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型垃圾清点系统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型垃圾清点系统

一、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张计废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陈彩云[1](2019)在《创新投入、企业风险与股票收益》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创新活动在提升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和促进我国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同时,其背后隐藏着诸多风险,创新投入能否有效转化为创新成果并推动企业股价发展值得关注。既有研究探讨了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之间的关系,然而,鲜有文献关注创新投入影响股票收益的作用机制。关于创新投入如何影响股票收益这一话题,仅有少数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且并未达成一致意见,其结论主要包括促进论和无关论两种类型。既有研究大多聚焦于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单向影响,集中关注的是企业创新投入是增加股票收益还是与股票收益无关,且并未探讨二者的作用机理。鉴于创新活动的多阶段性及其引发企业风险的多样性和传递性,从实证角度深入研究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其背后的作用机制,探讨企业风险在二者关系中扮演的角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资源基础理论、委托代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为指导,采用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相关数据,探讨创新投入对企业经营风险、信息风险以及市场风险产生影响的机理,并进一步探索上市公司规模、行业性质、所在地区市场化水平、研发投入资本化、投资者关注、外部市场态势以及创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以进一步强化并完善本文的逻辑框架。最后,结合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具体而言,本文的研究结果主要包含如下四个方面:第一,创新投入的高低代表了上市公司为获取高额回报而承担风险的意愿,不同的创新投入下,企业经营风险也存在着差异。一方面,过高的创新投入因伴随着融资约束、委托代理问题和破产风险的加重而导致企业经营风险加剧。另一方面,适度的创新投入因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调整空间,可以提升创新的动态效率,进而能够减弱企业经营风险。实证结果发现,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之间呈现U型的非线性关系,相对于创新投入适度的公司,创新投入过高的公司经营风险较高。本文同时考察了税收规避对创新投入与经营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发现税收规避因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的融资约束,可以缓解创新投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从而支持了传统的避税理论。进一步探索发现,创新投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因驱动因素不同而存在异质性,同时创新投入对经营风险的影响以及税收规避对二者关系的调节效应在企业规模较大组、管制性行业组、高技术行业组和东部区域组才存在。此外,本文还发现创新投入通过增加企业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而加剧了经营风险,破产风险和代理成本在创新投入影响经营风险的路径中起到了中介作用。第二,上市公司拥有自身创新能力、技术优势、项目前景等更多信息,但出于保护技术秘密的目的,上市公司往往会减少披露创新项目的详细信息,甚至可能为了获取更多外源融资而隐藏创新项目的潜在风险或夸大创新项目的市场前景。而外部投资者若要筛选创新实力较强的优质企业,需要付出昂贵的信息搜集和甄别成本。因此,创新投入会导致上市公司和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滋生信息风险。实证结果发现,创新投入会导致更高的信息风险。对信息风险分解为基本面信息风险和操控性信息风险后发现,创新投入不会影响企业的基本面信息风险,但会影响企业的操控性信息风险。探索研发投入资本化的调节作用发现,研发投入资本化向市场传递了上市公司研发成功的利好信息,有助于降低信息风险。本文也检验了管理层是否存在利用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机会主义行为,发现管理层有利用研发投入资本化进行减持套现的动机,研发投入资本化率越高,减持动机越强。进一步探索还发现,审计投入较高的上市公司,创新投入引致的信息风险相对较低;代理成本在创新投入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中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创新投入较高的上市公司通过更多的信息管理,增加代理成本,进而加大了信息风险。第三,鉴于创新活动的复杂性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外部投资者作为信息的劣势方,信息获取能力较为匮乏,为识别出真正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外部投资者必须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成本搜集创新项目相关信息,并监督企业的创新进展及创新结果。上市公司为避免商业机密泄漏,其进行的信息管理行为增加了外部投资者对优质企业的识别难度和决策难度,外部投资者会要求更高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从而可能加剧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另外,上市公司通过创新投入创造的有差别化的无形资产,可以使其免受市场低迷的冲击,从而可能会减弱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场风险。实证结果发现,创新投入对市场风险的影响呈现U型关系,进一步探索发现,当投资者关注度较高、企业创新能力较弱和处于牛市年份时,上市公司的股价更容易被高估,从而导致创新投入对市场风险的影响效应更大。本文按照企业规模、企业所属行业特质和企业所属地区市场化进程分组研究发现,上述关系仅在小型企业、高技术行业和市场化进程较快的地区才成立,表明小型企业、高技术行业的企业以及处于市场化水平较高地区的企业创新投入对市场风险更为敏感。第四,创新投入较低的公司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至为顾客、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中,通过提升企业绩效获得较高的股票收益;中等创新投入的企业因创新活动占据了部分资源,导致维持日常运营和开展其他投资活动的资源减少,同时容易引起其他竞争者的对抗行为,造成企业绩效和股票收益降低;创新投入较高的公司因风险较大,投资者会要求要高的风险溢价,导致股票回报较高。