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医学院校与社区医学院校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

传统医学院校与社区医学院校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

一、传统医学院同社区定向医学院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范兴君,谷红梅,齐悦,杨勇,高金霞,于凤波[1](2022)在《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在《社区预防与保健》教学中的实践》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在《社区预防与保健》课程中的教学效果,为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借鉴。方法于2019年9—12月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牡丹江医学院2015级全科医学专业131名学生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63人)和研究组(68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研究组采用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采用相同试卷考核且采用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教学满意度、教学内容是否体现全科医学思维等。结果研究组的理论考试成绩、实践技能考试成绩和总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对教学有助于培养全科医学思维与能力,培养临床预防服务的思维,增强临床筛检能力,以人群为基础的社区问题独立思考和分析处理能力,培养三级预防策略思维与能力,促进同学间的交流、沟通,增强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学生对教学方法的满意率为73.53%,对照组为53.97%,研究组对教学内容能体现全科医学思维的以健康为中心、群体为对象、个体群体兼顾的医疗,三级预防为导向的循证医疗,以家庭为单位的保健项目横向管理,慢性病管理的综合社区预防保健的评价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提高《社区预防与保健》课程的教学效果,激发全科学生了解基层卫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全科医学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王倩,蔡泳,蒋雪琴,徐刚[2](2021)在《关于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毒品成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躯体、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损害,是由个体、家庭、社会、文化、法律、政策等多维因素影响决定的复杂公共卫生问题。然而,毒品问题的公共卫生属性在我国的医学教育中却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首先通过剖析毒品问题的公共卫生属性、预防教育的短板等讨论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其次结合上海某985医学院公共卫生二级学院开设的毒品预防教育公选课,讨论课程的效果及课程存在的问题的对策和建议等,旨在为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提供实证参考。

安振玉[3](2021)在《重庆市“5+3”模式下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常鑫[4](2021)在《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世界文明、科学与技术的飞跃发展,俨然为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及其教育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尊重、关注、理解他们的生存及成长,日益成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共识。本研究基于全纳教育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运用参与观察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以培智学校教育为主线,同时关照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从生存教育的目标和理念、基本知识和技能、课程与教材、管理者及教师的情感与态度等多维视角切入,试图更为客观地阐述H省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现实困境。研究发现,当前H省培智学校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其生存教育更多地侧重于补足教育,存在教育资源和学段分布不均,仍存在入学困难,缺乏跟进和保障,就业支持相对薄弱,尤其是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究其缘由,相对于家庭和社会需求,培智学校在教育教学设备、教育目标和理念,教材和课程,师资条件与教育质量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缺口,尚未能满足培智学生全纳性与创造性的拓展。同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衔接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培智学生的生存效度。由于受身心条件所限,培智学校学生一旦缺失家庭教育的养护和社会教育的支持,很难顺利实现学校教育效果的延续和社会性发育。因此,培智学校学生的生存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同时需要医疗、残联、民政、财政等各部门予以协同,共同满足学生的成长需要,充分挖掘和发挥他们优势智能的可能空间和条件,进一步实现关注平等差异、积极融入社会、重审人的价值的全纳教育目标和理念。可见,培智学校的生存教育并不是纯粹地教会学生知识,而是利用一切教育力量,通过“身教”用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犹如“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的过程,从而尽力实现对每一位特殊学生产生实质性的生存培育,突出发展学生的社会能力,帮助学生从中寻求人的突破,营造和谐共生的生存空间。生存教育是培智学校学生获取生存意识与能力的主要途径,需要各级政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和保障力度、进一步支持和完善生存教育条件,社会要大力接纳和提供就业机会形成长期支持体系,同时家庭要及时强化和改善培育效果。只有构建各方合作和联动机制,才能更好地实现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目标,才能使学生具备服务自身与社会的意识与能力,才能更完整、自由且公平公正地参与社会融合,实现他们真正的生存价价值。

