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

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

一、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小儿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高锦萍[1](2021)在《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符合护士处方权申请资质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处方药物及其处方形式,以期为我国今后护士处方权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试点的实行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法、半结构访谈法及德尔菲法对我国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处方内容及处方形式进行研究。1.文献调研法:以护士、护士处方权、皮肤科等作为关键词在Pub Med、CINAHL、Scopus等外文数据库查找国外皮肤科及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的相关资料,在国外官网上查询美国(俄亥俄州)、英国、澳大利亚、英国及南非护士处方集,翻译以上处方集中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药物,同时参考我国最新版的《临床药物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第五版)以此制定初始问卷。2.半结构访谈法:通过文献回顾和课题组讨论形成半结构访谈提纲,遴选皮肤科4名医疗专家与4名护理专家、烧伤整形科4名医疗专家和4名护理专家对初始问卷进行半结构访谈,根据专家意见对咨询问卷进行修改、整理,最终形成第一轮护士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专家咨询问卷。3.德尔菲法:在同意授予护士处方权的专家中遴选符合纳入标准的皮肤科和烧伤整形科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纳入标准为:(1)副高及以上职称;(2)在相应的专业领域有10年及以上工作经验;(3)本科及以上学历;(4)严谨求实,自愿参与,其中(1)-(3)条,符合两条即可。因此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山西、福建、湖北等10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皮肤科36名专家,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问卷遴选了福建、湖北、山西等8个省和2个直辖市(北京、上海)三甲医院烧伤整形科36名专家进行两轮专家函询,32名专家全程参与,其中医疗专家和护理专家各16名。结果:1.皮肤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皆为0.81。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的皮肤科药物共13大类63种药物,其中倾向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31种、协议处方17种、延长处方10种、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3种、独立处方1种、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1种。各处方形式具体的药物为:(1)独立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碘伏;(2)协议处方形式的17种药物:氧化锌、高锰酸钾、淀粉、呋喃西林、薄荷脑、莫匹罗星、夫西地酸、尿素、尿囊素、多磺酸黏多糖乳膏、维生素B2、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D、维康福、复合维生素B、钙尔奇;(3)延长处方形式的10种药物:溴苄烷胺、樟脑、庆大霉素、诺氟沙星、丁酸氢化可的松、糠馏油、复方硝酸益康唑、卡泊三醇、他卡西醇、水乐维他;(4)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形式的31种药物为:硅油、鞣酸、硫酸锌、达克罗宁、杆菌肽、黏菌素、克林霉素、氯化氨基汞、氢化可的松、糠酸莫米松、煤焦油、鱼石脂、对氨苯甲酸、二氧化钛、酮洛芬、布洛芬、复方克霉唑、复方卤米松、米诺地尔、维生素B1、丙硫硫胺、呋喃硫胺、长效核黄素、烟酸、烟酰胺、泛酸钙、维生素B4、芦丁、阿法迪三、维乐生、多维元素片;(5)延长处方或调整处方形式的3种药物:水杨酸苯酯、依托芬钠酯、复方曲安奈德;(6)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形式的1种药物:炉甘石。2.烧伤整形科护士处方药物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88.89%和100.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82和0.81。最终确定我国三级甲等医院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的外科用药为5大类26种药物,其中11种药物处方形式倾向于协议处方,9种药物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4种药物倾向于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各有1种药物分别倾向于独立处方、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各处方形式具体药物为:(1)倾向协议处方形式的11种药物:环氧乙烷、过氧乙酸、醋酸蓖麻油、磺胺嘧啶银、康瑞保、美宝湿润烧伤膏、新的肤医用硅酮凝胶、液状石蜡、莫匹罗星软膏、过氧化氢溶液;(2)倾向于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的9种药物:碘酊、高锰酸钾、呋喃西林、口服洗肠散、愈创蓝油烬、依托芬那酯乳膏、鱼石脂软膏、吸收性明胶海绵、布洛芬乳膏;(3)倾向独立处方或协议处方的4种药物:苯扎溴铵、乙醇、醋酸氯已定、戊二醛;(4)倾向独立处方的1种药物:聚维酮碘;(5)倾向独立处方或延长处方的1种药物:软肥皂溶液。结论:本研究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初步得出我国三甲医院皮肤科护士可开具13大类63种皮肤科药物和烧伤整形科护士可开具5大类26种烧伤整形科药物,处方形式以协议处方或延长处方和协议处方为主。两轮专家积极性和权威性较高,因此本研究有一定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孙日美[2](2021)在《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运用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疗效,探讨同种药物不同剂型治疗本病的疗效异同及各自优势。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5例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患者分成治疗Ⅰ组、治疗Ⅱ组、对照组各25例,实际共入组71例。治疗Ⅰ组予吴蛸散洗剂外治,治疗Ⅱ组予吴蛸散糊膏外治,对照组予他克莫司软膏外用。疗程为15天,治疗1个疗程。观察时间点分别为治疗前、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和治疗后15天。观察指标采用EASI评分标准对患者皮损情况进行评分,采用皮肤瘙痒严重程度评分对患者自觉症状进行评分,通过对比三组治疗前后EASI总积分以及患者瘙痒情况的变化,评价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疗效。同时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进行评分,评价三组治疗前后生活质量指数变化。