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电脑粉尘采样器的使用

微电脑粉尘采样器的使用

一、微电脑烟尘采样器的使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万秀,杜山,刘婷婷[1](2021)在《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的颗粒物采样及测定方法》文中指出依据GB/T 16157-1996和HJ 836-2017进行采样,根据实际工作条件和经验,对两种颗粒物测定方法(滤膜法和滤筒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传统滤筒法已不适用于低浓度颗粒物的测定,使用滤膜法采样,同时加大采样体积,增加空白试验等相关质控措施提高低浓度颗粒物采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研究结果可为准确测定低浓度颗粒物和制定低浓度颗粒物采样标准和技术规范提供参考。

郭慧鑫,朱燕,金海林,陈丽鸣[2](2021)在《废旧塑料资源化过程中污染物释放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废塑料再生行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废旧塑料再生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问题。该文通过对2家废旧塑料再生企业工艺废气及厂区环境空气进行监测,发现工艺废气中以颗粒物和VOCs为主要污染物,且均能检测出汞和铅2类重金属,同时检出二恶英毒性当量质量浓度范围为0.031 6~0.25 2 ng TEQ/m3;厂区环境空气检出了多环芳烃PAHs、邻苯二甲酸酯PAEs和低分子量芳香族化合物等,其中部分种类PAHs和PAEs总浓度变化范围超过清远市大气总浓度。对于废旧塑料再生企业,建议有针对性地选择废气治理设施,同时完善行业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邵锋[3](2020)在《园林树木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成分的影响及滞尘效应研究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空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严重危害。园林植物在美化人居环境的同时,可以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起到很好的滞留、吸附作用,从而改善空气质量。本研究选取华东地区代表性城市杭州作为研究地,研究不同植物群体(栽培群体)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浓度及元素碳/有机碳(EC/OC)的影响规律;对比分析不同园林树木对不同粒径颗粒物(TSP、PM10、PM2.5)滞留能力;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树木叶面形貌,探究树木叶面微观形貌与滞留颗粒物质量的关系;结合X射线能谱仪(EDX)、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叶面滞留颗粒物元素及样地土壤元素,分析叶面颗粒物来源。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对香樟纯林、黄山栾树纯林、日本晚樱纯林、锦绣杜鹃纯林及草地内PM2.5浓度季节变化的比较研究表明,黄山栾树纯林、日本晚樱纯林、锦绣杜鹃纯林及草地的PM2.5浓度排序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香樟纯林则是夏季较高,春季最低。夏、秋、冬这3个季节各样地的PM2.5浓度日变化均表现为先降后升的总体趋势。PM2.5浓度最高值一般在上午8:00,最低值会在下午或夜间出现。夏季(有叶期)PM2.5浓度与乔木郁闭度、平均高度和种植密度呈显着正相关,相对于冬季(无叶期),夏季PM2.5浓度与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相关性更强;冬季污染源及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变化影响更大。研究表明,PM2.5浓度与温度及风速呈极显着负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着正相关。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大小排序为相对湿度>温度>风速。(2)香樟纯林、黄山栾树纯林、锦绣杜鹃纯林及草地的EC浓度的季节变化均表现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而日本晚樱纯林的EC浓度夏季要高于春秋两季;5个样地的OC浓度均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春、夏、秋这3个季节5种植物群体的EC及OC浓度的日变化均为“一日双峰”型。EC与OC相关系数r分别是春季0.85、夏季0.78、秋季0.81、冬季0.53。春、夏、秋3个季节EC与OC相关系数值较高,表明样地PM2.5中EC及OC来源相似,而冬季的EC及OC来源较复杂,除汽车尾气排放外,还有煤炭燃烧和生物质燃烧等。OC/EC的浓度比值为春季2.92、夏季2.67、秋季3.11、冬季3.07。秋冬两季样地的OC/EC浓度比值大于3,说明大气中有二次有机碳(SOC)产生。(3)对21种园林树木滞留颗粒物能力研究表明,春季厚皮香、杨梅和厚叶石斑木叶片单位叶面积滞留TSP能力较强,蜡梅、黄山栾树和羽毛枫滞留能力较弱;秋季梧桐、枫杨和杨梅滞留TSP能力较强,羽毛枫、十大功劳和香樟滞留能力较弱。春秋两季金边胡颓子、枫杨、杨梅和金钱松叶片单位叶面积滞留PM10和PM2.5能力较强,黄山栾树和羽毛枫能力较弱。除春季金钱松、香樟、羽毛枫和秋季枫杨外,其他树木叶片上粒径>10μm的颗粒物比重均超过50%,表明大多数树木叶片滞留大颗粒物能力强。2个季节乔木和灌木的叶表面、蜡质层和叶片单位叶面积滞留TSP能力明显强于PM10和PM2.5,叶片滞留TSP、PM10和PM2.5平均质量均为乔木>灌木。(4)叶片表面不同微观结构对树木滞留颗粒物能力有重要影响。秤锤树、梧桐、杨梅和香樟叶片滞留PM2.5数量多、质量高。枫杨、朴树、三角枫、金边胡颓子、十大功劳、木芙蓉和宁波溲疏叶片上表面纵横交错的枝条状结构与表面的凹陷、褶皱和沟槽等构成复杂的空间结构,这些结构最底层滞留了大量PM2.5,表明树木叶片表面具有凹陷、褶皱和沟槽等结构,有利于滞留PM2.5。杨梅、梧桐和锦绣杜鹃叶表面包裹着一层分泌物,其滞留TSP和PM2.5质量均较高,说明叶片能分泌粘液油脂,更利于颗粒物滞留。叶表面形态各异的绒毛有利于滞留颗粒物,但这些绒毛滞留颗粒物的能力因其结构差异而有较大区别,相比而言,更易滞留PM2.5等细颗粒物。(5)研究发现,春季树木叶片上下表面颗粒物中共含有12种元素,重叠元素7种,上表面含有的元素比下表面多3种;秋季叶片上下表面颗粒物共有37种元素,上表面元素比下表面多4种。春秋两季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与土壤都含有重叠的元素,秋季重叠元素比春季多8种。叶片表面颗粒物元素与土壤元素含量存在弱负相关性,春季的相关性比秋季大。研究表明,春季叶片表面颗粒物元素与土壤元素较吻合,推断叶片上颗粒物主要来自土壤;秋季叶片上颗粒物中除了部分土壤元素外,还有Nb、Cl、Br、Pd、Ga、Rb等,这些元素大部分来自建筑水泥尘、煤烟尘等非自然界。本研究监测和分析了不同植物群体(栽培群体)内PM2.5浓度及其碳组分变化;对比不同树木叶片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观测树木叶面微观形貌并测定叶片滞留颗粒物元素成分等。在城市空气污染加剧的背景下,研究成果可为相同气候带及植被类型地区人居环境建设中优良园林植物材料应用及城市植物景观营建提供基础理论依据。