宋莉娟[5](2021)在《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死亡教育是引导人们正确地认识死亡、看待死亡,利用医学死亡知识服务医疗实践和社会的教育。医学生是死亡教育的先行者,未来也是与濒死患者接触最多的照护者。医学生获取死亡教育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不仅影响个体对死亡的认知、态度和应对,也直接和间接影响着其对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乃至临终患者及家属的生命质量。死亡相关课程是普及性和专业性死亡教育的最有效形式。然而我国死亡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实践极少,尚未形成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本课题旨在以医学院校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医学院校本科生学情特点为基础,通过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研究,以课程设计相关理论为指导,设计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并通过教育实验验证课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从而为我国医学院校死亡教育开展推广提供相应的课程指导和实施参考。方法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调查分析:采用大样本横断面调查性研究了解上海市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态度与死亡教育态度的现状及影响因素;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的影响路径及各路径的影响效应,构建基于学情背景特点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模型。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比较分析:采用比较研究法分析目前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开展情况。从课程目标、性质、授课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教学师资以及课程评价等比较要素进行比较研究。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的课程设计:采用课程设计理论设计课程,以泰勒目标模式为课程设计的基本理论框架,选择布卢姆目标分类理论进行课程目标分类,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借鉴;结合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分析结果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进行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设计,包括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采用Delphi法专家咨询论证课程的关键要素,最终确定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4.《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评价:采用教育实验方案评价课程效果,通过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混合研究设计对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标准进行效果评价,研制实验测评工具。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分别进行单组前后测分析和比较分析,了解两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的课程前后变化及两组间的区别;对实验组学生进行半结构式个人访谈,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收获与改变,以及对课程的评价和建议。结果1.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分析结果: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态度得分3.739±0.575。死亡教育态度模型路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家中谈论死亡的情形、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对死亡教育的了解共5个外因变量,死亡态度、死亡焦虑以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共3个中介变量。其中医学生年龄、照护临终患者的态度、死亡态度、死亡焦虑均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直接影响,性别、对死亡教育的了解、临终患者接触经历、家中谈论死亡情形分别通过中介变量对其死亡教育态度具有间接影响;另外年龄、死亡态度和死亡焦虑既有直接影响也可以通过中介变量产生间接影响,所以路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国内外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结果: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主要面向非实习年级学生,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课程目标多以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设定;课程内容集中于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但各国的侧重点不同;理实融合教学法是死亡教育课程的主要教学策略,其中临床实践的体验式教学是应用最多的实践教学方法;课程学时数与课程内容相一致,各国差异较大;师资队伍以多学科教学团队为主;课程评价以量性评价与质性评价相结合方式。3.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计结果:以泰勒的目标模式为指导设计形成的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标准,包含课程性质及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分配及教学评价等基本要素。课程目标包括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领域3个维度共计17个项目;教学内容紧密围绕死亡与死亡教育展开,涵盖死亡与死亡教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临终照护知识与技术、濒死与死亡应对3个主题8个章节27项内容。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共计24学时,其中理论10学时实践14学时。4.《死亡教育》课程实施评价结果:教育实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课程实施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死亡相关知识认知、照顾临终患者态度以及死亡应对能力三个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课程实施后:(1)死亡教育相关知识方面,《死亡教育》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大部分项目准确率得分显着高于实验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课程后实验组学生各项目准确率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照顾临终患者态度得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针对患者家属的关怀态度维度得分在实验组干预前后比较和实验后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死亡应对能力方面,实验组学生在课程前后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课程后的死亡应对能力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教育实验质性研究结果总结归纳出8个主题25个亚主题:(1)个体收获与改变方面,包括死亡认知的深入、死亡态度的改变、死亡应对能力的提升、延伸思考共计4个主题11个亚主题。(2)对课程的评价与建议方面,包括课程的优点、课程存在的不足、自我表现评价、对课程的建议共计4个主题14个亚主题。结论1.我国医学院校本科生对死亡教育总体持积极和肯定态度,但受多种因素影响。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从低年级开始,定位为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通识拓展课程,充分考虑学习对象的死亡相关背景经历。2.我国死亡教育缺乏系统化、标准化的课程体系,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设置应符合国情和授课对象学习特点,充分重视体验式教学方法的实践应用,促进多维课程评价。3.形成的死亡教育课程充分考虑了我国国情和学习对象的学情。包含普适性死亡教育和专业性死亡教育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注重体验式教学的应用。4.死亡教育课程能够改变学生对死亡的认知,提升学生的死亡应对能力,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生活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今后的个人成长和专业发展具有重要帮助;学生对课程评价较高,对课程的建议对后续课程的完善修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也为我国死亡教育的发展推广提供了参考。

