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经营信托公司调查不全

异地经营信托公司调查不全

一、信托公司异地经营不完全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邹昌波[1](2021)在《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摘 要:近年来,我国在金融领域大力推进去杠杆、强监管等力度,引发了人们对金融创新利弊的深入讨论。支持者认为,金融创新能有效降低机构和消费者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增长;金融脆弱性论者则认为,金融创新尤其是金融业务创新产生的过度信用扩张是金融危机的根源。因此,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企业和经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监管降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仍然值得深入研究。在我国,现阶段商业银行仍是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金融机构,国内市场融资渠道也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占比相对较小,商业银行依然是经营信用活动的核心主体。因此,以商业银行为对象来考察我国金融创新具有现实价值。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遵循着“创新→监管→再创新→再监管”这一基本过程,因而研究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必须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监管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开放程度的提高,原来只从事国家指定金融活动的商业银行,也开始开展大量的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的交叉金融业务、同业业务、金融市场业务等金融业务创新活动,已引起银行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以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为主要研究对象,紧扣金融创新过程以及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的博弈过程,通过梳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脉络,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金融创新的特征以及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的影响,进而提出针对性业务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金融创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本文聚焦于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以及与金融创新相关并影响着金融业务创新效率的外部监管、公司治理、机制、有利条件等。本文所指的金融创新,包括交叉金融业务等新型业务,以及批发金融业务、机构金融业务等传统金融业务的改进。同时,与金融创新关联的制度,如商业银行的治理目标、组织方式、组织架构等,本文也纳入了研究范围。论文按照“金融创新理论→金融创新动因→金融创新内容与特征→金融创新评价→金融创新效应”的逻辑思路展开研究。全文共分为九章:第一章:导论。本章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然后对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研究总体现状、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进行了分析和介绍,最后给出了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以及不足之处。第二章: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研究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本章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相关概念和理论进行了系统梳理。首先,在严格界定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等相关概念基础上,剖析了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与影子银行业务之间的关系;其次,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进行了分析;最后,重点讨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动因和效应的相关理论观点,包括经济增长理论、金融发展理论、金融创新和金融风险理论等。第三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本章首先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和外部压力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为节约资本耗用、突破信贷规模限制等而进行的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其次,对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金融创新领域之一,即交叉金融业务的发展历程、模式与特征进行了分析;同时,对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的创新内容、特征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约束条件。第四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评价。首先构建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评价体系,进而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作为样本,运用因子分子法对其综合能力进行了评价。其次,以我国37家上市银行非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作为衡量指标,分析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并以非利息收入占总资产比重这一指标作为创新能力替代指标,对其进行稳健性检验。研究发现,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五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首先基于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分析了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有利于提升银行经营绩效,但依赖于银行自身对风险承担水平的把控;其次,根据实证结果,对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与银行经营绩效的关系进行进一步探讨。第六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2008—2019年37家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金融风险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并且在引入金融风险滞后项以后,所得到的实证结果依然稳健;第二,提高商业银行存贷比、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率和商业银行资产规模有助于降低商业银行自身经营风险;第三,商业银行资产报酬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对金融风险具有正相关关系。第七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本章利用我国A股2004—2019年上市企业的非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以委托贷款刻画的金融创新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第二,企业经营活动净现金流、营业销售收入比率、资产负债率、无形资产规模、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和地区经济增长水平对企业绩效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三,企业资产规模对金融风险具有负向阻碍作用,而企业成立年限兼具正负两种效应。第八章: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本章通过DSGE模型阐释了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作用机制,并通过设计相关的实证模型和变量指标,利用我国37家商业银行以及宏观层面2008—2019年非平衡面板数据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商业银行在进行交叉金融创新业务的时候会获得更高的收益;第二,以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刻画的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显着;第三,整体上,商业银行存贷比、盈利能力、资产规模、居民消费、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人力资本和城镇化对宏观经济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第九章: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本章首先总结了研究结论,并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创新与监管的关系,认为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其次,分析了我国金融业务创新监管需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资本监管不足、表外与同业监管不足、监管协调不够以及对系统性重要监管机构监管不足等方面;最后,从完善监管制度、完善资本监管和堵住监管套利三大方面提出了改进金融创新监管的方向和建议。论文的创新点:第一,对以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交叉金融业务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前沿领域,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交叉金融业务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尤其是交叉金融业务作为研究对象,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容和特征,及其宏微观影响,具有较好的理论与现实意义。第二,对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特征以及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从国内外研究现状出发,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并采用理论建模、博弈分析、实证检验等多种手段分别从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经营绩效、银行风险、企业经营绩效以及宏观经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多角度研究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宏微观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的经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通过微观金融业务创新提高资本利用效率从而提升商业银行金融规模,但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这种创新又会增加自身风险承担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金融风险的形成。对于企业而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整体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样本来说,这一结论依然稳健。对于宏观经济的影响,本文认为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会增加对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但是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明显。第三,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能力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同时,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现状特征进行联系,分别从创新的综合能力和中间业务收入两个角度,对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进行定量分析。本文认为,规模小的商业银行在业务创新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但是在风险管理创新能力方面表现比规模大的商业银行要稳定。同时,在样本期间内我国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能力在不断提升。第四,构建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波动影响的DSGE模型,并对金融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从理论上看,当金融创新的收益为正时,商业银行有动机将资金从传统借贷转移到金融创新业务中,从而逃避金融监管要求,进一步增加经济体的总产出与总消费。

