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中美谈判进程合影

WTO:中美谈判进程合影

一、WTO:中美谈判过程写真(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提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李云霄[2](2014)在《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三)》文中研究表明为便利学界对学术辑刊的利用,首都师范大学国际关系史档案整理小组已相继编订《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一)、(二)(分别刊载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第2辑和第4辑),本辑继续选编辑刊中国际关系史论文目录。参加此次编写工作的除指导老师姚百慧外,还有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生艾荣荣、余薇、狄安略、李云霄、艾亚迪、孙玉环。最后由李云霄通稿、分类和校订。

吕晶[3](2014)在《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文中提出宋美龄,蒋介石夫人,“宋氏家族”重要成员,众多标签贴在她的身上。她生于1897年3月5日,卒于2003年10月24日,经历了三个世纪的一生,大致以1948年底赴美寻求援助为分水岭。在国民党退居台湾之后,宋美龄进入了她的后半生,不仅是年龄已过半百,更指宋美龄在政治追求、国际交往、社会活动和妇幼事业等方面均较其在大陆时期的状况不可同日而语,已近日暮。从时间上看,宋美龄后来在台湾和美国生活的时段在其生命中的比重超过大陆时期。依照中国人特别重视晚年的习俗、强调“盖棺定论”的传统,宋美龄的后半生实在是一段不能忽视的历史。本文的研究目的就在于,通过论述宋美龄的后半生,揭示其在特定时代、特定环境下的角色选择、角色扮演和角色贡献。本文认为,宋美龄的后半生起始于国民党政权的分崩离析,脱胎于内外交困的台湾政局。从1947年开始,国民党在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经济及外交等情势全面逆转。进至1948年,金融崩溃、物价飞涨、三大战役皆输、精锐尽失,各方矛盾直指蒋介石,国民党统治几近崩溃。在此背景下,宋美龄于1948年底赴美争取援助。1950年初,在美求援未果的宋美龄,返回台湾与蒋介石共赴患难,拉开她后半生的序幕。此时的台湾,人口激增、物价飞涨、民生困顿,岛内族群矛盾重重,加上美国意图舍弃蒋介石政权、制造台湾地位未定论,使得整个社会惶惶不安。宋美龄的回归是对蒋介石最大的慰藉。本文指出,在宋美龄后半生中,“第一夫人”是她最重要的政治符号,这也是为维系蒋介石统治地位而必须向台湾军民传播的符号。在台湾公众面前,宋美龄与蒋介石努力展现出“二位一体”公众形象。举凡蒋介石出现的地方,必有宋美龄陪同。宣传蒋介石、为蒋介石辩护、为蒋介石政权争取援助,则是宋美龄后半生的职责。宋美龄在台湾所开展的外交、妇女运动和社会事业等多方面的工作,都是在“第一夫人”的头衔下展开的。通过梳理宋美龄后半生的各类活动,可以发现宋美龄利用“第一夫人”这一符号向社会传达蒋介石政权稳定的信号,并强调其政权“正统代表性”。本文认为,困居台湾的宋美龄在“第一夫人”这个政治符号下演绎了多重社会角色。外交方面,她是蒋介石的外交事务总管和国际形象宣传员。为此,她整合美国“院外援华集团”,积极开展对美宣传外交,努力拉拢美国政界军方人士,等等,为台美关系改善积蓄力量。一轶时机成熟,她即踏上前台,以多种名义赴美访问,或医疗,或度假。每次短则半年,长则一年多。直至20世纪60年代后期,蒋经国接班态势已然明确,宋美龄方才淡出对美“外交”一线。妇运领袖是宋美龄最擅长演绎的社会角色。在宋美龄的政治版图上,妇女运动是她政治资本的重要来源,是她获取国内政治支持的重要根据地,其重要性不亚于外交领域。在国民党退守台湾后,宋美龄依靠“妇联会”、“妇工会”和台湾省妇女会开展妇女运动,使自己长期在台湾的政治舞台上屹立不倒。社会事业则是与宋美龄的基督教信仰密切联系在一起。败退台湾之后,宋美龄从“一个名义上的基督徒”转变成为一名虔诚的基督徒,宗教成为她最好的安慰剂。在宗教信仰的影响下,她抵台后即成立“中华基督教妇女祈祷会”,以该会联合周边重要人士,结成共同的利益联盟;她开办华兴学校,创建振兴复健医学中心,担当辅仁大学董事长,等等。这些都反映出,宋美龄在信仰的感召下推动社会事业发展,也反映出宋美龄的宗教热情与与政治需要的紧密结合。本文还考察了宋美龄和蒋介石、蒋氏家族和孔宋家族之间的关系,以及宋美龄在隐居美国时期的政治活动。在作者看来,“宋家”是宋美龄的娘家,也是她在“小家”和“蒋家”立足的奥援。在宋美龄眼里,蒋宋一体,互为帮助。只有壮大“蒋家”才能更好地维护“宋家”,只有维护好“宋家”才能最大化“蒋家”的利益。蒋介石逝世后,宋美龄为使蒋经国顺利接班,隐居美国。她虽然身在美国,但心系台湾政坛,关心的重点是塑造蒋介石历史形象、辅助蒋经国治理台湾。实际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蒋家王朝”。

许健[4](2014)在《中欧入世谈判中“特殊利益”产生之原因解析》文中研究指明15年的复关谈判使中国了解到要在谈判中处于主动的地位就要具备两个条件:掌握国际社会法律与规则及充分了解谈判对手。为了充分说明这两个条件的重要性,文章以中欧入世谈判中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谈判为切入点,运用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分析了此次谈判中的深层次问题——为何欧盟在谈判中会取得比美国多20%的利益,并指出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欧盟在中国入世过程中态度的转变,以及背后的原因。

罗小军[5](2014)在《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文中指出21世纪是中美关系的世纪,把握21世纪的国际秩序,必须首先研究中美关系。洞察中美关系的发展趋势,根本在于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发展,而从国际政治研究的角度而言,把握中美经济关系的趋势,关键是研究中美经济外交。中美经济外交最核心的线索是崛起的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发展关系。基于垂直分工的经济互补、基于相互依存不对称向对称的发展、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的互动,这三大因素构成了中美经济外交的结构特征和环境。美方在国际分工中总体处于上游、在相互依存中拥有优势,常常是中美经济外交互动中的施动方,中方常常处于应对方,但从体系而言,美方总体处于守成一方,中方处于崛起方,中方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不断增强,从而日益具有主动性和话语权。