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箱设计若干问题探讨——沉箱结构设计规范介绍

沉箱设计若干问题探讨——沉箱结构设计规范介绍

一、沉井设计若干问题讨论——沉井结构设计规程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卞超[1](2021)在《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受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VSM、CJM等沉井施工装备采用了井壁提控下沉方法,极大地提升了沉井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本文以此为背景对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过程施工受力特性开展研究,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如下:在传统沉井法研究基础上,建立了淹水沉井条件下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施工力学模型,探讨了悬吊力峰值、极限下沉深度等问题。结果表明,在具有工程意义的理论解中,悬吊力存在峰值,峰值的大小、峰值出现时对应的下沉深度以及极限下沉深度与壁后减阻相关。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井壁提控下沉的数值模型,模型通过设置界面单元、调整强度折减系数模拟井壁与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理论分析和模型试验的井壁下沉受力进行数值计算。研究表明,数值模型中悬吊力变化规律与理论分析一致,两者悬吊力峰值及其出现深度相近;数值计算和模型试验所得侧壁摩阻力数据建立的对应关系具有良好的响应。在理论模型确立的井壁竖向荷载相互关系基础上,设计了圆形井壁模型在泥浆中悬吊下沉试验装置,通过改变泥浆性能的方法,研究悬吊力与侧壁摩阻力变化规律。分析表明,悬吊力在下沉过程中先增后减,与理论模型中变化关系相同;试验中悬吊力与井壁自重的比例关系、峰值及其出现深度和理论计算结果一致。

仲崇廷[2](2021)在《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停车难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影响到城市的发展建设,并给人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地下立体车库由于不占用地面空间、空间利用率高等优势,成为解决停车难问题的新趋势,而沉井结构由于具有整体性强、承载力高、挖土量少、施工深度大、对邻近建筑物影响小等优点,在地下立体车库中得到了应用。本文以大洋泊车有限公司地下立体车库工程项目为依托,将装配式技术应用到沉井结构中,提出了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本文对沉井组成单元—即钢箱-混凝土组合板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和受弯承载力理论分析,并对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进行了整体加载试验,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设计了7个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并进行了静力加载受弯试验,考察钢箱-混凝土组合板的破坏特征、应力分布,研究钢箱板厚度、栓钉和加劲板布置对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组合板的破坏模式表现为受拉钢板屈服、受压钢板局部鼓曲、混凝土被压碎;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具有良好的受弯承载力和延性;钢箱板厚度对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影响明显,布置栓钉则会降低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布置加劲板能够提高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2.基于组合结构的受力特点,将装配式技术应用到组合沉井结构中,提出一种新型的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构造,分析了沉井的构造特点和构造要求。3.分析了中国规范GB 50936和美国规范AISC 360-16中关于钢管混凝土组合构件受弯承载力公式的计算方法和特点,并基于塑性理论推导了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探讨了提出的组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的可行性。结果表明:采用美国规范AISC360-16计算钢箱-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的结果偏于保守,采用中国规范GB 50936计算钢箱-混凝土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的结果偏高;本文推导的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能够较好的计算组合板的受弯承载力,可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4.设计了1个足尺的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并进行了整体加载试验,观察记录沉井加载全过程的试验现象,考察沉井的变形特征,分析沉井构造单元之间焊缝处的受力性能以及沉井的整体受力性能。通过测量沉井关键部位的应变,分析沉井的应力分布规律,总结沉井内部水平撑杆和围檩对沉井受力性能的影响,评估沉井在实际水土压力状态下的安全性能。结果表明: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具有良好的整体受力性能,沉井单元的焊缝处结构受力良好,未出现变形和裂缝,能够满足安全使用要求;撑杆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可以有效降低沉井壁跨中的应力峰值和最大挠度;围檩能够较好的参与沉井的整体受力,提高沉井壁的承载力。

陈培帅[3](2021)在《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迅猛发展,一座座跨江跨海特大型桥梁应运而生,先后建成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沪通长江大桥等在世界上具有技术领先地位的超级工程。大型桥梁工程的主塔及锚碇基础对承载及稳定性等要求较高,沉井基础因其承载力高、经济性好等优点,广泛得到应用。由于桥梁跨度越来越大,沉井尺寸也不断突破,超大型沉井在结构受力、施工控制等方面与小型沉井有较大区别,目前沉井设计与施工规范主要是针对小型给排水工程等,在南京长江四桥、马鞍山大桥等工程实践中,发现了较多工艺控制、安全风险等方面的问题。因此提升施工工艺水平,有效控制施工风险,是大型沉井施工亟需解决的问题。论文依托连镇铁路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针对超大型沉井工程施工方面的技术难题,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模型试验、室内模型试验等手段,系统研究了考虑固结效应的砂桩加固技术、沉井支撑转换、沉井开挖取土设备、终沉技术、施工风险控制等,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基于理论计算与现场试验,揭示了大型沉井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揭示了36%高置换率砂桩复合地基固结周期,提出考虑涂抹区重叠影响的固结周期计算方法,提出基于含水率变化的砂桩复合地基置换率计算方法,解决了大型沉井临时地基处理难题。(2)针对大型沉井结构安全控制难题,提出了大型沉井挠度控制理念及方法,实现大型沉井相对变形精确测量、结构安全定量化控制,通过沉井挠曲协调变形分析及调节,可快速实现复杂支撑条件下沉井姿态和应力调整。