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街道树种选择探讨

海口市街道树种选择探讨

一、海口市行道树种选择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康梓杭[1](2020)在《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乔木对城市绿地起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城市绿化的骨干。本研究从海口市常用园林乔木生长模型入手,用具象的模型来表现海口市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的动态变化规律,这将有助于景观设计师对该地乔木的生长发育过程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预估,并进行兼容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乔木种植设计,也将更有针对性地制定乔木后期管理养护等相关方面的策略,为海口市绿地植物规划设计、群落构建与调控提供一定参考依据。本研究将乔木分为两类进行调研,从海口市城市绿地中的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绿地、附属绿地和区域绿地中选取部分区的乔木进行调研,选取了斯里兰卡天料木(Homalium ceylanicum)、秋枫(Bischofia javanica)、五月茶(Antidesma bunius)、凤凰木(Delonix regia)、马占相思(Acacia mangium)、紫檀(Pterocarpus indicus)、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黄槿(Hibiscus tiliaceus)、非洲楝(Khaya senegalensis)、白兰(Michelia alba)、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olia)、木棉(Bombax ceiba)、吉贝(Ceiba pentandra)、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大花紫薇(Lagerstroemia speciosa)、高山榕(Ficus altissima)、绿黄葛树(Ficus virens)、榕树(Ficus microcarpa)、菩提树(Ficus religiosa)、波罗蜜(Artocarpus heterophyllus)、榄仁树(Terminalia catappa)、小叶榄仁(Terminalia neotaliala)、洋蒲桃(Syzygium samarangense)、杧果(Mangifera indica)、红花玉蕊(Barringtonia acutangula)、火焰木(Spathodea campanulata)共26种乔木,对其调查所得的胸径、树高、冠幅等数据进行统计,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对乔木分别进行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分析,再利用SPSS22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决定系数R2、P值等相关数据,再通过拟合精度检验值(总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检验拟合效果,最终从8个预选模型中选出20种A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在海口市城市绿地中共发现了150种(含部分品种)乔木,隶属于37个科,104个属。(2)最优生长模型成功构建并筛选出了20种A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A类乔木的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木的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20种B类乔的木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各模型相关性显着。(3)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模型比较同一种乔木,不同立地条件,其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类型和参数不相同;B类乔木的两种模型拟合效果好于A类乔木两种模型拟合效果;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拟合效果整体上好于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拟合效果。(4)最优生长模型应用乔木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是众多研究的基础数据,可以为城市绿地群落营造和调节改善提供数据支持(种植密度指导);也可以以此计算单木三维绿量;本研究还将树高-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和植物图鉴知识结合,运用前端开发常用的三个语言软件,HTML、CSS和Java Script,构建海口市城市绿地常用乔木单木生长模型信息库。

夏春华[2](2020)在《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文中提出2018年公园城市及生态价值理念被提出,包括发展战略、经济建设、运行管理、社会共享、生态价值、城市品牌与生活品质及生态价值等方面建设内容。公园城市建设是具有前沿性的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生态是本底。生态环境价值是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的核心,依赖于生态本底的适生植物资源的生态功能。本研究立足于公园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价值,针对公园城市人居环境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适生植物资源不足、绿地系统不能涵盖生态空间以及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缺乏系统性等问题,基于国内外相关绿带、公园体系、绿地系统及绿色生态空间等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应用植物生物多样性、植物生理生态学、植物群落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原则,采用实地观测、文献检索、问卷调查、层次分析、软件模型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公园城市生态绿网结构,重构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体系,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评价探索典型适生植物在生态绿网的应用模式。目的在于丰富公园城市生态价值研究内涵,为地域性公园城市及其生态价值建设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市域绿色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等四大生态功能,实地观测分析综合性公园、红树林湿地与农业生态田园所构建生态绿网现状,发现生态绿网具备风景游憩、生态防护的生态价值,但目前城乡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绿色生态空间。应用公园城市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空间规划及植物多样性的基础理论,分析海洋生态绿网规划特点,提出以生态绿网替代区域绿地,借助生态空间网络研究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综合分析地域城市面临的重要生境因子,以及特殊热带、滨海、台风等自然条件对植物及其生态价值的影响力,提出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是生态防护类价值的主要指标,绿网生态价值体系由生态防护(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与风景游憩(生态景观性、生态教育性)两大类组成。2实地调查与文献查阅相结合,收集发现湛江适生野生木本植物种类103科317属543种,红树林群落植物种类有14科25种,主要热带种植作物有20科29种。而目前生态绿网应用的适生植物只有79科202种,其中公园绿化应用也才有47科154种,并以无瓣海桑群落生态修复红树林,以甘蔗为农业田园的主要生态植物。应用的适生植物资源存在多样性不足,外来引种速生树种过多,生态价值不高等问题。