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新思路,激发好奇心

开拓新思路,激发好奇心

一、开拓新思想 激发求知欲(论文文献综述)

姚远[1](2020)在《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建筑隐喻”》文中认为马克思在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的经典论述中,采用了"建筑隐喻"的表述("基础"和"上层建筑")。马克思对隐喻这一修辞形式的钟爱,与他的美学背景有关,也与隐喻本身的特性和施教效果有关。"建筑隐喻"在马克思1859年之前的文本中多有先例可循。他笔下的"上层建筑"一词没有固定的所指,不能就其本身获得理解,只是特定关系中的隐喻措辞,不可对其进行单独定义。在马克思熟悉的卢梭、圣西门、黑格尔的文献以及某些经济学文献中,可以找到他的"建筑隐喻"的直接灵感来源。从建筑的施工的客观限制、结构和功能、规划和变更、外在目的等角度,重新阐释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可能涵盖的思想内容,有助于我们在不引入新隐喻的条件下有效回应基于经济决定论命题、还原论命题、结构分立命题、工具论-意志论命题和静止性命题的指责。

林品[2](2020)在《弗洛伊德是男权主义者吗?——重估弗洛伊德的性别理论与父权文化的关系》文中提出在本文中,笔者试图重新评估弗洛伊德的性别理论与父权文化的关系,揭示弗洛伊德在性别议题上的相关论述的内在张力,进而说明他的精神分析事业缘何会与"第一波女性主义运动"发生历史性的接触、互动乃至耦合,并为后来的女性主义运动提示了新的思想论域和抗争诉求,让女性主义者得以在与弗洛伊德的批判性对话中,推进"女性气质""女性性欲""性别差异""父权制"等议题的探讨。

李小兰[3](2020)在《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文中认为“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青年教育工作,并针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问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研究这些重要论述能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关于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问题所阐发的一系列经典论述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探究这些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深入挖掘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厘清相关论述之间的逻辑关系,以期为我们更好地领会习近平新时代青年理想信念讲话精神,进而开展更符合时代特点和青年学生成长规律的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参考。本文一共由三大部分构成,分为五章展开具体论述。第一部分是论文的绪论,主要介绍了选择本论题作为研究对象的缘由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与本选题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项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及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进行了说明。第二部分为本文的第2章,该部分主要分析了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陈述了国际形势大调整背景下西方思潮趁机冲击我国青年思想领域的事实,分析了新时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发展与青年教育的关系。同时追溯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青年的看法、中国共产党人的青年成才观、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青年立志成长的观点,论证了这些观点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的理论支撑作用。第三部分为文章的第3章和第4章,这部分是本文的核心。主要对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相关论述进行了系统分析。首先探究了这一系列论述的内容;其次根据习总书记青年教育讲话的内容探究了这些论述之间内在的逻辑结构;最后阐述了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的特征及现实意义。第四部分为论文的第5章,本章立足实际探讨了新时代落实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思想的路径,提出通过发挥各级党团委的领导作用、整合各级学校的教育资源、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等手段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高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成效。

崔阳[4](2019)在《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大多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因其对提高成绩效果显着,被广泛使用至今。但是,该教学方法却一直忽略了对学生主动性、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开发。当前,国家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当代国际竞争就是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的竞争。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无一不与思想政治课紧密相关,在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问题方面明确指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做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这也要求要培养青年学生也就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有政治理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我国正在大力实施“双创”新举措,将创新作为我国前进发展的原动力,实现中国梦的大旗将由创新型人才扛起。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积极寻找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应用的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努力创新为根本目的,不断充实和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理论体系。本论文从该问题出发,在调查研究法和文献法的基础上,系统地分析了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现状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张宁,舒涵[5](2018)在《水利工程施工教学对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多方位培养人才的综合能力,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在水利工程施工课程实习和理论课程的基础上分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提出了水利工程施工课的改革方案,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张蕴[6](2018)在《“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慕课"的出现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冲击着高校传统思政课堂的授课模式。新形势下如何利用好"慕课"平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务是高校思政工作者应重视的新问题。文章拟从"慕课"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引发的问题入手,在剖析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建议。

