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白牦牛适应性研究

天柱白牦牛适应性研究

一、天祝白牦牛适应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包鹏甲,郎建英,马晓明,喇永福,梁春年,郭宪,吴晓云,安玉峰,褚敏,阎萍[1](2022)在《肃南牦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肃南牦牛的屠宰性能及肉品质,揭示其遗传特性,选取12头(公母各半)4岁放牧肃南牦牛进行屠宰试验和肉品质分析,并与文献中已报道的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雪多牦牛、环湖牦牛等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肃南牦牛的活重和胴体重均高于环湖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屠宰率高于查乌拉牦牛和环湖牦牛,净肉率高于甘南牦牛和环湖牦牛,熟肉率高于天祝白牦牛、无角牦牛和雪多牦牛,肌肉剪切力低于无角牦牛,说明肃南牦牛具有较好的肉用性能,肉品质相对较高。

亐开兴,廖祥龙,钟绍丽,李花,杨世平,詹靖玺,赵刚,尼布,张继才,和占星,金显栋[2](2020)在《中甸牦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的主要畜种之一,但每年却要面对严冬和长达7.5个月的枯草期,期间一直处于半饥饿状态,掉膘严重,有的甚至因饥饿而死亡。通过对中甸牦牛体重监测,揭示掉膘的程度,为冷季补饲和短期育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一年中不同时间点的中甸牦牛体重监测,比较分析不同季节的掉膘情况。结果:调查发现,11月份中甸牦牛膘力最好,5月份体重最轻,成年公牛(含阉牛)体重分别为315.8±59.1 kg和209.5±66.3 kg,母牛体重分别为210.5±33.8 kg和148.7±20.2 kg,相对体重掉膘分别为33.7%和29.4%。在一般营养水平下,圈养1~4岁中甸牦牛(7-11月),公母牛体重分别可到207 kg和187 kg;体重大的个体采食能力更强,增重更快,母牛体重已达到成年体重,架子还不到成年状态,圈养期的平均日增重为600 g,每头牛可盈利近1 000元,效益较好。结论:必须做好饲草料种植和储备,以应对冬春季节严重掉膘的情况;中甸牦牛短期圈养育肥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值得持续试验示范。

石斌刚[3](2020)在《天祝白牦牛肌肉生长和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筛选与鉴定》文中指出牦牛(Bos grunniens)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海拔地区,以产肉和产奶为主。牦牛肉是当地牧民重要的动物性蛋白来源,但与普通牛肉相比,肌纤维较粗、肌内脂肪(IMF)沉积少而嫩度差。遗传对畜禽肉质性状有重要的影响,为了解析牦牛肉品质形成的转录调控机制,本研究以6月龄(M6,n=3)、30月龄(M30,n=3)和54月龄(M54,n=3)天祝白牦牛为研究对象,利用转录组(RNA-Seq)、同位素标记相对绝对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TMT)和荧光定量PCR(RT-qPCR)等方法,探究牦牛肌肉和IMF发育的转录调控机制,为发掘牦牛肌肉品质功能基因及分子育种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天祝白牦牛6?30月龄生长速度较30?54月龄快;随年龄增长,肌肉剪切力值、IMF含量显着增加,且肌纤维直径显着增大(P<0.05或P<0.01)。2.不同年龄天祝白牦牛背最长肌RNA-Seq分析,M6 vs M30、M30 vs M54和M6vs M54组分别鉴定到1576个、124个和1407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P-adjust<0.05&|log2FC|>=1);STEM(Short Time-series Expression Miner)时序性表达分析得到上调和下调DEGs分别为783个和747个,分别显着富集于393个和86个GO条目,包括多个与肌肉发育和脂质代谢相关GO条目;KEGG富集分析表明上调和下调DEGs分别富集在64个和16个信号通路中,包括PI3K-Akt、FoxO、PPAR等与肌肉发育和脂质代谢相关的信号通路;基因功能和通路分析,上调DEGs鉴定到7个肌肉发育(MSTN、IGF1、IGFBP5、IGFBP6、MYL1、MYL3、TNNT1)和4个脂肪沉积(ADIPOQ、FABP4、PLIN1、LPL)候选基因,下调DEGs鉴定到7个肌肉发育(IGF2、IGF1R、IGFBP1、IGFBP2、FOXO1、FOXO3、FBXO32)和6个脂肪沉积(ACSL4、STAT5A、ACACB、LPIN1、PPARδ、ADIPOR1)候选基因;随机选取的14个DEGs的RT-qPCR验证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3.不同年龄天祝白牦牛背最长肌TMT分析,共鉴定获得17708条多肽和4770个阳性表达蛋白,M6 vs M30、M30 vs M54和M6 vs M54组分别获得424个、139个和475个差异蛋白(DEPs)(Fold change≥1.2或≤0.8和P<0.05标准);其中上调和下调DEPs分别为216个和460个,且分别显着富集于153个和330个GO条目,包括发育、肌肉肥大负向调节、磷脂分解代谢、脂质储存、脂质代谢和脂肪酸代谢等多个与肌肉发育和脂质代谢相关GO条目;KEGG富集表明上调DEPs显着富集在补体途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和甲状腺激素合成等12个信号通路中,下调差异蛋白显着富集在氧化磷酸化和帕金森病等18个信号通路,包括心肌收缩、ECM受体相互作用及脂肪酸代谢、脂肪酸降解、脂肪酸延长等与生长发育和脂肪酸代谢相关通路;蛋白功能和通路分析鉴定了11个生长发育(MYL3、MYLK2、MyBP-C、MyBP-H、MYL9、MYH10、MYH13、TPM1、CFL1、CSRP1、CSRP3)和14个脂肪酸代谢和脂肪沉积(HADHA、HADHB、HADH、ACADM、ACADVL、ACADSB、ACAD8、FASN、CD36、FABP3、HSPB1、HSPB6、HSPB7、HSPB8)相关DEPs;蛋白互作网络分析发现,MYL3、MYL9、MYH10、MYLK2、TPM1及CD36、HADH、HADHA、HADHB、ACADM、ACADVL、FABP3等分别处于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相关蛋白网络重要节点位置,可能是调控牦牛肌肉生长和IMF沉积的重要蛋白。本研究在阐明天祝白牦牛生长发育及肌肉品质变化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转录组和蛋白组分析,获得PI3K-Akt、心肌收缩、FoxO及PPAR等多个与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相关的信号通路;鉴定了MSTN、IGF1、MYL1、IGFBP1、FOXO1、MYL3、MYL9、MYH10等25个与牦牛肌肉发育相关基因和蛋白,ADIPOQ、FABP4、PLIN1、LPL、HADHA、ACADM、FASN、CD36、FABP3、HSPB1等24个与IMF沉积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研究结果为阐明天祝白牦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基础数据。