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指标,并严密观察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皮肤过敏现象以评价用药的安全性。疗程结束后对患者依从性进行评分,比较三组患者的依从性高低。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1.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组治疗结束后临床疗效比较,三组均无无效病例,其中治疗Ⅰ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4例,有效7例,愈显率70.8%;治疗Ⅱ组临床痊愈3例,显效16例,有效5例,愈显率79.2%;对照组临床痊愈1例,显效8例,有效14例,愈显率39.1%。三组间治疗前后疗效对比具有明显差异(P<0.05),表明三组在治疗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上均具有疗效。治疗疗程结束后组间对比,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在疗效上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优于对照组(P<0.05)。(2)三组治疗前后EASI评分比较,治疗后分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组间对比、组内对比发现,随着观察时间的推移,治疗后5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天、治疗后15天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对照组比较均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三组均有降低EASI分值的作用,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作用大致相同,均优于对照组。(3)治疗后瘙痒严重程度评分比较,通过组内比较,各组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随着时间推移,三组瘙痒评分均较之前降低。通过组间比较,在治疗后5天、治疗后10天、治疗后15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药物均能缓解患者的瘙痒情况,且疗效差异不明显。(4)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评分比较,与治疗前对比,三组DLQI评分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三组药物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治疗Ⅰ组与治疗Ⅱ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依从性比较,通过组间比较发现,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Ⅰ组依从性优于治疗Ⅱ组,治疗Ⅱ组依从性优于对照组。(6)治疗过程中三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及明显毒副作用。结论:(1)吴蛸散无论是洗剂还是糊膏在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上均具有明显疗效,且优于他克莫司软膏。(2)外用吴蛸散洗剂能够减轻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尤其在于控制炎性浸润、去苔藓化方面更显着,并且能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指数。(3)吴蛸散洗剂能够在基本保持吴蛸散糊膏原有疗效基础上,降低用药量,节约药物资源,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患者依从性。

刘明强[3](2021)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认为目的:1.研究观察参苓白术散对脾虚型特应性皮炎患者SCORAD评分及其子评分的影响,进而评估其疗效指数;2.研究患者体内肠道菌群与炎症因子IL-4、IFN-γ的相关性;3.观察参苓白术散对炎症因子IL-4、IFN-γ、Ig E的影响进一步明确其治疗效果;4.观察参苓白术散对特应性皮炎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影响。方法:本次研究采取随机、平行、对照以及对患者实施盲法的试验方法,把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名。两组患者均使用临床常规外用药物进行基础治疗,试验组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颗粒剂冲服进行治疗,观察组使用与参苓白术散相仿的安慰剂冲服进行对照。两组患者均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SCORAD评分、检测血清中IL-4、IFN-γ、Ig E的含量以及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含量,通过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和比较。同时在研究试验期间对所发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详细的记录。结果:1.基线比较,本次研究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病例中,在年龄、病程、SCORAD评分及其子评分上、血清IL-4、IFN-γ、Ig E的含量,粪便中双歧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的含量均无明显差异,可进行比较。2.愈显率比较:试验组愈显率达76.7%,对照组愈显率为46.7%,试验组愈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经治疗,在SCORAD评分上以及SCORAD评分的子评分上,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出现下降,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均可有效下调患者血清中IL-4、IFN-γ、Ig E的含量,试验组优于对照组。5.试验组在下调肠道内大肠杆菌方面优于对照组,上调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的方面优于对照组,提示参苓白术散可以帮助患者调节肠道菌群平衡。6.特应性皮炎患者体内血清IL-4与大肠杆菌成正相关性,与双歧杆菌、乳酸菌城负相关性;而IFN-γ与大肠杆菌则成负相关性,与双歧杆菌、乳酸菌成负相关性。7.课题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事件,研究中所有病例未出现脱落和剔除,说明两组患者在用药上无毒副作用。结论:1.在使用外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参苓白术散可以更为有效的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并显着下调患者患者血清中IL-4、IF-γ、Ig E炎症因子的含量以及调节患者体内的肠道菌群平衡。2.患者体内肠道菌群变化与特应性皮炎具有密切的联系,根据患者体内炎症因子与菌群的联系,并且可以推断肠道菌群紊乱可能会导致Th1/Th2分化异常,进而对特应性皮炎产生影响。

