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加入WTO后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

中国加入WTO后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

一、加入WTO后 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论文文献综述)

刘刚[1](2018)在《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对外直接投资作为最为显着的的表现形式,对促进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我国推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的时代背景下,制造业国际发展水平提升成为我国强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汽车产业作为制造业的主要构成,具有对各相关产业较强的关联和带动效应,在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支柱产业。我国作为拥有全球第一汽车市场的汽车大国,自我国汽车产业诞生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尤其是加入WTO以来,通过与国外知名企业合资合作,依托国内广阔的汽车市场,我国汽车产业更是得到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然而,随着各大跨国合资汽车企业加快在华的产能布局,国内自主品牌也在加快扩产步伐,当前我国汽车市场增速已逐渐放缓,产能过剩的矛盾或将进一步激化。国际市场环境、国家战略导向、自身发展需求,都在促进我国汽车企业探索加快走出去、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获取海外优质资产和先进技术,学习海外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模式,吸收海外优秀国际化创新人才,增强我国汽车品牌的国际竞争力,这已成为我国汽车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本论文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出发,系统的梳理研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成果,结合我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需要,深入分析总结国内外学者对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区位选择、战略选择等文献成果,综合分析提炼适用于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理论体系借鉴,为深入研究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框架基础。通过回顾中国汽车企业的发展历程,结合不同时间的代表特征将其划分为基础发展、全面提升、快速发展和外向探索四个阶段,与此同时,一并探讨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探索与发展。逐项收集并系统的总结分析了国内汽车市场销量排名靠前且已开展对外直接投资中国汽车企业的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实践,发现中国汽车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共性和差异特征,如共性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整体发展速度快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均有国际出口贸易基础,并与出口贸易存在互补关系;中国汽车企业都注重技术的获取和升级,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以支撑企业产品竞争力的持续发展;在对外直接投资方向和进度上受到国家政策导向影响效果较为明显。差异特征主要表现在: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主体多元和发展程度不平衡;中国汽车企业基于自身不同的相对优势,对外直接投资的模式选择和区位选择不同;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制定程度不同,部分企业仍以市场机会导向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缺少长期的竞争策略和发展目标。本论文结合国内外关于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理论与分类,梳理出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现状和演进轨迹,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模式区分为生产性海外投资模式和非生产性海外投资模式,并进一步细分了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的三个层级和八项种类,逐项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各项模式的种类与特征。构建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层级分析框架,详细阐述了基于母国、东道国和企业三种视角区分的影响投资模式选择下的十二项关键因素。通过对二十多年以来,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海外设厂、跨国并购及海外研发中心的区位分布现状进行梳理,总结分析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主要特征。运用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范式)进行了理论扩展,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以及综合优势四大维度,阐述并分析了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十三项重要因素。择取了除企业自身因素外的九项因素对中国汽车企业投资重点目标区域的主要被投资国,包括亚洲、欧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北美洲合计17个国家的区位选择优势展开了有针对性的逐项分析。本论文较为系统的研究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相关理论、发展现状、分析模型,并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综合理论分析。首先,从国家、行业和企业三个层面,分别总结分析了中国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方面的发展现状,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制定程度还处于初级阶段,各主要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主要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缺乏长远的战略布局和系统的科学分析。其次,在对企业战略理论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将经典企业战略理论与现代企业战略理论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二者的理论优势互补,构建了基于钻石理论的SWOT分析模型,对中国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从无法控制的机会要素维度之外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的表现、以及政府政策五大维度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论证。随着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和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研究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对策有助于促进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现预期收益。在梳理研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类的基础上,筛选并阐述了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政府政策风险、人力资源风险和经营决策风险等关键风险,结合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中典型风险案例分析,为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应对提供有益启示。在综合前述分析的基础上,围绕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的模式选择、区位选择、战略选择及主要风险,从政府、行业、企业等多个角度整合阐述了详细的对外直接投资参考原则和建议。在论文的最后,对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在新的发展趋势下,对未来研究所需的努力方向进行了展望。

李娟娟[2](2018)在《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FDI溢出效应的研究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FDI溢出效应进行系统性的研究,一方面可以验证在中国特殊的市场经济模式下,相关理论是否成立,也可以对于已有的FDI理论提供一个良好的补充。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汽车市场的外资战略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争议也较大。中国的汽车产业发端于建国后,但真正的大发展却是始于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积极地融入国际市场,大量地引入外资。在汽车领域,则是推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来推动汽车产业的发展,外资车企开始通过与中国车企组建合资公司的方式进入中国,中国汽车产业迅速发展,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市场,成绩斐然。但是,伴随着外资的进入,中国汽车市场迅速被占据,内资车企遭到严重挤压,整车企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这种局面不仅抑制了内资车企的创新动力,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安全也造成了威胁。因此,为了客观地评价外资引入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对FDI的溢出效应进行充分的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首先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以及FDI进入后合资车企的发展阶段进行了梳理,并初步分析了FDI对中国汽车业的影响。为了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对FDI溢出效应的渠道进行了分析,但是只通过案例分析,不能分析FDI对中国汽车行业整体的影响,为解决此问题,本文通过使用GMM方法来测度中国汽车产业FDI溢出效应,并对能够影响FDI溢出效应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了以下结论:一、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但距离、FDI来源以及吸收能力的不同,会对这一效应产生影响。本文运用GMM方法分析FDI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发现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存在着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且这一结论是相对稳健的,不会因为TFP算法的不同或者个别变量的扰动而发生改变。为了进行稳健性检验,本文首先使用LP法测算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回归,随后又使用OP法进行了回归测算,结论依然成立。而后分别加入了经济特区因素、出口因素和国企/非国企因素进行回归,结论也成立,证明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正面效应这一结论是稳健的。但是,因为距离不同,FDI来源的不同以及吸收能力的差异,FDI溢出效应也会有所不同。首先,当距离较近时,相应的技术溢出效应会较强,反之,则较弱。因为技术溢出效应通常会通过知识溢出或者劳动力的转移而产生,这种情况下,越是接近跨国公司,就越容易获得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受益就越大。其次,FDI来源的不同,FDI溢出效应也会有所差异。当FDI是来自港澳台车企时,由于港澳台和中国内地在制度上和文化上的差异较小,港澳台车企自身的先进的管理流程和技术更容易被内地车企快速地学习和吸收,造成产品同质化,市场竞争加大。当FDI来自西方车企时,一方面是文化上的差异,另一方面西方车企技术更加先进,内地车企在吸收转化时所要的时间要更多,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过程,技术溢出效应整体上会较大。最后,吸收能力的不同也会影响FDI的溢出效应的结果。吸收能力越强,FDI的技术溢出效应越大,挤出效应越小。二、FDI的增长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显着的负向影响。FDI的增长率越高,即外资进入的速度越快,越不利于内资车企的发展。