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微相组成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微相组成

一、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育强[1](2019)在《鄂尔多斯盆地上畛子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沉积微相和储层特征是控制油气聚集和运移的关键因素,沉积特征和储层评价研究对浊积岩油气藏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黄陵探区上畛子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展开研究,在构造地质学、沉积学、储层地质学、岩石学和测井地质学基础上,运用常规物性分析、录井资料、测井数据、多种化验分析,进行地层划分对比、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岩性分析、孔隙结构、储层物性、敏感性和储层渗流特征等研究,建立储层综合评价标准,对本区储层进行评价。根据沉积组合、沉积微相、岩心描述、粒度分析、铸体薄片观察、单井测井相分析和连井剖面对比,认为上畛子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主要以三角洲前缘水下滑塌浊积岩为主,发育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水道侧缘等微相类型,其中浊积水道为有利储集相带。通过铸体薄片观察、重矿物报告、物性测试报告、岩心数据等分析,得出长6储层岩石类型以浅灰色、灰白色长石砂岩为主,碎屑组分以长石、石英为主,碎屑颗粒之间以线接触和点-线接触为主,局部可见点接触;填隙物以云母、方解石、绿泥石和伊利石为主,其中方解石占比最大,且有少量铁白云岩和硅质;胶结类型以孔隙式胶结、连晶式胶结为主。孔隙类型主要为粒间孔和各种溶孔,另有少量裂隙孔,平均孔喉直径0.65μm,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喉直径偏小,渗透率小,相对分选系数小,属于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依据物性数据、测井解释分析,长6储层平均孔隙度为8.01%,渗透率为0.41×10-3μm2;本区主要经历压实作用、胶结作用以及溶蚀作用三种成岩作用,整体上处于中成岩A期;长6储层总体属于弱速敏、中等偏强-弱水敏性、弱盐敏、弱-中等偏弱碱敏以及酸敏程度为改善。根据沉积相、砂体厚度、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隔层分布等研究成果,建立为长6油层组储层级别的分类评价标准,将本区储层划分为四类,各小层储层类型均以Ⅱ类和Ⅲ类储层为主,Ⅰ类储层分布范围较小。

朱广社[2](2014)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碎屑岩、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及其成藏效应》文中认为鄂尔多斯盆地能源矿产十分丰富,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一个中生代大型内陆含油盆地。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是我国最早获得陆上油气发现的地层,中生界晚三叠世延长组-中侏罗世延安组多年来一直是碎屑岩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并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论文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层序地层、物源、沉积体系特征、层序岩相古地理、沉积模式、成藏特征等多方面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认识。通过运用多种物源分析研究方法,针对全盆地上中生界晚三叠世延长组和中侏罗世延安组沉积时期的物源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明确了当时的物源分布状况,为沉积体系研究奠定了基础。结果表明中生界晚三叠世延长组物源区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主要发育东北、西南和西部物源三大物源区,并在此基础上发育有6个次级物源。早、中侏罗纪亦存在多个物源区,在盆地的西部、西北部为全盆侏罗纪最为主要的物源区,各时期古水流方向、水系分布和河道方向有明显继承性,物源区具有较为稳定继承的特点。依据沉积组构、岩石组合、剖面结构等相标志特征,系统提出了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沉积体系综合划分方案,并研究了沉积相发育特征。将三叠系延长组—侏罗系延安组中识别划分出冲积扇、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浊流等5类沉积体系,并建立了相应沉积模式。认为在盆地西南部及南部延长组中期的半深湖发育了典型的浊积岩,并建立了该时期的浊积岩形成发育模式。在系统的地层清理和对比基础上,运用露头、测井、地震等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研究方法,对盆地内上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层序界面特征、界面的成因类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总结,将盆地碎屑岩层系层序界面识别出了4种成因类型,7种层序界面物质表现形式。在层序界面识别基础上,首次系统建立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系—侏罗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研究了层序的发育特征。将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系统划分出了6个超长期旋回和20个长期旋回,其中三叠纪包含3个超长期旋回,侏罗纪发育3个超长期旋回,研究了中期基准面旋回发育特征。并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内部不同相带的层序充填结构特征,划分出了5种层序结构类型,开展了不同沉积体系的沉积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建立了大型内陆拗陷盆地层序充填结构分模式。首次系统编制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上晚三叠世延长组—中侏罗世延安组各主要时期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规律,为盆地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地质图件,并系统建立了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的古地理演化模式。对盆地沉积演化进行了阶段划分,研究了盆地不同沉积充填演化阶段对沉积体系、层序发育分布的差异性控制作用,同时进一步探讨了盆地内外动力作用过程对沉积、层序充填的耦合关系。讨论了鄂尔多斯盆地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的成藏效应,盆地中生界碎屑岩层系主要为岩性油气藏,认为盆地的沉积、层序充填演化控制了生储盖组合时空分布,在基准面平面升降和幕式,构造作用下,共同控制了生、储、盖时空组合及其分布,沉积体系类型和岩相特征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分布,不同的岩相古地理单元区的成藏地质条件具有差异性。