石学红[4](2020)在《牦牛ACACA基因遗传特征及其对乳、肉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乙酰辅酶A羧化酶α(acetyl-CoA carboxylases alpha,ACACA)是脂肪酸从头合成的关键限速酶,在脂肪酸生物合成中起重要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重亚硫酸盐测序方法,检测0.5和4.5岁天祝白牦牛(Bos grunniens)ACACA基因组织表达及PI启动子区CpG岛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甲基化水平,研究该基因组织表达规律及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观遗传机制;采用PCR-SSCP方法检测甘南牦牛、天祝白牦牛、青海牦牛、西藏牦牛和野血牦牛ACACA基因PI、PIA启动子区和intron5-intron6区突变位点,分析基因突变对甘南牦牛乳、肉品质性状和乳中脂肪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ACACA基因在天祝白牦牛13个组织中表达量存在组织和年龄差异,0.5岁牦牛肝脏、脑、背最长肌和肾脏中高度表达且肝脏中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5),4.5岁牦牛皮下脂肪和肝脏中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其他组织(P<0.01);0.5岁牦牛肾脏中表达量极显着高于4.5岁牦牛(P<0.01),而在皮下脂肪、肝脏和睾丸中表达量显着或极显着低于4.5岁牦牛(P<0.05或P<0.01)。2.皮下脂肪组织中,ACACA基因PI启动子第1 CpG岛区(g.-795 bp-193 bp)高度去甲基化且存在年龄差异,BSP-1引物扩增区平均甲基化水平0.5岁牦牛极显着高于4.5岁牦牛(P<0.01);0.5岁牦牛BSP-1引物扩增区CpG11、CpG31、CpG35、CpG37位点及BSP-2引物扩增区CpG5’、CpG13’、CpG15’、CpG27’、CpG28’位点甲基化水平显着或极显着高于4.5岁牦牛(P<0.05或P<0.01);PI启动子第1 CpG岛区甲基化水平与该基因在皮下脂肪组织中的表达量呈负相关。3.五类群牦牛ACACA基因多态性较丰富。PI启动子区检测到c.﹣410C/T、c.﹣337T/C和c.﹣149C/G的突变,PIA启动子区和intron5-intron6区分别检测到c.-29847G/A和c.471+24C/T的突变;ACACA基因检测区均属于中度多态。4.甘南牦牛ACACA基因PI启动子区突变显着影响乳脂率、总固体物质百分含量,及乳中C12:0、C14:0、C18:0、C20:1、SFA、MCFA、MUFA等脂肪酸含量,以及胴体重和肌肉剪切力(P<0.05或P<0.01);PIA启动子区突变显着影响乳蛋白率、乳脂率、无脂固体物质百分含量及乳中C4:0、C18:3n6、C20:1、C18:0和SFA等脂肪酸含量,以及肌肉剪切力、熟肉率和失水率(P<0.05);intron5-intron6区突变显着影响乳糖率、总固体物质百分含量及乳中C14:0、C18:1n9c、C16:0、C16:1、MUFA和LCFA等脂肪酸含量,以及肌肉熟肉率(P<0.05)。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年龄段天祝白牦牛ACACA基因组织表达,皮下脂肪组织PI启动子甲基化的差异,并评估了甘南牦牛ACACA基因突变与乳、肉品质性状及乳中脂肪酸含量的关联程度,丰富了牦牛脂肪沉积的分子遗传研究理论基础。

周学兰[5](2020)在《基于重测序研究野牦牛和家牦牛全基因组结构变异》文中提出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的重要家畜,在青藏高原畜牧业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长期驯化的过程中,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压力使不同品种的牦牛在外貌表型、生殖生理和行为特征等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差异。许多研究表明基因组结构变异(Structural Variation,SV)对于家养动物的经济性状和适应性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分析牦牛基因组结构变异,可以解析牦牛品种种质特征形成的遗传学机制,同时有助于挖掘牦牛经济性状和高原适应能力相关的基因,为牦牛的分子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4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国牦牛种群(野牦牛、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基因组中结构变异的差异,初步探索结构变异在各牦牛种群中的变异规律以及对牦牛生长发育、繁殖、适应性等表型性状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共选择99头牦牛,其中野牦牛9头,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天祝白牦牛各30头,按种群进行基因组DNA混池。下机后的原始数据过滤后得到59.25至65.34 millions高质量reads,其中97.39%至98.98%的高质量reads可以比对到牦牛参考基因组,参考基因组覆盖度在94.35%至94.43%。(2)利用Manta软件在四个牦牛种群中共鉴定到了168,063个SVs,共影响12,911个基因。变异类型包括缺失、插入、重复、倒位和易位,其中易位类型的SV数量最多。变异长度在50-1000bp之间SV的数量最多。通过比较各种群SVs重叠基因,在野牦牛、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中分别鉴定到222、227、140和198个种群特有的SVs重叠基因。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种群特有SVs重叠基因显着富集在与肌肉发育、低氧适应、精子发生、能量代谢、成骨分化等相关的GO条目和信号通路中。整合Animal QTL数据库中的信息,鉴定了25个与牦牛经济性状和适应性相关的基因,其中NCAPG、CTNNBL1、DLX6、JAK3、FOXO4和IGF1等基因与生长性状相关,PPP2R5A、GGNBP2、HMGB、KDM3A和SBF1等基因与繁殖性状相关,CREB3L1、EGLN3、CEP164、PCTP和PDGFA等基因与高原适应性相关。(3)利用CNVnator软件在四个牦牛种群中共鉴定到了122,898个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s),共影响8,176个基因,其中变异长度在1-5Kb之间CNV的数量最多。变异类型包括拷贝数缺失和增加,缺失类型的CNV占90%以上。通过比较各种群CNVs重叠基因,在野牦牛、大通牦牛、青海高原牦牛和天祝白牦牛中分别鉴定到134、106、845和104个种群特有的CNVs重叠基因。GO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发现,种群特有CNVs重叠基因显着富集在与肌肉发育、骨骼系统、精子发生、脂代谢、神经系统和大脑发育等相关的GO条目和信号通路中。整合Animal QTL数据库中的信息,鉴定了27个与牦牛经济性状、适应性和性情等相关的基因,其中WNT7A、COL1A1、ASB2、MECP2和PCSK1等基因与生长性状相关,SPACA7、TAF7L和BMP15基因与繁殖性状相关,HCN4、FABP2、GADD45A、KRT71和NRP1等基因与高原适应性相关,CACNA1H、GPR88和NLGN3等基因与性情相关,ADIPOQ基因与肉品质相关。