刘飞[4](2020)在《钢铁行业典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现阶段大气污染防治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精准治污是环保人面临的重大难题。钢铁工业排放是引起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烧结工序又是钢铁行业中的排放大户。然而目前仍缺乏不同生产工艺、不同污控措施的烧结机排放特征实测数据,难以为空气质量模拟和颗粒物源解析提供源成分谱数据、难以为生态环境部门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鉴于此,选取了一台工艺相对落后但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量存在的90 m2小型步进式烧结机和一台工艺较为先进的450 m2大型带式烧结机,对两台烧结机不同点位的SO2、NOx、颗粒物以及烟气Hg等进行实测,并对颗粒物中的元素、水溶性离子、OC和EC进行分析,从而获取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污控措施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与2019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中的超低排放限值之间的差距。结果表明:(1)烧结机头SO2、NOx、CO、颗粒物和烟气Hg排放浓度分别为(54.69~123.04)mg/m3、(187.28~312.58)mg/m3、(6 746.04~7 790.83)mg/m3、(11.04~19.93)mg/m3和(78.97~2 537.07)ng/m3,烧结机尾颗粒物排放浓度为(0.76~16.22)mg/m3,机头颗粒物以PM2.5为主,占比为81.02%~91.49%,机尾颗粒物主要为PM10,占比为71.17%~73.01%。烧结机头SO2、NOx、颗粒物以及烧结机尾颗粒物还需分别减排36%~71.55%、73.3%~84%、9.4~49.82%和0~38.35%才能满足超低排放限值。(2)烧结颗粒物主要成分为K、Ca、Na、Mg、Fe、Cl-、SO42-、NH4+、OC和EC等,其占比与烧结机类型、烧结原辅料以及污染物控制措施等因素有关,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后SO42-占比增加28.12%,活性炭移动床脱硫后EC占比增加2.15%。(3)布袋除尘器对烧结机不同粒径颗粒物和烟气Hg的脱除能力比双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分别高出1.25%~5.06%和9.51%,活性炭移动床系统对烧结不同粒径颗粒物以及烟气Hg的去除效果分别比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系统高出9.4%~11.38%和4.31%。研究显示,不同工艺、不同污控措施烧结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存在较大差异,SO2、NOx排放浓度与超低排放限值差距较大,烟尘排放浓度与超低排放限值差距较小,石灰石-石膏法和活性炭流化床法脱硫均会不同程度地引入新的颗粒物组分。开展颗粒物源解析时,钢铁烧结源成分谱的建立要充分考虑不同工艺和不同污控措施的影响。

何芙蓉,马远帆,林晓威,陈剑,黄剑,林岷瑜,郑美凤[5](2020)在《艾烟颗粒物排放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归纳和分析艾烟颗粒物排放的研究进展,为后续艾烟的安全性研究提供参考。以"艾灸""艾烟""颗粒物""空气质量""moxibustion""moxa smoke""particulate matter""air quality"为检索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中文数据库和pubmed收录的有关艾烟颗粒物排放的研究文献,对文献进行整理,并加以归纳、分析。结果显示14篇关于艾烟颗粒物排放的研究文献均发表在2012-2019年之间,在此之前未见相关报道。文献更多地关注了PM10和PM2.5,而对于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的、可能对人体危害更大的颗粒物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间;艾烟颗粒物排放的研究多基于艾灸场所的空气质量,对灸用艾绒本身颗粒物排放特征的研究还有待于完善。故关注艾烟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可能为艾灸诊室空气质量标准化和灸用艾绒的规范化提供相关参考。

陈颂[6](2020)在《新型波纹滤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的试验与模拟》文中提出在资源开发、冶金、发电、水泥等工业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微细粉尘(PM10、PM2.5),漂浮在空气中的粉尘颗粒不但会降低空气能见度,带来严重的大气污染,如果长时间被人体吸入,还会引发尘肺病和呼吸道疾病等,给大气环境和人体健康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要求以及解决目前应用广泛的袋式除尘器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扩大其适用范围,达到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本研究以无纺布为基料,在浸渍和硬化处理后获得新的滤料样品,通过对样品进行观察和性能测试确定滤料的最佳制备方案,利用该方案下制备的样品通过波纹滤料成型工艺制作波纹滤料及过滤元件,通过对波纹滤料、无纺布滤料以及覆膜滤料的性能进行测试并进行对比分析,确定波纹滤料优越性。另外,选择CFD方法对洁净滤料的压力损失进行计算机模拟,判断风速、纤维直径df以及填充率(SVF)等微观因素对压力损失的影响;同时,利用离散单元法(DEM)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CFD)耦合的方式对含尘滤料内部气-固流动相进行模拟,可视化仿真了粘性粉尘颗粒的运动过程,并对影响颗粒沉积以及过滤性能的因素进行探究,并得出以下结论:(1)制备波纹滤料样品的最佳实验方案:前处理液(粘度:0.03-0.1pa.s)是以二乙烯三胺为添加剂含固量为35wt%的环氧树脂丙酮溶液,后处理液是以三乙烯四胺为添加剂含固量为20wt%的有机硅玻璃树脂乙醇溶液,浸渍时间都为60min,干燥温度70℃;经过处理后制备的滤料样品与基料相比,物理性能、机械性能以及过滤性能都较大提升。