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鼠 5-HT1 受体亚型的外周表达和功能作用

大鼠 5-HT1 受体亚型的外周表达和功能作用

一、PERIPHERAL EXPRESSIONS AND FUNCTIONAL ROLES OF THE RAT 5-HT1 RECEPTOR SUBTYPES(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旭[1](2021)在《多巴胺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肝纤维化是是慢性肝病共同的病理基础。目前研究认为肝星状细胞(HSCs)活化是肝纤维化致病机制的中心环节。研究证实HSCs活化需要自噬参与,但自噬的调控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已有研究发现多巴胺可能参与抑制肝癌生长,预实验结果发现多巴胺刺激HSCs内Ca2+浓度的增加,而Ca2+作为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可以调控包括细胞自噬在内的众多细胞生物学行为。瞬时受体电位香草酸亚型1(TRPV1)可调控细胞内外Ca2+稳态,可能是多巴胺诱导HSCs胞内钙离子水平改变过程中的关键钙通道。本研究旨在探讨多巴胺调控HSCs活化的潜在机制,为以神经递质和离子通道为靶点的抗肝纤维化的靶向治疗提供突破口。方法:1.使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检测多巴胺治疗前后,TGF-β1刺激LX-2、HSC-T6细胞增殖情况的变化。2.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检测多巴胺治疗前后,TGF-β1刺激LX-2、HSC-T6凋亡情况的变化。3.细胞水平使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多巴胺治疗前后,TGF-β1诱导LX-2、HSC-T6活化前后α-SMA的蛋白表达变化及自噬相关蛋白P62、LC3蛋白表达变化。4.运用自噬双标腺病毒感染LX-2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比较多巴胺治疗前后,TGF-β1刺激LX-2细胞时自噬流的变化。5.动态高速钙离子成像系统检测不同浓度多巴胺刺激对LX-2、HSC-T6的胞内钙离子水平的影响。检测TRPV1是否参与了多巴胺诱导的HSCs的钙变化,比较抑制TRPV1功能前后,多巴胺刺激HSCs时的钙变化。6.Western-Blot检测激活TRPV1功能后,LX-2、HSC-T6细胞α-SMA及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蛋白表达变化。7.自噬双标腺病毒感染LX-2后,观察激活TRPV1功能前后,TGF-β1对HSCs自噬流的影响。8.Western-Blot和自噬荧光检测加入SB-705498抑制TRPV1前后,多巴胺和TGF-β1共同作用对LX-2、HSC-T6细胞的α-SMA及自噬相关蛋白LC3、p62的蛋白表达变化。9.构建过表达或干扰TRPV1的质粒载体感染LX-2细胞,Western-Blot验证过表达和干扰是否成功,进一步检测过表达或干扰TRPV1前后,多巴胺和TGF-β1共同作用于HSCs后α-SMA表达的变化影响。10.使用Western-Blot检测验证多巴胺预刺激前后,TGF-β1诱导LX-2、HSC-T6细胞活化后磷酸化SMAD3蛋白的变化;检测SB-705498抑制TRPV1功能前后,多巴胺和TGF-β1共同作用于LX-2、HSC-T6后磷酸化SMAD3蛋白的变化。11.临床标本使用HE染色,Masson染色验证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验证TRPV1的表达和自噬相关蛋白表达及肝纤维化指标的表达变化。12.采用CCl4灌胃诱导构建小鼠肝纤维化模型,从体内实验证明多巴胺治疗减轻小鼠肝脏的纤维化程度、降低肝脏组织自噬基因的蛋白表达。结果:1.使用CCK-8进行HSCs增殖情况的检测,显示TGF-β1可以促进HSCs的增殖能力,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加入多巴胺后,可以显着抑制TGF-β1诱导的HSCs细胞增殖,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2.凋亡实验检测多巴胺治疗前后,TGF-β1对HSCs凋亡的影响没有变化(p>0.05)。3.Western-Blot显示TGF-β1可以诱导HSCs细胞α-SMA、自噬蛋白LC3表达增加,自噬底物p62的表达降低,且具有统计意义(p<0.05);加入多巴胺后,TGF-β1诱导的相关蛋白改变被显着逆转,提示多巴胺可逆转HSCs的活化和自噬发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自噬双标腺病毒感染LX-2细胞后,荧光显微镜结果显示TGF-β1可以诱导HSCs的自噬流增加,而多巴胺预刺激后,则有效抑制了TGF-β1诱导的HSCs的自噬流增加。5.(1)在2 m M外Ca2+环境下,多巴胺刺激HSCs胞内Ca2+上升,且多巴胺刺激呈浓度依赖性变化,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0 m M Ca2+环境下,多巴胺刺激未引起细胞内Ca2+浓度的变化。(3)在给予钙池依赖性钙通道阻断剂2-APB、钠钙交换器亚型1抑制剂KB-R7943作用HSCs细胞后,多巴胺刺激诱导的细胞内Ca2+浓度无变化。(4)给予TRP家族非特异性抑制剂SKF-69365后能显着抑制多巴胺诱导的HSCs内Ca2+浓度增高(p<0.05)。加入TRPV4抑制剂RN-1734后,多巴胺仍能刺激HSCs钙变化,但加入TRPV1抑制剂SB-705498后则明显抑制了多巴胺刺激的细胞钙增加。(5)TRPV1激动剂capsaicin可刺激HSCs的钙变化(p<0.05)。6.Western-Blot显示TRPV1激动剂capsaicin刺激HSCs后,可以抑制α-SMA和自噬LC3蛋白的增加,抑制P62的降低。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7.自噬双标腺病毒感染LX-2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到TRPV1激动剂capsaicin预刺激后,可以抑制TGF-β1诱导增加的HSCs的自噬流。8.Western-Blot显示多巴胺与TGF-β1共刺激抑制了α-SMA、自噬蛋白LC3表达的上升,给予TRPV1抑制剂SB-705498后,该作用消失。9.自噬双标腺病毒感染LX-2细胞,多巴胺抑制了TGF-β1诱导增加的自噬流,抑制TRPV1功能后,多巴胺对自噬流的抑制作用消失。10.使用质粒感染LX-2细胞干扰和过表达TRPV1后,Western-Blot验证TRPV1干扰过表达成功,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Western-Blot检测显示与空转组相比,TRPV1过表达后,促进了多巴胺下调α-SMA的作用。(2)TRPV1干扰后,多巴胺不能下调α-SMA的表达(p<0.05)。11.(1)Western-Blot检测证实TGF-β1诱导活化HSCs后,磷酸化的SMAD3表达明显上升,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加入多巴胺后,明显抑制TGF-β1诱导的磷酸化SMAD3的增加,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而给予TRPV1特异性抑制剂SB-705498后,多巴胺不能下调TGF-β1诱导增加的磷酸化SMAD3的表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2.HE染色、Masson染色观察比较临床肝组织样本的胶原沉积状态,将肝组织切片依据病理结果,分成正常组和肝纤维化组。与正常肝组织相比,肝纤维化组自噬蛋白LC3、肝纤维化指标α-SMA的表达增高,TRPV1表达下降,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3.小鼠肝纤维化模型建立成功,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肝纤维化严重程度及肝损害明显,而多巴胺治疗组明显改善了肝纤维化的严重程度。使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各组TRPV1、α-SMA、P62的表达,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的α-SMA表达增高、P62和TRPV1下降,而治疗组的α-SMA表达明显降低、P62和TRPV1表达回升,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巴胺刺激后,TRPV1通道被激活,并介导细胞内钙活化,细胞内钙信号重构,抑制HSCs细胞发生自噬,进而抑制TGFβ/SMAD3通道介导的HSCs的活化。提示多巴胺及TRPV1可能作为治疗肝纤维化的重要药物靶点。

