游诗文、笔记小说等文学性材料的细致解读和考证,参考了部分略有负面的景观书写。

李岩[7](2020)在《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文中研究说明1987年以来,东亚社会在政治、文化、经济、技术等方面都经历了剧烈的转型,社会生存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新的创作形式和认同体验,进而使电影创作中的性别观念、性别形象、性别关系等方面都发生了关键的文化政治的转向。本文紧抓性别政治研究的三大脉络,即男性、女性和性少数,在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考察各阶段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生产以及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受到文化研究、演化心理学、后人类和赛博女性主义等理论的启发,并综合借鉴性别文化研究如男性研究、女性主义、酷儿理论、性别身份、性别表演等最新成果,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中的性别气质、性别心理、性别隐喻、性别关系等方面进行研究。从认识论层面,性别政治不应简单地被视为一种女性主义运动的文化建构,而是以种族、阶级、地域、年龄等多元文化分析范畴共同形成的、交织性的多元文化视角,这使性别成为一种主体性身份建构的力量。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和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也同时在解构和颠覆传统观念对性别乃至人本身之概念的理解,由后人类理论而发展出对传统性别政治观念的挑战。因此,本文在对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现象进行梳理和研究时,将把性别政治现象作为一种生物本能与文化行为的综合性产物,并结合影视文化研究和文本分析,对东亚新电影相关视听表征进行解码。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绪论部分阐述本文选题依据与背景,概括国内外研究进展,并在分析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确定本文研究切入点;第一章通过对人本主义起源和发展的分析,厘清人类社会身份政治内生性矛盾的发生原理;并以赛博女性主义和后人类理论为基础,为性别政治问题的终结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并对后冷战以来,东亚社会中,政治、经济和电影政策历史转型背景和后浪潮下与性别政治相关的东亚新电影作品进行梳理,归纳出东亚新电影的大致格局。第二章以东亚新电影中的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权力结构的消解,对其从弑父到无父的历史沿革进行梳理,探索男性主体形象建构和变迁以及主体性危机的原因,阐释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和父权关系转化的原理;再从从寻父到崇父,讨论新父权结构再确立的路径。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及其话语转向,探索东亚男性权力主体的建构方式,以及男权衰落和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的发生机制。第三章从全球化和后殖民语境下的女性电影中的权力置换进行分析,阐释被客体化的和被物化的女性形象,分析东亚和女性双重他者视域下的女性主体叙事;并通过换装与换体电影中的主体身份置换建构,分析历史转折中的家庭关系从诞生到崩解过程;并以女性作为导演的电影生产与主妇权力战场下的突围相结合,分析东亚新电影中女性受难、荡妇羞辱和女性复仇的镜语表达,突出女性权力话语转换下对主体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第四章从政治正确的话语建构范式出发,以“去他者化”的性别语境,回应性少数题材东亚新电影的诞生与崛起的历史原因。并从生物学角度,区分性取向和性别认同的差异,建构起性少数平权的理论基础;同时,通过对相关社会环境与具体文本的分析,探索“LGBTQIA+”群体中真性少数的平权;由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探索百合、耽美等伪性少数的禁忌趣味,并以其禁忌文本的消解与建构模型,探索性少数文化群体符号学游击战的运行机制,最后,从文本出发,探索不同性别、性向与性认同主体间欲望的共通之处。结论部分分别从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层面对本文进行总结,提炼研究创新点,指出性别政治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案。

周芒[8](2020)在《基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政务微信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正定发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传统工作方式是互联网时代对政府工作的要求,是适应服务型政府建构的需要。服务型政府是从人民的需求出发,通过法定程序建立起来的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政府的身份从过去的公共事务管理者变成社会服务者。政务微信是政府基于微信平台进行公共服务和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政务微信与服务型政府两者在政府治理方式、政府信息公开以及政府公信力提升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契合性。充分利用政务微信是建构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正定发布”是由河北省正定县委宣传部开通认证的微信订阅号,主要介绍正定社会发展和推广正定旅游资源。“正定发布”除了发布信息以外,还具有行政审批、污染举报和扫黑除恶三项服务功能。通过对“正定发布”微信平台的研究,政务微信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构中所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方面:传播有效信息、拉近政民距离、拓宽服务渠道和扩大政府影响。政务微信可以丰富信息传播形式和提高信息传播效率;政府通过政务微信平台可以及时倾听民声并增加良性互动;公众借助政务微信可以实现线上业务办理,并且打破了地域限制;政府可以通过政务微信平台控制舆论再塑政府形象。调查显示,政府借助政务微信可以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公众也期待通过政务微信获取公共服务,开通政务微信符合服务型政府建构的要求。政务微信毕竟是政府工作方式的新形式。以“正定发布”为代表,对政务微信进行总结和归纳发现政务微信发展还存在四方面制约因素,分别是信息发布缺陷、服务功能不足、政府公信力消解和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等问题。从政务微信的使用与满足视角来看,让政务微信更好地满足服务型政府构建的需要,必须提升政务微信的信息质量、强化政务微信的服务功能,要充分借助官方微信再塑政府形象,改善发展环境,使政务微信在建构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逐渐完善。升级改革政务微信平台可以更好地适应公众的需求和习惯,公民可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从而达到建构服务型政府的目的。政务微信的良好运作既要明确责任主体,又要健全各项制度,同时也离不开政策的支持,研究分析政务微信在服务型政府建构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有利于政务微信的健康发展,从而为服务型政府的建构提供决策参考。