随着相互依存的发展,中美经济外交中结构性因素潜移默化发生变化,但美方仍然居于优势地位,除了贸易领域,投资领域、金融领域的不对称性依然显着,但变化已经开始向投资和金融领域延伸。双边宏观协调已经建立机制化渠道,全球治理也在双边机制范围内率先发酵,并对多边对话发挥着着引领作用。从制度变迁的角度而言,依据双边经济沟通机制的建设情况和参与体系层面制度的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中美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这一基础设施,缔结中美贸易协议,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1989-2000),历经政治动荡,确立PNTR关系,签订入世协议,中美经济外交政治脱敏,启动了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阶段;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2001-2007),2001年中国入世,中美双边有了共同的底层的经济沟通机制,2006年中美设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构成中美经济外交顶层设计,从而中美经济外交形成了多层次立体沟通机制,机制化特征显着;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2008-2012),在金融危机面前,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增长发动机,休戚相关,参与宏观协调和全球经济治理,中国于2011年承认了美国领导的国际经济秩序的主导作用,与美国2006年认为中国已经纳入到体系内发展遥相呼应,一种相互包容的经济外交形成,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开始。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新鲜在三处:不同于一战前历史上,崛起国家和守成国家互动的方式,他们最后都走向了战争;不同于一战后美苏的经济竞争和外交,他们最后闹了个你死我活;不同于二战后美国与德国日本的经济外交,德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是在美国主导的体系内进行。中美经济外交走出了一条不同社会制度的经济体,从体系外到体系内再共同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和秩序建设的的经济外交互动路径,一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形成,这种新型大国经济关系为全面的新型大国关系铺就了道路。35年的中美经济外交验证了,美国对华保持接触外交和中国对美持续开放这一互动模式的理性。35年来,美国的遏制和制裁都最后损人不利己,35年来中国的开放与进步收获了持续的红利。尽管前路仍有坎坷,但这种理性和战略必须坚持,这是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关键姿态。如果没有意外,中国的崛起和美国的守成,是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才占美国经济总量的51%,如果中美保持过去35年的经济增长绩效,中国最快10多年,最慢需要近百年,才能在经济总量上赶上美国。相互依存的对称性发展,也需要更长的时间。权力转移是渐进的,尽管中国迅速崛起,美国仍然拥有相对优势。美国需要中国分担更多的国际责任,中国也愿意分享更多国际话语权。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秩序的建设,需要提供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中国如想实现大国梦、强国梦,除了自身的发展和壮大,必须能够给国际社会提供普世价值、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服务,随着力量的发展,必须更有担当。在一个竞争性的国际社会中,权力与责任是会趋于对应的。这是崛起的中国必须正面的,理性看待的。从美国角度而言,保持开放和包容,是美国主导的国际体系能够继续焕发新生命的关键。

吕宝悦[6](2012)在《中美在中国复关入世过程中的博弈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际分工合作的进一步深入,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相互之间的利益交集越来越大。国际贸易已经摆脱“单体理性,整体非理性”的博弈时代,多边贸易体制的建立使共赢、双赢成为国与国之间博弈最重要的思想。这也是多边贸易体制稳定的基础所在。多边贸易体制下,所有成员国的收益总和是扩大的,但如何划分这些收益却存在不确定因素,在这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博弈行为。相对于一般博弈而言,国际贸易博弈是一个双层性的博弈,包括国际博弈与国内博弈。两层博弈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互动,国际贸易政策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均衡。文章强调,在多边贸易体制下,博弈强调的共赢,任何一方企图以非公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最终导致的结果是两败俱伤。本文从中美在中国复关入世谈判入手,分析了两个阶段中,中美双方做出不同谈判博弈背后的原因,系统分析了国际贸易谈判获胜的基本规律,并对多边贸易体制进行一定的阐述。中国复关入世的时间长度是前所未有的,中美双方在整个过程中经历了长时间的博弈,博弈的过程也经历了一波三折。在博弈中,谈判策略随着环境的转变而转变。除了经济因素以外,政治因素以及突发事件都能够对博弈双方产生实质性的影响。中美复关入世谈判的博弈不同于其他单纯的商业经济谈判或者外交谈判,而是涉及到国内国外的经济外交谈判的双重博弈。