徐明东[2](2021)在《5-HT1AR/OX1R异源二聚体对抑郁障碍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5-羟色胺1A受体(5-HT1AR)与食欲素1型受体(OX1R)与抑郁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且两者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上述两种受体可以发生二聚化,从而形成二聚体,此二聚体的形成为理解神经传递机制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理解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及新的药物开发开辟了一个新的角度。本次实验利用双免疫荧光实验验证5-HT1AR与OX1R在前额叶皮质细胞膜上的共定位,这是两受体能够在前额叶皮层发生二聚化的前提。之后向大鼠侧脑室注射能阻止此二聚体形成的干扰肽,比较干扰肽组与模型组之间抑郁行为学指标、前额叶皮层中的脑神经营养因子(BDNF)、p-CREB、海马突触后致密度蛋白(PSD-95)表达量,进一步揭示5-HT1AR-OX1R异源二聚体及干扰肽在抑郁障碍中的作用机制。其显示的独特药理学和功能特性,可能成为治疗抑郁障碍的新突破点。方法:采用孤养加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刺激(CUMS)方法连续刺激大鼠28天,以建造抑郁症模型,通过比较各组大鼠的体重、糖水偏好率及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3项行为学指标来判定建模的成功。建模成功后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抑郁模型组、5-HT1AR-TM4组、5-HT1AR-TM5组、OX1R-TM5组。连续向后3组大鼠侧脑室分别注射干扰肽5-HT1AR-TM4、5-HT1AR-TM5和OX1R-TM5,来抑制5-HT1AR/OX1R二聚体的合成。注射6天后对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利用双免疫荧光技术来验证5-HT1AR与OX1R在前额叶细胞膜上的共定位。利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WB)技术检测大鼠前额叶皮层的抑郁障碍的重要指标BDNF、p-CREB及海马体PSD-95蛋白表达量。结果:(1)利用CUMS方法建造SD大鼠抑郁症模型,行为学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和干扰肽组大鼠体重明显下降、糖水偏好率明显下降,强迫游泳静止不动时间明显上升。说明建模成功,可以进行后续实验。(2)注射干扰肽6天后统计分析各组大鼠的行为学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抑郁行为没有改善。与模型组相比,干扰肽组抑郁行为均有了显着缓解。(3)通过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到大鼠前额叶皮层在同一个细胞膜上存在5-HT1AR与OX1R的共表达。(4)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内BDNF、p-CREB、PSD-95的蛋白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中大鼠前额叶皮质的BDNF、p-CREB和海马体的PSD-95的蛋白表达量明显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干扰肽组大鼠前额叶皮层的BDNF、p-CREB及海马体PSD-95的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具有显着性差异。结论:本课题实验结果表明5-HT1AR与OX1R能共同定位于大鼠前额叶皮质细胞膜上。通过对注射干扰肽后的抑郁大鼠行为学及脑组织内BDNF、p-CREB、PSD-95蛋白表达量的分析比较,表明5-HT1AR-TM4、5-HT1AR-TM5和OX1R-TM5干扰5-HT1AR/OX1R异源二聚体形成后,可缓解抑郁状态,从而为抑郁障碍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程鹤鸣[3](2021)在《中脑中缝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多样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颞叶癫痫(Temporal lobe epilepsy,TLE)是常见的耐药性癫痫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传统癫痫发病理论聚焦于兴奋性谷氨酸能神经系统和抑制性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系统平衡的失调。临床和动物研究发现,五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系统也密切参与了癫痫的发病机制中,但其功能存在多方相悖的报道。中脑中缝核(Raphe nuclei,RN)是向前脑发出投射的5-HT能神经元胞体主要聚集的核团,主要包括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ues,DR)和中缝正中核(Median raphe nuclues,MR),由于缺乏选择性的调控方式,不同亚群5-HT能神经元如何精确参与颞叶癫痫的发病依旧不清楚。本研究中,我们聚焦于探究中脑中缝核不同5-HT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方法:在小鼠海马电点燃癫痫模型中,利用光遗传学等特异性调控技术,结合钙信号光纤记录系统、病毒上下游追踪、药理学、深部脑刺激等多学科手段,对中缝核中不同的5-HT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及机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首先,钙信号光纤显示MR中5-HT能神经元在小鼠海马电点燃模型癫痫发作中的胞体钙活动既存在上升也存在下降,且这种活动的分离主要发生在全身性发作阶段;进一步的轴突钙信号记录显示投射到不同下游脑区的5-HT能轴突在癫痫中的活动也是不一样的,其中投射到癫痫灶点vCA3、内侧隔核(Medial septum,MS)和外侧下丘脑(Lateral hypothalamus,LH)的5-HT能轴突钙活动在全身性发作的不同阶段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增加,而投射到僵核(Habenula,Hb)的5-HT能轴突钙活动表现为下降,提示MR中投射特异的5-HT能神经元亚群在癫痫中的活动存在多样性。其次,通过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或抑制MR的5-HT能神经元胞体均对癫痫的形成无作用。但有趣的是,激活MR-vCA3的5-HT能通路显着抑制癫痫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在全身性发作阶段抗癫痫效果显着;而激活MR-Hb的5-HT能通路却加重了癫痫发作,以及激活投射到MS或LH的5-HT能通路则对癫痫发作无明显作用。同时,细胞特异性的病毒逆向追踪结果显示投射到Hb和投射到vCA3的是MR中两群几乎完全分离的5-HT能神经元亚群。这些结果提示5-HT能神经元亚群参与癫痫发作具有环路投射特异性。而顺向和逆向跨单突触病毒追踪又进一步发现MR的5-HT能神经元对位于vCA3颗粒细胞层的谷氨酸能神经元而非GABA能神经元存在直接投射。且通过药理学手段在vCA3局部给与5-HT1A或5-HT3受体拮抗剂可以部分逆转光照MR-vCA3的5-HT能通路产生的抗癫痫作用。除MR外,DR的5-HT能神经元也参与了癫痫发作中。我们发现在癫痫发作中DR的5-HT能神经元钙活动显着增加。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DR的5-HT能神经元对癫痫形成无明显作用,而选择性抑制DR的5-HT能神经元可以对癫痫的形成尤其是形成的后期发挥抑制作用。同时,1-Hz(而非20-Hz和100-Hz)深部脑刺激DR区可以达到类似的抗癫痫作用,且这种作用可以被选择性激活DR的5-HT能神经元所逆转。结论:中脑中缝核的5-HT能神经元存在多个投射和分布不同的亚群,它们在颞叶癫痫中的活动和功能存在多样性。只有精准激活MR-vCA3的5-HT能通路或抑制DR的5-HT能神经元才会产生理想的抗癫痫作用,而调控其他亚群则可能对癫痫无作用甚至会产生完全相反的作用。本研究解析了中脑中缝核的多个5-HT能亚群在癫痫中的功能,为临床癫痫精准治疗和药物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孟鑫[4](2021)在《大鼠脊髓损伤后5-HT1D受体的表达及相关痉挛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常见的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的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经济和交通业的不断发展有逐年增高趋势。SCI患者并发痉挛约占SCI总数的70%左右。痉挛是以速度依赖的紧张性牵张反射(肌张力)增强伴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运动功能障碍。痉挛会引发许多问题如肌肉纤维化、疼痛、关节僵硬、甚至挛缩等影响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加重护理负担,是亟待解决的医学难题。目前SCI后痉挛的治疗方法较多,对痉挛缓解有一定的疗效,但都存在一些问题。为实现更好的痉挛治疗,痉挛机制研究和新的药物靶点寻找显得尤为关键。SCI后痉挛机制较为复杂,尚不明确。有研究认为重要的痉挛机制之一是SCI后单胺类神经递质5-羟色氨(5-hydroxytryptamine,5-HT)通过激活其受体产生持续性内向电流,从而使运动神经元持续性放电而导致痉挛。文献报道和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SCI能够诱导芳香族氨基酸脱羧酶(aromatic l-amino acid decarboxylase,AADC)细胞发生功能改变,利用外源性5-羟色氨酸(5-hydroxytryptophan,5-HTP)合成5-HT,合成的5-HT能够增加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产生痉挛,且发现SCI后AADC细胞产生5-HT的机制与发挥负反馈调节作用的5-HT1受体家族的自身受体5-HT1B受体相关(自身受体5-HT1A受体不发挥作用),但5-HT1B受体激活后只能抑制AADC细胞29%的活性,我们推测5-HT1受体家族其他自身受体如5-HT1D受体可能也参与这个过程。目前,关于SCI后不同时间点5-HT1D受体表达特征、5-HT1D受体表达与痉挛发展的相关性及5-HT1D受体是否参与AADC细胞功能改变均未见文献报道。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脊髓骶2(sacral 2,S2)全横断尾部痉挛模型,重点观察大鼠SCI后2d、5d、14d、28d和60d不同时间点大鼠尾部痉挛评分和5-HT1D受体表达特征;分析SCI后大鼠尾部痉挛评分和5-HT1D受体表达相关性;探究5-HT1D受体是否参与调节SCI后AADC细胞合成5-HT的痉挛机制。通过本课题研究,旨在为SCI后痉挛机制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为临床SCI后痉挛的靶向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思路。