(2)与无纺布和普通覆膜滤料的性能比较:波纹滤料过滤面积明显增大,硬化处理后减少了磨损;在相同过滤条件下,波纹滤料的过滤效率最大,阻力增长率最小;平均清灰周期长,剩余压差小。另外,波纹滤料抗水性能优异,能适用于高湿环境下粉尘治理。(3)通过对洁净滤料内部气相流场的CFD模拟发现:滤料内部流场分布不均,出现分层现象,速度在靠近纤维时迅速减小,到达纤维壁面处接近于0,离开纤维后又迅速增大;静压沿滤料厚度方向不断减小,迎风面压力损失大于背风面,且滤料压力损失随过滤风速、填充率SVF增大而增大,随纤维直径的增大先迅速减小,后保持稳定;另外,模拟结果与Davies经验公式、Happel模型计算值和实验测试值的误差分别在5%、7%和10%之内,验证了本研究的建模和模拟方法的准确度和可行性。(4)通过CFD-DEM耦合模型对含尘滤料气-固两相流进行模拟发现:过滤过程中被拦截的粉尘颗粒以枝状团聚结构的形式不均匀的分布在纤维上,且SVF越大、风速越小,枝状结构越突出;df越大,被纤维表面捕集的粉尘越多,表面过滤越明显;另外,模拟时颗粒在纤维上的沉积图与实验观察结果一致,且含尘滤料过滤性能的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以及实验测试值变化趋势一致,验证了CFD-DEM耦合模拟方法的可行性。(5)含尘滤料压力损失与过滤风速呈正相关关系,压力损失增加量随滤料表面粉尘沉积质量的增大呈指数增长,且SVF越大、纤维直径df越小,压力损失增长率越大;含尘滤料的过滤效率随着过滤风速和纤维直径df的减小、SVF的增大而增大,最大过滤效率在99.9%以上,PM2.5和PM10的捕集效率最大能达到98.7%和99.9%。

欧阳铖霏[7](2020)在《SMC常温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试验评价》文中提出为解决传统的热拌沥青混合料施工温度过高、生产能耗巨大、污染排放过高的问题,在沥青路面摊铺过程中使用各式各样的温拌冷拌改性产品的比例越来越大。SMC常温改性剂就是其中的一款明星产品,由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研发,其主要成分是由废旧塑料、轮胎提取的橡胶油,属于新型冷拌改性剂。SMC常温改性沥青声称可在常温下运输、储存与拌和,不仅可以代替传统冷拌沥青完成路面的补强工作,还能作为全幅路面摊铺的材料,目前已经发展至第三代,在不到3年间就取得了超过1000公里的工程应用案例。但是应用温、冷拌改性剂的首要前提是不能一味地追求降低施工温度而影响了工程质量。因此,为了全面考察SMC改性沥青的性能及工程实用价值,本文围绕SMC开展了包括路用性能、改性机理、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四个方面的系统性试验研究及计算分析,主要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结果如下:(1)路用性能方面:运用液体石油沥青系列评价方法和传统的三大指标测试方法对SMC常温改性沥青的性能展开评价,并着重考察其挥发特性。混合料方面,在6种掺量条件下对SMC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于AC-13、AC-20两种级配方案下的体积指标参数、强度指标参数、动稳定度、残留稳定度、冻融劈裂强度比和最大弯拉应变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当采用该类沥青进行道路铺装时,应在其制备完成后4小时内完成施工,并保证7天的养护时间;在AC-13级配下的SMC适宜掺量范围为6%-10%,在AC-20级配下的SMC适宜掺量范围为6%-8%;在上述掺量条件下,可降低施工温度至100℃,但很难实现其声称的“常温生产及摊铺”这一效果;相较常规热拌沥青混合料,添加SMC常温改性剂后,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抗裂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优化,但高温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被劣化;(2)改性机理方面: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变化分析添加SMC前后沥青中的官能基团变化以分析其改性机理,结果表明:SMC常温改性剂的本质是一类含酰胺基的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加入沥青后通过酰胺基团的强亲水性在沥青质表面基形成致密的水膜从而达到降温降粘的目的;(3)环境影响方面:通过废弃物排放检测试验对沥青混合料在实验室拌和过程中产生的CO2、CO、SO2、NOx、PM2.5、PM10、苯并(a)芘7种废弃物的排放情况进行定量的检测,并根据测试得到的实时排放数据对SMC常温改性剂的环境效益进行评价。试验结果表明:在室内试验中,SMC常温改性剂对于混合料拌和过程中产生的七种废弃物的排放情况均起到了抑制作用,添加10%的SMC后,混合料的生产温度下降75℃左右,而减排效果显着:CO2排放下降44.6%、CO下降96.6%,、SO2下降78.8%、NOx下降69.2%、PM2.5下降9.4%、PM10下降8.4%、苯并(a)芘下降76.9%。其中,在对于全球变暖、健康危害和酸化效应三种环境影响的特征化考察方面,SMC在缓解健康危害方面的效果显着;(4)经济效益方面:结合调研数据,采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SMC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在生产、运输、建设三个阶段组成的生命周期中的经济效益进行考核,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边界条件下,SMC的节能效果主要体现在混合料生产阶段加热沥青所需能源燃烧的能耗,添加8%SMC常温可使混合料的拌和温度降低68℃,节约近40%的燃料燃烧能耗。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想要通过添加SMC常温改性剂实现毫无性能影响的常温下摊铺几乎是不可能的,其对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是存在一定的劣化效果的。因此,需要针对实际工程在使用前结合质量要求和环境、经济效益对SMC常温改性剂的掺量进行综合考虑,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其降低施工温度、节能减排的效果,希望本文的研究结果能为类似的工程案例提供参考。