3通过对543种野生木本植物及市域其他植物资源的调研分析,筛选出有较高生态价值的适生植物共计231种,分属72科177属,为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提供物质基础。进一步依据植物的抗风性、抗逆性、治污性、生态景观价值、生态教育作用进行功能分类、汇总,借助Python语言代码重复利用、免费开源、模块化、函数化的精炼优势,建立适生植物资源的分类数据库,系统可实时动态化更新,实现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成果共享。4立足于植物资源的生态价值,对综合性公园调查,分析评价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特点,发现风景游憩类的适生植物季相景观模式单一,骨干、基调树种季相景观缺乏等问题;红树林湿地外来速生树种数量过大,风景游憩功能低;农业生态田园风景游憩类的生态产品少、经济效益低下。依据公园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的公众生态价值需求和绿网生境与植物资源特点,从植物资源分类库中选用典型适宜的适生植物资源,重塑生态价值及路径如下:①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适生植物有:美丽异木棉+红花羊蹄甲+红鸡蛋花+朱缨花+琴叶珊瑚;榄仁树+红花羊蹄甲+红千层+红花檵木+龙船花;铁冬青+黄槐+狐尾椰+夹竹桃+鸡冠刺桐+灰莉。②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教育、景观价值构建选用典型乡土红树植物有:红海榄、黄槿+海漆(水黄皮和杨叶肖槿)、银叶树+海芒果、白骨壤、桐花树等。③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教育价值选用典型适生植物采取“菠萝蜜+红掌”的林下两层间种群落模式。地域性适生植物资源系统的构建,尚需不断收集具有较高生态价值的植物资源研究成果,以丰富资源库的植物种类,这一研究值得持续进行。

朱炫熹[3](2020)在《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深圳市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重点滨海城市,也是台风灾害影响频率高的城市,其城市绿化景观常因台风侵袭而受到极大破坏。本研究对深圳前湾片区中,被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侵袭后的道路绿地41种和公园绿地51种常见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情况和形态学抗风性指标进行调查研究,利用专家咨询法对指标进行确定,并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两种综合评价体系,对所测指标进行量化和权重处理,再用综合评价法对植物风害受损特征指标、模糊隶属函数法对抗风性植物形态学指标,分别进行综合评分与抗风性强弱排序。根据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特征指标综合评分总值和形态学抗风性指标隶属函数总值进行聚类结果对比分析,探索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园林乔木的抗风性强弱。另外,运用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评价结果去验证其与植物形态学指标之间的关系,建立植物抗风性形态学指标预测体系,旨在为后人提供一种可验证植物抗风性强弱的方法,为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筛选出抗风能力强的园林乔木进行种植。抗风性景观营造需要一个科学完整的过程,从规划设计、施工和养护层面上,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并通过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提出抗风性园林绿化种植应用、抗风前提下典型风貌景观营造及其植物搭配建议、灾后道路绿化带种植修复思路,旨在为滨海城市建设和植物防风减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确定前湾片区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的5个评价指标:主干断裂率、主干倒伏率、枝稍断裂率、主干倾斜率和叶片撕毁率;确定前湾片区园林乔木抗风性形态学的10个评价指标:冠高比、胸径、冠幅、植株受风面积、植株重心高度、抗弯强度、顺纹抗压强度、冠形、叶层状况和根系情况。(2)园林乔木的风害受损特征综合评分总值和形态学抗风性隶属函数总值与其聚类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可通过植物形态学指标来预测园林乔木抗风性的强弱。通过两种评价体系的聚类结果分析发现,道路绿地中有17%园林乔木为分类结果完全吻合、76%的为分类结果相近、7%的为分类结果完全相反的情况;公园绿地中有10%园林乔木出现分类结果完全吻合、73%的相近、17%的完全相反的情况。(3)前湾片区园林乔木根据聚类分级结果分为抗风性Ⅰ、Ⅱ、Ⅲ级,并对其进行抗风性选择。其中,抗风性Ⅰ级的有13种,如霸王棕、狐尾椰、海南红豆、洋蒲桃、杨梅等,为抗风能力强的树种,不易发生折断与倒伏;抗风性Ⅱ级的有26种,如大王椰子、加拿利海枣、扁桃、小叶榕、小叶榄仁等,抗风性一般;抗风性Ⅲ级的有11种,如红花羊蹄甲、黄花风铃木、水翁、假苹婆、蓝花楹等,抗风能力相对较差,建议在特定种植环境条件下选用或少用。(4)从“规划设计、施工、养护”层面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可用于指导滨海地区绿化建设。规划设计方面,需要尽量根据地理环境因素完成不同抗风树种的选择与配置类型的设计;施工方面,需要注重绿化种植施工过程中的要点;养护方面,需要做好植物种植后初期的成活养护和后期的常规养护管理。(5)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中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景观营造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形成防护林区、迎风面、背风面、风口区和避风区的5种植物种植应用模式;二是在抗风前提下,营造典型风貌的景观类型,包括绿荫型、椰风海韵型、色彩对比型、丰富季相型、芳香型5类景观;三是根据道路绿地和公园绿地受灾情况的特点,运用种植修复思路“保留植物、替换植物和后退植物”进行灾后绿地绿化带的恢复。

陈秋池[4](2020)在《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研究》文中认为5G时代即将来临,人工智能也逐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崭露头角,“阿尔法狗”在围棋领域大获全胜,“微软小冰”在出版诗集后又在国际纺织面料秋冬博览会上博得了满堂彩。虽然“人类会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舆论带来了一定程度的争议和辩论,但当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并非出现于文学作品中无所不能的神奇产物,究其本质,它终究只是对人类智能进行模仿构建而成的人工物,其功能内容还有不少欠缺之处。要想真正实现对人类智慧功能的投影,就必须先将人脑中主观感性的内容转化为机器可以识别的客观理性的数据和算法,并将之放入人工智能背后的庞大数据库之中。如果要人工智能完成园林设计工作,对其相关数据算法进行研究制定也就成为了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致以。为此,本研究基于心理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框架,对单株乔木的视觉观赏性的评价指标体系、过程与方法进行了研究。许多年来,作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软质材料,植物是不可或缺的。要打造优质的园林植物景观,就必须对现有的园林植物景观进行恰当的评价并总结经验,明确什么样的植物景观才能被称为是高质量的植物景观。但到目前为止,对园林植物景观的视觉评价乃至所有的景观视觉评价仍以模糊随性的主观评价为主,客观科学的量化系统评价体系尚未出现。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了海口市城区的凤凰木做研究对象,使用心理物理方法作为框架结构,提炼出对单株乔木的视觉观赏性评价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客观指标,并细化到具体因子及实现方法。这四项指标分别为体量、视觉复杂性、色彩丰富性、季相丰富性,七项影响因子则分别是株高、冠幅、胸径、视觉熵、色彩丰富度指数、色相、形相。随后利用SD法取得乔木样本的主观评估结果并通过相关分析,验证其相关指标的有效性。后对乔木样本的客观指标值进行量化分析,最终对主客观评估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判断株高、冠幅、胸径与体量存在对数关系,视觉熵与视觉复杂性存在线性关系,色彩丰富度指数与色彩丰富性存在幂函数关系,色相与季相存在对数关系,均符合心理物理学的经典函数式。根据研究成果,建立了一种基于心理物理学方法框架的且具有良好的定序性的,对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进行量化评价的新方法。

