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列举不足的方法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列举不足的方法

一、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法——缺点列举法(论文文献综述)

张亚飞[1](2017)在《不同任务状态下组合创造法对创造性产出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创造力研究在创造学和心理学领域的日益深入,许多研究成果已经在社会实践当中获得了广泛应用。创造技法作为一种规范性地引导和启发人的创造力的方法被社会寄予厚望,但也因其有效性和适用性的不确定性而饱受质疑。故此我们需要用科学的方法来验证创造技法的有效性,形成一套专属于创造技法的理论体系,使各种新旧创造技法能够各得其用,优胜劣汰。现有的数百种以上的创造技法只有极少数得到了研究的证明,还有更多需要心理学来检验其有效性,提供理论根据。本研究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一种在社会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理论研究极其匮乏的创造技法——组合创造法的适用情境。本研究分为两个部分。研究一旨在检验组合创造法是否确实对人的创造性思维能产生显着影响。该研究采用单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随机选取66名被试分配到组合创造法和不学习技法两种实验条件下,探究两组被试在创造性产出上是否有显着差异。研究二采用“2×2×3”的三因素被试间实验设计,随机抽取360名被试,分配到十二种实验条件下探讨有无互动的不同情境和不同的任务难度对个体的创造性产出是否有显着影响,以及是否学习本创造技法与这两个因素之间是否有交互作用。本研究以创造性产出的流畅性、独创性和灵活性为因变量指标。经过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组合创造法条件下,个体的创造性思维产出在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上均高于不学习技法组。组合创造法确实能够有效提高被试的创造性产出。2.在中低两种难度的任务中,学习技法组在灵活性维度上的创造性产出都显着高于不学习技法组。3.在中等难度任务中,互动组能更好地通过学习组合创造法显着提高创造性产出的灵活性。4.在低难度任务中,名义组和互动组都能通过学习组合创造法显着提高创造性产出的灵活性。5.在各种任务难度状态下,名义组在创造性产出的观点稀有性上都显着高于互动组。

邓援超,刘小鹏[2](2015)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与TRIZ理论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基于本科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讨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途径。TRIZ使创新技法集成为理论体系,本文在TRIZ理论教学中试用了案例教学法。

邓援超,刘小鹏[3](2014)在《《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TRIZ理论教学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的重要任务,需要不断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TRIZ使创新技法集成为理论体系。本文将案例教学法用于TRIZ理论的教学实践,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樊静[4](2012)在《特性列举法对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着重探讨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特性列举法对大学生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及对其影响因素。以苏州大学的学生为被试,进行了与特性列举法相关的两个实验,两实验的因变量均由发散性思维的四个指标,即流畅性、独特性、灵活性和持久性来衡量。实验一主要检验各种变式的列举法对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共招募了60名被试,随机分配在不同的实验处理下(特性列举法、缺点列举法、希望点列举法和无要求)。以此探讨不同创造技法类型下,个体创造性思维的产出是否存在差异。实验二主要探讨特性列举法效果的影响因素。共招募144名被试,探讨群体规模(3人组/6人组)、群体类型(名义组/互动组)和方法类型(特性列举/无要求)对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通过两个实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特性列举法条件下,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在流畅性、独特性、灵活性和持久性上均高于无要求,并且在独特性上均高于其他条件组。2.不同群体类型下的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存在显着差异。名义组状态下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在流畅性、灵活性和持久性上均高于互动组。3.不同群体规模下的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存在显着差异。3人组状态下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在流畅性、独特性和持久性上均高于6人组。4.群体类型和群体规模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在持久性上显着。群体类型和方法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在灵活性和持久性上显着。群体类型、群体规模和方法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在流畅性、持久性上显着。