朱石磊[3](2013)在《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上三叠统延长组低孔低渗透储层特征和控制因素不清的问题,以高精度层序地层学、现代沉积学和储层地质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对露头、岩心、测井和化验分析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研究区开展了高精度层序地层、沉积相和成岩作用研究。建立了研究区下延长组的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并分析了重点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时空演化规律、微观储层和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开展了研究区有利区带的预测。主要认识以及成果如下:本次研究阐明了姬塬地区延长组各级层序界面的识别特征及其结构样式,共识别出1个二级层序、5个三级层序、17个四级层序和36个五级高精度层序地层单元,三级层序以水道下切削蚀不整合为特征,依据从测、钻井和岩心数据上识别出的初始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在各层序中划分出低位、水进及高位体系域,建立了以不同级次水进面为界的高精度等时地层对比格架,为储层特征和成岩作用分析提供了可对比的时空尺度。在高精度地层格架约束下,在研究区识别出曲流河三角洲、湖泊等沉积体系类型和13种成因单元,阐明了沉积体系内沉积相构成及分布,分析了主要的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在层序格架内充填和演化的规律。层序内的低位域以发育强烈进积型三角洲为主,高位域以发育缓慢进积型三角洲为主,水进体系域主要发育三角洲前缘和湖相泥质沉积为特征。以不同沉积微相内的砂岩分析化验数据为基础,指出研究区储层砂岩具有以细砂岩为主,分选性中等-好,磨圆度中等,孔隙胶结为主,填隙物多样,低孔、特低渗-超低渗的特征。根据成岩机理,识别出压实作用、压溶作用、胶结作用、溶蚀作用和交代作用等成岩作用类型,研究了基准面旋回-沉积微相分异-砂岩成岩改造作用的成因关联机制。根据不同层段的成岩作用类型差异提出了针对性的成岩相命名方案,研究指出,研究区有利目标带为围绕“砂岩发育的沉积单元+相对大颗粒的好物性砂岩+建设性成岩作用”所圈定范围。

张海峰,田景春,张涛,王峰,张锦泉[4](2012)在《华池-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浊积岩特征及成因》文中指出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华池-庆阳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沉积过程中所发育的浊积岩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底铸型构造普遍发育,复理石韵律明显,具有典型的鲍马序列,粒度分布平行于C=M基线,萨胡判别值平均为7.357;同时,根据沉积背景的差异,将研究区浊积岩划分为来源于东北缓坡背景三角洲前缘的浊积岩及来源于南部、西南部陡坡背景三角洲前缘的浊积岩两种成因类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比较了两类浊积岩在成因机制、发育规模、砂体形态、岩相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并建立了不同沉积背景下的浊积岩成因模式。

张志强,张志,王英杰[5](2012)在《鄂尔多斯富黄探区延长组坡折带研究方法与识别》文中指出坡折带是指由同沉积构造长期活动引起的沉积斜坡明显突变的地带。由于同沉积构造的长期活动,构造坡折带对盆地充填的可容纳空间和沉积作用可产生重要的影响,制约着盆地沉积相域的空间分布。

田景春,隆昊,苏楠,王卫红,张锦泉[6](2010)在《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文中研究指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的白豹-华池地区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长6-3亚段以发育厚层块状砂岩为特征,对其成因的认识分歧很大。作者在众多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区内钻井岩心、测井及地震资料对长6-3厚层砂岩特征进行研究,认为它是由正常沉积与事件沉积所形成的砂体相互叠加而构成的。其中正常沉积为三角洲前缘砂体,事件沉积为地震作用所形成的砂体以及由地震作用导致三角洲前缘滑塌再搬运而形成的浊积砂体。2种作用、3种成因类型砂体在垂向上相互叠置、在平面上相互交叉,构成了该地区广泛分布的厚层砂岩。