叶晓燕[8](2020)在《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1)CCK-8法绘制BEAS-2B细胞生长曲线。(2)CCK-8法测定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BEAS-2B细胞的半抑制浓度(IC50)。(3)CCK-8法检测PM2.5染毒对BEAS-2B细胞活力的影响。(4)将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PM2.5模型组、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低剂量(28.19、14.10、7.05mg·L-1)组、与PM2.5+地塞米松(1mmol·L-1)阳性对照组;各组细胞根据所设药物剂量干预细胞培养24h;24h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用100mg·L-1PM2.5溶液干预BEAS-2B细胞24h,24h后观察各组细胞镜下形态变化并收集实验样本,ELISA法测IL-6、IL-8、IL-1β、TNF-α含量,比色法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乳酸脱氢酶(LDH)、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qRT-PCR检测各组细胞内IL-6、IL-8、IL-1β、TNF-αmRNA含量;Western Bolt法测p65、IKK-α、IKB-α表达水平。结果:(1)BEAS-2B细胞对数生长期为35d。(2)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BEAS-2B细胞24h时IC50为281.9mg·L-1。(3)PM2.5染毒剂量为100mg·L-1。(4)镜下观察各组细胞形态,正常对照组细胞形态呈卵圆形,排列紧密;相比于正常对照组,PM2.5模型组细胞皱缩,间隙增大,连接稀疏;与PM2.5模型组相比,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细胞变形程度明显较轻;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相比,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细胞形态变形程度明显较轻。(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M2.5模型组SOD、GSH含量显着降低,MDA、LDH含量显着升高(P<0.05);与PM2.5模型组比较,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SOD、GSH含量升高,MDA、LDH含量降低(P<0.05);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比较,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SOD、GSH含量升高,MDA、LDH含量降低(P<0.05);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SOD、GSH含量随之升高,MDA、LDH含量随之降低,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6)相比于正常对照组,PM2.5模型组IL-1β、IL-6、IL-8、TNF-α含量及其mRNA含量显着升高(P<0.05);相比于PM2.5模型组,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IL-1β、IL-6、IL-8、TNF-α含量其mRNA含量降低(P<0.05);相比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的IL-1β、IL-6、IL-8、TNF-α含量其mRNA含量显着降低(P<0.05);随着药物浓度增加,IL-1β、IL-6、IL-8、TNF-α含量也随之下降,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IL-1β、IL-6、IL-8、TNF-αmRNA含量也随之下降,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Western Bolt结果显示,同正常对照组比较,PM2.5模型组p65、IKK-α表达水平显着上升,IKB-α表达水平显着下降(P<0.05);与PM2.5模型组相比,PM2.5+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各剂量组p65、IKK-α表达水平有所下降,IKB-α表达水平有所上升(P<0.05);与PM2.5+地塞米松阳性对照组相比,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高、中剂量组p65、IKK-α表达水平有所下降、IKB-α表达水平有所上升(P<0.05);随着药物浓度增加,p65、IKK-α的表达随之下降,IKB-α的表达随之上升,各剂量组间差异显着(P<0.05)。结论: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可以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和抑制NF-κB信号通路的激活,对PM2.5诱导的BEAS-2B细胞急性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刘飞,薛志钢,续鹏,杜谨宏,马京华,张皓,陈雯[9](2020)在《钢铁行业典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钢铁工业排放是引起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烧结工序又是钢铁行业中的排放大户.鉴于此选取了一台工艺相对落后但仍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大量存在的90 m2小型步进式烧结机和一台工艺较为先进的450 m2大型带式烧结机,对两台烧结机不同点位的SO2、NOx、颗粒物以及烟气Hg等进行实测,并对颗粒物中的元素、水溶性离子、OC和EC进行分析,从而获取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污控措施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以及与2019年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钢铁行业超低排放的意见》中的超低排放限值之间的差距.结果表明:①烧结机头SO2、NOx、CO、颗粒物和烟气Hg排放浓度分别为54.69~123.04mg/m3、187.28~312.58 mg/m3、6 746.04~7 790.83 mg/m3、11.04~19.93 mg/m3和78.97~2 537.07 ng/m3,烧结机尾颗粒物排放浓度为0.76~16.22 mg/m3,机头颗粒物以PM2.5为主,占比为81.02%~91.49%,机尾颗粒物主要为PM10,占比为71.17%~73.01%.烧结机头SO2、NOx、颗粒物以及烧结机尾颗粒物还需分别减排36.00%~71.55%、73.30%~84.00%、9.40%~49.82%和0~38.35%才能满足超低排放限值.②烧结颗粒物主要成分为K、Ca、Na、Mg、Fe、Cl-、SO42-、NH4+、OC和EC等,其占比与烧结机类型、烧结原辅料以及污染物控制措施等因素有关,石灰石-石膏法脱硫后SO42-占比增加28.12%,活性炭移动床脱硫后EC占比增加2.15%.③布袋除尘器对烧结机不同粒径颗粒物和烟气Hg的脱除能力比双室五电场静电除尘器分别高出1.25%~5.06%和9.51%,活性炭移动床系统对烧结不同粒径颗粒物以及烟气Hg的去除效果分别比石灰石-石膏法脱硫系统高出9.40%~11.38%和4.31%.研究显示不同工艺、不同污控措施烧结机大气污染物排放特征存在一定差异,SO2、NOx排放浓度与超低排放限值差距较大烟尘排放浓度与超低排放限值差距较小.