因为技术差距的存在,FDI进入时拥有巨大的优势,会对内资车企形成一定的挤压和排挤,内资车企的市场份额会急剧缩小,甚至退出市场。尤其当FDI以较快的节奏进入中国时,内资车企能做出的反应会较小,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学习外资车企的先进技术和经验,造成的结果就是,有外资合作机会的企业沦为外资的附庸,没有合资机会的则可能退出市场,此时,FDI对内资车企造成的伤害就远大于带来的收益,内资汽车产业面临全面滑坡。而当FDI以相对缓慢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时,内资车企会有较为充分的时间来学习外资车企先进的技术和管理,也可以相对从容地调整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通过不断地学习和积累,内资车企的实力不断增强,可以有效地面对来自外资车企的竞争。三、FDI对中国汽车产业以及相关企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FDI在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从产业层面来说,外资的到来,迅速挤占了中国的汽车市场,对于中国汽车产业的长远发展形成威胁。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汽车市场都被外资所占据,最近几年,自主品牌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市场份额也到了40%,但是比例仍旧偏低。同时,中国自主品牌的这部分份额主要集中于低端产品市场,单品利润极薄,造成国内众多车企的自主品牌事业长期处于亏损状态,需要依赖政府的补贴以及来自合资企业的利润。相反,外资主要占据高端市场,获取了大量的利润。同时,外资依赖自身规模优势,开始加大对低端市场的渗透,中国本土车企面临着更大的压力。从企业层面来说,汽车零部件市场因为开放度较高,外资渗透的也比较严重,很多企业都被外资挤出市场或者挤到产业链底部,从事技术含量小的一些生产活动或者代工。而整车企业由于股比限制的存在,消亡问题可以避免,但随着股比限制的放开,问题也十分严重,那就是内资车企对外企严重的依赖。虽然已经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但是除了个别车企,目前内资车企还是从各各方面紧紧依赖着外资,且这种依赖并没有明显的减弱迹象。四、FDI溢出效应与汽车产业政策和车企战略有较大关联性。当一国有较好的产业政策时,可以有效地引导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并对FDI的挤出效应形成一定的抑制。在存在较大技术差距时,外资的进入必然会对内资车企形成一定的冲击,导致内资车企原有市场的减少,所以,为了保护国内相关产业,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性政策,这些政策对于保全中国自身的汽车产业起了巨大的作用。但这些保护性的政策并没有随着产业的发展积极调整,反倒成了保护落后产业和落后产能的工具,导致企业对政府和政策都有着强烈的依赖,而不是去想办法增强企业自身实力,此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就会大大减弱,更多的是挤出效应。当企业有一个相对合理的发展战略时,就可以对FDI的溢出效应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这里的发展战略更多指向企业的合资战略和自主品牌战略。当企业面对合资时,考虑的不是技术的获取,或者联合开发、联合开拓市场,而仅仅是想依赖对方的品牌、资金和技术时,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会较小,持续的时间也会较短,更长的时间内起作用的将是挤出效应。当企业坚持自主品牌战略,坚持自主创新时,则会存在较为显着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相比于已有文献的研究,本文在研究时,更注重理论与特定行业的结合。一方面梳理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则是根据理论来更好的认识现实中的具体现象,以实现理论和现实的有机结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创新:一、由于FDI溢出效应的特殊性,使用数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时,更多的时候只能论证FDI溢出效应的存在性问题,而对于FDI溢出效应发挥作用的渠道很难用模型分析,使用案例分析时,又不能展现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整体影响,为此本文根据汽车行业的自身特征,结合相关理论,采用计量分析与案例分析结合的方法,分析了FDI溢出效应产生的渠道,溢出效应的存在性以及溢出效应产生的原因,实现了理论和实际的更好结合,对汽车行业FDI溢出效应的研究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二、在分析FDI溢出效应的示范-模仿渠道时,不是单纯地进行简单的静态分析,而是进行动态的描述,以时间为轴,划分为逻辑更加清晰的三个阶段,即简单模仿阶段、附加技术的模仿和全面超越阶段,并从中国汽车企业中选取典型的代表来展示相关阶段的发展。这样的处理可以对示范-模仿渠道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避免了落入只是罗列数据和分析数据的窠臼。三、在分析FDI溢出效应的渠道竞争渠道时,本文也没有采取通常的方法,即简单区分为正面竞争效应和负面的挤出效应,而是为了完整地展现竞争渠道如何发挥作用,依据外资进入的时间的不同以及技术条件的不同,将竞争渠道也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竞争挤出阶段、竞争强化阶段和全面竞争阶段,同时也选取中国汽车产业典型企业来展示。本文的不足之处:一是由于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获取的难度以及数据可靠性问题,本文采用的数据是1998-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目前主流文献在使用中国工业企业调查数据时,大部分也是采用1998-2007年这个时间段的数据进行分析。Brandt等(2017)在American Economic Review中发表的文章WTO Accession and Performance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Firms,也是采用了1998-2007年的数据。二是在分析中国汽车产业FDI溢出效应的原因时,因为数据获取和指标量化方面存在难度,只选取FDI的来源、地理距离和吸收能力三个方面来分析。三是进行案例分析时,每个部分只是选择典型案例进行详细的分析,缺乏类似相关案例的汇总统计,可能会存在观点片面的问题。

黄聪英[3](2014)在《论实体经济》文中指出实体经济是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根基,也是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保证。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世界各国曾经十分重视发展实体经济,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物质财富,积累了发展实体经济的宝贵经验。然而,20世纪末尤其是21世纪以来,欧美不少发达国家逐渐忽视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不断萎缩,虚拟经济日益膨胀,最终引发了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并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经历国际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洗礼之后,世界各国重新深刻认识到实体经济的重要性,纷纷制定了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然而,近年来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苗头初显,引起了中国政府、学术界和实业界的极大关注。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重振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梳理了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界定了实体经济的范畴,总结了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分析了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中国、德国实体经济的冲击以及这些国家回归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和复苏成效,探讨了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研究了中国省域实体经济、实体经济产业和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状况,最后系统论述了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陈敏[4](2010)在《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能源、环境等问题的凸显,金融危机对世界汽车产业的影响加剧,以及中国汽车消费政策的变化等国内外经济环境的改变,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处在一个重要的时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竞争挑战。本文在此背景下探讨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模式。本文主要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统计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方法。在理论研究上,相关产业发展理论为基础,探讨产业的发展模式的一般分析框架。在实证研究上,运用比较分析方法对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历史发展阶段时的产业发展模式所表现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进行梳理,并从中总结出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发展模式;同时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对中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本文第1章说明了本文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并对国内外关于产业发展模式的研究加以梳理,确立了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2章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提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比较优势理论、产业发展阶段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竞争优势理论、产业集群理论等研究基础上,构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基于产业价值链的产业发展阶段分析(包括产业发展现状和产业竞争力),并主要从产业链整合模式、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和产业布局模式探讨一般产业的发展模式,得出产业发展对策及政策意义。第3章介绍了世界汽车产业的主要发展模式和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商用车的发展经历了创立和起步阶段、全面引进发展阶段和新世纪以来的高速发展阶段,其发展模式经历了从“引进—模仿—自主发展”模式向“开放条件下的自主发展”模式的演进过程。第4章实证研究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状况,构建了中国商用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专家咨询法、层次分析法和依决策数据赋权方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法对我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进行了评价。虽然中国商用车目前产销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且自主品牌占有率较高,但产业集中度还有提升的空间,中国的商用车制造的核心技术,特别是关键零部件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差距,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中国的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还有待增强。第5章从中国商用车“整零”配套模式、产业重组模式、产业链延伸拓展模式等方面探讨了中国商用车产业链整合模式。提出中国商用车“整零”配套模式应选择以资本为纽带的整车、零部件及原材料企业的战略合作模式;产业重组模式以重点整车企业为主导的横向并购、组建纵向战略联盟的模式;产业链延伸拓展模式是重点发展新能源商用车、发展商用车再制造产业以及完善商用车产业服务体系等三个方面。第6章中国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归纳了中国商用车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主要有“合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集成知识、链合创新”和“以我为主、全球资源为我所用”模式。在各种不同创新环境和条件下,多元化的技术创新模式更适合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现状。