孙志会[9](2020)在《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文中认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国家安全形势也出现了新的变化,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日渐凸显,已成为社会长治久安的必要环节。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可以说是一个农民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份额,农民群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人力要素,所以农业及农民本身在国民经济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农村地区幅员辽阔、人口众多,意识形态安全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因此农村意识形态安全俨然成为整个意识形态安全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基层党组织能力弱化、主流价值观念淡化、宗教封建迷信“沉渣泛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通俗化创新不足、网络新媒体冲击等诸多自身问题和外部挑战。同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深刻变化,农村呈现出文化多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格局,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民主意识、自我意识等都不断增强,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现实问题解释、凝聚民心共识、社会整合引领等时代要求。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在价值观念、信仰认同、公共舆情等多个领域呈现出新的矛盾且亟需及时、系统地阐述和解决。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点多面广、内容庞杂,只有聚焦影响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和条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具体问题为目标,以原因分析为主线,辩证看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宗教作用,客观分析马克思主义优秀文化产品的供给不足,积极探讨网络新媒体在农村意识形态安全中的利弊得失,理清头绪、找准方向,进而把脉“症结”梳理问题原因及根源做到有的放矢。通过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探寻有益于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的可行对策和办法,以达到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从而保证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牢牢掌握在党和人民手中。

崔翠翠[10](2020)在《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文中指出冷战时期,美国出于本国和盟国安全考虑,向盟国及占重要战略地位的国家提供了长期军事、经济援助。美苏冷战爆发后,菲律宾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和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成为美国在亚洲地区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重要基地之一。菲律宾独立后,为了继续维护在菲律宾的特殊权利,美国向菲律宾提供了相当规模的军事、经济援助,以此来影响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使菲律宾的发展符合美国的利益,志在把菲律宾打造成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橱窗”,并在国际上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把菲律宾变成美国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前沿阵地。本文以美国对菲律宾提供的军事、经济援助为研究内容,从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角度研究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以具体数据分析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数额和援助实施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认识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以及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原因,并深层次分析引起援助政策变化的美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及其原因,剖析美国外交政策变化和美国外援及外援政策变化之间的关系。第一章为了使研究内容更加明确,综述了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明确对外援助的相关概念并界定对外援助的相关范围。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国家中对外提供援助最具典型性的国家之一,这种典型性不仅表现在其外援政策在国内备受争论,支持和反对论者针锋相对,而且表现在美国把外援作为其外交政策的实现手段。总体上来看,其援助主要历经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个阶段的发展变化都与冷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一层面上可以说美国外援是冷战的催生物。