张丁[2](2020)在《C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优化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伴随着应用程序的便捷使用正式宣告进入爆发式的增长时代。一方面,企业通过应用程序进行品牌宣传和产品营销已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不可逆转的趋势。另一方面,企业只有从客户体验的角度设计开发应用程序,并将自身的品牌或产品通过应用程序进行合理的展示,才能在进行营销的同时更好地促进企业形象的塑造,树立一个能够吸引各类客户的品牌形象并实现企业跨越式的发展。本文以C信托公司为例,分析了在互联网和金融科技飞速发展,C信托公司产品发行成本和营销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并已经出现了的资金流动性危机的背景下。分析了C信托公司客户构成和产品现状。在全面系统描述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现状基础上,具体分析了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SWOT,即其所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面临的挑战和威胁,并深入阐述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创新方案设计与具体实施过程及其创新优化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内在原因进行剖析、归纳,得出以下结论:(1)信托公司线上营销信托产品到客户群体老龄化、产品期限长、交易频次低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信托行业构建自己的线上营销管理体系已成趋势,进一步加强与互联网的融合,是信托行业在资金端发展的必然选择。(2)虽然C信托公司构建全新的线上营销管理体系会遇到各种来自外部环境的影响和威胁,但是整个科技金融发展的大背景下,依然可以获得大量的发展机遇。同时,对于C信托而言,有效摆脱对线下销售模式的依赖,节约大量营销及营销管理成本,才有可能完成公司在资金端的转型,获得新的生机。(3)C信托线上营销管理体系如果要进一步发展,需要从公司资源的倾斜、金融产品营销组合的创新、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系统定位的不断转换、构建线上团队等5个方面不断协同发展。其中,构建线上团队使产品的线上销售作为未来新的销售渠道,使APP客户端作为创新业务的落地平台将是创新优化路径得以最终实现的关键。

何美玲[3](2020)在《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几年,各地政府积极出台政策以发展区域金融中心,纷纷将地方性金融管理机构如金融办升级为金融局,以加强辖区内金融管理,推动地方金融发展、创新和试验。许多省份都提出了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的要求,并试图建立产融结合的地方政府金融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地方金控集团”)来保证地方经济发展。地方金控集团的发展壮大可以给地方政府带来提高竞争力、降低财政压力以及做大做强地方性金融资源等优势,无疑已经成为了地方政府参与竞争的新手段。然而,在地方政府为促进经济增长,竞相推动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发展的同时,也蕴含着较为严重的金融风险。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作为地方政府金融控制权的最新表现形式,一方面它具有一般金融混业经营企业的特点,另一方面地方政府背景决定其具有特殊的风险特征,与我国金融分权和经济转型现象密切相关。除了传统的金融控股集团内风险转移行为外,更重要的是地方金融控股集团与地方国企之间复杂的所有权控制与关联交易,以及地方政府盲目金融扩张而引发的特殊风险。其具体来源于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产业结构失调和产能过剩导致的地方国企不良资产和高额负债,城市化进程中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承担过多政策性负担导致的投资效率低下,以及地方政府通过地方金控集团对隶属银行的贷款进行干预导致银行风险上升等方面。如何理解地方金融控股集团的快速发展和由此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如何构建金融监管体制来防范风险,迫切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相较于市场交易,关联交易具有交易主体之间关系复杂、交易方式多样化以及交易信息透明度差等特点,往往是公司与控股股东之间利益输送或公司自身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而地方金控集团除了具有一般企业集团的多层次金字塔结构外,还具有地方政府属性和金融属性,这使得其关联交易特征更为复杂。在本文研究的搜索范围内,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文献较为匮乏,几乎没有专门讨论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文献,理论和实证都非常匮乏。基于此,本文选择从关联交易角度,研究其与地方金控集团风险之间的关系。本文的基本逻辑如下:作为学术研究和实践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关联交易引发的集团内风险传染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讨论。但是关联交易风险不仅仅限于由互相交易而产生的子公司间风险关联性和传染性,还会引起集团内部资源在母子公司以及不同层级子公司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尽管这种内部资源配置并不会直接影响合并报表结果,但会引起集团内部收益和责任的转移,进而影响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风险承担水平。除此之外,地方金控所在地区的地方政府竞争压力以及经济禀赋等决定了其战略定位和功能定位也有所不同,因此关联交易风险应该呈现出异质性特征,不能一概而论。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地方金控集团发展历程及现状,以使读者能够直观理解地方金控集团的发展现实。其次,本文研究了关联担保、关联借贷以及附属银行关联贷款产生的风险。这三类关联交易属于非经常性关联交易,但频率和占比相对较高,是关联企业之间利益输送的重要渠道,能够对企业的盈余以及投融资计划产生重要影响,对这三类关联交易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关联交易表现出的风险特征,本文在最后部分讨论了地方金控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由于地方金控集团是地方政府金融资产的重要组成形式,本文进一步将风险防范与化解拓展到地方金融层面,不仅讨论了地方金融发展与风险防范的冲突,还构建理论模型求解中央—地方间激励相容的风险分担机制。主要的观点及结论如下:1.地方金融控股集团有多种分类方式,有着整合地方金融资源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是地方政府竞争的新形式。按照证监会行业分类,属于综合型的地方金控集团占比最高。这是由于在地方金融机构股权改革中,地方政府往往将地方财政局直接持有的金融机构股权划归给了综合型的国有企业集团,实现产融结合,提升经济发展的目标。其次为金融业,这是地方政府整合金融资源,打造地区金融协同效应的结果。其余占比较高的行业类型还包括商业、建筑业、制造业以及交通运输等各地区支柱产业,这与地方金控集团承担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责任相一致。按照金融资产与产业资产融合程度,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可分为纯粹金融型如山西金控、金融主导型如重庆渝富、产融并重型如广州越秀集团、产业主导型如浙江国贸。2.地方金控集团的发展和现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资产和负债逐年增长较快,截止2016年平均资产额突破10亿元,是各地区举足轻重的集团企业。第二,负债占资产的规模较高,存在一定依靠杠杆运营的风险。第三,从行政级别看,省级政府控制的地方金控数量要远远高于非省级。第四,地方金控整体地域分布与地区定位以及金融资源分布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北京上海广州拥有的直接融资类金融牌照较多,而江苏、山东和浙江拥有的间接融资类金融牌照较多。3.关联担保引发了地方金控集团过度负债风险,异质性分析表明担保方向和母子公司关系是影响该效应的重要原因。具体而言,关联担保与地方金控过度负债的可能性正相关,也即地方金控内关联担保占比越高,则过度负债风险程度越严重。这是由于地方金控的集团式发展模式使其更容易获得关联担保,在自身融资冲动和银行对担保贷款青睐的双重作用下,很容易导致过度负债。母公司对子公司的关联担保更可能造成地方金控的过度负债风险。这是由于母公司控制资源较多,增信能力更强。这种效应在决策权配置集中于母公司,子公司盈利性较差或成长性较高的地方金控中,表现的更强。进一步研究发现,地方金控的政府属性和金融属性也会影响关联担保的后果。具体而言,相比于非省级地方金控,省级地方金控中,关联担保与过度负债的正向关系更强;相比于非持股银行的地方金控,持股银行的地方金控中,关联担保与过度负债风险的正向关系更强。4.关联资金借贷与地方金控过度投资风险正相关,并受到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调节作用。具体而言,地方金控内关联资金借贷比例越高,地方金控过度投资风险越大。这是因为,地方金控集团在挑选投资项目时,并不一定遵循企业价值最大化原则,有可能是政治收益最大化。且地方金控集团存在较为严重的代理问题,关联借贷资金的使用受到的监督和约束较少,借贷资金的预算约束很软。本文从相对GDP排名、地方金控集团的相对重要重要性以及地方官员更替等多个角度刻画地方政府对地方金控集团的干预程度,结果发现,当地方金控所在地区的GDP排名较为落后时,地方金控集团的重要性越高,地方官员更替导致的政策不确定性越低时,内部关联资金借贷与过度投资风险的正相关关系越显着。也即地方金控集团关联资金借贷与过度投资风险的关系受地方政府干预程度的调节。5.地方金控集团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渠道既有关联贷款的直接影响渠道,又有贷款集中度的间接影响渠道。关联贷款对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不显着。但是按照对外融资依赖度和融资约束分组后发现,当银行隶属于外部融资依赖度较高,融资约束较高的金控集团时,关联贷款显着提高了银行不良贷款率。可见,关联贷款并不必然代表控股股东的掏空行为。当集团紧缺资金而又难以通过其他途径融资时,集团会通过关联贷款损害银行利益。贷款集中度提高了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但是以上关系受到地区经济禀赋的调节作用的影响。具体而言,当地区工业经济比例以及地区国有经济比例较高,地方政府财政禀赋较差时,贷款集中度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影响更为明显。6.预算软约束和非金融生产要素的流动程度是影响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协调度的重要因素,硬化预算约束的同时,提高非金融要素流动性是一种协调金融发展和金融监管的方式。硬化预算约束会促使金融机构选择高努力,提高金融项目成功率;而提高非金融生产要素流动性,有助于提高金融资本的相对边际价值,促进金融发展。从硬化预算约束方面,本文提出了建立地方政府金融风险防范基金,具体包括,基金金额的设置应与地方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以及金融风险暴露额等相挂钩;地方金融风险防范基金的设立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金融机构也应按照其风险程度进行出资;基金的出资额要经过央行的验资,但其日常运营由地方资产管理公司进行市场化运作,并受公众和政府监督。在提高要素流动性方面,本文也从优化制度环境、促进人才流动、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出了建议。7.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最优监管分权取决于监管收益、利益协同程度、以及信息优势等因素。本文从鼓励代理人参与、激励委托人和代理人努力以及加强双方信息交流等三个方面对最优监管分权进行了分析。鼓励代理人参与模型的结果为:若中央政府在该项目中的相对收益较高时,应该实施集权监管;若地方政府在该项目中的相对收益较高时,需要进行分权监管。为保障委托人利益最大化,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较为一致,适合分权监管;若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的利益不一致,则适合集权监管。激励委托人和代理人努力模型的结果为: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较为一致,此时为了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应该对该金融项目进行集权监管;如果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不一致,此时为了激励地方政府的努力,应该对该金融项目进行分权监管。信息传递模型的结果为:在集权情况下,中央政府总是有激励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告知地方政府;而地方政府是否将信息告知中央政府则取决于利益协调系数。如果利益协调系数较高,则地方政府也有激励将信息告知中央政府;在分权情况下,地方政府总是有激励将自己获得的信息告知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是否将信息告知地方政府则取决于利益协调系数。如果利益协调系数较高,则中央政府也会将信息告知地方政府。本文主要有以下几点创新:首先,本文根据金融机构股权数据,并通过股权关系追溯前十大股东最终控制人性质和持股比例的方式确定了各地的地方金控集团,由此构造了地方金控集团的全样本。在本文搜索的文献范围内,针对地方金控集团的研究都是案例研究或者定性分析,暂没有研究通过金融机构向上追溯股东的方法确定地方金控集团全样本,更毋论对地方金控集团的实证研究。其次,本文对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与传统关注金融控股集团内不同金融机构间风险转移和侧重防火墙建设来防范风险的思路不同,本文认为关联交易引起的集团内部资源在母子公司以及不同层级子公司间的流动与重新配置,会进一步影响子公司和集团整体的风险承担水平。本文的研究内容更加强调地方金控通过关联交易导致权利责任以及资源在不同金融公司和产业公司间转移而产生的风险。再次,本文更加强调地方政府竞争带来的特殊关联交易风险,视角新颖。已有文献大多基于公司金融角度,从“效率观”或者“掏空观”的视角讨论关联交易。而本文认为地方金控集团关联交易的经济后果不仅仅受公司治理因素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地方政府竞争因素的影响。如果忽略了关联交易的政治特征,将难以深入全面了解关联交易风险。最后,本文基于组织监管分权的理论分析框架,构建了中央与地方分级监管体制的理论模型,并根据理论模型提出了监管意见。目前已有监管分权文献仅就事论事探讨监管权限的划分,不仅缺乏从理论角度分析中央与地方的最优风险分担,而且多为就事论事的应急研究方法,缺乏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