邵晓岩[7](2009)在《白豹—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前人众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沉积学、沉积地球化学、石油地质学理论为指导,充分利用钻井、测井和测试分析资料,通过沉积构造、岩性组合、地球化学、砂岩微观特征以及测井响应特征综合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沉积旋回,以K5和K6标志层进行等时性对比,将研究区长4+5油层组划分为2个亚段4个小层:即4+51、长4+52、4+511、长4+512、4+521、长4+522。利用岩性标志、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粒度分布特征、测井相分析以及剖面结构等相标志分析,在研究区长4+5沉积期识别出湖泊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和滨浅湖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水下天然堤和水下决口扇、席状砂、分流间湾、前三角洲泥及浅湖泥等沉积微相。首次在研究区长4+5油层组中发现了震积岩沉积,论述了震积岩特征,建立了震积岩沉积序列,分析了其成因。通过大量的钻井岩心观察,在研究区长4+5油层组发现了发育大量由震积液化作用形成的砂球、砂枕、球~枕构造、微断层递变层、微裂缝、液化卷曲变形等同生变形构造,识别为震积岩,在详细研究了该区震积岩特征的基础上,建立了震积岩所具有的不同沉积序列,深入分析了其成因。通过对长4+522期~长4+511期砂体展布规律研究及岩相古地理编图,认为白豹—华池地区长4+5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属于东北水系志靖三角洲和吴旗三角洲向西南方向的延伸部分,结合沉积相标志研究、沉积类型划分及特征研究、震积岩特征研究,从而建立了研究区长4+5沉积期沉积模式。首次充分利用沉积地球化学标志,定量~半定量反演了研究区长4+5沉积期的湖盆水体性质和古气候条件,进一步论证了长4+5沉积期的沉积环境。利用沃克法(相当硼法)、亚当斯法(Admas)及元素比值法(Sr/Ba)推断出研究区长4+5沉积期为淡水沉积环境;利用铁矿物组合法和Fe2+/Fe3+比值法判断当时沉积环境为弱还原环境;通过元素组合法(Cu、Ba、Ni等)分析,认为研究区长4+5沉积期为滨湖~浅湖沉积环境;根据元素组合法(Fe、Mn、Cr、V、Ni等)和元素比值法(Sr/Ba、Fe3+/Fe2+)分析,认为研究区长4+5沉积期为潮湿气候条件。根据大量的岩心观察和测试分析资料认为,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以及复合成因类型的砂体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相带。研究区长4+5储集层砂岩为近物源沉积的矿物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较低的岩石类型,主要为长石砂岩,其次为岩屑长石砂岩。孔隙类型主要为剩余粒间孔,其次为长石溶孔。储层平均孔隙度14.36%,平均渗透率1.66×10-3μm2,属于低孔特低渗~特低孔特低渗型储层。研究区内成岩作用主要有机械压实、压溶、胶结、溶蚀等作用,其中早期胶结和溶蚀对储层的发育具有建设性作用。对姬塬—胡尖山和白豹—华池两地区长4+5油层组进行了类比研究,论文通过两地区的岩石类型、重矿物组合、石英阴极发光、砂体展布规律、垂向相序变化以及储集砂体成因类型等特征的对比,认为姬塬—胡尖山地区主要受阿拉善古陆和阴山古陆控制物源,属于西北水系和东北水系的混合沉积区,长4+52沉积期砂体相对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及多期水下分流河道的叠置是储集砂体发育的有利相带;而白豹—华池地区主要受阴山古陆控制物源,属于东北三角洲沉积体系,长4+51沉积期砂体相对发育,有利储集相带主要是河口坝及叠置河口坝。

吕强[8](2009)在《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鄂尔多斯盆地是我国东部中生代能源矿产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一个大型内陆含油气盆地。盆地内三叠系延长组不仅是我国陆相三叠系地层中研究最早、发育齐全的层型剖面,也是我国最早获得陆上油气发现的地层,因而多年来一直属于主要的油气勘探目的层。其中,长6油层组以有大规模岩性油藏分布并作为重点勘探对象已获得巨大效益。论文通过大量的野外和室内的研究工作,对盆地西南部长6期的物源、沉积体系及发育模式、事件沉积、层序地层、层序-岩相古地理与砂体展布、储层特征及油藏富集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从颗粒特征、重矿物、岩屑分布、稀土元素、地震特征等不同角度研究了盆地西南部长6时期物源状况。结果表明,物源区的构造背景为再旋回造山带,研究区存在南部、西部及西南部三大物源区,而东北部则为混源区。以区内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数据及古生物标志等资料为基础,进行了沉积相与沉积体系综合分析。湖泊、三角洲、浊流是鄂尔多斯西南部西峰油田长6时期的主要沉积类型,而浊积岩沉积广泛发育。区内属于“深水-陡坡型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浊流沉积”。主要储集体为三角洲前缘砂体和半深湖的浊积岩砂体。首次在研究区提出并研究了延长组事件沉积特征,认为长6时期主要的事件沉积有浊流事件、火山事件、缺氧事件和地震事件等,这些事件与长7-长6的储层、烃源岩等密切相关。就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而言,该类事件沉积为区域性和地方性事件沉积,并与气候等因素共同作用对延长组油藏的形成作出了巨大贡献。盆地浊积岩具有典型的浊流沉积特征,为低Eh值的还原环境产物。浊积岩成因研究表明,研究区内浊积岩为低密度流的湖相浊积岩,为盆地西南部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垮塌成因,并且具有“多源性”。鉴于上述分析,建立了该地区浊积岩形成发育模式。运用基准面旋回原理,将整个延长组划分4个长期旋回,长6油层组进一步划分出了3个中期旋回和6个中短期旋回,并研究了其层序发育特征、层序界面、不同级次旋回的类型和成因特征。同时,分析了不同层序结构和叠加样式,并总结出了短期基准面旋回的分布模式。以中期基准面旋回为单元,编制了研究区长6油层组的层序-岩相古地理图,并建立相应的沉积模式。通过延长组高阻泥岩及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结合沉积相、古地理格局及地震相分析,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长6沉积前的盆地底部形态。认为该时期盆地底形具有“南陡北缓、西陡东缓”的特点,这种特点造成了盆地东北部主要属于缓坡型湖泊三角洲体系,而在盆地南部、西南部则属于陡坡型扇三角洲及三角洲前缘末端的浊积扇沉积。储集砂体的成因类型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置水下分流河道砂体、河口砂坝砂体、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砂坝组合砂体以及浊积岩砂体,并以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砂体组合及浊积岩砂体为主要。长6含油层位以长63为主,其次为长62油层段,砂体在长63最为发育,其次是长62油层段,储集砂体的展布受控于沉积相带的展布。储层特征表明,砂岩组分的成分成熟度低,结构成熟度中等偏好,为细砂岩粒级。砂岩主要类型为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长石岩屑砂岩。储层孔隙类型以残余粒间孔、长石溶孔为主,而微裂缝极少。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渗透率的变化主要受孔隙发育程度的控制,显示出孔隙型储层的特征。成藏因素及油藏分布规律研究表明,该地区具有较好的生烃条件和十分有利的储层沉积条件,岩性圈闭条件良好,岩性与古、今构造演化形成良好的匹配关系,排烃期流体势横向上形成的西峰地区低势区,是很有潜力的勘探地区。近年的油气勘探实践证明,储层物性好是高产的必要条件。