第7章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模式研究了世界主要汽车产业集群模式和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提出了以核心链动式发展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即以产业链下游整车企业和零部件系统集成供应商为核心带动上游中小型供应商的推进各层次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促进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实行专业化生产。第8章从提高中国商用车产业自主研发能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和发展商用车服务业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是促进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成[5](2010)在《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中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79.10万辆和1364.48万辆,分别同比增长48%和46%,产销均位居世界第一。然而中国目前也仅仅是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还不是世界汽车强国,中国汽车产业在品牌知名度、国际竞争力、产业集中度、汽车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与欧美、日本等汽车强国相比,还有着明显的差距。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具有产业链长、关联度高、就业面广、消费拉动大等特点。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结合与汽车产业有关的理论,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历史、现状的研究,分析不同时期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并借鉴国际汽车产业的相关经验以期了解和指导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基于产业政策基本理论,从对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史的研究出发,分析各个时期的与中国汽车产业有关的主要政策,并比较借鉴国际汽车产业的相关经验,最后回到对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分析上。在分析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时,本文既从国民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和个人的角度出发,又从国民经济运行总体的角度出发对汽车产业政策的影响进行研究。本文研究认为,当前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是汽车保有量较低;汽车产量销量快速增长,国际地位大大提高;自主品牌汽车稳定增长,自主创新加速发展;汽车企业兼并重组获得重大突破,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能源汽车起步,加速发展;零部件产业集群发展。当前中国汽车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少品牌知名度,国际竞争力低;产业集中度低,汽车企业规模有待扩大;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薄弱;汽车产业结构不合理。在产业政策的执行效果上,本文认为:自2004年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以来,我国政府又陆续出台了许多与汽车产业相关的产业政策,以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为主的我国汽车产业政策成绩斐然,主要体现在:汽车关联产业同步发展,交通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汽车产销稳步增长,私人消费渐成主流;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汽车制造国,汽车产品立足国内市场,并逐步进入国际市场;汽车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品牌产品逐渐打开市场;汽车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加快,产业集中度提高,企业规模效益扩大。此外,在2009年3月20日颁布实施的《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的指导下,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无论从产品数量上,还是从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上来看,都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安全、环保、节能的小排量汽车市场份额明显提升,兼并重组稳步推进,汽车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自主品牌的占有率也有了较大提高。为进一步促进中国向汽车强国的方向持续稳定发展,本文认为国家需要努力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政策扶持;积极地促进整车制造企业的重组、整合,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竞争力;实施更严格的汽车安全、环保标准;加大对汽车行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章宇光[6](2010)在《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 ——基于《汽车之友》杂志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本文选择了汽车杂志这一行业期刊为研究对象,从系统论的视角在社会系统语境内考察汽车媒体,运用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中的AGIL分析框架建立汽车媒介生态系统,并通过这个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分析汽车媒体、汽车厂商、政府及受众的互动关系。同时结合系统论中的层次论、整体论等,研究以汽车杂志为代表的汽车媒体作为系统中的主体地位和其他个体的互动博弈关系。着重从系统论角度探讨了汽车杂志在汽车媒体系统内与其他汽车媒体的相互融合,共生共赢,尤其分析了在媒介融合语境下汽车杂志如何通过数字化这个平台实现自身发展。最后对汽车杂志为代表的行业消费类杂志的受众策略提出了新的观点。帕森斯的AGIL理论是一个抽象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形态,可以应用在各种系统中。汽车媒介生态系统中的适应、目标达成、整合及维模功能通过汽车媒体、政府、汽车厂商及受众的互动关系一一体现。作为一个系统,汽车媒介生态系统同样具有整体性、自组织性、开放性及目的性等各种特性,并在互相博弈的进程中推动整个汽车行业的发展。以汽车媒体为主体所产生的与受众、政府及汽车厂商的互动关系及汽车媒体如何通过信息平台功能平衡好与系统内其他三者的关系,促进系统的健康发展,无疑是我们研究的重点。而汽车杂志作为汽车媒体系统内的一个主体,与诸如电视、报纸等其他传统媒体存在很大的不同,在汽车媒体系统受到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强烈冲击形势下,汽车杂志必须通过整合和维模功能在媒介融合语境下以数字化发展的方式实现与其他媒体的共生共赢。最后,基于分众传播营销模式下受众需求满足而提出的“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更是为汽车杂志等行业消费类杂志的经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本文从系统论的研究视角运用了社会系统的研究方法,访问了大量汽车传媒业的专家,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对汽车杂志在汽车生态系统中的互动关系进行分析及佐证。选取了中国汽车杂志中发行量最大、时间最长的《汽车之友》从1986到2008年间等距抽样共132本杂志进行报道内容和广告分析,同时选取了《汽车导购》、《车王》、《汽车测试报告》、等三本不同定位的汽车杂志从2004到2008每年一本共15本杂志进行广告分析,以验证《汽车之友》杂志1994-2008每年一本共15本杂志的研究分析。可以说是国内目前抽样时间最长,数量最多的汽车杂志实证研究之一,也希望籍此能够帮助中国汽车杂志行业看清面临的挑战和机会,研究如何开展数字化发展,运用新的行业消费类杂志受众策略以提升汽车杂志内容报道及广告经营能力,促进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良性健康发展,推动我国汽车工业再上新的台阶。

黄锦华[7](2010)在《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的中国已被普遍认为是新兴的“世界工厂”,许多产品上都出现了“中国制造”的标签,然而“在”中国制造并不意味着“由”中国制造。通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研究不难发现,当本土企业仍严重依赖于国外投资者的技术时,“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是不真实的。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跨国汽车公司及全球零部件供应商大量涌入中国市场,中国汽车企业受到不同时期政策及市场需求的影响,选择了合资与自主创新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从而在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所显现的生命力也不同。因此,本文在全球价值链理论框架下,透过治理的视角,旨在回答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汽车企业应如何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从而实现产业升级的问题。作为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全球价值链涉及全球范围内从原料采集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生产及分销,直至最终消费者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当全球价值链理论用于分析价值链上各个环节以及不同价值链之间产品和服务的流动时,它只是一种描述性的结构,为研究数据的产生提供一个启发性的框架;当它用于解释全球收入分配的决定因素以及确定缓解不平等趋势的政策杠杆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启示,因此,全球价值链也是一种有效的分析框架(Kaplinsky and Morris,2001),被广泛用于分析全球价值产业转移、利润分配、产业升级、产业集群、产业政策、扶贫就业等全球化下的热点问题。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全球价值链理论从产业视角重点研究治理和升级问题。升级是价值链分析的重要概念,即通过获取技术能力和市场联系,以使企业提高竞争力并转移到更高价值的活动。而治理则是价值链分析的核心概念,指经济活动的非市场协调,它强调价值链中权力关系及其形成和使用该权力的机构,是讨论升级策略的前提。在全球化的经济活动中,总有某些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全球生产、物流和分销的组织过程,这些主导企业通过它们构建的治理结构制定各种重要决策,影响着发展中国家企业的国际市场准入与活动范围。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汽车公司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装配商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相应发生变化,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由此重新解构。发展中国家的汽车产业一方面因此获得了进入全球汽车生产体系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遇到阻碍价值链升级的困境。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由不同产业政策所驱动,并受全球化和市场需求因素的影响,由此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发展模式——合资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经济发展的内生模型认为技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FDI会为本土企业带来技术溢出,然而,中国的合资汽车企业在嵌入由跨国汽车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后,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技术能力,在全球市场上获取技术优势仍非常困难,面临着溢出拦截。自主创新企业构建了由自己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但在核心技术、营销、物流及风险资本等高级要素发展能力的培育上,仍需要得到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作为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目前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只能以二级或三级供应商的身份嵌入全球价值链,其升级应以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更为基础,从企业、协会和政府三个层面进行努力。