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

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

一、一起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程琳越[1](2020)在《海源普通变形杆菌致腐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生物的致腐作用是海产品腐败变质的重要因素。为探讨微生物在海洋鱼类产品中的作用,寻找延长保质期的方法,减少抗生素的使用对环境造成的污染,本文主要研究了青岛市售鲅鱼等的腐败微生物的多样性,并重点研究了其中的普通变形杆菌的胞外蛋白酶产生情况、抗生素抗药性和群体感性信号分子的种类,从分子水平研究了营养成分对致腐因子产生的影响。(1)通过稀释平板法共分离出108株有腐败作用的菌株,经16S r DNA测序结果表明这些腐败菌分别是变形杆菌属(Prote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微小杆菌(Exiguobacterium mexicanum)、海洋单胞菌(Marinomonas sp.)、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发光菌属(Photobacterium swingsii)、弧菌(Vibrio sp.);还分离出部分少量菌株,粪嗜冷杆菌杆菌(Psychrobacter faecalis)、近海嗜冷杆菌(Psychrobacter maritimus)、佐普夫氏库氏杆菌(Kurthia zopfii)、微球菌属(Micrococcus sp.)、变异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 variicola)、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pittii)、乳杆菌(Lactobacillus)、链球菌(Streptococcus)。并选出11株普通变形杆菌进行后续实验。(2)通过测量蛋白酶水解圈大小和测定酶活性的方法,得知在11株普通变形杆菌A262a、A262b、A262c、A262d、A2621、A2622、A2623、A2624、A2627、B6061、B6062中,A262a、A262b、A2627的酶活力相对较强,A262c、A2621、A2622、A2623、B6061、B6062的酶活力适中,而A262d、A2624的酶活力则相对较弱,从所测的菌株蛋白酶活性强度可推断目的菌株的致腐能力。(3)通过牛津杯法对11株普通变形杆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所有变形杆菌都对氯霉素产生了抗药性;只有B6061对红霉素产生了较小的抑菌圈,其余10株菌也都产生了抗药性;在四环素作用下,11株普通变形杆菌产生了较小的抑菌圈;这11株变形杆菌对卡那霉素、链霉素、新霉素、萘啶酮酸等未形成抗药性。(4)通过和荧光检测法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种类进行了检测,发现待测菌不产生短链AHLs信号分子,经报告菌A136的检结果显示A2627和A262b产生了长链的AHLs信号分子。种间信号分子AI-2的检测结果显示A262a和A2622不产生信号分子AI-2,A2621、A2627、B6061、B6062产生AI-2的浓度较高,其余菌株含有AI-2信号分子介导的群体感应系统,但信号分子浓度较低。(5)蛋白质组学分析表明,普通变形杆菌可以产生10多种致腐因子,致腐因子的产生与营养成分的关系密切。其中氮源,特别是蛋白质或多肽对胞外蛋白酶的产生具有明显促进作用;铁元素对溶血素等的产生有很大影响。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这些营养成分主要是通过调节相应的信号传导通路和次级代谢产物合成、核糖体形成等途径来影响致腐因子的产生。

王艳玲[2](2020)在《细菌性食物中毒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随着全球气温逐年增高、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以及生活方式多样化等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新的病原菌,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模式也发生了改变。本文对部分细菌的相关特性、致病因素及其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中毒症状进行了综述,为查找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细菌类型、污染源提供依据。导致食物中毒的病原菌种类很多,实际工作中不能局限于常见病原菌,应采集大量样品,根据中毒症状、可疑食品、流行病学数据等进行针对性的病原菌检测,及时找出污染源,为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治疗工作提供依据。

李慧芳[3](2019)在《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文中研究说明鸡肉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消费品,鸡肉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受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肉带来安全隐患,也极易引起食物中毒事件。因此了解鸡肉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并且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于鸡肉安全和食物中毒事件都有积极的意义,能够保障鸡肉的安全对鸡肉行业有重要的意义。1、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沙门氏菌侵袭蛋白inv 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6.47×101CFU/m L,重复变异系数均为0.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检测,检出率为88.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的快速检测。2、为了建立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热核酸酶nuc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对照沙门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2.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6%1.3%。销售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检出率为92.1%,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快速检测。3、为了建立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奇异变形杆菌尿素酶qrrA基因,设计引物,建立了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5.04×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0.9%1.3%之间。销售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检测,检出率为72.3%,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4、为了建立鸡肉中肠球菌快速检测方法,根据肠球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A基因,设计引物,构建肠球菌单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并对鸡肉样品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该定量PCR方法,与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3.05×101CFU/mL,重复变异系数为1.0%1.3%之间。销售鸡肉中肠球菌检测,检出率为11.9%,这些提示本实验建立定量PCR方法特异、敏感、稳定,可用于鸡肉中奇异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5、为了建立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等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设计4种病原菌特异引物,建立多重SYBR Green I定量PCR方法,对河北地区销售的鸡肉进行检测。结果,建立了多重定量PCR方法,与对照链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菌、阴沟肠杆菌等菌无交叉,最低检出浓度为10CFU/mL,重复试验的变异系数为01.3%。销售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肠球菌的检出率分别为88.1%、92.1%、72.3%和11.9%。本研究建立的多重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用于鸡肉中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的快速检测。本文建立的多重定量方法可以同时检测鸡肉中的检测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奇异变形杆菌和肠球菌。对鸡肉受污染的程度进行评估,提早规避风险提升鸡肉安全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刘洁玉[4](2019)在《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文中提出鸡胚蛋制品是人们喜食的传统营养食品,但在鸡胚孵化过程中,由于多种病原菌污染,给鸡胚蛋及其制品安全带来隐患。因此,了解鸡胚蛋中病原菌的污染情况,建立快速检测食源性病原菌的方法,对提高鸡胚的健康存活率及孵化场的经济效益,保障鸡胚蛋制品安全与公共卫生具有重要意义。1、为探究鸡胚蛋污染病原菌情况,采集91枚病死鸡胚蛋,解剖胚体,从肝脏分离细菌、培养,观察菌落菌体形态,提取分离株DNA,经16S rDNA基因序列扩增和测序,在GenBank核酸数据库中,与相近序列进行BLAST比对,对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发现,鸡胚蛋外观有裂痕或粪便污染物等,解剖发现皮下有胶冻状物、肝脏呈土黄色、卵黄吸收不良。从鸡胚蛋内共分离鉴定出86株细菌,污染率为59.3%(54/91),混合污染率为42.6%(23/54)。鉴定出11种细菌,其中大肠杆菌占比为37.2%(32/86)、粪肠球菌为26.7%(23/86)、志贺氏菌为9.3%(8/86)、阴沟肠杆菌为5.8%(5/86)、博得特氏菌为4.7%(4/86)、沙门氏菌为4.7%(4/86)、金黄色葡萄球菌为3.5%(3/86)、鲍氏不动杆菌为3.5%(3/86)、Pseudomonas psychrotolerans为2.3%(2/86)、Massilia alkalitolerans为1.2%(1/86)和铜绿假单胞菌为1.2%(1/86)。这些表明病死鸡胚的污染较高,涉及多种病原菌,其中以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为主,这为鸡胚蛋制品的安全生产与监测提供依据。2、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大肠杆菌的方法,根据大肠杆菌fimC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大肠杆菌的检测。3、为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鸡胚蛋中粪肠球菌的方法,根据粪肠球菌sodA基因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荧光定量PCR方法。经鸡胚蛋样品试验,与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志贺氏菌、奇异变形杆菌、绿脓杆菌等病原菌之间无交叉反应,特异性强;对粪肠球菌的最低检测限为101CFU/mL,比普通PCR方法敏感约100倍,灵敏性好;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小于2%,说明重复性好,该方法稳定,可用于鸡胚蛋制品中粪肠球菌的检测。4、针对鸡胚蛋主要污染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建立了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结果显示,经鸡胚蛋样品试验,大肠杆菌产物的Tm值为85.6℃86℃,粪肠球菌产物的Tm值为83.9℃84℃,且与其他菌无交叉反应;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重复性试验中变异系数较小,重复性好;对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的检测限均为101 CFU/mL。说明该双重荧光定量PCR方法敏感、特异、稳定、可靠,一次反应同时检测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可用于鸡胚蛋制品的检测。