实证研究发现,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呈现U型曲线关系,且经营风险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关系仅存在于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弱的公司、创新能力较强的公司和牛市年份中,表明当产品市场竞争较小、公司创新能力较强以及处于牛市阶段时,创新投入更有助于提升公司股票收益,从而导致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更为明显。本文按照企业规模和企业所属行业特质分组研究发现,上述关系仅在大规模公司和高技术行业中才成立,表明大规模公司和高技术行业企业创新投入能带来更高的股票收益。本文的研究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虽然目前已有少量文献关注风险的传递效应,但是有关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传导机制的研究鲜见文献,本文深入分析了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内外部因素,并基于创新价值链和风险效应链的角度构建了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内生机制模型和传导效应模型,为深入理解企业风险及其传递效应提供了新的框架。第二,现有关于创新投入经济后果的文献中,仅有少部分学者探究了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鲜有文献探讨二者关系背后的作用机制。在少量的关于创新投入影响股票收益的研究中,学者们主要关注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单向促进或抑制作用,且并未形成一致的结论。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创新投入对企业股票收益的影响,并考察了企业风险的中介作用,得出与前人结果迥异的结论,丰富了创新投入经济后果和股票收益相关文献。第三,虽然现有关于企业风险的文献已经很多,但是有关企业风险的分类研究较少,由于不同类型的风险存在于企业创新的各个阶段,且风险间具有传递效应。本文基于风险传导流程从企业运行层面和外部网络层面探讨了创新投入与经营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以及经营风险、信息风险和市场风险在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丰富了有关企业风险的文献。第四,之前有关税收规避对企业影响的文献大多都是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框架之下展开,鲜有文献考察税收规避对经营风险的影响,通过研究税收规避对创新投入与经营风险间关系的调节作用,本文发现税收规避可以减弱经营风险,形成了与委托代理框架下迥异的结论,从而丰富了税收规避与企业风险相关文献。第五,不同于以往文献关于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间线性关系以及产品市场竞争对二者关系影响的认识,本文通过探讨创新投入影响股票收益的积极作用边界范围以及产品市场竞争的调节作用,发现产品市场竞争程度较弱时,创新投入对股票收益的影响更为显着,得出了与前人迥异的结论,拓展了市场竞争与股票收益相关研究,有助于政府全面认识创新活动对企业可能的影响,为政府有针对性地引导和推动企业合理地增加创新投入提供经验证据,从而让创新活动更好地为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服务,因而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张宇[2](2019)在《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文中认为核工业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而铀被称为核工业的“粮食”。随着我国核工业对铀需求量的日益增大,在开采和冶炼铀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产生大量的铀废石和铀尾矿。铀废石和铀尾矿存量大、占地面积广,由于含有放射性、重金属和有机物等污染物质,从而对周边大气、土壤和水体等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潜在环境与健康风险。随着土地资源的保护,铀尾矿区土壤调查和风险评价已成为当前人们关注的问题,由于铀废石和铀尾矿组成物质的复杂性和特殊性,目前在对其影响的土壤评价和管理方面还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一个涉及基础性科学和管理问题的重大系统工程,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性和指导意义,可为铀尾矿区土壤保护、利用和管理提供参考。本论文以我国某大型铀尾矿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踏勘、调查分析、样品采集与测试、数据分析和查阅相关资料等研究方法,运用环境学、生物学和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对铀尾矿区污染土壤中的污染因子、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深入研究,构建了以含有微生物为指标的土壤风险评价模型,提出了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管控和防治对策。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对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样品采集和测试分析,利用现场材料调研方法,确定了研究区域土壤的核素和微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发现了 49个微生物门、102个微生物纲、197个微生物目,得出Firmicutes,Proteobacteria,Actinobacteria,Bacteroidetes其含量占全部土壤微生物的75%以上。(2)基于对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发育过程的变化和稳定性研究,发现作为优势微生物菌群没有因为铀尾矿区放射性污染强度的增加而消失,揭示了土壤微生物变化特征与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环境风险之间的关系,得出土壤微生物指标的稳定性可作为可用于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环境风险评价指标。(3)通过研究土壤中核素(U、226Ra)分布特征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基础呼吸速率、代谢熵和微生物活性均存在显着的多项式变化关系,发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微生物量碳(Cmic)、微生物量氮(Nmic)、基础呼吸速率和代谢熵等相关显着或极显着,提出了将微生物因子引入土壤污染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指标数据标准化和主成分分析,以微生物量与多样性为基础,构建了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环境微生物风险评价模型,补充和完善了铀尾矿区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方法。