苟娜娜[6](2020)在《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机体激素、免疫球蛋白和肠道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及相关性》文中研究说明牦牛是生活在青藏高原上万年的土着家畜,已经成为人们认识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极端环境下生物进化和适应性的重要模式动物。随着近现代农牧业发展,黄牛也越来越多的被引入到青藏高原,与牦牛一起成为高寒牧区的重要家畜动物。因此,对比分析牦牛与黄牛动物机体的生理生化特征,有助于更深入认识土着动物与后迁入动物对高寒缺氧极端环境的调整适应机制,对青藏高原地区家畜类群结构调整、家畜福利及高寒畜牧业可持续管理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传统的动物生理生化血液及机体样本采集检测方法不仅会使动物在采集样本时产生应激反应,而且还会损害动物的福利。因此,该论文于2018年8月至2019年7月,采用非损伤性取样法收集典型高寒牧区牧户自然养殖在一起的牦牛和黄牛的毛发、粪便样品;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以及放射性免疫测定法(Radioimmunoassay,RIA)技术,测定牦牛和黄牛应激、繁殖以及免疫生理相关的指标,应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法,检测牦牛和黄牛粪便肠道微生物组成和变化;分析了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免疫球蛋白、肠道微生物的变化,以及解释三者与粪便类固醇激素存在的相互关系。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存在极显着差异性(P<0.001),且两个牛种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相比而言,在冷季牦牛和黄牛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显着上升,因此在冷季应更加注重牦牛和黄牛的补饲管护。不同性别以及年龄间牦牛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无显差异性,但在不同的月份以及年龄间存在极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1)。2.不同月份,不同年龄的母牦牛粪便雌二醇水平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不同年龄间的差异不显着,但二者(月份和年龄)存在极显着的交互作用(P<0.001);且在发情期5月至7月,牦牛粪便雌二醇显着上升(P<0.05)。3.不同月份,不同年龄的母牦牛粪便孕酮水平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且在不同年龄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在产犊前期以及产犊期2月至3月,牦牛粪便孕酮显着上升(P<0.05)。同时,母牦牛的粪便糖皮质水平与孕酮水平存在极显着正相关(P<0.001),说明对母牦牛而言,繁殖压力对糖皮质激素的升高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4.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粪便睾酮水平存在显着的季节性变化,有极显着差异(P<0.001),且两个牛种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5.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毛发皮质醇水平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且两个牛种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母牦牛和公牦牛毛发皮质醇水平存在极显着的差异(P<0.001),在不同的性别间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在不同的取样位置,颈部、肩部以及臀部毛发皮质醇水平无显着差异。6.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粪便免疫球蛋白IgA、IgG以及IgM水平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且在不同的牛种间粪便免疫球蛋白IgA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在不同的年龄间牦牛粪便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此外,牦牛和黄牛粪便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IgA和IgM存在极显着负相关(P<0.001),而且牦牛粪便糖皮质激素和免疫球蛋白IgG存在极显着负相关(P<0.001)。因此,粪便糖皮质激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免疫球蛋白的产生。7.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水平有显着的季节变化,存在极显着的差异(P<0.001),两个牛种间的差异不显着,不同年龄间牦牛粪便褪黑素水平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牦牛和黄牛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以及牦牛粪便孕酮水平和褪黑素水平存在极显着负相关(P<0.001),牦牛粪便免疫球蛋白IgA、IgG以及IgM和粪便褪黑素均有极显着正相关(P<0.001),但黄牛仅免疫球蛋白IgA和粪便褪黑素有极显着正相关(P<0.001)。8.不同月份,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α多样性以及β多样性有显着的季节性变化,存在极显着差异(P<0.001),且两个牛种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其中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菌群优势门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优势属有Label57N15、疣微菌科(Akkermansia)、CF231、颤螺旋菌属(Oscillospira)、梭菌属(Clostridium)、普雷沃氏菌属(Prevotella)、瘤胃球菌属(Ruminococcus)。粪便细菌菌群中优势门属和糖皮质激素、褪黑素以及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性。青藏高原高寒牧区生活在一起的牦牛和黄牛机体激素、免疫球蛋白和粪便微生物在月份变化差异较大,且牛种间差异也较大,但月份变化趋势一致,家畜粪便微生物组成、变化与家畜机体激素关系较紧密;说明牦牛和黄牛的应激性与不同牛种本身的生理生化特点有关,长期生活在高寒环境的黄牛也与牦牛一样,能够随高寒环境季节气候变化体现出较强的应激适应力。