(3)开展了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室内试验,通过分析砂袋支撑稳定性情况,提出半刚性砂袋支撑转换为砂层柔性支撑的控制方法,通过采用多节点柔性混凝土支撑,确保沉井前期入土深度较小时,弱包裹条件下的结构安全。针对目前传统“大锅底”开挖方法容易造成大型沉井开裂的难题,开展数值仿真分析,提出多点支撑、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方法,解决了大型沉井施工下沉结构安全控制难题。(4)针对大型沉井在倾斜持力层进行终沉时,存在涌沙、倾斜等施工风险,开展数值仿真分析,提出沉降协调的软弱地层单侧加固、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方法。(5)研发了“四绞刀”高效取土设备,解决了高黏地层沉井取土难题。(6)针对沉井施工风险,基于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及室内试验,提出了弱侧限条件下沉井纠偏方法、“W型”防涌土开挖技术、拉槽减阻助沉技术及突沉预警方法等。研发成果成功应用于连镇铁路五峰山北锚碇沉井(世界最大)和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世界第一深厚淤泥覆盖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中,填补了多项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技术空白,大力提升了中国建造影响力。

潘亚洲,王琛,梁发云[4](2020)在《大型沉井下沉阻力分布特征及相关工程问题》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深水大跨度桥梁的迅猛发展,超大超深的沉井基础得到广泛应用,小型基础的相关经验与理论已不再适用,有必要明确现阶段的研究进展和研究成果,提炼沉井施工过程中尚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已有研究表明,下沉阻力的变化或分布不均是引起沉井基础发生突沉、滞沉及偏沉等工程问题的直接原因,然而,目前对此类工程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现象分析和预警补救的层面,缺乏理论方法的深入探索,对土层特性及固结条件等因素的考虑不足。本文归纳总结了大型沉井基础下沉阻力的分布特性和变化规律,进一步分析了沉井下沉期间由此引发的突沉、滞沉及偏沉等工程问题的内在机理,并探讨了大型沉井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其施工技术及工程灾变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王正振[5](2020)在《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大跨度悬索桥的发展,大型锚碇沉井基础的运用越来越多。但大型沉井的设计施工尚不成熟:目前关于大型沉井的设计规程大多基于大直径桩或小型沉井的研究成果,施工中由于下沉机理不明确导致地基承载力不足、沉井拉裂、下沉困难、突然下沉、在主缆拉力作用下位移过大等问题频频出现。因此,深入研究悬索桥大型锚碇沉井的下沉机理,解决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保障大型沉井在建造阶段及桥梁运营过程中的安全,对我国桥梁工程的飞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基于2017年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连镇铁路五峰山公铁两用悬索桥施工控制及运营维护关键技术研究”(2017G006-A),主要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通过理论分析、现场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等手段尝试解决上述大型沉井设计、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如下:(1)从桥型、跨度、基础形式等方面对长江干流上所有跨江桥梁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了锚碇沉井在长江桥梁中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斜拉桥及悬索桥是长江大桥的主要桥型;长江大桥跨度多集中在400~600m;目前共有10个锚碇采用大型沉井基础,占比为15.1%;(2)针对大型沉井常用的地基处理形式——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分别以温州瓯江北口大桥南锚碇沉井及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为工程背景展开现场试验,分析了该种地基处理形式的承载力影响因素、砂桩施工的相互影响、实际加固效果等。结果表明: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软土地基效果非常好;可通过降低土体含水率、采用良好的垫层材料、增大垫层厚度等方法提高地基承载力;砂桩施工对周围已完成砂桩的影响很大,可通过增大砂桩间距、利用阻隔效应降低影响程度;(3)以Timoshenko深梁理论为基础,建立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推导了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公式,分析了沉井底部拉应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利用Timoshenko深梁理论推导的大型沉井挠度及内力计算公式与有限元模拟结果接近,计算结果可靠;下沉一定深度之后,沉井高度的增大及周围土压力作用使得沉井挠度和内力均有所减小;增大初始下沉高度、采用合理的开挖下沉方式是较为可行的、经济的控制沉井挠度和拉应力的措施;(4)基于极限分析理论推导了大型沉井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的极限承载力计算公式,分析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分布模式,提出了临界深度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本文利用极限分析理论推导的刃脚及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可有效计算沉井底面双层土地基的承载力;根据大型沉井下沉深度与临界深度的关系可将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的计算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下沉深度小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随沉井入土深度的增大而线性增大,第二个阶段(下沉深度大于临界深度)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与土体性质、沉井埋深有关;(5)分析了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首次下沉过程中的监测结果,根据监测结果进行了土体参数反演。结果表明:当大型沉井下沉进入稳定状态后,土性越好,下沉速率越慢;沉井结构的内力受开挖方式的影响较大;本工程根据实测数据反演的摩阻强度约为地勘推荐摩阻强度的0.8倍;长江大堤沉降与其到沉井的距离有关,对于本沉井而言,在距离沉井3倍下沉深度处仍有沉降产生;(6)基于朗肯土压力理论及双参数法提出了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计算方法,根据Winkler模型建立了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计算方法。结果表明:产生极限被动土压力所需位移较大,实际工程中很难出现被动侧土压力全部达到极限状态的情况;本文土压力计算方法可很好地拟合实测土压力值;本文给出的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响应计算方法可很好地计算出大型沉井在任意外荷载作用下的转角及转动点位置;大型沉井与土体之间的摩阻力在被动力中所占比重较小。

