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转复除颤器经静脉植入的临床应用

心律转复除颤器经静脉植入的临床应用

一、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文中研究表明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 符合SCD一级预防或1.5级预防的人群远多于二级预防, 且相关临床研究及获益证据也更加充分。针对术后参数设置的多个临床试验对ICD诊断和治疗参数个体化调整提供了普适性的原则。本共识将ICD适应证按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不同疾病(如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等)分别进行了阐述。针对ICD不同类型(单腔、双腔、三腔及S-ICD)的选择及除颤阈值测试分别进行了推荐。ICD术后随访至关重要, 依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参数、心动过速诊断和治疗参数设置的共识。此外, 对ICD植入注意事项及系统故障处理原则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康玉萍[2](2021)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患者在急性症状发作后1 h内出现以意识突然丧失为主要特征的、由于心脏原因所引起的死亡,死亡前患者症状表现为胸痛、气促、乏力、软弱、持续性心绞痛,临床常实施心肺复苏、吸氧、建立静脉通路等抢救措施。大多数SCD是由于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所导致,临床经验显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心肌梗死后SC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显着,其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持续性、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医学仪器,可在极短时间内识别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减少猝死发生,挽救患者生命。该文就ICD在心肌梗死后SCD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可靠性依据。

何浪,陈志平,金晶,陈志斌,王浩,付蕾,孙国建,沈法荣[3](2020)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单中心三年经验》文中认为目的对单中心3年内所有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患者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方法纳入2016年12月至2020年8月在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心脏中心植入S-ICD的所有患者,统计并分析植入适应证、术前体表心电图筛查、术中麻醉方式和效果、除颤阈值(DFT)测试、并发症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成功植入S-ICD 11例,其中3例(27.3%)为移除原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后改植入S-ICD;均为男性,年龄12~68(39.7±15.3)岁,体重指数(24.0±3.9) kg/m2;随访时间1~44(19.2±16.8)个月。手术时间(69.0±19.1) min,术中测试除颤阻抗(53.6±8.0) Ω,室性心律失常诱发后诊断至成功除颤时间(12.9±1.7) s。1例患者(9.1%)行局部麻醉,术后疼痛评分(VAS)6分;10例(90.9%)行局部麻醉+静脉镇静,VAS(3.0±0.9)分。所有患者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随访发现:识别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VT/VF)]并正确治疗2例,识别VT/VF因自行终止而未治疗1例,出现误感知但未治疗1例。结论 S-ICD为年轻的猝死高风险患者及移除TV-ICD需再次植入患者的适应证之一,术中局部麻醉联合静脉镇静安全有效,诱发VF时间延长至8 s可能有助于成功DFT测试。

华伟,宿燕岗,汤宝鹏,沈法荣,范洁,严激,李学斌,王景峰,李若谷,胡奕然,张澍[4](2020)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多中心临床应用随访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在国内的临床使用情况,分析S-ICD预防心脏性猝死(S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纳入了2016年11月26日至2019年12月11日在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并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11例S-ICD患者,分析其住院基线资料、植入资料(适应证、植入部位、术中参数特点、手术时间等)和随访信息(程控资料等)等情况。结果最后纳入国内42家中心成功植入S-ICD且有稳定随访的111例患者,其中男89例(89/111,80.2%),年龄(47.2±16.6)岁,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45.0%±16.6%。植入适应证中,一级预防39例(39/111,35.1%),二级预防72例(72/111,64.9%)。平均手术时间为(80.2±27.9) min,术中未记录到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中位随访158(54,362) d结果显示,27例(27/106,25.5%)患者共接受电除颤治疗75次(最少1次,最多16次),其中22例(22/106,20.8%)患者接受51次恰当电除颤治疗,9例(9/106,8.5%)患者发生24次不恰当电除颤。不恰当电除颤的主要原因为T波过感知。结论国内植入S-ICD患者的初步随访结果显示,S-ICD达到了有效性、安全性和预期终点。

吴闯举,李耀东,张玲,周贤惠,芦颜美,邢强,张疆华,汤宝鹏[5](2020)在《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单中心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植入术中、术后情况,探讨S-ICD植入技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2月到2020年8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植入S-ICD的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术前筛查特点、麻醉方式、植入技术要点以及随访情况。结果研究纳入16例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7个月;男13例,女3例;平均年龄49.5岁,年龄范围33~65岁。其中一级预防10例、二级预防6例。疾病谱为离子通道病、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等,其中2例开创性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13例为无插管全身麻醉+局部麻醉,3例为全身麻醉,无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植入后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心室颤动(室颤)等恶性心律失常共发生40次,正确识别并恰当放电52次;1例患者因反复出现室速、室颤引起S-ICD电风暴,最终行射频消融终止。结论对于经静脉植入ICD高风险患者,选择S-ICD是安全有效的,且学习曲线短、并发症少,值得推广和应用。另外,对于致命性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需要起搏治疗的患者,可以尝试行单腔起搏器结合S-ICD治疗。