路小静[7](2010)在《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新中国的出版业经历了六十年的风雨历程,我国的出版单位也经历了事业单位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公司制改造的发展与演变过程。由于出版业具有显着的意识形态特征,出版业长期以来受党和政府机关的重视,被过分地强调了其政治和教化功能,而出版物的商品性这一重要属性一直未受到应有的重视。直到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文化产业”的概念,并强调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由此以后,出版业作为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我国文化产业成长期的主导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出版业作为我国的朝阳产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必然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出版业的发展不仅要有内需的拉动,而且也要有外需的拉动,我们必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考虑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中国出版业必须“走出去”。而今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正面临着五大问题:我国出版业作为国家垄断产业在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中产生的阵痛一直没有消失;外国出版巨头开始涉足中国,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无法与之匹敌;缺乏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版权贸易人才、翻译人才,成为我国“走出去”的瓶颈;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改变着全球人们的阅读习惯;我国的出版行业组织、版权中介机构还远远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2001年我国加入WTO,这对我国出版业而言既是机遇同时也带来挑战,我国出版业如何抓住机遇、大力改革、加快发展,同时提高我国出版企业的实力以实现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由出版大国向出版强国的转变,是摆在所有从事出版从业人员面前的艰巨课题。本文结合我国出版业发展状况,通过研究和分析,探讨了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系列问题,以下简要介绍全文内容。首先,本文对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的许多制约因数进行了概述。具体表现在:中国出版业正在按中央要求进行公司制改造,具备条件后可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上市,这一改革正在全面推开;国内出版市场尚未完全放开,作为国家特许经营的出版企业,经营风险较小,获利空间较大,“走出去”开拓国际业务动力不足,或心有余而力不足,造成“走出去”的行动相对迟缓;分析了我国出版产业管理体制、市场结构以及出版集团、中介组织的弊端。其次,本文分析了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出版物出口。从统计数据看,我国出版物实物出口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在西方出版物市场所占份额极小,影响十分微弱,需在增加外文图书的基础上,扩大营销网点和营销渠道。二是版权输出,这是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主要形式,我国的版权输出从改进内容入手,力求突破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障碍,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让承载中华文化精华的出版内容通过版权贸易方式进入到西方主流社会。三是资本输出,即对外进行直接投资。让中国出版企业“走出去”直接参与国际竞争,可利用直接设立新设、并购海外出版企业等方式在海外成立出版公司,以此让我国的出版企业在跨国出版传媒的传统领地上争得立足之地。再次,本文借鉴了国外出版业发达国家诸如美国、英国、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模式与经验,通过分析发现,虽然美国出版物的输出重在强化资本的输出,英国的图书出口具有强大优势,日本的动漫产业发展与输出特色十分鲜明。但是它们也存在共性的特点:一是将实物出口、版权贸易与资本输出完整联合起来,齐头并进地促进本国的出版业“走出去”;二是克服三种瓶颈,包括本土语言的教育和推广、国际市场的选择以及本土化运作;三是利用三种动力,即以政府相关部门为驱动,以行业自身发展需求为起点,借高新科技相关领域之力量。最后,论文阐释了我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对策:政府支持,从融资、税收等方面加大对走出去的扶持力度;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培养“外向型”的人才;打造走出去的主体,即采取上市、并购等方式将我国出版企业做强做大;利用新技术,大力发展数字出版,促使出版企业“走出去”等。全文在文化产业、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及竞争优势理论的基础上,采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研究方法,结合我国国情、依据我国图书出版业现状条分缕析,试图找到一条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发展之路,从而形成自己的观点及建议以供参考。

李淑俊[8](2008)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基础研究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文中提出贸易保护主义是二战后美国对外经济政策不可或缺的组成元素。本文主要探究两个议题:国际贸易的发展如何塑造了美国公众贸易保护主义偏好、公众贸易偏好又是如何通过美国政治制度的安排,使美国贸易政策分配部分地导向保护主义。为此,作者将社会力量与政治制度的分析方法结合,提出了公众-国会-政府的研究模式分析美国贸易保护主义。论文认为公众与官僚机构的利益诉求一致之处催生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公众的贸易偏好是推崇贸易限制,它的实现有赖于国会立法者谋求连任或竞选成功的利益目标,公众与国会二者之间利益互动的过程孕育了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雏芽;国会与政府在美国贸易决策过程中关系特殊,这使国会可以借助快车道授权控制政府贸易权力,政府则须考虑国会的贸易倾向,最终政府输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亦是如此。美国产品生产要素流动水平的高低影响了美国公众贸易观。根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在要素流动的高位,劳动力要素持有者支持贸易保护主义;在要素流动的低位,特定产业的所有要素持有者皆反对自由贸易,这就形成了以产业为基础的保护主义者联盟。