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的书面讨论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的书面讨论

一、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论文文献综述)

王枭[1](2021)在《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这是现代教学研究首要回答的问题。如果知道了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路径,那么就可以知道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什么。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是现代中国教学研究的起点,其研究价值不言而喻。近代中国教学观念以中国传统教学观念为起点,中西方文化碰撞为其提供了驱动力、近代中国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教育诉求为提供了发展要求,在驱动力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之上,形成了具有中国属性的近代教学观念,即教学做合一观念。本论文采用观念史法、文献法、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开展研究。首先,绪论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源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创新之处等内容。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教学思想、观念史研究等相关文献,充分吸收现有研究成果,从而确定论文的研究问题和论文的写作方向。其次,从观念史的含义、理论要义、理论的产生、理论的发展、方法论的意蕴等方面来探析观念史研究方法。在此基础之上,明确观念史研究为教学思想史带来多个研究启示,如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等。再次,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是指中国传统教学观念阶段。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的梳理发现,此文化场域具有稳定和秩序性、直觉和顿悟性、关系性等特征。在此文化场域下,中国形成两种类型的教学观念,一是混沌一体教学观念,二是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在教学目的上具有关系性、教学内容上具有稳定性、教学方式上具有体悟性等特征。另外,近代中国教学观念改变的动力来源于文化场域、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等。随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横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经历了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近代中国教学观念重塑等四个阶段形成的。纵向来看,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形成是从文化改造、到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再到教育改革的路径中形成的。之后,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通过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内涵的梳理,可知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三种含义,第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第二做是教、学的基础,第三教学做合一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教学做合一观念具有关系论、主体性等特征。从学理的角度看,近代中国教学做合一观念是一个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最后,中国近代教学观念的形成历程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提供了三点启示,一是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二是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三是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李振福,李诗悦[2](2020)在《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发展脉络、支撑体系和学科发展》文中指出受北冰洋融化加剧和北极问题日益成为焦点的影响,中国北极问题研究从2004年开始,经历了酝酿和集聚力量阶段、基本格局奠定阶段、从分散到集中的集聚阶段、向成熟时期的过渡阶段等四个阶段,取得了重要进展。同时,中国的北极问题研究也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研究平台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得以快速发展。但也应看到,北极问题研究出现和积累了一些问题,包括问题聚焦不够清晰、学科发展定位不够明确和话语体系未形成等。因此,应适时构建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使北极问题研究尽早步入学科殿堂;同时还需认真思考研究的重要使命,更好地为我国的北极权益争取和北极可持续发展提供服务。

初晓波,李尧星[3](2020)在《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初晓波教授访谈》文中研究表明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初晓波(以下简称"初"):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对中国而言,日本是一个具有独特意义的"他者"存在。《山海经》中第一次出现了关于"倭"的记录,而《汉书·地理志》中的"乐浪海中有倭人"记录则标志着中国官修史书正式开始

肖奔[4](2019)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中的案例分析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玛莎·芬妮莫尔所着《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不仅是建构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代表性着作之一,更是案例分析法应用的经典之作。作者在传统理论所不能解释的特定国家行为上,通过三个"低政治"案例揭示了这些行为背后所隐含的"适当性逻辑",在证实了国家利益是可以"传授"的同时,也展示了案例研究法的特有优点。案例分析法不仅有着对个案作出历史性解释、进行假设验证、易与其他研究方法搭配使用等突出优点;而且,研究者若能获取可靠的事实材料,借助于独特的解读视角,还可以进行补充原有理论、提出新理论等开拓性研究。