王亚琳[7](2017)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思想政治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受互联网影响而形成的网络文化环境,与现实社会的文化环境不同,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重性、动态性等特征。作为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一个全新环境,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要素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等要素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由于我国网络化建设进程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还存在着各种不尽人意的问题。因此,我们只有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采取综合性的发展对策,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才能发挥网络文化环境中积极因素的作用,降低消极因素的影响,开创一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本文正文共分四章内容:第一章,系统论述网络文化环境的基本理论。网络文化环境基本理论包括网络文化环境的概念、涵义、特征和功能等内容,这是对本文内容研究的理论基础,也是前提条件。网络文化环境是指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围绕在思想政治教育周围,并对人们的思想道德形成、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产生影响的一切网络文化因素的有机总和。网络化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特征,使得网络文化环境具有虚拟性、开放性、多重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网络文化环境具有导向、凝聚、育人和约束等重要功能。第二章,全面分析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化环境是当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无法回避的一个新环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可或缺的一个环体要素。由于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要素间互为影响,且相互作用,所以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等要素产生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三章,深入剖析网络文化环境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传统的社会文化环境相比,网络文化环境具有明显不同的内涵和特征。我国网络化建设进程只有短短20多年的历史,网络文化环境的建设还存在着一些不尽人意的问题。主要的问题体现为文化信息的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存在冲突、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设网络文化环境的意识不强和网络文化环境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等方面。第四章,全面探讨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对策。无论是从增强我国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来看,还是从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来看,我们需要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采取综合性的发展对策,全面建设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环境。主要的对策为,加强网络空间的主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完善网络的法律体系,建设网络文化的制度环境。

杨海燕[8](2017)在《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究 ——以北京市X中学为个案》文中指出批判性思维近年来成为语文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其实质就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现代文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占据相当大的部分,相对于文言文的晦涩难懂,现代文的易读性和易操作性使现代文成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良好工具,因此,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采取合适的方法和措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在阅读教学中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以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为话题,结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试图总结出有效的提高学生批判性阅读思维的方法。以北京市朝阳区X中学为研究对象,深入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实践,并结合相关的批判性思维理论和模式,设计了一节发展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实践课,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等手段了解到该校存在着教师思维不活跃,教学模式传统化;学生阅读兴趣较高,思维深度低等问题,结合教师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有效方法总结出了激发学生阅读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等建议,以便为以后的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提供一点参照。本篇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的是研究缘起,研究意义与研究价值,相关的研究综述,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主要介绍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培养批判性思维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的现实有利条件;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以及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所存在的教师教学模式传统化,学生阅读思维深度低等问题;第四部分,分析当前该校初中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低的原因,从教育体制和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限两个方面来分析;第五部分,提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有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发展的建议,从教师方面,学生方面和教材方面来进行准备以及引起学生批判性思维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阅读习惯等措施;第六部分,笔者根据批判性思维的特点和现实中的问题,按照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有效方法来实施的一节以《丑小鸭》为例的课堂案例。