刘增炜[6](2020)在《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深厚软弱地层沉井施工存在较高突发风险,沉井施工控制不到位结构易发生突沉、倾斜、过沉等工程事故,并对周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针对深厚软土层地质条件下,如何保证沉井施工平稳可控和降低对周边环境影响等技术难题,本文以镇江市海绵城市建设——金山湖CSO溢流污染综合治理大口径顶管工程沉井施工为研究背景,基于沉井结构设计理论,借助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结合施工现场沉井下沉监测记录,对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平稳控制措施以及沉井动态下沉对周边环境影响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首先以沉井相关设计手册和规范为依据,对本工程沉井结构设计和下沉稳定进行计算分析。针对工程地基承载力低、沉井结构自重大、下沉系数大、施工风险高等凸出问题,提出施工挤密砂桩加固地基提高地基承载力,采用节段式沉井制作方式,降低沉井自重来提高沉井下沉稳定系数。结合实际施工情况以及理论计算,认为原结构设计中地梁尺寸高度偏大设计过于保守,不方便井内取土作业,而且会影响沉井几何姿态纠偏响应速度。2、利用ABAQUS有限元软件,根据工程实际受力环境建立沉井结构的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沉井结构在施工关键节点受力特征。研究分析发现设置地梁对于沉井刃脚结构受力分布有较大影响,但是随着沉井下沉深度的增加,地梁对刃脚结构受力影响逐渐减弱。同样地梁对抑制沉井结构的变形作用也是随着沉井下沉深度的增加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现场施工过程中考虑施工便利,优化地梁设计高度为原来的五分之三,经验算并不影响结构安全,现场施工方案可行。3、通过建立沉井及周边环境三维数值计算模型,模拟沉井动态下沉施工过程对周边环境影响。计算分析发现沉井下沉施工将会引起地表呈倒三角形的沉降变形,变形影响范围大约为1.7倍下沉深度H。对比分析发现沉井外壁和周边土体接触联系采用加权平均值设置,不仅计算精度较高而且可以提高模型计算速率。施工隔断帷幕可以有效降低沉井下沉对周边环境影响,隔断帷幕的长度可以根据沉井下沉深度和井内取土可能引起井外土体应力松弛范围确定。下沉过程中沉井外壁与土体接触面摩擦系数的取值对地表沉降变形量影响较大,在计算过程中根据施工质量适当调整井壁与周边土体接触面摩擦系数大小,可以提高计算结果精度。4、最后以工程实际施工工序为轴线,介绍了本工程为保证沉井结构施工平稳可控制和降低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所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和施工方法,工程施工的成功经验可以为类似项目施工作参考。

李思阳[7](2020)在《大型沉井基础下沉全过程受力特性及突沉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跨径桥梁的不断发展,桥梁沉井基础同样不断增大。在沉井下沉施工过程中,由于沉井平面尺寸大、下沉深度深,主体结构自重大,覆盖的地基土不均匀性显着,沉井姿态、结构安全、沉降均对施工工艺及控制提较高要求,一旦控制不慎容易造成几何姿态超出标准、甚至沉井开裂,将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本文依托“中国铁路总公司科技研究开发计划重大课题”《超大型沉井基础施工全过程受力与变形特性研究》(2017G006-A),以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沉井下沉全过程结构受力特性,并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系统研究沉井基础的摩阻力特性,研究沉井下沉中后期滞沉、突沉机理,为沉井安全、顺利下沉提出理论依据及控制对策。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采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五峰山长江大桥北锚碇沉井基础的空间有限元模型,分别对不同的开挖方式进行模拟。主要分析了大锅底开挖,四区开挖,八区开挖,保留核心土开挖,角点支撑均匀开挖等。结果表明,沉井初沉阶段沉井底部支撑面积越大对结构受力越有利,传统的大锅底开挖,沉井存在开裂的风险;第二三次下沉可以采用较大的开挖面积以减小沉井底部阻力来提高下沉速度。(2)分析了大型沉井基础在下沉期间的端阻力、刃脚埋深摩阻力、侧壁摩阻力等,在受力组成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大型沉井基础下沉期间的静摩阻系数和动摩阻系数的理论计算公式。(3)大型沉井基础下沉中后期,侧摩阻力是引起滞沉的主要因素,其值约为总阻力的70%。(4)基于实测数据与理论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大型沉井基础在下沉中后期的受力特征及突沉机理。通过分析下沉期间四个不同的突沉位置,得出同一深度下动摩阻系数分别为静摩阻系数的0.77、0.62、0.56、0.57倍,分别产生了294.817MN、494.132 MN、585.754 MN、626.754 MN的不平衡下沉力,此不平衡下沉力是引起突沉的关键因素。(5)沉井下沉深度超过45 m,空气幕助沉措施可以将下沉系数平均提高约24%,在下沉后期复合助沉措施可以将下沉系数提升至1.10~1.13,相较于没有助沉措施时提高了约47%,相较于单一助沉措施提高了约28%。助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沉井下沉后期下沉系数,降低发生滞沉的风险,进而降低发生突沉的风险。

张计炜[8](2020)在《深厚软土地区超大型沉井下沉行为及稳定性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超大型沉井基础凭借其断面尺寸和埋置深度大、自身刚度和稳定性强、能承受较大的水平和竖向荷载等优点,已逐渐成为大跨桥梁的常用基础类型之一。现阶段关于深厚软土地区超大型沉井施工下沉的受力特性及下沉稳定性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依托国内首个伴随台风影响的强潮河口处深厚淤泥层地质条件下超大型沉井基础的工程实践,采用现场监测、理论计算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关于该沉井下沉过程中阻力特征、不同埋深时的突沉机理以及定位着床和终沉到位后的下沉稳定性的相关研究:(1)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对该沉井下沉过程中阻力受力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通过对比实测值与理论值的对比探讨了经典土压力理论的适用性。结果表明,随入土深度的增加,基底端阻力呈现反复振荡式增加,侧壁土压力呈近似线性增加,且井壁区域侧壁土压力与静止土压力值大致吻合,刃脚区域侧壁土压力更偏向于被动土压力值。(2)通过实测数据计算得到该沉井突沉前后下沉阻力及下沉系数的变化规律,分别对埋深较浅和埋深较深时的突沉现象进行受力分析。结果表明深厚软土地区超大型沉井埋深较浅时发生突沉的可能性大于埋深较深时的可能性。且其诱发因素存在区别:埋深较浅时沉井自重不均匀增加以偏沉形式引起突沉,埋深较深时吸泥取土引起土体扰动,导致竖向抗力减弱并发生突沉。(3)针对沉井下沉稳定性问题,采用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沉井结构形变量和安全系数的变化,评估了不同技术措施对沉井定位着床后抗台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合适厚度的清淤换填碎石层和抛石抗台防护层能有效提高沉井稳定性,但厚度过大时反而会影响地基承载力导致失稳;采用土体强度折减的方法揭示管涌现象影响沉井终沉到位后沉降稳定性的机理和规律,借助基底土体回弹量模拟评估了不同排水条件和不同锅底形状的开挖方式对于管涌现象和沉降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证明完全排水开挖和大锅底开挖是影响沉降稳定性的最不利开挖条件。

