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开关延时技术在轻烃装置中的应用

空气开关延时技术在轻烃装置中的应用

一、空气开关延时起跳技术在轻烃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郝一霖[1](2020)在《基于液压密封的呼吸阀性能研究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储罐是石油化工行业的必备设备,呼吸阀和液压安全阀是储罐安全呼吸系统的重要附件,安全呼吸系统为储罐提供安全通气路径,其作用是防止储罐因超压或真空度过大导致结构破坏,同时可减少储罐内介质的蒸发损失。呼吸阀是安全呼吸系统的核心,现有呼吸阀采用机械结构实现密封。该种密封形式在呼吸阀阀盘出现松动变形或密封面污染破坏等情况下会导致呼吸阀开启压力失准、开启失灵和密封不严等问题。污染环境并存在储罐超压运行引发失效破坏的事故发生。液压安全阀采用液体密封技术,密封效果好,但传统结构只适用于紧急开启,开启后密封液被排出阀外,单次使用后需要人工回注密封液恢复功能。本课题根据目前广泛采用的传统机械式呼吸阀和液压安全阀的结构原理和使用经验,总结目前机械式呼吸阀和液压安全阀的主要缺陷,基于液压安全阀的液体密封原理,改进和优化液压安全阀内部结构,通过设置气液分离结构强化阀内气液两相流分离作用,通过设置回流结构实现密封液的单独循环,实现了基于液体密封技术的新型呼吸阀。该新型呼吸阀具备在密封状态的完全密封性能,同时密封液在呼吸阀开启后不随气流夹带,实现了循环使用和自动复位。通过对气液分离结构、回流结构的有限元流场分析,得到了呼吸阀的开启压力、流速分布和水体积分布规律,验证了该结构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优化新增结构的设计参数。依据呼吸阀类产品的相关国家标准构建实验测试平台。对基于液压密封的呼吸阀进行了开启压力和通气量等实验测试,实验结果与有限元模拟仿真结果吻合性较好,通气量和开启压力等指标复合国家标准要求。在某石化储罐进行了现场运行试验。试验结果证明,基于液体密封原理的呼吸阀,密封性好,不存在微泄露、开启失灵问题。密封液无外溢,可实现长周期安全可靠运行。

杨骏[2](2020)在《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对生产安全及环境保护要求日趋严格,同时石油化工行业对自身节能减排等方面也有充分的考虑,瓦斯回收装置成为石油化工行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瓦斯回收装置收集的瓦斯气含硫量高,将无法直接用于加热炉燃烧。而且,加热炉烟气安装的烟气分析仪直接与地方政府环保部门在线联网,如若发现烟气硫含量超标将进行严肃处理。因此,我们需先将瓦斯气进行脱硫处理再加以利用。同时,瓦斯气脱硫效果差将直接影响加热炉烟气的检查。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中的火炬装置能够在炼油装置出现突发情况时进行瓦斯气的燃烧,降低环境污染,保护上游装置的安全运行。因此,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安全平稳运行就显得格外重要。本论文主要以某石化企业瓦斯回收控制系统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深入研究分析了瓦斯回收装置的工艺流程,明确了整体控制思路。2.根据控制需求构建了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并从控制系统的全面规划、硬件配置、软件组态编程和数据传输几方面探讨了AB在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的应用,并在以上过程的基础上,具体解释了基于AB PLC控制的瓦斯回收系统的实现。同时,通过OPC技术实现了过程数据的采集,确保了系统通讯的实时有效。3.对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自动控制情况进行了优化,保证了瓦斯回收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经过设计后系统操作系统更加简单、便捷,系统运行更加平稳。用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算法构建基于PLC的脱硫塔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并重点对控制器的设计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最终实现了基于PLC的锅炉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研究结果表明:瓦斯回收控制系统升级采用最优的控制系统选型和最佳的设备配备,通过对系统的升级,使得改造后的系统在装置的安全平稳运行、工艺控制的准确性和系统数据传输运行稳定性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以后其他类似系统升级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孙晟璐[3](2019)在《基于CENTUM VP的废气回收控制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快速发展,废气治理已经不再是类似甲醛这样单一的化合物,而是一种含有大量烃类、酯类、醛类和酚类等气体且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而我国大多炼厂对VOCs的处理技术不够完善,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空气中。为了响应国家“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发展理念,国家环保部门提高了石油化工行业中VOCs的治理要求,因此如何有效地监测和控制石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VOCs,对实现石化行业的绿色生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应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以集散控制系统为平台,对VOCs进行监测与控制,充分利用其高可靠性、灵活性强、控制功能齐全、易于维护的优势,设计了基于CENTUM VP的废气回收控制系统。本文首先简要叙述了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的背景和意义,概述了废气回收控制技术的发展现状。第二,介绍了废气回收系统的工艺流程和控制方案,设计了单回路控制和PID控制的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用于控制温度、压力、流量和液位等工艺参数。第三,详细阐述了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的硬件结构,并完成了硬件设备的配置和通讯。并通过CENTUM VP组态软件完成了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的组态工作,主要用于控制站、操作站、节点、I/O卡件、系统监控界面以及联锁报警等组态。第四,详细阐述了常规控制方案工程实施过程,包括硬件通讯检测、逻辑组态、编写控制算法、设计控制器、和控制算法的仿真。并在CENTUM VP组态软件中进行了离线调试和模拟运行。并在CENTUM VP组态软件中进行了离线调试和模拟运行。第五,为了使废气回收系统工艺参数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本文在常规PID控制方案基础上,利用CENTUM VP自带的控制模块、逻辑模块、运算模块设计了相应的先进控制器,实现了废气回收系统的先进控制。最后,将所设计的废气回收控制系统应用于某石化厂的罐区废气回收控制系统中。控制系统投用后,该炼厂的废气回收率均达到99%以上,处理后排放的净化气中非甲烷总烃浓度≤50mg/m3,硫化氢浓度≤1mg/m3,有机硫化物:≤1mg/m3,苯<4mg/m3,回收率大于97%,达到了国家颁布的废气治理标准,体现了废气回收控制系统设计的重要性。