郑明明[4](2021)在《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EOS、IgE水平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EOS、IgE水平影响的研究。方法:在我院皮肤科门诊或者住院部中,选取符合课题纳入标准的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患者60例,采用随机对照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在实际临床研究过程中,治疗组、对照组两组如期完成。两组均予以薇诺娜柔润保湿霜基础保湿,治疗组给予当归饮子汤剂内服联合火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氯雷他定片口服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将各组患者治疗不同阶段的客观症状(皮损面积、红斑、丘疹、渗出糜烂、表皮剥脱、浸润或苔藓化、皮肤干燥),主观症状(瘙痒、失眠程度)、SCORAD分值、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EOS水平比较进行分析,并给予每组患者疗效判定。此外,对每一组疗程停止后进行安全性评估,而且需要观测且随访一个月的复发状况。结果:1.基线对比:本课题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最终完成了60例,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病情严重程度、SCORAD分值、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EOS水平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具有可比性。2.疗效对比:医治4周后治疗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90%,医治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两组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SCORAD积分值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治疗一个疗程后,SCORAD积分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两个疗程后,SCORAD积分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血清总IgE水平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一个疗程后,发现血清总IgE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两个疗程后,血清总IgE的水平较前有很大程度的改善(P<0.05),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5.外周血EOS水平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均治疗总疗程一半后,发现外周血EO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总疗程后,其外周血EOS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对比:对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四个星期的定期随访,发现两组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明确的说明治疗组复发率在很大程度上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1.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及氯雷他定片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且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总体疗效均要优于氯雷他定片联合0.1%丁酸氢化可的松乳膏外搽治疗。2.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能够有效减轻特应性皮炎患者的皮损及瘙痒症状,降低病情复发率,对于病程长,且需要长期治疗的患者,可以采用此治疗方案。3.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能够有效的降低患者血清总IgE水平、外周血EOS水平。4.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起效时间短,疗效肯定,安全系数可控,是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陈宏[5](2020)在《清热凉血除湿方治疗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赵学义导师的经验方(清热凉血除湿方)治疗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研究选取就诊于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门诊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型亚急性湿疹患者,共8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对照组40例,治疗组40例以内服清热凉血除湿方联合外用地奈德乳膏,对照组40例仅外涂地奈德乳膏治疗。治疗2周后以症状积分进行比较,治疗期间嘱患者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食物,记录疗效评分并且记录有无不良反应等,用SPSS25.0统计软件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的疗效进行评价,分析清热凉血除湿方的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性别、年龄、病程、治疗前两组各项症状评分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两组具有可比性。2.两组治疗患者的瘙痒评分、各症状评分、EASI评分、皮损面积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两组疗效比较:两组患者进行对比,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经过检验分析,两者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4.单项症状的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单项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面积一项评分大于0.05),说明治疗后各单项症状均能不同程度的得到缓解。5.安全性观察;整个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及药物副作用。结论:清热凉血除湿方对于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的疗效确切有效且安全。

黄婷婷[6](2020)在《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小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观察并评价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小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方法:本次课题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符合西医诊断为小儿湿疹急性期,中医诊断为小儿湿疮(湿热浸淫证)入选标准的70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5例。试验组给予“当归拈痛汤加减”煎汤外洗,对照组给予“糠酸莫米松乳膏”外用。经过4周即1个疗程的治疗后,对两组患儿进行综合疗效评定,治疗结束3个月以后进行随访,观察其复发率。结果:通过对比分析临床观察数据得出:(1)基线评价:治疗前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的分布情况以及各项病情积分上无显着差异(p>0.05),均具有可比性。