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脊髓S2全横断尾部痉挛模型,研究SCI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尾部痉挛的行为学变化特征和5-HT1D受体表达特征,分析痉挛与5-HT1D受体表达的关系;探究5-HT1D受体是否参与AADC细胞功能改变产生5-HT的机制;为SCI后痉挛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为SCI后痉挛临床治疗靶点研究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64只,体质量(200±20)g,随机选取其中84只大鼠进行脊髓S2全横断手术(SCI),66只大鼠进行假手术(Sham),14只健康正常大鼠。1.术后五个不同时间点(2d、5d、14d、28d、60d),每个时间点均随机选取假手术Sham组大鼠12只、SCI组大鼠12只,首先进行大鼠尾部痉挛评分,随后提取所有大鼠S2以下的S3~尾2(caudal 2,Ca2)新鲜脊髓组织,然后分别应用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脊髓组织5-HT1D受体蛋白表达(n=6)、q RT-PCR技术检测5-HT1D受体m RNA表达(n=6)。2.SCI后大鼠尾部痉挛评分与5-HT1D受体表达之间进行相关分析。3.术后60d,SCI大鼠进行尾部痉挛评分,随机筛选出评分4~5分SCI大鼠6只和Sham组60d大鼠6只,多聚甲醛灌注后取大鼠脊髓S3~Ca2组织进行5-HT1D受体的免疫荧光检测。另取2只正常大鼠仅用于免疫荧光的对照染色。4.术后60d,SCI大鼠进行尾部痉挛评分,随机筛选出评分4~5分的SCI大鼠12只,其中随机6只作为5-HT1D受体激动剂组、6只作为5-HT1D受体激动剂对照组;12只正常大鼠,随机6只作为5-HT1D受体拮抗剂组、6只作为5-HT1D受体拮抗剂对照组。5-HT1D受体激动剂组和对照组,连续8天皮下分别注射激动剂L694247和生理盐水,5-HT1D受体拮抗剂组和对照组连续8天皮下分别注射拮抗剂LY310762和生理盐水后,每只大鼠腹腔注射5-HTP,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S3~Ca2脊髓中AADC细胞中5-HT阳性细胞的表达率。结果:1.SCI后不同时间点大鼠尾部痉挛评分的检测结果于术后2d、5d、14d、28d、60d时,Sham组大鼠尾部痉挛评分分别为0.17±0.02,0.19±0.02,0.22±0.02,0.22±0.01,0.21±0.01;SCI组大鼠尾部痉挛评分分别为0.00±0.00,0.59±0.05,1.62±0.05,3.09±0.22,4.42±0.14。2.SCI后不同时间点5-HT1D受体的蛋白和m RNA表达结果不同时间点2d、5d、14d、28d、60d时,Sham组大鼠脊髓5-HT1D受体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63±0.06,0.59±0.04,0.59±0.04,0.64±0.13,0.60±0.05;SCI组大鼠脊髓5-HT1D受体的蛋白表达分别为0.52±0.06,0.33±0.09,0.37±0.05,0.50±0.09,0.52±0.05。不同时间点,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中5-HT1D受体的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不同时间点2d、5d、14d、28d、60d,Sham组大鼠脊髓中5-HT1D受体的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2±0.09,1.04±0.07,1.05±0.06,1.01±0.07,1.07±0.11;SCI组在大鼠脊髓中5-HT1D受体m 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28±0.04,0.50±0.06,0.56±0.04,0.69±0.03,0.79±0.06。不同时间点,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中5-HT1D受体的m RNA表达水平均降低(P<0.05)。3.相关性分析结果术后5d随时间延长,Western blotting检测的5-HT1D受体蛋白表达与大鼠尾部痉挛评分正相关(r=0.97,P<0.05)。术后2d随时间延长,5-HT1D受体的m RNA表达与大鼠尾部痉挛评分正相关(r=0.95,P<0.05)。4.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大鼠脊髓中5-HT1D受体表达结果(1)5-HT1D受体分布:5-HT1D受体在正常大鼠的脊髓S3~Ca2中,广泛分布在脊髓背角(dorsal horn,DH)、中央带(the intermediate zone,IMZ)和腹角(ventral horn,VH)。浅层DH中5-HT1D受体主要在纤维中表达,DH、IMZ和VH区域的神经元中均可见5-HT1D受体表达。Sham组和SCI组大鼠的脊髓S3~Ca2中,5-HT1D受体的分布方式与正常大鼠相似。(2)SCI后60d大鼠脊髓的5-HT1D受体表达结果:Sham组大鼠5-HT1D受体在脊髓灰质中光密度值为22.55±1.13,SCI组大鼠5-HT1D受体在脊髓灰质中光密度值为13.33±0.50。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灰质中5-HT1D受体的光密度值降低(P<0.05)。SCI后60d,Sham组大鼠5-HT1D受体在脊髓灰质的DH、IMZ和VH光密度值分别为21.91±1.70、23.72±1.31、22.91±1.51,SCI组大鼠5-HT1D受体在脊髓灰质的DH、IMZ和VH光密度值分别为13.15±0.53、13.83±0.83、13.66±0.62。与Sham组相比,SCI组大鼠脊髓灰质的DH、IMZ和VH中5-HT1D受体的光密度值均降低(P<0.05)。5.5-HT1D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干预后,AADC细胞中5-HT表达结果(1)AADC细胞的分布与表达:5-HT1D受体拮抗剂组、5-HT1D受体拮抗剂对照组、5-HT1D受体激动剂组和5-HT1D受体激动剂对照组,所有大鼠脊髓S3~Ca2中AADC细胞分布方式相似,主要分布在脊髓灰质的DH、IMZ和CC周围等区域表达,DH区域的AADC细胞最为密集。四组统计AADC阳性细胞总数量,各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5-HT1D受体拮抗剂干预正常大鼠后,脊髓S3~Ca2中AADC细胞表达5-HT阳性细胞的情况:5-HT1D受体拮抗剂组和对照组:5-HT1D受体拮抗剂组大鼠脊髓中,可见AADC细胞中5-HT的阳性表达率是(1.31±0.15)%。对照组脊髓中未见5-HT阳性细胞,仅见大量5-HT纤维,AADC细胞中5-HT的阳性表达率是(0.00±0.00)%,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3)5-HT1D受体激动剂干预慢性SCI大鼠后,脊髓S3~Ca2中AADC细胞表达5-HT阳性细胞的情况:5-HT1D受体激动剂组和对照组:在脊髓中,5-HT1D受体激动剂组和对照组AADC细胞中5-HT的阳性表达率分别是(12.97±1.60)%和(46.06±7.70)%,两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大鼠脊髓S2完全损伤后不同时间点(2d、5d、14d、28d、60d),5-HT1D受体表达均降低。2.大鼠SCI后5-HT1D受体表达变化与痉挛发展正相关。3.在正常、Sham和SCI大鼠脊髓S2节段以下,5-HT1D受体不仅表达在脊髓的DH浅层纤维中,也表达在DH、IMZ和VH的神经元中。4.5-HT1D受体通过负反馈作用调节SCI后AADC细胞产生5-HT的机制。

何焱[5](2020)在《地佐辛阻断大鼠吗啡诱导的CPP复燃以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吸毒和物质滥用问题是全人类健康共同面临的严重挑战。毒品泛滥不但引发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而且与各种暴力犯罪和恐怖主义关联,轻则毁掉个人家庭,重则影响国家民族生存发展。根据联合国2015年世界毒品报告,仅截止2013年数据,全球吸毒和物质滥用人数达2.46亿,其中2700多万发展为问题吸毒者,即需要加以干预的药物成瘾、滥用以及精神依赖。随着医学临床和基础研究深入,成瘾相关机制深入到分子水平,生理依赖方面的临床治疗也取得了巨大成就。药物成瘾和精神依赖已被定义为一种慢性稽延性脑病,需要及时给予医疗措施和社会行为纠正的干预。在成瘾发展周期的三个不同阶段即滥用沉溺阶段,撤药和负面情绪阶段,渴求复吸阶段均导致和伴随不同神经适应性和可塑性的改变,并由此产生多样化的躯体依赖和精神依赖症状,并且这些改变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然而以心理依赖为基础的,综合多种社会、环境、心理因素诱导的再次物质滥用-复吸(Relapse,reinstatement)的有效且便利治疗手段,仍需要更多探索。主流替代疗法的药物,也常因本身的成瘾性,在临床使用中有较大顾虑。探索一种对精神依赖和复吸有效的,高安全性和低成瘾性已被临床实践验证,并且获取和使用都很便利的药物,作为一种新的处置鸦片成瘾的药物治疗解决方案,有着很必要的实际应用意义。地佐辛(Dezocine)86年首次由美国FDA核准上市,是瑞典Astra公司研发的一种化学结构与镇痛新相似,作用于鸦片受体的化合物,用于各种疼痛治疗,后由于对其药理学特征方面的争议,使用受到限制。近年Liu R等学者研究,明确了地佐辛对鸦片受体亚型的作用特点:部分激动μ、δ鸦片受体,拮抗κ鸦片受体;同时还新发现了其两个分子靶点,即去甲肾上腺素(NE)和5-羟色胺(5-HT)转运体蛋白。在体外实验中其通过浓度依赖的方式影响两种转运体蛋白功能,抑制5-HT和NE再摄取。在本研究中,我们使用改良Maldonado戒断症状评分以及研究物质成瘾生理和精神依赖觅药行为的经典动物模型-条件性位置偏爱(CPP)模型,来验证和量化评价地佐辛对吗啡成瘾的治疗效果。多巴胺和环磷酸腺苷调节的磷蛋白(DARPP32)是腺苷酸环化酶的主要作用靶点,DA激动其受体促进该蛋白磷酸化。相关脑区p-DARPP32蛋白水平改变,反映了多巴胺受体介导的细胞应答强度,产生奖赏效应,直接影响了机体成瘾和觅药行为的表现。我们观测大脑奖赏系统几个主要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脑区,即腹侧被盖区、伏隔核、海马、前额皮质内p-DARPP32蛋白水平改变,探讨大脑奖赏系统兴奋性和行为学改变的对应关系,由此推断地佐辛对吗啡成瘾和复吸的治疗作用的可能神经机制。