(4)基于对我国铀尾矿区土壤污染治理与管理现状分析,在借鉴国外铀尾矿区管理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提出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措施及相关管理对策。认为铀尾矿区管理应加快立法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与标准;打破多头管理的现状,细化各部门职能;建立健全多元化修复基金保障及第三方治理机制;加强铀尾矿区风险监测与管控,完善数据库和档案管理;引入微生物评价指标,完善铀尾矿土壤风险评价体系;制定完备的应急管理机制,做好应急响应预案;推进铀尾矿区环境信息的公开,保证公众的知情权,促进公众参与铀尾矿区环境管理,确保环境安全和公众健康得到长期有效的监管。

许学良[3](2017)在《脆性岩石抗拉特性及其破裂机制的试验与细观模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脆性岩石破裂机制研究是深部岩石工程的基础科学问题。常见的脆性岩石破坏形式包括剥落、冲击地压、岩爆等,其危害轻则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安排,重则造成设备人员伤亡重大损失,甚至可能会诱发工程失效,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传统的试验方法不能探索脆性岩石内部破坏过程,强度准则不能有效解释脆性岩石破坏现象,经典离散元细观模型在分析脆性岩石破裂机制上存在一些显着缺陷。诸多的室内试验和现场原位试验表明,脆性岩石破坏中细观张拉裂纹扮演着主导角色。本文从室内试验及细观分析角度,研究脆性岩石抗拉特性,首先选取合适的细观模型,其次结合室内试验结果,分别就脆性岩石的三大特征、巴西抗拉强度和I型断裂韧度进行深入分析,探究了脆性岩石细观张拉破裂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1)完整脆性岩石的室内试验结果呈现三大显着特征:高压拉比、大内摩擦角和强度包络线非线性,而经典黏结颗粒细观模型(Bonded-particle model)—标准BPM在匹配脆性岩石宏观力学性质时存在这三个显着缺陷。通过分析标准BPM的组成和本构关系以及标准BPM改进模型的特点,总结了造成这些显着缺陷的原因,提出采用新的黏结细观模型—平节理模型(3D flat-joint model, FJM3D)开展脆性岩石研究。(2)根据锦屏大理岩室内压缩和抗拉试验结果,结合FJM3D模型校核过程和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掌握了对脆性岩石三大特征起决定性作用的细观参数,并提出了一套能全面反映脆性岩石宏观力学性质的校核方法。(3)依据典型的巴西劈裂试验和Brisbane凝灰岩室内试验结果,借鉴多边形近似求圆周长的思想,提出采用FJM3D模型直接生成巴西圆盘细观模型,通过圆周分辨率控制圆周光滑度,解决了标准BPM存在的缺陷和传统圆盘建模方法造成的问题,通过参数敏感性分析掌握了影响巴西抗拉强度(BTS)的关键细观参数。(4)通过花岗岩人字形切槽巴西圆盘(Crack chevron notched Brazilian disc, CCNBD)试验,得出了试样尺寸和加载速率对Ⅰ型断裂韧度(KIc)的影响规律。采用FJM3D模型和光滑节理模型(Smooth joint model, SJM)共同构建了CCNBD细观模型,结合矩张量理论,获得了该花岗岩声发射b值约为1.7242和声发射事件的频数与所包含的裂纹个数之间的关系。拟合多组细观模型计算结果,得出了KIc与黏结抗拉强度σb呈线性正相关,与晶粒直径平方根(Davg)1/2呈指数正相关,与晶粒尺寸非均匀性平方根(dmax/dmin)1/2呈指数负相关。(5)查阅国内外大量可获得的脆性岩石资料,理论上定性分析了抗拉强度(TS)、启裂应力(CI)和Ⅰ型断裂韧度(KIc)三个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统计了三者之间的定量关系:TS与Cl的线性系数约等于0.075,KIc与TS的线性系数在0.1~0.15之间。这些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不高,建议每种属性采用一种试验方法获取,使结果更可靠,统计更多组试验数据,修正经验公式,为指导同类脆性岩石工程设计、评价奠定基础。

王志龙,何邦贵,杨波,曲永冬,曾学淑[4](2013)在《多特征连续软包商标生产工艺体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传统的单张软包商标已不再适用,多特征连续软包商标是集商标印刷色彩的清晰度、色彩的递变和商标中各图案的位置精度于一体,一次性将多枚激光全息防伪图案和凸字烫金烫印于连续卷盘软包商标中,同时采用机器视觉检测系统,用于多特征的连续烟标质量的检测,将烟标印刷和烫金的各种缺陷记录在计算机中,并通过构建电子清废系统剔出连续卷盘的废品,为其他连续卷盘软包商标的生产改革提供了借鉴。经过测试和调整,最终达到了预期的生产目的。

彭建[5](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指出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谭治英[6](2013)在《核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视觉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精度印刷品生产过程中,易产生墨色堆积、混色、拉道子、甩色、缺印等问题,导致不合格品出现。采用视觉技术检测产品质量,并自动剔除不合格品,是提高生产力的最有效途径之一。在光源、相机等硬件条件确定的前提下,视觉检测技术的性能取决于图像处理能力。基于核机器学习的图像处理方法,集统计学习理论、核方法于一体,是处理非线性数据的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在高精度印刷品质量检测智能算法研发课题的支撑下,在深入分析研究核机器学习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高精度印刷品视觉检测的应用背景,以提高检测性能为目标,重点对图像处理系统中图像复原算法的改进、训练集的选择、核函数及参数的优化学习进行研究。论文完成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对核主成分分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印刷品质量检测中存在的复原图像模糊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核主成分分析的图像复原算法。该算法假设同种印刷品的图像样本分布满足局部线性性质,利用图像样本在特征空间中的线性分布特征来计算最近邻居。然后依据最近邻居构成的线性几何结构,把残差最小化作为图像复原的优化目标,并用固定点迭代法对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最后给出所采用迭代格式的收敛性分析。通过数值实验,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与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实验结果显示,该算法的复原误差较现有算法降低了一半,同时解决了复原图像的模糊重影问题。