这些保护主义者诉求通过政治市场寻找摆脱进口竞争的压力,国会是这一方案的关键。进口竞争产业通过游说国会议员实现保护主义,议员回应的强度与该产业的地理广度和深度成正比。国会是公众贸易保护主义理念转化为政策的沟通行为体。这包含公众影响国会贸易观的路径与国会最终贸易保护主义的形成。公众塑造国会贸易观的主要路径是国会繁芜的政治结构和复杂且开放的决策程序,通过这些路径,公众在国会酝酿了氤氲的贸易保护主义气氛,这种气氛在经过国会否决票制和快车道授权稀释后,才能最终形成国会保护主义。政府是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最终输出者。公众、国会通过美国贸易决策阶段输入保护主义偏好。美国贸易决策经过一个连续的、相互关联的决策阶段,伴随这个历程的是公众、国会的一个议题关注周期。贸易决策阶段与公众议题关注周期的互动过程也就是公众与国会倾向注入贸易政策的过程,行政保护主义产生。行政保护主义已成为美国限制贸易流量的主要手段。

续延军[9](2008)在《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综合运用国际关系的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理论视角,研究了经济相互依赖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在不同问题领域中对中美关系影响。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首先分析自由主义与现实主义者关于经济相互依赖的不同观点,找出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并对两者进行综合,提出对本文适用的分析框架。然后,运用这一分析框架,探求经济相互依赖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经济相互依赖的发展之所以会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影响了国家在进行对外决策时成本和收益的估算,并影响了国家之间的互动模式。但是这种影响并没有脱离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的制约,以及国家内部政治体制的限制。所以经济相互依赖在不同的问题领域中,对不同的国家将产生不同的影响。非对称的经济相互依赖关系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有效性,也会受到这两个因素的制约。在本文对中美关系的分析中,通过三个典型案例验证了这一点。最后,本文指出中美之间的非对称经济相互依赖关系并不会像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成为美国手中的一件有效的权力工具。但是为了防范美国对这一权力手段的使用,中国还是应采取必要措施,以较正这种过于失衡的非对称性依赖。

焦世新[10](2007)在《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开始了意义极其深远的经济改革进程,也启动了全面融入世界的进程。在中国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中美之间进行了激烈的博弈和互动,美国因素对中国的融入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对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进程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探讨。除序论章和结论章之外,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对国际机制做一个总体、概括的理论交待,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对国际机制概念的分析,包括对国际机制的概念进行辨析、对国际机制的功能进行分析,也就是要解决什么是国际机制、国际机制有何作用的问题;二、对国际机制和国家之间的互动关系做一论述,包括国际机制与国家围绕国家权力和国家利益的互动,以及国际机制对国家间关系的影响等等。第二章探讨了中美两国的国际机制行为,为中美两国围绕国际机制的互动提供总体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分析。本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美国的国际机制行为,包括美国的国际机制行为分析,以及美国对华接触战略与国际机制的关系;二、中国的国际机制行为,包括对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行为分析、中国融入国际机制的国内动力和国际动力。第三章探讨了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进程中美国因素发挥的作用,中美两国围绕着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所进行的博弈和互动。本章首先对国际人权机制和国际人权两公约做了背景的阐述,接着对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内涵、中国融入进程中的美国因素、以及怎样正确看待美国因素等进行了论述。第四章探讨了中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进程中美国因素发挥的作用,分析的主要内容集中于中美在中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进程中进行了怎样的博弈和互动。本章首先阐述了国际自由贸易机制从关贸总协定向世界贸易组织的演进历程,对中美关系与中国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联系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接着从战略层面、战术层面和双方的国内政治层面对中美围绕着中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进行的博弈和互动进行了分析,最后对这场博弈进行了简单的评价认为这是一场“非零和”的博弈。第五章探讨了中国融入核与导弹不扩散机制进程中美国因素发挥的作用,中美两国围绕着中国融入核与导弹不扩散机制发生的博弈和互动。本章首先分别概括交代了核与导弹不扩散机制的发展和深化过程,接着分别探讨了美国因素在中国融入核与导弹不扩散机制进程中的影响和作用,最后本文对如何看待美国因素的作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序论和结论也是本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序论是对本文研究的一个总体的介绍,包括研究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意义、论文架构和研究方法等,结论则是对本文观点的一个梳理和总结,并对本文后续研究的意义和内容进行了简单的说明和阐述。