武青艳[5](2012)在《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文化解读》文中研究表明方法问题历来为各个领域的成功人士所重视。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方法也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日本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分析出许多影响因素,但其中日本创造技法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这就需要全面而深入地了解日本创造技法。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尚未从哲学方法论意义上对日本创造技法进行系统研究,因此笔者选择这一问题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科技创造方法论的理论研究,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创新方法研究及推广工作有着直接的启示意义。第一,对已有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评析,并对创造、创造力、知识、方法、地方性知识、地方性方法、地方性文化、方法论、科学创造方法论、创造技法、日本创造技法等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对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探讨,分析了日本创造技法得以产生的深厚的国际和国内基础背景条件。认为国际上以美国、前苏联为主的国家积累的大量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日本创造技法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前提基础和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而日本国内在战后实施国家复兴战略,通过各种方式推动科学技术发展,重视人才教育,积极与国际接轨进行创造学理论研究与实践等,为日本创造技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理论与实践基础和人才保证等。第三,对日本创造技法发展的历史与逻辑进行分析,指出日本创造技法的独特发展道路,即走出了一条引进、吸收、改良与自主开发相结合的创造技法发展道路,并相应地形成三个发展阶段,概略地阐述了每一阶段日本创造技法的主要内容。而且对日本创造技法进行了分类,概括为改良性创造技法和原创性创造技法两大类。第四,运用地方性知识和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剖析了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其特征主要是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现场性和操作性特征、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等,并指出这些地域性特征是一种地方知识和地方性方法的体现。第五,从社会文化学角度解读日本创造技法地域特征的地方性文化传统的影响,这些地方性文化传统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外来的先进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根据自身需要进行改良创新,使之融合成为本土文化的构成要素;注重实践经验,强调现场优先;日本人富于细腻而精致的岛国民族性格,蕴含禅宗思想等简约思维。第六,探讨了日本创造技法的方法论贡献及日本创造技法的价值性,揭示了日本创造技法的方法论局限性,并指出日本创造技法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中的成功经验及其局限性对我国创造技法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的重要启示。第七,从哲学高度对日本创造技法进行方法论反思,认为日本创造技法生长于日本文化土壤之中,增添了日本技术强国的色彩,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思维特征等,具有独特性。揭示了日本创造技法的创造方法论意蕴,即:地方性方法构成地方性知识的主体;创造技法体现主体逻辑与客体逻辑的融合性;“自下而上”的方法需要“自上而下”的方法的补充和指导;方法的掌握应“由技至道”。并尝试着提出本领域未来可能的研究走向。

鞠晨鸣[6](2012)在《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进行了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教学系统的研究。分析阐述了当前国内外高等工程训练的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说明了开发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教学培训系统的重要性。阐述了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的相关理论。较为系统的介绍了大工程观的高等工程训练理念,说明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的相关内容。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的对象是产品,说明了产品设计的相关方法、技术;介绍了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的核心技术—DNC技术,以及产品的相关测量方法。阐述了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的各组成平台。管理平台主要使用Windchill软件的文档存储管理与文档查询与检索功能;创意平台主要通过创意训练流程达到培养学生创意能力的目的。本章重点说明了组成设计平台的软、硬件系统,制造平台的实现方法,检测平台的组成以及反馈平均平台的评价方法。以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为例,说明了基于Windchill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的实施,并且对使用效果进行了说明。给出了基于Windchill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的系统架构图,并对系统实施过程进行了说明,通过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较好的适应现代高等工程训练的要求,满足学生的训练需要。