徐向东[9](2016)在《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视角》文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耳熟能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可见培养创新人才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早在2001年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就提出:“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可与高等学校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途径”。其实,作为最早与高等学校合作的大学附中,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教育变革与实验的使命。尤其近年来,一大批大学附中开展了一系列创新人才培养的试点,取得了不少可以起到示范我国其他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然而,也不可否认,在与高校合作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由于社会的过度功利,也出现了一些“虚假合作、浅层合作”现象,从而导致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异化。本研究力图依托作者自身工作经历,立足上海市一所具有一定历史底蕴与办学业绩的大学附中,通过其与大学合作的体制、机制、课程、师资等方面的做法,提炼其自身培养创新人才的经验,结合有关理论就如何促进大学附中与大学的深度合作,以提升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性提出建议。本文首先对我国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进行文献研究,发现几乎所有大学附中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尝试,这种尝试呈现出:同称为附中而与大学合作方式不一、实践的丰富与理论的不足、做法的多样与本质的趋同并存的特点。为此,文章在对大学附中历史回顾及其分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界定了研究的对象,把此类型的大学附中放在整个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视野中进行了面上的分析,即通过对创新人才培养、普通高中创新人才培养、大学附中创新人才培养和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这四个层次,对国内现有经验性成果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说明大学附中在此问题上所具备的特殊价值。同时,分析了当前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实践中所暴露问题,尤其在课程建设上的不足,从而也论述了课程应该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为后续建议做好铺垫。通过对当下国内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现状调查与考察,我们大体可以将合作形成分为: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大、中、小“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模式、大学与高中合作创办实验班模式、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为载体的衔接模式、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项目推进模式、高中与国外学校的项目双赢模式、高中与大学资源互通的实践模式等六种常见合作形式;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较为普遍地存在着如下问题: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同质化,导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单一;合作的功利化,导致在课程资源上相互融合开发不到位、以及课程选择性不够、实施方式单一也导致了在考试评价招生上人才选拔与输出路径狭窄,应试倾向明显等问题;同时合作的空泛化使得大学与大学附中在专业师资共享上,没有制度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的存在,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附中与大学的深度合作,作者结合“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以及命运共同体”的思维框架,从利益相关人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以及合作共同体理论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通过对发达国家美国大学附中的经验寻求深度合作的有关基础。同时,依托上海交通大学附中近几年以课程为核心的特色化改革的成功经验,聚焦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视角来研究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问题。对个案的分析主要围绕与大学合作的角度就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培养对象的选拔、课程设计、教学组织、评价保障等方面展开,以期望从中找到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良方。最后通过调查数据与具体的资料展示了这所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展开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成效检验,从而用实证、用数据证明了大学与附中“追求的崇高、合作目标的清晰、以课程建设作为主要合作载体、加强大学与附中在文化建设上的相容性”等在推进深度合作方面的重要意义。整个研究从文献的、现实的、理论的、国外的以及自身实践的五方面论述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基本经验与问题,结合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揭示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应当在价值维度上有共同追求;在执行维度,课程教学要相融;在保障维度上,管理评价需要相互保障的观点。最后提出了:第一,“自由心灵、自觉追求、自主探索”应当成为创新人才的核心素养,同时也应是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文化基础;第二,特色课程作为深度合作应“率先突破”,大学与附中在课程上融合了才是一种有深度的合作;第三,德育、教学、管理的“系统跟进”才能体现两者的全面深度合作;第四,大学与社会广泛参与、社会需求与个体发展相结合应当成为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操作要点,这四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基于深度合作的创新人才培养实践模式”。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探索中的命题,诘难与指责在所难免,我们应保持“搁置争议,深度合作;先行先试,逐步推广;发展眼光,立足长远”的理论和实践自信,在不断实践、反思、学习、行动、再反思、再学习、再实践……的基础上,为我国基础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担当应有的使命与责任。

李彤[10](2016)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研究 ——以《发现与创造》一课为例》文中认为“互联网+”这一行业热词成为当今焦点,先进的信息传递方式不断更新着教师的教学理念,丰富了课堂教学方式,任课教师只需轻轻点击鼠标,各国的艺术信息就会呈现在学生眼前。然而,教师依赖多媒体传播媒介展示图片,并让学生的欣赏作品的形式逐渐代替了一支笔一张纸的美术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材料在美术学习中的运用也显得不足。教师忽略了引导学生的生活需要、情感表达需要,弱化了多样化材料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普遍偏低、设计表现的意识较弱。因此,广大师生需要提高多样化的材料的学习中的重视程度,改变单纯绘画表现的视觉形式,利用多样性的材料丰富美术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对多样化材料的观察、感受、运用的能力。多样化材料的运用对提高学生学习美术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以及动手能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置身于创造物质、追求物质的社会大环境中,多样化材料运用于课堂对于国内外美术教育发展同样具有前景。我们需要在当今的艺术文化与课堂教学两者间寻找一个平衡,让教师与学生通过多样化材料的运用,产生新的认知感受,拉近学生与艺术的距离,让艺术更接近我们生活。本文以多样化材料为研究对象,对多样化材料在初中美术学习中的运用研究提出自己的观点,全文分为四部分进行具体的探讨。首先,本文对多样化材料在美术学习中的现状背景、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进行论述。从中外艺术作品中分析材料的多样性,结合其在学习中的意义并论述在美术教育中的发展趋势。其次,从我国初中阶段美术课程实施现状、人美版教科书进行分析,通过对中学生多样化材料的学习现状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问题并分析原因。再次,针对《发现与创造》一课中多样化的的实践探索,将课程中出现的材料进行阐述,试图进行教学设计,评价教学效果。最后,主要论述当前教育形势下如何合理的保障教学实施。综述在当下提倡的新时代背景下以学生为主体课程改革中,教师熟悉新技术、应用新技术,这还不够,更重要的是美术教育思想观念的提升,课堂教学设施和多样化材料的准备,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寻找并实施有价值的教育内容。

二、开拓新思想 激发求知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拓新思想 激发求知欲(论文提纲范文)

(1)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建筑隐喻”(论文提纲范文)