华伟,张澍[6](2020)在《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文中研究指明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适用于无法通过传统静脉方式植入除颤导线的患者。2020年美国心律学年会上公布的PRARTORIAN研究和UNTOUCHED试验进一步证实了S-ICD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尽管我国应用起步较晚,国内同仁一直积极开展S-ICD临床应用,以累积相关循证依据。我们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步伐,继续推广S-ICD在国内的应用,希望更多有适应证的心脏性猝死高危风险患者因此获益。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7](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指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8](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提出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朱振豪[9](2020)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恰当与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植入后,恰当放电、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4年04月至2019年11月期间行ICD及CRT-D植入患者进行规律随访,并筛选出符合纳入与排除标准的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恰当放电治疗,分为恰当放电组与未发生恰当放电治疗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起搏器的类别、合并症、用药情况等基线资料,肌酐、心电图QRS时间、QT间期、LVEF等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恰当放电治疗的影响因素;根据术后是否发生不恰当放电治疗,分为不恰当放电组与未发生不恰当放电治疗组,比较患者性别、年龄、起搏器的类别、合并症、用药情况等基线资料,肌酐、心电图QRS时间、QT间期、LVEF等临床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s回归探讨影响不恰当放电治疗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了67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共有35例患者术后随访中发现触发了ICD放电治疗,11例患者发生不恰当放电,24例患者发生恰当放电,余32例患者未触发放电治疗。与未发生恰当放电治疗组相比,恰当放电治疗组患者的LVEF更低,中位数(30.5%vs 39.0%,P=0.023),使用他汀类药物的比例也更低(41.7%vs 72.1%,P=0.014);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得出:LVEF(P=0.037,OR=0.917)和他汀类药物使用(P=0.041,OR=0.180)为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与未发生不恰当放电治疗组相比,不恰当放电治疗组心房颤动的发生率(54.5%vs10.7%,P<0.001)较高,他汀类药物使用率(27.3%vs 67.9%,P=0.011)较低;通过二元logistics回归得出:心房颤动(P=0.039,OR=2.137)为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结论:LVEF是ICD术后发生恰当放电治疗的影响因素;心房颤动是ICD术后发生不恰当放电治疗的影响因素。

韩志成[10](2020)在《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影响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患者预后的临床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12月于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行ICD及心脏再同步化起搏-除颤器(CRTD)植入术的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为A1组,未发生为A2组,术后发生临床事件(死亡/再住院)为B1组,未发生为B2组,分析影响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发生的因素,并作生存分析及COX多因素分析。结果:共纳入87例患者,中位随访28.4个月,A1组44例(50.5%),其中23例(26.4%)进行了恰当电击,A2组43例中有8例(9.2%)进行了误电击。50例发生了临床事件纳入B1组,全部患者随访1年时总死亡/再住院率为51.7%。生存分析显示,相比于术前QT间期离散度(QTd)<80ms患者,QTd≥80ms患者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P<0.001)及临床事件发生率(P=0.001)较高。对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和临床事件作多因素分析发现,术前QTd≥80ms是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HR=7.575,95%CI=2.529~22.687,P<0.001)和死亡/再住院(HR=3.218,95%CI=1.285~8.061,P=0.013)的危险因素,胺碘酮(HR=0.320,95%CI=0.126~0.812,P=0.016)可降低术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结论:1.术前QTd≥80ms是ICD/CRTD植入患者术后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和死亡/再住院的危险因素,2.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二、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SCD的流行病学与发病机制
    1.1 流行病学
    1.2 发病机制
2 ICD在SCD患者中的应用现状
    2.1 SCD的一级预防
    2.2 ICD治疗指南的变迁
    2.3 ICD在心肌梗死后SCD患者中的应用
        2.3.1 可穿戴式ICD
        2.3.2 全皮下ICD
3 讨论

(8)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9)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恰当与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缩略词对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对象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组间临床资料比较
    2.2 随访情况
    2.3 终点事件生存分析
    2.4 终点事件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的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4)
  • [2]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肌梗死后心脏性猝死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J]. 康玉萍. 医疗装备, 2021(11)
  • [3]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单中心三年经验[J]. 何浪,陈志平,金晶,陈志斌,王浩,付蕾,孙国建,沈法荣.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6)
  • [4]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多中心临床应用随访分析[J]. 华伟,宿燕岗,汤宝鹏,沈法荣,范洁,严激,李学斌,王景峰,李若谷,胡奕然,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6)
  • [5]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单中心临床观察[J]. 吴闯举,李耀东,张玲,周贤惠,芦颜美,邢强,张疆华,汤宝鹏.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6)
  • [6]推广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国内应用:砥砺前行正当时[J]. 华伟,张澍.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6)
  • [7]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8]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9]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恰当与不恰当放电的影响因素[D]. 朱振豪.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10]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D]. 韩志成.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1)

标签:;  ;  

心律转复除颤器经静脉植入的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