王军[7](2011)在《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产品创新管理是一个时用时新的研究领域,其内涵与外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产品艺术设计是产品创新管理的重要内容,更是产品价值创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产品成本的控制、功能的规划、设计的合理性等都是影响其价值的重要因素,但现有研究理论和发展实践中,三者未能实现有效的整合。基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在成本控制和功能约束条件下,如何实施产品的艺术创新设计从而提升产品价值。全文共八章,从内容体系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为第一部分,重点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路线。第二章为第二部分,对全文所涉及到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归纳。从内涵、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对产品艺术设计理论、产品功能理论、产品成本理论、产品价值创新理论、产品艺术设计创新理论等进行了分类研究。第三章为第三部分,重点对传统产品艺术设计的流程与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现阶段产品艺术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结论认为:传统产品艺术设计相关流程与方法都较为成熟,在社会领域运用广泛。但是,也普遍存在产品艺术设计流程的系统性缺失、产品艺术设计与功能目标的不匹配、产品艺术设计与成本控制的冲突、产品艺术设计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产品艺术设计的重要性缺失等显着问题。本文也正是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从产品价值创新角度所展开的系统性研究。第四章到第六章为本文的第四部分,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在系统分析产品价值创新的内涵、路径和关键影响因素基础上,分别分析了功能规划和成本控制与产品艺术设计创新的关联及相互影响方式。研究表明:产品价值创新就是基于“设计创造价值”的理念,力求产品设计、功能和成本最优化匹配,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论文从艺术创新设计角度,提出基于产品寿命周期、产品生产流程和市场成熟度的差异化价值创新路径;将价值工程工作流程与艺术设计流程相结合,提出一种基于价值工程的产品开发优化设计模式;提出了产品艺术设计与产品功能规划的线性与非线性关联;从产品造型、产品材料、产品装饰、产品品牌和产品推广五个角度提出产品成本控制的新途径。第七章为第五部分,构建了基于成本控制和功能规划约束条件下的产品艺术设计评价体系与模型。从三个维度设计了包含九个二级指标和四十四个三级指标的评价体系,结合评价对象特征选取AHP为主要量化评价方法。最后进行全文总结,并对下一步研究工作进行展望。

陈烨,袁小平[8](2010)在《电工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受教育者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实现人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求实求异的革新,更是适应现代化经济建设对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创新教育不是权益之计,而是时代的要求,是一项全方位的系统工程。电工电子专业大学生在创新实践方面由于和实际结合的较紧密,可以将在创造学系列课程中的相关创造理论应用于电子类的创新活动中,因此,应该积极探索电工电子专业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周维新[9](2008)在《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人才的创新能力日益重要。中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通过文献法对创新能力的理论进行了研究,阐述了创新能力的特征和构成,明确了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特点,结合现代的相关教学理论及切实可行的创新技法,论述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本文借鉴国内外培养创新能力的研究,运用实验教学原则,实验教学设计的方法,针对中学生在物理学习中各种问题,提出了高中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通过对高中新课程必修1、2和选修3系列物理实验的分析研究,作者提出了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结合相关实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了实践研究。实验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同时促进教师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水平,教学相长,为素质教育推波助澜。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学进行系统的设计、观察和分析,从动态生成案例来反映学生创新能力各方面发展,并结合首都师范大学物理系2001级张玉峰同学的硕士论文中创新能力的测试卷进行测试研究,综合地评价学生创新能力的水平,从而确认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策略的可行性。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一条实践之路,利于大家进一步研究。

郝特[10](2008)在《产品的实用设计系统研究 ——论设计主体的全方位职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社会,通过机缘或运气而成功开发产品的事情几乎不可能。几乎任何一项技术都是设计的产物,设计过程就是将设想转变成最终产品的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我们要使用各种各样的策略,如问题解决、创造性思维、空间想象、批判性思维和推理等。还需要较高的工程实践能力,比如测量、试验、画草图、绘图和使用工具等动手能力。工业设计师全方位,跨学科的知识结构与创造能力,在当今知识经济的大潮下,设计师无论从自身软件上,还是硬件上,都应该做到与时俱进。