郭世存[6](2021)在《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培养现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定向本科生对课程质量及培养现状的满意度,为教学改革提供依据,从而提升我校全科医学教学质量。方法:选取我校全科医学专业定向本科三年级至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即2017级、2016级及2015级学生)及部分已经毕业的学生共185人作为调查对象并发放电子问卷,对全科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满意度进行调查;问卷按照国内外教学满意度的问卷结构结合我校全科教学的特点进行设置,并组织专家对问卷的内容及结构提出修改建议,结合专家意见,对问卷进行进一步修改后,向调查对象发放问卷,并收集结果,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合近5年全科毕业生毕业的就业情况,综合分析我校全科医学生培养的现状以及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教学质量的相关建议。结果:1.总共发放电子问卷185份,回收161份,问卷回收率87%;问卷的Alpha系数为0.994,KMO值为0.957,说明问卷的信效度均较高。2.学生对本科教学情况的总体满意度均值为4.03,处在“满意”水平。在专业课教师、技能课教师、专业课实施、技能课实施、自我学习情况、学校其他方面、教学改革、临床带教教师、临床实践感受9个维度上的满意度均值分别为4.05、4.07、4.07、4.07、3.81、4.01、4.04、4.08、4.08,可观察出对自我学习情况维度的满意度均值低于其他维度。3.根据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在校生与本科毕业生在毕业去向分布上存在显着差异,选择规培比例均较高,分别为65.5%和82.4%;在校生在毕业意愿上选择考研比例高达23.6%;在校生毕业后意愿违约率达34.5%。结合2015-2019届实际毕业总人数为181人,履约率为90.06%,实际违约率为9.94%,其中考研和重新择业人数分别占毕业人数的3.86%及6.07%。4.在专业课实施维度及其课程设置、教学时间、考核模式及学习效果题项、出勤率题项、推迟见习和实习时间、临床实践总体维度及临床思维提高、医患沟通提高、科研素养提高题项上,大三学生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大五,大四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大五(p<0.05)。在对临床带教教师维度,在临床教师教学方式多样性、临床教师理论带教、临床教师技能带教、临床教师思维带教、临床教师综合教学能力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即大四的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大五。5.在毕业去向的各个维度上均存在显着差异,选择规培、考研、工作以及其他去向意愿的学生对我校本科教学满意度水平显着高于转行的学生。结论:1.我校全科医学定向本科生对教学质量及培养现状的满意度整体水平较高,且毕业后的履约率较高。2.高年级学生对教学医院的临床带教、临床实践部分满意度较低,需要提升临床带教意识,增加本科实习生参与临床实践机会。3.高年级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薄弱,加强信息素养培训,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分析和输出的能力。4.建议政策上取消对全科医学定向本科生考研的限制,满足全科医学本科生对更高学历的追求。5.提升报考考生服务基层的信念,避免教育资源的浪费。

甘亚[7](2020)在《“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2017年10月,“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弘扬了大健康和大医学的健康理念,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发展方向,丰富和完善现代医学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双一流”高校建设战略,培养世界一流医学人才,我国医学院校应主动对接健康中国战略的发展,从关注个体健康转向关注群体健康,从关注疾病治疗到关注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维护,不断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医学教育改革。因此,加快高质量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满足健康中国的人才需求,对于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研究目的本研究以“健康中国”战略为背景,以提高临床医学生培养质量为出发点,研究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并提出优化策略,力求为优化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提供理论支撑。研究方法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案例研究法、专家访谈法等方法,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剖析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各环节要素,进一步揭示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新内涵,明确临床医学本科生需要具备的职业态度、医学技能、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等;其次,通过专家访谈法了解医学教育领域专家对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最后得出“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和考核形式等方面的优化策略。研究步骤及结果第一章是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通过对临床医学教育现状和改革措施的分析,明确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对健康中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优化策略等进行核心概念界定,提出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第二章是研究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从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对美国6所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一流医学院人才培养进行全面的剖析,总结了美国医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规律,结合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启示。