地佐辛能缓解大鼠急性吗啡戒断症状并阻断吗啡诱导的CPP复燃。在急性戒断期的前4天,地佐辛治疗组大鼠的撤药症状(Maldonado评分)就明显较自然戒断的对照组轻;急性戒断期的后3天,治疗组大鼠的撤药症状评分与丁丙诺啡治疗组和对照组相仿。在整个急性戒断期间,地佐辛治疗组Maldonado评分也未有剧烈的改变。7天急性戒断期后,该组使用纳洛酮诱发的撤药综合征也较其它组别大鼠轻。CPP行为已经成功消退的大鼠,以小剂量(2mg/kg)吗啡点燃条件,不能使地佐辛治疗组大鼠重新点燃CPP,其治疗效果与已在临床使用的丁丙诺啡相仿。接下来的实验中,我们设计了一组特异性κ受体激动剂U50488剂量梯度,观察地佐辛原有的κ受体拮抗效应被削弱,但是保留其μ受体弱的部分激动效应时,地佐辛阻断大鼠CPP复燃的,是否因伍用的U50488剂量变化而受到的影响。结果显示,伍用U50488的剂量为0.33mg/kg、1mg/kg、3mg/kg时,特异性κ受体激动剂U50488对地佐辛的治疗作用没有影响;而U50488的使用剂量达到5mg/kg时,地佐辛的治疗作用大部分消失。这个现象揭示,激动κ受体可翻转地佐辛阻断大鼠小剂量吗啡(2mg/kg)诱导的CPP复燃效应,而其弱的μ受体部分激动效应未能在本实验中显示明显的CPP复燃阻断作用。随后通过配伍使用μ受体拮抗剂纳洛酮,以拮抗其μ受体的部分激动效应,再观察地佐辛阻断CPP复燃治疗作用的变化,发现此时治疗作用未受影响。由此我们推断,地佐辛治疗中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其κ受体拮抗的药理特性。而其弱的μ受体部分激动效应,在治疗作用中处于相对次要的地位。最后一部分实验研究中,我们通过观察脑内多巴胺奖赏系统回路中几个主要多巴胺能神经元投射脑区内p-DARPP32蛋白相对表达量和其阳性细胞数量的改变,发现呈现CPP复燃被阻断的处理组大鼠,脑内奖赏系统主要脑区的p-DARPP32蛋白相对表达均增加,该蛋白表达的阳性细胞数量也明显增多,而CPP复燃未被阻断的大鼠,这两项指标并没有发生改变,两项指标在实验大鼠脑内奖赏系统主要核团中显示相同一致的变化规律。同时实验结果还显示,发生两项指标增高的实验组大鼠,大脑奖赏系统内被观察的四个主要脑区之间的数据没有显着差别,表明CPP复燃被阻断的大鼠脑,奖赏系统回路主干同步发生多巴胺递质介导的细胞应答增强,普便存在多巴胺递质的“过流效应”,系统奖赏阈值提升,此为地佐辛治疗吗啡成瘾的主要神经机制。在本部分研究中,我们未观察到多巴胺合成限速酶-多巴脱羧酶发生相应的增加,提示增加的多巴胺递质并非通过生物合成增强的渠道提供。由此推测可能由相关脑区神经元细胞κ受体拮抗介导的胞膜Ca2+通道功能改变,使细胞外液较高浓度Ca2+内流入胞,进一步介导胞浆中的多巴胺囊泡胞吐作用增强所致,此推论尚需更深入的研究证实。对大鼠脑脊液中去NE和5-HT浓度的检测,我们首次证实了地佐辛在活体动物体内也可影响NE和5-HT两种神经递质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水平,使之在脑脊液中的浓度升高,推测其在活体动物体内亦可与体外一样,浓度依赖地抑制NE和5-HT转运体蛋白的功能,抑制递质再摄取。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地佐辛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吗啡成瘾大鼠的急性撤药综合征,而且也可以有效阻断小剂量吗啡对已经自然熄灭的条件性位置偏爱行为的复燃。这种现象显示了该药物在治疗鸦片类物质成瘾戒断综合征以及防治精神依赖和复吸方面的应用前景。其治疗作用机制主要由其κ受体拮抗效应诱导大脑奖赏系统神经回路主干中多巴胺递质释放增多的“过流效应”致奖赏阈值升高所致;其弱的μ受体部分激动效应也参与发挥了相对较次要的作用。证实了地佐辛在活体动物体内可对脑脊液中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浓度水平产生上调作用。目前地佐辛作为一种围术期镇痛药物,在临床上使用广泛,其无成瘾性以及无呼吸抑制作用的安全性已得到实践的验证,是一种非管制类药物。相比其它管制类治疗鸦片成瘾的替代药物有更好的使用便利性和安全性。

严传婷,杜宜楠,韩静,任维,刘志强[6](2021)在《神经递质和调质参与导水管周围灰质痛觉调控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eductal gray,PAG)在疼痛的调控过程中处于一个不可或缺的位置.其不仅是痛觉信息上行传递的重要部位,还是疼痛抑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PAG,包括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和谷氨酸(glutamate,Glu)在内的神经递质以及内源性阿片肽(endogenous opioid peptides,EOP)和内源性大麻素(endocannabinoid,e CB)为代表的神经调质都参与了PAG对疼痛的信息传递以及调节.本文重点综述GABA、5-HT、Glu、EOP和eCB在PAG参与疼痛生理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枢神经系统的镇痛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齐任飞[7](2020)在《5-HT3受体参与三叉神经痛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 5-HT3 受体(5-hydroxytryptamine-3 receptor,5-HT3R)在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模型大鼠三叉神经节(trigeminal ganglion,TG)中的表达变化及其疼痛调节机制。方法:(1)建立SD大鼠眶下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 to the infraobital nerve,CCI-ION),采用 western blot、RT-qPCR 及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大鼠TG中5-HT3R表达分布及造模前后变化。(2)采用电生理技术,记录三叉神经痛模型前后大鼠TG神经元5-HT电流变化。(3)通过生物信息学软件及RT-qPCR、FISH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可以调控5-HT3R表达的miRNA。(4)在体使用化学合成试剂,上调和下调miR-193a-5p的表达功能,采用行为学、western blot及电生理等研究其对5-HT3R的调控作用。(5)通过全转录组测序及small RNA测序及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与 miR-193a-5p 结合的 lncRNA。(6)通过 RT-qPCR、行为学、western blot、电生理及在体使用慢病毒转染上调lncRNAXR595534.2的表达功能等方法检测lncRNA是否可以调控5-HT3R的表达。结果:(1)CCI-ION大鼠术后14d机械痛阈值降低,5-HT3R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升高。免疫荧光显示5--HT3R与IB4和CGRP有大量共标,与NF-200共标较少。(2)电生理结果显示CCI-ION大鼠TG神经元5-HT电流密度升高。(3)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miR-193a-5p可以调控5-HT3R表达。(4)CCI-ION大鼠TG中miR-193a-5p表达下调。在体上调CCI-ION大鼠miR-193a-5p的表达,5-HT3R蛋白表达下调,5-HT电流密度下降,大鼠机械痛阈值上升。在体下调CCI-ION大鼠miR-193a-5p的表达,5-HT3R蛋白表达上调,5-HT电流密度上升,大鼠产生机械痛敏现象。(5)双荧光素酶实验显示lncRNA XR595534.2与miR-193a-5p 结合。(6)lncRNAXR595534.2 在 CCI-ION 大鼠 TG 中表达上升。在体上调lncRNAXR595534.2表达和功能,引起5-HT3R蛋白表达上调,5-HT电流密度上升,大鼠产生机械痛敏现象。结论:CCI-ION 导致大鼠 TG 中 lncRNA XR595534.2 上调,结合 miR-193a-5p调控5-HT3R表达参与大鼠三叉神经痛调节。

龙忠芳[8](2020)在《中缝背核—前扣带回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中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近年研究表明,全身麻醉意识消失和恢复的过程涉及睡眠-觉醒通路的参与。课题组前期利用光遗传学技术,在丙泊酚麻醉状态下特异性激活五羟色胺转运体转基因(Serotonin transporter transgenic,SERT-cre)小鼠中缝背核(Dosal Raphe Nucleus,DRN)的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能神经元,能加速小鼠翻正反射恢复时间,提示促觉醒核团DRN参与了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的意识恢复过程。本实验从神经通路的角度出发,旨在进一步明确参与丙泊酚静脉全身麻醉的DRN的5-HT能神经通路。本实验利用光遗传学、c-Fos染色及神经毁损技术,对DRN的5-HT能神经元的投射进行追踪。旨在从神经通路的角度出发,研究丙泊酚致意识改变的机制。方法:1.选取12只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ERT-cre小鼠,随机分为光遗传激活ChR2实验组(rAAV-Ef1α-DIO-hChR2-mCherry-WPRE-pA,n=6)和对照组(rAAV-Ef1α-DIO-mCherry-WPRE-pA,n=6).此光遗传病毒具有顺行示踪功能,等待4周病毒稳定表达后,尾静脉单次给予丙泊酚(20 mg/kg),并同时给予光刺激,待小鼠出现翻正反射恢复(recovery of righting reflex,RORR)后停止给光,停止光刺激90分钟后,进行灌注取脑,对DRN的5-HT能神经元的投射脑区进行追踪并对下游投射脑区进行c-Fos染色。2.