李凤杰,蒋斌,赵俊兴[9](2008)在《鄂尔多斯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分带及成因分析——以定边-安边地区延长组长6油组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运用沉积相分析理论对鄂尔多斯盆地定边-安边地区晚三叠世延长组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进行系统研究,共识别出其组合形式有:水下分流河道叠加组合、河口坝叠加组合、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叠加组合以及河口坝与远砂坝、席状砂的叠加组合等4大类9种类型。并深入研究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的时空分布规律,以三角洲前缘坡折带为界,将三角洲前缘分为"台型前缘"、"坡型前缘"和"盆型前缘"三部分,各部分有独特的沉积微相组合形式。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的基准面旋回原理和沉积物体积分配原理表明:短期基准面的规律性变化影响着储层砂体的成因类型、叠加组合形式和空间分布规律,据此建立坳陷湖盆三角洲前缘不同沉积微相组合的成因分布模式。

曹红霞[10](2008)在《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和已有勘探资料的基础上,以沉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指导,综合构造—地层分析、地球物理学、地球化学、盆地分析、古地貌恢复等多种理论和方法,通过野外露头、钻井、测井等资料的综合分析,深入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沉积体系发育特征、沉积中心以及沉降中心的位置。确定了研究区东北部以曲流河三角洲沉积体系为主,西南部以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较发育。分析了延长组主要油层组(长10—长1)的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确定了晚三叠世不同沉积期的湖岸线和深湖线位置。在区域地质背景、轻重矿物、古流向及稀土元素分析的基础上,认为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沉积主要受东北、西南以及西北和南部四大物源区影响,其中,东北部和西南部为主要物源区,西北部和南部为次要物源区,延长组各个沉积期物源具有良好的继承性。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的沉积经历四个演化阶段,即湖盆形成及扩张期、鼎盛期、回返期、萎缩消亡期。长10、长9至长8期由满盆的河流到迅速的湖进,至长7期北西和北东向断裂活动明显加强,基底整体下沉剧烈,湖盆发育达鼎盛期,由于沉降速率增大,湖岸线迅速外扩,盆地西南部发育大面积浊积岩。长6期三角洲大规模充填,湖盆萎缩开始,长4+5期在盆地西北部出现短暂的湖泛,整体来看湖盆仍继续萎缩。长3期湖泊面积减小,深湖区向东南部退缩,长2期河流沉积广布,湖岸线萎缩幅度较大,深湖衰竭,至长1期演化为三角洲平原,仅在子长—庙沟一带深湖短暂复活,由于后期剥蚀作用,湖泊已支离破碎。受构造沉降速率控制,湖盆的沉积中心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就研究区的湖岸线变化来看,长10期至长4+5期湖盆主轴线呈北西—南东向延展,长3期至长2期湖岸线西北部萎缩幅度较大,至长1期,湖盆主轴线由北西—南东向转为近东西向延展。研究区晚三叠世沉降中心位于马家滩—白豹—宜君一线,西南部镇原—崇信一线存在局部沉降区;而沉积中心主要位于正宁—合水—姬塬—吴起—志丹—太白—黄陵—黄龙一线围成的区域,由西北向东南延展,并以北西—南东为轴向两侧迁移。沉降中心与沉积中心位置不完全一致,二者的迁移和叠加,对烃源岩热演化具有控制作用,其叠合部位将对烃源岩热演化异常高值分布区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论文提纲范文)