康森[4](2020)在《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信托滥觞于英国,兴盛于美国,因其精巧的设计制度和实践魅力,大陆法系国家也纷纷引进。尤其在金融领域,信托愈加受人们青睐,各种信托品种可以说形形色色,是金融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商事信托的迫切要求是移植信托制度的根本动力,但在信托制度本土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系列水土不服的问题。其中比较突一个问题就是对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规定过于概括,缺乏客观的评判标准,导致该义务形同虚设。我国信托业近年来高速发展,截止2019年第四季度,我国信托业资产规模已经达到21.6万亿元,投资类信托占比不断攀升,这更迫切的要求我国不断完善谨慎投资义务规则。谨慎投资义务是委托人、受益人监督受托人适当、审慎管理信托事务的义务约束机制,对受益人来讲,意义重大。但我国现行《信托法》对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规定相当粗糙,不能满足受益人的需求。近年来相继出现的银广夏事件,金信信托股份有限公司的“停业整顿”事件等均与信托机构进行不够谨慎的投资密切相关。深入的去思考发掘,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方面存在以下二大问题:第一,我国《信托法》及相关法律在此规定上极其简略、过于抽象,缺乏具体的指引性,对于谨慎义务的判断标准模糊。第二,在当前以信托机构为主的信托实践中,由于目前的信托市场环境及“刚性兑付”的存在,谨慎投资义务规则形同虚设、很难施行。基于上述问题,本文从比较法、案例研究法、法律解释法等角度,通过对谨慎投资义务规则在英美信托制度中的演变及相关案例的梳理分析,总结了审查谨慎投资义务的具体判断标准,以及违反谨慎投资义务的责任承担,在立足于我国目前信托制度的基础以期提出合理的建议,更好的保护受益人利益。本文除引言与结论外,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概述”。受托人是信托关系的核心要素,首先从受托人及其基本义务入手,明确了受托人的地位、区分了两大基本义务,其次阐述了谨慎义务的从属概念——谨慎投资义务,区分其与谨慎义务的区别。最后对谨慎投资义务的评判标准以及其存在的价值进行探讨。第二章是“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内容与存在问题”。梳理了我国目前“一法两规”、“基金独大”的信托法律中关于谨慎投资义务的规范,通过具体的法条分析得出了谨慎投资义务规则上所存在的缺陷:即法律规范过于简略、不具备可操作性;该规则在信托实践中施行困难。第三章是“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比较法视角下考察”。对目前信托制度十分完备的英国、美国,大陆法系的日本进行考察,学习更先进的信托理念,学习更合理的信托谨慎义务制度的构建。以时间顺序梳理了英美两国从“法定清单规则”到“谨慎人规则”再到“谨慎投资者规则”的演变,对不同时代的信托理念做了深入探讨,并着重分析了当前符合科学投资组合理念的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与美国《统一谨慎投资者法》。第四章是“我国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制度的完善”。基于我国目前信托受托人谨慎义务规则的缺陷,从英美两国相对完善的谨慎义务规则学习经验,提出合理化建议,从明确谨慎投资义务判断标准、确立违反谨慎投资义务的责任承担规则、信托法与信托业法相分离等不同方面提出设想。

邬明虎[5](2019)在《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 ——基于WG银行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商业银行融资为代表的间接融资,占整个金融体系融资的90%。这种重要性表明了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水平直接影响、决定整个金融业的最终风险管控效果。上一世纪90年代以来的区域性、全球性金融危机,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暴露了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近10年来全球(实体)经济的不景气,对金融业,特别是直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以及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银行、保险、证券等不同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业务,相似性越来越大,差异越来越小,以前分业经营的规定变得不再符合新时期变化、发展的需求,对分业经营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我国的金融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混业经营改革的安全路径,以应对这种变化。针对实体经济不景气导致的金融风险不断增加,中央在19大报告里明确提出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主张,其后,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进入强监管时代。在强监管时代,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现实性。本文选择从基层商业银行入手,以基层商业银行WG银行作为分析案例,去研究强监管时代,商业银行如何做好风险管控。论文首先从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整体运行数据进行简要分析,从数据分布看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控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对基层商业银行WG银行的风险管控数据及实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合金融风险管控的基本理论,剖析了WG银行在风险管控,特别是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针对商业银行和WG银行在风险管控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控改进措施。针对论文的不足,指出了改进的方向。

陈涵[6](2019)在《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研究》文中指出1979年10月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宣告成立,成为我国现代信托业的开端。经过39年的高速发展,信托公司管理资产规模在2018年达到22.7万亿元,信托业远远超越了保险业规模,稳居金融行业第二大的地位。但在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增加的同时,信托业大而不强,信托公司缺乏核心竞争力、发展后劲不足等问题逐步凸显。信托业如何突破瓶颈,重新审视发展路径,在做大信托规模的同时做强信托资产,提升信托业发展质量,从而促进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信托业共识,而信托受益权目前在我国金融市场中流通受限成为做强信托资产的障碍。信托受益权是信托关系中的受益人根据信托合约享有的请求受托人支付信托利益等权利。我国将信托受益权界定为私募性质,在交易机制不完善、信托产品不能公开营销、投资者准入门槛高、流通渠道分散等限制条件下,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乱象丛生,出现李鬼信托、违规分拆信托受益权等现象,损害投资者利益,降低信托业声誉,扰乱金融业秩序,影响经济发展,而民事信托业务在我国发展缓慢,无法有效发挥信托财产管理制度的本源作用,制约了信托业的发展。因此如何系统设计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以降低流通障碍,减少流通乱象,规范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促使信托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提高信托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信托受益权价值,做强信托资产以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流通市场以进一步发挥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效应,是本学位论文研究的出发点和着力点。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是在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中,通过制度、规则、流程等条件明晰各参与主体和客体(流通交易双方、信托公司、监管者等作为参与主体,信托受益权作为交易标的)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关系,以实现信托受益权流通功能的体系。从机制设计的主体需求角度分类,流通机制包括交易机制(估价标准、报价规则、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和配套机制(如政策法律机制、税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流通渠道):交易机制设计旨在规范流通市场的交易规则,体现为对流通市场参与主体满足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条件的设置,最大化参与主体的期望效用;配套机制设计则主要体现为监管者对流通市场主体参与约束条件的设置,规范流通市场在制度层面的机制设计,旨在满足监管者的监管需求,构建规范透明的流通市场,降低监管成本。本文研究路线是结合国内外信托业发展的背景来解析信托受益权流通的国内外经济环境、我国流通机制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和完善流通机制的必要性,通过国内外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比较提出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设计思路,根据我国信托受益权的特性进行流通机制的系统设计,最后提出政策建议和后续研究方向。全文主要内容分为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横纵解析、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设计、结论建议三大部分。首先,为设计符合我国国情的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本文从民事信托发源地的英国、商事信托发达的美国和与我国同属大陆法系的日本出发对比分析国外信托业发展背景下的信托受益权流通,并结合制度变迁理论对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的发展历史脉络依次从政府主导的财政支持阶段到银行附属通道业务发展阶段再到信托公司主导的信托受益权流通三个阶段进行纵深梳理,结合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现状,进一步通过理论分析其问题及成因,为机制设计作铺垫。在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纵向解析上,文章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和产权理论分析信托受益权流通对我国信托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民事信托的发展,回归信托本源,优化信托业务结构;提高商事信托受益权的流通性,促进长期投资,推动信托业服务实体经济;减少信托受益权流通障碍导致的效能损耗,降低交易成本;有效发挥市场调节资源的作用。基于信托业发展的历史数据,本文整理汇总了省际面板数据,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结论:信托业发展对我国经济增长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反应信托业发展的指标——新增集合信托规模每增加1%,人均GDP增长率和GDP增长率均提高0.0008%。结合信托受益权流通有利于推动我国信托业发展进而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分析,可见信托受益权流通具有宏观经济效应。因此完善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有利于规范流通市场,降低流通障碍,减少流通乱象,进一步发挥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效应。通过国外的横向比较和我国历史发展的纵向分析,可见完善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具有必要性,并且进一步提炼出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设计的总体思路:信托受益权按照性质分类,统一流通市场,分类交易;大力发展民事信托,回归信托本源;完善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发挥其投融资功能。其次,本文第二大部分(第四、五、六章)主要探讨如何设计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在流通机制的顶层设计上,本文提出“信托受益权按照性质分类、分类估价、分类交易、统一流通市场、流通渠道分层次流转”的指导思想,其中:信托受益权按性质分类是流通机制的前提;交易机制是流通机制的核心;政策法律机制、税收机制、风险防范机制、流通渠道等配套机制是流通机制的基础设施,保障交易机制的有效运行。本文探索交易机制的设计,先以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为基础分析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适用定期拍卖机制,再结合机制设计的经济理论,从机制设计理论基准模型出发,探讨了其理论分支——拍卖理论的基准模型;基于拍卖理论的基准模型进行拓展,放宽基准模型的假设条件分别研究民事信托受益权和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作为信托受益权的重要类别,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最能体现信托业回归“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本源。