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德相融”的国家治理战略

论“法德相融”的国家治理战略

一、论“法德相济”的治国之策(论文文献综述)

李尧[1](2020)在《孙武军事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杨建军[2](2020)在《通过立法的文化传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传承有"基于生活的自然传承"和"基于立法的制度传承"两种基本模式。经过近40年的努力,我国已建立起文化传承的基本法律框架,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精神三部分内容纳入法律保障范围。保护与传承相统一,原则性立法、专门立法与关联立法相结合,政府义务与公民权利相结合,保护、引导、鼓励与预防、管理、惩戒相结合,是这一法律框架的基本特征。未来中华文化传承立法中,需要处理好现代化挑战与文明自主性之间的冲突,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的关系,合理借鉴域外立法经验,加强文化产业化立法、文化振兴立法,推动立法的体系化,促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互鉴。

徐光春[3](20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文中认为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神智和精神支柱。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量,无法维系生存,无法推动发展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会面临被消亡的境地。中华文

徐光春[4](20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文中研究指明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灵魂神智和精神支柱。思想文化的状况,决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生存发展状况。思想文化强,则国家、民族、社会强;思想文化弱,则国家、民族、社会弱。如果思想文化弱到无法凝聚人心,无法集合力量,无法维系生存,无法推动发展的时候,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这个社会就会面临被消亡的境地。中华文明五

闻申衍[5](2017)在《“法主德辅”何以正确 ——对依法治国的一种哲学诠释》文中研究说明自十八届四十全会提出全面实现“依法治国”以来,“法治”与“德治”的关系问题越来越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现有的研究状况来看,学界不仅没有搞清楚这两者间的关系,反倒因种种原因,将这一关系搞得越来越乱。不能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这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从而也不利于全面实现依法治国。本文提出的“法主德辅”是对依法治国的一种新的诠释,有助于人们正确理解“依法治国”的科学内涵及其意义。本文正文由四个相互联系的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阐释何为“法主”。“法主”即是说在治国方略上将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始终置于主导地位上不动摇,同时它也强调更好的发挥现代意义上的“德治”的辅助作用。坚持“法主”有其重要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同时,中西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法治”的探索,也为我们当前坚持“法主”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何为“德辅。”“德辅”即是说在治国方略上要重视发挥现代意义上的“德治”的辅助作用,但不能超越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治国理政的基本原则。坚持“德辅”同样有其重要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意义;同时,中西思想史上的思想家和经典马克思主义对于“德治”的探索,也为我们当前坚持“德辅”提供了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第三部分,主要阐释“法主”与“德辅”之间的辩证关系。“法主”与“德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主”与“德辅”在实现方式和适用领域方面存在着差异。“法主”与“德辅”又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法主”是“德辅”的实现前提,规定了“德辅”起作用的方式;“德辅”则是“法主”的必要补充,并巩固了“法主”的根基。离开“法主”就不存在“德辅”,反之,不坚持“德辅”也就不可能实现“法主”。它们之间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第四部分,重在强调颠倒“法主”与“德辅”的关系对于依法治国的危害,即:消解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误导人民对于依法治国的认识,阻碍全面依法治国的实现。故,依法治国必须贯彻“法主德辅”这一基本理念。可以认为,只有坚持这一基本理念,才能真正搞清楚,何谓“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何谓“现代意义上的德治”。

徐光春[6](2017)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在创新中结合、在实践中结合、在互动中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徐光春[7](2016)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文中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只有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才能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本文主要从三个层面具体分析和阐述:一是阐述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开花结果,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实践历程;二是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作用不减、深入人心的原因;三是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只有在创新中结合,在实践中结合,在互动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孙达[8](2016)在《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演进》文中研究说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有关决议以及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的系列讲话表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理念经过几代人的不断努力,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到对治国理政的的总体框架和基本理论体系日臻成熟。本文试图探寻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演进脉络,阐述治国理政理念的演进对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的意义。

王梓[9](2016)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把握的一个基本原则,是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需要培养大批的具有良好法治精神和较高道德素质的公民。这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做好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工作。从理论层面上梳理清楚法治与道德、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各自含义以及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功能上的差异。尽管在很多方面二者是不同的,但是他们不是相互割裂、独立的个体,在互有不足的前提下,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互渗透、互为补充,成为构建和完善个人的价值观念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两个要素。尤其从客观层面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呈现出发展基础滞后性、经济发展局限性、国家利益突出性的特点;少数民族大学生也表现出了成长经历中民族文化浓厚和思想上兼顾的特性。因此,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注意普遍性与特殊性、包容性与矛盾性、强制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原则。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构建和谐校园、法治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后,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具体应当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国家和社会要法德相济,共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次,学校施教过程中突出重点,彰显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特色;然后,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家风的熏陶;最后,大学生要注重自我素养的提升。通过这些方法,助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