杨雪[9](2019)在《深厚淤泥质土层中沉井施工及沉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政府部门越来越重视城市地下空间的建设,因此地下管廊工程的发展对于城市的基础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地下管廊施工方法大致分为顶管施工以及盾构施工,两种施工方法中沉井工程都是必不可少的。本课题以温州市某高压线路“上改下”电力管廊工程为背景,围绕顶管工作井的主要特点与难点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本文对沉井工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对沉井工程在我国的普遍分类及施工方法进行了概述,介绍和分析了实例工程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工程概况。本工程沉井所在地区土质属于深厚淤泥质软土,且场地周围有较多的建(构)筑物,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给沉井的施工造成了诸多难点。结合实例中沉井施工的特点与难点,通过多方案计算对比的方法研究井底增设十字梁对复杂软土中进行沉井施工的意义。其次,根据施工场地地下土体为深厚淤泥质土,地基承载力较弱且沉井距离周围建(构)筑物较近等特点,阐述了对沉井施工中周围土体变形情况进行监测与影响性分析的必要性。运用FLAC3D软件,对沉井第一节、第二节部分浇筑养护过程以及沉井的第一次下沉过程进行模拟分析,重点研究沉井施工过程中地下土体变形对沉井施工以及对临近建(构)筑物沉降的影响,并分析影响沉井施工的主要因素。最后,对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沉井的浇筑过程对周边的建(构)筑物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但由于地基承载力差,土体发生了微小的蠕变;在对排水法下沉井施工的模拟结果中显示,地表沉降最大值为34.7mm,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于井底土体强度不足且没有底板的限制,周围土体涌入井内,造成井底土体的隆起,对沉井的施工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分析了沉井下沉阶段地表沉降的变化规律;对模拟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发现地基承载力的加强以及预防井底隆起是影响本工程沉井施工的重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孙彦晓[10](2019)在《大型沉井下沉对土体变形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沉井下沉会引起土体应力状态改变,进而导致土体工程性质变化,如何评价沉井下沉对土体的作用及其影响,对保证沉井施工完全和环境影响控制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工程指导意义。本文依托镇江大港水厂一期取水工程的沉井工程,采用室内试验、现场监测、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沉井下沉过程中周边土体的应力路径、小应变特性、土体变形规律等问题开展了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对镇江大港水厂一期取水工程的沉井施工对周边土体的影响进行了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尽管本工程沉井施工工期跨度较长,但沉井每次下沉时间较短,可以看做不排水过程;沉井的下沉是不断纠偏的过程,最大倾斜角为1.1°;沉井周边土体在沉井下沉过程中向井内方向移动,5m以上深度土体水平位移受施工扰动较大,最大位移约为150mm,与下沉深度比值为0.39%,处于小应变范围内。(2)针对开挖和贯入难以同时实现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可用于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的岩土开挖数值模拟方法,并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实现了沉井下沉的数值模拟。进一步分析了大型沉井施工过程中土体应力路径及位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沉井下沉过程中,井壁外侧土体的应力路径模式为“卸荷-加荷-再卸荷”,而井壁内侧土体的应力路径模式为单一的“卸荷”;井内土体开挖时,周边土体表现为竖向隆起,刃脚以上的井壁外侧土体往远离沉井方向移动,刃脚以下的井壁外侧土体往井内方向移动;井体下沉时,井外土体的位移趋势与井内开挖效应相反。(3)使用带霍尔效应传感器和弯曲元的GDS应力路径三轴仪,研究了沉井下沉应力路径对土体小应变特性的影响。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建立了土体最大剪切模量Gmax与平均有效主应力p?和孔隙比e关系的经验公式;并揭示了不同应力路径下剪切模量衰减规律。结果表明:在小应变范围内土体剪切模量衰减极快,应力路径偏转角对初始剪切模量有较大的影响;弯曲元在K0固结完成时的测试值与剪切过程中的初始值有一定的差别。(4)利用ABAQUS材料子程序VUMAT进行二次开发,改进了能够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沉井下沉数值模拟方法;有限元计算结果表明,应力振荡现象明显减弱,土体沉降曲线更为合理,水平位移与监测结果更为接近;对土体沉降曲线进行拟合,得到了适用于镇江地区典型地质条件下沉井下沉地表沉降曲线预测公式。

二、沉井设计若干问题讨论——沉井结构设计规程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沉井设计若干问题讨论——沉井结构设计规程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受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沉井与周围土体相互作用研究现状
        1.2.2 沉井下沉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2 沉井基本构造与VSM施工技术特点
    2.1 沉井结构
        2.1.1 沉井刃脚
        2.1.2 沉井井壁
        2.1.3 套井结构
    2.2 沉井掘进方式
        2.2.1 普通掘进
        2.2.2 水下掘进
    2.3 沉井侧壁减阻
    2.4 井壁下沉
    2.5 固井
    2.6 VSM沉井装备的施工技术特点
        2.6.1 装备特点
        2.6.2 施工过程描述
        2.6.3 应用统计
    2.7 沉井下沉状态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井壁提控下沉过程受力分析
    3.1 竖向荷载分析
        3.1.1 下沉力
        3.1.2 下沉阻力
        3.1.3 悬吊力
    3.2 下沉阻力分析
        3.2.1 刃脚阻力计算
        3.2.2 井壁侧摩阻力计算
    3.3 圆形沉井提控下沉过程施工力学模型的建立
    3.4 煤矿沉井算例
        3.4.1 基本参数
        3.4.2 沉井参数对悬吊力的影响
        3.4.3 一个下沉循环中悬吊力的变化规律
    3.5 市政沉井算例
    3.6 本章小结
4 井壁提控下沉过程数值模拟
    4.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4.2 有限元法的计算过程
        4.2.1 弹性力学基本方程
        4.2.2 虚功原理和有限元方程的建立
    4.3 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简介
    4.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4.1 模型建立及尺寸选取
        4.4.2 模型材料属性选取
        4.4.3 沉井与土体之间接触关系的选取
        4.4.4 模型网格划分
        4.4.5 模型所受荷载与约束条件
        4.4.6 模拟步骤
    4.5 有限元模型数值结果分析
        4.5.1 沉井侧壁摩阻力模拟结果分析
        4.5.2 沉井下沉过程悬吊力模拟结果分析