刘东[7](2019)在《天祝牧区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品质特性分析及工艺优化》文中认为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属乳酸菌、酵母菌混合发酵物,微生物种类因海拔、生态环境不同而不同。由于生产和产品质量缺乏统一标准,品质差异很大。为了使白牦牛酸奶标准化及工业化生产,本文以采集到的典型产区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为试样,以市售普通酸奶为对照,对其常规理化指标、氨基酸、微量及重金属元素、挥发性风味物质、流变学特性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测定;在对白牦牛酸奶微生物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对其发酵优势菌进行了分离、筛选;利用所筛选的优势菌株与嗜热链球菌复配,采用响应面设计优化了复配菌发酵工艺条件,并对复配菌发酵白牦牛酸奶品质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品质特性。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平均值分别为5.29%、6.95%,较市售普通酸奶高1.73和2.38倍;水分、灰分、总糖含量与普通酸奶差异不显着(p>0.05);微量元素含量显着低于普通酸奶(p<0.05);氨基酸总量4.832 mg/100g,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2.86%,其中谷氨酸含量最高,为1.107mg/100g;挥发性风味物质平均检出了57种,较普通酸奶少24种;其中醇类为19种、酯类为29种、烃类为20种,均显着高于普通酸奶(P<0.05);乙酸乙酯、2-甲基丁醛、异戊醛RAOV平均值分别为36.474、10.998和8.078。初始剪切应力及表观粘度均低于普通酸奶;储存模量G’高于损耗模量G”,优势成分为弹性成分,表现为类固体;温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小于普通酸奶。2.传统白牦牛酸奶微生物多样性研究。传统白牦牛酸奶细菌共产生了145653条有效序列,高质量序列占比95.07%;真菌共产生125125条有效序列,高质量序列占比80.44%;细菌群落优势门、属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真菌群落优势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优势属为丝盖伞属(Inocybe)、革菌属(Tomentella)和蜡壳耳属(Sebacina)。3.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优势菌株筛选。共分离出了87株菌株,其中38株为球菌,49株为杆菌。复筛后得到4株表现较好的菌株,其中菌株2(发酵乳杆菌)活菌数高、产酸能力强、后酸化能力弱、色值变化大、耐不良环境强,为优势菌株。4.复配菌发酵条件优化及品质评定。响应面优化结果表明,在优势菌2(发酵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为1:0.69、接种量3.24%、发酵温度36℃条件下,感官评分最高。成品中蛋白质、脂肪、总糖分别为5.79%、5.47、4.73%;氨基酸总量7.420 mg/100g、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39.30%、谷氨酸含量为1.728 mg/100g,较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平均值高出34.88%、6.44%和35.94%。检出了挥发性风味物质67种,其中醇类为14种、酯类为7种、烃类为16种;乙醛、双乙酰RAOV值分别为6.22、31.05。初始剪切应力及表观粘度高于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温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小于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上述结果表明,复配菌种发酵的酸奶保留了传统酸奶的独特风味,其氨基酸总量、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总量、谷氨酸含量高,流变学特性好,品质更佳。

雷蕾[8](2019)在《基于2b-RAD技术对天祝白牦牛毛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天祝白牦牛因其被毛纯白而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除生产肉、绒、毛、奶等产品外,也被当作高原地区景观动物,被毛长短是影响其景观价值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通过2b-RAD测序,利用一般线性模型和混合线性模型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筛选与白牦牛被毛长短相关的多态位点和候选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候选基因进行了验证,旨在寻找影响白牦牛被毛长短的分子标记,为长毛型白牦牛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现得到如下结果:1.对60头天祝白牦牛个体进行2b-RAD测序,根据完整性>80%,最小等位基因频率(MAF)>0.01为标准进行过滤,获得78732个多态性标记。2.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获得了43个显着相关SNP位点和8个候选基因:位于2号染色体上的FER基因,位于6号染色体上的DKK1基因,位于7号染色上的MST1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上的ZFP36L1基因和PDGFD基因,位于24号染色体上的FGF5基因和LEF1基因,以及位于26号染色体上的BMP6基因。3.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在正常个体中皮肤组织中,FGF5基因和DKK1基因表达量极显着高于长毛型个体(P<0.01),BMP6基因表达量显着低于长毛型个体(P<0.05)。LEF1、FER、MST1、ZFP36L1和PDGFD基因表达量差异不显着(P>0.05)。

