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北部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

新疆北部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

一、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徐新涛[1](2021)在《不同泥火山地区甲烷厌氧氧化的测量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表明,由于甲烷厌氧氧化(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过程的存在,海地沉积物每年所产生的大量甲烷最终仅有10%左右被排放至大气中,近年来这一过程也在湿地、稻田、污水处理厂等环境中被发现,因此了解AOM过程,研究影响AOM的条件,是降低甲烷的排放进而解决全球性气候问题的突破口。环境异质性是影响微生物种群结构的重要因素,而泥火山样地环境复杂,且存在大量能与AOM进行耦联的电子受体,为研究环境异质性对AOM的影响提供了天然的样本。本研究以准噶尔盆地的艾琪沟(AQG)、白杨沟(BYG)和独山子(DSZ)三个泥火山样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展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不同泥火山地区理化性质测定。对三个泥火山样地主要理化因子进行测量,结果表明,不同样地间Fe、SO42-、NO3-等AOM反应潜在电子受体含量差异较大,AQG沉积物中Fe、Mn含量最高,分别为56.74 mg·g-1和1.61 mg·g-1;BYG样地NO3-含量最低,浓度为5.16 mmol·L-1;DSZ样地Cl-和可溶解Fe含量远高出其余两个样地,浓度分别为232.83 mmol·L-1以及36.1 mmol·L-1。(2)AOM反应活性测定。基于微宇宙培养实验,对各样地甲烷厌氧氧化速率进行测定,DSZ、BYG、AQG三个样地的AOM原位反应速率分别为2.15μmol·L-1·day-1,1.38μmol·L-1·day-1,0.89μmol·L-1·day-1。选择反应活性最大的DSZ样地进行受体培养实验,结果表明,与原位AOM速率相比,柠檬酸铁(Fe-citrate)培养体系的AOM反应速率增加了63.25%,而硫酸钠(Na2SO4)培养体系的AOM反应速率降低了75%。(3)不同泥火山地区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采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AQG、BYG、DSZ的微生物16Sr RNA进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Methylophilaceae和Nitrososphaerales分别是AQG样地的优势细菌及古菌,相对丰度分别为15.5%和58.38%。BYG和DSZ样地的优势细菌分别为Desulfobulbaceae和Pelobacteraceae,相对丰度分别为14.8%和30%,优势古菌同为Methanomassiliicoccaceae,相对丰度均为70%左右,其中DSZ样地其余古菌相对丰度均未超过4%,而BYG还存在相对丰度为9.94%的ANME-2d。通过物种网络相关性分析表明,AQG样地细菌群落围绕Methylococcaceae、Eubacteriaceae、Pelobacteraceae展开,BYG样地细菌网络的关键则是Desulfobacterales、Desulfuromonadales和Pelobacteraceae,古菌则以Methanosarcinaceae为核心构成相关网络。DSZ样地细菌核心菌群为Desulfobacterales和Pelobacteraceae,古菌ANME-2a-2b则与Methanobacteriaceae和Halobacteriaceae构成正相关的网络。(4)环境因子与微生物之间关系。通过Mantel分析表明Cl-、NO3-、SO42-以及可溶性Fe与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更加密切,其中NO3-、SO42-与古菌的相关性高于细菌,而微生物与沉积物中的Fe、Mn金属成分相关性并不明显。本次研究创新性的从环境异质性角度对新疆准噶尔盆地AQG、BYG、DSZ三个天然泥火山地区的AOM反应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展开研究,证明了环境异质性对AOM的重要驱动作用。同时发现环境异质性的作用下AOM反应底物(电子受体)的差异促生着微生物间多样的网络互作关系,影响着微生物介导的AOM耦联代谢过程。此外,本研究结果发现,除ANME外,氢型产甲烷菌Methanomassiliicoccaceae和铁还原菌Pelobacteraceae在DSZ样地的AOM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张磊[2](2020)在《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文中指出准噶尔盆地位于中亚造山带腹部,是研究中亚地区古生代增生造山活动的理想场所,同时也是油气资源勘探的重要领域,因此对其开展石炭系结构和原型盆地的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论文综合利用大量盆缘露头、盆内深钻井、二维及三维地震剖面,刻画了石炭纪盆地的平面展布特征,并结合录井分析、岩心观察和地震相等方法揭示了石炭纪盆地的物质组成和沉积充填特征。通过地震剖面解释、典型石炭系断陷的几何学与运动学分析,揭示了两期“断-坳”结构特征及断层对石炭纪断陷盆地发育过程的控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亚地区大地构造背景,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格局的演化模型,揭示了洋盆俯冲回撤机制(roll-back)对盆地发育的控制作用。综合运用岩石学、年代学、古生物地层学、地震地层学,将石炭系自下而上划分为:滴水泉组(C1d)、松喀尔苏组(C1s)、双井子组(C1-2s)、巴塔玛依内山组(C2b)和石钱滩组(C2sq)。其中,滴水泉组为前裂陷期(pre-rift)层序,岩性主要为一套海陆交互相粗碎屑岩;松喀尔苏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水下喷发的火山岩夹火山碎屑岩;双井子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海陆过渡相沉积岩;巴塔玛依内山组为同裂陷期(syn-rift)层序,主要为一套陆上喷发的火山岩建造;石钱滩组为后裂陷期(post-rift)层序,发育一套湖相、浅海相沉积。石炭纪断陷呈现两期“断-坳”结构,其中,C1s和C1-2s分别为第1期断陷、坳陷层序,C2b和C2sq为第2期断陷、坳陷层序。断陷的发育多为侧向生长、连接的方式,并在其内部识别出多个不整合。石炭纪末断陷普遍发生反转,上石炭统被大量剥蚀,石炭系顶部形成区域性不整合。下石炭统共识别1 14个断陷,整体呈NW-SE向展布;上石炭统共识别58个断陷,整体呈NWW-SEE向展布,早、晚石炭世两期断陷的方位发生了约15°的逆时针旋转。根据断陷的分布特征,从北向南可依次划分出4排石炭纪沉积岩、火山岩分布带:①乌伦古-野马泉、②陆梁-五彩湾-大井、③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④沙湾-阜康-博格达分布带。其中第2和第3排带发育石炭纪地层最多,第1和第4排带发育相对较少。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的地质属性包括弧前、弧内、弧后断陷/坳陷盆地、裂陷盆地和前陆盆地等,其形成演化主要受额尔齐斯洋、卡拉麦里洋和北天山洋俯冲回撤作用控制(roll-back)。论文综合建立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多岛-洋汇聚拼贴的演化模型。在阿尔泰弧、准东多岛弧、陆梁弧、准噶尔-吐哈地块顺时针旋转拼贴的过程中,由于岛弧地体相对俯冲洋盆的旋转速率更快、旋转角度更大,导致发育在岛弧上晚石炭世断陷的方位相对于早石炭世断陷发生了逆时针迁移。