        4.5.3 数值模拟结果汇总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圆形井壁悬吊下沉试验
    5.1 试验原理
    5.2 试验设计
        5.2.1 试验模型设计
        5.2.2 泥浆配比设计
        5.2.3 试验场地与仪器设备
    5.3 试验过程
    5.4 试验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5.4.1 试验数据处理
        5.4.2 试验数据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成果与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沉井结构概述
        1.2.1 沉井的定义及分类
        1.2.2 沉井的发展
        1.2.3 沉井的工程应用
    1.3 钢管-混凝土组合受弯构件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沉井结构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现有研究问题
        1.5.2 本文研究内容
        1.5.3 本文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构造
    2.1 概述
    2.2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单元及其连接构造
    2.3 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整体结构构造
    2.4 小节
第3章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
    3.1 概述
    3.2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受弯试验
        3.2.1 试件设计与加工
        3.2.2 加载示意与测点布置
        3.2.3 加载制度
    3.3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4 试验结果分析
        3.4.1 挠度曲线
        3.4.2 弯矩-挠度曲线
        3.4.3 弯矩-应变曲线
        3.4.4 纵向应变沿高度变化
    3.5 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探讨
        3.5.1 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
        3.5.2 受弯承载力计算对比
    3.6 小结
第4章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整体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整体试验
        4.2.1 沉井设计与制作
        4.2.2 材性试验
        4.2.3 加载装置及加载方案
    4.3 试验现象
    4.4 试验结果分析
        4.4.1 挠度分析
        4.4.2 应变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钢箱-混凝土组合板
        5.1.2 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3)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上沉井砂桩加固地基处理
        1.2.2 大型沉井结构应力控制
        1.2.3 大型沉井首次接高下沉结构安全控制
        1.2.4 大型沉井接高下沉控制
        1.2.5 沉井终沉标准及控制
    1.3 依托工程项目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考虑固结效应的沉井临时地基砂桩加固技术
    2.1 大型沉井临时地基处理方法
    2.2 高置换率大直径砂桩加固淤泥固结周期
        2.2.1 深厚淤泥砂桩复合地基固结理论
        2.2.2 沉井附加应力分布形式对固结周期的影响
        2.2.3 考虑涂抹区重叠的高置换率复合地基固结周期计算
        2.2.4 高置换率砂桩复合地基固结周期试验
    2.3 沉井附加荷载传递机理及影响深度
        2.3.1 附加应力解析解
        2.3.2 加载类型对附加应力分布规律的影响
        2.3.3 接高过程地基附加应力分布规律
    2.4 考虑淤泥固结效应的大直径砂桩加固地基承载力
        2.4.1 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4.2 考虑固结影响的砂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
        2.4.3 考虑固结效应砂桩地基处理置换率优化案例分析
        2.4.4 考虑固结效应对承载力提升的试验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沉井挠曲变形结构安全控制理论与方法
    3.1 沉井结构安全控制难题
    3.2 大型沉井挠曲控制理念
        3.2.1 大型沉井结构挠曲与应力相关性分析
        3.2.2 沉井结构挠曲变形控制计算方法
        3.2.3 大型沉井挠曲变形控制标准
    3.3 大型沉井挠曲控制实施技术
        3.3.1 基于挠曲数据的沉井开挖取土优化
        3.3.2 沉井挠曲协调变形分析及调节技术
        3.3.3 工程实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沉井接高开挖下沉控制
    4.1 大型沉井首次下沉力系转换控制技术
        4.1.1 理论分析
        4.1.2 数值仿真
        4.1.3 模型试验
        4.1.4 力系转换解决思路
    4.2 沉井多点支撑开挖下沉取土工艺
        4.2.1 多点支撑开挖下沉理念
        4.2.2 多点支撑开挖下沉工艺计算分析
        4.2.3 多点支撑开挖工艺实施及效果
    4.3 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控制工艺
        4.3.1 预留核心土开挖理念
        4.3.2 预留核心土开挖下沉工艺结构安全分析
        4.3.3 预留核心土开挖工艺的实施及效果
    4.4 高黏性地层绞吸开挖设备
        4.4.1 高黏性地层传统取土设备存在的问题
        4.4.2 绞吸开挖设备研发
        4.4.3 绞吸开挖设备工程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倾斜持力层沉井终沉技术
    5.1 沉井超深倾斜地层大锅底终沉风险
    5.2 考虑沉井沉降协调的软弱地层单侧加固技术
        5.2.1 适应变形协调的加固体变形模量
        5.2.2 加固体宽度对沉井运营期沉降影响
        5.2.3 单侧加固条件下大型沉井稳定性验算
        5.2.4 加固体承载力自平衡荷载箱现场试验
    5.3 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技术
        5.3.1 沉井分舱小锅底终沉工艺理念
        5.3.2 沉井锅底终沉对比计算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型沉井施工风险控制技术
    6.1 深厚软弱地层大型沉井偏位调整技术
        6.1.1 深厚软弱淤泥层施工面临的问题
        6.1.2 深厚软弱地层沉井偏位机理及纠偏方法
        6.1.3 弱侧限地层沉井偏位纠偏技术工程应用
    6.2 沉井涌泥控制技术
        6.2.1 涌泥机理
        6.2.2 沉井涌泥监测技术
        6.2.3 沉井舱内水体反压对涌泥控制
        6.2.4 降低涌土风险的“W型”新型开挖技术
    6.3 沉井助沉理论与方法