杨成炜[10](2019)在《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餐饮业所带来的油烟污染一直是人们关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油烟中含有醛、酮、酸、醇等多种有毒有害成分,若不能有效去除,不仅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还会对人体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因此,为充分去除油烟污染物,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需对现有油烟净化技术和设备进一步优化。本文以兰州某高校食堂为设计对象,通过对食堂原有油烟净化工艺进行设计、改造和优化,以解决食堂油烟过量排放的问题。研究过程中选取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和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作为检测指标,分析复合工艺对餐饮油烟的净化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对食堂油烟排放情况及净化措施进行调查,分析食堂现存油烟污染问题。以原有油烟净化系统为基础,选取液体喷淋+静电沉积+紫外光解的复合工艺来净化油烟,并对油烟净化设备的运行原理进行研究分析。(2)对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的主要参数进行设计计算,并依照设计安装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和紫外光解装置,并向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3)对改造后的油烟净化工艺进行效果监测,结果表明,该工艺对油烟的去除率高达87.3%,对油烟颗粒物的去除率为67.9%,对TVOC的去除率为61.5%。三项污染指标的排放浓度均低于最新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1488-2018)的油烟排放浓度限值。(4)对改造后油烟净化工艺的运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运水烟罩中添加化油剂,对油烟的去除率可提高至39.62%,对颗粒物的去除率为50.10%,对TVOC的去除率为30.03%;静电油烟净化器在运行42天后净化效率大幅度下降,油烟无法达标排放,需定期清洗电极板以保证较高的净化效率;另外,研究了紫外灯管数量对油烟净化的影响,发现灯管数量越多,即油烟被紫外光照射的时间越长,紫外光解装置对油烟中TVOC的净化效率越高。现场总效率监测和优化实验证明了该复合工艺不仅可以弥补单一工艺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油烟中的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进行有效治理,最终使油烟浓度、油烟颗粒物浓度以及TVOC浓度都能够满足最新的油烟排放标准,进而很好地解决了食堂油烟污染问题,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微电脑烟尘采样器的使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微电脑烟尘采样器的使用(论文提纲范文)

(1)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的颗粒物采样及测定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仪器设备及材料
    1.1 仪器设备及配件
    1.2 仪器法测定装置
    1.3 废气温度、压力、流速的测定装置
    1.4 废气颗粒物的采样装置
    1.5 分析称重设备
    1.6 试剂和材料
2 测定方法
    2.1 方法原理
    2.2 适用范围
    2.3 采样准备
    2.4 样品采集
        2.4.1 空白样品的采集(滤膜法)
        2.4.2 平行样品的采集(滤膜法)
    2.5 样品处理
3 样品测定的条件
4 测定结果
    4.1 滤膜法
    4.2 滤筒法
5 结语

(2)废旧塑料资源化过程中污染物释放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废气的采集与检测
    1.1 研究对象
    1.2 废气采样布点及采样方法
    1.3 测试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废气成分分析
    2.2 废旧塑料再生车间及厂区的废气特征污染物
3 结论与建议

(3)园林树木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成分的影响及滞尘效应研究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空气污染问题突出
        1.1.2 大气颗粒物危害严重
        1.1.3 植物改善空气质量作用明显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大气颗粒物的来源及组成
        1.2.2 大气颗粒物对环境及人的危害
        1.2.3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作用机制
        1.2.4 植物滞留颗粒物的能力研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植物群体对PM_(2.5)浓度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场地
        2.1.2 试验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植物群体内PM_(2.5)浓度变化
        2.2.2 群落结构特征对PM_(2.5)浓度的影响
        2.2.3 气象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
    2.3 讨论
        2.3.1 植物群体内PM_(2.5)浓度变化规律
        2.3.2 群落结构特征对PM_(2.5)浓度的影响规律
        2.3.3 气象因子对PM_(2.5)浓度的影响规律
    2.4 小结
3 植物群体对PM_(2.5) 中元素碳/有机碳(EC/OC)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场地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植物群体对PM_(2.5)中EC浓度的影响
        3.2.2 植物群体对PM_(2.5)中OC浓度的影响
        3.2.3 植物群体中EC与OC的相关性
    3.3 讨论
        3.3.1 PM_(2.5)中EC及 OC浓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3.3.2 PM_(2.5)中EC及 OC污染来源
    3.4 小结
4 树木叶片对颗粒物的滞留能力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采样场地
        4.1.2 样品选择及采集
        4.1.3 单位叶面积滞留颗粒物质量测定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树木叶片滞留颗粒物质量