二、WTO:中美谈判过程写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中美谈判过程写真(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3)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史料运用
第一章 时代背景与宋美龄后半生的符号特征
    第一节 蒋介石撤台时的内外困局
    第二节 1950年初宋美龄自美返台后对蒋介石的政治支持
    第三节 “第一夫人”:宋美龄的政治符号选择
第二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一:“台美外交主掌人”
    第一节 积蓄“台美外交”助力(1949-1952)
    第二节 践行“夫人外交”(1952-1959)
    第三节 从台前到幕后(1963-1969)
第三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二:台湾“妇运领袖”
    第一节 妇女运动:宋美龄的政治根据地
    第二节 抵台发动妇运维稳
    第三节 以“动员”作为妇运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四节 妇联会:宋美龄退台后的妇运抓手
第四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社会角色之三:台湾社会事业推动者
    第一节 宗教信仰与政治的融合
    第二节 宋美龄与台湾医疗事业
    第三节 宋美龄与台湾教育事业
第五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政治符号与家庭角色关系研究
    第一节 传统家族中的长者
    第二节 从斗争到同舟共济:宋美龄与蒋经国关系研究
    第三节 宋美龄在娘家利益与蒋家利益间的平衡
第六章 宋美龄后半生的终结:隐居美国
    第一节 隐而不休
    第二节 东山未起
    第三节 谢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4)中欧入世谈判中“特殊利益”产生之原因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欧1999-2000年入世谈判简介
二、中欧谈判之20%特殊利益分析
    (一)综合结构力量的分析
    (二)具体议题结构议价力
    (三)实际操作谈判力分析
三、小结

(5)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提出问题
        一、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理论重要性
        二、经济外交角度研究中美关系的历史重要性
        三、中美经济外交研究的稀缺性
        四、崛起国家与守成国家经济外交
    第二节 研究现状
        一、经济外交
        二、美国经济外交
        三、中国经济外交
        四、中美经济外交文献
        五、小结
    第三节 方法与结构
        一、方法与逻辑
        二、篇章与结构
    第四节 观点、创新与不足
        一、观点
        二、创新
        三、不足
    注释
第二章 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1978-1988)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78-1988)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78-1988)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78-1988)
        一、影响中美经济外交互动的因素
        二、中美经济外交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78-1988)
        一、中美经济外交比较分析(1978-1988)
        二、中美经济外交评估(1978-1988)
        三、中美经济外交初始化
    注释
第三章 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1989-2000)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1989-2000)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1989-2000)
        一、1989政治风波
        二、最惠国待遇到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三、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四、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1989-2000)
        一、比较分析
        二、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正常化
    注释
第四章 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1-2007)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1-2007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1-2007)
        一、中美关系再定位
        二、中美在贸易领域互动
        三、中美在投资领域互动
        四、中美在金融领域互动
        五、中美战略经济对话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1-2007)
        一、理念与目标评估
        二、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机制化
    注释
第五章 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第一节 美国对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美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1012)