二、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法——缺点列举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法——缺点列举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任务状态下组合创造法对创造性产出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创造力
        1.1.1 创造力的概念界定
        1.1.2 创造性思维
        1.1.3 创造力的测量
        1.1.4 创造力与教育
    1.2 创造技法
        1.2.1 创造技法与创造力
        1.2.2 创造技法的相关研究
        1.2.3 常见创造技法简介
    1.3 组合创造法
        1.3.1 组合创造法的定义
        1.3.2 组合创造法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1.3.3 组合创造法的内容
        1.3.4 组合创造法的实施
2 问题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意义
        2.2.1 理论意义
        2.2.2 实践意义
        2.2.3 创造意义
    2.3 研究问题与假设
3 实验方法与结果
    3.1 预实验一:发散性思维任务的检验
    3.2 实验一:组合创造法对创造性产出的影响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实验结果分析
        3.2.5 讨论
    3.3 预实验二
    3.4 组合创造法使用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研究目的
        3.4.2 研究假设
        3.4.3 研究方法
        3.4.4 研究结果分析
        3.4.5 讨论
4 综合讨论
    4.1 组合创造法对创造性产出的影响
    4.2 群体状态对创造力产出的影响
    4.3 组合创造法、群体状态和难度对创造力产出的交互作用
    4.4 与其他技法的比较
    4.5 不足与展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2)创新能力的培养与TRIZ理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二)本科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障碍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
    (一) 机械设计制造创新竞赛萌发和激励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设《机械创新设计》选修课,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TRIZ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TRIZ的理论前提
    (二)TRIZ的理论体系
    (三)TRIZ理论的本科教学内容
五、案例教学
六、结语

(3)《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TRIZ理论教学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创新技法与TRIZ理论的诞生
二、TRIZ理论体系的主干内容
    (一)TRIZ的理论前提
    (二)TRIZ的理论体系
    (三)TRIZ理论的本科教学内容
三、案例教学

(4)特性列举法对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
        1.1.1 创造力
        1.1.2 创造性思维
    1.2 创造技法
        1.2.1 创造技法的概念
        1.2.2 创造技法的分类
        1.2.3 基于心理学视角的创造技法
    1.3 特性列举法的研究综述
        1.3.1 特性列举法的定义
        1.3.2 特性列举法的基本原理和实施步骤
        1.3.3 特性列举法的不同变式
        1.3.4 特性列举法的应用
    1.4 几个相关概念
        1.4.1 名义群体与互动群体
        1.4.2 产生式障碍
        1.4.3 社会惰化
        1.4.4 评价焦虑
2 问题的提出
    2.1 以往研究的不足
    2.2 研究的意义
    2.3 研究假设
3 研究方法与结果
    3.1 实验一:列举法的不同变式对创造性思维产出的影响
        3.1.1 研究目的
        3.1.2 实验假设
        3.1.3 研究方法
        3.1.4 实验结果
    3.2 实验二:特性列举法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2.1 实验目的
        3.2.2 实验假设
        3.2.3 研究方法
        3.2.4 实验结果
4 综合讨论
5 结论
6 本研究尚待改进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5)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文化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2 有关概念界定与辨析
        1.2.1 创造与创造力
        1.2.2 知识与方法
        1.2.3 地方性知识与地方性方法及地方性文化
        1.2.4 方法论与科学创造方法论
        1.2.5 创造技法和日本创造技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日本学者的研究
        1.3.2 中国学者的研究
        1.3.3 文献评论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历史背景
    2.1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国际背景
        2.1.1 美国创造学研究的兴起
        2.1.2 其他国家创造方法的形成与实践发展
    2.2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国内背景
        2.2.1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社会环境
        2.2.2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技术实践前提
        2.2.3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人才基础
        2.2.4 日本创造技法产生的理论平台
第3章 日本创造技法的发展进路及其分类
    3.1 日本创造技法发展的历史阶段考量
        3.1.1 前期引进为主与自主开发为辅的阶段
        3.1.2 引进改良与自主开发并重的阶段
        3.1.3 自主开发为主与引进改良为辅的阶段
    3.2 日本主要创造技法及其评析
        3.2.1 市川龟久弥的等价变换理论
        3.2.2 川喜田二郎的KJ法
        3.2.3 中山正和的NM法
    3.3 日本创造技法分类——改良性创造技法与原创性创造技法
        3.3.1 改良性创造技法
        3.3.2 原创性创造技法
第4章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4.1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剖析
        4.1.1 日本创造技法具有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
        4.1.2 日本创造技法具有现场性和操作性特征
        4.1.3 日本创造技法具有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
    4.2 从地方性知识视角解读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
        4.2.1 日本创造技法的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显示知识地方性地位
        4.2.2 日本创造技法现场性和操作性特征体现知识地方性实践
        4.2.3 日本创造技法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展示知识民间性模式
第5章 日本创造技法地域性特征的文化溯源
    5.1 日本创造技法的集成性和改良性特征的文化阐释
        5.1.1 日本民族有善于学习外来先进文化传统
        5.1.2 日本改良主义传统的影响
        5.1.3 日本创造技法的集成性和改良性体现了日本民族的思维特征
    5.2 日本创造技法的现场性和可操作性特征的文化追根
        5.2.1 日本文化注重实践经验
        5.2.2 武士传统重视生产实践并强调现场优先
    5.3 日本创造技法的精细性和简约性特征的文化寻踪
        5.3.1 日本人富于细腻而精致的岛国民族性格
        5.3.2 日本禅宗思想蕴涵简约思维
第6章 日本创造技法的方法论贡献与启示
    6.1 日本创造技法的方法论贡献
        6.1.1 日本创造技法丰富了方法论体系
        6.1.2 日本创造技法体现了地方性知识和地方性方法的价值
    6.2 日本创造技法的方法论局限性
        6.2.1 日本创造技法中缺乏创造性人格的培养方法
        6.2.2 欠缺理论性是日本创造技法发展的致命瓶颈
    6.3 日本创造技法的发展进路和形成特征对中国的启示
        6.3.1 选择自主开发与引进、吸收、改良相结合的道路
        6.3.2 关注中国地方性文化和地方性方法
        6.3.3 重视创造理论探索和创造人格培养
        6.3.4 学习日本创造技法推广的民间性和主动性
第7章 结论
    7.1 日本创造技法独特性的阐释
        7.1.1 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生长于日本文化土壤之中
        7.1.2 日本创造技法的繁荣增添了日本技术强国的色彩
    7.2 日本创造技法的创造方法论意蕴
        7.2.1 地方性方法构成地方性知识的主体
        7.2.2 创造技法体现主体逻辑与客体逻辑的融合性
        7.2.3 “自下而上”的方法需要“自上而下”的方法补充和指导
        7.2.4 方法的掌握应“由技至道”
    7.3 未来研究的可能进路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研究课题