        4.2.2 不同生长型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质量
    4.3 讨论
        4.3.1 不同树木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差异
        4.3.2 不同生长型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能力的差异
    4.4 小结
5 树木叶面微观形貌与滞留颗粒物的关系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采样场地
        5.1.2 样品选择及采集
        5.1.3 叶面微观形貌观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树木叶面微观形貌与PM_(10)的关系
        5.2.2 树木叶面微观形貌与PM_(2.5)的关系
        5.2.3 树木叶面微观形貌与滞留颗粒物质量的关系
    5.3 讨论
    5.4 小结
6 树木叶片滞留颗粒物的元素及来源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采样场地
        6.1.2 样品选择及采集
        6.1.3 叶片滞留颗粒物元素测定
        6.1.4 土壤元素测定
        6.1.5 数据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季节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的元素
        6.2.2 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元素与土壤元素对比
        6.2.3 叶片表面颗粒物来源
    6.3 讨论
        6.3.1 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元素与土壤元素的关系
        6.3.2 叶片表面滞留颗粒物的来源
    6.4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钢铁行业典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颗粒物源解析及源排放谱测试
        1.2.2 钢铁行业大气Hg排放
        1.2.3 钢铁行业烧结工序及超低排放标准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2 研究对象及测试点位
    2.3 研究方法
        2.3.1 源成分谱差异性分析方法
        2.3.2 采样和分析方法
        2.3.2.1 气态污染物测试方法
        2.3.2.2 颗粒物采样方法
        2.3.2.3 颗粒物化学组分分析
        2.3.2.4 烟气汞采样及分析方法
        2.3.3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第3章 步进式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3.1 90m~2步进式烧结机大气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以及污控措施的作用
        3.1.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
        3.1.2 污控措施对颗粒物和Hg排放浓度的作用
    3.2 90m~2步进式烧结机颗粒物组分排放特征及污控措施的作用
        3.2.1 OC/EC组分特征及污控措施的作用
        3.2.2 离子组分特征及污控措施作用
        3.2.3 元素组分特征及污控措施作用
第4章 带式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研究
    4.1 450m~2带式烧结机大气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以及污控措施的作用
        4.1.1 大气污染物排放质量浓度
        4.1.2 污控措施对烧颗粒物和Hg排放浓度的作用
    4.2 450m~2带式烧结机颗粒物组分排放特征及污控措施的作用
        4.2.1 OC/EC组分特征及污控措施的作用
        4.2.2 离子组分特征及污控措施作用
        4.2.3 元素组分特征及污控措施作用
第5章 不同工艺和污控措施烧结机源成分谱比较研究
    5.1 机头各粒径段颗粒物成分差异性比较
        5.1.1 脱硫前颗粒物成分差异性比较
        5.1.2 脱硫后颗粒物成分差异性比较
    5.2 机尾排放颗粒物成分差异性比较
    5.3 机头与机尾排放颗粒物成分差异性比较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艾烟颗粒物排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艾烟颗粒物排放研究
    1.1 基于PM10、PM2.5的艾烟颗粒排放研究
2 分析与展望
    2.1 文献特征分析
    2.2艾烟颗粒物排放研究展望

(6)新型波纹滤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的试验与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纤维滤料的种类及其特点
    1.3 纤维滤料的过滤机理
    1.4 纤维滤料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滤料制造技术
        1.4.2 滤料的过滤性能研究
    1.5 滤料的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及目的
        1.6.2 研究意义
        1.6.3 技术路线
        1.6.4 创新点
第二章 滤料样品的制备以及性能测试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滤料试样的制备方法
    2.3 表征及性能测试
        2.3.1 滤料厚度和单位面积质量测试
        2.3.2 滤料力学性能测试
        2.3.3 滤料的孔径测试
        2.3.4 滤料透气性能测试
        2.3.5 滤料的过滤性能测试
        2.3.6 滤料的表观形貌观察
    2.4 实验结果及分析
        2.4.1 滤料试样厚度和面密度分析
        2.4.2 滤料力学性能分析
        2.4.3 滤料孔径及孔径分布
        2.4.4 滤料试样的透气性能分析
        2.4.5 滤料的过滤性能分析
        2.4.6 滤料形态结构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波纹滤料的成型及性能比较
    3.1 波纹滤料的成型
        3.1.1 成型工艺及设备