王朝阳[10](2016)在《儒家“德治”思想与当代“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文化积淀、以道德主义、道德理想支撑的国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智慧和道德理想,是中华民族得以生生不息的的精神载体,在传承过程中发挥着凝聚民族向心力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道德思想以及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以德”是“德治思想”的理论核心。其基本特点是以伦理道德为内容,以道德教化为手段,主张在国家统治和社会管理中坚持“修己”和“安人”两大原则,继而对人民群众以及统治阶级乃至整个社会施以道德影响。一方面,儒家的“德治”是人治的必然要求,而道德自律则是实现人治的有效途径。儒家主要强调统治阶级要首先做表率,成为有良好道德之人,以仁德贤明或清正廉洁去治理国家,管理大众,以此达到维护其统治阶级的目的。这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其最终目的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以德治国”有着本质区别。另一方面,儒家主张“德主刑辅”、“以德去刑”,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注重个人道德及人格修养,以德教化的思想对当代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和构建和谐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是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来源。论文从解读儒家“德治“思想的理论构架及主要内容入手,深入探讨了儒家“德治”思想的主要内涵,重点剖析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和荀子的“德治”思想;在此基础上揭示了“以德治国”方略制定的时代背景、内涵和意义;通过比照分析两者所包含的“德”的内容不同,“德治”的内涵不同,与“法治”的关系不同,论述了儒家“德治”思想与当代“以德治国”的关系,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梳理出了二者在价值取向上的内在一致性。儒家“德治”思想是“以德治国”方略的思想来源;“以德治国”是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性继承与发展。

二、论“法德相济”的治国之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法德相济”的治国之策(论文提纲范文)

(2)通过立法的文化传承(论文提纲范文)

一、文化传承与立法的内在关联
    (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承
    (二)文化传承与立法
二、当代中国文化传承的相关立法及其特点
    (一)文化传承的主要立法
    (二)我国文化传承立法的基本特点
        1. 中央立法与地方立法相协调,原则性立法、专门立法和关联立法相结合,国内立法与国际条约相衔接
        2. 文化传承立法涵盖了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精神三部分内容,文化遗产保护与自然遗产保护相结合,管理与传承相统一
        3.权利与义务相结合,保护、引导、鼓励与预防、管理、惩戒相结合
三、现行立法建立的文化传承制度与保护机制
    (一)现行立法建立的文化传承制度
        1. 确立了国家作为文化遗产保护主体的法律责任,建立了文物保护与管理的科层体系
        2. 建立了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系列制度
        3.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的基本制度
        4. 通过关联立法,传承文化精神
四、完善文化传承立法的难题及其因应
    (一)现代化的挑战与文明自主性保存之间的冲突
    (二)文化传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
    (三)立足时代推进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四)促进文化传承立法的进一步体系化
    (五)文化精神传承与国家社会治理的现代化
    (六)文化传承的域外立法经验借鉴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世界传播的立法保障
结语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
    1、中国化,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2、中国化,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
    3、中国化, 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
    1、时代化, 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
    2、时代化, 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
    3、时代化, 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1、只有在创新中结合, 才能有生机活力。
    2、只有在实践中结合, 才能有生机活力。
    3、只有在互动中结合, 才能有生机活力。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
    1、中国化,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2、中国化, 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
    3、中国化, 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
    1、时代化, 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
    2、时代化, 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
    3、时代化, 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 当代中国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1、只有在创新中结合, 才能有生机活力。
    2、只有在实践中结合, 才能有生机活力。
    3、只有在互动中结合, 才能有生机活力。