选取SPF级健康雄性成年C57小鼠36只,随机分为前扣带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毁损组(鹅膏氨酸,n=6)及其对照组(生理盐水,n=6),Eth丘脑筛状核(Ethmoid thalamic nucleus,Eth)毁损组(鹅膏氨酸,n=6)及对照组(生理盐水,n=6),VPM(Ventral posteromedial thalamic nucleus,VPM)毁损组(鹅膏氨酸,n=6)及其对照组(0.9%生理盐水,n=6),对DRN投射脑区ACC、Eth、VPM进行毁损,15天后尾静脉单次给予丙泊酚(20 mg/kg),记录毁损组与对照组小鼠在丙泊酚麻醉恢复期RORR时间及皮层脑电的变化。3.选取12只SPF级健康雄性成年SERT-cre小鼠,随机分为光遗传激活组实验组(rAAV-Ef1α-DIO-hChR2-mCherry-WPRE-pA,n=6)和mcherry对照组(rAAV-Ef1α-DIO-mCherry-WPRE-pA,n=6),建立光遗传实验模型,在DRN处注入病毒并在ACC处埋植光纤,待4周后转入病毒稳定表达.在ACC处给予光刺激,在激活DRN5-HT-ACC通路后记录实验组及对照组小鼠在给光刺激及不给光刺激时RORR时间及皮层脑电的变化。结果:1.病毒示踪实验结果显示,在DRN处注射顺行示踪病毒后,脑片切片染色发现,DRN的5-HT能神经元可顺行投射至ACC、Eth、VPM和腹侧眶皮质(ventral orbital cortex,VO)处。且激活DRN的5-HT能神经元可使其投射脑区ACC的c-Fos表达增加。2.毁损部分实验结果显示,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ACC毁损组RORR时间延长,脑电分析结果显示δ波增多,β波减少;Eth及VPM毁损组RORR时间及脑电变化均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3.光遗传学调控通路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光遗传学特异性激活DRN5-HT-ACC通路,可加速小鼠从丙泊酚麻醉中苏醒,表现为RORR时间显着缩短,脑电δ波减少,β波增加(P<0.05)。结论:1.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元可顺行投射至ACC,Eth,OV,VPM,激活DRN的5-HT能神经元可使ACC的c-Fos表达增加。2.ACC参与小鼠丙泊酚全身麻醉致意识改变的过程3.DRN5-HT-ACC在丙泊酚麻醉中发挥促觉醒效应。

杨森[9](2020)在《拟黑多刺蚁Pv5-HT7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蚂蚁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也称为血清素,是一种古老的单胺类神经递质,在包括线虫、果蝇和哺乳动物等的许多物种中都有发现。5-羟色胺可以调节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和行为活动,包括生殖、睡眠、食欲、学习、痛觉、昼夜节律、情绪、攻击行为、觅食、能量平衡、取食、消化、内分泌和心血管功能等。如果人类的5-羟色胺分泌异常会引起多种疾病的发生,例如精神分裂症、偏头痛、抑郁症、自闭症、强迫症、饮食紊乱、自杀行为等。在昆虫中,5-羟色胺参与昼夜节律、学习与记忆、聚集行为、分泌活动、发育、攻击行为、心率调控等多种生命活动的调节。5-羟色胺特异性的功能是通过结合和激活膜上的受体来实现的,目前己从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克隆得到了 14个5-HT受体亚型,依据它们与第二信使结合情况、药理学特征和序列同源性特点将其分为七类,即5-HT1~5-HT7,除了5-HT3属于配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外,其它受体都属于G蛋白偶联受体(G protein-coupled receptors,GPCRs)。从昆虫体内克隆得到的 5-HT 受体主要有 5-HT1A、5-HT1B、5-HT2A、5-HT7受体,而5-HT2B目前只在果蝇体内有发现,而5-HT受体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影响方面的研究,至今未见有过报道。拟黑多刺蚁(Polyrhachis vicina Roger)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性昆虫,有雌蚁、雄蚁、工蚁等不同品级,隶属于膜翅目蚁科多刺蚁属。拟黑多刺蚁具有明确的社会分工,复杂的行为活动和高级的神经调控,是研究昆虫生长发育和行为调控的良好实验材料。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对拟黑多刺蚁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cDNA进行了克隆;对拟黑多刺蚁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及不同品级成虫体内这两个基因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对不同品级成虫的头、胸、腹部进行了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定量检测;对不同品级成虫脑部及腹部的这两个基因进行了蛋白质表达水平的免疫组化定位检测;采用Y型迷宫训练方法对工蚁进行了训练。本项研究的目的是认识拟黑多刺蚁这两个基因的基本结构,并通过比对的方法从基因的角度了解拟黑多刺蚁与其它物种之间的亲缘关系;了解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的影响,认识这两个基因对与成虫品级分化相关的脑神经系统结构及生殖系统结构的调节机制:探索这两个基因对蚂蚁学习记忆的影响。通过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Pv5-HT7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Pv5-HT7受体cDNA(基因登录号KF297572.1)的全长序列为3054 bp,包含有一个790 bp 5’非编码区和一个752 bp 3’非编码区,开放阅读框为1512 bp,编码503个氨基酸。Pv5-HT7受体蛋白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55.75 kDa和8.44,有一个7个跨膜结构域的疏水结构。系统进化树分析的结果显示Pv5-HT7受体与西方蜜蜂5-HT7受体的亲缘关系最近。Pv5-HT7受体蛋白序列有3个糖基化位点,3个蛋白激酶A磷酸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以及一个酰基化位点。所有的昆虫5-HT7受体蛋白序列都有一个共同的碳末端,也就是PDZ结构域(Glu-Ser-Phe-Leu)。将Pv5-HT7受体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5-HT7受体进行对比发现拟黑多刺蚁与昆虫的亲缘关系最为相近,Pv5-HT7受体蛋白与西方蜜蜂、家蚕、黑腹果蝇、菜粉蝶的5-HT7受体蛋白分别有78%、69%、68%、和55%的相似度。2.Pv5-HT7受体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研究Pv5-HT受体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和不同品级蚂蚁的成虫体内都有表达,其中在蛹期的表达量比-和1~4龄幼虫期的表达量显着提高。Pv5-HT7受体mRNA在成虫工蚁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雄蚁,雌蚁的表达量最低。由此显示,Pv5-HT7受体可能在蛹期的发育和成虫的品级分化中起重要的作用。工蚁体内的Pv5-HT7受体mRNA高表达可能与工蚁的觅食行为密切相关。利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Pv5-HT7受体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不同品级成虫和成虫个体不同部位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Pv5-HT7受体蛋白在蛹和成虫中有表达,而在卵和1~4龄幼虫中几乎不表达。而在成虫中的表达量要远远高于蛹的表达量。成虫中,Pv5-HT7受体蛋白在雄蚁整体的表达量最高,其中在雄蚁胸部的表达最高,而在雄蚁腹部的表达量最低;Pv5-HT7受体蛋白在雌蚁整体的表达量居中,其中在雌蚁头部的表达量最高,在雌蚁腹部的表达量最低;Pv5-HT7受体蛋白在工蚁整体的表达量最低,在工蚁胸部的表达量最低,而在工蚁头部和腹部的表达量都比较高。Pv5-HT7受体的蛋白质检测结果与其mRNA表达水平不完全一致,这可能与该基因在转录及翻译水平的调控机制有关,也可能与Pv5-HT7受体基因分别在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对不同品级成虫调节作用的特异性有关。Pv5-HT7受体蛋白在雄蚁整体及胸部的高表达量,可能表明雄蚁的婚飞行为,雄蚁运动器官的发达程度及运动行为的复杂程度与Pv5-HT7受体基因的调节作用有关。而Pv5-HT7受体蛋白在雌蚁及工蚁的头部表达量比较高,可能与学习记忆行为及整体的协调性有关;Pv5-HT7受体蛋白在工蚁腹部较高的表达量可能与其对工蚁消化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有关。3.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Pv5-HT2A受体cDNA(基因登录号:KJ666537.2)的全长序列有2965 bp,开放阅读框(ORF)由1926 bp组成,编码641个氨基酸,5’和3’非编码区(UTR)分别为593 bp和446 bp。Pv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的分子量为69.68 kDa,等电点为9.60。系统进化树显示拟黑多刺蚁Pv5-HT2A受体蛋白与红收获蚁5-HT2A受体蛋白的亲缘关系最近。Pv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有8个糖基化位,5个蛋白激酶A磷酸化位点,4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和3个酰基化位点。将拟黑多刺蚁的Pv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5-HT2A受体氨基酸序列进行对比发现,Pv5-HT2A受体与其它蚂蚁的5-HT2A受体具有高度的同源性。