蒋雨函,高小其,王阳洋,张磊[3](2020)在《中国新疆北天山和台湾南部陆地泥火山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系统介绍中国新疆北天山地区和台湾南部地区泥火山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地质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北天山和台湾南部地区的泥火山均沿着断裂带分布,主要位于背斜轴部,泥火山分布区地层多出露为含泥岩层。对两个地区泥火山喷出物物理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固体喷发物的矿物成分相似,如石英、蒙脱石等;液体喷出物的泥浆温度与冒泡频率相近,但最大气泡直径与气体流量有很大差别。又分别对两地区液体、气体喷出物的化学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液体喷出物均盐度高;甲烷是大多数泥火山喷发气体的主要成分,一些泥火山喷发的气体主要是二氧化碳。区域构造地质和气候条件不同,导致两地泥火山喷出物存在差异。从现有研究来看,两地泥火山的喷发都是岩层的孔隙压力增大造成的。两个地区泥火山与当地地震活动之间表现出良好的对应关系。泥火山的地球化学参数可能是地震活动的潜在指标。

朱成英,周晓成,麻荣,闫玮,梁卉,张涛,高小其,颜玉聪[4](2019)在《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乌苏泥火山群流体地球化学变化特征》文中认为乌苏泥火山群位于北天山构造带,由于其处于构造活跃部位,且与地下的连通性较好,其活跃程度与地震活动存在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分析乌苏泥火山群历时超过7a的实时宏观监测资料和超过3a的地球化学监测资料,认为在距乌苏泥火山群300km范围内MS5. 0及以上的地震震例中,2011年8月以来的13次地震中有9次地震前泥火山喷涌量的宏观监测数据出现明显的增大异常; 2015年7月以来的6次地震中有3次地震前泥火山的地球化学微观监测数据出现明显的异常变化;异常出现的时间点至发震的间隔以中期(6~12个月)为主。2017年8月9日精河MS6. 6地震前,乌苏泥火山群剧烈喷涌,化学组分呈明显的高值异常。艾其沟1号和白杨沟1号泥火山在2017年1月的喷涌量显着增大,艾其沟2号泥火山在震前1个月出现由休眠到活跃、泥浆喷涌量逐渐增大的现象。艾其沟1号泥火山的F-、SO42-,白杨沟(1号及2号)泥火山的F-、CO32-、SO42-、Rn(气)、CH4、Ar和N2在震前均出现明显的高值变化; F-、CO32-、SO42-、Ar和N2表现为短期异常,CH4、Rn(气)表现为中期异常。Giggenbach三角图(Na-K-Mg)显示:白杨沟泥火山的水-岩反应较弱,受外界干扰小;艾其沟泥火山水-岩反应仍在进行,且受到了一定的外界干扰,因此白杨沟泥火山化学组分的地震前兆异常比艾其沟泥火山更明显。利用阳离子(Na-K、K-Mg和Na-K-Ca)地温计估算研究区的热储温度,得到乌苏泥火山群的热储温度约70℃,循环深度约3km。在地震孕育的过程中,受挤压应力(由震源机制判断)作用的影响或地震孕育伴随的区域构造应力集中,导致泥浆携带深部化学组分喷发至地表;孕震区或附近的岩层发生形变,液体循环深度增加,同时加快水-岩反应的速率,使得部分离子组分的浓度增加,挤压作用使大量泥浆携带地球化学组分喷发至地表。因此,在地震前泥火山的喷涌量和部分化学组分表现出明显的异常。

钟骏,王博,周志华[5](2018)在《精河MS6.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对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周边地下流体异常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结果表明,距精河MS6.6地震震中400km范围内存在7项异常,异常持续时间具有阶段性的特点,以1~8个月的异常为主。异常在空间上分布不均一、不连续,异常出现时间与震中距间的关系不明显。部分异常形态特征具有明显的重现性。结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分析认为,区域构造应力、应变的变化是异常出现的主要原因。

梁卉,高小其,向阳,朱成英[6](2018)在《新疆北天山艾其沟泥火山强震前显着喷涌现象及其变化机理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泥火山形成于特定的水文地质及构造环境,其喷发活动是内部大量气体聚集引起异常高压的一种释放,可以将大量地下信息携带到地表,被称为"天赐钻井"。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实时观测始于2011年8月,自观测以来,在其周围200m范围内,共发生了4次6级以上地震,分别是2011年11月1日新疆尼勒克MS6.0、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MS6.6、2016年12月8日新疆呼图壁县MS6.2及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在4次地震前后,艾其沟泥火山喷发活动均出现了"背景值—上升—转折—下降—背景值"的宏观异常变化现象,地震则发生在泥火山喷发活动由强到弱的过程中,尤其是在2017年精河MS6.6地震时,乌苏艾其沟泥火山的喷发活动异常变化现象为新疆地震局做出震情形势判定提供了一部分依据,具有一定的减灾实效。