引 言
一、马克思何以钟爱隐喻这一修辞形式
    (一)马克思本人的美学背景
    (二)隐喻本身的特性
二、马克思笔下的建筑隐喻用法
    (一)马克思在《序言》之前运用的建筑隐喻
        1.《“莱茵观察家”的共产主义》(1847年)
        2.《共产党宣言》(1848年)
        3.《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2年)
        4.《科布顿、布莱特和吉布森的失败》(1857年,原文是英文)
        5.《马志尼和拿破仑》(1858年,原文是英文)
        6.《关于俄国废除农奴制的问题》(1858年,原文是英文)
    (二)关于马克思建筑隐喻用法的初步说明——兼议恩格斯晚年对《序言》原理的补充
三、马克思建筑隐喻的思想渊源
    (一)法国渊源
    (二)德国渊源
四、马克思建筑隐喻新解
    (一)施工的客观限制
    (二)结构和功能
    (三)规划和变更
    (四)外在目的
结 语

(2)弗洛伊德是男权主义者吗?——重估弗洛伊德的性别理论与父权文化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俄狄浦斯情结”作为父权文化的隐喻
二性解放话语与反父权话语的连接
三女性性欲与父权文化的冲突
四“女性性欲之谜”与精神分析女性主义

(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之处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2.1.1 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国际背景
        2.1.2 习近平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国内背景
    2.2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重视青年培育的思想开创了理论先河
        2.2.2 中国共产党人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相关主张奠定了思想基础
        2.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的青年立志成才观夯实了文化底蕴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内容和逻辑
    3.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内容体系
        3.1.1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3.1.2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基本内涵
        3.1.3 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相关问题
    3.2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逻辑结构
        3.2.1 逻辑起点:肯定青年学生“必将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3.2.2 逻辑中点:青年学生需要补充什么样的“钙”
        3.2.3 逻辑重点: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帮助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3.2.4 逻辑终点:砥砺青年学生“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特征和意义
    4.1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特征
        4.1.1 思想内容具有继承性
        4.1.2 语言表述极富创造性
        4.1.3 理论要求体现实践性
    4.2 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的意义
        4.2.1 丰富了马克思主义青年教育思想及其中国化的理论内涵
        4.2.2 为各级学校“理直气壮”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思路指导
        4.2.3 为广大青年学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指明了前进方向
第5章 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论述精神的实施路径
    5.1 发挥党团委领导作用引领青年学生发展的正确方向
        5.1.1 各级党委要“充分信任、热情关心、严格要求青年”
        5.1.2 共青团要带头“联系青年”做青年学生的榜样
    5.2 整合学校教育资源提升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实际效果
        5.2.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
        5.2.2 优化理想信念教育环境拓宽环境的育人功能
    5.3 调动青年学生主观能动性养成学生自我实现的良好习惯
        5.3.1 改进教育方式唤醒学生学习先进理论的主体意识
        5.3.2 改善引导方法激发学生实现青春梦想的自觉能动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论文写作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写作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相关概述
    第一节 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心理学理论基础
        二、教育学理论基础
    第二节 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一、探究的含义
        二、探究式教学的含义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特点
        一、自主互动性
        二、综合应用性
        三、评价多元性
    第四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有利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执行
        三、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应用分析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进程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的应用现状分析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应用中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部分教师教育理念落后,探究式教学能力不强
        二、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三、部分学校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教学环境不健全
        四、探究式教学的评价体系不完善
        五、其他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应用的对策
    第一节 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探究式教学能力
        一、教师需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二、教师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升自身素质
        三、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探究式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环节的设置和实施
    第二节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增强其探究意识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增强学生探究信心,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三、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第三节 提高探究式教学条件,为师生创造探究氛围
        一、完善教学资源体系
        二、完善教学制度
        三、为师生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第四节 完善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评价体系
        一、教学评价的制定应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二、多种教学评价方法相结合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5)水利工程施工教学对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水利工程施工的课程特点
三、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理论教学紧密联系实践, 培养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2、加强实习生产中的学习, 结合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四、结语

(6)“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何为“慕课”
二“慕课”背景下亟需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作用
三“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
    (一) 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保证主流意识形态的绝对安全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 搭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慕课”平台
    (三) 加强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管理, 提高其政治素养和教育能力
    (四) 适当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五) 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助推学生成长成才