张旭平[4](2019)在《电磁驱动实验技术及其加载下聚苯乙烯的动态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磁驱动加载可通过不同负载结构实现超高速飞片发射、准等熵压缩、柱面套筒内爆等加载,是一种可实现冲击、准等熵、冲击-准等熵等多热力学路径加载的实验技术,在极端条件下材料动力学、航天器防护超高速撞击地面模拟和高能量密度物理等领域研究中有重要应用。论文选题为电磁驱动实验技术及其加载下聚苯乙烯的动态行为研究,从应力波理论分析、磁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和实验三个方面开展了磁驱动一维应变冲击加载精密物理实验技术和磁驱动小尺寸固体套筒内爆实验技术研究。在此基础上应用建立的磁驱动一维平面冲击加载精密实验技术,从实验、理论和数值模拟方面深入研究了高压、高应变率条件下聚苯乙烯的物理和力学性质。论文取得的主要进展和创新性结果有:1)基于CQ4装置发展和建立了磁驱动一维平面冲击加载精密物理实验技术,为材料的冲击加载动力学行为和超高速撞击现象实验和理论研究等提供了一种技术途径。基于自行研制的紧凑型脉冲功率装置CQ4的电参数特性,利用3D Ansoft Maxwell电磁场分析软件和LS-DYNA 980磁流体动力学模拟程序,深入分析了磁驱动平面负载结构的电磁和力热分布特性,提出了一种满足一维平面冲击加载的优化磁驱动负载电极结构,基于CQ4装置进行了磁驱动飞片速度、平面性和有效厚度等特性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采用优化构型典型实验中初始尺寸10mm(宽)×0.7mm(厚)的飞片在7km/s速度时,其直径6mm内撞靶时间标准差小于11ns、有效厚度大于0.44mm。飞片应用验证实验中,冲击Hugoniot粒子速度不确定度不大于2%(k=2)、冲击波速度不确定度不大于4%(k=2),满足一维平面冲击加载精密物理实验要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负载电极结构,充分利用装置能力实现了将尺寸10×6×0.33mm的铝飞片发射至18km/s的超高速度。2)基于CQ7装置发展和建立了磁驱动小尺寸套筒内爆实验技术,实现了套筒压缩准静态磁场获得超高脉冲强磁场技术,为柱面压缩汇聚增压的材料超高压状态方程、新型磁约束聚变动力学过程研究建立了实验技术基础。依据新研制建立的脉冲功率装置CQ-7的电参数特性,利用电磁场模拟和套筒内爆动力学理论计算分析结果,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固体介质绝缘的低电感、磁场分布均匀、加载可靠的磁驱动套筒内爆负载电极结构;研制了一种直径1.5mm、单点90°反射PDV测速探针,用于磁驱动小尺寸套筒内爆速度连续测量;建立了多点反射测速和激光阴影高速摄影套筒内爆均匀性测量技术。在此基础上,基于CQ-7装置开展了磁驱动套筒内爆速度和加载均匀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装置同时放电、工作电压75 kV情况下将初始尺寸Φ7 mm×0.4 mm(外径×厚度)的铝套筒驱动至速度10.02 km/s以上。多点反射测速和激光阴影高速摄影结果显示磁驱动尺寸Φ7mm外径、0.4mm-0.5mm厚套筒内爆过程套筒保持良好的圆周性和均匀性,其中测点偏离圆周极值约0.030mm,套筒内表面光滑,边界清晰。采用磁驱动固体套筒压缩预置初始准静态磁场方法实现了脉冲强磁场压缩,在峰值8.84T、上升沿1ms的初始预置磁场下,获得了 357T的脉冲强磁场。3)利用发展和建立的磁驱动一维平面加载精密物理实验技术,从实验和理论上研究了高压、高应变率条件下聚苯乙烯的完全物态方程、动态屈服行为、折射率、有效极化率等物理力学特性,获得了一些新的科学认识,为其更好工程应用奠定了基础。a.基于Helmholtz自由能模型,建立了 500GPa压力范围内聚苯乙烯的三项式完全物态方程:采用分段处理分别描述聚苯乙烯离解相变前后状态的方法,建立了聚苯乙烯基于Helmholtz自由能模型的完全物态方程。利用磁驱动冲击和二次冲击压缩实验获得的Hugoniot和Re-shock数据确定了模型参数,获得的完全物体方程能很好的描述500GPa内聚苯乙烯的高压响应特性。通过比较自由能模型、混合物方法及由热力学关系近似计算的聚苯乙烯的冲击温度,结果表明获得的自由能模型能更好的描述聚苯乙烯的热动力学响应。b.获得了高应变率106/s下聚苯乙烯的动态屈服行为:实验获得了聚苯乙烯的Lagrangian声速和准等熵压缩线,声速在粒子速度200m/s内为非线性关系,粒子速度200m/s以上与粒子速度呈线性关系。采用弹塑性分析方法获得聚苯乙烯高压下的屈服强度,应变率约07×106/s时聚苯乙烯的初始屈服强度值为0.16GPa。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聚苯乙烯Steinberg-Guinan强度模型参数,该本构模型能很好的描述和预测实验条件下聚苯乙烯的动态力学行为。采用材料实验机和分离式Hopkinson杆获得了聚苯乙烯的准静态和中应变率下的力学性能,得到了聚苯乙烯的屈服应力-应变关系。聚苯乙烯初始屈服强度有明显的应变率效应,但是屈服应力在高应变率范围未出现随应变率急剧增大现象,该现象可能由实验应变率范围内聚苯乙烯不存在β力学损耗峰导致。c.获得了聚苯乙烯在离解起始压力附近的折射率。结合完全物态方程、Lorentz-Lorenz方程、单振子模型,获得了聚苯乙烯的有效极化率、禁带宽度及驱动聚苯乙烯离解相变的主导因素:研究了冲击加载下聚苯乙烯的折射率和有效极化率,实验获得了聚苯乙烯在离解起始压力附近的折射率。结合完全物态方程、Lorentz-Lorenz方程、单振子模型,获得了聚苯乙烯的有效极化率、禁带宽度与压力、温度、密度的量化关系。聚苯乙烯的有效极化率从常态下的1.28×10-23cm3下降到30GPa压力时的0.98×10-23m3。最低能量间隙则在20GPa以上小于2eV,即小于很多半导体材料的禁带宽度。在聚苯乙烯离解后有效极化和最低能量间隙对温度上升比和密度或压力的变化更敏感,认为冲击加载中聚苯乙烯离解从绝缘到半导体这一转变过程主要是由温度上升引起。