2)为提高图像处理的计算速度,提出了基于图像样本空间分布的选样算法。该选样算法不仅考虑了数据库中样本的分布密度,同时把边界图像样本选入训练集。基于核方法的图像处理系统中,包含N个图像样本的训练集,对训练集特征进行提取的算法时间复杂度是O(N3),单个样本的检测时间复杂度是O(N2)。实验结果显示,在图像复原信噪比近似相等的前提下,当参与计算的500个样本减少到100个时,训练时间缩短了99.2%,检测时间缩短了96%。3)为提高图像处理的计算精度,提出了基于核对齐的选样算法。基于核对齐选择显着图像样本算法,将图像样本对核矩阵的贡献作为选样标准,把对核矩阵有最大贡献的显着图像样本逐个从大数据集中选择出来,构成训练集。此选样算法便于新图像样本的选择与添加,选样与训练集更新可在线完成。当基于核对齐的选样算法应用于图像处理系统时,采用随机选择的100个样本与利用核对齐选择的100个样本,分别进行训练与图像复原测试,结果显示平均复原误差从1312.7个灰度值降到了462.9个灰度值。4)设计了把标准化内积矩阵作为目标,学习核函数及其参数的算法。此算法可用于多元回归与非监督问题。并利用核对齐能有效度量核函数与目标函数相似度的性质,提出利用核对齐学习核函数的方法。经理论分析与研究发现,包含组合系数与高斯带宽两个变量的核对齐函数至多存在两个驻点,并依此提出计算该驻点的迭代算法。通过两组数值实验,对采用核对齐学习核函数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学习的核函数及参数得到的计算结果接近统计最优值。5)在对核机器学习方法中学习向量值核函数、学习半正定矩阵值核函数与多核学习三个扩展方向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学习矩阵值核函数的方法。实验结果显示,学习的向量值函数和多元核函数有效的解决了多类问题、多元数据降噪与多元回归问题。

吴炜[7](2011)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纸币印刷缺陷检测系统》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基于机器视觉的产品检测技术以其高效率、高可靠、低成本等优点,在各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纸币缺陷检测中也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机器视觉技术的应用。作为印钞工艺中控制出厂产品质量的重要机检设备,大张检查机拥有人工无可比拟的高效产能,但受检测系统条件限制,大张检查机会产生大量的误检,这些误废产品给后工序的生产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亟需一套更优化的缺陷检测系统来减少大张检查机的误检数量,提高大张检查机的好品率,减轻后工序的负担。本文针对现行印钞工艺,创新性的将大张检查机的高效产能和缺陷检测系统对大张机误废的精确剔除结合起来,设计并实现了基于机器视觉的纸币印刷缺陷检测系统。本文首先介绍了机器视觉在印钞行业缺陷检测中的相关技术原理,针对印钞行业现状进行了系统的可行性分析和需求分析,据此进行了系统总体设计和模块设计,采用C/S结构、C++语言、SQLSERVER2000技术进行了系统实现。最后介绍了系统的界面设计和运行测试,并对今后需要进一步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目前,该系统已经实现并通过测试,各项功能达到预期效果。实践证明,该系统的实施有效提高了大张检查机及其后工序的生产效率,降低了工艺漏废风险,减少了人员配置,控制了成本投入。

康荣[8](2011)在《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复杂区域滞留煤柱的回收和煤研石处理问题,本文开展了以巷道充填为基础的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研究,维护大断面置换巷道和提高巷道废矸充填量成为置换开采必须解决的问题。对于上述两个问题,本文分析了锚索桁架系统对废矸置换巷道围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数值模拟顶(帮)锚索桁架应力位移场,并建立顶(帮)锚索桁架的力学模型,提出了高预应力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成功解决了复杂构造区大断面废矸置换巷道的维护问题;通过合理设计废矸置换开采系统、优化工艺参数,提高了巷道废矸充填量。高预应力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和废矸置换开采工艺系统组成了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技术,该技术在新三矿现场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recycling the coal pillars in the underground complicated area and dealing with coal gangue, the paper carried out the study of coal resources replaced by waste gangue in high stress and soft fragile coal rock based on roadway filling, maintaining the large section roadway and improving the amount of waste gangue filling become the problems must be solved for replacement mining. For the above two problem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between anchor cable truss system and the stability of surrounding rock of waste gangue replacement roadway and simulates the stress displacement field of Anchor cable truss by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then the paper sets up mechanical model of top (side) anchor cable truss and puts forward the high prestress truss joint control system, at last, the problems mentioned above are solved successfully. Through the reasonable design of waste gangue replacement mining system, optimization of process parameters, the amount of waste gangue filling has been increased. Coal resources exploitation technology of waste gangue replacement at high stress and soft fragile coal rock is consisted of high prestress truss joint control system and waste gangue replacement mining process system, which has made great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in the application of Xinsan mine.