而菲律宾作为美国唯一的殖民地,在独立后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战后由于冷战的影响,菲律宾成为美国推行其亚洲战略的重要前沿阵地。菲律宾在二战中损失巨大,美国通过各种援助维持在菲律宾的特殊地位。通过对美菲关系的回顾和梳理,能更加清晰的展现菲律宾的历史发展以及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战略地位。第二章分析受冷战影响的美国对菲律宾外交政策的变化,以及受外交政策变化所引起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和变化。战后初期,由于美国“先欧后亚”的防御政策,东南亚地区未成为美国关注的重点。所以此时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更多的是临时救济援助,相关援助工作多是在联合国善后救济属的项目下进行的。且美国为了实现本国利益,不惜以菲律宾先通过贝尔贸易法案美国才通过菲律宾复兴法案相要挟,足见此时菲律宾在美国的战略安排中的地位并不十分明显。新中国的成立使美国利用中国防御苏联的计划破产,导致美国最初的外交构想流产,亚洲地区的权力平衡面临重组。美国重新调整其亚洲政策,扶植日本,构建沿海岛链防御线,菲律宾成为美国防御共产主义的重要沿海岛链,并加强了对菲律宾的援助,意在把菲律宾打造成美国在亚洲地区宣扬其民主的代表。但面对战后残败的菲律宾,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带有严重的应急性,且数量不足,这使得美国对菲律宾目标与实际行动之间有所脱节,援助效果欠佳。第三章论述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这一阶段的援助带有明显的冷战色彩,所以军事援助占主要地位,经济援助只是作为军事援助的补充,提供经济援助的目的是为了更大限度的发挥军事援助的作用。并且随着冷战的发展,美国调整了亚洲政策,积极扶植日本。为了配合美国的日本政策,美国积极推进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可以说菲日条约的签订,与美国对菲律宾的逼迫密不可分,而菲律宾为了获取美国援助,也只能吞下这个苦药丸。朝鲜战争的爆发使亚洲地区的冷战转为热战,为了稳定亚洲局势,美国加速对日媾和进程,积极促使菲日就战争赔偿问题达成和解。与此相关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也进入白热化阶段,安全、遏制成为此阶段美国外援的中心目标。为了更好的实施对菲援助,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专门赴菲开展实际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对菲律宾援助的指导。这一阶段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无论从援助的数量还是方式上来看,军事援助都占有大量比重。这也构成了此阶段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显明特点,以军事援助为主,经济援助则是为了更好的配合军事援助。第四章主要研究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美国在60年代的援助政策出现了较大幅度的调整,最明显的变化有两个方面,一是从援助范围上来看,扩大到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并不仅仅局限于与美国安全利益相关的国家和地区;二是援助更加制度化,颁布了《外援法案》,并增加了经济援助的比重。美国的外援政策之所以调整,与60年代美苏冷战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密不可分,美苏两国争夺的范围延伸到全世界欠发达国家和地区。由于欠发达国家特殊的国情,这些国家对于发展经济的渴望非常强烈,所以美国外援政策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削减了军事援助的数量,增加经济援助的比重。在此指导下,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也相应的进行了调整,改变以往注重菲律宾安全、遏制方面的作用,更加关注菲律宾的经济发展情况,着力解决菲律宾面临的国内经济问题。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的调整也与当时美国所处的国际环境相关,当时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外交上处于孤立的地位。为了改变这种局势,美国急于想获得菲律宾对其越战政策的支持,并积极促使菲律宾出兵越南,为此美菲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了长期的周旋和谈判。诚然在外交地位上,菲律宾是小国,美国是超级大国,菲律宾明显处于劣势。但是菲律宾利用美国想借助菲律宾改变其在越南政策上的孤立地位,也相应的获得了因出兵越南的援助。最终菲律宾出兵越南,美国增加对菲律宾的援助,并且菲律宾也借机解决了两国之间拖了将近20年的战争赔偿问题。第五章从总体上评述了美国对菲律宾的外援政策。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在不同时期就援助的特点和内容都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政策以及外交政策的变化相关。但无论援助及援助政策如何变化,其安全和防御政策的主基调始终未变。外援作为美国实现在菲律宾外交目标的地位和手段未变,都是美国实现亚洲政策,防御共产主义颠覆的重要工具。从这一点来分析,外援在实现美国外交政策方面具有独特的地位。战后美国通过各种援助来影响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并使菲律宾做出有利于美国的外交选择。菲律宾作为小国、弱国,在于美国交涉的过程中,并非一无所获,而是或多或少的拥有一定的发言权,甚至在与美国的周旋过程中,部分的实现了自己的诉求。从根本上来看,这与菲律宾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冷战爆发后,菲律宾作为美国战略防御的沿海岛链,其战略地位备受美国重视,可以说借助自身的战略优势,菲律宾也拥有了一些有限的话语权。但是只要美苏对立的局势不变,冷战仍是双方的较量方式,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就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余论部分考察了70年代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基本情况。总体而言,由于菲律宾外交自主性的提高和美国外援效果的有限性,美国主张大范围的缩减对菲律宾援助,并对菲援助提出种种限制条件。但在援助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对菲律宾援助并未出现大范围的减少,这反映出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矛盾心理。一方面由于菲律宾的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美国不愿过多的承担对菲律宾援助责任;另一方面,美国出于安全利益的考虑又不能放弃对菲律宾援助。归根结底美国在菲律宾的利益和菲律宾在实现美国的外交政策方面的有限性,使得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成为美国食之无味又不能放弃的鸡肋。