王润东[5](2019)在《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文中指出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Vp)是一种海洋源致病菌,常从海产品中检出,然而,由于食品生熟加工不规范等,极易导致淡水鱼类、畜禽肉类和鸡蛋制品的交叉污染,特别是造成了误食者不同程度的食物中毒。Vp中毒症状的差异与其致病力的变化相关,目前已经清楚该菌的致病力来源于菌体和有毒代谢物的作用。但是,不同食品中Vp致病力的变化规律及体内的致病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文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研究,具体内容和结果如下:1、体外试验考察Vp在六种食品中生长和产毒的规律Vp接种到对虾、牡蛎、淡水鱼、猪肉、鸡肉和蛋炒饭中培养后,采用菌落计数、血平板法、相对溶血活度法、q-RT-PCR和胞外酶检测,分别测定六种食品中Vp的菌量、TDH活性、总溶血活性、溶血素基因表达和胞外酶活性。结果表明,Vp在对虾、牡蛎、淡水鱼和蛋炒饭中的生长速率明显高于猪肉和鸡肉,但生长稳定期各食品中Vp菌量均达到109 CFU/g。Vp在对虾、牡蛎、淡水鱼和蛋炒饭中培养6-12 h内,总溶血活性随时间呈线性增长,速率常数均大于0.052;而在猪肉和鸡肉中线性增长范围为6-18 h,速率常数均为0.023;线性增长后,Vp在各食品中总溶血活性均达到最大值且保持稳定。培养终点,Vp在蛋炒饭中tdh和tlh基因上调幅度最大,因此具有最高的TDH活性和总溶血活性,其次为对虾>淡水鱼>鸡肉>牡蛎>猪肉。然而,胞外酶活性规律与溶血活性并非完全一致,Vp在对虾中明胶酶、酪蛋白酶、DNA酶、脲酶和磷脂酶的综合活性最高,随后为淡水鱼>鸡肉>牡蛎>猪肉>蛋炒饭。2、体内试验考量Vp在六种食品培养后对小鼠致病力的差异采用小鼠攻毒试验,观察并测定六种食品培养的Vp感染小鼠后的临床症状、死亡率、血常规、肝肾功能及脏器系数。结果表明,攻毒48 h内对虾、淡水鱼和鸡肉组的小鼠最先出现行动迟缓、被毛蓬松和死亡等症状,且各组的小鼠死亡率分别为41.7%(对虾)、16.7%(牡蛎)、33.3%(淡水鱼)、0%(猪肉)、25%(鸡肉)、8.4%(蛋炒饭)。对虾、淡水鱼和鸡肉组小鼠的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显着降低(p<0.05),血小板含量上升(p<0.05)。其中对虾组变化幅度最大,分别为-64.2%、-45.4%、-18.7%和48.6%。牡蛎、猪肉和蛋炒饭组WBC和RBC含量降低(p<0.05)。对虾组小鼠的尿素氮(BUN)、碱性磷酸酶(ALP)、谷丙转氨酶(ALT)和谷草转氨酶(AST)均显着增加(p<0.05),分别为191.7%、208.5%、109.1%、200%;牡蛎、淡水鱼和鸡肉组除ALP未升高,其他指标均显着升高(p<0.05),但幅度小于对虾组,猪肉和蛋炒饭组ALT和AST升高(p<0.05)。各组小鼠的肠系数均显着上升(p<0.05),尤其在对虾和淡水鱼组胃和肝系数特异性增加。综合比较,六种食品培养的Vp对小鼠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致病力强弱顺序为:对虾>淡水鱼>鸡肉>蛋炒饭>牡蛎>猪肉。3、自主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考证肠道菌群与Vp在体内致病的相关性采用灌胃正常小鼠混合抗生素的方法,剔除肠道菌群,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再将Vp菌悬液分别攻毒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比较两组小鼠的肠道损伤、机体炎症和肝肾功能差异。结果表明,具有完整肠道菌群的小鼠的肠壁出血和黄色粘液量明显多于伪无菌小鼠,且正常小鼠血清炎性因子IL-1β、IL-6、TNF-α和抑炎因子IL-10平均变化幅度为伪无菌小鼠的2.5倍,肝肾功能指标ALT、AST、ALP和BUN的平均变化幅度为伪无菌小鼠的1.6倍。正常小鼠受到Vp感染后,出现肠道损伤、机体炎症和肝肾功能恶化,其程度均比伪无菌小鼠严重。首次发现肠道菌群参与Vp在体内的致病。4、宏基因组16S rDNA测序技术考究与六种食品中Vp致病力关联的目标菌群针对六种食品培养的Vp感染小鼠,采用宏基因组16S rDNA测序法,通过多样性参数、物种丰度变化、主坐标分析和预测群落功能等,识别与六种食品中Vp致病力关联的目标菌群。结果表明,小鼠被六种食品培养的Vp感染后,肠道菌群α多样性指数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及物种分类单元OTU均显着降低(p<0.05),菌群结构明显改变。在门水平,六种食品的感染组较对照组肠道内拟杆菌门比例显着降低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比例明显升高。在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六种食品的感染组小鼠肠道内Bacteroides、Lactobacillus、Bifidobacterium、Rikenellaceae和Lachnospiraceae比例显着降低,而Enterococcaceae、Streptococcus、Clostridiales和Vibrio比例明显升高。尤其是在强致病力的对虾、淡水鱼和鸡肉感染组小鼠肠道内益生菌、产丁酸和短链脂肪酸相关的Akkermansia、Ruminococcaceae和Faecalibacterium比例特异性减少,而促进炎症和肝损伤的Prevotella和Sutterella比例增加,不同食品感染组之间存在不同的Biomarker菌。在Metastats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PICRUSt群落功能预测程序挖掘发现肠道菌群的新陈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弧菌感染功能在各食品感染组均显着改变,然而,侵袭上皮细胞途径、cAMP信号通路和胆汁酸合成功能仅在对虾、淡水鱼和鸡肉感染组改变,六种食品中Vp的致病强弱与其诱导的小鼠肠道菌群结构差异和群落功能改变密切关联。综上所述,本研究在探明六种食品中Vp生长、产毒及对机体损伤差异的基础上,利用自主构建的伪无菌小鼠模型阐明宿主肠道菌群促进Vp的致病,进一步经宏基因组学16S rDNA测序挖掘到与Vp在体内致病力相关联的标志菌群和重要群落功能,为Vp污染不同食品后的风险评估及其在体内致病机制的解析提供理论依据。