林琪[5](2018)在《裂解炉优化改造与节能增效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裂解炉是乙烯装置的核心,裂解炉的原料和燃料的利用率直接影响装置的目标产品收率和综合能耗,并决定了乙烯装置的经济效益。茂名石化裂解炉经过长时间运行后出现了处理能力下降、热效率降低、运行周期短、能耗增加、原料适应性差等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并适应国家新的绿色发展要求,本文分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并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等方法对裂解炉进行了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采用合理的改造方案对裂解炉进行了节能增效与优化改造,同时研究了原位涂层、低氮燃烧等新技术在茂名石化裂解炉上的应用效果。在合理分析问题查找各问题关联性的基础上,对裂解炉进行综合改造可以较好提升裂解炉的整体性能。对H-119炉更新并增加对流段盘管、更换新型辐射段炉管和衬里等改造后,恢复了最初设计处理能力,热效率由改造前91.78%提高到94.28%,运行周期由40天增加到85天。原位涂层技术适用于小管径炉管,可有效延长裂解炉运行周期。对H-115炉原位涂层改造后投料负荷提高了0.8t/h,平均运行周期延长近30天,清焦频率降低1.24次/年。将新型低氮燃烧器用于茂名石化裂解炉,并有效降低了裂解炉烟气中的NOx含量。低氮燃烧器改造后,燃烧器燃烧状态良好,烟气中NOx含量小于90 mg/m3,达到了国家排放新标准。先进控制系统能够有效提高装置运行的平稳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装置能耗,增加目标产物的收率。1#裂解装置PID整定后自控率由56.2%提高至96.64%,平稳率由87.1%提高至96.74%;2#裂解装置PID整定后自控率由55.6%提高至95.71%,平稳率由80.4%提高至97.3%;同比优化前1#裂解装置能耗下降约1%,2#裂解装置能耗下降约2%。原料轻质化是裂解装置降低能耗、增加双烯收率的有效途径。烧焦气返炉膛改造是建设环保型企业,提升装置环保水平的有效方式。1#裂解装置裂解炉烧焦气返炉膛改造有效减少了烧焦过程中排放的粉尘、药剂残留物等污染物;但烧焦气接入炉膛会对炉膛负压造成一定的影响。

黄紫嫣[6](2018)在《ODP典型站位酸解烃地球化学特征、提取技术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指示意义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天然气水合物这种新型清洁能源在世界各国受到了广泛重视,因此目前亟需对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技术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烃类地球化学方法是常用的水合物勘探技术之一,对于水合物的调查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国际大洋钻探计划ODP/IODP主要获取钻井岩心中游离气,但游离气获取成本高,且反映的主要是成藏中“动态”过程,而岩心中的吸附态烃气(酸解烃)能够比较完整保留着油气聚集及油藏形成过程中,各储层中烃类气体的含量和变化情况,可从实验结果得出的具体烃类气体含量值,获得轻烃异常区,从而圈定油气藏赋存区。本文申请了ODP/IODP典型水合物站位中354个钻井岩芯样品,通过自主研发的脱气仪器提取其中的酸解烃气体,系统地总结了不同站位井中沉积物无机碳指标特征及其与水合物赋存区酸解烃烃指标之间的关系,详细地对比了碳酸盐含量及其同位素特征与酸解烃组分特征之间的相关性规律,将井中不同指标进行了对比与统一,旨在为有利于天然去水合物聚集的最佳地质条件和环境的识别提供地球化学方面的依据,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有着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应用价值。研究表明:(1)具有自生碳酸盐属性的冷泉碳酸盐和浊积岩常常与水合物伴生,是水合物赋存发育的最佳地质条件和环境之一。(2)酸解烃是表征碳酸盐岩吸留烃类组分的地球化学指标,酸解烃指标在碳酸盐和浊积岩上具有不同的有地球化学特征,有助于自生碳酸盐和浊积岩的识别。(3)冷泉和甲烷渗漏碳酸盐岩分布是甲烷厌氧氧化反应(AMO)过程的响应,具有高于井中酸解烃甲烷和碳酸盐均值的显着地球化学特征。(4)浊积岩层酸解烃甲烷大于或接近于井中酸解烃甲烷均值,具有高频低幅值波动的地球化学特征。在对ODP/IODP样品进行脱气获取酸解烃的过程中,由于脱气装置是手工操作,不仅操作过程繁杂而且废品率较高,装置的稳定性也不强,鉴于酸解烃对于天然气水合物的良好指示作用,为了满足增加的酸解烃提取需求,对酸解烃脱气装置进行改装。本文通过对天然气水合物现阶段的烃类气体前处理原理、仪器等的综合调研,完成了全自动化仪器改装,经测试各项仪器性能测试均符合要求。