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是基于多属性物品逆向拍卖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激励相容和参与约束条件进行交易机制的设计,实现民事信托委托人和信托公司的期望效用最大化。通过理论建模推导出信托公司的最优竞拍策略,并得出以下与现实相符的结论:当信托公司作为竞拍人的数量增加时,信托公司的服务质量会提升,手续费报价减少,信托公司的期望收益降低,委托人的期望效用增加;当信托公司的专业能力越强时,信托公司的手续费报价会相应降低,期望收益增加,委托人的期望效用也会增加。在该理论模型基础上,本文以家族信托为算例求解信托公司的最优竞拍策略,进一步验证了理论模型的结论。作为信托受益权的第二大类别,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则大相径庭,基于可分物品视角的拍卖理论和双向拍卖理论进行研究,结合激励相容、参与约束和预算约束等条件进行交易机制的设计,实现市场交易主体期望收益最大化。通过理论建模推导出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最优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并以集合信托受益权的交易案例进一步说明商事信托受益权进行标准化估价的流程以及流通市场的最优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在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中,信托公司作为重要参与主体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市场组织者和做市商的角色定位作为转型升级的方向,其中做市商更能体现信托公司的专业优势,本文基于做市商竞争报价模型推导出信托公司的最优报价策略。文章最后提炼出基本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了主要贡献、研究局限和后续研究方向。文章主要贡献在于结合国内外信托业发展的背景解析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环境和完善流通机制的必要性;系统设计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拓展拍卖理论基准模型应用到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交易机制的分类研究。

刘林[7](2019)在《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竞争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截至2017年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规模达26万亿,资产规模处于除银行外第二大金融业态地位,但是整个信托行业仍然业务模式较为单一,有明显的靠监管套利盈利的现象,如果不加以妥善解决,将有可能引发重大金融风险。2018年4月,人民银行《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印发(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拉开了资管行业统一监管序幕,对于整个资管行业影响深远,诸如银行理财、信托、券商资管、保险资管、私募基金等泛资管业务均重新站在同一起跑线,各资管机构通过监管套利和通道业务做大规模已不再可能,整个资管市场竞争格局将有重大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托公司需要紧抓机遇,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发展质量。本文以S信托公司在“资管新规”下的竞争战略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信托行业的发展历程及在“资管新规”的发布背景下,面临收益率下滑、利润下滑、竞争加剧、风险频发的发展困境,并对企业竞争战略理论进行了概述,同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的思路以及研究的内容;其次对“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分析,主要从资管新规下信托业监管政策的变化,宏观环境及行业环境开展分析;再次对“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内部环境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主要从S信托公司的发展状况、S信托公司内部环境开展分析,得出S信托公司存在的问题。并运用SWOT分析法,提出相应竞争战略,即在充分发挥WO战略的同时,积极的回避威胁,在业务竞争中选择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寻找新的信托业务蓝海;最后制定了建立差异化理财品牌、差异化产品创新战略、专业子公司战略、全面的风险控制体系战略、专业化人才战略等竞争战略目标。本文结合战略制定工具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资管新规”发布的背景,为S信托公司进行了重新的定位和规划,这对于S信托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对其他信托公司在新的监管背景下开展业务竞争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具有一定创新性和时效性。

庄萍[8](2019)在《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N银行是目前厦门历史最为悠久的法人金融机构,是在有着60多年发展历程的基础上进行股份制改革而成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自2012年股份制改革以来,N银行正逐步向现代商业银行转变,2014年,N银行开始向异地企业开展授信业务,打破了传统的行政区域管理界限及资金管理组织体系,扩大了业务交叉力度,加快了传统体制向现代商业银行体制转换。业务局限被打破,虽然有利于扩大N银行的市场份额,增强竞争能力,但在当今经济不景气,信贷业务不良不断冒出的背景下,如何提高对异地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尤其是异地国有企业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水平,保障信贷资产的安全,对N银行的经营管理显得格外重要。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访谈和经验总结法对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进行研究。首先阐述相关概念,即对信贷风险、异地企业、异地国有企业、异地对公授信的含义进行描述,同时阐述相关理论基础,即对商业银行授信管理理论进行描述;其次,从N银行的基本情况、异地企业客户授信业务的发展历程、流程、现状等出发,具体介绍目前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及风险管理的现状;然后,重点阐明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现存问题,并从内部与外部两方面分析产生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的原因;最后,针对前述问题,提出完善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具体对策。本文的主要结论是通过分析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总结出目前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过度授信风险;盲目相信国有企业信用,忽视企业本身还款实力;授信过程缺乏外部合作。最后本文提出完善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主要对策是加强对异地国有企业贷款的统一授信管理;加强授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加强授信过程中的信息科技投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异地国有企业授信过程中的外部交流与合作。

张恒[9](2018)在《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5年,某商业银行因一起类信贷业务违规案件遭到了监管部门的行政处罚,类信贷业务复杂冗长的交易流程开始浮出水面。近年来,我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类信贷业务在我国野蛮生长,并迅速遍地开花,已然成为相当一部分金融机构重要的利润贡献点。其中的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交叉金融风险被眼前的利益掩盖,各类风险交织并存、集中且高企,甚至有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金融行业监管一直实行的是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分别对应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的分业监管模式,这种模式在当前金融行业混业经营日渐深化的趋势下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类信贷业务领域形成了监管真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了解穿透式监管理论的起源,从功能监管和行为监管两个角度阐释穿透式监管的内涵,引申出对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实施穿透式监管所能实现的意义,列举国内国际范围内穿透式监管理论的实践情况。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穿透式监管视角对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行政处罚案例进行分析,穿透其交易结构、交易主体、业务风险和资产标的,并将案例分析结果推广运用到类信贷业务门类。列举历年监管政策措施及其效果,针对产生监管效果薄弱的原因,采用系统分析提出在现有监管框架下的穿透式监管建议和基于区块链技术建立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监管体统的远期构想。在当前监管体制下,针对性地提出协调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职能、对资管产品登记备案信息实现共享、建立“宏观审慎管理+广义货币政策”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明确类信贷业务的具体属性、向下穿透底层资产、向上穿透最终投资者、穿透核算整体杠杆水平、健全适应穿透式监管的体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资产管理产品统计监测框架、扩大计提和配置各类风险的风险资本等穿透式监管建议。但即便如此,仍然无法解决事后监管的本质问题。在充分认识到金融科技对目前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巨大影响后,提出基于区块链技术构建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监管体系,充分利用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开放性、去信任化、不可篡改性、匿名性等重要特征,切实解决类信贷业务中关于信用、真实信息披露、资金来源不清、去向不明等难点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建立金融领域区块链标准体系、加快通用平台建设和试点应用、审慎推进区块链技术应用、链上与链下监管相结合等四点想法,意图促进区块链技术能够尽快、稳妥、充分应用于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当中。相信基于区块链技术形成的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体系也必将伴随新金融形态的发展,促进资金自由流通的本质更加清晰。

朱丽萍[10](2017)在《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以来,我国信托公司业务规模获得了飞速发展,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业的第二大金融子行业。截止2017年第二季度末,全国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已达到23.14万亿元。信托业属于高风险行业,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金融创新业务日趋增多,金融混业经营日趋明显,信托公司所面临的风险也变得错综复杂。2011年以来,信托风险事件经常被公开暴露在公众视线中,引起了众多投资者的担忧。这些信托风险事件反映了信托业务的高风险性和信托公司在风险管理上的不足。作为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托公司对我国的经济安全具有重大影响。然而,相较于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其他金融机构,信托公司风险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普遍落后。因此,全面系统地研究信托公司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基于金融风险、风险评价、风险预警等相关理论,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为背景,系统研究了2007年信托业“新两规”实施以后,中国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与特征、影响因素、风险评价与预警问题。论文首先梳理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相关理论与研究文献,回顾了 1979年中国信托公司恢复经营的背景与动因,介绍了信托公司功能定位的演变以及发展历程,并重点分析了2007年以后信托公司经营模式的特殊性以及发展特征。2012年以后,由于监管政策的变化,市场竞争压力日益凸显,信托公司出现了新的发展动向。同时,前期快速发展所积累的风险也逐渐暴露在公众视野。因此,在此背景下研究信托公司风险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其次,论文探讨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与特征。(1)指出了目前信托公司风险划分存在的问题,从风险表现形式、影响因素和可控程度三个角度划分了信托公司风险的类型。(2)分析了不同类型信托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类型。