        3.1.2 滤料成型结果
    3.2 滤料过滤性能测试实验装置及方法
        3.2.1 实验装置
        3.2.2 测试仪器
        3.2.3 实验对象和对比项目
    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1 过滤效率比较
        3.3.2 过滤阻力对比
        3.3.3 清灰性能对比
        3.3.4 滤料清灰后扫描电镜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波纹滤料的抗水性能测试以及过滤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1 滤料抗水性实验
        4.1.1 实验仪器和设备
        4.1.2 实验方法
        4.1.3 结果分析
        4.1.3.1 湿度对过滤效率的影响
        4.1.3.2 湿度对过滤阻力的影响
    4.2 过滤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4.2.1 滤料厚度与过滤性能关系探究
        4.2.1.1 滤料厚度与过滤效率
        4.2.1.2 滤料的厚度与过滤阻力
        4.2.1.3 滤料厚度与透气度的关系
        4.2.2 平均孔径与过滤性能关系探究
        4.2.2.1 平均孔径与过滤效率
        4.2.2.2 平均孔径与过滤阻力
        4.2.2.3 平均孔径与透气度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洁净滤料压力损失的数值模拟研究
    5.1 压力损失经验公式
    5.2 纤维滤料的数值模型确定
        5.2.1 计算模型的建立
        5.2.2 模型边界条件设定
        5.2.3 模型网格划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模型验证
        5.3.2 压力损失计算
        5.3.2.1 压力分布
        5.3.2.2 速度分布
        5.3.3 速度对压力损失的影响
        5.3.4 SVF对压力损失的影响
        5.3.5 纤维直径对压力损失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含尘滤料过滤性能的CFD-DEM耦合模拟
    6.1 经验公式和数学模型
        6.1.1 压力损失经验公式
        6.1.2 过滤效率的经验公式
        6.1.3 CFD-DEM气-固两相流数学模型
        6.1.3.1 气相控制方程
        6.1.3.2 固相控制方程
        6.1.3.3 气-固耦合模型
    6.2 三维数值模型的建立
        6.2.1 模型建立以及结构工况确定
        6.2.2 边界条件及模拟参数设置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结构参数及过滤风速对粘性颗粒沉积的影响
        6.3.1.1 SVF对粘性颗粒沉积的影响
        6.3.1.2 纤维直径对粘性颗粒沉积的影响
        6.3.1.3 过滤风速对粘性颗粒沉积的影响
        6.3.2 结构参数对含尘滤料压力损失的影响
        6.3.3 滤料过滤效率的影响
        6.3.4 模拟值与实验值、理论计算值之间的对比
        6.3.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7)SMC常温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试验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温拌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冷拌沥青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SMC常温改性沥青工程应用现状
        1.2.4 温拌沥青、冷拌沥青、SMC常温改性沥青特性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SMC常温改性沥青的性能评价
    2.1 试验材料
    2.2 按照常规三大指标对SMC改性沥青进行测试
    2.3 按照液体石油沥青测试方法对SMC改性沥青进行测试
    2.4 对于SMC常温改性沥青的挥发特性进行研究
        2.4.1 挥发时间对残留物含量的影响
        2.4.2 挥发时间对黏度的影响
        2.4.3 挥发时间对SMC常温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
    2.5 SMC掺量对于施工温度影响的研究
    2.6 SMC常温改性剂的细微观改性机理
        2.6.1 傅里叶红外光谱数据分析
        2.6.2 SMC常温改性剂改性机理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SMC常温改性沥青混合料的性能验证
    3.1 试验材料
        3.1.1 沥青
        3.1.2 SMC常温改性剂
        3.1.3 矿料
        3.1.4 抗剥落剂
        3.1.5 级配组成
    3.2 试验方案
    3.3 SMC掺量对于混合料马歇尔指标的影响
    3.4 SMC掺量对于混合料高温稳定性的影响
    3.5 SMC掺量对于混合料水稳定性能的影响
    3.6 SMC掺量对于混合料低温抗裂性的影响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MC常温改性剂的环境效益分析
    4.1 SMC常温改性沥青室内试验的废弃物排放测试
        4.1.1 废弃物排放测试方法
        4.1.2 废弃物排放测试结果
    4.2 SMC常温改性剂环境效益测算
        4.2.1 构建环境影响模型指标
        4.2.2 环境影响模型特征化计算
    4.3 废弃物对从业人员的健康威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SMC常温改性剂经济效益分析
    5.1 LCA分析概述
        5.1.1 分析基础与边界的确定
        5.1.2 能源系统清单分析
    5.2 混合料生产阶段能耗统计
    5.3 混合料运输阶段能耗统计
    5.4 沥青路面建设阶段能耗统计
    5.5 沥青路面全生命周期能耗分析
    5.6 本章小结
结论和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SMC常温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工程特性综合对比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8)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与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PM_(2.5) 的采集与制备