        6.3.1 提出高精度沉井下沉难易程度评估方法
        6.3.2 沉井助沉技术分析
    6.4 沉井突沉预警及控制技术
        6.4.1 沉井突沉原因机理分析
        6.4.2 沉井突沉预警指标
        6.4.3 沉井突沉双指标三级预警技术
        6.4.4 沉井突沉预警技术工程验证
        6.4.5 突沉风险控制技术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大型沉井下沉阻力分布特征及相关工程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大型沉井下沉阻力的分布特征
    1.1 侧壁摩阻力(或土压力)的分布特征
    1.2 刃脚端阻力的概念及分布特征
    1.3 侧阻和端阻的比例关系
2 大型沉井下沉常见工程问题分析
    2.1 突沉与滞沉
    2.2 偏沉
    2.3 突沉、滞沉与偏沉的力学机制及相互影响
3 大型沉井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3.1 地下水变化
    3.2 周边地表沉降
    3.3 建(构)筑物变形
4 结论与展望

(5)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沉井的发展
        1.1.2 长江大桥基础的发展
        1.1.3 大型锚碇沉井在长江大桥中的应用
        1.1.4 研究意义
    1.2 课题依托工程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1 大型沉井地基处理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2 大型沉井结构内力方面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3 大型沉井下沉抗力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3.4 大型沉井承载特性的研究现状及问题
    1.4 本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型沉井下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地基承载力影响因素现场试验研究
        2.2.1 工程概况
        2.2.2 地基承载力试验
        2.2.3 砂桩施工相互影响试验
        2.2.4 试验结论
    2.3 地基加固效果现场试验研究
        2.3.1 工程概况
        2.3.2 地基处理概况
        2.3.3 现场试验及分析
        2.3.4 试验结论
    2.4 厚垫层砂桩复合地基加固大型沉井场地尚存问题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方法
    3.1 引言
    3.2 大型沉井高度方向内力计算模型
    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及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1 Euler-Bernoulli梁理论
        3.3.2 Timoshenko深梁理论
        3.3.3 Euler-Bernoulli梁理论与Timoshenko深梁理论异同点分析
    3.4 大型沉井简化深梁的内力变形近似计算
        3.4.1 简支深梁在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2 简支深梁在杆端弯矩及杆端轴向压力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3 简支深梁在任意位置集中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3.4.4 十字交叉简支深梁节点荷载分配
        3.4.5 公式验证
        3.4.6 大型沉井拉应力简易计算方法
    3.5 大型沉井拉应力影响因素及拉裂防控措施研究
        3.5.1 初始下沉高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2 混凝土等级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3 内隔墙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4 内隔墙间距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5 沉井平面尺寸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6 开挖方式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7 井壁宽度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5.8 外荷载对沉井挠度及内力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沉井突沉、拒沉机理分析
    4.1 引言
    4.2 大型沉井突沉和拒沉原因
        4.2.1 大型沉井突沉原因分析
        4.2.2 大型沉井拒沉原因分析
    4.3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3.1 基本假设
        4.3.2 内部能量损耗率
        4.3.3 外功率
        4.3.4 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4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上限解
    4.5 破坏机构及上限解理论公式验证
        4.5.1 刃脚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5.2 内隔墙下双层土地基极限承载力验证
    4.6 大型沉井侧壁摩阻力分布模式的分析与探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型沉井现场实测与分析
    5.1 引言
    5.2 监测内容
    5.3 监测点布设
        5.3.1 几何姿态监测
        5.3.2 底部土压力监测
        5.3.3 侧壁土压力监测
        5.3.4 钢板应力监测
        5.3.5 钢筋应力监测
        5.3.6 混凝土应力监测
        5.3.7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监测
    5.4 现场实测结果分析
        5.4.1 下沉速率分析
        5.4.2 下沉挠度分析
        5.4.3 下沉到位后续施工的沉降分析
        5.4.4 底部土压力结果分析
        5.4.5 侧壁土压力结果分析
        5.4.6 钢板应力结果分析
        5.4.7 钢筋应力结果分析
        5.4.8 混凝土应力结果分析
        5.4.9 长江大堤基础沉降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下的响应分析
    6.1 引言
    6.2 考虑位移影响的土压力非线性计算
        6.2.1 土压力计算原理
        6.2.2 计算方法适用性验证
        6.2.3 计算方法在工程中的应用
    6.3 大型沉井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响应分析
        6.3.1 简化计算模型的建立
        6.3.2 大型沉井在荷载作用下的简化计算方法
        6.3.3 土体抗力系数的反演
        6.3.4 算例验证
        6.3.5 沉井转动点位置及转角随主动力的变化
        6.3.6 摩阻力对大型沉井响应的影响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长江干流长江大桥列表
作者简介