陈峰[7](2017)在《蒸汽节能技术在宝钢化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宝钢化工的蒸汽是由宝钢股份大院蒸汽系统供应的,再通过管网输送至各用能装置。目前宝钢化工蒸汽系统的节能降耗研究工作都集中在各用能装置的蒸汽使用过程的运行参数的调整优化上,很少对蒸汽系统本身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研究。尤其是用蒸汽管网在输送过程中直接降压为用能装置供能;大量蒸汽冷凝水直接自然降温回收使用;部分用能装置内换热网络仍有较大优化空间等方面,未进行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研究。本文首先对宝钢化工蒸汽系统的基本情况及现状进行全面的调研分析,内容包括蒸汽的种类、用途和管网分布及主要用户的蒸汽使用概况等相关信息。其次,分析研究目前化工行业的蒸汽系统的主要的节能技术的原理及应用范围。最后根据宝钢化工蒸汽系统的实际情况,在能量转换、能量利用、能量回收这三个环节,匹配合理的节能技术,提高蒸汽系统的利用效率,减少蒸汽消耗,从而降低装置能源成本。

贺会策[8](2017)在《基于海底观测网的溶解甲烷高精度传感探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由于生物化学作用、下覆油气资源渗漏扩散以及天然气水合物失稳分解的存在,造成了海水中溶解甲烷浓度的不均匀性分布。海水中的溶解甲烷浓度不仅对全球气候和海洋环境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也是发现天然气水合物赋存区的有效依据之一。传统的流体地球化学方法无法实现对海水溶解甲烷浓度的原位实时监测。目前,国际海洋环境调查和水合物资源勘探中,溶解甲烷传感器技术已经向着原位实时、高效连续的测试方式和方向发展。本文针对基于海底观测网的溶解甲烷原位高精度传感器的研制,从技术设计、系统组成、工作原理以及相关的实验和海试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主要完成了以下研究内容:(1)从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出发,系统总结了海水溶解甲烷的传统流体地球化学测试方法和原位检测技术研究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海水溶解甲烷原位高精度传感器系统的整体框架和工作原理的技术设计。(2)完成了基于海底观测网的溶解甲烷传感器设计的关键技术研究。具体包括,耐压舱设计与结构布局、海水降压稳流与系统内外海水循环、海水气液分离与气体定量进样、气态烃高精度检测、在线色谱工作站与甲烷数据采集发送,以及系统的集成控制与通讯供电等几大关键技术的研发设计。(3)在传感器各技术单元工作原理和技术指标建立确定的基础上,针对其工作环境适应性、测试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对测试数据的校正计算等方面开展相关的实验和校正方法研究。具体内容包括,海水温压模拟实验、气态烃检测系统测试数据校正及精密度计算、海水溶解甲烷浓度计算以及按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规定的环境测试实验等。(4)甲烷传感器试验样机研制完成后,通过青岛两次阶段性海试试验和南海站平台入网接驳测试试验,进一步验证了系统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工作测试性能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对工作环境的适应性等要求,并成功获得多组我国黄海和南海海水溶解甲烷浓度数据。(5)总结研究工作与结论认识,针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案和建议,为进一步完善系统的功能和测试性能奠定了基础。

赵宁娟[9](2015)在《制氢装置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国内炼油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对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今后中国炼油工业加氢工艺还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石油化工企业对制氢装置的建设和扩能需求量还会有大发展。烃类水蒸气转化制氢仍是未来炼厂制氢的基本工艺选择。制氢装置中的水碳比控制、变压吸附控制、转换炉燃烧是组成炼油生产工艺流程的重要环节,是轻烃蒸汽转换制氢过程中提高氢纯度、延长催化剂寿命、节约能源、资源的主要控制方案。所以,高水平的自动化控制能实现使制氢装置生产过程中工艺参数的连续性、控制的稳定可靠性。我国烃类制氢和国外综合水平还有差距,制氢综合能耗还较高。主要原因:设备质量不过关,仪表控制水平不高,操作难度大经验不足,制氢装置由于原料组成波动常常使水碳比不准、PSA吸附时间难以确定;但实际上不少安全联锁逻辑程序设计不合理导致非计划开停车较多也是制氢能耗较高。本文在深度研究分析轻烃蒸汽转化制氢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应用现代先进的仪表控制技术,设计出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主要回路的控制方案包括变压吸附、水碳比控制、汽包液位三冲量控制系统、转换炉温度控制和安全生产联锁保护等,并根据制氢装置运行经验对关键控制进行优化;利用DCS控制系统强大的运算控制能力,FOXBORO公司提供的先进PID控制算法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从而达到降能减耗的目的。在检测主要的控制参数、计量水、蒸汽、风等公共能源,与紧急停车的安全联锁相关的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参数时根据工况条件及工艺数据,正确的选择国内外成熟技术的自动化仪表。针对水碳比控制不稳,增加进口在线分析仪表,精准测量混合原料气组成,及准确分析碳含量,以便精确控制水碳比及燃烧的瓦斯量,达到明显的节能效果。通过优化变压吸附部分吸附时间的调整方式,提高了产品纯度及回收率。最后根据生产实际情况,结合生产需求对系统进行优化改进,利用I/A系统和TRICON系统实现了制氢装置的自动化控制与安全保护。通过对优化后运行装置的耗能数据采集、比较,装置达到最终节能降耗的控制目标。