何华,杨荣松,任德均[9](2009)在《大张钞票离线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介绍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大张钞票离线检测系统。分析了系统原理,点阵字符分割算法及识别方法。提出了利用图形边缘模板匹配搜寻特征点自动提取ROI区域,通过计算连通区域包含像素进一步去除噪声的方法。系统实现了大张钞票的实时检测标废。试验表明识别速度为15张/秒,废品指示准确率为100%。

何华,杨荣松,任德均[10](2009)在《大张钞票离线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文中提出介绍了一种基于机器视觉的大张钞票离线检测系统。分析了系统原理,点阵字符分割算法及识别方法。提出了利用图形边缘模板匹配搜寻特征点自动提取ROI区域,通过计算连通区域包含像素进一步去除噪声的方法。系统实现了大张钞票的实时检测标废。试验表明识别速度为15张/秒,废品指示准确率为100%。

二、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张计废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张计废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投入、企业风险与股票收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二、研究目的与方法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述评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资源基础理论
        二、委托代理理论
        三、信息不对称理论
        四、信号传递理论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创新投入影响因素及经济后果相关文献
        二、企业风险测量方法及影响效应相关文献
        三、股票收益影响因素相关文献
        四、文献述评
第二章 创新投入对企业风险的作用机理
    第一节 创新投入对企业风险的影响机制
        一、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要素
        二、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内生机制
    第二节 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传导路径
        一、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传导因素
        二、创新投入诱发企业风险的传导机制
第三章 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分析及假设提出
        一、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
        二、税收规避的调节作用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选取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和中位数差异检验以及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企业经营风险回归分析
        四、进一步探索
        五、作用机制分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投入与企业信息风险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导及假设提出
        一、创新投入与企业信息风险
        二、创新投入与信息风险构成成分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差异检验及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企业信息风险回归分析
        四、研发投入资本化的调节作用:信号传递抑或盈余管理?
        五、进一步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创新投入与企业市场风险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导及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差异检验、中位数差异检验与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市场风险回归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理论推导及假设提出
    第三节 研究设计及变量定义
        一、样本数据来源
        二、模型设计与变量定义
    第四节 实证结果分析
        一、变量描述性统计
        二、均值差异检验、中位数差异检验与相关系数分析
        三、创新投入与股票收益回归分析
        四、进一步分析
    本章小结
结语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三、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2)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述评
        1.3.1 铀尾矿退役治理相关研究
        1.3.2 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相关研究
        1.3.3 微生物与污染环境响应相关研究
        1.3.4 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路线
第二章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源项调查及分析
    2.1 概述
    2.2 铀尾矿区建设运行简史
        2.2.1 某典型铀尾矿概况
        2.2.2 铀水冶纯化生产工艺
    2.3 铀尾矿污染土壤的基本特征
        2.3.1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取样
        2.3.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2.3.3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核素U、~(226)Ra调查
    2.4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变化