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意义、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第二章文献综述部分主要梳理了全球价值链治理及升级的相关研究,为全文的分析提供理论框架和基础。第三章探讨了汽车产业全球化生产格局的特征、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及其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第四章首先回顾了中国汽车企业合资模式与自主创新模式的形成过程,然后用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对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进行评价。第五、第六章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通过跨案例研究和文献研究,分别探讨了中国汽车企业及零部件企业的升级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研究发现包括以下几方面:首先,中国汽车产业升级应重点把握汽车全球价值链的零部件供应与研发环节。从价值链的附加值构成比例中可看出汽车零部件环节在整个汽车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最大。产品研发是汽车工业技术结构的首要环节,在此基础上,汽车制造商才能对零部件进行统筹组装,考虑到研发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因此是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而从财务的角度看,汽车产业研发环节的投入产出比远远高于制造环节的投入产出比。因此,无论是通过定性分析还是定量分析,研发环节都是汽车产业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掌控了价值链上的战略环节,意味着能够拥有竞争优势,同时也代表了国际竞争力水平的高低。其次,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影响着知识的传递,进而影响升级。知识转移和升级主要受到全球价值链的结构、链上主导企业的战略等制度设置的影响,它们决定了知识流动和升级的速度与方向。企业获取能力的方式可以是通过自身的积累和提高;也可以是在全球价值链上通过出口进行学习以及FDI的溢出效应等方式获得升级。中国汽车产业升级需要重点提高技术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在汽车产业中,产品开发是联结技术和市场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产品开发(即整车开发),汽车企业才能吸收、改进和应用大量相关技术。也就是说,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技术扩散一定会发生,但技术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中国并非是必然、自动、线性和没有成本的。技术转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最主要取决于中国汽车企业为提升本土技术能力所做的努力。最后,全球价值链升级并不一定遵循某种既定的路径,不同发展模式下的中国汽车企业所面临的升级困境与策略选择也不相同。事实上,无论是选择哪种发展模式都会遇到升级的阻碍或困境,因此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决定升级策略选择。在自主创新模式下,中国本土汽车企业能否在发展初期依靠本土市场所提供的空间来培育难以简单模仿复制、高进入壁垒的技术研发与创新等高级要素发展能力,成为其能否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全球价值链的核心要素,这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还需要国内市场的“保护”策略。而在合资模式下,中国合资汽车企业在俘获型治理关系中的过程升级和产品升级得到印证,功能升级比较困难,但通过日益明晰的专业化生产与劳动分工,有可能发展成为某类产品生产的专业制造商,满足汽车市场需求日益多样化的需要。

缪以睿[8](2009)在《上汽集团并购重庆红岩案例研究》文中指出企业并购是我国资本市场的一个新兴话题,但它却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也是企业快速进入新兴市场领域或壮大自身规模的一种有效手段。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加入WTO,兼并、收购、重组正在蓬勃迅猛地发展起来。但是不可否认,兼并收购对于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环境的中国企业而言,仍然是一种企业经营管理的新工具。在中国企业对并购的认识中,依然存在着不少误区。有些误解或曲解,甚至会对企业的并购效果乃至企业的生存产生致命的影响。对企业并购进行分析研究并总结一些经验教训,对于处在进入新一轮并购浪潮时期的企业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首先介绍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思路。第二章阐述了企业并购的理论,定义、类型以及理论依据,揭示了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并购在国际上以及我国并购的发展历程。本文第三章对上汽集团和重庆红岩的基本状况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尤其对上汽集团近年的收购项目做了描画。第四章着重分析了上汽集团收购重庆红岩的动因,第五章则详细叙述了上汽集团收购重庆红岩的整个过程,第六章详尽描述了重庆红岩并购后的内部整合策略。本文第七章提炼了上汽集团的并购,尤其是在本次对重庆红岩并购中的经验教训,为我国企业的并购提供了科学依据。

张庶凯[9](2008)在《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来,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促使跨国公司进行战略转移和对外投资,积极推行本土化战略。本土化战略已成为跨国巨头们实施其全球战略而采取的必要的、核心战略之一,成为当前跨国公司发展的主要趋势。而随着中国经济稳定持续的增长和投资环境的不断提高改善,跨国公司针对中国的大规模,系统化的投资迅速展开。进入二十一世纪,跨国公司纷纷从生产制造、产品品牌、人力资源、技术研究与开发等方面,在中国积极的、有计划的推行本土化战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热的投资地区之一。本文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紧扣时代脉搏,综合运用跨国公司理论、战略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理论,以事实和数据为切入点,对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进行了系统研究,可为我国政府宏观决策和我国企业如何迎接跨国公司的竞争挑战提供理论和实践向导,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同时给更多前来投资的跨国公司以及走出国门到国外投资的中国企业带来一点启示和借鉴。论文包含引言在内共有六章。首先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的关系,然后阐述了这一研究的理论基础。评述了现阶段与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有关的理论和思想,并对实施本土化战略的内在动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论述。论文重点对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进行了分析,包括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的发展历程,中国吸引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因素及跨国公司实施本土化战略的主要内容:生产本土化、营销本土化、研发本土化、人力资源本土化、企业文化本土化、资本运作本土化。结合作者所在公司—威伯科汽车控制系统(中国)有限公司,具体描述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最后,总结了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对我国产生的深远影响,提出了我国政府所应采取的策略,探讨了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所带来的启示。

赵晶[10](2008)在《基于CGE模型的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加入WTO之前,社会各界曾普遍担心我国汽车产业竞争力低,国内汽车企业难以抵御跨国汽车企业的强大冲击。然而加入WTO过渡期后我国汽车产业不但没有被冲垮,反而取得相当的发展。一方面以合资为基础的汽车工业,有效地挡住了关税大幅下降后进口汽车对中国汽车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汽车产业对我国GDP的贡献率不断增加。这一现象值得大家探究。事实上,加入WTO后随着我国市场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竞争日益加强,迫使合资企业外方的跨国汽车公司的技术转移战略由原来的输出低端技术转变为输出先进技术的技术,这为提高技术溢出效应创造先决条件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加入WTO后的汽车产业发展为背景,利用嵌入FDI溢出效应子模块、拆分产业数据库、构建汽车产业历史基线和预测基线等技术手段扩展CGE核心模型。进而,在此扩展后CGE模型基础上,通过模拟嵌入FDI溢出效应子模块后汽车产业的不同发展情况,从动态一般均衡这个比较新颖的视角分析研究FDI溢出效应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全文分为五章。第一章绪论包含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研究内容及创新点。第二章通过概述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和加入WTO后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引出FDI溢出效应在汽车产业发展中的影响,为第三章作铺垫。第三章在简介FDI溢出效应的基础上系统分析FDI溢出效应影响汽车产业的途径如市场竞争效应、示范——模仿效应、产业链接效应、培训效应分析、产业聚集效应等;进而阐述了FDI溢出效应的影响效果,包括促进我国汽车市场竞争、提高我国汽车产业质量、加速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等;最后提出了中国汽车产业FDI溢出效应的现实约束。第四章构建了一个嵌入FDI溢出效应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第五章以第四章的模型为框架,通过模拟、比较加入FDI技术溢出效应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不同场景,指出FDI溢出效应对中国汽车及其上下游关联产业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关于促进FDI溢出效应影响汽车产业的启示。

二、加入WTO后 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后 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宏观环境
        1.1.2 选题的产业背景
        1.1.3 选题的现实意义
    1.2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1.2.1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1.2.2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1.3 创新点与不足
        1.3.1 本论文的创新点
        1.3.2 本论文的不足
第2章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汽车企业
        2.1.2 对外直接投资
        2.1.3 跨国公司
    2.2 对外直接投资基础理论
        2.2.1 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2.2.2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
    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2.3.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2.3.2 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研究文献综述
        2.3.3 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2.3.4 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研究文献综述
        2.3.5 对外直接投资建议及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4 本章小结
        2.4.1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文献归纳
        2.4.2 本论文研究可借鉴理论内容总结
第3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历程与特征概述
    3.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过程
        3.1.1 中国汽车企业的基础发展阶段(1953-1978)