魏忠昕[10](2015)在《天然气处理装置火炬气回收技术与工程应用》文中指出本文以第三气体处理厂为研究背景,对天然气处理装置火炬气的回收技术与工程应用进行了详细研究,突破了林德公司原设计,研发了放空火炬气回收技术。该技术将三气厂放空管网内的放空火炬气通过气柜、压缩机组等设施回收利用,同时确保装置在紧急状态下的安全、快速放空。该技术的现场应用最终达到了熄灭火炬的目的,不但提高了企业的资源利用率,做到清洁生产,也减少了温室气体及废气的排放,保护了周边区域的环境。本研究中,放空火炬气回收技术包括对火炬回收气的来源与气量的分析、回收工艺的路线分析与确定、回收关键设备的确定以及火炬气回收安全控制系统的确定,在技术状态确立基础上,开展火炬回收动态模型建模测试。通过研究,对于三气厂而言,采用两种方法对放空火炬气流量进行间接测量,分别为火焰高度法、累积气量差值法;放空火炬气回收工艺路线主要分为气柜储存加压回收工艺和直接抽吸压缩回收工艺,按照三气厂的实际情况,选用气柜储存加压回收工艺对火炬气进行回收;三气厂放空火炬气的储气柜采用橡胶膜密封干式气柜,其公称容积为2000 m3;回收压缩机采用湿式螺杆压缩机,并采用变频电机使回收系统运行更平稳;综合考虑回收系统安全运转和火炬系统紧急情况安全,紧急放空设施设计为紧急放空阀、水封设施、管道爆破片三个压力依次提高的冗余设置,其中紧急放空阀选用气动快速球阀;通过建立动态模拟模型,测试装置经受动态负荷的能力或外部干扰下的动态特性,为实际生产操作提供了重要指导。火炬气回收技术的现场工程应用表明,该技术解决了长期以来因放空火炬燃烧造成的资源浪费、温室气体及废气排放、热辐射、光污染等环保问题,避免了因此引起的各类工农关系问题,为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该成果的应用实现了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为国内类似装置的改造提供了经验。

二、空气开关延时起跳技术在轻烃装置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空气开关延时起跳技术在轻烃装置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液压密封的呼吸阀性能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安全呼吸系统意义
    1.2 呼吸阀及液压安全阀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课题主要内容
2 呼吸阀和液压安全阀
    2.1 呼吸阀功能及分类
        2.1.1 呼吸阀工作原理
        2.1.2 呼吸阀启动原因
        2.1.3 呼吸阀分类
        2.1.4 呼吸阀选型标准及泄漏量
        2.1.5 呼吸阀缺点总结
    2.2 液压安全阀分类
        2.2.1 液压安全阀工作原理
        2.2.2 液压安全阀分类
        2.2.3 液压安全阀失效原因
        2.2.4 液压安全阀选型标准
        2.2.5 液压安全阀缺点总结
    2.3 本章小结
3 液压安全阀结构和原理
    3.1 传统液压安全阀
    3.2 带积液槽液压安全阀
    3.3 气液分离结构
    3.4 气液分离结构数值仿真分析
        3.4.1 密封液的选择
        3.4.2 计算模型的确定及简化
        3.4.3 建立模型
        3.4.4 简化模型
        3.4.5 密度设置
        3.4.6 网格的划分
        3.4.7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3.4.8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3.4.9 增加气液分离结构液压安全阀云图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液封呼吸阀
    4.1 数值仿真建模及边界条件
        4.1.1 建立模型
        4.1.2 简化模型
        4.1.3 网格划分
        4.1.4 边界条件和初始条件
    4.2 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4.3 液封呼吸阀气液分离结构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
    5.1 呼吸阀测试简介
    5.2 检验平台设计及测试方案制定
        5.2.1 开启压力试验
        5.2.2 通气量试验
    5.3 测试方案制定
        5.3.1 测试目的
        5.3.2 测试步骤
        5.3.3 试验所需设备
    5.4 试验过程及数据
    5.5 呼吸阀现场测试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硕士学位论文缴送登记表