        二、美国对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二节 中国对美经济外交(2008-2012)
        一、中国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二、中国对美经济外交理念、目标与策略(2008-2012)
    第三节 中美经济外交互动(2008-2012)
        一、经济外交舞台
        二、宏观经济协调
        三、全球经济治理
        四、中美在贸易领域的互动
        五、中美在投资领域的互动
        六、中美在金融领域的互动
    第四节 中美经济外交比较评估(2008-2012)
        一、比较分析中美经济外交理念与目标
        二、中美经济外交策略评估
        三、中美经济外交的全球化因素
        四、中美经济外交包容化
    注释
第六章 结语
    第一节 经济发展、权力转移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经济发展与权力转移的历史与趋势
        二、经济外交的宏观涵义
    第二节 变化中的相互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一、中美贸易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二、中美投资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三、中美金融绩效、依存与经济外交
        四、中美货币不对称性依存与经济外交
        五、不对称性依存与中美经济外交
    第三节 融入与纳入和中美经济外交相容
        一、融入与纳入:中美经济外交理念
        二、一致与冲突:中美经济外交目标
        三、制裁与奖励:中美经济外交策略
        四、接触与开放:中美双边互动模式
    第四节 制度化渠道与中美经济外交着轨
    第五节 包容性经济外交与新型大国关系起点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6)中美在中国复关入世过程中的博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目的
    三 文献回顾和创新点
第一章 博弈理论与中国复关入世问题
    第一节 博弈理论简介
    第二节 经济外交谈判中的博弈分析框架
    第三节 中国复关入世问题
        一 中国与关贸总协定
        二 中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章 中国复关历程及失败原因分析(1995 年前)
    第一节 中国复关背景分析
        一 中国提出复关的原因
        二 中国复关谈判对手分析
    第二节 中美复关谈判的过程
        一 1986 年 7 月——1989 年 5 月,中美复关谈判顺利
        二 1986 年 6 月——1991 年 1 月,中美复关谈判停滞
        三 1991 年 6 月——1995 年 1 月,中美谈判无果,中国复关失败
    第三节 中美复关谈判失败的原因分析
        一 中美双方政治环境恶化是谈判失败的关键所在
        二 中美双方经济分歧被放大
        三 谈判策略不当,无法为复关提供有效帮助
第三章 中国入世历程及成功原因分析(1995 年后)
    第一节 中国入世背景分析
        一 中国改革逐步深入,国家话语权不断加强
        二 美国政府回归理性,谈判朝务实方向发展
    第二节 中美入世谈判过程
        一 1995 年 11 月——1998 年底,中美入世谈判未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 1999 年 1 月——1993 年 3 月,中美入世谈判停滞
        三 1999 年 3 月——1999 年 11 月,中美入世谈判取得突破,中国入世成功
    第三节 中美入世谈判成功原因分析
        一 中国频繁的外交活动,为入世提供了巨大帮助
        二 美国政府态度积极转变,以外交推动中美入世谈判
        三 中美双方灵活处理分歧,有效缩小差距
        四 中国日益增长的国力为谈判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第四章 中美复关入世谈判过程中的博弈特点分析
    第一节 中美复关入世谈判中的双重博弈
    第二节 中美复关入世谈判中的共赢性博弈
        一 中国复关入世的益处
        二 美国在中国复关入世中获得的益处
    第三节 中美复关入世谈判中的外交因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7)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研究背景
        1.1.2 选题的研究意义
    1.2 中国实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回顾
        1.2.1 企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1.2.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提出和内涵
        1.2.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历史回顾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研究现状述评
    1.4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论文的总体思路与研究框架
        1.4.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3 论文的创新点
2 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理论分析
    2.1 文化多样性、文化软实力与文化产业理论
        2.1.1 文化多样性
        2.1.2 文化软实力
        2.1.3 文化产业
    2.2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2.2.1 垄断优势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2.3 竞争优势理论
        2.3.1 竞争优势理论概述
        2.3.2 竞争优势理论的特点
        2.3.3 竞争优势理论的评价
3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现状及制约因素分析