单一资金信托主要面临操作风险;集合资金信托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融资类资金信托业务主要面临信用风险以及流动性风险;投资类资金信托业务主义面临市场风险;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主要面临操作风险、法律及合规风险;财产信托业务除了面临常见的信用风险、政策风险,更主要的是法律风险和估值风险。(3)根据信托业务的重点投资领域,对房地产信托业务、银信合作信托业务、基础设施信托业务、矿产信托业务、证券投资信托业务存在的主要风险点进行了分析。(4)总结了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和成因。近期风险事件主要集中在房地产、矿产和工商企业的融资信托产品,信用风险分布在三四线城市、山西等地域,以资质一般的民企居多。除了交易对手经营不善、出现道德风险以外,信托公司在信托产品的设计、销售、管理和清算环节都存在风险控制不足的问题,导致了风险事件的形成。第三,论文基于金融风险形成的一般理论,从外部和内部两个层面对信托公司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性分析。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因素主要包括:(1)经济周期(2)经济政策(货币、财政政策和产业政策)(3)金融市场价格波动(4)金融机构风险传递(5)信托业竞争程度。信托公司风险的内部因素主要包括:(1)公司治理水平(2)内部控制完善程度。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21家信托公司2007-2015年的样本数据,考察了信托公司风险与宏观经济运行、股票市场波动、信托行业集中度以及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之间的关系。通过面板数据回归进行实证分析后,得到以下结论:(1)宏观经济运行对信托公司风险影响显着,宏观经济下行增加了信托公司风险。(2)股票价格市场波动大,信托公司风险会随之增加,但影响有限。(3)金融机构行业集中度与金融风险的关系存在较显着的关系,但行业集中度高是增加金融风险还是降低金融风险,尚无定论。经检验,信托行业集中度与信托公司风险显着负相关。行业集中度降低,将增加信托公司风险。(4)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与信托公司风险之间关系不显着。虽然信托公司股权集中度普遍较高,但未能证明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会增加信托公司风险。第四,为了综合评价信托公司整体风险,本文以信托公司风险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基础,参照银监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的相关内容、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信托业协会行业评级指标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研究成果,初步拟定了信托公司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从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个角度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了筛选,最终确定了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的多层次综合指标体系,共包括13个二级指标和54个三级指标。相较于银监会的分类监管评级指标体系和信托业协会的行业评级体系,该指标体系的特点是:侧重于信托公司风险水平的评价(前述两种指标体系是对信托公司综合经营状况的评价);不仅反映了信托公司内部风险因素,还反映了外部经济环境对信托公司的影响;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工作量适当,操作性较强,能够比较全面、及时地评价信托公司风险水平。第五,本文根据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构建了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单个信托公司风险以及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进行了评价。本文首先选择了KL信托公司作为实例,说明了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并依据各项指标的风险评分,对该公司的风险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然后根据数据可得性,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39家信托公司,分析了 2013年-2015年各家信托公司的风险状况,从而对信托行业近三年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显示:(1)在监管政策、经营环境逐步变化的情况下,我国信托公司普遍承受着比较明显的风险压力,但风险得分平均值基本稳定,说明信托行业整体风险尚处于可控水平。(2)在寻求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我国信托公司风险控制能力方面的差异正逐步显现,两级分化的趋势比较明显。第六,本文阐述了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一般框架,建立了基于遗传算法和径向基核函数的多分类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经测试,该模型的训练集分类准确率和测试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了 91.03%和89.74%,说明了支持向量机模型在小样本预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解决了我国信托公司风险样本数量较少的难题,也说明了利用支持向量机方法建立我国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是可行的,对信托公司的风险预警实践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主要创新点有:(1)关于信托公司风险的形成因素,国内的研究大多采用了定性分析方法,且侧重于信托公司内部因素的分析,缺乏系统性。本文按照理论基础-定性分析-实证分析的思路,对信托公司风险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2)本文参照银监会《信托公司监管评级与分类监管》的相关内容、银监会的非现场监管指标、信托业协会行业评级指标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的研究成果,确定了由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国内相关研究的不足(如指标选择侧重于财务指标,不符合“新两规”后信托公司的经营现实等问题)。(3)建立了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并对单个信托公司风险水平和信托行业2013年-2015年的整体风险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4)选择了适用于小样本、高维度、非线性数据的支持向量机方法来建立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经过验证,该模型不仅解决了信托公司风险样本有限的问题,而且具有很高的预警准确率。不足之处在于:(1)由于时间和数据的限制,未能对所有影响因素尤其是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面板数据的时间跨度为2007-2015年,期限较短,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计量结果。(2)进行风险评价与预警的样本比较有限,对风险评价与预警质量会产生一定影响。(3)由于缺乏后续年份的数据,无法对风险预警模型的效果进行检验、反馈并修正。以上不足将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

二、信托公司异地经营不完全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信托公司异地经营不完全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金融创新研究现状
        1.2.2 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发展
        1.2.3 金融创新与企业经营绩效
        1.2.4 金融创新与宏观经济发展
        1.2.5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创新之处
    1.5 本文不足之处
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金融创新与金融业务创新
        2.1.2 交叉金融业务与影子银行业务
    2.2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分类
        2.2.1 融资金融创新与非融资金融创新
        2.2.2 有效金融创新与无效金融创新
    2.3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理论
        2.3.1 追逐利润的动因
        2.3.2 顺应供给的动因
        2.3.3 规避管制的动因
        2.3.4 完善市场的动因
    2.4 金融发展理论
        2.4.1 金融发展理论
        2.4.2 金融深化理论
    2.5 金融创新理论与金融风险理论
        2.5.1 金融创新理论
        2.5.2 金融风险理论
    2.6 金融监管理论
    2.7 本章小结
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内容与特征
    3.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动因分析
        3.1.1 监管套利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
        3.1.2 顺应需求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内部动力
        3.1.3 增强竞争是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外部压力
    3.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主要内容
        3.2.1 我国商业银行交叉金融业务创新
        3.2.2 我国商业银行传统金融业务创新
    3.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特征分析
        3.3.1 交叉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3.2 传统金融业务创新表现出的主要特征
    3.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环境条件
        3.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监管不足
        3.4.2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运行机制
        3.4.3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有利条件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与现状分析
    4.1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4.2 基于综合能力的商业银行金融创新评价
        4.2.1 评价方法与模型
        4.2.2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4.2.3 评价结果与现状分析
    4.3 基于中间业务收入的商业银行创新能力评价
        4.3.1 指标选择
        4.3.2 样本与数据
        4.3.3 测算结果
    4.4 本章小结
5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自身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5.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自身经营绩效的理论分析
    5.2 模型设计与变量指标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择
        5.2.3 数据来源与说明
    5.3 实证结果与讨论
        5.3.1 模型检验
        5.3.2 实证结果分析
        5.3.3 面板门槛回归分析
    5.4 对银行经营绩效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分析
    6.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银行风险的理论分析
        6.1.1 基本假设
        6.1.2 博弈过程
        6.1.3 融资市场
        6.1.4 金融创新对博弈均衡的影响
    6.2 研究假说
    6.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6.3.1 模型设定
        6.3.2 变量选择
        6.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模型检验
        6.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6.5 对银行风险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分析
    7.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分析
    7.2 研究假说
    7.3 模型、变量与数据
        7.3.1 模型设定
        7.3.2 变量选择
        7.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模型检验
        7.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7.5 本章小结
8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分析
    8.1 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影响宏观经济的理论分析
        8.1.1 基本模型
        8.1.2 参数校准