(6)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国际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趋势
        1.1.2 国家正在大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1.2 网络化制造技术及培训系统现状分析
        1.2.1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
        1.2.2 我国高等工程训练的现状
        1.2.3 网络化制造技术现状
        1.2.4 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思路
2 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相关技术
    2.1 "大工程观"
    2.2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技术
        2.2.1 PLM的概念及发展
        2.2.2 PLM的系统构成
        2.2.3 PLM系统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2.2.4 Windchill软件简介
    2.3 产品开发技术
        2.3.1 产品开发流程
        2.3.2 产品的工业设计与结构设计
    2.4 DNC技术
        2.4.1 DNC技术的概念及发展
        2.4.2 DNC系统的构成
        2.4.3 DNC系统的应用现状和前景
    2.5 产品检测技术
        2.5.1 产品检测的基本概念
        2.5.2 检测技术及其方法分类
        2.5.3 力与压力检测技术
        2.5.4 机械量检测技术
    2.6 本章小结
3 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的构建方案
    3.1 系统总体方案
    3.2 管理平台
        3.2.1 文档的存储管理
        3.2.2 文档查询与检索
    3.3 创意平台
        3.3.1 创意平台概况
        3.3.2 创意平台功能
        3.3.3 创意训练流程
    3.4 设计平台
        3.4.1 设计平台功能
        3.4.2 设计平台组成
    3.5 制造平台
        3.5.1 制造平台的定位
        3.5.2 制造平台的需求
        3.5.3 制造平台体系结构
        3.5.4 制造平台功能描述
        3.5.5 制造平台网络结构
    3.6 检测平台
        3.6.1 检测平台功能
        3.6.2 检测平台的组成
    3.7 反馈评价平台
        3.7.1 创意训练评价体系
        3.7.2 产品设计、制造、检测评价方法
    3.8 本章小结
4 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实施案例与使用效果评价
    4.1 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的实施条件
        4.1.1 系统实施的普适条件
        4.1.2 南京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实施系统的条件
    4.2 基于Windchill网络化制造教学系统实施案例
        4.2.1 系统构架
        4.2.2 系统实施过程
    4.3 使用效果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5.1 工作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1.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产品艺术设计研究现状
        1.2.2 产品创新管理研究现状
        1.2.3 价值工程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产品艺术设计理论
        2.1.1 产品艺术设计的基本术语解析
        2.1.2 产品艺术设计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2.2 产品功能理论
        2.2.1 产品功能的基本术语解析
        2.2.2 产品功能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2.3 产品成本相关理论
        2.3.1 产品成本的基本术语解析
        2.3.2 产品成本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2.4 产品价值创新理论
        2.4.1 产品价值创新的基本术语解析
        2.4.2 产品价值创新的主要研究内容与模式
    2.5 产品艺术设计创新理论
        2.5.1 产品艺术设计创新的基本术语解析
        2.5.2 产品艺术设计创新的主要内容与途径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统产品艺术设计的流程和创意方法
    3.1 传统产品艺术设计的界定
    3.2 传统产品艺术设计的流程
        3.2.1 产品调研
        3.2.2 产品系统分析
        3.2.3 产品构思
        3.2.4 产品造型设计
        3.2.5 设计实施
        3.2.6 设计评价与反馈
    3.3 传统产品艺术设计的创意方法
        3.3.1 联想思维法
        3.3.2 组合思维法
        3.3.3 超常思维法
        3.3.4 检查表法
        3.3.5 设想创造法