(2)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PLC控制系统发展历史
    1.3 瓦斯回收工艺及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4 PID和模糊控制研究现状
    1.5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瓦斯回收工艺概述
    2.1 瓦斯回收装置简介
    2.2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及重要参数
        2.2.1 气柜系统工艺流程
        2.2.2 装置主要设备技术指标
        2.2.3 工艺控制参数
        2.2.4 气柜系统的正常运行流程
    2.3 火炬系统操作规程
        2.3.1 火炬系统概况
        2.3.2 火炬工艺流程简述
        2.3.3 火炬系统工艺控制指标
        2.3.4 火炬点火系统操作法
    2.4 本章小节
3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3.1 控制系统现状和存在问题
        3.1.1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现状
        3.1.2 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更新的必须性
    3.2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方案的确定
        3.2.1 升级改造的原则和要求
        3.2.2 确定方案
    3.3 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平台设计
        3.3.1 控制系统的硬件平台设计
        3.3.2 控制系统的软件平台设计
    3.4 典型控制回路的编程
        3.4.1 联锁点火控制
        3.4.2 压缩机连锁控制
    3.5 人机界面的开发利用
        3.5.1 控制系统人机界面开发利用的一般性规范
        3.5.2 人机界面功能架构
    3.6 本章小结
4 过程数据采集
    4.1 瓦斯回收控制系统数据采集的应用需求
    4.2 解决方案
    4.3 OPC技术
        4.3.1 OPC概述
        4.3.2 OPC服务器
        4.3.3 OPC技术的应用
    4.4 过程数据采集与处理的实现
    4.5 本章小结
5 PID控制性能优化
    5.1 PID控制基本理论
    5.2 PID模糊控制理论
    5.3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
    5.4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设计
        5.4.1 模糊PID控制策略
        5.4.2 模糊PID控制设计
        5.4.3 模糊自适应PID在 PLC中的实现
    5.5 本章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基于CENTUM VP的废气回收控制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背景来源及其意义
    1.3 国内外废气处理技术发展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2 废气回收控制系统工艺介绍
    2.1 工艺流程简介
        2.1.1 废气压力排放单元
        2.1.2 废气处理单元
    2.2 废气回收系统的常规控制方案
        2.2.1 低温柴油吸收单元控制方案
        2.2.2 催化氧化单元控制方案
    2.3 本章小结
3 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的硬件配置
    3.1 CENTUM VP的硬件构成
        3.1.1 人机界面操作站(HIS)
        3.1.2 现场控制站(FCS)
    3.2 I/O卡件简介及现场仪表配置
        3.2.1 I/O卡件简介
        3.2.2 现场仪表
    3.3 本章小结
4 软件系统设计
    4.1 CENTUM VP组态软件介绍
        4.1.1 内部模块及功能
        4.1.2 CENTUM VP组态流程
    4.2 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组态设计
        4.2.1 建立新工程
        4.2.2 常用仪表介绍
        4.2.3 监控界面组态
    4.3 本章小结
5 控制方案工程实施
    5.1 硬件通讯状态测试
    5.2 启动CENTUM VP
    5.3 常规PID控制器设计
        5.3.1 PID控制算法介绍
        5.3.2 PID控制算法仿真
        5.3.2 PID参数整定
    5.4 废气回收控制系统的先进控制设计
        5.4.1 常规控制方案存在问题
        5.4.2 .先进控制方案介绍
        5.4.3 先进控制器设计
        5.4.4 预测函数控制算法仿真
        5.4.5 先进控制过程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完成的科研项目