        8.1.3 传导机制分析
    8.2 加入企业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8.2.1 基本模型
        8.2.2 创新与经济增长
    8.3 实证模型、变量与数据
        8.3.1 实证模型设定
        8.3.2 变量选择
        8.3.3 数据来源与说明
    8.4 实证结果与分析
        8.4.1 模型检验
        8.4.2 实证结果与讨论
    8.5 本章小结
9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研究结论
    9.2 政策建议
        9.2.1 完善监管制度
        9.2.2 完善资本监管
        9.2.3 减少监管套利
        9.2.4 强化风险管理能力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C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优化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海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难点与可能的创新
        1.4.1 研究难点
        1.4.2 可能的创新之处
2 线上营销管理的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的核心概念
        2.1.1 营销管理
        2.1.2 线上营销管理
        2.1.3 线下营销管理
    2.2 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的理论基础
        2.2.1 互联网经济学理论
        2.2.2 客户关系理论
        2.2.3 感知服务质量理论
    2.3 线上营销的功能与特征
        2.3.1 线上营销的功能
        2.3.2 线上营销的特征
3 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的SWOT分析
    3.1 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的现状分析
        3.1.1 公司层面
        3.1.2 产品层面
        3.1.3 客户层面
        3.1.4 系统层面
    3.2 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优势分析
        3.2.1 较为充足的客户资源
        3.2.2 全国网点布局
        3.2.3 卓越品牌价值
        3.2.4 完善的风控体系
    3.3 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劣势分析
        3.3.1 传统模式与互联网新型模式的冲突
        3.3.2 系统建设和使用前期成本不低
    3.4 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机遇
        3.4.1 金融科技技术快速发展
        3.4.2 APP营销的方式的升级
        3.4.3 开发较早,行业领先
        3.4.4 大数据分析技术不断进步
    3.5 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的威胁
        3.5.1 业务模式无知识产权保护
        3.5.2 系统开发商后期维护成本加价
        3.5.3 跟进机构后发优势明显
        3.5.4 客户群体接受困难
4 C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系统优化方案设计与实施
    4.1 优化的原则和目标
        4.1.1 优化原则
        4.1.2 优化目标
    4.2 优化方案设计
        4.2.1 优化购买流程
        4.2.2 增加客户粘性
        4.2.3 优化营销管理模式
    4.3 优化方案的实施
        4.3.1 同业合作机构整合
        4.3.2 商务合作机构整合
        4.3.3 运营维护和管控
5 C信托公司发展线上营销管理系统优化路径选择
    5.1 争取公司资源
    5.2 优化营销组合
        5.2.1 进一步线上引流客户
        5.2.2 构建完善的线上产品体系
    5.3 优化创新内部制度建设
        5.3.1 加强现行制度的可执行性
        5.3.2 新建相关制度
    5.4 加强APP销售功能
    5.5 构建线上团队
        5.5.1 建立独立部门
        5.5.2 优化在线销售创新模式
        5.5.3 发展线上业务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2.1 技术路线图
        1.2.2 研究方法
    1.3 逻辑框架与章节安排
        1.3.1 逻辑框架图
        1.3.2 章节安排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与未来研究展望
2.文献综述
    2.1 关联交易
        2.1.1 关联交易表现形式与类型
        2.1.2 关联交易产生原因
        2.1.3 集团关联交易的经济后果
        2.1.4 商业银行关联贷款
        2.1.5 关联交易文献评述
    2.2 地方政府金融控股集团风险
        2.2.1 金融控股集团风险及监管
        2.2.2 过度负债风险
        2.2.3 过度投资风险
        2.2.4 商业银行风险承担
    2.3 地方金融监管
        2.3.1 组织分权与监管分权理论
        2.3.2 地方金融管理体制研究
        2.3.3 地方金融监管文献评述
    2.4 文献评述
3.地方金控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地方金控界定
        3.1.1 一般金融控股集团定义及分类
        3.1.2 地方金控定义与统计方式
    3.2 地方金控统计性描述
        3.2.1 地方金控集团参控股情况
        3.2.2 地方金控集团获得金融牌照方式
        3.2.3 地域分布、成立时间、行政级别、行业以及规模
    3.3 关联交易统计性描述
        3.3.1 各类型关联交易年度变化
        3.3.2 各类型关联交易横向对比
    3.4 本章小结
4.关联担保与过度负债风险的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提出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
        4.3.3 回归模型
        4.3.4 描述性统计
    4.4 实证结果分析
        4.4.1 基本回归结果
        4.4.2 担保方向与过度负债
        4.4.3 企业集团权利配置与过度负债
        4.4.4 子公司相对盈利能力与过度负债
        4.4.5 子公司相对成长性与过度负债
        4.4.6 稳健性分析
        4.4.7 进一步研究
    4.5 本章小结
5.关联借贷与过度投资风险的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制度背景
    5.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5.4 研究设计
        5.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5.4.2 指标说明
        5.4.3 回归模型
        5.4.4 描述性统计
    5.5 实证结果分析
        5.5.1 基本回归结果
        5.5.2 关联资金借贷、GDP增长压力与过度投资
        5.5.3 关联资金借贷、地方金控集团重要性与过度投资
        5.5.4 关联资金借贷、政策不确定性与过度投资
    5.6 稳健性分析
    5.7 本章小结
6.地方金控集团控制与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的研究
    6.1 问题的提出
    6.2 制度背景
        6.2.1 银行进入地方金控集团的制度背景
        6.2.2 关联贷款和贷款集中度的相关限制
    6.3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4 研究设计
        6.4.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6.4.2 回归模型及变量介绍
        6.4.3 描述性统计
    6.5 实证结果
        6.5.1 关联贷款基本回归结果
        6.5.2 关联贷款异质性分析
        6.5.3 贷款集中度基本回归结果
        6.5.4 贷款集中度异质性分析
    6.6 稳健性分析
        6.6.1 关联贷款的稳健性分析
        6.6.2 贷款集中度的稳健性分析
    6.7 本章小结
7.地方金融风险的防范与监管
    7.1 问题的提出
    7.2 地方金控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7.2.1 金融机构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
        7.2.2 产业公司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
    7.3 中央及地方金融监管体系的历史演变
    7.4 金融监管和金融发展冲突的模型解释
    7.5 中央和地方最优监管分权体制
        7.5.1 基于代理人参与的角度
        7.5.2 基于委托人激励的角度
        7.5.3 带有交流的激励模型
    7.6 本章小结
8.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论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防范
        8.2.2 地方金融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4)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信托受托人的谨慎投资义务概述
    一、信托受托人地位及基本义务
        (一)信托受托人地位
        (二)受托人基本义务
    二、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内涵及履行标准
        (一)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内涵
        (二)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履行标准
    三、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特征
        (一)谨慎投资义务是一项任意性法律义务规范
        (二)谨慎投资义务以过程为导向
        (三)谨慎投资义务是一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经济评价标准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内容
    二、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现有问题
        (一)受托人谨慎义务规范缺乏可操作性
        (二)谨慎投资义务规则在实务中实施困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比较法观察
    一、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在英国法中的演进
        (一)法定清单规则
        (二)谨慎人规则
        (三)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确立的规则
    二、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在美国法中的演进
        (一)哈佛学院规则
        (二)谨慎投资人规则
    三、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在日本的演进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完善
    一、提高我国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规范的可操作性
        (一)确立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判断标准
        (二)规范信托受托人违反谨慎投资义务规则的责任
    二、保障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在实务中实施
        (一)制定我国的信托业法
        (二)完善我国信托监管体制
    三、完善我国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的其他措施
        (一)降低信托业准入和退出门槛
        (二)加强信托投资者教育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5)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 ——基于WG银行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金融的本质与风险管理
        1.1.2 金融业务创新与金融监管
        1.1.3 金融监管:微观审慎到宏观审慎的演进
        1.1.4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
        1.2.1 商业银行在宏观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1.2.2 商业银行经营的规模效应与负债融资的高杠杆效应
        1.2.3 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的“三性”原则
        1.2.4 信用风险管理的6C框架
        1.2.5 信用风险的度量
    1.3 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内容概述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商业银行监管政策的变化与分析
    2.1 计划经济时期的大一统(1948-1978)
    2.2 经济转轨时期的逐渐分业(1978-2002)