        3.1.2 中国汽车企业的全面提升阶段(1979-1993)
        3.1.3 中国汽车企业的快速发展阶段(1994-2001)
        3.1.4 中国汽车企业的外向探索阶段(2002-至今)
    3.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实践
    3.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特征
        3.3.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与汽车出口互辅互补
        3.3.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受国家政策影响明显
        3.3.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始较晚但增长迅速
        3.3.4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体发展程度不均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
    4.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基本模式选择类型
    4.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现状
        4.2.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层级分类
        4.2.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演进特点
        4.2.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现状分析
    4.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影响因素
        4.3.1 母国因素
        4.3.2 东道国因素
        4.3.3 企业因素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
    5.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现状
        5.1.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演变
        5.1.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现状
    5.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分析
        5.2.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分布现状特征
        5.2.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影响因素
        5.2.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主要区域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选择
    6.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现状
        6.1.1 国家层面的中国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6.1.2 行业层面的中国汽车产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6.1.3 企业层面的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
        6.1.4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小结
    6.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模型构建
    6.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模型分析
        6.3.1 生产要素的SWOT分析
        6.3.2 需求条件的SWOT分析
        6.3.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SWOT分析
        6.3.4 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表现的SWOT分析
        6.3.5 政府政策的SWOT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与案例
    7.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分类
        7.1.1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涵义
        7.1.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分类
    7.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风险
        7.2.1 关键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7.2.2 次关键对外直接投资风险
    7.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案例与启示
        7.3.1 上汽集团投资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案例
        7.3.2 吉利汽车与马来西亚IGC集团合作建厂案例
        7.3.3 案例分析带来的启示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参考建议
    8.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原则与建议
        8.1.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原则
        8.1.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模式选择的参考建议
    8.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原则及建议
        8.2.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一般性原则
        8.2.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参考建议
    8.3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考原则与建议
        8.3.1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考原则
        8.3.2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参考建议
    8.4 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对策与建议
        8.4.1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对外直接投资服务支持
        8.4.2 构建金融支持体系,推进对外直接投资金融服务
        8.4.3 完善企业治理结构,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协同合作
        8.4.4 建设国际人力体系,加速对外直接投资人才培养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和致谢

(2)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论文框架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FDI溢出效应
    二、FDI技术溢出效应
    三、FDI挤出效应
    四、FDI溢出效应渠道
    五、汽车产业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和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FDI溢出效应渠道分析
    二、FDI的溢出效应的存在性
    三、影响FDI溢出效应的因素
    四、现有相关研究评述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二、全球价值链理论
    三、FDI溢出效应相关理论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FDI溢出效应机制
    一、FDI溢出效应框架
    二、FDI溢出效应渠道及路径
    三、FDI溢出效应机制
    四、FDI溢出效应正负判定 第三章 FDI与汽车产业发展:事实与特征
第一节 FDI与中国汽车产业发展
    一、第一阶段——初步发展期(1953-1978 年)
    二、第二阶段——合资探索期(1979-2001 年)
    三、第三阶段——全面发展期(2002-至今)
第二节 FDI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一、FDI促进了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的发展
    二、FDI促进中国汽车产业加大研发投入
    三、FDI促进了中国汽车工业人才培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汽车产业FDI溢出效应渠道案例分析
第一节 示范-模仿渠道案例
    一、长安汽车
    二、红旗轿车
第二节 竞争渠道案例
    一、吉利汽车
    二、夏利汽车
第三节 产业关联渠道案例
    一、外资零部件企业在中国的发展
    二、福耀集团——受益于外资车企的零部件企业
第四节 培训渠道案例
    一、中国汽车产业培训渠道的简单衡量
    二、高端人才带领下北汽的跨越发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测度
第一节 计量模型的构建
第二节 数据来源及处理
    一、企业层面的面板数据库简介
    二、企业层面的数据处理
    三、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第三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实证结果分析
    二、稳健性检验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影响因素
第一节 实证分析
    一、不同来源结构外商直接投资
    二、地理距离
    三、吸收能力
第二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FDI总量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
    二、FDI的增长率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有显着的负向影响
    三、FDI对中国汽车产业以及相关企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FDI的溢出效应与汽车产业政策和车企战略有较大关联性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政府应当继续鼓励汽车产业引入外资
    二、政府应当加强对外资的引导
    三、应当由政府主导推动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
    四、企业应该有效协调短期利益和长期发展关系,坚持自主创新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实体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Contents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金融危机暴露虚拟经济过度的弊端
        二、脱实向虚是当前我国经济的主要风险
        三、复苏实体经济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
    第二节 国内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动态
        一、实体经济的国外研究动态
        二、实体经济的国内研究动态
    第三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四节 实体经济的研究方案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主要创新点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一、主要创新点
        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之处
第一章 实体经济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三、毛泽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实体经济的相关论述
    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相关理论
        一、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二、内生技术变化理论
        三、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
        四、政府干预与经济增长理论
    第三节 简要评论
第二章 实体经济的范畴界定
    第一节 实体经济的概念、特点与功能
        一、实体经济的概念
        二、实体经济的特点
        三、实体经济的功能
    第二节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