樊海龙,彭传凯,余心起,陈晶源,李江涛,乔东海,郭建明,许世阳[7](2017)在《新疆乌苏泥火山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泥浆源》文中指出泥火山是地质流体活动的结果,喷发需具备泥浆源、泥浆运移通道和水补给3个条件。对乌苏泥火山8个喷口泥浆进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轻稀土元素富集,重稀土元素亏损,轻、重稀土元素平均比值为6.81,泥浆中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Ba、Rb等,高场强元素Nb、Ta强烈亏损,Th弱亏损,(La/Yb)N值为5.47,Ce/La值为2.22,球粒陨石标准异常值δEu显示中等负异常(0.7600.805);Sr/Ba值为0.331.01(平均值0.60),表明源岩为陆相沉积且古盐度较低,Ce/La(2.22)、Ceanom(-0.007)、V/(V+Ni)(0.78)值均指示源岩形成于还原环境。稀土、微量元素分析及地层对比分析表明,乌苏泥火山源岩来自于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三工河组,为河流沼泽相-半深湖相含煤地层代表的弱还原-还原沉积环境,源岩的最大埋藏深度为78km。泥火山源岩的研究为指示油页岩、烃类物质的位置提供了证据。

李涤[8](2016)在《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隶属古亚洲洋构造域,记录了中亚增生造山带的俯冲、增生、碰撞以及后期陆内改造过程。石炭纪是古亚洲洋由俯冲到闭合的关键转折期,该时期复杂的洋-陆演变过程造就了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的油气成藏实例。然而,石炭纪原型盆地研究目前仍比较薄弱,抑制了对石炭系生储条件和有利区带的评价。因此,开展准噶尔地区石炭纪构造格架和充填演化的研究,不仅可以丰富对中亚增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的认识,同时也对推进深层含火山岩盆地油气勘探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系统应用构造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法,综合利用钻井、野外露头、地震和重磁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地质结构、大地构造环境、沉积充填序列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以及多期构造背景下的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盆地钻井火山岩年代学结果显示准噶尔地区石炭纪发育5期火山活动,包括早石炭世3期(359-347Ma,347-331Ma和331-324Ma),晚石炭世2期(323-307Ma和307-300Ma)。区域性不整合界面将石炭系划分为上、下石炭统两个构造地层层序。下石炭统以挤压构造变形为主,发育大量的钙碱性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和流纹岩。而上石炭统多受伸展断裂控制,火山岩以中-基性火山岩为主,局部地区存在双峰式火山岩组合。基于火山岩构造环境分析结果及构造变形研究,并结合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带的划分方案,厘定了萨乌尔-福海-杜拉特、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中拐-莫索湾-白家海-奇台等4个石炭纪弧盆带,并识别了弧前盆地、弧后盆地、弧内断陷盆地、前陆盆地、被动边缘盆地等多种类型盆地。在构造格架建立的基础上,通过对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的解剖,将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作用相关挤压挠曲阶段、早石炭世晚期-晚石炭世中期俯冲相关的伸展裂陷阶段和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研究结果不仅揭示准噶尔盆地下伏年轻陆壳基底,而且表明准噶尔盆地及邻区乃至整个中亚增生造山带是在多列南向增生的弧盆系统依次向北碰撞拼贴过程中形成的。