马志杰[9](2019)在《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牦牛是分布在青藏高原及其濒临的高山、亚高山地区的特有牛种。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问题,是近年来牦牛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牦牛的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大多来自线粒体基因组和核基因组常染色体遗传变异的信息,而基于Y染色体序列变异(即父系遗传信息)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微卫星(STR)基因型分型技术筛选牦牛Y-SNP和Y-STR多态标记,基于这2种多态标记的联合分析,确定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以家牦牛11个地方品种(即九龙、麦洼、娘亚、斯布、帕里、高原、环湖、甘南、巴州、中甸和天祝牦牛)、1个培育品种(即大通牦牛)和3个群体(即塔县、雪多和类乌齐牦牛)共682头公牦牛和8头野牦牛公牛为研究对象,对其Y染色体遗传变异、父系遗传多样性、谱系地理结构、分化、聚类关系、分子变异(AMOVA)及系统发育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获得如下结果:1)通过对5个牦牛Y-SNPs标记(即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进行测序分析,在确认先前报道的6个Y-SNPs基础上,本研究首次在牦牛OFD1Y10标记发现4个新的Y-SNPs。通过筛选40个普通牛Y-STRs标记在牦牛上的雄性特异性,发现13个标记为牦牛Y染色体非特异性标记,5个标记无扩增产物,13个标记为扩增效率较低的Y染色体特异性标记,9个标记为扩增效率较高的Y染色体特异性标记。对这9个扩增效率较高的Y染色体特异性标记多态性检测表明,只有Y-STR INRA189标记在牦牛上具有多态性,拥有139、149、155、157、159、161 bp共6个等位基因。说明上述6个标记包括5个Y-SNPs标记(即SRY4、USP9Y、UTY19、AMELY3和OFD1Y10)和1个Y-STR INRA189标记在牦牛上具有雄性特异性和丰富的多态性,可用于其父系遗传分析。通过6个牦牛Y染色体标记的联合分析,共确定了14种Y染色体单倍型(即H1Y1H10Y1和H11Y2H14Y2)。2)家牦牛品种(群体)间无明显的谱系地理结构。14种单倍型在牦牛品种(群体)间频率大小存在差异,分布也不完全相同。由14种单倍型所确定的2种单倍型组/支系(即Y1和Y2)与家牦牛各品种(群体)不存在关联,也与各品种(群体)的地理分布无明显关联。除中甸牦牛属于Y1支系外,其余品种(群体)均含有Y1和Y2两个支系。3)家、野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总的单倍型多样度(Hd)为0.6964±0.0141。野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Hd=0.8214±0.1007)比家牦牛高(Hd=0.6946±0.0143)。在家牦牛品种(群体)中,巴州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最高(Hd=0.7273±0.0667),帕里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最低(Hd=0.1174±0.0732)。就家牦牛的分布省/区看,青海、甘肃、四川、西藏、新疆和云南各拥有12、6、6、5、7和2种Y染色体单倍型,其父系遗传多样性由大到小依次为新疆、甘肃、四川、西藏、青海和云南。发现6种单倍型为一些家牦牛品种所特有,其中青海的高原牦牛(H4Y1、H5Y1)和大通牦牛(H8Y1、H14Y2)各拥有2种特有单倍型,甘肃的天祝牦牛(H13Y2)和四川的麦洼牦牛(H7Y1)各拥有1种特有单倍型。依据各省/区拥有的总单倍型及特有单倍型数目情况,结合考古学、地质学方面的资料及牦牛mtDNA的研究结果,推测青海省可能是牦牛的起源与驯化地。4)家牦牛品种(群体)间平均FST值为0.216±0.039,父系遗传分化程度较高,大多数品种(群体)间达到中等及中等以上的分化程度,只有少数品种(群体)间分化程度很弱。在15个家牦牛品种(群体)中,只有帕里牦牛和塔县牦牛与其他品种(群体)间均达到显着的分化水平(P<0.05)。野牦牛与家牦牛品种(群体)间平均FST值为0.178±0.051,提示野牦牛与家牦牛间分化程度也较高。5)家牦牛中79.67%的变异分布在品种(群体)内,15.26%的变异分布于省/区地理组内品种(群体)间,而地理组间的变异只占总变异的5.07%,表明牦牛地理组间的差异不是家牦牛品种(群体)产生分化的主要原因,分化的主要原因来自品种(群体)内以及品种(群体)间的遗传变异。6)多维尺度(MDS)分析显示中国16个牦牛品种(群体)可明显的聚为5类,其中帕里牦牛和塔县牦牛各为一类;娘亚、斯布、天祝牦牛和野牦牛聚为一类;中甸牦牛和甘南牦牛聚为一类;其余牦牛品种(群体)包括麦洼、九龙、巴州、类乌齐、高原、环湖、大通和雪多牦牛品种(群体)聚为一类。7)14种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可分为2个明显的单倍型组/支系(即Y1和Y2),提示牦牛由2个父系支系组成,有2个父系起源。单倍型H1Y1和H11Y2在2个单倍型组/支系中处于核心位置,其他单倍型呈星状分散于其周围,故推测H1Y1和H11Y2是牦牛中最原始的2种Y染色体单倍型。野牦牛与家牦牛共享分布于2个支系中的4种单倍型(即H1Y1、H6Y1、H9Y1和H11Y2),提示2大父系支系的产生应发生在家牦牛驯化前。上述研究在牦牛研究中均为首次报道,对全面了解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群体遗传结构、分化、起源、分类、系统发育关系等提供了遗传学证据,对公牦牛的早期鉴定、引种和调配以及新品种选育具有重要理论与实践意义。

许洪福[10](2018)在《浅谈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技术措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天祝白牦牛全身被毛纯白,密长且丰厚,体态结构紧凑,具有耐严寒、耐粗饲、抗逆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是我国稀有而珍贵的地方牦牛类群,文章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对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保护、本品种选育及其开发利用进行了论述,旨在为今后保护和利用好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提供理论和技术借鉴。

二、天祝白牦牛适应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天祝白牦牛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肃南牦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屠宰性能测定
    1.3 肉品质测定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肃南牦牛主要组织器官重量
    2.2 肃南牦牛的屠宰性能
    2.3 肃南牦牛肉用品质
3 讨论
4 结论