第三章是国内高校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通过对10所双一流高校的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展示了我国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培养现状和特点,分析与“健康中国”战略对医学人才需求的差距,最后提出在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增强学生综合能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进。第四章是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通过对15名临床医学领域的专家在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优化措施方面进行专家深入访谈。归纳概括基于健康中国的背景理念,探讨对临床医学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并提出对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的观点和建议。第五章是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从健康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构建以大健康为理念的教学模式。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设置上,推进疾病预防与健康促进课程、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整合课程、临床思维与实践课程、人文素养与社会科学课程、素质拓展与创新课程五大课程模块的构建,加强学生预防意识、群体健康维护能力、临床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方法方面,采用以问题为中心、小组讨论、基于案例学习、以团队为基础的学习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方面,丰富考核形式,促进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形成性评价体系。通过人才培养方案各要素的优化研究,为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现实参考。研究结论本研究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出发,立足于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的发展需求,提出临床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目标、能力要求、课程设置、考核评价等方面的优化策略,为临床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决策依据和管理参考,丰富我国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理论。

王诗琪[8](2020)在《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作为社会生产力的地位日益凸显,人类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已转变为脑力活动主导下的知识更新和思维创造。大学校园是人才培育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是高强度、高难度认知工作的主要载体,而这类活动的顺利进行不仅依赖于智力水平和经验积累,健康的精神状态、充沛的精力以及清晰的头脑同样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早在四书《大学》中就有这样的论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其中“定”、“静”、“安”分别指意志坚定、镇静不躁、内心安稳,达到这样的精神状态后方能深思熟虑、有所创新、接近真理。所以大学存在的本质是使人类精神和智力得以兴盛、蓬勃和进化。空间环境不仅是身体的居所,也是精神的家园,人类通过对环境的感知获取精神和智力成长的养料。所以对于以精神培育为核心的大学,校园空间环境的“精神蔽所”功能更应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和发扬,然而这恰是当今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中所忽视的方面。本文从我国大学校园发展的现状出发,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现阶段大学建设的重点,综合考量气候条件、健康理念、可持续发展目标、城市问题等内容,发现我国寒地大学校园在空间精神功能方面暴露出关注程度较低、理论基础薄弱、设计实践较少等问题。所以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等领域寻求增强校园精神功能的优化方法:然而个体精神层面的相关内容庞杂,众多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关系,难以在统一的体系下展开研究。但精神功能的运行基础在于大脑对外界环境信息的感知、处理和解读,而这些过程依靠定向注意力这一基本的认知资源的维系和供能。定向注意力之于精神系统,犹如食物之于生理系统,是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养料和动力,当定向注意力储备充足时,认知活动的运行速度提高,即单位时间内大脑处理的信息增多;定向注意力匮乏时,认知速度下降。这种资源会随着认知活动的暂停而得以休憩和恢复,所以定向注意力能够通过间歇性的休憩而进行自动补充,这是认知活动持久进行的保障。注意力恢复状况是认知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这为大脑活动的具象化和定性化分析提供了抓手。因此本文以定向注意力为切入视角,探究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对个体精神层面的影响。根据注意力恢复对认知机能产生的各项影响,通过对寒地大学生学习效率、情绪状态和健康状况进行实际调查,确立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设计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学生心理精神需求与校园空间环境之间的联系;进而以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为指导依据,探究了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注意力恢复功能提升的原理;在此基础上,结合寒地气候特征和校园空间特征推演出寒地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机制;建构了适用于寒地校园空间的恢复性环境设计体系,以达到提升大学生认知效率、促进身心健康的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本文以促进注意力恢复为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的统领原则,研究了“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增效利用自然景观”与“调试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并针对以上策略研究了具体设计方法。其目的是改变寒地校园因冬季环境恢复性缺失对学生心理和精神造成消极影响的现状,复兴校园的精神功能,促使学生的精神资源能够在高强度认知活动的压迫下保持活跃充沛的状态,从而保障高级认知活动的顺利进行、激发创造性思维、实现身心健康发展。寒地大学校园注意力恢复性设计的提出,是从人本关怀、健康促进的角度建构寒地校园与使用主体之间相互共生和协调发展的关系。现代城市环境中充溢着庞杂的压力来源,加之繁重的学习和科研活动,造成了大学生认知资源的损耗,注意力恢复目标的引入,强调了空间环境对身心的积极影响作用,有利于指导校园空间功能的优化和改善,从精神心理层面探讨个体与空间环境之间和谐共处的模式,建构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的校园空间环境。