        3.3.6 类比法
        3.3.7 列举法
    3.4 传统产品艺术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4.1 产品艺术设计流程的系统性缺失
        3.4.2 产品艺术设计与功能目标的不匹配
        3.4.3 产品艺术设计与成本控制的冲突
        3.4.4 产品艺术设计评价体系缺乏科学性
        3.4.5 产品艺术设计的重要性缺失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品价值创新的内涵、路径和影响的关键因素
    4.1 产品价值创新的内涵
        4.1.1 产品价值创新的界定
        4.1.2 产品价值创新的意义
        4.1.3 产品价值创新的方法
    4.2 产品价值创新的路径
        4.2.1 基于产品寿命周期的价值创新路径
        4.2.2 基于产品生产流程的价值创新路径
        4.2.3 基于市场成熟度的差异化价值创新路径
    4.3 影响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的关键因素
        4.3.1 功能因素
        4.3.2 形态因素
        4.3.3 价值因素
        4.3.4 其它因素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功能规划的产品艺术设计创新
    5.1 产品功能的定位与分类
        5.1.1 产品功能的定位
        5.1.2 产品功能的分类
    5.2 产品功能的识别
        5.2.1 产品功能的分解与组合
        5.2.2 产品功能的合理定位
    5.3 产品艺术设计与功能的关联
        5.3.1 产品艺术设计与功能的线性关联
        5.3.2 产品艺术设计与功能的非线性关联
    5.4 基于产品功能角度的艺术设计模式
        5.4.1 基于功能角度的艺术设计先期导入模式
        5.4.2 基于功能角度的艺术设计并行设计模式
    本章总结
第6章 基于成本控制的产品艺术设计创新
    6.1 成本的内涵与分类
        6.1.1 成本的内涵
        6.1.2 成本的分类
        6.1.3 成本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6.1.4 艺术设计与成本的关联
        6.1.5 成本控制对艺术设计创新的约束
    6.2 产品寿命周期各阶段成本构成体系的重心
        6.2.1 生产环节成本重心
        6.2.2 流通环节成本重心
        6.2.3 使用环节成本重心
        6.2.4 回收利用环节成本重心
    6.3 艺术设计创新的成本控制途径
        6.3.1 产品造型
        6.3.2 产品材料
        6.3.3 产品装饰
        6.3.4 品牌形象
        6.3.5 产品推广
    本章总结
第7章 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评价模型
    7.1 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评价流程
        7.1.1 前期准备阶段
        7.1.2 综合评价阶段
        7.1.3 反馈循环阶段
    7.2 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评价原则
        7.2.1 功能成本导向原则
        7.2.2 产品生命周期原则
        7.2.3 市场效益竞争原则
    7.3 产品艺术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定
        7.3.1 一级指标Ⅰ:功能规划
        7.3.2 一级指标Ⅱ:成本控制
        7.3.3 一级指标Ⅲ:艺术设计
    7.4 产品艺术设计评价模型与方法的选取
        7.4.1 产品艺术设计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7.4.2 基于AHP的产品艺术设计评价模型
    本章总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奖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8)电工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电工电子专业创新教育的原则
    (1) 坚定两个认识, 大胆实践
    (2) 把创新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3) 建立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向交流机制
    (4) 更新观念, 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5) 强化实践, 开放教育
    (6) 建设高水平、有活力的教师队伍
2 建设结合创新素质教育的系列课程
    2.1 积极建设创新素质教育系列课程
    2.2 把创新教育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
        (1) 弃旧立新, 确立创新教育内容体系
        (2) 改变固有的课堂教学结构, 改革教学方法
        (3) 实行多种媒体组合教学
        (4) 打破课程界限, 相近课程渗透
        (5) 开放实验, 虚实结合
        ①在教学组织形式上开放
        ②在实验手段上“虚”“实”结合
3 积极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4 大学生创新素质教育评价考核方法
    第一, 创新设想的定量问题
    第二, 创造学试卷内容
5 结束语