王可[5](2020)在《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恶化的城市环境要求以树木为主体的城市植被发挥更稳定生态服务功能,城市间及市内不同区域间全面、准确、高效的评价比较是管理决策的基础。以往研究多局限在特定城市或区域,难以准确揭示其普遍规律。城市街景大数据的普及为快速、大范围、广域的城市植被普查提供了新的方法。本研究基于百度街景选取全国35个主要城市,共设置88632个样点,调查每块样地行道树树种组成、相对多度和垂直结构。据此,分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间(北方、南方、青藏和西北)城市森林行道树特征差异,并对比文献,提出建议。初步结论如下:(1)基于街景调查我国35个城市的常用行道树共99种,最常见的是杨树(Populus spp.)、柳树(Salix spp.)、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松树类(Pinaceae)和国槐(Sophora japonica)。依据10/20/30经验法则,仅有昆明和桂林城市森林在种的水平上配置较为合理,其他城市植物配置均不合理,尤其克拉玛依市的杨树相对多度高达61.2%,长沙市和杭州市的樟树比例超过树种总数的50%,单个树种优势明显。(2)我国南方城市行道树种多选用阔叶树如香樟,北方和西北城市行道树则以杨树为主,青藏地区行道树以柳树和针叶树为主。单树种优势明显,超过23%,四个区域行道树树种水平上配置均不合理。城市中主要树种与以往树种组成研究差异较小,均达到一致性,仅有8个城市一致程度不够理想(一般一致性)。并且在树种相对多度方面,本研究填补了对22个城市树种相对多度的空白,对13个城市扩充了研究范围和样点个数,使得数据更加可靠。(3)我国35个城市内的垂直结构并没有显着差异,多数城市乔灌草组合的比例远多于其他组合形式。在地理区域上,城市乔灌草三层结构的比例均高于本地区其他组合形式,超过45%。乔灌草的整体评分差异较小,呈现出趋同性,草原荒漠区有别于当地气候顶级植被结构。灌木结构比例较低,均不超过0.7%,各地区应该加大灌木的种植,减少裸地的比重,构建基于自然的低成本、高效绿化方案。我们的研究结果对前人的树种组成、相对多度和垂直结构数据进行了相关的补充,为我国合理规划城市森林和综合提升生态服务功能提供了重要参数。

康梓杭,倪苗,邓晶,吴庆书[6](2020)在《海口市10种行道树最优生长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行道树是城市园林植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其科学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城市园林植物的规划设计和管理养护具有重要意义。以海口市建成区椰子等10种行道树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分析,并通过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比较决定系数R2,P值等相关数据后,通过拟合精度检验值(总误差、平均误差、平均相对误差)检验拟合效果,最终从8个预选模型中选出各树种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结果表明,10种行道树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相关性显着,各自的"树高-胸径"和"冠幅-胸径"最优生长模型准确度较高,20个最优模型中,幂函数模型和S模型居多。

闫蓬勃[7](2019)在《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森林是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其所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与城市居民的健康福祉息息相关。而城市树种多样性是维持城市森林稳定性、便于其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城市树种多样性的提高虽然可以通过增加绿化中使用的树种数量实现,但实践证明,不当的树种选择不但难以产生良好的生态效益,还可导致经济损失和资源的浪费。因而充分了解中国城市树种的多样性现状和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树种规划方案,合理增加树种多样性,对城市森林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基于文献和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257个城市的树种多样性格局,依据提出的树种规划原则,以中国城市中己有树种为对象,规划了所有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范围内潜在可用的树种,并以北京市为例,展示了该规划在单个城市尺度上的应用。研究主要结果包括:1.在257个城市中,树木(含灌木和木质藤本)的平均种类丰富度为128±118,树木种类总数为2640,其中近1/5的树种为外来种。在种类组成上,最常见的树种为垂柳(Salix babylonica L.)、圆柏(Juniperus chinensisL.)、紫叶李等(Prunus cerasifera f.atropurpurea(Jacq.)Rehd.)。各城市间的树种组成相似度具有纬度变化梯度特征,同一纬度上的城市间树种组成不相似性低。此外,城市树种也存在一定同质化现象,一些树种广泛分布在不同城市中。在城市内部,公园绿地是树种丰富度最高的区域,空闲地的种类丰富度最低。2.根据气候适宜性、城市环境适宜性和种类多样性原则对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建成区适宜树种进行规划,结果为:中国城市中潜在可用的树种数量平均为705±323种;其中处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的城市潜在可用树种最多,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930±245种,而中温带干旱地区潜在可用的树种最少,平均每个城市适宜使用树种数量为187±105种。3.根据前述规划结果,北京潜在可用的树种为565种,调查发现其中的278种已被使用,进而根据树种属性和土地用途的匹配性原则,对调查中未发现的287个树种进行规划。在最严格规划情境下,排除有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48种和花粉致敏性不确定的197个树种,剩余的无花粉致敏和飘絮问题的树种39种加上可用雌株的3种有花粉致敏的树种用于规划。其中可在公园和空闲地中使用42种,商业区中使用14种,居民区中使用13种,单位绿地中使用3种,道路绿地中使用1种。4.总体而言,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与全球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相比差别不大,但与中国自然分布的树木种类多样性相比,仍具较大提升潜力。本研究的树种规划结果显示各城市均具有一批潜在可用的树种,可在经过试种后用于提高各城市树种多样性水平。

汪丽,康梓杭,吴庆书[8](2019)在《基于日照需求的热带城市行道树的配置——以海口市为例》文中认为为研究热带城市行道树的配置,以海口市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海口市行道树的高度(h)、冠幅(p)、道路宽度(D)及道路两侧的建筑物高度(H)等项目,结合采集到的数据,通过SketchUp软件辅助模拟,对道路行道树进行日照分析。结果显示:南北走向道路行道树接受日照时间东侧与西侧基本没有差异;建筑物的高度与行道树的高度对行道树受日照时间的影响较大,而道路的宽度对行道树受日照时间基本没有影响;东西走向道路行道树受日照时间,北侧行道树比南侧行道树受日照时间长;建筑的高度、行道树的高度、道路的宽度对行道树的受日照时间有明显的影响。依据分析结果提出如下策略,同等情况下,南北走向的道路,在两侧建筑物不高的情况下,应选择遮阴,植株体量较大的树种(如小叶榕Ficus benjamina、大叶榕Ficus altissima、秋枫Bischofia javanica等),反之,适宜选择植株体量较小树种(如羊蹄甲Bauhinia purpurea、假苹婆Sterculia lanceolate等)。东西走向道路,北侧行道树应采用大体量遮阴树种(如大叶榕、垂叶榕Ficus benjamina等);南侧行道树宜选择体量较小的树种(如假苹婆,羊蹄甲等)。在道路宽度较窄,两侧建筑物较高的道路,适宜单侧种植行道树,或种植耐荫花灌木(如光叶子花Bougainvillea glabra、基及树Carmona microphylla、非洲茉莉Fagraea ceilanica等)。