        一、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区别
        二、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联系
    第三节 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一、第三产业的范畴界定
        二、实体经济与第三产业的关系
第三章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与教训
    第一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道路分析
        一、德国道路
        二、美国道路
        三、日本道路
    第二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经验借鉴
        一、注重创新制造技术
        二、培养优质人力资源
        三、拓宽国际销售市场
        四、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第三节 发达国家发展实体经济的教训对我国的启示
        一、要注重发展实体经济
        二、要培育国际高端品牌
        三、要调整经济发展模式
        四、要保持健康的产业结构
        五、要科学应对产能过剩
第四章 全球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的回归
    第一节 全球金融危机对世界实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一、全球金融危机对美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三、全球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战略举措
    第三节 金融危机后美中德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一、美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二、中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三、德国复苏实体经济的成效评价
第五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SWOT分析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优势分析(Strength)
        一、实体经济发展成就辉煌
        二、技术创新体系稳步形成
        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
        四、产业链成熟劳动力丰富
    第二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劣势分析(Weakness)
        一、企业多处于产业链中低端
        二、科技创新体制尚不健全
        三、金融体制改革进展缓慢
        四、职业技术教育不够发达
    第三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机遇分析(Opportunity)
        一、扩大国内消费市场的机遇
        二、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机遇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机遇
    第四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挑战分析(Threat)
        一、产业空心化趋势
        二、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三、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第六章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省域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一、广东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二、福建省实体经济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实体经济产业的实证分析
        一、传统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纺织服装业为例
        二、新兴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高端装备制造业为例
    第三节 实体经济企业的实证分析
        一、国有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上汽集团为例
        二、民营企业发展的实证分析——以福耀玻璃为例
第七章 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中国发展实体经济的指导思想
    第二节 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实力
        一、着力化解产能过剩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三、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四、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三节 激发企业活力,坚守实体经济
        一、重振企业家精神
        二、增强技术创新能力
        三、培育国际知名品牌
        四、加大人才建设力度
    第四节 加强宏观调控,服务实体经济
        一、制订发展规划,推进实体经济稳健发展
        二、优化社会氛围,营造勤劳创业的外部环境
        三、坚持扩大内需,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四、强化楼市调控,坚定不移遏制投机炒作
    第五节 深化体制改革,壮大实体经济
        一、完善科技体制,尽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二、深化金融改革,确保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三、加强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熟练技术工人
        四、深化税制改革,切实减轻实体企业负担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3.3 本文的技术路线
第2章 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2.1 产业发展模式的概念
        2.1.1 产业发展模式的定义
        2.1.2 产业发展模式概念的含义
    2.2 产业发展模式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发展的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产业发展阶段理论
        2.2.4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2.2.5 产业竞争优势理论
        2.2.6 产业集群理论
    2.3 产业发展模式的分析框架
    2.4 小结
第3章 世界汽车产业发展模式比较
    3.1 世界汽车产业格局的变迁
    3.2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主要发展模式
        3.2.1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发展模式的类型
        3.2.2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3.2.3 德国汽车产业发展模式
        3.2.4 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3.2.5 韩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模式
    3.3 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及模式的演进
        3.3.1 商用车的概念与分类
        3.3.2 中国商用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3.3.3 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的演进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商用车产业现状及竞争力评价
    4.1 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现状
        4.1.1 产业规模与集中度
        4.1.2 产销结构现状
        4.1.3 品牌现状
        4.1.4 进出口现状
        4.1.5 零部件发展现状
        4.1.6 产业技术和研发现状
        4.1.7 汽车产业政策
    4.2 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政策因素
        4.2.2 市场需求因素
        4.2.3 技术因素
        4.2.4 其他关联因素
    4.3 中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评价
        4.3.1 中国商用车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2 中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
        4.3.3 中国商用车产业竞争力的评价
    4.4 小结
第5章 中国商用车产业链整合模式
    5.1 中国商用车零部件配套模式的整合
        5.1.1 世界汽车产业典型配套模式及发展趋势
        5.1.2 中国商用车产业的配套模式
    5.2 中国商用车产业的重组
        5.2.1 中国商用车产业重组的动因
        5.2.2 产业重组的模式
    5.3 中国商用车产业链的拓展
        5.3.1 发展新能源商用车
        5.3.2 发展商用车再制造产业
        5.3.3 完善商用车产业服务体系
    5.4 小结
第6章 中国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6.1 商用车产业技术发展趋势
        6.1.1 商用车技术发展方向
        6.1.2 中国商用车技术现存的主要问题
    6.2 中国商用车产业技术创新的不同模式
        6.2.1 世界汽车产业技术创新模式
        6.2.2 中国商用车产业的自主技术创新模式
    6.3 小结
第7章 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模式
    7.1 世界主要汽车产业集群模式
        7.1.1 美国汽车产业集群
        7.1.2 日本汽车产业集群
        7.1.3 欧洲汽车产业集群
        7.1.4 韩国汽车产业集群
        7.1.5 西班牙汽车产业集群
    7.2 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内外部条件
        7.2.1 外部环境条件
        7.2.2 内部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体系
    7.3 中国商用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模式
        7.3.1 政府的角色和定位
        7.3.2 以核心链动式发展产业集群
    7.4 小结
第8章 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8.1 提高自主研发能力
        8.1.1 加强基础研发能力建设
        8.1.2 提升零部件自主配套体系支撑能力
        8.1.3 创造良好自主创新环境
    8.2 抢占新能源汽车制高点
        8.2.1 构建新能源汽车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标准体系
        8.2.2 建立财税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8.3 发展商用车服务业
        8.3.1 发展现代商用车服务业
        8.3.2 促进商用车再制造业的发展
    8.4 小结
第9章 总结与研究展望
    9.1 全文总结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科研及发表的论文

(5)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相关动态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创新点与不足
第一章 产业政策相关理论概述
    第一节 产业政策概述
        一、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产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三、产业政策的主要功能
    第二节 产业政策的类型
        一、产业组织政策
        二、产业结构政策
        三、产业布局政策
        四、产业技术政策
第二章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状况和国际借鉴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和存在的问题