(2)中甸牦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牛群和管理
    1.2 试验地点
    1.3 试验时间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甸牦牛公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
    2.2 中甸牦牛母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
    2.3 中甸牦牛增重情况
    2.4 中甸牦牛短期育肥的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3)天祝白牦牛肌肉生长和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筛选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骨骼肌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1.1.1 骨骼肌的结构和类型
        1.1.2 肌纤维形成与发育的生物学过程
        1.1.3 骨骼肌生长发育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机理
    1.2 肌内脂肪研究进展
        1.2.1 脂肪细胞分化与脂肪生成
        1.2.2 影响脂肪生成的功能基因及其调控机理
    1.3 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及其应用
        1.3.1 转录组学概述
        1.3.2 普通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转录组研究进展
    1.4 蛋白质组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1.4.1 蛋白质组学概述
        1.4.2 普通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1.5 牦牛肌肉和IMF发育遗传研究
        1.5.1 牦牛肌肉发育分子遗传研究
        1.5.2 牦牛IMF沉积分子遗传研究
        1.5.3 牦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的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研究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不同年龄牦牛肉品质及肌纤维发育研究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及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牦牛屠宰性能测定
        2.2.2 牦牛肉品质测定
        2.2.3 背最长肌石蜡切片及H.E.(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染色
        2.2.4 数据分析
    2.3 结果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年龄牦牛背最长肌转录组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动物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主要试剂
        3.2.4 背最长肌组织总RNA提取
        3.2.5 RNA质检和定量
        3.2.6 cDNA文库构建与测序
        3.2.7 测序数据统计与分析
        3.2.7.1 原始数据预处理和序列比对
        3.2.7.2 转录本组装
        3.2.7.3 表达量分析
        3.2.7.4 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 DEGs)筛选
        3.2.7.5 DEGs功能富集
        3.2.7.6 DEGs时间序列表达模式聚类
        3.2.8 差异表达基因RT-q RCR验证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牦牛背最长肌9个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
        3.3.2 测序数据统计
        3.3.3 基因表达水平分析
        3.3.4 不同年龄牦牛背最长肌DEGs筛选
        3.3.5 DEGs的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3.3.6 不同表达模式基因GO富集分析
        3.3.7 不同表达模式基因的KEGG通路富集分析
        3.3.8 差异表达基因RT-q PCR验证
        3.3.9 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相关转录因子预测
    3.4 讨论
        3.4.1 不同年龄牦牛背最长肌DEGs表达趋势不同
        3.4.2 肌肉发育和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
        3.4.2.1 上调DEGs对牦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的影响
        3.4.2.2 下调DEGs对牦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的影响
        3.4.3 关键信号通路对牦牛肌肉发育和IMF沉积的调控作用
    3.5 小结
第四章 不同年龄牦牛背最长肌蛋白组分析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动物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主要试剂及来源
        4.2.4 肌肉组织蛋白质提取
        4.2.5 蛋白质量检测
        4.2.5.1 BCA试剂盒定量
        4.2.5.2 SDS-PAGE电泳
        4.2.6 还原烷基化和酶解
        4.2.7 TMT标记
        4.2.8 高p H RPLC一维分离
        4.2.9 液相串联质谱
        4.2.10 数据库选择与搜索
        4.2.11 数据统计和生物信息学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牦牛背最长肌提取蛋白质的定量及SDS-PAGE电泳检测
        4.3.2 蛋白质鉴定基本信息
        4.3.3 蛋白质分子量分布
        4.3.4 肽段序列长度分布
        4.3.5 肽段数量分布
        4.3.6 不同年龄牦牛背最长肌差异蛋白(DEPs)分析
        4.3.6.1 DEPs筛选
        4.3.6.2 DEPs聚类分析
        4.3.7 DEPs功能分析
        4.3.7.1 DEPs GO功能注释
        4.3.7.2 DEPs GO功能富集分析
        4.3.7.3 DEPs KEGG Pathway富集分析
        4.3.7.4 肌肉生长和脂肪沉积相关蛋白互作网络
    4.4 讨论
        4.4.1 不同年龄牦牛蛋白表达模式存在差异
        4.4.2 生长发育相关蛋白鉴定与功能分析
        4.4.3 脂肪沉积相关蛋白鉴定与功能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需要继续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导师简介(一)
导师简介(二)
导师简介(三)
导师简介(四)