        2.4.1 土壤微生物源项调查的基本内容
        2.4.2 土壤微生物种群分析
        2.4.3 α多样性分析
        2.4.4 β多样性分析
        2.4.5 差异种群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微生物因子的筛选
    3.1 概述
    3.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因子测定的基本方法
        3.2.1 微生物量碳
        3.2.2 微生物量氮
        3.2.3 微生物呼吸强度
        3.2.4 微生物熵和代谢熵分析
        3.2.5 微生物群落结构
        3.2.6 微生物功能多样性
    3.3 核素(U、~(226)Ra)含量对微生物因子的影响
    3.4 铀尾矿区土壤中微生物因子的时空变化分析
        3.4.1 微生物量碳
        3.4.2 微生物量氮
        3.4.3 微生物量C/N
        3.4.4 微生物基础呼吸速率
        3.4.5 微生物代谢熵
        3.4.6 微生物种群
        3.4.7 微生物活性和多样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概述
    4.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4.2.1 风险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风险评价指标的选择
    4.3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微生物风险评价指标与主成分分析
        4.3.1 指标数据标准化
        4.3.2 主成分分析
    4.4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微生物评价体系的构建
        4.4.1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
        4.4.2 铀尾矿区土壤污染微生物评价体系的验证
    4.5 小结
第五章 某铀尾矿区环境风险防控与技术管理
    5.1 概述
    5.2 铀尾矿区环境风险防控
        5.2.1 铀尾矿区环境污染的调查与分析
        5.2.2 铀尾矿区环境辐射影响防控模型的建立
        5.2.3 铀尾矿区环境辐射影响防控模型的验证
        5.2.4 闯入景象分析
        5.2.5 铀尾矿区环境风险防控的综合分析
    5.3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技术管理
        5.3.1 污染土壤的常规修复方法
        5.3.2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工程防治措施
        5.3.3 铀尾矿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措施
    5.4 小结
第六章 铀尾矿区环境风险管理对策研究
    6.1 概述
    6.2 我国铀尾矿区风险管理现状分析
        6.2.1 法律体系不健全,立法进程缓慢
        6.2.2 多头管理,职责分工不够明确
        6.2.3 污染环境管理经费巨大,资金来源单一
        6.2.4 铀尾矿环境复杂,监测工作难以落到实处
        6.2.5 民间环境信息缺失,公众知情权无法保障
    6.3 国外铀尾矿污染环境风险管理经验借鉴
        6.3.1 开展放射性污染环境风险评价和管理等综合和专项立法
        6.3.2 强调法律责任,注重管理部门执行力度
        6.3.3 建立国家、地方、企业等筹集资金的多元化修复资金保障机制
        6.3.4 构建放射性和重金属污染等土壤等风险评估体系
        6.3.5 强化放射性及重金属污染场地信息化和环境风险管理
    6.4 铀尾矿区风险管理对策
        6.4.1 加快铀尾矿环境风险管理立法,完善相关法规、标准和导则
        6.4.2 打破放射性污染多头管理现状,细化各职能部门职责
        6.4.3 强化核安全文化的建设,安全意识贯彻整个管理过程
        6.4.4 建立健全多元化修复基金保障,形成第三方治理机制
        6.4.5 完善铀尾矿土壤风险评价,引入微生物评价指标体系
        6.4.6 加强环境风险动态监测,完善数据库和档案管理工作
        6.4.7 制定科学、完善的应急管理预案,提高应急能力水平
        6.4.8 推进铀尾矿环境信息及时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环境管理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创新点
    7.1 主要研究结论
        7.1.1 铀尾矿区微生物种群注释
        7.1.2 铀尾矿区微生物评价因子的筛选
        7.1.3 铀尾矿污染土壤微生物风险评价体系的构建
        7.1.4 铀尾矿风险管理对策的提出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脆性岩石抗拉特性及其破裂机制的试验与细观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Ⅰ缩写和符号清单
专业术语英文词汇翻译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本文章节构成
2 文献综述与研究计划
    2.1 脆性岩石抗拉特性研究方法
        2.1.1 抗拉强度准则
        2.1.2 室内试验方法
        2.1.3 数值分析方法
    2.2 脆性岩石抗拉特性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存在问题
    2.4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4.1 研究内容
        2.4.2 技术路线
3 脆性岩石细观研究方法选取
    3.1 前言
    3.2 经典黏结颗粒模型及三个显着缺陷
        3.2.1 颗粒流离散元法
        3.2.2 经典黏结颗粒模型(标准BPM)
        3.2.3 标准BPM的优点
        3.2.4 标准BPM三个显着缺陷
    3.3 标准BPM的改进模型
        3.3.1 Clump模型和Cluster模型
        3.3.2 细观晶粒模型GBM
        3.3.3 改进的黏结颗粒模型IBPM
        3.3.4 与压力相关的剪切强度模型
    3.4 三个显着缺陷的原因总结
    3.5 三维平节理模型FJM3D
        3.5.1 FJM3D模型简介
        3.5.2 标准BPM与FJM3D模型的异同
    3.6 本章小结
4 脆性岩石三大特征细观研究