彭俊,杨淞,王珏,杨庆文[6](2016)在《云南省西山区餐饮业过桥米线及其配料中变形杆菌污染状况调查》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了解云南省西山辖区内有代表性的餐饮店的过桥米线、配料及刀墩(生、熟)中变形杆菌的污染情况,并研究了解过桥米线汤汁温度对变形杆菌存活繁殖的影响。方法采用WS/T 9—1996《变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并参照近几年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结果,对样品进行变形杆菌检验。结果 2015年7月-10月,随机抽取37家主营过桥米线餐饮店的370件样品进行变形杆菌检测,共检出变形杆菌106株,总检出率为28.65%。除汤汁和成品米线未检出外,其他8类配料中均有检出,其中生肉检出率最高,达81.08%;温度耐受实验表明变形杆菌在80℃以上的汤汁中浸烫1.5 min后不能生长繁殖。结论变形杆菌污染在本地区过桥米线的配料及刀墩中普遍存在,过桥米线的汤汁温度完全可以杀灭生肉、生菜等配料中污染的变形杆菌,按正确程序食用过桥米线没有发生变形杆菌食物中毒的风险。但本地区能正确食用过桥米线的调查者仅占一半,应加强监管和宣传。

王冬丽[7](2016)在《浅谈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防控措施》文中提出目的研究分析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防控措施。方法根据国内关于变形杆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相关研究报告,并结合笔者长期的工作经验,对由变现杆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的原因及其防护措施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变形杆菌对环境温度、营养等因素要求不高,在自然环境中分布较广较为常见,中毒症状主要以急性胃肠炎为主,也有部分患者表现为过敏性质。结论应该加强对各个饮食服务单位、集体食堂加强卫生检查,对于检查不合格的生产企业或相关单位,必须施以严格的惩罚,同时还需加强对食物中毒的相关知识的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普通民众及相关食品生产人员的食品安全意识。

石於友,刘宁,宋聪,李美荃,李华春,赵德宏,杨永军,姚俊[8](2015)在《云南猪源致病性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指出普通变形杆菌(P.vulgaris)隶属于细菌域、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肠杆菌目、肠杆菌科、变形杆菌属(Proteus)成员之一,其余3个成员分别是奇异变形杆菌(P.mirabilis)、产黏变形杆菌(P.myxofaciens)和潘尼变形杆菌(P.penneri),普通变形杆菌是变形杆菌属的代表菌种〔1〕。普通变形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菌体大小(0.40.8μm)×(1.0