(7)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一)选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选题研究的创新点
    四、选题研究的意义
第一章 网络文化环境的基本理论
    1.1 网络文化环境的含义
    1.2 网络文化环境的特征
        1.2.1 虚拟性
        1.2.2 开放性
        1.2.3 动态性
        1.2.4 复杂性
    1.3 网络文化环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3.1 导向功能
        1.3.2 凝聚功能
        1.3.3 育人功能
        1.3.4 约束功能
第二章 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的影响
    2.1 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要影响
        2.1.1 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素质
        2.1.2 便利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间的互动
        2.1.3 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2.1.4 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主导性
    2.2 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要影响
        2.2.1 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思维空间
        2.2.2 加快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政治社会化进程
        2.2.3 诱发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失范行为
        2.2.4 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知冲突
    2.3 网络文化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主要影响
        2.3.1 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
        2.3.2 开拓了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2.3.3 导致了西方文化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渗透
        2.3.4 冲击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第三章 网络文化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3.1 文化信息的多样性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存在冲突
    3.2 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与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脱节
    3.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建设网络文化环境的意识不强
    3.4 网络文化环境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
第四章 网络文化环境建设的对策
    4.1 加强网络空间的主流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
    4.2 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平台,实现网络文化资源的整合
    4.3 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网络素养
    4.4 完善网络的法律体系,建设网络文化的制度环境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究 ——以北京市X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一、符合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有利于促进语文阅读教学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文献检索
        二、代表性作品和思想
    第四节 概念界定
        一、批判与批判性思维
        二、阅读教学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第一章 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意义
    第一节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一、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可行性
        二、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
    第二节 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性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二章 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第一节 教师思维活跃性差,模式相对传统化
        一、北京市X中学教师状况调查
        二、北京市X中学语文教师课堂观察
    第二节 学生阅读兴趣比较高,思维深度低
        一、学生问卷调查情况
        二、学生现代文阅读批判性思维的发展的课堂观察
    第三节 课堂气氛不活跃,缺乏生机
第三章 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低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传统文化与教育体制原因
    第二节 学生知识储备不足,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有限
第四章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改进意见
    第一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准备阶段
        一、教师方面
        二、学生方面
        三、教材准备方面
    第二节 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施过程
        一、引入情景,创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批判性阅读意识
        二、传授方法和解决鼓励创新,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三、展开研究性阅读和比较性阅读,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第五章 课堂教学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现代文阅读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的现状调查
    附录2: 现代文阅读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访谈提纲
致谢