    4.1 锦屏大理岩室内试验
        4.1.1 抗拉强度试验
        4.1.2 抗压强度试验
    4.2 FJM3D模型校核匹配
    4.3 细观参数对三大特征影响分析
        4.3.1 平均配位数(CN)
        4.3.2 裂纹密度(CD)
        4.3.3 黏结内聚力与黏结张拉强度比(c_b/σ_b)
        4.3.4 局部摩擦角(φ_b)
        4.3.5 残余摩擦角(φ_r)
    4.4 细观模型计算结果探讨
        4.4.1 应力-应变曲线峰后行为
        4.4.2 张拉/剪切裂纹数量比值
    4.5 脆性岩石细观参数校核方法
    4.6 本章小结
5 脆性岩石巴西劈裂试验细观研究
    5.1 巴西劈裂试验理论基础
    5.2 细观分析方法存在的问题
        5.2.1 细观模型选取
        5.2.2 应力应变曲线多峰值
        5.2.3 数值试验加载设置
    5.3 巴西抗拉强度细观影响因素
        5.3.1 细观结构
        5.3.2 细观参数
    5.4 脆性岩石巴西劈裂试验细观研究
        5.4 1 Brisbane凝灰岩室内试验
        5.4.2 FJM3D细观模型校核匹配
        5.4.3 巴西劈裂数值试验过程
        5.4.4 巴西劈裂试验过程探讨
    5.5 本章小结
6 脆性岩石Ⅰ型断裂韧度细观研究
    6.1 Ⅰ型断裂韧度概述
        6.1.1 Ⅰ型断裂韧度试验方法
        6.1.2 CCNBD试验方法简介
    6.2 CCNBD断裂韧度试验
        6.2.1 试样制备
        6.2.2 试验加载
        6.2.3 试验结果
    6.3 Ⅰ型断裂韧度细观研究
        6.3.1 CCNBD细观模型构建
        6.3.2 矩张量理论简介
        6.3.3 细观模型计算结果
        6.3.4 Ⅰ型断裂韧度细观影响因素
    6.4 本章小结
7 脆性岩石抗拉特性应用探讨
    7.1 抗拉强度与启裂应力内在联系
    7.2 抗拉强度与启裂应力的定量关系
    7.3 Ⅰ型断裂韧度与抗拉强度内在联系
    7.4 Ⅰ型断裂韧度与抗拉强度的定量关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采用离散单元法数值分析一些问题之我见
附录B 人字形切槽断裂韧度试验记录表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多特征连续软包商标生产工艺体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特征连续软包商标的生产工艺
    1.1 连续软包商标的印制
    1.2 一次性多枚全息图案和凸字的烫印
    1.3 连续软包商标的质量检测
    1.4 商标废品的电子清废
2 多特征软包商标生产的工艺流程
3 结语

(5)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6)核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视觉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核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印刷质量视觉检测的发展与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核方法与高精度印刷品视觉检测
    2.1 核方法的理论基础
    2.2 核方法及 KPCA
    2.3 高精度印刷品质量视觉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 KPCA 的图像复原算法研究
    3.1 核方法中的图像复原算法
    3.2 基于 KPCA 的图像复原算法
    3.3 图像复原算法数值实验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方法中选样算法的研究
    4.1 基于样本分布的选样算法
        4.1.1 基于样本分布的选样算法
        4.1.2 选样算法数值实验
    4.2 基于核对齐的选样算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方法中核函数与参数的优化学习
    5.1 引言
    5.2 学习核函数的理论基础
    5.3 核函数及参数对印刷检测结果的影响
    5.4 印刷检测中最优核参数的计算方法
    5.5 核方法中核函数学习的方法
        5.5.1 几种学习核函数的方法
        5.5.2 基于核对齐的学习核函数方法
        5.5.3 矩阵核函数的学习方法
    5.6 核向量空间的确定
    5.7 多类问题中向量值核函数的学习
        5.7.1 学习向量值核函数的理论依据
        5.7.2 学习向量值方法
        5.7.3 学习向量数值核函数数值实验
    5.8 多核学习
    5.9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基于机器视觉的纸币印刷缺陷检测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工作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原理
    2.1 机器视觉
        2.1.1 机器视觉简介
        2.1.2 机器视觉系统的关键技术
        2.1.3 机器视觉技术的发展
        2.1.4 机器视觉技术在印钞缺陷检测中的应用
        2.1.5 印钞缺陷检测中的常用算法
        2.1.6 印钞缺陷检测系统的模块
    2.2 专家系统原理
        2.2.1 基于规则的系统
        2.2.2 知识与知识的表示
        2.2.3 推理模型
        2.2.4 专家系统的结构
        2.2.5 专家系统的特点
        2.2.6 专家系统的建立步骤
    2.3 小结
第三章 需求分析
    3.1 可行性分析
        3.1.1 对现行工艺的分析
        3.1.2 技术可行性
    3.2 需求分析
        3.2.1 原有检测流程
        3.2.2 新检测流程
        3.2.3 系统功能需求
        3.2.4 系统性能需求
    3.3 小结
第四章 系统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系统架构设计
        4.1.2 系统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4.2 系统详细设计
        4.2.1 基于机器视觉的缺陷特征提取模块设计
        4.2.2 缺陷判废专家系统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3.1 概念结构设计