张鹤[9](2020)在《连云港市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工作满意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农村居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需求不断提升,但农村基层医疗人才尚比较匮乏。因此,国家积极实行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培养,以使农村居民能就近享受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缓解城乡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的突出问题。本研究通过调查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现状,着重研究工作满意度并探讨其影响因素,进行对策分析,旨在对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和管理政策的优化提供建议。方法:以240名2018年连云港市各区县基层医疗单位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为对象进行普查,并随机抽取部分医生进行访谈,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12份,访谈记录40份。采用SPSS18.0进行数据录入和统计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P<0.05时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工作满意度较低,212人中79人选择满意(37.26%)。单因素分析显示其对政策了解程度(P=0.009)和认可程度(P<0.001)、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契合度(P<0.001)、单位入职教育与岗位契合度(P<0.001)、薪酬(P=0.005)对工作满意度有影响;多因素分析显示,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与岗位契合度(P<0.001)、单位入职教育与岗位契合度(P<0.001)是工作满意度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存在政策宣讲欠缺、培养方式不够完善、薪酬较低、继续服务意愿偏低等问题,应加强政策宣讲、完善培养模式、提升薪酬、优化工作环境,尤其应重视提升在校期间所学专业知识和单位入职教育与岗位的契合度,从而提升工作满意度,优化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项目效果。

赵青[10](2020)在《“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意向现状调查》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研究了解河南省某住培基地在培“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及就业意向现状情况,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定性访谈法了解并总结影响全科住培学员的职业认知的可能相关因素,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为完善河南省全科住院医师培训过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文献研究、调查问卷和定性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对“5+3”全科住培学员开展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归纳全科医生职业认知概念和调查问卷设置提供参考;研究对象选取河南省某住培基地的“5+3”全科住院医师,其次对调查问卷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计数资料采取构成比表示;最后定性访谈随机选取10名全科在培学员分成两组进行访谈,以期了解影响全科医生职业认知的可能因素,对访谈资料整理后采取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74.7%该基地全科住培学员在参加全科规范化培训前未接受过系统的全科医学教育。学员在全科住院医师培训期间对全科医学的发展形势认知模糊,对全科医生知识技术认知较为欠缺,对全科医生的服务认知有待改进,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自我认知和职业发展态度有待优化,对全科医生职业的从业意愿有待向理性角度发展。全科医学发展形势、社会舆论、医患关系、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育、基地导师或教师、个人职业需求和职业价值观会影响学员的全科医生职业认知。结论河南省该基地“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欠缺,有待在住培期间进一步提升职业认知水平。全科住培学员存在个人职业需求和社会职业需求失衡的情况,对全科医生的职业意向有待向理性阶段过渡。建议从社会层面、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学员自身方面“三管齐下”改善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的认知情况,构建整体职业认知教育。

二、传统医学院同社区定向医学院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传统医学院同社区定向医学院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在《社区预防与保健》教学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授课模式
        1.2.2 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
        1.2.2.1 课前准备
        1.2.2.2 创设对话机制
        1.2.2.3 提出问题达成共识
        1.2.2.4 探讨问题的解决途径
        1.2.3 理论授课与实践见习课程穿插进行
    1.3 考核评价方法
    1.4 教学效果评价
    1.5 问卷调查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专业考核成绩
    2.2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比较
    2.3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满意度的评价比较
    2.4 研究组和对照组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否体现全科医学思维的评价比较
    2.5 研究组学生对“基于PBL对话教学模式”授课的改进建议
3 讨 论

(2)关于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卫生与毒品预防
    1.1 毒品问题的公共卫生属性
    1.2 毒品问题与公共卫生的三级预防策略
    1.3 毒品问题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现状
2 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
    2.1 持续推进“6·27工程”的需要
    2.2 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3 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情况
    3.1 教学目标
    3.2 教学内容
    3.3 教学方法
    3.4 教学手段
    3.5 教学效果
        3.5.1 本课程存在的不足
        3.5.2 医学生对毒品危害健康的认知
        3.5.3 医学生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认知