(9)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
        二、国家创新驱动战略需要教育创新
        三、教育创新过程中“名大学附中”责任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普通高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二、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三、大学与大学附中的合作研究
        四、文献研究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目标
        三、主要研究内容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难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难点
第二章 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国外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史
        一、国外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程
        二、与大学升学对接的课程开发的合作
        三、在教育制度上衔接的大学预科合作
    第二节 我国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史
        一、我国中学与大学合作的历程
        二、我国高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我国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历史
        一、实施载体主要集中在各类实验班的创设上
        二、合作主要体现在大学附中利用大学的优势资源
    第四节 中学与大学合作历史考察的启示
        一、充分重视高中阶段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大学附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具有独特价值
        三、课程为核心开展创新人才培养的合作研究
第三章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现状调查与问题
    第一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及有关说明
        二、问卷调研统计数据分析
        三、调查初步发现
    第二节 当下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创新人才培养课程的改革
        二、创新人才培养生涯教育的设计与实施
        三、创新人才培养的专业师资开发
        四、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创新
    第三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六种模式
        一、大中小“一条龙”整体教育改革模式
        二、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创办实验班模式
        三、开设大学先修课程为载体的衔接模式
        四、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项目推进模式
        五、大学附中与国外高校的双赢合作模式
        六、大学附中与大学资源互通的实践模式
    第四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的同质化问题突出
        二、合作的功利化倾向易见
        三、合作的空泛化特点明显
第四章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分析
    第二节 大学附中与大学合作的理论分析
        一、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其理解
        二、共同体理论及其理解
        三、主体间性理论及其理解
    第三节 关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深度合作理论
        一、深度合作的理论
        二、反思性实践理论及其借鉴
        三、深度合作实践的理论架构
第五章 大学与中学合作的美国经验
    第一节 美国大学附属中学的发展概况与特点分析
        一、大学创办大学附中的动因多样而复杂
        二、部分传统的大学附中自身转型
        三、在线大学附属中学发展迅猛
        四、培养创新人才是大学附中的追求
    第二节 中美大学附属中学发展过程中的启示
    第三节 美国大学附属中学的典型案例
        一、案例之一:纽约城市学院附属数学、科学和工程高中
        二、案例之二: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
第六章 一所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共同愿景——深度合作的基础
        一、大学与附中的共同愿景
        二、共同愿景在附中的内化
    第二节 课程共建——深度合作的实践突破
        一、科技实验班的早期探索
        二、拓展型及研究型课程的共建
        三、创新人才课程体系的创建
    第三节 教学活动——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日常抓手
        一、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人才培养的评价体系
        三、创新人才的甄别选拔途径
        四、生涯指导课程与教学的设计
    第四节 教师互动——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基本保障
    第五节 资源互通——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支撑条件
    第六节 深度合作的成效检验
        一、实验成果的展示
        二、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教学方法的创新
        四、课程建设的成效
        五、调查数据的论证
第七章 关于大学附中与大学深度合作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逐步建立深度合作的“分层运作”教育体系
        一、深度合作的基本原则
        二、“课程”作为深度合作的“率先突破”
        三、“教学、德育、管理”的系统跟进
    第二节 “多方联动”作为深度合作的运作方式
        一、政府的管理体制
        二、外来的教育资源
    第三节 “一致协同”作为深度合作的秉持理念
        一、搁置争议,深度合作
        二、先行先试,逐步推广
        三、发展眼光,立足长远
结语
附录
    一、调查问卷
    二、对在校老师的访谈提纲
    三、对2010-2014届部分毕业生的访谈提纲
    四、对部分大学附中校长的访谈提纲
    五、50所美国大学附中名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研究 ——以《发现与创造》一课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背景与依据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思路
一、美术学习与多样化材料运用
    (一) 美术作品的创造离不开多样化材料
    (二) 美术学习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意义
        1. 材料的种类与特性
        2. 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材料的重要性
二、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现状
    (一) 初中美术教材中涉及的各种材料
    (二) 多样化材料运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1. 师生对材料的认识不足
        2. 课时限制材料运用的种类
        3. 生活废弃材料利用率低
        4. 材料利用的方法较为单一
三、《发现与创造》课程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实践探索
    (一) 多样化材料运用的指导思想
        1. 选择贴近生活的多样化材料
        2. 注重观察材料形成设计思维
        3. 多角度体验材质并运用材料
    (二) 多样化材料运用的教学过程
        1. 欣赏艺术作品引入材料
        2. 感知物质特性体验材料
        3. 巧用造型手法运用材料
        4. 命名创作主题升华材料
    (三) 多样化材料运用的教学效果
        1. 分组收集材料体验学习趣味
        2. 利用废弃材料增强环保意识
        3. 感受材料特性激发创新思维
        4. 多用生活材料提高审美能力
四、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保障
    (一) 多样化材料运用的前期准备
        1. 师生共同制订材料目录表
        2. 教师准备多种材料的百宝箱
    (二) 多措并举收集多样化材料
        1. 充分挖掘自然材料
        2. 多种途径运用废弃材料
    (三) 为多样化材料运用提供实施条件
        1. 保证多样化材料运用的时间
        2. 保证多样化材料运用的空间
    (四) 创造性地运用多样化材料
        1. 善于发现,改变材料观念
        2. 勇于创新,改造废旧物品
        3. 乐于实践,改善生活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开拓新思想 激发求知欲(论文参考文献)

  • [1]历史唯物主义法学原理中的“建筑隐喻”[J]. 姚远.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20(06)
  • [2]弗洛伊德是男权主义者吗?——重估弗洛伊德的性别理论与父权文化的关系[J]. 林品. 中国女性文化, 2020(01)
  • [3]习近平新时代青年学生理想信念重要论述研究[D]. 李小兰. 吉林大学, 2020(08)
  • [4]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研究[D]. 崔阳.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19(01)
  • [5]水利工程施工教学对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探讨[J]. 张宁,舒涵. 青春岁月, 2018(17)
  • [6]“慕课”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 张蕴.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8(06)
  • [7]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文化环境建设[D]. 王亚琳. 济南大学, 2017(03)
  • [8]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究 ——以北京市X中学为个案[D]. 杨海燕. 中央民族大学, 2017(08)
  • [9]大学附中培养创新人才的研究 ——与大学深度合作的视角[D]. 徐向东.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5)
  • [10]初中美术学习中多样化材料运用的研究 ——以《发现与创造》一课为例[D]. 李彤.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开拓新思路,激发好奇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