(1)鄂尔多斯盆地上畛子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浊流沉积研究现状
        1.2.2 储层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研究区地层发育概述
    2.2 地层划分与对比
        2.2.1 标志层
        2.2.2 地层划分
    2.3 构造特征
第三章 沉积微相研究
    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3.2 沉积相标志
        3.2.1 岩相标志
        3.2.2 沉积构造
        3.2.3 古生物标志
        3.2.4 粒度标志
        3.2.5 测井相分析
    3.3 沉积相类型
        3.3.1 微相划分及其特征
        3.3.2 浊积沉积体系
        3.3.3 沉积微相分析
    3.4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特征
        3.4.1 沉积微相剖面分析
        3.4.2 沉积微相和砂体展布
第四章 储层特征
    4.1 储层岩石学特征
        4.1.1 碎屑成分
        4.1.2 填隙物成分
        4.1.3 结构特征
    4.2 储层孔隙结构
        4.2.1 孔隙类型
        4.2.2 孔喉大小及类型
        4.2.3 孔隙结构特征
    4.3 储层物性及非均质性
        4.3.1 物性特征
        4.3.2 储层非均质性
    4.4 成岩作用特征
        4.4.1 压实作用
        4.4.2 胶结作用
        4.4.3 溶解作用
    4.5 储层敏感性
        4.5.1 速敏性分析
        4.5.2 水敏性分析
        4.5.3 盐敏性分析
        4.5.4 碱敏性分析
        4.5.5 酸敏性分析
    4.6 储层渗流特征
        4.6.1 储层的润湿性
        4.6.2 油水相对渗透率特征
        4.6.3 水驱油特征
第五章 储层综合评价
    5.1 有效储层下限确定
        5.1.1 岩性与电性关系
        5.1.2 物性与电性关系
        5.1.3 含油性与电性关系
    5.2 储层综合评价
结论和认识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碎屑岩、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及其成藏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勘探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线路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构造格局
    2.2 中生界的构造沉积格局
    2.3 中生界地层划分
        2.3.1 晚三叠世延长组地层划分
        2.3.2 侏罗纪地层划分
第3章 物源分析
    3.1 延长组物源分析
        3.1.1 物源区构造背景
        3.1.2 碎屑组分特征
        3.1.3 重矿物组合及分布特征
        3.1.4 岩屑分布特征
        3.1.5 古流向分布与物源分析
        3.1.6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
        3.1.7 地震资料的前积反射
    3.2 侏罗系延安组物源分析
        3.2.1 砂岩的岩石类型
        3.2.2 重矿物特征
        3.2.3 古流向特征
第4章 沉积体系发育特征
    4.1 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
    4.2 沉积体系类型及特征
        4.2.1 冲积扇沉积体系
        4.2.2 河流沉积体系
        4.2.3 三角洲沉积体系
        4.2.4 湖泊沉积体系
        4.2.5 浊流沉积
第5章 层序地层格架与层序充填动力学
    5.1 层序界面特征和成因类型
        5.1.1 层序界面物质表现特征
        5.1.2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
    5.2 层序地层划分方案
        5.2.1 层序划分标志
        5.2.2 层序划分方案
    5.3 中生界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5.3.1 晚三叠世延长期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5.3.2 侏罗系层序地层发育特征
    5.4 层序发育结构类型划分及特征
        5.4.1 层序结构类型划分
        5.4.2 短期基准面旋回及特征
        5.4.3 基准面旋回分布规律及盆地层序充填模式
    5.5 沉积层序充填动力学过程分析
        5.5.1 河流体系的层序充填与叠加过程
        5.5.2 湖泊三角洲体系基准面旋回层序充填与叠加过程
第6章 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及演化模式
    6.1 晚三叠世延长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6.1.1 长 10 期(MSC1- MSC3)古地理特征
        6.1.2 长 9 期(MSC4- MSC5)古地理特征
        6.1.3 长 8 期(MSC6- MSC8)古地理特征
        6.1.4 长 7 期(MSC9- MSC11)古地理特征
        6.1.5 长 6 期(MSC12- MSC14)古地理特征
        6.1.6 长 4+5 期(MSC15- MSC16)古地理特征
        6.1.7 长 3 期(MSC17- MSC19)中期旋回古地理特征
        6.1.8 长 2 期(MSC20- MSC21)古地理特征
    6.2 中侏罗世延安期岩相古地理特征
        6.2.1 延 10 期(MSC3- MSC4)古地理特征
        6.2.2 延 9 期(MSC5)古地理特征
        6.2.3 延 8 期(MSC6)古地理特征
        6.2.4 延 7 期(MSC7)古地理特征