        3.5.4 医学生对毒品预防教育的态度
        3.5.5 医学生对戒毒治疗服务的态度
4 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讨论
    4.1 加深学生对所有毒品基本特征的认知
    4.2 提高学生对吸毒人员社会定位的了解,降低或消除身份歧视
    4.3 提高学生对毒品治理问题的公共卫生策略的认知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培智学校学生主体教育的意义
        (二)培智学校学生的人文关怀价值
        (三)培智学校学生的社会融合目标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述评
        (二)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四、概念界定
        (一)生存教育
        (二)培智学校学生
        (三)智力障碍
    五、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参与观察法
        (三)问卷法
        (四)访谈法
    六、理论基础
        (一)全纳教育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七、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一)本研究的创新点
        (二)本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应然状态
    一、培智学校学生与生存的关系
        (一)学校是培养学生社会规则的主阵地
        (二)家庭是建立学生生活需要的原发动力
        (三)各界联动帮助学生主动适应社会文化
        (四)学生自身与生存建立完形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理想状态
        (一)培养目标应是健全人格的人
        (二)教育理念应是独立的生存者
        (三)生存实质应是维护学生自由公正的权利
        (四)生存机制应是构建和谐社会道德的体系
第二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实然状态
    一、调查设计
        (一)调查思路
        (二)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三)调查样本
        (四)调查工具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开展情况
        (一)目标定位
        (二)管理措施
        (三)课程设置
        (四)教材使用
        (五)师资配备
    三、培智学校学生家庭生存教育的培育情况
        (一)家庭结构
        (二)家庭生存教育环境
        (三)家庭生存教育内容
        (四)家校合作的生存教育模式
    四、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教育情况
        (一)资本分配情况
        (二)考试选拔情况
        (三)社会沟通情况
        (四)社会就业情况
第三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面临的困境
    一、培智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育化困境
        (一)教育管理特殊化不足
        (二)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学习桎梏
        (四)学校育化的生存实践脱节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维护困境
        (一)家长育人意识薄弱
        (二)家长育人方法欠缺
        (三)家校合作教育固化
        (四)家长支持条件缺乏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给养困境
        (一)社会文化给予生存空间不足
        (二)法律保障弱化
        (三)社会匹配资源较少
        (四)社会育人结果被忽视
第四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成因分析
    一、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学校干预困境成因
        (一)生存教育定位模糊
        (二)校园文化的智能环境缺乏
        (三)教师专业素养支持力不足
        (四)管理者的决策粗浅
    二、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家庭教养困境成因
        (一)家庭教育结构残损
        (二)家庭教育意识窄化
        (三)家长教育方式不当
        (四)家校合作不对称
    三、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的社会融合困境成因
        (一)社会规则与沟通的适应不调
        (二)同伴关系存在距离
        (三)就业效度岌岌可危
        (四)教育分层处于劣势
第五章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的解决策略
    一、加强政府对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保障力度
        (一)建立学生入学综合诊断评估与档案追踪机制
        (二)扩大培智学校办学总量
        (三)扩大培智学校教师培养力度
        (四)政府、专家、一线教师参与校本教材推广
        (五)开设临床教育学,推动五位一体的康养模式
    二、完善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实施条件
        (一)改善教育特殊化环境,促进多元智能发展
        (二)拓宽教师招聘渠道,提高教师培训实效
        (三)教育评价中引入社会性评价机制
        (四)改进教育管理普教化倾向
    三、改善培智学校学生家庭培育效果
        (一)设立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意识与能力
        (二)提供家长公益岗位
        (三)建立家长心理干预调节机制
        (四)改善家长与学校教育的衔接
    四、提高培智学校学生社会生存支持
        (一)加强义工的专业性
        (二)民办培智幼儿教育公助化
        (三)健全职前教育,设立专业性托养机构
        (四)进一步融合培智学校学生的就业支持
结论
附录一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校长问卷
附录二 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现状调查教师问卷
附录三 访谈提纲概要
附录四 课堂参与观察记录表
附录五 双鸭山市S培智学校总课程表1
附录六 哈尔滨市H培智学校总课程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前言
第一部分 研究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三、理论基础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态度现状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对象与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三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比较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第四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设置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结论