马桂芬[9](2015)在《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变形杆菌》文中研究表明变形杆菌是一种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吃剩下的食物、食品沙拉和一些豆类制品,还有动物的内脏及肉、蛋类等一系列的动物性食品都很容易被变形杆菌污染,从而导致食物中毒。感染变形杆菌可以导致急性胃肠炎或者组胺中毒,致使身体的抵抗力变弱,身体的某些部位极易被感染和病变,如:败血症,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此外还能引起脑膜炎,腹膜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目前检测变形杆菌的方法有很多,有的方法操作过于复杂,检测过程耗时很长,无法实现食品中变形杆菌快速检测。还有些方法所需要的检测仪器相对比较昂贵,在一些中小企业难以推广。因此研究变形杆菌高效、灵敏,方便快捷的新型检测法极为重要。变形杆菌属现有5个种:普通变形杆菌、奇异变形杆菌、产黏变形杆菌、潘氏变形杆菌和豪氏变形杆菌,在变形杆菌食物中毒中最为常见的感染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普通变形杆菌次之,本文主要对普通变形杆菌和奇异变形杆菌进行研宄。2000年,日本荣研化学株式会Notomi等人研发出一种新型的能够在体外进行恒温扩增核酸片段的技术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简称LAMP),这一技术的特点就是根据鞋1基因序列的6个位置区域,设计出4种具有特异性的引物,其中包含着外引物F3和B3及内引物FIP和BIP?然后在DNA聚合酶(5对DMA polymerase)催化作用下等温(65°C左右)持续数十分钟,就能够完成核酸的扩增。近年来出现了实时荧光监测仪?ESE Quant Tube Scanner)’它是可以对模板DNA进行等温扩增的装置。实时焚光LAMP(Real-time Fluorescence 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 Technology.Real Amp)技术,就是将实时突光监测仪与电脑相连,再向LAMP反应体系中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I),SYBR Green I会和双链DNA发生结合,使荧光强度大大增强。当反应开始进行,DNA不断发生扩增,反应体系中的荧光信号也随之发生变化,通过电脑软件对整个LAMP反应进行实时监测,扩增曲线就会被显示出来,扩增曲线开始出峰的寸间越早、峰值越高,说明实时荧光LAMP反应的扩增效率也相对越高。将实时荧光监测仪与电脑相连,可实时监控并直观判定检测结果。本研究对Gen Bank中己公布的变形杆菌Mp D基因(普通变形杆菌AY134488?奇异变形杆菌AX109601)序列进行同源性对比分析,针对靶序列6个位点,运用LAMP引物设计软件(V3)进行在线引物设计。设计的4条引物包括:2条外引物(F3和B3)?2条内引物(FIP和BIP)。利用实时荧光监测仪对模板DNA进行等温扩增,通过与电脑进行相连,实时监测并直观判定检测结果。优化反应条件,对该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将该检测方法与普通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进行比较,并确定该方法检测变形杆菌人工污染猪肉的检出限。Real Amp产物使用限制性内切酶进行酶切,通过观察酶切片段大小来验证实时Real Amp反应的正确性。经实时荧光监测仪反复优化确定反应体系和程序。反应体系:2.5 mmol/L High Pure d NTPs 5μL,10×Thermo PolTM Reaction Buffer 3μL,50 m M Mg SO4 0.5μL,10μM F3和B3各1μL,10μM FIP和BIP各2.5μL,5 M甜菜碱0μL,8000 U/ml Bst DNA聚合酶大片段1.5μL,1.5μL SYBR GreenⅠ(1:500稀释),模板DNA 3μL,剩余为无菌蒸馏水,其可用来补足25μL反应体系。反应程序:温度为62℃,时间为60min,可以依照实际反应的情况进行终止。Real Amp检测法相比普通LAMP检测法更快速,25 min内即可判定结果;用于特异性试验的19株实验菌株中,6株变形杆菌现阳性结果,其他13株非变形杆菌,均呈阴性结果;检测纯菌的灵敏度是8.1 CFU/m L,是普通LAMP检测方法的10倍;人工污染猪肉的检出限为81 CFU/m L;通过限制性内切酶Hpa I酶切Real Amp扩增产物,测得酶切片段长度与理论值相符,验证了该反应的正确性。通过本试验而建立的Real Amp检测变形杆菌的方法可实时监测并直观判定检测结果,操作简单,耗时短,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实现了变形杆菌的快速检测需要,非常有利于基层检验检疫机构应用到实际中。