(4)牦牛ACACA基因遗传特征及其对乳、肉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牛乳、肉品质遗传研究概况
        1.1 乳品质遗传研究
        1.2 乳中脂肪酸遗传研究
        1.3 胴体及肉品质遗传研究
        1.4 牦牛乳、肉品质及脂肪酸遗传研究
    2 DNA甲基化概述
        2.1 DNA甲基化
        2.2 DNA甲基化的生物学功能
        2.3 DNA甲基化研究方法
        2.4 脂肪组织中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3 ACACA基因研究进展
        3.1 ACACA基因结构与定位
        3.2 ACACA基因功能
        3.3 ACACA基因突变与乳、肉品质及乳脂肪酸组成相关性研究
    4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1.1 组织样采集
        1.2 血样采集及乳、肉样品
    2 试剂及仪器设备
        2.1 主要试剂
        2.2 主要仪器设备
    3 试验方法
        3.1 牦牛ACACA基因组织表达检测
        3.2 牦牛ACACA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检测
        3.3 乳、肉品质性状及脂肪酸含量测定
        3.4 牦牛ACACA基因突变检测
    4 数据分析
        4.1 qRT-PCR结果分析
        4.2 甲基化结果统计
        4.3 遗传多态性及相关性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天祝白牦牛ACACA基因组织表达分析
    2 天祝白牦牛皮下脂肪组织ACACA基因甲基化模式分析
        2.1 牦牛ACACA基因生物信息学预测
        2.2 牦牛ACACA基因PCR产物琼脂糖电泳检测
        2.3 牦牛皮下脂肪组织ACACA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水平检测
        2.4 牦牛脂肪组织ACACA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甲基化水平相关性分析
    3 牦牛ACACA基因突变及其对乳、肉品质的影响
        3.1 牦牛ACACA基因SSCP检测
        3.2 牦牛ACACA基因等位基因序列比对
        3.3 牦牛ACACA基因检测区群体遗传多态性分析
        3.4 甘南牦牛ACACA基因突变与乳质性状及脂肪酸含量相关分析
        3.5 甘南牦牛ACACA基因突变与胴体及肉品质性状关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1 天祝白牦牛ACACA基因表达存在年龄及组织差异
    2 不同年龄牦牛皮下脂肪组织ACACA基因PI启动子区甲基化存在差异
    3 牦牛皮下脂肪组织ACACA基因PI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负相关
    4 牦牛ACACA基因多态性丰富
    5 甘南牦牛ACACA基因突变影响乳、肉品质性状及脂肪酸含量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5)基于重测序研究野牦牛和家牦牛全基因组结构变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牦牛种质资源介绍
        1.1.1 野牦牛
        1.1.2 大通牦牛
        1.1.3 青海高原牦牛
        1.1.4 天祝白牦牛
    1.2 基因组结构变异
        1.2.1 结构变异分类
        1.2.2 结构变异检测
        1.2.3 基因组SV研究进展
        1.2.4 牦牛基因组学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分析软件及数据库
    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3 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2.4 结构变异分析
        2.4.1 原始数据过滤
        2.4.2 序列比对
        2.4.3 CNV和SV鉴定与信息注释
        2.4.4 SV和CNV的验证
        2.4.5 种群特异性SVs和 CNVs中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2.4.6 种群特异性CNVs和 SVs与牛数量性状位点(QTL)的重叠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双端(Paired-end)测序与比对结果
    3.2 全基因组SV的检测结果
        3.2.1 SV种类和大小统计分析
        3.2.2 SV验证结果
        3.2.3 各种群特异性SVs重叠的基因
        3.2.4 各种群特异性SVs重叠的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3.2.5 各种群特异性SVs与 QTL重叠分析结果
        3.2.6 与经济性状和适应性相关的特异性SV
    3.3 全基因组CNV的检测结果
        3.3.1 CNV种类和大小统计分析
        3.3.2 CNV验证结果
        3.3.3 各种群特异性CNVs重叠的基因
        3.3.4 各种群特异性CNVs重叠的基因功能富集分析结果
        3.3.5 各种群特异性CNVs与 QTL重叠分析结果
        3.3.6 与经济性状和适应性相关的特异性CNV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不同种群牦牛基因组特异性SVs对遗传性状的影响
        4.1.1 生长性状
        4.1.2 繁殖性能
        4.1.3 高原适应性
    4.2 不同种群牦牛基因组特异性CNVs对遗传性状的影响
        4.2.1 生长性状
        4.2.2 繁殖
        4.2.3 高原适应性
        4.2.4 性情
        4.2.5 肉品质
    4.3 结论
    4.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6)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机体激素、免疫球蛋白和肠道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及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牦牛和黄牛概况
    1.2 类固醇激素
        1.2.1 类固醇激素简介
        1.2.2 类固醇激素的非损伤性测定
        1.2.3 粪便类固醇激素的研究进展
        1.2.4 毛发皮质醇的研究进展
    1.3 免疫球蛋白
        1.3.1 免疫球蛋白简介
        1.3.2 粪便免疫球蛋白的研究进展
    1.4 褪黑素
        1.4.1 褪黑素简介
        1.4.2 褪黑素的研究进展
    1.5 肠道微生物概述
        1.5.1 肠道微生物的组成
        1.5.2 肠道微生物的作用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内容及目标
        1.6.1 目的与意义
        1.6.2 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牦牛和黄牛粪便及毛发类固醇激素季节性变化比较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验地点与动物
        2.2.2 粪便和毛发样品的采集
        2.2.3 粪便和毛发类固醇激素的提取与测定
        2.2.4 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牦牛和黄牛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
        2.3.2 牦牛和黄牛粪便中性激素水平
        2.3.3 粪便GC、E2、P和T相关性分析
        2.3.4 牦牛和黄牛毛发皮质醇水平
    2.4 讨论
        2.4.1 牦牛和黄牛粪便糖皮质激素水平
        2.4.2 粪便性激素含量变化与季节性繁殖关系
        2.4.3 粪便糖皮质激素与性激素相关性分析
        2.4.4 牦牛和黄牛毛发皮质醇水平
    2.5 小结
第三章 牦牛和黄牛粪便免疫球蛋白季节性变化比较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点与动物
        3.2.2 粪便样品的采集
        3.2.3 粪便免疫球蛋白的提取与测定
        3.2.4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牦牛和黄牛粪便免疫球蛋白IgA水平
        3.3.2 牦牛和黄牛粪便免疫球蛋白IgG水平
        3.3.3 牦牛和黄牛粪便免疫球蛋白IgM水平
        3.3.4 粪便GC、IgA、IgG和 IgM相关性分析
    3.4 讨论
        3.4.1 牦牛和黄牛粪便免疫球蛋白水平对免疫力的指示作用
        3.4.2 牦牛和黄牛应激与免疫生理的相关关系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季节性变化比较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点与动物
        4.2.2 粪便样品的采集
        4.2.3 粪便褪黑素的提取与测定
        4.2.4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水平
        4.3.2 粪便中类固醇激素和褪黑素相关性分析
        4.3.3 粪便中免疫球蛋白和褪黑素相关性分析
    4.4 讨论
        4.4.1 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水平
        4.4.2 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对类固醇激素的作用
        4.4.3 牦牛和黄牛粪便褪黑素对免疫球蛋白的作用
    4.5 小结
第五章 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菌群的季节性变化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点与动物
        5.2.2 粪便样品的采集
        5.2.3 粪便细菌菌群的测定
        5.2.4 测序数据处理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α多样性分析
        5.3.2 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β多样性分析
        5.3.3 细菌物种组成分析
        5.3.4 粪便细菌组成和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和褪黑素的相关性
    5.4 讨论
        5.4.1 牦牛和黄牛肠道菌群的结构与功能
        5.4.2 牦牛和黄牛肠道中优势菌群的季节性变化
        5.4.3 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菌群和糖皮质激素的相互作用
        5.4.4 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菌群和褪黑素的相互作用
        5.4.5 牦牛和黄牛粪便细菌菌群和免疫球蛋白的相互作用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天祝牧区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品质特性分析及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缩略词
文献综述
    1 牦牛酸奶
    2 牦牛酸奶品质研究现状
        2.1 挥发性风味物质
        2.2 酸奶流变学特性
    3 传统牦牛酸奶微生物资源利用
    4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原料
        2.1.2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品质评定
        2.2.2 高通量测序
        2.2.3 菌种分离筛选及鉴定
        2.2.4 复配菌发酵试验
    2.3 数据分析及处理
        2.3.1 挥发性风味物质
        2.3.2 多样性
        2.3.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营养组成
    3.2 微量元素
    3.3 挥发性风味物质
        3.3.1 挥发性风味物质组成
        3.3.2 挥发性风味物质ROAV值
        3.3.3 风味物质主成分分析
    3.4 流变学特性
        3.4.1 静态流变特性
        3.4.2 动态流变特性
        3.4.3 温度对剪切应力的影响
        3.4.4 触变性
    3.5 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微生物多样性
        3.5.1 PCR扩增
        3.5.2 稀疏曲线
        3.5.3 Alpha多样性分析
        3.5.4 门水平分类及比较
        3.5.5 属水平分类及比较
        3.5.6 基于Uni Frac距离的样本聚类分析
    3.6 优势菌株分离筛选
        3.6.1 乳酸菌分离
        3.6.2 乳酸菌优势菌株
        3.6.3 乳酸菌复筛
    3.7 复配菌发酵条件优化
        3.7.1 单因素试验
        3.7.2 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
    3.8 复配菌成品品质
        3.8.1 营养组成
        3.8.2 微量元素
        3.8.3 氨基酸
        3.8.4 挥发性风味物质
    3.9 复配酸奶流变学特性分析
        3.9.1 静态流变学特性
        3.9.2 动态流变学特性
        3.9.3 温度对复配酸乳流变学特性的影响
        3.9.4 酸乳触变性
4 讨论
    4.1 挥发性风味物质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4.2 流变学特性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4.3 菌种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4.4 发酵条件对酸奶品质的影响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8)基于2b-RAD技术对天祝白牦牛毛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天祝白牦牛及其种质资源
    1.2 哺乳动物毛发长短研究进展
    1.3 高通量测序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在动植物基因组研究中的应用
        1.3.2 2b-RAD测序技术及其应用
        1.3.3 2b-RAD测序技术与其他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的比较
    1.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1.4.1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在家畜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2 简化基因组的关联分析在动植物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试验样品
        2.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3 主要试剂、药品及试剂盒
        2.1.4 相关生物信息学网站及分析软件
    2.2 试验方法
        2.2.1 表型描述性统计分析
        2.2.2 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1 白牦牛血液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2 DNA浓度和纯度的检测
        2.2.3 2b-RAD测序分析
        2.2.3.1 基因组测序文库的构建及测序
        2.2.3.2 信息分析流程
        2.2.4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2.2.5 候选基因验证
        2.2.5.1 皮肤组织总RNA的提取及鉴定
        2.2.5.2 样品总RNA的提取方法
        2.2.5.3 cDNA的合成
        2.2.5.4 引物设计
        2.2.5.5 荧光定量PCR
        2.2.5.6 候选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分析
        2.2.5.7 数据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表型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3.2 2b-RAD测序结果
        3.2.1 原始数据质量过滤
        3.2.2 电子酶切结果
        3.2.3 数据比对
        3.2.4 SNP标记分型及质量控制
    3.3 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3.4 候选基因在皮肤组织中的表达量检测
        3.4.1 天祝白牦牛皮肤组织提取RNA质量检测
        3.4.2 候选基因表达量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显着SNP位点及候选基因
    4.2 候选基因验证结果解析
        4.2.1 FGF5 基因与毛发生长
        4.2.2 BMP6 基因与毛发生长
        4.2.3 DKK1 基因与毛发生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9)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中国牦牛地理分布及遗传资源特点
    1.2 牦牛分子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进展
        1.2.1 基于牦牛常染色体分子标记和侯选基因的研究
        1.2.2 基于牦牛线粒体基因组(mtDNA)的研究
        1.2.3 基于牦牛Y染色体遗传变异的研究
        1.2.4 全基因组水平上的牦牛遗传变异及其相关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仪器、耗材与试剂
        2.1.3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基因组DNA检测
        2.2.2 牦牛Y-SNP和 Y-STR多态标记的筛选与鉴定
        2.2.3 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确定
        2.2.4 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频率大小及分布
        2.2.5 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多样性分析
        2.2.6 牦牛品种(群体)的父系遗传分化分析
        2.2.7 牦牛品种(群体)的多维尺度分析
        2.2.8 家牦牛分子变异分析
        2.2.9 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系统发育关系分析
    2.3 讨论
        2.3.1 牦牛Y-SNP和 Y-STR标记的多态性
        2.3.2 牦牛的谱系地理结构
        2.3.3 牦牛的父系遗传多样性
        2.3.4 牦牛的父系遗传分化
        2.3.5 牦牛的聚类关系和分类
        2.3.6 牦牛Y染色体单倍型系统发育关系及父系起源
第三章 结论与创新点
    3.1 结论
    3.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10)浅谈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技术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祝白牦牛种质资源保护
    1.1 开展天祝白牦牛纯种繁育
    1.2 开展天祝白牦牛冷冻精液保存
    1.3 探索天祝白牦牛胚胎冷冻技术
2 天祝白牦牛本品种选育
    2.1 近交
    2.2 品系育种
        2.2.1 建立品系
        2.2.2 品系的结合
        2.2.3 防止近交衰退
3 天祝白牦牛选种及开发利用
    3.1 公牦牛的选择步骤
        3.1.1 初选
        3.1.2 再选及定选
    3.2 母牦牛的选择步骤
    3.3 天祝白牦牛的开发利用