汪丽[9](2019)在《基于日照分析的海口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树种选择策略》文中指出基于日照因子的角度分析对海口市城市道路行道树设计进行研究,海口市地处热带地区,日照分析对海口市行道树设计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海口市行道树作为构建城市绿色空间网络结构的骨架,是城市道路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起到对外形象的名片作用。从日照因子的角度研究行道树的树种选择,确定行道树体量及配置模式,对城市园林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以海口市为例,选取不同方向即南北走向、东西走向的道路,通过抽样调查了海口市19条城市道路。现场调查了道路的宽度,行道树的种类、树高、树冠、胸径,道路两侧建筑物的高度等内容。将调查的数据运用Sketchup建立模型计算出现日照时间,然后分别将道路宽度、建筑物高度,行道树高度等因素设置为控制变量,进行定量分析,确定不同类型的道路行道树的日照时间。结果表明:南北走向道路行道树接受日照时间东侧与西侧基本没有差异。建筑物的高度与行道树的高度对行道树受日照时间影响较大,而道路的宽度对行道树受日照时间基本没有影响。东西走向道路的行道树受日照时间,北侧行道树比南侧行道树受日照时间长。建筑物的高度、行道树高度道路的宽度对行道树的受日照时间有明显的影响。结合行道树树种和体量的调查,从日照因子的角度探讨了海口市城市行道树的配置模式,对海口市8条城市道路的行道树进行了树种优化方案设计尝试。

王宁[10](2019)在《滨河绿道系统构津规划研究 ——以海口南溏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律规划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保护与建设的愈加重视,绿道凭借其在生态、社会、经济方面的所具有的显着的综合效益,成了当今城镇维持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崭新的建设思路与举措。滨河绿道作为绿道的重要类型之一,自然而然成了城市建设的热点方向。文章基于当前绿道及滨河绿道发展趋势,以现有研究为基础,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滨河绿道的研究与建设现状总结与分析,分别从宏观的滨河绿道网络构建与微观的子系统构成规划出发,对其构建步骤、方法及规划要点做了阐释与归纳,从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理论方法,并以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为例实践运用,保证研究科学性与合理性。本研究涵盖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基础知识研究。对国内外有绿道以及滨河绿道的文献研究以及实践发展研究做了全面的总结与概括,对滨河绿道的基本概念、特征、功能、构成,以及相关的理论展开了系统的归纳。并结合了相关的滨河绿道成功建设的案例,对其特色进行了分析与研究,从而整理出所列案例对于文章研究滨河绿道系统的借鉴启示。第二:理论框架研究。研究从宏观与微观两个角度出发,对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理论方法与框架做了探索。宏观层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首先,通过对现有景观节点的梳理与整合,得出景观资源节点的布局。其次创新使用空间句法,选取相关的量化指标,从可达性的角度出发运用量化分析的方法,结合已得出的资源节点布局,客观的进行滨河绿道的选线,得到初步的滨河绿道网络布局。最后结合相关的城市规划与实际情况,进行对初步布局结果进行优化与调整,从而得到最终的滨河绿道宏观的网络构建。微观层面的研究内容主要是:分别对滨河绿廊系统、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历史人文系统、基础服务设施系统等五个子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对其规划的关键要点进行阐释与说明。第三:实践案例研究。以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为例,运用第二部分内容所得出的理论方法,进行实践研究,从而进一步对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理论方法进行验证,从而也填补了海南滨河绿道研究的匮乏。通过对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研究与探索,将理论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期更好的将区域现状、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内容相结合,创造出更加适宜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健康、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土地的合理利用,并希望能为未来滨河绿道研究与海口滨河绿道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从而真正地体现本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二、海口市行道树种选择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口市行道树种选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低成本风景园林概念及现状
        1.1.2 乔木的高密度种植
        1.1.3 乔木种植依据及乔木生长模型
        1.1.4 海口市绿色生态城市建设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1.6 研究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城市绿地相关概念
        2.1.2 生长模型相关概念
    2.2 乔木树种在城市绿化中的功能
        2.2.1 环境美化
        2.2.2 生态防护
        2.2.3 生产功能
    2.3 国内外研究进展
        2.3.1 冠幅-胸径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2.3.2 树高-胸径生长模型研究现状
3 材料与方法
    3.1 研究区域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形地貌
        3.1.3 土壤状况
        3.1.4 气候条件
        3.1.5 水文情况
        3.1.6 城市绿地发展概况
        3.1.7 城市绿地空间形态
        3.1.8 海口市城市绿地植被现状
        3.1.9 城市绿化规范
    3.2 研究材料概况
        3.2.1 研究点
        3.2.2 树种选择标准与依据
    3.3 数据测量
        3.3.1 仪器
        3.3.2 胸径测量法
        3.3.3 冠幅测量法
        3.3.4 树高测量法
    3.4 数据处理
        3.4.1 数据整理
        3.4.2 生长模型构建
        3.4.3 生长模型精度检验
        3.4.4 判定最优生长模型
4 海口城市绿地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结果与分析
    4.1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调查概况
        4.1.1 乔木组成分析
        4.1.2 确定研究树种名单
    4.2 海口城市绿地A类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
        4.2.1 树高-胸径模型
        4.2.2 冠幅-胸径模型
    4.3 海口城市绿地B类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构建
        4.3.1 树高-胸径模型
        4.3.2 冠幅-胸径模型
    4.4 海口市城市绿地部分常用乔木最优生长模型比较分析
        4.4.1 整体比较
        4.4.2 细节比较
5 海口市常用园林乔木最优生长模型应用
    5.1 营造和调节改善城市绿地群落
        5.1.1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种植密度现状
        5.1.2 海口市城市绿地乔木调控建议
    5.2 计算城市绿地植物三维绿量
        5.2.1 材料与方法
        5.2.2 单木三维绿量
    5.3 单木生长模型信息库查询系统
        5.3.1 软件介绍
        5.3.2 资料收集
        5.3.3 数据库构建思路与模块