第五部分 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实验研究
    一、实验方案设计
    二、实验课程实施
    三、实验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讨论
第六部分 讨论
    一、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设计思考
    二、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实施建议
    三、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课程的推广价值
小结
    一、主要研究成果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与后续研究的思考
附录一 《死亡教育》课程标准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二 《死亡教育》课程前后测问卷(节选)
附录三 关于《死亡教育》课程访谈的知情同意书
综述 医学院校死亡教育课程的开展现状与启示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致谢

(6)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调查方法
        1.3 问卷的制备
        1.4 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全科医学教育现状及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 基本概念界定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美国一流大学医学人才培养的比较研究
    2.1 研究目的和方法
    2.2 研究结果
    2.3 讨论与启示
第三章 国内高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案例研究
    3.1 研究目的和方法
    3.2 研究结果
    3.3 讨论
第四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定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和方法
    4.2 定性研究的结果
    4.3 讨论
第五章 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
    5.1 指导思想
    5.2 优化原则
    5.3 优化思路
    5.4 优化策略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和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专家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高压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危机
        1.1.2 健康理念下大学校园设计趋势
        1.1.3 恢复性环境设计方法的推广
        1.1.4 寒冷气候下恢复性环境的缺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内容
        1.4.4 研究框架
第2章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解析
    2.1 注意力恢复的研究基础
        2.1.1 人类认知机能的理论原点
        2.1.2 定向注意力的研究突破
        2.1.3 恢复的本质解析
        2.1.4 注意力恢复效益的科学依据
    2.2 注意力恢复的相关理论
        2.2.1 注意力恢复理论与减压理论
        2.2.2 亲生物设计理论
        2.2.3 环境偏好相关理论
    2.3 大学生心理精神层面的相关研究
        2.3.1 心理健康内涵
        2.3.2 现状及问题
        2.3.3 空间环境的影响作用
    2.4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理论关联
        2.4.1 恢复特征呼应校园环境的构成特点
        2.4.2 恢复结果契合使用主体的空间需求
        2.4.3 恢复效益匹配校园空间的功能价值
    2.5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与注意力恢复的实证关联
        2.5.1 调查方案的制定
        2.5.2 个体恢复需求与空间环境恢复性现状分析
        2.5.3 研究结论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推演
    3.1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性的影响因素
        3.1.1 寒地气候是恢复的强烈刺激
        3.1.2 寒地景观是恢复的薄弱基础
        3.1.3 人工建构是恢复的繁重负荷
    3.2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注意力的作用机制
        3.2.1 对寒地气候的趋利避害
        3.2.2 对自然景观的激发拓展
        3.2.3 对人工属性的削弱顺应
    3.3 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恢复体系建构
        3.3.1 构成要素——空间环境恢复属性差异
        3.3.2 结构层级——空间环境恢复程度差异
        3.3.3 运行机理——空间环境恢复机制差异
    3.4 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导向
        3.4.1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对注意力的积极调和
        3.4.2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对注意力的恢复强化
        3.4.3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对注意力的正向引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阻御利导寒地气候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4.1 自然光照的诱导增补
        4.1.1 诱导光线维系昼夜节律
        4.1.2 光疗空间纾解冬季抑郁
        4.1.3 强化光影提示时间感受
    4.2 低温要素的消解转换
        4.2.1 多元庇护单体保障必要活动
        4.2.2 低温气流循环诱发唤醒状态
        4.2.3 动态室内温度支持调控行为
    4.3 风雪要素的激活强化
        4.3.1 冰雪景观引发审美体验
        4.3.2 风雪运动开启分心机制
        4.3.3 冰雪活动建立地域联系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增效利用自然景观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5.1 寒地绿色资源的优化配适
        5.1.1 夏季室外绿色资源的效力提升
        5.1.2 冬季室内绿色资源的集成整合
        5.1.3 全年性绿色花园的重点运用
    5.2 寒地景观形态的提炼转译
        5.2.1 转译冰雪景观形态
        5.2.2 转译生物构型规律
        5.2.3 转译自然变化特性
    5.3 寒地自然模式的抽象再现
        5.3.1 抽象“前景与避难”模式
        5.3.2 抽象“诱惑与神秘”模式
        5.3.3 抽象“冒险与刺激”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调适干预人工属性的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
    6.1 日常生活感受的规避