石晓路[10](2016)在《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是一种能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但该菌已知的毒力基因与腹泻关系尚不明确,如何引起腹泻尚无定论。目前国外针对奇异变形杆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菌株中,对耐药研究较为多,但对奇异变形杆菌致腹泻的相关机制研究,Pubmed收录的论文很少。我们在部分食物中毒事件中,从病人腹泻标本和剩余食品中都分离到奇异变形杆菌,未分离到其他致病菌。同一批次分离株皆具有相同的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型别,感染小鼠后能造成腹泻或死亡。而从健康人群与外环境分离的菌株不引起小鼠出现以上症状,其PFGE图谱间差异较大。由此提出假设,除了已知的毒力基因外,致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的基因组中可能还存在着其它特异的毒力因子,是造成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围绕以上线索,本文主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研究:(1)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病原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2)全基因组测序分析比较获得仅存在于致腹泻菌株中的特异基因;(3)在致腹泻菌株C02011中新发现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毒力岛编码基因virBl-11基本特性分析;(4)构建奇异变形杆菌C02011的virB9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鉴定其基本属性;(5)黏附和侵袭实验敏感细胞株的筛选,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6)体外比较野生株C02011、virB9基因缺失株及回补株对人结肠癌Lov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水平;(7)腹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实验;(8)明确virB9基因是否影响奇异变形杆菌对小鼠的致病能力。(9)特异基因的荧光PCR诊断方法的建立与菌株筛查。方法与结果:一、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特征1、选择6株奇异变形杆菌作为实验研究菌株,包括2株标准菌株:ATCC29906和HI4320;2株食物中毒分离株和2株健康人群和外环境拭子分离株。2、分析比较了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和分子特征,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生化特征基本相同,且均具有常见的毒力基因ureC、rsmA、 hpmA和zapA。说明这些基因没有特异性,不能区分致病菌株和非致病菌株。3、利用PFGE方法对奇异变形杆菌分子分型,同一起食物中毒分离株(病人标本和剩余食品分离株)的PFGE图谱一致,说明可能是由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4、发现奇异变形杆菌中分别存在着1-3个不同大小的质粒。最大的质粒为10100bp左右,在所有菌株中普遍存在。而C05028和C02034中都存在着一个2683bp的小质粒,有四个开放读码框,其中645bp的qnrD基因为喹诺酮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一致,可见该质粒与菌株的耐药性相关。5、环境分离菌株C02034携带的质粒最多(3个),其耐药性也最强,对喹诺酮类、磺胺类、氨基糖苷类和p-内酰胺类青霉素等均为耐药,由此推论其携带的另2个质粒也可能编码耐药基因,有待进一步验证。6、研究表明,凭借传统的生化分析及常见的毒力基因鉴定不能区分菌株的来源,无法确定是食物中毒菌株还是健康人群自身携带(或外环境中存在)的菌株;但PFGE和质粒分析可区分菌株来源。本研究还发现了奇异变形杆菌菌株中普遍存在的质粒,为奇异变形杆菌耐药及致病性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二、奇异变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对1、为了进一步明确致腹泻菌株中的特异基因,收集了2株典型的致腹泻菌株(C05028和C02011),与1株健康人分离株(B02005)及1株外环境对照株(C02034)一起进行全基因组测序。2、通过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了仅存在于食物中毒株而非致病菌株中不存在的特异基因有7个,其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这些基因有些编码溶血素,有些编码DNA核苷酸转移酶或糖基转移酶,有些是与真核细胞结合相关的转录调控原件,具体的功能有待进一步研究。这些基因为本研究首次发现,未见相关文献报道。3、在食物中毒分离株C02011中还发现了编码Ⅳ型分泌系统(T4SS)的特异基因,在奇异变形杆菌中目前尚无相关文献报道,是本课题组在食物中毒株中的首次发现。三、C02011中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基本特性分析针对C02011中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的11个基因virB1-virBll,通过同源比对、蛋白质功能域、三维结构预测、进化树、点阵图、基因结构预测、基因岛结构分析等,研究了整体的水平基因转移事件的进化关系。奇异变形杆菌C02011的T4SS主要的成分是:裂解糖基转移酶(VirB1),能量转移(VirB3-4, VirB11),融合通道(VirB2, VirB5-VirB10,脂蛋白),以及细胞黏附(VirB3-4)。结论:T4SS所有的11个基因在蛋白质和核苷酸水平上与肺炎克雷伯菌PMK1和大肠埃希菌ECOR31的T4SS基因高度相似,但与8株已测序的奇异变形杆菌菌株的核苷酸不存在同源。因此可以推断:该基因岛是近期从与其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微生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水平转移而来的。而这个事件至少发生在奇异变形杆菌C02011从其他奇异变形杆菌菌株分化之后。四、奇异变形杆菌C02011株virB9基因敲除及特性分析为了研究virB基因在奇异变形杆菌致病中的相关功能,选择编码分泌系统融合通道的virB9作为研究对象,构建virB9基因敲除株Pmi/AvirB9。利用基因同源重组的原理,通过自杀质粒PCVD442及中间宿主SM10λpir,成功构建了缺失virB9基因的突变株。并构建携带有virB9基因的Pmi/△virB9回补株,为下一步研究打下基础。在营养丰富条件下,C02011及Pmil△virB菌体的菌落形成和生长能力、生化反应并无显着差异。因而突变株适用于研究该基因对感染相关毒力的影响。五、黏附和侵袭实验敏感细胞株的筛选,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选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与人结肠腺癌细胞(Caco-2)进行体外研究,分别比对奇异变形杆菌C02011(食物中毒病人呕吐物分离株)和B02005(健康人粪便分离株)对细胞的侵袭性与黏附性,选择确定合适的细胞实验模型。结果显示,食物中毒病人呕吐物分离株C02011对Lovo、Caco-2细胞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健康人粪便分离株B02005对Lovo、 Caco-2细胞黏附性弱,两菌株间的黏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侵袭性实验也显示了类似的结果,两菌株对Lovo和Caco-2细胞的侵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本研究证实分离自食物中毒伴腹泻症状病人的呕吐物中的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具有很强的黏附力和侵袭力,在引起人和动物肠道疾病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人结肠癌细胞(Lovo)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宜于研究奇异变形杆菌对其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六、virB9缺失降低了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对Lov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体外模型采用Lovo单层细胞,与野生株C02011的黏附率相比,Pmil△virB9黏附Lovo单层细胞能力显着降低,二者黏附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庆大霉素保护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在侵袭水平上也表现出明显的降低,二者侵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mil△virB9转化入回补质粒后,突变株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基本得到恢复。七、腹泻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初步实验为了证明部分奇异变形杆菌的确能够引起腹泻并具有不同的毒力,并建立合适的动物模型,分别采用6株不同来源的奇异变形杆菌感染小鼠,观察粪便性状及小鼠死亡情况。在经口灌胃实验中,所有菌株均未引起小鼠死亡,但食物中毒分离株引起小鼠粪便形状改变。腹腔注射实验中,7小时后,从腹泻病人呕吐物中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作用的小鼠全部死亡,且小鼠的粪便稀软,小鼠的大肠切片染色结果也证实了病理改变。而从健康人群粪便及外环境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作用的小鼠未死亡,且小鼠形态活力都正常。本研究成功建立了奇异变形杆菌的小鼠腹泻模型,为后续毒力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了较成熟的实验动物模型。本研究证明了奇异变形杆菌食物中毒分离株的毒力比健康人群及外环境分离株的毒力强,能引起小鼠腹泻甚至死亡,造成大肠的病理学改变。八、virB9缺失降低了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对小鼠的致病能力为研究确认virB9基因的功能,在已建立好的小鼠动物模型上进行体内试验,分别采用C02011野生株、virB9基因敲除株及回补株感染小鼠,观察感染动物后的腹泻症状及病理改变,鉴别比较三者的致病能力差异。实验结果证明:C02011野生株和回补株的毒力比virB9基因敲除株的毒力强,能引起小鼠腹泻,导致肠组织含水量增多,与生理盐水对照株相比有统计学差异(t=2.7764,P=0.0193),并能造成大肠的病理学改变。virB9基因敲除株未能引起小鼠腹泻,肠组织含水量与生理盐水对照株无统计学差异(t=0.2979,P=0.7783)。说明virB9缺失降低了奇异变形杆菌C02011对小鼠的致病能力。但大肠的病理切片显示仍有一定的炎性反应,说明virB9基因不是该菌株的唯一的毒力基因,缺失virB9的敲除株仍具备一定的侵袭小鼠肠组织的毒力。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九、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本研究在新发现的特异的毒力因子基础上,通过PCR筛查选取了4个在食物中毒菌株中普遍存在的毒力基因作为靶基因,采用相同标签辅助-无引物二聚体(Hand, Homo-Tag Assisted Non-Dimer)系统与改良分子信标荧光探针,建立1管同时检测奇异变形杆菌4种毒力基因的多重实时荧光PCR方法。所建立的针对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的多重荧光PCR方法可广泛用于食物中毒或食品污染物的快速检测,区分正常人群携带株(外环境污染菌株)和致腹泻菌株,简化和完善现有的国标诊断方法,节省人力物力,满足食物中毒快速准确的诊断和传染来源追踪,减少误判和漏检,保障食品安全和人体健康。统计学分析:数据均表示为均数±标准差.两组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动物实验阳性率的比较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检验水准为a=0.05。数据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结论:引起腹泻的奇异变形杆菌与健康人群及外环境分离的奇异变形杆菌经过全基因组测序和比对分析,发现了仅存在于致腹泻菌株中的一些特异的毒力基因,尤其是发现了存在于腹泻伴呕吐的食物中毒病人分离株C02011中存在着Ⅳ型分泌系统(T4SS)。该T4SS所有的11个基因(virB1-11)在蛋白质和核苷酸水平上与肺炎克雷伯菌PMK1和大肠埃希菌ECOR31的T4SS高度相似,但与8株已测序的奇异变形杆菌菌株的核苷酸不存在同源。因此推断:该基因岛是近期从与其密切相关的肠杆菌科微生物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水平转移而来的。而这个事件至少发生在奇异变形杆菌C02011从其他奇异变形杆菌菌株分化之后。食物中毒病人呕吐物分离株C02011对Lovo、Caco-2细胞均具有很强的黏附性和侵袭性,健康人粪便分离株B02005对Lovo、 Caco-2细胞黏附性和侵袭性弱,两菌株间的黏附率和侵袭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人结肠癌细胞(Lovo)具有更高的敏感性,适宜于研究奇异变形杆菌对其的黏附和侵袭能力。通过基因敲除构建的virB9基因缺失株对Lovo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力下降,对小鼠的致病性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因此推论T4SS系统是奇异变形杆菌C02011的特异毒力因子,该毒力岛在与真核生物的黏附和侵袭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可能是导致人体产生腹泻和呕吐的决定性因子。构成T4SS系统的其他几个组成基因的功能将是我们后续研究中需要探索的问题。