        5.3.4 数据库的功能
6 讨论与结论
    6.1 结论
        6.1.1 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
        6.1.2 最优生长模型
        6.1.3 不同立地条件不同生长模型比较
        6.1.4 最优生长模型应用
    6.2 讨论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海口市城市绿地常见乔木名录
    附表2 index.html
    附表3 main.js
    附表4 main.css
    附表5 26种乔木图片
个人简介
致谢

(2)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公园城市概述
        1.4.1 公园城市定义
        1.4.2 公园城市在园林、森林与生态园林等方面的前期探索
        1.4.3 公园城市建设的地域性生态原则
        1.4.4 公园城市建设的内涵
    1.5 国内外公园城市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现状
        1.5.1 绿带—绿道—绿廊—公园体系
        1.5.2 生态绿网理论
        1.5.3 生态绿网规划实践探索
        1.5.4 生态绿网特点分析
        1.5.5 基于植物生态学理论的生态价值指标分类
        1.5.6 植物多样性专题研究
    1.6 研究问题
        1.6.1 公园城市绿地系统不能有效涵盖生态空间网络
        1.6.2 基于生态功能的适生植物资源应用不足
        1.6.3 公园城市生态价值侧重于生态防护且未形成体系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1.8 研究策略与方法
        1.8.1 研究策略
        1.8.2 研究方法
    1.9 研究技术路线
2 基于地域特殊自然地理要素的城乡绿网及生态价值体系构建
    2.1 湛江市概况
    2.2 湛江市绿网的生态结构
        2.2.1 市域生态空间格局
        2.2.2 市域生态空间的生态安全、防护、生产及风景游憩功能
        2.2.3 城区与环城绿网
        2.2.4 城区绿地与环城绿网生态功能评价及生态绿网结构
    2.3 绿网生态价值体系构建要素分析
        2.3.1 生态价值构建的地域化原则
        2.3.2 风景游憩类生态价值分析
        2.3.3 基于地域性城市特殊自然地理要素因子影响力评价
        2.3.4 地域性城市生态防护价值指标分析
        2.3.5 湛江生态绿网不同植物资源生态价值的公众评价
    2.4 地域性公园城市绿网的生态价值体系
    2.5 本章小节
3 湛江市域适生植物资源收集与分类
    3.1 市域植物多样性
    3.2 绿网生态植物资源分析
        3.2.1 综合性公园景观游憩空间及其骨干基调树种资源
        3.2.2 红树林湿地生态保护空间及其植物群落
        3.2.3 农业生态田园及其生态产品
        3.2.4 植物资源应用现状分析
    3.3 基于生态价值优势的植物资源收集、分类
    3.4 地域性适生植物分类
        3.4.1 适生植物
        3.4.2 适生植物资源种类库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PYTHON语言的适生植物资源分类库构建
    4.1 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的目的与任务
    4.2 Python语言特点
    4.3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适生植物资源库原理与流程
        4.3.1 原理
        4.3.2 流程
    4.4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库
    4.5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湛江适生植物资源生态价值分类库
    4.6 本章小结
5 综合性公园植物生态景观价值评价及重构
    5.1 城区绿地综合性公园
    5.2 综合性公园植物群落季相景观分析
    5.3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花
    5.4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果
    5.5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价值——观叶
    5.6 综合性公园冬春季植物资源生态景观评价
    5.7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群落资源筛选
        5.7.1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筛选原则
        5.7.2 综合性公园适生植物资源种类筛选
    5.8 综合性公园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5.9 本章小节
6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重塑
    6.1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生态景观价值
    6.2 红树林湿地生态游憩经验借鉴
    6.3 基于生态景观、教育价值的乡土红树植物资源选用
    6.4 湖光红树林湿地公园风景游憩价值的重塑路径
        6.4.1 区位自然条件分析
        6.4.2 场地挑战与策略
        6.4.3 系统功能构建
        6.4.4 乡土红树植物群落规划
    6.5 本章小节
7 农业生态田园生态景观及教育价值重塑
    7.1 基于绿网生态价值的农业生态田园
    7.2 基于生产性景观的农业生态田园生态价值
    7.3 植物生理生态学相关理论与生态产品品质
        7.3.1 植物生理生态学理论
        7.3.2 环境因子与植物生态产品生产模式的关系分析
        7.3.3 生产性花果资源筛选及其生态产品生产模式
    7.4 红掌产品花色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4.1 材料与方法
        7.4.2 结果与分析
        7.4.3 讨论与结论
    7.5 菠萝蜜果品质量提升的植物生理学研究
        7.5.1 材料与方法
        7.5.2 结果与分析
        7.5.3 讨论与结论
    7.6 农业生态田园的生产生态景观价值重塑
    7.7 本章小节
8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与展望
    8.2 结论与创新性
参考文献
附录A 湛江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库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3)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滨海地区园林植物抗风灾研究动态
        1.2.2 国内滨海地区园林植物抗风灾研究进展
        1.2.3 抗风性研究的发展趋势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内容
        2.2.1 风灾前后园林乔木情况调查
        2.2.2 园林乔木抗风能力评估与形态学抗风性评价指标确定
        2.2.3 构建两种综合评价模型
        2.2.4 抗风性园林乔木的筛选
        2.2.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与影响抗风性强弱因素分析
        2.2.6 建立抗风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2.3 研究方法
        2.3.1 技术路线
        2.3.2 实地调查法
        2.3.3 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评价体系
        2.3.4 综合评价法
        2.3.5 聚类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前湾片区园林乔木应用现状分析
    3.2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综合评价与分级
        3.2.1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情况