        一、1953年以来中国汽车工业的三个阶段
        二、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三、中国汽车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节 发达国家的汽车产业政策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美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二、日本汽车产业政策的借鉴与启示
    第三节 汽车工业后起国家发展模式及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汽车工业后起国家的两种典型模式
        二、韩国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三、巴西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第三章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分析
    第一节 中国汽车产业政策回顾和分析
        一、入世前的汽车产业政策
        二、入世后汽车产业政策的变化
    第二节 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及配套政策分析
        一、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目标
        二、新版《汽车产业发展政策》的执行效果评价
        三、中国汽车产业的配套政策分析
    第三节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分析
        一、《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目标和任务
        二、《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具体措施
        三、《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
    第四节 进一步完善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的建议
        一、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政策扶持
        二、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地促进整车制造企业的重组、整合,提高竞争力
        三、实施更严格的汽车安全、环保标准
        四、加大对汽车行业高素质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 ——基于《汽车之友》杂志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意义及局限性
    注释
第一章 中国汽车工业及汽车杂志发展背景
    第一节 汽车改变生活-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一、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历程
        三、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的研究意义
    第二节 与时俱进——中国汽车杂志的行业发展
        一、中国及海外汽车杂志行业发展现状
        二、中国汽车杂志发展历程及特点描述
    第三节 以《汽车之友》杂志为实证研究对象的合理性分析
        一、中国办刊时间最长的汽车杂志
        二、中国汽车杂志行业最有影响力的刊物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系统论视角下汽车媒介生态的社会系统方法研究
    第一节 社会系统语境下的汽车媒介生态描述
        一、汽车媒介生态的AGIL分析框架考察——帕森斯社会系统论的背景阐述与其概念特点
        二、汽车媒体与汽车行业相关主体关系的构成——汽车媒介生态系统概念及其核心观点
        三、"整合与维系"——AGIL分析框架在汽车媒介生态系统中的运用
    第二节 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内部主体关系描述及互动关系发展探讨
        一、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关系建立描述
        二、"四方博弈的动态平衡"——系统论视角下汽车媒介生态系统的互动关系
    第三节 汽车媒体在汽车媒介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地位
        一、媒体的"框架理论"作用——汽车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关系分析
        二、媒体"喉舌作用"的阐述—汽车媒体与政府行业管制的互动关系分析
        三、厂商"整合营销策略"的应用以及媒体的"反击"——汽车媒体与汽车厂商的互动关系分析
    第四节 汽车杂志在汽车媒体系统中的深入思考
        一、系统论视野下汽车杂志在汽车媒体系统中的发展意义
        二、AGIL框架下的求同存异——汽车媒体系统中汽车杂志和其他媒体的比较
        三、"共生与共赢"——媒介融合语境下汽车杂志与其他汽车媒体的共同发展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受众需求互动下的汽车杂志报道内容转型
    第一节 互动的双赢——受众需求与杂志报道内容的建构
        一、媒体报道内容与受众需求关联的理论解读
        二、解读汽车杂志报道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关联意义
    第二节 互动中的使用与满足——《汽车之友》杂志报道内容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范围及分析方法
        二、《汽车之友》杂志报道内容的实证分析
        三、汽车媒介生态系统语境内的深入思考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汽车广告发展与受众消费行为变迁
    第一节 消费行为与广告关联的理论解读
        一、广告与消费行为理论描述
        二、解读汽车杂志广告内容与受众需求的关联意义
    第二节 广告内容解读下的消费行为分析——《汽车之友》等杂志广告内容的实证分析
        一、研究范围及分析设计
        二、《汽车之友》等杂志广告内容的实证分析
        三、汽车媒介生态环境语境内的深入思考
    第三节 汽车厂商的媒体选择与汽车杂志的广告制作形式
        一、汽车广告商媒体决策和绩效评估
        二、汽车杂志广告制作形式变化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中国汽车杂志成长价值重构及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困境中的中国汽车杂志发展现状
        一、红海市场:不同类型媒体间的竞争
        二、汽车杂志在杂志行业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三、汽车杂志困境原因分析
    第二节 "分众中的大众"——从"分众"与"大众"的悖论看行业消费类杂志的受众策略
        一、大众媒体的分众化趋势
        二、行业消费类杂志"分众中的大众"受众策略观点的提出及特点分析
        三、"分众中的大众"观点对汽车杂志发展的现实指导意义
    第三节 媒介融合语境下汽车杂志的数字化发展
        一、媒介融合的概念定义
        二、现实条件中媒介融合存在的必然性
        三、媒介融合语境下数字化对汽车杂志发展的意义
        四、杂志数字化的主要形式及特点
        五、国内外杂志数字化发展之路
        六、汽车杂志数字化发展探讨
    第四节 对汽车杂志发展方向的思考
        一、互动化——数字时代下汽车杂志的编辑思想和人才发展
        二、集团化——新经济理论背景下的汽车杂志发展战略
        三、品牌化——实现汽车杂志第三次售卖的必由之路
        四、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下汽车杂志发展的新机遇
    本章小结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7)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对象及基本概念
        一、汽车产业
        二、汽车产业价值链
        三、汽车产业价值链治理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框架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之处
        一、分析框架
        二、理论拓展
        三、升级策略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
        一、治理的含义
        二、治理产生的原因
        三、治理的模式
        四、治理的应用及发展趋势
        五、简要评述
    第二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研究的理论溯源
        一、经济学领域的解释
        二、资源能力学说的观点
        三、其他相关的学说
    第三节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研究
        一、全球价值链升级研究
        二、全球价值链治理与升级的关系
    第四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研究
        一、现有研究状况
        二、简要评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全球价值链下世界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汽车产业全球化的主要趋势
        一、全球汽车产量的高速增长
        二、核心市场依然重要
        三、生产的区域整合日益增强
        四、国家与本土因素的影响继续存在
    第二节 汽车产业的全球价值链
        一、一种嵌套结构
        二、汽车产业中的全球价值链
    第三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治理:解决企业间关系的难题
        一、主要汽车生产国治理模式的变革
        二、美国汽车产业价值链治理模式的变革
    第四节 汽车产业全球价值链的重构
        一、全球汽车产业中装配商与供应商关系变化的表现
        二、汽车零部件产业的重构
        三、零部件产业中的跟踪设计与跟踪采购
        四、日益重要的全球供应网络
        五、跟踪采购的局限性
        六、全球价值链重构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球价值链下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第二节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一、1949年之前的"零起点"
        二、1949-1978年的中央计划经济时期
        三、1978-1994年的初步增长阶段
        四、1994-2004年的集中生产阶段
        五、2004年以后的高速增长阶段
    第三节 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判断
        一、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构成分析
        二、中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判断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发展模式下中国汽车企业的升级研究——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的多案例分析
    第一节 理论回顾与分析框架
        一、理论回顾
        二、分析框架
    第二节 研究设计
        一、案例选择标准及数量
        二、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第三节 案例分析与研究发现
        一、案例企业的基本情况
        二、案例企业的价值链治理与升级实践
        三、不同发展模式下汽车企业的升级困境与策略选择
    第四节 引申讨论
        一、理论启示
        二、实践启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球价值链治理下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升级研究
    第一节 汽车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中国零部件企业升级
        一、汽车企业的配套体系与价值链治理模式
        二、汽车零部件特性与价值链治理模式
        三、不同治理模式下升级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基于治理模式变更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升级策略
        一、零部件企业能力的提高
        二、行业协会的辅助作用
        三、政府产业政策的支持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的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实证调研名单
附录二 课题调研(访谈)设计
附录三 典型中高级轿车(2.5-4.0L)零部件分类表
附录四 中国主要汽车总成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数量及产量统计