(6)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沉井施工过程中结构的受力及对周边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1.2.1 沉井结构内力研究现状
        1.2.2 侧壁摩阻力研究现状
        1.2.3 沉井下沉与周边土体相互作用
        1.2.4 软土地层深基坑施工对周边环境变形影响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沉井结构设计及控制措施
    2.1 引言
    2.2 工程概况
        2.2.1 工程地质、水文及周边情况
        2.2.2 工程特色及难点
        2.2.3 沉井结构设计和施工稳定性计算
    2.3 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方案
        2.3.1 沉井施工控制措施
        2.3.2 沉井下沉稳定验算
        2.3.3 施工方案主要内容及优势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施工关键节点沉井结构受力特征
    3.1 引言
    3.2 沉井结构分析模型
        3.2.1 模型设置
        3.2.2 分析工况设置
    3.3 计算结果分析
        3.3.1 模型一计算结果
        3.3.2 模型二计算结果
        3.3.3 模型三计算结果
        3.3.4 模型四计算结果
        3.3.5 不同计算模型结构内力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软弱地层沉井施工对周边环境影响分析
    4.1 引言
    4.2 沉井下沉施工分析模型
        4.2.1 模型接触
        4.2.2 模型设置
        4.2.3 分析工况设置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方案一计算结果
        4.3.2 方案二计算结果
        4.3.3 方案三计算结果
    4.4 施工现场监测结果
        4.4.1 地表沉降监测记录
        4.4.2 出土量与下沉量变化记录
        4.4.3 现场记录与理论计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井施工控制关键技术
    5.1 前期准备
    5.2 施工控制
    5.3 现场实时监测与纠偏控制技术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大型沉井基础下沉全过程受力特性及突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大型沉井基础概述
        1.1.1 大型沉井基础的特点
        1.1.2 沉井基础的应用及发展
    1.2 沉井基础的研究现状
        1.2.1 沉井基础整体受力研究现状
        1.2.2 沉井基础侧摩阻力研究现状
        1.2.3 沉井基础变位研究现状
        1.2.4 施工工艺及监控研究现状
        1.2.5 沉井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大型沉井基础施工全过程受力及变形分析
    2.1 工程概述
        2.1.1 桥梁概况
        2.1.2 桥址水文地质
        2.1.3 沉井基础
        2.1.4 沉井基础下沉施工工艺及控制
    2.2 超大型沉井基础的施工全过程的受力仿真分析
        2.2.1 沉井基础第一次下沉受力分析
        2.2.2 沉井基础第二次下沉受力分析
        2.2.3 沉井基础第三次下沉受力分析
    2.3 沉井下沉到位后水平位移计算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沉井基础下沉监测方案与监测结果分析
    3.1 监测内容和方法
        3.1.1 监测内容
        3.1.2 监测方法
        3.1.3 监测标准
    3.2 监测测点布置
        3.2.1 监控测点布置
        3.2.2 几何测点布置
        3.2.3 土压力测点布置
        3.2.4 泥面标高测点布置
        3.2.5 应力测点布置
    3.3 沉井下沉过程中几何姿态监测分析
        3.3.1 下沉全过程累计下沉量分析
        3.3.2 下沉过程中各不同测点相对高差分析
        3.3.3 下沉过程中挠度变化分析
    3.4 沉井下沉过程中应力监测分析
        3.4.1 钢板钢筋应力分析
        3.4.2 钢筋应力分析
        3.4.3 混凝土应力分析
    3.5 沉井下沉过程中土压力和泥面标高监测分析
        3.5.1 土压力分析
        3.5.2 泥面标高监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型沉井基础全过程受力特性分析
    4.1 大型沉井基础受力组成及特性
    4.2 端阻力特性
    4.3 刃脚埋深摩阻力和侧壁摩阻力特性
        4.3.1 刃脚埋深摩阻力特性
        4.3.2 侧壁摩阻力特性
    4.4 下沉系数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井基础突沉机理分析及控制措施研究
    5.1 沉井基础突沉机理
    5.2 沉井基础下沉中后期突沉现象
    5.3 基于动摩阻系数的突沉机理分析
    5.4 突沉控制
        5.4.1 助沉措施
        5.4.2 突沉控制措施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深厚软土地区超大型沉井下沉行为及稳定性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沉井基础的发展概述
    1.2 主要存在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的受力研究
        1.3.2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的稳定性研究
    1.4 本文依托的工程背景
        1.4.0 瓯江北口大桥中塔沉井设计概况
        1.4.1 沉井基础施工工程概况
        1.4.2 水文地质概况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沉井下沉施工过程的实测数据分析
    2.1 沉井施工监测内容及目的
    2.2 监测方法及测点布置
    2.3 沉井下沉过程的实测数据及分析
        2.3.1 沉井的整体下沉情况分析
        2.3.2 沉井的不均匀下沉规律分析
    2.4 基底端阻力的实测数据分析
    2.5 侧壁土压力的实测数据分析
        2.5.1 侧壁土压力的分布规律
        2.5.2 与经典土压力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2.6 本章小结
3 软土地基中大型沉井的突沉现象分析
    3.1 沉井不同下沉阶段的突沉现象分析
    3.2 沉井的下沉阻力特征分析
        3.2.1 不同阶段突沉现象的阻力特征
        3.2.2 突沉阶段基底端阻力的计算分析
        3.2.3 突沉阶段侧壁摩阻力的计算分析
    3.3 下沉过程的受力平衡理论及下沉系数计算分析
        3.3.1 理想下沉状况的受力平衡状态
        3.3.2 突沉阶段下沉系数的计算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超大型沉井施工稳定性分析研究
    4.1 引言
    4.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4.2.1 本构模型的确定
        4.2.2 模型参数的确定
        4.2.3 土体排水类型的选择
        4.2.4 环境荷载的确定
        4.2.5 计算模型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沉井着床定位后的抗台稳定性分析