周连庆[9](2016)在《地球介质衰减特性层析成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与地震波衰减直接相关联的介质品质因子Q值描述了地球介质的非弹性和非均匀性,是了解地下裂隙的数量、孔隙密度与分布以及孔隙中存在的流体含量的重要参数。测定衰减的横向变化不仅能为了解地下热结构、粘性和流变特性提供额外约束,更重要的是对于解释三维速度结构有重要意义,是理解地震波速度和地球介质密度横向不均匀分布的重要参数。本论文基于不同类型的地震波形数据,采用层析成像的方法进行了不同尺度介质衰减结构的研究。首先基于地方震数据在3个典型水库库区进行了小区域三维精细衰减结构层析成像的研究,通过衰减结构的分布评估了地下流体的渗透和扩散状态。其中在紫坪埔水库库区,本论文通过汶川Ms8.0地震前后的三维衰减结构推断了紫坪埔水库库水渗透和扩散在Ms8.0地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可能作用。然后利用Lg波在新疆地区开展了区域尺度的衰减结构成像,得到了新疆地区高分辨率的Lg波衰减结构图像。最后分别基于中短周期地震面波和背景噪声面波,开展了中国大陆大尺度的衰减结构层析成像,通过改进振幅提取技术,极大的提高了计算效率。其中,利用背景噪声面波进行衰减结构成像的研究系首次基于完整的理论体系将背景噪声互相关技术应用于衰减结构成像中,并系统形成了背景噪声面波衰减结构成像的完整数据处理和计算程序,进而将该方法应用于中国大陆地区得到了研究区高分辨率的背景噪声面波衰减图像。地方震层析成像是研究小区域典型构造区介质结构的主要方法,广泛应用于断层带、俯冲带、火山区和水库库区。尤其在水库库区,地方震成像技术是研究地下流体分布和状态的重要方法,是推断地震活动与地壳结构的精细关系以及地震发生机理的重要依据。水库库区地壳介质中孔隙流体的渗透和扩散是水库诱发地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研究水库诱发地震的成因机理和进一步判定水库诱发地震危险性的重要参数。将速度(VP)、波速比(VP/Vs)和衰减(Q值)结构成像相结合是分辨由于结构不连续或流体渗透导致的地下结构变化的最重要方法。本论文利用地方震成像技术在龙滩、三峡、紫坪铺三座大型水库库区开展了三维速度、波速比与衰减结构层析成像的研究。三个库区高分辨率的三维速度、波速比与衰减图像均揭示了水库库区周围介质的复杂性以及流体渗透对介质结构存在的影响,其中流体在库区下方断裂带中的渗透和扩散可能是地震发生的重要起点。龙滩和三峡库区的介质结构显示,库区下方浅层存在明显的低VP,高VP/VS,低QP和低Qs分布特征,表明浅层介质发生了明显的流体渗透现象。龙滩水库库首区和主要河流下方的低VP,高VP/Vs,低QP和低Qs的异常深度达到了4-7km左右,表明龙滩水库的库水渗透深度可能达到了4-7km。三峡水库库区的仙女山断裂周围流体的渗透可能达到6km左右,其他主要河流下方的库水渗透可能只有2km左右。紫坪铺水库库区的三维Vp,Vp/Vs,Qp和Qs图像表明紫坪铺水库的库水渗透深度可能达到了10km以上,可能与水库周围存在深大断裂有关。我们推断紫坪铺水库的库水渗透有可能是汶川Ms8.0地震发生的触发因素,进一步的证据需要结合水库蓄水前的三维介质结构进行更深入研究。汶川地震后,紫坪埔水库下方的高衰减区进一步扩大,表明该地震使得震源区周围的介质发生了明显破裂,流体沿断层和裂隙进一步渗透和扩散,导致高衰减区的范围比震前更大,深度更深。Lg波是区域范围内地震波中能量最强、振幅最大、在地震图上表现最为突出的震相,因此Lg波Q值成像是了解区域构造特征并寻找介质异常区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基于Lg波,对新疆及邻近地区开展了区域尺度的衰减结构成像。Lg波衰减图像显示,QLg的分布形态与研究区地质构造紧密相关。帕米尔高原东北缘、青藏高原西北缘、南天山西段、北天山及其北缘的准噶尔盆地内部区域属于低Q0区,塔里木盆地西部、塔里木盆地东部、包括吐鲁番-哈密盆地的东天山、南天山东段以及北天山都属于高Q0区。根据研究区QLg值分布图像与地形的明显相关性,我们认为Lg波具有明显的通道波特征。并由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QLg分布图像的分区性推断这两个大型刚性盆地内部可能存在隐伏断裂。由于面波的优势周期比体波大,因此面波主要对较大尺度的构造特征有较好的采样。在地震图中超过一定的震中距范围,面波的能量往往很大,且在地球表面衰减较慢,对台站覆盖较差的区域也可能得到较高分辨率的成像结果。因此,面波层析成像是了解大尺度构造特征的重要数据,在少震区和台站密度相对较低的地区也同样适用。本论文基于中国大陆国家地震台网和区域台网的188个宽频带台站的10s和20s周期的地震瑞利面波,在相匹配滤波的基础上,提取了瑞利面波振幅比,并基于双台谱比的方法反演了中国大陆10s和20s面波的衰减结构图像。我们开发了自动测定地震振幅谱的方法,并与手动测定的方法进行了对比,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实现了使用双台法基于大量地震数据反演得到了中国大陆高分辨率的二维衰减结构模型。在中国大陆中东部地区模型的分辨率达到了3°左右,在西部和中国大陆边缘地区,模型的分辨率在5°左右。本论文的成像结果与已有的中国大陆衰减结构的分布具有较好的相似性,与地质构造特征也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近年来,噪声面波成像技术得到了飞速发展,摆脱了地震面波成像对地震定位和震源机制的影响,并不受地震发生无规律的限制。噪声面波成像已广泛应用于速度结构反演。由于背景噪声源的强度和分布随时间、位置和方向变化的复杂性,从背景噪声互相关中提取振幅进而进行衰减结构的研究要远远落后于速度结构的研究。本论文首先基于数值模拟数据开展了从背景噪声互相关中提取面波振幅并反演介质衰减系数的测试,表明可以从temporal flattening后的数据中正确提取瑞利波衰减。此后详细阐述了从背景噪声中提取瑞利波振幅的整个过程,并介绍了一种改进的temporal flattening方法。通过与实际地震面波中提取的衰减系数对比,我们认为从背景噪声中提取振幅计算一维衰减结构的方法是可行的。在此基础上,本论文进一步开展了二维衰减结构模型层析成像的研究。基于各向异性的噪声源分布和不均匀衰减结构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产生了100个台站长时间的背景噪声记录。采用180kmm和60km两种尺度的网格节点间距对研究区进行网格化,在两种尺度下进行了二维衰减结构层析成像。反演得到的衰减模型与设定的初始模型基本一致。检测板测试的结果也显示,本论文中提出的噪声面波振幅的提取方法和参数设置可以成功的反演二维衰减结构模型。最后,我们使用国家台网和区域台网146个宽频带地震台站记录的真实的背景噪声数据,开展了中国大陆噪声面波衰减结构成像的研究。首先利用窄带滤波和异步temporal flattening等方法对背景噪声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噪声互相关,得到了10s和20s周期的1万多条台站对间的瑞利波经验格林函数,利用相匹配滤波技术和双台成像方法反演了10s和20s周期的瑞利波衰减图像。其中新疆西南部、青藏高原西部、东部地区和研究区其他的边缘地区的图像分辨率在2.5°-5°之间,其他地区衰减图像的分辨率达到了2.5°左右。衰减图像与地质构造特征具有较好的对应性,与中国大陆已有的地震面波衰减结构图像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利用真实的地震背景噪声记录,从背景噪声互相关中提取瑞利波振幅,并进行二维瑞利波衰减结构层析成像是可行的,为面波衰减结构层析成像的研究提供了另一条途径,摆脱了对地震发生的依赖且可以提高衰减图像的分辨率,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高小其,梁卉,王海涛,郑黎明,李杰,赵纯青,向阳,张涛[10](2015)在《北天山地区泥火山的地球化学成因》文中指出泥火山是特定地质构造及水文地质环境下的一种构造流体地质现象,泥火山喷发时可以将大量有价值的信息带到地表,因此,不少科学家将泥火山称为深度可达12km的"天赐钻井"。在对新疆北天山地区分布的众多泥火山进行地形地貌、地质-水文地质条件、泥火山堆积物特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温泉、乌苏、艾其沟、独山子、沙湾-霍尔果斯各泥火山喷出物的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固体、气体、离子、同位素等),初步得到了基于地球化学成分特点的泥火山成因;区域地壳构造应力的不断增强既可以导致地震的孕育和发生,也可以使泥火山打破原有周期而出现显着活动,可见二者具有一定的同源关系。