    2.3 入世时期的监管成型(2002-2008)
    2.4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创新
        2.4.1 金融危机后的监管(2008-2012)
        2.4.2 地方政府债务监管
        2.4.3 大资管时代的监管(2012-2017)
    2.5 强监管时代的到来(2017-至今)
    2.6 银行监管发展趋势展望
第三章 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理论框架与现状
    3.1 宏观审慎原则下的巴塞尔国际新资本协议金融风险框架分析
    3.2 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体系
    3.3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现状
    3.4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的执业要求
    3.5 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控理论小结
第四章 基于WG银行案例的商业银行风险管控分析
    4.1 WG银行概述
    4.2 WG银行风险管控
        4.2.1 信用风险管理
        4.2.2 操作风险管理
    4.3 WG银行风险管控案例分析
        4.3.1 基于ZR—PBH高速信托贷款案例分析
        4.3.2 基于DXLT项目授信案例分析
        4.3.3 贷款项目信用风险比较分析
    4.4 WG银行风险管控的挑战与应对措施
        4.4.1 WG银行风险管控的挑战
        4.4.2 针对WG银行风险管控的应对措施
第五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6)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概念界定
        一、研究背景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内容及分析框架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关于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研究成果
        一、信托受益权:债权、物权、复合权利、特殊权利
        二、信托受益权流通:模式、市场、机制
    第二节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一、制度变迁理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产权理论
    第三节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一、交易机制理论
        二、做市商理论
    第四节 机制设计理论及拍卖理论
        一、机制设计理论
        二、拍卖理论:基于机制设计理论
第三章 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横纵解析
    第一节 国外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横向比较
        一、英国:民事信托发源地
        二、美国:商事信托发达
        三、日本:大陆法系信托的典范
        四、横向比较的总结
    第二节 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的历史发展脉络
        一、信托业历史: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渊源
        二、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纵向发展脉络
        三、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制度变迁
    第三节 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现状及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二、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三、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存在问题及成因的理论分析
    第四节 完善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必要性
        一、信托受益权流通推动信托业发展:基于交易成本和产权理论
        二、我国信托业发展的经济效应: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三、我国信托受益权流通的经济效应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设计
    第一节 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的系统设计
        一、顶层设计思路
        二、流通机制设计前提
    第二节 配套机制设计:流通机制的保障
        一、政策法律机制
        二、税收机制
        三、风险防范机制
        四、流通渠道
    第三节 分类别的交易机制设计:流通机制的核心
        一、分类别的交易机制:民事和商事
        二、交易机制设计:定期拍卖
        三、定期拍卖机制的模型基础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多属性物品逆向拍卖机制
    第一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拍卖理论基准模型的拓展:多属性物品视角
        二、多属性物品逆向拍卖理论的文献脉络
    第二节 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
        一、交易流程
        二、交易机制模型假设
        三、交易机制模型
        四、理论模型结论
    第三节 民事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模拟算例
        一、算例背景
        二、评分标准
        三、仿真模拟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可分物品的双向拍卖机制
    第一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前提
        一、商事信托受益权的分类
        二、商事信托受益权的估价标准
    第二节 交易机制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可分物品(多物品)拍卖理论的研究成果
        二、双向拍卖理论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市场的交易机制设计
        一、交易流程
        二、交易机制模型假设
        三、激励相容性和参与约束条件
        四、流通市场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
        五、理论模型结论
    第四节 商事信托受益权流通的模拟案例
        一、流通标的要素
        二、交易主体报价
        三、分配规则和支付规则
        四、流通市场效率
    第五节 信托公司的功能定位
        一、市场组织者
        二、做市商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章结论和研究展望
    第一节 文章结论与主要贡献
        一、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二、主要贡献
    第二节 研究局限及后续研究方向
        一、文章研究局限
        二、后续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竞争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本文的贡献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概述
        2.1.2 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方法概述
        2.1.3 信托及监管环境简介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第三章 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3.1 “资管新规”下信托业监管政策变化
    3.2 S信托公司宏观环境分析
        3.2.1 政治因素
        3.2.2 经济因素
        3.2.3 社会因素
        3.2.4 技术因素
    3.3 S信托公司行业环境分析
        3.3.1 供应商议价能力
        3.3.2 购买者议价能力
        3.3.3 新入者威胁
        3.3.4 替代品威胁
        3.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第四章 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内部环境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4.1 S信托公司发展概况
        4.1.1 S信托公司简介
        4.1.2 S信托公司发展现状
    4.2 S信托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4.2.1 经营基本状况
        4.2.2 行业地位
        4.2.3 经营能力分析
        4.2.4 管理能力分析
    4.3 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面临的问题
        4.3.1 传统业务面临严峻挑战
        4.3.2 主动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4.3.3 创新能力亟需大力加强
        4.3.4 高端人才延揽存在瓶颈
        4.3.5 稳增长与控风险的平衡难度加大
        4.3.6 品牌和营销特色仍不鲜明
    4.4 S信托SWOT分析
        4.4.1 优势分析
        4.4.2 劣势分析
        4.4.3 机会分析
        4.4.4 威胁分析
第五章 S信托公司竞争战略的制定和实施
    5.1 S信托发展战略目标制定
        5.1.1 指导思想
        5.1.2 战略目标
        5.1.3 主要经营目标
    5.2 S信托公司业务竞争战略
        5.2.1 差异化品牌战略
        5.2.2 差异化产品创新战略
        5.2.3 专业子公司战略
        5.2.4 构建全面风险控制体系战略
        5.2.5 专业化人才战略
第六章 S信托公司竞争战略的实施保障措施
    6.1 组织保障
        6.1.1 建立战略实施领导机制
        6.1.2 建立战略实施监督机制
        6.1.3 完善战略执行的评估机制
    6.2 人员保障
        6.2.1 建立市场化的用人机制
        6.2.2 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
    6.3 技术保障
        6.3.1 优化流程、整合信息
        6.3.2 回归本源、专业定制
    6.4 资金保障
        6.4.1 专项资金,统筹管理
        6.4.2 加强宣传,赏罚分明
第七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7.1 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8)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相关概念
        1.2.2 国外研究状况
        1.2.3 国内研究状况
        1.2.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框架结构
    1.4 贡献与不足
2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及风险管理现状
    2.1 N银行基本情况
    2.2 N银行异地企业客户授信业务的发展历程
    2.3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介绍
        2.3.1 调整业务流程,明确经营机构与各部室职责
        2.3.2 明确异地国有企业类授信政策
        2.3.3 授信业务主要内容
    2.4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流程
        2.4.1 授信调查
        2.4.2 信用评级
        2.4.3 综合授信额度审批
        2.4.4 额度启用、单笔业务用信及贷款发放
        2.4.5 贷后管理
    2.5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现状
        2.5.1 N银行对异地国有企业的授信级别分析
        2.5.2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授信准入、禁止依据
        2.5.3 N银行对异地国有企业授信客户的风险监督和控制
3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与原因分析
    3.1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现存问题
        3.1.1 过度授信风险
        3.1.2 盲目相信国有企业信用,忽视企业本身还款实力
        3.1.3 授信过程缺乏外部合作
    3.2 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原因分析
        3.2.1 外部原因分析
        3.2.2 内部原因分析
4 完善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4.1 加强对异地国有企业贷款的统一授信管理
    4.2 加强授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2.1 加强异地国有企业授信业务的贷前尽职调查
        4.2.2 根据审慎原则合理审批
        4.2.3 加强贷后监控
    4.3 加强授信过程中的信息科技投入,提高风险意识