(5)“法主德辅”何以正确 ——对依法治国的一种哲学诠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国内研究现状
        2. 国外研究现状
        3. 个人看法
    (三) 研究的重难点、创新点和方法
        1. 重点
        2. 难点
        3. 创新点
        4. 方法
一、何谓“法主”
    (一) “法主”的方法论辨析
    (二) “法主”的思想史批判
        1. 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依附“人治”的“法治”
        2. 西方思想史上关于“法治”的思想
        3.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法治”的思想
    (三) “法主”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1. “法治”缺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
        2.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于“法治”理念的不断探索
        3.“法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
二、何谓“德辅”
    (一) “德辅”的方法论辨析
    (二) “德辅”的思想史批判
        1. 中国传统社会中只有“人治”意义上的“德治”
        2. 西方思想史上关于“德治”的思想
        3. 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德治”的观点
    (三) “德辅”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1. “人情”在中国社会根深蒂固
        2. 中国共产党对“德治”理念的探索与实践
        3. “德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三、“法主”与“德辅”的辩证关系
    (一) “法主”与“德辅”间的区别
        1. 实现方式不同
        2. 适用领域不同
    (二) “法主”与“德辅”间的内在联系
        1. “法主”是“德辅”的实现前提
        2. “德辅”是“法主”的必要补充
        3.“法主”与“德辅”具有共同的价值导向
    (三) “法主”与“德辅”相互规定
        1. “法主”规定了“德辅”起作用的方式
        2. “德辅”巩固了“法主”的根基
        3. 不确定“法主德辅”就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与“德治”
四、“法主德辅”是“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
    (一) 颠倒“法主德辅”关系对“依法治国”的危害
        1. 消解掉“依法治国”的理念基础
        2. 误导人民群众对“依法治国”的理解
        3. 阻碍“依法治国”的全面实现
    (二) 对“法治”与“德治”关系错误理解的方法论批判
        1. “德主法辅”说
        2. “存法去德”说
        3. “并重”说
    (三) “依法治国”必须贯彻“法主德辅”的理念
        1. 坚持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主导作用
        2. 更好发挥“德治”在国家治理中的辅助作用
    (四) “法主德辅”理念的根据
        1. “法治”的功能与局限
        2. “德治”的功能与局限
        3. “法主德辅”是“法治”和“德治”互补的科学理念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化才有勃勃生机
    (一)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
    (二)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走向胜利
    (三)中国化,使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二、中华传统文化只有时代化才有旺盛活力
    (一)时代化,使中华传统文化永续发展
    (二)时代化,使传统文化作用不减
    (三)时代化,使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相结合,当代中国文化才具有强大的生机活力
    (一)只有在创新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二)只有在实践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三)只有在互动中结合,才能有生机活力

(8)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演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胜利
二、改革开放开始到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是我党治国理念的丰富和发展时期
三、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以后,尤其是十八届四中、五中全会通过的有关《决定》,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的系列讲话,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念的成熟并日臻完善

(9)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研究背景、目的、意义
    研究综述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理论搭建
    第一节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内涵
    第二节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第三节 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现实依据
    第一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特殊性
    第二节 基于地区差异性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原则
    第三节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推进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融合的对策
    第一节 注重融合:法德相济 共建和谐
    第二节 学校教育:突出重点 彰显特色
    第三节 家庭教育:注重家风熏陶
    第四节 个人意识:提高自我修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儒家“德治”思想与当代“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2 儒家“德治”思想的基本内容
    2.1“德治”的思想内涵
    2.2 儒家代表人物的“德治”思想
        2.2.1 孔子的“德政”思想
        2.2.2 孟子的“仁政”思想
        2.2.3 荀子的“礼治”思想
    2.3 中国传统道德体系中“德治”思想对道德建设的作用
        2.3.1“仁”——个人修养的道德基础、社会文明的前提条件
        2.3.2“义”——个人修养的价值准则、治世利民的重要理念
        2.3.3“礼”——个人修养的行为规范、国家团结的核心力量
        2.3.4“智”——个人修养的知性活动、稳定发展的潜在动力
        2.3.5“信”——个人修养的人格特质、兴衰存亡的根本关键
3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及其内涵
    3.1 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
    3.2 以德治国方略的内涵
    3.3 以德治国方略的意义
4“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思想的关系
    4.1 儒家“德治”思想与“以德治国”的本质区别
        4.1.1“德”的内容不同
        4.1.2“德治”的内涵不同
        4.1.3 与“法治”的关系不同
    4.2 儒家“德治”思想与以德治国的内在一致性
        4.2.1 儒家“德治”思想是以德治国的思想来源
        4.2.2 以德治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发展和超越
5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四、论“法德相济”的治国之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孙武军事伦理思想研究[D]. 李尧. 西南民族大学, 2020
  • [2]通过立法的文化传承[J]. 杨建军. 中国法学, 2020(05)
  •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 徐光春. 前进, 2017(10)
  •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A]. 徐光春. 第二届领导干部国学论坛论文集, 2017
  • [5]“法主德辅”何以正确 ——对依法治国的一种哲学诠释[D]. 闻申衍. 浙江师范大学, 2017(07)
  •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 徐光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1)
  •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华传统文化时代化[J]. 徐光春. 文化软实力, 2016(03)
  • [8]建国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念的演进[J]. 孙达.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6(07)
  • [9]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研究[D]. 王梓. 北方民族大学, 2016(03)
  • [10]儒家“德治”思想与当代“以德治国”的关系研究[D]. 王朝阳. 辽宁工业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论“法德相融”的国家治理战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