四、天祝白牦牛适应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肃南牦牛屠宰性能和肉品质研究[J]. 包鹏甲,郎建英,马晓明,喇永福,梁春年,郭宪,吴晓云,安玉峰,褚敏,阎萍. 中国草食动物科学, 2022
  • [2]中甸牦牛季节性体重变化动态分析[J]. 亐开兴,廖祥龙,钟绍丽,李花,杨世平,詹靖玺,赵刚,尼布,张继才,和占星,金显栋. 草食家畜, 2020(05)
  • [3]天祝白牦牛肌肉生长和肌内脂肪沉积相关基因筛选与鉴定[D]. 石斌刚.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4]牦牛ACACA基因遗传特征及其对乳、肉品质的影响[D]. 石学红.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5]基于重测序研究野牦牛和家牦牛全基因组结构变异[D]. 周学兰. 兰州大学, 2020(12)
  • [6]青藏高原牦牛和黄牛机体激素、免疫球蛋白和肠道微生物的季节性变化及相关性[D]. 苟娜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7]天祝牧区传统发酵白牦牛酸奶品质特性分析及工艺优化[D]. 刘东. 甘肃农业大学, 2019(12)
  • [8]基于2b-RAD技术对天祝白牦牛毛长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D]. 雷蕾. 西北民族大学, 2019
  • [9]牦牛父系遗传多样性及起源研究[D]. 马志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10]浅谈天祝白牦牛保种选育技术措施[J]. 许洪福. 中国牛业科学, 2018(03)

标签:;  ;  ;  ;  ;  

天柱白牦牛适应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