(2)疗效评价:治疗后,试验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经检验后P值小于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其中在改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疗效(p<0.05),且试验组改善湿疹面积及严重度指数评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值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中医证候总积分值比较,均有显着疗效(p<0.05),且试验组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瘙痒程度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瘙痒程度评分比较,均有显着疗效(p<0.05),且试验组在改善瘙痒程度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复发率比较:试验组相比于对照组,能明显减少复发率。(4)安全性评价: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湿热浸淫型的小儿湿疹安全有效,观察期间暂未发现相关副作用。结论:1.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能明显降低小儿湿疹湿热浸淫证患儿的EASI评分、瘙痒评分及中医全身证候总积分,且以上方面均优于对照组。2.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能减少复发率,且安全有效,观察期间暂未发现相关副作用。

黄兰莹[7](2020)在《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并观察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复发情况,初步探讨清肝理脾汤的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法,本研究共纳入病例72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对照组应用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两组总疗程为2周。治疗结束后,判定为临床痊愈与显效的病例再随访1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观察并记录患者皮损、瘙痒程度、中医证候积分及不良反应。治疗2周后作最终疗效判定。本研究对两组资料统计分析均采用SPSS25.0软件处理。结果:(1)治疗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3例,其中痊愈5例,痊愈率为15.15%,显效12例,显效率为36.36%,总有效率为84.84%;对照组最终完成观察者34例,其中痊愈4例,痊愈率为11.76%,显效11例,显效率为32.35%,总有效率为79.41%。(2)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瘙痒评分、EASI评分、中医次症评分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对治疗急性湿疹均有效。(3)治疗结束后,两组在治疗效果上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相当。(4)两组在改善皮损方面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P>0.05);在改善中医次症方面,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明显优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P<0.01);瘙痒程度方面,治疗1周后对照组比治疗组止痒效果明显(P<0.05),但存在反复;治疗2周后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与口服依巴斯汀片联合外敷3%硼酸溶液的止痒效果相近(P>0.05),且作用平稳。(5)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安全性良好,不良反应少,能降低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复发率(P<0.05)。结论: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对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安全性较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黄关秀[8](2020)在《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基于经络皮部理论,通过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明确刺络拔罐疗法在慢性湿疹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探索出治疗慢性湿疹的新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慢性湿疹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基础治疗(氯雷他定片+蛇黄膏),治疗组予以刺络拔罐疗法加基础治疗,疗程共4周。于各观察时点(第0、2、4、8周)记录两组患者EASI评分、瘙痒VAS评分及生活质量指数,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复发情况等做好记录。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进行疗效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7.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8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复发率为10.34%,对照组复发率为34.78%,p<0.05,两者不仅在数值上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2.各观察时点EASI评分:(1)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8周时较0周相比,对EASI评分均有改善,提示两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2)组间比较:在第2、4、8周时,治疗组EASI评分在数值上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皮损面积及严重程度上优于对照组;(3)在EASI各分类评分中,各观察时点苔藓样变(L)的改善程度,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有显着差异(P<0.001);而红斑(E)、硬肿/浸润/丘疹(I)、表皮剥脱(Ex)评分方面,两组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4)交互作用对硬肿/浸润/丘疹、苔藓样变存在影响。3.各观察时点瘙痒VAS评分:(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第2、4周时较0周相比,对瘙痒VAS评分均有改善,两组在降低瘙痒VAS评分的幅度上大致相当;(2)在第8周时,治疗组瘙痒VAS评分在数值上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交互作用对瘙痒VAS评分存在影响。4.治疗前后DLQI评分:(1)两组在治疗前后DLQI评分方面,p<0.01,说明两组治疗方案对患者生活质量指数均有改善。