    3.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3.1.1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背景——出版业发展现状
        3.1.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现状
    3.2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制约因素分析
        3.2.1 政府管理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出版业"走出去"
        3.2.2 市场体系不完善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3.2.3 出版企业竞争力不足制约了其"走出去"
        3.2.4 中介机构功能缺失制约了出版业"走出去"
4 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模式及分析选择
    4.1 出版物实物出口
        4.1.1 我国图书出口现状
        4.1.2 图书出口现存问题分析
        4.1.3 我国实物出口模式的利弊总述
    4.2 版权输出
        4.2.1 我国版权输出现状
        4.2.2 我国图书版权贸易分析
        4.2.3 版权输出现存问题分析
        4.2.4 我国版权输出模式的利弊总述
    4.3 资本输出
        4.3.1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的现状
        4.3.2 中国出版业资本输出的形式
        4.3.3 基于我国对外资本输出现状的分析
        4.3.4 我国对外资本输出模式利弊的总述
5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战略模式与经验分析
    5.1 美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1.1 美国的图书出口
        5.1.2 美国的版权输出
        5.1.3 美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5.2 英国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2.1 英国的图书出口
        5.2.2 英国的版权输出
        5.2.3 英国的出版资本输出
    5.3 日本出版业"走出去"的经验分析
        5.3.1 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
        5.3.2 日本动漫"走出去"的特点
    5.4 国外出版业"走出去"模式取得成功的经验
        5.4.1 有效克服语言、市场和当地风俗三种阻力
        5.4.2 合理利用政府、行业协会和新科技三种力量
6 促进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的对策和建议
    6.1 完善政府对出版业的宏观管理
        6.1.1 完善政府的政策支持体系
        6.1.2 强化出版业"走出去"人才的培养力度
        6.1.3 完善出版企业的融资渠道
    6.2 培育出版业"走出去"的市场主体
        6.2.1 建立与完善现代出版企业制度
        6.2.2 通过并购实现出版企业的规模扩张
        6.2.3 打造出版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6.2.4 实施本土化战略,"走出去"更要"走进去"
        6.2.5 创立出版业"走出去"的国际品牌
    6.3 加强数字出版对出版业"走出去"的支持
        6.3.1 数字出版发展概述
        6.3.2 数字化出版的具体形态
        6.3.3 利用数字出版加快出版"走出去"的建议
    6.4 完善行业管理和中介机构的功能
        6.4.1 发挥出版行业协会的管理与服务功能
        6.4.2 完善版权代理机构对出版业"走出去"的促进作用
图表索引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8)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基础研究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议题与相关概念厘定
    第二节 文献综述与研究方法
    第三节 论文假设与主要观点
    第四节 论文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贸易政策与对外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美国贸易政策中的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之争
    第二节 美国贸易政策中的保护主义
    第三节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分析框架:公众-国会-政府
    小结
第二章 公众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要素流动与公众贸易保护主义
    第二节 进口竞争产业公众联盟贸易保护主义
    第三节 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与美国对华公众贸易保护主义
    小结
第三章 国会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公众塑造国会贸易观的路径与国会保护主义氛围
    第二节 国会贸易保护主义氛围的稀释与最终形成
    第三节 中美铜版纸补贴摩擦与美国对华国会保护主义
    小结
第四章 政府与美国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美国贸易政策制定中的行政部门
    第二节 美国贸易决策阶段与公众、国会保护主义的输入
    第三节 行政贸易保护主义
    第四节 “中国制造危机”与美国对华行政贸易保护主义
    小结
第五章 从公众-国会-政府互动看美国对华贸易保护主义
    第一节 自由贸易为主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第二节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中的保护主义
    第三节 美国对华保护主义:公众-国会-政府的分析框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导论