        3.2.2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特征指标评价体系建立
        3.2.3 指标权重确定与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3.2.4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综合得分与排序
        3.2.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情况聚类分析
        3.2.6 风灾后园林乔木的死亡情况分析
    3.3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评价与分级
        3.3.1 形态学抗风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3.3.2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评价体系构建与分数确定
        3.3.3 指标权重确定与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3.3.4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得分与排序
        3.3.5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强弱聚类分析
    3.4 前湾片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
        3.4.1 园林乔木两种综合评价分级对比
        3.4.2 推荐适合在前湾区应用的园林乔木
    3.5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分析与抗风灾强弱影响因素
        3.5.1 园林乔木风害受损原因分析
        3.5.2 影响园林乔木抗风灾强弱的因素
4 前湾片区抗风性与景观性园林乔木应用
    4.1 风灾后给我们的教训、启示和思考
    4.2 建立一套园林植物应用管理体系
        4.2.1 规划设计
        4.2.2 施工
        4.2.3 养护
    4.3 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4.3.1 前湾片区园林乔木种植应用
        4.3.2 抗风性典型风貌景观营造及其植物搭配建议
        4.3.3 灾后道路绿化带种植修复思路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降低园林乔木台风损害的对策
        5.1.2 抗风性园林乔木配置优化措施
    5.2 结论
        5.2.1 园林乔木的受损综合评价与分级
        5.2.2 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抗风性综合评价与分级
        5.2.3 两种综合评价分级对比与抗风性园林乔木选择
        5.2.4 抗风性与景观性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管理体系
        5.2.5 推荐具防风功能与景观要求相结合的园林乔木应用模式
6 建议与展望
    6.1 建议
        6.1.1 台风灾害前的园林乔木栽植与养护措施
        6.1.2 台风灾害后园林绿化恢复与措施建议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评价指标的含义
附录B 深圳前湾片区18个调研样地具体信息
附录C 前湾片区常见园林乔木
附录D 前湾片区道路/公园绿地园林乔木形态学指标数据
附录E 道路/公园绿地园林乔木风害受损指标数据
附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
        1.2.1 选取景心理物理方法作为评价方法
        1.2.2 构建基于心理物理学理论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相关指标因子体系
        1.2.3 选取样本乔木并获取相关数据
        1.2.4 样本乔木主客观结果的分析研究
        1.2.5 数据的整合与量化分析
        1.2.6 提出对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进行量化评价的心理物理学方法框架
        1.2.7 模型检验
        1.2.8 探索提高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的方法
    1.3 研究方法及路径
        1.3.1 文献资料阅览
        1.3.2 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结合分析
        1.3.3 多学科结合研究
    1.4 研究困难
        1.4.1 主观困难
        1.4.2 客观困难
    1.5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1.5.1 研究成果
        1.5.2 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
2.相关领域研究综述
    2.1 概念阐述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景观及景观评价
        2.1.2 乔木
        2.1.3 “视”、“觉”及“评价”
        2.1.4 视觉评价的基本过程
    2.2 视觉评价方法
        2.2.1 专家学派
        2.2.2 认知学派
        2.2.3 经验学派
        2.2.4 心理物理学派
    2.3 植物景观视觉评价研究现状
        2.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4 景观视觉评价领域的发展趋势
        2.4.1 虚拟现实技术的适配性
        2.4.2 数字化工具的使用
        2.4.3 量化分析研究的增多
    2.5 本章小结
3.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的基本原理
    3.1 基于心理物理方法对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的基本思路
        3.1.1 心理物理学景观评价方法的原理
        3.1.2 心理物理学景观评价方法的优缺点
        3.1.3 各心理物理学景观评价方法的利弊
        3.1.4 现有心理物理学景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3.1.5 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景观评价可行性研究
    3.2 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方法
        3.2.1 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方法的基本流程
        3.2.2 客观属性的测量方法
        3.2.3 主观审美度的测量方法
        3.2.4 建立心理物理量化关系的方法
    3.3 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指标因子体系构建
        3.3.1 单株乔木视觉特征及影响因素
        3.3.2 设立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指标概述
        3.3.3 设立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相关因子
4.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评价
    4.1 研究样本
        4.1.1 样本城市概况
        4.1.2 样本乔木选择的基本原则
    4.2 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评价及数据处理
        4.2.1 各因子主观评价数据的获取
        4.2.2 各因子客观量化数据的获取
    4.3 评价结果的量化分析
        4.3.1 相关性分析
        4.3.2 曲线拟合
        4.3.3 回归分析
    4.4 客观刺激量与评价值间影响关系分析
        4.4.1 样本数据的获取
        4.4.2 主观评价值的获取与概况
        4.4.3 客观属性量值概况
        4.4.4 曲线拟合
        4.4.5 回归分析
        4.4.6 评价结果分析
    4.5 基于评价结果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方法概述