二、一起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起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海源普通变形杆菌致腐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常见海洋鱼类
    1.2 鱼类的腐败现象
    1.3 微生物多样性分析方法
    1.4 微生物的抗药性
    1.5 微生物群体感应概况
        1.5.1 群体感应概述
        1.5.2 QS系统的信号分子种类
        1.5.3 报告菌作用方式
    1.6 变形杆菌概述
    1.7 QS在微生物致腐作用中的研究现状
    1.8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海源腐败菌的分离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及前处理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及溶液
        2.1.4 培养基
        2.1.5 数据库及分析软件
    2.2 实验方法
        2.2.1 腐败菌的分离纯化
        2.2.2 腐败菌DNA的提取
        2.2.3 16SrDNA基因的扩增、测序和菌种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腐败菌16SrDNA基因测序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普通变形杆菌的胞外蛋白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仪器
        3.1.2 实验试剂及溶液
        3.1.3 菌种和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定性测定胞外蛋白酶活力
        3.2.2 定量测定胞外蛋白酶活力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产生水解圈情况
        3.3.2 酶活力测定
        3.3.3 产胞外蛋白酶情况
    3.4 讨论
第四章 普通变形杆菌的抗药性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仪器
        4.1.2 实验试剂及溶液
        4.1.3 菌种和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抑菌圈产生情况
        4.3.2 通变形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4.4 讨论
第五章 普通变形杆菌的群体感应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1.3 菌种和培养基
    5.2 实验方法
        5.2.1 AHLs信号分子检测
        5.2.2 AI-2信号分子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AHLs信号产生情况
        5.3.2 AI-2信号分子产生情况
    5.4 讨论
第六章 蛋白质鉴定与分析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6.1.2 菌种和培养基
    6.2 实验方法
        6.2.1 蛋白质酶解
        6.2.2 LC-MS/MS分析
        6.2.3 数据库检索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蛋白质质谱检测结果
        6.3.2 蛋白质的鉴定结果
        6.3.3 不同培养条件下致腐因子的产生情况
        6.3.4 不同培养条件对代谢的影响
    6.4 讨论
全文总结
    创新点
    不足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2)细菌性食物中毒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沙门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
2 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3 志贺菌属引起的食物中毒
4 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
5 结语