二、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泥火山地区甲烷厌氧氧化的测量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甲烷厌氧氧化研究现状
        1.2.1 硫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
        1.2.2 硝酸盐型甲烷厌氧氧化
        1.2.3 金属型甲烷厌氧氧化
    1.3 环境异质性与甲烷厌氧氧化
        1.3.1 环境异质性
        1.3.2 环境异质性对甲烷厌氧氧化的影响
    1.4 泥火山
        1.4.1 泥火山定义及其现状
        1.4.2 新疆泥火山地区概况
    1.5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新疆泥火山环境理化因子的测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地简介与样本采集
        2.1.2 实验所用试剂及仪器
        2.1.3 金属离子的测定
        2.1.4 阴离子测定
    2.2 测量结果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宇宙孵化培养及甲烷厌氧氧化速率的测量
    3.1 微宇宙孵化培养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方法步骤
    3.2 甲烷厌氧氧化速率的测量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测量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检测及其群落结构分析
    4.1 实验方法
        4.1.1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
        4.1.2 DNA提取
        4.1.3 实时荧光定量PCR
        4.1.4 基因高通量测序
    4.2 实验结果
        4.2.1 DNA检验
        4.2.2 定量结果
        4.2.3 测序结果
    4.3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1 多样性分析分析
        4.3.2 微生物群落结构分析
        4.3.3 物种差异性分析
        4.3.4 泥火山各样地微生物网络分析
    4.4 环境异质性与微生物间关系
        4.4.1 Mantel分析
        4.4.2 环境因子主要微生物群落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1.2 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带理论研究进展
        1.2.2 中亚造山带研究进展
        1.2.3 弧相关盆地研究进展
        1.2.3.1 弧前盆地系统
        1.2.3.2 弧内盆地
        1.2.3.3 弧后盆地
        1.2.4 准噶尔盆地及周缘古生代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研究现状
        1.2.5.1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层研究进展
        1.2.5.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质结构研究进展
        1.2.5.3 准噶尔盆地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1.6 创新性研究成果
2 准噶尔盆地区域构造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概况
        2.2.1 基底
        2.2.2 沉积盖层
    2.3 地球物理场与深部结构特征
        2.3.1 剩余重力异常特征
        2.3.2 剩余磁力异常特征
        2.3.3 深部地质结构
        2.3.3.1 大地电磁测深(MT)剖面特征
        2.3.3.2 天然地震转换波剖面特征
        2.3.3.3 地壳物质磁化率成像
        2.3.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P波速度(VP)特征
    2.4 构造单元划分
    2.5 盆地演化简史
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3.1 石炭系地层划分与沿革
        3.1.1 滴水泉组沿革
        3.1.2 松喀尔苏组沿革
        3.1.3 双井子组沿革
        3.1.4 巴塔玛依内山组沿革
        3.1.5 石钱滩组沿革
    3.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特征
        3.2.1 下石炭统
        3.2.2 上石炭统
    3.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3.3.1 下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3.2 上石炭统生物化石组合特征
    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3.4.1 陆梁隆起
        3.4.2 中央坳陷
        3.4.3 东部隆起
    3.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地震地层特征
        3.5.1 地震地质层位标定
        3.5.2 石炭系地震波组特征
    3.6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综合划分
4 准噶尔地区构造-地层层序
    4.1 不整合面特征
        4.1.1 石炭系及其内部不整合
        4.1.2 二叠系及其上不整合
    4.2 盆地年代地层格架
    4.3 构造-地层层序
5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分布特征
    5.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地层对比
    5.2 准噶尔盆地结构剖面特征
        5.2.1 南北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2.2 东西向地震大剖面特征
    5.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分布
        5.3.1 滴水泉组平面分布特征
        5.3.2 松喀尔苏组平面分布特征
        5.3.3 双井子组平面分布特征
        5.3.4 巴塔玛依内山组平面分布特征
        5.3.5 石钱滩组平面分布特征
6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结构与充填特征
    6.1 乌伦古-野马泉沉积分布带
        6.1.1 克拉美丽露头
        6.1.2 索索泉地区
    6.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
        6.2.1 石西地区
        6.2.2 三南地区
        6.2.3 滴水泉地区
        6.2.4 石钱滩地区
        6.2.5 梧桐窝子地区
    6.3 莫索湾-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古城沉积分布带
        6.3.1 莫索湾地区
        6.3.2 白家海地区
        6.3.3 北三台地区
        6.3.4 吉木萨尔地区
        6.3.5 古城地区
    6.4 沙湾-阜康-博格达沉积分布带
7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断裂系统与断陷发育过程
    7.1 准噶尔地区断裂展布特征
        7.1.1 下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1.2 上石炭统断裂展布特征
    7.2 陆梁-五彩湾-大井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2.1 陆梁地区
        7.2.1.1 陆梁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1.2 陆梁地区石炭系断裂带特征
        7.2.1.3 陆梁地区石炭系平面分布特征
        7.2.1.4 三维几何学特征
        7.2.1.5 运动学特征
        7.2.1.6 陆梁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 大井地区
        7.2.2.1 大井地区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2.2.2 大井地区不整合特征
        7.2.2.3 大井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2.2.4 大井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2.2.5 大井地区石炭纪不同时期构造-沉积格局
    7.3 白家海-北三台-吉木萨尔沉积分布带典型断陷发育过程
        7.3.1 白家海地区
        7.3.1.1 白家海地区地震剖面解释
        7.3.1.2 白家海地区石炭纪断陷演化过程
        7.3.2 阜东斜坡-北三台-吉木萨尔地区
        7.3.2.1 石炭系连井对比特征
        7.3.2.2 地震剖面解释
        7.3.2.3 三维几何学特征
        7.3.2.4 运动学特征
        7.3.2.5 石炭纪断陷的演化过程
    7.4 断陷带内部断陷的生长过程
    7.5 断陷带之间的过渡关系
        7.5.1 平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5.2 剖面上断陷带之间的过渡特征
    7.6 断陷反转强度分析
        7.6.1 反转构造定量分析方法
        7.6.2 准噶尔地区不同时期反转构造平面展布
8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成因机制
    8.1 准噶尔地区石炭纪重点构造带的发育与演化
        8.1.1 东道海子弧前盆地
        8.1.2 陆梁弧内盆地
        8.1.3 乌伦古弧后盆地
        8.1.4 克拉美丽冲断带-将军庙前陆盆地
    8.2 准噶尔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演化的时空格架
        8.2.1 早石炭世早期(C_1d)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2 早石炭世中期(C_1s)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3 早-晚石炭世之交(C_(1-2)s)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2.4 晚石炭世中期(C_2b)断陷盆地发育阶段
        8.2.5 晚石炭世晚期(C_2sq)坳陷盆地发育阶段
    8.3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8.3.1 哈萨克斯坦山弯构造形成过程
        8.3.2 环西伯利亚俯冲拼贴增生体顺时针旋转
        8.3.3 准噶尔及邻区主要洋盆闭合时限的讨论
        8.3.4 博格达裂谷形成过程
        8.3.5 准噶尔及邻区多岛洋演化模型
9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中国新疆北天山和台湾南部陆地泥火山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北天山和台湾南部泥火山的形成条件及其对比
    1.1 北天山地区泥火山
    1.2 台湾地区泥火山
2 北天山和台湾南部泥火山物理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2.1 物理特征对比分析
        2.1.1 泥火山的喷发方式与喷发周期
        2.1.2 泥火山的喷出物
        2.1.3 固体喷出物的物理特征
        2.1.4 液体喷出物的物理特征
    2.2 化学特征对比分析
        2.2.1 液体喷出物的化学特征
        2.2.2 气体喷出物的化学特征
3 北天山与台湾南部泥火山成因机制对比分析
    3.1 北天山泥火山的成因机制
    3.2 台湾南部泥火山的成因机制
4 北天山及台湾南部泥火山与地震活动的关系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4)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乌苏泥火山群流体地球化学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乌苏泥火山群的地质背景资料
2 测试分析方法
    2.1 水化学分析方法
    2.2 喷涌规模观测
3 精河MS6.6地震前乌苏泥火山群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3.1 泥火山的活动特征
    3.2 泥火山喷出物的化学组分分析
        3.2.1 气体组分变化
        3.2.2 离子组分变化
4 泥火山水-岩反应与循环深度
    4.1 水-岩反应程度
    4.2 循环深度
5 结论与讨论