        4.5.1 心理物理学方法及其函数
        4.5.2 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过程
        4.5.3 建立心理物理量化关系
5.基于实证评价结论的研究与思考
    5.1 模型检验
    5.2 提高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的建议
    5.3 结论及展望
        5.3.1 结论
        5.3.2 展望
    5.4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森林重要性
        1.1.1 城市森林
        1.1.2 城市森林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
        1.1.3 中国城市森林需求
    1.2 行道树的研究进展
        1.2.1 行道树的概念与特征
        1.2.2 城市森林行道树研究动态
        1.2.3 行道树贡献
    1.3 街景地图相关研究
    1.4 城市森林结构及研究趋势
        1.4.1 城市森林结构的研究
        1.4.2 我国城市树木垂直结构研究的趋势与特征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技术路线
2 35个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特征研究
    2.1 研究地点与研究方法
        2.1.1 研究区域
        2.1.2 基于街景植物种类数据获取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我国主要城市森林树种组成
        2.2.2 不同区域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
    2.3 讨论
        2.3.1 基于百度街景的行道树组成研究
        2.3.2 我国行道树组成的区域差异:与前人结果对比并补充了相对多度数据
        2.3.3 我国城市行道树树种配置合理性评价及未来城市树种选择建议
    2.4 本章小结
3 中国35个城市森林垂直结构差异分析
    3.1 研究地点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基于街景垂直结构数据获取
        3.1.3 数据处理
    3.2 结果
        3.2.1 我国主要城市森林垂直结构频率分布与得分差异
        3.2.2 不同区域城市垂直结构频率分布与得分差异
    3.3 讨论
        3.3.1 基于百度街景的城市森林垂直结构研究
        3.3.2 城市森林垂直结构的区域差异补充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城市森林的功能
    1.2 城市树种多样性的重要性
    1.3 城市森林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1.4 城市绿化中树种规划方法研究现状
    1.5 现有研究中的主要问题
2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技术路线
3 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
    3.1 研究区域与方法
        3.1.1 研究区域
        3.1.2 多样性格局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中国城市树种种类丰富度
        3.2.2 城市不同土地利用上的树种丰富度
        3.2.3 中国城市树种组成的合理性分析
        3.2.4 与自然分布的树种多样性对比
        3.2.5 城市间树木种类组成相似度及影响因素
    3.3 小结
4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研究
    4.1 研究区域与方法
        4.1.1 研究区域
        4.1.2 树种规划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自然干扰对树种的影响结果
        4.2.2 中国城市树种规划结果
    4.3 小结
5 城市树种规划——以北京为例
    5.1 研究区域与方法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北京城市树种现状
        5.2.2 北京城市潜在可用树种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中国城市绿化树种调查文献目录
    附录B 北京城市树种多样性调查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日照需求的热带城市行道树的配置——以海口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1.1 研究地概况
    1.2 实地调研法
    1.3 SU软件辅助模拟分析
    1.4 日照分析原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口市行道树基本情况
    2.2 道路行道树日照时间分析
        2.2.1 南北向道路行道树日照时间分析
        2.2.2 东西向道路行道树日照时间分析
    2.3 海口市行道树日照分析简化模型
        2.3.1 海口市南北向道路行道树日照时间的简化模型
        2.3.2 海口市东西向道路行道树日照时间的简化模型
    2.4 日照分析主要特点
3 热带地区城市道路行道树配置建议
    3.1 南北走向道路
    3.2 东西走向道路
4 结束语

(9)基于日照分析的海口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树种选择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起源与背景
        1.1.1 城市绿地建设理念更新
        1.1.2 严重的气候与生态环境问题
        1.1.3 日照是热带地区重要的气候因子之一
        1.1.4 热带地区行道树选择对日照研究的重要性
        1.1.5 行道树绿地是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实地调研法
        1.3.3 SketchUp模拟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综述
        1.5.1 国内外行道树研究状况
        1.5.2 国内外日照分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1.6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论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日照原理
        2.1.2 热带地区及相关概念
        2.1.3 城市道路及道路绿地概念
        2.1.4 行道树的概念
        2.1.5 日照分析
    2.2 海口市行道树及行道树绿带的功能
        2.2.1 海口市行道树的功能
        2.2.2 海口市行道树绿带的功能
    2.3 海口市行道树绿带的特色
    2.4 海口市行道树选择影响因素和主要标准
        2.4.1 海口市行道树选择影响因素
        2.4.2 海口市行道树选择的主要标准
3 海口市城市道路行道树调查和日照特点分析
    3.1 海口市概况
        3.1.1 海口市气象与气候特征
        3.1.2 海口市行道树发展进程
    3.2 海口市行道树研究方法
        3.2.1 19条典型城市道路行道树样地的选择
        3.2.2 19条典型道路样地数据测定
        3.2.3 SketchUp模型建立
    3.3 海口市城市道路行道树现状调查
    3.4 海口市城市道路行道树日照分析和模型构建
    3.5 海口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树种日照分析
        3.5.1 海口市日照时数主要影响因子
        3.5.2 海口市日照时数的季节变化
        3.5.3 不同走向道路的行道树日照的分析
        3.5.4 日照对热带地区行道树树种选择的影响
    3.6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行道树日照时间分析
        3.6.1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东西轴向的道路行道树日照时数
        3.6.1.1 道路的宽度以及行道树的高度和道路两侧建筑物高度对行道树受日照影响