卢安[5](2019)在《英语世界学者的中国武术人文研究透视》文中提出代表中国文化名片的武术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直以来走的是大众化之路,忽视了另一条具有深层影响力的学术之路,因而国内学者在英语世界学术圈中的话语权受限,继而使得中国武术国际传播仅限于在大众群体内的技术展示或传授,尚未在国外知识阶层里发挥深层次的文化影响力。然而,中国武术国际化的核心目标是由技术而文化,最终从文化上影响国外受众。基于对上述问题的考虑,本文试图以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学者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进行逆向研究,目的在于弄清楚国外有哪些学者选择以中国武术研究为其学术阵地、国外学术领域如何认识武术、他们研究中国武术的视角有哪些、通过了对中国武术的研究他们发现了什么、对中国国内武术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有什么启示等,以期为中外学者在中国武术研究领域筑起一条学术沟通的对话渠道,为在国外知识阶层中提高中国武术的文化影响力奠定基础。本文所述的逆向研究是指针对国外学者对中国武术研究而开展的反向研究,即国外学者研究中国武术,我们反过来以这些国外学者和他们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这一研究模式在汉学(中国学)界已经开展上百年,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研究范式,出版了大量的着作,为解决中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不断地提供来自域外的参考和借鉴。所谓英语世界的学者,主要是指以英语为其主要学术活动和成果展示语言的非华人学者。文章按照宏观梳理和微观分析相结合、以问题为导航、以个案分析为重点的研究思路,主要采用的方法论包括:跨文化阐释理论、文本分析理论、个案研究和问卷调查等。首先,通过对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宏观梳理和分析,考察英语世界有哪些人在研究中国武术,他们在研究中国武术时的视域所及在哪里,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其次,通过对知名艺术家索菲亚·德尔扎、政治学博士本杰明·贾金斯、人类学博士亚当·弗兰克、历史学博士皮特·洛奇、哲学博士巴里·艾伦、文化学博士保罗·鲍曼等6位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者及其学术着作进行挖掘、细读和分析,以个案的形式考察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者的学术背景、治学取向和思想内涵等。在宏观方面:首先,从研究者主体来分析,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大都拥有非体育专业的高学历学术背景,热衷于跨界研究,而且研究队伍发展迅速。其次,从研究内容来看,医学领域的研究者对太极拳研究表现出较大的兴趣,他们自80年代伊始,纷纷从各个角度对太极拳的健康功用和药用效果展开全方面的证实或证伪。人文社会学者对中国武术的研究涉及武术美学、武术哲学、武术史学、政治外交、文化媒介等,视角不一而足,内容逐渐丰富,新意不断增加。此外,从研究主题分析,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并且呈现出各自的时代特征。在微观方面:六位学者中,除了英语世界第一本太极拳研究专着的作者索菲亚·德尔扎之外,其他五位学者皆具有不同专业的博士学位,在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者中具有较强的典型性。他们的研究范式基本上继承了海外汉学(中国学)家的传统,从自身各异的学术背景出发,取道中国武术来研究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本文逐个分析了他们的学术背景、治学取向、学术成果、以及他们在研究过程中所形成的中国武术观。另外,文章还比较分析了中外学者在中国武术研究方向上的异同。研究得出的结论包括:第一,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队伍的学科背景复杂多样。由于武术并不是奥运会的比赛项目,所以在英语世界中,武术并不是各高校体育院系的规定课程,即使有的学校开了武术课程,也很少有人把中国武术作为体育学科范畴的对象来加以研究。第二,武术在英语世界不属于某一特定的学科,并不像在中国国内那样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正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它自身的发展容易被忽视,比如在目前英语世界比较活跃的中国武术研究专家中,武术发展策略研究就是个盲区之一。第三,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倾向于使用自身的理论跨界研究“别人”的对象以此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善于凭着自身的学科素养从中国武术中挖掘出不一样的东西。第四,英语世界人类学、社会政治学视角的中国武术研究都注重田野调查的价值,史学、哲学视角的研究都注重文本分析的方法,而文化学者都更关注文化现象和媒介文化讯息。第五,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的着作整体反映出个人主义思想,很少像中国国内研究者那样将自己的研究意义上升到集体和国家的高度,其观点解读总体上理性大于感性,但是一定程度上存在脱离中国历史文化语境的想象性解读。第六,整体上,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者对中国武术是看好的。学者对中国武术本体技术(如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等理论体系的挖掘仅限于对“气”描述,对中国武术表现出来的其它智慧很感兴趣,但是缺乏了解。这可能是中国国内学者将来参与国际话语、分享中国智慧的重中之重。第七,英语世界的中国武术研究对中国武术发展和国内中国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是重要的反哺资源,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武术研究更深入全面地开展,进一步促进中国武术传承与传播不断调整方向,突破瓶颈向前发展。

孙超[6](2019)在《中国俄苏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演进和智识革新(1978~2018)》文中认为与改革开放四十年相同步,中国俄苏国际问题研究在研究传统重建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崛起中国对学科专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求,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以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设需求导向到学习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国际关系理论,从模仿和借鉴西方理论到建设有中国风格和特色的欧亚地区国际关系研究,从服从国家外交的对策分析导向到相对独立的研究欧亚地区各行为体"在地知识"、联动内政外交分析其内外战略,从关注战争与和平的主题到丰富细化的问题领域和规范科学的方法论意识,中国的俄苏国际问题研究展现出旺盛的生命力。尽管当前中国俄苏国际问题研究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在争夺国际话语权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但是在中国日益强大的今天,欧亚地区国际关系研究必然会随着中国的"智识革新"而不断进步。