(5)精河MS6.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发震构造及地下流体台站概况
2 前兆异常分析
    2.1 乌鲁木齐10号泉He、Rn浓度
    2.2 乌鲁木齐04号泉H2浓度
    2.3 乌苏艾其沟泥火山
    2.4 阜康05号井动水位
    2.5 博乐32号井静水位
    2.6 伊宁2号井断层氢
3 异常特征分析
    3.1 时间特征
    3.2 空间演化特征
    3.3 形态特征
4 讨论
5 结论

(6)新疆北天山艾其沟泥火山强震前显着喷涌现象及其变化机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艾其沟泥火山概况
2 4次地震宏观异常现象
    2.1 2011年11月1日尼勒克MS6.0地震
    2.2 2012年6月30日新源MS6.6地震
    2.3 2016年12月8日呼图壁MS6.2地震
    2.4 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
3 异常特征及机理分析
    3.1 异常时间特征
    3.2 泥火山喷出物地球化学特征
    3.3 异常机理分析
4 结论与展望

(7)新疆乌苏泥火山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泥浆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泥火山研究现状及分布概况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构造背景
    2.2 研究区沉积特征
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 源岩属性及沉积环境分析
    4.1 古盐度分析
    4.2 源岩沉积时的氧化还原性
5 泥火山泥浆来源及深度讨论
6 结论