国际局势纷繁复杂,千变万化,而菲律宾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它与美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也会因亚洲局势的变动变得紧密或疏远,但无论怎么变化,只要菲律宾在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战略地位不变,美菲之间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就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二、冷眼旁观(上) 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眼旁观(上) 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4)云南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以澜沧县M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社区教育
        二、动力机制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社区教育综述
        二、动力机制综述
        三、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综述
        四、综合述评
    第四节 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六节 资料分析
第二章 云南省澜沧县M社区基本情况
    第一节 M社区基本情况概述
        一、生态宜居,山明水秀——自然环境
        二、历史悠久,底蕴浓厚——人文历史
        三、自强发展,茶叶飘香——经济特征
    第二节 M社区学习中心的基本情况
        一、M社区学习中心的基本情况介绍
        二、M社区学习中心特色展示
    第三节 M社区教育发展目标分析
        一、民族头人目标分析
        二、社区学员目标分析
        三、基层组织目标分析
        四、外部援助组织
        五、总结
第三章 M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现状分析
    第一节 M社区民族头人动力分析——凝聚力
        一、外部动力
        二、内部动力
        三、动力循环图——民族头人
    第二节 M社区教育学员动力分析——应召力
        一、外部动力
        二、内部动力
        三、动力循环图——社区居民
    第三节 M社区基层组织动力分析——组织力
        一、内部动力
        二、外部动力
        二、动力循环图——基层组织
    第四节 社区外援助组织动力分析——推动力
        一、动力概述
        二、动力循环图——外部组织
第四章 M社区教育动力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存在问题
        一、受众不广,社区活动人数较稀少
        二、内容难杂,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动力单一,社区要素整合续航弱
        四、无人继承,民族文化面临分水岭
    第二节 原因分析
        一、居民观念以及社区组织方式
        二、文化继承以及教师课程选择
        三、社区管理以及教育资源整合
        四、民族文化传承及发展相关问题
第五章 关于对M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的研究结论
    第一节 以居民需求为本,创设良好社区教育课程——利益驱动
        一、拉进与社区内居民的距离,切实了解居民教育需求
        二、发挥民族社区本土优势,研究适合当地的创生课程
    第二节 发挥社区特色优势,文化经济双向发展——文化场域
        一、保持布朗族文化特色,进一步推动社区发展
        二、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生态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第三节 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责任承担
    第四节 团结社区居民力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权力赋予
    第五节 基层组织带领发展,脱贫致富文化自信——政策驱动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含硕博论文类)
    二、期刊类
附录
    附录 A 社区教育动力研究编码内容
    附录 B 访谈提纲
        一、社区组织者(头人/首领)
        二、社区学员
        三、基层组织
        四、社区居民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5)五代、两宋潇湘主题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目的及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资料来源
        一、图像资料来源
        二、文献资料来源
    第三节 研究历史与现状
        一、有关五代、两宋潇湘主题山水画的古代文献着录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外研究状况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论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潇湘山水探源
    第一节 古潇湘山水的地理特征
        一、“潇湘”之源
        二、再释源流
    第二节 潇湘山水中的人文意蕴
        一、人文之源
        二、迁谪文化
        三、渔隐情结
第二章 “潇湘”主题山水画的出现及发展
    第一节 “潇湘”主题山水画兴起的原因
        一、南渡正统的“存续理想”
        二、国运之忧
        三、文人画始兴
    第二节 “潇湘”主题山水画的出现
        一、《潇湘图》的出现
        二、《潇湘图》中的山水样式
    第三节 “潇湘”主题山水画的发展
        一、宋迪的《潇湘八景》
        二、《潇湘八景》样式与文人画、院体画、禅宗画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 “潇湘”主题山水画在探索革新中萌生的独特意趣
    第一节 《潇湘图》中的“真趣”
        一、形质之真
        二、始得“天真”
    第二节 宋迪的“天趣”与《潇湘八景》
        一、“活笔”非笔墨之法
        二、天工自然
    第三节 米友仁潇湘二图中的“奇趣”
        一、平中见奇的“米点”