        2.2 BEAS-2B细胞的培养
        2.3 绘制BEAS-2B细胞生长曲线
        2.4 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BEAS-2B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2.5 PM_(2.5) 对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的存活率
        2.6 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_(2.5)染毒致人支气管上皮细胞BEAS-2B急性损伤的影响
    3 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9)钢铁行业典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测试及分析方法
    1.1 测试点位及采样频次
    1.2 测试及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污染物排放特征
    2.2 颗粒物组分排放特征
        2.2.1 机头排放颗粒物组分分析
        2.2.2 机尾排放颗粒物组分分析
        2.2.3 烧结机机头与机尾颗粒物组分差异性比较
    2.3 污控措施的作用
        2.3.1 除尘、脱硫设施对烧结颗粒物和Hg的去除作用
        2.3.2 湿法脱硫对烧结颗粒物组分的影响
        2.3.3 活性炭干法脱硫对颗粒物组分的影响
3 结论

(10)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餐饮油烟概述
        1.2.1 餐饮油烟的形成
        1.2.2 餐饮油烟的组成
        1.2.3 餐饮油烟的危害
    1.3 餐饮油烟净化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方法、内容、创新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及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油烟浓度
        2.1.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2.1.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2.2 颗粒物浓度
        2.2.1 仪器条件与采样方法
        2.2.2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
    2.3 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浓度
第三章 油烟净化系统工艺比选与理论分析
    3.1 引言
    3.2 食堂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现状调查
        3.2.2 原因分析
    3.3 工艺的分析与比选
        3.3.1 工艺的选定原则
        3.3.2 工艺的比选
    3.4 油烟净化设备的工作原理
        3.4.1 运水烟罩原理
        3.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原理
        3.4.3 紫外光解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油烟净化设备工艺改造设计
    4.1 引言
    4.2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的设计
        4.2.1 设计依据
        4.2.2 主要参数设计计算
        4.2.3 总体设计
    4.3 紫外光解装置的设计
        4.3.1 紫外灯管的选择
        4.3.2 紫外反应器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烟净化系统运行参数优化研究
    5.1 引言
    5.2 油烟净化系统改造设计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5.3 运水烟罩运行优化
        5.3.1 实验步骤
        5.3.2 结果分析
    5.4 静电式油烟净化器运行优化
        5.4.1 实验步骤
        5.4.2 油烟净化器清洗前后去除效率分析
        5.4.3 油烟净化器清洗周期
    5.5 紫外光解装置运行优化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微电脑烟尘采样器的使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燃煤锅炉超低排放的颗粒物采样及测定方法[J]. 徐万秀,杜山,刘婷婷. 上海计量测试, 2021(04)
  • [2]废旧塑料资源化过程中污染物释放特性研究[J]. 郭慧鑫,朱燕,金海林,陈丽鸣.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S1)
  • [3]园林树木对PM2.5等大气颗粒物浓度和成分的影响及滞尘效应研究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D]. 邵锋.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4]钢铁行业典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比较研究[D]. 刘飞.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2020(05)
  • [5]艾烟颗粒物排放研究进展[J]. 何芙蓉,马远帆,林晓威,陈剑,黄剑,林岷瑜,郑美凤.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12)
  • [6]新型波纹滤料的制备及其过滤性能的试验与模拟[D]. 陈颂. 安徽工业大学, 2020(07)
  • [7]SMC常温改性沥青及沥青混合料综合性能试验评价[D]. 欧阳铖霏.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8]阿尔泰金莲花总黄酮对PM2.5致人支气管上皮BEAS-2B细胞急性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 叶晓燕.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9]钢铁行业典型烧结机污染物排放特征对比研究[J]. 刘飞,薛志钢,续鹏,杜谨宏,马京华,张皓,陈雯. 环境科学研究, 2020(04)
  • [10]高校食堂油烟净化工艺改造设计及运行参数优化研究[D]. 杨成炜. 兰州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微电脑粉尘采样器的使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