(3)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食源性疾病的危害
    1.2 各种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1.2.1 沙门氏菌(Salmonella)的危害
        1.2.2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的危害
        1.2.3 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mirabilis)的危害
        1.2.4 肠球菌(Enterococcus)的危害
    1.3 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方法
        1.3.1 传统检测方法
        1.3.2 免疫学检测方法
        1.3.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3.4 基因芯片技术
        1.3.5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1.3.6 生物传感技术
第2章 沙门氏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实验菌株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2.2.2 采样
        2.2.3 DNA的提取
        2.2.4 PCR扩增
        2.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2.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2.2.7 特异性实验
        2.2.8 敏感性试验
        2.2.9 重复性实验
        2.2.10 组织样品检测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沙门氏菌引物设计及检测
        2.3.2 荧光定量PCR引物特异性
        2.3.3 定量PCR特异性
        2.3.4 敏感性实验
        2.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2.4 荧光定量PCR应用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主要试剂
        3.1.2 主要仪器设备
        3.1.3 实验菌株
    3.2 方法
        3.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3.2.2 采样
        3.2.3 DNA的提取
        3.2.4 PCR扩增
        3.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3.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7 特异性实验
        3.2.8 敏感性试验
        3.2.9 重复性实验
        3.2.10 组织样品检测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3.3.2 PCR引物特异性
        3.3.3 定量PCR特异性
        3.3.4 敏感性实验
        3.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3.4 荧光定量PCR应用
    3.5 讨论
    3.6 小结
第4章 奇异变形杆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主要仪器设备
        4.1.3 实验菌株
    4.2 方法
        4.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4.2.2 采样
        4.2.3 DNA的提取
        4.2.4 PCR扩增
        4.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4.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7 特异性实验
        4.2.8 敏感性试验
        4.2.9 重复性实验
        4.2.10 组织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奇异变形杆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4.3.2 PCR引物特异性
        4.3.3 定量PCR特异性
        4.3.4 敏感性实验
        4.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4.4 荧光定量PCR应用
    4.5 讨论
    4.6 小结
第5章 肠球菌定量PCR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设备
        5.1.3 实验菌株
    5.2 方法
        5.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5.2.2 采样
        5.2.3 DNA的提取
        5.2.4 PCR扩增
        5.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5.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5.2.7 特异性实验
        5.2.8 敏感性试验
        5.2.9 重复性实验
        5.2.10 组织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肠球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5.3.2 PCR引物特异性
        5.3.3 定量PCR特异性
        5.3.4 敏感性实验
        5.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5.4 荧光定量PCR应用
    5.5 讨论
    5.6 小结
第6章 多重定量PCR检测以及样品中致病菌的检测
    6.1 材料
        6.1.1 主要试剂
        6.1.2 主要仪器设备
        6.1.3 实验菌株
    6.2 方法
        6.2.1 引物设计与合成
        6.2.2 采样
        6.2.3 DNA的提取
        6.2.4 PCR扩增
        6.2.5 荧光定量PCR扩增
        6.2.6 标准曲线的绘制
        6.2.7 特异性实验
        6.2.8 敏感性试验
        6.2.9 重复性实验
        6.2.10 组织样品检测
    6.3 4种菌特异性试验结果
        6.3.1 4种菌引物的特异性设计及检测
        6.3.2 PCR引物特异性
        6.3.3 4种菌定量PCR特异性
        6.3.4敏感性实验
        6.3.5 重复性实验结果
    6.4 荧光定量PCR样品检测
    6.5 讨论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4)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病原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
    1.2 鸡胚蛋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1.3 鸡胚蛋致病菌的研究及流行情况
    1.4 鸡胚蛋中常见的致病菌
        1.4.1 大肠杆菌
        1.4.2 粪肠球菌
        1.4.3 志贺氏菌
        1.4.4 沙门氏菌
        1.4.5 金黄色葡萄球菌
    1.5 食源性致病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5.1 传统检测方法
        1.5.2 免疫学方法
        1.5.3 分子生物学技术
        1.5.4 生物传感器技术
        1.5.5 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
    1.6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鸡胚蛋污染菌的分离鉴定
    2.1 材料
        2.1.1 污染样品与菌株
        2.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2.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培养基制备
        2.2.2 细菌培养
        2.2.3 细菌分离纯化
        2.2.4 菌落菌体观察
        2.2.5 模板DNA提取
        2.2.6 分离株的PCR扩增
        2.2.7 分离株序列测定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鸡胚蛋大体观察
        2.3.2 分离株PCR扩增结果
        2.3.3 分离株鉴定
        2.3.4 分离株鉴定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大肠杆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材料
        3.1.1 菌株
        3.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3.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3.2 方法
        3.2.1 DNA提取
        3.2.2 大肠杆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3.2.3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3.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3.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3.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3.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3.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3.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3.3 结果
        3.3.1 大肠杆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3.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3.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3.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3.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3.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粪肠球菌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4.1 材料
        4.1.1 菌株
        4.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4.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4.2 方法
        4.2.1 DNA提取
        4.2.2 粪肠球菌特异性引物设计与合成
        4.2.3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
        4.2.4 定量PCR反应体系和反应程序
        4.2.5 线性范围的测定和标准曲线的建立
        4.2.6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4.2.7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4.2.8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4.2.9 鸡胚蛋样品检测
    4.3 结果
        4.3.1 粪肠球菌引物特异性检测结果
        4.3.2 线性范围及定量标准曲线的制作
        4.3.3 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4.3.4 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4.3.5 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4.3.6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双重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5.1 材料
        5.1.1 菌株
        5.1.2 试验试剂与耗材
        5.1.3 试验仪器与设备
    5.2 方法
        5.2.1 DNA提取
        5.2.2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
        5.2.3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
        5.2.4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
        5.2.5 鸡胚蛋样品检测
    5.3 结果
        5.3.1 双重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检测结果
        5.3.2 双重荧光定量PCR敏感性检测结果
        5.3.3 双重荧光定量PCR重复性检测结果
        5.3.4 鸡胚蛋样品检测结果
    5.4 讨论
    5.5 小结
结论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加科研情况

(5)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副溶血性弧菌概述
        1.1.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学特征
        1.1.2 副溶血性弧菌在不同食品中的分布
        1.1.3 副溶血性弧菌的危害
        1.1.4 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因子
        1.1.5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表征
    1.2 肠道菌群概述
        1.2.1 肠道菌群的构成
        1.2.2 肠道菌群的功能
        1.2.3 肠道菌群与疾病
        1.2.4 肠道菌群与致病菌
        1.2.5 肠道菌群的研究方法
        1.2.6 肠道菌群的检测方法
    1.3 立题背景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创新点
        1.4.3 技术路线
2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生长和产毒的差异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菌株及原料
        2.1.2 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2.2.2 食品基质无菌样品的制备及接菌
        2.2.3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菌量的测定
        2.2.4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产生溶血毒素的测定
        2.2.5 溶血毒素基因相对表达量的测定
        2.2.6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毒素生成的规律
        2.2.7 模型评价分析
        2.2.8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胞外酶组成及活性的分析
        2.2.9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生长特性
        2.3.2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初级生长模型
        2.3.3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活性
        2.3.4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毒素基因表达量
        2.3.5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溶血活性规律
        2.3.6 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胞外酶的活性
    2.4 讨论
    2.5 小结
3 副溶血弧菌在六种食品中的培养物对小鼠的致病力差异
    3.1 材料与仪器
        3.1.1 菌株及原料
        3.1.2 试剂
        3.1.3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3.2.2 食品基质的接菌及待测样的制备
        3.2.3动物实验
        3.2.4 统计学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攻毒小鼠的临床症状
        3.3.2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攻毒小鼠的死亡率
        3.3.3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3.3.4 副溶血性弧菌的六种食品培养物对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3.3.5 灌胃六种食品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对小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3.3.6 灌胃六种食品培养的副溶血弧菌后小鼠血清指标的变化
    3.4 讨论
    3.5 小结
4 构建伪无菌小鼠模型探究肠道菌群与副溶血弧菌致病的相关性
    4.1 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菌株
        4.1.2 试剂
        4.1.3 仪器与设备
        4.1.4 实验动物
    4.2 实验方法
        4.2.1 伪无菌小鼠模型的构建
        4.2.2 伪无菌小鼠模型的评估
        4.2.3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4.2.4 副溶血性弧菌菌悬液的制备
        4.2.5 伪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的攻毒
        4.2.6 血清炎性及抑炎因子含量的ELISA法检测
        4.2.7 血清肝肾功能指标的检测
        4.2.8 回肠形态观察
        4.2.9 统计学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肠道菌群计数结果
        4.3.2 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的血常规及血清检测结果
        4.3.3 副溶血性弧菌对伪无菌小鼠和正常小鼠肠道形态的影响
        4.3.4 副溶血性弧菌对伪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炎性及抑炎因子的影响
        4.3.5 副溶血性弧菌对伪无菌小鼠和普通小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基于肠道菌群解析六种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差异
    5.1 材料与仪器
        5.1.1 菌株及原料
        5.1.2 试剂
        5.1.3 仪器与设备
    5.2 实验方法
        5.2.1 副溶血性弧菌的活化
        5.2.2 食品基质的接菌及待测样的制备
        5.2.3 实验小鼠的攻毒
        5.2.4 肠道内容物的收集
        5.2.5 小鼠肠道菌群总DNA的提取及纯化
        5.2.6 小鼠肠道菌群总DNA的质量检测
        5.2.7 小鼠肠内容物DNA的16S r DNA扩增子焦磷酸测序
        5.2.8 统计学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测序前样本质量监控
        5.3.2 DNA扩增产物测序后原数据的处理
        5.3.3 单个样品复杂性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
        5.3.4 OTU统计与比较分析
        5.3.5 物种组成分析
        5.3.6 多样品比较分析(Beta多样性分析)
        5.3.7 组间菌群差异标志物种识别
        5.3.8 菌群代谢功能预测分析
        5.3.9 小鼠损伤指标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分析
    5.4 讨论
    5.5 小结
6 研究结论
7 研究展望
8 研究创新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6)云南省西山区餐饮业过桥米线及其配料中变形杆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检测方法
        1.3.1. 1 增菌及直接分离培养
        1.3.1. 2 分离培养
        1.3.1. 3 初筛
        1.3.1. 4 全生化试验
        1.3.1. 5 仪器鉴定
        1.3.2 变形杆菌温度耐受试验
        1.3.3 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变形杆菌在10类370份样品中的检出情况
    2.2 变形杆菌温度耐受情况
    2.3 问卷调查情况
3 讨论