        二、不可名状的烟云
    第四节 牧溪、玉涧《潇湘八景图》中的“禅趣”
        一、牧溪《潇湘八景》中简淡笔墨的特殊处理方式
        二、玉涧《潇湘八景》中的残简与留白
第四章 潇湘主题山水画与诗意的相互融通
    第一节 潇湘山水在宋人诗画中实现融通的理论基础
        一、诗、画表现上存在的差异性是进行融通的前提条件
        二、诗、画审美上存在的共性促成了宋代诗画相通的美学观点
    第二节 潇湘主题山水画引入诗意的种种形式
        一、以“题画诗”为跋识的《潇湘图》
        二、以诗律拟画题的“潇湘八景”
        三、“潇湘八景”是诗意化的潇湘山水
        四、 苏轼与“潇湘山水”在诗与画之间的互为引发
        1、《潇湘竹石图》以诗之隐语写画之隐意
        2、借《潇湘晚景图》抒情言志
    第三节 从释惠洪的“八境”说看“潇湘八景”诗画的禅意融通
        一释惠洪的“八境”说
        二、以“八境”为禅机的“无声句”“有声画”
    第四节 《潇湘八景》诗画中的寓意两则
        一、晚景寓幽意
        二、“渔村”寓“桃源情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地非自盛:清代扬州景观兴衰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扬州景观营建与变迁
    第一节 地理资源与景观传统
    第二节 城乡景观的初步发展
    第三节 南巡与景观建设
第二章 城市景观的文学与图像表现
    第一节 走出芜城的文学书写
    第二节 南巡前后的图像风格转变
    第三节 从边缘书写看景观建构
第三章 园林景观与城市社会
    第一节 南巡园林的管理权责
    第二节 园林经营的困难
    第三节 园林公共化转型的争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范围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确立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二)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三、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一) 研究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性别政治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一节 性别政治的后人类终结
        一、人本主义身份政治的终结
        二、后人类对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二节 东亚新电影的历史图景
        一、东亚新电影的历史转型
        二、后浪潮下的东亚新电影
第二章 父权危机下性别政治影像建构
    第一节 父权的主体性危机及其结构的消解
        一、从弑父到无父:传统父权叙事的危机
        二、从寻父到崇父:新父权结构的再确立
    第二节 从传统秩序的解体到男性弱化转向
        一、东亚男性气质的主体建构
        二、东亚男性形象的弱化转型
第三章 女权崛起下的性别政治身份转型
    第一节 双重他者化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一、他者之他者视域下的女性呈现
        二、换装与换体下的主体身份异构
    第二节 对父权观视结构的挑战和否定
        一、东亚女性导演的崛起
        二、女性受难与女性复仇
第四章 性少数平权下性别政治的消解
    第一节 从误读到日常:可讲述性的获得
        一、从政治正确到去他者
        二、性别取向与性别认同
    第二节 性别想象:社会审美的性少数转向
        一、真性少数的平权
        二、伪性少数的趣味
结论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科研工作
致谢
附录:与本文相关的主要影片
附表:入围三大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东亚电影剧情长片

(8)基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政务微信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正定发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政务微信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创新点
        1.3.1 本文主要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3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4 本文的重点、难点以及创新点
2 政务微信和服务型政府理论概述
    2.1 政务微信和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与特征
        2.1.1 政务微信的概念与特征
        2.1.2 服务型政府的概念与特征
    2.2 政务微信与建构服务型政府的关系
        2.2.1 政务微信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契合
        2.2.2 政务微信是建构服务型政府的手段
        2.2.3 建构服务型政府是政务微信的目的
3 “正定发布”的运营状况及其作用
    3.1 “正定发布”的运营状况
        3.1.1 基本情况
        3.1.2 定位与功能
        3.1.3 影响力与受众
    3.2 “正定发布”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构中的作用
        3.2.1 传播有效信息
        3.2.2 拉近政民距离
        3.2.3 拓宽服务渠道
        3.2.4 扩大政府影响
4 政务微信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政务微信的信息发布问题
        4.1.1 信息发布形式单一
        4.1.2 信息发布内容质量缺乏管控
        4.1.3 信息发布规则不完善
    4.2 政务微信的服务功能问题
        4.2.1 微信功能互动局限
        4.2.2 用户在线交流互动积极性低
        4.2.3 微信运营管理制度不健全
    4.3 政府的公信力消解问题
        4.3.1 官方微信认证混乱
        4.3.2 政务微信使用率低
        4.3.3 缺乏监管和舆论引导
    4.4 政务微信的长效发展问题
        4.4.1 缺少专业人才
        4.4.2 部门、区域发展不协调
        4.4.3 缺乏长效发展机制
5 基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政务微信的发展对策
    5.1 提升政务微信的信息质量
        5.1.1 丰富信息发布形式
        5.1.2 提升信息内容质量