附录五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8)上汽集团并购重庆红岩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思路
2 企业并购的相关理论
    2.1 兼并收购的定义
        2.1.1 兼并
        2.1.2 收购
    2.2 兼并收购的类型
        2.2.1 按照收购方与被收购方的行业关联性分类
        2.2.2 按其他特性分类
    2.3 兼并收购的理论依据
        2.3.1 效率理论
        2.3.2 协同效应理论
        2.3.3 价值低估理论
        2.3.4 信息与信号理论
        2.3.5 代理理论和管理主义理论
        2.3.6 自由现金流量理论
        2.3.7 市场势力理论
        2.3.8 税负考虑
        2.3.9 多样化经营理论
    2.4 我国企业并购的动因
        2.4.1 强强联合,优势互补
        2.4.2 把并购作为企业的一种发展战略模式
        2.4.3 培养和发展核心竞争力
        2.4.4 其他并购动因
    2.5 并购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并购的发展历程
        2.5.1 现代并购的起源及发展
        2.5.2 我国企业并购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3 上汽集团与重庆红岩公司简介
    3.1 上汽集团的发展历程
    3.2 上汽集团的国内并购行动
        3.2.1 上汽收购仪征
        3.2.2 上汽收购五菱
        3.2.3 上汽收购烟台大宇和沈阳金杯通用
    3.3 重庆红岩公司概况
4 上汽集团并购重庆红岩公司的动因分析
    4.1 上汽集团的战略转型
        4.1.1 中国的乘用车行业暴利不再,商用车行业蓬勃兴起
        4.1.2 乘用车主业地位突出对上汽集团而言是现时的优势,也是今后发展的挚肘
        4.1.3 上汽集团开始战略转型
    4.2 上汽集团应对行业竞争的需要
        4.2.1 国际商用车巨头已经开始国内的业务拓展
        4.2.2 国际大型汽车集团一般都拥有自己的商用车部门
5 上汽集团对重庆红岩公司的并购过程分析
    5.1 收购项目策划与尽职调查
        5.1.1 收购“窗口”
        5.1.2 收购项目先期调查及策划
        5.1.3 尽职调查
    5.2 项目谈判及股权交割
6 并购后的内部整合策略
    6.1 百日整合
    6.2 建立新的企业文化,树立企业愿景
    6.3 开展员工培训,提升员工尤其是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能力
    6.4 建立企业新的制度体系
    6.5 与金融机构重建合作关系
    6.6 建设新基地,开发新系列产品
7 结论与启示
    7.1 以收购的方式扩大规模,收购者必须对自身有清晰正确的认识
    7.2 尽职调查是项目真正成功的基础
    7.3 整合是对项目成功的最大考验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概述
    2.1 经济全球化及其主要表现
        2.1.1 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其动因
        2.1.2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主要表现
    2.2 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动因与理论依据
        2.2.1 跨国公司的定义
        2.2.2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外部原因
        2.2.3 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内部原因
        2.2.4 本土化战略的理论依据
    2.3 东道国经济发展、政府政策、社会文化对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影响
        2.3.1 东道国经济发展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2.3.2 东道国政府政策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2.3.3 东道国自然条件、社会文化与跨国公司的本土化
第三章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现状及本土化战略的发展历程
    3.1 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分析
        3.1.1 主要投资来源
        3.1.2 跨国公司的投资集中在第二产业
        3.1.3 跨国公司的投资地区分布不均衡
    3.2 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发展历程
        3.2.1 第一阶段(20实际80年代):贸易技术交流
        3.2.2 第二阶段(90年代):制造业转移与销售网络的建立
        3.2.3 第三阶段(21世纪):中国成为全球市场的重要部分
    3.3 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本土化的因素
        3.3.1 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3.3.2 中国宽松的外资政策环境
        3.3.3 中国加入WTO的积极影响
第四章 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的具体形式
    4.1 生产本土化
        4.1.1 生产制造本土化
        4.1.2 采购本土化
    4.2 人力资源本土化
        4.2.1 人力资源的概念
        4.2.2 跨国公司在中国人力资源本土化概况
        4.2.3 跨国公司人力资源本土化的具体形式
    4.3 营销本土化
        4.3.1 营销本土化的概念
        4.3.2 跨国公司在中国营销本土化概况
        4.3.3 跨国公司在中国营销本土化的具体形式
    4.4 产品研发本土化
        4.4.1 产品研发(R&D)本土化的概念
        4.4.2 跨国公司在中国产品研发(R&D)本土化
        4.4.3 跨国公司在中国研发(R&D)本土化的具体形式
    4.5 资本运作本土化
        4.5.1 资本运作本土化的概念
        4.5.2 跨国公司在中国资本运作的概况
        4.5.3 跨国公司在中国资本运作本土化的具体方法
    4.6 企业文化本土化
        4.6.1 企业文化本土化的概念
        4.6.2 立足当地新环境、创造新的企业文化,以实现企业文化本土化
第五章 案例分析—威伯科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5.1 威伯科集团公司简介及其在中国的业务发展历程
    5.2 威伯科公司在中国的本土化战略
    5.3 威伯科公司全球人力资源战略及在中国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分析
        5.3.1 威伯科全球的人才多元化策略
        5.3.2 威伯科公司在中国的人力资源本土化战略分析
    5.4 对威伯科公司本土化战略的评价
        5.4.1 本土化战略的实施与国内经济发展、商用车行业发展同步
        5.4.2 把握人力资源本土化的核心,做合格的“企业公民”
        5.4.3 有效解决本地化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
第六章 跨国公司本土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借鉴
    6.1 本土化战略对中国的正面影响
        6.1.1 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6.1.2 研发(R&D)本土化,促进技术进步
        6.1.3 人力资源本土化,提高了当地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6.1.4 能够促进中国多种文化的交融和企业管理的变革
        6.1.5 能够促进外资流入,形成资本市场
    6.2 本土化战略对中国的负面影响
        6.2.1 加剧了中国企业的人才危机
        6.2.2 市场挤出效应
        6.2.3 跨国公司控制核心技术,影响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的渠道
    6.3 应对跨国公司本土化战略的策略
        6.3.1 借鉴外企的人才战略,加强企业人才吸引竞争力
        6.3.2 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增强竞争实力
        6.3.3 快速推进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
        6.3.4 积极与跨国公司开展合作,实行双赢
        6.3.5 实行“查漏补缺”策略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10)基于CGE模型的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汽车产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1.2.2 FDI 溢出效应的研究综述
        1.2.3 溢出效应的一般均衡研究综述
        1.2.4 小结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第2章 中国汽车产业发展历程回顾与现状
    2.1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
        2.1.1 初期建设阶段(1953~1978)
        2.1.2 发展壮大阶段(1979~1993)
        2.1.3 调整与发展阶段(1994 至今)
    2.2 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现状描述——加入WTO 后的发展新阶段
    2.3 小结
第3章 FDI 溢出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影响的理论分析
    3.1 FDI 溢出效应
        3.1.1 概念界定
        3.1.2 FDI 溢出效应的发生渠道
    3.2 FDI 溢出效应影响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途径
        3.2.1 市场竞争效应分析
        3.2.2 示范——模仿效应分析
        3.2.3 产业链接效应——上下游产业间溢出分析
        3.2.4 培训效应——人力资源溢出分析
        3.2.5 产业聚集效应分析——汽车产业集群初步形成
    3.3 FDI 溢出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影响
        3.3.1 提高汽车产业质量
        3.3.2 加速我国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
        3.3.3 提升我国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
        3.3.4 促进我国汽车产业组织结构优化
    3.4 中国汽车产业FDI 溢出效应的现实约束
第4章 嵌入FDI 溢出效应的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4.1 MCHUGE 模型特征
    4.2 外资汽车产业和内资汽车产业的技术处理
    4.3 技术外溢模块
    4.4 基础数据库的拆分
    4.5 基准模拟场景设计
第5章 汽车产业FDI 溢出效应与汽车产业发展的模拟分析
    5.1 汽车产业FDI 溢出效应的模拟场景设计
    5.2 低增长情形下汽车产业FDI 溢出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5.2.1 内资汽车产业技术进步596的一般均衡分析
        5.2.2 twistcar 偏好变化596的一般均衡分析
    5.3 高增长情形下汽车产业FDI 溢出效应的一般均衡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加入WTO后 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汽车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8(04)
  • [2]中国汽车产业FDI的溢出效应研究[D]. 李娟娟. 中央财经大学, 2018(09)
  • [3]论实体经济[D]. 黄聪英. 福建师范大学, 2014(03)
  • [4]中国商用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D]. 陈敏. 武汉理工大学, 2010(08)
  • [5]中国汽车产业政策研究[D]. 张成. 中央民族大学, 2010(05)
  • [6]中国汽车杂志成长研究 ——基于《汽车之友》杂志的实证分析[D]. 章宇光. 复旦大学, 2010(12)
  • [7]中国汽车产业升级策略研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治理视角[D]. 黄锦华. 武汉大学, 2010(05)
  • [8]上汽集团并购重庆红岩案例研究[D]. 缪以睿. 复旦大学, 2009(S1)
  • [9]跨国公司在中国本土化战略分析[D]. 张庶凯. 合肥工业大学, 2008(05)
  • [10]基于CGE模型的FDI溢出效应对我国汽车产业影响研究[D]. 赵晶. 湖南大学, 2008(09)

标签:;  ;  ;  ;  ;  

中国加入WTO后商用车能否走出国门(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