(9)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2 国内研究状况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创新能力的相关理论
    2.1 创新与创新能力的基本概念
    2.2 创新能力的构成
    2.3 中学生的创新能力
    2.4 中学生的创新技法
第三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相关理论
    3.1 中学物理实验作用
    3.2 中学物理实验的主要方式
    3.3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的原则
    3.4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设计的方法
第四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途径
    4.1 多种类型实验奠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知识基础
    4.2 通过科学方法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4.3 通过实验设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4 经典实验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个性品质和元认知
第五章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5.1 演示实验的改进培养创新个性
    5.2 感悟实验过程启迪创新思维
    5.3 改进实验方案和方法 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5.4 改进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5.5 强化科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6 课后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5.7 开放实验室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支持
第六章 实践研究和典型教学案例
    6.1 实践研究
    6.2 中学物理实验教学案例
    6.3 本论文不足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详细摘要

(10)产品的实用设计系统研究 ——论设计主体的全方位职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产品设计师基本素质
第二章 设计过程解析
    设计过程的概述
    第一节 发现与明确问题
    第二节 制定设计方案
第三章 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遵循的则
    第一节 创新的原则
    第二节 经济实用的原则
    第三节 美观的原则
    第四节 道德的原则
    第五节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第四章 设计要求
    第一节 设计师全方位参与全方位设计
    第二节 设计师与时俱进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造法——缺点列举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任务状态下组合创造法对创造性产出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亚飞. 苏州大学, 2017(04)
  • [2]创新能力的培养与TRIZ理论应用[J]. 邓援超,刘小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5(04)
  • [3]《机械创新设计》课程中TRIZ理论教学的探讨[J]. 邓援超,刘小鹏. 教育教学论坛, 2014(45)
  • [4]特性列举法对个体创造性思维产出影响的研究[D]. 樊静. 苏州大学, 2012(03)
  • [5]日本创造技法的地域性特征及其文化解读[D]. 武青艳. 东北大学, 2012(07)
  • [6]基于Windchill的网络化制造教学与培训系统研究[D]. 鞠晨鸣.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7]基于功能与成本的产品艺术设计价值创新研究[D]. 王军. 武汉理工大学, 2011(12)
  • [8]电工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 陈烨,袁小平.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 2010(S2)
  • [9]中学物理实验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研究[D]. 周维新. 苏州大学, 2008(04)
  • [10]产品的实用设计系统研究 ——论设计主体的全方位职能[D]. 郝特. 天津美术学院, 2008(08)

标签:;  ;  ;  ;  ;  

电子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方法——列举不足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