Pv5-HT2A受体与红收获蚁5-HT2A受体比较显示出84%的相似度,与黑腹果蝇5-HT2A受体比较有57%相似度。4.Pv5-HT2A受体在mRNA和蛋白质水平表达的研究拟黑多刺蚁Pv5-HT2A受体mRNA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和不同品级成虫中均有表达。其中卵、3龄幼虫及蛹期的表达量较高,1龄、2龄、4龄幼虫的表达量较低;成虫中雄蚁的表达量最高,工蚁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雌蚁。Pv5-HT2A受体mRNA可能对蛹和雄蚁的发育以及不同成虫品级的分化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Pv5-HT2A受体蛋白在卵细胞里有高表达,在幼虫期也有表达,其中4龄的表达量最高,1龄次之,2龄低于1龄,3龄最低。在成虫中雄蚁的表达量最高,雌蚁的表达量比较低,在工蚁中几乎不表达。通过比较发现,尽管Pv5-HT2A受体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与mRNA水平的表达不完全一致,但在卵期的表达具有相对的一致性,而在3龄及4龄的表达不一致。由此显示,Pv5-HT2A受体基因分别在mRNA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对于维持胚胎正常发育及3龄、4龄幼虫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雄蚁中Pv5-HT2A受体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与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并且雄蚁中的表达量高于其它两个品级的成虫,由此反映Pv5-HT2A受体对雄蚁的婚飞和攻击行为以及雌蚁交配的主导行为等复杂行为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Pv5-HT2A受体蛋白在头部的表达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工蚁、雄蚁和雌蚁。由此推测,Pv5-HT2A受体蛋白与工蚁的觅食行为以及学习记忆行为密切相关。Pv5-HT2A受体蛋白在雌蚁的腹部表达量最高,而在头部表达量最低,这可能与调节雌蚁的生殖能力有关;雄蚁的胸部表达量最高,而腹部表达量最低,这可能与调节雄蚁的运动能力有关。5.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Pv5-HT7受体蛋白在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脑部的Kenyon细胞、蕈形体和视叶中有强烈的阳性颗粒表达,在触角叶的表达适中,而在蕈形体根、蕈形体α叶表达比较弱。Pv5-HT2A受体蛋白在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脑部的蕈形体的唇部表达较高,而在领部和基底环表达相对较弱。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在不同品级成虫视网膜和视神经层中的表达量最多,而在视外髓和视内髓的表达也比较强烈。蕈形体是昆虫大脑中学习记忆功能的中心,根据其表达状况分析显示,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可能参与拟黑多刺蚁的学习记忆行为的调节;可能参与了拟黑多刺蚁视觉的调节和视觉信息的处理,与视觉相关的行为调节有关。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可能参与了与成虫品级分化相关的脑神经系统发育和结构特点的调控作用。Pv5-HT7受体蛋白在工蚁和雌蚁腹部中生长期和分化期的卵母细胞中有强烈的阳性表达,在雌蚁腹部的卵黄形成期的卵母细胞和滋养细胞阳性表达也比较强;在雄蚁腹部的精母细胞和储精囊中阳性染色明显。Pv5-HT2A受体蛋白在工蚁腹部中的脂肪体阳性表达较弱;在雌蚁卵黄形成期、生长期、分化期的卵母细胞中和滋养细胞有强烈的阳性颗粒,在雌蚁脂肪体中的阳性表达相对较弱;在雄蚁精母细胞和储精囊中有强烈的阳性着色,而在雄性附腺、射精管以及脂肪体中的阳性表达相对较弱。由此表明,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对于雌蚁和雄蚁生殖细胞发育的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Pv5-HT7受体蛋白及Pv5-HT2A受体蛋白可能参与了与成虫品级分化相关的腹部生殖系统发育及结构特点的调控作用。6.迷宫训练对Pv5-HT7受体和Pv5-HT2A受体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利用Y型迷宫对拟黑多刺蚁工蚁进行行为训练,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工蚁找到目标的时间越来越短。对未训练和训练后的工蚁体内Pv5-HT7受体mRNA和Pv5-HT2A受体mRNA相对表达量进行检测,发现行为训练后的工蚁Pv5-HT7受体mRNA和Pv5-HT2A受体mRNA的相对表达量都有所增加,这可能是因为行为训练会刺激工蚁脑部的5-HT水平上升,从而诱导Pv5-HT7受体mRNA和Pv5-HT2A受体mRNA表达量的增加,这说明了Pv5-HT受体和Pv5-HT2A受体与拟黑多刺蚁工蚁的学习记忆行为的调节密切相关。本研究首次从拟黑多蚁体内克隆得到了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与其它种类的蚂蚁或膜翅目昆虫的亲缘关系最近。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无论在mRNA水平还是蛋白质水平在不同发育阶段虫体和不同品级成虫的蚂蚁体内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由此反映这两个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的发育及品级分化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由于这两个基因的mRNA及蛋白质在拟黑多刺蚁的不同发育阶段虫体、不同品级成虫及成虫个体头、胸、腹体段内的表达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由此显示这两个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的特定发育阶段,成虫的品级分化及不同品级成虫的特异性功用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上述的研究内容之前均未见有过报道,由此表明本项研究为深入了解Pv5-HT7受体基因及Pv5-HT2A受体基因对于调节社会性昆虫蚂蚁生长发育及品级分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项研究为进一步探Pv5-HT7受体基因及Pv5-HT2A受体基因对于高等动物乃至人类的发育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所起的应有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李蔚[10](2020)在《调督安神法电针通过调控p11改善抑郁行为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灸治疗抑郁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现在的临床观察中以督脉论治,使用调督安神法电针治疗抑郁症有着抗抑郁效果显着、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势。但对其抗抑郁的作用机制却研究甚少。在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p11蛋白在介导抑郁症发病的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有结果提示抑郁症病人和抑郁模型动物中海马、前额叶、伏隔核p11的蛋白和mRNA水平是显着降低的。在我们前期的预实验中验证了p11在前额叶皮层、海马的分布并发现其在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中有明显的表达。但目前尚未见关于DRN中p11与抑郁行为的相关研究。因此本次实验我们将重点观察DRN中p11在抑郁症的病理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探索电针是否能通过调控DRN中p11影响抑郁样行为。方法实验一抑郁模型的建立及p11蛋白对抑郁行为的影响1、将20只7-8周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与社交挫败(Chronic social defeat stress,CSDS)抑郁造模组,10天社交挫败造模结束后经过糖水实验(Sucrose preference test,SPT)、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PT)、社交行为测试(Social interaction test,SIT)、强迫游泳(Forced swimming test,FST)四项行为学测试评估造模是否成功。2、使用免疫荧光观察正常组与抑郁组小鼠DRN中c-fos的变化。3、通过PCR及免疫荧光观察正常与抑郁小鼠中p11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4、脑立体定位注射AAV-h Syn-sh-p11病毒敲低DRN中的p11蛋白,在病毒表达3周后观察通过糖水实验、旷场实验、社交行为测试、强迫游泳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二p11的定位及功能1、使用胶体金颗粒标记p11并运用免疫电镜观察p11在神经元中的定位。2、使用γ-氨基丁酸(Gamma-aminobutyric acid,GABA)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蛋白GAD67、5-HT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蛋白Tph2及谷氨酸能神经元分特异性标记蛋白Camk II分别与p11共标,观察p11主要富集在哪类神经元中。