(2)第4周时,两组DLQI评分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指数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疗效确切,远期疗效较佳,在改善患者皮损严重程度(尤其是苔藓样皮损)及瘙痒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治疗方法拓宽了刺络拔罐疗法的临床应用途径,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谭红雁[9](2020)在《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柏参氧化锌糊剂对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水通道蛋白3(AQP3)、丝聚合蛋白(FLG)表达的影响,探讨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抗炎疗效及对皮肤屏障功能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阐明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亚急性湿疹的分子生物学提供依据。方法:将32只豚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每组8只。正式实验前一天,除空白组外,将其余3组豚鼠背部脱毛,面积约为2cm×2cm。实验当天,除空白组外,其余组均采用移液枪涂抹5%DNCB丙酮溶液25ul于豚鼠背部致敏。2周后,每只豚鼠右耳内侧涂0.1%DNCB丙酮溶液100ul作为激发,每周重复上述激发过程1次,共连续激发4次的方法建立亚急性湿疹模型。于第4次激发72h后,除空白组外,各个给药组外用相应的药物,每日2次,连续14天。治疗结束后,颈椎脱臼处死豚鼠,用棉签擦去右耳药物,各组分别取6只豚鼠并立即沿豚鼠双耳耳基线完整剪下双耳,用8mm打孔器取得豚鼠右耳组织,注意取材时须保持耳片部位一致,精确测量豚鼠右耳肿胀度,再将各组豚鼠右耳组织分别放置于已配制好的组织标本固定液固定,作病理组织切片,HE染色,计算真皮浸润炎症细胞数,采用免疫组化检测AQP3、FLG的表达水平;并对数据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造模成功后,豚鼠肉眼下耳廓皮损改变具有亚急性湿疹皮疹的特征,表现为红肿明显、小丘疹、渗液、轻微糜烂、血痂、抓痕、部分表面粗糙干燥、上覆鳞屑。治疗14天后,模型组的皮损改变不是很明显,柏参氧化锌糊剂组与艾洛松组红肿明显减轻,血痂脱落,皮肤略粗糙部分可见色素沉着,肉眼观察基本接近正常皮肤。2、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明显增厚,角化不全,角质层下少量或较多棘细胞或基底细胞变性或坏死,间质内可见数量不等的中性粒细胞或淋巴细胞浸润;有出血,红细胞渗出;与模型组相比,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不同程度增厚,间质内偶见极少量炎细胞散在分布;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豚鼠右耳组织表皮层较薄,未见明显增厚,间质内可见极少量炎细胞浸润。3、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肿胀度显着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肿胀显着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内炎性细胞密度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内炎细胞密度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蛋白含量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蛋白含量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豚鼠右耳组织FLG蛋白含量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柏参氧化锌糊剂组和艾洛松组豚鼠右耳组织FLG蛋白含量明显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柏参氧化锌糊剂能使亚急性湿疹皮损基本消失,起到治疗作用。2、经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后右耳组织内表皮增厚、炎症反应等病变程度明显减轻,提示柏参氧化锌糊剂有抗炎的作用。3、经柏参氧化锌糊治疗后肿胀明显减轻,提示柏参氧化锌糊剂有消肿的作用。4、经柏参氧化锌糊剂治疗后AQP3蛋白的含量明显降低,FLG蛋白的含量明显升高,结果显示柏参氧化锌糊剂可能是通过下调AQP3蛋白的表达,同时上调FLG蛋白的表达来修复皮肤屏障的功能。

余宏垠[10](2020)在《龙土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炎症反应性皮肤病[1]。本病具有瘙痒性、迁延性、反复性,对患者的生活、情绪及心理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目前西医治疗手段有限,主要采用基础治疗、系统治疗、局部治疗及物理治疗等,疗效不甚理想且存在一定风险。传统中医药在湿疹的治疗上历史悠久,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但缺乏循证学研究证据,许多经验方亟需循证医学研究验证及推广运用。龙土方为湖北省中医院皮先明教授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常用方剂,在改善脾虚湿蕴型湿疹患者皮损症状及面积、瘙痒情况等方面疗效显着,全方共16味药,分消三焦之湿热,疏解表里风、湿、热之邪,具有清热利湿,健脾养血,疏风止痒之功。但缺乏其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本课题旨在研究龙土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从而为其临床推广运用提供依据。本论文主要分为临床研究与文献综述两个部分。临床研究部分:目的:研究龙土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试验组:龙土方水煎剂内服(一日两次)+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一日两次);对照组:依巴斯汀片内服(睡前一片)+糠酸莫米松乳膏外涂(一日两次)。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第0、1、2、3、4周记录患者的皮损面积、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情况,并于治疗前后进行生活质量指数(DLQL)评分及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检查,同时记录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停药1月后痊显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85例脾虚湿蕴型湿疹患者入组,1例脱落,84例完成本次实验。试验组与治疗组在治疗1、2、3、4周后皮损面积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EASI评分及VA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在患者皮损面积评分、皮损严重程度评分、EASI评分、VAS评分、DLQI评分及痊显率方面相比较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痊显患者1月后复发率相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方面相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⑴龙土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临床疗效显着,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皮损面积、皮损症状、瘙痒程度以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的有效方剂;⑵龙土方与依巴斯汀片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相比痊显率明显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⑶龙土方治疗湿疹药物安全性良好,且能降低患者复发率,值得临床推广运用。文献综述部分:综述一:主要介绍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包括湿疹的中医病名记载、湿疹的病因病机以及湿疹的中医治疗概况。综述二:主要介绍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包括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及湿疹的西医治疗概况。