        6.2.5 延 6 期(MSC8)古地理特征
        6.2.6 延 4+5 期(MSC9- MSC10)古地理特征
    6.3 岩相古地理演化模式
        6.3.1 晚三叠世岩相古地理演化模式
        6.3.2 侏罗纪岩相古地理演化模式
第7章 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及其成藏效应
    7.1 沉积盆地演化阶段划分
    7.2 沉积充填作用过程与层序充填耦合关系
        7.2.1 晚三叠世延长期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层序沉积充填耦合关系
        7.2.2 侏罗纪动力地质作用过程与层序充填耦合关系
    7.3 盆地沉积层序充填演化过程的成藏效应
        7.3.1 盆地沉积、层序充填演化控制了生储盖组合时空分布
        7.3.2 沉积体系类型和岩相特征控制了有利储层的发育分布
        7.3.3 不同古地理单元控制了区域成藏地质条件的差异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3)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1.2.1 国外低孔渗油田开发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低孔渗油田开发及研究现状
        1.2.3 对低孔渗透砂岩储层特征的总体认识
        1.2.4 低孔渗储层的技术研究现状
        1.2.5 研究中的困难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1.3.1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的技术研究思路
    1.4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1.6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盆地构造特征
    2.2 盆地沉积背景
    2.3 研究区地质特征概况
        2.3.1 研究区位置和基本概况
        2.3.2 研究区目的层地层特征
3 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
    3.1 层序划分原则与级次
        3.1.1 一、二级层序的划分
        3.1.2 层序(三级层序)的划分
        3.1.3 高精度层序(四、五级层序)的划分
    3.2 层序界面识别
        3.2.1 层序界面识别的标志
        3.2.2 层序界面识别
    3.3 高精度层序划分方案及沉积充填特征
4 沉积体系和沉积相构成及特征
    4.1 沉积体系的研究方法
    4.2 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
        4.2.1 沉积背景分析
        4.2.2 三角洲沉积特征
    4.3 湖泊沉积体系
        4.3.1 沉积背景分析
        4.3.2 湖泊沉积特征
        4.3.3 湖岸线的确定
    4.4 研究区沉积体系的分布与演化
        4.4.1 主要沉积体系类型与沉积模式
        4.4.2 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相的分布与演化
5 低孔低渗透砂岩的储层特征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储层岩石类型
        5.1.2 岩石成分特征
        5.1.3 岩石结构特征
        5.1.4 储层填隙物特征
    5.2 储层孔隙结构类型与特征
        5.2.1 储层微观孔隙类型
        5.2.2 储层孔隙结构特征参数分析
    5.3 储层物性及非均性特征
        5.3.1 储层物性特征
        5.3.2 储层非均质特征
6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6.1 储层成岩作用类型
        6.1.1 压实作用
        6.1.2 压溶作用
        6.1.3 胶结作用
        6.1.4 溶蚀作用
        6.1.5 其它成岩作用
    6.2 成岩作用演化
        6.2.1 成岩作用的阶段演化特征
        6.2.2 成岩序列分析
        6.2.3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6.3 储层成岩相分析
        6.3.1 成岩相类型划分
        6.3.2 成岩相分布特征
7 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控制因素及综合评价
    7.1 沉积作用对砂岩储层的影响
        7.1.1 沉积地层水的酸性特质对储层物性演化的影响
        7.1.2 沉积过程对储层的影响
    7.2 成岩作用对低孔渗砂岩储层的控制
        7.2.1 压实作用主控储层物性降低
        7.2.2 胶结作用对储层物性的负面影响
        7.2.3 溶蚀作用对储层物性的改造
    7.3 粘土类矿物对低孔渗砂岩物性的的影响
        7.3.1 粘土矿物成分及含量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7.3.2 粘土矿物的溶蚀程度对储层物性的影响
    7.4 低孔渗砂岩储层综合评价
        7.4.1 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7.4.2 有利储集相带预测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华池-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浊积岩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浊积岩特征
    1.1 底铸型构造普遍发育
    1.2 复理石韵律明显
    1.3 鲍马序列清晰
    1.4 C-M图及粒度参数特征
2 浊积岩类型
3 浊积岩成因模式
    3.1 来源于东北缓坡背景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成因模式
    3.2 来源于西南部陡坡背景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岩沉积模式
4 结论