        6.1.1 心理内容的更新
        6.1.2 身体位置的远离
        6.1.3 学科环境的交互
    6.2 持久环境引力的构筑
        6.2.1 空间要素供给感知信息
        6.2.2 空间形态激发审美体验
        6.2.3 功能设置支持恢复活动
    6.3 个体活动目标的兼容
        6.3.1 多元化空间功能提升选择度
        6.3.2 多级化空间设置提升参与度
        6.3.3 智能化信息技术提升互动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连云港市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工作满意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
    1.3 研究意义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和思路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统计分析法
结果
    3 连云港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在岗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现状调查
        3.1 问卷调查结果
        3.1.1 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的基本信息
        3.1.2 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政策评价
        3.1.3 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对在校培养阶段的评价
        3.1.4 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服务现状
        3.1.5 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自我评价及未来预期
        3.2 访谈结果
        3.2.1 政策评价
        3.2.2 自身评价
        3.2.3 工作评价
        3.2.4 对在校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建议
    4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4.1 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工作满意度调查
        4.1.1 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单因素分析
        4.1.2 影响农村订单定向在岗医生工作满意度的多因素分析
        4.2 对影响因素的分析
讨论
    5.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5.1.1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政策宣讲存在欠缺
        5.1.2 在校期间学习和入职教育不够完善
        5.1.3 薪酬较低
        5.1.4 继续服务意愿偏低
    5.2 对完善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模式的建议
        5.2.1 加强政策宣讲,提升政策认可
        5.2.2 完善培养模式,促进人岗契合
        5.2.3 提升薪酬待遇,健全政策保障
        5.2.4 优化工作环境,提升继续服务意愿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培养项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连云港市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现状调查
    附录二 :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10)“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意向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学方法
    2.5 研究技术路线图
3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3.1 全科医生相关概念
    3.2 职业认知的研究概念
    3.3 就业意向的定义
4 分析结果
    4.1 “5+3”全科住培学员的基本信息
    4.2 “5+3”全科住培学员职业认知情况
    4.3 全科住培学员的就业意向
    4.4 定性访谈结果
5 讨论及建议
    5.1 住培学员关于全科医学专业培训项目选择的总体特征情况分析
    5.2 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的职业认知情况及就业意向状况分析
    5.3 住培过程中影响全科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的因素
    5.4 建议
6 小结
本研究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国内外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选择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及就业意向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B 住培学员关于全科医生职业认知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四、传统医学院同社区定向医学院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PBL的对话教学模式在《社区预防与保健》教学中的实践[J]. 范兴君,谷红梅,齐悦,杨勇,高金霞,于凤波.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 [2]关于医学院开设毒品预防教育课程的必要性探析[J]. 王倩,蔡泳,蒋雪琴,徐刚. 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 2021(04)
  • [3]重庆市“5+3”模式下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规范化培训现状及对策研究[D]. 安振玉. 重庆医科大学, 2021
  • [4]培智学校学生生存教育困境研究[D]. 常鑫.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5]医学院校本科生死亡教育及其课程设置研究[D]. 宋莉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6]皖南医学院全科医学本科生对课程满意度调查及培养现状研究[D]. 郭世存. 皖南医学院, 2021
  • [7]“健康中国”背景下临床医学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策略研究[D]. 甘亚.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8]注意力恢复目标下寒地大学校园空间环境设计策略研究[D]. 王诗琪.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9]连云港市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就业现状及工作满意度研究[D]. 张鹤.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10]“5+3”全科住培学员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与就业意向现状调查[D]. 赵青. 郑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传统医学院校与社区医学院校学生对社区医学态度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