刘昌明,孙通[7](2019)在《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学术话语体系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创造性地提出一系列外交新理念、新思想、新理论,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体系。习近平外交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源自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理念与实践的继承、发展与创新,同时也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具有更强的国际复合视野、进程导向和责任意识。面对当前中国外交思想研究学理化不足等困境,国内学界应当遵循人文社科理论研究的一般性路径,从问题化、方法化、概念化、体系化四个维度递进推动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从而进一步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

王惟晋[8](2018)在《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者需要用质性方法诠释国际关系中的规范、身份、价值等观念要素。然而,现阶段中国国际关系质性研究主要使用案例分析方法,此方法不要求研究者系统地对语篇进行诠释,无法深入解读观念要素。若要做合理、可靠的诠释,研究者应阅读大量文本资料,充分理解并归纳语篇内的思想观念。但文本资料通常庞杂无序,研究者凭直觉难以判断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导致诠释容易出现偏差。质性编码可协助国际关系研究者系统、严谨地诠释语篇中的意义,呈现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使其形成概念甚至理论,进而解答与规范、身份、价值等观念要素相关的研究问题。即便如此,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者仍要小心使用此分析技巧,若操作不当,质性编码可让研究变得事倍功半。

王万[9](2016)在《大数据革命与国际关系研究——一种研究方法视角》文中指出本文认为,大数据是一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全体数据的关联分析,可处理复杂巨系统,在方法论层次实现系统论和还原论的结合,在研究法层次建立数据驱动型范式,在研究技术层次快速得出可靠结果。

徐亮[10](2015)在《国际关系专业教学与研究亟须配偶式学科》文中研究指明本科阶段要培育学生运用和发展国际关系理论的素质,应从它所借鉴"本源"以及如何准确使用它所借鉴的方法入手。由于新的学科融合趋势加强,国际关系需要复合型培育模式,给该专业学科配置"配偶式"学科。

二、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论文提纲范文)

(1)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一)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研究涉及的内容
        (二)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研究视角
        (三)观念史研究现状
        (四)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观念史研究及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观念史研究的产生与发展
        (一)观念史研究的背景
        (二)观念史研究的流派
    二、观念史的含义及理论要点
        (一)观念史的含义
        (二)观念史的理论要点
        (三)观念史研究特征
    三、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意蕴
        (一)建构性研究范式
        (二)历史语境的研究方法
        (三)大众话语为研究对象
    四、观念史研究对教学思想史研究的启示
        (一)注重教学观念在文化场域中的综合研究
        (二)注重教学观念的语境研究而非普世研究
        (三)注重同一时空下多元教学观念间的互动研究
第三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起点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文化场域特征
        (一)稳定和秩序性特征
        (二)直觉和顿悟性特征
        (三)关系性特征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类型
        (一)混沌一体的教学观念
        (二)相对独立的教、学观念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前的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教学目的具有关系性特征
        (二)教学内容具有稳定性特征
        (三)教学方式具有体悟性特征
第四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动力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文化场域
        (一)转型中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碰撞中的中西文明
        (三)冲突中的人才选拔标准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内部动力
        (一)人才价值取向的矛盾
        (二)教学观念发展方向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教学观念转变的外部动力
        (一)传统教学观念与欧洲大陆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二)传统教学观念与英美教学观念的教学方式的冲突
第五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与路径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阶段
        (一)教学观念的自我批判
        (二)欧洲大陆教学观念对教学制度化的改造
        (三)英美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造
        (四)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重塑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形成的路径
        (一)文化改造的路径
        (二)西方教学观念传播与实验的路径
        (三)教育改革的路径
第六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与特征
    一、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内涵
        (一)教、学、做是一体三面的关系
        (二)做是教、学的基础
        (三)传承与超越的教学观念
    二、近代中国教学观念的特征
        (一)关系论特征
        (二)主体性特征
第七章 近代中国教学观念对我国教学理论本土化建构的启示
    一、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教育传统
        (一)坚持直觉、顿悟文化自信,传承体悟教学方式
        (二)坚持关系论文化思想自信,注重教学理论中个体间的关系
    二、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异域文化,吸收外来文化的优势
        (一)全面深入研究异域文化,避免文化嫁接
        (二)有选择地消化吸收异域文化,避免全盘西化
    三、关注时代发展,建构本土化教学理论
        (一)基于时代发展,建构本土教学理念
        (二)基于时代需求,建构本土教学活动
结论
参考?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发展脉络、支撑体系和学科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发展脉络
    (一)2004~2007年: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酝酿和集聚力量阶段
    (二)2008~2011年: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基本格局奠定阶段
    (三)2012~2015年: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集聚阶段
    (四)2016~2019年: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开始向成熟阶段过渡
二 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学科发展支撑体系
    (一)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主要研究平台
    (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资助北极问题研究的学科分布和态势
    (三)发表北极问题研究成果的重要期刊
    (四)北极问题研究学位论文的学科分布及趋势
三 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学科发展
    (一)基于“新文科”定位的学科体系构建
    (二)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学术体系构建
        1.确立明确的核心价值观
        2.构建系统性的思维原则
        3.构建北极问题研究的理论体系
        4.构建北极问题研究的方法论体系
    (三)中国北极问题研究的话语体系构建
        1.北极国家与北冰洋沿岸国的概念规范
        2.近北极国家与北极利益攸关者的概念规范
        3.大北极国家和泛北极利益共同体的概念规范
        4.北极权益的概念和范畴
        5.北极航线概念体系的规范
结 语