    一、选题原因
    二、文献综述
    三、方法论与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的界定
    五、内容架构与主要观点
    六、难点与创新
第一章 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国际关系
    一、系统层次:自由主义经济秩序与国际关系
        (一) 两种经济秩序的不同影响
        (二) 自由主义经济秩序支持者的理论依据
    二、单元与双边互动层次:机会成本与信号传递理论
        (一) 单元层次的机会成本理论
        (二) 战略互动与信号传递理论
    三、国内层次的理论
        (一) 中间选民分析法
        (二) 多元主义理论
    四、现实主义理论视角下的相互依赖
        (一) 现实主义的批判
        (二) 两者产生分歧的根源
    五、两种视角的综合
第二章 作为一种权力工具的经济相互依赖
    一、相互依赖关系的多维度界定
    二、经济相互依赖作为权力工具的使用
        (一) 贸易的供给效应
        (二) 贸易的权力效应
    三、经济相互依赖作为权力工具的局限
        (一) 相互依赖的可控性
        (二) 非对称依赖优势的可转化性
第三章 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现状
    一、两国经贸关系发展的历史回顾及现状
        (一) 双边贸易的发展
        (二) 美国对华直接投资
    二、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计量分析
        (一) 计量标准的选择
        (二) 对中美经济相互依赖的计量
第四章 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中美关系
    一、中美国家利益比较——一致与分歧
        (一) 国家利益的结构
        (二) 中美国家利益界定与比较
    二、案例分析
        (一) 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
        (二) 1995—1996 台海危机
        (三) 中美入世谈判
第五章 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中国的政策选择
    一、相互依赖非对称性的较正——转变自身经济和贸易模式
        (一) 战略储备
        (二) 分散贸易
        (三) 扩大内需
        (四) 增加科教和研发的政府投入
    二、相互依赖的管理——中美关系机制化的必要与可能
    三、联系战略的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论文摘要
ABSTRACT

(10)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论
    问题的引出
    研究现状
    研究意义
    论文架构和基本思路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国家和国际机制
    第一节 国际机制:概念和功能
    第二节 国家与国际机制:权力、利益和身份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中国与国际机制
    第一节 美国的国际机制行为与对华接触战略
    第二节 中国融入国际机制:行为和动力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国际人权机制和国际人权两公约
    第二节 中国融入国际人权两公约的美国因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与中国融入世界贸易组织
    第一节 国际贸易机制:从关贸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
    第二节 美国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表一 1949年中美双方谈判条件对比及1999年达成一致的条件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加入核与导弹不扩散机制的美国因素
    第一节 中国融入核不扩散机制中的美国因素
    第二节 中国加入导弹不扩散机制中的美国因素
    第三节 正确认识中国加入核和导弹不扩散机制中的美国因素
    本章小结
结论
    国家与国际机制
    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
    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与中美关系的新问题:本文后续研究的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四、WTO:中美谈判过程写真(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2]近年来学术集刊中国际关系史研究论文综目(三)[J]. 李云霄. 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研究, 2014(01)
  • [3]政治符号与社会角色 ——宋美龄后半生研究[D]. 吕晶. 南京大学, 2014(05)
  • [4]中欧入世谈判中“特殊利益”产生之原因解析[J]. 许健.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3)
  • [5]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生成改革开放以来的中美经济外交(1978-2012)[D]. 罗小军. 复旦大学, 2014(03)
  • [6]中美在中国复关入世过程中的博弈分析[D]. 吕宝悦. 外交学院, 2012(02)
  • [7]中国出版业“走出去”战略研究[D]. 路小静. 武汉大学, 2010(05)
  • [8]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基础研究 ——以中美贸易摩擦为例[D]. 李淑俊. 复旦大学, 2008(03)
  • [9]经济相互依赖条件下的中美关系研究[D]. 续延军. 吉林大学, 2008(12)
  • [10]利益的权衡:美国在中国加入国际机制中的作用[D]. 焦世新.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  ;  

WTO:中美谈判进程合影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