        5.1.3 明确信息发布制度
    5.2 强化政务微信的服务功能
        5.2.1 重视政务微信平台建设
        5.2.2 建立微信平台服务意识
        5.2.3 出台服务平台管理规则
    5.3 通过官方微信塑造政府形象
        5.3.1 明确账号认证
        5.3.2 提高使用频次
        5.3.3 加强运营管理
    5.4 改善政务微信发展环境
        5.4.1 采取专业运营
        5.4.2 协调政务微信发展
        5.4.3 建设政务微信长效发展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正定发布”政务微信使用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 B“正定发布”工作人员访谈提纲
附录 C 2019年1月16 日-1 月25 日“正定发布”微信推送内容统计
作者简历
致谢

(9)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安全概述
    (一)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概念由来及发展
        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
    (二)意识形态的现实功能
        1.广泛凝聚政治共识
        2.构筑政治统治合法性的基石
        3.巩固政治统治的基础和安全
    (三)意识形态安全及农村意识形态安全
        1.何为意识形态安全
        2.意识形态安全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3.新时代农村意识形态安全范畴的提出
二、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问题
    (一)农村社会公德淡漠与主流价值观念缺失
        1.农村社会公德淡漠
        2.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社会流于形式
    (二)农村宗教、封建迷信活动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蚕食”
        1.西方宗教在农村“地下”违规扩张
        2.邪教在农村展现“毒燎虐焰”般端倪
        3.封建迷信成为农村不可忽视的“精神枷锁”
    (三)主流意识形态在农村面临认同危机
        1.农村宗族势力介入基层政权引发权威危机
        2.农村公共事务处理不公正引起合法危机
        3.农村干群关系疏远带来信任危机
    (四)网络空间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薄弱环节
        1.网络“杂音”冲击农村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2.网络不良信息泛滥干扰农民价值取向
        3.农村网络舆情监控存在“盲点”
三、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农村经济社会结构变革导致主流价值观念主导地位下降
        1.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集体观念的削弱
        2.农村社会转型导致农民价值观念“摇摆”
    (二)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1.农村文化建设面临诸多“阻碍”
        2.西方意识形态对农民特别是新生代农民的渗透
        3.宗教在农村依然具有一定“热度”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能力弱化
        1.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强
        2.农村基层党组织协调整合作用下降
        3.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作用较弱
    (四)网络空间成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新风险点”
        1.农村基层党组织对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重视不够
        2.网络空间成为农村“草根”式公共舆论领域
        3.农村网络舆情缺少有效管控疏解机制
四、新时代加强农村意识形态安全工作对策
    (一)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巩固主流意识形态安全
        1.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筑牢农村意识形态安全根基
        2.提升农民“获得感”增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维护农村主流意识形态主导地位
        1.推进先进文化在农村大发展
        2.培育与时俱进的新时代农村文化
        3.发掘宗教文化有益成分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意识形态工作能力
        1.明确农村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
        2.培育农村基层党员干部政治伦理精神
        3.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农村社会生活的融合
    (四)尊重网络发展规律,变“风险点”为“保障点”
        1.运用新媒体创新农村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方式
        2.拓展网络时代农村基层“自治”新途径
        3.构建适应新时代的农村网络舆情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10)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1.国内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2.国外学术界关于美菲关系的研究
    三、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之处
        1.研究思路
        2.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美国对外援助的历史考察及美菲关系回顾
    第一节 美国对外援助综述
        一、关于对外援助的概念及内容的题解
        二、美国外援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 美菲关系历史回顾
第二章 战后初期东南亚的战略地位及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1945-1950)
    第一节 战后初期美国东南亚政策的调整