3、使用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的方法获取DRN中的p11蛋白及其结合互作蛋白后使用蛋白质谱技术鉴别可能与p11发生互作的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技术验证蛋白质谱的结果,明确p11的互作蛋白。4、运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抑郁小鼠p11与互作蛋白的改变。实验三在5-HTDRN特异性过表达p11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将16只7-8周的fev-cre小鼠随机分为2组,一组脑立体定位注射AAVDIO-OE-p11特异性过表达5-HTDRN中的p11,一组脑立体定位注射AAV-DIOOE-m Cherry作为对照。病毒扩散3周后进行行为学测试,观察单纯特异性过表达p11是否能引起行为学改变。行为测试后同时给与两组小鼠全程CSDS刺激再进行行为学测试,观察特异性过表达p11是否能逆转CSDS造模诱导的抑郁样行为。实验四电针对抑郁行为的影响及对DRN中p11的调控将32只7-8周的C57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造模组、假针刺组、电针组,其中假针刺组、电针组在造模后予以3周干预,干预后通过糖水实验、旷场实验、社交行为测试、强迫游泳等行为学测试,明确电针的作用效应。并取小鼠DRN脑组织通过观察各组小鼠中p11 mRNA的水平变化。结果实验一抑郁模型的建立及p11蛋白对抑郁行为的影响1、CSDS造模后小鼠糖水偏好减少,旷场的中央时间及中央距离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增长,社交行为减少造模成功。与空白组比较造模组小鼠出现抑郁症状,行为学统计皆具有统计学差异。2、在摄入糖水2小时后抑郁组较空白组DRN中c-fos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3、抑郁组p11蛋白及mRNA水平较空白组均有显着性下降。4、注射AAV-h Syn-sh-p11组较AAV-h Syn-sh-e GFP组社交行为中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明显增长,糖水偏好减少,皆具有统计学差异。但旷场实验中中央时间与距离无差异。实验二p11的定位及功能1、免疫电镜结果显示p11蛋白广泛存在于胞体、突触前后及髓鞘内。尤其在突触前后p11蛋白多以聚集成团的形式存在。2、免疫荧光提示p11与5-HT能神经元标志物tph2共标,而与GAD67、CAMKⅡ无明显共标。3、蛋白质谱结果提示有179种蛋白可能与p11结合,本实验用免疫共沉淀的方法验证了Annexin AⅡ与m Glu R5与p11发生互作。4、用共聚焦观察正常小鼠p11与m Glu R5更多在细胞膜上表达,而抑郁小鼠p11与m Glu R5多存在于胞质中。1、fev-cre小鼠5-HTDRN过表达p11后,基础行为中社交时间延长,社交指数升高,皆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行为学测试没有明显差异。2、进行CSDS造模后行为学提示对照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社交时间缩短,社交指数降低,糖水偏好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中央时间与中央距离减少,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11过表达组造模前后自身比较社交指数、糖水偏好没有明显差异,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中央时间与中央距离减少,均具有统计学差异;造模后p11过表达组社交时间、社交指数、糖水偏好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其余行为测试没有差异。实验四电针对抑郁行为的影响及对p11的调控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与假针刺组社交指数降低,糖水偏好百分比降低,强迫游泳不动时间延长,直立次数、中央时间、中央距离均较少,并具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项行为学测试均无差异。电针组与模型组相比,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少,糖水偏好百分比与中央时间增长,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与假针刺组比较,强迫游泳不动时间较少,糖水偏好百分比增加,均具有统计学差异;直立次数、中央时间与中央距离增加有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2、电针组p11 mRNA水平与正常组比无差异,高于模型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与假针刺组比有上调的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三5-HTDRN能神经元特异性过表达p11对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论1、DRN神经元的活动与快感行为相关,受到应激后被抑制产生抑郁样行为。2、p11mRNA和蛋白水平在抑郁小鼠DRN中降低,敲低p11后小鼠表现出抑郁行为而非焦虑行为。3、p11主要存在于5-HTDRN突触后膜,通过与m Glu R5结合定位于细胞膜上。p11减少时m Glu R5膜定位降低,并产生兴趣快感缺失等抑郁样行为。3、电针能够逆转抑郁小鼠DRN中p11的降低,改善抑郁行为。

二、PERIPHERAL EXPRESSIONS AND FUNCTIONAL ROLES OF THE RAT 5-HT1 RECEPTOR SUBTYPE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ERIPHERAL EXPRESSIONS AND FUNCTIONAL ROLES OF THE RAT 5-HT1 RECEPTOR SUBTYPES(论文提纲范文)

(1)多巴胺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综述 神经递质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病理生理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5-HT1AR/OX1R异源二聚体对抑郁障碍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2 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治疗难治性抑郁障碍的进展与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中脑中缝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立体定位手术
    2.3 小鼠海马快速电点燃模型
    2.4 钙信号光纤记录与分析
    2.5 光遗传学干预
    2.6 药理学干预
    2.7 DBS干预
    2.8 抑郁样行为检测
    2.9 顺向和逆向病毒追踪
    2.10 免疫组织化学
    2.11 统计检验
3 实验结果
    3.1 中缝正中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在颞叶癫痫发作中的钙活动存在多样性
    3.2 中缝正中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下游投射情况及其下游在癫痫全身性发作后的c-fos表达
    3.3 中缝正中核中投射特异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发作中的钙活动存在多样性
    3.4 光遗传学选择性激活或抑制中缝正中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对颞叶癫痫的形成过程无作用
    3.5 光遗传学激活中缝正中核到腹侧CA3的五羟色胺能环路显着抑制颞叶癫痫的形成和全身性发作
    3.6 光遗传学激活中缝正中核到僵核的五羟色胺能环路显着促进海马电点燃癫痫形成过程并加重全身性发作,而激活中缝正中核到内侧隔核或到外侧下丘脑的五羟色胺能环路对小鼠海马快速电点燃癫痫无作用
    3.7 中缝正中核特异性投射到腹侧CA3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的下游投射情况和解剖学分布
    3.8 中缝正中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与腹侧CA3谷氨酸能神经元存在直接的投射结构联系
    3.9 中缝正中核到腹侧CA3的五羟色胺能环路通过5-HT_(1A)和 5-HT_3受体发挥抗癫痫作用
    3.10 中缝背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在颞叶癫痫发作中活动显着增加
    3.11 光遗传学选择性抑制中缝背核的五羟色胺能神经元显着延缓颞叶癫痫的形成
    3.12 中缝背核 1-Hz深部脑刺激通过抑制其五羟色胺能神经元显着延缓颞叶癫痫的形成
    3.13 中缝背核 1-Hz深部脑刺激不影响小鼠抑郁样行为
    3.14 小结
4 讨论
5 结论和创新性
参考文献
综述 中缝核在癫痫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 前言
    2 中缝核
    3 癫痫对中缝核的影响
        3.1 中缝核RN在癫痫后的易损性
        3.2 中缝核RN神经元在癫痫中的活动
        3.3 癫痫对中缝核 5-HT能神经系统的影响
    4 中缝核RN在癫痫中的功能
        4.1 损毁和移植研究
        4.2 脑部电刺激研究
        4.3 药理学研究
        4.4 光遗传学研究
    5 中缝核RN在癫痫共患病中的作用
        5.1 中缝核RN在癫痫猝死中的作用
        5.2 中缝核RN在癫痫抑郁共患病中的作用
        5.3 中缝核RN在癫痫其他共患病中的作用
    6 中缝核RN在癫痫中的研究展望
        6.1 癫痫如何传播到中缝核RN?
        6.2 中缝核RN不同亚区在不同癫痫模型中的作用如何?