(8)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进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大陆造山理论研究进展
    1.2.2 大陆造山带研究的方法学进展
    1.2.3 准噶尔盆地基底性质研究现状
    1.2.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研究现状
    1.2.5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和方案
1.4 完成的工作量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层系统
2.1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岩石地层
    2.1.1 阿尔泰地区岩石地层
    2.1.2 西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3 东准噶尔地区岩石地层
    2.1.4 北天山-博格达地区岩石地层
2.2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古生物地层
    2.2.1 准噶尔露头区下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2 准噶尔露头区上石炭统古生物地层
    2.2.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古生物地层特征
    2.2.4 小结
2.3 准噶尔地区石炭系火山岩同位素年代学
    2.3.1 双井子地区石炭系巴塔玛依内山组形成时代
    2.3.2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3 准噶尔地区外围盆地石炭系火山岩年龄结果
    2.3.4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年代地层格架
2.4 准噶尔盆地地震地层
    2.4.1 盆地下石炭统分布特征
    2.4.2 盆地上石炭统分布特征
2.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等时年代地层格架 第3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背景
3.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地球物理场特征
    3.1.1 重力异常特征
    3.1.2 磁异常特征
3.2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深部构造背景
    3.2.1 大地电磁测深剖面(MT)
    3.2.2 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和二维(2D)密度剖面
    3.2.3 地壳厚度及分带特征
3.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基底性质
3.4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4.1 准噶尔盆地构造地质单元
    3.4.2 准噶盆地及邻区构造带划分
3.5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构造演化历史 第4章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及闭合过程
4.1 准噶尔地区蛇绿岩分布及地质特征
    4.1.1 额尔齐斯蛇绿混杂岩带
    4.1.2 库吉拜-洪古勒楞-扎河坝蛇绿混杂岩带
    4.1.3 达尔布特-卡拉麦里蛇绿混杂岩带
    4.1.4 北天山(巴音沟)蛇绿混杂岩带
    4.1.5 南天山蛇绿混杂岩带
4.2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发育时限和闭合模式
    4.2.1 中泥盆世-早石炭世额尔齐斯洋
    4.2.2 中泥盆世-石炭纪达尔布特-卡拉麦里洋
    4.2.3 早石炭世北天山洋
    4.2.4 志留纪末-早石炭世南天山洋
    4.2.5 准噶尔地区晚古生代洋盆闭合时代对比 第5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地质结构
5.1 石炭系不整合发育特征
    5.1.1 石炭系与下伏地层不整合
    5.1.2 石炭系内部不整合
    5.1.3 石炭系与上覆地层不整合
5.2 石炭系构造地层层序
    5.2.1 下石炭统构造层
    5.2.2 上石炭统构造层
5.3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2 塔城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5.3.3 准噶尔盆地石炭系构造变形特征 第6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各构造带的地质属性及演化过程
6.1 萨乌尔-福海-杜拉特构造带
    6.1.1 斋桑-吉木乃盆地石炭纪构造演化
    6.1.2 扎河坝地区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构造演化
6.2 和什托洛盖-乌伦古-野马泉构造带
    6.2.1 乌伦古坳陷泥盆-石炭纪构造演化
6.3 达尔布特-陆梁-卡拉麦里构造带
    6.3.1 陆梁隆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 准南-博格达-吐哈构造带
    6.4.1 中拐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2 莫索湾凸起石炭纪构造演化
    6.4.3 准东-博格达地区石炭纪构造演化
6.5 北天山构造带
6.6 小结 第7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盆地沉积充填演化
7.1 吉木乃-布尔津弧前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2 乌伦古弧后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3 陆梁弧内断陷石炭纪充填演化
7.4 西准噶尔残余洋盆石炭纪充填演化
7.5 准东-博格达盆地石炭纪充填演化
7.6 小结 第8章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演化的时空格架
8.1 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沉积环境演变特征
    8.1.1 盆地基底的形成与演化
    8.1.2 早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挤压挠曲阶段
    8.1.3 早石炭世晚期至晚石炭世早-中期俯冲相关伸展阶段
    8.1.4 晚石炭世晚期陆内断坳陷阶段
    8.1.5 小结
8.2 对中亚地区的造山作用和过程的启示
    8.2.1 中亚造山带的组成和结构
    8.2.2 造山持续时间
    8.2.3 造山过程 第9章 认识和结论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1 分析测试数据表 附录2 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3 作者简介

(9)地球介质衰减特性层析成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研究意义
    1.1.1 介质速度与波速比结构的研究意义
    1.1.2 介质衰减结构的研究意义
    1.1.3 速度与衰减结构综合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动态
    1.2.1 地方震体波衰减结构成像研究动态
    1.2.2 Lg波衰减结构成像研究动态
    1.2.3 地震面波衰减结构成像研究动态
    1.2.4 噪声面波衰减结构成像研究动态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基于地方震体波的速度与衰减成像研究
    1.3.2 基于Lg波的衰减结构成像研究
    1.3.3 基于地震面波的衰减结构成像研究
    1.3.4 基于背景噪声面波的衰减结构成像研究
1.4 章节安排 第一部分 地方震体波衰减结构层析成像
第二章 龙滩水库库区三维介质结构层析成像研究
    2.1 水库库区三维衰减结构的研究意义
    2.2 构造背景
    2.3 方法与原理
    
2.3.1 三维V_P和V_P/V_S层析成像
    
2.3.2 三维Q_P和Q_S层析成像
    
2.3.3 分辨率分析
    2.4 三维V_P和V_P/V_S层析成像研究
    
2.4.1 数据
    
2.4.2 一维速度模型的建立
    
2.4.3 数据处理与参数设定
    
2.4.4 棋盘测试
    
2.4.5 分辨率分析
    
2.4.6 三维V_P和V_P/V_S分布结果
    
2.4.7 研究区地震重新定位
    2.5 三维Q_P和Q_P/Q_S层析成像研究
    
2.5.1 数据处理与t~*估计
    
2.5.2 检测板测试
    
2.5.3 分辨率分析
    
2.5.4 三维Q_P与Q_S分布结果
    
2.5.5 讨论与结论
第三章 三峡水库库区三维介质结构层析成像研究
    3.1 研究意义
    3.2 构造背景
    3.3 数据处理
    3.4 三维V_P,V_P/V_S,Q_P和Q_S层析成像
    