(7)浅谈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变形杆菌的相关特性
2 变形杆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的特点
3 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临床表现
4 讨论

(8)云南猪源致病性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1.2 主要试剂、培养基及仪器
    1.3 病毒检测
    1.4 实验动物
    1.5 细菌分离鉴定
    1.6 小白鼠致病性实验
    1.7 本动物致病性实验
    1.8 药敏实验
2 结果
    2.1 病毒检测结果
    2.2 细菌分离鉴定结果
    2.3 小白鼠致病性实验
    2.4 本动物致病性实验
    2.5 药敏实验结果
3 讨论

(9)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变形杆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立题背景和意义
    1.2 变形杆菌简介
        1.2.1 变形杆菌分类及分布
        1.2.2 变形杆菌生物学特性
        1.2.3 变形杆菌致病性及流行病学特性
    1.3 变形杆菌检测方法
        1.3.1 传统的检测方法
        1.3.2 分子生物学检测方法
    1.4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RealAmp)技术
        1.4.1 RealAmp法概述
        1.4.2 实时荧光监测仪(ESE Quant Tube Scanner)
        1.4.3 荧光染料SYBR Green Ⅰ
        1.4.4 RealAmp特点
    1.5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菌株
        2.1.2 试剂与样品
        2.1.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2 方法
        2.2.1 引物设计
        2.2.2 纯菌培养及DNA制备
        2.2.3 LAMP反应
        2.2.4 Rea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2.2.5 RealAmp扩增产物的分析
        2.2.6 研究RealAmp法的特异性
        2.2.7 比较RealAmp与普通LAMP检测变形杆菌纯菌的灵敏度
        2.2.8 人工污染猪肉及其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2.2.9 RealAmp法检测人工污染猪肉的检出限
3 结果与分析
    3.1 RealAmp反应条件的优化
        3.1.1 优化荧光染料浓度(SYBR Green Ⅰ)
        3.1.2 优化反应温度
        3.1.3 引物试验
        3.1.4 优化DNA模板的量
        3.1.5 优化dNTP
        3.1.6 优化Mg~(2+)
        3.1.7 优化缓冲液(Buffer)
        3.1.8 优化Bst DNA聚合酶
    3.2 RealAmp扩增产物的分析
        3.2.1 实时监测并直观判定
        3.2.2 凝胶成像系统分析
        3.2.3 进行酶切分析
        3.2.4 利用熔解曲线分析
    3.3 RealAmp法检测变形杆菌优化后的体系
    3.4 研究RealAmp法的特异性
        3.4.1 利用RealAmp法检测不同菌种
        3.4.2 利用PCR反应研究RealAmp引物的特异性
    3.5 比较RealAmp与普通LAMP检测纯菌的灵敏度
    3.6 变形杆菌人工污染猪肉及其基因组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3.7 RealAmp法检测变形杆菌人工污染猪肉检出限
4 讨论
    4.1 选取靶基因
    4.2 设计引物
    4.3 RealAmp检测变形杆菌反应体系的优化
    4.4 关于熔解曲线
    4.5 RealAmp检测变形杆菌的方法学评价
5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10)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代表菌株的选取及病原学、分子生物学特征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奇异变形杆菌全基因组测序和序列比对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三章 C02011中的Ⅳ型分泌系统(T4SS)基本特性分析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奇异变形杆菌C02011株virB9基因敲除及特性分析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体外细胞模型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virB9缺失对奇异变形杆菌C02011株对细胞的侵袭和黏附能力的影响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七章 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C02011野生株、virB9基因敲除株及回补株动物实验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第九章 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第一节 材料和方法
    第二节 结果
    第三节 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英文缩略词表
发表论文
致谢
统计学证明

四、一起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海源普通变形杆菌致腐作用研究[D]. 程琳越.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2]细菌性食物中毒研究进展[J]. 王艳玲.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20(05)
  • [3]鸡肉中主要致病菌多重定量PCR检测[D]. 李慧芳.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4]冀南地区鸡胚蛋有害菌的检测[D]. 刘洁玉.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副溶血性弧菌在六种食品中致病力的差异及与肠道菌群的关联性研究[D]. 王润东.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1)
  • [6]云南省西山区餐饮业过桥米线及其配料中变形杆菌污染状况调查[J]. 彭俊,杨淞,王珏,杨庆文.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6(23)
  • [7]浅谈变形杆菌属食物中毒的特点与防控措施[J]. 王冬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6(04)
  • [8]云南猪源致病性普通变形杆菌的分离与鉴定[J]. 石於友,刘宁,宋聪,李美荃,李华春,赵德宏,杨永军,姚俊.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15(06)
  • [9]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快速检测变形杆菌[D]. 马桂芬.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10]致腹泻奇异变形杆菌毒力因子研究及应用[D]. 石晓路. 南方医科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普通变形杆菌食物中毒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