二、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小儿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小儿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设计咨询问卷
3 结果
    3.1 皮肤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3.2 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结果
    3.3 皮肤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3.4 烧伤整形科医生组和护士组咨询结果差异分析
4 讨论
    4.1 皮肤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4.2 烧伤整形科药物咨询结果的分析
5 研究结论
    5.1 结论
    5.2 创新之处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2)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
        1.1 中医典籍中关于湿疹的病名概述
        1.2 传统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近现代中医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4 中医外治法治疗湿疹的相关论述
    2 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
        2.1 流行病学
        2.2 西医关于湿疹病因与发病机制的概述
        2.3 西医外用药物治疗湿疹的相关论述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4 不良反应及处理
        1.5 伦理学要求及知情同意书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研究观察指标
        3.1 基础观察指标
        3.2 疗效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3.4 依从性指标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病例入组情况
        5.2 基础观察情况
        5.3 疗效观察情况
        5.4 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5.5 安全性评价
        5.6 三组依从性比较
        5.7 三组复发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吴蛸散组成药物的相关药理研究
        1.1 吴茱萸
        1.2 海螵蛸
    2 他克莫司软膏作为对照组依据
    3 中药外用剂型洗剂与糊膏的相关论述
        3.1 洗剂
        3.2 糊膏
    4 吴蛸散洗剂与吴蛸散糊膏对比分析
    5 疗效分析
    6 不良反应与安全性分析
    7 课题创新点
    8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慢性湿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脱落和中止标准
    1.7 医学伦理原则
2.临床研究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不良事件发生的处理
    2.5 数据处理
    2.6 标本检测方法
3.结果分析
    3.1 病例基本情况比较
    3.2 观察疗效及指标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和脱落病例处理
4.讨论
    4.1 立论依据
    4.2 肠道菌群与特应性皮炎的机制
    4.3 通过肠道菌群治疗特应性皮炎
    4.4 中医从“脾”论治特应性皮炎
    4.5 从中医“脾虚”调节肠道菌群
    4.6 参苓白术散的作用机制
    4.7 特应性皮炎与IL-4、Ig E、IFN-γ的关系
    4.8 对照组用药的选择依据
    4.9 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4)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EOS、IgE水平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引言
历史回顾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处理
        1.3 西医诊断标准
        1.4 中医诊断标准
        1.5 纳入标准
        1.6 排除标准
        1.7 剔除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察指标
        2.3 统计方法
结果分析
    1 基线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病程比较
        1.4 两组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结构分布比较
        1.5 两组患者治疗前SCORAD分值比较
        1.6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总IgE水平比较(正常值≤100IU/ml)
        1.7 两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EOS水平比较(正常值0-0.5×10~9/L)
    2 疗效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的比较
        2.2 治疗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比较
        2.3 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后SCORAD积分比较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IgE水平比较(正常值≤100IU/ml)
        2.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EOS水平比较(正常值 0-0.5×10~9/L)
        2.7 两组患者治疗后复发率比较
    3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论依据
    2 中医学对火针的认识
        2.1 古籍对火针的描述
        2.2 火针的作用机理
        2.3 火针治疗皮肤病的优势
    3 现当代医家对特应性皮炎的认识
    4 血清总IgE、外周血EOS与特应性皮炎关联性分析
    5 方药分析
    6 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血虚风燥型)特应性皮炎结果分析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5)清热凉血除湿方治疗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1. 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小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3 病例选择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研究方案