3.4.1 一维V_P结构反演
    
3.4.2 三维V_P和V_P/V_S层析成像
    
3.4.3 t~*估计
    
3.4.4 Q_P和Q_S层析成像
    
3.4.5 分辨率分析
    3.5 结果
    
3.5.1 V_P和V_P/V_S层析成像结果
    
3.5.2 Q_P和Q_S层析成像结果
    3.6 讨论
    3.7 结论
第四章 紫坪铺水库库区三维介质结构层析成像研究
    4.1 国内外研究进展
    
4.1.1 汶川M_s8.0地震震源区介质结构层析成像研究现状及动态
    
4.1.2 紫坪铺水库与汶川M_s8.0地震的关系研究现状及动态
    4.2 构造背景
    4.3 数据
    4.4 汶川M_s8.0地震前紫坪埔水库库区三维V_P和V_P/V_S成像研究
    
4.4.1 一维速度模型的反演
    
4.4.2 数据处理与参数设定
    
4.4.3 棋盘测试
    
4.4.4 分辨率分析
    
4.4.5 三维V_P和V_P/V_S成像结果
    4.5 汶川M_s8.0地震前紫坪埔水库库区三维Q_P和Q_S成像研究
    
4.5.1 t~*测定
    
4.5.2 数据处理与参数设定
    
4.5.3 分辨率分析
    
4.5.4 三维Q_P和Q_S成像结果
    4.6 汶川M_s8.0地震后紫坪埔水库库区三维V_P和V_P/V_S成像研究
    4.7 汶川M_s8.0地震后紫坪埔水库库区三维Q_P和Q_S成像研究
    4.8 讨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第二部分 区域Lg波衰减结构层析成像
第五章 新疆地区Lg波衰减成像
    5.1 引言
    5.2 区域构造背景与地震活动性
    5.3 方法与原理
    5.4 Q_(Lg)层析成像
    
5.4.1 数据处理
    
5.4.2 Q_(Lg)平均值反演
    
5.4.3 棋盘测试与分辨率测试
    
5.4.4 研究结果
    5.5 讨论
    5.6 结论 第三部分 大尺度地震面波衰减结构层析成像
第六章 中国大陆地震面波衰减成像
    6.1 引言
    6.2 方法原理
    6.3 数据处理
    6.4 结果
    6.5 讨论
    6.6 结论 第四部分 背景噪声面波衰减结构层析成像
第七章 基于数值模拟的噪声面波衰减成像
    7.1 引言
    7.2 方法
    7.3 从理论数据中提取一维面波振幅
    7.4 从真实数据中提一维面波振幅
    7.5 基于模拟数据的二维衰减结构成像
    
7.5.1 参数设置
    
7.5.2 模型反演
    
7.5.3 检测板测试
    7.6 讨论和结论
第八章 中国大陆背景噪声强度时空分布图像
    8.1 引言
    8.2 数据处理
    8.3 结果
    8.4 讨论与结论
第九章 中国大陆噪声面波衰减成像
    9.1 引言
    9.2 方法与数据处理
    9.3 结果
    9.4 讨论与结论
第十章 结论及进一步研究计划
    10.1 结论
    10.2 存在的问题与进一步研究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北天山地区泥火山的地球化学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新疆地区泥火山地震地质概况
2 泥火山的活动
    2. 1 喷发方式
    2. 2 喷发时间及地震前后的动态反应
3 地球化学特征初步分析
    3. 1 液体成分
    3. 2 气体成分
    3. 3 固体成分
    3. 4 泥火山气体稳定同位素组成
4 结论与讨论
    4. 1 地球化学成因
    4. 2 泥火山喷发与地震

四、新疆北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泥火山地区甲烷厌氧氧化的测量与研究[D]. 徐新涛. 河北大学, 2021(11)
  • [2]准噶尔地区石炭纪盆地地质结构、充填及成因机制[D]. 张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3]中国新疆北天山和台湾南部陆地泥火山研究进展[J]. 蒋雨函,高小其,王阳洋,张磊. 地震, 2020(03)
  • [4]2017年8月9日精河MS6.6地震前乌苏泥火山群流体地球化学变化特征[J]. 朱成英,周晓成,麻荣,闫玮,梁卉,张涛,高小其,颜玉聪. 地震地质, 2019(04)
  • [5]精河MS6.6地震前地下流体异常特征分析[J]. 钟骏,王博,周志华. 中国地震, 2018(04)
  • [6]新疆北天山艾其沟泥火山强震前显着喷涌现象及其变化机理分析[J]. 梁卉,高小其,向阳,朱成英. 中国地震, 2018(03)
  • [7]新疆乌苏泥火山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泥浆源[J]. 樊海龙,彭传凯,余心起,陈晶源,李江涛,乔东海,郭建明,许世阳. 地质通报, 2017(08)
  • [8]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石炭纪构造格架与沉积充填演化[D]. 李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地球介质衰减特性层析成像[D]. 周连庆.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16(11)
  • [10]北天山地区泥火山的地球化学成因[J]. 高小其,梁卉,王海涛,郑黎明,李杰,赵纯青,向阳,张涛. 地震地质, 2015(04)

标签:;  ;  ;  ;  ;  

新疆北部天山地区泥火山与地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