(3)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初晓波教授访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不同历史阶段中国的日本研究李尧星(以下简称“李”):在中国现存历史资料中,最早关于日本的记述始于什么时候?
二、 当代中国的日本研究
三、 中国日本研究的前景

(4)《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中的案例分析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案例分析法解读
二、芬妮莫尔在《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中的案例研究
三、结语

(5)英语世界学者的中国武术人文研究透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三节 基本思路、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重难点及创新点
    第五节 论文的框架
第二章 方法论基础厘清和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节 方法论基础
        一、跨文化阐释理论
        二、文本分析理论
        三、个案研究
        四、问卷调查
    第二节 主要概念
        一、英语世界
        二、逆向研究
        三、海外中国学
        四、武术
第三章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宏观梳理
    第一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发文量趋势分析
        一、期刊论文的发文量
        二、学位论文的发文量
        三、专着的出版发行量
    第二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研究者主体分布
        一、学术期刊论文作者分布
        二、硕博论文培养单位及导师分布
        三、学术专着作者分布
    第三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视域分布
        一、学术期刊论文研究视域分布
        二、硕博论文研究视域分布
        三、学术专着研究视域分布
    第四节 英语世界中国武术研究的历时性特征分析
        一、20 世纪60 年代:太极拳、少林拳和咏春拳研究相继登台
        二、20 世纪70 年代-90 年代中期:南方拳种和李小龙研究的专场
        三、20 世纪90 年代后期至今:研究的多元化
第四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艺术视角——以知名艺术家索菲亚·德尔扎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第一节 作为舞蹈家的索菲亚
    第二节 作为英语世界太极拳开拓者的索菲亚
    第三节 索菲亚的中国武术观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政治学视角——以政治学博士本杰明·贾金斯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第一节 贾金斯的学术背景和治学取向
    第二节 贾金斯对中国武术研究信息点的捕捉
        一、对武术人物时代意义的把握和演绎
        二、对媒体关于中国武术的报道和解读
    第三节 贾金斯的中国武术观
        一、咏春拳乃现代中国的新造传统
        二、中国武术话语的模糊性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人类学视角——以人类学博士亚当·弗兰克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第一节 弗兰克的学术背景和治学取向
    第二节 弗兰克的中国武术身份研究
        一、误读与刻板印象
        二、太极拳与中国性
        三、“拳”的概念与本质
        四、武术人与武术圈
        五、太极拳发展问题与反思
    第三节 中国武术身份研究的蔓延
    第四节 小结
第七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史学视角——以历史学博士皮特·洛奇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第一节 皮特·洛奇的学术背景和学术成就
    第二节 不一样的中国武术史《中国武术:从古代到21世纪》
        一、视角的选择
        二、史料的剪裁
        三、书写模式的选用
    第三节 皮特·洛奇的中国武术观
    第四节 小结
第八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哲学视角——以哲学博士巴里·艾伦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第一节 艾伦学术背景和学术成就
    第二节 艾伦武术哲学研究的代表作《惊人之美:亚洲武术的哲学视角》
        一、《惊人之美》的理论贡献和内容概要
        二、武术之道:中国哲学的主题
        三、从二元论到达尔文主义:西方身体哲学的主题
        四、武术的美学特质
        五、暴力与武术伦理
    第三节 艾伦武术哲学研究中的理论应用
        一、中国哲学中身体理论的应用
        二、西方哲学中身体理论的运用
    第四节 小结
第九章 中国武术人文研究之文化学视角——以文化学博士保罗·鲍曼的中国武术研究为例
    第一节 鲍曼的学术背景和治学取向
    第二节 鲍曼如何理论化李小龙
        一、将学术目标崇高化
        二、将研究内容大众化
        三、将文化阐释在地化
        四、将理论运用多元化
        五、解构文化事件
    第三节 鲍曼“武术学”的构想与行动
    第四节 小结
第十章 英语世界学者中国武术人文研究的启示
    第一节 对中国武术学科发展的启示
    第二节 对中国武术国际话语权的启示
    第三节 对中国武术现代化发展的启示
    第四节 对中国武术全球传播的启示
    第五节 对中国武术研究的启示
第十一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附录2 部分笔谈记录截图及译文