        3.2 治疗疗程
        3.3 注意事项
        3.4 临床观察指标
        3.5 疗效评价
        3.6 不良反应评价
        3.7 复发性观察
    4 统计学处理
    5 研究结果
        5.1 基本情况
        5.2 基线分析
        5.3 疗效分析
        5.4 综合疗效评价
        5.5 随访观察结果
        5.6 安全性评价
        5.7 结果
    6 讨论
        6.1 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6.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6.3 立题依据
        6.4 立法依据
        6.5 组方分析
        6.6 当归拈痛汤疗效机理初步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西医对小儿湿疹的研究现状
    1 中医学对小儿湿疹认识的概况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辨证论治
    2 西医学对小儿湿疹认识的概况
        2.1 概念
        2.2 诊断要点
        2.3 发病机制
        2.4 治疗方案
        2.5 预防调护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临床疗效观察表1
    附录3 临床疗效观察表2
    附录4 EASI评分具体计算方法
    附录5 评分表
    附录6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及标准
        2.1 病例来源
        2.2 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全面中止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算
        3.2 分组方法
        3.3 治疗方案
        3.4 疗程及随访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3.8 随访及复发情况
    4 统计方法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病例搜集及完成情况
        5.2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比较分析
        5.3 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分析
        5.4 治疗后结果分析
        5.5 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
        5.6 随访及复发情况
        5.7 依从性
    6 讨论
        6.1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6.2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6.3 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立论依据
        6.4 依巴斯汀及3%硼酸溶液作为对照的依据
结论
问题与展望
    1 问题
    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一)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1 湿疹的中医认识
        1.1 关于湿疹的病名
        1.2 关于湿疹的病因病机
        1.3 关于湿疹的治疗
    2 湿疹的现代医学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湿疹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2.3 湿疹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二)
附录1 临床观察表
附录2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病例选择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制作调查表
        3.2 样本量估算
        3.3 试验设计与随机方法
        3.4 治疗方法
        3.5 观察方法及疗程
        3.6 观察指标
        3.7 总疗效评定标准
        3.8 不良反应观察及处理
        3.9 随访与复发情况
    4 统计方法
    5 技术路线图
    6 结果
        6.1 一般资料
        6.2 基线比较分析
        6.3 临床疗效分析
讨论
    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
    2 中医对慢性湿疹的认识
        2.1 病名
        2.2 病因病机
        2.3 治疗
    3 蛇黄膏治疗慢性湿疹作用浅析
        3.1 蛇黄膏简介
        3.2 组方药物机理研究
    4 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4.1 经络皮部理论概述
        4.2 刺络拔罐疗法概述
    5 慢性湿疹与Th17细胞相关细胞因子的关系
        5.1 Th17 细胞/Treg免疫失衡
        5.2 IL-17/IL-23轴与湿疹
    6 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评述
        6.1 协同增效,缓解病情
        6.2 减低复发,改善预后
        6.3 安全可行,以廉促效
附:慢性湿疹患者与Th17 细胞相关细胞因子IL-17、IL-23 的关系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湿疹的中医研究进展
        1 中医古籍对湿疹的论述
        1.1 对湿疹病名的认识
        1.2 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湿疹的治疗与调护
        2 当代医家对湿疹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2.3 湿疹的中医治疗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湿疹的西医研究进展
        1 流行病学调查
        2 病因及发病机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3.治疗
        3.1 一般治疗
        3.2 系统治疗
        3.3 局部治疗
        3.4 物理治疗
        4.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1 随机数字表
附录2 安全等级评价分级标准
附录3 不良反应表
附录4 湿疹面积与严重程度指数评分表
附录5 瘙痒自评直观模拟尺(VAS)
附录6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量表
附录7 病例报告表
附录8 知情同意书
附录9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9)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表
引言
1.实验材料
    1.1 实验药物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
    1.4 实验动物
2.实验方法
    2.1 实验分组
    2.2 实验造模
    2.3 实验给药
    2.4 实验取材
    2.5 技术路线图
3.观察指标
    3.1 HE染色观察豚鼠右耳皮肤组织病理改变