        6.3 中缝核通过什么下游环路调控癫痫及其共患病?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4)大鼠脊髓损伤后5-HT1D受体的表达及相关痉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2 主要实验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5-HT1D受体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地佐辛阻断大鼠吗啡诱导的CPP复燃以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地佐辛缓解大鼠急性吗啡戒断症状以及阻断吗啡诱导的CPP复燃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激动κ受体与拮抗μ受体对地佐辛阻断大鼠 CPP 行为复燃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地佐辛阻断CPP复燃时大脑奖赏系统主要脑区相关蛋白质和神经递质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鸦片类成瘾和强啡肽/KAPPA鸦片受体系统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致谢

(6)神经递质和调质参与导水管周围灰质痛觉调控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PAG的解剖结构概述
2 PAG参与痛觉调控的功能定位
3 PAG参与痛觉调控的生理机制
    3.1 γ-氨基丁酸
    3.2 5-羟色胺
    3.3 谷氨酸
    3.4 内源性阿片肽
    3.5 内源性大麻素
4 小结

(7)5-HT3受体参与三叉神经痛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一、实验材料
        1. 主要仪器
        2. 主要试剂及配制
        3. 实验动物
    二、实验方法
        1. 行为学实验
        2. 蛋白免疫印迹
        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 免疫荧光双标染色
        5. 荧光原位杂交
        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7. 电生理实验
        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结果
    一、5-HT_3R在CCI-ION大鼠TG中表达升高,参与三叉神经痛
    二、筛选和验证miR-193a-5p能调控5-HT_3R蛋白表达
    三、在体内上调miR-193a-5p能抑制5-HT_3R蛋白表达功能并缓解大鼠疼痛
    四、在体内下调miR-193a-5p能促进5-HT_3R蛋白表达功能并导致大鼠机械痛敏
    五、筛选和验证lncRNA XR_595534.2能调控5-HT_3R表达
    六、在体内上调lncRNA XR_595534.2功能,可促进5-HT_3R蛋白表达功能
讨论
    一、5-HT_3R在CCI-ION大鼠中表达升高,参与大鼠三叉神经痛
    二、miR-193a-5p调控5-HT_3R蛋白表达及功能
    三、lncRNA XR_595534.2与miR-193a-5p结合,靶向调控5-HT_3R蛋白表达及功能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5-HT_3R在疼痛中的作用及其调控
    一、5-HT_3R的结构
    二、5-HT_3R在神经系统的表达分布
    三、5-HT_3R在疼痛中的功能调控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8)中缝背核—前扣带回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讨论
本实验的下一步设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中缝背核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拟黑多刺蚁Pv5-HT7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蚂蚁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5-羟色胺
        1.1.1 5-羟色胺的概述
        1.1.2 5-羟色胺的功能
        1.1.3 5-羟色胺的合成
        1.1.4 5-羟色胺的发现
        1.1.5 5-羟色胺的医用价值和药物开发
    1.2 5-HT受体
        1.2.1 5-HT_1受体家族——与G_(i/o)结合的受体
        1.2.2 5-HT_2受体家族——结合G_(q/11)蛋白的受体家族
        1.2.3 5-HT_3受体——门控离子通道受体
        1.2.4 5-HT_4受体
        1.2.5 5-HT_5受体家族
        1.2.6 5-HT_6受体
        1.2.7 5-HT_7受体
    1.3 G蛋白偶联受体
        1.3.1 视紫红质受体
        1.3.2 生物胺受体
    1.4 昆虫5-HT的研究
        1.4.1 昆虫5-HT的研究现状
        1.4.2 5-HT及其受体在蜜蜂和果蝇中的分布
    1.5 拟黑多刺蚁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和5-HT_(2A)受体基因的克隆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
        2.2.2 RNA的检测
        2.2.3 cDNA序列的反转录反应
        2.2.4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5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2.6 拟黑多刺蚁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2.7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和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总RNA的提取
        2.3.2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3.3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
        2.3.4 拟黑多刺蚁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2.3.5 拟黑多刺蚊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开放阅读框的分析
    2.4 讨论
        2.4.1 总RNA的提取
        2.4.2 拟黑多刺蚁5-HT_7受体和5-HT_(2A)受体基因全长cDNA序列的克隆
第3章 拟黑多刺蚁Pv5-HT7受体和Pv5-HT2A受体蛋白质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1 分析方法
        3.1.1 基本理化性质分析
        3.1.2 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析
        3.1.3 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
        3.1.4 系统进化树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Pv5-HT_7受体蛋白质序列的理化性质
        3.2.2 Pv5-HT_7受体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析
        3.2.3 Pv5-HT_7受体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分析
        3.2.4 Pv5-HT_7受体蛋白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分析
        3.2.5 Pv5-HT_(2A)受体蛋白质序列的理化性质
        3.2.6 Pv5-HT_(2A)受体蛋白质序列同源性分析
        3.2.7 Pv5-HT_(2A)受体蛋白质的二级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分析
        3.2.8 Pv5-HT_(2A)受体蛋白序列的系统发生树分析
    3.3 讨论
第4章 Pv5-HT7受体基因和Pv5-HT2A受体基因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主要的试剂及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不同品级及发育阶段的蚂蚁总RNA的提取和第一条cDNA链的生成
        4.2.2 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Pv5-HT_7受体基因实时定量表达的结果与分析
        4.3.2 Pv5-HT_(2A)受体基因实时定量表达的结果与分析
    4.4 讨论
第5章 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对拟黑多刺蚁生长发育的调节作用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主要的试剂
    5.2 实验方法
        5.2.1 蛋白质的提取
        5.2.2 蛋白质浓度的测定
        5.2.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5.2.4 转膜
        5.2.5 免疫反应
        5.2.6 化学发光
        5.2.7 数据分析
    5.3 实验结果
        5.3.1 不同发育时期和不同品级蚂蚁总蛋白的定量
        5.3.2 Pv5-HT7受体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和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体内的定量结果
        5.3.3 Pv5-HT2A受体蛋白在不同发育时期虫体和不同品级拟黑多刺蚁成虫体内的定量结果
    5.4 讨论
第6章 免疫组化法检测Pv5-HT7受体蛋白和Pv5-HT2A受体蛋白在组织中的分布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实验仪器
        6.1.3 实验试剂
    6.2 实验方法
        6.2.1 固定脱水
        6.2.2 组织包埋
        6.2.3 冰冻切片
        6.2.4 染色程序
        6.2.5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Pv5-HT_7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脑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3.2 Pv5-HT_(2A)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脑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3.3 Pv5-HT_7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腹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3.4 Pv5-HT_(2A)受体蛋白在拟黑多刺蚁腹部的定位结果和分析
    6.4 讨论
第7章 拟黑多刺蚁工蚁的迷宫行为学训练
    7.1 研究背景
    7.2 实验方法
    7.3 实验结果
    7.4 讨论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10)调督安神法电针通过调控p11改善抑郁行为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抑郁症的中医学相关认识
        (一)病名
        (二)病因病机
    第二节 针刺干预抑郁症的作用机制
        (一)神经递质及其相关分子学说
        (二)神经内分泌障碍学说
        (三)神经可塑性学说
        (四)信号分子及转导通路
        (五)免疫功能改变学说
        (六)小结
    第三节 p11 在抑郁症中发挥的作用
        (一)p11 缺失与行为学的改变
        (二)p11 在不同核团中的功能
        (三)与p11 互作的蛋白
        (四)小结
第二章 抑郁模型的建立及DRN中p11 对行为学的影响
    第一节 抑郁模型的建立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抑郁状态下DRN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抑郁小鼠p11mRNA及蛋白水平的改变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四节 DRN神经元敲低p11 对行为学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三章 p11 的定位及功能
    第一节 p11 在DRN不同类型神经元中的定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p11 在神经元内的定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p11 的互作蛋白鉴定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四节 p11与mGluR5 的定位在抑郁状态下的改变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四章 5-HT~(DRN)中过表达p11 对抑郁行为的影响
    第一节 实验材料
        (一)实验动物
        (二)实验仪器
        (三)实验试剂
    第二节 实验方法与步骤
        (一)fev-cre基因型鉴定
        (二)病毒注射
        (三)CSDS造模及行为学测试
        (四)Cre/LoxP系统的运用
        (五)统计方法
    第三节 实验结果
    第四节 小结
    第五节 讨论
第五章 电针对抑郁行为的影响及机制
    第一节 电针对抑郁行为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二节 电针改善抑郁行为的机制研究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三)实验结果
        (四)小结
    第三节 讨论
        (一)调督安神法的理论依据
        (二)穴位选择的理论依据
        (三)电针对抑郁行为的影响
        (四)针刺抗抑郁的机制研究
结语
    1.创新性
    2.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与课题
致谢
附件

四、PERIPHERAL EXPRESSIONS AND FUNCTIONAL ROLES OF THE RAT 5-HT1 RECEPTOR SUBTYPES(论文参考文献)

  • [1]多巴胺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 杨晓旭.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5-HT1AR/OX1R异源二聚体对抑郁障碍作用的研究[D]. 徐明东. 济宁医学院, 2021(01)
  • [3]中脑中缝核五羟色胺能神经元亚群在颞叶癫痫中的作用多样性研究[D]. 程鹤鸣. 浙江大学, 2021(01)
  • [4]大鼠脊髓损伤后5-HT1D受体的表达及相关痉挛机制研究[D]. 孟鑫.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地佐辛阻断大鼠吗啡诱导的CPP复燃以及机制研究[D]. 何焱.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5)
  • [6]神经递质和调质参与导水管周围灰质痛觉调控的研究进展[J]. 严传婷,杜宜楠,韩静,任维,刘志强.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21(02)
  • [7]5-HT3受体参与三叉神经痛及其机制研究[D]. 齐任飞. 苏州大学, 2020(02)
  • [8]中缝背核—前扣带回5-羟色胺能神经通路在丙泊酚全身麻醉中的作用研究[D]. 龙忠芳.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9]拟黑多刺蚁Pv5-HT7和Pv5-HT2A受体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对蚂蚁生长发育影响的研究[D]. 杨森. 陕西师范大学, 2020
  • [10]调督安神法电针通过调控p11改善抑郁行为的机制研究[D]. 李蔚.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标签:;  ;  ;  ;  ;  

大鼠 5-HT1 受体亚型的外周表达和功能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