        4.3.2 沉井终沉到位后的沉降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9)深厚淤泥质土层中沉井施工及沉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沉井工程概述
    2.1 沉井的组成
    2.2 沉井的适用范围及分类
    2.3 常见沉井下沉方法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州某沉井工程施工实例
    3.1 工程概况
    3.2 工作井施工场地周围环境
    3.3 工作井处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
        3.3.1 地形地貌及水文气象
        3.3.2 地层分布及土层工程性质
        3.3.3 水文地质条件
        3.3.4 地基土工程特性指标
    3.4 沉井施工方案
        3.4.1 控制沉井下沉中垂直度、稳定性施工方案
        3.4.2 沉井施工中拉森钢板桩的施工方案
        3.4.3 其他施工方案
    3.5 沉井施工流程
    本章小结
第4章 本工程中沉井施工的难点及十字梁的应用分析
    4.1 沉井施工中的难点分析
    4.2 十字梁在本工程沉井工程中的应用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沉井施工过程对土体变形的影响分析
    5.1 对周围土体变形分析的必要性
    5.2 沉井四周监测点的布设方法
    5.3 测量数据整理
    5.4 沉井浇筑阶段沉降值的理论计算
    5.5 模型的建立
    5.6 沉井浇筑阶段模拟分析
        5.6.1 沉井第一次浇筑
        5.6.2 沉井第二次浇筑
        5.6.3 浇筑阶段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5.7 沉井下沉过程数值模拟
        5.7.1 接触面概述
        5.7.2 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5.7.3 FLAC3D中接触面的基本理论
        5.7.4 下沉阶段土体变形模拟分析
        5.7.5 下沉阶段地表沉降变化规律研究
    5.8 本工程中影响沉井施工的关键因素及控制措施
        5.8.1 提高地基承载力的技术措施
        5.8.2 防坑底隆起的技术措施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大型沉井下沉对土体变形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沉井下沉特性研究现状
        1.2.1 沉井下沉井体受力特性研究
        1.2.2 沉井下沉引起的环境效应研究
        1.2.3 沉井下沉数值模拟方法研究
    1.3 小应变问题研究现状
        1.3.1 最大剪切模量研究
        1.3.2 土体刚度应变及应力路径依赖性研究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沉井施工现场监测
    2.1 工程介绍
        2.1.1 工程概述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沉井概况
        2.1.4 施工流程及施工工艺
    2.2 现场监测项目及测点布置
        2.2.1 现场监测项目
        2.2.2 监测方法和仪器
    2.3 监测结果分析
        2.3.1 沉井下沉监测
        2.3.2 地下水位监测
        2.3.3 沉井周边土体水平位移监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沉井下沉影响土体应力状态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CEL方法对贯入问题的实现
        3.1.1 连续介质运动的描述方法
        3.1.2 耦合欧拉-拉格朗日(CEL)方法简介
    3.2 可用于CEL方法的岩土开挖数值模拟
        3.2.1 问题的引入
        3.2.2 可用于CEL方法的岩土开挖数值模拟方法实现过程
        3.2.3 开挖方法合理性验证
        3.2.4 计算结果影响因素分析
    3.3 沉井下沉数值模拟方法实施过程介绍
    3.4 大型沉井下沉有限元模型
        3.4.1 基本假定
        3.4.2 几何模型
        3.4.3 土体和结构物的模拟
        3.4.4 施工工况的模拟
    3.5 大型沉井下沉对土体应力状态的影响
        3.5.1 应力分布
        3.5.2 应力路径
    3.6 土体位移
        3.6.1 土体沉降
        3.6.2 土体水平位移
        3.6.3 土体位移机制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考虑沉井下沉应力路径的土体小应变特性试验研究
    4.1 试验设备
        4.1.1 GDS应力路径三轴仪
        4.1.2 霍尔效应传感器
        4.1.3 弯曲元
    4.2 试验材料与制备安装过程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样制备及安装
    4.3 最大剪切模量试验研究
        4.3.1 试验过程
        4.3.2 数据处理方法
        4.3.3 试验结果
    4.4 小应变特性曲线试验研究
        4.4.1 试验概况
        4.4.2 试验过程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考虑土体小应变特性的沉井下沉模拟分析方法与应用
    5.1 小应变特性本构模型二次开发
        5.1.1 VUMAT介绍
        5.1.2 土体小应变特性本构模型内容
        5.1.3 VUMAT工作内容
    5.2 沉井下沉数值模拟方法的改进
        5.2.1 数值模拟方法存在的问题
        5.2.2 参数赋值方法优化
        5.2.3 沉井开挖-下沉过程的连续化
    5.3 考虑小应变特性的沉井下沉分析
        5.3.1 应力路径对小应变特性影响的间接实现
        5.3.2 计算结果对比
        5.3.3 地表沉降曲线预测公式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四、沉井设计若干问题讨论——沉井结构设计规程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圆形沉井井壁提控下沉受力特性研究[D]. 卞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新型装配式钢箱-混凝土组合沉井结构受力性能试验研究[D]. 仲崇廷.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3]深厚淤泥层大型陆上沉井施工控制技术研究[D]. 陈培帅. 长安大学, 2021(02)
  • [4]大型沉井下沉阻力分布特征及相关工程问题[J]. 潘亚洲,王琛,梁发云. 结构工程师, 2020(06)
  • [5]悬索桥锚碇沉井下沉机理研究[D]. 王正振. 东南大学, 2020(01)
  • [6]深厚软土层沉井施工控制及对周边环境影响效应研究[D]. 刘增炜.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2)
  • [7]大型沉井基础下沉全过程受力特性及突沉机理研究[D]. 李思阳.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深厚软土地区超大型沉井下沉行为及稳定性分析研究[D]. 张计炜. 浙江大学, 2020(02)
  • [9]深厚淤泥质土层中沉井施工及沉降研究[D]. 杨雪.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10]大型沉井下沉对土体变形影响的研究[D]. 孙彦晓.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沉箱设计若干问题探讨——沉箱结构设计规范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