    3.2 计算豚鼠右耳肿胀度
    3.3 HE染色观察豚鼠右耳真皮炎性细胞数的表达水平
    3.4 免疫组化法检测豚鼠右耳组织中AQP3、FLG蛋白的表达水平
4.统计学方法
5.实验结果
    5.1 各组豚鼠右耳皮损部位表现
    5.2 各组豚鼠右耳皮损组织病理变化
    5.3 各组豚鼠右耳肿胀度的比较
    5.4 各组豚鼠右耳真皮炎性细胞数的比较
    5.5 各组豚鼠右耳组织AQP3、FLG蛋白含量表达情况比较
6.讨论
    6.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6.1.1 病名
        6.1.2 病因病机
        6.1.3 中医治疗
    6.2 西医对湿疹的认识
        6.2.1 病因发病机制
        6.2.2 西医治疗
    6.3 动物实验模型的选择
    6.4 AQP3、FLG在湿疹中的作用
    6.5 实验结果分析
    6.6 柏参氧化锌糊处方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一:综述 水通道蛋白 3、丝聚合蛋白与湿疹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10)龙土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资料与标准
        1 病例来源
        2 病例选择标准
        2.1 诊断标准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剔除标准
        2.5 脱落标准
    研究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3 观察方法
        3.1 病例记录方法
        3.2 观察指标
        3.3 疗效评定
        3.4 统计方法
        3.5 随访
        4 技术路线图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比较
        1.1 试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比较
        1.2 试验组与对照组年龄比较
        1.3 试验组与对照组病程比较
        2 治疗前疗效基线比较
        2.1 试验组与治疗组治疗前EASI评分比较
        2.2 试验组与治疗组治疗前VAS评分比较
        2.3 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DLQI评分比较
        3 疗效指标分析
        3.1 两组治疗前后EASI各项评分比较
        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 两组治疗前后DLQI评分比较
        3.4 综合疗效评价
        3.5 复发情况分析
        4 安全性评价
        4.1 实验室检查
        4.2 不良反应
        4.3 安全等级评价结果
    讨论
        1 脾虚湿蕴证病因病机分析
        2 用药分析
        2.1 龙土方的组成
        2.2 组方药物分析
        2.3 龙土方组方分析
        2.4 组方药物的现代药理研究
        2.5 对照组药物介绍
        2.6 外用药物介绍
        3 疗效分析
        3.1 治疗后皮损面积评分比较
        3.2 治疗后皮损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3.3 治疗后EASI评分比较
        3.4 治疗后VAS评分比较
        3.5 治疗后DLQI评分比较
        3.6 疗效比较
        3.7 复发情况分析
        4 安全性分析
    结语
        1 结论
        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湿疹的中医研究概况
        1 中医古籍对湿疹病名的记载
        1.1 根据临床表现命名
        1.2 根据病因病机命名
        1.3 根据发病部位命名
        2 湿疮的病因病机
        2.1 古代医家对湿疮的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2.2 近现代医家对湿疮的病因病机的研究概况
        3.湿疮的中医治疗概况
        3.1 内治法
        3.2 外治法
        3.3 其他疗法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湿疹的西医研究概况
        1.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1.1 遗传因素
        1.2 免疫学机制
        1.3 皮肤屏障缺陷
        1.4 病原微生物定植
        2.西医治疗概况
        2.1 基础治疗
        2.2 系统治疗
        2.3 局部治疗
        2.4 物理疗法
        2.5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四、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小儿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皮肤科与烧伤整形科护士药物处方权内容的研究[D]. 高锦萍.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吴蛸散洗剂外治亚急性期、慢性期湿疹的临床研究[D]. 孙日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3]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型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疗效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刘明强.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当归饮子联合火针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观察及其对EOS、IgE水平影响的研究[D]. 郑明明.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清热凉血除湿方治疗湿热型亚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陈宏.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当归拈痛汤加减外洗治疗小儿湿疹(湿热浸淫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婷婷.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内服外敷清肝理脾汤治疗湿热浸淫型急性湿疹的临床观察[D]. 黄兰莹.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8]基于经络皮部理论的刺络拔罐疗法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D]. 黄关秀.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柏参氧化锌糊剂对诱导型亚急性湿疹豚鼠抗炎及调控AQP3、FLG影响皮肤屏障功能的研究[D]. 谭红雁.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龙土方治疗脾虚湿蕴型湿疹临床疗效观察[D]. 余宏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0.1%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儿童皮炎湿疹多中心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