(5)鄂尔多斯富黄探区延长组坡折带研究方法与识别(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
2 计算方法
3 研究区坡折带识别
4 结论

(6)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1 长6-3厚层块状砂岩特征
    1.1 正常沉积作用形成的砂体
    1.2 地震事件沉积作用形成的砂体
    1.3 浊流事件沉积作用形成的砂体
2 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分析
    2.1 在垂向上相互叠置
    2.2 在平面上相互交叉
    2.3 成因联系
3 结 论

(7)白豹—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论文所依托的项目
        1.1.2 选题依据
        1.1.3 选题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低渗透岩性油气藏的研究现状
        1.2.2 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及内容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及研究重点
        1.4.1 技术路线
        1.4.2 研究重点
    1.5 完成的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构造背景
    2.2 区域沉积背景
    2.3 地层划分与对比
第3章 沉积相标志、类型及时空演化研究
    3.1 沉积相标志研究
        3.1.1 岩性标志
        3.1.2 沉积构造标志
        3.1.3 古生物化石
        3.1.4 粒度分布特征
        3.1.5 测井相分析
        3.1.6 剖面结构分析
    3.2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研究
        3.2.1 沉积相类型划分
        3.2.2 沉积相特征
        3.2.2.1 三角洲前缘亚相
        3.2.2.2 前三角洲亚相
        3.2.2.3 滨浅湖亚相
    3.3 震积岩特征研究
        3.3.1 研究区长4+5 震积岩特征
        3.3.2 震积岩沉积序列
        3.3.3 成因分析
    3.4 岩相古地理演化
        3.4.1 沉积相垂向演化特征
        3.4.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3.4.2.1 长4+52沉积期
        3.4.2.2 长4+5沉积期
        3.4.2.3 长4+51沉积期
        3.4.2.4 长4+51沉积期
    3.5 沉积模式
第4章 长4+5 沉积期湖盆水体性质研究
    4.1 长4+5 沉积期湖盆水体古盐度确定
    4.2 长4+5 沉积期湖盆氧化-还原条件
    4.3 长4+5 沉积期湖盆水体深度
    4.4 长4+5 沉积期古气候条件
第5章 储集层特征、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5.1 储层岩石学特征
        5.1.1 颗粒特征及岩石类型
        5.1.2 填隙物组分特征
        5.1.3 储集砂岩结构特征
    5.2 储集砂岩孔隙类型及特征
    5.3 储集层物性特征
    5.4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
    5.5 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的影响
        5.5.1 破坏性成岩作用
        5.5.2 建设性成岩作用
第6章 白豹-华池与姬塬-胡尖山长4+5 储集砂体差异性研究
    6.1 储集砂岩类型特征的差异性
    6.2 储集砂岩中重矿物组合的差异性
    6.3 储集砂岩中石英阴极发光的差异性
    6.4 储集砂体展布特征及岩相古地理格局的差异性
    6.5 储集砂岩垂向相序变化的差异性
    6.6 有利储集砂体发育的沉积微相的差异性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图

(8)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事件沉积的研究现状
        1.2.2 层序地层学研究现状
        1.2.3 油气勘探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方法及技术线路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1.6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构造格局与构造演化
        2.1.1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特征
        2.1.2 盆地构造演化
    2.2 上三叠统延长组地层发育简况
第3章 物源分析
    3.1 利用 Dickinson 三角图解判断物源区构造背景
    3.2 碎屑组分分布特征
    3.3 重矿物的平面分布特征
        3.3.1 盆地南部重矿物分区
        3.3.2 庆阳-宁县地区重矿物分区状况
        3.3.3 ZTR 含量变化
    3.4 岩屑的平面分布特征
    3.5 地震资料的前积反射
第4章 沉积相特征
    4.1 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4.2 沉积相划分标志及其特征
        4.2.1 颜色标志
        4.2.2 颗粒结构
        4.2.3 沉积构造
        4.2.4 剖面结构
        4.2.5 自生矿物
        4.2.6 古生物标志
        4.2.7 测井相标志
        4.2.8 粒度分布特征
    4.3 沉积相划分方案
    4.4 沉积相发育特征
        4.4.1 三角洲沉积特征
        4.4.2 湖泊沉积
    4.5 长6 期古湖泊水体性质
第5章 事件沉积与油气聚集
    5.1 浊流事件
        5.1.1 浊积岩形成机理
        5.1.2 研究区浊积岩发育特征
        5.1.3 浊积岩成因模式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5.2 火山作用事件
    5.3 缺氧事件
    5.4 事件沉积与油气聚集关系讨论
第6章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6.1 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对比的基本原则
        6.1.1 地层基准面原理
        6.1.2 沉积物体积划分原理
        6.1.3 相分异原理
    6.2 界面成因类型及其识别标志
    6.3 层序地层划分
    6.4 层序发育特征
        6.4.1 层序发育结构类型划分
        6.4.2 短期基准面旋回及特征
        6.4.3 短期基准面旋回分布规律及盆地层序充填模式
        6.4.4 中期基准面旋回特征
第7章 古地理特征及演化
    7.1 沉积背景(长8、长7)
        7.1.1 长8 沉积时期
        7.1.2 长7 沉积时期
    7.2 宁县-庆阳地区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7.2.1 MSC1 层序-岩相古地理
        7.2.2 MSC2 层序-岩相古地理
        7.2.3 MSC3 层序-岩相古地理
    7.3 沉积相剖面对比
        7.3.1 南北向连井沉积相剖面对比
        7.3.2 东西向连井沉积相剖面对比
    7.4 盆地底形分析
        7.4.1 长7 高阻泥岩、有效烃源岩分布特征
        7.4.2 沉积相方面证据
        7.4.3 地震相特征
    7.5 盆地演化特征
第8章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及其展布特征
    8.1 储集砂体成因类型
    8.2 砂体对比特征
        8.2.1 东西向剖面砂体对比
        8.2.2 南北向剖面砂体对比
    8.3 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8.3.1 长6~3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8.3.2 长6~2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8.3.3 长6~1砂体平面展布特征
第9章 储层物性特征与油藏富集规律
    9.1 孔隙类型及特征
        9.1.1 三角洲储层孔隙类型特征
        9.1.2 浊积岩储层孔隙类型特征
    9.2 储层物性特征
        9.2.1 三角洲储层物性特征
        9.2.2 浊积岩储层物性特征
    9.3 油藏富集规律
        9.3.1 靠近生烃中心油源充足
        9.3.2 岩性圈闭与构造条件的最佳配置是油藏形成的有利因素
        9.3.3 地下流体低势区(层)是油气运聚的指向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 1
图版 2
图版 3
图版 4
图版 5
图版 6
图版 7
图版 8
图版 9
图版 10
图版 11
图版 12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9)鄂尔多斯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分带及成因分析——以定边-安边地区延长组长6油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长6油组沉积微相的发育及组合特征
    1.1 沉积微相类型及特征
    1.2 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类型及特征
        1.2.1 水下分流河道的叠加组合
        1.2.2 河口坝微相的叠加组合
        1.2.3 水下分流河道与河口坝的叠加组合
2 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的分带性
3 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组合成因分布模式
4 结 论