        3.6.2 不同因素影响下的南北轴向的道路行道树日照时数
        3.6.2.1 行道树的高度和道路两侧建筑物高度对行道树受日照影响
4 基于日照分析的海口市行道树选择策略
    4.1 日照影响下的行道树体量选择
    4.2 日照影响下的行道树构建模式
        4.2.1 行道树树种组成结构
    4.3 小结
5 海口市日照影响下的行道树选择优化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存在的不足点
    6.4 前景展望
7 附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10)滨河绿道系统构津规划研究 ——以海口南溏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律规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滨河绿道建设的思考
        1.1.2 空间句法与滨河绿道结合的尝试与探索
    1.2 研究背景
        1.2.1 滨河绿道发展建设背景
        1.2.2 社会发展背景
    1.3 研究对象及范围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方法
        1.6.2 论文框架
        1.6.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研究
    2.1 滨河绿道系统相关概念解读
        2.1.1 滨河及滨河区
        2.1.2 绿道的概念及分类
        2.1.3 绿道网络的概念
        2.1.4 绿道系统
    2.2 滨河绿道系统概述
        2.2.1 基本概念
        2.2.2 基本特征
        2.2.3 基本功能
        2.2.4 基本构成
    2.3 相其他关理论介绍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河流廊道理论
        2.3.3 空间形态理论
        2.3.4 游憩学理论
        2.3.5 空间句法理论
        2.3.6 可达性理论
    2.4 国内外滨河绿道发展研究
        2.4.1 国外滨河绿道发展研究
        2.4.2 国内滨河绿道发展研究
3 滨河绿道实践案例研究
    3.1 国外案例研究
        3.1.1 网络构建与资源整合——明尼阿波利斯环形滨河绿道
        3.1.2 因地制宜与后期维护——普拉特河绿道
    3.2 国内案例研究
        3.2.1 北京营城建都滨水绿道
        3.2.2 三亚月川生态绿道
4 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方法初探
    4.1 构建思路
        4.1.1 景观资源节点布局
        4.1.2 滨河绿道选线布局
        4.1.3 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4.1.4 微观层面子系统规划
    4.2 规划原则
        4.2.1 网络与系统性原则
        4.2.2 生态保护原则
        4.2.3 以人为本原则
        4.2.4 可达性原则
        4.2.5 共享与开放性原则
        4.2.6 景观与人文性原则
        4.2.7 安全性原则
    4.3 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格局构建
        4.3.1 景观资源节点布局的确定
        4.3.2 滨河绿道选线方法研究
        4.3.3 滨河绿道选线布局
        4.3.4 宏观层面的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4.4 微观层面子系统规划
        4.4.1 滨河绿廊系统规划
        4.4.2 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规划
        4.4.3 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4.4.4 历史人文系统规划
        4.4.5 基础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5 海口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实践——以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为例
    5.1 海口滨河绿道系统构建规划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研究
        5.1.1 可行性
        5.1.2 必要性
    5.2 研究区域概况
        5.2.1 区域背景
        5.2.2 相关规划背景
        5.2.3 区位概况
    5.3 研究区域现状分析
        5.3.1 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河流分布概况
        5.3.2 景观资源分析
        5.3.3 交通路网分析
        5.3.4 滨河绿道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5.4 规划目标与定位
        5.4.1 规划目标
        5.4.2 规划定位
    5.5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景观资源节点布局
        5.5.1 沿河景观资源节点调查统计
        5.5.2 景观资源节点布局
    5.6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选线布局
        5.6.1 选线原则
        5.6.2 空间句法选线模型的确立
        5.6.3 空间可达性特征分析
        5.6.4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选线研究
    5.7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5.7.1 海口南渡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网络初步布局
        5.7.2 滨河绿道网络的优化
        5.7.3 宏观层面滨河绿道网络布局
        5.7.4 分类及宽度规划
    5.8 微观层面子系统规划
        5.8.1 滨河绿廊系统规划
        5.8.2 滨河游径与慢行系统规划
        5.8.3 交通衔接系统规划
        5.8.4 历史人文系统规划
        5.8.5 基础服务设施系统规划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6.1.1 研究成果
        6.1.2 创新点
    6.2 不足之处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及攻读硕士期间成果
致谢

四、海口市行道树种选择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海口城市绿地常用乔木生长模型研究[D]. 康梓杭. 海南大学, 2020(02)
  • [2]基于生态价值的公园城市适生植物资源系统构建与应用[D]. 夏春华.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3]深圳滨海地区抗风性园林乔木的选择与应用研究[D]. 朱炫熹.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4]基于心理物理方法的单株乔木视觉观赏性量化评价研究[D]. 陈秋池. 海南大学, 2020(02)
  • [5]中国主要城市行道树树种组成与垂直结构差异分析[D]. 王可. 东北林业大学, 2020
  • [6]海口市10种行道树最优生长模型研究[J]. 康梓杭,倪苗,邓晶,吴庆书. 热带生物学报, 2020(01)
  • [7]中国城市树种多样性评价及树种规划研究[D]. 闫蓬勃.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日照需求的热带城市行道树的配置——以海口市为例[J]. 汪丽,康梓杭,吴庆书. 热带生物学报, 2019(04)
  • [9]基于日照分析的海口市道路行道树绿带树种选择策略[D]. 汪丽. 海南大学, 2019(01)
  • [10]滨河绿道系统构津规划研究 ——以海口南溏江水系主城区段滨河绿道系统构律规划为例[D]. 王宁. 海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海口市街道树种选择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