(4)电磁驱动实验技术及其加载下聚苯乙烯的动态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面磁驱动加载技术
        1.2.2 磁驱动套筒内爆加载技术
        1.2.3 高压下聚苯乙烯状态方程研究
        1.2.4 聚苯乙烯的屈服特性
        1.2.5 聚苯乙烯高压下的光学性质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磁驱动一维应变冲击加载高精度物理实验技术研究
    2.1 磁驱动飞片负载物理模型
    2.2 一维应变条件
    2.3 负载结构优化
        2.3.1 加载均匀性及其优化
        2.3.2 磁扩散、烧蚀及飞片有效厚度计算
    2.4 磁驱动飞片负载结构优化验证实验
        2.4.1 加载均匀性验证实验
        2.4.2 有效厚度测量
    2.5 磁驱动飞片物理实验应用
        2.5.1 冲击Hugoniot测量实验
        2.5.2 磁驱动冲击波多次反射加载实验
    2.6 超高速发射探索实验
        2.6.1 驱动飞片效率
        2.6.2 超高速飞片发射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磁驱动小尺寸固体套筒内爆实验技术研究
    3.1 固体套筒内爆实验设计
        3.1.1 加载装置
        3.1.2 负载电感
        3.1.3 负载区磁场均匀性
        3.1.4 套筒尺寸
    3.2 套筒内爆实验
        3.2.1 套筒内爆速度测量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
        3.2.2 套筒圆周对称性测量方法和实验条件
        3.2.3 套筒内爆速度实验结果
        3.2.4 套筒圆周对称性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套筒应用-套筒内爆压缩准静态磁场产生强磁场
        3.3.1 实验原理
        3.3.2 实验方法和实验条件
        3.3.3 磁探针标定和负载初始磁场测量结果
        3.3.4 实验结果及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高压下聚苯乙烯的物态方程
    4.1 三项式物态方程模型
    4.2 物态方程模型参数计算
        4.2.1 第一步确定的参数
        4.2.2 第二步确定的参数
    4.3 物态方程验证和结果分析
        4.3.1 自由能模型计算的冲击温度
        4.3.2 计算的冲击温度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高应变率加载下聚苯乙烯的初始屈服特性
    5.1 实验方法和条件
        5.1.1 加载技术
        5.1.2 实验条件
    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5.2.1 速度历史
        5.2.2 声速与准等熵压缩线
        5.2.3 弹性极限
    5.3 结果和讨论
        5.3.1 高应变率下本构关系
        5.3.2 应变率效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高压下聚苯乙烯的折射率与极化性质
    6.1 极化性质研究方法
    6.2 折射率测量实验方法
    6.3 高压下聚苯乙烯的折射率
        6.3.1 实验条件
        6.3.2 实验结果
        6.3.3 讨论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全文总结与研究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5)裂解炉优化改造与节能增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乙烯工业现状及问题
        1.1.1 我国乙烯工业发展现状
        1.1.2 我国乙烯裂解炉存在的问题
    1.2 热裂解反应机理
        1.2.1 裂解反应
        1.2.2 热裂解反应机理
    1.3 影响裂解炉运行的因素
        1.3.1 燃烧器
        1.3.2 裂解炉辐射段炉管
        1.3.3 裂解炉对流段
        1.3.4 裂解工艺条件
    1.4 裂解炉节能增效措施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裂解炉本体改造
    2.1 裂解炉概况
    2.2 原因分析
        2.2.1 裂解炉热效率
        2.2.2 裂解炉热效率降低原因分析
    2.3 裂解炉改造方案
        2.3.1 改造方法依据
        2.3.2 裂解炉改造方案
    2.4 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裂解炉新技术应用
    3.1 原位涂层技术的应用
        3.1.1 H-115 炉运行参数
        3.1.2 结果与讨论
    3.2 低氮燃烧器改造
        3.2.1 NOX的生成机理和影响因素
        3.2.2 低氮燃烧器的选用及改造方案
        3.2.3 结果与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裂解原料与过程控制优化
    4.1 裂解原料轻质化
        4.1.1 原料储输系统及裂解炉改造
        4.1.2 裂解装置其它单元适应性改造
        4.1.3 结果与讨论
    4.2 裂解装置过程控制优化
        4.2.1 优化前现状
        4.2.2 优化方案与实施
        4.2.3 结果与讨论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裂解炉烧焦工艺环保化改造
    5.1 改造前现状
    5.2 改造技术路线及方案
    5.3 改造风险与应对措施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ODP典型站位酸解烃地球化学特征、提取技术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指示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预处理仪器发展
        1.2.2 国内预处理仪器发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ODP/IODP典型站位酸解烃指标地球化学特征与水合物赋存区分布
    2.1 勘探理论依据
    2.2 ODP/IODP钻井样品分布及区域地质概况
        2.2.1 ODP 164航次996站位
        2.2.2 ODP 204航次1250站位和IODP 311航次1326站位
    2.3 酸解烃指标测试方法和酸解烃甲烷数值结果
    2.4 酸解烃和无机碳指标数值统计特征
    2.5 ODP/IODP典型站位水合物最佳赋存地质条件和碳酸盐富集
    2.6 水合物稳定带内碳酸盐岩同位素属性与酸解烃特征
    2.7 996站位水合物稳定带的自生碳酸盐和酸解烃甲烷特征
    2.8 1250站位水合物稳定带的浊积岩和酸解烃甲烷特征
    2.9 本章小结
3 智控型全自动装置
    3.1 装置组成
        3.1.1 脱气部分
        3.1.2 控制部分
    3.2 脱气系统部分
        3.2.1 液位传感器
        3.2.2 电子真空表
        3.2.3 电磁阀
        3.2.4 碱液循环泵
        3.2.5 水浴加热器
        3.2.6 管路和接头
        3.2.7 螺旋玻璃管
        3.2.8 样品反应瓶
        3.2.9 溶液制备
        3.2.10 脱气部分箱体设计
    3.3 控制系统部分
        3.3.1 自动化流程设计
        3.3.2 控制面板界面
        3.3.3 控制部分箱体设计
    3.4 仪器测试
        3.4.1 气密性测试
        3.4.2 重复性检验
    3.5 本章小结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蒸汽节能技术在宝钢化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我国能源结构和利用现状
        1.1.2 我国能源发展战略
    1.2 化工行业能源利用现状
    1.3 国内外蒸汽节能技术概况
        1.3.1 源头设计
        1.3.2 过程优化
        1.3.3 末端回收
        1.3.4 常用蒸汽节能技术发展概况
    1.4 宝钢化工蒸汽系统概况
        1.4.1 中压蒸汽使用概况
        1.4.2 低压蒸汽使用概况
        1.4.3 宝钢化工蒸汽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2章 蒸汽余压回收利用研究
    2.1 蒸汽余压利用技术概况
    2.2 螺杆膨胀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装置现场改造方案
        2.3.1 试点装置的选择
        2.3.2 改造方案的选择
    2.4 螺杆膨胀发电方案设计
        2.4.1 螺杆膨胀发电机组
        2.4.2 配套电气仪表控制系统
    2.5 改造后评价分析
    2.6 运行成本和效益计算
        2.6.1 项目能耗成本
        2.6.2 节约能耗效益
        2.6.3 项目节能效益计算
        2.6.4 项目投资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研究
    3.1 蒸汽冷凝水利用技术
        3.1.1 冷凝水回收方法
        3.1.2 冷凝水回收设备
    3.2 冷凝水回收系统的确定
        3.2.1 宝钢化工蒸汽冷凝水现状
        3.2.2 回收系统的选择
    3.3 低压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方案
        3.3.1 化产一二期区域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