        4.3.2 逻辑结构设计
        4.3.3 数据库表设计
        4.3.4 数据流说明
    4.4 系统安全性设计
    4.6 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系统实现
        5.2.1 图像采集模块实现
        5.2.2 图像处理模块实现
        5.2.3 缺陷分类模块实现
    5.3 系统验证和数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问题的提出
    1.2 绿色开采及复杂条件下滞留煤炭回收研究现状综述
        1.2.1 绿色开采技术
        1.2.2 煤矿井下煤炭回收技术
        1.2.3 煤矿充填开采技术
    1.3 高应力软碎煤岩区煤巷支护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内外对支护机理的研究状况
        1.3.2 煤巷支护技术的概况及发展进程
        1.3.3 地质构造区煤巷支护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
    2.1 大断面废矸置换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因素
        2.1.1 围岩性质对煤巷变形的影响
        2.1.2 巷道断面对煤巷变形的影响
        2.1.3 地质构造对煤巷变形的影响
    2.2 复杂构造区大断面煤巷稳定性的数值模拟
        2.2.1 褶曲孤岛开采区及空间交叉巷道围岩应力特征
        2.2.2 普通锚杆索和工字钢支护特征
    2.3 新三矿置换巷道围岩位移—应力场特征及其对支护的影响
    2.4 本章总结
3 高预应力锚索桁架系统作用机理及围岩控制研究
    3.1 高预应力锚索桁架联合支护原理
        3.1.1 锚索桁架支护系统
        3.1.2 锚索桁架系统的优越性
    3.2 锚索桁架系统作用机理的力学分析
        3.2.1 顶板锚索桁架力学分析
        3.2.2 帮锚索桁架力学分析
    3.3 锚索桁架系统与单体锚索支护应力场对比分析
        3.3.1 数值模拟及运算
        3.3.2 锚索桁架系统与单体锚索支护效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废矸置换巷道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参数设计
    4.1 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主要参数的数值模拟
        4.1.1 计算模型的建立和模拟
        4.1.2 数值模拟方案及计算流程
    4.2 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其余参数的确定
        4.2.1 锚索桁架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2.2 锚杆参数确定
        4.2.3 单体锚索参数的确定
    4.3 高应力构造区大断面废矸置换巷支护效果优化
        4.3.1 废矸置换巷道锚索桁架联合控制系统支护效果的模拟分析
        4.3.2 空间交叉巷道加强支护方案效果分析
    4.4 小结
5 废矸置换开采工艺及参数研究
    5.1 新三矿生产地质条件
        5.1.1 2#煤系软弱地层和褶曲断层地质条件
        5.1.2 褶曲断层区和空巷交叉条件下大断面巷道特性
        5.1.3 井下废矸生产现状
    5.2 废矸置换开采系统设计
        5.2.1 废矸置换开采系统巷道布置
        5.2.2 废矸运输方案确定
        5.2.3 废矸仓的设计
    5.3 废矸置换开采工艺及流程
    5.4 废矸置换系统设备选型配套
    5.5 本章小结
6 废矸置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实践
    6.1 废矸抛掷运动力学模型及其关键技术参数
    6.2 废矸抛掷机抛掷工艺
    6.3 废矸置换煤巷联合控制的支护方案
        6.3.1 高支承应力褶曲断层区正常条件下支护方案
        6.3.2 空间交叉巷道与断层破碎带支护方案
    6.4 置换开采现场应用效果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着作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主要获奖
附录A 巷道断面特征及支护形式表
附录B 废矸置换系统施工图

四、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张计废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投入、企业风险与股票收益[D]. 陈彩云.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2)
  • [2]铀尾矿区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管理研究[D]. 张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3]脆性岩石抗拉特性及其破裂机制的试验与细观模拟研究[D]. 许学良.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5)
  • [4]多特征连续软包商标生产工艺体系的研究[J]. 王志龙,何邦贵,杨波,曲永冬,曾学淑. 新技术新工艺, 2013(10)
  • [5]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 [6]核机器学习方法及其在视觉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谭治英.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5)
  • [7]基于机器视觉的纸币印刷缺陷检测系统[D]. 吴炜.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1(04)
  • [8]高应力软碎煤岩区废矸置换煤炭资源开采研究[D]. 康荣.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1(12)
  • [9]大张钞票离线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 何华,杨荣松,任德均. 微计算机信息, 2009(15)
  • [10]大张钞票离线检测系统的研制与开发[J]. 何华,杨荣松,任德均. 微计算机信息, 2009(09)

标签:;  ;  ;  ;  ;  

基于计算机控制的大型垃圾清点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