        一、美国东南亚冷战政策的确立
        二、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确立:从詹姆斯·雷报告到NSC48 号文件
    第二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政策的调整
        一、通敌者问题
        二、军事基地与贸易问题
    第三节 战后初期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战后初期的救济工作
        二、菲律宾复兴法案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效果
第三章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51-1960)
    第一节 菲律宾对美国东亚政策的反应及美菲关系的再次调试
        一、菲律宾对美国朝鲜政策的支持
        二、美国援助菲律宾镇压国内“胡克”运动
        三、NSC84/2 号文件
        四、美菲就贸易、军事基地问题的重新调整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就菲日战争赔偿问题的周旋
        一、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及菲律宾的反应
        二、美国以援助相要挟迫使菲律宾降低赔偿要求
        三、《菲日赔偿协定》的最终签订
    第三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政策导向
        一、从NSC124/1 号文件到NSC5429/2 号文件
        二、NSC5413/1 号文件
    第四节 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
        一、美国派遣贝尔调查团调查菲律宾国内政治经济情况
        二、以《季里诺—福斯特协议》为开始的美国对菲律宾经济援助
        三、追求安全利益下的美国对菲律宾军事援助
        四、美国对菲律宾以军事为主的援助
第四章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对菲律宾援助(1961-1968)
    第一节 肯尼迪政府时的国际局势和美菲关系
        一、亚洲局势
        二、经济霸主地位的丧失
        三、菲律宾就出兵越南问题与美国的周旋
    第二节 美国菲律宾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
        一、对菲赔偿的12078 号提案
        二、对菲赔偿的8617 号提案
        三、对菲赔偿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三节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美国外援政策的调整
        一、开发援助思想对美国外援政策的影响
        二、肯尼迪的发展援助理论
        三、苏联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攻势
        四、美国外援的变化及《外援法》的颁布
    第四节 发展援助名义下的美国对菲律宾援助
        一、和平队在菲律宾的情况
        二、改善菲律宾政府腐败与财政问题
        三、乡村发展项目下的援助
    第五节 美菲两国就菲律宾出兵越南问题进行的军事援助协商
        一、60年代初期菲律宾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马卡帕加尔当政时美菲两国就出兵越南之间的协商
        三、援越法案通过与菲律宾出兵越南
    第六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变化
        一、对菲律宾农业的援助
        二、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分担机制的变化
        三、军事援助未见明显减少
第五章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述评
    第一节 战略利益是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根本原因
        一、美对菲援助在战略利益驱使下的发展轨迹
        二、影响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变化的直接因素
    第二节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特点
        一、美国对菲律宾援助的持续性与长期性
        二、美国对援助的严格控制和对菲律宾经济的垄断
    第三节 美国亚洲政策的派生物——对菲律宾援助
    第四节 美援在实现美国对菲律宾外交目标中的作用
        一、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有限性
        二、美援在实现对菲外交目标的独特性
余论
附录
    附录1 :美国对菲律宾援助大事年表
    附录2 :主要人物人名职位对照表
参考资料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冷眼旁观(上) 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论文参考文献)

  • [1]至远而至近:两岸电影交流研究(1987-2020)[D]. 孟亮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礼密臣在台活动研究(1895-1903)[D]. 王宝华. 黑龙江大学, 2020
  • [4]云南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动力机制研究 ——以澜沧县M社区为例[D]. 和凤潇.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6)
  • [5]五代、两宋潇湘主题山水画研究[D]. 吕道建.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6]地非自盛:清代扬州景观兴衰中的政治与经济因素[D]. 杨倩菲. 南京大学, 2020(02)
  • [7]东亚新电影中的性别政治研究(1987-2020)[D]. 李岩. 南京大学, 2020(09)
  • [8]基于服务型政府建构的政务微信存在问题与发展对策研究 ——以“正定发布”为例[D]. 周芒.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9]新时代我国农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 孙志会. 渤海大学, 2020(05)
  • [10]美国对菲律宾的援助研究(1945-1968)[D]. 崔翠翠.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旁观(上)中国旅游网站的兴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