(10)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来源、依据、目的和意义
        一、选题来源及依据
        二、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的手段、方法及发展趋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一、总体研究目标
        二、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三、技术方法
    第五节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第六节 主要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及构造区划分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节 盆地构造区划分及构造特征
第三章 地层划分及对比
    第一节 地层划分的思路及方法
    第二节 地层划分方案
    第三节 地层划分、对比标志
        一、主要标志层
        二、辅助标志层
    第四节 地层特征
第四章 沉积特征与盆地边界
    第一节 岩石类型及特征
        一、砂岩
        二、粉砂岩
        三、泥(页)岩
        四、凝灰岩
        五、泥灰岩
    第二节 沉积结构特征
        一、沉积物的结构成熟度
        二、沉积物的粒度分布特征
    第三节 沉积构造特征
    第四节 盆地边界
第五章 物源分析
    一、轻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二、重矿物特征与物源分析
    三、古水流特征与物源分析
    四、稀土元素富集规律与物源分析
第六章 沉积中心迁移特征与沉积相
    第一节 相界线的划分原则
        一、湖岸线的划分原则
        二、河流与三角洲平原界线的划分原则
    第二节 沉积相与砂体展布
        一、长10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二、长9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三、长8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四、长7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五、长6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六、长4+5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七、长3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八、长2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九、长1油层组沉积中心分布特征与砂体展布
    第三节 沉积环境格局
第七章 构造运动与气候对沉积的影响
    第一节 气候对沉积作用的影响
    第二节 构造运动对沉积的影响
        一、沉积背景
        二、晚三叠世沉降中心研究
        三、晚三叠世沉积中心研究
        四、晚三叠世构造与沉积中心演化
结论与认识
图版Ⅰ
图版Ⅱ
参考文献
作者读博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四、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的微相构成(论文参考文献)

  • [1]鄂尔多斯盆地上畛子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沉积特征及储层评价[D]. 王育强. 西北大学, 2019(01)
  • [2]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中侏罗世碎屑岩、沉积、层序充填过程及其成藏效应[D]. 朱广社.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3]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低孔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及控制因素研究[D]. 朱石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3(04)
  • [4]华池-庆阳地区延长组长6-长7油层组浊积岩特征及成因[J]. 张海峰,田景春,张涛,王峰,张锦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5]鄂尔多斯富黄探区延长组坡折带研究方法与识别[J]. 张志强,张志,王英杰. 内江科技, 2012(01)
  • [6]鄂尔多斯盆地白豹-华池地区长6-3厚层块状砂岩成因[J]. 田景春,隆昊,苏楠,王卫红,张锦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4)
  • [7]白豹—华池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4+5油层组沉积微相及储层特征研究[D]. 邵晓岩. 成都理工大学, 2009(02)
  • [8]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晚三叠世长6期沉积体系与油藏富集规律研究[D]. 吕强.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 [9]鄂尔多斯坳陷湖盆缓坡型三角洲前缘沉积微相分带及成因分析——以定边-安边地区延长组长6油组为例[J]. 李凤杰,蒋斌,赵俊兴. 矿物岩石, 2008(03)
  • [10]鄂尔多斯盆地晚三叠世沉积中心迁移演化规律研究[D]. 曹红霞. 西北大学, 2008(08)

标签:;  ;  ;  ;  ;  

陕甘宁盆地华池地区延长组缓坡带三角洲前缘微相组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