        4.3.1 加大信息科技投入,提高风险管理的保障水平
        4.3.2 提高风险意识,加强培训学习
    4.4 加强异地国有企业授信过程中的外部交流与合作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穿透式监管理论
        2.1.1 起源
        2.1.2 功能监管
        2.1.3 行为监管
        2.1.4 穿透式监管的内涵
    2.2 穿透式监管的意义
        2.2.1 防范系统性风险
        2.2.2 规避监管盲区
        2.2.3 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
        2.2.4 适应混业经营监管需求
    2.3 穿透式监管实践
        2.3.1 我国现行监管体制
        2.3.2 穿透式监管趋势
        2.3.3 穿透式监管发展空间
3 某商业银行2.5亿元类信贷业务案例
    3.1 基本情况
    3.2 运用穿透式监管方法分析案例
        3.2.1 穿透交易主体及业务关系
        3.2.2 穿透投资标的及资金流向
        3.2.3 穿透收益分配
        3.2.4 穿透监管主体
        3.2.5 穿透业务风险
    3.3 案例中存在的问题
        3.3.1 商业银行A违反审慎经营规则
        3.3.2 其他参与各方可能存在的问题
    3.4 现行监管存在盲区
4 当前我国监管措施与效果
    4.1 类信贷业务发展现状
        4.1.1 背景
        4.1.2 类信贷业务规模
        4.1.3 动因分析
    4.2 现行监管政策及措施
        4.2.1 四万亿计划出台后
        4.2.2 国务院整治影子银行
        4.2.3 建立宏观审慎评估体系
    4.3 监管效果
        4.3.1 部分业务收缩效果明显
        4.3.2 部分监管政策效果有折扣
        4.3.3 监管政策以堵为主
5 类信贷业务界定及主要模式
    5.1 定义
    5.2 穿透交易模式
        5.2.1 第一类:信托机构作为通道的模式
        5.2.2 第二类:证券机构作为通道的模式
        5.2.3 第三类:金融资产交易机构作为通道的模式
        5.2.4 第四类:有限合伙机构作为通道的模式
    5.3 穿透风险
        5.3.1 法律方面的风险
        5.3.2 授信方面的风险
        5.3.3 资金流动方面的风险
        5.3.4 金融系统方面的风险
        5.3.5 集中度方面的风险
    5.4 目前监管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5.4.1 监管政策未脱机构监管窠臼
        5.4.2 缺乏对金融控股公司明确的监管制度安排
        5.4.3 不同监管部门的行动难以协调统一
        5.4.4 商业银行与监管部门追求目标不一致
        5.4.5 监管技术有限
        5.4.6 监管时效性较差
6 穿透式监管在类信贷业务中的应用
    6.1 穿透式监管原则
        6.1.1 明确监管主体
        6.1.2 明确监管对象
        6.1.3 明确业务实质
    6.2 穿透式监管措施
        6.2.1 协调微观审慎监管与宏观审慎职能
        6.2.2 明确类信贷业务的具体属性
        6.2.3 健全适应穿透式监管的体制
        6.2.4 扩大计提和配置各类风险的风险资本
7 穿透式监管的未来展望
    7.1 运用区块链技术解决未来穿透式监管难题
    7.2 金融科技在监管中的发展和应用
        7.2.1 背景
        7.2.2 区块链技术在我国金融监管方面的探索
    7.3 区块链技术的本质及特征
        7.3.1 技术本质
        7.3.2 技术特征
    7.4 区块链技术对传统金融业的影响
    7.5 区块链应用类型
        7.5.1 公有链
        7.5.2 私有链
        7.5.3 联盟链
    7.6 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场景下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构想
        7.6.1 总体架构方案
        7.6.2 分布式存储方案
        7.6.3 认证流程设计
        7.6.4 穿透式监管系统期望达成的效果
    7.7 区块链技术应用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7.7.1 标准规范空缺
        7.7.2 算力容量不足
        7.7.3 资产对接困难
        7.7.4 后续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信托
        二、信托公司
        三、信托公司风险
    第三节 研究目标、内容与思路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思路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第一节 金融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一、金融风险的外生性理论
        二、金融风险的内生性理论
    第二节 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
        一、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二、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
        三、金融机构风险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三节 经济风险预警理论
        一、宏观经济风险预警
        二、企业风险预警
        三、金融风险预警
    第四节 信托公司风险的文献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信托公司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一节 中国信托业恢复经营的背景与动因
    第二节 中国信托业的功能演变与发展历程
        一、1979-1998年: 功能错位,偏离本源
        二、1999-2006年: 明确定位,有法可依
        三、2007年至今: 回归信托本源业务
    第三节 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发展状况
        一、中国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特殊性
        二、2007年以来信托公司的经营特征
        三、新环境下信托公司的发展动向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托公司风险的特征分析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的一般特征
        一、信托公司风险的基本类型
        二、资金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三、财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四、融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五、投资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六、事务管理类信托业务的风险特征
    第二节 重点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一、房地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二、银信合作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三、基础设施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四、矿产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五、证券投资信托业务的风险点分析
    第三节 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与成因分析
        一、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特征分析
        二、近期信托风险事件的成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信托公司风险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一、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影响因素
        二、信托公司风险的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假设
        二、变量选择
        三、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四、模型构建
        五、模型估计与检验
        六、模型估算结果与分析
        七、实证分析结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步骤
        一、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二、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步骤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
        一、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研究基础
        二、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的初选思路、依据与内容
    第三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初选指标的筛选
        一、定量指标的筛选
        二、定性指标的筛选
        三、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四、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特点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信托公司风险评价
    第一节 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原理
        一、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基本步骤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构建
        一、确定评价因素集合
        二、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
        三、确定评语集并对其赋值
        四、计算隶属度矩阵
        五、计算信托公司风险综合评分
    第三节 信托公司风险评价模型的应用
        一、单个信托公司的风险评价
        二、信托行业的整体风险评价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基于多分类SVM的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
    第一节 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基本框架
        一、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目标
        二、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原则
        三、信托公司风险预警的结构与流程
    第二节 风险预警模型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一、支持向量机的基本思想
        二、支持向量机风险预警模型的基本原理
    第四节 基于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
        一、多分类支持向量机的算法
        二、基于多分类SVM信托公司风险预警模型的建立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信托公司风险防控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信托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二、完善信托公司风险的外部监管
        三、信托行业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信托公司异地经营不完全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及影响研究[D]. 邹昌波. 四川大学, 2021(12)
  • [2]C信托公司线上营销管理优化路径研究[D]. 张丁. 西南大学, 2020(01)
  • [3]我国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关联交易风险的研究[D]. 何美玲.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4]信托受托人谨慎投资义务研究[D]. 康森.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1)
  • [5]强监管背景下商业银行的风险管控 ——基于WG银行的风险管控案例分析[D]. 邬明虎.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4)
  • [6]信托受益权流通机制研究[D]. 陈涵. 深圳大学, 2019(09)
  • [7]资管新规下S信托公司竞争战略研究[D]. 刘林. 西北大学, 2019(04)
  • [8]N银行异地国有企业客户授信业务风险管理研究[D]. 庄萍. 厦门大学, 2019(08)
  • [9]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穿透式监管研究[D]. 张恒.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1)
  • [10]中国信托公司风险评价与预警研究[D]. 朱丽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异地经营信托公司调查不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