        3.3.2 煤精一二期脱硫装置冷凝水回收利用
    3.4 中压蒸汽冷凝水回收方案
        3.4.1 蒸汽冷凝水回收系统现状
        3.4.2 两套苯加氢的汽液平衡情况
        3.4.3 主要改造方案
        3.4.4 主要设备型号清单
        3.4.5 改造后分析和评价
        3.4.6 效益计算
        3.4.7 项目投资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换热网络优化研究
    4.1 夹点技术的概述
    4.2 焦油装置夹点技术的应用
        4.2.1 焦油装置的工艺概况
        4.2.2 焦油装置换热物料的特性
        4.2.3 确定夹点位置
        4.2.4 设计优化换热网络
        4.2.5 节能实施与效益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海底观测网的溶解甲烷高精度传感探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海水溶解甲烷原位观测技术研究现状
        1.2.1 基于膜脱气技术的溶解甲烷原位传感器
        1.2.2 基于光学原理的溶解甲烷原位传感器
        1.2.3 基于甲烷氧化菌的生物传感器
    1.3 本研究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工作原理
        1.3.1 系统设计思路
        1.3.2 系统工作原理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海水溶解甲烷原位高精度传感器的关键技术
    2.1 耐压舱体设计与结构布局
        2.1.1 耐压舱体材料选择与设计
        2.1.2 耐压舱体结构布局与设置
    2.2 海水降压稳流与耐压舱内外海水循环
        2.2.1 海水的降压稳流系统
        2.2.2 耐压舱内外海水循环系统
    2.3 海水气液分离与气体定量进样
        2.3.1 海水气液分离系统
        2.3.2 自动进样二位六通阀
    2.4 气态烃高精度检测
        2.4.1 检测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4.2 高精度甲烷传感器探头的制作工艺
        2.4.3 气态烃检测系统成果转化
        2.4.4 气态烃检测系统灵敏度和检出限的计算
    2.5 在线色谱工作站与甲烷数据采集发送
        2.5.1 色谱工作站软硬件组成
        2.5.2 甲烷数据采集与发送软件
    2.6 与海底网对接的集成控制与通讯供电
        2.6.1 系统集成控制
        2.6.2 系统通讯与供电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溶解甲烷传感器系统工作测试性能实验及其数据校正方法
    3.1 海水温压调节状态下的模拟实验
        3.1.1 不同温压条件下的海水甲烷浓度
        3.1.2 高压低温条件下气液分离系统脱气效率
    3.2 气态烃检测系统测试数据校正及精密度计算
        3.2.1 气态烃检测系统与气相色谱仪测试方法对比
        3.2.2 气态烃传感器系统测试数据的检验和校正
        3.2.3 气态烃传感器测试精密度计算与检验
    3.3 海水溶解甲烷浓度数据的校正与计算
    3.4 深海工作环境测试试验
        3.4.1 耐压试验
        3.4.2 振动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溶解甲烷传感器系统海试试验与入网接驳测试
    4.1 山东青岛海上试验及成果分析
        4.1.1 试验目的及海试区条件概况
        4.1.2 海试试验过程与系统工作状态
        4.1.3 海试结果与数据分析
    4.2 海南陵水南海站入网接驳测试及成果分析
        4.2.1 独立设备测试
        4.2.2 水池环境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认识与结论
    5.2 后期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9)制氢装置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现代炼化企业控制系统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制氢装置的工艺流程与控制目标分析
    2.1 制氢装置的生产工艺流程简述
    2.2 工艺参数调整控制
    2.3 制氢装置自动控制系统控制目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制氢装置仪表控制系统设计总体原则
    3.2 现场检测仪表选型设计
    3.3 简单控制回路的构成及控制原理
    3.4 制氢装置主要控制目标采用的控制方案
    3.5 安全联锁方案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用I/A和TRICON系列产品对控制系统的实现
    4.1 I/A控制系统概述
    4.2 Mesh控制网
    4.3 I/A Series硬件配置
    4.4 系统各部分硬件功能
    4.5 SIS系统的硬件结构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软件运行环境
    5.2 I/A Series软件及系统功能
    5.3 I/A Series通信接口
    5.4 系统控制器算法及参数整定
    5.5 安全仪表系统SIS软件及功能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制氢装置控制系统的优化
    6.1 系统需要优化问题的提出
    6.2 制氢装置系统进行优化的设计方案
    6.3 系统进行优化后运行情况说明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10)天然气处理装置火炬气回收技术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火炬气回收工艺与技术
    2.1 可回收气来源和气量分析
    2.2 回收工艺路线分析与确定
    2.3 关键设备选型及参数确定
        2.3.1 气柜
        2.3.2 回收气压缩机
    2.4 火炬气回收安全控制系统开发
        2.4.1 紧急放空设施的优选
        2.4.2 应急点火技术的应用
        2.4.3 防回火技术的应用
    2.5 方案确定
        2.5.1 工艺方案
        2.5.2 控制方案
第3章 火炬气回收动态模拟模型搭建及装置动态响应特性测试
    3.1 动态模型建立
        3.1.1 建立方法
        3.1.2 建模过程
    3.2 装置动态响应特性测试
        3.2.1 系统压力响应特性测试
        3.2.2 系统温度响应特性测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火炬气回收系统HAZOP评价
    4.1 评价总则
        4.1.1 评价目的
        4.1.2 评价原则
        4.1.6 评价内容
    4.2 放空火炬气回收改造项目概况
        4.2.1 地理位置
        4.2.2 气象条件
    4.3 单元划分和方法简介
        4.3.1 单元划分
        4.3.2 划分方法
    4.4 关键控制点参数识别与对比
    4.5 关键参数控制点偏差分析及预防对策措施
第5章 火炬气回收技术的现场应用
    5.1 气柜区域的现场实施
        5.1.1 气柜
        5.1.2 压缩机组
        5.1.3 控制系统
        5.1.4 空压制氮机组
    5.2 火炬区域的现场实施
    5.3 项目实施应用效果
    5.4 效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空气开关延时起跳技术在轻烃装置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液压密封的呼吸阀性能研究与优化[D]. 郝一霖.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20(04)
  • [2]某石化瓦斯回收装置控制系统设计[D]. 杨骏.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CENTUM VP的废气回收控制系统设计[D]. 孙晟璐.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2019(01)
  • [4]电磁驱动实验技术及其加载下聚苯乙烯的动态行为研究[D]. 张旭平.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 2019
  • [5]裂解炉优化改造与节能增效的研究[D]. 林琪.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8(07)
  • [6]ODP典型站位酸解烃地球化学特征、提取技术及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勘探中指示意义的研究[D]. 黄紫嫣.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7]蒸汽节能技术在宝钢化工中的应用研究[D]. 陈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7(11)
  • [8]基于海底观测网的溶解甲烷高精度传感探测关键技术研究[D]. 贺会策.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6)
  • [9]制氢装置仪表控制系统的设计与优化[D]. 赵宁娟.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10]天然气处理装置火炬气回收技术与工程应用[D]. 魏忠昕.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15(06)

标签:;  ;  ;  ;  ;  

空气开关延时技术在轻烃装置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