(6)中国俄苏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演进和智识革新(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导 言
一 俄苏外交研究传统的重建与稳步发展
    (一) 从“反苏 (沙俄) 霸权”到“观察苏联对外政策” (1978~1982)
    (二) 国际关系理论的介绍与新问题意识的形成 (1982~1987)
    (三) 理论构建主体性增强与地区问题研究的进化 (1987~1991)
二 俄苏问题研究的转型与细分领域的形成
三 新问题、新方法与新理论:欧亚地区国际关系学研究规范化
四 第二次机遇:走向国际化和专业化的欧亚地区问题研究
    (一) 新一代研究力量的崛起与“中俄关系”学术热点的形成
    (二) 欧亚地区国际问题研究的“在地化”与“地区化”
结 论

(7)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学术话语体系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渊源
    (一) 马克思主义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基础
    (二) “和合”文化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文化渊源
    (三) 新中国外交理念和实践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经验借鉴和实践来源
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与发展
    (一)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建国以来中国外交思想的创新和发展
    (二) 习近平外交思想是对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的扬弃和超越
三、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路径
    (一) 构建学术话语体系是深化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需要
    (二) 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逻辑路径
        1.要明确构建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话语体系的基础条件和要素。
        2.探索习近平外交思想学术话语体系构建的演进路径。
        第一, 要增强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问题意识”。
        第二, 创新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研究方法。
        第三, 创设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核心概念。
        第四, 加强习近平外交思想研究的学术体系化建设。

(8)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质性编码技巧的定义及其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现状与功能
    (一) 质性编码的定义和性质
    (二) 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现状
    (三) 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功能
二、质性编码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实例解释
    (一) 塑造概念:国际卫生机构改进缅甸卫生系统的成就与困难
    (二) 构建理论 (假说) :国际非政府组织保护海外员工的理念与实践
    (三) 检验理论 (假说) :跨国倡议网络对议题的选择研究
    (四) 流程总结:质性编码分析的主要步骤
三、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与局限
    (一) 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价值
    (二) 研究者操作质性编码技巧时的注意事项

(9)大数据革命与国际关系研究——一种研究方法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大数据及其概念争论
    1.大数据的国际政治与科技背景
    2.争论中的大数据定义
    3.以“革命”界定“大数据”概念
二、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与研究方法争鸣
    1.国际关系学与方法论争鸣
    2.中国崛起与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进步
三、大数据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
    1.大数据在方法论层次上实现系统论与还原论结合
    2.大数据在研究法层次构建新型的“数据驱动型”范式
    3.大数据在研究技术层次可快速获得可靠结论

四、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笔谈(论文参考文献)

  • [1]近代中国教学思想的观念史考察[D]. 王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中国北极问题研究:发展脉络、支撑体系和学科发展[J]. 李振福,李诗悦.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0(05)
  • [3]中国的日本研究:历史、现状与展望——初晓波教授访谈[J]. 初晓波,李尧星. 国际政治研究, 2020(02)
  • [4]《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中的案例分析法研究[J]. 肖奔. 领导科学论坛, 2019(19)
  • [5]英语世界学者的中国武术人文研究透视[D]. 卢安.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6]中国俄苏国际问题研究的学术演进和智识革新(1978~2018)[J]. 孙超.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19(02)
  • [7]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创新发展与学术话语体系建构[J]. 刘昌明,孙通.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9(01)
  • [8]质性编码技巧在国际关系研究中的应用[J]. 王惟晋. 社会科学, 2018(06)
  • [9]大数据革命与国际关系研究——一种研究方法视角[J]. 王万. 改革与开放, 2016(03)
  • [10]国际关系专业教学与研究亟须配偶式学科[J]. 徐亮. 学理论, 2015(26)

标签:;  ;  ;  ;  ;  

国际关系研究方法论的书面讨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